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时间:2023-05-29 17:4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第2篇

当前教育的首要地位是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使得课程教学主要关注对知识的传授,“灌输”式的教育观念也只能让学生被动服从与接受,特别是在结构主义的制约下,体育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甚至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也被纳入模式。天真活泼的学生被管理在一个安静与井井有条的课堂秩序上,标准、规范、客观的教育,教师为学生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学生的教育被带到到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中,刻板的知识失去了其应用价值。当然这样的灌输不可缺少,但这不是主张教条主义的教育方法。

2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之优势

2.1体育课程能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要求。体育课程作为塑造人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同时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运动的竞争性、对抗性、应变性、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此外,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机体得到锻炼,还能舒缓学习上的紧张压力,对生活充满信心。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关心、学会爱人,以完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造就人格之美。

2.2体育课程能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体育课堂关注学生生命,灌输学生生命意识,是尊重学生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真正体现[3]。正因如此,体育课程要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通过体育课堂建立起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树立学生健康意识,给学生提供认识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使得个体的生命获得“真正的健康”。同时体育课程的体验性决定了与学生个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着必然联系,要担负起树立学生生命意识的职责,科学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3体育课程能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树立公平、公正观念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运动中的竞争与对抗,不仅体现竞技上的交锋,更是对手间情感与思想上的交融。体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协调合作与公平竞争并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公平、公正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否则体育运动的规则与标准将变得毫无意义,竞技场上将会毫无秩序,竞技风气也会失去正义和诚信。因此体育课程中要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公平竞争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3中学体育课程目标人文意蕴之构想

3.1“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追求“以人为本”为灵魂,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的完整性发展。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4]。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指导思想不仅只关乎学生“健康第一”,而且更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原则,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自身修养,最终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确立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重视学生身体正常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强调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

3.2倡导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体育课程目标要培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就要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种教育目标的融合,不要局限在科学教育层面,而更要重视精神层面,体现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当然体育课程的人文价值也离不开体育知识技能与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加以融合,形成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更好地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奋斗。因此体育课程目标不仅要强调科学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性,这就需要体育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彰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

3.3呼吁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因为有生命的存在,教育才具有意义,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出教育的本质。然而我国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如:吸毒、自杀、自残等对自身生命的漠视;施暴于他人等对他人生命的轻视;虐待动物对异类生命的摧残等[5]。这些不良行为都源于生命教育的缺失,折射出我国青少年缺乏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以及当代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体育课程表现出“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正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具体途径。因而要培养学生懂得生命安全防范意识、救护知识,提高生命认识,加强生命意识,增强生命活力,领悟生命之美,实现生命存在的价值。

3.4弘扬儒家传统文化“人文”思想的体育课程目标儒家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素养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文资源是促进全民族人文素养提升的选择,也是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核心思想,既要学会爱人、学会尊重人,又要有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还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要树立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所以学生要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中寻觅人生存在的价值,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人格,升华自身价值,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所带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结语

第3篇

一、提炼体育教材核心价值,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怎样才能用好体育教材,不至于出现为了教材而教教材的现象,是基层体育教师重点探索的话题。叶海辉老师《站立式起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提高学生的灵敏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一教材的核心价值,教学中的踩脚尖、拍手掌、拍小腿等辅助游戏练习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快速启动能力服务的,高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潘雪峰老师《毽球发球》的教学设计则抓住了“提高学生空间感知觉和判断能力”这一教材的核心价值。体育教材只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载体或媒介,是体育教学内容呈现的一种方式。“篮球的传接球”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根据防守的情况快速选择合理的传递方式,更好的为同伴创造机会;“原地侧向推铅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快速蹬地挺髋推手的协调用力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技术的本身。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体育教材或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体育课变得有价值、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终生体育锻炼能力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手段,渗透游戏趣味因素,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

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体育课中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枯燥的竞训式的教学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厌烦情绪。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是潘雪峰老师《毽球发球》教学设计最主要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从不会踢到踢得远和准的成功感受。体育课应该培养体育的爱好者,而不是体育的“敌人”。因此,体育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练习手段和充满趣味的练习方式上下工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技能学习的过程变得快乐和充满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和练习。这也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爱之者”的培养学生兴趣的真实体现。

三、增加游戏和比赛中的或然性因素,让比赛的结果变得充满偶然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在分组比赛的时候,往往在比赛没有结束时结果可能已经明了,可能两组因为体育天赋的原因在实力上本身就相差悬殊。在最后宣布比赛成绩时,四组同学中获得第一名的队欢天喜地,欢呼雀跃;第二名的队偶尔会有几个同学高兴一下,更多的是抱怨一些拖全组“后腿”的同学;第三名的队只有叹息和“不公平”的抱怨;第四名的队就只剩下低头无语的份儿。叶海辉老师在设计接力跑比赛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猜拳的游戏环节,让比赛马上变得不可预知,原来体育天赋和素质比较好的队也不一定准赢,每个组都有获胜的机会,这就让体育天赋相对较差的同学有了获胜和成功的可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一个事件为随机事件,那么我们就称这个事件具有或然性,也就是不确定性。只有当比赛结果变得不确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比赛。这就好比观看比赛,当两队实力悬殊时,比赛时间就会变成垃圾时间,比赛也不具有观赏性。只有两队实力差不多时,比赛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运动员才会积极比赛,比赛才具有观赏性。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比赛游戏时要尽量增加比赛结果的或然性因素,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四、目标升级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

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强弱差异。所以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定高了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定低了则无法调动学习热情。新时代的网络游戏受到了学生如此的亲睐,主要是因为网游找准了学生的兴趣和原动力的激发点。潘雪峰老师在《毽球发球》的教学中引入了现代网络游戏中的目标升级和身份升级的游戏因素,让所有学生通过努力练习,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达到练习的要求,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毽球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升级到高一层次组时又实时地提高了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针对学生的不同素质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才是培养体育爱好者的最佳方法。

五、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观测统计分析,助推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本次观摩展示,丽水市莲都区年轻体育教师学习小组对四节课进行了课堂教学观察和统计,主要从执教教师的讲解示范时间、队伍调动时间、学生练习时间、等待练习时间、心率变化情况和掌握各技术的情况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观察和统计。统计数据充分反映了执教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时间分配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为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调控是否合理提供了一系列真实可依的参考数据,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这样的课堂诊断教研方法更为直观、量化地呈现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数据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和不合理的设计,从而实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完善,是体育教研中一项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研方法。

课改十年,《体育教学》杂志引领新理念;“情系操场、携手前行” 传递体育教学正能量,为基层体育教学送上了精神食粮和成功范例。

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高效课堂;兴趣

高效课堂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构建初中高效体育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再分析学情:技巧技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有一半外地来兰借读生,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施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持之以恒的课题常规,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碓銮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会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投入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三、课后反思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第5篇

一、确定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与成功体育课的标准

良好的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须要求。从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到教态变化以及示范等都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板书、板画更加丰富多彩,如何运用,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进一步学习的一种技能。成功的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态度,拥有精湛的运动技能技术,具有渊博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选择适合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采取充满智慧的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的组织方式,才能调动激发学生运动情绪和学练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或高效课堂。

二、体育教师落实体育教学技能的内容

体育教师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掌握程度,超过其他群体,有比较大的优势,如果不经过系统训练,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体育教师的教学,在满足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上效率显著,难以超越,也就是说,体育教师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体育教师的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使用过程,即教学技能,是方法论层面的知识,具有模糊、复杂、不易传授的隐性知识特点,其水平、程度,与体育教师长期系统学习和工作经历紧密联系,难以复制;体育教师群体,具有强烈的以竞争、合作为特点的进取心和沟通能力,具有显著的以责任感、荣誉感为核心的良好人格特点。这显然与体育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有关,即体育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教学工作,而是涉及每个学生、每个教师、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学校运动队是学校的荣誉,体育大课间是学校管理,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因此,体育教师是复合型人才,难以仿效。

三、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价值主要体现

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一定能体现出全面提升教学质效的价值。那么,作为主要实施的第一阵地的学校教学,就在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否全面提高,其工作的核心必须建立在如何精雕教学诸环节、细琢教师的种种教学技能之上,方能全面实现注重教育内涵的大发展观和质量观。同时,衡量与评价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精雕教学环节,第二是细琢教学技能。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自然达成,同时是真正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用及时到位的评价语言,引导、激励、沟通每个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充分的锻炼,达到一定的心率水平,同时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体育常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动作示范能力,体育教师漂亮的动作示范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更是为学生提供清晰动作表象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管理与观察能力。体育课堂瞬息万变,需要教师仔细观察与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有些情况对教学有利,而有些情况对教学无利,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判断,作出及时的反应。预防与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安全无小事,处处要当心,预防安全非并只是嘴上叫着喊着要注意安全,需要教师将安全意识落实在具体行动之中,所以这方面的能力很关键,不然发生事故,再好的体育课也是“白搭”。

四、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表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所教技能会起到展示、亮相的作用,并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同时能最大限度、最直观地激起学生对体育技能的兴趣,是展示体育教师能力、个人魅力的主阵地,更是建立学生与教师正确沟通的桥梁。技能关键性包括:恰当的预设,各种教学计划设计、目标设计具体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设计过程合理、运动量与强度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法与学法设计巧妙等技能。这些预设不是一种随意,凭感觉的设计,而是建立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综合考虑各种主客观因素酝酿而成的。在体育课中,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只能够是一种假设。随着教学环境、时间等教学情境的变化,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体育教学常用的示范讲解、巡视纠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情境的生成,它更需要的是一种沉稳的操作、方法的恰当、问题解决的策略及被废为宝的教育契机的利用,这里彰显的是一种体育教育的智慧,它是在一种娴熟运用教学技能的基础上生成的,并恰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譬如示范、讲解运用恰当,纠错时机与方法合理,教学评价正确运用,场地器材布局合理,教学突发事件处理得当,教学节奏把握程度适宜等。

五、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成就成功体育课的方法

第6篇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和构成

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师职业素养的结构内涵一致,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两者在结构外延上存在差异性。另外,体育研究者因所处环境和看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上也存在差异。汪国新认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广博的基拙知识以及全面的业务能力[4]。张洁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应包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健康的人格心理,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较高的科学素养,完善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训练和身体锻炼能力,专项训练和专项理论能力,较强的教学能力,敬业乐业等要素[5]。李翠琴认为职业素养是一个具有动态发展内涵的多维度概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和功能发挥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形象、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示范导引技巧和科研能力[6]。蒋菠等人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课堂善教、职业业务技能、职业仪表言行、职业法规遵守、职业协作配合5个维度[7]。汤利军等人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6种素质:远景规划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创建信任的课堂组织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终生锻炼能力;自身养成终生学习能力[8]。Reston认为一位称职的体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体育价值观(values),体育知识(knowledge),体育技能(skills),组织激励学生的能力(manage),自我评价(assessment)和反省(reflection)的意识和能力[9]。

关于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相关研究

陈海波的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紧密联系。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没有体育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没有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思想观念的配合,体育课程改革将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是长久的[10]。李聪莉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知识内容,成长和发展,学习和学习者,计划编制和指导,管理和动机,交流思想,对学习者评价,反思,协作[11]。孙琨懿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了整个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12]。贺恒德关于中英体育院系师资情况比较研究分析了两国在教师培养上的差异[13]。刘波分析了中德体育师资培养的异同点,认为差异的原因包括两国社会经济条件、文化教育传统、体育发展程度和对体育教师职业认识等方面[14]。张燕杰的研究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特色”缺失的主客观因素。客观上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特色”缺失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引导,主要是以学位、科研论文作为唯一的提职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指标”。主观上相关政策向着高学历、高科研能力的方向指引,造成教师为“进步”攻外语、考学历、写论文、拓展关系,教师的工作重点偏离教学活动[15].。格日勒从“作用理论”的角度调查了学生对体育教师的选择性取向,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知识全面、教学认真”的体育教师,最反感“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教师[16]。蒋菠等人通过对重庆市8所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部分失范的现象[7]。魏晓燕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重庆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5种工作状态,即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有作为、动机强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能力差一无作为、动机弱一有能力一无作为、动机强一有能力一无作为[17]。

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结合多学科,对“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这个概念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但存在概念定义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缺乏层次性,逻辑性,以致与其它概念相混淆,影响研究的深入进展。对中小学和公办高校体育教师研究较多,但缺乏对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多数研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但缺乏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科学性和真实性会受影响。大多是定性的研究,缺乏定量的研究。

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上趋向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为研究提供新的工具和视角。如“质性研究”,“作用理论”等。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范围更具选择性和针对性。如有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有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研究,有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研究等。研究的落脚点趋向与于对体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中培训的思考。从体育教师素养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研究更为深入。比较国外体育教育的状况,借鉴国外教学理念和师资培养经验。(本文作者:杨宗青、罗亦可、陈飞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第7篇

医专体育教育随着高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并培养了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创新效果。但体育教育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趣味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中阐述了实施医专体育教育的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使体育教育更好地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趣味性;实效性;多样化教学;教学策略

一、分析医专体育教育职业素养的改革

医专体育教育改革中本着快乐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彰显了体育的教育特色及特征,培养适应社会型的人才,才能使学生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或职业,那么医专体育教学的职业素养改革就是“适应时代,按需发展”这个改革趋势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一)医专培养学生具有职业素养的先决性

医专院校应结合当今社会的职业需求,形成良好的校风、职业态度和行为、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践和锻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标尺,按照社会所需要的类型来培养医专特有的人才,就需要医专师生共同结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来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完善自己的素养,将医专体育教学内容与现实职业发展、专业技能定向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在教学实践当中,在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既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又培养了学生专业的技能水平和积极向上的团体合作精神。

(二)医专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缺乏新意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技能教学为主,缺乏体育教育内容与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关联,体育教育思想严重匮乏。医专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受学校的重视,受场地环境和设施的制约,不能充分发挥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亮点,从而受其影响,不能积极调动医专院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没有将体育学习进行提升和完善。传统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体育教师通过学生热身后,简单的讲授动作分解步骤,之后做准确的动作示范,然后就让学生反复的练习,课程结束前在做剪短的评论以及纠正错误的动作。大多数体育教学都是在操场上演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意,缺乏社会实践技能经验,教学方法陈旧过于落后,体育教师太过于灌输式讲授,没有把学生做为课程的主体,没有过好的疏导学生自发学习的习惯,学生缺乏自信心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师资力量不足,医专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改进和定期培训教师出去进修学习,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到本学校进行推广并总结,创新出适合于医专院校体育教学的新范式。

2.体育课程要改进教学形式

医专体育教学内容本着教学大纲的宗旨,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兼顾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但日逢峻下,传统的医专院校体育教学仅把体育测试放在首要之位,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团体合作的集体精神。长期以往,导致了体育课程不受学校重视,体育课时也逐渐占用或减少,经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每周仅有一两节体育课,只有3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是必然要上的,而其他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玩,上不上无所谓。综上所述,医专体育课要提升在学术心里的位置,体育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也削弱了高职体育教育的有效性,更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医专体育教育的新思潮下,体育教师应迎合社会需求、体育竞赛市场需求,选用演示法、操练法、灌输法、翻转课堂、体育竞技比赛来传授体育技能知识等。

二、体育教学措施的改革趋势

(一)体育观念要革新

医专体育教学的观念要在体育课中进行改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适应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学生在学校学会市场需求的本领,才能步入社会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就需要医专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体育教学经验,边上课边观察,边总结边创新新颖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喜欢上体育课并爱上体育运动等。学生身心健康了就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学习。

(二)充分做好课前、课中、课后准备工作

结合医专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能与测试目标,根据医专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差异、个性差异、体能差异等等,编排设计不同人群的训练计划,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整个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就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首先是体育教师通过课前充分准备,挑选一些学生愿意接受的小活动,热热身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本节体育的兴趣,使学生从不愿意上体育课转变到主动想上体育课,并结合体育教师的预留提示,在课下做了很多充分的体育及技能的知识准备,使体育课上减轻了理论部分,直接由体育教师略微点拨便切入主题,进行规范示范,并组织学生趣味比赛形式复习所学内容,这样使体育课及开心快乐,又轻松易懂,学生们不得不喜欢这堂生动的体育课。

(三)医专体育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依据医专体育对教师的时展需求,推出围绕“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方法。本着社会形势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不同职业性的体能辅助训练,这样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起到身心健康的辅助教育作用。医专体育教师应多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通过在体育教育活动中融入多样化教学模式,利用竞技比赛、体育动作分解演说、初步认识体育启发等新形式开发学生潜能,继而在医专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终身体育学习理念。

三、小结

医专体育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有必要采取优化的教学策略措施,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育游戏活动编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互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高效地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让体育活动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推动医专体育教育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习茵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单灿.浅议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3):104-105.

[2]艾尼瓦尔•司马义.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6(5):91-93.

第8篇

一、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低效的原因:

要想真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追根溯源,把体育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清楚,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存在于教师方面的问题和学生方面的问题中。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学习欠系统,基本功不够扎实,没有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透彻,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组织能力不强,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对学生缺少关爱,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认真编写教案,单元教学计划缺失,上课内容随意行大,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不了解,设置的练习和游戏不精心,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没有新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没有准备好场地和器材,课中才让学生拿,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制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体育知识的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体育的习惯好坏、自觉性的好坏、主动性的程度等等使得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过分以学生为重,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避免的。

二、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所以在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方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只能先找出问题的症结,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的教学。

1.加强体育课标和教材的学习

体育教师需要对课标和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能理清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的编排意图,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也就能把复杂的教学内容教的很简单,越容易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就大大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备好学生

体育教师在预设教案时通常会忽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自觉性和主动程度不够了解,从而就不清楚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辅导帮助下才能达成目标。

忽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情况,就失去了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3.预设实用的教案

很多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只是抄写旧教案或从网络下载打印教案,只关注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真正实用的教案必须是对课标和教材认真深入学习,了解学生学情之后,教师精心编写的教案。这样的教案首先要有精细的单元计划,任何一项体育项目,不可能只用一课次的时间就能教会学生,教师要用精细的单元计划作指导。如在“正面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单元计划中,教师要明确要教授几课时,目前是第几课时,所有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措施等。在日常教学中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最好在连续的几个课次中教完,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其次要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参照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在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还要有情感价值和社会适应目标,这样才能体现体育课标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实际。第三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是动作技术的部分,难点是突破重点的难处和关键部分。第四要根据主教材内容来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后序教学的前奏和辅助,科学合理有趣的准备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或减少在运动中造成伤害,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第五要明确一堂课要教什么,确定什么教材是主教材,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却少了核心的内容,就不利于科学有效的施教,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主次不分,凡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技术和游戏一起上,不利于学生对教学技术动作的学习,最后达不成教学的目标,成为完全低效的课堂教学。

4.做好必须的课前准备

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备教材、备器材、备场地)。课前对器材数量的清点和检查、场地的清理和规划,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课前准备工作,这也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能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提高课堂组织驾驭能力

好的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驾驭课堂,能用标准的口令在遇到突况下,统一指挥学生的行动。在课堂上突遇情况,能沉着应对,要严格规范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课堂常规,长期坚持规范操作,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自身课堂驾驭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精心设计练习

第9篇

摘 要 我国的大学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改进和提升,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仍需进一步的完善,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必须要构建适合的教学模式,以符合学生主体要求的教学形式为主。

关键词 大学体育 层次递进 教学构建

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层次递进的教学课堂模式,该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在教学堂上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主,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以适应和利用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得益发挥。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的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过多的追求教材的多样化,导致部分课程设置盲目。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遵从基本的体育发展规律,以身体体能和健康为主,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将终身体育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注重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设置课程。

二是大学体育课程,其中多数是由学生自主选课,但由于学生不会根据自身特点来综合考虑选择某项运动,只凭借兴趣爱好盲目选课,导致这种自主性的体育课堂多数时间是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随意性比较大,上学到的体育知识少之又少,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应以创新教学内容为主,对学生选择体育课程项目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以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

三是大学体育教学的资源匮乏。体育教学资源是支撑各项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设施,资源短缺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制需求,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大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开发和创造新的体育条件。为学生提供进更多学习的机会,拓展其知识面和专项技能训练,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

二、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建构

一是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要实行学分制。层次递进教学的学分制是以教学总体目标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学分制。体育课程也是大学众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学分制就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修完体育课程,一般说来,体育课程分为四个学期,而实行学分制就需要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学期内修完体育课程,之后要经严格的考试,合格后即可获得四个时期的必修课程学分,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选择2-4学分的选修课,这类选修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修完所有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在这个过程增强了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是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大学应该从整体考虑,根据教学要求,开设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的多种类型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传统的以系别、班级制的课程分类已不能满足整体学生的需求,体育课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异,体育课程设置一定要寻求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体育课程运动项目包括竞技类、保健类、艺术类、休闲类、民族特色类等,各类课程的设置都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体素质锻炼为主,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教育教学。

三是大学体育课程可以实施网络选课,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选择课程。大学校园网要建立体育选课系统,为学生提供便利自由的选课方式,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环境,扩展体育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课程,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充分发挥,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四是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为了加强和巩固体育理论知识,学校应该建立体育网络考试系统,系统中涵盖了众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体育技能、技巧、体育健康、政策法规等,该系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题库中进行学习和测验,安排统一的时间进行网络题库考试考核;也可通过开展体育知识的讲座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各种手段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目标。

五是健全大学体育层次递进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体育课程的综合考评,结合了学生的平时成绩、理论考试、学生体质测试、课外体育项目等多方面评价内容。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层次课程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考试与教学不可同时实施。对于教师的考核,体育教师之间应该采取竞争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意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评教考核体系来对教师的各项教学环节进行评价,从言行和思想上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有效的监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层次递进模式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挥其潜在能力,这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确保学生各有所得,使得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有效提高和发展。层次递进教学模式的构建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特征,制定教学策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赵栩博.大学阶段教学模式下的健美操教学创新实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51.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活力课堂;教学活动;正能量

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身体强健、热爱锻炼的学生,一般都会拥有快乐的心情,并对自身的情感、交流、个性等方面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趣味的体育教育活动,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本领,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构建体育活力课堂的意义

1.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坚持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增强免疫力,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生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条件。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设有体育课程,学生如果缺乏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觉得体育课枯燥无趣,上课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这与体育教育的初衷相违背。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得开心,玩得愉快。当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就会在生活中自发地与家人或小伙伴玩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活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协同、对抗类型的团体活动,如一个简单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既能增强学生的体魄,又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归属感;双人背球游戏,能让学生认识到同伴的重要性,不只是自己努力参与,还要兼顾团队的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团队体育活动,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建立友谊,学会换位思考和相互体谅,既肯定自己,又尊重伙伴,避免学生因受家庭的宠爱而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公主、小王子,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交友观念的形成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稳步提升。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考虑到有些小学生性格内向,可以引导他们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和感受,在学会一个个新游戏的同时了解自身的能力,减少内心的羞涩和畏惧,在游戏的胜负中增强内心承受能力,变得不怕失败和困难,锐意进取。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与小伙伴们交流和合作,能够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克服自卑心理。在体育课上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引导学生发现体育锻炼活动的技巧和规律,多鼓励学生去尝试,多表扬学生的进步,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学生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并将其转化为对体育的热爱,促使自身不断进取。

二、构建体育活力课堂的策略

1.开展丰富有趣的体育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有趣、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又特别容易感觉到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体育教师只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跑步热身,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然后解散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单调枯燥、流于程序化的体育课必然不能给学生很好的课堂体验,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失望,进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敷衍了事。学生由于性别不同、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不同,对体育活动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选择地设计丰富有趣的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解放天性,放飞自我,在每一节体育课中都有新奇的体验。田径运动是较为传统的体育运动,高强度持续的训练要求学生有很好的体力和耐力。如果课堂训练时间占比较大,就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可以在田径活动中融入障碍跳跃、负重接力或“推小车”力量训练等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主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同时,教师应把控好课堂节奏,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避免因为体育活动强度过大或学生高度兴奋紧张而出现意外。2.设计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NBA、奥运会等赛事,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激励,增强竞争意识。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多设计一些对抗性竞技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学生参与对抗性体育活动,以团队为单位取得良好的比赛成果,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努力做好一件事情,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开展合作学习。小学生由于个性特点不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也不尽相同。男孩子对足球、篮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爱,女孩子则对跳绳、舞蹈等动作优美、技巧性强的运动项目有着天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安排合理的竞技比赛,让学生在比赛准备阶段,自己找时间自练自学,比赛时全力参与。通过比赛,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品质,使班级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3.师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小学生在体育课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扮演的角色很多,既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玩伴、体育比赛的对手。我就经常与学生一起玩乐,如扮演“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老鹰、“123木头人”中的报数者等,玩着玩着学生就开心地抱住我,露出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或是与学生打几局羽毛球,学生很快就上前围观,排队等着“虐”我。如果教师只当旁观者,让学生自己折腾自己,学生很快就会兴味索然,体育活动也无法有效开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体育课堂活动,可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小学生经常与教师一起做游戏打比赛,就会从心里把教师当成自己人,进而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为对其所教课程的喜爱,教师说什么学生都愿意听取,课程的忠诚度和执行力很高。学生不单能从体育课堂上学到锻炼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理念、情感等各方面的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4.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地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获取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某些学生如果理解不通,可能几年都学不会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等,或许也能打个像模像样,但对力量的拿捏毫无章法,找不准发力点,运动水平不稳定,这些都极大挫伤了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如果说的太过直白可能学生也理解不透,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自行感受动作要点,了解自己运动时肌肉的力量变化和发力点,细心体会并牢牢记住,再通过反复训练的肢体记忆,使学生真正掌握各项运动的方法和技巧。此外,教师对学生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略有差异,教师觉得理所当然的某些知识学生听来却是天方夜谭,如果教师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态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善于思考,多与同学切磋交流,抓住学生平时的点滴表现,多表扬学生的进步,肯定学生的技术和能力,也可以适当在班级树立典型,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积极氛围,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和快乐,使学生爱上体育、爱上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体育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

作者:曾昭坚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孟文砚,陈悠.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学校体育的使命———2016长三角地区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体育教学,2016,(12).

[2]陈欢.青少年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的互动因素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35).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 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方式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人们对于教学方式的认识并不清晰。部分人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混为同一。

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教学途径与教学手段。现阶段,学校强调要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体育教学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笔者结合自身在技工学校的教学情况,就体育教学方式的内涵及其变革提出几点意见。

一、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解析

方式,实际上是言行所采取具体形式。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方式,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言行的具体方式,主要包含体育教学中师生的思维方式及实践活动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行为方式两层面。

体育教学方式作为教学思维内部、程序外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制约体育教学的展示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在体育教学方式优化之前,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定位应该作为教师关注的重点。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明确把握从实际应用角度而言需要结合反思性思维、科学性思维、体验性思维三者的差异性。尽管体育教学中以上三种思维的存在比值有所不同,但是三者对体育教学方式改革及科学性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学方式包含体育教学手段、方法、设备、媒介、技巧、策略等多方面因素。体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决定其定位主要取决于体育教学中究竟使用何种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由此,体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对操作形式进行具象化的呈现,如提升教师侧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自主、合作等方面。

二、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张力与困境

1.传统与变革的压力

文化以生存为基础,主要体现出人类对本身及自然的超越和创造,因此具有自我持续更新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然而文化的此种特性与文化给定性存在明显的矛盾,此项矛盾对文化变革的影响则凸显为以运作方式来决定文化发展及变革的张力层面。

遵循文化特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作为文化传承活动,自然容易受到此项矛盾性的制约。传统教学方法在与时俱进性的要求下,所体现出的自觉变更性,始终受到着力的制约。

由此,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创造的自觉性与教学大纲和教学方式所存在的给定性之间所出现的冲突,融合在体育课程中,即显示为教师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绝对权威的角色定位与高校尤其是技工类院校特有的教学要求之间所呈现出的矛盾性。

面对此种矛盾,体育教学方式拟突破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理念而形成变革张力,推动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发展,就必须正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理念、观点的存在价值。

就当前各类高校尤其是技工类院校的现有体育教学方式而言,在受到教学经验、专业素养、知识积累程度、教学观念、创新性等的束缚下,技工类院校的体育教师很难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体育教学方式引入到课堂中来。

从学生层面而言,技工院校的学生本身来自五湖四海,接受体育教育及相关培养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性。因此其体育学习和技能基础及能力,无法承担起体育教师统一化教学方式改革后所提出的质量标准及要求。这也是当前技工类院校体育教学方式改革难以推进的主因。

2.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困境

当前技工类院校在对体育教学方式变革重视力度不足、硬件配套设备不够完善、师资队伍后背力量不足、缺乏对应的专业性培训等的前提下,体育教学中教学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思维方式,仍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很难被真正纳入到体育教学方法变革中。

按照实践调查可得,基于体育教学方式变革中师生思维方式权重的差异性,教师在体育教学方式设计和执行时很难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因此目前技工类院校的现有体育课程多形同虚设,教师使用“放羊式”管理方式,忽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主动参与心态的引导不足,进而导致其进行的体育教学方式变革很难真正获得学生的建议和评价。

此外,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不足也是导致此项本质为身体操作教学模式无法取得学生共鸣的主因。硬件配套设施的不足,很难引发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创新的兴趣及积极性,操作性技能探究的费时、费力,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有意识的重视课本时要求的技能、经验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操作手法、体育理论知识等层面的关注。

三、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径

1.树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体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运用,并非是全盘否定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技工类院校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由于缺乏引导往往对体育课程产生休闲娱乐课、放风课等不正确的判断。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 体育教学

因为长久以来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各个学校无论是在课程数量设置,还是在上课时间安排上,“牺牲”最多的就是体育课,体育课往往被放在快放学的最后那节课,而且学校有活动被耽误的还是体育课。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是体育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慢慢形成体育课不重要的错误认知,所以旧的体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

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形势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乐观,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依然较差等等。这些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与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堂的要求相违背的,从而导致了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严重阻碍了体育新课改的更好实施。所以理解新课程的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教学原则,对于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含义

我们一直在说,做好中学体育教学首先就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呢?在我们体育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理念是这样要求的:新课改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健康第一定为课程的中心目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这里所说的“健康”不单单指我们体育课所强调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与参与、运动与技能这四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体育技能的专项知识,还应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健康、社会安全等一系列的技能,意味着我们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完善的、全新的教学观。

二、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主导。这就要求在全新的课堂理念下,我们体育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个环节上,而学生能不能接受,能接受多少,往往被忽略掉了。应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怎样让学生领悟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教师最终成为知识和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导学者的角色。

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和合作者。新课改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体育不同于其他科目,有自己的独特性,特别是上课地点在室外和亲自动手这两个特点。有些体育活动项目,学生是初次接触,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所以要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就会比较明确的了解学情,可以针对具体的学情变化来调整课堂教学。同时,对于某些体育项目,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参与,在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亲自示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这样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中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精力充沛,喜欢刺激和新奇,感情丰富,思维敏捷,容易接受外部信息,但自制力较差,表现在体育课堂上就是好奇心大,好胜心强,娱乐兴趣大,不喜欢长时间约束于某个单项项目。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合理地设计安排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前提,在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予以适当的指导,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乐学。而对那些学生不太喜欢的知识,要及时予以引导和说明,并调整方法,尽可能的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其次,结合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进一步通过活动来巩固知识。比如,现在中学篮球项目的逐步深入开展,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比赛,如三人制、五人制、班级篮球对抗赛、师生篮球对抗赛等,学生在实战中体验了知识,体验了快乐,同时也培养了集体意识和团体意识。

再次,我们体育教师也要充分把握体育课外活动课、体育节、运动会这些学生关注的体育事件,通过有效的设计,合理的安排,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团队意识、增强对体育活动的理性认知,并树立终身的体育精神。

结束语

总之,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体育工作中带来了工作上的新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既是新课标的执行者,又是不断试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的创造者。现代生活方式要求体育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体育教师应成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终身体育的引路人。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精深的业务素养,始终处于体育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提高驾驭教研的整体能力,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成为课程改革前沿探索的先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季浏,胡增荦 . 体育教育展望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