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时间:2023-05-29 17:4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绘画心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22-2

0 引言

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相比有其独特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概率在10%至30%之间,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概率也在此区间浮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障碍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相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要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课前期望度较高,但课后的调查和回访显示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机会较少,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往往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尝试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引入到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中,在实践中探索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的新模式,通过绘画自我分析来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师生互动, 达到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目的。

1 高职大学生的特点

高职大学生与其他类型大学生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般说来,高职大学生是因为高考中较低的分数而失去了进入普通本科或者重点院校就读的机会,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入学初期,他们对学校及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的动力,因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期待也较低。其次,中学阶段畸形的应试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没有随着高考的消失而消失,相反,这些心理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发展。另外,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学生的归属感不强,很多家长对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的期望度也不是很高,包括学生本人对在校期间的学习也没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也从侧面上加剧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2 绘画心理分析技术

绘画是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性工具,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可视化的过程。绘画心理分析是绘画者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绘画(或者自由绘画),分析者通过分析绘画作品,反映作者的发展状况、人格等内在状态的一种心理技术。

绘画心理分析在心理学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一方面,绘画分析可以作为一种投射心理测验的方法。国外一些研究表明,绘画作为投射心理测验应用于课堂时,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例如:由美国心理学家Buck.J.H(1948)提出的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chnique),通过让来访者画房子、树和人,画出的房树人作品的全部或者部分可以直接或象征性地反映绘画者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绘画心理分析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应用于个体心理治疗, 也可应用于团体心理辅导和治疗。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绘画心理可以使绘画者的自我形象、自尊和社交能力等得到提高,促进人格的整合。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将绘画心理分析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3 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传统课堂方式主要是通过言语进行,教师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较为枯燥,学生积极性不高,教育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绘画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直观和具体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和传递思想,再经由分析者分析,产生双向互动,互动性增强,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其次,在意识状态下,个体的防御心理比较重,很难进行深入探索。绘画心理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投射行为,它可以轻易的绕过防御心理,也可以深入揭示人的潜意识。它不会受到绘画者语言、认知能力或绘画技巧的限制,绘画者的表达也就更加真实和自由。

但是,绘画心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对分析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绘画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技术,还需要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其次,对绘画的解释要非常慎重。错误的解释很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绘画技术使用时,教师不能直接“拿来主义”,一定要结合学生情况,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4 课堂应用

第2篇

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同济医科大学等几所院校对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25%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2年,第三军医大学对该校264名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分析,发现11.7%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对该校774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17.2%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2007年,山西医科大学孟小平对某医科大学82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14.8%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6个因子分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已引起大学生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各高校也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着手进行实证研究,从实例中分析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便在实践中探讨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她们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素质和认知方式等密切相关外,还与大学生面临的以下各种压力有关。学习压力。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下,而大学的学习方式跟高中有很大的区别,从“圈养”到“散养”,使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不适应,造成学习压力增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就业压力。大学生扩招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幅度增加,就业压力正逐渐凸显。虽然大学生所学知识的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还有部分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使大学生的就业举步维艰。人际交往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较严重,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障碍。婚恋压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受生物荷尔蒙刺激,使行为异常,心理和行为相互矛盾,容易偏激和冲动,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焦虑。

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调查显示:大一阶段考试不及格的人数是最多的。目前,很多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即使各个科目都及格如果学分绩点达不到1.5就不能毕业。一些学生由于在大一不及格课程多就有可能降级,有的甚至有不能毕业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挫败感,由此导致的紧张不安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2.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

农村牧区收入较低,一个家庭的收入全部用在供孩子读书,父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大学生承载着改变家庭状况的全部责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收入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手机与电脑基本普及,而且多数学生的手机都能上网。由此引发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电脑依赖现象特别严重。加之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高中阶段,有明确的高考目标,虽然身心疲惫但目标明确,因而生活紧张但却充实。进入大学后,在新的目标尚未建立之前,学习上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彷徨迷失。要么陷入网络游戏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心随“信飞“,不能安定。

5.自我价值感的丧失。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角色的变换,造成心理落差,面对新一轮的排列组合,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无形中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落,导致自我价值感丧失。

三、运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对象是心理基本正常,能够意识到自己心理状态出现失衡,经过及时有效的调节,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的人群。相对同期出生的青年,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较为成熟,有受高等专业知识教育的优势,完全具备应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潜能。帮助大学生通过“自助”方式解决潜在或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大学生“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助”的过程中锻炼应对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利用网络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通过群团组织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同时紧密结合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等方式,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探究”提供理论支持。

“自助式心理探究是学生自主选择与自己心理发展、心理问题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心理专业知识最直接、有效、系统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大学生进行自助式心理探究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用积极、成熟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有效预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消极行为,为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一些专家认为,大学生开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客观心理活动(客观人性)的理解,自我人格的分析和理解,心理危机的干预技术,心理应对,人际交往心理学,沟通技巧,心理诊断技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健康教育手段、方法等等。大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积淀素质和经验。

2.创建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协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辅导”。

大学生在完成心理探究、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需要通过一定渠道完成心理辅导。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开发性、便利性以及突出使用者主体性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使用者的隐私,随时为使用者提供自我宣泄的空间。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有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创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开设心理健康专栏、网上在线心理测试和网上在线心理咨询等,提高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为自助式心理辅导提供有效载体。调查显示,相对于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科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首选对象是网络咨询。在网络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它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部门也开始应用网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对大学生进行在线测评,并设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反馈,这对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有效干预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网络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咨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质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逐渐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加强管理,保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3.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创新团体辅导内容,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助式心理激励”。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31-03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学府。但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日渐突出,社会反响强烈。如大学生自杀及他杀的案件,大学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大学生出现心理、精神疾病等。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高校则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经常看书学习的场所,应该分析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从而使图书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一、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不成熟期,在这一阶段对顺境的期望值较高,对困境、逆境的心理准备不足。而加速变化的环境,是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不足。环境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时间的变化环境要素产生更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体的流动性增强,影响人的环境因素也在变化。一部分青年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求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环境转换的过程,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生活在家乡和父母身边。到了大学以后,大多数同学离开了家乡、远离了父母,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中,由此产生了许多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较差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交往,形成繁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大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他们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但进入大学校园,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许多大学生多有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不会处理,他们喜欢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与人交流,与现实世界脱节,这样对他们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素质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恋爱方面的问题

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同学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刚进校的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成双成对出入,自己也想谈谈恋爱,消磨时间。.另外看到别的同学谈恋爱,尤其是一个寝室的,如果自己不谈,就觉得很没有面子,会觉得很自卑。于是不管有没有感情,通过多种渠道给自己创造谈恋爱的机会。有的大学生择偶动机不纯,由于社会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的扩大,使很多大学生比较务实,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他们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是否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是以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为基础。这样容易出现失恋,从而导致心理精神压力大,学习干劲小等问题。

(四)就业心理焦虑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压力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或就业失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担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灵,导致了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认清就业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业目标朝令夕改,变幻不定。许多大学生自认为是时代的骄子,因而就业的期望高,但现实就业的岗位却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愿望不能实现,就会出现自闭,自卑,自悲等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的原因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上学期间费用大,大部分农村出身的学生学费靠贷款或勤工俭学完成。加之在校大学生人数多,就业实行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选择的途径。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及生活压力大,心态失衡,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

(二)学校的原因

小学、中学学习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高升学率。升学率成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唯一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进入大学后,高校的教育重点就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的品德意志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的原因

在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从小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下长大。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都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地位,致使孩子缺乏劳动的意识和习惯。他们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形成了骄横跋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独生子女意志比较脆弱,虽然他们自尊心、自信心较足,但谦虚精神较差。有的孩子过于敏感,受不得半点委屈,承受挫折能力较差。有的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精神。有的还可能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集体生活后,生活能力薄弱,遇到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三)丰富的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帮助。高校图书馆不但有大量的电子书刊,专业数据库等,还有电子阅览室,咨询平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进行着由传统向数字化、现代化的转型,从而学生可通过网络等平台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此外图书馆还有大量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图书馆拥有更大的平台来播撒文明种子,对学生具有更为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将发挥重要的独特作用。

(二)优雅的环境影响

心理学表明,视觉信息能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情绪及行为。高校图书馆馆容整洁,通风采光良好,绿化景观优美,文明的标语暗示,如“我爱你轻轻抚过我的面,我爱你静静凝视我的眼,我更爱你温柔将我送回时的呵护与不舍”;“运用你的诚心,发挥你的细心,展现你的爱心,请保持书的崭新。”;“喧闹在这里停止,思想在这里升华”;“一字一句皆深情,莫让图书再哭泣”;“把宁静给予别人,把礼貌留给大家”等,都发生着无声的教育作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心旷神怡,有利于心身健康。

(三)良好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图书馆有视听室,报告厅等活动场所及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可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演讲等,从而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利用图书馆的电子显示墙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还可以在大厅或学生自习室办一些展览活动,如“爱护书籍”,“做文明使者”等。图书馆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心理学专家给大学生举行学术报告会和心理咨询讲座,例如为了我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2011年3月13日下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应邀在我们图书馆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控与压力疏导方法”的专场报告。讲座在舒展肢体的放松训练和“写名字”的热身活动中拉开序幕。陈青萍教授通过心理游戏、心理测验、心理图片、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的剖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并强调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她从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减压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讲解。指出人生主要分为三个目标:一个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一个是把获得的东西加以创造,一个是把创造的东西加以享受。同时,人生之旅又分为三个阶段,即投入期、产出期和享受期。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她用狼图腾等案例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气质类型与学习的关系和选择生存的原则做了讲解。她讲道:“你规划的是自己,你把握的是命运,你在体验的是艰辛,未来收获的是成功”!陈青萍教授通过各种生活实例,真实生动的向同学们介绍了四种人格特性,“人格即命运,人格即健康”,陈教授突出强调了人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影响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希望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当谈到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话题时,她强调信息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个体的性质、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克服内向心理,主动与人交流,通过学习与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总结能力,还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人际交往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与大家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她向同学们介绍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要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对待别人;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不要让别人不愉快。她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受益匪浅,使同学们对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我校学生今后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压力具有帮助作用。

(二)注重馆藏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保证各专业用书的前提下,应多购置一些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要细化导读工作,尤其要激发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心胸开阔,而不是停留在个人的世界里。

(三)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

网络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优势。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可设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心理专家咨询平台,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指南等。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就能及时进行网上咨询。还可以通过用电子邮件或在线聊天的方式与图书馆员交流,这种方便快捷的网上求助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四)挖掘图书馆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力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政工干部 心理危机干预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Tutor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XI Xiaola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College tutors are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students. They act as main providers of student service and are students' close friends. Therefore College tuto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The author talked about college tutors' main duties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uch as identifying and prevent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coping with the crisis and helping students recover from it.

Key wordscollege; tuto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unction

1 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1.1 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构建学工条线预警机制

古人云:“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 在高校的工作中要防止危机、控制危机、管理危机,首先必须理性地认识危机,并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第一,做好大学生心理测评工作。我校在新生入学时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及评估,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依据测试结果,及时预防并及早发现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第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政工干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到学生教室、宿舍中去与学生交流,尤其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群体学生。并通过校报、网站、板报等媒体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积极营造校园“心育”氛围。

第三,构建畅通的学生信息体系。高校要建立起由“学校学工处学院班级宿舍”这样一个网络预警体系,从最基层起,从下而上,层层落实,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体系, 保证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顺,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 思其所思、想其所想、解其所难,确保危机事件能准确、快速、通畅、有效的解决。

第四,构建人员互动体系。高校突发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头绪繁多,问题重重,但有五组关系必须妥善把握好。努力处理好与司法机构、学校上级、新闻媒体、学生家属以及一线政工干部的关系,防止可能会引发的一些新的、更为复杂的问题出现。

1.2 整合校内外资源,健全学校稳定工作队伍管理机制

第一,合理利用校内资源。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因此,我们本着“大校园安全观”的理念,从完善队伍结构入手,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安全保卫和网络管理等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合力形成,并加强对应急力量的培训和管理,切实提高队伍危机干预能力。

第二,积极吸纳校外资源。高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离不开社会,与国家、地方政府、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学生家庭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拓展高校危机管理的工作领域,保持与社会各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整合资源,共同为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做出努力。

2 心理危机的应对与处理

2.1 观察和跟踪调查

进行专业的心理诊断和鉴别;跟踪调查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立即转移到安全的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同时上报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在此过程需要辅导员要妥善安排中间环节,不给被监控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重要的是对这样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2.2 实施转介

(1)请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心理评估。(2)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应该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措施。(3)对有自杀意念学生、已经实施了自杀的行动但没有完成或已经完成自杀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门机构进行救治。

2.3 及时挽救生命

学校各级部门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得到危机信息,学校要立即通过各种方式,挽救学生生命。

3 心理危机后的管理

危机后管理阶段中,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85页)在于安抚当事人及其周围人员的情绪,尽量让他们保持稳定,并努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

(1)将心理危机事件及时上报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协助做好减轻当事人心理压力,调试情绪的工作。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危机带来的遗留问题,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尽快使他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

(2)做好对周围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相关工作。产生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同学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对他们进行危机后心理救助。比如,可以和自杀者的同学探讨关于自杀者死亡的相关情况;询问同学对该事件的感受,给予同理心和情感的支持;允许学生表达他们的悲伤、内疚、自责等等情绪并让他们明白,这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

(3)对学生进行危机后教育,教育学生“如果自己出现了心理危机,要主动寻求帮助,要相信有人愿意帮助你,可以向学校咨询中心求助或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

4 高校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方向

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既能暴露出各项工作中的问题,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这种特殊压力下得到创新,因此需要不失时机地及时总结教训,认真评估结果,明确工作方向。

4.1 普及危机教育,提升应对能力

第一,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普及工作。从众多高校突发危机实践包括我校的几起事件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较为薄弱,对危机识别和应对的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通过宣传资料、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将心理危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覆盖到全校学生,将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既成为一种学校管理行为,又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意识之中,使他们成为危机事件的自助者。

第二,加大心理危机应对的连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针对危机应对,学校要培养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意识,所有的应急措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配合和动员。因此,要加大对连接人员的应对危机能力的培训力度,对他们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只有这样,应对机制才更科学更有效。

4.2 加强实证性研究,拓宽危及研究领域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较新的学科领域,由于危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会涉及到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与管理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管理、传播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拓宽研究视角、拓展研究领域,并重视案例的收集、整理,加强实例分析,改进措施,切实提高危机管理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成教学生 学习消极心理 对策

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人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办学效益。成教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目标任务过程中,在学习上还突出存在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心理。因此,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及其原因,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举措,是保证成人教育学生质量、实现成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几种消极心理

正确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是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前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消极心理可归纳为学习自卑心理、学习焦虑心理、学习倦怠心理、学习实用心理。

1.学习自卑心理。

高校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感,特别是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1]。学习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中考、高考失利的影响。一般来说,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都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利,这是人生学习成长历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易产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如别人的心理阴影。二是受社会对成教文凭消极评价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成教文凭含金量比不上正规文凭,有的单位对一些成教文凭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关键评价方面不予以承认。一些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认为成教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不上普通大学生,不招聘成教大学生。这样往往使成教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教文凭最终价值不高,社会不认可,于是对成教生在校学习的意义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导致心理自卑,在学习上容易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

2.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困难,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2]。这种焦虑心理影响了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成教大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这样容易受影响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二是理想目标值过高,理想目标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合自己的能力,要与现实接轨,如果把学习成绩或实现的目标设定过高,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易产生焦虑。三是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有的成教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从本质上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一种挑战,迎接挑战的过程是成长提高的过程,不能正确理解压力,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3.学习倦怠心理。

一般来说,成教大学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而来求学,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较高。但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大学新鲜感的消失,再遇到专业课程学不懂、学习困难、考试失利等挫折,热情骤减,由希望到失望,失去学习热情,学习动力也随之降低,产生学习倦怠心理,突出表现出学习情绪低迷、上课精力不集中,时常迟到、早退、不听课甚至逃课、考试作弊等一系列不当学习行为。

4.学习实用心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成教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更明显的职业性,更突出的深刻性,以及更显著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他们的学习动机总是与现实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3]。重实践运用的学习目的是好的,但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实践本领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作基础,有的成教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心态上则表现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这样对大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疲于应付。有的甚至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混文凭”上,这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表现。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

1.外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

一是家庭方面因素。家长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对成教大学生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高,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认识合理,孩子更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二是学校方面因素。成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这种无形的文化学习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评价及自身的好学、乐学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学习。同伴群体中他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方式等都对置于其中的大学生有重要影响。三是社会方面因素。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在认可成人高等教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氛围引导下,成教大学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内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

一是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包括个人智力因素、过去经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二是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态度端正,决定着学还是不学,决定着学习的行动。当学习态度正确时,学习能力便能充分发挥,就会取得优异成绩。三是意志品质方面,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也会受到一些玩乐的诱惑,意志坚强、积极自信、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强的学生,往往有决心、耐心克服困难,从而强化动机,提高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反之,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久而久之,则信心不足,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以致学习消极被动。

三、针对成人高教学生消极心理的若干教育引导对策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学习消极心理,应从加强成教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消极心理,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帮助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1.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成人高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成教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树立终身学习观,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要树立自主学习观,逐步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二是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引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指导成教大学生探索建立具体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每学期、学年都要有切实可行、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的实施,制订好具体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三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分配时间,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加一些课外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减缓学习压力,保证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针对影响成教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一要发现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心理。成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生,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动手操作、工作忠诚度方面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所以成教大学生要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锻炼,不断增强自信心。二要积极面对现实,在挫折面前合理归因,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否定自己,而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进行恰当归因,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分析思考,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争创优良成绩。三要广泛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要紧密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把握其思想脉搏,深入了解其学生生活工作实际,帮助发现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帮助,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根据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更加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掌握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调适技能,实现自我成长。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力量源泉。要注意转变学生以应付考试、获得证书为主要目标的外在的低层次的表面型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兴趣取向、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素质等深层型学习动机[4]。

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习环境,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加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尊重差异、包容差异,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实践应用能力,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三是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考核标准,突出平日表现和平日成绩的考核,突出实践应用的考核。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善于研究学科前沿和最新知识,保证内容新;要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水平授课,保证所教授内容能够理解、难易适中;要深入思考、精心提炼,以最丰富、最简单的语言传授课本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多采用案例、实例教学,多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实现课堂上的互动,活动课堂氛围;多采注重实践教学,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帮助成教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王玉彬.关于高校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初探[J].大家,2012(10):203-204.

[2]刘国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第6篇

关键词: 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302-02

一、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日趋密切,交流范围日趋广泛,各国文化间的交融也随之展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成为接收国外文化和思想的先行者。受语言环境与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外语专业学生自身性格特点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外语专业学生接触国外思想较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容易进行中外对比,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没有形成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诠释,因此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是比较偏激的。其次,长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文化的影响,外语专业学生在道德观、伦理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容易产生对于价值取向的困惑与误区。此外,随着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日俱增,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差距逐渐缩小,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外语方面有明显的特长优势与过人之处。同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因此外语专业大学生承载着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而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小在溺爱中成长,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外语专业学生的隐患,容易形成孤立冷漠的性格,在与人相处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各方面常常产生挫败感与自卑心理,最终产生心理疾病。

二、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的德育功能具有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带有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时也存在着思想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解决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引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为前提。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方式,这些都是大学生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得的。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为思想政政治教育取得优质的效果提供了保证。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的特点与内在感受出发,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有助于增进交流,促进师生情感,有助于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更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相关性,两者都以理想、信念、品德和意志等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两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共同目标,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当代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在各种现实因素相互交织的社会环境下,生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和行为方式,这些观念、意识及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了学生在传统社会场景中的角色定位,模糊了不同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标准和规范的转换中失序,从而引发社会交往和心理冲突的种种弊端,端正和引导外语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在多元化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冲”中所引发的心理困境:情感、情绪上的失衡(自卑、抑郁、压抑苦闷、学习焦虑等),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研究范畴及分析框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理论和方法,创建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干预等机制。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症下药,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摆脱心理的困扰和自我价值认识的局限性。

三、构建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体系的实施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相结合

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首要解决目标。在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将教育理念与外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相结合,以实例支持理论,用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心理疏导和外语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发展。

在具体教育目标方面,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积极服务于高校德育工作。对于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影响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从更高的角度指引外语专业学生的群体行为。通过两者有机的结合与渗透,不仅使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化,还能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科学的引导。

2.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结合

两者在方法与途径方面各有不同,应采取科学互补及有机整合的方式,使两者教育理念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使用“纯理论式”的灌输模式,而应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特征,更加准确把握外语专业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提高教育效果。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示范、实践教育等方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促使外语专业学生心理品质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3.提高外语专业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架主要依靠英语专业教师及辅导员老师完成,而他们大多数缺乏心理学应用知识理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体系构建受阻。因此,提高教育者综合理论知识,是实现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的基石。因此要求教育者除自身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还应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方法,并将其有针对性的应用到外语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我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良性互动体系,从而帮助外语专业学生走出思想与心理的误区,使外语专业大学生能够正确诠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将针对外语专业学生互动体系构建的方式及方法应用到其它专业学生中,最终为打造全面和谐社会提供思想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

[4]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5): 18.

第7篇

关键词:学困生 心理因素分析 教育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终身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及引导,应该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职责,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不能少”的教育公平的理念。学困生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关系到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校生中,由于非智力因素或生理机能障碍,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由于挂科、成绩绩点过低等成绩原因被学籍处理获得警告、中途被退学或者在培养计划的年限标准内无法正常毕业,以及在毕业时无法取得学士学位的学生被认定为学困生。本文从学困生内在诸多因素中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 L一90 )》、《大学生人格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本校学困生进行抽样调查。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参考部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书籍,以及一些应用比较成熟的问卷,结合研究前期对学困生的谈话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大学生学习心理因素调查问卷》对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学习心理因素(学习情况、元认知、学习动机)进行调查。

经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及个人访谈、实例分析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在校大学生平均水平,大部分学困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认知模糊、情绪障碍、自我效能感偏低、错误归因、自控能力差 、动机不明确等心理因素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原因。另外,学困生在人际交往、敏感、焦虑、抑郁、恐怖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大一比大二、大三学困生数量值高,某些专业的学生由于课业较重,自我调控及解决问题能力偏低,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学习困难程度加深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反过来这些心理问题又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不断恶性循环。

一、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

上述表明,导致成为学困生的心理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不足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思维,如何协调的利用它们是能否有效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种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默契配合才能保证学习的连贯性与持续性。调查中发现,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能力差,了解和认识学习、社会、世界的心理能力不足,会时常出现认知模糊和认知偏差,把一些问题错误归因,严重影响了基本学习技能的发挥。正因为如此,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会产生应付心理,就做作业这项学习任务来说,学困生会选择抄袭、草草作答或者不予上交作业等作法来应对。

2.情绪情感问题

学困生在学习中时常表现出一些情绪问题。这种不利于学习的情绪情感会严重的对自身的学习产生阻碍,随之自我效能感也会变的偏低。

(1)强迫性的焦虑。从上学之初至大学,长期受到家长、教师及大学阶段辅导员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要求和督促,在学生的心理已经将努力学习固化为理所应当。学习中稍有闪失就陷入痛苦的自责之中,课堂听讲、作业练习、实验实训、课外活动生怕有错误产生。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思想包袱随之而来,对自我的学习过程产生了怀疑。严重影响了认知技能的正常发挥。

(2)逃避或回避。在学习中有过严重失败经历或者给自己、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历,面对学习困难容易产生为难情绪,试图回避不好的情绪记忆,从而选择逃避远离学习。

(3)对抗与抑郁。由于学困生在教师、学生的心目中埋下了负面的印象,使得有些学困生开始对老师、学生有对抗心理或敌对心理,或者出现某些抑郁的状态。因此,他们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就表现出过度敏感,对他人格外提防抵触,长期下去易产生心理疾病,给学习带来更大的阻碍。

3.意志(动机不明,自控能力差)

现今大学生拥有追求独立,个性张扬、及其强烈的叛逆性的特点,对新事物接受快,观念超前。但是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进入大学校园,摆脱了家庭、父母的束缚,脱离了高中时代的学习模式,他们像完全自由了一样,大部分事情和问题都要自行决定和解决,但是,由于步入大学阶段,学习目标不明确或者说未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困生会时常感到茫然,加之自控能力差,缺乏内驱动力。

4.个

现今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期盼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是实际上他们依赖心理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呈现出假性成熟的特点。易于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73.5%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6.2%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二、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我校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是我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和改进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人认为教育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对引导学困生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1.激发和引导建立自信心

只有对成功充满渴望,人们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经历投身到完成目标的行动中去。因此,学困生要脱离学习的困境和排解困扰,首先就是要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和辅导员多去爱护、关心学困生,提供树立自信心的机会并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对与学困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的只是一味的呵斥,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进行情感上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困生与其他学生须一视同仁,拿出更多一些的耐心、关爱来关心他们,鼓励并信任他们,同时应号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让他们融入到大家的学习环境中去。在关心之外,也一定要信任他们,善用他们,因为善“用”是对人最大的信任,会让人产生力量,也最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克服自卑、逃避心理

对于学困生来说,自卑心易出现。而且,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也易产生逃避心理。在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时,首先要做到的就要客观公正的对待他们。学习方面,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为了帮助克服恐惧心理,要积极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在平等互动的方式中,了解他们的爱好及兴趣,寻求共同话题,从中发现他们的优点,赞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愿与你交流,乐于与你分享。课上、课下都要多留意学困生。例如:课下经常找他们闲谈,让他们帮老师送作业、发问卷等,从而拉近与学困生的距离。集体活动时,发现他们有所进步,适时的及时鼓励。

3.培养坚强的意志

学困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培养学困生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让学困生正视面临的困难,培养其学习自觉性,并让他们明白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培养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应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遇到困难不要逃避掩埋,而要坚持不懈向目标奋勇前行。所以,教师及辅导员要让学困生对困难有正确及明确的认识。当学困生思想、意志处于低谷状态时,及时引导,及时谈心,帮助坚定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不仅如此,还要适时地严格要求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制力。现今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力比较弱,自制力偏低,加强学困生的自制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学困生意志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学困生自制力的培养,进而不断促进学困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困生意志力的培养,对减少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今高校学困生的产生和特点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而逐步产生的,具有其时代性。由此,我校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寻求帮助学困生的方法和途径:确定相应的教育策略,找准侧重点,把握教育对象的层次性,选择不同策略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的使学生拥有成就感,拥有尊严,有层次地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帮助、促进其不断进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教育目标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景正.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的理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王建红.网络环境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5(7)

[4]刘霞,曾秋红,谢攀水,廖梦玲,陆迪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3)

[5]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6]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

第8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思想政治理论

对于“90”后,我们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是一群思维独特、个性十足、创新能力非凡的新一代。然而孩子们也被人们描述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担负起社会的重任,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研究和关注的,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成为他们思想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

“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他们张扬个性,崇尚自由。但是追求独立自由的他们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的同时又显得太过叛逆,“90后”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理想信念、自主学习、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健康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相关了解,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心理健康方面

现代社会,我们在强调“健康”这个词汇时,不仅仅指人们的躯体健康,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如高达80%多的同学会碰到一些心理问题,有将近10%的同学受心理问题困扰比较长甚至不能解决。在情绪较波动方面,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同时这些大学生感觉自己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脆弱,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困扰多,学习上也比较茫然,有一定的焦虑感。他们非常注重心理健康,但忽视相关理论学习,有相当部分同学平时不注意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理想信念方面

通过对所教班级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调查的情况来看,总体说来,“90后”大学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可以说,“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由于社会、家庭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一致,冲淡了学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远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不少“90”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样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处于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在理想认知、信念与实践方面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导致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些列问题,进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反感、抵触等错误思想。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除了部分家庭贫困生外,他们都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当进行理想信念的选择时,他们往往注重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不能把二者很好地联系起来。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总体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较高,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成才成功愿望强烈。如对于自身的发展,在2012级新生中调查中发现,89%的同学认为“学会做人”很重要;91%的同学认为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很重要,37%和33%的同学分别认为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大部分同学认为应从道德教育(89%)、思想政治教育(8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77%)方面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对本学院2012级土木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显示:83%的同学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贡献的大小,但也有2%的同学认为其标准是拥有金钱的多少。价值取向方面,5%的同学认为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8%的同学坚持利人亦利己,24%的同学主张利己亦利人,但是还存在有3%同学的认识有偏差,持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价值取向,对之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作为教育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道德教育越来越不被学生认可,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①

(四)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应用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手机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由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个人移动多媒体。通过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娱乐类信息的消费比其他任何信息类型的消费都要多,在猛烈的娱乐风潮中,价值观被扭曲,审美情趣降低。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都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超过50%的90后大学生,在上课期间手机不离手,他们利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和小说、发微博和聊QQ等,打发课上时间。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上网的地点、目的、网络的依赖程度及网络对他们个人及其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有一定认识,但网络自制力不强,将近两成的大学生逃课在网吧、寝室上网打游戏;他们不能理性应用网络,高达5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也有不少同学是为了“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他们有一定的网络道德,但缺乏网络责任意识,同时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在受到考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课堂?此问题值得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深思。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新问题,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应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

针对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究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高等教育是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现实生活的初步体验和认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讲解与倾听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进而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尊重主体个人经验的、承认主体学习差异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典型式、自主式等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对目前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如社会道德逐渐缺失问题、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并且就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视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途径有: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从而引人入胜,例如涉及到社会道德意识逐步缺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简短视频——“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使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真实感受到此问题值得关注,进而发人深省。

典型式教学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采取典型教学法.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从正反两方面采用典型教学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性。例如讲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正面案例——“最美司机吴斌”和反面案例——“范跑跑事件”,针对这两个案例,作为教师可以积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带动学生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警示和教育学生,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自主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因此这个相对独立的受教育主体,对外在的各种信息必然会有自己的选择。学生主体是学生内在思想体系的建构者,其道德既不是固有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感到自由,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一个人自由选择了某种责任,就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②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知识的综合培养,加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合理选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益。如针对“90后”大学生缺乏文明素养、感恩心缺失,目标迷茫等现状,开展道德小品大赛、感恩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视野,可以把勤工俭学,志愿者工作,科技研发,金融活动,体育竞技等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范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和场合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让学生参与和操作,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学院近两年针对大一学生的开展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收到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相关主题内容,在寓教于活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90后”学生崇尚张扬独立的个性特点;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对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是能够明确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知道应该针对性地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弥补差距。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更新观念、遵循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注重多样性,淡化考试的显性和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在考试试题类型上力求多样化,杜绝死记硬背题型,进而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将主观试题、能力拓展试题纳入考题中。在考试内容上也应坚持多样化。在命题时,考试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成绩评定上要坚持科学化、综合化,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加大平时成绩份额,使学生重视此门课程,不去逃课,把期末考试、考勤情况、平时表现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技术的运用和引领

针对目前的“90后”学生中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并牢牢地抓住这点来促进教学的推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③网络提供的平台是互动式的,对等式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和人格需求,平等交流,即时互动,轻松愉快。当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后,思政工作的效率就能发挥到最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德育网站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飞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的形式,在工作和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目前我院思政课程教学已开通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以及E-mail、短信等进行答疑和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满足90后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与“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氖围。④

三、结束语

总之,时代赋予了90后大学生鲜明的特点,他们在经历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成长历程中,思想特点必将更加丰富多彩。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注解:

①刘和平.“9O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以我校2010级新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P9.

②易锦.“9O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P126.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3319885.htm.

④王骁炜.适应“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10(5),P73.

参考文献

[1]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探索,2010(2).

[2]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9(15).

第9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女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往往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问题,也使女大学生在面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表现出较多的困惑和不知所措。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因宿舍人际关系矛盾而导致的女大学生自杀事件、恶性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受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一、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表现

(一)小团体现象

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最容易形成小团体的现象。在宿舍关系中,这个小团体有可能是两个或者三个出现,也有可能是四个或者六个出现。在这个小团体中,大家形成共同的喜好与共同的价值观,甚至连讨厌的人、事物也一样,无形之间形成了小团体的公约。要想长期处在小团体当中,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定。这样一来,一旦宿舍发生矛盾,宿舍里就会分成几条战线,导致宿舍气氛压抑和紧张,影响宿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冷战现象

冷战现象在女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中最为常见。在女生宿舍交往中,由于女生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女生遇到问题时,往往采取冷战的方式,互相不理睬,互不来往,甚至拉帮结派搞对立政策,宿舍里出现个人对个人或者多人对个人的冷战现象,其他舍友说话、做事都要顾及冷战双方的感受,导致宿舍气氛十分压抑。

(三)疏离冷漠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事情为第一要务。宿舍成员忙于自己的事务,相互间交流不深,呈现疏离冷漠的现象。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日益渗透到大家的生活,女生们天天猫在网上,累了倒头就睡,无暇交流。加上女大学生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越来越多,很多女生都喜欢把床帘拉起来,保持独立空间,这样无形之中就拉开了与舍友的距离。

二、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

(一)比较心理的影响

女大学生比较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并且感性情绪常常大于理性自控力,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因此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也比较高。女生宿舍矛盾大都源于一个词――“比较”,这样的比较内容很多,比如外貌、衣服、男朋友、金钱、奖学金、成绩、人脉等等。有了比较就必然产生竞争,竞争从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心理、不良情绪的产生。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女比较多,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都比别人强。矛盾由此而起。

(二)生活习惯的影响

每个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在上大学之前就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了大学,与同学分到同一间宿舍,组成新集体,个人的作息时间、学习生活习惯便出现差异。矛盾主要集中在生活习惯、个人卫生、宿舍卫生、作息时间不协调等问题上。具体表现在“有人不讲个人卫生”、“休息时间有人打接电话”、“休息时间有人开灯”、“休息时间有人说话”等,这就引发了矛盾。

(三)家庭背景的影响

在大学宿舍中,成员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如果同宿舍成员之间价值观、生活方式差异太大,那么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也会受到影响。花钱大手大脚的女生可能看不惯生活贫困女生的节约消费方式,生活贫困的女生也可能看不惯挥霍无度的女生等等。由于女性的特殊敏感心理,这种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就导致了交往的障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引发冲突。

(四)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

很多女大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经历过宿舍集体生活,进入大学才开始接受人际关系的考验。当宿舍矛盾发生的时候,很多女大学生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改变现状,促进宿舍关系融洽,却不知道如何沟通。女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经验来处理各种人际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导致一些完全可以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更加恶化。

三、构建女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

学生宿舍集体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而且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能给女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和幸福感,对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要解决好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问题,各方面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学校应加强对女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指导

首先要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女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向女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她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在学生宿舍区开设心理咨询室,安排女性心理咨询师,以面谈或者网络咨询方式解决学生的心里困惑。最后,学校要开设相应的德育、心理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开设专门针对女生交往的选修课和培训班,提高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指导她们改善宿舍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

(二)学校应大力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健康良好的宿舍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学校要开展关于女大学生宿舍人民际关系的讲座、专题报告和活动,组织学生举办“女生节”、“女生风采大赛”、“宿舍文化节”、宿舍趣味活动、以建设宿舍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活动,融洽宿舍成员关系,以增强宿舍成员间的凝聚力,构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宣传栏、图片、校园网等形式宣传宿舍文化以及优秀女生宿舍代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三)辅导员应加强与女生的沟通与交流

首先,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宿舍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和她们打成一片,架起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其次,在日常管理教育活动中,应该贯穿包容与沟通的理念,引导学生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出力。最后,要在宿舍中培养女生学生干部,引导他们关心同学,帮助同学,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对不良宿舍人际关系进行疏导。同时,辅导员在处理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时,应该注意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辅导员不要直接干预宿舍同学之间的矛盾,必要进再介入其中进行调解。在处理方法上,辅导员要“一碗水端平”,以感化为主、批评为辅,避免宿舍矛盾升级。

(四)女大学生应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长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要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与人相处。首先,要要学会尊重与包容,克服“以自我中心”的观念,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和思维习惯,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其次,要学会互相帮助,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把室友视为兄弟姐妹,让同学感受到温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最后,学习社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积极主动与人交往,逐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技巧,促进自身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她们的身心健康和能否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融洽、温暖的宿舍氛围,使女大学生们能在良好的宿舍环境中健康成长,让她们能够学有所得和学有所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 杨建锋.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09(06).

[2] 卢.女大学生宿舍关系问题实例解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5).

[3] 马辉.女大学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9).

[4] 王敏佳.女大学生宿舍人际问题与对策的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5).

[5] 林顺虎,罗兰.浅议女大学生寝室里和谐人际关系之构建[J].内江科技,2010(09).

第10篇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影响度;权重

作者简介:吴兆明(1976-),男,江苏盐城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技术应用、教育教学管理;林榕(1978-),女,福建福清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物流管理、经济贸易。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度研究”(编号:2013-R-25821),主持人:吴兆明;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术科’模式的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编号:2015-R-44010),主持人:林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62-0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一直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全面的专业理论背景,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为了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高职院校需要在不影响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涉及的领域较广,一般可简单分为德育体育教育、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和专业(职业)基础能力教育三大类,主要包括了政治、体育,公共艺术、心理学、就业指导、计算机基础等多门课程。

如何在众多的公共基础课中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对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有一定的了解。本文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开设的部分公共基础课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每门课程的影响度权重,以便其他院校教学部门参考。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现状

(一)公共基础课程特点

公共基础课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其意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1],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基础突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面向的对象一般为大一、大二的学生,教学内容基础性强,一般包括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体育、实用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心理健康等多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偏向基础知识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服务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比例较大。以我院2015级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可以发现,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共十门,累计学分达到30以上,占课程总学分的25%左右。由此可见,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这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将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1.教学体系无统一标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都大同小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外,是否开设其他课程,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性[2]。这样会直接导致部分学校随意削减或压缩课时等,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合理。

2.教学目标定位争议。公共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定位一直是教学改革中较为争议的话题,素来就有“为专业服务说”和“提升素质说”两者相互冲突的说法[3],高职院校内部教学部门关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一般是折中处理,缺乏科学的指导原则。

3.教学内容“一刀切”。众所周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然而公共基础课程多偏向于基本概念及原理的传授,而忽略了不同专业背景以及学生兴趣的差异,容易造成“一刀切”的现象,使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影响了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探索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应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项目化教学、分层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网络学习平台等,尽可能弱化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针对以上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影响因子,试图从中找出规律,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降维手段,它是将原始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成另一组可以代替原来指标的不相关的变量,并选择包含原始信息较多的变量作为分析数据的主要成分的过程。其实际意义就是想通过某种变换,找到一个最小的特征集,来替代原先的数据集,以此简化信息的理解难度,降低后续算法的运算复杂度。其最大的优势在不影响结果分析及最少信息量丢失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属性集的维数,方便我们处理和分析数据。

(二)实现步骤

主成分分析法的实现步骤如下:

1.标准化原始数据。首先分析原始数据集,将它表示成一个矩阵X,并对其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标准化,降低属性的量纲对于结果分析的影响。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是用来表示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关联性强,则系数值大,反之,则系数值小。通过计算标准化后各列属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即可构成相关系数矩阵。其中第i列和第j列属性的相关系数计算方法: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我院近两年内的应届毕业生对公共基础课影响度测评的数据,样本量共计312个,并针对我院开设的10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了10个主要指标:

X――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X――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X――军事理论

X――大学生心理健康

X――体育

X――就业与创业指导

X――实用英语

X――高等数学

X――应用文写作

X――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调查数据采用5分制,由学生对以上10个指标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1:

(二)主成分分析法实现案例分析

运用MATLAB仿真软件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其步骤如下。

1.将312个样本值转换为312*10的矩阵,标准化后可得到10*10的相关系数矩阵。

由上式可知,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大都小于0.2,也就意味着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小,重复的信息少,覆盖面广。

2.通过解特征方程,可得10个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其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2所示。

一般选择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特征值所对应的m个主成分,这里选择m=8。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涵盖范围广,关联性低,所以这里需要多个主成分来对应原来的课程信息。

3.根据选择的8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初始因子载荷,可得矩阵,表3显示了前三个主成分的载荷值。

由表3可知,第一个主成分F1中X1与X6的载荷值都为正,且都超过0.5,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X1与X6的指标信息,以此类推,F3主要反映了X8和X9的指标信息等,最终可通过这8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

4.根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计算主成分的系数矩阵Lij,得到主成分的一般模型。

指标前的系数即为各自的权重。

四、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一)一维影响度权重分析

我院高职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可根据所得权重来衡量。按照权重系数的大小,可将课程影响度进行排名,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学生对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重要性的排名依次为:

X4>X1>X2>X6>X9>X7>X10>X8>X5>X3,分别对应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就业与创业指导》-《应用文写作》-《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体育》-《军事理论》。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及《军事理论》属于德育教育类,《应用文写作》属于文化艺术类,其余多数课程多属于专业基础能力教育类。由此可看出,我院学生对于德育教育课程的重视度较高,文化艺术能力的培养次之,而专业基础能力教育的影响度是最低的。因此,各教学部门可针对这一特性,合理安排设置相关公共基础课程。

(二)二维影响度象限图分析

通过样本数据可计算出每个指标影响度的平均值,此处以该平均值为横坐标,以权重系数为纵坐标绘制象限图(见图1),来分析二维情况下公共基础课影响度有何意义。

分析图1期望-影响度的二维象限图,可得结论:

1.以平均值为横坐标,权重为纵坐标,可将平面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内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强,且学生期望上的类型;第二象限中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强,但学生不太想上的类型;第三象限内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和期望值都较低的类型;第四象限中的课程属于重要性微弱,但学生期望上的类型。由此可知,第一象限的课程才属于最优化结构,第二、四象限属于可改善区,第三象限则效果最差。

2.第一象限内只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这门课程,反映了两个问题:即学生爱上的重要课程太少,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生将德育教育课程放在首位,较为重视。

3.第二象限内的课程多偏向于专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校学生大多面临社交能力培养及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迫切。第四象限内的课程多偏向于学生期望上的课程。

4.第三象限内的《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体育》课程都属于基础课,学生大多从初中就开始不间断学习,因此导致学生对此的期望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5.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不仅局限于课程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兴趣和教师授课的能力都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手段,改变学生的期望值,从而使得其他象限内的课程点逐步向第一象限改进,进而科学合理地配置高职公共基础课。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测试数据集进行高职公共基础课影响度的分析。若从一维角度深入,得到了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影响度权重系数,并从中了解到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理解,即德育教育最重要,文化艺术类次之,专业基础技能最低。若从二维角度分析,结合了重要性和期望度两个因素,对每门课程的影响度又有了新的认知,对及时调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5-30.

[2]欧阳碧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0-22.

[3]杨咏梅.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5(12):25-26.

[4]邵峰晶.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5]张德丰,杨文茵.MATLAB仿真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颜世超,谭书贞.职业能力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第11篇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第12篇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国外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平均每周使用网络38.5小时,而未成瘾者仅为4.9小时。

1.学习问题。研究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从使用互联网中得益,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3年7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数据表明: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分别是获取信息(46.9%)、休闲娱乐(28.6%)、交友(7.5%),而用于学习和学术研究的仅占7.2%和0.4%。Young在1996年所做的一份调查发现:58%的学生因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学习兴趣减弱,成绩下滑,并使逃课现象日益增多。一些学生因为长时间上网导致智力衰退,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被迫休学。有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更是食宿在网吧,泡吧不分昼夜,他们一旦陷入网中,通宵迷恋于网上聊天或游戏,睡眼朦胧走进教室,甚至长期逃课,严重影响学习,导致学业荒废。

2.身心健康问题。网络成瘾者对上网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首先是对身体的影响。长时间上网,使得大学生日常的生活规律被打破,饮食不正常、体能下降,睡眠不足,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思维出现混乱,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其次,长期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在心理上会受到更大的影响。沉湎网络使大学生的性格变得更为孤僻,对社会形成隔离感,产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网络成瘾还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发生明显改变,变得自私、怯懦、自卑、失去朋友和家长的信任。第三,网络是个信息宝库,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着信息垃圾的场所,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其中,长时间沉湎网络会影响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导致大学生犯罪增多。

3.人际关系问题。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因长时间上网,减少了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文娱活动。这部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互动中常表现为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功利、过于依赖、嫉妒心强;自卑、敌意、偏激、退缩、内心不合群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1.客观因素。首先,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网络的可获得性,如上网条件便利,无需花费过多。课业需求等使学生将网络视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校园生活单调,容易使学生将学习和娱乐的重心转移到网络。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度保护、控制或过度放任的教养方式,也容易使孩子因逃避而依赖网络。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而独生子女因为生活中没有伙伴,又没有更多的兴趣爱好,自然也会投入网络中寻求快乐。

其次,网络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与现实的广阔天地,加强了他们了解外界及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很容易找到知音。二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挑战性与实时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攻克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2.主观因素。首先,心理需求的因素。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渴望理解和交友、寻求感情支持、希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获得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当学业竞争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或生活不顺利时,因为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常会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而越沉溺在网络上,实际遇到的困难越无法解决,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沉溺者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加重,最终发展为网络成瘾者。

其次,大学生的个体人格特征因素。纵然网络本身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不是每个上网的人都会患上网络成瘾症。从上网行为的特点分析,上网行为是个人主动选择的行为,上网看什么、看多长时间是自己来控制的和选择的。国外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症患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国内有学者指出,患网瘾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倾向于情绪激动、易烦恼、忧虑抑郁、烦恼自扰、缺乏自信,在生活中表现为无法面对现实、急躁不安,易受环境的支配。那些性格内向,在人际交流中感到困难的而且家庭缺乏幸福感的大学生更感到在网上找到了他们的自信,快乐弥补了他们内心的空虚,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社会、家庭及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防治网络成瘾也是一个大学生自身和社会、家庭、学校互相连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护网络。从而切实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1.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应加强网络的法制化管理,建立网上监察机制,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社会课题,要想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政府、社会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游戏室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地上网。其次要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在校上网的学生来说,更应加强管理和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对上网玩游戏与光顾者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

2.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应重视对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才环境。从大学生产生网瘾的原因及成功戒除网瘾的实例可见,网瘾是过度使用网络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依赖和行为习惯。为了戒除和防范网络成瘾,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学会正确对待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高校要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操作中耳濡目染,思考问辨不断,开阔视野,从而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同时,在校园网里有意识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开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从而把大学生的眼球吸引到寓教于乐的网页中来。

3.从家庭的层面来说,家庭应负起相应的责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家庭温暖法”预防或戒除网瘾。据调查,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社会原因中,父母对子女关心少,陪伴时间少,亲子关系不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血浓于水,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家庭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等。一些网络成瘾同学的转变,家长起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