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带有目字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活动目标:
⒈巩固学过的成语,提高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⒊培养学生整理复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准备:
⒈准备好投影仪、投影片。VCD及光碟。
⒉准备答题纸若干张。
⒊让学生给自己的队起名并设计口号。
⒋收集各类成语。
活动过程:
一、⒈导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增色添彩。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成语擂台赛,大家有没有信心夺取擂主的宝座?
⒉邀请班中的“小博士”一起作裁判。
⒊各小队自我介绍。
(挑战队、智慧队、开心队、开拓队、创新队)
二、竞赛:
第一关:比谁接得长
出示遮盖的5个字,每小队选一个,以上面的字为开头,开火车每人说一个成语,看哪个队的火车接的又长又好。(一个得10分,时间1分钟,)
投影出示:千、无、不、大、天
第二关:比谁写得多
数字王国的成员不计其数,它们争先恐后来到成语王国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成语小天地。请每个小队在答题卡上写出带有数字的成语。(写出1个10分,时间两分钟)
第三关:比谁找得准
大家都喜欢小动物,成语王国的动物千姿百态,瞧,十二生肖都来了,可他们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大家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家。看哪个队找的又快又准,在答题卡上写出。
投影出示十二生肖图及成语填空。
()目寸光亡()补牢九()一毛杀鸡吓()生龙活()鹤立()群
守株待()()急跳墙()腾虎跃打草惊()()到成功人怕出名()怕壮
第四关:比谁演得像
每队派一人上台抽两张卡片,然后用动作或哑语表演,其他队员猜一猜他演的是什么成语。每个词可在20秒内猜两次,猜不出,其他队可帮着猜。猜对一个50分。
猜对后出示成语:
自言自语愁眉苦脸一刀两断井底之蛙
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东张西望爱不释手
目瞪口呆手舞足蹈
第五关:比谁说的多
抽卡片按要求说成语。时间两分钟,说不出,其他队可以说,每个10分。
⒈走进植物世界,那里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令人赏心悦目,请说出你知道的带有植物名称的成语。
⒉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典故真不少,请说出含有寓言、历史故事的成语。
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异,风光迷人,请说出以四季景色为内容的成语。
⒋有些成语结构比较特殊,如:日日夜夜,请说出这种结构的词。
⒌这是一段风景如画、险峰林立的画面,请说出与画面景色有关的成语。(看录像说成语)
三、总结:
⒈每队用一、两句话说说今天的感受,必须用上一个成语。
⒉统计得分,为擂主小队发奖,其他队发纪念品。
⒊教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这次活动由于大家踊跃参与、团结协作,不但巩固了一些已经学过的成语,还新学了不少成语。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
齐读儿歌:
同学们,携起手,成语擂台显身手,
你也说,我也说,成语魅力真不小,
没有同时带有眸和盼的成语,只有分别带有二字的成语。
回眸一笑,顾盼神离、明眸皓齿、顾盼自豪、顾盼神飞、流波送盼、顾盼生姿、顾盼多姿、转盼流光、左顾右盼、目盼心思、顾盼生辉、顾盼自雄、明眸善睐。
(来源:文章屋网 )
1、带有震耳的成语有两个,分别是震耳欲聋和眩目震耳。后面两个字是震耳的成语只有眩目震耳;
2、眩目震耳形容色彩繁多使人眼花,声音巨大震耳欲聋;
3、出自巴金《旅途随笔》:有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到了那个地方就会眩目震耳,悖魄堕魂;
4、该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形容声色。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动物成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MIAO Keliang
(PL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Animal idioms is widespread present in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for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values, customs belief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differences, two languages give the animal idioms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ct for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nglish-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 barriers,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 animal idiom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成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成语(以下简称动物成语)都异常丰富。由于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或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赋予动物成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且两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动物成语中。这些动物成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指称动物本身外,还隐含着丰富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带有感彩的褒义或贬义等”。(郑亚敏,2008)因此,准确理解动物成语的内涵,深入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英汉互译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中英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1 英汉动物成语的文化差异
1.1 价值观念的差异
成语的内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特别是在对动物的价值判断上。比如,英语中与“dog”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褒义,而在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词。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猎,看家,而且是人类孤独时的伙伴,无助时的帮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ig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忠诚的一面却远不及其阿谀奉承,依仗权势,肮脏龌龊的一面。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 习俗信仰的差异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在面对同一动物时,所联想到的内容也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它也是富贵、吉祥、健硕、成功的代名词。比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则是一只长着翅膀、满身鳞甲、拖着蛇尾、口中喷火的怪兽。尤其在西方文学中,它常是与正义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恶与凶残的代表。
1.3 生活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在动物成语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赋予成语以不同的喻体。英国是海岛之国,渔业发达,海滨文化繁荣。比如,“fish”在英语成语中象征意义丰富,neither the fish nor fowl。在汉语中则对应着“非驴非马”之意,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中国世代的农民靠牛耕地,对牛则怀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虽然关于“牛”的负面成语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等),但在中华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象征。如“孺子牛”、气壮如牛”、“如牛负重”、“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英语文化中,牛则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鲁莽之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等。相应的,英语文化中,马的用途则相对更广,人们对horse喜爱有加,例如:eat like a horse (食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 (勤勤恳恳)等。
因此,针对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动物成语,在进行互译时为了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避免误解,顺利达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 英汉动物成语的翻译策略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动物成语的翻译也应循此原则。因此我们在翻译动物成语的时候要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习惯,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释义法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2.1 直译法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直译并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直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转达原义,而且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为丰富和传播异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语和汉语无论在用词习惯、词组结构或词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译时用直译法即可。
走马观花:to ride out on horse back to look at flowers
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狗尾续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coat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as proud as a peacock:如孔雀般骄傲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2.2 意译法
指在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翻译中无法保留源语言的字面意义,这时有必要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主旨转换成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义和形象,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单枪匹马:do something alone
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n outstanding figure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rain cats and dogs:瓢泼大雨
be the cat’s pajamas:了不起的东西、人或主意等
a fly on the 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乱想
2.3 代换法
指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中喻意近似,喻体不同的表达来替代源语言中的形象的方法。虽然操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感受类似,而表达不同。在翻译时,可以采取代换喻体的策略,而使得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打草惊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like a rat in the hole:瓮中捉鳖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2.4 直译释义法
翻译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习俗等,意译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单纯的直译法又表达不清,或意犹未尽,这时便需要借助注释来说明了。这种翻译策略常常应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语。例如:叶公好龙: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Note: 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3 结语
动物成语是语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文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也是语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由于持不同语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翻译这些动物成语的时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这种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意译、代换或释义等不同的策略加以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 顾鹏.浅析英汉文化动物词及其翻译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12.
[3] 潘红.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2.
二、 看拼音,写词语。(20%)
chōng pò zài jiàn xiū xi mù mín qiān niú huā
zhòng yào xiān jìn shì jiè shēng yīn zhēn néng gàn
三、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3%)
四、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6%)
春暖 满园 天长
根深 路远 在乎
五、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8%)
坐 座
位 请 下 入
快 块
一 儿 飞 跑 方
六、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9%)
的银河 的梅花 的节日
地跑步 地做工 地说话
七、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6%)
1、早上,我和小东一起去上学。 ( )
2、星期天,我和伙伴快乐地做游戏。 ( )
3、上课铃响了,我赶快回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 )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12%)
1、 我放学回到家 看见小民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告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15%)
1、我 喜 夏天 地的鲜 ,这里一朵, 里一朵,
比 。
2、这个数 孩子名叫张衡, 汉朝人。 以
后刻苦钻研 ,成为 学家。
3、沙沙 ,沙沙 , 洒在 檐 。 檐
,挂 珠,好像 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
燕子, 盖新 。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
我家的大公鸡头上长着一簇(cù)像燃烧的火焰似的鸡冠子,十分好看。它那双圆圆的黑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短又尖的嘴巴。它全身的羽毛有淡黄色的,有朱红色的,还有金黄色的。人们都说我家的大公鸡真是美丽极了。
1、这篇短文一共有(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来。(4%)
4、照样子写词语。(3%)
又短又尖 又_____又______ 又______又_______ 又_______又________ 十一、练习写话。(5%)
蚂蚁搬粮食
有一天,一群蚂蚁在____________。
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有的__________,干得_____________。
试卷命题意图
学科 语文 北师版第二册
序号 项目 命题意图 备注
一 卷面整洁,书写端正。 督促学生认真答卷,从小练出一手好字。 大概40%的人不扣分。
二 看拼音写词语。 复习汉语拼音,考查对生字的掌握程度。
三 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掌握偏旁部首,根据偏旁意思进行归类学习。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考查对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的掌握情况以及生字组成的成语的了解情况。
五 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辨析同音字,能根据意思进行选择。
六 填上合适的词语。 对课文中的形容词进行复习,并灵活运用。
七 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复习近义词,能够在句子中灵活替代。
八 把句子补充完整。 会根据句中提示进行补充,注意加上句号。
九 按课文原文填空。 考查学生对美文的熟读、背诵程度,并能正确地写出来。
十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能阅读短文,在短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词语进行填空,并仿照着词语练习,训练灵活应用的能力。
十一 练习写话。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了解图意,并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进行填空式写话。
参考答案
二、看拼音,写词语。
冲破 再见 休息 牧民 牵牛花 重要 先进 世界 声音 真能干
三、 把带有下列偏旁的字写在花朵里。
亻:伙 伴 们 忄:怀 情 快 艹:花 落 萝
四、 想一想,把成语补充完整。
春暖花开 春*满园 天长日久 树大根深 山高路远 满不在乎
五、 读一读,想一想,把正确的字写在蘑菇房里。
座位 请坐 坐下 入座
一块儿 快飞 快跑 方块
六、 读一读,想一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闪闪的银河 美丽的梅花 快乐的节日
飞快地跑步 认真地做工 大声地说话
七、 读一读,写出带点字的近义词。
一同(一块儿)、朋友(同伴)、立刻(马上)
八、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我放学回到家,看见小民正在看书。
2、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3、我告诉妈妈一个好消息。
4、小东和小月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九、按课文原文填空。
1、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2、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为的天文学家。
3、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这篇短文一共有( 4 )句话。(1%)
2、短文写了大公鸡的鸡冠子、黑眼睛、嘴巴和羽毛。 (3%)
3、淡黄色 朱红色 金黄色
4、又细又长 又大又圆 又高又大
关键词: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 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憎恶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仓促应敌,数战失利,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旷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因此,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由于外交失当,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尽快结束战事,然廉颇不受君命,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首战大捷,突破秦军前沿阵地,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赵军追击,猛烈攻打秦军壁垒,但四日未破,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分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赵国亡军四十五万,从此一蹶不振,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长平一战甚为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候”而扼腕叹息,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于是诱降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闲赋在家,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公报私仇,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可谓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现实生活学习中,乃至教学书籍中,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不迷信权威,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
1、皓轩
“皓”字表明为光明、纯洁、活力的意思;“轩”意为气度不凡,带有生肖牛喜用“车”字根,有助孩子发展。“皓轩”hào、xuān,声调为去声、阴平,音律优美,悦耳动听,寓意着孩子浩然正气、高风亮节、光明磊落。
2、宇彬
“宇”字从读音上就给人一种气宇轩昂的感觉,无形中就增添了不少好感。而起带有生肖牛喜用“宀”,意为有家、幸福之义;“斌”字,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富有文采的,一般指品德出众、自身修养好的人。
3、逸鸣
“逸鸣”取自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其中“一”改变为“逸”字,加强生肖发展,有帮扶之义。本义有舒适、安居客业的含义;此名发音是yì míng,响亮、朗朗上口,也符合男孩性格特征。
4、秉煜
“秉”字在男孩起名中不常见,所以不用担心会有很大的重名概率。而且其寓意很美好,包含了公正、公平的寓意内涵;“煜”字有照耀之意,形容男孩开朗、活泼;两者结合很别致,可引申为男孩光明磊落、璀璨夺目,非常杰出、非常优秀的寓意。
5、方旭
此名引用的是古诗词《太玄·从》“方出旭旭”,“方”字即是姓氏也是可以用于名字中,本义是指正直、志向,延伸在人名里寓指志存高远、刚正不阿、才华横溢;“旭”字是早晨太阳才出来的样子,寓意着像初升的太阳般带来希望。方旭读音是fāng、xù,声调为阴平、去声,音律优美,悦耳动听。
(来源:文章屋网 )
【链接课堂】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出示字谜: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是什么字?谁能给它组词开花吗?生:(兴奋地回答)是“京”字,南京、北京、京胡、京剧……(师板书)师:“剧”是一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由这个字你还想到哪些字呢?生:(纷纷举手)居、据、锯、聚、具、巨、句、距、炬、惧……(师板书)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大的剧种,直至今日,仍深受大家的喜爱,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京剧的身影。你发现了吗?
(生逐一展示:京剧CD、关于京剧介绍的书籍、梅兰芳的图片、色彩鲜艳的京剧脸谱挂件、张张不同的京剧脸谱扑克、带有京剧脸谱图案的漂亮纱巾、绘有京剧脸谱的启瓶器……)
师:原来,京剧就在我们身边。你们瞧,这些物品中,关于京剧的什么最多呀?
生:(齐声)京剧脸谱!
师:是的,这些色彩艳丽,造型奇特的京剧脸谱已成为京剧的象征,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近这些奇妙的京剧脸谱。(板书:脸谱)
师:“谱”也是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生:(联系生活回答)我在饭店吃饭时,看到了菜谱的“谱”;弹钢琴时要学五线谱,也是这个“谱”;我们音乐书上唱歌的谱子叫曲谱……
【凝思片语】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一年的“科学认读”的学习,生活类话题中涉及的汉字大多已经掌握了,而京剧这一全新话题中包含的内容很多,许多与之相关的汉字在生活中不大常见,这就给学生提供接触文学意味更强的汉字机会。在这堂以京剧脸谱为主题的识字课中,我由谜语趣味导入课堂,联系生活,从身边寻找京剧的影子,话题的切入口贴近学生,拉近了学生与京剧的距离。而由“京剧脸谱”这四个字引出了几十个汉字,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学起汉字来轻松有趣,也觉得京剧并非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链接课堂】
重点交流脸谱中的色彩含义
师:京剧脸谱中的颜色可不仅仅只为了好看,还有着丰富的含义,看看大屏幕,这些不同颜色的含义你都会读吗?先自己轻声读一读,看谁读得又准又流利!(生自读)
师: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给我们读一读,我们一起来学习。你从这些色彩的含义与代表人物中都联想到什么?
(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脸谱颜色,阅读思考含义)
生:我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忠贞英 勇,代表人物有后羿、关羽。我联想到了《后羿射日》的故事,我还知道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生:我喜欢黑色,黑色代表正直无私,代表人物有项羽。我知道项羽又叫西楚霸王,有一出京剧曲目就叫《霸王别姬》,我还会背李清照的一首诗《夏日绝句》,里面也提到了项羽……
生:我也喜欢黑色,黑色的代表人物还有包拯。有一出京剧叫《铡美案》……
师:“美”这个字很有意思,古人认为“羊大为美”,像这样的会意字你还知道有哪些?
生:(纷纷举手)不上不下就是“卡”;不正就是“歪”;不好就是“孬”;鱼和羊一起烧味道很鲜美就是“鲜”;上小下大就是“尖”;小小的土就是“尘”……
生:我喜欢白色,白色代表阴险奸诈,代表人物有赵高,成语“指鹿为马”说的就是赵高。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动物名的成语?这些含有十二生肖的成语你都会读吗?(师出示有关成语,生读)
生:我喜欢紫色,紫色表示刚正稳练,代表人物是姜子牙,我知道一句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老师这里也有几个歇后语,你们都了解吗?
生:我喜欢金、银色,它表示神佛鬼怪。看到孙悟空的京剧脸谱,我想到了《西游记》里的故事“大闹天宫”……
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向身边的同学请教……通过阅读,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吗?
【凝思片语】
京剧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很广,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这堂课的重点定位在京剧脸谱上。京剧脸谱色彩艳丽、造型多变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脸谱中的不同色彩含义,不同脸谱的代表人物更是能让学生由图及意,激发学习汉字的趣味。
我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脸谱颜色进行阅读,尊重同学们的自主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脸谱降低了同学们学习这些词语的难度。京剧脸谱中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更增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学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这堂课中,我们不仅相机出现了许多新的汉字,从各个不同的代表人物中学生还联想到了成语、诗句、歇后语、历史故事、名著小说等,由字到词到句,甚至尝试了片段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这堂课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这堂课中学习到的汉字及接受到的文化信息不是平常的生活化主题所能达到的,为学生自主阅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链接课堂】
游戏巩固
师:同学们对京剧脸谱知识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谁是我们班真正的京剧知识小专家,好吗?想当小专家要连闯五关,每闯一关得一颗星,有没有信心?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入我们的游戏环节:《智力大冲浪》(快乐冲冲冲)
师:第一关――猜脸谱。你能根据脸谱上这些夸张变形的图案猜出他们是谁吗?
生:后羿、包拯、项羽、程咬金……
师:羿是个生字,生活中很少见,你是怎么记住它的?你能给它找找同音字吗?(板书羿:义、意、异、易、忆、益、议……)
师:第二关――猜性格。你能根据脸谱的颜色猜出以下人物的性格吗?
师:第三关――辨一辨。你能根据脸谱的构图分辨出属于哪一类脸谱吗?
师:第四关――认一认。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汉字,你都能流利地把它们读出来吗?先自己读读,然后我们开火车读。这些字中有不少生字呢,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看看谁交的汉字朋友最多!谁来试试?
师:第五关――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京剧脸谱的知识,深深地被我们祖国的国粹――京剧所吸引,你想对国粹京剧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说感言)
师:你们回答得真棒,京剧有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认识了解并喜爱它!看来这些题都难不住大家,恭喜你们!成为五星级的京剧小专家!让我们给自己鼓鼓掌,好吗?
【凝思片语】
关键词: 汉语成语翻译方法
一、前言
关于翻译,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缺乏隐含意义。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它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再现原文的三种含义。有时形象相同,但隐含的意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将原文的形象改为该外国读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不但要彻底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文字,而且必须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语义具有完整性,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语翻译方面,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如果译得得体,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
很多汉语成语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非常容易理解,这些成语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牢不可破――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语道破――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史无前例――without precedent in history
有些成语有着和目标语非常相似的生动的形象,可以使目标语读者联想到对等的英语成语,这类成语也可以直译。例如:
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联想到英语成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竭泽而渔――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联想到英语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联想到英语成语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口蜜腹剑――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联想到英语成语Judas kiss)
2.替换法
关于成语翻译,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替代技巧。有时,我们能够找到等效的成语进行翻译,但大部分只是类似,还有一些成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这时,在翻译中用替换技巧就十分必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相同的涵义和文化信息。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比如汉语成语“浑水摸鱼”是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混水摸鱼”。英语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指的是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这两个成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是相同的。类似的还有:
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随波逐流――go with the tide
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out of mind.
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2)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类似的意义,但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信息。
比如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如果直接根据字面意思译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的话,势必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形象和信息进行翻译,译作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又如“噤若寒蝉”译作as mute as a fish,而不译作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瓮中之鳖”译作like a rat in a hole,而不译作the turtle in the jar。类似的还有: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3)汉语成语与目标语有相似的形象,但文化信息和内涵不同。
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成语中的动物词汇,其意义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人们往往认为狗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大多数与狗有关的成语包含贬义。但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一些相关的成语也就带有褒义。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就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比如:
狐朋狗友――pack of scoundrels
狼心狗肺――heartless and cruel
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
3.意译
有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是目标语读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把“无孔不入”译成get into every hole,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像这种如果直译不能达意的成语,而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同义语可以借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意译的方法,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避免死译、硬译。
因此,意译需要保持含义点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一致,尽管它可能无法显示原文的风格但却是传达汉语成语的内涵的一个好办法。比如:
扬眉吐气――feel proud and elated(死译: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死译: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张旗鼓――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死译: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being unstable(死译: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心不在焉――be absence of mind
事与愿违――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不知所措――all at sea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4.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
“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注释”是指添加相关资料和详细的成语的背景,通常是以脚注的形式。成语虽然结构简单,寓意却是深刻的。有些成语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能从一个词的表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并进行翻译。如果直译这类成语的话,目标语读者就很难弄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译者用更多的语句进行解释的话,就会丧失成语本身的简洁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最好自由地翻译其实际的意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其文化背景上,简要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应该谨慎使用,避免繁琐不堪。解释性说明通常用脚注。比如:
成语“叶公好龙”可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之后还必须给这个成语添加一个脚注(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外国读者才能理解它的内涵。类似的还有:毛遂自荐(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一鼓作气(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等。
5.省略法
汉语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是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生龙活虎――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weigh every word
三、结语
当然,翻译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成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行的。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寓意结构来进行交际。汉语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译成英文时,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还有文化内涵,如果需要,还要调整语义结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交流,而且能弘扬中华文化。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不同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东汉 西域 佛教
一、狮子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历经千百年锤炼、从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升华而形成的独特语言。带有“狮”字的成语极少,只有“河东狮吼”(喻凶悍的女人)、“狮子搏兔”(喻做小事情也要集中全力,高度重视)、“人中狮子”(喻出类拔萃的人)等几个,且很少使用(“狮子大开口”是俗语而不是成语)。而带有“虎”字的成语却很多,“调虎离山、虎背熊腰、龙争虎斗、如虎添翼、骑虎难下、虎视眈眈、坐山观虎斗”……常见常用的就有三四十个。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透过现象找原因,是古人重虎轻狮,认为狮子不配进入成语,还是另有原因?
经查考,原来,狮子是域外异兽,并不产自我们国家。存在决定意识,既然没见过狮子啥样,古人当然不可能在语言中包括成语中对其有所反映了。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穿越”历史,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从丝绸之路开通后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说起。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率100多人出使西域(指现在的甘肃省敦煌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和中亚地区),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辟了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传播了汉朝声威。当时的西域气候适宜,大量狮子生长在广袤的草原上。大月氏国,是公元前2世纪之前居住在我国甘肃的强盛的游牧民族西迁到西域后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75年在世)永平十六年命]固率骑兵部队出塞征伐北匈奴取胜之后,便于公元73年派遣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公元32年―102年)再次出使西域,重塑东汉王朝威望,恢复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从此,中国的丝、丝织品、冶铁术、凿井法等传入了西域诸国;西亚、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胡麻等物种及乐器、乐曲等被引入了我国。具体到狮子的传入,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也有据可考。一种说法是:汉章帝刘卦谖唬ü元75年―88年)时,西域的大月氏国王把一头壮硕的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他,以示两国友好。这在300多年后的历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章帝本纪》上是有记载的:“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师子。”“莎车”,古地名,位于现在新疆的喀什地区。另一种说法更确切些,说狮子传入我国是在汉和帝刘肇在位(公元88年―105年)之时。《后汉书・和帝本纪》载:“和帝即位,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永元十三年冬,又遣使献师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师子”后来写作“狮子”。查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列帝王年号表可知,“和帝即位”是公元88年;“永元十三年”为公元101年。据统计,从《后汉书》到《明史》,单是历代帝王本纪中,就有21次与“贡狮”有关的记载,而且狮子的来源更广泛,大宛、波斯、康国、吐火罗等西域国家都曾经向东方的中原王朝进献过狮子。
狮子传入我国这一史实,除范晔的《后汉书》有记载外,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书》。《汉书》是东汉时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年―92年,是班超的长兄)所写的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著作。由班固的记载可以断言,狮子传入我国至迟在汉章帝刘刈骰实郏ü元75年―88年)之时,距今接近2000年了。那个时期是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初期。
二、佛教的传入
狮子传入我国的同时,印度的佛教由西域开始传入我国。汉明帝刘庄在位(公元57年―75年)时,还在今天的陕西省洛阳市修建了迄今仍然保存着的我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随着佛教的流行,来自异国他乡的狮子便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更多的被作为进贡之物来到我国,并逐渐与华夏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相融合,在民间产生了与“耍龙”类似的“舞狮”体育娱乐活动,流传至今。《汉书・礼乐志》提到的“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杂耍艺人。至于在祠堂、陵墓、宫室、寺庙、府邸处雕刻一对石狮,家具、碑刻、器物中以狮子作为装饰图案,显然与狮子高大威猛的形象有关。作为镇邪的吉祥物、主人的保护神,狮子祥瑞、辟邪、镇煞的象征作用十分明显。其为华夏民族所接受和喜爱,并逐渐被神化为灵兽,赋予种种寓意,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护法”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力见证。
回过来看“河东狮吼”、“狮子搏兔”几个成语,查考其最早出处,确实都在东汉之后。“河东狮吼”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的文言笔记小说《容斋三笔》记载的一则故事。“狮子搏兔”最早见于《景德传灯录・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景德传灯录》简称《传灯录》,30卷,是佛教禅宗史书,为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至于另外一两个更加少见的带有“狮”字的成语,其来源更是无稽可考。但无论如何,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讲,一定不会早于东汉时期。
三、老虎的来源
老虎就不同了,它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它既是山林间凶猛的“百兽之王”,更是令人敬畏和崇拜的文化图腾。东汉著名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约公元58―约147年)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虎的:“虎,山兽之君。”视老虎为神兽。东汉的《风俗通义・祀典》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画虎于门,鬼不敢入。”汉民族对狮子的崇拜不超过两千年历史,而对虎的崇拜则要久远得多,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太湖流域良渚遗址考古发现的神面玉件,形象和虎很接近。西周的玉虎、虎形玉佩饰品,以及虎形纹饰的战国青铜制品,都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古人对虎的图腾崇拜。汉族以外,云南、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彝、白、布衣、土家族,甚至把虎视为祖先加以祭拜。
因为老虎威猛,所以人们常常把最威风的头衔献给它。比如称勇猛骁战的将领为“虎将”,把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叫“虎符”,形容小男孩儿可爱时说“虎头虎脑”等。民间俗语“狮子看大门,老虎坐中堂”,更是表现了虎的尊崇地位。
老虎和狮子同属猫科,都是大型的食肉猛兽,谁更厉害些?这也许是很多人感兴趣的。但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科学。一个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多独来独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靠机警刚勇偷袭捕获猎物;一个生活在热带草原,多群居游走,靠群体力量追击围歼猎物。老虎会拼命护子,有成语“虎毒不食子”为证,特别是带崽的母虎,舍了身家性命也要保护幼小;长大了的公狮则会残忍地咬死前任公狮留下的小狮子,以刺激母狮排卵、受孕产下自己的崽子。老虎不论雌雄都要捕食;狮群里,一般都是母狮捕杀猎物,公狮更多的是巡视领地防止外来狮群入侵,较少参与捕食。环境地域不同,习性方式各异,缺乏“谁更厉害”的可比性。不过,历史上也确实有人搞过狮、虎现场“比武”试验。据北魏杨炫之所著《洛阳伽蓝记》载,东汉的汉明帝刘庄出于好奇,曾下令有关郡县的官府献虎,以比较老虎和狮子究竟谁更厉害。巩县、山阴的猎户终于捕到了两只老虎和一只豹子。送到洛阳后,刘庄命令将老虎、豹子、狮子都放进皇家宫苑华林园。结果,虎、豹见了狮子,“皆瞑目不敢仰视”,完 A踝不过瘾,下令再牵来一头盲熊。盲熊一闻到狮子的气味,便“惊怖跳踉,曳锁而走”。刘皇帝于是哈哈大笑,心满意足而归。到底老虎和狮子哪个厉害,不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这则轶闻也未必可信。引述这个故事,旨在说明狮子作为从外国引进来的动物,史实当发生在东汉初年。这之后,才有了记载狮子如何威风凶猛的著述,比如西晋的志怪小说《博物志》,清朝学者纪晓岚的《如是我闻》,以及清人梁章钜所写的《浪迹丛谈》等。
语言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反映。如果没有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狮子不会在东汉初期从西域诸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正由于传入较晚,因此我国传统十二生肖(也叫“属相”,指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指代人的出生之年的十二种常见动物)有虎而没有狮。其中的原因,显然不是由于古人重虎轻狮,而是隐藏在语言表象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宋永培,端木黎明.成语大词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
[2]吉林出版集团辞书编纂中心.新编多功能成语词典[K].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3]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框架理论,90年代中期,心理空间理论在语言学家们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得以继续发展,形成概念整合理论。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新词
所谓概念整合,即将认知模式融进心理空间的一套操作,也就是划分说话人的指示陈述。在Fauconnier的模式中,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观测到、想象出以及所记住的一个特定情节的实体与联系的部分表现。它包括指示谈话中各个实体的成分和指示成分间联系的框架。说话人构建各个空间,将由谈话激发的信息划分开来,变为一系列的简单认知模式。与此同时,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各成分间的联系并映射出它们在其他空间中的对应部分。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情节就被一系列的心理空间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示出来了。认知语义学将语言看作是识解概念内容的工具,语言符号帮助说话人把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明确地表达出全部的话语意义。
1旧词重组现象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成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在使用成语时无须考虑它的出处及由来。与此同时,汉语中还有许多固定短语,它们的历史虽不长,但因言简意赅,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地使用。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人民公仆”,“繁荣昌盛”,“久经考验”,“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等。在成语和固定短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旧词重组:其一,众多成语纷纷被商家利用成为新的促销手段。于是“刻不容缓”成了“咳不容缓”,“有志之士”成了“有痔之士”,“默默无闻”成了“默默无蚊”。由于这种广告唤起了我们对于成语的背景知识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二,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做修改,形成的新词语往往带有讽刺的效果。例如:将“人民公仆”改为“人民供仆”,将“白手起家”改为“白收起家”。这种修改变动不大,通常又以同音词作为替换的部分,往往是结合上下文和说话人的意图才能理解。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非本土的词汇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过去我们把饮酒聊天品小菜的地方称为“酒店””或“酒馆”。现在时髦的词是“酒吧”。以这种方式,“网吧”,“茶吧”和“氧吧”的说法也流行起来。目前这一系列词语已被正式命名为“吧文化”。
2概念整合理论在分析词语意义中的应用
概念整合空间的原型包括四个空间:来源空间,目标空间,通有空间和整合空间。
输入空间之间的局部配对联系有许多种:框架中结构与角色的联系;身份,转变或表现的联系;隐喻联系等等。所谓跨空间的映射,就是来自两个或多个输入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投射到一个新的空间上去,这也就是空间的整合。了表述得更加清楚,试以汉语中固定短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为例阐述整个映射过程。来源空间包括“天下”、“寸步”两个较为具体的基本成分。更加抽象的通有空间包括两幅场景:一幅是一个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个人寸步难行。通有空间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的空间;在这个具体例子所设定的特殊环境下,我们将重新审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结果我们发现两个人境遇不同的原因在于目的空间中一方有“理”,另一方没“理”。最后整合空间依照通有空间的框架结构,从来源空间及目的空间中汲取更多有用信息。整合空间的构建要经历三个过程。在整合空间里,我们发现这一成语并不是在描述两个面对境遇不同的人,而是在劝导我们遵从道理。如果我们讲理,我们就能走遍天下;如果我们不按理行事就会变得寸步难行了。这时,成语的当事人变为面对两种选择的一个人了。这种整合空间内输入成分的熔合称之为“合成”。在接下来的“完善”过程中,我们又分析出它的对仗结构和对比关系。最后,在“扩展”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力将帮助我们就这一成语得出更精确。“走遍天下”不需要按字面理解为“走遍世界的各个地方”,理解为“无论做什么事都顺利”会更为恰当。同样的,“寸步难行”也不需要理解为“在原始位置上不能做任何移动”,理解为“做什么事都四处碰壁”反而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以上的分析看上去已经精确完备,但我们又应怎样解释由“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重组而成的新名词“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呢?我们在分析“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时,只需反复思量考虑词语本身。但在识解“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组成和结构时,则需要我们弄清前因后果,作出更为细致准确的分析。首先,当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一新名词时,头脑中立刻闪现“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它们无论是在发音、结构还是在修辞上,继而整个映射过程也如出一辙。在整合空间中,我们已经得出“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理解。
同时,它又是激发出第二轮的概念整合的来源空间,也就是来源空间2。现在,社会上请客送礼之风日盛,于是新词语也在新的社会现象的刺激下应运而生。这就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产生的社会原因。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整合空间与来源空间2之间有一个重合区域,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两者在发音、结构和修辞上的共通之处。除去重合区域,来源空间2中还存在由新的社会现象所刺激产生的新区域,在这里“理”变成了“礼”。接下来,抽象的通有空间2与通有空间一样,映射出类似的两个场景:一幅是一个人可以走遍天下,另一幅是一个人寸步难行。然后,通有空间2又映射出一系列的特定的目标空间2,例如:“如果一个人带上礼物,他就可以走遍天下;没有礼物,他就只能寸步难行了”;又或者“如果一个人彬彬有礼,就能走遍天下;如果他粗鲁无礼,就只能寸步难行了”。但在此具体环境下,当我们把“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的字面意思与今天的歪风邪气一结合,理解这一新词语就非常简单了。它无非就是影射当前一些人靠请客送礼、贿赂上级而使自己获益。在整合空间内,“合成”、“完善”、“扩展”等一系列的程序又将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在“合成”中,我们将再次把面对不同境遇的两个人融合成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作出的不同选择。面对这种不良的社会习气,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远离社会的黑暗面呢?在“完善”步骤中,我们又分析出它与“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结构一样,存在对仗结构和对比关系。虽然二者结构相似,但后者却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在于它不仅从传统成语中汲取精华,还与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最后的“扩展”过程帮助我们得出更精确的阐述。透过其字面意思,我们将它理解为:如果你有力所不能及的事要做,同上级或有关部门的人拉关系是条时下流行的“有效”途径,如果你的“真诚”与“慷慨”得到肯定,那么他们必定会助你一臂之力;但如果你鄙视这种肮脏行为,“冥顽不灵”的话,想要达成所愿就难了。在这一概念整合的例子中,出现了更多的输入空间和多个整合空间。在概念整合的多空间映射后,我们终于抓住这一旧词重组后的确切意义。语言这种人造的符号是个动态的系统,而非静止的、无生气的。以汉语为例,她的组词、搭配不断地变化着,重组着。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新的词语也应运而生。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重点分析以成语或固定短语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新词。
3参考文献
1吴礼权.妙语生花———语言策略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成语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成语源于中华民族,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定义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更强的表现力,历来为人们喜欢的一种精粹的寓言材料。成语往往还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成语具有如下的特点。
1.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整齐匀称,顺口悦耳。
2.语言统一,结构固定。换言之,即它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整体意义不能从组成成语的各个词汇中揣测出来。
3.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要让英语国家的人准确无误地理解、欣赏甚至运用成语,就要注重对成语的英汉翻译过程。
二、成语的英文翻译原则
准确地对成语进行英文翻译必须联系实际,遵从以下原则。
(一)等效性原则
等效性原则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翻译目标,等效论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将读者反应的快慢作为衡量信息传递是否成功的标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具有各自悠久的历史,其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如何让英语民族的读者体会到成语的精妙,达到与本族读者同样的感受,这是成语翻译的关键所在。
(二)简练性原则
成语一般以四个字为主,有时字数更多些,但其蕴涵的意义非常丰富。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应体现简练性原则。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如用一句英语成语:“While there’s life,there is hope.”更为简练;“竹篮打水一场空”就不如把它译为:“All is lost.”更为恰当。
(三)生动性原则
成语,一般都有着生动的形象。有些成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所运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汉语中广泛存在着这些成语。如:望梅止渴,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瓜田李下,龙腾虎啸,沧海一粟等。因此,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必须坚持生动性原则。如:顺水推舟译为: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
三、成语的英文翻译技巧
在成语的英文翻译过程中,必须多种技巧相结合,译出成语的精髓,从而使译文更精彩,增进文化的交流,使汉语的影响力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读者误解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成语的形象,民族特色和修辞。对字面形式和语言形象都能为译文读者所理解的成语,我们一般在采用直译法。
1.完全直译
完全直译,即把成语的每个部分都直译出来。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Everyone must die,but one's death might lighter than a goose feather or weightier than Mountain Tai.
这样翻译形容鲜明,语言明确。若译成“in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则索然无味。
有些成语并没有形象的比喻意义,他们的字面意义也就是他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成语,当然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有钱能使鬼推磨。
If you have money you can even make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It takes ten years to grow trees but a hundred to rear people.
2.部分直译
有些成语则不用完全译出,对由两个意思相近的部分组成的成语,可以只翻译出其中的一个部分,即可代表整个成语的意思。如:这个问题搞得他晕头转向。晕头和转向都表示很疑惑,没有方向感的意思。那么翻译的时候“晕头转向”译为:be utterly confused即可,“转向”(1ose bearings)不必译出。所以整个句子可以译为:He is utterly confused by this problem。类似的还有:一朝一夕(overnight),根深蒂固(sow-stirring)等。
(二)意译法
汉语中有一些成语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就很容易引起错误联想,而且在英文中也没有合适的同义成语可以借用,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法,即需要把原成语蕴涵的意义翻译出来,而不仅仅从字面入手。例如:“扬眉吐气”和“人山人海”这两个成语,如果按字面分别翻译成“to 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就不能准确传神地把意思翻译出来。因此需要注意这类成语蕴涵的感彩和夸张修饰成分。其实“扬眉吐气”是用来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所以英翻译为“to stand up holding one's head high”而“人山人海”则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所以应译为“high crowd of people”。再看下面的译例:闭门造车(act blindly),不到黄河不死心(No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等。
(三)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 ’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四)省略法
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愁眉苦脸(gloomy faces),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等。
四、成语的英文翻译应注意的事项
(一)充分考虑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有一部分的成语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有的源自神话、寓言,有的出自历史事件或典故。对于这些成语在翻译时只能采用意译的方法。而有时意译的方法时常不能准确表达原成语的意思,就会使成语的意思发生改变,从而文章的整体意思也不能准确地表达。一个成语可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表达,英汉双方意义是否对应,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狡兔三窟”和“the mouse that has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比喻不同,表达方法不一样 (一用兔喻,一用鼠喻,一正一反),但含义相似,都指为了安全多找隐蔽处。又如:“亡羊补牢”与“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表面看相似,实则无法等同起来。汉语中“亡羊补牢”暗含为时未晚之意,而英语中却表达的是为时已晚,意义正好相反。可见形象相似的汉语与英语的固定表达法,比喻义有时却常常并不一样。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反映的是两种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汉语成语的翻译时,应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切莫胡乱硬译或不假思索地套用。
(二)从语境出发
语境对语言的理解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成语是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成语表达形式,而文化语境正是提供理解和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成语的重要依据。如果把成语放在句子中、作品中就要注意不能简单地照搬词典释义,而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请看下面的例句:
全客厅顿时显得一团和气了。成语“一团和气”的原意是指一些人只求和睦相处,不讲原则。含有贬义色彩,而在例子中却指气氛融洽,感彩属于中性,所以译成了complete harmony prevailed in the hall。
再例如:可是青年热烈的求知欲望和好高骛远的劲头,管它懂不懂,她还是如饥似渴地读下去。译为:Yet her youth craving for knowledge,her aspiring spirit,made her read on eagerly whether she understood or not.成语“好高骛远”原是贬义词,指人们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而在例子中意为胸怀壮志,含有褒义色彩,所以译成了aspiring,以上两个译文说明在特殊的语境中汉语的应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翻译时一定要多加注意和揣摩,切不可照搬字典上成语的释义。
五、结语
由此可见,成语的翻译比较复杂。我们必须注意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语言结构的整体,充分考虑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避免死译、硬译。因此,要在具体的语境下,考虑多种译法而不能拘泥于一种,灵活地处理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但究竟如何使成语英译文与整篇文章珠联璧合,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探讨。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霍恩比(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商务印刷馆,1997.
[3]朱艳.话里话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