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23-05-29 17:4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第2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

高科技企业是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或以知识的生产为主业的企业,其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对人才资源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果对人才管理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也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导致士气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员工离职率增高,甚至使企业陷入危机,遭受灭顶之灾。因此,有必要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先期征兆进行研究,以便企业对人力资源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开展预警预控管理,防患于未然。

一、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使企业处于困境和危机的各种情况。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行为失误的累积与综合。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招聘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招聘计划顺利实施,以至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因对工作职位分析出现了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等。在薪资管理方面,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离职率增加等。

(二)突发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一批技术骨干突然辞职,不仅造成研发工作搁浅,而且使企业整个运转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三)多样性

人力资源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以及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技术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样性。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再次,是受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方式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能设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危机。

(四)灾难性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严重失误和不良波动,不仅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状态,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例如由于主要或关键技术人员的退出、无法获得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使项目搁浅;由于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出现名利、地位之争,嫉贤妒能和情感纠葛引起人际冲突,相互拆台,勾心斗角,致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时间、精力被额外消耗,聚合力和战斗力衰退,人心涣散,工作受损;领导班子不和,政令不统一,使得威信低下,指挥和控制失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瘫痪之中。

二、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具体表现为机构越设越多,机关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为地生出许多事来,使上级协调工作量大,忙得团团转,却忙不到点子上。组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也失去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些事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已超过期限,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事一经递到机关,犹如石沉大海。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二)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极强;利润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连续下降,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而成本费用总额、人均成本指标却不断增加。

(三)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具体表现为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恶化,员工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缺乏信心和信任;出勤率明显下降、人员流失率超过正常幅度;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降低等。

(四)员工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五)非正常损耗有形资产严重

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以供个人享用;损失财产,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索赔、投资失误、财产流失,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个人索要、收受好处费,作为交换条件牺牲企业利益,以公利换取私利;消耗资产,如挥霍浪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

三、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防范

(一)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建立危机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规避和防范危机方面,不少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上,而对人力资源危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及时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危机观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预控观念,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过程中,要对危机进行预测、预警和预控。

(二)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健全组织系统

如果把企业的核心业务比喻为人的心脏,那么人力资源就是组织的血液,企业的各个部门就相当于人的骨骼。心脏必须具备强大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说必须要能够为企业赢取更多的利润,人力资源的作用是要给各环节注射活力,保证各机体具有充足的能量,而机体又从各自不同的方面支撑业务的发展。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渗透到了组织的方方面面,所以组织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就是把组织结构的调整、精简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进行。在美国、日本的许多企业里,每年审查和调整一次组织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的撤并,也包括事业部门的合并和改组,其目的在于健全组织系统,预防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发生。

第3篇

关键词:科技;以人为本;人力资源

本文以诺基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为研究背景,运用调查研究、实证举例等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该公司人才选拔、培养制度、激励机制、业绩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四大职能要素的具体分析,旨在探讨这家以“科技以人为本”为口号的芬兰企业是如何在中国市场上运用企业文化助推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长久稳固和持续发展的。

一、基于诺基亚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诺基亚价值观是在12年前第一次被定义的。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诺基亚价值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2003年为了适应时代和公司内部发展的需要,诺基亚执行董事会通过了重新定义的诺基亚价值观,即“客户满意,相互尊重,追求成功,不断创新”。基于诺基亚价值观,整个公司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团队合作、分享信息、庆祝成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平等沟通的工作氛围,即诺基亚企业文化。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何庆源就曾这样赞扬过诺基亚的企业文化:诺基亚的管理风格与众不同,这也是它的成功所在,而这种管理风格源于她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培育出来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我们作为诺基亚大家庭的一员而深感自豪的地方。

二、企业文化在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一)涵盖企业价值观的人才选拔制度

选拔公司需要的、有专业技能并符合诺基亚价值观的人才,是诺基亚成功发展的有力保障。在人才的招聘、选拔过程中,诺基亚人力资源工作者有一套独特的人才招聘解决方案。

诺基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采用的测试项目从题目的选择和制定都紧紧围绕公司价值观,对应聘者个人素质、品质和性格倾向加以考察。通过人力资源部测评专家对面试、问卷、项目合作等方面结果的综合评估,最终得出应聘者是否是既符合职位所需的硬件条件,又具备与公司价值观相符的合格人才。

(二)三级人才培养制度

第一,入职培训。每个进入诺基亚的新员工,都会有一个入职培训阶段,这个阶段大约持续3-6个月,但会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和个人适应能力的差别而有长有短。在该阶段中,员工会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培训中心在不断强化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会强化诺基亚价值观的学习。入职培训是新员工全面了解公司,接受公司价值观教育、感受公司文化的第一课。

第二,鼓励员工内部轮岗。与培训相辅助,诺基亚公司还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的项目,了解和熟悉本职工作以外的技能和发展机会,为长期与公司一起共同发展做准备。公司建立了内部岗位轮换体系,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将公司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组织结构的工作机会及时公布在公司内部网上,有利于员工随时捕捉符合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机会,不断积累长期发展所需的经验及技能。

第三,本地人才培养。诺基亚作为扎根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一直致力于其员工的本地化。随着公司在中国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地人才在语言、文化以及对市场的了解等方面均具有外来人才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具体数据上看,诺基亚由1997年在中国的不足2000员工,发展到2004年的5100名员工,人员增长翻了三番,其中95%以上的员工为本地人才。

(三)立体激励机制

一是物质激励。诺基亚在人才激励上,不但致力于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政策,还通过多种内部奖励计划和机制,建立并鼓励员工分享成功。公司通过“股票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保留对公司有贡献的员工,将公司的业绩与员工收入相联系,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二是精神激励。在建立员工的公司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上,诺基亚的管理方法也是值得称道的。诺基亚鼓励员工参加公司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并为员工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的机会,从社会大课堂中锻炼自身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员工的公共、环保、助人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员工对公司的优秀企业公民形象从认识到认同,不断深化了对公司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同时丰富了自身价值,这就是诺基亚的精神激励机制。

(四)“投资于人”的业绩考核计划

诺基亚公司通过专业手段对员工进行考核,以达到公司的既定目标。诺基亚“投资于人”计划(即IIP计划)就是一套非常人性化的由诺基亚公司文化而派生出来的业绩管理程序,它支持诺基亚战略和价值观的实施。

IIP计划一方面要对员工的业务表现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员工认识自己的潜力,告诉他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在某一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应接受的培训。

三、结束语

“科技以人为本”――这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制造商芬兰诺基亚公司广为流传的广告语。然而在诺基亚,“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诺基亚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领域,也是诺基亚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正是这种植根于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人才选拔制度、人才培养制度、立体激励机制、业绩考核管理等四个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使诺基亚集团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迅速成长,发展成为超越美国摩托罗拉、瑞典爱立信的三大跨国电信集团之首。

通过对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漫漫征途中,企业文化依然会成为助推诺基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评价协会.2006-2007年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赛文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吉利,杰瑞・W.超越学习型组织:通过领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造一种崇尚持续成长和发展的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文逸.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0 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4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约65%的专利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它们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它们开发。因而研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不仅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已比较多,但针对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情况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拟就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对策。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依据200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和《科技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本文所界定的科技型小企业特征如下:1.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2.企业人数规模在300人以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

1 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1 高素质人才为主导,需求层次相应较高 在科技型小企业中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占着绝大多数,他们学历高,一般是本科以上的学历。由于高学历人才具备了足够的知识资本,并且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一般工人高,因此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谋生己不是他们第一位需要,他们最看重的是寻求自我发展。倾向于进行自主性的工作。

1.2 人员年龄构成年轻化 由于科技型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所以必须拥有一批年轻的、掌握最新技术的员工。一般的科技型小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均不超过30岁。尤其是在电子、通信等行业中,人才的年龄结构优势更为明显。

1.3 人才流动性强 年纪轻、高学历,加上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容易产生较高的流动性。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带来负面影响,并对公司的稳定成长不利。

1.4 激励机制很重要 许多科技型小企业在收入分配机制上仍沿用传统方式,没有形成新的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总体收人水平不高。②分配机制没有创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技术入股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实施。③激励内容过于单一,常以金钱激励为主,缺少精神鼓励。然而对年轻人来说,除了物质收益外,还追求一种自我认同感,即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同、尊重。

1.5 缺少规范的人员培训体系 许多企业只进行浅层次的上岗培训,很少有人才的发展培训。主要原因有二:①这类企业人才流动率高,企业不愿成为别人的“人才培训中心”。②企业规模小,而社会上又缺乏权威的专业培训机构,人才培训也就无从抓起。

1.6 缺乏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需多个技术人员协作完成,业绩难以计量,因此也难以进行有效且适当的业绩考评。

2 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上述特点,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2.1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给予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2.2 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考核方面,第一,为了提升考核的价值,必须掌握好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考核指标必须紧密结合公司的发展策略,从而使考核更完善、更科学和更具说服力。第二,要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逐步实现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

在激励方面,小企业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激励措施,从而导致企业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流失率提高。根据科技型小企业的特点,其激励不应当是简单的物质激励,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激励体系:一是薪酬激励。一要把握好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与“激励性”两个原则的平衡。通过薪资对员工的贡献做出合理的回报;二要体现出不同员工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拉大骨干人才与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建立起向骨干人才倾斜、真正反映人才市场价值的薪酬机制;三要建立相对优越的福利制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企业应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愿意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五是情感激励。高素质人才情感需求层次较高,管理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2.3 营造企业学习氛围,加强员工培训 技术类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行业,知识上的落伍,将直接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事实是很多技术类小企业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普遍缺乏提高的机会。培训对于科技型小企业的帮助,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拓宽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覆盖宽度和深度,满足企业用人的增量需求;第二,有效地帮助企业员工在原有知识面上进行更新和深化,使企业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新的市场;第三,满足员工的自我知识发展需求,为员工营造更好的个人发展环境。

2.4 建立人才后备系统 要用成本最优原则确立一整套员工流动制度和最有流动率,把人才后备力量的发掘和储备作为一种持续的工作,定期输入一定比例的新员工进行储备培养,以应付员工突然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意外重创。这个对于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的科技型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手段。

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要创造有利于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分享他们知识的机制;要创建一种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以减少员工之间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要大力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高利润、高流动特点的科技型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胜春.《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对策》.台声·新视角.2005.(12).

[2]韩英.《浅析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第5篇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既降低管理效率,又阻碍企业发展。首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且人性化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次,部分企业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未能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管理之间的联系性,未能制定有效的协调机制,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再次,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而开展管理工作。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与自主创新理念之间脱节[1]。

二、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实现管理创新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人员应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将管理重心向着个体而转移,以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其次,在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时,应积极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使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最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福利待遇制度、奖惩制度等,既为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又能激发员工的潜力[2]。

(二)加强知识、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

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时,加强知识管理、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具有必要性。首先,知识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前提条件,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因而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密切联系。其次,技术创新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使之可以更好应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知识管理是科技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沟通桥梁,只有加强三者之间联系,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形成企业所特有的竞争优势,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管理优势

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的管理优势,以深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其管理效率比较低,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必要性。首先,加强数据库建设,将企业员工的信息档案内容全部录入数据库中,为资源输出、查询、人力资源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提供便利。其次,利用互联网而构建完善的网络平台,不仅对网络资源加以有效利用,而且能够促进管理部门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增强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鼓励员工在网络平台中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了解企业发展前景,以增强其归属感[3]。

(四)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中,应注重与企业自主创新之间的联系,因而企业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是尤为重要的。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相对较多,如决策、监督、管理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有利于完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处于动态的完善调整状态中,而企业自主创新同样属于动态性过程,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挥着推动性作用。最后,建立完善的循环管理体系,以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第6篇

关键词:长沙 高新区 人力资源管理 外包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

1990年,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外包”(outsourciing)这个词汇,英文直译为“外部寻源”,指企业整合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知识的企业。根据外包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属于bpo中的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库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招聘人员规模、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企业一方面希望能够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对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在劳动合同关系、保险等很多政策方面有着巨大差异性,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完全处理,特别是现在很多企业在中国各地甚至国外都有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原本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被切割出来成为一门专业的生意。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业务有选择性的外包给有更优资质的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型公司,以达到优化成本,提高效率,激发企业的核心业务,使企业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的目的。

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概念及使命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

三、长沙高新区的具体情况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长沙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105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16位,综合创新能力名列第9位,在中部11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经济实力名列第2位,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9年以来,长沙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级首批9个创新型科技园区之一,国家三个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高新区之一,国家15个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园区之一和湖南省首个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长沙高新区已成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和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

“十一五”期间,园区基本保持技工贸总收入三年翻一番、财税收入两年翻一番的发展速度。截止2012年底,入园企业共5000多家。2012年长沙高新区最新财报显示,麓谷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760亿元,同比增长16%;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238亿元,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8亿元,同比增长21%。“十一五”期间,长沙高新区各主导产业规模工业产值最高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2855亿元,实现利税33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90亿元,占全市90%以上,全省30%以上。

四、长沙高新区企业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条件分析

1.高新区的使命决定了企业必须降低成本。国家兴建高新区的目的是为了让部分企业在财政、税收的优惠措施下,能够集

优势资源,甩掉包袱,在某一项目或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功,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新区的任何一家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他们必须具备的部门,但是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却并非他们所擅长,如果动用企业太多的资源保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运行则会得不偿失。反之,如果企业将部分不熟悉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实施外包,一方面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行,由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另一方面在外包公司选择得当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节约成本,尤其在外包市场成熟的地方,这样企业能够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2.高新科技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必然行。高新区的企业群主要由高新科技企业组成,管委会只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具体的业务还需要由企业自己解决,高新科技企业面临的环境是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市场变化快,创新压力大,企业只有在短期、高效的情况下迅速打破常规,项目获得决定性的突破,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否则会被迅速淘汰。而人力资源管理部分业务的外包,一方面能减少常规业务对企业精力的消耗,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办好某一件事;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持,毕竟,今天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是企业战略实现不可或缺的环节。

3.区域集中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可行性条件。第一,高新区企业群数量庞大,就以长沙高新区来说,截止2012年底,入园企业达到5000家,这样大的企业群,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业务量必然是庞大的,在这样的地方实施人力资源外包是有市场的;第二,企业办公地点相对集中,都聚集于政府划定的相对范围之内,这一条件为外包商实施外包项目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节约了运营成本,更有利于企业与外包商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企业对外包项目的监督。  4.长沙高新区具有较好的外包氛围与条件。长沙高新区是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核心示范区,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早,依托政策、人才、环境和软件产业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已经聚集了一批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200余家。为提升整体形象、扩大园区影响力,长沙高新区兴建了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项目位于长沙高新区麓谷科技新城中心区域,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设成为服务外包产业专业园区,聚集一批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外包(ito),及业务流程外包(bpo)方面,在前面的论证中,我们已经提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隶属于业务流程外包,这为人力资源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

5.人力资源优势。长沙市是中国重点高等教育及科研基地之一,有以“211工程”重点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9所和76家专业培训机构。在2009年度“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最佳排行榜”上,长沙的劳动力素质获得该排行榜“单项冠军”,这也是从2004年到2009年第六次连续获得该项排名第一,而对于高级人才指数的评比,长沙也位居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北京、南京。这样的评比,无论是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来说还是对于人力资源外包商来说,都是获得优质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

6.人力资源外包公司与人力资源外包业务量不成正比,发展潜力大。根据外部调查资料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人力资源外包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2009年为1134亿美元,从2004年到2009年期间,这个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9.6%。此外,欧美企业中大约有60%-80%的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从事人力资源外包的公司仅上市的就有8家,包括知名的adp、paychex等。而中国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则与欧美差距巨大,规模相对较小,2010年中国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市值达到15亿美元,年增长20%。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人力外包服务的认可,相应需求也日益增长,而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真正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还不到10%,未来中国本土的人力资源外包市场必将呈现几何级的增长。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缩影的长沙高新区,目前运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机构只有长沙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该机构成立于2000年,是隶属于长沙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事业单位,是湖南省、长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是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他所取得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仅有该公司一家,就想要承揽高新区的5000

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业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一方面外包商太少,不利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只有一家企业,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群只能做很浅层次的工作,不能有效的开发更多专业性的业务,如此则不能对高新科技企业有太大的帮助,不能为其核心业务的发展施加推力。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化;经营管理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主导社会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科技在服务、生产、科技以及商业中占据重要作用。这些行业应用计算机技术之后,生产效率提升,创造出了大量的社会价值。人事行政作为单位管理部门,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经济创造过程。但是,在间接中他们却发挥出了产生效益作用。他们在管理方法、管理设备以及管理手段上的升华,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可以帮助单位快速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分析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事业单位对人的管理是重中之重。首先,要配齐配强素质高、懂管理的人力资源队伍,二要加强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步伐。但实施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 具体表现为:软件开发基础薄弱,处于初级阶段, 系统软件偏重一般性, 不能完全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适用面窄, 系统升级跟不上管理的变化,有些动态数据不能随时进行更新,达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在要求,使人力管理陷入困境;目前人力资源信息化软件, 因受主客观条件、经验的限制和影响, 有的使用周期短,后期更新慢,单位管理方法或相关流程一旦发生了改变,系统便不符合该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被淘汰不用。经常是事倍功半,单位花了很大代价,而最终运用价值较小;一些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忽略了循序渐进,盲目追求完美,一步到位。在选择时对单位现有的其他硬件与软件环境考虑不足,导致单位网络、服务器不兼容,影响了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用户的应用积极性,甚至造成抵触;有的单位特别是中小型单位认识不足,认为单位规模小,传统的手工可以应付过来,不愿意将资金投在人力信息化建设上,既使投了也是蜻蜓点水,开发了基础,后期升级维护困难,最终导致不断变化、永无止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持续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报表处理、综合分析、文书编辑、档案管理以及信息查询,实现信息化管理。人事管理工作非常繁杂,有大量的数据,繁杂的档案需要处理等等,如果这些工作只是简单的使用手工统计录入,信息录入准确率以及及时性得不到保障。而且,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等。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开放式管理,实现部分功能的外包以及虚拟组织的设立,最终目的是达到革新单位的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当人力资源管理从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向互动、多方位、全面、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逐步提升,人力资源部门逐渐成为组织的核心部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但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成为可能,使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格得到认可,更促进了全员参与管理,使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与到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中来,改变了传统的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状况,形成了新的互动管理的局面。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转变了传统的人力资源部门为成本部门的印象,通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部门创造的价值可以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使人力资源部门日益从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扮演起组织的战略性合作伙伴的角色。信息系统的投入,减轻了手工作业造成的查询、统计等方面繁重的计算工作,缩短了各职能工作的时间,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库使数据资料的保存变为轻松。随着互联网、大型关系数据库、视频系统、电子邮件、OA 系统等软件及硬件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出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真正投入现实。它克服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准确、互动、海量存储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在单位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传统的手工管理时期,人力资源部门不管是设计工作、组织培训、招聘人员,还是工资发放、档案管理等琐碎的具体工作都必须依靠手工操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信息化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操作成本、降低员工流动率、减少通讯费用等,从而降低组织的管理成本。

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对策分析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其一大功能优势就是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可以在授权范围内修改属下员工的考勤记录、审批休假申请、进行绩效管理等等。

(一)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可以快速的采集、分析处理、存储管理数据,可以及时准确为决策者提供单位管理所需第一手资料,可以统筹队伍,发现专业人才,保留核心人才。基于此,各级领导者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意识,单位才能有远期的发展,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和树立单位形象。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资额大,历时周期长、系统庞大繁杂的工程,所以信息化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做前提和保证,因此需要单位领导者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计划分步骤地向信息化建设倾斜资金,实现单位对人力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要以超前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人本并用。在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完善、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工作中要注重软件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避免对管理软件过分依赖。

四、结语

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地质行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密集的行业,该行业有着丰富的资源。因此,需要合理的开发以及利用这些资源,这样才可以提升地质单位经济发展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地质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要不断的壮大,不断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事业单位在管理时都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与关注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针对现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了相应研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期待能够为现代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事业单位;管理理论;人力资源体系;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变化及发展,由于受社会经济影响而建立起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更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强化,并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传统的人资管理多集中在人事管理的相关事项上,较少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使得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远未形成,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其在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更好的为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支持,促进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加大科技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成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要对科技的应用更加重视。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已经涉及到的科技应用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办公需求上,通过先进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任务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科技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更加重要,可应用领域也更加广阔。随着事业单位对人资管理相关事项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应的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这时就使得各种管理事项的完成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从整体来看,当前技术条件下的人资管理处于效率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在未来仍然有着极大的可发展空间。要实现事业单位人资工作效率的提升就离不开科技应用的支持,各种科技信息、软硬件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综合利用,将会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可用资源,进而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计算机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时,计算机所能完成的人力劳动也更加多样化,同时计算机以及极高的工作效率,决定了未来必然会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知识管理

当前社会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认识,才能令生产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现代事业单位管理而言,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所必须的一项管理任务,促进社会经济利益的不断增长,保持事业单位以稳定的步伐前行。当前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已经渐渐形成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工作及知识工作设计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现代化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这三大基本要素使事业单位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进一步说正是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向着知识管理不断强化的方向发展。受时展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更是促进人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各自的认知都有着个人的主见,这时如果事业单位大力发展知识管理必然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然而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却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选择,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加强事业单位知识管理成为了必然,也就成为了未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流行

在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任务中,以人为本一直是事业单位所遵行的重要原则,然而由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的具体方式、策略不同,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也各不相同,有的管理中各个细节都能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此思想作为事业单位各管理任务的重要指导,但同时也有的事业单位仅仅是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正确认识,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却未曾将这些思想真正落实到各项管理措施上,使这一思想对事业单位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得不到有效发挥。受事业单位管理理论的影响,未来的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会向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方向发展,只有坚持了这种最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完善,管理效果更加突出,从而为提供适宜的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实现的长远发展。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求事业单位必然要建立起长远的服务与管理战略,并且选择相应的战略管理手段,方可实现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战略目标,使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路线能够为事业单位的战略管理所把控,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建立起稳步服务与管理基础,全面提高单位管理的服务水平,为管理与服务好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亦是如此,只有建立起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同步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并以详细的战略规划来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有效把控起来,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的发展,并时刻保持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及规划的同步,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必要保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重之中,是确保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核心所在,因此,必须要加以重视。

五、发展知识分配方式

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事业单位的价值决定社会发展潜力,而决定社会价值创造的最基本要素则是资本与劳动,资本的不断积累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的经营发展决定的,而劳动的合理分配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经营与发展状况。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倚重使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条件,所以与之相应的劳动分配方式,也应当随着这种劳动力性质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同步的调整,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优化自己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当前劳动力性质使知识分配方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这种知识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未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在劳动分配方式上的调整成为必然,只有建立起知识分配的劳动分配方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总之,受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的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然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太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对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管理与服务水平极为不利。因此,只有针对事业单位管理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研究,明确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源源不断地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侯汶佳.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6):68-6

[2]李建文.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8):112,118

第9篇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系统外包HER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由于科技的发展、市场范围和种类的扩大,对大规模组织的强调、日益增加的劳动分工等一系列因素,促使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已经多次带来了明显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能力工资。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增加,创新对于市场竞争和利润增长的意义重大,组织对能力和人员之间的结合和更新程度要求增加,因此,薪酬制度将会从以职位为基础向以能力为基础过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两者的结合。

第10篇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进而促进了当代高校的发展。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高校的稳定发展。本文就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 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

高校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是高校在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的关键所在,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与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我国高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高校一中重要的资源,是高校稳定发展的保障。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招聘、培训、考核等方式来对高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调动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团结全校可以团结的力量致力于高校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质量与服务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科技与人才之间的竞争。高校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参与市场竞争并取得竞争地位的重要保障就是人才与科技。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更影响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保障,是高校提高教职员工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与措施,同样也是高校树立良好形象,保障企教职员工利益的重要措施。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高校要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进而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点建议

1.加大创新力度,转变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管理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伴随着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的稳定发展。为此,在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高校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积极的转变管理理念,加大创新。首先。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高校必须重视人才,使高校人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其次,我国高校必须加大创新力度,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进行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把人作为高校重要的资源,信任、尊重、依靠教职员工,把教职员工放在管理的重心,本着人文情怀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而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

2.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就我国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来,其管理大多是沿用以前的管理经验,没有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高校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的写作机制,进而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为此,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建立起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将现代化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另外,高校还必须拓宽人才招聘渠道,让外面的人才流进来,例如网络、报纸、广告等形式。再者就是高校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社会竞争的实质就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建立灵活的竞争机制有助于高校工作效率的提高,让优秀的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在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得到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高校只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才能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一些人事关系、档案、工作安排等内容进行管理。在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方方面面。为此,在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高校必须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调整组织结构,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如,高校通过岗前培训、专家讲座、外出考察等方式来加强高校教职员工的培养,从而在这些人才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的管理者,管理者接受过先进理念的教导,在管理工作中本着人文精神,建立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将高校教职员工的力量团结起来致力于高校的发展。

4.高校文化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高校文化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观,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高校文化建设作为当代高校发展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高校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深入高校文化,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的完善和创新,只有如此,高校才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我国市场活动主体的一部分,其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求得长远发展。而高校的发展与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着重要关联。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实现对人员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的生存的保障。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无非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物力资源管理,其目的是就是调动高校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致力于高校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校面对这样的环境,要想取得稳定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大创新力度,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从而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向河.我国高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2]史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和效率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李越恒,熊勇清.论新形势下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8-80

[4]张轶坤.论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5-6

第11篇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让企业更有发展优势。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内容,在传统的五大管理模块之下,逐渐细化和深入。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不管是对激励机制作用得发挥,还是对岗位分配的辅助,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为基础,分析了在新的环境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很多人开始忽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科技到位,企业的发展可以离开人力资源的依托,自然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得人力者得天下,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使用者、载体,人力资源依然是企业竞争中的重要资源,甚至是第一资源,所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依然非常有必要。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等五项内容并列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自泰勒提出管理学基本理念之后,就一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一些作用之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也开始发挥新的作用。具体而言,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薪酬管理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员工的活力直接决定企业的活力,员工的动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存活能力,所以,员工具有较强的工作动力,那么企业才有发展的可能。在今天的企业发展中,薪酬管理的作用之一就体现在对员工工作动力的激发上。

1.薪酬管理可以促进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员工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对于新科技的占有和掌握能力。最近几年,整个社会环境对于创新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基本方针政策之下,企业能有创新型人才,具备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可以利用资金的刺激作用,鼓励员工创新,比如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创新薪酬体系,对于在基本工作中有创新表现的,或者有创新发明的员工,给予薪酬上的奖励,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基本原理,薪酬的激励对于满足员工的基本生理需求自己受尊重感的满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机制来激发员工创新意识,实现企业创新产能对当代企业发展而言,是重要发展途径。当然,薪酬管理对员工创新能力的激发,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建立起完善的薪酬管理体制,保证创新能够受到肯定,并且在薪酬中得到体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的标准和公平的考评。总之,完善的薪酬管理可以促进员工的创新能力。

2.薪酬管理可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员工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对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是由一系列管理程序和管理内容组成,企业越是发展,企业内部的各部分越是健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同样也越是复杂,原因之一就是人员组成以及岗位的复杂性。如此以来,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之下,很容易出现空闲岗或者员工放低工作要求,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无法跟进,薪酬管理无法与员工的工作效率挂钩,那么企业的基本效率自然无法保证。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利用岗位匹配与岗位考核作为薪酬管理的基础,同时做好定期监管和不定期监管,全面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而确定月末的薪酬发放的标准,必然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按照生产量确定薪酬,对促进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在怎样的企业中,以薪酬监督生产,以薪酬鼓励促进员工提高生产效率,是薪酬管理的应有之意,也是薪酬管理的作用体现。

二、薪酬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营利性是企业的根本属性,不管是对于什么样的企业而言,获得盈利才能获得生存的根本,而基本的生产公式中,盈利是收益与成本之差,所以,能够有效的控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对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之外,薪酬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薪酬管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1.薪酬管理可以合理控制生产预算。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不管是财务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统一于企业管理中,并服务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利用薪酬管理合理控制企业生产预算,可以更好的将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薪酬管理的要求之一是建立薪酬管理体系,提前确定基本的薪酬标准,获得人员开支的预算,如此一来,在企业的生产之初,就可以基本确定人力成本,而人力成本是企业成本中重要的组成,能够合理控制人力成本,自然可以控制企业生产中的整个预算。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岗位进行合理的排查和考评,对可以合并的岗位进行合并,对可以撤销的岗位予以撤销,这样则可以适当削减企业的岗位人员设置,人员减少,企业的成本预算自然也可以降低。所以,以岗位设置为基本桥梁,以人员配置为主要方式,进而实现人力成本降低,减少企业预算,是当前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作用的体现。

2.薪酬管理可以保证企业成本的高效应用。同样的成本,在不同的管理模式之下,在不用的应用方式之下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产值,泰勒在最初的管理理论中也曾提出,有效的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功效,那就是让企业在亏损中找到平衡,在平衡里获得利润,而薪酬管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样的作用,即薪酬管理有保证企业成本高效应用的作用。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利用薪酬管理,可以激励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自然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或者薪酬管理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其最终结果也会提升企业的盈利,这也就可以说明,薪酬管理可以保证企业成本的高效利用。当然,除此之外,薪酬管理的本质是利用薪金的合理分配来实现对人员的管理,这本身就能保证分配到人员当面的资金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薪酬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王素梅,张海峰.科技与企业.2013.

[2]对企业薪酬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的分析[J].叶青.经营管理者.2010.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 信息化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世界500 强中许多借助信息化, 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其它许多公司也在加大投入, 据报道, 今年, IBM 与美国航空公司签署人力资源管理合约, 负责美航庞大的人力资源信息化, 借助IBM的技术和服务, 提升美航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员工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相关的信息技术系统和呼叫中心, 为美航提供一个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另据美国TheHunter Group 调查仅在员工自助系统一项, 平均每个公司投入150 万美元, 根据公司规模和解决方案平均每个员工投入从35 美元到超过1600 美元不等。国内如海尔等企业也借助HR 信息化取得了实效, 中国国航e- HR 项目为国航的HR 日常管理与数据分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它如中国联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等。总之, HR 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一、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改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应用不但是指一种高科技的管理技术,而且还是指在其中引进新的管理思想与理念。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将较为简单明了的员工管理信息转化成企业管理员工的知识和解决对策,由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层做出决策时可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可以把研究分析的建议与工具提供给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专家,建立和完善有关知识系统以及管理经验体系。

2、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主流管理系统进行有效性链接。在企业建设信息化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目前较为主流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MRP、ERP、MIS等,这些系统大部分是向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此外,还能够与上述所说的系统进行相互链接,从而取得所需的参考数据。企业处于经营状态时所产生的信息流,通常情况下会记录相关的经营信息,而人力资源中相对应的工作信息则是因为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相互链接,进而能够记录下精确的数据,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分析和统计目前所具备的数据后,可以科学合理地布置相关经营工作,从而指导企业设计管理工作流程与布置生产工作。

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及信息渠道。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是在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基础上记录企业全体员工信息的系统,主要特点就是大大减少了各阶级员工信息的传递时间,增加良好的沟通途径,使得员工不再死板地遵循较为传统的阶级体制,懂得在实施管理工作时做适当的变通,能够跨越部门和等级进行各种思想的传递。

二、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匮乏

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事管理;第二个阶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第三个阶段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经营。而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是因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而开始的,至今不过短短10 余年时间。对中国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无疑是一种舶来品,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引入变成了“ 形象工程”的建设,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同时,由于企业管理者观念上的差异和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不健全,导致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匮乏,很多非专业出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并没有系统地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容与业务流程,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结构不合理

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占总资产的5%以上,而我国仅为0.22%, 且在信息化投入中, 51%的投资用于购买硬件设备, 24%用于购买软件, 即软硬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75%。在国外, 信息化投资通常是软硬件的投入和应用的投入各占50%, 即国外企业更多关注的是信息化的应用而不是软硬件的规模。我国目前的做法, 忽视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 不利于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实施。

3、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只是简单的将传统的行政人事部门改头换面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就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上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一些企业的电脑普及率很低。即使有的已普遍使用了电脑,但服务器性能、网络状况不是很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多问题。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更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对于经营状况相对恶劣和管理环境不善、水平有限的国内企业来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4、 目前尚没有突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的发展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虽然我国已有超过10 年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开发的发展历史, 但仍处于产品不规范、厂商过于混杂、企业未领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真正价值的初级阶段。目前, 我国的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还停留在事务处理业务, 或者不能提供售后服务和产品升级, 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国外的软件则存在本地化不足, 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制度和文化, 实施难度大, 刚性强, 变通性差, 费用高的问题。企业自主开发时, 又出现开发人员经验不足, 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 却无法完成预期要求等问题。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 领导要高度重视与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离不开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的。企业领导的观念认同和行为示范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首先, 领导要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 一种工具, 更重要的是一项技术创新。只有深刻理解、全面消化和吸收新的管理思想, 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加以运用, 才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带来的效益。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效益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的, 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对于企业来说, 这是一项长期和最有意义的投资。另外, 要求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参与到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中去。高层领导通过自身的行动, 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强政策宣传, 改变中、基层管理者的观念, 化解其造成的阻力, 充分重视和解决其他非技术因素。

2、 转变观念, 构建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重视人才, 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核心的问题。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职能的分工组合, 而且包括战略层面的全局把握和操作层面的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强调的是将企业员工作为一种最活跃、最具动力的可开发的资源来对待, 企业的所有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开发、经营、管理。

3、 提高管理者素质, 建立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及企业的日益重视, 产生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大量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精通经营知识, 应该具有专业化的工作态度, 具有更多的人际沟通知识和技巧。企业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是否是“真才”, 而真正的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 还包括持久的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人际沟通协调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真才”的获得只能采用科学的衡量工具和手段。国外普遍采用的智能测量、人格测量、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应当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使企业的人才招聘选拔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真正选到人才。

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IT应用能力和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决不是一个纯粹的IT项目,也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与IT技术的简单迭代,而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体系的承载,优化甚至再造的过程,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既要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具备丰富的IT经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素质的提高。实施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需要从事更具有创造性、更有难度的工作。企业在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的同时,应给予员工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以协助员工转变价值观,适应组织目标。让企业员工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的培训教育,以帮助他们适应系统变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开展。

总之,企业可以借助人力资源信息化这个手段有效地推进人力资源工作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 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附加值, 将工作重点从事务性工作向战略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金玉.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21)

[2] 王红涛,孙明亮.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 价值工程. 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