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物理

高考物理

时间:2023-05-29 17:4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物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物理

第1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 命题 能力 图象解题 压轴题

高考物理命题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新课标的逐步实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认真分析与研究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命题特点,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将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及复习起到很好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同时它也是我们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以及高考复习的基础与方向,帮助我们在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高考物理命题一些认识和特点。

一、试题难度下降,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

从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命题情况看,基本上没有超纲的内容,没有偏题、怪题。其特点是:试题难度有所下降,高难度题已不多见。教材上的原型题或原型改编题题量有所增加,偏而难的题量减少,活而新的题量增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会,深入理解。对物理公式要熟悉,掌握它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对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要有全面了解。

二、命题与生活实际、科技生产实践、现代物理相联系:

近几年试卷设计仍然是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题目立意较新颖,尤其是实验题设计新颖,重点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及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试卷还特别重视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三、加强考查实验能力和对实验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别是高中物理,很多重要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规律的总结依赖于实验。而且实验能力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所必须的基本技能。所以近几年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除了强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外,还强调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知识,用已学过的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从多方面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以及进行物理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学校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甚至产生"做实验不如画实验,画实验不如讲实验"的想法,长期以来,这种做法也往往能够在应试中取得成效,所以比较有市场。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的中考越来越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素养的考查。

四、利用物理图象解题是高考物理命题的一大特色:

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中的课本增加的图象很多,它们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属性,又能够起到文字教材不能替代的作用。能否正确挖掘这些图象中的信息与发挥其功能,决定着学生能否正确、快速地解决一些物理问题。高中物理学习中也涉及大量的图象问题,从力学到电学、热学、原子物理学,涵盖面相当广泛。运用图象的能力要求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读图:即从给出的图象中读出有用的信息来补足题中的条件解题;(2)用图:利用特定的图象如υ-t图、U-I图P-V图等来方便、快捷地解题;(3)作图:通过作辅助图帮助理清物理线索来解题。这三点对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层层提高。

五、高考物理命题中压轴题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综物理压轴题,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题中有题,即大题中,分为两、三个小题,一般先易后难。2、物理情景交错复杂,物理过程层次多样,覆盖知识点广、跨度大,隐含问题杂,渗透数学问题难。3、区分度大,得分率低。所以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综合性试题只要认真地审视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应用相关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几个连续方程,再综合找出各物理量的关系,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就会解出相关物理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压轴题主要是通过它,拉开优秀生与中等生、差生的距离,达到选拨优秀人材的目的。然而,从历届高考中,很多优秀考生,也无法解决,能完全解决压轴题的考生甚少甚少。说明它达不到区别优、中、差考生,应该降低压轴题的难度。才能达到它的功效。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立足于基础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重视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第20页

[2]《中小学教材教学》2008年5月 (中学理科)第22页

[3]《新课程在教材中的理念》2000年11月 第22页 作者张文涛

[4]《物理教学》2009年第4期第6页

第2篇

对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说明》的2000年版本,首先要学习它的前言部分,前言贯彻了关于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要求和高考试卷的命题原则,近几年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单纯机械记忆。把重点放在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对于学校的高三教学有指导作用。

二、了解修改与变化、高考物理试卷的改革力度

本着稳中求改、改中求变的原则,2000年版本对1999年版本,有下列几点修改和变化。

1.在试卷结构的说明中,删去了一句话,即“试卷内容的覆盖面,以‘知识内容表’中20个单元计算,不低于80%。”

2.在“知识内容表”的说明中,5条调整意见所带的“*”号被删去。

3.题量继续减少。

附录所附的1999年试卷由24道题减为22道题,删掉一道选择题(原第9道题)和一道填空题(原第15道题)。其它题型的题量不变。

4.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计算题的占分比例分别减少和增加。

选择题由48分减为44分,占总分的29.3%,填空题由37分减为32分,占21.3%;论述、计算题由65分增为74分,占49.3%。

不过,在试卷结构的说明中,上述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分别为25%、25%和50%,2000年高考物理试卷中上述三种题型的占分比例各为多少只有待物理高考后才能见分晓。

5.题型示例换了一道题。

在题型示你的“二、填空题”部分,第5道题换了。原第5题源自1995年第11道(当年的难度系数为0.22,是难题),新第5题来自1999年第15道(难度系数为0.59,是中等难度题)

三、改革举措是为了加强能力考查

当我们注意到《考试说明》中的修改和变化部分时,同时也应看到稳定和不变,而且绝大多数部分内容是不变的,可以这样说,2000年秋季高考物理试卷将基本保持稳定。而上述变化部分,体现了高考物理试卷的改革,着眼于加强能力的考查。

1.知识覆盖面的下限取消了,有利灵活命题,可以体现题在书外而理在书中。

由于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加强以能力立意命题,同时命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还加强应用性试题,这就必然不能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覆盖面。

但是,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并不意味着可以超纲;不限制知识覆盖面也并不能理解为知识覆盖面可以很窄。只不过不强调知识覆盖面,而且知识覆盖面不能作为评价试卷的主要依据。实际上,1999年高考物理试卷和2000年春季(用于北京和安徽)高考物理试卷,知识单元的覆盖面都高于90%,而知识点的覆盖率也都是在50%以上。

2.题量减少,意味着试卷的长度变短,阅读量减少,这使得有更多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卷并有思考时间认真作答,避免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思索而盲目地条件反射式地答题,避免死记硬背、对号入座、张冠李戴、猜题押题。这使得试卷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从而提高试卷的信度。

3.减少选择题和填空题,增加论述题和计算题的权重。这是充分利用题型的功效,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去完整解答全过程,并把解答过程和正确结果用语言文字或数学公式、符号表达式表达出来,较全面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提高试卷的效度。

第3篇

2012浙江高考物理卷给人的感觉是,试题不难,考查的内容都集中在核心模块、重要知识点上,力学、电磁学占绝对比重.没有陌生的模型结构,考试内容与平常教学的重点内容比较合拍,没有明显的超纲题,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同学解题应该还比较顺畅的.

2注重实践,考查新颖

两道实验题将实验环境以照片的形式展现,增加了实验考查的真实感.21题考查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不仅考查了常规的光路图的画法、玻璃砖折射率的计算,还考查了玻璃砖不同表面的折射现象.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在实验室认真的按照规范实地操作,完成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对实验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22题实际是课本上“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伸长量的关系”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组合而成的,考查了描点法作图、弹簧秤的读数以及作图法求合力.考查了基本的实验思想和操作技能.二个实验要求学生画四个图,这使得实验的考查更加接近实际的操作,更加真实的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试题考的都是些常见的模型,但试题的呈现并不单调,每个模型都是在实际的情景中展现,例如16题:用手握住较长软绳的一端连续上下抖动,形成一列简谐横波;23题:为了研究鱼所受水的阻力与其形状的关系,小明同学用石蜡做成两条质量均为m、形状不同的“A鱼”和“B鱼”;24题:将喷墨打印机的喷口靠近上板下表面,从喷口连续不断喷出质量均为m、水平速度均为v0、带相等电荷量的墨滴;25题:为了提高自行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种“闪烁”装置.19题: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这些表述方式让学生感到考试题目与实际紧密联系,生活气息较浓,不是空洞无源的.

4关注民生,注重评价

17题是一道与节能相关的估算题,只要学生注意到我国家庭户数的数量级,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了.在有限的题目中,放一道不需要物理过程的分析、几乎没有物理解题方法的考查的试题会让好多人不理解.但这也体现了出题者的良苦用心.国家大力畅导“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者,高考命题也彰现出它的社会责任感,即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引领广大教师、学生关注能源问题,培养节约能源的习惯,树立投身新能源开发的理想.从这一角度上来讲,17题是一道立意深远的好题.

25题是一个导体棒在磁场中旋转的模型,学生都很熟悉,但是习题的考查并不简单:

前三个小题考查了感应电动势与导体棒长度的关系、画等效电路图、路端电压的时间图象.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学生的常规能力进行考查的,学生比较熟悉.最后一个小题是“装置能否正常工作?并对设计方案提出评价”.题目的答案是开放的,回答得越多越好,但需要对方案进行评价,这种答题形式让很多学生不适应,因为平常的习题训练使得学生习惯了一个问题一个确定答案,突然遇到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如果我们平常教学能够跳出题海战术,多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解题时不是到答案就终止,而是能在结论的基础上展开适当的拓展和讨论,这对提高我们学生的评价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试题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地方,笔者例举出来,大家共同商榷.

第19题用金属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使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1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使笔套带电

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都感应出异号电荷

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

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

正确答案A、B、C

其中B选项的表述有些歧意,“圆环上、下都感应出异号电荷”在这里会产生两种理解:(1)圆环上、下都感应出电荷了,且这二个面上的电荷性质相异,一正一负;(2)圆环上、下都感应出电荷了,它们性质相同,都与笔套上的电荷性质相异.出题者的意思是第一种,但是不少学生理解成第二种,结果造成了B答案的漏选.这种失误主要是对出题者的意思理解不清楚造成的,也不全是学生的责任.如果在表述的时候写成“圆环上、下分别感应出异号电荷”可能会避免学生的误解.所以作为高考题对题目的表述一定要慎之又慎,坚决杜绝表述的歧意对学生的干扰.

第20题为了测量储罐中不导电液体的高度,将与储罐外壳绝缘的两块平行金属板构成的电容器C置于储罐中,电容器可通过开关S与线圈L或电源相连,如图2所示.当开关从a拨到b时,由L与C构成的回路中产生的周期的振荡电流.当罐中液面上升时

A.电容器的电容减小

B.电容器的电容增大

C.LC回路的振荡频率减小

D.LC回路的振荡频率增大

试题解答处于两块平行金属板间的不导电的液体相当于电介质,液面上升,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变大,则电容C变大,周期变大,振荡频率减小.所以答案为:B、C.

此题的表述、答案的设计以及图示没有任何问题.

我们以本校高三某一物理班学生(市平均中等偏上水平、一轮复习电场部分刚结束)来做解题测试,发现正确率高达80%,作为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如此高的正确率确实有些不太正常.再让学生写出分析判断过程,在回答正确的学生中居然有82%的解释是:液面上升,正对面积S增大,所以电容C也变大.由此可见,高达65%的学生用错误的思维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旧知识引起的干扰.苏科版TP4GW84.TIF,Y#]选修3-1册33页课外阅览里有如下内容:图3是测定液面高度h的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图.在金属芯线外面涂上一层电介质、放入导电液体中,金属芯线和液体构成电容器的两个极.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引起正对面积S发生变化,从而使电容C发生变化.测定C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液面高度h的变化.

此题也常见于各种试题与资料中:

如图3是一种测定液面高度的电容式传感器的示意图.金属芯线与导电液体形成一个电容器,从电容C的大小变化就能反映液面的升降情况,两者的关系是

A.C增大表示h增大B.C增大表示h减小

C.C减小表示h减小D.C减小表示h增大

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液面上升,正对面积增大,所以电容增大”.

第4篇

1 情景设计的“趣”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

为了有助于考查考生的较高层次能力,增强考试的公平性,情景设计应该有适当的复杂性和陌生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让考生难以进入答题情景,并快速找到合适的思路.情景设计的“趣” 是考生易于入题的切入点,使每个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趣”在新颖别致.第5题以“闯关游戏”设计背景,新颖别致且饶有趣味,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 增加了试卷的亲和力,营造了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

“趣”在贴近生活.如在【选做题】部分的几个问题都有生活的情景,超声波检查胆结石、渔船向鱼群发出超声波、眼镜镜片常用的材料人造树脂,尤其是第12题[A]以对装有食品的包装袋中充入氮气起到保质作用的情景呈现:以某厂家为检测包装袋的密封性考查气体实验定律,以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情景设计,往往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趣”在切身体验.第6题以乘电梯上楼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为情景,让考生分析在竖直上升过程人对地板的压力,不少学生有过乘电梯的亲身体验,源于生活实践的情景且又是与考试内容、考查目标相吻合的问题,真实贴切,使考生很容易体味命题者的用意,结合图象找出求解的思路.

2 情景设计的“新”是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

优秀的试题情景设计可以成为考生与命题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从而引发考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更为充分地发挥考生的潜能.

“新”在重组变化.第11题实验将源自课本后的习题中电磁阻尼的相关内容与测重力加速度实验进行重新组合,既可看到熟悉的情景,又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实质上仍然考查的是学生打点计时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平均速度的计算等.试卷的第4题电流天平也是教材中现成的资料加以翻新组合,让考生视觉上感到了考卷的“新”,但并不影响考生探究的积极性.

“新”在视野开阔.第3题以行星“51 peg b”的发现拉开了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序幕为话题.太阳系外行星“51 peg b”这个未成见识的新材料,如2012 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拉格朗日点”一样,含学生未成见识的新材料,其新鲜感,成了考生乐于探究的兴奋点,减少考生的阅读疲劳,有利考生潜能的发挥.当然,未学过的新名词、概念或原理和方法等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处理,也可能影响考生对材料的理解,而形成解题的障碍.立足于科技前沿,视野开阔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冲动

“新” 在文理交融.第2题用了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对静电现象记载的《春秋纬・考异邮》中 “玳瑁吸 ”之说,融合了“文化味”与“物理味”. 新颖的情景设计充分体现美感,让考生在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自豪时,舒缓紧张心理,让考生在美中感动.

3 情景设计的“活”是考生多元思考的触发点

多样化的情景设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引领考生从不同的侧面培养自身的能力.好的试题情景设计,应富有启发性或有较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试题情景本身也是考查和引领学生能力发展、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

“活”在美学引领. 试题的情景设计不只是说明试题的背景材料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还隐含着解答问题方法.第8题,三个点电荷在空间的电场分布,体现了空间对称之美;第9题圆环在上滑和下滑过程中的受力对称,从而得出上滑与下滑过程产生摩擦热相等,为此题解题的关键点;第14题A球受力的对称性决定了它受力的唯一性,这也为后续问题扫清了其他受力的可能性.可见,试题多方面地折射出物理模型的简约灵动,物理的对称之美,是引领考生进行多元思考有效的触发点,显示物理独特的思维方法.

“活”在模型解读.计算题第13题取材于医疗器械“磁共振”,看似高大上的器械,其实包含的物理原理还是比较简单,本质是考查电磁感应、电阻定律和电热知识.考生只要认真阅读题中:“做磁共振(MRI)检查时,对人体施加的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肌肉组织中产生感应电流.”按照题中的提示将一圈肌肉组织等效成单匝线圈就把问题转化成单匝线圈的求电阻等物理量的问题了,解题时正确转换物理模型并进行解读,并区分线圈导线的截面积和线圈回路所围成的面积就可以不受情景设计的干扰而正确解题,“将一圈肌肉组织等效成单匝线圈”,富有启发性,较好地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第5篇

一、对高考理综物理试卷的审视

通过对近十年来高考理综物理的追踪分析及调查,高考物理就是“8道选择题,1道实验题和3道计算题”,总分为120分。

1.对于选择题的分析。

理科综合考试中,物理选择题有8题共48分,分值比例达到总分40%,非常可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8道题中的4道~5道一般是单选题,其余是多选题。

2.对于实验题的分析。

每年高考的物理实验题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赋分值在11分~24分之间,分值比例达到总分20%左右。一般来说,实验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而第二小题则着重考查学生设计并表述实验操作的能力。从历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学生得分情况分析报告来看,这个比例一般较低,故又有“得实验者得天下”的说法。由此即可看出实验题得分情况对高考物理成败的重要性。

3.对于计算题的分析。

计算题一般有3道,总分在48分左右,分值比例达到总分比例的40%左右。一般来说,第一题考查基础知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问题不大;第二道题则稳中有难、稳中有升,故第二题的得分高低对于全局来说至关重要;第三题则是压轴题,也是选拔尖子生与中上等学生的重要依据。压轴题一般有三问,对绝大部分考生来讲,只要能做对其中的1~2问就已不错,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做对第三问,故对全局影响不大。

二、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得分率

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能力的培养。

1.重视对题目的审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对具体物理场景的建立,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各物理量间关系的把握。

例1:某人骑自行车以4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时刻在他前面7m处以10m/s的速度同向行驶的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而以2m/s2的加速度减速前进,则此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汽车?

考点解析 : 这是一道考查直线运动中追击相遇问题,追上的条件是追上时两者位移应满足S汽+S0=S自。一般情况下两者所走时间是相等的,而这道题恰恰是在前方汽车停止后人才追上,所以两者所走时间不同。要做对本题必须对物理场景和物理过程以及各量间的关系分析清楚。

解析:人追上汽车时两者位移应满足S汽+S0=S自。汽车开始关闭发动机到静止需要的时间t0=■=5s

此时,汽车的位移S汽=■t0=25m,人的位移S自=vt0 =20m

因s汽>s自,故仍未追上。因此,人追上汽车,应该是在汽车停下以后,再经过t1=■=■=3s才追上,所以时间t=t0+t1=8s

2.重视学科内知识系统的构建与融合。

例2:频率为V0的光子由地球表面竖直向上运动,当上升H=22.5m的高度时,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它的波长变长一些,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引力红移。①试写出光子质量的表达式;②当光子上升H=22.5m的高度时,试用能量守恒的观点,求该光子频率的引力红移量v跟原有频率的比值。

考点解析 : 这是一道以引力红移为背景的科研性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先根据题意,理解引力红移的含义,再运用光量子理论、质能方程,求出运动光子的质量,进而运用光子和地球组成的系统的能量(光子能量和重力势能之和)守恒,求出光子在地球表面上升过程中频率的引力红移量v跟原有频率v0的比值。

解析:①由光量子理论E=hv,质能方程E=mc2,得运动光子的质量m=■

②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知,光子向上的过程中引力作负功使光子能量减小转化为系统的势能。

原来光子的能量:hv=mc2

上升高度H后hv=hv'+mgh:,变形可得hv=mgh

则 :v/v=gh/c2

3.重视数学基础和运算能力培养。

例3:重量为G的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人欲用最小的作用力使木块做匀速运动,则此最小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应如何?

解析:木块在运动中受摩擦力作用,要减小摩擦力,应使作用力F斜向上,设当F斜向上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时,F的值最小,木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知:Fcosα=μNFsina+N=G

解以上二式得:F=■

令tan?渍=μ ,则sin?渍=■,cos?渍=■

cosα+μsinα=■(cos?渍cosα+sin?渍sinα)=■cos(α-?渍)

可见,当a=?渍=arctanμ时,F有最小值,Fmin=■即

第6篇

2013年高考在即,对于一个学科,尤其是物理学科高效的高考备考过程,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考物理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广大考生高考成绩的好坏。下面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科学、系统的备考,突破物理成绩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瓶颈,取得物理高考成绩的飞跃谈几点浅见,希望能对正在进行高考物理备考工作的教师同行及学生有所裨益。

一、在备考中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X”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综试题并未脱离高中形式已有的单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以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内容作为载体和背景,要求在所提供的新情境条件下,分别用各学科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考生的答题情况可以看出,许多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理解概念或规律的含义,不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而导致了许多基本的错误。仅以2008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为例:14题主要考查了平抛运动的位移、速度规律。15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中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17题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质量的计算等等,都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应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难题、偏题和怪题,不做毫无根据的预测和猜题,不盲目追赶时髦、紧跟形势搞“热点问题”,更无须刻意追求跨学科的综合训练。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始终依据《考试说明》指导复习全程,因为它是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备考资料。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出台之前,应将2003年的《考试说明》和2002年新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作为首选的教学参考,仔细研究、分析近五年的物理高考试题,从中研究发现高考命题中的一般规律。

二、在备考中注重向学生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物理思维策略方面,如隔离法、整体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等。上述几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对中学生,而且对中学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养成,因此,在备考中要注重向学生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三、在备考中要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实验复习一直是高三物理复习的薄弱环节,有的复习资料或训练套题中甚至没有实验的内容。前两年,实验的考查已从课本上游离出来,且多为设计性实验。实验试题难度相对增大,试图逐步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验的做法,凸显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当然,这些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近几年的实验题可以说降低了难度,考查的都是常规实验,取材源于教材,试图通过考查,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在操作的基础上加深和巩固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能够运用所学实验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但从历年试卷分析中发现,考生的实验能力较差,失分仍较严重。有的考生不能正确作图,有的不清楚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的精确度,不掌握卡尺的读数方法等等,从而反映出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研究。在高三复习中,必须重视实验复习的环节,可以相对集中一段时间,系统地指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思想方法,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会分析、处理数据。绝不能以黑板代替实验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或举办不同形式的实验技能比赛、展示、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四、备考中培养学生关注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密不可分,学以致用是学习物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近几年来,高考理综试题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增多,尤其是联系学生生活的试题增多了。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前提下,让学生平时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吸收和了解有关信息,关注社会与生存的环境,了解最新科技成就,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现代科技知识和近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并结合一些生活、生产和科学事件中的有关问题,选编习题,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从而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备考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良好思维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7篇

纵这几年的物理高考试题,很多题看似曾相识,但细细分析比较,又顿觉耳目一新.它往往是原有常规题或经典题通过改造,巧妙变形,有的甚至直接从课本中变换而来.这类题称之为高考变形题.高考变形题在高考题中占一定数量,它主要是通过变换设问内容、变换设问角度、变换题设条件、变换题设背景、对题目进行拓展延伸等方法改造、变形而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考,也为了提高高考复习效能.第二轮复习要重视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因为第一轮复习的任务主要是进行章节过关,知识比较零散,它的侧重点是双基的训练.而第二轮复习的任务是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一题多变的训练形式可以很好体现这个特点.同时可以避免题海战术,提高高考物理复习效能.所以应予以重视.如何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呢?根据我的体会,把一题多变的变题方法归纳为二种.一种叫纵向变题法;一种叫横向变题法.

如图3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以速度v0逆时针匀速转动.在传送带的上端轻轻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tanθ,则图中能客观地反映小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通过以上的题例可以看出,这种变题的方式是局限于局部知识(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改变题设背景、改变设问内容、改变设问角度等方法进行变题.它需要侧重对某个问题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的深入分析,侧重于对问题过程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侧重与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这种变题方法叫纵向变题法.

二、横向变题法

这种变题的方式是把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过程通过改变题设条件、改变题设背景、改变设问内容、改变设问角度、拓展延伸等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侧重于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机整合,侧重于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侧重于思维的变通性、发散性.这种变题的方式称为横向变题法.

当然,也可以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如传送带问题可以用横向变题法进行变题.

在进行一题多变训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变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思维的跳跃性不要过大,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得到,要注意变题的层次性,控制好变题的难度.②要注意变题的频率.上面题例一题可以有7-8个甚至更多的变式,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要控制好变题的频率.一般一道题对平行班来讲作1-2道变题为好,实验班也不要超过4题,因为变题过多,容易产生思维混乱,得不偿失.变题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选择,有所侧重.③要精心挑选题目,认真做好题目的设计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常要注意收集资料,特别要对近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作认真分析,这样才能使一题多变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8篇

今年的物理命题仍强调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核,侧重于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恰当的体现了“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着重考查考生对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试卷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和要求,没有超出《考试说明》的范围。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同时注重考查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理论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分析、推理和解决的能力。

1、难度适中,区分度好

试卷按分值来看,难易比例大约为:易:中:难=20: 65:25。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总体难度较为适中,尤其选择题题难度低于去年。试题阅读量适中,知识覆盖面较广,各模块占比较为合理。试题侧重于能力的考查,对主干知识考查不刻意回避常规模型,有所创新,不落俗套,有些题目初看似曾相识,但入手后又感觉不一样,重视考察考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本质的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提取能力。选择题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下降,实验题难度力学持平、电学比去年略高,而计算题前两题难度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偏题怪题,容易入手,但整体难度不比去年低,对程度中上等的学生有利。

2、继续保持稳定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体现了很好的稳定性,这便于学生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学生备考。试题总数目不变,共11题。试题类型不变,共分三类题型且每个题型的赋分不变:单项选择7题42分,实验题一力一电共18分,计算题共3题50分。

3、稳中有变。

(1)选修部分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2014年安徽理综物理卷试题稳中有变:知识模块赋分有微调,力学必修1、2模块:14、15、19、21(1)、22、24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电学模块选修3-1:17、18、20、21(2)、22、23共约40分,占总分数的37%。必修部分占总分的76%,覆盖了大部分的Ⅱ级知识点。考查选修3-2、选修3-4、选修3-5部分试题:14、16、20、23、24分值大约有30分左右,占总分数的26%,略超过总分值的20%。

(2)计算题变化大、难度有所加强

选择题知识点是4力3电。实验题一力一电,总分值不变。计算题变化较大,计算一考查带电粒子从空中落到电容器中的运动,是力电综合题,难度比前几年要略大。计算二是电磁感应中的力电综合题,本题较难,比压轴题的前两问难,估计本题得分率不高。计算三考查板块模型,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前两问大部分同学可以完成,但受前一题的影响,可能有些同学放弃了本题。总体来看,计算题的难度超过去年。

4、推陈出新。

物理选择题19题把课本上的水平圆盘改成倾斜的圆盘,这一创新非常的好,让学生既熟悉而又陌生,入手容易上手难。计算题23题,电磁感应的力电综合问题,“ ”形状的光滑金属导轨位于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本题陷阱很多,不做细致的电路、受力、运动和功能分析很难做好本题,这个题目是在常规的题目中改成倾斜放置,而又考查回路之外的那部分导体棒的电动势,这正好击中了我们的薄弱点。

5、阅读量加大、科技信息量提高

选择题14、18、20涉及到物理的思维方法、科技信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科技阅读能力,从中提取物理信息,建立模型,从而解决物理问题。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仅会做题还应会阅读会搜索,有敏锐的物理嗅觉,较强的信息提取能力。

6、图象题考查增多、要求加大

第16题考查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综合应用――会读图;第17题考查根据EP-x图选其它图象――会变图;第21题(2)问考查根据函数选图象――会选图;23题第(2)问考查根据函数画出图象――会画图;第24题(3)运用v-t图象求时间和位移――会用图。这么多的图象问题也可能是巧合非故意为之,物理上常用数学的另一种语言――图象解决物理问题。

二、对试题的几点商榷

1、选择题第14题的文字叙述对后面的解答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只会有干扰,学生不看前面的文字能更快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摆设不要也罢。

2、电学实验用半偏法测电压表的内阻超出了大纲要求,考这样的陈题对学生不公,而且这样引导下去,学生不知如何应考复习,会加大复习量、增加复习难度。

3、计算题23题的难度反而超过24题,这样的设置不太合理,影响学生水平的发挥。

4、选修内容超过20%。

5、图象的考查有点过多。

三、对物理教学的几点反思和对2015届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审题训练,注意细节。加强通式通法的训练,少投机取巧走捷径。对常规题、常见模型要弄懂、吃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多总结内化。精讲精练、多思多悟。发挥学生能动性。

2、选修部分内容要加强。一要保证课时的充足,二要深入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有些内容最好能在一轮复习前认真的学习一遍,留到考试说明下来后学习,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紧张。

3、一轮复习重视基础、全面梳理。二轮复习非常重要,不能全部以做试卷代替,二轮复习要结合考试说明以及针对学生的在模考、各类考试中暴露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总结归纳。

4、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考题示例。考试说明中“电容器的电容、电量与电压的关系”在2013年由I级要求变为II级要求,但在当年未曾考查此知识点,今年的计算题22题考查来了。今年的考题示例中也暗示了很多内容,与今年的高考题高度吻合,例如电学中的科技信息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多题;推导证明题,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北京高考题;力学实验平抛运动,在考题示例中列举的是2013年的上海高考题考察平抛运动实验;板块模型问题,在考题示例中出现三道题目,今年压轴题考的就是这样的模型问题。

5、后期,要回归课本,每年的高考题都有部分试题来自课本。例如,选择题19题就是必修2第25页课后习题第3题水平圆盘改为倾斜圆盘;选择题20题来源课本选修3-2第19页。那么如何回归?让学生随便翻书也不一定有多少效果,我是这样做的:花了一周的时间把课本上比较重要的内容、图、例题、习题改编成了一些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通过问题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再阅读课本。今年的选择题第20题,在这次回归课本的活动中,正好做了类似的题目,学生高考时至少没有感到陌生。

第9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重庆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300分。Ⅰ卷(选择题)的满分为126分,选择题一包含了18道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其中物理部分有5题(14-18题),共30分;选择题二有3道物理多项选择题(19-21题),每题6分,共18分。因此,物理部分赋分占Ⅰ卷总分的38%。Ⅱ卷(非选择题)的满分为174分,共10大题。其中物理部分有4题(22-25题),总赋分72分,占Ⅱ卷总分的41%。两卷合计,物理部分共120分,占总分的40%。

2试卷的整体结构特点――稳中有变

Ⅰ卷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选择题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选1,第二部分为多选题(不定项选择题型3道,全部是物理题),这有利于调控整张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而Ⅱ卷仍然是4道大题,排在化学、生物前,仍采用尽可能同一学科相对集中的安排。因为2005年理综卷中首次由单项选择变为不定项选择,直接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考生失分现象普遍较为严重。因此,今年将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明确分开,对调控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有益。对于2006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试卷的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即物理:化学:生物=120:108:72),试卷的赋分值也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规定,并且自04年以来一直保持这样的稳定势态。这些都体现出理综试卷的稳定性。

试题考查的均为单一学科的知识,未出现学科间综合题。这种“拼盘”组卷模式,充分考虑了理科中这三个学科的特点,考虑了目前中学实行分科教学的实际,有利于比较深入地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中学的基础教育、教学。从中学基础教育的实际现状与需要出发,这种“拼盘式”的结构在近几年应该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3物理试题分析

今年的理综试卷物理部分试题大部分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试题强调基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内综合,考查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3.1考查知识点及赋分情况

3.2物理试题的特点

3.2.1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考查知识点布局合理

一张试卷想对中学所有章节及知识点进行考查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再者,对于一份包含有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综合试卷,物理科题量必然受限。因此,考查的内容只能是学科里的主干核心知识,所考查的知识点布局应与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和考生的后续学习的需要紧密联系。各部分内容分布的比例在符合上述原则和考试大纲有关规定(力学38%、电磁学38%、热学8%、光学8%、原子物理学8%)的前提下,做了适当的调整。

由上表可以看出,作为物理学科的核心主干内容的力、电学部分总赋分102分,占总分的85%,而热、光、原子物理各部分只有1道选择题。还可以看出,试题中包含的知识单元有:质点的运动、力、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振动和波、热和功、气体、恒定电流、电场、磁场、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子和原子核。可以说覆盖了《考试大纲》中列出的15个知识单元(除实验、单位制)的87%,从考点的统计来看,主要考查的有:力学中的“力和运动”、“能量守恒”、电学中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场”、“磁场”、“电磁感应”。

选择题强调了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其覆盖了物理学科的五部分内容。单项选择的难度都不大,如17题题目要求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古树死亡时间,这道题考查了半衰期的公式,只要理解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就可以得出答案。

而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就明显多于单项选择,这就需要考生透析相关的概念、规律和公式,对物理过程简单地进行综合分析推理。

3.2.2试题体现以能力立意的特点,突出对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能力层次范围广,包含了《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五种能力要求的考查,并且试卷以考查较高层次能力(如推理、分析综合能力等)的试题为主,进一步加深了高考内容的改革要求。

另外,试题对考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强。众所周知,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一个学习物理的人来说,其数学水平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越是高层次,这种能力越重要。今年的重庆理综卷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较为明显的试题就是最后两道解答题(24、25题),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方程组联解、比值法、讨论法以及数学推理法等,强调了数学能力的重要性。24题题干中提到“粒子的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考生就应该想

后得知,在整个运动过程中,A球始终应在B球的左侧,所以第二组答案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种经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在物理上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实际以及所得结果的物理意义如何,都需要进行讨论和判断,这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这几年高考评价报告中,通过对考生的答卷进行分析统计,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运算能力较差,并且他们不会在有些试题里,在某些步骤中适当的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物理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3.2.3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实验能力的考查

今年重庆理综卷的实验题,在题型设置上,仍然沿用了2004年以来的考查方式,一个实验大题包含了2个小题,这两小题分别选自2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力学和电学部分,其中第一小题相对较易,第二小题较难,是实验题的核心,这种方式扩大了对实验知识的考查范围,降低了单个实验题的分值,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和区分度。今年重庆卷的两道实验题主要还是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但推陈出新,对考生实验能力的基本素质做了测试。

22题的第一小题:(1)用已调零且选择旋钮指向欧姆挡“×10”位置的多用电表测某电阻阻值,根据下图所示的表盘,被测电阻阻值为____Ω。若将该表选择旋钮置于1mA挡测电流,表盘仍如图所示,则被测电流为_______mA。

它打破了多年来对力学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的考查,改为考查万用电表的读数。虽然万用电表的读数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都较容易,但是据笔者统计到的1978年到2005年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中,还从未考查过万用电表的读数,唯有2005年北京自主命制的理综卷中考查到了该知识点,由此相信此题的通过率不容乐观。

此小题看似降低了难度,但的的确确是考查出了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基本仪器的读数,更是折射出学生是否真正的使用过该仪器做过实验,而不是通过老师的讲实验而得分。这正符合新课程中对考试评价改革的精神,并非要用很难、陷阱很多的考题去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为高考命题者“不知如何在笔试下命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做过实验”指明了方向。

实验部分第二小题是用学生熟悉的“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这就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将这一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相同或相似的实验中去。

从题目的设问来看,其实该题是考查了打点计时器中纸带的处理问题,即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误差的分析。实验题的一个重点而且较难的问题就是误差分析,考纲对误差的要求是“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结果,间接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运算不做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择器材、设计方案时要注意减小误差;实际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时注意减小误差。这也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达到了“只有动手做过实验才能得分”的实验命题思想,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综观2006年重庆理综试卷可以看出,试卷较好地体现了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加强多种能力的考查,坚持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立意、情境、设问角度及方式都比较科学、可信、灵活、新颖;试题科学规范,测试目标明确,考查内容有较为合理的覆盖面和比例,也能反映知识的内部联系和基本规律,体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

第10篇

一、新高考物理命题的特点

1.从理论上分析,新高考是“会考后的高考,要与会考自然衔接,要向测试考生能力方面倾斜”,因为“知识性考试主要由会考水平考试来完成”.因此“向测试考生能力方面倾斜”是高中“两项改革”赋予新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它的着眼点在于试图走出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学习潜能大的新生,又有利于指导中学教学的新路子.

2.纵观近几年(即实行新高考后)的高考物理试题,尽管在难度水平控制、能力考查的要求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它们都有着基于《考试说明》精神的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重点突出.以《考试说明》知识内容表的单元计算,试题的单元覆盖率均达95%以上,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试题又注重对重点知识内容的考查,即几乎全部考查了C级知识点,B级知识点的考查率也在80%左右.甚至有些重点知识(主要是中学物理中应用广泛的重要概念和规律),不回避多处反复考查.

(2)对能力的考查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特征.根据新高考“向考查能力倾斜”的原则,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坚持把能力考查放在首位,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题目能较好地鉴别考生的能力,这种鉴别力一般不是靠对知识点的高要求,而是靠对能力的要求来实现的.试题十分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考试说明》提出的五种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这种能力考查的“立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各种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同一试卷中有许多题目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同一种能力;其二是试题的内涵丰富,能力因素的含量高,同一道题目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多种能力.

(3)实验的考查更趋科学化和多样化.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地方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不够重视,新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有所加强,主要体现在:①实验题的比例有所增加;②题型已不拘泥于过去的一两个大题,而是将实验内容渗透到选择与填空中去.考查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学生实验,还要考查演示实验和常用仪器的使用;③实验题的设计趋于科学化,使没有做过实验或没有认真做过实验的考生不能获得满意的成绩;在实验仪器考查中,死记硬背的学生也将无能为力.

(4)常规题改造,旧题有新意.这是新高考物理试题的又一显著特点.试卷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题目是由常见的优秀陈题或课本内容改造而成的,其中有取自历年来的高考试题,通过重新改编、组合、引申,更新了物理背景或改变了设问方式,使旧题有新意.通过改造后的试题往往都提高了能力层次,它们或是立意新颖,或是情景新颖,或是设问巧妙.从多层次、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能力.虽然题目并不过深、过难、过隐蔽,但学生能力上的缺陷很容易显露,因而常题改造恰到好处.

二、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1.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新高考“向考查能力倾斜”,而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据了解,目前不少学校的物理老师总感到必修课太浅,喜欢把选修课的内容下放到高一、二年级.诚然,各校都有其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但是加强基础应当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选修课的物理常规、常法可以适当渗透到高一、二年级的必修课中,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并不一定要知识“下放”.由于高中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然出现两者可能重复或衔接不紧的地方,教学中要有明确的知识层次,以使学生知道选修知识“新”在哪里.根据高考命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整理,将必修课和选修课知识整合后,要突出重点知识的应用.

2.从培养能力出发,加大新课教学力度,提高复习针对性.从讲新课的终结看,就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而如何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的教学包含许多基本的物理方法和能力,切不可缩短这方面的时间,过早把力量放在解题和综合上.

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弱点.从实测结果看,学生在高考中暴露出来的弱点主要有:①对题目所描述的物理情景缺乏清晰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是进行抽象思维的基础,也是解答绝大部分题目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②缺乏从总体上去把握、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对一些相互联系比较紧的概念无法区分,划不清物理概念与日常观念间的界线;③不能掌握用图象表示物理过程中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的方法;④遇到新问题时抓不住关键,没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弱点无不与能力的欠缺有关,因而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切实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是新高考“向考查能力倾斜”对教学的有力启示.3.加强实验教学.新高考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但实验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实测结果看,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实验原理没有透彻的理解,对如何进行读数,如何记录整理数据,对误差及其原因都不甚了解,缺乏实验操作经验,碰到有关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像重视知识教学和解题训练那样去重视实验的教学与复习.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在高考前搞一次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再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补偿、巩固和提高.

第11篇

一、构件完整的物理知识网络

高一、高二阶段学得不扎实的内容,通过一轮系统复习要能彻底弄懂。要做到逐章逐节过关,把所学知识连成脉络,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和公式能知道来龙去脉。通过归纳,按照力、热、电、光、原的框架,将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应用。

二、规范解题注意物理公式书写

高考物理计算题明确提出书写规范化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给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同样的题目,在高考中,两位学生的答案可能相同。可能一个得满分,一个只能得很少的分,原因在于得分少的学生,可能解题过程步骤不全,条理不清,符号混乱,遗漏单位,推理过程杂乱,公式和方程来得突然,缺乏必要的变换及运算。所以答卷一定要规范,平时要教会学生会模仿课本中例题解答过程,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强化公式的得到,简化运算的过程,根据得分点答题。

三、加强历年高考真题训练

高三这一年的复习中,要求学生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做一定的高考题,让学生能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哪些知识还有问题,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强化。便于查漏补缺,通过高考题训练,帮助学生归纳常考点和必考点。高考题都是真题,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题目,不间断地训练,更加有助于学生在高考的考场上适应熟悉的问题,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四、关注物理高考新颖题型

近几年高考涌现出大量考查能力的题目,出现了许多新题型,命题者又进一步加强了物理知识和生产生活相结合,加强探究和创新能力考查。常见的有STS型试题、陷阱型试题、实验创新型试题、跨学科渗透型试题、估算型试题等。这类问题必须认真审题,细心看图,比较归纳,寻找规律,学会和熟悉的题型结合,进而选择需要的物理公式和结论来解决。教师在平时复习中适当研究这类问题,能找出适合的解题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考试中碰到这类问题束手无策。

五、及时纠错,做好错题集

近一年的高考物理复习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大量的做错的题目,这类问题如何处理是关键,用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平时练习中遇到错误的问题要及时纠错,要教会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总将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或许有粗心问题,其实题目做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平时还要注意对这些做错的题目及时整理与总结。有人说,错误是财富,是进步的阶梯,有了错误,才能指引需要做什么,需要在哪儿加强,每隔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能重新审视错误,直到真正彻底地掌握。

六、学会解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

高考物理的解题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方法,有了这些方法就能够快速准确解题。在分析力学问题的过程中常遇到两个以上的连体问题,如果能熟练掌握整体法和隔离法,灵活的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就能取得最简洁的解题思路。在研究运动学问题中,图像法是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弄清横纵坐标物理量的物理意义,掌握有关“斜率”、“面积”、“截距”等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以不需要公式就能解决运动学问题。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图象有:x―t图像,v―t图象,波动图象,伏安特性关系图象,电源的外特性图象,交流电图象,理想气体状态变化图象等等。高中物理学习中还需要关注图解法、比例法、极限法、等效法、对称法、临界法、正交分解法、假设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类比法、相似三角形法、反证法、物理模型法等

七、重视物理思想训练

高三一年复习中,许多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陷入了题海战术,不断地机械重复,学习效率低下。然而物理学习强调掌握思考的方法,注重物理思维的训练,平时课堂上学会老师分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会回想、联想、猜想、反思。在分析物理问题过程中,画出过程图,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把抽象变形象。通过平常的日积月累,对解决物理问题形成一定的题感,培养出正确的解题习惯。

八、恰当安排答题时间,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

第12篇

【关键词】极力提升 应试能力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试题越来越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根据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特点和考查内容,现对高三物理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愿与同仁探讨。

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物理命题一贯坚持全面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验能力,近几年还针对以往教学的薄弱环节,提出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将原来的实验能力改为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五项能力的前三项是有着层次递进的关系,理解能力是基础、是关键,推理能力是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分析综合能力是更高的要求。高考命题改革虽然强调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强调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与适用条件,而不能一味搞题海战术。仔细剖析近几年的理综物理试题不难发现,虽然考试时间、题量有限,不可能像以前单科考试那样有很高的覆盖面,但试题基本包括了高中物理中各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些学科内主体内容及其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学习高中物理后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二、注重渗透学科思想方法

理综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的教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人们从生产生活现象或需要出发,通过抽象归纳形成理论知识,而后又依据理论知识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建立和发现,可能都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其间包含了许多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和科学精神的体现,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建立模型的思想等等。

三、切实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之上。实验能力的考查在理综试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本所学内容而安排的,大多数为验证性实验(即使是探究性实验,也因为理论的熟知,很容易演变成验证性实验)。因此,这些实验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实验技能方面确有一定作用,但对凸现实验的实际地位与作用却不够。实验复习一直是高三物理复习的薄弱环节,有的复习资料或训练套题中甚至没有实验的内容。

四、加强审题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方法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较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对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等等。要认真的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使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他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的得到解答。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较深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年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高三教学任务艰巨,理综物理复习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要我们把握正确的高考命题改革方向,扎扎实实地落实备考对策,就一定能经得起高考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