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分影音

六分影音

时间:2023-05-29 17:4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分影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电影是工业,它是一个艺术家多元化合作的艺术工业载体,而它生产合作者的构成是各个领域非常杰出的艺术家。既然是一个多元艺术家合作的载体,那么,有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我们共同的工作标准是什么?我们合作的艺术哲学又是什么?用一个很简单的词语来说明,那就是“对位”。也就是说一个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合作中一定有一种艺术哲学的思想来衡量它、概括它,这就是“对位”。这里所说的“对位”可以理解成不同的层次的“对位”,不同程度的“对位”,比如说风格学的“对位”,结构学的“对位”,以及形式上的“对位”等等。

我们可以从艺术哲学所谓“对位”合作的角度来谈电影工业各个门类所要表达的技巧和思想。在电影制作中,我们要回避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而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我们在电影中运用的艺术哲学,是先要把电影的制作用一个坐标的方法、用数学的方法分裂开来,然后让参与其中的各个艺术家的部门都可以得到“对位”的实践。这样就避免了竞争,同时也让各个部门的工作相互尊重,平衡,从而将各自的功能发挥到位。

我一直认为歌剧是原始的电影,而电影又像是未来的歌剧。一方面因为它们有共通性,都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载体;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歌剧在创作和表演中,最为担心的就是声音的竞争,咏叹调与乐队之间的每一件乐器之间的关系是作曲家和导演非常恼火的问题,也是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而在电影工作方面,录音、音乐、对白……所有这些元素之间也像一个弦乐四重奏一样,需要做到你静我动,我动你让。所以上述我所讲到的,所谓的“对位学”的方法,实际上是非常技巧性的东西,是硬性的要求。

如果从风格“对位”、结构“对位”上讲,或者从内容上的“对位”来看,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Denzel Washington,我非常喜欢看他的电影。他曾邀请我为一部电影作曲,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有意思,是探讨面对邪恶和正义,你心中的时空会站在哪一边,就是说时间、正义在哪一边,未来在哪一边。这个故事讲一个邪恶的灵魂,当它撞击到谁的时候,它可以把它的邪恶通过与这个人身体的接触而传染给对方。对于这部电影的音乐制作,我想从刚才谈到的电影是一门工业说起。后电影时代的工业,后电影时代的音乐工业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在我们构思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首先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可以暴露出时空在哪一边,是在正义的这一边,还是在邪恶的那一边。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希望非常明确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就是要表达正义会在哪一边。

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死刑,演绎对一个邪恶罪犯死刑判断执行的过程。我们要为死刑执行的过程配上一段音乐,为此,我们去找寻。我们把“时空在哪一边”这个想法打到电脑里面去,全世界搜索,然后就发现1964年摇滚乐的鼻祖有一首歌《Time is on my side》,我们觉得太好了!用1964年的这首歌,用这首歌配合字幕上罪犯的台词,当这个邪恶的囚犯在临刑前对着大家说:“你们等着瞧,时空在我这边,我只要碰到你们,我的细菌就会到你们身上,我甚至不碰到你们,我看你们一眼,这个邪恶的细菌也会到你们身上,因为时空在我这边。”这个就很有意思了。这首歌的寻找和设计就奠定了我的整个音乐的基础,也奠定了我们刚刚说的整个电影工业的结构学的“对位”,不同风格的“对位”,还有内在和外在的“对位”。在这部电影中,结构“对位”、风格“对位”、内心与外界的“对位”,还有魔鬼与正义的“对位”,一切都可以放在音乐里面呈现和演绎,艺术哲学的经典在电影里面的实践就是“对位”。后来我设计这首歌由罪犯自己唱出来。从他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就是一个邪恶的魔鬼。而押送他的警察起初是一个正常的人,但是当这个魔鬼一样的罪犯抓住了警察的手,顷刻间他就把邪恶传递给了警察。这时候,罪犯扬扬自得,因为他已经把他的邪恶传递过去了,而他自己唱出的音乐,已经把情节交代了。最后执行死刑的过程,是警察们不断往罪犯所在的密闭空间内加煤气,这一段的音乐我运用了一个弦乐四重奏,一个古筝,两面锣,一个电子合成器,还有四个小朋友唱歌。在邪恶传染的瞬间,这时运用了澳洲的土笛。这些音乐提供的信息就是告诉观众虽然这个恶魔已经死掉了,但是他的灵魂却再生了,时空在他这边。最后Denzel Washington是什么人?他是一个警察,是一个能深入精神世界的警察,他要在精神里边把坏蛋抓出来,严惩他,最后他只能通过让那种邪恶传染给他自己,让他成为一个恶魔,然后他再用自杀的行为,让恶魔在他身体里边全部消灭。其实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英雄主义的故事。在电影中的“对位”涉及到各个方面,内容的“对位”、美学的“对位”、结构的“对位”等等。作曲家就是要帮助导演,通过音乐的深度把电影的记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导演对影片的艺术思考,一切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可以融汇进音乐里面,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哲学中“对位”结构的实践。

我们讲一个更加具体的“对位”,就是声音的直接“对位”。我的工作方式是把对白、画外音,还有其他的资料声音和我作曲的声音做成一个四重奏的谱子,所以我作曲之前先把对白列出来,明确它们在哪个点上,再把声音列出来,这样可以有效搭配,避开冲突,做对白的时候可以用长音,讲话的时候音乐要停掉或者是平的,不要跟它有冲突。这就是中国哲学里面讲的你静我动。讲到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易经》对电影作曲家来说是非常天衣无缝的教材,就像64卦的变换与平衡,在电影作曲当中也同样受用。

以我和冯小刚导演合作的电影《夜宴》的音乐为例,当时冯导给我六分钟的片子,他说这六分钟片子里面只有几句对白,但是需要这几句对白听得很清楚,除此之外,他希望这六分钟所有的声音感觉就像芭蕾一样,像歌剧一样,每个音都要对上,要同步。在我看来声音的同步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对位学,在歌剧和电影、芭蕾中,所谓视听同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你能够在声画同步技巧上做到非常好,在结构呈现上就会富有层次感,一层一层地呈现出来,而每一步小的结构中也有层次变化。回到《夜宴》这部电影,这是我们创作中的挑战。面对这六分钟电影中的对白和声音,不间断,如何通过“对位”的手段,让该突出的突出,不该突出的不竞争,不冲突。使这段电影的节奏变快,观众看完后,不会觉得度过了六分钟,怎样做到这些呢?这就是声画同步的效果,是我用音乐在电影中所解决的问题。这段电影中男主角的讲话声音就是长音,话音讲完音乐就动起来。音乐和对白就是这样配合着的。同时,这个“对位”包含了整个电影结构的“对位”。

在电影中有一个现象是很奇妙也很有趣的,明明他是爱你的,而音乐也可以告诉你他是恨你的。明明他是温柔的,而音乐告诉你他是险恶的,所以这个“对位”中微妙的反差是很有意思的。总而言之,艺术哲学的经典意义体现在电影中的实践就是“对位”,这是从世界文化的角度,从艺术“对位”的角度和风格“对位”的角度上去理解电影工业。电影音乐在一定程度上的意义是要把电影的记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里。作曲家一开始要设计整部电影的音乐基调,这点非常重要。在电影音乐的创作当中,要把导演、作曲家以及整部电影要表达的精神意识、民族意识和艺术的品位都揉到整部电影的音乐当中去,让音乐帮助导演,使电影作品得以永远地流传下去。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个观点,我一直觉得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的创作思路也要更多元化一些。写作电影的音乐不仅仅只是为电影工业而服务。谈到我自己的创作实践,当我做完《卧虎藏龙》的时候,我做过一个很大胆的设想,就是把三种最有意思的乐器放在一起,一个是大提琴,一个是小提琴,一个是钢琴,这就有了后面与张艺谋、冯小刚导演合作的电影作品《英雄》与《夜宴》。我要把这三部电影中运用过的三个乐器合在一起再做一个音乐,那就是我对第四部作品《复活》的设想,其实这更像是一部长歌剧的感觉。在创作中,我们不必把音乐会里面的音乐、歌剧中的音乐和电影中的音乐完全割裂开来。实际上我们一旦懂得了艺术哲学中所讲的“对位”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剖析导演对整部电影作品艺术思想的全部内容,就是把电影制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全部化解,避免各个部门的冲突,竞争,却又融合了所有部门的精粹,这是一个电影导演的梦想,这个梦想可以通过音乐家对电影音乐的创作去实现,去融合。所以电影音乐的作曲非常重要,它是一部电影的灵魂。但是如何让电影的音乐成为这个导演的灵魂、成为这部电影作品的灵魂?它需要音乐家通过创作技巧与艺术哲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去实现。

谭 盾:著名作曲家 指挥家

第2篇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引进,将课堂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增加了很多新的元素,影音、动画、图形等,使课堂不再单调枯燥,增加了很多乐趣,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更是符合小学生心里特点,对于新事物的接触,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使用多媒体语音系统也要注意一个“度”。多媒体教学是小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一把“双刃剑”。而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则是一门技巧。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多媒体

一、小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多媒体语音系统的应用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因材施教,这不仅是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区别,从另一角度考虑,也是兴趣使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呢个而言,英语是一种新语言的,出于好奇心,他们开始往往会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小学阶段被认为是学习英语最佳的阶段,在这阶段合理,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应用多媒体语音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有利于保持学生对新语言兴趣的持久性,也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抓住学生心理,引起他们兴趣,使之爱上英语课堂,再加上加以适当引导便可达到预期目标。

2.刺激与丰富学生想象力

想象力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他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风味,可以上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古至今,好多中外科学家,都了解想象力的重要性,也都通过想象力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就像那个耳熟能详的小故事,课堂上老师问“雪融化了是什么”,只有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才能讲出“学融化了是春天”可见,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创造力,也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同样,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想象力也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影音、动画、图像可以刺激学生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加深学生对已知事物的理解,更好地认识陌生事物。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充分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一个有趣的课堂中学习。

3.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集中学生注意力

将多媒体语音系统引入教学,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并利用学生感觉器官与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让他们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加方便,在学生对英语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之后,便可适当对学生进行听力测试,一方面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多方位地感知语言材料,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也能更好的将知识进行转化。

4.提高课堂效率

将多媒体语音系统运用到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之变成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从科学角度来讲,利用多媒体也可以提高学生记忆力,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视觉感官学习理解的知识,能占记忆的四分之一,而通过听觉感官获得并记忆的知识,大约占到记忆的六分之一,如果可以听觉和视觉并用,便可以记忆将近三分之二的内容。在学生习得的知识中,仅用视觉获得的知识,三天后会遗忘一半,仅用听觉获得的知识,三天后会遗忘五分之四,听觉视觉并用获得的知识,遗忘率就可以大大降低了,通过这个结论,我们也可以看出,听觉视觉协同作用才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引,便可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5.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创设情景,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之前,通过播放课件引入教学内容,可以快速将学生带进课堂。举个例子,在教授我们的事物这一课时,在课前可以播放这节课将要讲到的英文单词的歌曲来血染气氛,导入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人物动物对话,让学生参与其中,将所学知识变为己有讲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确实有很大优越性,但是在文章开头我们讲过,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要将课堂变成动画放映课

多媒体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一定要使用恰当,不可过多使用,使用过度了,就会变成动画放映课了,学生往往只会注意到这些图片和动画的趣味性而忽略了课本上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表面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但却降低了教学质量,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因此,多媒体的运用一定要以教授知识为主。

2.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能够掌握课堂,收放得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只顾放课件,而忽视了“引导”这个过程,使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学习者。这样不仅不会有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事倍功半,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小结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语音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中有利有弊,尽管利大于弊,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起到相反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优质课堂上获得英语知识,从而真正达到引进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到英语教学中来的真正目的。

作者:应丽娜 单位: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付立娜.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7):208-209

[2]魏雅莉.多媒体语音室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3):122-124

第3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武侠类型;文化价值;传播魅力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课题项目《2011中国电影银皮书》①开拓了国内电影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发表了《2011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分析报告》②,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思考与对策。其中,调研数据揭示,以武侠电影(包括动作片、功夫片)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类型片继续成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流,2011年武侠电影类型片取得了3亿多元的海外票房,占全年海外票房的一半。但是,2011年以《新少林寺》、《关云长》、《武侠》、《白蛇传说》、《大武生》、《战国》、《鸿门宴传奇》、《龙门飞甲》等为代表的国内武侠类型影片的国际传播之路却不是很顺利,这些影片均没有进入欧美电影市场。反观国内电影市场,以上武侠类型片除《龙门飞甲》借助3D效果获得一定成功外,大都不尽如人意。由此,国内业界、学界和社会舆论对武侠类型产生了多方位的质疑,这表明,武侠类型片正面临一个困境,一方面这仍然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要资源,另一方面武侠类型如何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内需求和国际传播已经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电影在内容和产业方面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提出和回答中国电影是否可以“打”下去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议题之一:中国电影“打”不下去了

其实,中国电影史上的类型概念成型较早,即使与当时国际上的电影先进国家相比也并不十分落伍。美国成熟的类型片样式是随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建立而逐渐完善的,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尽管产业规模和基础都很弱小,但作为一个全面开放的市场,面对来自好莱坞和国际的竞争压力,中国电影从自身文化根基寻找资源并结合电影特有的表现形式,发掘出了武侠类型、伦理叙事等核心模式。这首先是一种自发的商业竞争行为,但由于这些类型自觉地依托与借鉴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尽管在之后的发展中经历了很多坎坷,其类型的形式与内涵仍然有着恒定的观赏与审美价值。这正是经典类型片的魅力所在。

武侠类型分别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早期电影和60至70年代的港台地区形成创作,80年代之后中国内地随着电影类型观念的自觉恢复逐渐成为发展的主体,新世纪以来,更是随着电影市场和资源的共享,中国内地成为武侠类型的主导区域,汇聚了乃至全球最优势的电影资本与资源,如前所述,武侠类型迄今仍然是最主要的市场支撑的类型样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打”不下去的现象呢?

制约国内电影市场和国际传播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电影的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改变,观众的喜好程度与趣味变化,市场运作的策略与途径等,这些都会影响“打”的接受状况,但以上这些都是被动性因素,对于电影来说,“打”什么?为什么“打”,“打”的意义何在?则是需要深虑的。中国武侠电影其实越来越“打”的好看,当代电影技术正以匪夷所思的可能性给动作见长的武侠类型提供表现空间,只要是想象所及的场景几乎都可以实现,但缺少的是什么呢?

例证之一:《夜宴》

《夜宴》(2006)是冯小刚导演在武侠类型片中的华丽现身,视听效果精雕细琢,美轮美奂。这部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中国古代故事承袭了原著的悲剧性阴郁,但人性黑暗的调子无疑更为沉重。仅以影片中竹林打斗为例。“竹林大战”“已成为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场景”③,胡金铨的《侠女》(1975)、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张艺谋的《十面埋伏》(2004)等都分别呈现了极致的表现,冯小刚的竹林场面也达到了唯美和惨烈的极限。作曲家谭盾在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音乐论坛”上详细演示和解说了这震撼人心的六分钟,音乐与竹林环境和人物动作如此地完美协调,舞蹈化的打斗姿势引人入胜。但这种美的境界却是用来展示杀人的情景,这或许是电影史上最优美的杀人段落:慢动作诗意地展示刀剑刺入人的身体,殷红的鲜血点缀了洁白的绫缎,人的身体被利刃切分开,人的头颅以优美曼妙的姿态落入水中,面具洇着血痕慢慢漂浮水面。在这个段落中,杀人动作演化成了优雅的舞蹈,竹林的意境也成为屠戮的诗意载体。

例证之二:《满城尽带黄金甲》

新世纪以来,张艺谋开拓和创作了一系列武侠类型片,《英雄》是李安的《卧虎藏龙》之后创造中国武侠类型境界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还可以看到第五代式的“意义”执着,影片不局限在武侠类型常规的个人复仇、江湖义气或者家国情仇,而是带有一定抽象和超越意义的“天下”理念。《满城尽带黄金甲》(2008)同样来自名著改编,《雷雨》中压抑无奈的命运悲剧扩展成了帝王家的阴鸷杀戮。影片里同样会有经典桥段的营造,二王子为了母亲不惜与强大的父亲为敌,挥动大刀像割草一样凶悍进攻。这个场景被精心设计,反复渲染,以足够的时长、强度和烈度刺激人的感官: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宽银幕的巨幅画面中,人密集如蝼蚁,被斩杀亦如蝼蚁……

以上两个例证或许会被看为武侠类型所必须的桥段和场景,《满城尽带黄金甲》甚至被西方媒体引为“视觉上灿烂至极”、“超越时空的史诗之作”、“古装电影的一次狂野之旅,让武侠电影有了新趣味”。可这所谓的“新趣味”又是什么呢?不过是暴力的极端升级和刻意美化而已。引用武侠电影专家贾磊磊研究员的判断:“电影中的暴力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消费性质’的视觉文化产品的原料。进而使观众在无形中认可了影像暴力的合理性。……但是……如何处理暴力的内容,如何选择暴力的表现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电影对暴力的表现方式――是强化了暴力的恐怖和惊悚,还是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残酷,便成为我们判断一部影片艺术品位的重要尺度”④。在此,也可以增加质询,如果是刻意地展示和有意地渲染和玩味暴力场面,我们又该怎样判断呢?

如果杀戮场景脱离意义的旨归、抽离了伦理的制约,或者不去顾及伦理层面的影响,而成为一个仅具形式感的场景,那么这种类型怎么会不被抽空了内涵,而徒然追求影像的惊人效果呢?一旦一种类型被抽离了意义和价值,就很可能谋求形式上的求新求异,甚至登峰造极了。很难想象,《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武侠类型片中还会有什么更诗意或更壮阔的杀人场景?但是,结果是可以想象的,还会有更出奇制胜的美妙“杀法”和“死法”出场。武侠类型的市场大片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这个逻辑“走下来”的,武侠类型的“打”不下去或许症结的原因就在这里。

议题之二:中国武侠类型的问题不纯是电影的

《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并不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两部原著作为经典有着永恒的阐释空间,都分别触及到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层面,其结构形式(包括人物构成、戏剧情境等)也成为极具超越和涵盖性的世界隐喻;两部改编电影都试图凭借以上完美的戏剧框架演绎“有意味”的故事,都不约而同地以古代封建宫闱内部的权势之争、尔虞我诈,挖掘人性的幽深阴暗层面,这自然是传统武侠类型片所不曾具有的深度,一些评论者进而认为这两部影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武侠类型,只是采用了部分武侠表现元素而已。

提出以上两部影片的价值问题,思考点是基于这两部影片在涉及到基本伦理层面时无所顾忌的姿态和过于放纵地演绎,如果只是纯粹个人化的实验作品,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部公共性的、谋求最大受众和市场的影片,基本的人性和道德原则是必须考虑的。如果依然把这两部影片视为宽泛意义上的武侠类型电影,也必然要考虑到,类型自身也是有所约束的,除了基本的外在形式需要保留外,更重要的是类型背后的文化价值,而这一点恰恰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类型电影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问题。由此观之,以上两部影片对于中国当代电影文化来说有着普遍性的意义,价值判断标准的缺失或者失衡,导致内容和形式的脱节,甚至悖谬,但这并不能简单归结到电影本身。电影作品中的价值错乱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价值迷惑和迷失密切相关。

由此,也引出了关于中国电影带有普遍意义的思考:中国电影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哪里?

随着政府层面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民营资本和各界资源的踊跃参与,中国电影被认为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但是,各界对中国电影的现状仍然不满,国内市场和国际传播都差强人意。为此,人们试图从电影产业、电影体制和电影制作本身寻找原因,这些工作很有意义,但并不解决根本问题。

首先,从电影产业层面看,美国影片《阿凡达》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震撼性成功,形成了一个高不可及的技术与资金高位,确立了一个电影产业的新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内地,正在试图沿着阿凡达的方向发展和建设电影体系,中国电影产业在进行一系列布局。或许这些努力是必要的,特别是正在试图建设电影强国的中国内地更是如此,但是,这显然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中国电影在叙事方面被诟病最多,也被视为制约电影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这方面,很多人过于神化好莱坞的叙事能力,其实,按照美国学者大卫・波德维尔的观点,美国主流电影只不过是始终恪守所谓的“经典叙事”规范,这是一套包括美国好莱坞在内都遵循的,且被各国的主流商业电影都在运用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其实就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期待,是一种理性的世界观,体现了人类最基层的秩序感的需要。而好莱坞的基本叙事主题,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通常都是通过一个可以逻辑推演、因果关联的叙事结构实现。美国电影对完整叙事结构的肯定,体现出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美国电影娴熟地运用这种叙事模式,借助美国无与伦比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商业上的优势,使其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起强大的好莱坞叙事霸权。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经典叙事似乎与好莱坞等同起来。因而,叙事应该不是中国电影的决定性问题。在叙事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反而是很多电视剧和电影的制作者还有保有过多的艺术家个人气质,如同《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样虽然采用武侠类型样式,但电影导演和制作者的个人因素和影片的主题性更为突出,而不像美国电影一直恪守和尊重叙事中的基本人性需求和秩序感的满足。

他山之石,可以为例。美国电影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长盛不衰,是与其稳定的主流文化支撑密不可分的。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其最典型特征――类型片说起。美国有两次明显的类型片高涨期,一次是所谓的经典好莱坞时期,时间大致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中后期,另一次大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始,一直延续至今;中间的大约15至20年的时间,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的类型片暗淡低靡,美国的主流电影甚至失去了方向。究其原因,除了电影工业自身体制转变外,最主要的是类型电影所寄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观众层面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美国文化出现了问题。在美国电影的经典时期,主流价值稳定且保守,电影类型明确而稳定,形成了好莱坞的所谓“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低谷期,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中产阶级文化被质疑,主流价值模糊,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反类型、反文化的影片,如《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美国电影的巅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经历近20年的文化混乱和价值迷惘,美国主流文化强势回归,电影类型片也清晰再现,这一阶段电影中的美国文化意识在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代达到顶峰,集中代表就是出现了新一轮以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为特征的科幻电影,将世界上其他区域的电影制作远远抛在身后,其无可仿效的电影特性与当时无可匹敌的强大的美国文化相匹配,这也是文化造势的结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以2001年“911”事件为转折,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多元化是其特点,这也因应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新变化,美国文化也进入了比较多元化价值的阶段。

由此可以引证,主流电影发展的基础是主流文化所固有的稳定价值,主流电影需要主流的文化价值作为支撑,这并不是电影自身可以解决的,这也正是中国电影所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我们该怎样找到和确立中国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具体到武侠类型片,中国电影的关键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打”,而在于“打”得是否有“理”,而这个“理”并不是电影自身可以解决的,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当下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缺失的问题。而价值理念的缺失,将会导致《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华丽唯美却内涵空洞,甚至价值偏失的作品存在。中国主流电影需要共识的、稳定的、延续的和开放的文化价值作为支撑,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当下发展中所面对的挑战和使命。

议题之三:中国电影还要继续“打”下去

如前所述,电影的主流产业是依托在稳定的文化价值之上的,中国电影的发展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自己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但是,电影也并不是完全被动地等待文化价值的出现,其本身就是塑造文化价值的影响力量,对于有着深厚积淀传统的武侠类型来说,更是一个可待继续挖掘的资源。

武侠类型是中国原生的最早形成的电影样式,极具生命力,其本身不断生发延续,同时衍生出众多的分支和流脉,可视为电影理论中一个“高概念”,其特点:内涵的包容性,外延的延展性和传播及影响的巨大可能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