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湖南高考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湖南高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湖南高考作文

第1篇

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

成人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

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隔花端”。?

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

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

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山水泼墨画,均会留出一些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摊烂泥,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

人与人交往,有距离会更美好。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使人更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看不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像那个“豪猪取暖”的哲理故事里,只有留出恰当的距离,才能既取得暖又不伤害对方。?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且有出世的氛围。我理想的人生像我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一句:在入世中做着出世的梦。融入世事但要超越世俗,或许过的是吃饭、写信、学习、聊天的平淡生活,但会用一段刚刚好的距离划出一条心河,在此岸做着“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美梦。彼岸的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

【名师点评】?

第2篇

一日,酷热难耐,小子虚手捧《浮士德》于后花园纳凉品读竟兀自睡去……魔鬼梅菲斯特突然现身,诱道:“小子,我处有一圣水可破高考作文之招式,欲得之速来――”语罢便消失于迷雾中。小子虚将信将疑地朝声音的方向跟了过去。一路走去,小子虚发现几尊怪异的石像矗立在路边,地上若隐若现地烫刻着2001~2011的年份数字。小子虚好奇地走上前去想看个究竟,石像竟开口说话了。

第一尊石像:“我是‘最直接’作文题,《早》(2010年湖南卷)上好,来我这里吧,跟我《谈谈对人生事物的看法》(2005年湖北卷),《谈与‘常识’有关经历和看法》(2009年广东卷)……”石像面带肃色,小子虚打了个冷颤。

第二尊石像:“别怕,来我这里吧,我是‘最熟悉’作文题,看这是我的《肩膀》(2006年辽宁卷)、这是我的《脸》(2005年江西卷),还有你最熟悉的《筷子》(2005年重庆卷),看我的姿势,你想起《跑的体验》(2005年湖南卷)了吗?”小子虚尚未反应过来,另一个冷冷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

第三尊石像:“小子虚,来,来,来,我告诉你什么是‘最思辨’――《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年全国卷)……”石像用平缓的语调说:“我们一起探讨《走与停》(2006年重庆卷)、《一步与一生》(2007年四川卷),我们一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2010年北京卷)……”

此时,其余各尊石像都纷纷伸出手来要把小子虚拉过去。

“最文学”石像:“来我这,跟薛宝钗或者冬妮娅对话(2004年天津卷),看看什么叫《雨燕减肥》(2006年江西卷),讨论讨论《‘三’字成语的启示》(2006年湖北卷)……”

“最地域”石像:“我来告诉你什么是《北京的符号》(2006年北京卷)、上海《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

“最寓言”石像:“跟我去听听《海龟与老鹰》(2008年全国卷Ⅱ)的故事,看看《运动会上的兔子》(2009年全国卷Ⅰ),画一幅猫儿吃鱼不捉老鼠的漫画(2010年全国卷Ⅰ),保证你大有收获!”

正在小子虚被石像们围得团团转、闹得头脑发昏的时候,一阵巨响,众多石像化合成了梅菲斯特。梅菲斯特脸上挂着狡黠的笑容,道:“哈哈哈哈,看到了吗?这些烦人的石像就是高考作文题,他们都是‘我’变出来的。”小子虚顿时被震住了,头脑一片空白。

“再让你看点厉害的――”又是一阵巨响,梅菲斯特变成了一群名为2011年高考作文题的石像:

最“坑人”――《一切到底过得去还是过不去?》(上海卷)、《诚信》(全国卷);

最“给力”――“材料作文”袁隆平爱自己的工作(福建卷)、《拒绝平庸》(江苏卷);

最“浮云”――《这世界需要你》(山东卷)、“材料作文”苹果(辽宁卷);

最令考生“死去活来”――《情有独钟》(重庆卷)、“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湖南卷);

最“诗情画意”――“孟子三乐”(江西卷)、“回到原点”(广东卷)。

这群石像使小子虚的心扉“訇然中开”,他望着得意的梅菲斯特,若有所思。

梅菲斯特变得更猖狂了,他左右手各拿了两篇高考满分牛文(《绿色生活》与《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一边在小子虚面前晃悠着,一边道:“小子,这两篇牛文的作者都喝了我的高分圣水,我已经让你见识了历年高考作文的招式了。来吧,我们作个交易,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全神贯注地学习,将毅力与坚持给我,那杯圣水就是你的了,你将拥有高分、成功与喜悦。”

第3篇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尤其是在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导时,拟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近十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的典型拟题为例,由浅入深,介绍作文拟题的三重技法,力图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有效地指导。

一、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一重境界:直接“入”题

直接“入”题,一般采用:“小议×××”、“浅论×××”、“×××之我见”、“×××之感悟”、“我看×××”、“从×××说开去”、“从×××说起”、“对×××的思考”、“对×××的反思”、“×××引发的感想”的拟题形式,如《“弯道超越”之感悟》(2009安徽)、《“小议”浅阅读》(2010新课标)、《包揽后的反思》(2011北京)、《<功夫熊猫>引发的感想》(2011新课标)、《从蔡伟博士说起》(2011重庆)、《从船主的封口费说开去》(2012新课标)。

二、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二重境界:掌握“常”题

(一)并列式

它既可以围绕着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来拟题,如《探险者与蝴蝶》(2013江苏);也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深刻主旨来拟题,如《做事与做人》(2012课标卷);还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相反的对象和主旨来立意,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7安徽)、《镜里与境外》(2011天津);有时还可以是三个义项的叠加,如《那手,那人,那心》(2012湖南)、《所向,所爱,所愿》(2013广东)。

(二)偏正式

一般采用“××的××”的形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光荣的荆棘路》(2012浙江)、《人生的容器》(2013浙江)、《不可惊扰的寂静》(2013江苏)。

(三)动宾式

一种是开宗明义,直接点明论点的简单动宾式结构,如《走出自我》(2011湖南)、《学会舍弃》(2012全国大纲卷);还有一种是动词加上偏正式宾语的结构,如《找到自己的位置》(2006海南)、《点亮万家灯火》(2013广东)。

(四)主谓式

一种是主谓式,如《天使就在我们身边》(2008北京)、《弯道艰险勇超越》(2009安徽)等,一种是主谓宾式,如《我的杯中需要沙》(2008北京)、《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2012)等。

(五)由表及里式

由题目中的现象写起,联想到其中或背后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一般采用“从……到……”、“由……到……”、“在……的背后”的结构,如《从举手之劳到知恩图报》(2012新课标)、《由沙子到珍珠》(2013辽宁),《在怕的背后》(2013江西)。

(六)意愿式

一般采用“愿……”、“惟愿……”的结构,如2013广东卷的几个高分作文题:《愿从本心》、《愿赤心长留》、《惟愿此心无怨尤》。

(七)祈请式

祈使句一般用“让……”的结构,如《让未来记住今天》(2012年广东)、《让爱双向流动》(2013广东);请求式一般用“请……”,或“对象+请……”的结构,如《请问你自己》(2006四川)、《思维,请守住幸福》(2004海南)。

(八)对比式

可以直接形成对比,如《国语失落症猛于虎》(2007湖北)、《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学会做人》(2013浙江);也可以用题目中的词语形成对比,如2011湖南卷的两个优秀作文题:《低姿态的高贵》、《寒风吹暖我的心》。

(九)两个词汇或短语组合式

不用逗号隔开的如《拣尽空白 终见空白》(2006福建)、《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2013山东);形式整齐的拟题,三字的如《感受爱,感恩爱》(2012天津),四字的如《不断追求,不断进取》(2012江西);五字的如《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2005),六字的如《重塑全面文化,实现全面崛起》(2011新课标),甚至还有八字的如《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知恩图报懂得感恩》(2012新课标);形式错落有致的拟题,如《莫惊扰,让生命安宁》(2013江苏)、《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2013山东)。

三、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三重境界:打造“靓”题

(一)比喻式

一种是明显的比喻,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四川)、《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2007全国卷Ⅱ)、《梦想为帆,踏实为桨》(2011福建);一种是题目中的相关词语有比喻义,如《滋养文化的“活鱼”》(2010上海)、《平凡中的“珍珠”》(2013四川)。

(二)拟人式

运用拟人的如《梦想在现实中起舞》(2006山东)、《与品读相拥》(2010全国卷Ⅱ)、《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1福建)。

(三)谐音式

谐音的运用也能让文题增色不少,如《国有殇,爱无伤!》(2008全国Ⅰ卷)、《背上“悦读”的行囊》(2010新课标),“殇”与“伤”谐音,“悦读”与“阅读”谐音,让人印象深刻。

(四)活用成语

可以颠倒成语中个别语素的顺序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寓教于乐》(2011江西);也可以突出成语中的个别语素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2013江苏卷:《谨“小”慎“微”》、《一“石”激起千层浪》。

(五)妙用标点式

1.感叹式

通过题目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你好,中国!》(2011全国新课标卷)、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2012课标卷)。

2.疑问反问式

一种是不用问号,具有疑问反问的语气,如《没有付出哪有硕果累累》(2007安徽)、《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2013广东);另一种则使用问号,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河南)、《大同世界,焉能忘本?》(2010全国卷)。

3.间隔号式

运用间隔号“﹒”把相关内容隔开,形成一种整饬之美,如《坚守?绽放生命之花》(2011辽宁)、《朝阳?流水?梦》(2013安徽)。

(六)诗题式

可以是一句,多为七字,如《青山一道同风雨》(2008全国)、《满身花雨又归来》(2010全国卷Ⅰ卷)、《守得云开见月明》(2012浙江);也有两句十字的,如《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2010安徽)、《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2012江西);还有两句十四字的,如2007北京卷的文题《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七)引用式

有引用古代诗句的,如《晓看红湿处》(2005全国Ⅰ卷)、《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北京);有引用现代诗词中名句的,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006山东)、《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2007甘肃);有引用古今名言的,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2安徽)、《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11辽宁);有引用社会上的俗语流行语的,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010新课标)、《细节决定成败》(2012全国新课标);有引用歌词的,如《该出手时就出手》(2011北京)。

(八)化用式

有化用诗词名句的,如《一蓑烟草任江平》(2008福建)、《腹有雅量气自华》(2013山东);有化用古代名句的,如《大隐隐于“乐”》(2012辽宁);有化用名著的,如《高考,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2007重庆);有化用电影名称的,如《致我们已逝去的童真》(2013浙江)。

(九)虚实结合式

可以化实为虚,如《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2006福建)、《栽种你的最爱》(2006福建);更多的是化虚为实,如《别让雨下进灵魂里》(2006河北)、《拥紧自己的灵魂》(2007安徽)、《慢尝书香》(2010新课标)、《守住心灵的绿茵》(2011课标卷)、《最是那初放的安详》(2013浙江)。

(十)妙用其它学科词语式

用数学词语的如《美,人生的不对称》(2007全国卷Ⅱ);用化学词语的如《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2009上海);用计算机术语的如《爱,更需要“复制—粘贴”》(2007全国卷Ⅱ);用地理术语的如《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2007山东);用游戏术语的如《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2005山东);用佛教术语的如《芥子纳须弥》(2011湖南)。

第4篇

根据《2016湖南成人高考报名通知》得知,2016湖南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为10月15日-30日。

2016年湖南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入口(10月15日开通)

在通过现场确认后,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报名系统”自助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上标有考试时间、考试科目、考点名称、考点地址、考室号、座位号和身份证号等信息。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到指定考点考室参加考试。

热门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2016年成考辅导专家联手打造,更有超值优惠套餐】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辅导 点击免费试听>>>专科起点升本科辅导 点击免费试听>>>特殊优惠政策: 免费领200元优惠券,减438元

第5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高考作文;作文课;教学策略

作文课是高三语文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有效的作文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即在课堂教学和训练中通过作文题目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的技巧。

一、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

1.提高审题立意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往往被爆出“零分作文”的新闻,而大部分的“零分作文”的原因是作文严重离题。因此,在作文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让学生能够迅速、正确掌握命题者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语文作文课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1)要在审题立意方面有所侧重,改掉传统作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的习惯,专门抽出时间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能力。

(2)要在课堂作文训练中结合人教新版教材来布置一些作文命题,尽量做到命题的多样化、细化、具体形象,总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在看到题目时才会静心分析,在头脑中整理出写作思路。

(3)要依据近几年语文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进行课堂训练,要加大作文题目的难度,侧重训练学生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分析材料内容,引导学生探讨材料的引申意义,寻找立意点。

2.增强阅读量,为审题立意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的阅读能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指出:“我们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因为我们的作文,无非想着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动手去作的。”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人教版教材的阅读模块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另方面可以依据高考命题趋势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二、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培养学生总结各类文体结构的习惯

高三语文作文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备考,让学生在总结归纳高中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课教学中,历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高考作文题作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高考作文题开展训练,并且引导学生对历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满分作文和零分作文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找出的高分作文的共同点。

例如2008 年有写偷看老师的日记来歌颂老师的关爱学生的品质(63分),2009年有通过时尚写母爱(65分),这两篇高分作文都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描写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主动总结高分作文的文体结构,虽然目前高考命题趋势是文体不限,但在备考时期可以让学生多写记叙文类型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一套行文方法。

2.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素材,引导学生归纳作文构思的模式方法

除了学会总结文体结构形成自己的行文方法外,学生在作文课中要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作文的构思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用历年高考作文题目让学生自拟提纲,在拟纲训练中学生逐步提密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再对高考高分作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比自己拟的提纲和高分作文提纲的不同点,最后进行总结。经过构思模式的训练,学生不但对如何写作文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对如何写出高分作文有了自己的心得。

三、高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要强化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作文是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尝试多种类型的表达方式,在写作内容方面力求做到新颖生动,在细节方面要做到语言细腻,引人入胜。

具体在教学中可以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例子进行分析,例如 2012 年山东省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世界需要你》在开篇进入主题后先后用了四个排比句结构,让读者耳目一新。又比如2012年的湖南省满分作文《一只手上的中国》在开篇点题,层层递进吸引读者深入到故事中。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自己有了感悟和积累,在作文训练中也不再拘泥于模式化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语

高三语文作文课要以高考作为导向,一方面要把学生高中三年所学的语文知识综合到作文中并通过作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爱上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放飞想象的翅膀,享受写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 时事热点 作文教学

继200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考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事热点后,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再次直面热点新闻,让考生就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给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老师传达了怎样的信号?这会给今后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带来观念上怎样的转变呢?笔者就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作文所给材料直指热点,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更要直面生活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所用材料是新闻性比较强的热点材料。考题出来后,有不少人感到出乎意料。对这种迎着热点上的做法,虽不乏批评反对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对这种做法的认同与支持。

究其原因,我想这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频频触及时事、新闻热点不无关系。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我们感觉越来越直面生活实际,时代感、时事感越来越强,作文材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作文题客观而又直接地提供一年来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让考生以此为题展开记叙和议论。通过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现实和反映现实。

如果我们对恢复高考以来历年的作文题做一下纵向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变化轨迹:由避开热点到暗合热点再到直指热点,由让考生反观内省自身转至让考生关注社会、民族和国家。这个变化并不突然,这个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到当代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些文论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关注身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的人才决不是以前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科举学子,而应该是“两耳要闻窗外事,直面生活勤思辨”的时代新人!

这个变化既符合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又与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有这样一些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作文命题并不意外,其命题思路和考点与往年的新课标语文试卷作文命题一脉相承,都是重在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性、多层面地关注社会民生、感受现实生活。我们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引时代和生活的源头活水进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直面生活,关心时事,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对时事的感知中增长学识。

二、作文要求中有了“结合自身的体验和认识”的提示与限定,今后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观照自身成长,强调自我解读

笔者也有意对历年来的作文要求进行纵向对比。发现近几年有不少省份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上有了新的变化。和以前作文命题相比,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中有了更多的要求观照自身的提示与限定。

先看2009年高考作文要求:重庆卷《我与故事》中有“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的提示,安徽卷中也有“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的限定;浙江卷有“请你根据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的提示;2009年广东卷也有“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的要求。

再看2010年高考作文要求:全国卷Ⅱ有“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爱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提示,山东卷也有“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的要求;湖北卷有“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的提示;广东卷有“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字眼;天津卷也有“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限定。

最后看2011年高考作文要求:新课标全国卷限制“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湖南卷提醒“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重庆卷要求“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浙江卷指明“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这些要求与限制是以往作文命题中不曾有的。由此不难看出,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都要求考生关心身边的生活并积极参与、深入体验,都侧重展示考生的自我体验与认识,都着重考查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学生作文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有了自我解读,对接触知识既有“学”更有“识”,对自身实践难题有了解决办法与途径。和过去我们深恶痛绝的写作文时假大空、无病、缺乏真自我、言必称希腊、动辄历史文化名人的积弊相比,实在进步很多。

我想到“新概念作文”的主旨:“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让学生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多好!

高考作文命题理应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定位。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是人们不容回避和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高考指挥棒如能让考生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认识自己,反省自身,评判自己,从而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这远胜于过去刻板而空洞的说教。

三、既要“直面生活”又要“观照自身”的作文命题需要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巧写作文

如果说“直面生活”是作文取材方面的引领,“观照自身”是作文要求方面的限定,那么接下来该解决的应是作文的构思问题了。

以上列举的很多时事感强的作文题所涉及的多是一些大事件、大议题,学生虽不会在审题上出现偏差,却是难以驾驭、不好出彩的。社会热点性问题,主旨意向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果不懂得小中见大、由微见著地选材、用材,不作深入探究、贪大求全、只流于表面,势必会写出浮夸式口号式作文、歌功颂德的“大光明”文章来。

以2011新课标全国卷作文为例,材料旨向明确,审题难度大大降低。但此题入手容易,要想有深度、有亮色却不容易。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有话可说”的试题,在考生看来未必如此。面对这道作文题,大多考生就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不知所措,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人贵直,文贵曲”,这是为人、为文之道。写好这篇作文,不能像回答政治试题那样,直截了当地你问我答,那样就会落入大话连篇的泥淖,无法自拔。正确的策略是“大题小做”,即化大为小,以小见大。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作文中教学给学生讲清反映时事热点、身边大事类题材的作文写作技巧,讲清如何将个人的经历和认识进行拔高和升华,并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展的步伐。但在我们同学的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犹如和风,犹如细雨,犹如闲云,犹如轻烟,要用小弦拉出高调是何等困难!

其实,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家里人不同时期的照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巨大变化,借助一个塑料袋的旅行经历反映环保这一大主题,通过记叙大家给邻家媳妇生的胖小子起名“奥成”(“奥运圆满成功”之意)这件小事,表现了中国主办奥运会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小事件中反映的大道理,赋予小人物经历以普遍意义。以2008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为例,可以将母女俩的三次爱鸟经历进行推广:由母女俩推广到全人类,由爱鸟推广到爱生命。再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作文题,材料说的是当今社会善良落入不诚信的圈套的事件,我们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上升到当今社会传统美德能丢不能丢的高度来认识。这样文章就有了“大我”,文章就有了闪光点。

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以小见大,须大中取小。所谓大中取小,就是从一个宽泛的范围内选取某一个小方面。这里所选取的“小”,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主题。

第7篇

一、词语式命题作文

由于词语式命题作文是一个词或者是一个概念。所以在审题时常采取组词造句法。先确定这个词是抽象的词语还是形象的词语,是“实”还是“虚”。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以丰满其内容。

例如2009年山东卷的标题《见证》,作文题是个独词,动作性很强。首先得揣摩其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将“见证”注解为“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从立意角度来说,此题接近时代,与时代同步,与现实贴近,可写的内容较多,大可写国家、家乡,小可写城乡一角、自己小家。考生可用填补法进行构思,如见证什么,什么样的见证。可将作文题在具体的内容上扩展为“爱的见证”、“中国真情见证”、“历史见证”、“谈司法见证制度”、“见证成长”、“时间的见证”等。

而四川卷的标题《熟悉》,它和山东卷作文题一样是独词,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动词。前者强调了解程度,后者强调“见证”这一动作状态。四川卷这道作文题的题目,考生从字面上都能把握,是“十分了解,知道得很清楚”的意思。熟悉的可以是人、物、思想或者自己曾经美丽的家乡。发挥想象,可以由一段感人的故事赞美你熟悉的人,也可以由一个熟悉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恩。发挥逆向思维,对这个作文题目内涵的发掘和深化,反弹琵琶出新意,可以形成“自以为熟悉的人和事,其实很陌生”、“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最不了解的” 、“最陌生的也可能是最熟悉的”、“熟悉有时是一种可怕的习惯”的深刻立意,进而阐述“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有时又在束缚着人们”的道理,发挥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动性。

二、短语式命题作文

对于短语式题目,审题时可以采用“析词法”。就是将题目的短语以词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个词语逐一分析。

短语有各种关系的短语,比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等。面对一个短语式命题,应该先弄清楚它的类型,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去分析。 2009年高考中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这是一个动宾短语,“品味时尚”则要求考生不仅仅是写到时尚,还必须兼顾“品味”。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咬文嚼字”,以免偏离题意。第一,是“品味”而不是“品位”,“品味”作动词讲的意思是仔细体会、玩味,而“品位”的通用意义为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考生完全可以写“有品位”的时尚,但如果没有写出“品味”则有些偏题;第二,是“时尚”而不是“时髦”,“时尚”的含义是当时的或者时兴的风尚;“时髦”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比较“时尚”与“时髦”,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外延要广阔得多,举凡物质、精神等方面,都可以纳入“时尚”的品味视野。

而湖南的《踮起脚尖》,可看作是一种动作情态,从预留的想象空间来看,适合写记叙文,写为什么“踮起脚尖”,因什么“踮起脚尖”。再者从“踮起脚尖”的象征意义来说,先要理解到如下象征意义:举高望远、抬高看清、奋斗向上、虚荣比试。然后,从某一方面,联想现实历史,联想到他人自身,或评析,或议论,自然成文。重庆的《我和故事》,是个并列关系式题目,其核心是故事,但又要写出“我”与故事的关联,“我”或许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或见证者,“我”或许是故事的另一个主观对象,故事对“我”有着触动,有着启迪,另一方面,要思考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什么,“我”在故事中的地位与分量。

三、句子式命题作文

第8篇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其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谈些看法,以博共鸣。

一、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高考为目的,虽然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限制文体,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以议论文为主。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性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高考作文的相应规范来展开的。高考试卷中,作文一项的分数占比很高,是广大师生都比较关注的地方。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文体不限”,但因为多年来形成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影响,以及高中生认知特点和为了迎合阅卷人,降低作文失分的风险性,大多数考生还是选择了议论文文体。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业绩的需要,也会很保守的推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工作,平时在作文课上,作文训练中,还是以议论文为主。这样就不免造成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僵化等问题。教师和学生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活动中,彼此都放不开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循规蹈矩,学生亦步亦趋。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活动如果想别开生面是难上加难。2.作文虽然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中分值比例上都是重头戏,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科学。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苑囿,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依据老的套路,课堂上围绕课本开展讲读练,偶尔“创新”一下,搞几个事先精心编排好的花样翻新的公开课。所以,大量的语文教学课时花费在围绕文本展开的吃透吃深式的教学上,而对写作教学则乏于关注,偶尔讲些方法性的东西,多数是靠学生“自悟”“自由发挥”,大有放任自流的态势。这样的现象发生,充分的说明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不重视,教学的方法也不科学。

二、解决策略分析

1.矫正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高中时代,我们广大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昂扬,奋发向上的时期。他们充满个性,对未来充满各种各样的期待,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初步形成,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加上他们所受的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教育,以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等,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多样性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尊重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给于他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间。既要有约束,又要放松。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是考验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地方了。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活动,发现适合自己的文体,发现自己的文学天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自觉把写作活动变成一种快乐享受,从而提高写作水平。2.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文化底蕴的积累,若想写出好的文章来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觉积累、丰富写作知识的好习惯。除了生活阅历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完成写作素材积累的方式。在高中阶段要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总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下苦功夫,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的一项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在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创造力,使高中写作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孟凡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重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0(08).

[2]炊居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师,2009(S1).

[3]王本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韩发年.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08(02).

[5]邓雪强.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张永泉.中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第10篇

一、 使用被动语态

被动句的广泛使用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鲜明特色。因此,我们在句子中学会使用被动语态就很有必要了。凡是在不必、不愿说出或不知道主动者的情况下均可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的使用,不但使句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富有洋味,还会使人眼前一亮,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被动句本身具有明确和突出主题的功能。在写作中使用被动句,使阅卷老师很容易抓住重点,保证了语意的有效顺利传达和交流。所以,使句子靓化,应有意识的使用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知识。

二、 使用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是英语语法有的现象,也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难点。非谓语动词的使用能使句子简洁高档,增强句子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增色,也能充分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写好非谓语动词句,不但使语言地道、流畅、正式,而且能吸引考官眼球,提高印象分。因此,非谓语动词是靓化句子不可或缺的重要语法,高考作文中不可不用。

三、 使用复合句

复合句是高中语法的重点。名词性从句打破了初中仅仅用名词或代词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的习惯模式,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一个句子的容量。熟练使用名词性从句就能有效减少重复使用简单句。定语从句的使用使句子飘逸、灵动、多变,使句子极富文采。在高考作文范文中定语从句的使用最为广泛,再次说明其在靓化句子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状语从句种类繁多,有些结构也很复杂,若能正确使用,会对句子起到意想不到的靓化效果。

1. 名词性从句

① We hope that you will accept our invitation if it is convenient for you.(全国卷)

② I regret to tell you that I can’t travel to Beijing together with you at the appointed time.(山东卷)

③After taking my temperature, my mother found that I had a high fever.(山东卷)

④It seems that many people can’t enjoy themselves without them.(安徽卷)

2. 定语从句

① After dinner, I packed into the suitcase the things my grandparents need, such as clothes, glasses, an umbrella, and a map. The picture reminds me of those who succeed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北京卷)

② It’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our English club which last for two months. We pided ourselves into different groups which represented different countries.(湖南卷)

③ The tree you planted yourself is growing well.(陕西卷)

④ The decision, which aims to make all indoor public places smoke free, will come into effect from the first day of 2011. Currently China has about 350 million smokers, among whom 75% are men and 25%are women. Around 540 million people are affected by second-hand smoke, which causes 100 000 deaths per year. (广东卷)

3. 三类从句混合使用

① As a child, I always hoped that I could grow up as soon as possible so that I could have whatever I wanted and whatever I liked. Now I’m grow up, but I find things do not go as I expected. Although I can enjoy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I realize that being a grown-up not only means this, but also more responsibilities.(四川卷)

② I still remember how nervous I was on my first day in the new school three years ago, when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follow my teacher in the first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spoke English throughout the class, which wa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lessons I had take before.(湖北卷)

四、 使用特殊结构

特殊句式的使用改造了低级句式,使句子得到润色,更具洋味,而且在修辞上使句式灵活多变,使人眼前一亮,也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眼球,在整篇文章中也会起到画龙点睛的靓化效果。因此,特殊结构在靓化句子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1. 插入语

① I’m Li Hua, Chairman of the Students’ Union of Yucai Middle School, which is close to your university.(全国卷)

② I’m Li Hua, one of your students in China.(陕西卷)

③ Firstly, an effective way, I think, is to reserve water in a scientific way for future use.(福建卷)

④ On Saturday morning, together with my grandparents, I searched the Internet for the train schedule, the weather in Beidaihe, and some hotel information.(北京卷)

2. 虚拟语气

① He also suggested that we put off the traveling to Beijing when I told him our plan. If only I hadn’t swam in the lake! If only I weren’t ill!(山东卷)

② I suggest we have more English activities, such as English contests and festivals.(江苏卷)

③ Therefore, it’s high time we did something about it.(福建卷)

④ However, if I had to give up one of them, I would turn off the TV rather than switch off my cell or cut off the Internet.(安徽卷)

3. With复合结构

The suitcase is a black mid-sized one, 80cm long, 40cm wide and 25cm thick, with my name tagged on the handle.(重庆卷)

4. 倒装

第11篇

强烈。

生活中大家进菜场买蔬菜都挑最新鲜的――又好看又好吃!选素材的道理也是一样,新鲜更有看头。新鲜的时事素材时代感强,更容易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展现考生的时代责任感,为此在备考阶段考生可以有重点地记住本年度的热点事件。当然找新闻故事也是有讲究的,有两点准则要记住:1.有“新闻性”才有“新鲜感”;2.有“颠覆感”才能“唤起兴趣”。

第一例:宿舍管理员阿姨的一封信

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的“劝学信”。

致一号楼同学的一封信

夏天已经快到了,外面阳光明媚,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不少同学早起背书,图书馆、篮球场上也不乏他们的身影,可你还在宿舍里抱着被子打着LOL,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呢?难道你女朋友以后受欺负了你就拿着键盘鼠标喊着“德玛西亚”去救她?快醒醒吧!大学时光并不长,毕业虽易,找工作不易,且行且珍惜!

――爱你们的宿管阿姨

(注:LOL是一款网络游戏,叫《英雄联盟》,“德玛西亚”则是该游戏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台词。)

这个新闻故事为什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呢?因为它颠覆了人们对学校宿舍管理员阿姨“刻板、文化程度低”的一贯认识。读者对这则新闻感兴趣的点就在这封很潮、很诗意的公开信,相对于宿舍管理员阿姨一贯的大喊大叫所表现出的强烈反差,读者的思维被颠覆,阅读、评论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这个新闻故事如果用在2014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门与路”)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以这样巧妙地嵌入文中:

进了大学的门,不代表就是人才;走在大学的路上,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生活的印记,总有人虚度四年。这不,2014年4月13日,看到学生沉迷于睡觉、打游戏,安阳工学院一宿舍管理员阿姨写了一封霸气十足的“劝学信”……面对记者,这位宿舍管理员阿姨李金玲说:“进大学并不等于进了保险柜,哪个年龄段就应该做哪个年龄段的事儿,大学生就该好好学习,不能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一位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管理员尚有如此认识,身为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们不感到脸红吗?我们需要反思:学习、探索、创造才是年青人生活意义之所在,无论你在门内,还是在路上。

准备、记忆一则新闻素材不容易,所以考生一定要思维灵活,尽量做到一材多用。上面宿舍管理员阿姨的故事除了浙江卷,还可以用到其他多个省市的考题。江苏卷“青春的朽与不朽”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的青春与大学生们同在。北京卷“老规矩”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提醒的“认真学习”对学生而言正是丢掉的“老规矩”。重庆卷“玻璃垃圾要分装”可以用:宿舍管理员阿姨在“责任心强烈”这个角度上就是中国版的那个“波罗的海海滨的房东”。山东卷“看风景”可以用:从窗子望出去,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所以我们应当热爱我们的生活。无疑,宿舍管理员阿姨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典型代表。湖南卷“乡党委书记的故事”可以用: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宿舍管理员阿姨的公开信堪称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她的心就在学生身上。广西卷“老王的故事”可以用:打工还债的“老王”凸显了普通老百姓身上的善良品质,宿舍管理员阿姨也可与之同列。上海卷“穿越沙漠的自由与限制”能不能用呢?貌似很深奥的上海卷其实也可以用:“穿不穿越沙漠”,这只是一个比方而已。其间蕴含的道理是“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些事情,我们必须面对,比如学习,比如社会公德”。既然如此,大力呼吁学习的宿舍管理员阿姨又可以闪亮登场了。

除了上面结合2014的高考作文题所作的分析应用以外,就这则素材我们还可以进行挖掘:

1.从宿舍管理员阿姨的角度分析:闪光的,不一定非得是金子。人才无处不在,只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都会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别瞧不起你身边的人。作为学生应当听得进劝告,不能丧志。3.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人人都是教育的主体,校园处处都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让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发挥育人的功能。

二、“草根素材”入文,认同感强烈。

生活中,那些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共鸣。鲁迅的《一件小事》、杨绛的《老王》、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一系列名篇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香,就是因为他们把笔触伸向了社会底层的百姓,让读者品尝到了他们的酸甜苦辣,体察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阅卷老师也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对于出现在高考作文中的百姓素材肯定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与亲切感的。让我们再来看看怎样化用一则“草根素材”进入高考作文。

第二例:“不扔就失业”的强盗逻辑

48岁的康仲军是泰山景区的一名环卫工。2014年10月3日,康仲军遇到了十一黄金周以来的第一个垃圾小高峰,从早上五点半起,他就开始下到山谷捡拾垃圾。一位游客往山谷扔了一个易拉罐,差点砸到康仲军的头上。记者问他最难干的活是什么,康仲军告诉记者就是他现在干的――捡树上、岩石上和山谷里的垃圾。倒不是怕危险,就是太麻烦。很多乘客吃完了东西,就往山崖这边一扔,有些挂在树上,有些掉到了山谷里,还有些就挂在山石上,清理起来特别费劲。他曾经试图制止游客乱扔垃圾,但有一位游客说:“我们不扔,你们不就失业了?”

第12篇

小学生的作文,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记叙文,按写人记事的几大要素写清楚,一般都能写得像模像样。但这类相似的记叙文,多数内容“贫血”,主题患“软骨症”,站立不起来,很少有画龙点睛之笔。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穿插少许议论性片段的写作训练,为小学生的作文“补钙”,可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一个层次,不仅写出了“是什么”,还思考了“为什么”,有了深度和立体感。

我们不妨这样着手,搭建几个简单而实用的“训练场地”。

首先,从语文教科书丰富多元的矿藏中,挖掘议论性训练的现有资源,搭建跟踪追问的训练场地。教师可就课文提出一两个供学生议论的话题让大家去讨论,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热议中训练了思维,从而找到阅读和作文写作的汇合点,使读写的信息源实现互补。例如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战胜了自己》,说的是一位体弱的小朋友,在学校的越野赛跑中,在老师的鼓励下,由躲避参赛到勇敢地拼命向前跑,最后咬紧牙关跑到终点,获得第二名。课文的结尾:“那天我获得了红色的缎带,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但是,我觉得,最大的奖励是我战胜了自己,找到了自信。”这是叙而后议的范文。在讨论中,启发学生跟踪追问:“明明是战胜了对手,为什么说战胜了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大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的自信会爆发出那么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我?”针对课文设计的这类讨论题,是指导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性文字的训练场。要指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是什么”的有形表象上,而要启发学生追思“为什么”的无形内在联系,找出课文中的“钙”(主题)。类似的议论训练,不仅仅是学语文,更是以文载道,那些深入浅出的道理,还会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上的一盏盏指路明灯。

其次,立足生活,多提“为什么”,让争论的思想火花照亮启蒙的思辨之路,搭建身边小事的训练场地。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把这类大家熟悉的“是什么”拿来作为学生展开辩论“为什么”的话题,也许能让学生在平静的思维中,激起别样的浪花。例如“有的同学想当班干部好不好?”“课堂上对老师说‘不’行不行?”“崇拜歌星、体育明星对不对?”在学生辩论时,教师要保护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积极性,不要随意评价他们的对与错。教师可用讨论式、商榷式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维之光的照耀下,感受讲道理、学议论的快乐,从而增强议论性文字写作的信心,并使之延伸到写人记事的作文中去。

第三,设计熟悉而形象的作文题,让记叙的真情滋润出思维的花朵,搭建从感性到理性的训练场地。有位哲人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如何从小培养这样的花朵?不妨从起始年级就渗透点简单的议论性文字写作,在之后的中高年级逐步指引学生,学会在记叙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作文的开头、文中或结尾,有针对性地穿插些议论。作文题要小而实,多设计学生能感知的形象的题目,让他们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有话可写,有事可议。还可以大胆地借用高考作文——表面上看难度有点离谱,其实无非是借鉴下例题,对扩大训练的视野大有好处。例如参考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可为小学生命题《我爱我的双手》,让学生一边看自己的双手,一边写它的形、色、能,写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或举手答问、或挥手告别、或用手做手工劳动的一件小事,之后对手的赞美之情也会水到渠成。这种由熟悉的具体事物到理性的感悟,是不加打磨的真情实感,自然、真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此外,在讲评作文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议论“补钙”的含金量。议论性片段的写作练习给作文带来的,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一杯令人回味的热咖啡。

(作者单位:华容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