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播报稿

新闻播报稿

时间:2023-05-29 17:4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播报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播报稿

第1篇

一、民生精神是民生节目主持人的灵魂

首先来解读,何为民生新闻?“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所以简而言之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群众生活的新闻。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养成与修炼,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下苦工的过程,除了必备的扎实基本功外,拥有“民生精神”是民生节目主持人的灵魂,虽然民生新闻不像时政新闻所代表的中国声音和国际立场那样具有宏大的庄严性,需要鲜明的声音立场,但是民生新闻的严肃性扎根于人民,发生在生活中,是一切与人民最相关的信息,所以负责任的态度,体恤的情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这种不断反复不断钻研不离不弃的精神被称之为”民生精神“。简单来说可以用“心中有大义,肩上有人民,脚下有泥土”来概括,拥有民生精神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甚多,但最为代表性的在我心中有两位分别是孔夫子和墨子,孔夫子曾用十四年开启了中华文化的第一行程,历经千难万险,世态炎凉,虽然一路遇冷但终成伟大只因心中有一个大世界,便是“人民的世界”,第二个则是墨子的“兼爱”“非攻”理念,虽然几千年来不被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规律所适用,但他却始终坚持站在弱者和普罗大众的角度,为民生发声,为大义而战,墨子的“兼爱””非攻”理念非常值得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学习,民生精神是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灵魂,拥有灵魂是做好民生新闻播报的第一步,所以“心中有大义,肩上有人民,脚下有泥土”作为民生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民生新闻播报主持人必备的精神条件。

二、感悟民生=广义备稿

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此看来,对于一个合格的民生新闻播报类的主持人来说,广义备稿应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只靠台上几分钟功夫,在这里不如做个比喻,”广义备稿=感悟民生“在我看来感悟民生分为以下三点。

1、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即真切的走入人民内部生活中去。以中国著名的民生新闻节目《新闻调查透视运城灌溉之谜》为例,在这一期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王丽芬的表现让人大为称赞,他深入调查现场,亲自问询领导,进行采访与问题剖析,其中“她不顾危险与阻拦大胆拔出无用水管”的举措至今另受众印象深刻,以亲身体验,时事记录的方式为观众全方位了解新闻事实提供帮助,除此之外王丽芬“拿当地财政报表与政府官员相互对峙”的画面,也让观众感觉刺激,大为称快,这一期节目的精彩与不可替代性源于主持人深入生活内部,探究事件本质的民生感悟,王丽芬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他在室内进行播报时,因为有过切身体验与感悟,所以民生播报更加从容和打动人心,这一切都源于她是真正走入人民内部生活中去,并且感同身受,由感而发,由此,贴近生活,对于一个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形成真情实感的主要因素。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切实的关注到人的利益,例如有一份稿件:“2015年度影视剧“脏烟灰缸奖”电影《老炮儿》榜上有名中,专家指出,超过1/3的青少年是在看了有烟草镜头的电影后才学会抽烟的;而不吸烟的青少年,如果偶像吸烟,他们对吸烟行为的认同,可能性会提高16倍。控制吸烟,让青少年远离烟草,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所有人的责任,名人、明星更是责无旁贷。”这条新闻叙述的是电影电视中的烟草镜头对青少年儿童吸烟的危害,作为播音员主持人,呼吁青少年禁止吸烟,提醒政府,明星,名人不要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是播音员主持人在这条新闻中呼吁的主要理念。所以在新闻播报过程中,要着重加强结尾处的语义,让各界引起注意,控制吸烟,全民健康。

由此可见,眼中有事,心中有人,感悟民生,切实关乎到人民的利益才是民生新闻出现的根本目的。

三、《南京零距离》与民生语言新样式

南京零距离是我我国首个开创的民生类新闻节目,有很多民生类新闻播报的表达方式以及节目新样态值得我们学习,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以及新闻共享模式,而民生新闻因为他立足于人民生活的特殊性更加注重建立与受众共通的交流空间,通过互通的方式增强人际沟通和人际交流得到能力,具有大众亲和力和信息的后续补给能力。首先《南京零距离》的民生新闻播报的方式是主持人和记者用充满幽默、服务型的语言,以讲段子,讲故事聊天的口吻和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示新闻事件然后以犀利和具有网络化的新奇切入点进行新闻评论,民生新闻的插入节奏较快,符合当代人接受信息的节奏和速度,另外由于播报方式的创新,新闻的选材内容也可以比较新奇大胆,与此同时极富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同时,主持人在播报方式上也突破死板,格式化的模式,尽力淡化播报的概念,注重情感的传达。另外,鲜活的市井语言的运用也使民生新闻更亲民,让受众感觉更加亲近与真实,以语言之改变打破了似乎有些严肃呆板的新闻与百姓之间的屏障,除此之外,在传递信息的播报上,增加了信息多样性。

第2篇

1.内容缺乏吸引力

现在,很多观众对我国目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感兴趣,比如,很多地方台的主体观众都是本地观众,因此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本地观众应该要着重考虑,应该多选择一些与当地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这样才能够激发观众的收视热情。如果地方电视台也像国家级电视台那样大量报道国家和国际层面上的新闻事件,其新闻内容必然不如国家级电视台那样制作精良,相当于自废武功,以己之短攻彼之长,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2.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很多电视台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新闻节目只是简单将新闻片段进行叠加,进行排列组合。这是因为很多电视新闻编辑没有去认真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规律所造成的恶果。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该要去认真研究观众的收视心理收视规律,进而合理安排各个新闻信息的比重和播放顺序、播放时间。

3.播报形式单一

很多电视台在播报新闻事件时依然使用传统的新闻播报手法,这是新闻事件的播报形式较为单一的原因,很多电视台不寻求创新,古板的单一形式和节目内容让听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而当前很多广播电视台不善于借鉴国外其他广播电视台比较新颖的播报手段,在新闻播报时也不注重广播形式,对于本台新闻报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地方电视广播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逐年下降。

1.做好头条新闻

在新闻节目中,整个新闻节目中的重要内容就数热点的头条新闻了,所以新闻编辑在对新闻进行编排时必须着重抓好头条新闻的编辑工作。很多热点头条新闻都会成为整个新闻节目的开场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一个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如果能够吸引他们,那么绝大部分的观众都会将新闻节目收听完,而头条新闻不够精彩,效果则会恰恰相反,观众很有可能对整个新闻节目失去兴趣而换台。

2.重视编排工作

新闻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新闻进行二次编排整理。为了做出精彩而吸引人的新闻节目,从而让更多的听众能够了解有效的新闻信息。新闻编辑工作尤其要重视对听众收视心理的掌握。要想做好新闻编辑工作,首先要对宣传心理学以及宣传艺术学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同时还能够善于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好新闻素材的编排工作;其次在编辑新闻素材时,要考虑到当地电视台的主要播报对象的收视规律,从整个新闻节目的大局出发,科学的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进行合理衔接,站在广播电视台发展的角度上,对于每一则新闻内容深入的分析并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对新闻素才进行编排剪辑,让整个新闻节目更加突出,更能够吸引观众,以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3.突出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的观众都有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地方电视台得以和其他媒体相抗衡的资本就是地方特色。就比如北方人比较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而南方很多人则喜欢听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更重要的是,每个地方的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对地方电视台而言,在选择新闻素材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地方特色,选择一些 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制作和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不可避免的是地方电视台与国家级电视台相比规模和实力存在差距,但是,地方电视台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即上面所说的,具有地方特色,能够和本地观众建立起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地方电视台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优势是地域性和本土性。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单单只是地域性和本土性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贴近当地民众。

4.提高组织策划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编稿只是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也更体现编辑工作能力的组稿。当要进行一次重大事件的报道或者是一次专题性节目的时候,新闻编辑就要酝酿好,同时要统筹兼顾此次报道或者节目中的各个环节。电视新闻编辑在组稿时要特别注意,在节目中要突出鲜明的思想,在形式上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报道方式上可以采用重点报道、连续跟进、综合报道、典型报道等;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现场直播、实况转播、嘉宾访谈、观众互动等。新闻编辑还必须特别注意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既要做到节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也要注意群众性,不能为了追求深度而忽视普通群众的认知水平,也不能为了简单易懂就放弃深度挖掘。只有在两方面都同时把握好、控制好,平衡好,才能真正做好电视新闻节目。

三、结束语

一档完善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细操作,新闻编辑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政治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正确把握,对题材的精心组织.对稿件的细致处理,对编排的巧妙布置,对突发紧急情况的灵活处置,以及突出的策划和创新才能,是保证新闻节目正常播出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闻播报;教学

G633.2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实施教学目标”。为了落实新课程观,我校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一个特色环节――“新闻播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比以前有较大改观,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本论文结合我校实践论述了新闻播报的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效果和实施意义。

一、“新闻播报”模式

“新闻播报”模式即教师在每次讲授课程内容之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由学生充当新闻播音员、解说员或评论员,向大家播报新闻资讯、讲解新闻事件和人物事迹、分析新闻现象等。然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理论分析等综合能力。

二、新闻播报”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收集整理。学生通过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海峡两岸、都市快报等电视新闻节目,《陕西日报》、《咸阳日报》、《中国教育报》及《时事》等报刊杂志搜集素材,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是学生们对新闻事件能产生内心的触动的,都可以成为同学们谈话的主题。学生对材料的整理,要求表达清晰,言简意赅,书写规范。

第二步:播报点评。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出4名同学上讲台有序播报,要求仪表端庄,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言富有感情等。之后由老师或同学做适当的补充和点评,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小组量化加分中,作为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依据。

第三步:张贴保管。由专门负责的学生将小组制作的新闻稿张贴在班上固定的专栏里,并负责更新保管,一学期后进行简单的装订。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日常浏览和比较,也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步:总结升华。通过师生的日常浏览和总结,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相关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变化的意识,进而形成关注社会、分析时政的能力。

三、“新闻播报”实施效果

本人从课堂上学生参与新闻播报活动所取得的各方面成长与进步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通过观察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后所带来的变化,总结出了新闻播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所带来的实效性。

1.“新播报”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选材能力

学生的选材能力在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中逐步得到了提升,他们注意观察生活,了解新闻,注意选择能够和课堂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的热点新闻,注重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样的有效选材也使得时事播报在课堂上对其他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加突出。

2.“新闻播报”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点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最初的声音小、语速快、重复冗长变得声音洪亮、语速适中、简洁明了。课间,学生们经常把新闻事件作为谈论的话题,口语表达能力随之得到锻炼,甚至有的学生走上讲台已经能大大方方地脱稿演讲啦。

3.“新闻播报”培养了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是通过新闻播报的收集整理、播报点评及保管张贴等环节得到逐渐地培养的。新闻播报发动人人参与、组组竞赛、班班评比,由于播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何人的马虎大意都可能导致本组或本班的失利,这样组员组长班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及责任意识被充分激发出来。

4.“新闻播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本着不歧视不放弃的原则,对班里自卑和胆小的学生,多给他们掌声和鼓励,使他们一次又一次鼓足勇气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经过磨练,一次比一次表现得更优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变得开朗了、活泼了、有欢歌笑语了。

四、“新闻播报”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实际,材料生动、具体,时代特色鲜明,因此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实现了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转化。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闻播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通过新闻播报,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眼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使教师有了足够多的空间、时间直接与学生面对面讨论某一话题的机会,了解学生情况,设计出更新的教学思路,架起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闻播报的深入开展必须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相应的资料,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拓宽眼界的同时还加深了看问题的深度;在与时俱进中,自身素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新闻播报作为上课的一个环节, 它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起点,为了更好地完成“五分钟新闻播报”的功能,教师还有许多要做的,如何保持学生对它长久的兴趣,如何对它进行评价,如何做得更完善,这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相信只要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积累、反思、提高。教师与学生就会相得益彰,教师乐教,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4篇

有的播音员音质很好,语言也流畅,可就是没有感情,机械发声,受众听起来就像一杯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有。播音中,根据新闻的特点,播音员应全神贯注,始终保持播讲欲望,集中精力于稿件内容,保持积极的状态,情感表达随稿件内容的展开而不断变化,新闻播音的新鲜感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1.较强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

这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取得的。播音员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在每天的正常工作之外,抽出一定的时间练基本功。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了,才能为播音中更好地发挥奠定好的基础。

2.深入地分析、理解稿件

播音员要认真备稿,深入理解稿件,找出稿件的重点和要点,在播音中着力突出。

有的播音员播音前不认真备稿甚至不备稿,不管播什么稿子都是一个模式,平平稳稳的保险调,受众怎么会不厌倦?认真备稿,领会作者的意图和稿件的精神实质,播音员才会胸有成竹;深入理解稿件的内容,在播音中就会得心应手,将新闻播得从容、新鲜。

3.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这是对播音业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新闻播音具有新鲜感的先决条件。播音中,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的处理都不应忽视。有的播音员语音不够标准,习惯性地把句子中结尾的字音拉长,气息控制不好形成前半句声强后半句声弱,影响新闻播音的质量。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中不能随心所欲,表达感情时不能有大的起落,不能像播讲小说那样渲染、夸张,不能体现太多的个人情感。语音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如果语音单调、缺少变化,就会令人厌倦。要激起受众的兴趣,强弱轻重和节奏上就要有变化。人名、地名、时间、事件都要表达清楚,在处理重音时最好不要通过增加音强、加大音量体现,而是通过非重音的轻重等来处理。

注意播音的节奏,播音时要有快慢张弛的变化。如果不注意重点语句的强调、段落节奏的变化,一样的播报速度从头到尾,容易引起受众的听觉疲劳,影响传播效果。播音时节奏把握得准确能使稿件的主题更加突出,表达更加生动。

第5篇

关键词:新闻节目;语言形态;多样化;播新闻;说新闻;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p新闻类节目的概念

新闻类节目是各电台、电视台的主体节目,新闻播音工作是广播电视宣传中的重要一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新闻的“播”与“说”

(一)新闻的“播”

“播”新闻是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根据记者写、编辑编、领导审阅后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新闻稿件的要求是表达新闻事件准确、行文简洁精练,注重音韵、朗朗上口。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创作要求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节奏明快、语势稳健、播报流畅。由于新闻稿加播音的要求,形成了新闻播音语音规范,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不强的表现形式,具有权威、严肃、庄重、悦耳、流畅的审美感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

(二)新闻的“说”

当今社会新闻节目的播报形式是否只有这样一种样式?千台一调的声音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说”没有稿件依据(或有提纲),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较为松散,保持了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新闻的时效性、评论性较强。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周刊》,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等。由栏目主持人把新闻一件件“说”给大家听,让观众倍感亲切、自然,并能够引发观众就相关话题的思考。

三p“播”与“说”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一)“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在播报这样的稿件时,应该是如张颂教授概括的“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求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语尾不坠、语势稳健”是适应新闻传播的“新鲜感”和“权威感”所必须的,而“节奏明快、语流晓畅”既反映了消息语体所固有的特征,又是受众对新闻播音形式听觉上的审美取向。

"播"新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将新闻文字稿件转换为准确、鲜明、富有感染力、传神、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主导这个转换过程的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它蕴含着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知识储备、气质魅力等综合因素。

(二)“说”新闻对创作主题的要求

“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如果是直播新闻节目,则大部分"说"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创作主体的创作空间越大越广,其驾驭难度就越大。"说"新闻的目的是为了缩短传受双方的心理距离,通过创作主体将新闻播报方式口语化处理,采用简炼紧凑、富于个性化的消息式语体风格,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加便利,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

“说”的成功使得一些新闻类节目将改革方向同时指向了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上,大有但凡什么节目都可一"说"了之的架势,令播音员、主持人一时无所适从。这里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不同的新闻类节目对播报方式的选择。

四p新闻节目的“说”与“播”应当共存

“说”新闻与“播”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不同分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我认为,新闻类节目的播讲方式应该最终实现“说”、“播”结合,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采取不同的播讲方式,对于时政综合类信息应该坚持“播”的形式,以确保新闻的权威性、信任性;另外对于专题类、生活类信息不妨积极采用“说”新闻的方式,满足观众对播讲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让“播”与“说”在各自的范畴之内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片面强调某一方的作用或者夸大其功效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五、“播”与“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播”与“说”的现状:三个难度

长期以来,由于播的传统和播的运作机制,我们在“说”新闻的过程中第一个难度就是要把播的思维创作模式转换成“说”的难度。长期以来形成的“播”的思维和创作模式而养成思维惯性,使主持人在由“播”向“说”的转换中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

第二是新闻节目“说”与“播”风格统一的难度。据观察,现在内地电视台几档在“说”的新闻节目,无论是《上海的早晨》还是山东卫视的《晚间新闻》都存在着风格不统一的矛盾,一条新闻提示是用“说”的播报方式进行,但之后的图像依然是以一泻千里的“播”的形式配音。

第三是新闻语言表达多样化的难度。同样一句话,词语序列是固定的,但由于“怎么说”的差异,给人的印象和认识可能会大相径庭。主持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表达语言的方式和风格也不同,尤其是口语表达更是如此。但是这种表达的多样化应该是与表达的效果相统一。

(二)“播”与“说”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的新闻类节目发展、改革过程中,栏目本身随时要对新闻播报方式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栏目种类增多,节目内容细化,作为新闻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则应该具备高水准的业务素质,既能"播"好新闻,也能"说"好新闻,适应节目对播音创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这也是新闻播音员、主持人所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们的电视新闻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播”的形式占了主导地位,多年来业内人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业务上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使“播”新闻的语言表达形式日臻完善,播音人才辈出。而相对于“播”新闻来讲的“说”新闻的这种语言表达形式,在内地则刚刚起步,需要有更多的从业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去不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颂:《语言传播文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张颂:《语言传播文论》续集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口语化;新闻;语言特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9-0118-02

一、口语化新闻兴起

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频道的涌现,新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随之发生着改变,越多越多的“党报官微”转变文风和画风,呈现出更接地气、更为直观的语言表达样态,口语化新闻成为受人热捧的一种形式,受众对新闻真实性的考量也尤为凸显,这也给新闻播音工作者提出了“变化中求生存”的挑战。

中国大陆广播电台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播音员尝试过以“更生活化、更口语化、更亲切的播音路子”,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无法形成风气,甚至被当作被批判的对象。而被广播电视界公认的口语化新闻的发起和推广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这与国家开放、自然的文化氛围相辅相成[1]。

美国CNN新闻频道脱口秀节目《拉里金直播》,主要以时事话题为主,有时也进行人物访谈,在节目内容上注重主持人态度的严肃与客观,新闻题材的高尚与理性,在节目形态上,谈话场的自由与开放,配合提炼要点的新闻短片,加上主持人的现场把控,使得节目既有亮点又有新意。这种变化发展到亚太地区后得到推崇,新闻播报的方式也随之悄然发生着变化。

新闻播音是对广播电视新闻稿件以及深度报道的节目稿件进行以“还原、转化、表达”为方法的“把按文字排列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转化为按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体态语)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2]”的再创造活动。近几年来,随着说新闻节目形态的出现,“播音”一词的外延得以扩大,我们发现,无论是“受书面语影响的”宣读、“规整简练语言的”播报,还是“交流感强,更贴近的”的说新闻,都可以纳入广义的播音范畴。不同的播音方式,基于不同的受众层面,也反衬出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效应。

二、口语化新闻框架

新闻从“播”到“口语化”,客观反映了广播电视受众的接近性心理需要。随着各种僵硬的教条被打破,在新闻播报中符合人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播音员由一本正经的播报改为“拉家常式”的讲述,电视直播也以创新的、丰富的形式出现,播音员让代表大众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从后台走上前台成为嘉宾或被报道对象,这种自然、随意的状态,使受众从中寻求到更多的生活感受和体悟。

新闻从“播”到“口语化”,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共享价值。共享价值是在人类命运面前、在人格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判断,是人类共享一件事物知晓权的基本能力。在共享价值的引导下,播音员更愿意俯下身子讲述给你听,受众也更愿意坐下来倾听你的讲述,播音员用 “精粹口语”将新闻的线索和要点串联起来,抛弃日常口语中的随意性和不准确性,保留了口语的通俗性、简洁性和灵活性,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规范地进行偏书面语的表达,形成良好的“亲近群众效应”。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吴郁认为,主持人的职业角色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和人际性于一身的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这一职业定位很符合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主持人向来以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灵活缜密的思维梳理坐镇谈话场,使得口语化新闻更为真切、自然。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亲疏,对传播内容起一定的作用。而口语化新闻建立的“我在场”效应,也顺应了广大受众心理期待。

三、口语化新闻外延

首先,口语化新闻强调平民意识,把受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同时以平和真切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主流价值和受众思考,使媒体和观众间的距离更为亲近;其次,口语化新闻更加通俗易懂。它运用“拉家常式”的讲述,换个说法、方式和角度,贴近性更强。传播方式也由理论宣导转变为互动交流,受众的真切感受成为主持人讲述的首要考虑因素;再次,在电视节目中,口语化新闻个性鲜明,保持了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许多新闻不再单纯“播”,更多的是“聊”,主持人以贴近大众的语言脱稿“说”新闻,在播报过程中,语言组织更为灵活多变,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肢体的表现上讲,在主持节目中主持人站了起来,而实质上是“坐”了下去,――即把自己的位置与观众放平[3]。

在口语化新闻中,主持人的发声运用多种体态语言,把视角转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涵盖内容也更为丰实,以“说理和叙事相结合、分析和引导相辅助”的方式,对新闻事件作入情入理的阐述,短时间内将固有的信息转变为可知的视觉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更为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播”新闻与“口语化”新闻,一个有稿,一个脱稿;一个严谨规范,一个活泼生动。但不能忽视的是,最终目的是统一的,都是希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归根结底,口语化新闻的优势,有赖于新闻来源的广泛性、播出内容的丰富性、资讯信息的参考性和创作主体的积累性。

四、口语化新闻发展战略

(一)口语化新闻需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的口语化不等于方言化。方言作为地方语言有其存在的空间,在适当的时间、区域、场合可以使用,本身有着区域的狭隘性,不应以媒体强化和普及。口语化新闻不等于生活中的“聊大天”,它源于生活语言,但必须又高于生活语言。没有精湛的语言表达功夫,只是不管不顾地“开快车”,就成了机械的“蹦字”,咄咄逼人、穷追不舍,使观众很难接受,影响新闻准确、高效的传播。“口语化”播报方式,给主持人深度参与节目提供机会和条件,节目的选题、策划、前期采制、后期合成等各个环节亲身经历,积累了广泛的新闻来源,从而使播讲内容更接地气、更生活化[4]。

(二)口语化新闻对主持人的要求

1.迅捷的反应能力

在节目准备初期,主持人就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翻阅大量的新闻资料及编辑发送过来的新闻稿,从中选取有亮点、有价值的新闻,为每一条消息寻找“切入点”;在新闻稿件初成时,要减少书面语,让句式更简单更短少,必要时加入自己的评论,但不应离开新闻的“真实、客观”的本质特征。“口语化”新闻需要有感而发,而感受正是从具体的新闻事件入手,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仅要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要在梳理新闻事件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带着受众的角度去探索新闻背后的真实,评论也会更加直抒胸臆。否则,脱离了这些幕后工作,仅仅就书面的稿件进行播报,更多的则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要求主持人有更加迅捷的反应能力和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2.亲切的语言组织能力

主持人要以自己对新闻的把握和便于受众接受的交流方式重新组织语句,在稿件文字形成之后,要利用自己的语流习惯进行二度创作,有些部分甚至可以即兴表达,这是口语化新闻给主持人一个自由发挥的语言环境平台。在主持人进行即兴表达时语言要凝练语句、字字珠玑、理性客观的阐述新闻事件。口语化的方式最容易犯重复的毛病,这要求主持人有精炼的、简洁的、明晰的语言表达技巧,从复杂的新闻播报中概括、提炼出最关键的信息点。

3.适度的副语言表达能力

主持人在运用口语化新闻的同时要注重自己的表情、眼神、姿态动作等来强化信息的传递,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改变那种呆板、冷漠的、发声机器式的播出态势,做到表情与播报内容相一致。口语化新闻打破以往沉旧的播报方式,改为激情的、生活的、家庭的方式来交谈,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

五、结 语

真正的口语化新闻是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逻辑思辨、热点敏感即兴评述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和提高。电视节目主持是一门艺术,我们崇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说,直至今天,真正中国式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还没有完全成型,还在探索着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发展的口语化新闻道路。口语化新闻播报形式虽未成燎原之势,但探索的新闻工作者都在不断的努力中,相信这种理念会走入百姓的生活中,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知识和乐趣,同时更为我们电视人提供了一条适合时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于丽爽,宋茜.脱口成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姚喜双.播音导论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新闻播音;播新闻;说新闻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通过剖析“播”与“说”这两种形式来探讨新闻播音中“播”与“说”的异同。

一、关于新闻节目播报方式的特点

人们的语言可分为说、念、播三种语态,这三种语态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性不同而已,只有把握好与节目内容形式相对应的语态,才能把节目内容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要把握好新闻播音主持的语态,就要先了解各种语态的特征。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起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

二、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传播者

播新闻是播音员坐在播音室出画面宣读或报告新闻。要求作为传播主体的播音员以字正腔圆的吐字发音、规范严谨的语言表达和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进行新闻播报。说新闻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信息做出评论、解释或说明,“说者”有自己鲜明的立场与观点。主持人在荧屏镜头、广播话筒前像日常谈话一样,通过主持人轻松随和的语调、自然得体的举止等给受众以亲近感、信赖感,改变了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方式,取代了播新闻居高临下、正襟危坐的播音方式。作为说新闻的节目传播者,主持人应该传递哪些信息,信息是否得到有效的传播,这些都对主持人的“把关人”角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新闻之“要”指的是新闻的重要性,也就是新闻的价值。在每天发生的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中,只有那些有一定重要性,对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有较大影响的事情才会被采录为新闻向受众报道。一组新闻中,不同的消息新闻价值有高有低,甚至同一条消息的不同段落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播音员在播音的时候,既要把每一条新闻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又要对不同的新闻加以区别。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每条新闻平均用力。为此,播音员要用新闻的专业眼光去审视每条消息对当地政府行政、百姓生活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三、作为新闻节目播报的受众

播新闻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喉舌功能,通过播音员严肃、客观、公正的播报,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收听,拥有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但在播新闻长久以来沿用的“宣传腔”和浓烈的播报氛围里,受众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容易产生一种排斥、逆反心理,甚至部分播报内容过分强调宣传,违背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基本原则。“说”新闻个性较鲜明,突出的是媒体的民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受众心理距离拉近,交流性强,保持了人际交流的传播优势。说新闻中由主持人去“说”、去“聊”、甚至是“侃”,所以会更有趣味、更轻松、更亲近,因而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说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挑选当日新闻话题,邀请受众使用电话、手机短信等进行参与,表达各自的观点,这样不仅吸引了受众的兴趣,而且也汇集了更多的观点,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同时主持人更容易与观众实现互动,无形之中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新闻的价值也更容易得以体现。

四、方式各异 殊途同归

第8篇

一、稿件播读的准备

这里说的新闻稿件,涵盖了新闻消息、新闻评论以及新闻故事。考试中出现样式最多的是新闻消息以及新闻故事,新闻评论一般都会结合即兴评述考察,应该说不会出现新闻评论的播报。下面就新闻消息的播报提出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消息应该理解为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简洁的语言、用最快的速度把真实的事情传播出去。因此它要求:

(1)准确无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都不许出现事实上的差错,只有认真才能准确。

(2)层次清楚——一般消息都是由导语、主体、结尾构成的,层次之间要留出停顿的时间,以避免播成一片。

(3)节奏明快——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形式,播的是新闻,就得像新闻。节奏不完全是快慢的问题,但它有快慢的问题。句子与句子之间紧凑,句段之间要明白晓畅。

(4)朴实大气——以第三人称叙述事件,没有任何夸张、渲染。正确传达,直接面陈。举手投足、言谈举止让考官看到的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

新闻播报不是念稿子,字里行间渗透着播者对新闻的理解,播报就是把这种理解、感受真切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还要注意:

(1)播稿过程也是传达过程,把一件刚刚发生的事播报出去,播音者要有新鲜感,除了在备稿过程中找到新鲜点之外,播报时要有精气神,还要使这精气神分寸得当。明快晓畅的语流,加上热情洋溢的状态,足以让考官另眼看待。

(2)消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听的人知道,句与句的衔接在清楚的基础上要紧密,因此要格式正确、轻重恰当、逻辑严密、不涩不粘、不浓不淡、语势平稳。在播稿过程中,语流要紧凑,以避免散乱。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个劲儿”,不紧不慢,无理解,不经心,缺少变化。

(3)新闻稿件播读或播报,有的叫朗读新闻稿件,其实是一个意思 。无论干什么事都得像那么回事,所以播报新闻得像播报新闻的样子。播报的榜样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整点新闻以及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节目。切忌“说新闻”,使它变得拉杂、拖沓,不像新闻的样子。

二、新闻稿件播读

实例1

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月31日晚7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开始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纷纷熄灯。

这一活动名为“地球时间”,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和澳大利亚最大报纸之一的《悉尼先驱晨报》联合发起。大约2000家企业和53万户居民报名参加了“地球时间”活动,自觉断电一小时。除标志性建筑外,悉尼城区许多高楼也纷纷熄灯,整个城市变黑了不少。不过路灯和紧急照明装置仍没有熄灭,港口的照明也一切如常。“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人利用全城不少地方熄灯的便利观看星空。几百个市民提前预约,在熄灯期间前往悉尼天文台,利用这一小时更好地观看星空。天文台负责人说,很多市民都为有在黑暗中观察地平线的机会感到激动。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的标题是《悉尼全城熄灯一小时》,副题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看过这条消息后要确定重点在什么地方。在标题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的新鲜点所在,这就是受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的要点。

再看消息的层次,三个段落自然成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为我们播读时脉络的清晰提供了基础,三个层次之间要做短暂的停顿处理,切忌不要一气呵成。一片的结果会使受众听得茫然。

第一个层次是消息的导语,播得要醒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原文交代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消息要素中的发生了什么事是重点。其他的新闻要素并不是不重要,同样要求依次交代清楚。这条消息导语交代事件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这样的:(1)集体断电一小时;(2)澳大利亚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3)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4)3月31日晚7时30分;(5)天黑之后,悉尼歌剧院等标志性建筑等纷纷熄灯。可以用声音的高低、吐字力度的强弱来区分。

第二层次把新闻事实稍加梳理后,弱强调 “熄灯对悉尼人的生活并无太大影响”。

第三个层次是新闻的结尾段,也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播清楚即可,声音运用可在中声区稍下部分,稍偏低些。

实例2

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里氏8级地震,强烈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当地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约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此影响露出海面,附近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当地村民还因此发现了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沉船。

小岛上升使岛屿周围的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大量珊瑚虫以及搁浅在珊瑚礁上的海洋生物死亡,弥漫出一股难闻的腐烂气味。

村民哈里松?加戈边做手势边说,地震造成的裂缝甚至将整个岛屿一分为二,部分裂缝有50厘米宽。

在拉农加岛北部,当地村民在海岸上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是二战时期沉没的一艘日军巡逻艇。当地渔民亨德罩克?凯加拉下海探视了新的海底景象,发现了一道与海岸线平行延伸的裂缝,长度至少500米。

凯加拉说,当地村民认为小岛上升是因为海平面降了下去,担心海啸可能再次袭来,因此大多数居民拒绝从高地上搬回原来的住处。

“噪音相当大”,凯加拉描述小岛上升时的情景,“水退了下去,然后没有再升上来。”他同时指出水位下降和地震是同时发生的。

拉农加岛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这次地震给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严重破坏了海底珊瑚礁景观。

小岛上升导致大量珊瑚礁露出海面,许多珊瑚虫因为曝晒在阳光下死亡,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

在所罗门群岛西部省首府吉佐岛从事潜水业的丹尼?肯尼迪说,地震破坏了大量珊瑚礁,对潜水爱好者而言,这个曾经闻名于世的潜水胜地不再具有吸引力。

除了影响旅游业外,小岛上升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地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播读提示

地震在地球上时有发生。一般的报道中经常涉及的是伤亡人员及其财产损失,但这条新闻没有过多地从这方面进行叙述,而是变换了一个角度,集中报道了自然生态的变化。看过了之后会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受众所关注的。

在第一层次中的导语部分新闻事实只是一句话——所罗门群岛2日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接下来的五句话全部是地震造成的结果,其中四句是生态被破坏的情况,表述的着眼点依次是记者说的结果,一个岛屿拔高了3米,珊瑚礁露了出来,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发现了二战时期的日本沉船。播读时声音控制在中声区,语流简洁明快。

在新闻的第二部分,又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后果的样态,由于小岛上升了3米,海岸线延伸了,珊瑚礁暴露在空气中,海洋生物死亡,有一股难闻的腐烂味道,整个岛屿一分为二,还发现了日本的沉船,村民们不愿意回来住,担心海啸再次袭来。这些原文所叙述的场景,在播读时不应太客观,要有感情的流露,但注意分寸的把握。

第三部分虽然是结尾部分但也有新闻价值,如介绍了新闻的背景,播读时要注意的句子是:它是世界知名的旅游潜水胜地之一,由于珊瑚礁没了,景观被破坏了,不再具有吸引力。另外一句很形象的描写“原先在海底呈现美妙景观的珊瑚礁变得如同月球表面般荒瘠”播读时要有凄凉的感受。

实例3

“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上周六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同几十家媒体记者见面。对待自己不清楚的领域,他用这句话做了回答。

“我始终认为,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不能代表对所有领域都了解。”丁教授回答记者的问题,始终都遵循着他说的这句话,“在我的实验室,我要求跟随我做实验的百余名各国科学家都能做到不随便回答自己不了解的问题”。

当有记者问“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时,丁肇中教授回答了“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所谓的考试只是在考别人做过的东西,而科学进展正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东西。丁教授认为,他能回答的只是觉得应该把“考第一名,念好书”这种观念改变。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观点性消息,它会给受众以思想认识的启迪。消息由三个自然段组成,实际上只有两个部分,导语部分及主体部分,应该说没有结尾,第一段就是导语部分,其余两段就是消息的主体部分。

在导语部分“丁肇中”三字,是响当当的,当然要把它当成主要重音来处理。“我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是他的主要思想观点,是播读的醒目部分。另外也不能忽视下面这句“对待自己不清楚的领域,他用这句话做了回答”。“不清楚”也要成为次重音进行处理,让受众进一步了解丁肇中的思想境界。

主体的两个段落,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播读前思路要清楚。第二段的表述重点应该是“在一个领域的成功,不能代表对所有领域的了解”及“不随便回答自己不了解的问题”,这里的“不能”和“不随便”要作为重音来处理。下面一段“所谓的考试只是在考别人做过的东西,而科学的进展正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东西”,播读时要把它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述出来,“推翻”应该作为主要重音加以强调。

实例4

据《纽约时报》北京时间今晨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在这颗行星上可能存在海洋和生命。

据悉,这颗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五倍,距离地球20光年,围绕一颗名为“格丽丝581”的红矮星运转,因此被命名为“格丽丝581c”。到目前为止,在已经发现的约200颗太阳系以外行星中,格丽丝581c是最小的一颗。

此外,它的运转轨道处于“可居住区”之内,如果其他条件合适,就有可能存在地表水和生命。

格丽丝581c由一个11名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小组发现,目前该小组已经撰写了相关论文,并提交给《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杂志。

不过,日内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论文主要作者斯蒂芬妮?尤德里(Stephane Udry)表示,现在还无法得出格丽丝581c存在液态水的结论。

麻省理工学院的行星专家萨拉?西格尔(Sara Seager)表示:“如果格丽丝581c的大气层比金星还要厚,液态水将由于温度过高而无法存在。”

两年前,天文学家在“格丽丝581系”发现了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在此之后,天文学家又在“格丽丝581系”里发现了一颗有地球八倍大小的疑似行星。新行星的发现,意味着格丽丝581将成为人类未来太空航行的首选目标。

播读提示

这条消息属于科技新闻。这篇探索性新闻会引起受众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消息的新闻眼一目了然——“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行星的出现不是新闻,适合人类居住的少之又少,这当然是新闻了。

在第一段中除了刚才所说的新闻事实外,还应该把“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 及“可能存在海洋和生命”也要通过有声语言交代清楚。这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导语是引导之语。因此,“适合”、“居住的”要作为重音来处理。“海洋”、“生命”要作次重音来把握。

二、三、四、五、六自然段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其中第二段就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五倍”,“最小的一颗”,有声语言中要带有一定的色彩。第三段的“可能存在地表水和生命”,同样要做技巧上的处理。第四段是一个简单的提交程序,声音要做弱化处理,使其成为过渡段。第五段及第六段是属于消息的不肯定部分,有声语言趋缓,作弱化处理,不要过于张扬。

最后一段第七段是消息的结尾段,在这里,消息的作者交代了天文学家研发的背景资料。播读时清楚即可,消息的结尾部分,按规律要写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向,这条新闻同样如此,“将成为人类未来太空航行的首选目标”是结尾段中新闻价值所在,同时也是观众的兴趣所在。

实例5

昨天,在伦敦马拉松赛中,中国选手周春秀以2小时20分38秒的优异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这一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一,同时这也是中国选手首次在伦敦马拉松赛中折桂。

伦敦马拉松赛是世界最著名的马拉松赛之一,它与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并称为世界四大马拉松赛。尽管是首次亮相伦敦马拉松赛,但是周春秀从比赛的一开始就显示出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在比赛还剩3公里的时候,周春秀显示出了良好的冲刺能力,从大部队中脱颖而出,并将领先的优势保持到了最后。最终以2小时20分38秒、领先第二名选手一分多钟的成绩冲过终点。女子组的亚军被埃塞俄比亚名将、去年柏林马拉松赛冠军瓦米夺得,她的成绩是2小时21分45秒。

现年29岁的周春秀来自江苏,在去年的首尔马拉松赛上,周春秀以2小时19分51秒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而且创造了当年第二个世界最好成绩,成为田径历史上第七个突破2小时20分大关的女运动员。另外,周春秀还创造了一年内四次跑出2小时30分以内的记录。在去年的多哈亚运会上,周春秀获得了冠军,而这次伦敦马拉松赛事成功折桂,也再次证明了周春秀具备强大的实力,有望在奥运会上成为中国田径队的又一个夺金点。

男子组冠军最终被肯尼亚的名将利尔获得,他最终的成绩是2小时7分41秒。

播读提示

这是一条体育新闻,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播音的整体把握应该是热情的、激励的基调。节奏上要明快,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全文分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导语,它是受众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首先感悟到的,因此是播音着意进行处理的重点段,要先声夺人。“中国选手周春秀”“伦敦马拉松赛中”“夺得女子组冠军”“首次在伦敦马拉松赛中折桂”等句,播音时在有声语言运用中,依次成为表达的重点语句,其中“周春秀”“马拉松”“冠军”自然是重音了。另外一个时间“2小时20分38秒”一般的受众不太关心它,反正是冠军就成了。这个数字只有体育爱好者及专业工作者才关注的,播读清楚便达到了目的

第9篇

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是我们新闻工作的前提。同时,由于新闻媒体作为衔接人民和党的首要渠道和重要关口,因此,具有正确而明确的政治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不仅仅会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模糊受众视听,造成负面影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位严格的“政治把关人”。将政治责任感锻炼成一种本能,时刻提醒自己。

电视新闻编辑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编辑技能,使自己的编辑作品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使自己的思维才情和美学追求渗透其间。要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电视新闻虽然不同于文艺作品,但新时期的电视节目在注重新闻性的同时,要求进一步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将新闻节目当做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来观照。做到形神合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要抓住主要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的主要矛盾,对那些真正有价值、具有指导性的会议要及时报道,并且进行深入挖掘。从中得出深刻有意义的见解,并且根据不同的报道时机、场合,及时变换新闻采、写、编、评的形式和节奏。

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处理好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例如,不能出现画面在前,声音滞后,更不能出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三、提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信息的力量已经超越物质社会的其他要素而跃居为决定一个时展前进的关键性要素。信息时代,世界变得异常丰富而复杂,这使得新闻报道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新闻专业素养外,还需要提高新闻的敏感度,对问题有较为透彻的分析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认知社会的渠道多样化,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也空前提高。开博建群,写日志发言论,他们开始建立并参与广泛的社会交往。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及时快速地向他们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满足他们的需要。

总之,新闻编辑首先需要有稳固、扎实的业务素养,其次需要不断地从纵向和横向来扩充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在组稿、审稿、加工等环节中得心应手。所谓学海无涯。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不断地学习,力求做到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又不断拥有新的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与时俱进的新闻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新闻报道还应具有传播知识性、趣味性,一定程度上兼具娱乐性的社会新功能。

现在,众多电视媒体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让观众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新时期,电视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也发生变化,过去“求新”“求稳”的播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播报需求。现在的播报要求在通俗、流畅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具有平民化风格,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由“报新闻”转到“说新闻”上。例如,目前许多电视台采取的“说报”、“读报”,就受到了大众广泛的欢迎。这类报道形式不仅仅突出了新闻内容的原貌、原汁、原味,同时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使更多的受众接受了新闻报道的内容。还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民生新闻的精彩程度。

第10篇

一、“台网联动”的内容阐释

所谓“台网联动”是指广播电台与广播网两者相互渗透、整合,由台网联动形成强大传播合力,台网之间融合成一体,从而开创了广播传播的新形式。

(一)“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

“台网联动”无疑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台网实现无缝化的对接,从根本上看“台网联动”本质是媒介融合。构建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联合报道平台,是“台网联动”首要要义。

目前,广播“台网联动”可借助网络平台,开设多点直播室;建立多语言报道平台,改造网上音频在线服务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网络直播服务的负载能力,实现音频广播节目直播、点播和录播服务,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与此同时,“可视化广播”已经成为“台网联动”亮点。视频的加入弥补了广播单渠道传播劣势,使广播报道可视化、多维化。“可视化广播”是广播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台网联动”开辟了网站与广播互动传播的新领域。通过节目与网站的互动——各类网络视频互动演播、多媒体博客互动模块,实现了电台节目与网站的互动,促进广播节目和主持人与网络受众之间的交流,扩大了节目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广播节目与网络论坛互为推广,听众、网友互动,极大地提高了舆论引导力。

(二)“台网联动”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台网联动”可以理解为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合、利用网站与电台的新闻资源、传播资源、人力资源,使网站与电台互为动力,共同发展。首先新闻资源的共享,可以使网站与广播同时受益。重要直播、重要访谈、重要嘉宾资源实现新闻资源共享,并充分整合新闻现场内外的人力、设备以及新闻资源。其次,整合传播资源。利用共享的新闻信息资源,在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载体上的“一次生成、多次”,充分发挥广播资源优势与网络互动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十分重要,广播人才与网站人才形成合力,新闻报道事半功倍,从而全面盘活现有人力资源。通过以上资源的优势整合与配置,将有利于网络和电台的受众资源得到整合,共同受到关注。

二、案例分析——内蒙古电台与内蒙古广播网的“台网联动”

1.优秀媒资共享。由内蒙古广播网(.cn)的栏目设置中可以看到,内蒙古广播网现已实现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9套节目网上直播,123个重点栏目在线点播。同时拥有9套频率的记者队伍,在内蒙古全区各盟市都驻有记者站,还有遍布全区各地的通讯员队伍,以及与各盟市广播电台有新闻共享平台,24小时不间断传稿。内蒙古电台9套节目均有专区,均设联络员专人提供内容更新服务及活动动态报道;各记者站均在传稿平台上传稿,部分记者站还负责地方频道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内蒙古广播网还承担着全区各地三级广播电台的新闻稿件传稿互动,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广播资源是网站新闻资源的根本保障。

2.重大选题联合播报。内蒙古广播网在全国和自治区“两会”、十、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期间,都在现场和前方设立多媒体直播间,实现了音视频同时采制、会内会外直播互动。无线广播与网络联动的全新报道模式,将同一音视频资源以广播和网络等多种方式予以呈现,避免重复采制,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联合播报的方式促使广播和网络联动、互动,取得很好效果。目前该报道方式已在重大宣传报道中成为常态,有效实现了网站与各频率的互动及资源共享,将图文、音视频与网络整合,构建信息传播、互动和服务平台,向内容资源和传播通道的全媒体化方向迈进。

3.社会活动赛事互为宣传。内蒙古广播网对外以独立媒体单位呈现,经常会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赛事来提高知名度,同时借力内蒙古电台各频率的新闻资讯类节目和娱乐类专题节目,将活动及赛事的各段进程进行跟踪播报,为活动造势。内蒙古广播网自2012年1月启动富民强区——首届“和谐内蒙古”拍客活动以来,先后策划了“飞扬青春、走进校园”摄影作品展和走进锡林郭勒采风活动,不断将拍客大赛推向新的。这些活动均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以专题节目形式邀请相关嘉宾参与讨论、分享经验,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作为广播受众,常常是些移动人群类似车主和搭乘者,亦或是购买力较低的人群,如老人等,这些都是网络媒体往往难以辐射到的。所以,借助传统广播的力量,开拓更为广泛的宣传平台来扩大网站活动的影响力,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活动本身带来的影响力就不只局限在网站本身了。

四、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台网联动”的优势体现

由上述案例可知,广播“台网联动”提升了广播的网上影响力,不仅新闻报道整体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开创了一种媒介融合环境下“台网联动”的新模式。

(一)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

按照“台网联动”传播战略,进行了创新设计。以发挥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两会”报道的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报道形态的突破,实现多媒体直播报道的常态运用。真正实现了全部直播节目“文字上网、图片展示、音频点听、视频再现”的多媒体直播的报道模式。

(二)实现报道空间的全媒体拓展

“台网联动”有效突出了节目的亮点,一些重大报道、重要节目在网站首页显示的同时,及时开通论坛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实现了“广播、网络”双平台,音频、图文、网络视频多形式的传播,有效实现了报道空间的全媒体化,日益凸显媒体的主阵地优势。

(三)实现“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

媒介融合下的台网在走向联动之后,新闻也开始以一种变革的姿态出现在受众面前。

首先,融合新闻。“台网联动”是融合新闻的基础,融合新闻是“台网联动”的产物。直播中选用相关新闻,在广播中滚动播出,补充了广播新闻资源,“台网一体”实现了网络新闻与广播新闻的互动融合,传统广播与网络传播相映成辉。其次,个。“台网联动”下的新闻变革就是要将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其三,扩大影响。“台网联动”成为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桥梁,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记者在进行音频采访的同时,用摄像机记录下调查的全过程,再根据网络视频营销的规律,将这些素材进行重新“切片”、“包装”,放于网上二度传播,发挥着多层次的传播功能,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

五、结语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广播受众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广播节目的听众,广播网站的用户也被纳入进来。在台网联动过程中,这两大群体不断交叉转化,成为了新型的广播受众。与传统受众不同,新型广播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呈现鲜明的特点,他们不仅浏览媒介的速度更加快,而且对媒体频率的转换频次增加。

没有哪种媒体能够独占受众的所有空间。要在激烈的网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和受众目标。内蒙古广播网在充当内蒙古电台传统广播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发展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庞大,不可能“一网打尽”,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其次,要根据目标网民的需求,安排网站内容,进行节目开发,适时对位的节目才会有市场;致力于网络栏目合理规划,扩展各栏目信息容量,创办亮点栏目、重点栏目,是吸引受众、增加网络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62-01

一、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新闻的内容

新闻线索及材料是新闻媒介在创作新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海量的新闻资料,不仅给予了新闻媒介可挑选的空间,也能让新闻媒介播放的内容丰富多彩,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制作新闻时,如果缺乏充足的资料就无法保证新闻的整体性。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关注度。

(二)对整个新闻工作有着直接影响

新闻采编业务是新闻事业的根本,新闻采编业务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的成败。所以,新闻从业者若想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就需要将最根本的新闻采编业务做到最佳。

二、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单一

简单、陈旧的采编手段,几乎无法达到优秀的采编效果。中国不少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在进行采编活动时,借助的是简单的采编措施。目前信息科技在迅猛发展,一些简单的采编措施早已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新闻采编手段应该实施深层次的延伸,完成采编手段的复杂化,进一步推动新闻采编业务获得优良的成效。

(二)对新闻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

新闻采编从业人员,通常仅担任给予新闻媒介海量精准、可信的实时性材料的工作,帮助新闻媒介把新闻及时、精准地向受众进行传播。中国不少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可以及时地采编到实时、精确的新闻线索及新闻材料,然而面临一些极其紧迫的社会现象,他们的采编工作就缺乏深刻见解。假若在新闻媒介创作新闻之时,在没有稳固的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条件下,创作出的新闻会缺乏本该存在的精准性,无法经受时间及广大受众的考验,所以,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加强。

(三)采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在中国新闻工作进步的同时,不少新闻传媒已了解了新闻采编业务对新闻制作的重要性。但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职业修养依然保持在初始层面,他们无法及时学习新的文化知识,造成自身职业水准与业务修养不足,因此无法为新闻工作尽最大力量。

三、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

虽然新闻采编业务有一套专业流程,但它仍然是持续变化的。这就说明编辑应持续发明创造、持续探究。也就是说,创新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新闻采编业务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工作性质错综庞杂,不仅要规划题材还要开展采访播报。新闻编辑假若只会识文断字及分析新闻作用,那远远是不够的,想成为能担起大梁的编辑工作者,应依照了解的一切信息,用敏感、前卫的思绪和分析力,合理精准地断定当天新闻的播报主旨与框架,再于此开展新闻挑选和去留、新闻稿的校对和细化、新闻内容编撰和关联词的编辑等。唯有实现编排在思想上的提高,才会让大众在海量的信息里捕捉到里面隐藏的内容。

(二)拓展新闻采编工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编手段的差异,对新闻采编业务的成效也有较大差异。简单传统的新闻采编业务手段,不能获取到海量的资料。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新闻采编从业人员需借助互联网科技去延伸新闻采编手段,完成采编工作。如借助网络搜集新闻资料,不但能够节约人力、物力,也能够最大化地增加新闻采编业务的效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搜集资料时务必要缜密挑选,保障新闻材料的准确可靠。

(三)深入挖掘新闻事件

广大受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尤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播报。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无法引起受众的关注。所以,新闻采编从业者应深度探索真实资料,让广大受众可以深刻地认识其前因后果,提高新闻消息的感染力。比如,在新闻采编业务里,若有能表现社会问题的特大题材,便需要进行深刻剖析,为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分析事例的根本问题给予充足、可靠的材料。

(四)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

新闻采编业务要求采编工作者具有综合型的职业修养,比如,具有极度敏捷的思维、处理资料的本领,以及精准的分析能力。当下,不少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飞快进步的新闻工作中,无法完善自身存在的缺陷,影响了采编业务的成效。相关组织应提高对新闻采编工作者业务能力的培养,增强其综合修养,进一步为改革新闻采编业务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12篇

关键词:

近年来,"说新闻"之风盛行。可是主流新闻节目的播音,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还是播音员统领。这是因为,传统的播报式,已经成为中国百姓乐于接受的一种习惯形式,其特点是"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新鲜感强,基调各异,分寸恰当,语流畅达"。但是,字正腔圆不等于正襟危坐,语势平稳不等于情感苍白,庄重大气不等于冷酷无情。情感是播音之魂,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新闻播音创作也不例外,情感是播音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是播音成败的根本。

在播音艺术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语调、重音。语音强调的是音准,是普通话的基本要素之一;语调是语言的风格,是每个播音员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风貌的一种体现;重音就是断句,如何让所播的文稿听起来有层次感。这三者构成了播音的风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语调,语调是播音员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

语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凭借播音员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要深化成为自己的意图,在作者的意图之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播音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播音风格也各不相同。

新闻播音员有其社会属性,新闻播音也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情感色彩播音员本身具有社会属性,他代表党和人民,是喉舌、是代言人,不是单纯的"传声筒",作为党和人民加强联系的纽带,他既要传达党的声音,又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是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播报新闻的,在播音中的情感必然与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相一致,在播音中充溢着客观的真实性,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政治观点,应该表现为爱憎分明、真挚饱满的情感走向。驾驭情感就是创造播音特色播音是二度创作,是在文章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的声音再创作,播音是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须围绕文章的语意表达来进行,不能脱离作者本意而另起炉灶。让观众听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事件的发展经过。新闻播音员的情感依附应该是新闻稿件的内容,播音员的真情实感不是凭空拥有的,也不是仅凭播音员个人的个性就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新闻稿件的内容为他的播音再度创作提供了养份。新闻节目中所传达的当地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所介绍的当地工业经济、农业生产的建设成就,以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还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痛斥,这些无疑都首先感染和影响着播音员,源源不断的新闻信息形成了播音员情感的物质材料,只有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爱憎可辨,才能产生出强烈的播讲愿望,生发出影响力很强的情感理念,这也是调整播音员情感走向的重要因素。要善于在不同稿件中寻找情感的微妙起伏,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在新闻播音的创作中,有的播音员追求平淡,毫无态度和情感,对所有的信息都抱着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这样的传播者是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仅仅是文字的传声筒。还有些播音员往往希望以十分亲切的态度来表达新闻内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但是通常都会是播报者"满腔热情",而受众却不领情。播报新闻应该有热情,但这种热情必须按照每一则新闻的政策分寸和艺术分寸来处理。

消息类新闻写作历来结构严谨、布局紧凑、语言精练,播报的声音形式当然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要具有"吐字清晰、语势稳健、节奏明快、语言规整"的特点。尽管如此,新闻播音员要善于在风格变化不大的"稿件群"中寻找情感的变化,在相对"规整"的语言处理中寻找微妙的起伏,不能"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稿不动心"。新闻语流的走向要讲究像山间的溪流顺势而下,但情感的走向则要紧紧围绕稿件的"副语言",花心思、动脑筋,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播报中流露出来,使传播者和受众双方达到"认知共识"。这样,新闻播报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处理,一组稿件听上去就会"有声有色"。

如何才能做到新闻播报爱憎分明、情感真挚饱满,达到入而不陷、淡而不离的情感境界呢?我认为:

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新闻播音员的良好的情感体现,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首先就是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这并不是堂而皇之的说教,而是新闻播音员的必修课。新闻节目是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基层党委政府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来的,新闻播音员只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感和洞察力,在播报新闻时才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才能正确表达、准确把握新闻节目的情感走向。同时还要锲而不舍、与时俱进地学习播音业务,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掌控情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要主动参与到一线进行采访

新闻节目是群体协作的工作,是采编播的一个整体结晶。作为新闻播音员也要主动地参与到一线的新闻采访中去,在与具体采访对象接触过程中,播音员能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感受,可以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情感储备,使自己离稿件内容近一些、再近一些,以更准确地把握稿件内涵。另外,采访中那些鲜活的场景,会成为播音创作的源泉,自己亲身参与采访的的稿件播起来会感觉手到擒来、游刃有余,情感更加真挚。2010年7月28日,我县发生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由于通信中断,无法了解灾情,我们驱车沿着明长旅游公路沿线拍摄,在明月镇的福兴村,站在岛兴桥上,雨一直下个不停,桥面即将被洪水没过,我没有顾忌危险将情况现场解说。之后又往前行,由于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大量泥沙堆积到公路上,车子忽然陷进泥沙中,我们下来推车,用铁锹挖开泥沙,可是泥石流不停地从山上流下来,远比挖沙的速度快,身上被雨淋透了,脚上雨靴灌满了泥沙和雨水,而且无法和外界联系。幸好延吉公路段的铲车经过帮助清理泥沙,才使我们脱离危险。然而为了了解灾情没有退缩,继续前行,无奈当车子又行驶了20分钟时,洪水已将公路路基冲毁,再加上路面上堆积了泥石流冲下大量石块根本无法前行,才原路返回。当再次经过福兴村,准备采访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时,岛兴桥突然坍塌,我和同事对洪水肆虐,岛兴桥瞬间垮塌惊险场景进行时事报道,让全县人民最快的速度了解到灾情的发生,这一场面也多次被国家、省、州级等媒体采用,引起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

播音要有好的 情感,然而好情感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播音员由内而外气质的散发。优秀播音员的播音作品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播音中的情感"气场"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情。新闻播音员的情感素养非常重要,它是对新闻播音员的一种素质要求,需要长时间培养和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