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3: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培训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在校本培训的发展历程中,对于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建构是校本培训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校本培训实践的关键。本文经过理论的分析与探讨,从促进学校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三个价值角度提出了关于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设想,并给予相应的操作策略的建议。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师培训模式,校本培训正方兴未艾。本文将采用第二种方式,即主要从理论研究与分析的角度出发,提出有关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理论设想。通过对校本培训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其要素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校本培训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这三方面来具体展开。
一、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着眼点在于学校发展需求的满足,即以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特色的发挥、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进行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目前,一些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实际需求与发展目标,对校本培训模式进行了多方探索,创建了丰富多样的操作模式。其中,有两种做法值得关注:
一是将学校按其办学水平、师资状况、实际需求与发展目标等要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再依其类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培训模式。例如,湖北省十堰市校本培训实验课题组所构建的“三型十环”(即三种类型学校、十个培训环节)的校本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是遵循“因校制宜”.、“因师施教”的原则,并依据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师素质状况,将中小学校划分为欠发展型、发展型、优先发展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确定为四个培训的基本环节,并使三种类型有机相连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校本培训的基本模式。笔者以为,这种培训模式的设计方式是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而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很值得推广。
二是以学校特色为本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特色是一种能够产生效益的资源,具有特色的学校可以提高自己的声誉,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发挥学校的优势,所以,创建特色学校是每个学校的追求。学校特色有赖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发挥,而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必须基于一个有特色的特定环境的造就。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即要寻找适合自己特色与个性发展的培训模式,以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要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育科研成果纳人本校的培训体系,使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改革思路,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意识,进而使办学特色得到充分体现且持续地发扬光大。
以学校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操作程序:
1.校本研究
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校本研究,深人了解学校的自身条件、可用资源、发展方向、师资水平、实践需求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发展状况与环境,特别是要认真把握师资队伍现状与学校预定发展规划之间的差距、诊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以便于明确自身的培训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目标;同时,有效的校本研究也可帮助学校建立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
2.制定方案
成功的培训方案,是实施校本教师培训并取得成效的指南和保证。所以,学校应重视培训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并以它作为培训活动的准绳,以监控培训过程、评估培训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的培训活动,培训方案的内容应包括明确的目标、实施目标的步骤与时间、培训的物质条件(如学习资料、学习场所与设施等)、培训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评估效果的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使培训方案明确而具体,具有操作性与可控性。
3.组织实施
在校本培训工作组的领导下,执行方案,激发培训者与受训者的参与动机,使其积极投身于各项学习、研究活动,把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反馈调整
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与评估,随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培训方案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策略,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和培训者应注意回顾与总结,详细记录培训中遇到的问题与原计划的不足,并将其中的经验教训作为新阶段培训的借鉴和起点。
总之,校本培训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校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学校的实际基础上并采用适合学校的方式与措施,才能真正达成目标。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如果仅以学校发展为视角进行校本培训,则会出现过于强调教师对学校发展需求的适应而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状况,当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与学校发展计划、培训计划相抵触时,或者当教师的某些发展要求被学校忽略甚至否定时,教师往往会感到压抑,产生矛盾、失落与不满的情绪,而这是不利于校本培训的开展的,最终也会不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因此,以发展为基本理念的校本培训,需要从教师的视角出发,全面考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满足。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校本培训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按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与要求开展培训活动是校本培训成功的重要保证。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及其特征等问题,国内外有过大量的研究,亦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观点,在此,不一一赘述,这些相关研究为教师的校本培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按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开展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的发展既有地区与学校的差异,又有专业发展阶段的差异,还有类型的差异(全面型、研究型、教学型、专长型等),而且,教师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自我发展期望、兴趣特长、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由此便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具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需要;三是适应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几种发展需要都应得到关注与满足。
总而言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经历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各具特色与需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实现。依据相关理论研究的成果及其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开展以下几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十分有效的,即师徒帮带式、观摩交流式、反思教学式、全员岗位练功式、专题讲座式、自主学习式等。在校本培训实践中,综合运用上述各种培训形式,既充分发挥每种形式的优势,又能实现优势的互补,以此达成校本培训的成功。
以教师发展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操作程序:
1.诊断了解
对于教师的了解或教师的自我诊断是确定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前提。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教师个体会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必须加以分析与把握。在此步骤中,最为关键的是对教师的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诊断和明确,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拟定计划
无论是集体进行的培训还是以自我为主的学习都需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在计划中,应包含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内容与材料、学习手段、学习地点与时间安排、评价标准等方面,使培训活动在严密的计划下井然有序地进行。计划的制定,还需注重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协调,特别是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因为只有符合教师需要和兴趣的学习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选择形式
教师校本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不同教师来说,不一定每一种都适合。实际上,最适合某些或某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与形式可能完全不适合另外的教师群体或个体的发展与要求,因此,对于恰当的培训形式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前述各种培训形式中,各有自身的优势与适用范围,在具体的培训活动中,它们并不是界线分明的,’而是交织、整合在一起的,共同构成培训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挑选可实现培训计划的活动形式,或者单独选用自己所偏爱的某种形式,或者综合使用上述各种培训形式,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
4.实施评估
评估的目的在于考察培训活动是否有效,即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师原定的需要和目标。通过评估,可以对培训目标、内容、计划和方式进行反思,以改进日后的继续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关键,校本培训必须以教师发展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充分挖掘教师发展的潜能,实现教师发展的目标。
三、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
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难题和困扰,主要表现为两大类问题:一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问题;二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逃避的、必须解决的,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还会遇到更多甚至可能是层出不穷的问题,因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然成为教师培训的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点在于从学校和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它的基本要求是:首先,培训者要从理论的讲解者或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培训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和点评者;受训者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培训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其次,培训基于教师工作的真实环境,在培训方式上,’注重教师问题意识的启迪,鼓励教师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以问题解决为视角的校本培训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操作程序:
1.诊断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的基本信条是‘先问题,后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间题,必须首先进行诊断、分析与澄清,按其重要程度分清主次、先后;按其性质划分类型(学校所存在的管理及其教育教学实践方面、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的两大类问题又可具体分为泥沼型问题,即错综复杂且互相牵制的问题;常规型问题;两难型问题;实施型问题等);同时,对问题的形成原因与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都应明了,以更好地把握问题。
2.前期准备
在问题明确后,就要进行问题解决的前期准备。这种准备包括三方面:一是学习材料的准备,专题研穷如各种文献资料、案例的搜集与整理、音像资料与多媒体软件等;二是研究条件的完善,如专家的指导、制度支持、同事的合作、时间与经费的保证等;三是计划的制定,如学习计划、课题研究计划、行动计划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对培训条件、培切!者及受训者的要求都较高,因而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使培训活动顺利进行,也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3.开展研究
问题的解决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的结果就是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开展研究与学习活动,就是要努力探索各种可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中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加以实施,并随时观察实施的效果,不断调整行动策略。对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活动,除了教师独立进行、校内教师合作研究外,笔者将特别强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校本合作研究,因为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研究脱离教学实践、而中小学校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的偏颇,同时使中小学校教师能够得到大学学者与专家在信息、理论与技术等多方面的指导与支持,以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校教师的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
4.总结提高
根据澄政教发【XX】191、192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局XX-XX学年度教材教法过关训练和校本培训工作任务,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科任教师,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使校本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健全有效合理的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
三、具体目标与任务
1.全员培训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杜绝违规的教育行为。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转变。
内 容:政治思想与师德教育,教改新动态,新课程与教学策略。
方 式:讲座、研讨会、考察等,并与自学相结合,侧重于实践活动(力求结合学校实际,为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服务)。
时间安排:每周一政治业务学习,第5、8、12周专题培训。
职能部门:校长室、教导处、及各教研组。
2.学历教育
目 标:鼓励教师参加本科进修,继续提升学历层次。
内 容: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
方 式:自我进修。
3.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 象: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
目 标:为使刚毕业到校的教师尽快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实际,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育教学业务,胜任岗位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内容及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规、学校管理制度、班主任工作、教育常规、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艺术等。在学校安排下,青年教师要骨干教师为师,认真向师傅请教,主动请师傅指导班主任工作,听评课和检查教案。
活动形式:采取报告、讲座、观摩、讨论以及师徒结对等相结合的形式。
步骤及时间:上岗锻炼,全学年。
4.新课程培训
目 标: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
内 容:各级新课程培训学习材料等。
活动形式:讲座、研讨观摩会等,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5.教研活动
目 标: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内 容:
1)每学期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各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常规》及有关小班化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文章等(不少于四次)。
2)继续加强校内、外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有计划,每次活动有主题,活动有记录考勤。
3)每学期组织全校性教学研讨活动。各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莲山课~件 ]不断丰富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每学年请有关的专家、教研员等来校做专题讲座。
活动方式及时间安排:
1)每学期开学前,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1)的学习。
2)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方式:观摩、考察、研讨会。
3)每学年进行优秀论文、经验总结、优秀备课组评选。
4)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
四、组织机构:
组 长:雷x
副组长:张x 孙x
辅导员:杨x
成 员:各教导干事、教科研全体成员
职 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五、保障措施
1、设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构建学校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建立由校长和资深教师组成的咨询小组,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过程进行指导。
2、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学期请有关的教育专
专家、教研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备课组为依托,开展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推进学科教学建设和小班化建设;以各类培训班、研修班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3、出台倾斜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业务培训与岗位聘任、学期考核挂钩,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努力打造一支学科齐全、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一、立足学校需求,加强“课程”建设
校本研修是指在学校的规划下,教师在学校实际工作情境中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主要导向的各种学习、实践、研究活动。为更好地推进我区的校本培训工作,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加强校本培训的指导、检查与落实,使校本培训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提出了“三个基于”工作方针。
基于课程建设为主题的校本研修
为体现校本研修的自主性和规范性,我们依据宁波市校本研修指导意见,确定每年培训的主题,联合教科部门编印了校本研修教材,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外,从校本课程到大课程建设,进行详细的介绍。各个学校针对培训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或邀请专家从理论层面进行引领,或自学教材写心得体会,或结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实践体验,或开发远程拓展课程向各地推广……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课程展开。
基于校际交流为形式的校本研修
为了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施了校本研修开放日活动。在每个学期初由各校申报研修活动,区师训中心统筹安排,每月以菜单形式通过信息平台发给各个学校进行选单。
这些研修活动都有共同点:从培训的内容上看,从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培训研讨的问题都来自一线的教育问题,使培训更有针对性。譬如江东实验小学的“教育教学疑难问题齐支招”,来自教学管理中教师反映最集中的五个问题;从培训形式上看,都采用了参与式的培训模式,在活动中引导教师们根据实践体验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曙光小学“玩转电子白板 享受快乐课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电子白板制作比赛;从参加的对象看,除了本校教师外,还邀请了不同层面的专家引领,如荷花庄小学请宁大科研副校长主持,教育局领导、德育专家作点评,提升了整个培训的品质。通过多元的观摩学习,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使校本培训工作更加具体实效。
基于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目标的校本研修
在总结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探索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使学校能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方面不断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学习团体。区颁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考核细则》,至今共有十五所学校被评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占全区学校的40%。这些学校在承担本校教师培训的同时,还形成辐射带动的功能,为提高区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第一批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针对学校校本培训的特色以及学科特长,从心理健康、班主任建设以及各学科与江东区师训中心合作承担了24学分的培训项目,又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全区师资质量显著提升。
二、立足培训项目,优化培训资源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中提出,每一个教师在五年内必须参加90学时的集中培训,开发与实施90学时的培训项目也成了每个培训机构需要突破的难点。为了整合优化培训资源,最大限度为区域内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我们实施了“三大维度整合”、“三个平台共举”、“三支队伍建设”的培训模式,即所谓“三三制”培训模式。
(一)把握三大维度
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职称科学规划及区域内教师五年90学时的培训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需求、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培训目标,采用“三加三”培训体系。前面的“三”指的是三个维度,主要指师德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后面所加上的“三”指的是三类课程,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见附录)
附录
江东区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高班课程表
(二)依托三个平台
1.借助名师流动工作站平台。我区自2005年起,先后建立了9个区名师工作室,引进3个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并成立了名师流动工作站,将名师工作站与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提高了实践的效果。
2.发展基地学校平台。我区于2010年开始逐步创建江东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至今已有15所学校。这些学校为90学时培训提供了实践基地,正以不同的形式将本校的校本培训向区域辐射,以带动更多的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
3.搭建远程网络平台。依托“视像中国”计划网络平台,学习、借鉴培训经验,组织“远程交流培训”。通过网络与外地名师进行同课异构,通过视频与各地名师共同研课,进行思维碰撞。
(三)重视三支队伍
1.组建培训专家团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采用了“双导师制”,即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互为引领。充分利用高校、工作站资源邀请课程专家、心理辅导专家、教科研专家等作为理论导师,为学员们作讲座。同时又聘请实践基地学校中的骨干教师作为学员实践时的导师,制订指导计划,上好示范课,指导学员说课等。
2.组建项目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是培训运行的执行者,由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支持、项目秘书(班主任)构成。项目负责人为整个项目的总负责,担任课程的开发,将实施方案与专家团队进行沟通等;项目技术支持重在信息技术支持,及时将相关学习材料在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上,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活动;项目秘书重在班级事务的管理与协调。在项目实施方案中管理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注重训前、训中、训后的全程监控。
3.组建项目巡查团队。针对区师训中心人员不足的现状,我们整合了教科、教研和教育局的相关老师、领导,联合组成项目巡查团队,负责各个实践基地的巡查。
我们认为培训的管理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班教师,而是诸多培训要素的整合者。首先,要建章立制,我们制定了《实践基地学校和导师要求》《学员学习要求》《学员培训手册》等相关制度,明确组织者、学员、导师各自的职责;其次,严格规范管理,对三百多位学员按照年段学科进行了分班,确定每个班级的班长和副班长;最后是管理考核双轨运行。实践导师侧重于学员的实践过程性评价,项目负责人则及时收集学员对培训工作和培训效果的情况反馈,及时进行诊断性评价。
三、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凸显区域特色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的相关精神,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我们引入了项目管理理念,开发基于需求的系列化培训课程,组建资源优化的培训团队,探索注重实效的培训模式,建构可操作的管理系统等,以此促进我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研究与培训结合,解决工学矛盾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24学时的培训进行调整,与教研活动进行整合,促使研训一体化,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在24学时培训内容设计上,区师训中心要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从横向考虑凸显五个方面要求,即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当前教育改革;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课堂教学策略与教育观摩考察;培训技能提升与培训资源积累。从纵向考虑开设适合不同年龄层次教师需求的培训项目,如班主任岗位培训、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在24学时培训项目中既有专家层面的理论引领,又要有参训人员的实践展示,为学员搭建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专家名师的示范引领下,在优秀案例和成功实践经验的分析研讨中,让学员们分享经验,解决困惑,完善知识,更新观念。
(二)面授与网授结合,拓展培训空间
浙江省教育厅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平台重在项目推出、学员选课以及学分登记评价功能,缺少对每一个项目培训过程的管理。 为拓宽培训的途径与空间,对各个项目实行过程管理,我区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平台,采用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系统――moodle,从课程内容再学习、讨论交流、作业上交等方面将培训教师和学员作为平等的主体,共同参与培训课程的建设。我们将培训项目在网站上,由项目负责人将每次的安排公布在网站上,并将每一次培训后的各种培训资料及时上去,每个学员可以以访客的形式访问,了解培训情况,网上实现再培训。同时还开发网上的互动交流、作业上交等功能,利用这一虚拟研修平台进行延展性培训,实现面授和网络同时异地(培训前期活动)、同时同地( 培训期间活动)、异时异地(培训结束后活动)的研修交流。
与此同时,我们搭建了区域教育数字化平台,整合教师一卡通,开发出集培训学员电子签到、考勤统计于一体的平台,这个功能已在“区域数字化平台培训”项目中应用,将原先的手工、书面档案变为自动化电子档案,由原来的静态滞后管理变为现在的动态实时管理,大大提高了培训业务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
(三)研训与编著结合,形成培训品牌
国家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幼儿、中小学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下转第8页)(上接第5页)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进步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推出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以名师牵头为主,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程教材编制团队,以此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形成并推广研究成果。
五月份,我们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件事:
一、 校园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为规范师生文明行为,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印发了《校园文明礼仪规范》,从穿着礼仪到餐桌礼仪共七大项(穿着礼仪、行走礼仪、尊师礼仪、同学礼仪、升旗礼仪、集会礼仪、餐桌礼仪)。学生人手一册,人人书写体会,班班进行讨论,并由少先队牵头,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督查,演讲征文,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学生静心复习奠定了基础。
二、 抓好毕业班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
通过前两次摸底考试,针对我校六年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成绩过低,学校结合班主任、课任教师、优秀学生层层召开会议,研究复习方法,为学困生能够进1分而努力。
三、抓好非毕业班末复习工作。
(1)、复习期间,实行领导包班制度。领导对所包班级必须做到“每周五个一”:每天查一次所包教师的出勤情况;每天上下午进教室查班一次;每天对所包教师听课一次;每周查一次复习教案;每周验收一次所包年级的教学质量(可利用走访学生、口头提问、卷面考查等形式)。期末考评领导与所包教师教师成绩挂钩。
(2)、定时评比复习课教案,开好校级复习研讨会。
四、抓好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
组织全校教师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备课活动,搜集校本教研学习材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带领他们写好教学反思,制定复习工作计划,为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打下基础。
五、抓好了几项活动
1、认真带领师生加强体育锻炼,特别重视了学生的课间操和课外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增强了师生体质,为师生工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2、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乡举行的版画制作中,我校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3、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学生继续深入背诵《朱子家训》、《三字经》等千古美文;教师在书写好笔记的同时,撰写教学随笔、读书体会并在龙王中心学校博客上发表。截至目前,我校在龙王中心学校博客上发表体会、反思共65篇,位居龙王乡小学第一。
关键词: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英语教师教育
收稿日期:2006―11―06
作者简介:伊 咏 (1965-),女,汉族,山东省蒙阴县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教师教育研究。
一、引言
目前,在职教师教育(INSET: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热点。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职教师培训被众多国家政府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正在有条不紊的进展之中,而英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也是如火如荼。
在英国,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是在《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后开始的。该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课程,这在英国课程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同时颁布实施了《英国全国教学大纲》(National Curriculum)(1988年正式颁布实施)。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得以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尝试就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组织方式、特点以及评估等方面作一评析,并结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有所启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指的“英国教师教育”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情况。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有所不同,限于篇幅,不在本文论述。
二、英国在职教师教育评介
就培训组织来看,英国在职教师教育有一定层级分界。教师发展培训署(TDA: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Agency)负责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的宏观管理,而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各培训部门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没有师范学院,所以培训机构主要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和地方教育当局,尤其是各高校的教育学院负责主要的培训活动。
一般说来,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课程培训、校本培训及教师交流等形式。大学的教育学院均开设众多针对中小学各科教师在职学习的课程,贯通全年。课程培训是指在职中小学教师既可以选修或旁听大学教育学院所设有关课程,又能以全日制或兼职形式攻读学位以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开拓校本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并将此作为英国教师教育改革最突出的特征。校本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固定培训日、教师会、校际交流等。所谓培训日(training day/INSET day/development day),就是指教师发展培训署规定每所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安排5天固定的时间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日中让教师参与各自学科的培训课程、各种专题讨论会、座谈等等。这些培训日都在各学校的校历上有明确标注及说明,一般安排在周五进行。所谓教师会,就是指各学校定期组织的教师交流活动。参加教师会的人员除本校教师外,还邀请大学或教师中心的教师、地方教育部门负责人等校外专业人士参加,讨论并力图解决教师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所谓校际交流,即大学或教师中心通常每学期组织数量不等的不同学校校本培训活动的交流,地点一般是在参与交流的某一中学或当地的教师中心。
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注重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校本教师教育的普及上表现更为突出。总体看来,英国教师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注重实际,侧重实用。英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注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培训内容联系实际和培训时间的安排合理。培训内容侧重于实用性,培训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科研及教学能力方面。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培训课程,这就要求培训部门设置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课程,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例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与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实用课程: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Basic ICT skills for secondary classroom assistants), 有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Teaching bilingual English learners;Teaching refugee and asylum seeking children),有针对课堂教学的(Developing inclusion practice: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诸如此类,课程众多,涉及面也较广,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训时间的安排也符合在职教师时间较紧的实际情况。绝大多数课程的开设时间都不是连续的,最长的也只有4天,这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所学课程。
第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英国教师教育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也注重教师专业研究的发展。行动研究是英国教师教育专家大力提倡的方法,该方法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后,第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划实施,第二步是具体行动, 第三步是观察实施效果,第四步是反思计划的可行性及行动的有效性,以便在将来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在英国谋得一份教师工作岗位不太容易,如果不及时充电学习有可能在教学挑战中失败,而如果脱产进修或学习则很有可能丢掉职位。所以在这种两难境界,行动研究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平衡二者关系的作用。其实,行动研究是教师所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研究",即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尽管在研究之初教师可能费时费力,但当教师从自身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策略时,就有可能较为熟练地解决种种“教学困惑"、减少无效的劳动,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时间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有丰富的网络资源支持,教师选择余地大。英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在职教师教育网络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较大的网站有 tda.gov.uk/,teach.gov.uk/,dfes.gov.uk/ 等。此外, 还有众多的地方网站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同时,各高校教育学院的网页上全年载有培训课程的上课时间、地点(具体到哪间教室)、主讲教师、主要内容等参训教师关心的信息,所有课程设置的修订都在每学年九月份之前完成并在网页上更新。这种培训单位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便于有参训意向的在职教师及早计划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随着英国政府对中小学校管理改革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称职教师”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种新变化给教师自身带来了挑战,也激发了他们参加培训的强烈愿望。虽然培训费用昂贵(一天的课程一般在100左右),且由个人承担,但参加培训教师多自觉自愿,珍惜培训机会。这种较强的学习动机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的前提。
评估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信度和效度直接影响到参加培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上级检查、同行评定、受训教师反馈等方式不同,英国的在职教师教育的评估主要由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虽然该机构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监督和调控各办学机构(从幼儿园到中学,从各地的教育当局到各教师教育部门)保障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它对各个办学机构及培训机构的监督检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有序发展。
三、英国教师在职教育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笔者前面提纲挈领地论述了英国教师在职教育的组织、形式、特点与评估方式等,这对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理念、方式、评价等具有一定启示。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理念上,英国的经验使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体会到教师教育应该既要自上而下,由教育部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宏观调控,周密筹划;也要自下而上,充分考虑到受训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积极性,从而切实增强培训效果。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方式上,广为推介校本培训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同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个体差异,丰富校本培训形式,从时间、经费、资源等方面保证教师教育的全面开展。虽然我们不一定像英国那样确切规定每学期5天的培训日或组织教师会等活动,但可以结合具体教研实际,提出不同的培训方式。目前已有研究者针对英语教师主要以年级为教学活动单位的特点提出“级部校本”模式,还有的研究者提出自我反思、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形式,这些都值得借鉴参考。
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评价上,目前我们尚没有确切的某个负责教育标准的部门进行评定,因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主要由各级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等共同承担,同时与各高校网络学院等联合进行“天网、人网、地网”等相结合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笔者认为,对于新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学位提高培训等的具体评估需要有相关部门牵头,制定相关规定和措施来予以保障,从而切实保证我国2003~2007年新一轮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总之,为切实提高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我们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模式。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也有很大进展。了解英国在职教师教育的概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教师教育理念,丰富教师教育和评估形式,以切实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升在职教师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淑敏,王雪梅.“级部校本"式中学英语教师教育模式探讨〔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4, (1) 57-60.
〔2〕Hayes, 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1997.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契机,办好小班化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同时也借助小班化教育这一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素养
1、教师主动参加学校提供关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类校本培训(培训内容见附二),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每学期分四期进行培训,努力提升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教师自觉运用所学的信息化技能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应用课堂覆盖率达90%或以上。自主设计个人教学资源,每学期上交自主设计的个人精品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训练题或试卷)各一件或以上,并推荐优秀资源参加各级比赛。
3、教师自觉更新、完善、创新个人博客。
二、推进校园的网络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增设教育科研论坛、班主任主任平台栏目,开展网上教学研究交流研讨;规划重建“少年象棋网”。
2、完善、整合教师个人和班级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3、继续加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学校备课组为单位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上传相关资源(教学课件、教学素材、教学设计、优秀训练题和试卷)。
4、依托校园网,全面推进教师办公无纸化。本学期,学校的各类通知、学习材料、相关文件等继续在校园信息网上。
5、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发挥各大管理系统作用,提高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管理水平。
6、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积极实施《校园网管理制度》,加强校内计算机的应用监控,杜绝教师在网上聊天、打扑克和玩游戏等不良现象,严禁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散播不实消息、谣言等。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育管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远离网吧、游戏。努力提高学校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加强网站、FTP服务器的安全防控,利用杀毒软件对全校计算机的病毒发病情况进行监控,及时查、杀病毒,减少校园网内病毒的传播,保证学校网络畅通。
三、抓实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学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信息技术课,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操作实践,教务处还安排了三年级每周至少1节课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四至六年级每周2节课都必须到电脑室上机实践操作。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的质量,学校为每年级教学制定目标(具体目标见附三),任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还必须让85%的学生达到已定的目标。
2、加强“机器人比赛、LOGO比赛”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培训责任到人,力争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具体见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
一、优化措施,全面推进
专题讲座。重点对教学设计基本功和教学实施基本功进行专题系列讲座,每次重点解决一个难题,集中培训后教师要上交学习体会,同时下发相关的学习材料供教师自学。
名师引领。观摩本校骨干教师的个性备课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让教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学习课堂教学经验。另外,还要组织带领教师走进名校、名师,深入课堂直接取经。还可以购置名师课堂实录,学习间接经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基本功显著增强。
案例解读。为教师统一购置名师教学案例,要求教师认真品读、反复咀嚼智慧之处和精彩之处,同时与自己进行比较,发现不足,提升自我。还要求教师把在教学中自感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及时记录下来,由教务处筛选案例,及时召开案例解读交流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从而开阔思路,共享智慧。
对话引领。各教研组每周上交一份教学中的疑点、盲点、难点统计表,对其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召开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提出问题的教师参加对话引领会,从而把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诊断。对教学基本功比较薄弱的教师,通过反复看课,进行分析诊断和跟踪指导,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确定发展目标,制订研修措施。必要时可令其拜师结对子,由名师着重引领。
自我反思。举办教师反思讲座交流,使大家互相借鉴。还可以将反思内容写成笔记,把反思呈现在教案上,体现在论文里,落实到教学中。没有坚持不懈的反思,就不会有自身素质的增强,不会有不计其数的精品课堂。
二、技能竞赛,营造氛围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大练基本功的热情,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提高训练质量,学校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教学技能竞赛。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重点,先后开展了三笔字、简笔画、教案设计、板书、教具制作、课件评比等活动,展示汇报训练成果。还组织教案展、优质课观摩展、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专题展览,并进行基本功现场展示表演。
三、加强科研,综合提高
我们将基本功训练与高效教学课题研究有机结合,从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壮大科研队伍、制订科研规划、开展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抓起。不但承担了县级教研、科研部门要求的课题研究,而且开展了校级小课题研究,让教师人人有课题,并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教务处定期召开课题协同会、研讨会、指导会,让承担课题的每位教师都真正行动起来。教师在课题实验中不仅基本功得到了巩固,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科学管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整整八个年头,作为一所农村中心校的教师,我们始终坚持面向每一名学生,走“稳中求发展”的道路,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人手,经过八年的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我们结合学校与教师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本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原则,力求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一、科学安排。保证教师学习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二条中摘抄了一位女教师的来信“教师的时间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句话道出了教师的心声。的确,作为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可以利用,白天站在讲台上,夜晚还要灯下批改,如何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
《当代教育新理念》一书倡导教育终身化,因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终身教育思想被广泛接受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反映。为此,我们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从供应书籍开始,给教师提供《陶行知教育名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根据本镇教师队伍的现状: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观念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骨干教师分配不均,加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认真拟订学习计划,利用每周五下午校本培训时间,坚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培训,从理论学习人手,努力挖掘有利于教师学习的各种资源,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新课程实施扫除障碍。根据本镇教师的教学情况,选出《当代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丛书》《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说课、听课与评课》等学习材料,并通过学习沙龙、学习论坛、学习竞赛等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既保证了教师学习的时间,又增强了时效性。
二、关注课堂,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钟启泉先生说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人的整个生命。对科研成果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八年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进一步证明,课堂教学成败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设计、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都不同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1.专业引领,全体参与
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逐步实施新课程。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先选派年纪轻,接受教学能力强,观念转变快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带任务为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二是请县市级教育专家、教研员到校进行理论与课堂教学的指导,重点通过课堂教学这个途径,传达新课改精神,体现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
2.精心研究,提高实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懂得:检验教学设计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手段是课堂教学,检验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分两步走:
第一步,镇中心校主要由业务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参与课堂研究,其他村级小学主要由各校长负责听课、指导、参与研究,并提倡对教师的评价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样,能够采用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性评价,并注重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方式。为使工作有据可依,我们结合本县小学“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重点做到四看,一看积极的课堂活动氛围;二看师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体现,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还是自己设计的下一个环节;三着教师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发散面,实效性如何;四看教师角色的转变――重点在于是否关注学生的问题,在训练学生学会彼此倾听的同时,自己是否主动寻找学生的问题与答案。
第二步,开展全镇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开展研讨活动是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很好途径和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大的乡镇中心校。要带领八所村小的老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学习条件、教学环境的差异,我们采取以点带面、辐射全镇小学的方法、方式。每次教研活动,都使教师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从2003年至今,每学期由中心校组织的开放日和开放周活动,为村小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全镇组织每学期一次的由村小教师展示的公开课、示范课。我们惊喜地看到,在新课程实施的道路上。全体教师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
3.规范检测,体现成果
检测是检验师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是检查教师是否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行为,可以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中心校每年组织包括村小校长在内的检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检测分三步进行:
(1)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对全镇每位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并根据实际分别评出创新课、优秀课、达标课。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不断完善评价标准,获创新课等级的教师人数逐年增加。
(2)分组抽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口语表达、朗读、计算、逻辑思维、说理、动手实践等,新课程一直倡导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把考查学生各种能力作为检测学科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一部分,多年的成果证明,培养学生能力与教授学生知识同样重要。
(3)严格组织期末考务工作。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考试,因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制度也在不断走向完善。如今,我们已经感受到卷面考试内容正不断向考查学生多方面能力转变,所以,把好质量检测关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全镇小学质量检测工作“一盘棋”,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严格实行全镇大串考制度,保证检测成绩的真实性,从而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赞同。
三、学会反思,加快教师成长脚步
有人说:不会反思,就不会有进步。这句话有道理,学会反思,这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无论领导还是教师,无论上课还是听课,都应逐步学会针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逐步学习、摸索、总结出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每日小反思、每月大反思、每学期总反思(质量分析)。教学校长进行全镇各学科的期末教学质量分析并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全镇教师大会上切合实际制订新学期目标。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发现新问题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步位于全县上游,2010年,我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各学科教师代表学校参加全县教学大奖赛,取得优异成绩,全部获奖。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得到推广,近两年来,有30多篇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1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知目标遭遇冷落。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目的是唤起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整合起来落实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受抨击过多,社会、专家不断批判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导致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认为新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要让学生参与过程,结果不那么重要了。
新课程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并没有弱化“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的意思。从上述语文素养的内涵分析,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双基”,语文教学就如无本之术,没有扎实的墙基,高楼大厦怎能高耸入云?
1.2 人文精神强行越位。《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到“课程标准”的目标中,我们也能看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内涵。因为学生年龄和知识背景的差异,在不同的年龄,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不同的内涵,但它又是血脉一体,不可分离的。
1.3 价值引导趋向含糊。语文学习主观性很强。面对同一材料,不同主体解读,反应极具个性化。珍视独特与多元,是真正素质教育也是人文教育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对人的关注,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过去的那些“教师专制”、“唯一一答案”等现象不见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了,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了。这对于学生成为主体的人、有个性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不是学生“自然性”的发展,而是追求“和谐”的发展。
1.4 教师作用逐渐虚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教学提倡“二主一线”,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新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教师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可喜的变化。但令人担忧的事随之而来。我们看到,很多时候,老师在发挥学生主体的过程中,自己的有效引导被忽视了。认为生成的课堂是无法预料的,放松了设计上的指导,导致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该做什么,以至于学习活动变得效率很低,一堂课下来。目标没有达成。
2 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任重道远,我们应针对实际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力争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2.1 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实践,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正处于认识上新旧交替的阶段。继续营造学习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氛围,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准确把握新理念、新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科学制定“三维目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预设教学活动、诊断教学效果的依据。全面、和谐的目标制定,有利于组织学生体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落实“双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正确认识人文性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而感性认识来源于对文字直接的印象,基于学生的感性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学生不掌握这个工具。就无法实现人文价值。引导老师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会读”到“爱读、乐读”。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整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中感受其传达出来的人文内涵,在不断感悟的过程中反观语言文字的作用,如此循环,使学生掌握语言,受到文化的熏陶。
2.4 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实践的机会,在对语言的朗读、运用实践中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在言语表达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学会传达自己的情感。
2.5 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激励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灵活有效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激趣策略
朱熹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些精辟的论述充分肯定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问题的情境是激起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从而使学习动机处于激活状态的必要性[1]。教学是科学,但也是一门艺术。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有序的教学结构,精致的教学图式,无不闪烁着教学的艺术光辉。教师通过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学生求知欲望,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成功的课堂一般离不开情景引入。例如[2]教研组在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课,很受启发,后来这个案例也广为流传了。这堂课的内容是学习“对数表常用”教师首先拿一张纸对学生说:“这张纸厚约0.083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要是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是多少?”同学们议论纷纷,进行了各种“估计”,听到老师说出“厚度将超过十座珠穆朗玛的高度”这一结论时,同学们无不感到惊讶。于是列出了算式:0.083×230。同学无法很快算出结果,迫切想知道有什么方法,从而引出了新课内容。从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因此能使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保持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并能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活中的教具结合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3],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兴起。中学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辅助,计算机的运用给中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极强的交互性,使学生有了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例如下图观察位似图形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图片,学生很容易得到其性质,相对于教师的讲解式教学容易理解多了。教具相对于多媒体生成的虚拟情境,有时更能左右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随机事件时,利用“骰子、扑克牌、乒乓球”等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发兴趣
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有趣的内容配合生动的语言,便会相得益彰。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判断、定理具体化,深刻的道理通俗化,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易于诱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尽量用学生较熟悉、容易理解,而且具有诱惑力的语言,这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有良好的作用。
例如,剖析课后练习时,学生并不感兴趣,这时我就会以类似电视节目中提问的方式,在读题前说“请听题”到第二题的时候说“下一题”在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告诉他:“你有三种求助方式,一是电话求助;二是向周围同学求助;三是找人替你回答。”通过这种生动、幽默的方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表扬与鼓励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依赖于成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情绪,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首先,对学生的提问要认真倾听,耐心细致地回答,尽可能给学生满意的答复,注意在答疑中反问的火候和分寸,讲究艺术,使学生勇于提问,培养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问使之能回答得出来,并给予肯定,消除基础不理想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强学习信心[4]。再次,应把学习过程评价作为评价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而又有微小进步的学生进行各种诱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用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差生”的转化。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其实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就应及时表扬。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数学发展的历史与数学的广泛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主动探索与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主编.2004,4.
[2]张志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2.
[3]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2003,8.
1.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的作用,即使预习也只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前教师要制订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2.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除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外,还要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一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后进生的发展,营造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它还能弥补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3.课内重视听讲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初中新生对课程增多、课堂内容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的现象。应要求他们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调动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的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4.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让学生演好主角就必须先为学生设计好适合演绎的剧本。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由于本学期用的是新教材,因此我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我们强调抓住教学内容的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研讨,抓住“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整合,事实证明效果更好,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负数的作用或引入的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有理数大小比较时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5.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探明这一点,并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的意义。掌握了这一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6.切实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用各种渠道使自己的业务全面提升,争取一专多能,使自己成为“杂”家型教师,并向专家型、学者型努力。我们要不断实践创新、研究反思、合作共享,比如写教后记、教学目的、教师感言、教学历程心得、总结反馈、回顾积累等。同时,教师要避免独来独往、封闭单干的工作方式,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互相合作、帮助,以适应教育创新的需要。
7.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先要理解学生,关怀学生,接近学生。学会观察学生的心理反应,自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教师的宽容、无私、热情、鼓励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品质。比如教师要保持笑容、对后进生一句夸奖、给考试失利者一个鼓励、给犯错误的学生一个“面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体现了新的学生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细节、养成习惯,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转换了角色。
8.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反思性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认识的反思,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快结束时,让学生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的感受;或是一周结束时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
8.1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过程清晰化、思维条理化。
8.2在集体讨论中反思。“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想法,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概念形成的关键是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实现自我创新。
9.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下面这种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如: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后,底端将水平滑动1米吗?
10.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使用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