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时间:2023-05-29 17:43:58

七根火柴

第1篇

一、关于题目的内涵

《七根火柴》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火柴”前面加上“七根”这样精确数字进行限定,给读者以非同寻常的感觉,因此而造成悬念。标题既揭示了小说的内容,又提供了故事情节设置与展开的线索。同时,它又是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品质展现的依托。读完小说,“七根火柴”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说:“它是从我的见闻和感受里来的。在战争中,我多次看见过这样一个战士的手啊。握着枪的,攥着担架杆的,拉着战友的,抚摸在同志额角上的……”如今,我已经不能确切地说出,在我握着笔写《七根火柴》的时候,到底是想起了记忆中的哪一件事、哪一只手。但是,在这短短的两千字里,确实凝结了我在战争中直接获得的生活体验:关于人,关于人的手和心灵,关于战争中人和人的关系,以及战士的忠诚。就连一个细节、一点感受、一星思绪,也得从真切体验里得到。

这段话告诉我们,标题是生活真实的高度概括,是作者切身体验的艺术再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人”,“人的心灵”。因此,标题有着深刻的内涵。

二、段落层次

以“七根火柴”为线索来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1-8段):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发展、高潮(9-22段):献火柴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结尾(23-26段):火柴发挥了作用。

三、课文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

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展开情节,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色。小说一开始就叙述了草地上忽雨忽晴,雨中夹杂着冰雹的坏天气,紧接着又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暴雨后的草地:“看不见人影,听不见人声”“荒草躺倒在烂泥里”“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这些描写不仅展示出人物活动动的背景——艰苦的长征途中,而且烘托出“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暗示“七根火柴”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卢进勇活动的环境也是无名战士活动的环境,所以这段自然环境的描他是为无名战士的出场和他的英雄行为做铺垫。

四、以“火”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篇小说有关“火”的文字多次出现且贯穿始终。第一次出现是描写卢进勇暴雨下追赶部队,又冻又饿,渴望有火的情形。第二次出现则强调部队断火三天,卢进勇希望落空。两次描写,火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这时,卢进勇遇到无名战士,面对饥寒交加,生命危在旦夕的战友,卢进勇自然而然又生出对火的渴望。“火”的重要性再一次被强调。而这一次他居然见到了火柴——无名战士不惜用生命来保存的火柴。文章至此之后,“火”的字眼接二连三地出现,并随着主题的升华、情节的发展而变为簇簇火焰,熊熊篝火。“火”在实质上已经成为无名战士的精神的形象写照。小说最后描写“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闪闪跳动的火光下”,卢进勇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六根火柴。这个场面进一步揭示了火柴的作用、无名战士的崇高品德。小说就是这样以“火”为线索安排情节,环环相扣集中笔力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

五、小说的人物刻画

这篇小说用最经济的笔墨神形毕肖地塑造了一个宁愿牺牲生命为革命保存火种,不愿为保全自己生命而耗用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其独到之处在于运用了映衬手法。

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但作者在他身上却是惜墨如金;相反,对于另一位次要人物卢进勇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力。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用的就是卢进勇的眼光、卢进勇的感受;进而主人公的出场是由卢进勇的听觉引出,主人公的神貌是通过卢进勇的观察感觉到。与此同时,作者还用卢进勇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卢进勇发现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凭直觉感到“他一定饿坏了”“要是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而这时他却推开卢进勇给他送到唇边的青稞面,拒绝卢进勇扶他前行,用尽力气掏出珍藏的党证和七根火柴,郑重嘱托卢进勇转交给部队。寥寥几笔,无名战士的形象赫然而立,其精神品格突现出灿烂的光彩。在描写无名战士的过程中,作者舍弃了许多次要场面(无名战士如何掉队,如何得到并保存火柴,如何度过这几天的草地生活……),紧紧抓住他向战友转交火柴的一瞬,抓住人物震撼人心的一连串语言和动作,抓住无名战士如何对待火柴的态度,烘托出人物整个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而小说最后,又以卢进勇郑重地转交无名战士保存下的火柴,“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结束,更是衬托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火柴的非凡意义。所以说,小说作者虽寥寥数笔描写主人公形象,但主人公的英雄性格却得到了最充分地展现。

六、课文的叙述视角

叙事作品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故事和叙述者。故事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叙述视角。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则叙述者存在于虚构的小说世界中,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人物的世界与叙述者世界完全统一。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叙述视角,即叙述者外在于人物的世界,叙述者的世界成为与小说人物世界不同的世界。另一种是人物叙述视角,叙述者由一个反映者所取代,此反映者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感受、观察、思考,但却不像一个叙述者那样对读者讲话。读者是通过反映者个性的眼光来看待小说中其他人物、事件的。

从表面上看,这篇小说采用的是一个第三者的全知视角而非第一人称视角。然而作为故事发展见证人的卢进勇,实际上是起到了第一人称“我”的作用。作品时时刻刻用卢进勇的眼光来观察一切、感受一切,并从卢进勇的角度来描写发生的一切,如此一来,卢进勇便如同第一人称的“我”一样可直接描绘一切,且令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卢进勇这一角色又具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全知性”与“自由性”,这又使得小说在创作时伸缩性更大,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同时,作为主人公的映衬,有了卢进勇,无名战土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本文结构的特点,学习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掌握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训练学生对人物刻画的细节描写。

(三)情感目标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立志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建设祖国。

2.红军战士对党和革命无限忠诚而表现的思想美和意志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想象法认识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忠诚之心和甘愿牺牲自己而忍受折磨等待同志转交火柴的顽强毅力,通过比较法认识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丰碑》类比解决主人公是谁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截取人物性格的一段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以景物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随堂练习。

2.火柴一盒。

3.如有可能则可准备红军过草地的电视片段或电影片段。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讲解分析,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火柴,我们生活中天天用到,看起来是极其平常的。可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二)讲读分析第一部分

(第l-7自然段)

1.提问思考:主人公无名战士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他怎样被引到读者面前?他的出现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2.指定一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并对下列字正音。

冰雹(báo)撮(zuō)寒颤(zhàn)蓦(mò)地

3.先看集中写环境的第2、3两个自然段。请学生阅读,找出描绘草地的气候、草地的天、草地的地特点的关键词语。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先用“怪”字点出草地气候的特征;又用“明明”、“忽然”、“霎时”、“接着”准确而具体地描绘草地气候的变化莫测,变幻无穷。草地气候真是瞬息万变,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

接着又抓住天、地的特点,渲染环境。天,阴沉沉的,草地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

地,是烂泥、污水、荒草,路看不清。

这样抓住草地、气候、无、地的鲜明特征来写,告诉读者这儿的环境。红军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行军,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更何况处于这种环境的又是一位因伤口发炎而掉队的同志?如果不写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不同?

4.略讲第4、5、6自然段,过渡到无名战士的出现。

卢进勇经过一夜暴风雨的浇淋,清晨凉风一吹,他强烈地感到身上怎样?(冷,连打了几个寒颤。)肚里怎样?(饿得难以忍受。)他渴望着什么?(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然而,早就没有火种了。就在他渴望有火烤,正要把从裤袋里找出来的、已经捏成长条的青稞面送到嘴边时,主人公出现了。

5.朗读第6、7自然段。请学生回答:主人公怎样被引出来的?他给人以怎样异乎寻常的感觉?

主人公的出现,别具特色。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使得在阴森荒凉环境里的卢进勇“墓地听见”,从而主人公被引到读者面前。卢进勇起了“引出”主人公的作用。主人公的声音异乎寻常,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

这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声音使卢进勇“愣了”,也把我们读者的心给紧紧抓住了。

这声音从哪儿发出来的?为什么那么微弱,低沉?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随着瞒珊而行的卢进勇的足迹去寻找吧。

(三)讲读分析第二部分

(第8—2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8、9自然段。

启发思考:无名战士的形象是怎样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告诉我们他已经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的形象是由卢进勇的“看”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他的形象明白地告诉我们他已经是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就拿眼睛与身子来说,眼睛“努力地睁着”“吃力地张开”,说明他眼皮已经不听指挥,身子衰弱到极点;身子“没有挪动”“想坐起来却没能动得了”,表明他已经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有“抖动”的喉结、低沉的呼唤“同志”的声音说明他还活着。

从无名战士的形貌,我们可以想象到在革命征途中他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冷风、暴雨、冰雹的袭击,长期的饥饿疲劳,耗尽了他的精力。他已奄奄一息,但却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支撑着、等待着,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呼唤着“同志一同志”。他为什么这样期待着同志的到来?此时此刻,他想的是什么呢?

2.指名学生朗读第10-l3自然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卢进勇怀着对同志深厚的感情,把自己仅剩的一点青稞面“递”到无名战士的嘴边,无名战士怎样呢?他吃力地“推开”,拒绝了。从齿缝里挤出几个字,“不,没……没用了。”是呵,粮食极端短缺,他要留给同志。卢进勇要扶他走,他怎样?“摇了摇头”,又拒绝了。

两次拒绝,清楚地表明他盼望同志到来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自己活下去。那又是为了什么呢?是另有希望,另有嘱托。

提问启发:嘱托什么呢?请抓住描绘无名战士动作、语言的关键词语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无名战士积攒着自己浑身的力量,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他顽强地支撑着,原来有十分重要的任务。无名战士的—“推”、—“摇”、—“指”,使我们深深感觉到忘我的崇高思想在闪光。

3.指名学生朗读第14、15自然段。

提问启发:这位战士要奉献给党的珍宝是什么呢?火柴。哪个句子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当宝贝一样地珍藏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因为是珍藏,所以火柴“干燥”。这“干燥”的火柴与“湿漉漉的衣服”,冰冷的胸口,脸上的雨滴、“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告诉我们:为了珍藏火柴,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具有多么顽强的革命意志。

这火柴与比自己生命还宝贵的党证放在一起,并“压”在“朱红的印章的中心”。一个“压”字,重有千钧,意味深长。这哪里是几根火柴!分明是一颗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心啊!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扫尽了草地上的荒凉凄清孤寂的气氛,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

4.学生朗读第16-21自然段。

(1)提问思考,无名战士怎样极其郑重地嘱托战友的?作者怎样描绘他初次嘱托时的语言和动作?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作者用细致感人的笔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无名战士对战友的嘱托,“招招手”、“伸开”、“拨弄”、“数”、“望”,这一连串的动词显现了庄重严肃,无限深情。

就在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之时,一瞬间,神奇的情况出现了。无名战士的脸色“舒展”了,他的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他的抖抖索索的手,僵直的手指竟然能“捧”火柴,“放”到卢进勇手里,并且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捧”、“放”、“握”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了无名战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革命的忠诚而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

(2)无名战士再次嘱托时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是什么?最后的动作是什么?刻画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教师归纳:他留给人间最后的话是“记住,这,这是,大家的!”“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他离开人世前的最后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他没有用一根火柴为自己取暖;他忍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死亡线上挣扎而硬不咽下最后一口气。他一心想着大家,一心想着党,想着长征途中的战友们,无私忘我,生命爆发出耀眼的火花。

5.小结。

(1)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七根火柴故事的核心内容。无名战士的形象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他临死前的一刻,但很高大,不仅矗立在茫茫的草地,而且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是由于作者紧紧抓着人物性格历史的一段,抓着人物性格闪出耀眼光辉的“一刹那”来刻画表现的。从语言上看,他没说几句话,前后就出现了五个“同志”,言为心声,他心里念念不忘的是革命同志,是党的事业。他的动作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与语言一样,反映了他舍身忘己,一切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作者选材精当,文字精练。

(2)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用许多笔墨写卢进勇呢?这是因为要在两千字的短小篇幅里突出主人公、在结构上作的巧妙安排。文章以卢进勇作为故事的线索,展开情节。

主人公的出现是通过他的“听”引出来的;主人公的外貌是通过他的“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他的“想”、他的“说”,突出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品质,托出了主人公牺牲的全部意义。

特别是第21自然段饱含感情的描写,更是感人。(指导学生朗读第21自然段,由缓慢而低沉而高昂。)这是一个极其悲壮的场面。“模糊”与“清晰”同时运用,既表现卢进勇失去战友的无限悲痛,又给无名战士高擎的手加上一个特写镜头。两者交织在一起,伴随着整个草地的哭泣,为顶天立地的英雄唱哀歌,唱赞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说明。)英雄的品质像荷花一样洁白,像一样坚忍。

(四)随堂练习

一、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

二、本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三、“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中加点的“挤”表明了什么?

四、在忽而月朗星稀、忽而雨雪交加的草地里,无名战士却能使火柴干燥地保存下来,这该怎么理解?

第一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七根火柴

二、无名战士

三、表明无名战士生命危在旦夕,他在积攒力量等待同志来转交火柴。

四、无名战士怀着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用惊人的毅力和生命的代价珍藏火柴,因而火柴才会干燥地保存下来。

第二课时

(-)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第22—24自然段)

提问思考:卢进勇从战友身上吸取了力量,带着战友的嘱托飞快地赶路。他把火种送到部队给战土带去了什么?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把珍贵的火柴交给指导员的?

1.指名学生朗读,理解。

卢进勇按照无名英雄的遗愿把火种送到了部队,火给战士们带来了光,带来了热。围着熊熊燃烧的火,战士们谈笑着,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卢进勇像天亮时无名英雄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极其庄重地一根一根数交给连指导员。

“悄悄走”、“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寓含着复杂的情意,最后落在一个“数”字上。

2.启发思考:他“数”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的语句,并联系起来考虑,体会这几根火柴的意义与价值,重温无名战士的言行,想象卢进勇澎湃的心潮,说说“数”寓含的发人深省的丰富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数”,使我们认识了火柴的意义与价值。在无边的草地上,在冷风暴雨、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中,火柴是最最需要的东西,可以解除饥饿,驱除寒冷,救活同志。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这极其珍贵的东西。

这“数”,使我们认识这几根火柴包含着无名战士的宝贵生命,反映了共产主义战士无限忠于党的事业的伟九心灵,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们眼前升腾、闪现。

这“数”,还饱含着卢进勇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人格、高尚情操的无比敬仰。

这“数”,也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今天,我们该怎样牢记先烈为革命付出的代价;以先烈为光辉榜样,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总结全文

作者以饱蘸革命深情的笔歌颂了无名英雄的高贵品质。这无私忘我、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是无名战士的,也是卢进勇以及千百万红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曲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的悲壮赞歌。

文章以“数”着“一,二,三,四……”来结尾,言未尽,意无穷。

(三)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加深理解与感受。

(四)归纳

《七根火柴》是通过一件事歌颂人物,歌颂了红军战士忘我无私、献身革命的崇高品德。

文章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对无名英雄的无限热爱、敬仰之情,是“以小见大”。在写法上,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记叙中饱含作者的感情。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较多地抓住细节以突出人物,特别是抓住了火柴和火加以描写,这火柴和火把整个故事贯串了起来,既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又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味,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复述第二部分。要求:

①主次分明,突出无名英雄的形象。

②扣紧外貌、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六)随堂练习

一、“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的原因是他的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二、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文章写无名战士数火柴“一,二,三,四……”中间本应用顿号却用了逗号,作用何在?

四、文章结尾处写卢进勇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火柴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①不是;②是他受到了无名战士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的鼓舞。

二、烘托火对于长征、对于革命的伟大意义,更好地刻画无名战士的形象。

第2篇

故事一:

天刮大风,一个人掏出火柴点烟,一边迎风划火一边说:“点烟不过三,过三不点烟。”三根火柴划过了,烟还是没点着,于是他大声说:“点烟不过七,过七不点烟!”又划了四根火柴后,烟仍没点着。他轻声安慰自己:“管他三七二十一,啥时点着啥时吸。”

故事二:

有一个人不善于说话。一天,邻居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祝贺,他也去了。主人一见他来了,赶紧让他进屋喝酒吃肉。他也知道自己嘴不好,就低头光吃东西不作声。直到吃完了,他才对大家说:“你们都听见了吧,我今天可什么也没说,这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呀!原来不是我尿床!”

“绮钰,快帮奶奶生火,火柴就在灶台上!”啥?要我生火?呀,逃命啊!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对“生”“火”这两个字这么反感吗?那就说来听听。

在我七岁的那年,我正看着奶奶生火,只见奶奶从火柴盒中拿出一根火柴,在火柴盒的边缘划了几下,“唰”的一声,火柴就点燃了。我想,这么有趣的事情,还能少得了我吗?我就上前对奶奶说:“奶奶,让我试试吧!”奶奶听了,赶紧把火柴盒握在手中,说:“不行!”“奶奶真小气,就让我玩一下吗!”“不行就是不行,玩火是会尿床的!”我一听,撅起嘴反驳到:“为什么你玩火就没有尿床呢?”奶奶笑了笑:“因为我是大人呀!”我听了这活,歪着头走了,边走还边说:“不让我玩,我就在不不在的时候玩!”奶奶好像听到什么似的,把火柴盒放到了柜子上。

“我去喂猪,你呆在家里,好好照顾你弟弟,可别再让他从板凳上摔下来了。”奶奶说。板凳?我不可以站在板凳上拿火柴盒吗?看着奶奶已经走远,我便开始了我的计划。

我先拿来一只大凳子,爬了上去,看见了我“梦寐以求”的火柴盒。可我刚拿到手,不知道被谁拽了一下,摔了个四脚朝天。看着手中的火柴盒,说:“虽然摔了一跤,但拿到了火柴盒,也值得。”

我先把弟弟拉回房间,说:“我现在去找奶奶,你就在这呆着,可不许乱跑哦。”把弟弟安顿好以后,我便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拿出一根火柴,在火柴盒的边缘划了一下,只听“唰”的一声,火柴竟然点燃了,我无不佩服自己是个天才。我玩起了劲,不一会,一盒火柴群军覆没了。突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尿床的情景,赶忙把火柴盒一扔了。

当天晚上,我不放心,上了5次厕所才敢睡觉。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发现床上湿湿的,而且还有一怪怪的味道,我想,肯定是我尿床了,便大哭起来。哭声惊动了奶奶,奶奶看了看床,说:“你弟弟尿了床,你哭什么?!”“呀?我晕!”

这就是我童年的趣事。

第4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她从一大把火柴里抽出一小根,在墙上擦燃了。小女孩发现自己坐在学校食堂。喷香的大排,美味的石锅拌饭。所有的菜都只要两块钱。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这一回,她坐在温暖的经济适用房里面。房租每个月居然只要77块钱。XX坐在她身边,亲切地和她促膝长谈。“77块的房租,你们能承受么?”“能!能!”小姑娘眼中噙着泪水,几乎泣不成声。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新。闻。联。播主持郭志坚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帅气。“叔叔!”小女孩扑到了他的怀里,“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七点半一到,您就会不见的,像那学校食堂两块钱的饭,77块一个月的经济适用房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叔叔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郭志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帅气。他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新。闻。联。播里去了。

四年级:尹媛媛

第5篇

探索规律问题是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中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内容的一部分,它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想的探索过程. 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猜想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对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应用能力. 怎样有效地正确地探索数学规律问题?我们给出几个具体的、特殊的数、式或图形,要求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猜想出一般性的结论.解题的思路是实施特殊向一般的简化;具体方法和步骤是(1)通过对几个特例的分析,寻找规律并且归纳;(2)猜想符合规律的一般性结论;(3)验证或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规律性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数字类、计算类、图形类.

一、数字类

数字类由以数列更为突出,数列问题大都和序列号有关联,通过数字和序列号的对比,较容易发现规律. 如:

1. 一数列2,4,6,8,10,…,按照这个规律第n个数是什么?(2n)

2. 一数列2,4,8,16,…,按照这个规律第n个数是什么?(2n)

3. 观察下列各式数:0,3,8,15,24,…. 试按此规律写出的第100个数是什么?(1002 - 1) ,第n个数是什么?(n2 - 1).

数字找规律的题目,通常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出一系列数,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已知的数找出一般规律. 找出的规律,通常与序列号有关. 所以,把变量和序列号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就比较容易发现其规律.

我们以例3为例,我们把有关的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给出的数:0,3,8,15,24,….

序列号: 1,2,3, 4, 5,….

容易发现,已知数的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序列号的平方减1. 因此,第n项是n2 - 1,第100项是1002 - 1.

二、计算类

计算类找规律,多数是函数的解析式. 函数的解析式里常常包含着数学运算. 因此,找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找能够反映已知量的数学运算式子. 所以,从运算入手,尝试着做一些计算,也是解答找规律题的好途径. 如:

4. 观察下列等式:4 - 1 = 3,9 - 4 = 5,16 - 9 = 7,25 - 16 = 9,36 - 25 = 11,…,这些等式反映了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n ≥ 1)表示了自然数,为什么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

解析: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被减数4,9,16,25,36分别是2,3,4,5,6的平方;减数1,4,9,16,25分别是1,2,3,4,5的平方,而结果是从3开始的奇数. 进而有22 - 12 = 3,32 - 22 = 5,42 - 32 = 7,…. 所以有(n + 1)2 - n2 = 2n + 1(n ≥ 1,n表示了自然数)

如:5.观察下列等式:1 = 1,1 + 3 = 4,1 + 3 + 5, = 9,1 + 3 + 5 + 7 = 16,…,根据观察可得:1 + 3 + 5 + … + 2n - 1 = 什么.(n 为正整数)

解析:观察发现等号左边都是奇数的和,右边分别是1,2,3,4的平方,所以有1 + 3 + 5 + … + 2n - 1 = n2

三、图形类

图形类规律问题主要根据题目中所给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寻找规律,通常能够寻找出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给学生谈论的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协作能力. 如:

6. 用火柴棒按如图方式搭正方形,然后思考下列小题:

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按上图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2)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与同伴进行交流.

(5)根据你的做法,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方法一:第1个正方形用了4根火柴棒;

第2个正方形用了4 + 3 × 1根火柴棒;

第3个正方形用了4 + 3 × 2根火柴棒;

第4个正方形用了4 + 3 × 3根火柴棒;

第5个正方形用了4 + 3 × 4根火柴棒;

……

第n个正方形用了4 + 3 × (n - 1)根火柴棒.

方法二:将n个正方形分成上边、下边和竖边,其中上边和下边各用了n根火柴棒,竖边用了n + 1根火柴棒,因此,可知搭n个正方形共用了n + n + (n + 1)根火柴棒.

方法三:把每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由4根火柴棒搭成的,按照这种思路,从第2个正方形起,每个正方形都比实际多用了1根火柴棒,搭n个正方形就比实际多用了n - 1根火柴棒,所以,搭n个正方形实际用的火柴棒的数目应该是4n -(n - 1).

方法四:第1个正方形用了1 + 3 × 1根火柴棒;

第2个正方形用了1 + 3 × 2根火柴棒;

第3个正方形用了1 + 3 × 3根火柴棒;

第4个正方形用了1 + 3 × 4根火柴棒;

第5个正方形用了1 + 3 × 5根火柴棒;

……

第6篇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的“发明者”一定是个农人。“柴”居于第一,那是有着时代背景的。在一定时期,它无可争议地占据了“农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之榜首。我的老家也不例外。在家乡,凡是一切可以拿来置于灶中、点燃热锅、煮饭炒菜的物什都被称为“柴火”,像树根、落叶、木屑啦,像麦子、玉米、黄豆的秸秆啦,像玉米棒子褪了籽粒的果瓤、棉花摘后丢于地上的果壳啦,这些都成为乡村每家每户的“重要财产”。

母亲50岁了,老听她说起“公社”的事儿。那时是绝对的集体经济,老老少少全都统一行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着并挣着工分,而后按照工分的多少分配稀有的粮、油、布等,连“柴火”也被列入分配表。母亲说,那种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只要在秋收后分得了“柴火”,便觉弥足珍贵。虽是“大锅饭”不会生火弄炊,但是它却是漫漫寒冬最好的取暖工具。母亲形容当时做生产队长的三爷分配柴火的表情,说他是“像个国家领导一样”,认真而又庄重――三爷爷双手捧着的“笔记本”,脏兮兮不说,还是学生娃子们用过的作业本背面,但他却捧得仔细。他一个接一个地念户名时,像是在颁发特殊奖章一样。每户的劳力领了三爷之命,到麦场往自家抱柴的动作像是在抱着宝物一样,生怕撒了掉了。抱到院子里的柴火,晒干后跺成堆,为了防止风吹雨淋还要在上面糊一层混了艾草的泥巴做防护,分有塑料薄膜的家庭也会将其全部覆在柴火垛上。保护措施之严密,认真之程度俨然赛过邮票收藏家。

后来联产承包开始风靡农村,我刚好是1981年出生的人,正赶上新政策初施阶段。父母分得几亩薄地劳作,柴火也被当作秋收的重点。即使如此,母亲还是担心“柴火”会在哪一天青黄不接,总是吩咐年幼的我提着箩筐,到野外拾拣枯枝,扫收落叶,收割干草。每当一筐又一筐的柴火拎到厨房,母亲便会轻轻地拍着我的头:“娃子真中用,娃子真中用,一会儿做饭给你煮个鸡蛋”就这样,童年时期,因为拾柴火的积极表现,我多次美美地品尝到了母亲奖赏的鸡蛋。有了柴火,才能得以做饭温饱一家老小。这也许就是母亲当年的“哲学”。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村小学因为有教师灶服务于外地教师,我们便多了一样“勤工俭学”的内容――假期拾柴上交,每人10斤。母亲心疼我,要我从自家柴火堆里拽一些拿去交,我不同意。我与庄上的伙伴总是早早起来拎了箩筐到地里去拾人家落下的玉米秆、黄豆杆。实在没柴可拾,我们就会在腰间绑了镰刀,溜溜地爬到路边的树上去砍有着“呼吸”的树枝,而后断成节儿,混在干柴之中,蒙蔽老师。上秤时,丁老师一翻我的柴火,抓出来一根,一看,湿的,内芯还泛着青色,便要抡起来打我,吓得我赶忙抱头蹲下,但她终究舍不得让柴火棍子落到我的身上,只是摇摇头,无奈地说:“就你小家伙聪明,交个柴火还作弊!”

后来,上了初中,又上高中、大学,假期再也没有拾过野柴。学校不收,都烧煤了;家里不用,庄稼长势一年好过一年,柴火也跟着大丰收了。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农户在用蜂窝煤生火做饭取暖。他们不像城里人直接从煤贩处购回,而是买回煤粉,挖几锨黄土掺上,混些水调和一下,再用专门的手动模子打出一个又一个煤块来。刚出来是湿的,晒在太阳下,干了后就收回厨房摞成堆备用。然而,用煤做的饭、蒸的馍,母亲说不香,有时她还要用柴火烧着,在大铁锅上蒸馒头。现在,遍布城区的“手工馍”,只要是纯正的,也多是进城谋生的农民在城郊修土灶烧柴所蒸。这些馒头,受了柴火的“恩惠”,蒸出来吃着味甜爽口,虽然价格略贵却卖得很火。

第7篇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乐趣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记住概念、公式、定理,记住老师讲的各种:“题型”的解法,从而会模仿它们解题,因而,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在联系实际中享受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追求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而使学生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力求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的联系。因此,把生活中的素材引进课堂,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周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吸引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中有一节“你今年几岁了?”在教学中可设计老师与学生展开一段对话:

老师:同学们相信吗?我能猜出你们中任何一位同学的年龄。

学生:老师,你来猜猜我的年龄。

老师:请你告诉我,你的年龄乘以2减5的数是多少?

学生:21.

老师:那你今年是13岁。

学生:(疑惑,迫切想知道老师怎么猜出来的?)

这段对话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疑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设计情境化,在数学活动中享受乐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向学生“讲述”数学,而学生只有“遵从、模仿、记忆”的权利,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发现、推理、论证。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避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力求教学设计情境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和交流中享受乐趣。

例如:七年级第三章《字母表示数》一节中“字母表示什么”,可创设这样的的情境:

如图,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

(1) 搭2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

根火柴棒。

(2)搭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3)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4)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学生在以上的问题情境中,通过与同伴进行交流,将问题从具体到一般,从而探索出了规律。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使它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交流活动中享受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教师是中心,学生由教师来指挥。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不仅是学生活动的主持人,同时又是学生的忠实听众,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认识到自我价值,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平移一节有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片,然后,通过平移拼成图案。在活动中,同学们剪的剪,画的画,自发的组成三人一群,五个一伙合作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数学知识问题化,在探索问题中享受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化,而忽视其中所隐含的问题,忽略只是形成的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提出,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享受到交流的乐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认识生活中较大的数据”这一数学活动中,对100万的认识,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方式呈现:

问题1:天安门广场的占地面积为40万平方米,它可容纳100万参加国庆典礼的群众吗?

第8篇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来自教师、学生和外界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些事件,有些与教学内容有关,有些与教学内容无关。对于这些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事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应对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谈一些处理的办法:

一、 因势利导,变废为宝。有些偶发事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教师要让学生回到原定的教学内容十分困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因利势导地进行教学活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这节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按图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有一个同学在探究时却鬼使神差的看成了100根火柴能搭成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看到这个信息后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机会吗?我就让全班同学探究看100个火柴能搭成这样的正方形多少个?火柴恰好都用完了吗?要想搭成n个这样的正方形,火柴的根数有什么特点?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得出了火柴个数是3n+1的结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二、 幽默风趣,简单带过。有天我正在上课,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了一只麻雀,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这只惶恐乱飞的麻雀,谁还有心思听课。我说咱们的课堂太精彩了,把麻雀都吸引了,那咱们继续咱们精彩的表演,让麻雀好好的"听一听,看一看"吧!同学们一笑,都把注意力又回到学习中来,麻雀乱飞了一会儿又从窗户飞出去了。

三、 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面对课堂的有些突发事件,教师不必批评、训斥,有时只需一个眼神,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节课我正给学生讲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有两位同学却在下面开了小差,偷偷地小声说话,我突然停止了讲课,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那两位同学,这两位同学的脸一下子红了,我继续讲课,同学们把注意力又回到听讲上,那两位同学也很认真地听起了课。我当时如果把这两位同学狠狠地批上一顿,不但影响了上课时间,也影响了他们的听课心情,得不偿失。

四、 宽容包涵,让其反省。宽容在偶发事件中的运用是极富有艺术性的,宽容不是软弱,不是迁就,也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宽容要使学生能在灵魂深处反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和良苦用心,只有这样,宽容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我上初中时,我的英语老师是位女老师,个子很小。我班有位爱搞"恶作剧"的男生有次在上英语课前擦黑板时,只把黑板的下面部分擦了,上面的部分没擦。当英语老师走进教室看到黑板后,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显然她非常生气,教室里此时鸦雀无声,我在心里埋怨那位同学做事太过分,想老师今天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她看看黑板,又看看同学们,情绪慢慢的缓和下来,稍作镇静后说:"今天擦黑板的这位同学,物理肯定学的不错,不做"无用功"吗!咱们开始上课。"我悬着的心放下了,同学们笑了,而那位同学却低下了羞愧的头。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层出不穷,形式多样,不同的事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无论怎样,你采取的方式应该是充满智慧的,能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更好。

第9篇

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各组的组长是本组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二、针对农村的特性和实际情况,组建本组的义务消防队并认真发履行职责。

三、组长有责任和义务对群众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增强群众的安全防火意识和正确处理消防突发事故的能力,并积极主动的参加消防演练及培训。

四、群众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辖区的消防设施和器材,无火灾情况下,任何群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

五、必须积极配合上级公安消防部门及乡村两级的消防安全检查。对在消防安全检查中提出的火灾隐患,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规范要求整改完毕,并报告村委会复查。对确实一时无法整改的火灾隐患,应列出整改计划,报乡安委会审批,共同制定应急措施,积极开展本组的安全防火自检自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并报村委会。

六、对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消防安全工作及相应的通知,必须严格执行,贯彻落实。

七、安装电器设备或架设线路,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严格执行有关的技术规范,临时安装电器设备的,必须以书面形式,报村委会同意后,由专业人员安装,并应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禁止私拉电线、电插座和擅自使用电热棒、电炉等。

八、重点部位应定期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及时报告。

九、村委会对消防安全工作做的好的组和个人将适时给予通报表彰奖励,对消防安全制度落实不够、执行不严、管理差的组和组,将视情节进行处罚。

十、如组长年度内外出、离职时,接任的组长到岗后,应重新签订消防责任书,并负同样的消防责任。

第10篇

“耶……快,快去办公室拿柴火、锅子,反正用得上的东西全部带上!”组长们在大声对组员们说。我们纷纷飞奔到办公室拿了野炊的用品就向校外跑。

我们小组的人等到来到搭好的灶头那里才发现柴没有拿来。哎,那些男生没有一个愿意再回去拿柴火。什么男士风度!好,还是我们女生去拿吧!我叫上沈怡红就走,因为我知道没有柴怎么烧饭呢?我们两个人急匆匆地走回学校拿了柴又迅速地返回烧野火饭的地方。陈成远远地看到我们就大声喊:“快,给我,给我柴!我们已经烧着了,再不拿来就要熄火了!”我立刻和沈怡红跑了过去,还没有到,我就和沈怡红一起把柴扔了过去。柴落到地上就全散了。陈成也不顾整理柴了,拿起几根柴就往灶肚里放。我们走近看到灶里的火都冒了出来。我仔细看,发现灶头搭错了一个方向。但是,已经烧了一会儿。我们只好勉强烧下去。可是,这风就是不宽恕我们,它把灶里的火吹了出来,还时不时地把火给压了下去,冒出了烟,把我们的眼睛都给熏得流出了泪水。没有一个人敢走过去放柴。看来这是老天对我们的惩罚,有错不改是不行的!过了一会儿,烟雾小了不少,我们想这样下去是不行的,看来错了就得改正。我们去问老师。老师说:“现在重搭不行了,因为今天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坚持一下吧!”我们只好将错就错继续烧下去了。

我们又烧了一会儿,可是不知道饭熟了没有。于是,我们就派人叫来了老师帮助指导。老师揭开锅盖看了一看,说:“差不多了,你们可以焖一会儿了。”这时,我们相互看了一看,看到对方的脸脏得像只大花猫。我们可全然不顾了。因为现在我们要清理场地了。

过了五分钟,我们已经把东西全部收拾好了。组长一声令下,大家各自拿着物品回教室了。我走进校门,还回过头去看了一下刚才烧野火饭的地方。那里的人大部分走了,还有几个人正在收拾东西也在准备回学校呢。大家陆续来到学校走回教室。我看到大家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开饭了,我们这一组先给老师盛了一碗,然后一个接着一个盛饭吃。由于烧得多,大家吃不了,有的就打包拿回家去给大人吃,想请他们品尝自己的手艺呢!

放学回家了。大家走在路上,还在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一次野炊搞得真好,我们的饭烧得好吃极了。”有的说:“今天,我好开心呀!吃了五碗豆饭。”有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吃了七碗!”

啊,这真是一个快乐的星期三呀!

第11篇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喜欢天马行空地怀想。童年魂牵梦萦,沿着时光的边沿走进年代久远的往事。怀想,温暖了我儿时的记忆。

闭上眼睛,儿时的伙伴、儿时的游戏、儿时的歌谣,就会悄悄地闯进我的梦里。“洋火儿”枪(火柴枪)、打弹弓、拍“洋火儿”(火柴)皮……这些属于上世纪70年代孩子玩耍的游戏,如今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用现在的话说,大概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那个年代尽管物质生活匮乏,可乡下孩子的娱乐生活却是多彩的,也正是那些乡村少年的自创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回想起来,那些简单的游戏多么富有乡土气息,又无不显现出孩子们的聪明与智慧。我和玩伴们常常陶醉在游戏里,乐不归家,任凭母亲一声声地呼唤“回家吃饭喽”。

七八岁的时候,我和同伴们摸索着自制“洋火儿枪”。那个年代,乡下老家的人管火柴叫“洋火儿”。火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烧火做饭,点灯照明都离不了“洋火儿”。造枪是需要材料的。我一放学就跑到村前街的修车铺前转悠,捡拾修车师傅遗弃的链子瓣儿、螺丝帽儿,然后再去搜集铁丝、皮筋等。这种自制火柴枪,基本是由自行车零部件构成的,在铁丝拧成的枪架上,串起一串链子瓣儿,链子瓣儿的一孔穿在枪架上,另一孔供枪栓使用来回拉动。“洋火儿枪”就这样制作成了。家里的“洋火儿”常常被我偷出来,“啪啪啪”地一枪枪过足了瘾。烧火做饭时,母亲在灶台上怎么也找不到“洋火儿”。看着母亲着急的样子,我暗自窃喜,却又不敢告诉她“洋火儿”被我偷拿出去打了枪,生怕屁股蛋儿挨上那一个个紫红紫红的手印。

我们制作弹弓的技能也不亚于制作“洋火儿枪”。我们爬到树上,劈下树杈,然后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打磨光滑,再找来皮筋和块儿状的牛皮,将皮筋绑在树杈上,另一头系着皮片,弹弓子就做成了。书包里装满了小石子(作为“子弹”使用)。放学后,我们喜欢去村后的小树林,那落满一树的麻雀可遭了殃。看着鸟雀们四处逃窜,我们开心至极。

挑冰棍签子也是一种常玩的游戏。夏天,每次吃了两分钱一支的冰棍(现在叫老冰棍),那竹签子总也舍不得丢,一根根地积攒着,直到搜集成一大把,然后会把它们用清水一遍遍地洗干净。玩的时候,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要么席地而坐,要么趴在地上,把冰棍签子悬空撒下,然后一根根地取出,抽取的时候不能碰到其他的签子,若是碰到其他的签子,就算输了,而后再由对方抽。最后谁抽的签子多,谁就赢了。

如今的孩子们,谁会知道他们的父辈曾经就是靠这些自创游戏,度过了自己简单而又快乐的童年。正是这些逝去的乡村游戏,承载着美好而幸福的童年,温暖了我的怀想。

朝花夕拾,最忆是童年。

第12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可让学生们的情绪得到放松,让他们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犯错,要善意地进行批评,不能讽刺、挖苦,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甚至会感激老师尊重他们。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会让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另外,我们还要多花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如果想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我们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严谨、单调的数学,上得让学生们感到有趣味,让学生们不再害怕数学,只要一听到上数学课,就有幸福感,就有征服欲,想通过数学课来展示自己。我们就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手势、表情,去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而我们的数学课堂也是如此,要想让学生开心,我们可适当地讲一些有趣的事,不能太多,多了会让学生学不到知识,他们只会沉浸在玩乐之中。只要用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点了,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会学得更加轻松愉快。

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在教七年级上《代数式的值》时,我让学生们用火柴棒搭小鱼,然后给出一位同学的计算结果,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正确:搭一条小鱼用8根火柴棒,搭2条小鱼用14根火柴棒,搭三条小鱼用20根火柴棒……每多搭1条小鱼增加6根火柴棒,搭n条小鱼需要8+6(n-1)根火柴棒。用20代替8+6(n-1)中的n,可以得到8+6×(20-1)=122,所以,搭20条这样的小鱼需要122根火柴棒。学生们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他们颇感兴趣,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兴致盎然。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显得特别的好,使得课堂效率更加高效了。(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7页) 2.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又能让学生看得更加清楚。如教七年级上《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千变万化,让他们对于图形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我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上课时,让学生们看了许多图形,还有一些美丽的景色,如:高耸的大楼、平静的湖面……当他们看到这些美景时,我再讲解图形,他们就更加容易理解了。所以说,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增色不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更喜欢上数学课了。

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还可以引导他们用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车轮为什么不是方的,而是圆的……这都是什么原因呢?和我们学习的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都有关系吗?用这些去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身边的数学,他们会特别感兴趣,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非常有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