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前言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初中教学要想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保证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城镇初中而言,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础素质,以及城镇教学体系的特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保证教学方法能够跟上课堂教学发展形势,使教学方法能够成为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手段。
二、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通过了解发现,在城镇初中对生物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生物学知识了解的较少,在生物教学的开展中,如果依然采取正常的教学方法,将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会降低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2、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满足城镇初中教学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城镇初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考虑到城镇初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
3、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目前城镇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生物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成为了提高教学时效性的必要手段。所以,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的具体方式
从目前城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来看,要想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创新,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巧妙质疑,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该怎样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法接受这堂课的内容"。要彻底根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精简课堂讲授时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由此可见,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教学环境和创新思维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课堂中构建宽松的课堂氛围,才能做到对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应注意从教学环境和教学思维入手。
2、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实验无法但可择法甚至创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和发明,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积极进行探究性实验,不要把实验过程、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应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如在"叶下表皮"的观察实验中,有的学生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去做,而有的学生则将叶背面相对折合。再经过搓动后获得较大面积的下表皮再进行观察,效果更好,这一点改进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
考虑到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要想让学生对生物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合理利用生物实验,创新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中,应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
3、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考虑到城镇初中的特点,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渠道较少,学生的生物知识面较窄。基于这一现状,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就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生物课堂上采用播放生物知识视频,或者播放生物教学课件的方式,对生物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有效拓展,保证生物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除此之外,在城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还应对城镇初中教学体系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城镇初中教学特点,构建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保证生物教学能够得到良好的开展。从目前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来看,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对拓宽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创新中,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所以,在对城镇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城镇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采用具体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创新取得积极效果。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才能满足素质教学的根本要求,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进而提升整个城镇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在城镇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不但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巧妙质疑、还要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更要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拓宽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保证城镇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会涛;;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年09期
[2]包和江;;寓情感教育于初中生物教学之中[J];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蒋常椿;;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0年26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创新
一直以来,课程改革引起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教材内容的更新,改版后的教材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且所选文本也更加贴合现实,更加具有当代特色,这不仅给我们以教学上的启示,更让学生们从中受益。但是出于课时安排和学生们的反馈,教师们已然把课文变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工具,而偏离了所倡导的课堂标准。这样对二者都是无益的,因此教师们要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创建高效的课堂以帮助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科能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我从以下两点来进行说明。
一、传统课堂的弊端
生物学科的知识板块多,内容丰富,涉及植物、动物、医学、遗传学、农业等很多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方面,它趣味性强,学习意义深厚。所以比较我们的几本生物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只能称其为“经典”,它涉及了最基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给学生们一个粗陋的生物的概念,但它绝不是生物本身,因此它能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十分有限,所以我们不能将视线禁锢在教材中,而要透过课本来掌握更多的实质性内容。因此学习生物的过程应是有趣的、自由的、多样的、灵活的。所以为了贯彻落实我校课题活动,教师们一定要遵循课改要求进行有效地科学地授课。并且,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不是“照猫画虎”地套用他人上课形式,使学生兴趣全无而失去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导致其对生物学科的长期厌恶态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
仔细研究近几年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方式。教师们一边推广着创新的教育模式,一边在具体授课时,仅凭灌输课本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任何有实效的思维训练。这非但不能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更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效果。我们设置生物学科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生物来增加知识的储备,深切地感受生物的乐趣,并培养其思考力、拓展其思维、提升其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因教师没有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而只是盲目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援引好的高效的方式方法来改善我们的教学现状,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切实帮助学生们提升综合素质。
(一)自主教学
出于对教学内容的考虑,教师们往往会担心课时问题而跳过探索阶段,选择直接灌输的方式来加快上课进度。这不但导致自主学习的内容过于笼统,而无法深入其中;也使学生们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但为使学生们受益,教师们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前期思考,在自己搜集、整理资料的环节中循序渐进地完成交流与学习。自主学习实则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在人群中自主学习会比自己独立地自主学习更有效,它不仅为合作交流的方式奠定了基础,还能让学生放宽想法的局限,倾听他人的意见来更好地完善自己。当学生们在自主地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后,再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这样不但把每个人的想法很好地汇总,同时又能加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沟通和探讨,就获得了双倍的理解,不仅使自身能力得以提升,还促进了班级生物研究的整体进步。当然,我们的教学模式还要与高中课堂有所区分,因为高中有着更加自主的探究型环境,而初中学生尚且不具备达到这一步的条件,所以我们的合作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合理地安排好内容和时间,以保证高效地完成任务,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来激发其学习热情。设计一些趣味与知识相结合的互动环节,来让学生们在自然理解的状态下获得知识与能力。实践活动就是锻炼学生的有效方法,它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但打破了单一的生物教学模式,还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实验、调查报告、知识搜集与整理等等。只要教师们经过思考,认为适合学生参与就可以开展,但形式之下一定要有所指向,让其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切实得到能力的提升。我们要把这样的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一项常规任务,这样反复的进行能帮助孩子们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而不再一味地等待教师的灌输。并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及小组的表现加以肯定,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一定要杜绝将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学习成绩好、思维敏捷、上课发言积极的同学身上的现象发生。如果每堂课都只注重这些同学的理解程度而忽视其他人,那么不管他们学到多少,这堂课都是失效的。正因为没有一个班级或个人能够独立存在并发展,教师们就应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以使每个人都融入课堂氛围来收获知识,拓展思维。让每个同学都能在互动的环节中获得知识,找到自信,有所参与并且得到锻炼。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在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帮助他人成长。综上所述,我们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为此一旦找准方向就不要受其他因素影响,切实树立创新意识,把生物课堂变活变灵。为学生们负责,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作为教师永远的重任。因而为切实达到教学目标,并推进生物教学发展,教师们还要继续努力,以帮助学生们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月娟.把握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的6个W[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7:9+14.
[2]赵永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如何精巧设问[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30:127-128.
1.培养学生敢于发现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适当联系与生物科学研究相关的成果,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与受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资料,重点为学生介绍他如何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最终培育出优质并且高产的杂交水稻,通过相关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本章知识,这样课堂气氛会相对轻松、愉悦。又如:学习“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现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让学生知道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并且坚持8年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时涉及生物科学研究范畴,敢于创新发现的学生,在听完这些故事之后必然有所启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并且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具有价值,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学生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新知。直观地讲,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前提。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释疑过程中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要善于用多种方式灵活分析相关问题。例如:学习“萌芽”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种子萌芽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让学生对怎么制作豆芽进行了解与分析。学生回答:要有水并且适宜的温度。教师紧接着可以问:这样的条件就足够了吗?随后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出烧杯并且盛满水与大豆,烧杯口还附有保鲜膜,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将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已经注满足够的水,这样能不能发出豆芽呢?”针对这个问题上,学生各有说辞。随后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其实种子萌发过程也是属于生命活动,而这类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同学们能不能以细胞供能的角度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意识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是通常情况下此时学生还不会联系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师需要做一定的引导与解释:“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因此,氧气是基础条件,从而得知,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空气。”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也明白了种子萌发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完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并在学生面前用刀进行将种子的胚芽与子叶切出,并解释说:“这里有部分种子其实不算完整的,完整的种子有些是新收获的,有一些是年前收获的,那他们是否能成功长成幼苗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可以布置给学生当做课外作业像老师这样对一些种子进行处理。”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再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非常踊跃,很愿意自主探索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办法。
3.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挥与个性培养,更加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能帮助人跳出一定的知识理解框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并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不要一成不变。例如:学习“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相信芦苇为何可以长期生活在沼泽之中,它的特殊结构起了什么作用;又如:学习原生动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草履虫形态与运动的样子。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想象力得到增强,而且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教育的本质体现。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初中生物教学将更具活力。
作者:马光梅单位:新沂市瓦窑中学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生物教学观念
在中考政策还未改变的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参加中考对生物科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教学观念,认清探究活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次,教师要从非中考科目的阴影中走出来,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找出一条适合于本校或教师本身的路子。再次,要充分利用生物探究活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认真备课,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1、个人粗备。备课组的每个教师要提前了解课标要求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校本资源、个人掌握的资源等,特别要把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也要有个人的设想,并形成个人的初案。
2、集体细备。备课小组对探究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每位教师都要把个人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的思路充分暴露出来,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形成共案。避免一人主备,其他教师成为听客,机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学思路。
3、个人精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以及所任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在集体细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精案。
三、认真准备生物活动材料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列出该学年的探究活动材料的清单,对于准备期较长的材料,如动植物的养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文字、图片、录像、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社会或时事新闻热点的剪辑等资料在平时也要做好充分的积累,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适当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准备工作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即让学生学会发问;第四,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为问而问”,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充分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能常问。
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
首先探究活动的目标要结合课标来设计,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的重点来进行,无关的枝节不做无谓的纠缠,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课堂的管理上要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地纠正,使探究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另外,还可以运用班干部,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
六、通过“三合理”,培养学生“四会”的合作技能
“三合理”就是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管理上做到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合理,小组成员的搭配合理,小组成员的分工合理。在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能让学生形成合作的意愿的,适合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具有合作价值的探究内容。在小组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大致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要能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便于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要因个体的差异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做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
“四会”是指培养学生会听、会疑、会说、会结的合作技能。会听,包括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认真做好记录,提炼别人的观点;会疑,在听的过程中,能对别人的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质疑;会说,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会结,指的是能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体情况,能反思在合作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强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视与他组、他人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实验寻找替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3
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等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教科书上列举的实验方法、步骤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或者认为生物实验课只是去玩,没有知识可学。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各种习惯、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最佳养成时期。那么,如何保证实验效果,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遵循因地制宜、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佳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积极改进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实验材料的寻找
实验材料是每个实验中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遗传学实验研究中刚开始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山柳菊,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能否开设、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中要使用
到的相应实验材料,其中有些实验的材料比较常规,课前准备简单,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放心地采用书本介绍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的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并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实验时,教材中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蚕豆一般是初夏才有,而当我们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是冬天,不是种植蚕
豆的季节。即使是当季,在市区内也很难找到蚕豆叶,所以在安排学生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在实验材料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如用小青菜叶、铜钱草叶、金花菜叶等
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发现,小青菜叶的下表皮很好撕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孔也非常清楚。同时在做这个观察实验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气孔的开闭情况,我们对青菜叶又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一些青菜叶上撒上一些清水,或者将一些青菜叶放在阳光下晒一小会,等等。这样的简单处理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相关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器材的替换
实验器材是生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而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是实验器材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我们选用的实验器材不恰当,反而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最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在介绍“植物蒸腾作用”这个实验时,教材上参考使用的容器是锥形瓶,在实际的预备实验中我们发现锥形瓶横截面较大,液面下
降不明显,实验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改用试管作为容器,因为试管横截面小,液面下降明显,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能从明显的现象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实验中,“蚯蚓的运动”教材上选用粗糙的硬纸板和光滑的玻璃板进行对照实验,实际上这样的一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有误的,硬纸板和玻璃板本来存在材料质地的不同,现又出现了粗糙和光滑的不同,与对照实验要求单一变量为原则相违背。于是我们在实验中果断改成光滑的玻璃板和经过打磨的粗糙的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不仅和实验原则相一致,也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指明了方向。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优化
1.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开阔学生思路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初中生物开设的两种主要实验类型,如果学校开设的实验中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缺少探究性实验的话,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使他们的思想水平、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类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备各种食品,每种食物依次通过滴加碘液、加热等方法来鉴定含有的成分。虽然这样的实验设计与之前的实验改动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探究性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体会到真正的实验探究。
2.联系实际,设置对照实验加强理解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生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信,一般都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就是指进行某种实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巧用一些对照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做“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时,我们除了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即将相同大小、粗细、长度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以外,我们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另一组对照实验(即配置两种不同的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和盐碱地浸出液),然后将大小、长度、粗细相等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两种浸出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通过对这组对照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不仅能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失水及吸水现象的能力。
3.科学简化、细化实验操作,加强实验现象
进行科学实验不能按部就班,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去改变,如果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去掌控,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例如,在“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将两支试管同时放置在37℃的水中恒温保存约10分钟。而这个步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稍不注意水温就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实验结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用人体恒定的温度来代替恒温水浴法。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效果也非常的明显。课堂上学生踊跃地举手也表明他们喜欢参与到每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中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实验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规范的操作并细化到实验的每一步中。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第2步“撕”中,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撕取的是内表皮的哪个部位,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撕取的部位不同,导致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效果并不好。通过几次尝试,我们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然后再用镊子撕取放在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通过这样的装片,学生可以看见典型的植物细胞形状及结构。
以上这些实验的改进,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实际上,只要我们生物教师能正确地认识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及学生实验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和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那么我们生物学的奇趣就会在生物实验中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也会使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生物实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一、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有梯度地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得桃子”。设计的问题必须高低适度,是学生渴望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其认知冲突,激发其强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去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教师要合理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其创新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以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为创新教学提供条件。
目前,初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以“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更不能把教学模式“八股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散和收敛教学法、反向思维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和打破定势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题目,由学生分散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稍加点拨,继续由学生讨论纠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由消极的教育对象转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精讲精练,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巧用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都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如讲“黄金分割”一节时,让学生感觉到,一个演员站在台中央位置并不是最好的,应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时的位置会给人一种美感,从中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实物、图形或模型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这既是实物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因为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四、创造教学环境,为创新教学提供空间。
去过美国考察的中国教育界人士都说,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可以站着,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进出。美国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弊端也不少。不过,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是“不识时务”的。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中的重要因素。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让他们不怕失败,永远充满自信;使他们懂得,“没有自信心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五、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途径
1.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1]。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2.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2.1 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2 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2,3]。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3]。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2.3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所以,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思路的创新,还是要从教师自身的行为开始,要改变以往课堂支配者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而且好学习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要不断地完善与学生相处的方法,通过自身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尤其对于生物这种课程,很多需要的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态度,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精益求精、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一个正确而且积极的态度。
3.结语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的创新与改革,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路。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能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都是成功的方式[3]。所以,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该是不拘一格、各尽其能地对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才能使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思路得到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智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科学文汇,2011(1):63-64.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能是创新生物实验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生物知识点,还能够加深对生物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在生物课堂中进行生物实验可以避免多余的阐述,直接用实验来证明理论的成立。本文主要针对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挖掘师生潜能进行探析。
一、鼓励参与,强化学生的实验体验
在以往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是实验操作的主体,学生只是旁观者。而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挖掘学生潜能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例如,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模型、标本与实验物品。在部分实验操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动手做。例如,《细胞吸水原理》、《根吸收水分》等实验可以挑选几位学生先做,然后在课堂上让其对自己所做实验的过程进行阐述,这样不单单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同学做的实验可信度更高,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他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明显高过教师操作的实验。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操作实验,例如《导管的疏导作用》等实验比较适合学生们分组操作进行。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组长,每组组长首先要开会,明确小组实验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教师再发放实验材料,让小组组长记录小组实验的过程,然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反馈。小组组长在协调组员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拥有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鼓励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如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或者对实验结果分析得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实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师不单单要让学生学会做实验,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结果来认识更加深层次的理论。例如在《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得出叶片照光的地方是存在淀粉的、遮光的地方是没有淀粉的结论。但是,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选择天竺葵这一植物进行遮光处理?在完成遮光处理后为什么又要进行3-4小时的照射?为什么光照部分就是有淀粉存在呢?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们进行了记录的讨论,通过探索与分析,学生们讨论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条件是光照与叶绿体的结论。
三、鼓励操作,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动手实验。这一行为不单单可以强化学生的实验体验,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对生物知识点产生好奇。由于学生的生物水平与实验操作技能不一,因此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与教材中不符的各种结果。进而学生就会对教材中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进而更加有欲望来开展进一步的探索,进而对探索获得的知识更加印象深刻。在学生怀疑教材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敢于向书本挑战,勇敢探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质疑精神。例如,在进行《胰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做出来的实验效果是相反,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在经过多次反复的重做之后,结果依然是相同的,因此,大家开始怀疑书本上的结论。直到学生们向老师询问之后,才得知没有出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实验时间太短,所以现象没有出现。虽然大家进行实验的最后还是发现书本上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一次实验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对实验结果产生质疑的时候,教师切忌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并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四、鼓励多样,帮助教师成长
要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求教师也一改常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以及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在生物实验的教学中,需要对生物实验进行透彻的理解与掌握,明确每一个生物实验的教学目的,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生物试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有心人,用爱心和智慧来进行生物实验教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实验已经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不单单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切实地理解生物知识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创新实验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能,让教师与学生都一改以往的常态,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与学习中,对待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更加认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实验;氛围;主题活动
G633.91
作为新时代的生物学教学在创新性教学模式中应做如下探索:
一、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的创新多数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这种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样,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现代创新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不过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所以创新并不神秘。
学校创新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
三、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才被充分地激发。心理学表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它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在学习完水中的微生物这节课后,首先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设计实验方案的教学模式,转而让学生自己设计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实验。然后我又带着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池塘边取水,学生们非常兴奋,一路上又唱又跳。回来后我留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组做实验。接下来我又让学生自由组合,学生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很快试验过程就设计出来了。最后就是做实验,学生们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你滴盐水、他滴糖水、我滴草履虫培养液。实验就在这样轻松活跃的环境完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通过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教学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五、挖掘学生智能优势,组织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突破了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陷。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要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的主题。结合科学现象(如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社会现象(健康问题、环保问题),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充分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生物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人格,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保护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积极态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之火。学生有了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创造精神的发展,最终必然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良好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强.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小作家选刊》2015.
[2]建新 .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祖国:教育版》2014.
[3]陈先平. 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市家教月刊》201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主动体验和探究发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物实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主动体验和探究发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态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一些教学心得,现阐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精心设计实验过程,明确生物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兴趣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触发剂”,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开展生物实验时,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兴趣。比如,很多同学看过鲫鱼或者吃过鲫鱼,但是,却很少有同学仔细地观察过鲫鱼,当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观察鲫鱼时,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一边让同学们观察鲫鱼,一边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鲫鱼身上的‘分界线’在哪?”这时,发现鲫鱼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线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到“分界线”的作用,可以作进一步的引导:“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侧线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教师可以轻轻地摘下侧线上的一片鳞片,让同学们对着光线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会惊喜地说:“鳞片上有小孔。”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观察,不仅使得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侧线的作用,使学生学习了生物知识,还从中获得了乐趣。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过程中,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也达到了巩固生物知识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启发学生对于生物实验的兴趣时,要端正学生的实验心态,要教育学生明确生物实验的目的和掌握生物实验的操作方法,并了解生物实验的注意事项,不要把对于生物实验的观察看做是“看热闹”,也不要把生物实验看做是“变戏法”,而是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的过程是认识生命运动、生物本质与规律的过程,是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实践证明,当教师让学生明确精心设计的生物实验的目的时,不仅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确目的、正确操作、全面观察、认真记录,从而不仅提高了生物实验的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相对论”理论的提出者,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席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述“蝗虫”时,可以取出事先准备的两只蝗虫,将其中一只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将另外一只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哪一只蝗虫先死,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找出答案,而且还对学习的生物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根毛与根尖的结构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以及细胞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顺势而为,将生物知识的讲授穿插于其中,使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继续观察,通过适当地诱导,让学生发现四个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即“生长点既受根冠的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而伸长区的下部则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教师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将生物实验的开展与生物知识的讲授予以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从而把书本知识与生物实验巧妙联系起来,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实验中善于启发,达到学以致用、自我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其目的不仅是带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还应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比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酒精对于生物体的影响,以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可以要求学生做水蚤的探究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安排每一组学生选择三个对照实验进行完成,即观察和记录清水中的水蚤和两种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的水蚤的不同心率,并要求每一小组必须经过多次实验以求出平均值,然后,教师要求同学们对这三组实验的平均值进行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完成“探究报告”,并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启发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求学生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实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拘泥于理论与技能的传授,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巧妙启发,从而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关注生物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获得生物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自我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 自主学习 创新能力
依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这是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一代新人的需要。那么,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如何使学生从“学会”上升为“会学”?怎样才能“授人以渔”呢?为此,本人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谈几点认识与实施情况。
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俗话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就像有待点燃的火把,一旦点燃,其潜力无法比拟。学生是英语课堂中真正的“演员”,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去听、去模仿、去表演、去思考,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会学有所获的愉悦。例如:初三授新教材阶段,我采用讨论交流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在掌握有关被动语态的知识时,我让同学们自发的拿着自己的物品到讲台前即兴“演讲”。“This is a cup. It’s made of glass. It’s used for drinking water. I think it is made in China.”流利的英语使同学们脱颖而出,能讲的兴趣高涨,不能讲的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而且书本知识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二 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强调学习者先前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其关键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建构知识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所建构的问题情境需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发挥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问题中,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将有利于解决英语教学远离学生生活、远离语言学习中应有的真情实感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激发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想象、表达、交往、创作的愿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发展了语言能力。如在复习问路时,我让学生把课桌之间的通道视为街道,横排视为十字路口,学生自制地点牌,自编对话。面对这种真实的交际场合,学生发挥得非常自然,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学生们很快掌握了中考要求的问路与应答的英语表达,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三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能听懂、大胆开口说是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紧凑安排对话表演、小组讨论、适当的朗读背诵,促使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听、说、读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备用英语纠错本、英语课堂笔记本,每天养成课上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的习惯,课下认真复习的习惯。
另外,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初中生尤为重要,因为会阅读者得天下,每节课前我安排学生做Duty report,要求两人一组,课下准备英语小作文、小故事,这些文章既可自己写也可查找并背诵下来,课上背诵并提问,其他学生要认真听并记录关键信息,一学期后学生们的听说能力、写作能力、背诵能力均有很大提高。我还常指导优秀学生在课外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文章,阅读中鼓励学生善于运用词典,及时帮助解决阅读中的生词问题,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勤于用词典的习惯和积累课外生词的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某个词在句子中词义的习惯,学生有了阅读中处理单词的好习惯,课外阅读难度降低,阅读能力迅速提高。另外,在阶段检测的方式上,我采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易错题、难题等,然后按照教师要求出题形式变成各种各样的考题,自己另附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复习归纳总结习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学困生之间可交换试卷做,互批互改,相互帮助,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布鲁姆建构主义理论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合作融洽、相互尊重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学生的认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时态复习时,我课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总结8种时态的定义、动词结构、助动词、时间状语并牢记在心,课堂上我先用投影带领学生复习动词词组,然后利用这些动词依次进行三人分组口头造句活动,第一个学生任意给出主语,第二个学生给出时间,第三个学生说出整个句子,进而用历年中考题笔头巩固,先易后难,达到考纲要求。这样的教学突出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懂得积极参与、自主创新才有收获的道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互相帮助。
五 培养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它起主导作用。我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依据阅读材料,沿着不同的方向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们,如:“没关系大胆讲”、“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分析得真棒”,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与偏颇时,不急于给予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如:我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时,要求他们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学生们经常练习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和提高读写水平。(1)让学生改变体裁。例如外研版初三年级上册Module7 unit1 Tony和他爸爸的对话,我要求学生将其以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2)补充情节。例如,在教Module 10 unit 1 I’ve got a friend whose brother is training for the Olympics时,要求学生将Betty和head teacher见面时的情景想象出来,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发挥。(3)刻画人物——主要是具体讲述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如复述初三上册Module 7 unit 2 I feel nervous when I speak Chinese时,可以对Sally的外表和神态着重进行刻画;再如 Module 6 Unit 2 The White rabbit was looking at its watch我要求学生着重对Alice追赶白兔的动作进行复述。(4)让学生为某篇文章续写结尾等。对于他们的不同见解我从来不予以否定,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计算机网络教学、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幻灯片、语音实验室等多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样的、多角度的、高密度的展示方法,通过语言图象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左右脑并用,全身心地投入,增加了真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实验,我在教学中摸索了这套较适合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今年中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英语平均分位于全区第十二位、及格率第十二位、优秀率第十位,超过同类学校。
七 教学建议与思考
课堂上实施分组合作学习,首先,要避免整节课自主学习,设计某个教学环节、实施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分组的科学性、合理性,要好中差生兼顾,这样才能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避免死气沉沉或闹哄哄。其次,教师备课要精心,课前预设问题要考虑到深度和广度,要预测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三,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恰到好处,避免由人灌到机灌。当然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哪些知识适于学生自主学习,哪些不适合?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学习、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中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然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中学数学基本思维方法主要有整体思维、类比与联想、分类与归纳、进退思维、割补与替换、凝聚与发散、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等。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实践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数学思维为主线。这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果能灵活有效的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并使学生学习中得以实践,会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提供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因此,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以情设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欲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产生于生活,生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能吸引学生“本地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在银行存款时,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最划算?”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到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生活处处需要它,进而在趣味数学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提高。
三、及时利用新的信息,学做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创造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理论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堂,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