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就业指导

高职就业指导

时间:2023-05-29 17:4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就业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就业指导

第1篇

关键词:就业形势 高职文秘专业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59-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秘工作的职业化特性越来越明显。从当前的形势看,文秘专业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高居前茅;但是就业的整体质量不高。在现有的教育现状下,就业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当前高职文秘专业现状

1.1就业岗位供大于求

文秘是一种综合性极强,涉及领域甚广的职业。社会商业领域的一切企业和部门都需要文秘这个工作岗位。广义的文秘所涉及的岗位包括行政总监、行政主管、行政经理/办公室主任、行政专员、前台/接待、人力资源专员等众多岗位,而每年在这些岗位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左右。据某网站做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文秘专业的就业地区排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就业岗位较多。因此就业岗位供大于求的局面近期存在。

1.2毕业生定位不准,不注重自身的发展

高职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仍把自己的定位在一些管理者或者是办公室人员的角色,简单的认为文秘岗位是花瓶岗位或是简单的上传下达,而不是认真的思考自己的特殊助手的作用。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够努力,综合素质提升不大,造成就业时无法达到就业单位的要求。自身遭遇重大损失。甚至有被其他人员取代的危险。

1.3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

现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近几年逐步确立的,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着重书本,脱离实际的现象。文秘混同在所有专业中一起上课,一起学习,没有针对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一定数量的专题指导。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没有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开设对应课程,往往采用一些讲座的形势敷衍了事。

2 造成的原因

2.1毕业生工作浮躁,过于看重待遇和工作环境

高职学生在企业中的口碑是比较好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存在着造成不好口碑,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功利心重,工作态度漂浮不够踏实,自信也急于求成、个性张扬,好高骛远,一心想一夜暴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的教育。对于工作岗位的认同感教育。

2.2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无法留住真正的人才

一些企业的招聘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员工长远发展的规划,一味认为只要给与高工资就能吸引人才,就能留住人才,这种做法是片面的表现,忽略了人真正的需求。目前国内的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晋升通道不通顺,员工无法看到自己发展的机会。这也是员工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

2.3文秘教学理念和内容落后,教学无法紧贴实际

首先,在很多职业高校里,文秘专业仍然是传统专业,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愿轻易放弃已有的旧的东西。但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也随着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原有的旧的经验不一定能满足现实需要。其次,有些高校仍然把文秘专业的教学定位在课堂里的理论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学校对于文秘专业投入不足,实训场地缺乏,软硬件设施缺乏,可供实习的单位欠缺。

2.4就业指导课重视不够,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缺乏

在一些高校的领导眼中,就业指导课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无需投入很多的教学资源,对于任课老师只是要求他们按照书本上所说的进行教学,没有考虑过老师是否能胜任就业指导的课程。现在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以前大多从事的是其他课的教学,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缺乏,不足以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2.3文秘专业前景

秘书是一个“万金油”的岗位,要求人员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由于秘书是领导身边的人更多的能得到领导的指点,提拔的几率很大。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协助领导参与管理工作,管理能力提升很快,在内部的调整和换岗中,往往秘书能成为最大的赢家。在企业中,秘书的发展方向可分为一下几类:(1)行政管理部门,如办公室主任、科室主任等。(2)拥有一定决策权的助理。如董事长助理,总经理助理等。(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人力资源总监等。

2.4公关部门,如客户经理、公关经理等

综合以上分析,秘书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超强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

3 采取的措施

3.1转变思想,正确认识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业指导是关系到学院就业生命线的一项重要组成,良好的就业指导能让学生在离校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让毕业生真正做到直接上岗,减少企业培养的成本,从而扩展学校的声誉,提升学校各专业的就业水准和档次,特别是文秘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对的公司的管理层。每一位文秘毕业生都是学校的招牌和宣传大使,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重要性,才能提升就业指导的品质。

3.2明确目标岗位,让毕业生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目标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不断的职业化,才能真正具有不断提升的动力。毕业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就要不断问自己将来如何发展,只有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即将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的行业。毕业生才能为自己未来职业方向确定明晰的方向,才能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

3.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文秘教学

文秘专业的教师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计划要做到与市场接轨,与工作实际接轨,工作技能上要努力与实际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着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思想、职业能力、拓展能力以及职业形象。着力构建工学结合的适应市场的新型教育模式。

3.4了解岗位需求。紧贴实际确立就业指导教学方案

我们的学校应利用调研、座谈等手段组织任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赴一线企业深入进行了解,了解岗位需求,了解岗位所需的能力要求,了解适宜该岗位的专业,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才能制定出适应的就业指导教学方案。学校还可以安排老师进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实时掌握一手资料,确保教学工作紧贴实际。

3.5毕业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毕业生在校期间应认真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日常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能力,同时还需认真的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

综上所述,就业指导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它的存在是众多毕业生明确自己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好的就业指导课程能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从而让企业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提升了学校的就业率,拓展了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84-0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双向选择”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这种就业形式给了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自由”,但是为了能够自由选择需要高职毕业生对人才市场、对社会职业,尤其是对合适自己的职业有相当的理解,否则选择的自由将演变成盲从,从而在自己的成长道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就业相关的教育教学。从几年的实际效果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状况非常不如人意,收效甚微。为了改进高职就业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还需做到“六变”:

一、意识变。意识变指的是高职院校要对就业指导的性质、就业指导课的地位重新认识,改变以前的不合适的观念。1.就业指导变为职业指导。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习惯把找工作称谓就业,就了业就有工作,有饭吃,不挨饿受冻。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就业是人从事某种职业,是人生发展的大事,就像找对象结婚一样不能马虎。所以,就业指导应该转变为职业指导,不仅是指导毕业生毕业时如何找工作,更应该为每个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职业人生。2.对职业指导的认识要变。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始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并没有解困高职生的就业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没认识到职业指导的性质。职业指导具有公益性、发展性和职业性三性。公益性要求政府、社会和高校合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不是高校单枪匹马地干;发展性是要求职业指导不能急功近利,要长远打算,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职业性指的是职业指导工作是门专业工作,需专人完成。所以要人们重新思量职业指导的性质,并以此为认识的出发点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教材变。在教材的建设上,有人提出不使用教材。笔者也赞同此观点,因为职业指导是由职业化的专家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这种指导很难因为学生掌握某些书本知识而达到效果,因此教材的使用似乎是多余的。但是没有教材的教学对教育之而言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平,这点在当前的高校难以做到。既然无教材教学存在相当的难度,况且高校普遍在使用教材教学,因此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比较分析现行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在教材的编写上应该体现以下特点:1.易。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高职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忌用本科教材。高职教材要结合高职生的认识特点,通过简单的描述,甚至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把深刻的道理解释清楚。2.实。职业指导教材应联系实际,反映当前最新的信息和趋势。同时教材还需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能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思、所行、所学编写教材,否则给学生一种不实的虚感,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3.新。教材要不断更新,体现最新的理论,最新的市场需求和专业前沿。4.育。育人性是职业指导的本质之一,就业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现行教材很少体现育人性,而是技巧、政策的介绍。5.适。教材是否要针对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材,现在还有争议。但是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职业指导时肯定要有所其别,要做到适宜。

三、方法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要从“传统灌输”模式转变到“参与、情境教学”的模式中来。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提高高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可采用主动参与法教学,情境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人才市场,让学生真切感受招聘的氛围,了解企业对自己所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努力方向。

四、教师变。教师变是指职业指导的老师要转变角色,从老师或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和服务者;从一般教师转变为职业化的专家。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还相当薄弱,还没有打造一批职业化的专家队伍。不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很多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在意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对指导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所以教师要变。

五、学生变。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学生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学生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中的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变是指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1.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要变。高职院校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到课率不高,就业指导课也难逃此劫。一则是学生没有经历就业,不知道就业指导在日后就业中的作用;二则课程没有新意,吸引不了学生。这就要学生增强理性认识,转变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养成刻苦学习的精神。2.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要变。对学生来说,拿到就业指导课教材与其它教材没有任何其别,甚至因为它不是专业课而加以轻视。所以要大力宣传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在人生职业规划中作用的认识。

六、教室变。教室变不仅是指教学场所变,由教师转到社会、工厂等,更是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体系要变,不能与一般的理论课和公共课相提并论。许多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是为了迎合教学行政部门的要求,没有认真研究部署,为开课而开课。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07年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指出,要各高校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因此高校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并没有深入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的性质。把就业指导课与其它理论课程或公共课等同对待,定教材,制计划,定大纲,大班上课,卷面考核考试。在他们意识中,只不过是多了一门必修课而已。

第3篇

近年来,社会上各类统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比本科生差,甚至在某些学校、某些专业高于本科生。高职学生有其独特的就业优势。

第一、高职专业实用性强。和一般的本科院校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不同,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学科对应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实用性强。该类院校除开设专业课程之外,一般会根据行业特色开设大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些为就业所做的事前准备,使高职毕业生在求职大环境中胜算增多,有一定职业经验的学生自然更能受到单位的青睐。像立信高职,该院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财经类人才,如会计、统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在专业性和应用性方面都很强。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大,所能提供的岗位相对就多。

第二、就业门坎相对不高。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办学的市场定向和学生的职业定位都更明确、更实在。其中不乏“订单式”培养模式,直接面向就业市场。这就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拿立信高职会计类专业来说,全国的会计市场太大了,几乎遍及各个行业。学生只要能在该专业学有所长,并学会运用,就会在社会上找到相应的会计工作。此外,高职学生所学的不少专业,市场创业门坎也不高,很适合刚出校门的高职生进行小规模自主创业,像计算机的应用与维护,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网店的开始等,都是可以用较低资本直接启动做起来的。

第三、心理期望相对平和。学生的心理期望是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子。毕业生心理期望值偏高或偏低的事实普遍存在,但从整体来看,高职学生的心理期望值比本科生低,这无论在行业定位、岗位选择及薪资期待等方面都可见一斑。尽管高职生学历不占优势,但正因如此,促使他们不断地调适目标,更能放平心态,恰当地定位自己,求职中能更好地适应职场各种实际情况。

二、影响就业的制约因素

在竞争日显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高职毕业生求职正面临着挑战。就高职生自身的不足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其一、学历劣势。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愈来愈多,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向选择背景,使得专科生的就业环境每况愈下。专科生理论知识总体上不及本科生,笔试淘汰率高;再者,某些用人单位没有专科生指标,使得我们的学生甚至连面试的资格都没有。学历越来越成为影响高职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二、目标各异。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诸如选择升学或是走向职场、求职或是创业、回家乡谋职或是在外地打拼、做蓝领或是做白领等等,不一而足。仍以立信高职为例,如果把学生划分为上海生和外地生,就会发现他们各自对工作的考量不同,都有尴尬之处。上海生由于是本地人,在就业方面有优势。但他们往往对工作的地点、待遇、强度等要求较高,这无形中增加了找工作的难度。外地生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家乡找工作又不甘心,有时会因徘徊在留沪与回家之间而错过了就业机会。

其三、心理问题。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容易产生情绪焦虑、消沉、恐惧甚至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消极的心理倾向。这些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与障碍性心理问题。发展性心理问题是指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及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这在求职上的表现就是自负或缺乏自信、职业期待过高或偏低等;适应性心理问题则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这在求职上的表现主要是较难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对自身能力提出的要求;障碍性心理问题又叫“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疑病性障碍等等。如果学生出现这类心理问题,更会对求职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就业工作建议

(一)因人而异,分类进行指导

总体来看,求职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二是能力一般的学生,三是表现差的学生。第一类学生较易找到工作,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操心,但是这类学生很可能出现职业期待过高、好高骛远的心理,需要加以适时地提醒和指导。第二类是就业困难生,要高度重视。这类学生在毕业生中所占比重较大,平时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一般,不善于表现自己,容易被人们忽视。辅导员平时应该多关心他们,和他们多沟通交流,鼓励他们踊跃参与各类活动,培训其技能,提升其素质。例如班上有一位女生,性格胆小内向,遇事紧张畏惧。笔者便多次找她谈话,让她懂得如何展现自己,并给她机会组织班级活动。几次之后,她已能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地表现自己了。第三类学生属于三类学生中的少数派,虽然数量不多,但要是处理不得当,负面影响却很大。这类学生平时表现不好,有的甚至都难以正常毕业,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小群体。除了纪律的约束,辅导员、教师还需要付诸真情和爱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去帮助、感化他们,让他们建立信心,树立斗志,走上正轨。

(二)及时疏导,重视心理教育

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就高职学生而言,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虽然就业行为是在大三发生,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那一刻就开始进行,持续三年,循序渐进,才会在就业季体现出它的价值。如前所述,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三种不健康的心理就需要我们的耐心疏导,通过给予他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来各个击破,逐步解决问题。像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引导个体在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克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准确定位,确立合适的目标;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调适,通过内外因的相互作用,放松情绪,增强自信心,来适应求职中纷繁复杂的环境;而障碍性心理的解决,则需要长期的、专业的指导。其中常见的是心理焦虑。在求职期间,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刺激就业,但过度则有害。这就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张弛有度的育人方法,宽慰、安抚学生,减少他们害怕、紧张的情绪。如果学生的焦虑心理严重,就需要及时、正确的心理治疗了。

心理疏导形式多样,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灵活对待。我们可以组织班级活动,长期保持班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个别辅导,分别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疑解惑;还可以创建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就业心理指导。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处于大三学年,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本人组织了为期数月的漫谈活动。每天都会找几位同学聊天,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和心态,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发展。

(三)广搜信息,了解就业行情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掌握的就业信息和资源越多,学生就业成功率就越高。《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就是我们找工作应该认清自己的实力,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灵活就业,以减少失败次数,提高应聘命中率。“知彼”就是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了解相关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同类院校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择业、就业。学院、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主动出击,通过多方渠道搜取信息,促进就业。具体而言,平时应勤于上网,了解招聘信息;关注宏观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借助社会资源,了解用人条件,做到心中有底。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一些笔试、面试以及技能方面的模拟训练,这样学生对应聘就更有信心了。

(四)关注去向,获取反馈信息

就业工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而此后的跟踪调查也必不可少。这既是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负责,也是学院就业推介工作的重要一环。学院和毕业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推介就业工作的成效做到心中有数,就能及时调整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面的毕业生推介工作提供借鉴之道。学院可以适时将这些校友请回学校,让他们现身说法,与在校生交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已经毕业和已经就业的学生对于即将择业的在校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作为“过来人”的他们在就业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能为在校生提供最切实际的借鉴和指导,针对性更强,可信度更高。

(五)群策群力,形成联动机制

第4篇

1.化工企业需求量大,学生选择面广

化工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对于一线操作工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特别是企业建立了分厂或投资新建了新项目,往往需要大量操作工。以我院为例,每年都会有许多化工企业电话咨询是否有可推荐的学生,但往往学生供不应求。另外,每年我们举办的招聘会都会有许多化工企业报名参加,所提供的岗位总数大约是学生数的5倍左右,学生的选择面也相对较广,学生可以根据生源地、企业规模、岗位情况等进行多方面选择。尤其是一些优秀学生,在实习前夕往往会收到好几家企业的录用通知。

2.工作环境较艰苦,工作压力大

化工类行业由于其生产需要,往往安排一线操作人员进行倒班,一般是三班两倒,或者是四班两倒。这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另外,有些岗位工作时间长,对身体有一定危害,对于安全操作有很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但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吃不了苦而退却。

3.就业流动性强

由于学生选择面较广,因此化工行业的流动性也较强,特别是一线操作岗位。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频繁跳槽,例如工作期待值过高,岗位不适应,工作环境艰苦而退缩,等等。如今信息沟通较便捷,使得学生之间会共享不同化工企业的信息资源,通过比较后做出选择,这也是一定程度上造成化工企业员工流动性强的原因之一。

4.男女岗位比例不协调

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一些岗位需要男生的数量远大于女生,这无疑增加了女生的就业压力,缩小了女生的岗位范围,大部分女生在化工企业主要从事化学分析、行政管理等工作,选择范围较窄。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与企业招聘用人实现无缝对接,可以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企业所需,一定程度上也缩短企业培养一名优秀员工的周期,对于高校与企业来说可谓双赢。因此,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扩大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影响力

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要想获得较高影响力,则需要好的口碑,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使企业名字在学生中耳熟能详。若毕业生在企业发展得好,就会在与学弟学妹的交流时对所在企业作出较高评价,对于今后企业的招聘有很大帮助。而学校用心培养学生,无论从思想教育上还是技能训练上都对学生有严格要求,开放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自然受到企业欢迎,企业也更愿意在招聘时青睐该学院毕业的学生,这对于学校学生就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与我院长期合作的长春化工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在我院开展学生奖助学金资助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该企业,而毕业生进入该企业后又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有些学生已成长为生产、管理骨干,截止今年,共计100余名我院毕业生在该企业就业,每年都有几十位学生进入该企业,使得许多在校生还未毕业就对该企业很向往。

2.加强校企间的技术合作

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产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原则,可以在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交流,学校可以吸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使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当代技术,有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校课题项目研究、制定教育教学规程,共同研究教改方案。企业也可以邀请教师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像有些学院设置了校企合作处,目的就是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挖掘双方的技术合作潜力,实现校企双赢。

3.促进校企培训

化工类行业对技能有一定要求,因此,校企双方通过开展行业培训合作,使得校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生参加化工类技能比赛前,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训过程,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而学校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学生、企业员工技能培训,考试通过后颁发技能证书,对于学生就业、员工技能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三、校企合作下化工类高职就业指导服务

化工类企业众多,学校可以对有合作意向的化工企业进行分类、筛选,要求量更要求质,因为最终合作的企业将会对今后学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如何更好地为化工类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中融入企业案例

高职院校要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就必须更新办学理念,理顺服务思路,贴合市场需求。教师应该多去企业参观,多与企业人员交流,对企业了解得深,那么教学中才能有案例说,有实践积累可传达。因此,教学中融入企业案例,会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学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每一年级的教学融入企业实践内容。如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可以安排学生参观企业,在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对传统化工企业污染严重、工作环境差的观念。大二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专业课程里可以设置职业岗位认知、模拟面试、企业实训、企业人员讲课等内容。大三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融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而不是陌生与担忧。此外,我院根据化工企业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开展职业资格培训等教学内容,毕业时,90%以上学生都有1-2张职业资格证书。

2.开展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的培训用工协议,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等一系列人才开发活动。订单班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既帮助企业选择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优秀人才,更为学生熟悉企业、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作共赢的结果。订单班的开展形式多样,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学校老师、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实训等,同时企业人员将企业理念、生产规范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近年来,我院与多家知名化工企业开展订单班,如“朗盛班”、“威能班”、“中能班”,每年都有许多学生加入这些企业,并且表现良好。

3.校企文化有机结合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就业是学校与社会的接口,能否实现顺利对接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和较好的就业质量,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头等大事,也是为各行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实事。高职院校也把就业指导和毕业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的毕业生数量达到631万人,是1999年的7倍,就业缺口日趋扩大。面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应该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和加强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力争为高职院校在解决就业途径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对于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广泛开展行业发展与就业市场的调研。一是可以通过各类人才中心和招聘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结构层次与专业需求情况;二是假期派各专业的教师走访毕业生,走访企业,召开调查会和发送调查表,多层次多角度了解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意见。然后,通过对各方面调研信息的分析处理,开展专业结构调整,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费用保障。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运作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应采取自主实践与统一组织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挖掘“专业实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劳动实践周”等活动的思想性,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受到锻炼。

1、设置高职生进工厂进行专业生产见习课程。高职生进工厂进行见习学习,既是对专业学习的进一步了解和消化,也是对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拓展,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深入企业见习性学习,为高职生将来真正进入企业一线实习打下基础,也为高职生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场环境和职业技能奠定感性基础。

2、开设“第二课堂”,引导高职生全面学好职业指导课。播放职场求职等视频文件进行教育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校办工厂、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为毕业班学生现场讲解生动的职业知识,使毕业班学生真实感受职场环境与职场状态,为走向职场前充分体验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感受到应从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并打下良好的求职基础以及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职业目标等方面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三)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而言,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其内在的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外部环境。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不能只针对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年,而是要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中。鉴于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还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创建高职学生求职教育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的求职教育。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掌握。高职学生求职教育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涉及情报学、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谈判技巧、语言表达等。在目前求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其主要内容分散至相关课程进行讲授。同时,从现在开始,着手进行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课程的学科建设,逐步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构架。

2、将高职学生求职教育融合到校园文化。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可借助校园文化轻松、活泼的形式,通过校园网站、广播站、校报、板报等途径,宣传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等信息,增强高职学生的求职意识,提高求职能力。

(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业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大学生一定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过程本身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整日想着找一个薪水高、工作环境好、悠闲自得的工作,而不考虑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更多地应体现在工作的发展空间大小、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是否代表个人志向等方面。因此,大学生要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

(五)分阶段、信息化,全程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今后,成人高职院校要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业的全过程,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加强只有学好专业课并掌握专业技能,才能谋求好职业的就业理念灌输,及早把就业需要转化为求知动力。要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就业指导和咨询。对一年级学生,侧重指导其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弄清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了解专业前景和职业对人的要求,从而确立自身发展方向,制订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二年级学生,侧重于指导其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正确认识自己,根据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从职业人的角度做好未来就业的心理准备;对三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则主要根据其在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在择业观、价值观上给予正确引导,进行择业、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指导。还可进行就业心理测试和心理调适工作,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压力,使其保持正常心态,积极参与各类招聘竞争,直至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2011.7.

[2]高职院校产学结合.2010.8.

[3]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09.9.

[4]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2008.7.

[5]浅谈高职学生求职技能的培养.2011.12.

[6]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2012.8.

第6篇

一、就业指导教师概念及意义

(一)相关概念

就业指导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十九世纪末期,美国加州工艺学校就有人推行就业,这也是最早的职业院校推行就业。后来,相继在许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职业指导工作。在我国,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职业指导在高校的序幕。

就业指导教师是指在高等院校中从事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培训、提供信息以及推荐就业等服务,并且给予学生职业发展或是自主创业帮助的专业或是兼职的工作老师。就业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首先,帮助在校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说个人的喜好、知识、性格等等,使得求职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良好的定位;其次,帮助学生了解到社会上不同职位的岗位需求,像是职业的分类、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等等,特别是学生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最后,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学专业来选择适合的岗位,这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职匹配,并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师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思想指导,这是就业指导的中心,它的内涵包括: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标准、为学生确定高尚的职业道德、帮组选择正确的职业规划道路。第二,信息指导,信息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础,只有学校、老师以及就业部门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方能为毕业生求职就业创造足够的机会,这才有可能进行更好的就业指导。第三,求职技巧指导,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以及拥有了充分的求职信息后,通过一些求职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增加求职成功几率。

(二)高职就业指导教师的必要性

1.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从我国目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形势上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近几年来愈发凸显,并且可以看出在未来短时间之内也很难消除。首先,人才的供给方也就是学校的学生,供给速度过快,近年来,为了响应扩招,高职院校在过去的十几年之内在全国各地翻了多番,高职毕业生数量随之快速增长,这为求职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人才的需求方,也就是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增加,但是依旧无法赶上人才供给速度,这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且,水涨船高,随着就业难的问题,人才供应过剩,企业相应也会提高对人才的门槛,部分企业青睐于高学历人才,这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然而经济发展总量在短时间之内是很难有巨大变化的,故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将会客观存在一定的时间。因此,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之内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的高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来帮助学生减缓一定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2.就业指导教师工作特殊性

就业指导工作本身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内容不同于其他专门的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具有大局宏观的意义,同时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的紧密联系以及依靠市场。就业指导工作不同于普通学科教学工作呈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第一,重要性,近年来教育部门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将此作为专业申报和招生计划分配的关键依据,同时许多学生、家长也把一些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重要的择校标准,而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果将直接反映到学生的就业率上,这直接影响到院校的声誉和实际水平。第二,预测性,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都是需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于人才专业以及数量的需求都是必须要经过科学预测,超前规划,这才能够引导学生走在社会趋势前端,顺利就业。第三,指导性,顾名思义,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指导为主。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很少,对于社会以及未来的工作充满了好奇,这时,就业指导老师就需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给予学生对于社会、职场正确的认识、指导,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最后,理论性,没有理论作为基础的工作是难以长久的,包括就业和管理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如此,通过一定的理论为依托,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学习求职技巧。

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就需要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代表学校紧密联系学生、同时深入市场,不仅需要有比较高的思想水平,也同时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等多个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没有一支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这些就无异于是纸上谈兵,故需要尽快建立一支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切实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水平。

二、高职就业指导教师现状及对策

(一)高职就业指导教师现状

1.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教育部规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与当年的毕业生比例,若达到1:500以上的,则该校就业指导人员严重不足。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没有达到这一指标,有部分高校甚至就业指导教师与应届生比例达到1:2000,就业指导教师人员严重不足。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就业指导人员的基本保证是根本,否则,僧多粥少,学生得不到应有指导,这对毕业生良好就业势必会产生影响。

2.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质量不达标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有很多是“兼职”教师,他们有的兼职行政工作,有的简直其他的专业课程。很少的就业指导老师是专门研究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教学研究的。并且除了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少外,还存在就业指导老师不精的问题。就业指导是一个对专业有要求的工作,他需要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背景的人才,然而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在这方面并不是都能做到,这就很难适应新形势对于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3.学校投入有限

除了就业指导教师数量和质量没有达到与毕业生相应的标准外,很多学校的投入也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除了学校的设备以及场地投入并没有达到相应标准之外,大多数学校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投入也并不多。首先,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在就业指导教师的质量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培训,以适应工作的需求,是很难对切实的帮助学生就业的。其次,对于就业教师的培养不够长远,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确立一个完善的培养就业指导教师系统、长期的培养机制,这不利于教师长远的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投入有限往往更会造成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有限,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对策

1.确认身份,培养稳定队伍

就业指导教师的身份有时比较尴尬,经常分不清是管理人员还是专职教师,这就导致就业指导教师自己对于职业难以定位,职责不明确,工作容易做的不够到位。同时,部分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不能评职称,这导致很多有才能适合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望而却步,所以学校应当明确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师身份,并且能给予他们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够明确就业指导教师职业规划,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同时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明确身份,能够吸引更多优秀就业指导工作者加入的同时,学校可以考虑培养一支就业指导教师稳定的队伍,在队伍中,不仅团队成员需要专业化、职业化,而且成员之间还需讲究搭配,男女老少,性格等皆要把握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就业指导能力。

2.加强培训

要想培养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稳定就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的完善必不可少。学校应当根据就业指导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进修培训计划,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使得培训出来的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能够更加适应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需要。培训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安排教师长期脱产学习、短期学习或是在职进修,也可以用安排讲座、报告、会议等形式来取代,同时还要,定期或是不定期组织交流会议,相互学习,经验交流,使老师能够不断获得、掌握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同时,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要注意两点,首先,加强教师培训的规范化管理,目前,高职院校的相关就业工作部门总是会收到很多质量良莠不齐的培训会务通知,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仔细甄别,规范管理,对于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保质保量。其次,岗前岗后都要抓,顾名思义,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上岗之前必须要经过相关培训,到达学校要求,方可上岗工作,在上岗之后,也仍然需要进行各式培训,确保工作质量,紧跟时代趋势,给予学生最及时的信息和帮助。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毕业生 就业指导 压力 对策

1.目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当前,我国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每年在1400万左右,而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2001年仅为115万人,此后分别为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到2008年将达到559万,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企业用人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素质尤其是就业创业能力较弱,就业与创业服务的体系不够完善,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愈加突出。

2.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

2.1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

当今时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普遍较高,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要求动手能力强。然而我国高职的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缺乏跨专业知识背景,特别是一些刚升格的高职院校,软硬件比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据调查,三年之后能适应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只有70%左右,有相当部分毕业生始终不能适应工作。这既是与学生本人的基本思维和反应能力有关,更是与传统教育模式中重知识、轻能力有较大关系。

2.2就业意识淡薄和择业观不切实际

当前高校毕业生都希望能找到一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和实现自己抱负的工作,许多毕业生择业时总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光顾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结果造成“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局面。有的毕业生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对就业问题存在着“等”、“靠”思想,不是等用人单位主动上门,就是靠学校推荐,靠家长、亲友找熟人帮忙找路子,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市场双向选择之中;有的缺乏竞争意识,贪图安逸,怕苦怕累,宁可在家坐吃山空,也不愿出外闯市场,就业意识比较淡薄。

2.3严峻的就业压力使高职毕业生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2.3.1焦虑心理

毕业生择业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导致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恋人不赞同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等等。尤其是一些长线专业学生,或来自边远地区、性格内向、成绩不佳的毕业生,以及一些女毕业生,表现得比较突出。这种焦虑,使毕业生精神负担重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3.2自卑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看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特别是一些高职毕业生,总觉得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都有困难,自己就更不用说了,有的竟没勇气去参加人才交流会。这种心理障碍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毕业生以及部分女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面试和竞争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2.3.3怯懦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怯懦,过于紧张。在供需见面会上,不主动应聘,顾虑很多,处处小心谨慎,瞻前顾后,对自己的言行极端压抑,在与用人单位交谈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或是语无伦次,结结巴巴,答非所问。这些同学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缺乏必要的交际交流训练;有的是过于担心失败,怕说错话而影响自己在主试者心中的印象。过于胆怯和紧张实际上是心理素质不健全的表现,它会影响毕业生正常能力的发挥,对择业非常不利。

这些在择业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能否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

3.做好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思想教育,转变观念。

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就业政策的规定,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求学观和择业观,具有现代的就业意识,转变思想观念,不要一味盯着国有单位,而要积极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去就业;不要一味盯着大城市,而要积极到生源地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发热,树立跨地区,跨行业的全方位就业思想;不要一味追求一步到位,以一而终的旧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不要一味盯着现有单位,而要积极想方设法创办实体去创业。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政策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个体社会化所需素质锻炼的引导。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使之既有正确的成才意识,又有正确成才的途径,既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又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既要求努力实现自我,又要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毕业生的就业路子会更宽,前景会更好。

3.2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就业信心。

高校扩大招生后,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并非大学生过剩。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让学生明白目前的困难只是高校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要指导高校毕业生正确面对就业制度的改革,要抛开旧有的思想包袱,大胆进入就业市场;同时,还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才干。

3.3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对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并且有些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轮换比较频繁,缺乏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只停留在简单传授就业方法、调整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等方面,而对大学生就业全过程不能进行完整的就业生涯规划,忽视体现学生兴趣、特性、能力等个性化的择业因素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属于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实现因人而宜地为大学毕业生量身定做个人就业发展规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谋生与创业展才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出有计划、全方位、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模式,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4树立全程化、全员化的指导观念。

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要提倡实行全方位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模式,并且需要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指导。如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就业形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树立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初步认识。对二年级学生,则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能力素质,树立职业理想,明白职业意向、职业潜能、职业素质等等,从而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实践技能,增强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则除了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外,还要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除了树立全程化指导观念外,还要树立全员化指导的观念,从学校职能部门到各院系,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都要把学生就业指导看作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建设,并积极参与。

3.5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

目前,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其实有的用人单位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想招什么样的毕业生,结果一味追求高学历,或者有性别歧视等,碰到这样的情况要帮助他们澄清自己是准备放在什么岗位上的,需要什么能力的?还有其他哪些考虑等,引导他们找到他们想要的人。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如何让增幅最大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够从夹缝中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是从事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勇于探索,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显得更加严峻。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就业指工作现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2008年毕业的560万左右大学生中,目前有150万人还在艰难地寻找工作。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像一张不断增大的网笼罩在毕业生的心头.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一个新问题。

1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其目的是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特长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有利于发挥个人才能和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或自行创业,并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第三学年一般是实习或顶岗实习阶段,但在校的前两年如何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学生顺利地由“校园人”转化为“社会人”,对于提高和改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就业指导人员师资匮乏,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是不分专业的几次讲座、一个招聘会而已。主要问题有:

2.1就业指导队伍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评估指标要求,学校要有就业工作的保障组织体系。各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事实上都在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学生职业适应性的范围,在学生选择适应性职业时无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2.2就业指导内容单一

因为专业课程课时较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在当年的实习生在“双选会”前后那段时间内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一般介绍、理论上的面试技巧等。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及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缺乏有效性。

2_3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目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理论知识讲的多,实际运用的少,较为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等,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和调研.就业工作机构未系统的进行信息搜索和梳理,不能为学生提供比较准确有效信息。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

3.1有效整合就业指导人员队伍

学校必须培养和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根据有关部门制订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不定期的送职业指导教师或有一定资质的班主任进行岗位培训等。就业指导若只是当做一项学生部门的工作之一而不把它当作重点工作,那教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就会不全面,就业指导工作的功能就不能完全发挥。

就业指导人员要相对稳定,不能还在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就让他离开就业指导的队伍。一名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成熟的职业指导师对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可以是专职也可以是兼职的,可由资深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企业管理人员等构成。通过激励机制,对工作有成效的就业指导人员实行低职高聘,让该岗位成为学校重要岗位之一。

3.2创建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环境

(1)入学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知之甚少,部分还带有盲目性和从众性,造成入学后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没劲。新生入学,先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程度、对职业的看法、对职业的动机与意向等。入学就业指导可以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专业发展前景;社会需求情况;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可采用由专业教师专题介绍、请本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座谈、橱窗报纸等形式。设立新生咨询热线,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

(2)择业观念。目前部分高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职业前景等过于挑剔,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指导内容,在大一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观念。告诉学生:我们就是到基层去、到私营企业去的.那里有我们的一片天地。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接受就业指导教育、参加就业指导活动的必要性。

(3)职业素质。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科,但就业稳定性差,缺乏诚信度。部分学生到用人单位后,由于各种原因,时间不长就离开单位。所以要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入点。树立面对现实,面向生产第一线,树立于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念。

(4)心理咨询。应届毕业生在遇到改革的现实与原有的习惯和价值观发生撞击时,容易出现对社会现实不适应和不理解而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如意志力差心理脆弱的学生,面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一种恐惧感;频繁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不善于交往的学生出现了难以应付的心理负担等。在大二时向学生传授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就业心理准备等。在大三实习期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摆脱沉重的心理负荷。

(5)活动载体。学生毕业前在选择就业方向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不相同的。就业咨询除团体和个别辅导外,平时还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通过活动载体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举办座谈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智力竞赛、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会、体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_3体会企业经营环境,了解市场信息

(1)主动架桥。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向用人单位推荐本院毕业生。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高校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根据意见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每年召开一次就业指导经验总结大会.结合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提出本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方向并加以实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过教育教学过程。

(2)创业教育。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但是,“创业”这个听起来很美的词语,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子们来说,却往往是辛酸、无奈的代名词,大学生毕业初期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为解决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把创业教育引入课堂,宣传毕业生中自谋职业的典型事迹。积极邀请当地一些经营有方的企业家到学校和大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现场讲授企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知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开办企业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组织大学生下企业锻炼,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企业经营环境,更多的了解市场信息。:

第9篇

论文摘要:高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业难的自身因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班主任如何分阶段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也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高职生的就业机制和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因素,如高职教育改革本身不到位、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等等。班主任要做好就业工作,只有从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出发,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高职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

1.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强

不少企业抱怨,许多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一位企业主在招聘秘书时感叹到,打字是当秘书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而在面试时,许多文秘专业的高职生打字速度达不到60字/分钟的要求。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只是简单地要求平时考试能通过,毕业能拿到文凭就满足了,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是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少数学生在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不足也成为了学生就业的绊脚石。在笔者所带过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表现良好,可她在找工作过程中却屡屡碰壁,老师推荐了多个单位让她面试过,可都是屡试屡败。究其原因,用人单位认为,这名学生太腼腆,缺乏与陌生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成绩再怎么好,都让他们觉得不是最佳人选。可见,高职生的综合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使企业不得不抬高用人的门槛。

2.就业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平时在学校虚度光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临近毕业时才匆忙考虑自己的就业规划,出现不知何去何从、左右为难的境况。严重缺乏职业规划的就业意识,也是许多高职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

3.就业观念不切实际,就业心理不正常

许多高职生在就业观念上期望值过高,择业时总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和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的单位,而不愿意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就业,脱离实际,盲目攀高。例如学生听到某工作要先站两个月的柜台,立即就不愿意干,结果导致高职生“就业成失业”的局面。不仅如此,学生中仍然存在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在择业时考虑太多,导致他们白白错过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生的就业心理也不健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过分自卑心理。不少高职生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在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自暴自弃,不努力去求职。

(2)依赖心理。还有一些高职学生依赖心理严重,竞争意识不强,不到市场去闯荡,甚至存在等学校推荐和靠家里关系落实的思想,自己不主动出击,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庭,造成了就业困难。

(3)缺乏诚信的造假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就业缺乏诚信,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荐信、推荐表、各种获奖证书等材料进行造假及签约过程中违约,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

(4)高职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当前学生缺乏勇气和素质,在大学期间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临近毕时纷纷放弃想法,缺乏到市场经济潮头去搏击的胆识和勇气。

另外,高职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不够准确,盲目乱投简历,也成为就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二、班主任分阶段做好就业工作

要解决学生自身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就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生学习的全过程,分阶段做好工作。

1.大一阶段

(1)灌输就业理念,指导学生制定规划。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具有超前的就业意识。班主任在新生入学伊始可通过对专业介绍、分析近两年的就业形势和介绍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就有学习的紧迫感和竞争的压力感,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就业的岗位要凭能力与学识去争取。要及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正确评价自己,指导学生制定大学三年规划,明确目标,将三年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提前对职业生涯做出规划,使今后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狠抓学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高职生相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多了些厌学情绪,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相对欠缺。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可组织班级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组织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大一新生举办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明白平时的刻苦学习与未来的成功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在社会上立足的资本。

(3)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班主任要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信息能力。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做人。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谈心、讲座等形式告诉学生如何做人,怎样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还要尽可能地丰富大一新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自发开展一些诸如爬山、球类、演讲朗诵比赛等或者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比赛中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一阶段的工作是基础,班主任务必在这一时期多花点工夫,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大二阶段

大一是基础,那么大二是关键,要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

(1)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大二阶段就应要求学生有明确的就业方向。作为班主任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和决定,针对学生不同的想法和决定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指导,进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自己当班主任工作的经历,笔者把学生分成四类,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一类是成绩优异、毕业后又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班主任要鼓励他们树立专升本的目标,可以把这些学生“捆”在一起成立学习小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浓厚的学生氛围。班主任要及时告之专升本的考试信息和有关要求,以利于尽可能提高他们的通过率。

第二类是一毕业就想找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班主任要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争取多拿一些证;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技能,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类学生是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想找非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班主任要积极鼓励他们在班级、系、学校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特长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通过自己的特长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四类是想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着以后自创事业的雄心壮志,有点经商头脑,但十分缺乏经验,底气不足。班主任要指导其多学习经营方面的知识,多选修经营方面的课程,经常去听听企业界成功人士的讲座;还要让他们多去兼职,学会吃苦耐劳,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平时专业课的教学中可多渗透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知识,让学生慢慢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和信心。

(2)积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对于上述所提到的任何一类学生,班主任都要引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建议学生参加自身感兴趣的社会团体、勤工助学或者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打工实习,写实结例如在笔者带过的班级中,很多同学利用节假日打工,甚至有些学生还在父母的资助下在学院附近经营服饰店。只要他们确保安全,不影响学业,笔者都允许他们去大胆尝试。有的同学还自愿在班会上谈体会,讲授自己的经营之道,谈如何使自己在公司里受欢迎。学生不仅在打工中锻炼了工作能力,也给其他学生提供了从业经验的借鉴。有的同学还能自己反省,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也能自觉认识到把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比起老师的单纯说教来会更有效果,也加强了学生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设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很多班主任认为讲座和培训活动应该是就业指导机构和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的事情。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还不完善,就业工作人员是辅导员或行政人员兼任,即使开设讲座和进行培训也是大班课,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对此,班主任首先应自学一些就业工作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政策等,自觉接受如何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培训。从大二年级起就可以按计划地开展简历制作、职业道德等一系列的培训和讲座;可邀请前几届本专业毕业的校友与学生座谈,交流就业心得和经验。实践证明,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和已取得的成绩近距离地给学生进行示范,对学生有着直观的指导作用。这一阶段,班主任仍然要严格要求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关心其生活,与他们多交流,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

3.大三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一般都在外实习,开始忙碌地寻找工作,进入了就业的实战阶段。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就业的参谋,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

(1)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准确性。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毕业生就业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当然,还要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为了避免乱投简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有针对性地进行面试;还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助,动员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将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及时告之其他同学。

(2)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学生时往往会调查了解应聘者的在校表现。班主任作为学生择业时最权威的推荐者,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向用人单位及时提供最全面、最准确的情况。班主任也可以和与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主动取得联系,积极向有关企业推荐自己的学生。

(3)加强心理咨询指导。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求职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学生会产生焦虑、自卑、怯懦等心理矛盾,会碰上各种各样的两难选择、困难甚至求职陷阱。班主任要及时做好疏导和调节工作,教育学生要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和估量自己、正确对待环境,帮助学生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并对择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决策性建议,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特别指出,面对现在学生中存在的一次择业定终生的误区,班主任要引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不要因观望思想的存在耽误了签协议书的机会。

(4)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就业情况。班主任一定要经常联系学生,定期通过QQ、电话等形式调查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清楚是否每位毕业生已落实就业单位,未落实的是否有意向单位,尤其要掌握贫困生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情况,给他们及时的帮助。班主任和学生经常取得联系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心态的变化,还可以提醒学生务必充分认识就业形式的紧迫眭,要先立足后发展。

4.毕业生离校以后

第10篇

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1.期望与现实矛盾,内心焦虑

部分高职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选择理想的职业目标时,不能把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构成了高职生在就业中高期望值与不能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研究表明,在期望值一定的情况下,如果个体的内心期望值过高,其情绪就低;反之,情绪就高。有的高职生酷爱自己的专业,然而又怕艰苦的付出,择业时茫然无措;有的趋向于大城市、大机关、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不愿意去基层、民营单位和条件艰苦、待遇低的工作岗位;多数人一心想在城区寻找就业岗位。

工作难找,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经过数月东奔西走的求职,面对一次次的冷眼。遭受屡战屡败的打击,就会元气大伤、身心疲惫,有的甚至是焦虑、绝望。工作找到后,又觉薪资待遇、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吃住条件、发展空间、单位效益、企业前景、工作量大小、工作时间长短、工作责任、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现实和自己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尤其是工资低,生活费用(房租、交通费、通信费、伙食费等)高和单位领导、同事关系难处等矛盾无法解决,缠绕在心中形成郁结,精神一直处于惶恐、自卑、痛苦不安的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就业焦虑症,对个人身心和社会稳定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就业心理问题。这一定要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2.随波逐流,盲目从众,缺乏自强独立意识

这种心理是指在就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主动性,缺乏对就业市场、政策了解,缺乏就业信息主动收集分析判断的能力,随大流。缺乏自我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的客观环境而产生的意识。

这种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贪图安逸,自负浮躁。只追求繁华的都市、高大的写字楼、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意到偏僻的地方、不愿意奔波劳累。二是定位不准,眼高手低。一心向往大集团和跨国名企,不愿意到小单位或基层,无心做日常小事,只愿意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三是目光短浅、朝三暮四。四是依赖他人,缺乏自信。指望学校推荐单位,或依赖父母拉关系、走后门为自己找工作,把未来全部托付给别人,自己丝毫没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准备。五是没有主见,跟着感觉走。认为大家都愿去的单位一定是好单位;录取数量少、竞聘难度大的一定是好单位;招聘数量多、入围门槛低的一定是差单位;发达地区的是好单位,落后地区的是差单位;承诺薪资的是好单位,不确定待遇的是差单位;规模大的是好单位,规模小的是差单位;写字楼里的是好单位;城郊结合部的是差单位;工作轻松的是好单位,工作太忙的是差单位;专业对口的是好单位,专业不吻合的是差单位,等等。这些都是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心理误区。

3.自卑与依赖心理,影响就业主动性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由于社会上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使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处于劣势,不少高职学生对自己在职业技术院校读书,感觉特别自卑。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教育的影响,加之高职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现实,高职学生入学时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强烈的自卑感是严重困扰他们在就业时的不良因素,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缺少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许多的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的就业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就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是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机会,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政府,寄希望于家庭,等候学校和政府的安排,或是依靠家里的人际关系,个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信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被动。

二、就业心理问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要求毕业生确立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并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眼睛不能只盯在大中城市、三资企业和沿海地区,还应看到,许多落后地区和艰苦行业需要大批人才,而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这些地方能为毕业生提供很多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有利于毕业生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

要教育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放弃传统的“终生职业”的观念,树立阶段性就业观。要考虑职业对一生发展的影响,对于那些虽然目前条件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

2.确定合理的就业标准和就业目标

一个人的就业目标应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合理的匹配,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今天高职生合理的就业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业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特定专业的高职生,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最大的可能是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因此高职生应把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主要目标,这既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专业特长。二是就业的次要目标。这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不断变化,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变化所决定的。这就要求高职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学等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能力,决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要确定合理就业目标,就要求高职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避免理想主义,优化自己就业的心理坐标。

3.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这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必然加快,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拥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高校要引导学生在大学阶段认真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扎实地掌握基础理论,特别是有关专业的基础和已被普遍运用的理论。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所谓精深是指学生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要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深度,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有质的要求。专博相济,以博促精已成为当前高科技人才的重要要求。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社团为纽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深入未来从事的行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行业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学生管理者应即时跟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并收集第一手资料,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要激发引导学生社团组织,使其成为校企联合指导就业的纽带,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通过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手段来增加对行业的理解,聘请企业工作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企业的人才需求,把握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因而更有效。

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邀请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将实训课堂搬入企业,使学生能够真正在企业一线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又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释放就业压力,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自信便会逐步增强,从而有利于消除不良的就业心理。

第11篇

关键词: 就业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毕业生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领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毕业生的思想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1.高职毕业生的思想现状。高职学生经过三年大学学习生活的锻炼和知识积累,思想趋于成熟,但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毕业临近,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很关心、关注,尤其是一些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情更关心,更敏感。如果处理不好,那么轻者苦闷、无所适从,情绪不稳定,重者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另外,高职教育最后一学期,但努力程度个体差异性明显;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都能认真学习和完成,甚至更自觉,但个别学生,只要求合格。由于参加毕业顶岗实习、找工作,有相当部分学生离开学校,不在学校住宿,办理了校外住宿手续。笔者所在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5届高职毕业生人数为3363人,其中校外住宿人数达2282人,所占比例约为68%。对学生的监管难度增大,这无形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2.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容易感到迷茫。据相关媒体报道,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面对前程时,部分学生能够合理规划,积极调整,但是有个别学生产生担忧、焦虑的心理,甚至感到迷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思路

1.从个人层面上,引领高职毕业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在第三个倡导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在面对各种利益矛盾、思想差异上为人民提供明确的、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非常适用。爱岗敬业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只有具备敬业精神,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得心应手,大有作为。其次,热爱岗位,爱岗才能敬业。只有对工作岗位充满着敬畏,具有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使命感,才能在职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企业员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爱岗精神和“安心工作,任劳任怨”的敬业态度,激发学生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从社会层面上,引领高职毕业生遵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行为准则。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自觉遵守社会行为准则。摒弃一些不正当的求职手段,杜绝“人情求职”、“造假求职”等一些不符合“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在求职过程中,靠托人情、走后门达到就业目的的“人情求职”,为了找到工作,毕业生各显其“能”,托关系、找路子、靠父母,甚至讨好老师,请招聘人员吃饭,给他们送礼等手法都使了出来。“造假风”、“投机风”,在制作求职材料时,使用虚假成绩单,编排虚假实习经历。

3.从社会理想为导向,引导高职毕业生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倡导高职毕业生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社会理想实现与个人人生理想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目前,许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择业观和“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一些人的思想中逐步模糊和淡化,许多人都把“自我完善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人生理想的首位。例如,有的学生明确表态,“自己从农村来,读了大学再回农村去,父母不同意,自己脸上也挂不住”;而有的学生则不愿意到省会以外的城市工作;有些女生不敢到区外发达城市就业等。就业指导管理人员应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正确把握自己,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转变择业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价值,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卢一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开展高校毕业生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3.

[2]彭文交.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教育的思考[J].邵阳高专学报,1995.08.

第12篇

论文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活动中存在的一些现状和问题,阐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些有效途径,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

0.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着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高职院校除了要使自己的办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之外,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所以高职院校要努力寻求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对策,采取求真务实的新举措,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效率,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正确就业、成功创业,达到企业与学生的“人职匹配”。

1.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l.1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高职大学生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

为了解和掌握我院09届学生择业思想及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情况,对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在“对自己的就业信心”回答中,52%的学生对自己成功就业比较有信心,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竞争优势,66%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68%的学生希望在江苏省内的沿海发达地区工作,49%的学生希望到中外合资或外资企业工作,90%的学生希望从事的岗位是行政管理、生产技术管理或开发研究人员,但也有24%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看重待遇、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调查中有74%的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参与竞争,有26%的学生存在等待学校推荐或希望自己的父母亲友为自己联系工作等依赖思想。在对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中,有46%的学生认为做得比较好,有54%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指导工作还缺少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在就业指导内容上,有35%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咨询,30%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信息指导,27%的学生表示迫切需要就业求职技巧的指导。

从以上高职学生择业的思想状况可以看出,一是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是复杂的,表现出多元化的择业取向,他们迫切需要学校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还存在空泛化和形式化,指导内容理论性太强,不注重实际,缺乏模拟性的求职面试等训练,指导过程缺少互动性,过于呆板;三是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四是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还不够。

1.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长期以来,高职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二是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传统偏见造成一些用人单位不敢大胆使用高职毕业生,认为他们高不成、低不就,跳槽现象严重,诚信观念缺乏。因此,高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而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缺乏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缺少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体系,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宣传的层面上,缺少适合高职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1.3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高职院校领导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基本上都设立就业指导机构,但由于人手少,忙于应付大量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研究。而且由于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缺乏对当代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学生就业的特点和规律以及高职学生就业原则和政策保障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的学科建设,逐步使就业指导工作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2.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1)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校外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证,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水平。

(2)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自身的工作范畴、规律和模式,又与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改革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能真正使就业指导工作从关注“出口”转向专注“过程”,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尽早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次应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重视学生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对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的指引作用,积极推动学校教职工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管理体系,并在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工作良好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部分学校已经在师资、教材、实施和教研等方面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但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形势发展,编写出适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的教育教材(讲义);改革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就业指导形式,增强课堂与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有效地开展个别辅导、座谈、讨论、模拟洽谈会等各种形式,例如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形势分析、当前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特征、毕业生求职的基本职业技能,介绍求职知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技巧等内容。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重视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

(4)推进“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择业策略现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自身具体适合什么职位、行业,求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岗后学生工作不稳定随意跳槽等现象。一方面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希望涉及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让学生真正找到与自身特点、兴趣相匹配的工作,解决学生择业的盲目性,为学生提供理性的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加单位招聘时能够理智地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建立毕业生咨询接待制度和大学生择业心理接待制度;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在网上开通就业指导和就业座谈,使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最方便、最快捷的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

(5)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当今在校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系(院)可针对高职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某些模糊观念和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从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充分利用休假时间让他们走出校园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这样通过对社会接触和磨练学生能收到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

(6)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预就业制”,营造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为体现高职特色,高职院校可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施“工学交替”,让学生直接到生产岗位,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