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时间:2023-05-29 17:4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墨西哥湾漏油事件

第1篇

英国石油公司9月8日公布了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内部调查报告。报告列举了引发事故的8大诱因和今后避免类似事故的25条建议。在承认英国石油公司过错的同时,报告指出了其他责任方的问题,认为机械故障、人为判断失误、工程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事故发生。这种态度遭到了批评,一名代表漏油事故受害者的律师指责报告太“虚伪”。

系列错误

油井施工方的密封装置未起作用,英石油和平台所有者因误读数据未有措施,此时防井喷装置又未能及时关闭阀门

今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并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归瑞士越洋钻探公司所有,被英国石油公司租赁运营,美国哈利伯顿能源服务公司则在事发前为油井管做水泥密封。英国石油公司说,经过4个月的调查,公司安全运营负责人马克・布莱率领的50名技术人员团队认定:这次事故不是某一项错误造成的,而是多家责任方一系列错误决定的后果。报告说,哈利伯顿能源公司负责的海底水泥密封装置未能阻止烃类物质进入油井;英国石油公司和越洋钻探公司则误读了负面压力测试的结果,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可燃气体迅速上升到平台表面,引起爆炸;此时油井的防井喷装置关键零部件又失灵,未能及时关闭油井阀门,造成漏油不止。

这份长达200多页的报告还为今后避免类似事故列出了建议清单,包括工程操作流程、人员和技术能力、审计和评估、安全管理等方面。英国石油公司声称,调查过程是独立进行的,没有受到公司管理层或法律纠纷的干扰。即将上任的首席执行官达德利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表明,多家单位需要共同承担事故责任。这份报告更加明确了这个结论,为英国石油公司和其他责任方分析了事实和今后改进的措施。我们正在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这些建议。”

责任共担

一旦被美国确定犯有严重刑事过错,英石油将被征收天价罚款,因此要找其它责任方分担损失,这涉及几十亿美元

由于报告将责任的“板子”打到了其他责任方身上,哈利伯顿能源公司和越洋钻探公司立即做出强烈反应。哈利伯顿的声明说,英国石油的报告中有一些重要遗漏和不准确之处。哈利伯顿“依然自信地认为,我们在油井作业中担任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英国石油的规定完成的。”越洋钻探公司则抨击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为自己开脱,目的是“隐藏为油井事故埋下祸根的关键因素:英国石油有着致命缺陷的油井设计。英国石油在油井的设计和施工上都作出了一系列节约成本的决定,在某些情况下,这极大地增加了风险。”

报告也引起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批评。美国众议院能源独立和全球变暖特别委员会主席马基讽刺说,这份报告不是英国石油公司的道歉信,在仅仅承担最小一部分责任的情况下,英国石油公司其实乐于责任均担。他的发言人表示,国会正在评估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一名代表墨西哥湾沿岸渔民的律师对《华尔街日报》说,很多企业都有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英国石油对其他公司指指点点显得有些虚伪。

分析人士说,英国石油公司的报告做出共同责任的结论有其深意。这或许能帮英国石油公司摆脱美国司法部门对其“犯有严重刑事过错”的追究。按照相关法律,一旦被确定犯有严重刑事过错,英国石油公司将被征收天价罚款,后果不堪设想。代表渔民的律师对彭博新闻社说,英国石油公司还需要找其他责任方来分担漏油事故带来的损失,这涉及几十亿美元。

(据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篇

英国石油(BP)拥有该区块的租赁权并担任作业者,“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一流的公司、顶级的装备,却为何发生如此惨重的事故呢?漏油之后BP采取了哪些应急处理措施?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

原油泄漏

墨西哥湾位于北美洲东南部边缘,因濒临墨西哥而得名。它是全球著名的海洋油气富集区,也是美国三大油气产区之一,为美国的油气产量以及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4月20日 在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峡谷252区块Macondo探区

作业人员已将生产套管下至钻井深度5 579.1 m处并固井,由于已完成压力测试,工作人员正在做临时弃井的准备工作。

21时01分,作为临时弃井的常规作业一部分,在海水替代泥浆的过程中,当较重的泥浆为较轻的海水置换时,压力本应下降。相反,钻杆压力上升了689.5 kPa。说明油井出现了问题。

21时14分,钻井工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井控措施试图降低钻杆压力以调查压差。

21时40分,泥浆和油气已经到处扩散并流到海里……

21时47分,第一声可燃气报警响起。

21时48分,电力被中断,发生了第一次爆炸。约10 s后,发生第二次爆炸。

22时,由于深水地平线无法与油井脱开,管理者发出放弃平台的指令。人员开始撤离。

4月22日上午10时,平台再次发生爆炸。“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沉入深海……虽然平台上126人员大部分撤离,但仍有11人死亡,17人受伤。

原油泄漏 形势升级

2010年4月24日,海底探测器显示,隔水导管和套管开始漏油,预计漏油量每天超过1 000桶。

当局者起初以为这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漏油事故,只出动飞机和船只清理海面浮油。然而,这只是巨大灾难的开始。

4月2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估计,每天漏油高达5 000桶,竟然5倍于先前的预估,并且连续发现了3处漏油点。根据海岸警卫队和救灾部门提供的图表显示,浮油覆盖面积长160 km,最宽处72 km。

6月23日,事故再次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滚滚原油在被压制了数周后,重新喷涌而出。

封堵成功

2010年7月15日, BP宣布,新的控油装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点。

永久封闭

2010年9月19日,伴随着减压井的完工,美国原油泄漏事故救灾小组宣布,墨西哥湾漏油井已被永久封堵。井虽成功封堵,但是泄露的400万桶原油,只收回了81万桶,仍有约319万桶原油漂浮在墨西哥湾。

人为的责任事故

2009年10月6日,Transocean公司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马里亚纳”完成Macondo探区的初次钻井作业。随后受飓风艾达的影响,马里亚纳断锚、漂移,需要坞修。坞修后,平台合同到期。

2010年2月6日,由“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继续为Macondo井提供钻井服务。Macondo井为一口勘探井,一旦发现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资源,探井将转为生产井。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可在水深2 438 m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约为8 850 m,造价3.5亿美元,作业日均费用达到49.68万美元/天,于2001年交付下水。世界一流的公司、顶级的设备,怎么会酿成如此重大事故?

事故调查发现,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是一起人为的责任事故。

套管选择

套管是用于支撑油气井井壁的钢管,需要根据井况和井深来选择相应的套管。

2010年3月8日,“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工。经过一个月的钻探工作,2010年4月9日,钻井深度达到5 596.13 m(方案设计钻井深度为5 989.3 m,因在钻井作业过程中遭遇了与设计基础不同的孔隙压力和压力梯度,因而泥浆比重和套管下入深度与原设计不同)。

2010年4月9日,作业者对先下尾管还是直接下长串生产套管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下尾管可以防止井喷,但会减慢施工进度,而下入长串生产套管是一种较快的作业方式,工期可以减少3天;直接下套管还可节约700万~1 000万美元。

在利益面前,BP忽视安全因素,决定在4月15日直接下长串生产套管完井。

违规减少15个扶正器

在下套管过程中,扶正器非常重要。扶正器安装在套管外侧,用来支撑套管,使套管顺利下到预定井深,并使套管在井眼内居中。

负责固井作业的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固井工程师按照API RP 65规范,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应使用21个套管扶正器,才能基本保证固井质量,而实际上Macondo井队下套管时只安放了6个扶正器,大大增加了上部蹿槽的风险。

水泥浆封堵缺陷把控不严

下完套管后,为防止油气从产层中进入井眼,开始注入水泥。BP使用的是一种轻质的氮化泡沫水泥浆,虽然封堵效果好,但是稳定性差。

这归结于前期哈里伯顿公司室内水泥浆试验不全面,加之BP把关不严,没有发现水泥浆设计的潜在缺陷;再加上固井方案设计的水泥浆用量太少;固井前,钻井泥浆循环不够等因素降低了固井质量,最后出了问题。

缩短候凝时间

注入的水泥需要一段时间来凝固,即候凝。由于此钻井进度比计划推迟了大约42天,BP公司为了赶进度,仅候凝16.5 h,水泥并未完全凝固,就令井队用海水替换钻井液。由此导致压力失衡,井内液压柱压力不足以平衡地层压力,从而引发地层液体涌入井筒。

未进行水泥胶结测井

水泥胶结测井,指用一个声波仪器来检测水泥是否与套管外壁和井洞壁胶合结实。水泥胶结测井是检验固井质量重要的一步,若发现水泥中有通道,可以在套管上钻个孔再注入一些水泥。

平台爆炸两天前,BP曾派相关服务公司进行水泥胶结测井。但奇怪的是,BP后来又决定不测井。据称,一次测井需要花费9~12 h,并支付12.8万美元。

负试压误认为成功

固井施工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后,需要根据设计测固井质量。2010年4月20日上午,对油井进行第一次完整性测试――正试压,试压成功。下午做负试压,先使用隔离液,然后利用海水置换井中的一些泥浆,以确认环空水泥、套管鞋、套管和井口密封的完整性。

经过调查,调查组认为此次负试压存在多个问题。首先,在试验开始时,防喷器充入了约50桶的隔离液,这将可能抑制压井管线上的压力读数;其次,排量超过了预期,表明屏障封隔油层失败;再次,钻井人员发现压井管线无流体流出,但钻杆压力上升至9 653 kPa,这一压力表明油井的完整性存在问题,钻井人员却错误地认为压力是由于“气囊效应”的现象造成。因此,钻井作业人员错误地认为负试压成功。

溢流未及时关闭防喷器

2010年4月19日20时20分,发现溢流,但整整一个小时后,才意识到需要关闭防喷器,但为时已晚,油气已经上涌。

21时49分,发生井喷,随后泥浆泵房机房爆炸,井控系统失效等,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伤。

防喷器失效

安装在井口的防喷器是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深水地平线平台的防喷器在发生漏油后并未正常启动,此外平台上装备的一套自动备用系统,也未能被激活,因此防喷器当时并没有发挥作用。

高大威猛的防喷器为什么会失效呢?据了解,为节省时间和经费,“深水地平线”防喷阀中没有使用永久性“变径闸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测试阀门,这增加了阀门失效的风险。

BP公司主观原因

管理原因。2009年美国政府向BP颁布了“安全奖”,事发当天BP的7名高级官员正在现场庆祝,未能第一时间参与救援

赶工原因。该井设计钻井周期51天,但实际作业时间超设计周期43天,另外,平台租赁费多花了2 100多万美金。

监管不力。按照规定,每个月要求做一次安全检查,但BP的检查率只有41%~75%,而且安全检查不认真。

应急救援和补救措施

正常情况下,井喷后通过采取注入重泥浆或者关闭油井,并疏导上喷的高压油气,可以在一周内控制井喷,为何深水地平线事故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才被控制住呢?BP在这三个月内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

专家总动员

BP公司在休斯敦快速设立了一个大型事故指挥中心,从160家石油公司调集了500人。随后又专门聘请道达尔、埃克森等专家商讨救援措施。

及时清污

4月25日,BP通过铺设围油栏、稻草墙和防护堤坝等措施设置隔离带,并每天投放大量分散剂(Corexit 9500和Corexit EC9527A)。同时使用吸油棒吸油,但在每天泄漏的上万桶原油面前远远不够。

机器人水下关井

4月26日,BP出动了多台水下机器人尝试关闭水下防喷器来实现关井,但未能奏效。

“金钟罩”

随后BP打造了一个顶部开孔的钟形控油罩,希望用它罩住漏油点,将原油从顶部通过油管疏导到海面上的油轮。

但是这个重约125 t的控油罩在即将抵达漏油点时,却停止了下沉。经过研究才发现:在控油罩下降过程中,深海中的洋流裹挟着原油和天然气进入了控油罩内,天然气在深海的低温高压环境下形成了甲烷水合物,堵塞了控油罩顶部的输油口。

“大礼帽”

为了解决甲烷水合物的问题,BP又设计了一个“大礼帽”,它比之前的“金钟罩”体积要小得多。为了抑制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在下放“大礼帽”的过程中,向其缓缓注入甲醇,不过该方法治标不治本、效果不佳,未能控制漏油。

安装吸油管吸油

5月14日,BP开始在海底漏油口安装吸油管。同时,BP意识到仅靠收集原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决定封堵油井。

灭顶法

5月26日启用“Top Kill”封堵(灭顶法),即从井眼顶部向破损油井注入封堵材料进行封堵。但井底压力过大,注入的封堵材料被井内的高压流体冲出油井,灭顶法失败。

切管盖帽法

切管盖帽法,即用深海机器人切断防喷阀门上方的漏油管道,下放防喷阀门以控制漏油,并在阀门上方安装控油管道,将泄露的原油抽出。

采用此方法后,BP公司8月4日成功用一个漏斗状装置“盖住”墨西哥湾海底的漏油油井,并开始将泄漏的原油和天然气输送到海面上。24 h内,共收集6 000桶原油。8月16日,美国官方估测每天能收集3 500~6 000 t。

钻井救援

虽然切管盖帽法控制住了大部分漏油,但为了保证安全,BP继续在漏油油井东西两个方向各钻一口减压井,从减压井中向漏油油井注入重泥浆,以实现彻底封堵。

5月2日,第一口减压井开钻,5月16日,第二口减压井开钻,两口救援井在4个月内完工。2010年9月19日,伴随着减压井的完工,美国原油泄漏事故救灾小组宣布,墨西哥湾漏油井已被永久封堵。

事故影响

大量泄漏的原油,加之后期海风和暖流加速了海面油污的扩散,事故造成了近1 500 km海滩受到污染,至少2 500 km2的海水被石油覆盖,多种物种灭绝,严重破坏了墨西哥湾生态平衡。

第3篇

托尼?海沃德走了,鲍勃?达德利来了。

一场人为的墨西哥湾漏油灾难迫使英国石油公司(简称:BP)高层换将。7月27日,BP宣布,行政总裁托尼?海沃德请辞,公司董事会已获准,并将于10月1日起改由监督清理墨西哥湾油污工作的鲍勃?达德利接任。

3年前,达德利在首席执行官“争夺战”中败给海沃德。在这一轮较量中,达德利扳回一局。

达德利其人

鲍勃?达德利是BP首位美籍CEO,他给外界的印象“平和而又儒雅”。这与他的前任托尼?海沃德似乎形成了强烈的“舆论评价”对比。“如果我有机会的话,一定会开除海沃德。”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海沃德应对墨西哥湾危机强烈不满。

美国主流舆论对达德利的上任是“一边倒”地看好。美国《纽约时报》之前就曾预测,如果英石油更换首席执行官,达德利是不错的内部人选。美国《华盛顿邮报》说,达德利在漏油应对问题上既是新面孔,也是一张“本地”面孔。

这次BP漏油事件污染严重的重灾区,正是达德利儿时经常度假的地方。“我看到的一切让人痛苦、伤感和震惊。”

现年54岁的达德利出生在美国东部纽约皇后区,在南部密西西比州哈提斯堡市长大。他是在美国中西部伊利诺伊大学和中南部位于亚利桑那州的雷鸟商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美国梦”的追寻者。

外界对达德利所知甚少。一来石油行业的人普遍低调,二来他30年的职业生涯散落于中国南海、俄罗斯、里海、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地,很难有个连贯的梳理。在6月23日被委任为墨西哥湾清理和赔偿事务部门的负责人之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达德利会成为海沃德的继任者。

达德利简历上知名度最高的一段,是在俄罗斯。早在2003年,BP与四个俄罗斯股东成立了合资公司秋明-BP(TNK-BP),双方各占股50%。由达德利负责运营的这家公司,仅用五年时间就成为英国石油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拐点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合作双方在经营策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争执,以至于无法继续合作,达德利被迫离开这家俄罗斯公司。尽管如此,BP董事会还是给出达德利极高的评价,他在处理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TNK-BP一役中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手段及领导才能。“是一位能在最困难条件下应战的经营者”,英国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斯凡伯格称赞道。

近些年,英国石油公司灾难连连,一直在管理层的达德利在重大运营决策中都没有任何失误,包括德克萨斯州炼油厂爆炸、阿拉斯加的管道问题以及这次的深水地平线钻井爆炸事件。与达德利相识多年的IHS公司剑桥能源管理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说,“当年在俄罗斯,在高压环境里工作的他显示出了其全神贯注工作的能力。他行事沉稳,知道怎样与各式各样的人一起协力完成工作。”

达德利式的BP

四面楚歌的BP公司目前不仅要应对墨西哥湾事故,还要想方设法争取舆论的支持,重塑市场名望,以寻求更多帮助支付事故所造成的债务。眼下,谁来掌管BP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作为BP新CEO,达德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BP下一步将会精简机构,公司规模将会缩小。

在采访中,达德利解释道,由于他一直在墨西哥湾和华盛顿办公,他需要时间去总结这起事故的教训,肯定会着手改变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的文化,从中吸取教训。下一步,BP将重组公司架构,以确保变革的进行,然后将花时间研究公司的资产组合,公司规模将会变小,但将拥有更高质量、有增长潜力的资产。在下一步,就是考虑在2011年恢复股息发放,在此之前,BP已经3个季度暂停派息。

据外界估计,这次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给BP造成的损失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7月27日,BP公布,二季度公司净亏损高达172亿美元。有分析师指出,眼下BP首要支付的是包括清理费用、债务和罚款在内的300亿美元。

据信,BP除了精简机构外,正在忙于出售资产、削减投资和分红,以求清算债务应对300亿美元的债务。目前,BP已将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以及新墨西哥州的油气田以及工厂以3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位于加拿大的天然气企业将以3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在南美,BP在阿根廷泛美公司的股份也在出售的考虑行列,这家公司在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都有业务,BP在其中的资产估值为90亿美元。据悉,中海油可能是潜在买家。BP位于委内瑞拉价值10亿的资产出售目前也在谈判中。近日,又有消息人士透露,BP正计划出售其在哥伦比亚的业务,目前,分析师已经对该项资产给出了15亿-20亿美元的估值。

在非洲,BP考虑将位于埃及的石油勘探和生产资产出售,这些资产估值为6.5亿美元。亚洲方面,BP计划出售其在越南和巴基斯坦两地除“嘉实多油”之外的全部资产。这两地的资产目前总计估值为16.5亿美元。而对于这些出售的资产,BP伦敦总部的新闻官戴维?尼古拉斯对媒体表示,所有出售计划还在和对手谈判中,不能透露具体的可能买家。

不断地出售资产是否意味着BP的竞争力会下降呢?达德利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表示,BP将会基于资产特征的原因来调整在美国的资产组合。之前BP在墨西哥湾的勘探领域非常成功,这对美国的能源安全很有益。今后BP将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标准,而这也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无论是精简机构还是出售资产,都是BP的自保措施,而目前BP的重中之重,无疑是要与美国人以及美国政府搞好关系。而达德利已经开始了用实际行动向美国示好。

近年来,BP在美国的形象日益糟糕,其与美国政府的关系也开始紧张。有媒体报道,美国一些立法者甚至想要向该公司在美国的所有油井“亮红灯”。而美国市场占据了BP业务的40%,同时也是BP业务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妥善解决漏油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恢复BP在美国的声誉,不仅要靠达德利与美国政府及民众的有效沟通,更要靠BP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

第4篇

农作物减产推高世界粮价

当前,美国中西部正在经历60年来最严重的大旱灾,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严重干旱覆盖了本土面积的55%。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产区遭遇大旱必然会对全球粮食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全球粮食系统的震荡。

美国农业部表示,旱灾已造成全美近半数的玉米、37%的大豆歉收甚至绝收,四分之三的牧场干旱严重,并可能使玉米和大豆产量减少到近年来的最低点。其中,玉米收获量将比2011年减少13%,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大豆收成量也将比2011年减少12%,下降到2003年以来最低点。

世界粮食价格近期持续暴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玉米与黄豆价格已经持续几周居高不下,玉米价格一个月来暴涨了30%,而黄豆期货也攀升到四年新高。粮价波动造成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特索罗25亿美元

买入BP炼油厂资产

英国石油公司(BP)近日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在美国南加州地区的卡森炼油厂和其他资产出售给美国特索罗石油公司,交易所得资金将用于赔付此前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泄漏事故。据悉,此起事故中,英国石油公司需要支付高达380亿美元的款项。

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漏油事件导致11人死亡,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件。此次交易均以现金形式完成,有助于补齐漏油事件赔偿金额。据悉,交易中的13亿美元用于收购卡森炼油厂的石油库存。

此次交易完成之后,特索罗石油公司在加州的业务规模将翻番,并且成为美国境内仅次于雪佛龙石油公司的第二大炼油商。

德国央行将在东京启动

亚洲外汇储备管理

德国联邦银行近日已就9月启动交易与日本金融厅、日本银行和外务省基本达成了协议。德国联邦银行决定在东京设立交易据点,目前已与日本金融当局展开最终协商。预计其1900亿欧元的外货储备的一部分将采用亚太地区的货币。德国联邦银行坦言“亚洲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决定在东京涉足外汇储备管理”。发达国家在亚洲直接进行外汇储备管理尚无先例。上述举措很可能对汇率行情产生影响。

日本与德国多位金融业相关人士透露,德国联邦银行首先将以日元和澳元为中心进行外汇储备管理,今后还可能把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的货币纳入考虑范围内。

俄罗斯放宽外企采金限制

第5篇

一、海洋溢油事件的危害

从去年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到今年的中海油渤海湾漏油,我国接连发生海洋污染事故。世界各国的漏油事故也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海洋污染对生态破坏影响巨大,后果极其严重!墨西哥漏油事件发生后,美国卫生专家曾提出石油漏油已表明,与石油和物接触可能会影响肺、肾脏和脾脏功能,且因此造成的精神紧张可能会增加焦虑、抑郁,并在之后长达6年内可能造成创伤性压力。从健康角度考量有四个主要担忧问题:一是空气质量,二是皮肤与石油的接触,三是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四是影响心理健康。还有就是漏油事件会对当地渔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鱼类、鸟类等大量死亡,损害当地海洋环境的生物链,甚至会伤害到濒危物种。而油气散发到大气之中,会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排放的大量有毒气体,将加剧大气污染,腐蚀海岸线,影响土地肥力;还会随着台风以及洋流流入大西洋,进而影响欧洲地区。由此可见,海域溢油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二、海洋溢油的问责维度和力度偏低

接连发生的漏油污染事故值得我们警惕。通过与欧美国家漏油时赔偿情况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对污染环境企业的问责力度较低,将巨额的环境污染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笔者认为,对污染环境企业的问责应当包括多种责任承担方式或者说是责任种类,包括社会责任、法律责任等,其中法律责任中又可分为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2010年墨西哥漏油事件中英国石油公司(bp)对美国海洋污染损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赔偿,bp公司已宣布向墨西哥湾灾民赔偿1亿美元,创建一笔200亿美元的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故的受害者。另外将会受到美国政府可能达200亿美元的处罚。而之前的漏油事故,如1999年“埃里卡”号漏油,罚款数额为37.5万欧元,同时法院判决法国道达尔集团向约100名原告赔偿高达1.92亿欧元赔款;1989年美国“凡尔德斯”号漏油,埃克森公司为此支付高达43亿美元的赔偿及罚款费用。从这些例子中就可以看到,欧美国家对于污染环境企业的问责实际上是较为全面的,涵盖了从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司法机关等多重问责的机制,从惩罚、赔偿、恢复等多个角度确保问责的最终落实,从根本上讲,问责机制的健全也是避免今后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类似海域溢油事故的一种举措。

而对于我国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来说,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问责机制又是如何的呢?

根据我国于1999年12月25日、于2000年4月1日起施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五条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上述笔者引用的法条仅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责任人的行政处罚,因此责任人承担的也仅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处罚责任。我国对海洋污染责任企业的惩罚力度与欧美国家相差甚远,美国墨西哥湾漏油导致海洋污染面积达到23000平方公里,按200亿美元罚款来计,每平方公里罚款金额折合人民币556.5万元,假设按该标准,中海油蓬莱漏油造成840平方公里海域污染,应当受到46.7亿元人民币的处罚。这一行政处罚的力度目前来说是无法达到的,也缺乏相关的法理依据,那么在现阶段应当如何来规范环境污染企业的法律赔偿责任呢?让我们再来看现阶段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三、海洋溢油污染的现有法律规定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根据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由上可知,笔者认为该赔偿责任应当按索赔主体区分为国家索赔和民间索赔两类,这两种主体的共同点是由于海域溢油而遭受了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而不同点则在于国家索赔系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向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环境污染企业索赔,而民间索赔则是由遭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向责任人进行索赔。

四、海洋溢油损害赔偿的法律困境

还是以我国中海油蓬莱19-3油田漏油事故为例,国家海洋局在事故发生后宣称不排除代表国家对康菲公司进行生态索赔,因此康菲公司赔偿的金额可能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二十万元的行政处罚款项。其依据的就是《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之规定。

以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一案为例,环境部门对中石油的罚款仅为人民币100万元。但今年6月,国家环境部显示,5年来国家和当地政府累计投入的治理污染资金已达到78.4亿元,其影响深远和危害烈度远不是100万元的罚款所能弥补和挽救的。

而去年的大连输油管道爆炸导致的漏油事件,最终中石油仅以“投资抵赔偿”的方案进行补偿,而实际后续赔偿工作全部由大连市政府承担,在给地方政府增加不小负担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索赔制度为何会失效?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生态赔偿的相关规定,因此一旦污染发生,很难评估出环境污染导致损害的具体赔偿金额,因而无论是政府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国家索赔权抑或是受损单位或个人的民事索赔权都无法有效行使,最后往往就是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一次性罚款了之,而最终为长期环境污染买单的还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尤其是在政府接手处理环境污染的后续治理事宜时,由于政府部门未能依据法律法规行使国家索赔权,而又是政府部门在为环境污染企业处理后续治理事宜,因此,受损单位或个人欲行使民事索赔权更是困难重重,限于种种压力或是环境污染企业已与地方政府部门达成“补偿方案”,受损单位或个人的维权之路实际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一纸诉状将环境污染企业告上人民法院,但法院在司法过程中又会面临如何确定受损单位或个人的主体资格、如何界定环境污染的范围以及如何明确环境污染导致的具体损害结果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这些问题既无先例可循,又无规定可依,更令人尴尬的是,连对环境污染损害结果进行评估鉴定的权威机构都没有,而现有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规定过于抽象,无法量化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结果。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务院和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岛、海湾、入海河口、重要渔业水域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及有重大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对具有重要经济、社会价值的已遭到破坏的海洋生态,应当进行整治和恢复。

但就像之前所述的,如何量化这个整治和修复的费用是一大难题。也就是说,若发生该等索赔诉讼,原告如何证明该损失是源于这一次海洋溢油事故造成的污染,又如何证明污染前的环境状况抑或是污染后整治和恢复到何等程度。环境污染损害后果应当包括环境污染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污染修复和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在正常情况下可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这些金额费用的计算就应当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批准了《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但作为一种计算标准,是否能够成为法院判决的依据,事实上还是存在争议的。

此外,由于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均属于央企、跨国公司之类的“巨无霸”企业,地方司法机关在受理、审判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压力与困难,而将此类诉讼统交由高级法院受理又必然会增加维权者的负担。因此,“小”法院如何去审理“大”企业又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所以,处理对海域溢油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索赔纠纷、明确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赔偿责任,就必须解决前述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正是我们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亟待解决的。

另一个笔者认为海域溢油环境污染事故中法律赔偿问题的重点在于环境污染企业的赔偿能力。海域发生严重漏油事故时,企业很难凭借自身力量承担全部风险。此前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中,英国石油公司获得了35亿美元左右的保险赔偿,即便如此,该公司仍背负了巨大债务,甚至开始出售资产筹集资金。同时,他们创建了一笔金额为200亿美元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赔偿漏油事件的受害者。这笔赔偿基金用于清理当前的油污、损失赔偿,同时也为将来可能显现的影响预留赔偿金,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对受油污影响区域的清理、修复、长期生态影响评估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持续补助。

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扩大。我国是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为了保证能源安全、尽可能摆脱受制于国际巨头定价的局面,我国石油企业将通过技术输出等手段扩大海外石油资源的占有,提高石油进口量。但与此同时,石油在开采、运输等环节面临的风险将大大提高,一旦发生风险事故,漏油导致海水污染,这些跨国石油企业将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赔偿,面临巨额的赔款压力。而按照国内法律规定,针对此次中海油漏油事件,责任方仅需支付二十万元的行政罚款,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影响,但这并不是结束,而只是赔付的开端。

五、海洋溢油赔偿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6篇

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油轮灾难发生后的长达25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关于原油泄漏持续影响的令人吃惊的结论。

当油轮在阿拉斯加海岸发生数百万加仑原油泄漏时,科学家们曾预见到了环境所遭到的重大破坏,但他们期待这些影响不会持续太久。结果恰恰相反,这种影响持续了多年。

研究人员在对久未恢复的环境大伤脑筋时所了解到的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家对原油泄漏的看法。其中最出人意料的一个发现是,只要鱼类在胚胎状态接触到微量石油,被认为是无害的持久存在的石油成分就会对鱼的心脏造成长期伤害。

阿拉斯加的科尔多瓦是离此次石油泄漏最近的渔村。从此,那里就成为科学家聚集的中心。研究人员最近齐聚该镇图书馆,讨论鲱鱼的情况。正是鲱鱼提醒了科学家们,石油泄漏的影响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事情是这样的:石油泄漏时鲱鱼正处于产卵期。这些鲱鱼卵无一存活,但一年后,鲱鱼数量却似乎回复原状。

刚刚从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退休的科学家吉普・赖斯说,鲱鱼似乎符合关于“石油泄漏特性”的通常看法。

“你做了一两年鲱鱼研究。当一切重回正轨,你却走开了,”赖斯说。“因此,我们离开了鲱鱼。突然,它们的数量暴减,而我们则争先恐后地想搞清楚为什么。”

除了鲱鱼数量暴减,其他动物――比如虎鲸、海獭、丑鸭――也出乎意料地在石油泄漏之后多年持续受到伤害。

科学家通常认为,大体上说来,石油得粘满动物或胚胎,才能对其造成损伤。但是,他们在阿拉斯加看到的证据表明,不需要太多石油就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并且这一伤害能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

比如,岩石下的石油和沉积物里的石油会污染蛤类,而海獭以蛤类为食。这并不会导致海獭立即死亡。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野生动物学家丹・埃斯勒说,它缩短了海獭的寿命,抑制其数量达20年。

“漂浮不散的石油可能对野生动物数量造成长期的影响,这一认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发现,而且在我们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并没有预料到这一点,”埃斯勒说。

经过数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这次与鱼卵有关。这一线索来自细鳞大马哈鱼,它们甚至在石油泄漏后的数年中都情况欠佳。为了弄清原委,赖斯的团队将细鳞大马哈鱼的胚胎与少量石油接触。

“我们给它们喂的微量石油人们可能既无法看到也无法闻到。但我们喂了很长时间,”赖斯说。“半年后,它们出现了异常。”

赖斯说,他数年来在领导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团队研究石油泄漏影响的过程中发出过多次惊叹,这是其中之一。

当他们找到了石油中哪种成分对鱼类有毒时,发出了又一次“找到啦!”的惊叹。罪魁祸首叫做多环芳烃或PAHs。在埃克森公司瓦尔迪兹号漏油事件之前,人们尚不知道它们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但漏油事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化合物在石油的其他成分挥发后仍长期存在。

即使在这些接连不断的发现之后,仍然没有人知道石油是如何长期伤害动物的。一种可能是对鱼的心脏的影响:心脏是鱼胚胎中最早发育的部分之一。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另外一个科学家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在实验室里用鱼做实验。研究人员尝试对鱼做一种新的实验,来证明低含量的多环芳烃能严重伤害鱼类,虽然其外表看似正常。

“我们将鱼放在踏旋器上,其实是鱼的踏旋器,来测试在长时间里它们能够游多快,接触了石油的鱼无法长时间快游,”发育生物学家约翰・因卡尔多纳说。“我们发现,它们的心脏形状是不同的。”

因此,研究人员完全明白了哪个器官受到损害:心脏。但是他们仍然不知道其机能受到了什么样的损害。

2010年春天,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口大油井在墨西哥湾中漏油87天。

由于科学家对埃克森瓦尔迪兹油轮漏油事件产生的危害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可能正在产卵的鱼类身上,比如蓝鳍金枪鱼。海洋生物学家担心,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和埃克森瓦尔迪兹一样,会造成长期的影响,鱼卵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鱼卵的生存对未来几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墨西哥湾产卵的数量严重不足的金枪鱼,”斯坦福大学从事金枪鱼研究的海洋生物学家巴巴拉・布洛克说。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究人员找到布洛克,求他帮助回答仍然困扰他们的一个问题:什么会导致鱼的心脏跳动变慢?

布洛克的实验室运用金枪鱼的单一心脏细胞来说明,石油中的多环芳烃能够切断电信号,这种电信号对鱼心脏的有效跳动非常重要。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认为,在存在低浓度多环芳烃的环境里,这种情况会发生在鱼胚胎――也可能是小鱼身上。

第7篇

持续三个多月在渤海湾漂溢着油花的场景牵动国人神经,自6月初渤海油田溢油事故被发现以来,造成的污染面积漫延到55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

然而始作俑者美国康菲公司从漏油后的有意瞒报,到7月初谎称“原油渗漏点已得到有效控制,油膜回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再到“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谎言被揭穿后,做出承诺将设立生态基金,却迟迟未说明具体规模、设立时间、以何种方式设立等一系列问题,让中国公众一再质疑其解决漏油问题的诚意和诚信。

更让人质疑的是,人们印象中,跨国公司在社会责任问题上走的步伐更远,在母国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大社会责任的履行力度,为何进入中国后,屡屡令人遗憾。

傲慢的原因何在

康菲公司在处理漏油事件整个过程中还是表现出了对诚信的怠慢,这让人想起一年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时,英国石油公司(BP)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谴责,而且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掌门人黯然下台,甚至还传出公司会被收购的消息,并且BP在不到2个月就拿出建立200亿美元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赔偿基金的措施。

为什么在自己老家有前车之鉴的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在中国面对类似事件时却开始了傲慢和拙劣的表演?一个跨国企业所应有的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底线在哪儿?

“康菲在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采取措施的果断性方面,与BP公司在美国漏油事件上处理的态度有很大差距。”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告诉记者,康菲在事件中遮遮掩掩、避重就轻,除了企业本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也是与深谙中国国情有关。

据了解,最近10年仅在美国本土,康菲公司至少涉及5起环境诉讼或纠纷,偿付近7亿美金,折合超过40亿元人民币,可谓“案底累累”。

而在中国,它大概也了解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知道溢油处置措施不力和瞒报事故并不会遭受严重处罚,也不会很影响其经济利益,因此对监管部门懈怠应付。事实上在海洋保护方面,中国的法律法规的确还很不健全,依据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只能对康菲施以最高20万元的行政处罚。

社会责任的双重标准

除了康菲的傲慢态度,跨国公司在中国社会责任异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奉行双重市场标准。“由于中国法律不够完善,一些国际知名大品牌在中国市场就存在品牌上的恃强凌弱现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主任李元旭表示。

比如忽视中国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2006年3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卡夫公司提出批评,指责其奉行双重市场标准,在欧洲市场不使用转基因原料,而在中国市场大量销售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

还有的公司则对于在中国市场出现的质量质疑无动于衷。比如雀巢金牌成长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就将检查结果通报给雀巢公司,并给了该公司15天的时间,让其对情况进行说明,或者申辩。但雀巢公司在此期间既不说明情况,也不申辩,更没有整改。

当产品遇到质量问题需要召回的时候,一些企业则躲躲闪闪。奥的斯电梯在多次发生事故后,被相关质检机构认定出现故障的电梯存在设计、制造缺陷。但其面对召回诉求,解释称,电梯产品如果要召回就必须全部拆掉,将影响建筑物构造,因此无法像汽车一样召回。然而2008年奥的斯在法国使用的电梯,普遍测出电梯内辐射异常,奥的斯立即宣布召回。

还有一些企业即便宣布召回,也缺乏诚意。全球十大轮胎企业之一的锦湖轮胎,在今年被曝光原料掺假,以返炼胶代替原片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违规生产等严重问题后,在压力之下宣布召回。召回数量与销量的悬殊对比以及召回批次的时间问题,使得锦湖轮胎的召回一开始就被消费者贴上缺乏诚意的标签。

实际上,多数外资企业在中国社会责任担当上表现糟糕。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与2009年成果一致,2010年外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8.1分)仍显著低于民营企业(13.9分)和国有企业(28.9分)的社会责任指数。

如何约束外企“闯红灯”

“在发生危机事件时,对中国公民和媒体的解释不及时、信息透明度和动态更新不到位,反映出内外有别。”谈起上述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认为,近年来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出现了社会责任弱化的倾向,既与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不完善有关,也与中国社会过于追求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有关,还与跨国公司摒弃职业操守过度逐利的功利心态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引进外资、带动地方GDP增长的需要,对待外资企业态度过于宽容,不仅在审批、征地、税收方面给予一系列“超国民待遇”,而且对其一些违规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一再忍让纵容。

另一方面,外企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走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田国强说,这就像老外在本国遵守交通规则,在中国也闯红灯―样。除了中国缺乏较完善的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外,与美国相比,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政府的处置措施还不够给力。

此外,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比较笼统,很多维权案例要么没有相关法规支持而不能,要么很难胜诉。例如东芝笔记本电脑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给美国用户赔款10.5亿美元,然而面对相同的质量问题,中国的东芝用户却得不到任何赔偿,原因是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如何治理外商投资企业弱化社会责任问题,钟宏武认为,除了完善和严格执行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应积极倡导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跨国公司。同时政府本身应该放弃简单追求GDP增长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8篇

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并在开发过程中保持相当的透明度。

北冰洋代表了未来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的最前沿。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它将会成功地从深海勘探进入到开发利用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该行业未来的操作许可是否明确将会变得十分重要。目前北冰洋的“特许经营”尚未得到确立。为了实现这一改变,作为一个行业我们需要就目前北冰洋的情况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共识。需要清楚地确定北极海洋石油开发的风险和影响。我们还需要证明,这些风险和影响正在被妥善管理和缓解。

在此有四个关键点需要我们注意。首先,北冰洋沿岸地区已经存在了一些油气工业,并且在某些地区发展良好。其次,未来在北极地区经营的公司需要有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在作业能力,可靠性等方面。第三,我们必须了解北极圈附近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原住社区的需求。最后,也许是最具挑战性的一点,我们需要获得工业界和政府的一致好评,向本地和全球社区表明北冰洋可以安全和可持续地发展。

北极地区现状

未来北冰洋“特许经营”的问题需要面对现有的陆地油气开发。其中最大的一个是BP操作的普拉德霍湾油田和它的卫星油田。

普拉德霍及其附属油田自1977年以来生产了超过120亿桶石油。而我们相信阿拉斯加北坡的储量至少是目前的两倍。现在,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及北美最大的油田,普拉德霍湾共15个北坡油田的其他六个大型油田。

我们使用一系列的技术,使我们的开采作业活动对娇嫩的苔原所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我们使用“扩展范围定向钻井”技术,从中央井场扩展,以减少对地表的破坏。我们使用的超现代地震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数据量。操作的灵活性是关键,因为我们有固定的卫星数据和预测冰雪运动的天气预报。船员包括当地温哥华大学的海洋哺乳动物观察员。他们有一个操作任务,同时也进行科学观测。他们的科学观测是记录海洋哺乳动物的行为和踪迹。而操作任务是,如果观察到生物(例如鲸)在一个特定的安全半径,就提醒船只应当暂停作业,直到生物离去。

BP和几个俄罗斯研究所最近完成的一个学术研究项目,以获得地震反射和在整个西伯利亚大陆架从巴伦支海到白令海峡的折射剖面。这花费了数年时间涉及大量英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最终明确地了解了大量盆地构造和这一偏远地区的油气潜力。

这些例子很好地表明了跨国石油公司致力于和科研机构合作以提高这一行业的潜力。这里的基本观点是,这个行业在北极圈沿海已经有了显著的行为,并已加强了近海的勘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向更深处前进,当然这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

在北冰洋的操作

工程实践问题,加强海上生产业务能力,扩展探索北冰洋的潜力成为行业既定的趋势。中东的石油勘探是从波斯的扎格罗斯山脚下移动到阿拉伯海湾的沿海地区的,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步入海湾水域。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墨西哥湾。石油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了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浅海地区,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墨西哥湾的深水领域。

以上这些步骤,都伴随着新技术开发,建立新的实践标准,以及现行规范经营许可的转让。这些例子表明确保海洋石油行业最高的国际标准,并注意履行义务同样适用于北极的操作。

我们的行业还需要关键安全设备的可靠性的级别鉴定。我们必须证明在这样一个敏感的自然环境中有能力处理突发事件和潜在的危险。不用说,一个公司的声誉和生存,有时取决一个意外的发生。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的行业需要在三个主要领域开发出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

首先是北极地区的环境,冰的动态需要工程学有相应的应对能力。第二个是工程所需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区间的冰以及冰的水下部分。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冰存在于北极圈内的海洋环境中。这些都对不同的固定基础设施的高压流体工程提出了挑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北极的安全性和操作风险从而采取措施:首先,防止损失,其次就是要处理漏油事件。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对BP和整个勘探、生产行业提供了许多海上作业的见解和经验教训。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在北冰洋的“特许经营”与一些政党、北极国家以外的全球社区,北极国家本身和北极有最密切关系的北极海沿岸社区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和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全球社区的代表是地理上不直接连接北极海岸线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他们的困境是全球社会对能源更多的需求和延续的移动生活方式植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强劲供给。这样会刺激能源价格的上涨。

拥有资源的北极国家有不同的问题。作为独立国家,他们的关注重点是安全和资源的持续商业化,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建设国家和新的国内产业的机会。

海洋的生产能力、有实力的国内供应链支持下的更广泛的工程设计能力,对当地社区来说都是一种恩赐。当然这些资源也有可能给北极原住社区获得最大的收益,但也可能使他们成为最大的输家。从我们与加拿大北部因纽特人的互动中,我知道,他们是希望看到发展的,并希望看到一个改善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孩子生活的机会。但他们也希望看到他们的海上文化遗产为子孙后代生存留下希望。

这三个群体中都有不同的角度,关注和需求。而关注各方的利益将决定北极开发是否能取得成功。

透明度

为了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整个行业都将面临可以比拟任何工程上突破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清晰认识到世界、北极国家和土著社区对在北极地区安全操作情况的重视。我们需要向他们展示,我们可以在北冰洋安全可持续的开采作业。这将需要我们的行业达到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并挑战公司核心信息的透明度。

我们的地球在其他地方有非常重大环境问题,而不只是海洋的健康,热带雨林、敏感的红树林和低洼三角洲地区需要可持续发展。北冰洋一样需要保护。由于一些独特的因素存在,北极冰帽后退对任何海洋来说都是重要的物理变化,它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全球性关注的新领域。

第9篇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11月14日公布的一项2010年全球年度热词调查显示,“漏油”和“呜呜祖拉”位列榜单之首,反映了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及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对全球的影响。由此看来,与世界杯沾边儿,的确是个不错的提高知名度的方法。

要说世界杯营销的赢家,不少人也许会第一时间想到英利。这家位于河北保定的绿色能源公司,虽然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也是全球最大的拥有最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产品制造商之一,可一直鲜为人知,除了光伏行业本身非大众消费的特点,恐怕还与英利绿色能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的低调作风有关。不过,有了这次赞助,英利再想低调恐怕是很难了。

6月11日世界杯开赛后几天,“英利”始终是百度、谷歌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到7月12日,百度搜索“英利”的相关网页数量已经达到226万个,谷歌“Yingli Solar”的搜索结果页面数也有284万个之多。借助世界杯,英利无疑成功地将品牌推向全世界,公司官网的点击量一路上升,甚至几次因拥堵而瘫痪。

第一个总是受人关注的。“中国英利”和“Yingli Solar”的字样在世界杯赛场上一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媒体争相报道。雨威、嘉实多、麦当劳……世界杯赛场上,环绕英利能源的,全都是世界级大品牌。能跻身其中,英利已经成功传达出自己的气魄和伟略。

英利绿色能源集团美洲分公司总经理Robert Petrina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在赞助之前,英利是做了深入的考虑的。公司存绿色能源界已经很有名气,是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但是要想向世界市场进军,还面临不小的困难,借助世_捍杯获得世界范围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为英利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扫清了障碍。

在传播手段方面,英利没有像其他人品牌一样购买转播时段投放电视广告,据Petrina介绍,这是英利集团的首次尝试,公司计划视效果决定下一步的传播策略。不过,英利官方刚站上的广告、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等航班里的电视广告、投放在中国和南非机场的广告以及中国主流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上的旗帜广告等,都随着比赛哨声的吹响而投放。

类似的体育赞助赞用同然不低,但一般而言,后期的营销投入往往比赞助费更多。据悉,苗连生曾对媒体透露,公司高管原定赞助活动能获得以下三个效果,就视为达到了目的:第一,让中国老百姓看到“中国英利”,感到稀奇、留下印象;第二,国内外年轻人看到广告后产生上网搜索的行为;第三,提升品牌在业内人士和政府、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看来,赞助效果已超过预测,公司订单量有了明显增长,英利就已经很满足了。

第10篇

在《新闻间轶事》中,托马斯·塞多斯基(Thomas Sadoski)和艾米丽·莫迪默(Emily Mortimer)饰演主播威尔的制作人。

记者:哪些事?或者哪些人,启发了你们对所饰角色的演绎灵感?

塞多斯基:剧本本身。这部剧的剧本非常完善,演员要做到的基本都写在了上面。当你和出色的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班底合作时,表演的灵感会从四面八方涌现出来。就个人而言,我时常会想到我最喜欢的电视主持人安东尼·伯尔顿(Anthony Bourdain),我尝试着将他那种自信满满、干练利落的风格融入到我饰演的角色身上。

莫迪默:我观摩过CNN的新闻部门,意识到自己必须学会向众人发号施令,必须让自己看起来有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但私底下我几乎从来不会命令别人,也不是个喜欢做决定的人,每次像别人提要求我都会很不好意思。我有个老朋友在伦敦做新闻节目的执行制作人,她向我传授了很多经验。我意识到这些人从事这个行业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因为做新闻制片既挣不到钱又不能出名,他们之所以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如此执着,完全因为这是他们的热情所在。我告诉自己,强硬不是因为我喜欢为难别人,而是因为我太在意这项事业,太想把工作做到最好。

记者:你们为自己的角色做过哪些功课?

塞多斯基:我真想告诉你我有多用心研究过这个角色,只可惜我不能——实在没有时间。之前我一直在百老汇演舞台剧,《新闻间轶事》开机前两天我才赶到剧组。我只能找到两位制片人说:“我可要托你们的福了,你们最熟悉这个行业,如果我哪里做错了,请马上纠正我。”结果还不错。

莫迪默:在CNN观摩的时候,在新闻间里看到的每个人几乎都是一副四天没睡过觉的样子,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做到继续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我所扮演的始终是个虚构的角色,所以我决定自由发挥,以我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为基础。

记者:《新闻间轶事》并没有以最近的新闻事件为内容,而是以两年前为起点,第一集开始讲的就是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什么要这样?

莫迪默:这当然是阿伦·索尔金的主意。拍摄是在2012年年初开始的,我们无法预料正式开播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他决定以这两年间的重大事件为主体,以两年前为起点,随着时间线发展剧情,这也是这部剧的特点和优势。剧中涉及的新闻事件都是美国人甚至全世界都记忆犹新的,但还没有人进行过全方位的总结,并在一定高度上梳理这些事件带来的改变——也许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新闻背后的涵义,阿伦替我们做了。观众收看我们的剧集,看到这些事件时,他们会认真地回望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这事发生的时候我在哪里?在干什么?而这件事让我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变化?

第11篇

突然掀起的“”潮,让娱乐圈明星人人自危,在星象上,其实和海王星有莫大的关系。海王星是一颗缓缓的外行星,它不会影响我们短暂的情绪、思维、行动力和压力,却是想象力、直觉、梦想、魅惑、沉沦的代表,也主管酒精、、等让世人上瘾的事物。今年4月到7月,海王星快速回到自己的老家双鱼座,让更多人沉迷于某种梦想中,而被关注也是其一效应。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文学、艺术、绘画、音乐、搏击、赌博、酣睡、抑郁、名利、金钱、酒精、……这些都可让双鱼座的人上瘾,而作为双鱼座的守护星,海王星一旦回到自己最舒适的地盘,就会用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在相关的事项发挥作用,我们先看看预示――

第一,上瘾。卫星电视、微博、最热新闻、iPhone、聊天、娱乐八卦、新玩具――这些是能让双子座欲罢不能的事物;家族故事、恋爱感觉、历史书、自己喜欢的家居品、父母传承下来的银戒指、18岁的分手礼物――这些是巨蟹座的心瘾。海王星则会让梦想、艺术、酒精、药品、等成为某些人的上瘾点,有利有弊,而现实中,大麻合法化已经在北美成为一种新的诉求,4月下旬,数千大麻吸食者在温哥华游行要求大麻合法化。用律师们的话说,大麻可以“清白”地走近美国人的生活中,从竞技比赛到养生烹调,它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第二,和水、大气相关的灾害。日本大地震之后,转化成核能危机,毒水排入大海,辐射扩散到空气中,这些已经见到端倪。但没想到当初英国石油公司的泄漏事件,还会火上加油――4月下旬,墨西哥湾漏油事故一周年的时候,海床出现死亡区,而更多的海豚、海龟加速死亡。

第三,同理心增加,慈善盛行。海王星守护着信仰、无条件的爱、虚拟现实之类的领域,它回到双鱼座,会让我们更有同理心,更能去明白他人的感受,慈善业将会更加平民化,更多人愿意去理解什么叫善意、舍得、奉献,并致力于废除残忍和不人道的条例,所以,我们会看到微博上网友拦车救500只被运往东北餐馆的狗狗的消息,更会见到一些花2.5元给乡村孩子们加一个午餐的微募捐。

第四,电影兴盛,艺术工作者更牛逼。海王星的幻想,同样可以投射到艺术领域,特别是电影行业。可以得见的是3D技术更加普遍,更多人可以在某种立体的声画中忘却其他。电影行业将会更加发达,而且会运用更多新技术。

――以上仅仅是今年4-7月的效应么?眼前只是快速预览,当海王星明年真正稳妥地停驻双鱼座并持续13年,以上领域将会在未来13年里得到最深刻的变化,希冀在往后年份和大家一同见证。

第12篇

近年来,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等因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活动导致的国际环境破坏事件日益频发,国际社会急需建立统一和高效的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因此,对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有效承担机制问题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文章首先总结了目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和适用障碍,进而分析指出了当前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制度性问题,最后提出了重新构建以多元责任主体、利益平衡兼顾和制度设计完善为特征的跨国公司新型国际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 国际环境保护; 责任承担机制

中图分类号:DF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2)04-0094-06

跨国公司的兴起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并使其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新兴行为实体。在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也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出现了如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康菲公司渤海漏油事件等国际环境破坏事件。大量的跨国公司通过利用产业政策调整向低环保要求国家转移污染密集产业、制订贸易和投资政策迫使发展中国家大量开采出口本国初级自然资源、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环保政策和法规制订等方式来规避自身环境法律责任,进而引发了严重的国际环境危机。跨国公司的国际环境责任指:跨国公司因违反东道国环境法律法规或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侵犯东道国环境权益和国际公共环境权益而产生的法律责任。跨国公司给当前的国际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向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需要从责任主体和行为的角度,认真梳理并且重新构建跨国公司环境责任承担机制。

一、跨国公司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现实困境

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理论前提是跨国公司与其母国关系的国家主义,其主要观点有: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必然是为其母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跨国公司是其母国在海外开展政治、经济、外交活动的工具[1]。母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技术转移等行为进行操纵或控制,以便吸引或迫使其他国家政府对它唯命是从。而没有国家的制约,跨国公司无法运作[2]。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主要结论是:跨国公司的国内环境责任由母国国内法调整,而因跨国公司不是独立的国际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其只是母国参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工具,所以跨国公司的国际环境责任应该由其母国承担。

跨国公司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是早期跨国公司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主要制度,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揭示了跨国公司和国家之间政治和经济关联。跨国公司是兼具经济性和政治性的经营实体。跨国公司在追逐其全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母国的战略政策支持或为了进入东道国的国家垄断行业等目的都会积极参与院外游说、资助参选等政治活动。跨国公司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集合体,在母国、东道国之间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既是母国施展对外政策的工具,也是东道国影响母国对外政策的某种通道和媒介,同时自身还拥有影响双方国内政策的机制和工具[3]。

其次,区分了跨国公司的国内环境责任和国际环境责任,拓展了两条环境责任归责路径。

跨国公司在母国的经营活动受到母国国内立法的调整,其环境责任的承担也由母国的环境法律制度规制。然而,其跨国经营活动又必然会对东道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公共利益形成较大的影响,产生国际环境责任问题。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针对跨国公司经营过程产生的国内环境责任和国际环境责任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归责路径,扩大了其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范围,有利于国内国际综合环境利益的维护。

最后,该机制使国家成为国际环境责任承担的根本主体,促进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有效实施。在国际法层面,国家是最重要的国际法律关系主体,是现有主要国际环保公约的缔约方。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使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转化为其母国的国际环境责任,并使之处于相关国际环保公约的调整和制约之下,扩大了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有效适用范围。

然而,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行为和环境责任承担情况却与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的表述大不相同。跨国公司的自身经济利益与母国的国家利益并非始终保持一致,跨国公司与母国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冲突的情况。例如英荷皇家壳牌公司突破英美针对伊朗的制裁,于2010年上半年开始向伊朗出口石化产品,并且参股伊朗油田项目开发。

显然,国家主义环境责任承担机制在现实适用中遇到了困境。

第一,跨国公司“去国籍化”趋势给跨国公司环境责任按国籍归责带来了莫大的困难。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不为单一国家所控制,呈现出“去国籍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依据相关公司法律制度,利用国家边界分割公司资产,转嫁经营风险,规避行为责任,使跨国公司成了国籍模糊的“世界公司”。比如,在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炼油厂中拥有权益的,由英国和荷兰股权联营的皇家壳牌公司的公司国籍就很难被准确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