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硕士学位申请书

硕士学位申请书

时间:2023-05-29 17:4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硕士学位申请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硕士学位申请书

第1篇

硕士学位申请报告填写指南

学位申请报告是记录申请者申请硕士学位过程的重要材料。获得学位后,学位申请书和答辩材料都要归入本人人事档案和学校档案馆存档,因此院系、硕士学位申请者必需认真、如实、准确地填写和(或)签名、加盖公章。

一、封面(申请人填写)

1.申请者姓名

中国籍申请人,请填写身份证上的姓名。

对于非中国籍或非华裔的外国留学生,本栏请填写本人在读期间所使用的汉字姓名(要与本人研究生证上姓名一致),同时还应标明护照上本人法定姓名的拉丁字母拼写形式,如留学生约翰·史密斯,本栏应填写为“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田中太郎,应填写为“田中太郎Taroh Tanaka”。

2.身份证号码

填写18位的身份证号码。

现役军人填写军官证号码,并在号码后加括号注明“军官证”;外国留学生,填写护照号码(如持马来西亚护照的留学生,填写“马来西亚EF2100345(护照)”;港澳台学生,填写“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号码或护照号码、当地身份证号码(并用括号注明证件名称)。

3.“所在院系”

院和系都必须填写,且都必须填写全称。比如:物理系为“理工学院物理学系”;同时,申请书作为入档的材料,名称必须准确、详细,因此院系名称不能写简称,如中文系应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院系名称过长时应尽量控制字体大小。不清楚院系全称的,请咨询本院系老师或查询学校主页4.指导教师

填写导师的姓名和职称(如: 王学仁教授, 张小山副教授)。

5.专业

“专业”和“研究方向”是不同的,切不可把方向当作专业。如“明清史”,是方向,其专业应该是“中国古代史”;“李代数”是方向,其专业是“基础数学”。

专业的规范名称,可查询研究生入学时的录取通知书。若在学期间,经研究生院同意转专业的,应按转专业后的新专业填写。同时,也可咨询院系研究生秘书、查看《研究生手册》或查询学位办网站

6.申请学位学科门类

我国的学位是按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的。其关系结构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如物理化学专业,其所归属的一级学科是化学,化学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是理学,因此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被授予的是理学学位,在“申请学位学科门类”栏填写“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其所归属的一级学科是体育学,体育学归属的学科门类是教育学,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同学被授予的是教育学学位,在“申请学位学科门类”栏填写“体育学”。

我校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有九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请查看《研究生手册》或学位办网站 ,切勿张冠李戴,错填学科门类。

特别注意的是,我校的基础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环境科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是跨学科门类授予,请以上专业的学位申请人务必明确自己申请学位的学科门类。

7.申请日期

指通过课程审核和科研成果审核后领取学位申请书进入论文答辩程序的时间。

二、主体

(一)申请人填写部分(第1—4页)

1、政治面貌

2、出生日期

以本人身份证(护照、军官证、港澳台通行证)和户籍上的出生日期为准,不可填写其他任何日期。

3、已获学位

指本人读研究生之前已经获得的学位,一般为本科毕业、学士学位。学士学位也是按学科门类授予,因此还要把学科门类加上,如不确定务请查看本人学士学位证书

本栏应填写“文学学士”、“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等。只有本科学历没有学士学位的,或只有大专学历没有学士学位的,则本栏填“无”。若入学前已经取得其他学科的硕士学位的,则应如实填写。

4、照片要求

第一页的右上角必须粘贴申请者本人一寸免冠近期照片。

5、最后学历

指本人研究生入学前的学历。一般为本科学历,本栏填写取得本科学历的时间、就读的本科学校和专业,如“本科,2019年,上海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历为大专学历的,则填写如“大专,201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少数同学研究生入学前已经获得过其他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也应如实填写,如“硕士研究生,2019年,河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

留学生或者在海外、港澳台地区就读过的,则应在学校名称前加国家或地区名称。

6、所申请硕士专业

与封面“专业”要求相同。“研究方向”按本人撰写的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填写。

7、学位课程学分

指本人按培养计划已经修过的学位课程学分总数;“已修课程总学分”指在学期间所修习的所有课程的总学分(含学位课程学分)。

8.院系(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由院系的研究生秘书加盖本院系的公章(或成绩专用公章),切勿缺少。

9.海外研修情况

在学期间如有海外研修经历,请写明研修所在的国家、学校、院系,修习的主要内容,时间。没有请填“无”。

10、掌握何种外语,程度如何

填写掌握的语种和熟悉程度(一般、熟悉、优秀),取得的有关证书,参加外语考试的成绩等。

11.在学期间参加过哪些科学研究工作,有无著作、论文、报告、译著(已经发表的请注明刊物和时间),取得的科研、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请勿填写和要求无关的内容。

12.学位论文情况

论文关键词请填3-5个;论文内容的简介篇幅不要超出本页范围。

(二)导师填写部分(第5页)

第5页“论文指导教师对申请者的推荐意见”

由导师本人填写并签名。如果导师不填写本页,则申请者不能进行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导师如果是校外兼职导师,应在“院系”栏中注明校外所属单位名称(例如:王吾教授为新疆师范大学的教师,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兼职导师,在“院系”一栏应填:“生命科学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兼职导师”)

(三)申请者所在院系主管领导或研究生秘书填写部分(第6、8页)

第6页“申请者所在院系推荐意见”

其中 “申请者所在院系基层(教研室、研究室或指导小组)意见”由教研室或研究室或指导小组的负责人填写推荐意见,最后签名。“申请者所在院系意见”由院系的院长(系、所长)或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职领导签署意见及签名,最后加盖公章。

第8页“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意见”

需在申请者论文答辩通过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后,由分委员会负责人或指定的研究生秘书填写,最后由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和加盖分委员会公章(分委员会公章由分委员会所在院系公章代)。注意:落款的年月日不可缺少。

注意:学位评定委员会由于个别委员无法出席会议但是委托了其他委员投票。这种情况下,同意票、不同意票、弃权票数的总和要大于出席成员人数。

第2篇

随着公司日渐强大,对员工素质要求渐高,我本人在现工作中感到知识匮乏在日常工作中遇到许多困惑,许多难点。为了能使我本人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维,充实自我,促进我单位深入落实新标准新制度,适应单位新的发展,我愿意全面接受素质教育,这样使我本人也能享受到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决定外出学习。

我相信,这次学习对我一定是获益匪浅的,必将极大的促进我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我对工作本质的一个新的认识。为积极探索我单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因此,恳请领导给予批准。

至此

敬礼

申请人:xxx

xxx年x月x日

员工外出学习申请书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叫单*,本人于20xx年高中毕业被本单位招入并送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于20xx年7月毕业。在20xx年7月15日正式报到参加工作。

在参加工作的这1个月里我本人深感知识的匮乏,在日常遇到许多困惑,许多难点,为了能使本人开阔视野,拓宽工作思维,充实自我以适应在各岗位的工作,本人已于陕西科技大学提出继续学习的申请并获得批准。因此需请假半年(6个月)现恳请单位领导批准本人的外出学习申请。本人一定会充分利用此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抓竟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争取在学习结束后更好的服务于企业。

xxx

x年x月x日

员工外出学习申请书三:

尊敬的领导:

为提高个人工作素质与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本人于二oo七年一月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考,目前已被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录取为07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学校的要求与规定,被录用新生应进行至少一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待修完专业理论课程并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与研究生学历。

为顺利完成学业,现恳请单位领导批准本人全日制外出学习的申请。本人一定会充分利用此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抓紧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争取毕业之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因此,恳请领导给予批准。

此致

敬礼

第3篇

1.报考我所2017年秋季入学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的考生,含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

2.2015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符合硕博连读转博报名条件,经导师同意拟在2017年秋季入学的硕博连读转博考生。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转博的方式报考博士研究生。

3.2017年秋季入学的“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即持有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盖章的《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的考生。

二、网上报名网址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 或 admission.ucas.edu.cn/。

三、网上报名时间

2016年12月12日至2017年1月12日,全天受理。

四、网上报名流程

请考生使用IE浏览器进行博士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前考生要仔细阅读《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进入博士网上报名网址后,考生应按照本人报考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报名”或“硕转博报名”。

1.网上填写和提交信息

(1)申请注册:考生第一次进入博士网报系统,应首先注册,录入用户名和密码等信息。注册信息仅对本次招生有效。如注册失败,可能是用户名已被其他考生使用,请更换用户名另行注册。 请考生务必牢记用户名和密码。

(2)登录系统:首次使用时,注册成功后自动进入网报系统,选择报考方式,即“普通招考报名”(指招生单位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同等学力人员进行公开招考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或“硕转博报名”(即硕博连读转博,指我所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成绩优秀,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学术型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选择“普通招考报名”,在考试方式中选择“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考生再次使用博士网报系统时必须先进行登录。

(3)录入信息:按系统提示和栏目设置,逐项如实准确录入个人信息。

(4)上传照片:按照系统提示的格式和大小上传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照片必须清晰、完整,不能使用生活照。

(5)保存与提交:各步骤信息录入完毕点击“保存”按钮,系统将保存考生填报的各项信息。考生应仔细检查各项内容(尤其是证件号码、证书编号、报考类别等信息),发现错误应及时修改,核对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以便招生单位浏览和确认考生信息。网报信息提交后,网报系统自动给考生发送确认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

特别提示:未点击“提交”按钮的网报信息无效。

(6)浏览信息与修改:对已提交的信息进行检查。如需修改,在“信息录入”中进行信息修改,完成后请点击“下一步”按钮进行保存。报考单位一经对考生提交的信息确认、或者国科大关闭博士网报系统后,考生将不能再对信息进行修改。

(7)硕博连读转博考生进行网报时,其硕士学习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会由系统自动导入,若考生核对发现有误,应及时与我所研究生部联系。

2.打印报名信息表

正确提交个人信息后,便可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报名信息表。网上报名系统提供了报表打印和页面打印两种方式供考生选择使用。推荐使用IE8-11版本浏览器,若使用IE浏览器无法正常进行页面打印,可下载安装报表打印插件,使用报表打印。

3.下载专家推荐书

通过网上报名系统下载专用的专家推荐书2份(也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下载区下载)。推荐书由两名教授(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填写且密封签字后交考生转交报考单位或直接邮寄到我所研究生部。

4.退出登录:完成本系统各项操作后,请点击“退出登录”。

考生要特别注意核对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码、报考类别(如非定向或定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号码等关键信息是否准确。

(注: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毕业时不发就业派遣证;除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外,一般针对现为在职人员且毕业后须要回原单位工作的考生。非定向生可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毕业时发放就业派遣证)

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任何修改考生相关信息的申请。

五、提交报考材料

我所将依据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考生进行准考资格审核,因此考生须于2017年1月20日前将以下报考材料邮寄或送交至我所研究生部(邮寄以邮戳时间为准,直接送交的以送交时间为准。),并交报考费100元。

1.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打印并有考生本人签名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

(2)两名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

(3)硕士课程成绩单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报考秋季入学博士的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可先提交硕士学生证复印件,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军官证、护照、港澳台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

(5)可证明考生能力的获奖材料;

(6)在职人员报考需提交工作单位加盖公章的报考意见。

(7)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民族教育处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下载)。

(8)同等学力考生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交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原件(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本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2篇学术论文的复印件或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证书复印件(原件在领取准考证时现场校验)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证明文件;

(9)境外留学人员须提供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2.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1) 经导师签署意见的转博申请书;

(2) 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信息表打印件;

(3) 两名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职称)同行专家的推荐书;

(4) 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证明材料。

六、报考确认,领取准考证

考生应于2017年3月3日前登陆网上报名系统查看报名结果或向我所研究生部咨询报考确认信息;普通招考考生请于3月9日当日下午16:30以前至我所研究生部报到,凭身份证、学生证领取准考证。 初试结束后请不要遗失准考证,以便查询初试成绩和参加复试时使用。

七、考试

1.初试:

专业课考试时间2017年为3月10日,外国语为3月11日上午8:30-11:30;同等学力加试政治理论为3月12日,下午14:00-17:00。 具体考试安排及考试地点以准考证填写的信息为准。

2.复试及体检:我所博士生入学复试、体检工作安排待初试成绩后另行通知。

八、其他说明

1.网上提交的个人信息必须按照网报系统字段设置要求逐项如实填写,所填信息应完整、真实、准确。

2.请考生根据博士招生简章规定的报考条件事先对自己的报考资格进行确认。如因考生个人原因导致取消报考资格或不能参加考试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生应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并确定“报考类别”,即“定向”或“非定向”(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毕业时不发就业派遣证;非定向生可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毕业时发放就业派遣证)。网上报名信息提交后不得更改报考类别。考生与原工作单位或定向单位之间应事先做好协商。凡考生与原工作单位或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或在录取阶段调取考生档案等问题上发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解决,由此造成不能录取等后果的,由考生本人承担。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报名考生的“报考类别”一律为“定向”。同时“定向单位”请考生按照实际情况填写,非在职考生(含应届硕士毕业生)报考该专项计划时,“定向单位”填写开具报考资格证明省市的“***省/自治区教育厅”。 在职考生的“定向单位”按照实际情况填写。

4.如果出现因网络拥挤,造成报名过程出现异常,请等待网络畅通以后再进行。

5.打印《报名信息表》时若出现无法正常显示的情况,可以重新启动计算机或更换计算机重新打印。

6. 请考生将提交的报考材料直接邮寄到我所研究生部,不要邮寄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以免延误准考资格审核。

7. 境外留学人员填写硕士学历学位证书编号栏目时应填写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上的认证号。

8.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填报考试科目栏目时一般应选择“无考试科目”。

9.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10.联系方式

(1)昆明动物所研究生部

电话/传真:0871-65110887, 甘老师

电子邮件:ganhx#mail.kiz.ac.cn(发信前请将#替换为@)

(2)中国科学院大学网报系统技术支持

电话:010-82649886,袁老师。

电子邮件:ao#ucas.ac.cn(发信前请将#替换为@)。

(3)邮局汇款填报信息

收款人:研究生部

第4篇

如何申请奖学金

奖学金可以在到达日本之前申请,也可以到达后申请。

到达前申请的奖学金

到日本前,可通过日本驻华使馆申请日本政府的奖学金。日本政府根据日本各所大学或者日本驻华使馆的推荐名单向中国留学生颁发奖学金。日本的部分大学与中国各所大学签订有交流计划,根据交流计划每年招收中国的留学生并向日本政府推荐留学生。请各位务必向所在的中国学校咨询有关事宜。日本驻华使馆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推荐名单进行推荐(大使馆不接受个人申请)。请各位务必向所在的中国大学或教育部咨询。另外,日本驻华使馆向日本政府推荐以下类型的留学生。

(1)博士研究生,(2)教师研修生,(3)日语・日本文化进修的本科生,(4)专门学校的学生

日本驻华使馆有留学咨询员专门回答有关日本留学的事宜。留学咨询员对日本留学具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咨询时间如下:(汉语、日语均可)

每周一至周五 下午2点至5点

(使馆休息日暂停服务。另外,根据咨询员的情况有时可能会暂停服务。)

咨询办法

电话:010-65322136/2137/2138

传真:010-65322139

通信:100600 北京市建国门外日坛路7号 日本国驻华大使馆文化部(留学咨询)收

前来:日本国驻华使馆文化部(国际俱乐部办公大楼2层)(来访之前请提前和留学咨询员联系。)

也可向日本一些民间机构申请,如:

松下电气产业(株)的Pansonic 奖学金。matsushita.co.jp/scholarship/。要求申请者30岁以下、学士学位已获得者、去日本从事研究或攻读理工科及医科(药学除外)的硕士学位。每月奖学金额为15万日元,最长支付三年。并有来日和学费方面的帮助。申请和选考时间为:1月-3月。联系电话:81-6-69061647;传真:81-6-69061571。

如果参加[日本留学考试],一定要在申请表上的有关奖学金申请栏目中画圈选定。另外,在向大学提出正式入学申请时,明确提出申请各类奖学金。

到达日本后的申请

留学生到达日本后,申请并得到奖学金的机会更多。可以从以下渠道申请并得到奖学金。

1、 日本政府奖学金

a. 文部科学省奖学金: 每月金额14万到27万日元不等,最长支付三年。来日前及来日后均可申请。申请渠道为日本驻华使馆和赴日后就读的大学。但申请者须是高年级生。且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持有就学生签证的(在日本语学校的就学生尚得不到此奖学金)。今后,[日本留学考试]的成绩也将成为此项奖学金的重要评定依据。

b.私费外国人留学生学习奖励费: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给予协助审核发放,目的为使自费外国留学生安心地学习的奖学金。申请和选考时间为:3月-5月。每月金额大致5万-7万日元,支付期为一年。此项奖学金数量多面也宽且限制少(但在日本语学校的就学生也尚得不到此奖学金)。申请渠道为你正在就读学习的日本大学或学校。今后,[日本留学考试]的成绩也将成为此项奖学金的重要评定依据。详情向你所申请的或在读的大学或学校询问了解。

c. 以在日本语学习机构中学习的就学生为对象的奖学金:由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给予协助审核发放,目的为在日本语学习机构中学习的持就学生签证者为对象的外国留学生能够安心地学习的奖学金。申请和选考时间为:4月。每月金额5万日元,支付期为一年。申请渠道为你正在就读学习的日本语学校。

2.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奖学金

a. 冠留学生奖学金:资金来源为民营企业和个人,名额20人左右,资助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要求申请者35岁以下。

b. 短期学习交流奖学金

3、地方自治体及国际交流团体奖学金 在日本自治体区域内居住或上学的自费外国留学生,可以申请地方自治奖学金。共有67个奖项。

4、民间团体奖学金 既有对学业方面也有对生活方面给予帮助的奖学金。共有167个奖项。

5、学校奖学金 具体情况可向学校咨询。

6、外国自费留学生减免学费及物质帮助的项目 来自其他财团法人、地方自治体的物质或钱款的帮助。

申请政府奖学金流程

日本文部科学省将对自费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申请方式进行改革。

申请资格 任何人(包括尚在国外和已在日本的合法学习者)。但是[日本留学考试]的考试成绩将成为自费留学生争取政府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即逐步形成外国学生若想获得奖学金,须参加[日本留学考试]。

第一次提出申请 先向你所申请或正在就读的大学或学校来提出申请。如参加[日本留学考试],请在填写[日本留学考试]的申请表时,在是否加入外国留学生学习奖励费预约栏内,选择参加预约。这样也就开始了奖学金的申请。然后在成绩公布后,由日本国际教育协会根据大学推荐或考试成绩选取入选者。并用通知书的形式通知入选者。这是第一次申请。

再次提出申请 在入选的学生正式进入考取的学校入学后,通过所在学校,提出奖学金申请,即把申请书和奖学金给付预约通知书一起交到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由协会再次选择,然后下发是否最终入选的通知。(由留学生正在就读的大学或学校推荐、未参加[日本留学考试]的申请者无需再次提出申请)

希望得到其他奖学金的学生,有的还要通过有关知识和语言的笔试、面试。具体可向自己学校负责留学生的部门询问。总之,你所申请或正在就读的大学或学校是申请各类奖学金的最好途径。务必多与学校负责留学生事务的科室和人员多联系沟通。

第5篇

那么,云计算到底是什么?青年计算机研究专家王力哲博士,早在2008年就在国际上提出了科学云计算的定义。该定义是国际上最早的云计算的定义之一。定义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关注,作为云计算广为接受的定义之一。年轻有为的王力哲博士由此进入公众的视野。

年轻有为――“庖丁解牛”揭开云计算“面纱”

王力哲,1974年12月生。1993.9~1998.7就读于清华大学,期间攻读电气工程专业和应用数学辅修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04.2~2007.12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为德国2007年首批三所精英大学,其中计算机专业德国排名第一。

沐浴在国内外各大历史名校的“阳光”下,王力哲博士迅速成长,并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叩开”了计算机研究的“大门”。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2009.1~2011.8,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普及计算研究院,任研究科学家、首席软件研究工程师。2011年8月至今,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任“百人计划”研究员。

一步一个脚印,一跨一个台阶。三十几岁的年龄,一长串精彩的履历,王力哲博士当真称得起“年轻有为”。青春不虚度,他用执着和激情来点燃梦想。在云计算定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就是他多年注重基础累积,换来的劳动结晶。

王力哲博士提出的云计算定义致力于定义云计算的功用,特性以及使能技术等。“从云计算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角度给出了科学云计算系统的定义,指出计算云系统不仅能够向用户提供硬件服务HaaS(HardwareasaService)、软件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数据资源服务DaaS(DataasaService),而且还能够向用户提供能够配置的平台服务PaaS(PlatformasaService)。因此用户可以按需向计算平台提交自己的硬件配置、软件安装、数据访问需求。”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建勋博士等在他们的论文中引用该定义,并做如此评价。

除此之外,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Fujimoto教授在论文中引用该定义作为文章立论的基础来解释云计算的特点。译文如下:“计算机资源提供服务成为一种方法,如软件即为服务,平台即为服务和架构即为服务。这些服务本质上是灵活轻便的,用户可以选择服务的粒度并只对他们需要的资源付费。利用上述模式,商用云计算资源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亚马逊网络服务弹性计算云(EC2)提供了可以按小时、按月付费的计算和存储资源(Lizhe,Jieetal.2008)。”

据GoogleScholar统计,至今王力哲博士所提出的云计算定义总引用数已达360余次。相关论文获得2008年IEEE分布式信息处理前沿进展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也作为云计算的重要理论文章被包括佐治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的云计算课程选择作为阅读论文。

古有“庖丁解牛”,任何事物一旦深知其机理,领悟其规律,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正因为深入理解了云计算的概念、定义,王力哲博士的“云计算”之路才越走越深远。

激流勇进――计算机科学研究屡结硕果

近年来,基于超算中心经典架构的高性能计算在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促进了包括从物理世界演化的理解到人类社会行为的分析等诸多社会、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浪潮之上,激流勇进。王力哲博士围绕这一计算机领域里的前沿课题展开了层层深入的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

在云计算与网格计算中间件研究领域,早在美国工作期间,王力哲博士就联合他的同事们开发出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网格计算与云计算的中间件CyberaideToolkit,包括CyberaideShell,CyberaideCreative,CyberaidePortal,CyberaideFarm,CyberaideonServe,CyberaideFlow等组件,可用于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客户端界面,虚拟机管理,并行编程环境和按需提供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服务。该中间件开发了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的最新客户端功能需要,如虚拟机管理,基于Web2.0的门户网站技术,大规模数据并行编程环境等,具有轻型、高性能、可扩展等特点。CyberaideToolkit具有广泛的影响,已经被美国大型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平台和应用项目采用。包括美国国家级云计算项目、美国国家级网格计算项目美国和国家级超算平台-美国极大规模科学与工程发现环境(XSEDE)项目等。基于Cyberaidetoolkit,王力哲博士完成了纽约州紧急服务系统架构。该系统具有高可扩展、轻型、高性能等特点,被《罗切斯特工程师杂志》报道。

此外,王力哲博士还对高效能计算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包括集群计算、数据中心计算、网格计算和云计算的资源模型、任务模型、虚拟机模型和能量消耗模型,提出了多种资源管理机制、调度算法、中间件以及服务,如虚拟机部署机制、基于能量的并行任务调度算法、基于温度的数据中心任务资源分配算法,绿色计算性能评测,绿色信息监听服务等。该项工作被罗切斯特理工大学作为研究新闻报道。

放飞青春――“润花著果”研究有成

“我不知道是否会成功,但只要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我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永远是背影。”也许,在王力哲博士的研究世界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只有看似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但他却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热爱生命”,去演绎着无悔青春。研究累积一定经验后,他开始致力于“润花著果”的工作中。

他应邀编辑关于云计算,网格计算、可扩展计算和e-Science的著作各一部,由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Springer、Wiley、CRC出版。以上著作已经成为相关领域最新的权威参考书。曾有ManishParashar博士(IEEEFellow,新泽西州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在著作的前言部分如此评价王力哲博士有关于云计算的著作:“本书各章节的研究致力于解决(云计算)众多挑战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涵盖了从基本概念到特定技术与应用的全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概览。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对(云计算)这个重要而且持续发展的领域中的学生、研究者和实践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6篇

1985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撰文《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呼吁“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以扭转这两个方面长期分立的局面”。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是现代高等院校的核心功能,同时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二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科研的优秀成果能够反哺教学,使教学质量和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建设创新型大学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育是我校未来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对于我校未来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2013年8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我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挑战和问题也迎面而来。作为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教师在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及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向及科学方法融入教学,引进课堂和实验室,不断丰富、挖掘教学资源,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笔者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我校当前形势下,如何将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

针对“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教育资源”这个问题,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已经认识到该课题的重要性,并组织专家开始相关研究。“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编著的《清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对于清华大学教师如何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梳理和论述。与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相比,我校现有的科研教学条件、规模层次差异巨大,如何在我校当前形势下,实现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呢?切实做到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对我校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依托笔者所在学院(海洋学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内外前沿的科学研究,指导我院本科生和硕士生完成科研训练、撰写毕业论文,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学研究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海洋科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对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大有裨益。以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目的是使学生将学过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同时不定期举办专家讲坛,介绍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本院学生对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背景有较全面的认识。随后,系统讲解实验内容及研究思路,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术。然后分配实验任务,设计实验方案,组织知名专家,指导学生参与研究论文和课题申请书的撰写。

近年来,我院多名教师积极吸纳各年级在校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根据学生基础给予不同的研究内容;从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的准备及开展、实验中问题的应急处理,实验结果的整理分析、论文的撰写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为背景,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通过文献的检索和查阅、实验方法的设计、动手能力的培养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方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显著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将我院的优秀科研成果开设为新课或作为现有课程的新增内容,编写成教材,开设成新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将教师们科研工作的新进展、国际上研究领域的最新内容及时补充到课堂上、教材中和实验室,使教学内容得到补充和更新;把教学内容直接和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挂钩,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也完善实验教学平台。

譬如,笔者对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加入了笔者主讲的《生物信息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成为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同时进行了精品课程的建设。这一举措既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又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由于这种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得本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体现最新研究成果进课堂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满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提高师资质量和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客观需要。课程和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师资质量的高低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高校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教学创新,达到“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教研相长”的目的。因此,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研究,有利于我校培养创新性、实践性人才,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科技创新训练项目(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TITP)的顺利进行,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科技创新训练工作的开展。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1)组建STITP工作委员会。由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担任组长,下设科研、教学、学生工作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的宣传动员、立项、检查和监督。通过加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管理办法等提高师生对科技创新训练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创新训练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2)成立STITP学术委员会。将具有良好科研背景、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组建成STITP学术委员会,负责STITP的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等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举办科技创新讲座与咨询等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保障创新实践活动的正常运行。

(3)创建科技创新模式。学院成立了5个以专业学科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大团队和相应的五个学术委员会分支,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评审和遴选推荐,形成“学院-优势学科-创新大团队-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4)将STITP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与素质拓展能力,学院将科技创新成果作为选修课学分记入学生总学分,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以规范其认定工作。这些举措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第一课堂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结合。

2.强化宣传和动员力度

通过班主任主题班会,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的宣讲,专业教师课堂上的渗透等多渠道以及科技创新训练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做到人人皆知。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并从自身专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

3.做好导师和项目的遴选工作

为保证STITP能切实有效地开展,项目指导教师一般为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且有在研项目,学院则在科研资源的利用分配、评优、工作量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倾斜,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项目选题主要是以学生自主选题和教师根据在研的科研项目组织选题。这些项目大部分为教师在研项目的子课题,保障了STITP项目来源的稳定性,促进师生科研学术工作良性发展。

4.确立导师负责制

项目和指导教师确立后,学生要和导师签订协议,导师向学院负责,同时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负责项目的立项、实施与完成。如引导学生选题,撰写项目申请书、立项书等,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等综合能力。

5.建设合理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

为保证学生科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是学生打基础的时期,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科技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要在广泛参与一年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选拔、挑选部分优秀学生开始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二学期使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并开始项目申报;三年级开始科研试验与结题,并将可继续深入的项目发展成毕业论文。

二、科技创新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

1.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有利条件对不同学科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索、研究、创新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精力充沛,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富有进取和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能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突破,对其以后的研究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科生科研训练可以服务校外,将社会提供的服务和课程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加服务的活动中满足社会需求并形成社会责任感。

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其项目从论证、立项、实施到实验结果的分析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权衡比较,得出最优化的决策,需要与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交流协作,单靠一人力量很难完成。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关系,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精神品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者的精神乐园。在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与做事一丝不苟的品质。

5.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力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拓展空间。也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第8篇

一、奋斗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开始,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左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00美元左右。

——工业增加值。从*年开始,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占GDP比例提高到50%;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占GDP比例提高到55%。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筑以生物制药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建筑材料业为支柱,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工业化新格局。到2007年,生物制药业产值达到25亿元,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两大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打造“启元、多维、紫荆花、伊品、西夏王、北方、新星月”六大知名品牌,努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重点

1、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作用,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工业的载体和基地。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政策、产业互补、特色鲜明"的建园方针,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培育低耗能、污染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业互补。

2、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力度,全力支持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两大优势特色产业,把我县建成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和全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改造、提升造纸、建材、冶炼等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迈进。

3、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

(1)抓好启元药业红霉素、多维药业盐酶素、沙利霉素、泰乐菌素;伊品食品集团、新星月公司玉米淀粉及谷氨酸、味精;北方乳业公司鲜奶加工、全昧乳品公司脱水蔬菜和蔬菜保鲜等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重点培育启元、多维、紫荆花、伊品、新星月、恒生西夏王、力成、建成、北方等10户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优势骨干企业。

(2)对重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挂帅,及时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并加强资金、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采取集中研究和现场办公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决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3)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项目研究和项目筛选、储备。确定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项目,充实到项目库。强化对项目运作的管理和跟踪服务,扩关网上招商和宣传。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4、县域企业上缴税金地方财政留成部分以上一年度为基数,超额部分按20%列入财政预算,返还企业。

5、对工业建设项目免收工程招标交易费、建设工程城市卫生费、建筑市场管理费、土地登记费、统计手续费、环境噪声监测费:其它费用中县上收取部分予以减免。

6、对工业园内收取企业的各种规费,由工业园自主或协调各职能部门统一收取,统一结算。未经工业园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到园内检查、收费、罚款、集资、摊派。工业园对项目建设过程中自己需办理的各类手续及证照实行全过程审代办。

7、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土的非限制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与县内企业享受同样优惠政策;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经自治区级及以上科技部门认宅的高新技术产品项目、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非限制类产业工业项目,

县本级收入中除土地出让金之外的费用全免,按每100万元投资用地l亩的标准提供土地,超出部分每亩地出让价格要高于原价1万元以上,并且在照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地原则办理。

8、工业园的工业项目用地价格要与地段、项目科技含量、投资额挂钩,最低不能低于2万元,第7条除外;供地面积按建筑物占地面积的3倍供地。

9、县财政设立的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在原先5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20%,列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以奖励资金的形式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管理达标、项目前期工作研究等方面。

10、对服装、电子产品两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新建企业,用工人数月平均50人以上,并且70%以上的员工为本县居民、或40%以上为县内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的,在企业投产后的前5年,县财政将企业每年上缴税金的地方留成部分列入财政预算,全额用于扶持企业进行技改和扩大再生产。

11、工业企业在现有厂区内建设政策鼓励类工业项目,除进行环保、规划、防震、消防、安全审查外,取消其他审批手续和收费。

1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支持企业申报认定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对新创全国驰名商标的由县政府奖励10万元,新创自治区知名品牌的奖励5万元。

13、鼓励和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积极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参股、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县政府对上市成功的企业领导班子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激发内在活力

14、加快工业企业产权改革步伐。*年内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全力配合和支持企业改革改制工作。

15、企业改制时,对土地进入仍为负资产的企业,属于银行贷款部分应争取银行给予停息挂帐等金融政策支持。县级财政用该企业以后年度上缴税金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弥补。

16、调整和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生育、工伤等各项保险制度,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险和失业保险并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

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7、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一律予以取渴。清理工作必须按规定期限完成,*年7月1日开始实施。对于末使用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政府仅对勇地产、商贸、旅游(通过招标、挂牌、拍卖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除外〉、以及国家明文规定限制类项目立项注与核准,其他项目立项均改为备案制。

18、规范简化审批程序。吁所有保留的行政宙批事工页,制定标准化的审批程序,优化流程,规范操作。单项审批事项,除可以当场做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部门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上报本级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后除外〉,必须做出行政许可决定;联合办理事项必须在28个工作日内做出行政许可决定。每项审批程序须经政府办公室核准后方可执行。

19、实行"一次告之"制度。行政机关发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一次告知申请人补齐有关材料;不能当场告知的,也应在第二个工作日告知。

20、行政部门要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本等,以各种方式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

21、规范收费行为。对于依法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必须以各种方式公告。实行"两证一卡一票"制度,即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行政执法证、收费明白卡及财政统一制定的收费发票。

22、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客商;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客商:安排银川地区就业人员100人以上或新增就业人员50人以上的客商,只要符合其中一项者,县政府可向银川市政府申请发放《外来投资企业客商证》。

六、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23、鼓励和支持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工业企业工作。从*年起,连续三年,每年由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人事与劳动保障局推荐,经县委、政府审定10名户籍在我县的理工科应届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毕业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三年内,由财政对每名毕业生每月补助300元,直接划拨给企业;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招录公务员或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在企业工作过的大

学生,根据企业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其笔试成绩加3分,但累计加分不超过10分。

24、鼓励企业引进高层人才,设立优秀人才奖。每年由县财政集中奖励一批工作成绩突出的高层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25、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到企业工作。实行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每年从党政机关选派10名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不变、职级不变、二资待遇不变,工龄连续计算,工资晋升和职称评定按本单位在职人员对待。

26、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参加研究生学习。对于不脱产参加经济管理和理工科类研究生学习的干部,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并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工作协议的,报销60%学杂费。

七、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加快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7、坚持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重点项目责任制,经常与企业保持联系,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问题。

第9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大客户 业扩工程 管理

在经济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每一个行业的管理者或经营者都在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传统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质量、价格的竞争,然而,现阶段企业的竞争则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水平,与普通的加工制造业不同,电力企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电力的规模需求与数量需求与日俱增,一个电力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供电效率与服务水平来能获得更丰富的客户资源,对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其经营水平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形象与效益。

1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电力大客户主要指的是对电量需求量大,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客户,例如一些工业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特殊用电部门,其中的一些客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也有一部分企业正在使用非电力能源,但是有转向使用电力能源趋势的潜在客户。

大客户的对于电力质量与服务有特殊的需求:首先,要求高压供电,供电设备容量大,线路联结相对复杂,线路对系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次,一般的大客户都是大中型的工业单位,能否得到稳定的供电对于交易的影响巨大;再次,由于用电量大,必然会产生高数额的费用,能否顺利收取这部分费用,对于电力企业的经营来说至关重要;最后,只有对这部分客户的电力服务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掌握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整个电力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在整个一个区域内,正是这些大客户才成为电力企业收益的增长点。

所谓的“业扩工程”是新装增容与变更用电合称的业务扩充,他覆盖了从接受用户的电力需求申请到完成对客户供电服务的整个程序,属于一种售前服务行为,涵盖了: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设置、工程检修与验收等方面。

业扩工程是电力企业与用电客户建立交易关系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还没有动用电能的供应,所以,这一环节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客户资源的稳定度,与电力企业市场占有率。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稳定的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就要全面完善业扩工程精细化管理,确保业扩工程按照规范化的程序运行,简化供电需求办理程序,丰富服务项目,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电力企业通过运行客户经理负责制以及重要客户特殊服务等制度来建立业扩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仍未落实到位,没有对大客户的开发价值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没有深入大客户中间进行做好市场调研,也没有扩大营销范围,挖掘潜在客户,对于大客户的服务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创新,具体的服务管理不够系统,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甚至在服务技巧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其次,由于不同的客户对于电力的需求与服务水平的要求不同,会在业扩工程管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型用电企业一般对于电力供应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业扩工程各个部门之间有效地配合起来,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权责不清,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各个部门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一遇问题彼此推卸责任,将客户利益搁置一旁,这样就为业扩工程的工作效益带来影响,失去了业扩工程建设意义,影响了客户满意度。

再次,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的有效运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一些交流与协作方面的问题,例如:一般的信息交流都是以纸张单据的形式进行,各个联系环节没有现代技术做支持,一些沟通过程缺乏真实性与透明度,与客户之间缺乏有组织的信息交流系统,电力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服务系统工作效率低下,客户之间无法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3 电力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措施

第一,完善对客户经理素质与能力的培训。逐渐完善业扩工程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鼓励他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培养一批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业扩工作人员要善于经营、懂得策划,具备精湛的技术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的形式来组织人员深入学习,完善能力,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来深入对业扩工程的认识,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客户至上的大局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二,形成客户经理负责的制度。业扩工程可以通过“面对面”沟通进行一一服务,对经营实行差异化管理,为一些重要的VIP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形成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不遗余力地为客户建立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尽量使客户满意。作为客户经理要从整体把握,从现场勘察、方案设计、工程施工以及供电合同的签订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将服务贯穿在整个过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业扩工程管理混乱的问题。要对规章制度全面执行,一旦有客户投诉现象,要妥善处理,进行回访,在工作进行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现其中的问题,加强对客服人员工作的有效监督,对于触犯相关规定,或者没有依照要求完成工作的人员要严加惩罚。

第三,一旦供电企业受理了业扩工程,客户经理要与客户做好沟通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场勘察,对客户对电量的需求量,规模以及现场的供电条件等加以调查,对于初步估计供电的方案以及电费计算方案。

第四,依照接进线路开放容量,用户最近的电力用量以及远景时期的规划来编制合理的电力供应方案与策略,要运行供电的“三审”也就是供电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可靠性。

第五,规范资质审核。当供电企业向客户提交供电方案策划书以后,要委托具有相关的资质的电力施工企业进行电力供应施工。

第六,当施工建设到一半时,客户经理要将专业电力工作人员组织起来,深入工程里面,对电气设施全面加以检查与验收,当工程建设结束以后,客户经理要从客户手中获取竣工验收资料,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进行现场调试验收,确保各个输电线路以及供电设备正常运行以后,再由相关人员在送电申请书上签字。

4 结语

电力企业大客户的业扩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它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而是多个部门的工作的有效配合,他需要所有部门都要以电力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相互沟通,积极配合,树立客户服务至上的意识,形成责任制度,为广大客户带来最优质,最全面的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有世.商艳浅议电力大客户业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4).

[2]于德贵.减少"真正大客户"的流失对大客户关系营销的思考[J]-通信企业管理2007(11).

[3]丁国文.电力企业管理中大客户营销策略的应用分析[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4).

第10篇

【关键词】学生朋辈辅导员;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一、学生朋辈辅导员的概念

朋辈含有朋友、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有着相似的生活境遇,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朋辈心理咨询上认为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接受特点的培训和信息,对群体中的其他朋辈提供心理援助,产生积极行为影响的人称为朋辈辅导员。

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后,学生朋辈辅导员指从高年级(如大三、大四)中选拔一部分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较高、组织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学生干部深入到学院的低年级(如大一、大二)班级中,每两名学生干部带一个班级,并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协助辅导员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朋辈辅导员不仅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且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同辈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学生朋辈辅导员与新生年龄相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经验、生活方式等优势,让他们以朋友同辈的身份对大学新生提供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对大学新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及引导,以达到更早、更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适应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良好心理的过程,也是个人同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状态。大学新生初到大学,面对新的学习生活、交往对象等环境因素,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应。此外,“90后”大学新生还显现出过去大学生不曾有过的新特点。

1.学习不适应

大学教学不同于高中阶段,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大学新生往往会表现出学习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效率差等方面。新生中学时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思考过学习的真正目标。此外,中学学习主要是由教师全程安排,学生仅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听课和完成作业,而大学学习比较抽象,课程容量大,教师仅讲解纲要和重点,需要学生自主获取新知和掌握新的方法。还有新生缺乏督导和自我约束力,学习缺乏耐力和恒心。

2.生活不适应

新生刚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由父母照顾转变为自我管理,还要学会自己处理日常事务,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导致生活无序、混乱状态,出现懈怠情绪甚至颓废思想。同时大学里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这反而使新生难以适从,造成迷茫和空虚,不知道如何安排学习、生活及娱乐。

3.人际关系不适应

新生由中学单一的学习型人际关系转向大学多元的人际关系,传统的交往空间和模式被打破,但同时心理的闭锁性特点使得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相对困难。有些新生由于缺乏交往习惯和技巧,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大学新生容易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和自尊,不能与来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生活习惯、成长经历的同学和谐生活,甚至出现交往障碍。有的学生与同寝室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淡,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向;有的学生不愿意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还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

4.心理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从中学向大学角色转变过程中,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不能科学地规划大学生活和人生路向,常会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紧张、烦躁或恐惧,产生一定的思想压力。新生中独生子女长期受家庭宠爱,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现为虚荣心强、依赖性强,来到大学自我认知与评价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原来的优越感可能淡化甚至会出现一种挫败感,表现为自卑焦虑、敏感多疑,萎靡不振,也有愤青、激进的心理。

5.发展不适应

高中学生以学习为主,欠缺独立思考、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导致新生进入大学以后缺乏目标盲从随大流,或者目标与自身不符,或者没有规划地多头发展。有一些学生为了确保通过“独木桥”,完全淡化素质拓展、兴趣培养,造成综合能力的欠缺。而进入大学以后,新生发现大学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些学生表现为生活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

三、学生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朋辈辅导员就是通过成长伙伴的思想、行动的感染,使新生在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逐步实现其主体意识支配其外在行为,最终实现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才的目标。

1.新生学业上的榜样标杆

学生朋辈辅导员所学专业一般与所辅导的新生相同或相近,他们了解本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学习经验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高校辅导员与所带班级学生专业不符的现状。调查表明,学生朋辈辅导员在帮助新生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生方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鉴于大学新生学习目标模糊、动力不足、方法欠缺的问题,学生朋辈辅导员通过开展系列讲座、交流会等活动给新生传授具体的学习经验、心得体会和成功范例,便于新生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2.新生成长中的亲密学长

学生朋辈辅导员比新生在年龄上仅大2-3岁,与新生在生活经历、成长条件等方面比较接近,与新生交往地位平等,具有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可接受性的天然优势。在理想教育方面,学生朋辈辅导员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新生的认同感,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帮助新生确立自身角色,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在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生朋辈辅导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帮助解除新生心理困惑。在班级建设方面,学生朋辈辅导员能够以自身奋发进取的人格魅力、真实可信的成长经历、已取得的骄人成绩,带动新生班干部开展班级工作,且能在强化新生学习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3.专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作为一种新型的帮学手段,学生朋辈辅导员作为专职辅导员的重要补充,有效改善了一线辅导员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作为辅导员和学生间的沟通纽带,学生朋辈辅导员促进新生适应性教育具体化、深入化。在朋辈辅导员的工作之中,适时融入适应性等内容,并通过言传身教予以引导和带动,使照本宣科式的入学教育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吸引力,在实践中,学生朋辈辅导员深入新生群体,更好地帮助新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习惯,激发新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思想教育灌输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学生朋辈辅导员实践的几点注意事项

1.学生朋辈辅导员上岗的选拔和培训

学生朋辈辅导员作为新生的导航人和领路人,对于新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实践中,高校选拔那些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优秀的学习成绩、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度责任感和富有爱心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学生朋辈辅导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往往都发生在大一上学期,经过半年的适应期后,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高,能够进行自我角色适应;新生班级的学生干部经过半年的培养和锻炼后,他们各方面素质有明显提高,具备独自开展班级工作的能力,学生朋辈辅导员处于大三、大四有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半年的配备时间最佳。加强对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辅导员工作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危机处理方法等方面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能娴熟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新生进行引导和帮助。

2.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与激励

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制定学生朋辈辅导员考核细则,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建立定期的汇报与调查制度;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座谈会,听取他们的自我总结与工作心得。考核可量化指标主要包括学生安全稳定率、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率、学生课程通过率、学生补考人数比例、学生奖学金率、文明宿舍率、学生违纪率、学生满意率等指标。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朋辈辅导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实践中,以学院为单位对朋辈辅导员在学院迎新大会上颁发聘书;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朋辈辅导员可以将其作为学校勤工助学的岗位,帮助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综合测评根据表现进行加分,在评选校级及其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中予以优先推荐。

3.学生朋辈辅导员与专任辅导员的工作衔接

学生朋辈辅导员是为配合、协助辅导员的工作而设立的,其工作只能是辅导员的重要补充。实践中,有高校的个别辅导员过分依赖于朋辈辅导员,将本属于自己的工作机械地分配,这是不可取的。一方面,专任辅导员是班级的第一负责人,负责主持工作,开展各项活动;而学生朋辈辅导员是专任辅导员联系新生的重要桥梁,但不是唯一的桥梁,可以配合、协作工作以减轻专任辅导员工作压力,但不是替代、取代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朋辈辅导员不是传声筒,在具体工作中他们需要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需要发展个人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朋辈辅导员定位应当围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发挥优势作用,切实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弥补辅导员队伍人员不足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谢海兰.高校朋辈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4).

[2]许占鲁.论朋辈教育制度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第11篇

本文涉及到的杨集实验的主要人物有由县委选举工作指导组的实际负责人,县委组织部科长郭勇;既是杨集在任镇委书记,又是新一届镇委书记候选人,还是杨集实验具体实施者的晏涛;在任镇长万小平;在任镇委副书记童其忠、和陈维忠;在任人大专职副主席雷维斌等。其中,截至选举时的2002年9月,镇委书记晏涛和镇长万小平调到杨集任职时间为19个月,镇委副书记童其忠在杨集工作时间超过20年,镇委副书记陈维忠在杨集任现职已经6年。选举当年,晏涛39岁,万小平41岁,陈维忠40岁,童其忠45岁,雷维斌47岁。

在杨集实验前,杨集发生过一次“辞职风波”。那是在任镇委书记晏涛调到杨集来之前的2001年1月,县里调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杨集镇领导班子成员已经多年没有得到提拔,杨集当时的书记镇长均被提拔调走。书记镇长同时调出杨集,以陈维忠为首的杨集镇领导班子成员都认为这次总该得到升迁机会了。陈维忠也有期待县里提拔自己担任更重要职务的理由。陈1993年就当上厂河镇委副书记,1996年到杨集任副书记,是全县任副书记时间最长的人之一。陈毕业于湖北农学院,在职获得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是乡镇一级并不多见的知识型人才。在1999年,时任县委书记找陈谈话,拟提拔陈到县局当副局长,后来安排他人任副局长,但暗示一年后提拔陈为镇长。

不幸的是,到2001年1月调整乡镇领导班子县委讨论人选时,有人认为陈维忠工作比较浮躁,反对由陈担任镇长职务。陈不能升任镇长,杨集镇其他干部也就没有升迁机会。县委决定不从杨集提拔书记镇长而从其他乡镇调来书记镇长。陈维忠满腔期待落空了。他当时正在县里参加政协会议,立即以杨集镇时任党政班子成员的名义向县委起草一份“辞职申请”,说“我们现任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工作动力不足,良策良计不多,实施措施不力,实属无能之辈,慎重向县委提出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和发泄心中不满。写好辞职申请后,陈维忠立即回到杨集请班子成员签名。陈首先让副书记童其忠签字,童觉得事关重大,不肯签名,推辞说先让其他班子成员签名,陈拿给其他班子成员,其他班子成员一一签名(班子成员中只有童其忠未签名)。这时,有人向县委报告此事,县委很紧张,令已调任县民政局长的原镇委书记回来处理此事,并且明确说不处理好此事,不能再回民政局任局长。原书记回杨集软硬兼施,将陈维忠等人还未来得及交上去的辞职申请要到手,然后交给县委,县委派一个副书记和组织部长来杨集调查此事,一时间全县大哗。

辞职事件发生后,陈维忠的压力很大。杨集镇现任镇长万小平当时在宋河镇当镇委副书记,万小平知道陈维忠压力很大,打电话安慰陈,这是陈维忠收到的第二个安慰电话。万小平没有想到的是,他打电话给陈维忠三天以后,组织找他谈话,调他到杨集当镇长。在调万小平到杨集镇当镇长的同时,县委调时任新市镇镇长的晏涛到杨集当镇委书记。

以下以杨集实验为例,分五个方面讨论乡镇体制的常规与内部结构。

一、改革者利益优先原则

对于一场改革性的运动,最大难题恐怕就是改革者在面对自己利益可能受到损害时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杨集选举实验无疑是一场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让作为改革者的晏涛真正成为推动改革的内动力。来自县委的指导组牵头人郭勇估计了因为改革过程中晏涛利益受到不同影响而出现的四种可能:一是晏涛在第一轮推选即意外排到第三名以外,不能进入第二轮推选书记正式候选人的三人名单。晏涛不能进入前三名,他就在选举一开始的时候即成为杨集选举的牺牲者,但他仍然是镇委书记,仍然应该由他来主持接下来的选举。这个时候晏涛会认真负责地主持接下来的选举吗?既使晏涛会认真负责地主持选举,其他人会接受他这个失败者的权威吗?

郭勇担心出现的第二种可能是在第一轮推选中,晏涛虽然进入前三名,但得票率不高。以不高的得票率进入第二轮选举,晏涛就会以自己是选举主持人的便利强有力地为自己在第二轮的胜出进行灰色活动,而一旦晏这个主持选举的人开始灰色活动,选举就很难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各种因为程序和内容不公正而引起的麻烦就会到来,郭勇的压力就会激剧增加。

郭勇担心的第三种可能性是晏涛在第二轮推选中意外落选前二名,不能成为书记正式候选人,或得票率不高,虽然在第二轮胜出却无当选的绝对把握,而出现或第一种可能或第二种可能的问题。

第四种可能性是晏涛在镇党代会的书记选举中落选,这个时候,因为新的镇委书记已经选出,其传统的戴在书记头上的权威即刻产生,这个新书记应可以主持好接下来的镇长和人大选举。

晏涛自己心里当然也没有底细。他之所以极力推辞县委安排的试点,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担心自己的落选。他说“所有人都希望民主,但很少有人愿意民主到自己的身上”,最典型地表达了晏涛推辞的自身理由。晏涛在选举结束后对我们说,在选举前,他认为自己只有60%的当选把握。是第一轮推选中的高得票率,才让他感到自己有了90%的当选把握,才可以有比较正常的心态来主持选举,才可以比较好地处理裁判、运动员和代表团团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晏涛在选举前认为自己只有60%的当把握的估计是有道理的,因为毕竟书记直选在全国也不多见,而乡镇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选民并不熟悉镇委书记这个相对于村民来说高高在上的权威。选民会如何行动,与选民不多的接触会导致选民的何种选择,特别是自己刚到杨集18个月,而杨集土生土长、工作数十年的干部比如童其忠等人与杨集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都至为熟悉的优劣对比,使晏涛心中无底。

在第一轮推选前一天,本来已经作好安排,晏涛突然急匆匆找到郭勇说要研究第二天的推选工作,认为不能这么快就提名,他说担心推选的人太多,就不好把握。他实质上是担心自己在推选中意外得票不高。晏涛是这样,其他班子成员也是这样。最后达成妥协是将民主测评票与群众推荐票印在一张票上,这是对所有在任班子成员都有利,所有在任班子成员都赞同并默认的变通。二票合一在班子成员内部形成了高度共识,也是与选举试点精神相违背的一个共识。我们调查期间,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愿意谈及这个变通,这是他们共守的秘密。这是改革者在面对共同利益时通常会采取的第一个沉默。这个有益于所有班子成员的变通,对于班子成员是公平的,但扩大了班子内外的不公平。

在第一轮推选结果出来,晏涛得到80%以上推荐票,且得票排在第二、三、四位的三位被推荐人陆续写申请退出书记竞选后,晏涛作为被改革者的患得患失终于消除了:当选书记的路上,他确信没有人再可以挡住他最后的胜利,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改革者而不是被改革者,作为裁判而不是运动员的高姿态来说话办事。从郭勇方面说,晏涛的屁股终于与自己坐到了一起,晏涛开始不是从个人,而是从整个选举试点意义的高度,从选举后镇领导班子运作效果的高度,从班子每个成员当前及未来命运的高度,从乡镇体制常规的角度,来计算选举的收益,权衡选举的利弊,安排选举的细节和主持选举的进行。晏涛一旦感到安全,他就考虑杨集试点也许对杨集以及对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他开始说大话,开始唱“成也英雄,败也英雄”的高调。他对我们说,他认为中国民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步伐是必然的,任何人都不可阻挡,只是步伐快慢的问题。他因此认为杨集选举试点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他甚至说“不在于我是否当选书记,而在于我参与了这个(民主化的)进程”。他又形容自己在发表竞选演说时的心情说,“我有一种使命感,认为我站在全省和全国最前列,有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感觉,又有一种如履薄冰,诚惶诚恐的感觉。”晏涛还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对民主充满激情和向往。”不理解晏涛在书记竞选中的绝对优势,当不能真正理解他在选举中所表达出来的这些激情。

杨集选举试点的好处在于,作为改革者的晏涛虽然一度陷于“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角色混乱,但他很快就从被改革者可能承担的代价中跳出,而回到改革者的角色上面。没有第一轮推选的高得票率以及具有竞争力者的退出,相信杨集选举会又是一个模样。

改革者利益优先原则应是或已是改革的常识。以此常识观之,虽然正如晏涛说他们一代人充满对民主的激情和向往,但我们不能只是从他事后所说的充满激情的话语来理解改革的动力,而要理解他所处的位置。晏涛与万小平,与童其忠,与陈维忠,以及与其他所有参加选举的杨集干部,他们表现出来的对民主偏向的不同,大多不是因为他们的民主素质或政治素质,而是他们的角色、位置,及这个角色和位置的安全程度。郭勇的情况乃至于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情况亦复如此。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在诸如乡镇选举的制度设计上,将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角色分开。不然,改革者就会利用手中的资源来弥补自己作为被改革者所可能受到的损失。

二、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或深层共识原则)

若不能理解传统体制运作的深层共识原则,我们就很难理解2001年1月杨集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辞职或晏涛要求调出部分班子成员再进行选举试点的原因。传统体制运作的深层共识原则又可以称为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其核心是在县乡体制的长期运作中,在县乡复杂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县乡默认的共识,这种默认的共识并不见诸文字,但具有约束力,县乡任何一方破坏了这个默认共识,都可能引起另一方情绪性反应从而导致危机的产生。深层共识原则或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因时而变,但其变化相对缓慢。当诸如选举试点这样的表面制度在快速变动的时候,深层共识因为变动缓慢,而可能产生碰撞。

展开深层共识,即不触动基本利益预期原则,首要的就是县要满足乡镇干部的升迁期待。以前述杨集干部2001年的辞职事件为例,因为杨集镇班子成员已有多年未被提拔(有两种提拔方式,一是通过交流提拔到另一个乡镇或县局机关工作,一是在本镇提拔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所有班子成员都期待通过书记镇长的调动,依次将班子成员担任多年的现职务向更重要一级调整(比如在班子内的排序,担任更高级的职务或更重要的职务),这种期待构成了杨集班子成员的一个共识,一个共通的基本利益预期。多年担任镇委副书记的陈维忠对得到提拔的期待尤其强烈。长达八年的副书记经历的确已大大超过了若干年得到一次提拔的乡镇干部的预期。重要的是,县乡为了满足乡镇干部不断得到提拔的预期,而在乡镇干部职位上设计了很多森严的等级。正如前述晏涛等人经历可以看到的,即便是一个人由一个普通的非班子成员(非领导干部)得到提拔成为班子成员,他也大多要经历副镇长(或党委委员)、副书记、镇长、镇委书记这样四级,才能到达乡镇权力的顶端,才有了进入更高层的资本,而这其中每一步的跨越难度都是非常大的。陈维忠仅仅在副书记职位上即工作八年,他就很难再有升上去的希望了。他在被提拔为副书记时只有31岁,是年轻干部,是县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八年后,他已经39岁,即将越过县里内定的不再提拔担任正职的40 岁的年龄界限。他还能不着急?

由乡镇一般干部提升到乡镇班子成员,要走的路也十分地长。万小平的经历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要慢长地走下去的路。万小平是顺利的,因为他在进入班子成员后连续得到了提拔,并最终爬到了陈维忠的前面。晏涛就更加顺利。晏涛回顾自己在乡镇每年得到一次提拔的经历,自己都认为是奇迹,他的同事和同龄人们也都羡慕得不得了。相比之下,杨集镇的童其忠和陈维忠也都是胸怀大志的人,他们在这个由一般工作人员沿着森严的等级向上升迁的时候,长期停留在某一等级上面,一再失望,眼看着没有了再进一步的希望。

2001年1月杨集镇书记镇长同时调走,不仅让陈维忠,而且让所有杨集镇班子成员看到了向上升的希望。每一个人向上升一级或一位,这是现行县乡体制专门设立的森严的等级,这个等级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乡镇干部的升迁预期而设立并因此不断强化着乡镇干部的升迁预期,这个等级应该不断地服务于乡镇干部的预期。每个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也生活在失望之中:因为这个体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升迁到最上面一级,其措施就是将一些人在某一级多留若干年,造成超过这个职位上可以提拔的年龄的客观界限,使这个人终止在多级而森严等级的某一级上面,被淘汰出进一步的序列竞争。运气好的人可能步步赶上升迁机会,而绝大多数人都因为一步未赶上,而步步赶不上。

残酷的淘汰机制使杨集干部对书记镇长调出后空缺下来的位置极其敏感,只要其中一个位置由杨集干部来补缺,其他杨集干部的职位应都可以向上移动至少一位。陈维忠对此就更为敏感了,因为他若由副书记升为镇长,就不只是职位向前移动普通的一位,而是决定性的性质不同了的一位。再不移动,陈维忠就会落入因为一步赶不上而步步赶不上的困局,他就会被淘汰出局。他因此焦虑万分。

陈想出写集体辞职信的下策。当他听说县委研究的杨集书记镇长人选均为从外镇调入的消息时,他感到是灭顶之灾,他奋笔疾书写下集体辞职申请。他在申请书上说“由于我们(班子成员)个人素质不高,能力水平有限,杨集镇的各项工作相处于全县中下游水平。……总结我们多年的工作却是成绩少、失误多。我们有愧于县委、县政府,有愧于1.5万杨集人民。我们已无能力胜任现任职务,特申请辞职”。他甚至在最后一句写道“以上申请望尽快批准。”陈维忠有苦不能说啊!这次再不提拔,就要被淘汰出局,而他还有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未去实现啊!

除副书记童其忠未签名以外,其他杨集班子成员都在辞职书上签了名,所有杨集干部都对县委从外面调入书记镇长的做法有意见,因为县委的决定破坏了县乡共有的不触动基本利益的预期,这里是沿着多级的森严的等级台阶向上升迁的预期。

县委也知道这个预期,这是县乡之间的深层共识。县委或许感到理亏,一旦听说杨集干部写信集体辞职申请,便作出过度反应,不等辞职申请交上来,就迫不急待地让原镇委书记到杨集摆平此事,不然就“不要再到民政局上班了。”原镇委书记软硬兼施将辞职申请搞到手中,交给县委,县委立即派主管干部的县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到杨集来处理此事,安抚杨集干部。县委首先对此事作严厉定性,说是非组织活动,但很快便借新调来党委书记晏涛的口,从轻处理此事,县委借晏涛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下台阶,对一般班子成员未作任何处理,仅给领头人陈维忠一个党内警告处分。这个处分之轻和县委听说此事后反应之过度,形成鲜明对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县委首先破坏了县乡之间的深层共识。如前已述,这个共识是县为调动乡镇干部积极性而有意设置的多级的森严的等级升迁机制。他们必须消除此事可能造成的对县委的消极影响,对县委在干部升迁上面做得不公正的民众印象。

县委在对待杨集集体辞职事件上的软弱只是表现了县乡深层共识的一例。县乡深层共识的另外几例如,在前述晏涛由马店镇调任新市镇镇长时,县委本拟由晏涛升任马店镇书记,但马店镇委书记向县委提出条件,非新市镇委书记不走。以通常理解的县乡关系,县委决定调动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乡镇党委书记应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但马店镇委书记在县委决定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苛刻条件(新市镇是全县最好的镇),事实上是对县委拟调位置不满意,而采取的反制县委的办法。这一招,县委若硬性地调走马店镇委书记,不是调不动,但这样的调动会留下马店镇委书记对县委的积怨,这样的积怨仅是一个马店书镇委书记有,县委可能也不放在眼里,问题是,作为一种机制,县委每一次都以硬碰硬,就不只是一个马店书记,而是所有下级都会对县委留下积怨,最终,这个县委会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县委在决定调动一个人的时候,需要征求这个人的意见,一般是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调动,而不是不考虑被调动人的个人意愿及其要求的硬性调动,这是我们想象县乡关系中往往容易忽视的一面。

再如,晏涛在推辞杨集选举试点时,要求县委将自己或其他班子成员交流一些出去,以空出位置进行竞选,这样可以使原班子成员在竞选中实现向上的升迁,县委虽然最终并未同意晏涛的要求,但完全理解晏涛的要求,也主动地表达了县乡关于干部升迁期待必须满足的深层共识。

以上关于县乡深层共识原则主要讲了升迁预期原则发挥的作用。此外,还有诸多的县乡深层共识可以讨论。透过县乡深层共识,我们会发现,县乡关系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上下级关系来得复杂。《叫魂》透过上级决策权和下级信息权的博弈展现了另一重县乡关系,但这种博弈关系不属于本节所讲的深层共识原则。

三、最少不满意原则(最大共识原则)

杨集选举试点中最起着作用的一个因素是年龄。年龄在两个层次同时起着作用,一是要求有一位30岁以下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二是要求参加班子成员竞选,候选人不超过50岁(妇女不超过48岁),超过50岁就不再参加班子成员的竞选。在过去县乡体制互动中达成的共识是,县委一般不再提拔超过40岁的乡镇副职干部担任正职干部(主要指书记镇长),超过 45岁的班子成员一般或调到县局工作,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而仅仅担任一般行政工作。40岁或45岁这两个默认的年龄界限在实际的选举操作中,不方便写在书面文件上,县委关于试点的文件规定,凡是不超过50 周岁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都有资格参加竞选。尽管试点文件的年龄规定为杨集原班子成员中年龄较大的几位成员(特别是童其忠、陈维忠和雷维斌等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县乡关于年龄的传统共识仍然发挥着作用,由此导致了杨集选举试点中不考虑关于年龄的传统共识就难以理解的一些现象。

回过头来看杨集选举,最难以理解的一个矛盾现象是,一方面,晏涛想尽一切办法让原班子成员继续当选班子成员,从而消除不安定因素(比如上访或不满);一方面,晏涛独独将雷维斌排斥在原班子成员的保护之外,或明或暗地造成对雷维斌当选不利的气氛,以至雷维斌次次失败。比如,在第一轮海推时,晏涛要求主持选举的镇干部将县委文件规定的候选人条件中年龄不超过50 周岁改为不超过45周岁,而原班子成员中除有一位副镇长因为年龄已有47周岁且无大专学历而不符合县委规定的候选人条件外,只有雷维斌一人超过45周岁。晏涛要求主持第一轮推选的镇干部反复宣传候选人条件包括年龄条件,这样的反复宣传对雷维斌当然是很不利的。雷维斌以及其他原班子成员都感到了这种宣传对雷的不公平。在选举镇委委员的时候,同样因为年龄因素,雷成为镇委委员选举中得票最少的原班子成员。而本来群众基础最差的熊炜和夏兰,因为年龄比较小,或是妇女,而被晏涛等人强调应进入领导班子,而得票很高。

按杨集选举试点的意图,选举前符合县委要求的原班子成员共有12人,县委规定新选出的镇领导班子成员名额为11人。换句话说,杨集选举若安排得好,晏涛书记可以将符合条件的12个原班子成员中的11个选为新的班子成员,而仅仅落选一个人。晏涛经过努力,几乎全部做到了这一点:一直到人大副主席选举前,没有一个非原班子成员当选新一届镇领导班子。晏涛在一开始就必须考虑谁会是12个符合条件的原班子成员中的被淘汰者,谁会是班子成员公认应该被淘汰者,谁被淘汰出班子成员会阻力最小。一句话,谁被淘汰出新的班子会产生最少不满意而有原班子成员的最大共识,从而可以最为平稳地将杨集选举进行到底。

先来看一看在常规体制下乡镇班子如何淘汰多出的一个人。要将多出的一个人淘汰出去,必须有一个客观的大家都承认的标准,不然这种淘汰就会引起巨大不满和反弹,主持改革的人被改革者所仇恨。构成客观标准的最方便指标一是年龄二是学历。其他诸如政绩、能力等等,都因为难以客观测量而引起争议。杨集的情况是所有12个班子成员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剩下的就只有年龄这个客观指标了。无论你能力和自身素质如何,你年龄最大,已超过县乡共识的45岁的退居二线的年龄线,你就应该退下去。来自县委组织部的郭勇也对我们说,在压缩乡镇班子成员时,一般将年龄最大的成员淘汰退居二线。他强调年龄指标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也少有争议。年龄最大者从班子中退居二线,不仅争议少,而且很安全、顺利、不破坏传统规则。这是一个客观的指标。

换句话说,若没有杨集选举的试点,而按常规体制运作,雷维斌就是这个应被淘汰的原班子成员。雷自己当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更愿意将参加竞选看作一次意外的机会,他若当选了当然好,不能当选也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从原班子成员的情况来看,雷维斌也就成为最可以被淘汰者,这与雷的能力无关,也与他和晏涛的关系无关,而仅与其年龄有关。

晏涛当然知道原班子成员中每个人的心态。他在镇党代会召开前和郭勇找每个原班子成员谈话时,要求每一个班子成员预测谁会落选,几乎所有原班子成员都提到雷维斌。这种预测并不是客观判断原班子成员的群众基础,而是认为谁应该落选。应该:这个奇怪的词汇。雷维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作为年轻人的熊炜的群众基础比雷要差得多,夏兰的群众基础也很差。但熊炜和夏兰年轻着,他们有着强烈当选的冲动和欲望。当在第一轮推选前的谈话中熊炜几乎要崩溃地说晏涛最多也只有40%的当选把握时,熊炜明白地向晏涛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感情和期待。晏涛知道这一点,晏涛因此在镇党代会选举镇委委员时,借县委的要求,着重推荐两个实力最弱的原班子成员熊炜和夏兰,终于让他们当选了。

为了保证原班子成员当选,晏涛与县委商量,不惜将人代会一般先选人大主席、副主席的程序改为先选镇长副镇长,再选人大主席、副主席。先选镇长副镇长,就可以让四个副镇长候选人中落选的一位再参加与雷维斌对人大专职副主席的竞争。一般来说,在乡镇一级,副镇长一职比人大专职副主席的职位重要,让在副镇长竞选中落选的原班子成员竞选人大副主席,是一个符合乡镇体制常规的选择。晏涛对这些参加副镇长选举的原班子成员的关心有多么体贴啊!

不巧的是,在副镇长选举中,不是在镇委委员选举中落选的李章雄或詹家茂落选,而是高票当选镇委委员的周树斌落选。周树斌当选镇委委员,就已经成为班子成员,这样,不再经过人大副主席的选举,新的镇领导班子即有11人,达到了县委规定的班子成员数。这种情况下,应安排落选副镇长的周树斌竞选人大专职副主席。不过,乡镇体制的另一个常规是一般不由镇委委员兼任人大专职副主席。或者说,本来预计未当选镇委委员的李章雄或詹家茂落选副镇长后再与雷维斌竞选人大专职副主席的预计落了空,雷维斌意外有了再当人大副主席的机会。因为没有原班子成员来与雷竞争人大专职副主席一职了。

晏涛向县委汇报副镇长选举的情况及新班子成员将达12人时,县委同意了晏涛的汇报。原班子成员中刚好有12个符合条件的人选,选出12个新班子成员,晏涛不正可以实现他一开始就期待的最少阵痛的结果吗?

不,晏涛没有如对其他班子成员那样满腔爱护的热情对待雷维斌,他在安排人大专职副主席的竞选时,不再如过去习惯的那样操控选举过程,由人大代表推选出一个仅仅是陪选的人出来与雷维斌竞争人大专职副主席这个领导班子职务,而是真正实现由人大代表民主推选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对手出来与雷竞争。雷最后一次失败了。雷终于没能把握杨集选举试点这个意外的机会,因为传统体制的常规让县乡两级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晏涛对原班子成员中多数人的保护和对雷维斌的抛弃之所以并存不悖,是因为这种做合乎传统乡镇体制的常规,是传统乡镇体制在县乡两级形成的最大共识原则在发挥着作用。这种最大共识导致最少不满意。雷维斌即使落选了,他也不气愤难平。其他人当选了,也并不以为自己得到了多大特别的好处。正因为雷维斌本人的落选预期和落选后不会气愤难平,晏涛将最后的人大专职副主席的选举用于实现由他的另一个目标:提拔非班子成员中最优秀者进入班子,从而摆平原班子成员与非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另文分析了。

以上试图以年龄来说明乡镇体制内部结构中的最少不满意原则。除年龄之外,还可以找到其他的因素来说明之。

四、受环境制度决定原则(制度整体性原则)

所谓受环境制度决定原则,是说一个单兵突进的外来制度必须与仍在起着作用的其他制度协调,由制度整体而不是仅仅由外来的一个制度决定制度中人的行为。

在杨集的选举试点中,“两推一选”书记镇长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方案中有诸多与传统制度不一样的规定,这些不一样的规定为那些在传统制度中缺少机会的人们提供了行动的理由,但是,这些在传统制度中缺少机会的人们仍然受到制度整体的决定,仍然谨小慎微地协调着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童其忠的行动可以说是体现了制度整体性原则发挥作用的典型。

镇委副书记和镇长之间虽然职位排序很接近(镇长在镇领导班子中排序列第二,镇委副书记分列三、四位),但只有镇委书记和镇长是乡镇的领导正职,是由县委重点考虑安排退路的领导干部,而副书记仅是乡镇副职领导干部,是县委非重点考虑安排退路的一般干部,而具有极大的差异。能否由镇委副书记提拔为镇长,是一个沿着行政升迁之路向上走的人的人生关键一步,是一个极大的跨越。

童其忠今年45岁,45岁已经超出了由镇委副书记提拔为镇长的常规年龄界限,童其忠心平气和等着再过几年县委安排到县局作一个一般工作来安度晚年了。他对于自己一生能够上升到镇委副书记已经很知足了。他因此拒绝了2001年陈维忠领头集体辞职的政治冒险。童其忠因为在传统体制常规中有着清晰的命运,而心情宁静,宁静致远,他因此不会如陈维忠那样冲动。

问题是新来的“两推一选”试点方案中,参加书记镇长竞选候选人的条件与传统的常规条件大有不同,决定性的一条是方案明文规定,凡是年龄不超过50周岁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都可以作为候选人参选。45周岁离50周岁还有五年,这五年使童其忠有着足够运筹帷幄的时间。童其忠又刚好有竞选镇长甚至书记的绝好条件,这就是他在杨集工作20多年,是土生土长的杨集人,在杨集的人缘很好,杨集干部群众的评价较高。童其忠有着丰富的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具有担任镇长乃至书记所需要的几乎一切能力和条件。童其忠发现自己一生以为不再会有的机会突然间来到。童其忠宁静的心情被打破,他期待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是万事俱备啊!

万事俱备的童其忠首先构成了对晏涛威胁,晏涛焦虑的相当部分就来自童其忠的优势。晏必须将童排除出去。童因此感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或明或暗的压力,童对他的朋友说这简直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决策,他不得不选择退出。他第一步退出书记竞选,不然他就构成了与晏涛的激烈竞争,这个激烈竞争会深深伤害晏涛这个改革者与被改革者角色兼具者的感情。晏涛还通过县委给童打了招乎。童选上书记了当然好,选不上书记,童的日子还会好过吗?童难道不是希望通过担任乡镇正职来谋得一个更好的将来的退路吗?得罪了县委,既使当上书记,县委会安排一个好的退路吗?

童无奈地退出与晏涛的书记竞选。但他希望把握第二次机会。他在退出书记竞选的申请书中专门加上一句“退出书记竞选,但参加镇长竞选。”晏涛因为童其忠退出书记竞选而长舒一口气,万小平因为童其忠要竞选镇长而备受压力。

童其忠竞选镇长的优势是太明显了,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童的优势。按照“二推一选”的游戏规则,童占尽好处。但是,有人不愿意让童得到这些好处,因为童得到这些好处过于意外,而在任镇长万小平在新规则中的处境令人同情。童在新规则中失败了,他仅仅是没有得到好处,而万在新规则中失败了,他就失去了已经得到的好处。让已经得到的好处再失去掉,对人的心理打击该有多大!晏涛虽然因为童其忠退出书记竞选而感激童,晏涛又希望平衡万小平的压力,晏因此期待童在与万的竞争中是否再高风亮节一次。不仅晏涛这样希望,县委也这样希望。这是传统体制常规下最为完满的结局。虽然“两推一选”是新规则,作为规则可能受益人的童其忠尤其喜欢且拥护这个新规则,但他周边都是些满脑子旧思维的人,这些人仍然在传统规则中寻求平衡:有人通过各种渠道告诉童,是否可以再退一次。

再退一次等于拱手放弃千载难逢的机会,童痛苦啊。我们在与童的接触中感受到了他的这种痛苦。童一再说我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童的朋友说童一生中最艰难的决策是这次选举中进退的决策。童无疑是整个杨集选举试点中最痛苦的一个人。他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万小平当选后对童说,童书记,你是我的好大哥。晏涛也感激他。县委也认为童的组织原则性强。但是,童失去了向上升的机会,他在从镇委副书记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他是否会如传统体制常规运作中仅在县局安排一个一般性职务?他能否因为这些选举中的高度自律表现而被县委安排到一个本来只是书记镇长才应该安排的重要位置上去?

按一般规则,县委不可能将童在退下来时按书记镇长退下来的规格进行安排。但是,童若坚持自己竞选书记镇长的行动,他即使选上书记镇长,县委就一定会在将来按书记镇长的规格安排童退下来的待遇吗?若竞选下上,事情不是更加麻烦吗?童担心本来已经得到的,也可能在选举中失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例子难道还少吗?

童退出书记镇长的竞选是理性的,因为传统乡镇体制常规认为童竞选书记镇长具有不正义性,这种不正义地竞选当上书记镇长会被县委在后来的安排中不予考虑。而且选举本身仍然是有风险的。

换句话说,童的行为仅从“两推一选”的制度安排是难以理解的,但从“两推一选”制度是在传统体制中运行这一背景来看,又是完全合理的。

在“两推一选”尤其是在最后镇长竞选中,县委明显偏袒万小平时,陈维忠不仅不上访,而且很快就理解了县委的行动,就阻止了自己的震惊,就重建了与万小平的关系,其原因就是陈清楚“两推一选”只是一次乡镇体制常规的意外,意外之后,乡镇常规体制会仍然有力地运行下去。陈从辞职风波中吸取了从政的经验,变得成熟起来。成熟是指按照乡镇体制的常规出牌。成熟的人应该得到好处。我们在杨集选举试点结束一个月后再到杨集调查,就已经有了提拔陈维忠到另一个镇当镇长的消息。这是一个县乡体制常规有力运作的及时的消息。

五、选择权越小自主性越低原则(选择权与自主性相匹配原则)

一个人所面临的选择机会越多,就越是具有选择的自主性,也就越是可以保持自己的选择个性。具体到杨集选举试点,缺少在体制外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更为关注竞选的可能结果。竞选的可能结果有二,一是落选,但仍然是乡镇公务员,在乡镇体制内就业。二是当选甚至在更高位置上当选。原班子成员的落选是他们福利的净损失,但他们仍然可以从体制内获得就业的好处;在更高位置当选则是他们福利的净收益。因为缺少其它获得福利的机会,原镇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抓住机会行动的动机,但因为行动受到环境制度的制约,这些行动者的实际行动会十分谨慎,而不超出一定界限,以免行动失败使本来在体制内可以获得的就业也不能再有。

换句话说,在杨集选举试点中,一方面参加竞选的原镇委领导班子成员因为缺乏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更加渴望从竞选中获得升迁这个净福利或避免落选这个福利的净损失。另一方面,也因为原领导班子成员缺乏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更加不敢于在竞选中不顾乡镇体制常规,仅凭借选举方案中有利于自己的制度作破斧沉舟的一击,而会为自己留下继续呆在体制内的空间。简单地说,镇班子成员因为缺少在体制外选择就业的机会,而具有强烈抓住于已有利规则的动机,却少有真正去抓住于己有利规则的胆量,更不用说行动。

尽管有各种传闻,几乎所有观察者都承认,杨集选举试点进行得相当有序。郭勇和晏涛一再在各种场合宣讲不能有任何贿选行为,一旦发现贿选,不仅取消参选资格,而且会作更为严厉的处理比如开除公职或党籍。晏涛为了防止镇长举中出现贿选以及其它拉票行为,在选举前十天,每天将几个主要竞选当事人召集在一起开会,有事没事也要坐到晚上十一点以后,从而使竞争当事人没有拉票活动的机会。在杨集选举中,没有人公开站出来为难县委工作组,为难作为主持人的镇委书记晏涛,有的只是各位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个人性地反复向郭勇和晏涛诉说自己的特殊境况。杨集选举不是向下动员选民而是向上活动领导,这是杨集选举有序进行的一个重要特点。不仅如此,在杨集镇党委委员选举和镇长副镇长选举中,县委有意识不公平的引导,比如在镇委委员选举中,强调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在镇长选举中明显袒护原镇长万小平等,虽然引起了利益受损者的不快,利益受到损害者并没有因此产生激烈情绪,而是默认了这些行为。杨集选举中,也很少有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利用贿选与一般竞选界限不清的边界来公开拉票活动(这些拉票活动与贿选有本质区别,无论是郭勇还是晏涛,事实上无法将一般性的公开拉票称作贿选,这也是他们自己承认的)。在整个杨集选举中,参加竞选的原班子成员尽管每个人都希望从这次选举中获得福利,起码不让己有的福利受到损害,而有各种各样或多或少的活动,但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采用了激烈的方式去活动,也没有一个原班子成员将试点方案中于己有利的方面充分展开,即使雷维斌这个选举中受损害最大的原班子成员也没有公开指责晏涛在年龄上对自己的不公平(如前已述,试点方案允许50岁以内的人参加竞选,而雷才47岁),而仅仅是在我们面前抱怨晏涛偏袒年轻人。

从理论上分析,在体制外缺乏就业机会的人,在乡镇选举中的第一要务是仍然保留在体制内的就业,不至于因为贿选等激烈参选导致开除党籍甚至公职的处分,这个机会成本实在太大。在保证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缺乏在体制外就业机会的竞争者会更急于把握竞选的机会,来获得选举产生的净福利。因此,这些体制内的缺乏体制外就业机会的人,是一群动机很强却胆子很少的人,是一群想法很多却行动很少的人。杨集选举正是如此。

杨集选举如此,并不代表其它乡镇选举也会如此。构成以上杨集选举有序进行的两个前提,一是体制内的原班子成员普遍缺乏在体制外就业的机会,他们不敢于越出乡镇体制的常规,来充分利用新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展开竞争;二是体制外的竞争者没有参与进来。若杨集选举没有以上两个前提,杨集选举还会有序进行吗?郭勇和晏涛还有能力控制住杨集选举吗?

如果体制内的原班子成员中的一些人可以在体制外容易地获得就业,他们当然会充分利用选举试点的新规则来为自己获得选举的净福利而努力。他们会如村委会选举中通常出现的利用规则指责乡镇违法,指出选举某个环节违法,指责领导意图干扰选举等等。他们还会放手发动竞争,会利用一般竞选与贿选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来广泛拉票从而服务于自己当选的目的。他们更倾向于去实践新规则,利用新规则去动员选民,让新规则服务于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向领导申述自己独特的遭遇。他们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在体制内获得升迁的机会,他们认为,与其在一个不重要的体制内职位上长期呆着,不如放手一搏,即便失败,也能够在体制外找到就业机会。因此,这些在体制外容易获得就业机会的竞争者是一群敢于行动的人,是一群愿意大胆利用机会置传统体制常规于尴尬处境的人。在这种容易获得体制外就业机会的地区进行乡镇选举,旧规则就更加容易被抛弃,新规则就更加容易引入并生长起来。

另一个如果是杨集选举中一开始即有非体制的成员进入到竞争中来,情况也会大不相同,非体制成员参加乡镇选举,他们当选就获得了极大的净福利,失败了福利也没有损失。他们当然会利用所有新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来谋取当选,他们甚至会利用旧规则中于己有利的方面。体制外的竞争者利用一切机会来寻求当选,必然造成体制内规则的失效。晏涛可以在选举前将参加选举的体制内成员召集在一起每天开会到晚上11时,他却不能控制体制外的竞选者。他因此也应不再可能控制体制内的竞争者。如杨集目前一样有序的乡镇选举也就不再可能。体制内外不同竞争者的竞争,很快便将传统乡镇体制常规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想恢复常规的努力就会相当艰难,新规则因此也就生长起来,新的乡镇体制常规迟早也会到来。

杨集选举试点是在一个中部地区进行的,具有特定民众基础的选举。中部地区乡镇体制内的官员普遍缺乏在体制外获得就业的机会,没有人或极少有人敢于冒着被清除体制的风险。杨集选举中之所以缺乏激烈的把握选举机会的竞争,原因即在于此。杨集选举又是在湖北荆门这类所谓“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乡村进行的选举,体制外的具有竞争乡镇领导职位的高大威猛的精英人物太少,从而不能在新规则到来时把握住机会。杨集选举因此成为一些缺乏在体制外就业机会者的体制内成员之间的竞争,正是这种背景塑成了杨集选举的前述面貌。

主要参考文献:

孔飞力:《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