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

时间:2023-05-29 17:4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年级上册数学训练题

第1篇

  

为使今后更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身体、思想、文化、智力等同步发展,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特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10以内数的认识、分类与比较、10以内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图形与位置、共八项内容。在教每项内容时,首先结合情境图展开你说我讲的活动,加强练习、训练好、巩固好所学内容,单元结束进行回顾整理让学生谈一谈本单元的收获,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扎实学牢固,系统地掌握好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达到学而实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熟练地认读写20内的数,用数表示物体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会用〈 、〉、=、了解含义。

(2)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通过事物辩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上面、正面、侧面。

    (4)学会简单的按给定的标准对物体比较和分类、加深对分类、比较、的理解。

2、数学思想:

(1)用20内数描述身边的事物,理解数学的意义,形成数的观念,在比较数的大小中建立学生的符号感。

(2)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多样化计算。

(3)认识几何形体,确立位置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

(1)能用20内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20内数的加法的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问题中,培养合作意识。

4、感情与态度:

(1)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身边的事和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越来越喜欢数学。

(2)在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

学生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运算,及多样化计算,用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法的含义。

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并能达到熟练计算的能力。

四、学生分析:

所教的一年级有学生38人,面对刚刚入的小学生,真好比是一张白纸,什么不知道,但有部分学生常常只会哭鼻子,家长常常送不下,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需要教师做大量工作,应采取一系列的相应的措施,把学生待入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愿学的舒适环境中,调节好积极上进情绪。

五、采取的措施:

1、在教学中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

2、教学中要体现开放性教学,采取多样化教学,解决问题也要采取多样化教学。

3、对后进生要耐心教育、认真辅导、热心关切。

4、注意评价的改革,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六、课时安排

起止时间           周次            学习内容(页数)

9.1                一        新生入学前的德育教育

9.4-9.8            二                   6-12

9.11-9.15         三                 12-18

9.18-9.22          四                 18-24

9.25-9.29         五                   巩固

10.2-10.6          六                国庆节放假

10.9-10.13        七                  24-28

10.16-10.20       八                  28-36

10.23-10.27       九                  36-48

10.30-11.3        十                  48-54

11.6-11.10       十一                 54-60

11.13-11.17      十二                 60-66

11.20-11.24      十三                 66-72

11.27-12.1       十四                 72-78

12.4-12.8        十五                 78-84

12.11-12.15      十六                 84-90

12.18-12.22      十七                 90-96

12.25-12.29      十八                 96-102

 1.2—1.5         十九                 102-108

1.8—1.12         二十                 108--114

1.15-1.19        二十一               114--120

1.22—1.26        二十二               迎接期末考试

 

 

第2篇

【关键词】 加强 概念 落实 双基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双基”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最基础的知识,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在小学数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最基础的知识中,概念是最基本的。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础,没有数学概念,也就无法构成数学知识体系。每一条性质、法则、公式等,都要应用到许多数学概念。例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个性质应用到除法、被除数、除数、扩大、缩小、倍数、商等许多数学概念。可见数学概念是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条件。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首先必须重视概念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实际就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单位。正确的数学思维要依靠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思维就没有依据,各种能力就无法培养。所以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种必须切实抓好的重要一环。如何加强概念教学呢?

1钻研教材,掌握规律

要加强概念教学,首先要钻研教材,掌握各类概念形成过程的规律。从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概念的引入,有下面的三种形式:

1.1从实际引入――用实物、教具、实例引出概念。例如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14~15页的教材,是从一个太阳、一头大象等具体事物中,去掉它们非本质的属性,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将它们数量关系方面的本质属性抽象出来,就得到自然数“1”的概念。又如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24~25页的教材,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各个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的三条边,发现它们都有两条边相等,从而引出“等腰三角形”这个新的概念。

1.2从旧概念引入――从旧概念引出新概念。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47页例2,是通过三扎彩色气球的实物图:每扎5个彩色气球,启发引导学生,从5+5+5=15引出5×3=15,这样就从旧概念“加法”引出新概念“乘法”。

1.3从计算引入――从计算中引出新概念。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69页的教材,是从计算73÷3=24.33……中,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从上面三中形式的实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一般规律是:具体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2运用直观,揭示本质

进行概念教学,必须按照概念形成过程的规律,也就是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的认识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充分运用实物、模型、教具、图形、算式、数字等感性材料,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口讲。但是,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概念教学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把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3组合归类,形成系统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数学概念是逐步发展的,是前后连贯的。许多数学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每当讲完一个新概念,就应当引导学生,把互相联系的新旧概念,按照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类,逐步形成合理的概念系统。例如,讲“比”的概念后,便与除法、分数联系起来,用a÷b=a÷b=-(b≠0)来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列出如下的表格,对三者的各部分进行类比:

把数学概念进行归类比较,形成概念系统,不仅使学生学到的概念更加系统化,便于理解和记忆,而且能够其反三,融会贯通,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到的概念,这正所谓“类比促迁移”。

4进行对比,防止混淆

许多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接触的概念多了,特别是出现某些近似的概念时,不对比就容易混淆。从心理学上说,是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对某些概念发生混淆,就会造成思维的错误,以至产生解题的错误。例如:学生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常和求长方形的面积混淆,这是因为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了;又如,“除”和“除以”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概念,因而在解题时往往产生错误。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可以采用对比训练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编出对比题组,上课时指导学生通过练习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对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分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辩析能力,防止在解题中产生错误,这正所谓“对比抗干扰”。

5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学生理解了概念,不等于掌握了概念。况且学生掌握概念有一个过程。所以,形成概念后,还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巩固概念,并在实际中应用概念。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到一定程度后,又必须通过概念的综合应用,揭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把形成的概念逐步充实、扩大、深化和系统化。因此,每当教学一种概念时,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来训练学生。

第3篇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也有了一些更高的要求,只有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和评阅、学困生辅导等每一环节的工作,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在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落实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精心备课,为优化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除传统的教材研究、教学设计外,结合新课程的特点,还要把很多心思花在教学具准备、课件准备上。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强调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低年级数学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科特点创设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些特点,课前就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如各种卡片、挂图、常用的实物教具、课件等等。例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咕咚》一课时,课前我下载了动画片并适当做了剪辑,上课时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积极尝试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在课堂上能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展现自己的才华。当然,对于教学课件,并不是为用而用,关键看能否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目标,实现更好的育人价值。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认真上课,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上课铃声响起,教师准时进入教室,全体起立,师生问好,行注目礼;课堂上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如遇疑惑大胆质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树立优质高效的理念,不随便浪费课堂上的一分一秒,既认真按照自己的教学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同时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让学生多读书,多实践,又要做好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还要注意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泛泛地读,浪费宝贵的时间。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依照学习所得,努力围绕以下四个环节结合实际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备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整体感知,扫清障碍)――品读(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延读(适当拓展,体现创意)。还是以《咕咚》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这个故事开头的精彩动画片断,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儿呢?”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读时,主要让学生大致了解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把重点放在了“会认字”的认读上,通过开火车、找朋友等游戏活动进行认读巩固会认字。接下来,由几个问题作串连,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既达到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在理解“狐狸、猴子、小鹿、松鼠听到兔子慌张的喊声,他们有什么反映?”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找一找有关的句子,用“――”划出来,然后指名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慌张”、“乱哄哄”。让他们先说说什么是“慌张”,自己有过慌张的时候吗?再让他们想想什么是“乱哄哄”,生活中自己见过哪些乱哄哄的场面。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体会到了小动物恐惧、惊慌的心情,朗读得也更有味儿了。在学生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动物说些什么呢?可以对小兔说,也可以对狐狸、小猴、松鼠说,还可以对狮子说。”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得很精彩,而且大都能抓住要点,揭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我还让学生自制课文中的小动物头饰,表演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质疑、独立思考和想象的时空,为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努力。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扬长补短。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例如,在执教了教学研讨课《我在家里贴字卡》(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后,我根据专家的点评和指导及时进行了反思,找出了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值得总结应用的几点经验:(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进行识字训练;(三)练读形式多样化,避免学生产生泛味感;(四)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识字;(五)重视写字指导,典型字例可按这样的程序指导:读帖(观察笔顺)――书空――再读帖(观察占格)――示范书写――描红――带写――临摹――评议。当然,在反思中也注意到了自己在组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弱点,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有的教学术语不够规范等,这与自己的教学经历与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是相关的。进行这样的教学反思,对促进自己的业务成长作用是很大的。

再如,在上一年级下册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教学中,我重点训练了“破十法”,先用小棒进行演示和实践,再用各种实物图帮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掌握情况挺好,正当我沾沾自喜时,一位有经验的老师给了我提醒,“想加算减”也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好办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速度,另一方面也有利加法的复习和巩固。听了她的话,我一下子意识到了算法多样化的重要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破十法”、“想加算减”和“平十法”都做了比较和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总之,通过及时的反思与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能够促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发扬长处,弥补不足。

四、精心设计作业,培养良好习惯。

不管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常规和习惯之外,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是一个重点。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作业更多是在课堂上完成,家庭作业仅仅是一些口头作业或少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养成良好习惯的意义比作业本身更大。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书面作业,必须坚持认真及时批改;对于回家的一些口头作业,还是应该想办法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并做一些检查督促,使之有效落实,避免让孩子产生可做可不做的错误认识,进而形成一些拖沓应付、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对于书面作业,教师可充分利用记错本,记录下常见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还应该把作业问题突出的学生名字记录下来,面改面批,及时进行辅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阅读型。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有预习读课文,复习及背诵要求背诵的篇章片断等;课外阅读如读同步读本,读课外书等,以求巩固识字效果,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课外书内容相对宽泛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2、实践型。如语文学习了拼音以后,鼓励学生自制拼音卡片;自制识字卡片等,此类作业不做硬性要求,以鼓励为主。另外,还可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实践活动,如一年级上学期制作树叶贴画,同学兴趣浓厚,制作出了一些比较漂亮的作品,有可爱的动物,也有美丽的风景画。再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之后,让同学回家拼一拼、贴一贴、做一做,效果都挺好的;还有,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百花园六上有一个“看谁想得妙”,课堂上画了,说了,但学生意犹未尽,我让他们回家画在一张美术纸上,结果有的学生竟然画了20多种,好几份作品还挺漂亮;学习了《咕咚》一课后,我让学生回家练习讲故事,并自制文中的小动物头饰,排演课本剧,学生也是兴趣盎然。对于高年级来说,规定主题做一份精致的手抄报也是他们展示才华的好机会……这样的实践作业还有很多,只要多花一些心思,还是可以布置一些适合孩子,又能一举多得的实践作业的。

3、个性化作业。学生存在差异,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有时也是弥补缺漏),适当完成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如有的学生喜欢观察,写一点小日记,她就设了一本“我的心情”日记本,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还有的学生喜欢阅读,他们就设立了美词佳句采集本,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完成那种作业,都要特别注意强调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时时强调书写姿势,包括坐姿、握笔习惯等。2、强调养成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课堂作业可以少做一点,做慢一点,但一定要努力把字写工整。3、教育学生爱护书本,保持书本的整洁,杜绝乱涂乱画的现象,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评比,表扬先进。总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事认真,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因材施教,辅导学困生。

第4篇

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1、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新颖的和趣味性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能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

根据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除小单元外),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几个有密切联系的信息窗(情境图),每个信息窗又是包含有多少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编排成“情境串”或“故事串”,从而引出一系列相对独立而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了“问题串”。

3、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普遍采用的“小步子”编排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如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传统教材中,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不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不退位)”的笔算放在一起,将相关的口算放在其他单元中,人为地将笔算与口算分开,不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在知识安排上,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同时,又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编排了加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4、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合为一个过程。

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的知识体系束缚,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把学到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基本框架。如第65页加混合运算,主题图呈现的信息是:小朋友拿50元钱购买纪念品,珊瑚每只17元,贝壳每只25元,海豚每只23元,海螺每只13元。教材没有直接出示算式,而是在学生解决教材中提出的“用50元钱去买一只海螺每只和一只珊瑚标本,还剩多少元钱?”或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其他问题过程中,通过探索获取运算的方法,然后利用获取的方法,解决其他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

5、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材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综合情境图,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足够空间,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选择信息、组织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信息窗1,由图中的两位小朋友在南极实地考察的情境和天空飞着的贼鸥、冰面上的企鹅、雪地上的海豹等信息,学生可能提出“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贼鸥?”“有多少只海豹”等问题。本册教材沿用了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在每个情境图的后面都设置了卡通问号和问题口袋,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旨在积极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你说我讲”体现一种开放、民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与教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第53页的“你说我讲”,红点标示的问题是“摆轮船比摆帆船多用几个贝壳?”,要解决这个问题,策略是多样的,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出各自的计算方法,然后展示、交流各自的成果,以此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新教材第一册共有9个单元:

第一单元:逛公园——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下雨了——学看钟表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

第六单元: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统计

第九单元:儿童乐园——总复习,另外还包括两个数学广场和两个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小小信息员。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空间与图形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三)统计与概率

1、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加深对百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

数学思考: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00内数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探索100以内容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认识图形、方向及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对统计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分析判断,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解决问题:

1、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能与同伴交流。

2、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知识与技能等显性目标上。

2、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全体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时,就同一问题情境,允许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自主练习时要为学生提供难易、数量不同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完成,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

5、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虽然本教材已构建成以教科书为核心,以教师教学用书、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和教辅读物为辅助的立体化的课程教材体系,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教师还需因人、因地、因时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以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6、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实施评价目标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评价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逛公园------------------6课时

第二单元:下雨了-----------------------2课时

第三单元:农夫与牧童------------------4课时

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2课时

第五单元:小小存钱罐-----------------5课时

第六单元:大海边---------------------17课时

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4课时

第八单元:我们的鞋码------------------2课时

第九单元:雪山乐园---------------------5课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二班共有学生37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质较好,掌握了继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基本能力,学习数学兴趣浓厚。但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审题能力还需要加强。这学期我将继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

1、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

2、下雨了——学看钟表。

3、农夫与牧童——方位与图形。

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

4、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5、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

6、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实践活动——小小信息员

7、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8、我们的鞋码——统计

9、儿童乐园——总复习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能理解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结合现实素材,初步学会估算。

3、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

4、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5、经历探索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在估计物体个数和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6、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7、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8、在统计活动中,学会初步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主要的教学措施和教改思路

1、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呆板的形象,使用儿童化语言,寻找适合低年级儿童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上我的课。发展学生能力,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2、重视培养习惯。

好的习惯使学生学习数学事半功倍。在平时的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认真思考等良好习惯,形成自觉行为。

3、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利用时间,在课堂上获取方法,解决问题,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基础知识同步发展。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上要活泼有趣,课内外结合,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概况

一(1)本班现共有学生46人,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的、操作的学习内容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少数孩子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地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学生,我们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孩子们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安排7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

安排五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三个单元,即第一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四、六单元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这两个单元里还要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第三部分是常见的量,一个单元,即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本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与原教材相比在内容编排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把原一年级上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放到本册作为第一单元,把原二年级上册教学的两位数的加、减笔算提到本册,把原一年级下册教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两个单元推到二年级上册。这次调整是在对实验区实验状况进行认真调查、广泛听取实验教师意见并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不宜同步进行。两种算法的思路不同,加、减交叉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加法思路和减法思路,在加法不熟练的情况下,也难以利用加减的互逆关系进行想加算减的思考。所以把原来一年级上册安排的20以内加减法的一个单元分为两个单元。又考虑到许多学前教学薄弱的地区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太重,需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把20以内的退位减法推迟教学。二是两位数的加减笔算与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口算时对算理产生的感悟可以顺利地迁移到笔算中去,所以把不进位、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编排在一个单元里,把进位和退位的有关口算和笔算编排在另一个单元里,这是一种合适的整合。三是虽然用口诀计算乘法比两位数的加减笔算容易,但一年级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确有困难,所以推迟教学。

2.空间与图形领域:

安排一个单元,即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遵照儿童观察物体由整体到部分,由粗略到细微的认知规律,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之后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是恰当的。

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认识计数单位,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识100以内数的含义、探索100以内数的组成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用100以内的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等活动中,培养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

2.在探索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相应的口算和笔算的练习,提高进行加、减运算的能力。

3.在借助相关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在摆图形、围图形、折图形、画图形以及拼图形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年级(3)班有学生49人,(4)班也是49人。通过师生一学期的共同努力,绝大部分部分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具有一定基础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学生上课纪律松懈,精力不集中,思想经常开小差,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经常拖拉作业,以致学习成绩较差,还需要在新学期里多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这部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工作。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六个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分别从数与代数、空间图形、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加与减(一)”。

是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降低了一年级上学期孩子们学习数学的难度。退位减法是一个难点,学生掌握比较慢,但同时也是今后竖式减法的重点所在。所以在介绍的:数小棒、倒着数数、凑十法、看减法想加法、借助计数器……这些方法中,孩子们喜欢用什么方法不统一要求,自己怎么快怎么算,但是要介绍这些方法。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

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在“加与减”的学习中,结合生活情境,学生将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学生将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学生将经历从上学期立体图形到现在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七巧板是孩子喜欢的拼图,用它可以拼出很多的图形,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三)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第五单元之后安排了一个大的实践活动,即“分扣子”和“填数游戏”。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不同方式的分类,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安排学生填数游戏,旨在对孩子的口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训练,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学习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难点

1.20以内退位减法。

2.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二)知识与技能:

1.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探索并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与进位、退位)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根据具体问题,估计运算的结果;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将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特别是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开展一帮一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4.加强口算练习,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5.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6.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7.每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做到及时复习,及时考核,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补差补漏。

8.从作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不但书写工整,且准确率高。

对每天的作业老师要及时批改,并让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

9.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10.做好培优扶差工作,提高数学及格率,力争使及格率达95%。

六、学困生辅导和转化措施

1.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2.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3.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4.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5.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6.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7.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8.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1、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2、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4、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2、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