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牧童归去横牛背

牧童归去横牛背

时间:2023-05-29 17:4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牧童归去横牛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村晚》古诗意思: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上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到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回村,横坐在牛背上,手拿短笛,悠闲的随口乱吹,谁也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2、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1、山衔落日浸寒漪翻译: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2、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会给人留下一生的美好回忆。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那些活灵活现的描写,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又兴味悠然。

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长干行》中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由此还诞生了两个象征真挚、纯洁感情的成语“青梅竹马”与“两小无猜”,至今仍广泛运用。

古诗词中也再现了许多儿童游戏场景,如钓鱼、捕蝶、捉知了、放风筝等。胡令能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小儿垂钓时的情景。杨万里的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盎然春意和孩童奔忙疾走的场面,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心生向往。袁枚的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犹如一部简短电影,传神而有趣地再现了牧童捉知了的情景。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施肩吾的“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崔道融的“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选取的都是儿童日常生活细节,使人读了之后顿生怜爱之意。

乡村儿童在玩耍之余会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最普遍的就是放牛,关于牧童的描述在古诗词中非常之多,例如黄庭坚的“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等。除了放牛,古诗词中还有其他儿童劳动场景,如杨万里的“留许枝间慰愁恨,儿童抵死打黄梅”,梅尧臣的“鹅鸭出栏去,儿童临水驱”,更有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生动描写。

这些诗句浅白如话,童趣盎然,读来朗朗上口,让人在体会孩童纯真与好奇的同时,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好。

第4篇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

【宋】黄庭坚

第5篇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来。读的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1首先要读懂字面内容,通过反复吟哦,体会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

诗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有些韵脚发音响亮,便于表达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有些韵脚发音低微,常用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用“江阳”韵,读来明快流畅,表现的是极度欢喜之情。而他的另外一首诗《登高》用的是“灰堆”韵,读来低沉抑郁,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从诗歌的韵脚的特点,有时可以推知该诗的感情基调。

2要在读中抓关键词语

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彩,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有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这些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如杜甫《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按说句中有“碧草”“春色”“黄鹂”等,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了。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就找到了理解诗词的钥匙。 要在读中弄懂典故

古人写诗词,有时遇到不便直说之处,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用典。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含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姜夔的《扬州慢》也多处用典。

4要在读中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当诗人用热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时,这世界便被涂上了诗人的感彩,它所描写的对象,就成了带有诗人感彩的对象。因此,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推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二、体会谴词造句的妙处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语言的好坏,关键在于谴词造句准确与否。卓越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谴词造句,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如唐代齐己《早梅》中的句子“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其中犹以“一”字为佳,梅花开在百花之前,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而开,更突出了一个“早”字,极巧妙地照应了题目。又如宋代戴复古的《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后两句写惊鸟飞入芦花之中的情景,连用“立”“惊”“入”三个动词,使水鸟的动态、神情跃然纸上,为江村晚景平添了几分生气。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三、鉴赏运用表现方法的妙处

从作品的文字词语,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要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结构的技巧,每种修辞的效果,表达方式的作用,常见手法的妙处。

如现代诗人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中对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写:“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儿草上淌。”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比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现了眼睛的水灵、明亮,从而描写出了香香的娇美。

第6篇

其实,背诵的评价要有效,必须要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为核心,坚决摒弃那种一背到底、单一陈旧的评价方式。笔者在实践中采用多种背诵评价的方式,颇受学生欢迎。

一、填空式评价

填空式评价就是将要背诵的语段省略一些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背诵,有意识地加强对所填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形成对文章具体语言特点的把握。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的背诵填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_______,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_______,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_______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_______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_______。

这一背诵式填空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广玉兰花的四种形态,而且体会到了段落的写作层次之美。学生对“钻”“挺立”“缀满”“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等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感受到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更好地走进文本的内核中,这比纯粹的直接检查背诵效果要好。

二、判断式评价

判断式评价就是呈现给学生一些背诵的句子或段落,请学生判断与原文是否一致,说出哪里不一致,往往以抢答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背诵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比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背诵抢答题:下列句子是否与原文一致?请判断正误,并指出错误在哪里。

1.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迷离,花影参差,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

2.我想它是地图,它果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海轮。( )

3.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

4.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

这样的背诵检查,学生很喜欢。学生通过回忆、发现、比较、分析等思维过程,对背诵的内容不再是记忆的再现,而是语言思维的训练,从而发现句子的细微差别,品味词语、句式等写作之妙。如第2句中的“果然”与原文中的“居然”是不一样的,“居然”写出了作者的出乎意料,反映出作者的惊喜与高兴之情。这样的判断让学生在背诵课文时更要关注文本的细节处,关注词语甚至标点等内容。

三、组块式评价

组块式评价主要就是让背诵的内容进行内在的组块和归类,这不仅有利于背诵,更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学生比较喜欢背诵古诗,特别是新课标推荐的75首古诗,笔者对这75首古诗进行了归类、编码,比如季节分类、写景分类(花、风、雪、月等)、内容分类(送别、爱国、边塞、思乡、友谊等),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将诗歌进行了组块背诵,形成记忆的模块,有助于记忆的长久保持。背诵的评价方式也根据组块进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同类或相似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比如学习了袁枚的《所见》这首诗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写儿童的诗句,然后笔者这样设计一道背诵综合题:《村居》中那个放风筝的儿童“ 儿童放学归来早,_______”;《村晚》中那个吹短笛的牧童“ 牧童归去横牛背,_______”;《回乡偶书》中那个彬彬有礼的儿童“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清平乐・村居》中那个剥莲蓬的小儿“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宿新市徐公店》中那个追黄蝶的儿童“儿童急走追黄蝶,_______”;《所见》中那个唱歌的儿童“牧童骑黄牛,_______”,童年真好呀!

四、运用式评价

运用式评价是背诵评价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用背诵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去组织句子或段落,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作品。背诵了古诗、名言、语段等内容或形式后,如果不运用,也就失去了背诵的教学价值,不仅因为背诵的东西是文质兼美的,更因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说,背诵的最终目的还是学会运用,把背诵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笔者设置具体的语境,让学生灵活地运用背诵的课文中的词语、名句等内容。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学习了谚语、歇后语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背诵运用题:

1.妈妈常常嘱咐小强,学校里虽然有老师的辛勤培养,但成才的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这就叫_______。

2.“我就不相信你能考一百分?”小明怀疑小军在撒谎。小军说:“你别_______,我这就拿试卷给你看。”

3.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真是_______啊!

这是对背诵的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我们更要关注背诵语段的语言形式运用,让学生学会造句、构段、成文等。比如笔者让学生背诵苏教版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然后合起课本,仿照某段诗歌形式(也可创造新的形式),写一段献给母校或家乡盐城的歌。学生积极背诵和尝试诗歌写作,出现了许多好诗,如“你从黄海走来,波涛诉说着盐城的变迁;你向未来奔去,丹顶鹤翱翔于九天;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你用神奇的画笔,描绘美好蓝图”等,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揣摩、理解和运用,是最有效的背诵评价。

第7篇

关键词:水墨动画;诗意;韵味

“吾国唐宋以后之绘画,是综合文章、诗词、书法、印章而成者。其丰富多彩。非西洋画所能比拟……故吾曰:‘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章是也’。”[1]水墨动画中的水墨画面渗透出文学中诗的韵味。“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2]诗画自古就是不分家的,并且自古便属于一系,画家在画后总会题上一两句诗句为画面画龙点睛,而水墨画的绝妙之处也在于此。水墨动画中利用了温晕的水墨画,画面慢悠悠地诉说着故事,保留了水墨画的质感;同时还运用了电影语言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延续诗的韵味,将动画中如诗般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联想到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水墨画面,进而沉浸在如诗一般的画面里,飘荡在如诗一般含蓄的情感中。

1 富有诗意的文学性画面――画中有诗

水墨画与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有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初无二道也。……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2]这句话足以显示画与诗的关系。它们同是用来表现情感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画一般会给人以直观的形象视觉感受,而形态被赋予的情感则更加深刻。1962年,文学家茅盾在欣赏了《小蝌蚪找妈妈》之后即兴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这么一句:“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3]法国《世界报》也在评论《小蝌蚪找妈妈》时说:“中国水墨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还有小蝌蚪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虽然这部动画剧情简单且有些幼稚,但是它优雅的画面、水墨画诗意的氛围却使人眼前一亮。静谧的荷塘、欢快地甩着尾巴的小蝌蚪以及满荧幕代表着水的留白面,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尤其是金鱼游动的那段画面(如图1),金鱼游动的优雅姿态如同羞答答的少女,轻摇着如裙摆般的鱼尾,如轻纱飘渺,如梦如幻地缓缓地进入画面中。以至于当年唐澄带着片子去捷克参加电影节时,关于金鱼的这一小段还无故失踪了,也许是外国人也喜欢这段水墨金鱼画面的缘故吧。

《牧笛》的水墨画面描绘了一幅幅牧童放牛的画面。图2中,在被夕阳晕染的傍晚,牧童斜坐在牛背上,悠然地吹起短笛,缓缓踱步的水牛载着牧童渐渐地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消失在田埂深处。牧童与牛的形象倒映在水田中,与景物融为一体。这幅牧童与牛的画面将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韵味表达得恰到好处,并且完美再现了这句诗所折射出的影像。画中牧童吹笛、溪中戏水、摇曳的竹枝等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一派中国情调,使原来需要通过读诗而联想出来的画面,现在用水墨画面就能直接表现了。有意思的是,最终牧童悠扬的笛声较之湍急的瀑布的流水声,更能吸引水牛而将其召回的情节刻画,生动地表现了艺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主题。

《鹿铃》作为这四部作品中唯一一部由女性导演的水墨动画片,讲述了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并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这与冯骥才写的文章《珍珠鸟》如出一辙。“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鹿铃》。小女孩刚把小鹿带回家的时候,小鹿与她的关系还很生疏。在小女孩不断地付出爱心之下,小鹿也渐渐地对小女孩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以至于小女孩受伤后,小鹿甘愿替她分担事务,如去集市买东西。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与表情的变化非常丰富,而这些丰富的表情动作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水墨画面,赋予了动画文学性的色彩,使这部动画诗意盎然、生动形象。(图3)

《山水情》中,老琴师传授了少年琴艺,并在将古琴赠予少年后默默离开。少年弹琴送别师傅时(图4),画面切换到了满山云海的画面,画面中,一艘小帆徐徐地从左下角斜驶入画面,消失在右上方的水的尽头,仿佛老琴师乘帆而去,令人产生无限落寞和惆怅之感,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离别韵味。

此外,《山水情》的场景中还运用了许多小元素,缓缓而行的小船、立于水边的茅草屋、蝴蝶般飞舞的枫叶、屋后茂密的竹林、竹林之上的圆月、夏日的荷花塘、鼓着腮帮的青蛙、悠闲的小鱼、自由翱翔的老鹰等,这些元素的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水墨画面,为影片增添了色彩,烘托了诗意气氛。老琴师随身携带的古琴就是他身份的象征,体现了他高风亮节的气度。而老琴师带着渔家少年领略高山、瀑布、树林、鸟儿等大自然的造物之美,让渔家少年感受到了广阔的天地,领略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谛,从而顿悟,弹奏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古琴曲。最后,老琴师离开并走向茫茫前途时,画面中出现了大泼墨的重峦叠嶂,以及响彻耳际的呼啸着的风声,渲染了浓烈的师徒离别之情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心。

2 富有韵味的画中题跋――写意书法

题款一般指的是写在书法或是画作上的文字。书画作品中的题款一般是用来交代作者、作品名称、作品创作时间或是题诗。水墨动画中不仅有水墨画的画面,在序幕和演职员表中还应用到了书法这一水墨元素。水墨氤氲的画面配合书法字体,给水墨动画的画面更增添了几分魅力。

书法式的题款在《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山水情》这四部水墨动画中,呈现的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四部水墨动画中,书法题款出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它以逐渐完善的发展方式,最终与水墨画面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水墨动画发展的初期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中,书法还没有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水墨动画的画面中。《小蝌蚪找妈妈》的第一个画面是由一本放在桌上的书开始的,书的封面写着“小蝌蚪找妈妈”(如图5)。书的第一页是书法字体的演职员表,并且是以翻书的形式来介绍制作班底的。演职员表占据了整个屏幕,每一页都附有工作者的工作职称和姓名。我国美术电影动画很多是用一幅静止的画面为背景,并在画面上展示演职员表,作为动画电影的开场(如图6)。而这类动画的字幕一般用的是一些造型奇特的美术字。当然,像《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类似的开场动画也是有的,如1959年的动画片《一幅僮锦》,其序幕是从一个名为“一幅僮锦”的盒子中的一轴卷轴里拉开的,卷轴上就出现了演职员表(如图7、图8)。这与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片头形式有些类似,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字幕用的是书法字体。由此可见,在当时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整部动画的整体风格要统一的问题了。

而在《牧笛》中,序幕的出场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始与水墨画面相结合,比《小蝌蚪找妈妈》的序幕精致且秀气了不少。在出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字样之后,片名“牧笛”两个字十分醒目地出现在一片绿荫环绕的乡间小道中(如图9)。

当画面淡出之后,就出现了一幅绿树成荫的水墨长卷,而演职员表就穿插在氤氲的水墨间;采用动画移镜头的表现方式,将水墨长卷向左移动,演职员表彷佛是写在水墨长卷上的字,随着画卷的移动,画上的题字便逐一显现了(如图10)。这种方式不仅让观众能够边欣赏水墨画,边了解整个动画制作的团队,同时随着背景音乐的渐入,镜头推近至树林的局部,观众仿佛被带进了一片春意盎然的树林,并慢慢地进入了动画中的世界,进入了水墨的氛围中。

《鹿铃》的序幕显然更加成熟了,在水墨动画《鹿铃》的开头中,书法也与动画结合得很和谐。在该动画中,第一个画面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字样,而背景画面则是册页的封面。第二个画面是用苍劲有利的毛笔在洒金纸上书写动画片名“鹿铃”两字(见图11)。第三个画面是出演职员表(见图12)。笔者认为,《鹿铃》中的书法与水墨画面的表现方式是最好的。它巧妙地将介绍工作人员的名单以题跋的形式融合在画面中,并配以完整的静态水墨山水画,使观者仿佛是在欣赏一幅幅水墨小品画。并且,每幅小品中的书写采用了很俏皮的字体形式,大头大脑的,很具有趣味性。这样既保持了水墨动画风格的统一,又使画面精致了不少。

水墨动画《山水情》是水墨动画中的绝唱,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美与认同。《山水情》中的片名是以题字的形式出现的,而动画的制作班底是以题跋的形式出现在动画结尾的。图13是《山水情》的片名,用行草的书法字体错落地进行表现,很有书法的韵味。随着画面向右移动,字体也逐渐淡出画面,老琴师就在这写意的大墨块中若隐若现地登场了。图14是动画片末出现的演职员表。画面左边,少年抱着古琴站在大石块上,仿佛是目送着老琴师离去,延续了故事情节,夸、变形的小楷字体逐一淡入淡出。《山水情》中的书法元素体现在片头出现的“山水情”以及在片尾出现的演职员表上。“山水情”这三个字的墨法有浓有淡,笔画有粗有细。三个字错落地出现在画面的中心,而不在一条直线上,有大有小。“山”字虽小,但笔墨浓重;“水”在中间,笔画较细,质感轻逸;“情”字字号最大,笔画蜿蜒婉转,动情流畅。题目的出现预示着故事的开始,随着“山水情”三字的淡出,老者作为主角便登场了。

王伯敏曾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中国画题款的发展,与书法的发展极为密切。中国书法具有它的形式美,乃是‘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一幅好画,加上好款,便是锦上添花,所以题款佳者,向有‘一字抵千花’之誉。”[4]画中题跋不见得用笔、章法、结字、墨法处处到位,就称得上是好的题跋。要想“一字抵千花”,就必须将书法题跋与水墨画面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未题跋的用笔、章法、结字、墨法都应当符合水墨画面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中并没有将书法融入动画中,笔者在此便不讨论了。在《牧笛》的第二幅画面中,“牧笛”二字以一幅农家乡间的水墨画面为背景(见图9)出现。画面的上半部分是浓密的树林,下半部分是一大半留白的乡间小路。“牧笛”二字较大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平衡了画面的“上重下轻”。“牧笛”二字似行楷的笔意,而“笛”字有连笔的意向。笔画的粗细变化分明,竖画细挺、横画方圆,有强烈的毛笔字的顿挫感。笔画起始处笔锋显露,勾、捺之处尖锐挺拔,有几笔收笔处笔锋稍转,笔画呈现水滴的尖圆之势。二字呈现的线面结合形式匀称稳当,呈现出潇洒的气势。当题目淡出后,演职员表的字幕出现(见图10),该字幕的毛笔字体秀气,撇、捺笔画体势较长,非常秀气且符合青山绿水的背景效果。职位名称用的是红色字体,不仅层次分明,并且颜色搭配也仿佛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给画面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鹿铃》中,第二个画面册页上的“鹿铃”二字笔墨有润有枯、有粗有细、有疏有密,苍劲有力的笔法背后仿佛隐藏着深刻的故事。并且,《鹿铃》中的书法风格与程十发的书法风格较为相似。程十发的书法造型十分独特,从造型上看不出出自哪个流派。他曾经风趣地说道:“谁不学二王,我就投他一票。”[5]程十发的书法不盲目模仿、套用套路,而是讲究推陈出新,推崇更广的创作思路,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注重笔画线条的趣味性。如图15中,程十发的书法作品将楷书、行书、草书几种字体相互组合,同时还加入了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意,呈现出多种字体杂糅的独特的书法风格。这样既强化了“蚕头燕尾”的隶书效果,又增添了古朴稚趣,并且两者的字形都较扁,有隶书的笔法和强烈的装饰性。

3 结语

水墨动画中的每一种水墨画元素都为动画画面增添了水墨效果。动画中,水墨画画面的意境含蓄内敛,富有诗意,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并且,水墨氤氲的画面有时不需要用剧情来表现,仅仅用这种独特的水墨形式就能表现出一种心境,体现出诗意和韵味。书法虽然不是水墨动画中的主角,但它作为水墨画的一部分、动画中的小细节,映衬出了动画中的水墨画的画面氛围。有了书法元素的加入,水墨动画的意蕴就显得更加浓厚了,文人画的诗意情怀也因此在动画这门新艺术中得到了呈现。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听天阁画笔随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上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104,108.

[3] 张松林,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7.

第8篇

童真,这个词放在我们这些大孩子身上显然已经不合适了。童年才是童真的专属,很多人总喜欢回忆我们那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1坐在小溪边,哼着一首歌谣,用双脚轻轻拍打着那清澈见底的溪面。不远处村庄的上空,升着缕缕炊烟。耳边一阵阵的欢声笑语揪紧了我的心田,飞入了那逝去的时光。

小小的我扎了一个小小的辫儿,背了一个小小的书包。这包中可没有什么能量让我打开知识的宝库,“游”进书的海洋;也没有可以让我饱餐一顿的美味佳肴。有的,只是一块皱巴巴的大匹布和那一盒颜色不全却被我视为宝贝的蜡笔连带着那两张有些发黄的纸张罢了。

我与小伙伴们约定好在大树下集合并让最后一个到达“战场”的伙伴来寻找“逃之夭夭”的我们。做足了准备,我便一跃跳起,紧紧抱住这比我壮了两圈的树干,一脚一脚往上爬,找到了一个枝叶茂密的好栖息地。

铺好我的布,撅起屁股重重地一靠,哈,一个鸟巢。拿起油画棒,一张纸,就开始了我的创作之旅。

一个巢是棕黑色的,有长短不一,粗细不等的木棒做成。我拿起棕色画棒笨拙的、重重的在纸上胡乱画了一通。然后是鸟蛋,小而圆,亮而白,有点光照到上面,一闪一闪的。黑色画棒勾勒出了三个像又不像的圆圈,看来看去又总感觉少些什么,便又拿起绿色画棒涂了一通。我将这张“杰作”叠好,所有的“工具”都放入书包。接着开始等待伙伴们的“呼唤”,却不料被家长们逮了个正着,灰不溜秋地回去了。

虽与小伙伴们失约了,但这张五彩斑斓的画却记录了我美好的一天,也成为我幼时最美的回忆!

哦,还记得,在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树上,那巢小鸟早已长大……

突然间感慨良多,时光飞逝,如昙花一现。在日复一日的风兩阳光中,就如同那巢小鸟一般,我和我儿时的伙伴也慢慢的在长大。

收拾好记忆的行囊,继续与伙伴们一同前行,继续走过风雨,遇见彩虹,看到阳光。

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2夏利是个12岁的中学生,这本应有着一点叛逆的年纪,却很听父母的话,只是周末的时候,他与母亲确失和了,却仅仅是为了一件小事。

夏利的母亲很着急,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钢琴过七级,英语过六级。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整天都在拼凑着那些画着幼稚画面的拼图,一点也没有12岁人的样子。都说十二岁的孩子像个‘小大人’了,可夏利还整天玩着这些,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这,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这次,她狠下了心。

“你又在玩这个!”夏母大叫着。“都要期末了,你还不用心学习,整天拼这个有用吗?你说你去学个特长考个级,将来还有点加分,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夏母指着夏利的鼻子,气不打一处来,一巴掌扇了过去…。

夏利的脸疼疼的,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想起今天上午的事,心里还难受着。当时夏利一气之下冲出了家门,午饭也没有吃。“吃饭的时候也要受气,还不如不吃。”夏利抱怨着。

夕阳落下了湖面,还散着余晖,映在湖面上,湖水边的金黄,倒映出夏利的影子,夏利弯着腰,叹了口气说“还是回去吧,吃饭重要一些。”

“回来了。”夏母皱着眉头,似乎上午的事还让她不高兴。夏利刚要进入房间,背后传来母亲的声音“你的那些拼图我都给扔了,你还是安心学习吧。”夏利愣住了,回头看向母亲,平静的眼神让母亲惊到了。夏利答了了声“知道了。”便进屋了。

回到房间,夏利躺在床上,看着一块被撕碎的拼图,看着入了神,竟发现拼图上有水迹。一摸眼角,发现早已浸满了泪水。

其实破碎的不仅仅是拼图,还有那美好的童真。破碎了,想拼好却发现已经晚了。

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3小时候,总是一味地相信城堡里一定住着公主和王子;不听话的孩子会被大灰狼叼走;相信森林的小屋里有维尼熊;杰克有魔法……于是会幻想,有一天也要变成小公主,住在粉色的城堡里,屋子里有吃不完的糖果,水龙头里流出来的都是橘子汁。等我长大了以后,会有帅气的王子骑着白马来接我。

童真是多么美好啊!

随着成长,这些幻想似乎支离破碎了,连拼都拼不起来。怎么会有那么荒唐甚至可笑的想法?脑海里时不时蹦出这句话。这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都再也没有过童真的幻想,在对它们挥手告别后,迎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平日里所有的不满。我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开心了,渐渐的,郁闷、烦躁、伤心亦或是恐惧,填满了童真走后空缺的空座。

是一次偶然,我重新拾起了童真,再也没敢撒手。记得那次,小表妹让我去陪她看动画片,她当时的年纪,与曾经还拥有童真的我一般大。电视屏幕里,浮现出的是接连不断的熟悉而又陌生的画面。顿时一种难以表达情感涌上心头,我很认真地看着,原来喜羊羊依旧用聪明打败了灰太狼,而灰太狼那句经典台词:我还会回来的!又在耳畔响起。

那天,我笑得格外开心,一时的喜悦冲淡了不少平日里的不快。我下定决心,重新拾起这份已被遗忘的童真,而一切只因“相信”二字。

虽然丑小鸭不一定会变成白天鹅,灰姑娘也不复存在,但因为相信,出于对童真的信任与肯定,有时用善意的谎言来愉悦一下心情,放松一下身心,不是很快乐也同时很有意义吗?

相信,真的很奇妙,既然已经选择了相信,那就不要放手,抓紧它。其实重新拾起童真并不难,只要你选择了相信。

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稚子弄冰》这首诗里描述了一幅儿童自得其乐的玩冰场景。每每读到这首诗,我都不禁想起我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年生活。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诗写出了幼年时期的天真无邪。记得五岁那年,妈妈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我想当然地理解成了种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于是我灵机一动,偷偷摸摸从妈妈的钱包里掏出一张百元大钞,一边将钱埋进一个小土坑里,一边美滋滋地想象着明年能结出更多的钱。妈妈发现了正在土里种钱的我,笑着告诉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指的是有付出才有回报。唉,我的“美梦”破灭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一诗中的儿童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啊!我小时候也喜欢悠闲自在地在外玩耍。我当然不是像牧童那样骑牛,而是坐着姥爷的三轮车去兜风。自从我记事起,一到夏天,每天洗完澡后,姥爷就会开着三轮车总带着我四处兜风。每次洗完澡,我都会心情大好,迫不及待的坐上姥爷的红色三轮车,还晃着我那闲逸的小脚丫到处显摆:“姥姥,你看我洗的干净不干净”,“姥爷你闻我香不香”。三轮车上总是充满了我的欢声笑语。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笔下的儿童是多么会放风筝啊!我小时候也喜欢放风筝,但我只会拉着风筝跑,风筝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爷爷连忙拿下风筝,边向我示范边说:“风筝要逆风才能飞起,它要借助风的力量让自己高飞”。我听后迫不及待地去试了一下,果然,手中的风筝飞起来啦!

这就是我的幼年生活,虽然懵懂无知,却也充满童真童趣,让我永生难忘!

关于童真的作文高一600字5就在这个星期六,我与朋友一起去河边放风筝。

这天,风姿飒爽,且风势很大,是个放风筝的好日子,我拿着风筝叫朋友,他一看外面的天气,便二话没说,拿上风筝便与我们出门。

我们来到了河边,双面临水的地方果然风是更加的猛烈啊!我不慌不忙的把风筝上好支架,然后让与我们同行的另一个朋友让他给我拿着风筝,我放出一点线,然后缓缓地向后退着,刚退了几步,我那个朋友就把风筝放手,随即风筝飞翔了起来,我不慌不忙的继续放着风筝线,于是风筝就如神龙似的,越飞越高。

我那个朋友看见我的风筝飞了起来,他也按耐不住了,他也把风筝上好,也让风筝飞了起来,这时我的风筝已到了一定的高度了,他就十分着急的一直放线。可是他的风筝还是摇摇晃晃的,最后还是勉强上去了,而我的风筝稳中有升,我只是需要偶尔的松松线,收收线,而他却是再一直放线,风筝还是不稳定。

终于他把线全都放完了,且风筝终于也稳定下来了。谁知,突然来了一阵狂风,我赶紧的收线才保住风筝使得风筝不至于掉下来,但他的风筝来不及收线,风一吹,他的风筝线“嘎嘣”一声就断了,随即风筝就随着大风一起飞,这一幕把我笑得不得了,他也没有半点迟疑,赶紧“屁颠,屁颠”的追上了去,那风筝像脱了僵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他猛地一跳,可风筝好似与他作对一样,突然大风往上一吹,风筝往上一升,使得他没有抓住,反而差点摔了一跤。幸好风小了许多,他一路蹦跳,最终一下爆发,抓住了风筝,并把风筝从风中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