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20年后回故乡

20年后回故乡

时间:2023-05-29 17:4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20年后回故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八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就被北京一家有名的大公司录取了。现在是2034年,离乡在外的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人。如今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我,终于可以回乡探望自己的父母了。借着春节长假,我乘坐北京飞往莆田的飞机,在飞机上,我焦急地坐在机舱里,心早已飞到了故乡,飞到了父母的身边,不知父母、家乡有什么变化?

“乘客们,从北京飞往莆田的飞机到了……”下了飞机,站在宽阔整洁的马路上,眼前的一切使我赞叹不已:一排排花草整齐地站在路边,里面有我喜欢的郁金香、茶花、玫瑰花……站在桂树下,深吸一口气,浓浓的清香扑鼻而来,这是家乡的气息啊!空气中不再有汽车排放的难闻的尾气味了,行驶在马路上的是绿色无污染的太阳能汽车。穿过这道美丽风景,我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原来繁密的矮房不见了,现在的房子数量也变少了,更多的是大树和草地。

来到我的老家常太,我差点以为进入人间仙境:清澈见底的河水,鱼儿在里面欢快地跳跃,玩耍。河旁的青草像块绿地毯铺在地上,上面点缀着各种颜色的花,红的,黄的,蓝的,就像给纯色的地毯绣上美丽的花边。

来到老家门前,原来的又黑又暗的小土房变成漂亮又大气的五层大别墅,只见穿着白T恤黑裙子显得青春又有活力的母亲正与邻居聊天,看见我回来了,马上立起身子,笑地看着我:“孩子,回来了。”望着母亲笑容可掬的脸,一下子热泪盈眶:“妈,我回来了。”转而紧紧抱住母亲。母亲像小时候一样,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和我一起进屋。

走进明亮的大厅,抚摸着崭新又舒适的红木家具,想起小时的我在大厅玩耍的情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吃饭啰!”随着母亲的呼唤,我在饭桌旁,桌子上却空空如也。我想起身跟母亲一起去煮饭,只见母亲按了桌旁的按钮,一个约160厘米高的机器人把装满食物的盘子一一放在桌上:荔枝肉、糖醋排骨、红烧鱼、茄子煲……都是我最喜欢的食物,母亲并没忘记我爱的佳肴!细细品尝着美味佳肴,总觉得故乡的食物比北京好吃得多。席间,母亲告诉我家乡二十年来的巨变,我也聊起了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转眼间,10天假期就过去了,我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

20年后故乡,真是旧貌换新颜!我相信20年后的故乡一定比我想象中的更美好!

第2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20年过去了,这时我已是一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在我帮助下,人们成功地找到了第二个“地球”--天火星,并且我还发明了“不老剂”,让人们永驻青春,就连国际科研会会第也对我敬佩有加,称我是“发明狂”。

这天,国际科研会老会长弗莱克。杰克突然打来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明了现在环境的恶劣和臭氧层的变化,并且代表全球人民向我要求发明一种环境美化机。我一向不爱拐弯抹角,便豪爽地答应了。可这终究是一件难事呀。于是我为了寻求灵感,悄悄地“潜”入了工厂,在那里我看见人们为了保护环境,很多人都养了一种名叫“卢”的动物,虽然它能净化空气,但很不易养活,并且价格昂贵。我便买来一只进行解剖实验,在它的身体里原来有一个过滤膜,通过过滤找到尘土中的病菌来充饥。这时我灵感突发,飞快跑回家里,冲进实验室。在里面工作了8天8夜,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绿化机。它主要是吸收空气中的尘土、病菌和二氧化碳,再经过过滤、消毒、扫描、清除,便能排放出清新的空气并且绝对不会伤害人的身体。次日,我将这一发明投入了生产,并且公诸于世。

有一天,一位朋友找到我,他问我,为什么不申请专利,我笑了笑,说道:“我的发明是人们给我的灵感,我不过是把它发明成机器罢了,真正应该申请专利的其实是人们,难道不是吗?”

第3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10岁调皮不懂事的我,已经长大成人。

命运是由自己来掌控的,它可以变的很糟糕,也可以变得很成功,就这样,我走上了写作之路。飘泊他乡的我,经过数数障碍和磨练,终于得到最后的胜利—作家。

20年过去了,我已经成了赫赫有名的作家,虽然是这样,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一草一木。每当我看见人山人海的火车站,许多在外的人踏上了回乡之路,让我不知不觉地激起了羡慕之情,这时我总会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小时候,和许多小伙伴一起到那条清澈的小河戏水,捉鱼。在果实累累的樱桃林,品尝着香甜可口的樱桃,……唉!真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几年过后,终于打算还乡。乘坐着飞机回家乡—湖北,心想:家乡的房子盖了几栋?樱桃林还在吗?院子里的杏子树还在吗?如果在,每年是否都结果?

走下飞机,雪花飞舞,寒风刺骨,虽然感到十分寒冷,但我的心温暖极了。走出机场,四处张望,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雄伟壮观的高楼大厦,真是大有变化。

来到汽车站,乘坐回南障县的车,回家。在路上,透过车窗,望着远处绿油油的田地,一大群鸟儿朝南方飞去,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下了车,踏着泥路,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十几栋漂亮的房子,白墙红瓦,每家每户都有院子和菜地,其中一栋是我们家的。回到家里,年迈的母亲亲切地迎接我,乡亲们也来了。

初夕到了,左右邻居和亲戚们都来了,围成一圈吃团圆饭。

东莞长安福海五年级:陈学桐

第4篇

现在是2029年,是我离开故乡的第20年。

爸爸说:“20年了,真不知道家乡现在变得怎么样了。”妈妈说:“是啊,20年了,儿子,你也长大了,我和你爸也老了,你就把我们送到家乡养老吧。”“好,现在我们就走。”我说。

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坐上了世界的最新发明——陆海空飞船。

我和爸爸妈妈在飞船里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到了家乡,我们一下飞船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爸爸说:“这……不可能,儿子你是不是把地方开错了。”“没有啊,我们是按照全球北斗导航系统所设定的路线走,应该不会错的!”我说。

我和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向村里走,一幢幢规划有序的楼房、一片片鸟语花香的植皮,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这简直是个世外桃源。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哥哥家,一边与哥哥闲聊一这自言自语地说:“村里的环境真漂亮,唯独田地怎么不见了呢?“是不是村里的田地都用来盖楼房和种花草了?哥哥笑着说:“我们的田地都还在啊,你们看!”在哥哥按下红色按钮的一霎间,我的眼前豁然开朗,露出了一片绿油油的菜地。我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村新发明的“折叠式农田”,怎么样感觉到科技兴农的魅力了吧!太了不起了,这是谁发明的?爸爸问。“是我们新任村长王苹!”“等会儿,是谁?”我打断他们的对话。“是王苹啊,怎么了?”哥哥说。“王苹可是我的朋友啊!20年不见,竟然变成了一名科学家了嘛!”我惊讶地说。

接着我在哥哥的指引下来到村委会。

“这是村委会吗?我就像是一个古代帝王的宫殿!”我夸奖道。

“是谁啊,哦,是副主任,请进请进。”王苹说。我问哥哥:“哥,你什么时候当了个副主任,真是“真人不露面啊!”“这位是……”。“是我,你的朋友叶海…”。“噢,看我这记性,原来是你啊!你去宁波读书,一走就是20年,你要不说,我真的一下子想不起来啦!”

第5篇

我在国外打工做经理,我20年没有回到家乡了所以我决定要回我的家乡—中国曲阜。我乘着飞往中国济南的飞机再到车回到曲阜。我在飞机上想啊想啊,想起了那些小时候在一起玩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们呢。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我又想起了那家乡清澈的小溪,古老的房屋,于那是对青山……飞机飞到了济南,我不想停歇,马上去乘车到曲阜。我在车上睡了一觉,睁开眼一看到了村口妹妹在那里等着我呢!我下了车一看以前那没人的小路已经成了繁华的大街,那是人山人海呢。以前的老土房已经变成高楼大厦和豪华气派的别墅。那以前清澈的小溪现在比以前还要清澈但是它已经成了绿色环保溪,没有一点垃当然了,我还能不认识吗?那是我住圾,里面养着小鱼小虾。妹妹说“哥哥你还认识我们的家吗?”我说“当然了,我还能不认识吗?那是我住了十几年的家啊我能不认吗?”我走着走着那一栋栋高楼大厦和别墅真让我飞不清了啊。我按照妹妹的指引我到了家门口。真巧啊,我看到了我的表弟,他是来走亲戚的啊。我走时他还6岁,现在已经是一个强壮有力的小伙了。来的话就不要在家门口站着了进吧。我等这妹妹拿出钥匙谁知道她把自己的手放到门铃下边的小方块里,门就打开了。哦,现在的门已经成了机械化了。我的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兖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 朱天一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第6篇

二十年后我回故乡(郑舒心)

朦胧的月色怀抱在月亮四周,对于一个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不禁在皎洁的月光下跟我未满十岁的小女儿讲我的故乡.

女儿用天真的眼神问我:“妈妈,你难道不想你的故乡吗?”我叹了口气,决定带着一家人回到我阔别20年的故乡……

坐在飞机上,想着自己的故乡,是不是还是只有那不到十层的楼?街道还是那么狭窄?街上到处都是垃圾……再看看自己,一个在国外拼搏,现在已是人见人爱,人人皆知的大明星,有着许多人憧憬的物品……那么,故乡呢?

怀着对故乡的疑惑,我来到了故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概高于四五百层的高楼大厦,街道是原来的四倍,冷清的步行街已是人山人海,我不禁张了张嘴,问司机师傅:“师傅,我们是不是走错了?”司机师傅笑着说:“小姐,你多年不回济源了吧,可不知济源的变化,目前比天津、上海那边还发达呢?"一直惊讶的我被女儿叫醒了:"妈妈,快看,氢气球呀!"哇噻!我们下了车,一阵芳香扑鼻而来,街上的小花开得更旺更鲜艳了,家家户户都摆上了花.走在大街上,简单就像漂浮在花的海洋中.再看小草,变得更青了,把花衬托在草的家园里,简直就像一个羞涩的少女隐藏在拥挤的人群中.走着走着,到了当年的蟒河,像海洋的水一样,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像赶集一样,海草在水中扎根,水母也来参加这小会.

我回到自己的家,咦?哪个大楼才是我家的呢?街上的人都围着我转,对于一个明星来说,被人围是很正常的,那2个老人怎么那么眼熟呢?是爸爸妈妈!他们两鬓早已斑白,笑呵呵地看着我,我搀扶着他们回家,“是别墅呀!老爸老妈你们现在的生活真富有呀!”我不禁叫了起来。更令人惊奇的是,爸妈又说:“现在不光发达,出门都不用锁门,治安可好了,而且环境也相当的好!”

我抬头仰望天空,湛蓝湛蓝的,像一幅画一样,衬上几朵白云,在天空中对我微笑着,我感到心情格外舒畅!

这时,我想到了自己,只顾在外面发展,不顾及自己的家乡,不顾及自己的老爸老妈,不顾及自己故乡的发展。看到故乡的巨大变化,我想我也该回来了!故乡太美了!但愿故乡永远美丽、人与人之间永远和谐!

第7篇

20年后回家乡

今天,是我回故乡的日子,不知不觉离开家乡20年了,此时要回家我的心里面兴奋极了!不知道家乡有什么变化,带着喜悦,我登上了我的专机。“家乡到了!”我的机器人顾问对我说。

下了飞机,走到花坛边。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郁的芳香。定睛一看,啊,家乡变了,家乡变了,我顿时兴奋起来,快乐起来,微微低下头,只见花坛里密密麻麻的栽种着各种各样的花,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串红、黄金菊、彩虹菊、矮牵牛,拼成许多图案和标语,路两旁都种着柳树,排列的整整齐齐,一直通道尽头,20年前,这只有几颗枯死的树木,而如今一颗颗柳树,舞动着自己美丽的身躯。而如今……啊,变化太大了!

以前,这只是一条很窄的小路,地上的泥巴、垃圾更奔没人去清理,现在,一条旷阔的柏油马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咦?汽车呢?哦,uanlai 在地下交通城呢!哇,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畅通无阻,这里就是一个车的世界!

再看看,这身边的建筑,原来的那破烂不堪的老房子已经没有了踪影,一座座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每栋楼都防都有防地震、防洪水的装置,一有各种灾害就会将楼房悬空,而且,防盗措施非常先进,如果你想去你的朋友家,就要输入密码,然后年初来,当然,这些别人是听不见的,然后,通过声音来决定你是否可以进入。

走着走着,来到了我的母校。以前,这儿楼以前只有5层,而现在却有100多层呢!走在学校的小路上,看到一颗大杨树,这棵杨树,有着我儿时的记忆,到了夏天我们在树下乘凉,望着树边的小河,忘不了在里面捉小鱼、小虾、小蟹、在里面打水仗……这些我永远忘不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家乡会更加美丽的 !

第8篇

北京飘雪,我突然想起故乡的池塘

在冬日暖阳下发亮,父亲离世后

留下几只鸡鸭在池塘的青石跳板上昏昏欲睡

其中那只鸡冠通红的是可怜的我

2

飞机还在湖南境内的天空飞行

我孤身一人回北京,机窗外白云的形状

像我的亡父,沉默而轻盈,紧紧跟随我

――那片刻,我成了一个悲欣交集的人

3

我怜爱松树瘦小的枝条,像父亲最后的身体

桔黄的夕阳涂抹了全身,池塘是万物的镜子

照亮了栗山上每一棵松树,也照亮了衰老的

母亲,再美的风景终将逝去,松果滚落池塘

4

我回故乡的那个雨夜,两只狗崽在院子铁门外

嗷嗷哭叫,“哪来的呀?冻得快要死了”

父亲那时还没有发现癌症,他起床把狗崽抱进了屋

半年时间很快过去,小狗伏在父亲的棺前陪我守灵

5

父亲离世前半年,他租了一台推土机

在后山为自己推出了一块墓地,茂密的树林

黄土腥黄,天空碧蓝,记得那天我从北京回来陪父亲看墓地

鸟雀在新鲜的墓地飞舞,人生的欢乐永无止境

6

暴雨过后,天空放晴

我们抬着父亲的灵柩

行进在稻田、水塘间

人世清澈,安详如斯

7

在异乡旅馆,我的头靠在白色枕头上

闻到父亲的气息,“一个人死后,他的气息还会存在三年”

姐姐说这是父亲生前告诉她的

今天我才发现这是父亲对灵魂准确的判断

8

异乡雪夜,我梦见自己剃发为僧

走在从长沙到樟树镇的河边,我的眼泪忍不住

滑落到僧袍上,我隐隐约约听见母亲在哭泣:

“你随你父亲去了,把我遗弃在尘世……”

9

小学校的树林哗哗作响,风吹教室窗户的塑料

像一个人打另一个人的耳光,我们提着小火炉

一生的温暖微暗,也比不过小学校里五年时光

10

睡在土豆地里的孩子,与睡在土豆地里的蛇

在午后的阳光下热醒,风吹蛇信子滋滋作响

40年后我记起蛇爬过我小腹时凉飕飕的恐惧

11

我们潜水的本领一年比一年高明

母亲惊慌的呼喊在夏天傍晚传来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回到栗山塘

池塘的水面突然冒出少年的脑袋

12

天光透过窗户照在蓝印花被子上

我们睡在七十年代末的湘北早晨

国家正艰难,少年在饥饿里贪睡

四处借米的妈妈呀露水打湿愁容

13

外婆坐在地坪缝补衣服,我洗完澡

提着一只木桶走向池塘,这时大雁

从栗山上空飞过,发出沙哑的叫声

翅膀扇动一路向东,仿如我的青春

14

蹲在茶园割草,露水打湿了我的裤腿

我熟悉云雀的歌唱,它们一群群盘旋

茶园空寂,鸟鸣愈发加深了我的恐惧

我知道朝阳会从松尖一点点照射过来

15

怀念栗山的每一棵树,它们都是九死一生的树

怀念栗山的每一座坟,它们都是埋葬生命的坟

没有人砍柴的栗山已经荒废,惟有树坚持生长

没有后人祭奠的坟已经坍塌,留下孤坟在冒烟

16

我们过河,沿着山下的小路往东走

鸭子蹲在路边,像穿黑衣的旧时代的亲戚

看我们上山,去找那寂寞的坟

17

我见过最有质感的阳光,在农家狭窄的卧室

它们从一扇小窗射进来,木窗棂没有拦住它

窗帘也只是滑过,然后迅速移开,阳光照在

床铺上,棉被半掀开,主人的体温仿佛还在

18

我见过世上最温暖的床,挂着陈旧的白蚊帐

木床沿磨得光滑,床单补过,像清贫而朴素

的生活本身,我还倾心于凹陷在下午阳光下

的布枕头,在老年农民的卧室,时光已静止

19

我惊讶于农家客厅的仪式感,此刻光线半明

半暗,两张小太师椅摆在正中,木质已泛白

两边各有一矮凳,上面均端坐一菩萨,香灰

点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渗透了时间的痕迹

20

墙上的水墨画已发黄,荷花蜻蜓,适得其所

我能感觉到老年农民夫妇均匀的呼吸

天下的父母都有一幅旧面孔

21

河水干枯露出河的丑陋,以及B的遗骸

两岸杉树静穆,为乌云让出整齐的道路

河底淤泥里的天空,映出我歪斜的倒影

22

寒气顺着河流聚集到天上,迷途闪闪发亮

与其说星空,还不如说漆黑的故乡在沉睡

23

寂静的树林深处落日在燃烧

一条小路尚未被夜色埋葬

虫子的低泣暗合了我还乡之心

24

古人相信生命是风吹来的

条风至,地暖明;庶风至,万物产

第9篇

从温州瓯海泽雅走向彼岸的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瓯海泽雅,是著名台湾女作家。“崎云山水秀,庙后乡情亲”。这是琦君2001年10月回乡在老家庙后寻根探亲时的题词,深情表达了琦君那份对家乡的拳拳之爱,对乡亲的浓浓之情。

这次来自台湾的30余名学生代表慕名来到琦君的出生地——瓯海区西部山区的泽雅庙后村探访。庙后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虽历尽岁月沧桑,如今潘家故宅依然存留在青葱的山水间,这是琦君的根脉所在。琦君12岁随伯父离开温州到杭州就读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1943年,琦君从杭州回到故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两年后再次离开故园。后来琦君去了台湾,在司法部工作,后期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从事文学创作。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整整57年,琦君女士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直到2001年,头发花白的琦君女士终于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寻根探亲,她抚摸着潘家故宅的古门台,有多少关于故乡的往事,在心中悠悠泛起,亲人的爱,乡亲的情,童年的乐,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琦君文学灵感的源泉。

“琦君纪念馆”迎来台湾学子

在庙后村有琦君散文中写到的庙后小学。庙后小学由琦君的伯父潘鉴宗于1920年创办,当时叫“鉴宗小学”。当年其伯父慷慨解囊,自己办学,让贫穷百姓子女免费入校读书。这次,由瓯海区发动社会各界捐资筹建、总投资200万元的“琦君纪念馆”,在原庙后小学举行开馆仪式,琦君的儿媳妇陈丽娜女士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位来宾参加。陈丽娜女士还现场捐赠了琦君20件个人档案文献。今年暑假,来自台湾的学生代表走进“琦君纪念馆”,专注地观瞻“琦君纪念馆”中的图照文物与陈设。

“琦君纪念馆”占地1000余平方米,由原庙后小学改建而成。改建后,恢复旧时模样。现在正厅的琦君石像,其背景是琦君的文章《乡思》,两边布置着琦君及其父亲、伯父生平,另有书籍、文物等陈列。纪念馆外山坪建有凉亭、走廊,琦君夫妇之墓安于此处。该纪念馆全面展现了琦君人生历程、生活背景、家族史等,纪念馆与琦君生活了12年的童年故园——瞿溪原潘家老宅、瓯海三溪中学内的“琦君文学馆”彼此呼应。

原来,琦君为“琦君文学馆”倾注了很大心力,她亲自参与了材料的收集和对旧宅的修缮筹划。2001年10月18日,琦君以她84岁的高龄,带着50多年对乡情的眷念,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瞿溪,回到她童年生活的故园,亲自为“琦君文学馆”开馆揭幕。2006年6月7日,琦君永远地走了,她留下了充满乡情的篇章,她把这些芬芳的文字留给世界,留给了故乡。

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最近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013年8月20日,台湾文学馆典藏组组长(研究员)许惠玟女士在温州作了“琦君文学之典藏及其接受史”的文化讲座,让人们全面了解了琦君在台湾的创作成就和深远影响。

琦君创作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有11本,散文、小说类作品44本。她曾在台湾获得“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等奖项。琦君大部分文物由台湾文学馆典藏部收藏。琦君的著作在台湾一版再版,曾创下散文作品57次重印的纪录。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评说琦君“在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华文界甚具影响力”,“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白先勇则说,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丽风情。

许惠玟说,琦君文学在台湾得到普及,还在于琦君作品向下扎根,有多篇作品入选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由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拍成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向海内外传播,可谓家喻户晓。琦君的作品入选台湾中小学教科书的有《一对金手镯》《妈妈的手》《桂花雨》《月光饼》《遥远的友情》《髻》《算盘》等,还有部分入选当地高职的教科书,如《宝松师傅》《晨》等。2006年琦君逝世后,台湾掀起琦君研究热。据统计,从1997年出现第一本研究琦君的学位论文集开始,至2012年止,研究琦君的论文集达32本。从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见琦君在台湾文坛的广泛而深远影响。

今年10月,台湾文学馆还将举办琦君文学、文物展,推介琦君作品,全面呈现琦君的创作历程、艺术风格和丰硕成果。

琦君笔下的乡思与东瓯民俗

故乡的民情风俗,是琦君笔下异彩纷呈的风景线,也是瑰丽的东瓯生活风情画卷,作品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东瓯商贸名镇瞿溪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旧日,古镇瞿溪有正月初七迎灯和十五元宵节舞龙的习俗。琦君在《灯景旧情怀》里写的就是正月迎灯庙会和元宵节的盛况。

琦君笔下的东瓯民俗风情,真像纪实大片一样,有近景和远景,场面开阔有气势,原汁原味地描绘了东瓯古老的民俗风情。她在作品《故乡的婚礼》中再现温州旧日婚庆习俗。《小仙童》中描述了温州端午节水上闹台阁的情景。琦君的笔下还有中秋节的“月光饼”,以及祭拜“月光菩萨”风俗。琦君就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度过“爽兮爽”的童年。

琦君是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成为散文大家的。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她写得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她在《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写到我的父母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 ”“匆匆过去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琦君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会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在《家乡味》《故乡的江心寺》《水是故乡甜》《何时归看浙江潮》等许多篇章里都充盈着这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思。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日里想,梦里想,“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 ”这种对故乡炽热的思念,正是作家热爱祖国的真诚表现。这里抒发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正是许许多多去台人士梦萦魂牵的心愿。

琦君文化节架起两岸文化金桥

两岸琦君文学奖颁奖典礼是每届琦君文化节的重头戏。琦君文学奖征文活动从2001年开始举办,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从开始仅限瓯海区域内的中学生征文活动,到2010年扩大到面向温州和高雄两地中学生征文,今年又进一步延伸到面向高雄、台南和嘉义三个县的中学生,并增设了成人奖,以“我与故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吸引3000多名两岸学子参加。

今年,瓯海区派还把琦君文化作为重要调研课题,并把琦君描写故乡的文字结集出版,书籍分送给全区4万多中小学生,让琦君充满花香的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灵。2011年,瓯海区政府着手琦君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琦君故里”文化主题公园。

第10篇

20年前,我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20年后依旧是。

每当累了或者倦了,我都会回到故乡发上几天呆。故乡的面和花朵,一寸寸让我想念着,年纪越大越是贪恋了,后来和弟弟说起老了要住在老家,盖一个院子,种些花,养一条狗……弟弟说那是自然的。

海说:“你回来了?”我说:“我回来了。”

他问起我在北大作讲座的事,我说:“好。”没有过多渲染,烟花灿烂的时候,有很多人在观看,不必描述亦是好的。他每天骑电动车去那个乡村中学上班,一天要摁4次手印,枯燥得很。又说:“镇里的中学合并了过来,从前我们办公室是我和一个老头,现在多了3个女人……热闹得不行。”

打了车前去,15块。秋天的空气有特别干净饱满的气息,野气十足,又不失天然。很快便到——但我想,海冬天得多冷,骑半小时电动车飞驰在路上。

乡村中学外面有篮球架,正是课间,几个少年在打篮球,我下车时他们纷纷看我,海已经在门口等我。

学校俱是平房,窗台上摆着小花,开得茂盛。秋阳照在玻璃上,短暂的美和纯粹的气息。身边走过穿着朴素的女学生,亦有人和海打招呼:“黄老师。”不忘看上我几眼。但那几眼,亦是非常和善的打量。

民国气息扑面而来。

难怪海身上总有那种淡然。中年男人的淡定、儒雅都在眼里和脸上。

进他的办公室,果然有三四个女子在画图聊天。办公室有锅碗瓢盆,他们午饭都要自己动手,每到11点,学校里到处是菜香,自己组饭伴,三人一伙五人—组的。海仍然自己吃,去路边小摊吃,或者干脆自己从家里带一些。

有女子问我来自何方。我说是海的同学,在大学教书。答得极简。她们咯咯笑着:“那你显得比他年轻10岁……”杨姓女子为我沏了冰糖茶,浓甜,她笑起来淳朴淡然,倒不像是老师的模样。

又过来四五个女子,挤进门来偷偷看我,像看新娘子。我坐着喝茶,中间接了几个电话,微笑着看人家。海倒有些窘迫,带我在校园里看花看景……我说我上高中时学校就是这个样子,平房,房前有很多合欢树,到了冬天点炉子。我那时手上还有冻疮,但骑着自行车走在路上,看到天地间有银盘落在操场上,心里的滋味和现在一样。

一排排的平房,学生们在里面上课,有些探出头来看我。我心底忽然涌上些许悲伤——那样的少年时光再也不会有了,光阴如册,山水如册,一页页翻过去,倒也还饱满生动。海少语,只是微笑,与秋阳迎面相逢,都安好。

问起他买经济适用房的情况,他不抱怨,只说还好。

我们等一个叫王凯的人下课,他是海的好友,两个人每天去学校外的长堤上散步,说书法、绘画、风物……王凯从廊坊师范毕业,教物理,之前一直听海说,等见了王凯,我问人家:“我们是在哪里见过的?”

王凯更似民国教员,清秀的脸上荡漾出喜气,但他不自知,37岁,头发白了许多,但那白发居然显得他更清秀。我想起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在广西教书的一段,居然觉得映衬今日这一切,时光流转,绿苔遍布,好多相似的气息挥之不去。乡村中学有民国的简洁干净,甚至那些看我如戏的女子亦是那样羞怯得好。

三个人走在长堤上,秋风浩荡。地里的庄稼全收了,玉米秆在秋风中摇曳,叶子簌簌地响,像蛇在吐着信子……小油菜和油麦菜绿了一畦又—畦,拉了秧的茄子软塌塌地倒在地上。路过一座又—座坟,去年春天时,和海走东杨庄那边的堤,亦走过很多坟地。我在丽江时遇到一个叫张书林的女子,她亦是喜欢在坟地里穿行,有别样的气息,她还喜欢淘一些老绣片,做成衣服。老旧的东西有不明的气息,可是,刚刚好。有些人镇不住,但富贵女子是镇得住的,那里的不明和暗淡恰恰与富贵黏合在一起,分外凛凛和贵气,像看赵佶的画,贵气逼人。那贵气,是与生俱来的。

三个人走了很远,王凯说每天要写字,写隶书和“圣教序”,海不写书法,却一眼洞明一张字的好与坏……三个人在秋阳中不知日月,谈到米芾、杨凝式、黄公望……越说越远,秋天有了况味,人到中年亦有了况味,这两个况味一脉相承。书法好在哪里?好在就一黑一白却是人世间太极。如果绘画是象棋,诸多因素与元素,那么书法便是围棋,只一黑一白,却是大因缘与际会。

已近中午,他们两个去摁手印,我在校门口买了3串糖葫芦。三人—起去106国道的“国栋”小饭店吃午饭,海说:“十几年前,我在这个小饭店中喝醉过,那天还有一位兄长,我们三个喝了几十瓶啤酒……现在,还是这个小饭店。”

没有喝酒,胃却开始疼痛,这些天奔波,我的胃终于开始疼痛。

我们要了4个菜——凉皮、熬小鱼儿、炒土豆丝、油炸花生米,简单的4个菜。大家都饿了,3盘焖饼,一个鸡蛋汤,清淡舒服。海执意结账,70块钱。饭后,他们又去摁下午的手印,我在路边打车回市里,一直到文丰书店,买了《石涛画册》《倪瓒画册》《山人画册》。刘老板还记得我,打折好多。提了走在街上,恍如隔世。路过百货大楼时,想起17岁时去上晚自习,突然被人撞倒,那一幕,仿佛昨天……

是夜,翻看册页,看那些水墨光阴,翻到金农,他说:“忽有斯人可想。”他真是幸福。今夜,我在水墨之间游走,看到旧日气息缠绵而来,在少年时曾经自暴自弃,在今日却惊动了我的心——但我的心又是枯淡苍老的。此时此刻,才可以看这些隔了光阴的水墨,与它一一相认,从此,彼此缠绵,无尽无息。

其实,海是从前的海,我亦是从前的我。

光阴能改的是容颜,改不了的是孤意与深情。

越是孤意,越是深情。

是夜,梦到白天去过的乡村中学,我在里面当教员,一群孩子跟着我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阅读;写作;自由;修改

在平时我们把写作当作教学任务或用来应付考试取得高分的一个突破点,老师在课堂上越是不断地强调如何写,学生反而对写作越惧怕。学生感到头疼,绞尽脑汁东拼西凑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无物。我想这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对生活缺乏体验、语言的积累不够和修改的能力不足。

谈起写作,我认为它应是发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新型的创造,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是以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后的结果。只有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才能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思维越活跃、越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更灵活、潇洒。反之,语言空间必定狭小。

一、寻找写作的兴趣

要想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我们必须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好的感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把写作文作为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角度来写作应是小学生写作的目标。

1.写作时要让学生充满自信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需要有一颗等待学生慢慢成长的心,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出错,即使学生在写作时的语句不通顺,错字比较多,也千万别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千千万万不可以扼杀掉学生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写作最害怕看见“小老头”“小老人”“少年老成”。学生的写作,我提倡的是我笔写我心。让我们的学生在写作里焕发活力、创造出一片天地来吧!

2.让学生畅所欲言,张扬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舒展学生心灵、放飞思维的最好形式。因此想象方面的作文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低年级的想象作文要放手让其大胆地去写,写出自己心里所想,写出自己那五彩缤纷的世界。到了高年级,则要提高想象的一种高度,有一定的思想,表达出自己的一种想法,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并让学生放心大胆地说出自己心里的话。

我在指导我的学生写《20年后回故乡》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能写出合理的想象就可以。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出自己大胆的想象,再让其他学生对其发言进行提问,进行深度思考,在其发言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补充。通过这样,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因为在写作时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受老师的种种束缚。当学生谈到20年后那精彩的场景或提到到本班同学时,学生都听得特别认真,有时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课堂气氛格外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那么我们的溪流自然会唱出最美的歌。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让他们去请教生活,拜生活为老师,向它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比如,倾听自然界生物的话语;欣赏美丽的乡村风光,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描述各地的风景名胜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

三、有足够的阅读量

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老舍先生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形容为吸收与输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就找不到写作内容的合适的切入点,写起来觉得没有可写的东西,一些好词佳句苦思冥想一无所获。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得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因为小学生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素材的积累太少,缺乏写作技巧,用阅读来尽量弥补不足。

四、学生修改习作,共同促进

让学生先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再让学生互相修改,经过这样的练习是学生写作得以提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自我进行修改,我们先修改错字;再修改表达不清楚或比偶大错误的病句;最后读这篇文章,对文章的顺序作出恰当的调整,让这篇作文结构更加合理。学生互相修改。看看其他同学的建议,采纳同学提出的好的建议,用来作为修改的参考。

五、点滴进步,对学生适时表扬

第12篇

玫瑰,呵,纯粹的矛盾,乐意在这么多眼睑下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睡梦

里尔克的命运不幸被他的玫瑰诗所言中。在里尔克看来,玫瑰是花中之王,是里尔克一生所爱。 “凝视的玫瑰,开放了又谢落了”,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五首中将玫瑰比作睁开又闭上的眼睛。眼睛一睁一闭就是人的一生,这种意境我们并不陌生。里尔克那双深邃、明亮、纯净的眼睛,就像一朵盛开的玫瑰,如今,它只能永久地留在喜爱他的读者的记忆中。

在《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诗》下卷第六首,诗人这样赞美玫瑰: “你雍容华贵似乎一层衣又一层衣/裹着一个仅由光辉构成的躯身;/而你零星的叶片又同时是/对任何衣裳的回避和否认。”玫瑰既裹着层层叠叠的花瓣,而花瓣原本就是玫瑰的一部分,这就是“纯粹的矛盾”。玫瑰花由叶片组成,而玫瑰花又拒绝叶片;生命的意义由一个个日子组成,生命的意义又拒绝每一个具体的日子。

玫瑰的“眼睑”(Lid)一词还暗示“歌”(Lied)。在德语中“眼睑”和“歌”拼写相似,发音基本相同。早在1894年,19岁的诗人就写了一首诗《这儿玫瑰花儿黄》:“这儿玫瑰花儿黄,/小伙子昨日送给我,/今日给他的新坟上,/我带了这一朵。”诗人一生歌咏玫瑰,以玫瑰自况。诗人留下了他的旷世歌咏,而诗人自己却像梦一样溘然长逝。

里尔克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纯粹的矛盾”的玫瑰诗人。

1927年,法国诗人瓦雷里在里尔克去世后不久写道:“亲爱的里尔克!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人,我热爱他这个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奇异的恐惧和精神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里尔克是他那个时代最孤寂、最难以捉摸的德语诗人,而他在中国则几乎是个历久不衰的神话。“无论是在20世纪30、40年代,还是在现时,对中国诗人来说,他都是一位令人着魔的伟大诗人,一位风格卓越、技艺娴熟、情感优美的现代诗歌大师。在许多方面,比如在诗人的性格与生活的关系上,在天赋与写作技艺的关系上,在心灵的敏感与诗歌的关系上,在从事现代诗歌写作所需的精神品质上,甚至在对女性的关系上,他都起着示范性的作用。用更简洁的话说,他本身就是一部有关现代诗歌的写作奥秘的启示录。”(臧棣:《汉语中的里尔克》,见臧棣编《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简言之,里尔克活着本身就是一首诗。

里尔克的著作虽然表现出僧侣般的寂寞心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里尔克却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非常善于体贴他人,关心他人的遭遇。当然,“里尔克在许多方面是极温顺、极腼腆的人,甚至我们干脆不妨用最软弱的人这个词”(鲁道夫・亚历山大・施罗德:《论里尔克》,见臧棣编《里尔克诗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这与里尔克童年的经历恐怕不无关系。少时的里尔克,母亲将他当做女孩儿来抚育,让他留长发、穿花衣、以玩偶为伴,并用“苏菲娅”、“玛利亚”之类的阴性名字来叫他。在潜移默化之中,里尔克的性格中保留了更多女性的柔弱和善良。柔弱和坚强共同塑造了里尔克,也成就了里尔克。

在里尔克看来,他的故乡既非布拉格,也不是慕尼黑或柏林,而是俄罗斯或者巴黎。不过,他真正的“故乡”则应当是他的文学创作,而他的文学创作日后又成为了许多读者的精神家园。故乡意味着一种特别的亲近和紧密,她以一种启示的形象出现,在情感上永远是神圣的。1897年里尔克在威尼斯遇上了俄国妇女萨洛美(Salomé,1861―1937)。萨洛美是一位俄国将军的女儿,生于1861年。她曾与尼采相交甚厚,但她最终拒绝了尼采的求爱。以后她又与弗洛伊德交上了朋友。里尔克与萨洛美的友情一直持续到诗人辞别尘世。里尔克曾同萨洛美一起两度游历俄国(1899,1900),并两次访问托尔斯泰。俄罗斯辽阔的平原,尤其是俄国农民的纯朴虔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里尔克把俄罗斯看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努力学习俄语,曾翻译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并在托尔斯泰的精神影响下写成了散文体的宗教传奇作品《亲爱的上帝的故事》。他说:“为了艺术上真正起步,我只得和家庭、和故乡的环境决裂,我属于这么一种人:他们只有在以后,在第二故乡里才能检验自己性格的强度和载力。”

就出生地而言,里尔克是卡夫卡的布拉格同乡,比卡夫卡年长8岁。但他们两人所走过的人生路线却是如此不同,虽然他们的人生目标其实是一致的:献身文学创作。里尔克认为,艺术家的工作才是唯一令人满意的宗教活动形式;卡夫卡说:“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里尔克,这位铁路职工的儿子,断断续续地上学,所学科目颇多,如军事、商务、哲学、艺术、文学,但他最终没有毕业。他20岁时决心以文学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布拉格,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一边漫游、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卡夫卡一生则几乎没有离开过布拉格,甚至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家。卡夫卡有固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里尔克的作品集一部接一部相继问世,卡夫卡生前却很少发表作品。孤独与害怕失去孤独对于他们具有相同的意义。里尔克虽然结婚生女,但他们聚少离多,里尔克没有多少家庭观念。卡夫卡则一辈子没有结婚。他们都因病早逝,里尔克比卡夫卡总共多活了10年。

1901年里尔克和艺术家克拉拉 ・维斯特霍弗结婚,住在不来梅附近的维斯特韦德。12月12日他们的女儿露特 ・ 里尔克出生。婚后里尔克曾经说:“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两个人在一起是不可能的。倘若两个人好像在一起了,那么这就是一种约束,一种使一方或双方失去充分自由和发展可能的同心同德。”1902年秋里尔克夫妇将孩子托付给她外祖父看管,里尔克移居巴黎,研究罗丹。他曾一度担任罗丹的私人秘书,在创作思想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他妻子大部分时间同丈夫分离,浪迹天涯,直到1918年才回家乡定居。妻子也曾经一度是罗丹的学生。里尔克需要家庭,但家庭又是一种约束;里尔克渴望漫游,但漫游又有损于健康。里尔克是一个浪子,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诗人的代表作《杜伊诺哀歌》中就充满了这种“纯粹的矛盾”。第一首“哀歌”主要思考生与死之间的关系。诗人在致波兰语译者的信中这样写道:“在《哀歌》中,对生之肯定与对死之肯定显得合而为一。容许其一而放弃其二,如此处所经验与赞美者,乃是最终排斥全部无限性的一种拘束。死是吾人生命之被复原的、未经照明的另一面;我们必须达成吾人生存之可能最伟大的意识,它精通这两个无限的领域,它从两者汲取无尽的养分??生命的真正形式扩展到两个领域全部,循环最大的血液流动在两个领域全部:既没有此岸也没有彼岸,只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由‘天使们’、那些超越我们的神灵们安居于此。”第二首开头一句便是“每个天使都是可怕的”。这里的天使与基督教的天使无关,它“是一个由可见之物到不可见之物的转化过程在其身中得以完成的超人实体,一个证明不可见物有较高一级现实性的神性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完整意识”的实体化。而人总是期待着可见之物, “唯愿我们能够发现一种纯粹的、抑制的、狭隘的\人性,在河流与岩石之间有属于我们的\一小片果园”。第八首是献给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卡斯奈尔(1873―1959)的。卡斯奈尔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回归”,即从外在“空间世界”回归内在的“时间世界”。回归就是一个无限世界,一个活动世界的中心。里尔克写道: “我们面前从没有,一天也没有,/纯粹的空间,其中有花朵/无尽地开放着。永远有世界却/从没有不带‘不’字的无何有之乡。”这种“不带‘不’字的无何有之乡”显示了我们真正的家,可是我们却像将离去的旅客一样,永远在告别之中。 “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第十首,也就是最后一首,描述了死亡之旅: “愿有朝一日我在严酷审察的终结处/欢呼着颂扬着首肯的天使们。”“但死者必须前行,更古老的悲伤沉默地/将他一直带到浴照在/月光中的峡谷:/那喜悦之泉。她充满敬畏地/称呼它,说道:‘在人们中间/它是一条运载的河流。’ ”在里尔克看来,生与死是统一的,生与死处在同一条河流。死亡不仅是生理学意义上个人肉体的消失,也是个体生存的新的开始。生与死相互关联、无限变化、生生不息。生死之间并不是无底的深渊,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与宇宙万物一样趋于同一。这与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知北游》),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