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易传全文

易传全文

时间:2023-05-29 17: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易传全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易学与儒学关系学;儒学传统伦理;易学人文价值

易学与儒学的关系,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课题。有关于此,过去虽然有论述,但主要还是局部的,着眼点主要在于易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以为理学在回归《论》、《孟》、《庸》、《易》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庞大而精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思想体系,使儒家的传统伦理拥有了至上的学理根据。但将易学与儒学在源头上加以比较研究,即从其产生和发端的意义上进行研究,《易学与儒学》恐怕还是首创。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就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此一方面的创制。任俊华浸润于此有年矣,其试图从源头上说易之与儒的关系,向有所闻,这是他的心血,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无论是从全书的理论架构还是从主要的学术观点看来,都是很成功的。从全书客观、严谨的理路中,可以找到解开本书成功的钥匙。

该书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易学与儒学的原初关系和向后的互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完成了作者试图对儒学与易学关系的构想。

作者深入考察了易学与儒学相互结合,互相诱发的历史过程之后,指出:“易学与儒学之所以能够结合,其本质就在于有一种承继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的巨大推动力的存在。”作者立足于这一共同的本质,恰当而全面的定位了两者的关系:

第一,儒学借易学以立论,易学充实了儒学,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儒家以易立论,从而使体现儒家精神的《周易》成了儒家的首要经典。儒学与易学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儒家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第二,易学是靠儒学弘扬起来的,儒学弘扬了易学,使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成了无所不包的儒学理论巨著。易学之所以成为易学,其能量并非自身所固有,而是儒家的“学理注入”和不断弘扬的结果。儒家在借助易学充实并发展自己理论的同时,极大的扩展了“易”的内涵,这一点甚至完全改变了《易》之为学的原本面目。

这样定位两者的关系,就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易学与儒学关系的基本内容,突破了前人仅仅从某个角度论述两者关系的局限,将易学与儒学的关系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起点。

二是就易学与儒学关系的演变发展进行了科学地分期,完成了易学与儒学关系学的纵向建构。

自孔子发现易道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思想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以承续易道为己任的“圣贤之儒”,而易学与儒学关系亦在其中得到确立、演变与发展。作者采用重点或典型分析法,对“善为《易》者”的重点人物与历史上出现的极具影响的思潮进行客观分析,认为易学与儒学关系的确立时期在先秦,以孔、孟、荀三大儒为代表。孔、孟、荀都是“善为《易》者”,他们的易学思想在先秦儒学文献和易学文献中有大量反映。汉儒时期则是其发展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使儒学有了政治地位,推动了汉儒经学的发展。这一时期汉儒易学也空前地繁荣,焦赣、京房易学与扬雄易学的别具风味,使儒学与易学在政治上熠熠生辉。至宋明儒时期,在内忧外患的鞭策下,积极推行儒学复兴运动,导致了新儒学——理学的出现,理学家“皆以《易》立论”,使得理学与易学更是难舍难分,是为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借《易》完成其“天人之际”的本体论建构,易学与儒学实现了一种完全的融合。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籍理学“以《易》立论”之余波,以史解易,集儒学易学之大成。而近代有“最后一个理学家”之称的将易学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在实践儒宵易学上也达到了同时代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历史进入现代又出现了“现代新儒学”中心开启性人物熊十力,他的易学与儒学思想影响着当代新儒学的发展方向,这又是易学与儒学关系在现代的新发展。

如此一来,全书就显得重点突出,有总有分,并亘贯古今,清晰而明朗的勾勒出易学与儒学相结合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易学为儒学发展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易学依靠儒学得以不断弘扬的历史轨迹,易学与儒学关系发展的脉络亦一目了然,易学与儒学的关系也不再是抽象的,而是重点突出,立体可感的。

三是就“圣贤之儒”弘扬易道的精神和深遂的易学思想进行了重点介绍,是从易学角度分析儒学思想或从儒学角度分析易学思想的一种新尝试。

首先作者认为儒学是借易学立论的学派,易学充实了儒学,因此他从儒学的角度来解析易学、挖掘出易学中的儒学思想。如在立意高远的《彖传》中,《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同咸宁。”全文五十七字,极力歌颂“乾元”之德,歌颂大自然的起始,歌颂万物的生成,歌颂一切事物的原本,也歌颂了人类社会的根基即庶民百姓。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象传》也明显的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本色,《乾》卦《大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都成为儒家修身的根本原则。还有,博大精深的《系辞传》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如《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反映了儒家的历史观,方法论等等,最根本地体现了儒家思想。这样,经过作者从儒学角度来解析《易传》,对《易传》中的儒学思想进行挖掘后,一部深奥难懂、神秘莫测的《周易》就变得通俗易解了,就不再仅仅局限为占筮之书,而是能看到其思想的精华和价值所在。

以上是作者以儒解易,接着作者又转身以易解儒,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一般学者皆认为易学与儒学存在关系,最突出的是与《中庸》的关系。作者则更进一步指出不仅《中庸》的心法道统源于《易传》,而且《大学》的“三纲八条目”思想也源于《易经》和《易传》。如“明明德”就是源于《易传》对性与天道的认识:“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八条目”也是源于《易传》“极深研几”的思想,还有“新民”也是源于《周易》的社会变革思想:“《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因此,《中》、《大》都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更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存在关系的感性认识上,而是深入指出这种关系的本质及其本质的联结点。认为作为儒家思想人本主义立论根本的“仁”源自于易学思想的“易”,是易的派生物,因为根据《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样“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八卦是易的派生物,作为思想范畴的仁,自然也是易的派生物了。再次,作者还认为“非儒家正宗”的荀子思想也源于《易》,只是在论人性、论天道、论中和时,均只取了《易》一端,因此荀子所论貌与《易》异而实与《易》同。如论人性时,《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因此善恶都出于“易”,而荀子取其一端,提出性恶论。在《周易》的理论中,天是两重性的,既是自然之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是意志之天,“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荀子也是取其一端,提出自然之天。总而言之,荀子思想也源于《周易》。以上都是作者在以易解儒时,提出的独特的见解,大大启发了我们的思维,进一步展现了易学的博深内涵和人文价值。

简言之,作者这种新角度,或以易解儒,或以儒解易,既加深了我们对儒学的理解,又加深了我们对易学的理解,不能不说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四是就易学与儒学的有关文献进行了严格的考据,奠定了易学与儒学关系学进一步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2篇

根据你的描述,很可能是由于CRT显示器内部受潮所引起的。如果显示器周围环境湿度过大,就会引起显示器内部的线圈受潮,从而无法正常工作。不过开机一段时间之后,显示器内部电路发热又可以将湿气蒸发,从而使显示器恢复正常。建议你可以将显示器移到相对比较干燥的环境中(主要是避免在墙角或者窗户旁使用),这样就基本可以解决你的问题。

硬盘散热器是否能延长硬盘寿命

我用的是西数160GB硬盘,有时候硬盘工作温度达到65度左右,我很担心硬盘会出问题。请问,采用硬盘散热器是否可以延长硬盘使用寿命呢?

加强硬盘散热是可以延长硬盘使用寿命,但劣质的硬盘散热器反而会减少硬盘的使用寿命。硬盘在工作时高速旋转,震动是影响硬盘寿命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与硬盘固定在一起的硬盘散热器,其风扇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很容易传递到硬盘上(风扇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震动会更加明显)。推荐你购买那种可以安装在5.25英寸光驱位的硬盘散热风扇,这样风扇的震动对硬盘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小了,散热效果也不错。

DIY外置DVD刻录机

因为工作需要,我打算购买一个外置DVD刻录机,但看到外置USB接口的DVD刻录机价格实在太高了,我听说普通外置DVD刻录机也可以DIY,请问我需要哪些设备实现?

DIY外置刻录机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外置光驱盒实现,直接将DVD刻录机安装到外置光驱盒中使用。目前一个普通DVD刻录机的价格在300元左右,而一个外置光驱盒的价格也只有150元左右,相比之下自己DIY一个外置刻录机的确是划算得多。不过一般外置光驱盒散热较差,长时间刻录容易造成DVD刻录机发热量过高,影响刻录效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DVD刻录机的散热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易驱”实现。使用时先接入“易驱”的外置电源,二种方法是通过“易驱”实现。使用时先接入“易驱”的外置电源,然后通过“易驱”将DVD刻录机与电脑的USB接口相连接,就可以直接当作USB接口的DVD刻录机来使用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DVD刻录机的功耗较大,我们在购买外置光驱盒或者“易驱”时,一定要向卖家特别声明是连接DVD刻录机使用的,不要一味的选择便宜的产品,如果光驱盒或者易驱无法提供足够的功率,就很容易在刻录中出现废盘。另外在连接USB线的时候,最好直接接在机箱后面的USB口上,不要使用前置USB接口或者是USB延长线,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刻录质量。

超频损坏硬盘数据

我使用的是Pentium 4 506处理器,搭配i945P主板将CPU超频至4GHz使用,不过我听别人说CPU超频会导致硬盘损坏,请问真的是这样吗?

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与CPU的外频是成正比的,随着CPU外频的提升,主机内其他元件的工作频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过高的总线频率会对主板上的硬盘等设备造成影响,硬盘在高频率下工作时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等问题。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主板BIOS设置,将PCI总线的工作频率锁定在33MHz,从而避免超频对系统总线的影响。

检查硬盘是不是返修货

不久前我买了一块迈拓200GB硬盘,但使用时总觉得硬盘的噪音很大,而且经常发出不规则的杂音,我怀疑这块硬盘可能是返修的产品。请问如何检查硬盘是新货还是返修产品呢?

现在的硬盘都支持S.M.A.R.T技术,在S.M.A.R.T里会有硬盘运行时间的记录,很多软件都可以查看S.M.A.R.T的内容(如Everest和HDTune)。以Everest为例,安装软件之后,打开“存储器”目录下的“SMART”选项,右侧对话框中的“04 Start/Stop Count”表示硬盘的总启停次数,“09 Power-On TimeCount”表示该硬盘的开机工作时间(如图所示)。要注意的是,一般硬盘在工厂进行品质检测时,就已经开机工作过一段时间了。因此,在“开机工作时间”一项里面有一段时间的记录是正常的,一般只要“工作时间”不超过200小时,这块硬盘就应该是一块新的硬盘。如果“工作时间”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数值,则说明这块硬盘多半是返修产品,你应该及时备份数据并且联系商家进行退货或者换货。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界;建筑期刊;报纸杂志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1.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建筑界的很多人都意识到了建筑期刊发展很快,很“火”,可以说,建筑期刊的迅猛发展,后劲来源于建筑界学术需求的猛增、以及科技增速的大背景,有了这样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才有了如今建筑期刊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也容易看到,时下很多建筑期刊的功利性、粗糙感油然而生,例如:(1)一些建筑期刊多版化操作,一期杂志一个月里出了好几个单行版本;(2)有些电子刊,全然当做印刷版发行,把电子刊的特征全然抛之脑后;(3)有些建筑杂志,总编或主编等无心操业审稿不说,关键是连印刷形式的品质、期刊形式美等问题都不顾,从封面和内容设计上,不讲究质感,导致期刊产品粗糙化。等等。

2.建筑界杂志的发展定位与特色

为了避免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出现,我刊《江苏商报・建筑界》杂志找出了自己的一套创办与经营的法宝。主要体现在:

2.1努力实现与国内老牌知名报纸杂志看齐,创办出精品期刊

首先,重申强调一下“报纸杂志”或“报纸杂志化”的概念。报与刊两者之间仅仅代表了具体的媒介形式,在不同印刷传播需求上的差异化,以及考量市场成本的差异性上而造成的形式上的区别。杂志较报纸更易传播专业知识和信息,针对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杂志具有更好的储存性、直观展开性,且界面友好而丰富,印刷精美度和画面创意性上更有作为和空间度,还可以当书本一样阅读、翻阅、收藏和传播。自然受到搞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这类群体的偏爱,尤其是行业专业杂志,传播的信息和知识会更加集中、专一、专业,这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可以说,报纸杂志化,是杂志期刊的扩展和补充。

其次,可以列举出很多国内老牌知名报纸杂志,品种和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例如:

《科技创新导报》――国家综合科技期刊

《企业导报》――财经管理类核心刊物

《纺织导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计算机报》――国内最早报纸杂志化成功运作的典范之一

《中国电脑教育报》――国家一级刊物

《综艺报》――促动中国传媒与娱乐产业发展的期刊

《测绘通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开放导报》――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投资者报》――国家级新兴投资类媒体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泛经济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信息导报》――国家级科技信息行业管理和业务导向性刊物

《中国医药导报》――国家级医药卫生类科技核心期刊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省级教育科研类学术期刊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省级教育科研类学术期刊

同时,画报也是杂志式样出版发行的,如画报、内蒙古画报、幼儿画报等等。国内传媒发展兴起与发展成熟的前后几十年间,报纸杂志化编辑出版发行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举不胜数、琳琅满目、品名弥多了。

以上这些报纸杂志化形式的期刊,有些是省级,有些是国家级,也不乏有中文核心期刊、重点期刊、权威期刊在内。它们都是学术经验交流、科研成果展示、职称申报发表中必用的良好载体和平面媒体。我们会与这些知名、老牌的报纸杂志化期刊看齐,学习他们的经验之处、优势之处,积极寻找自己的特色,铸就《建筑界》杂志的风格和差异性。

2.2努力实现对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全面报道

《江苏商报・建筑界》,简称建筑界杂志,不仅是为广大建筑、房地产的从业技术人员搭建一个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合作共进的平台,我们通过设立14个栏目(行业前沿、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装饰技术、园林绿化、水利工程、电力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环保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探讨),对杂志的内容进行一个定位细分,努力实现对建筑界专业门类的全包括和涵盖,由于考虑到建筑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专业分类多且细,也结合本省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的数量规模,首先创设了这些栏目,还有一些没有关于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技术类别或者专业门类,没有单独列为栏目,这也需要时间让我们在这些领域结识更多的优秀企业和个人,今后,会逐步加强和补充上去。

2.3努力实现印刷品的精美质感与精神美学的结合

我本人一直坚持认为,一份杂志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衡量,第一眼,看封面,第二眼,看质感,第三眼,就看美感。建筑界杂志从一创办之初,我个人就形成了一个“超前”、“华丽”的思想,首先要求美术编辑从这四个字上取经、挖掘出设计排版中的元素,嫁接进《建筑界》杂志的整体设计风格上,力求视觉传达上具有新鲜、活力、学术、硬派的感观。所以,在页面设计、页眉页脚设计、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内容的字号、公式符号的统一化、版面的转接、封面的色彩参数、图片的剪裁使用等方面做了精细的要求,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版式版样。设计后期和印刷前期,我刊都要求专人负责跟踪印厂的制作,努力实现精美质感与精神美学的结合。

第4篇

【关键词】除草剂;影响;应用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106-02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除草剂的使用在农作物种类和面积上都有明显增加,因而,在大面积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除草效果差,作物发生药害等。为了广大农民增加一些对除草剂药害相关知识的了解,尽量减少或避免除草剂药害的发生,我们将除草剂药害的产生原因及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供广大农技人员、经销商在指导农民用药或农民直接用农药时参考。

一、除草剂的药性

除草剂药害发生在除草剂与作物之间,但又发生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影响除草剂药害有三个方面,即除草剂本身的特性,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及施药时和施药前后作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了解这些,对分析作物药害产生的原因,预防和减少药害损失是至关重要的。

(一)除草剂与药害相关的特性。

除草剂的特性与除草剂药害的产生、造成的药害类型以及药害发展的趋向有密切关系。

①吸收特性:可将除草剂分成四类。第一类,以幼芽和幼根吸收为主;第二类,以茎叶吸收为主;第三类,以根系吸收为主;第四类,茎叶和根系均能吸收。

②传导特性:可将除草剂分为四类。第一类,通过木质部随蒸腾流传导;第二类,通过韧皮部随光和产物流传导;第三类木质部和韧皮部均能传导;第四类,在植物体内不易传导,或只能通过细胞间作有限传导。

③选择性机制:有四种。第一种,作物对吸收和传导速率的差异;第二种作物对其代谢和解毒速率的差异;第三种,位差选择;第四种,无选择性或选择性很差。有些除草剂具有一种以上的选择机制,除草剂的选择性机制与药害产生的原因有关。

④作用机制:有七种。第一种,干扰内源激素平衡;第二种,抑制细胞分裂;第三种破环细胞膜;第四种,抑制蛋白质合成;第五种,抑制光合作用;第六种,抑制色素形成;第七种,抑制呼吸作用。有些除草剂可能具有几种作用机制,除草剂的作用机制不同,造成的药害症状也不相同。

⑤环境降解方式和滞留时间:一些在土壤中滞留时间较长、且活性极高的除草剂常会造成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

(二)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不同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有很大差异。一般将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分成四级。

①耐药,推荐剂量(上下限的平均值,全文同)下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

②比较耐药,推荐剂量下可能出现暂时性要害症状,但能恢复,一般不影响产量。

③比较敏感,推荐剂量下出现较重药害症状,影响后期生育和产量。

④敏感,推荐剂量下出现严重药害,甚至植株死亡。

(三)环境因素对除草剂药害的影响。

环境条件既能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状态,又影响除草剂的发挥,进而影响到药害的产生和发展。

①环境影响作物对除草剂的吸收和传导。一些土壤处理剂依幼芽和幼根吸收为主,施药后遇持续低温多雨,幼芽和幼根生长缓慢,较长时间滞留在含药土壤层中,常因吸收过量的药剂而产生药害。特别是在低洼地块,作物生长不良,更易加重药害。土壤质地也会影响到作物对药剂的吸收,通透性较强的土壤有利于药剂淋溶,增加作物根系对药剂的吸收,也常因此产生药害。

②环境条件影响作物对除草剂的代谢和解毒。通常情况下,施药后遇持续低温会使除草剂代谢和解毒的速率降低,易于产生药害。一些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比如持续干旱、内涝、病虫害等也会抑制作物对除草剂代谢和解毒,因而产生药害。

③环境条件影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许多高活性对后茬作物产生残留药害的除草剂看,多以土壤微生物降解为主,那些不利于微生物活动的土壤环境,会使药剂降解速度减慢,增加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的机会。

④环境条件对施用除草剂的影响。一些茎叶处理除草剂施药时遇大风或较强上升气流,常使药液漂移到邻近敏感作物上造成危害。

(四)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人为因素。

尽管除草剂药害的产生是与除草剂的特性、作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以及环境条件影响有关,但造成药害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为的,即使用不当。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超范围使用除草剂。一般除草剂产品标签都指明经过农药登记认定的适用作物,超过这个范围,将除草剂用在比较敏感的作物上,就可能产生药害。

②施药时期、剂量和方法不当。超过了施药安全期,剂量过高,采用的施药器械不合适造成施药不均匀等等,都可能产生药害。

③使用伪劣农药,由于含有对作物有害的杂质而造成药害。

④施药时天气条件差,或未留出足够距离的隔离带,致使药剂漂移到邻近敏感作物上而产生药害。

⑤误用或施药器皿清洗不干净,将除草剂施入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二、使用除草剂应注意的问题

(一)针对作物田间杂草种类与群落组成,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任何除草剂品种都有一定的杀草谱,不可能有效的防治田间所有杂草,因此,在使用除草剂前,必须调查了解田间杂草种类、优势种杂草,做到“对症下药”,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品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根据除草剂品种的杀草原理及选择性机制,采用正确方法。

(三)根据土壤特性决定除草剂的用量。对于芽前土表处理及混土处理的除草剂品种来说,应当根据土壤特性来决定用药量;在除草剂使用中必须有一定的药剂是土壤吸附容量达到饱和,在此基础上,随着除草剂用量增加,除草效果相应提高,因此当土壤有机质及粘粒含量高时,除草剂用量相应增多。

(四)喷雾器械与喷液量是保证除草剂药效的重要条件,一个高效除草剂只有通过适宜的喷雾器及喷液量将其喷洒至杂草植株上,使其被杂草吸收,才能充分发挥除草作用。

(五)喷药至降雨的间隔期是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同除草剂品种由于其物理化学与加工剂型不同,喷药后至降雨所需间隔期存在着差异,喷药前应当密切注意当地的气象预报。

(六)警惕长残留性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伤害。近年来,由于忽视除草剂土壤残留而造成后茬敏感作物受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使用中应特别关注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后茬不同作物的敏感性,尤其要注意使用这些除草剂后,种植如向日葵、瓜类、蔬菜、药用植物以及塑料大棚蔬菜的安全性问题。

三、药害的缓解与补救措施

(一)一旦产生药害要分辨药害的类型,分析药害产生的原因,估测药害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作物所受药害较轻,一般不必采取措施,作物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生育;如果作物受药害较重,生长受到抑制或生长点死亡甚至部分植株死亡,将会导致大幅减产,就要考虑补种或毁种。

(二)农业补救措施:①在作物受药害较轻或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采取耕作措施疏松土壤,增加地温和土壤通气性,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其抗逆能力。②及时排除地面积水,及时防治作物发生的病虫害,也有利于缓解药害,减少损失。

(三)施用速效、优质叶面肥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植株抗逆性,增强自身恢复药害的能力、调节受害作物的生理生化功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且可为受害植株补充营养,促进受害植株快速恢复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苏轼;道;易;无心;不自知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29―05

苏轼的思想看起来十分庞杂,但是作为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是具有独立思想的思想家。通过大量阅读他的著述,我们发现,在他庞杂思想的背后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哲学体系的支撑,因而使得他的著述思想散而不乱,凝练成了蜀学学派学术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即是通过对苏轼学术著作的研究,整理出的对他的哲学体系的论述。

一、苏轼的道及道与易的关系

苏轼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道作为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存在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从道所具有的超越性角度出发,苏轼认为道是难以认识和不可说的,我们只能去体认它。他说:“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①在《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中,他写道:“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及其相忘之至也,则形容心术,酬酢万物之变,忽然而不自知也。自不能者而观之,其神智妙达,不既超然与如来同乎!故《金刚经》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以是为技,则技疑神,以是为道,则道疑圣。古之人与人皆学,而独至于是,其必有道矣。”②

如果用物达到了“相忘之至”、“不自知”的“神智妙达”的境界,这就与如来的境界,即道的境界相同了,这个境界的特点是无,所以苏轼认同了《金刚经》“皆以无为法”的结论。但道又不是无,因为如果道是无,就与道不可言说相矛盾。他又说:“得道者无物无我,未得者固将先我而后物。夫苟得道,则我有余而物自足,岂固先之耶?”③“得道者无物无我”就是一种“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正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苏轼在说到道与易的关系时,说:“相因而有,谓之‘生生’。夫苟不生,则无得无丧,无吉无凶。方是之时,易存乎其中而人莫见,故谓之道,而不谓之易。有生有物,物转相生,而吉凶得丧之变备矣。方是之时,道行乎其间而人不知,故谓之易,而不谓之道。”④在物未生成之时,宇宙空无一物,所以“谓之道,而不谓之易”,但是却有生物的可能性,因为“易存乎其中而人莫见”。苏轼又说:“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喻道之似,莫密于此者矣……若夫水之未生,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可谓之无有,此真道之似也。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立而道不见矣。”⑤如果将以上两则引文合看,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轼所说的“廓然无一物”最类似于道,但又不是道的含义所在。因为廓然无一物是从易的角度而言,此时易还没有演化为万物,而易很显然不是道,只能说最与道相似。苏轼认为道与易是联系在一起的,道是世界的本体论根源,而易是世界生成的宇宙论根源。

苏轼说在无物之阶段最类似道,还是相对于万物生成之阶段“有”而言的。在他看来,万物生成以后,易就由廓然无一物发展成为有形有象之万物。此时,道就隐藏在物中,因此常常受到物的遮蔽;不像在物未生成阶段,彼时的道别无一物之遮蔽,因此表现得明显一些。所以苏轼将道呈现得明显的阶段称之为道,将易呈现得明显的阶段称之为易。这也表明道最显著的特性就是无,易最显著的特性是有形有象之万物。所以在物未成之阶段称之为道,是相对于物已成之阶段称之为易而言的。

从上文所引,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苏轼所阐述的道与易的关系。在未生成物阶段,道与易就相辅相成。并非是有个道在前,而后有易。苏轼将易分成两个阶段,即无形无象的阶段和有形有象的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主要呈现为道,后一个阶段主要呈现为易。因此,物生成以后,似乎道这时才开始寓于物之间。但是我们就苏轼论道与易自始至终相辅相成来看,道都是寓于易之中,不存在道与易分离的情况。所以,也不存在道与物分离的情况。从整个无形无象和有形有象都统称为易来看,苏轼的道都寓于易之中,因此,他的本意是以为道与易是不相分离的。

道隐于易中,苏轼以为我们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道。更具体地说,他以为只有通过易并达到无心的境界才能体认到道,而无心在苏轼哲学中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二、无心的三种含义

(一)“物我相忘”――有意识地做到无心

受到佛道及当时学界静坐风气的影响,苏轼也通过静坐的方式来体认道。在解《庄子・广成子》中,苏轼写道:“窈窈冥冥者,其状如登高望远,察千里之毫末,如临深府幽,玩万仞之藏宝也。昏昏默默者,其状如枯木死灰,无可生可然之道也。曰:道止于此乎?曰:此窈冥昏默之状,乃致道之方也。如指以为道,则窈冥昏默者,可得谓之道乎?人能弃世独居,体窈冥昏默之状,以入于精极之渊,本有不得于道者也。学道者患其散且伪也,故窈窈冥冥者,所以致一也,昏昏默默者,所以全真也。”⑥

苏轼以为静坐修炼只是一种致道的途径,还不是道本身,但是这种修炼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其一,它能够使我们的心灵宁静下来,因为学道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散且伪”。如果内心宁静下来,就能为下一个阶段的悟道做好准备。其二,从道与易的关系来考察,道藏于易中,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易来体认道。在易未形成万物之前,是“廓然无一物”的世界。根据通过易来体认道的原理,这时,易未形成万物,我们只能在无之中来体认道。因此,我们静坐、无思也是一种通过易来体认道的方式,这与在万物形成以后,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体认道的原理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概而言之,如果我们承认通过万物来体认道是一种悟道的方式,那么,我们也势必要承认通过易还未形成万物时之无来体认道也是一种悟道的方式。但是苏轼为什么要说单纯地通过这种方式“本有不得于道者”呢?因为在苏轼看来,易既有无形无象的阶段又有有形有象的阶段,如果只是通过无形无象来体认道,则很显然就遗漏了有形有象的阶段。因此,这种工夫在苏轼看来只是做到了一半,换句话说,如果不在有形有象的阶段来体认道,则我们悟道的努力就是半途而废。因此在无之中悟道只是悟道的一个部分,是一种途径,光有此很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苏轼说这种方式对于我们最终目的的悟道是“本有不得于道者也”。

静坐在苏轼看来无疑是一种达到无心境界的途径,它主要是通过无形无象之易来体认道;只是相对于悟道还必须通过有形有象之易来实现而言,光有它还是不完整的。它的精髓就是“物我相忘”,有意识地做到无心。实际上,在他看来不仅要采用专门的方式(如静坐)做到无心,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要有意识地做到“物我相忘”。这就是在我们应物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忘记那些私心杂念,达到一种类似静坐式的无心状态。

(二)“未尝有心也,心以礼作”――在应物上的无心

在万物形成以后,易进入到了有形有象的阶段,此时道隐藏于万物之中。怎样才能体认存于万物之中的道呢?苏轼以为仍然要做到无心,而这种无心是指应物而使物各得其所,因而这种无心实际上是指没有私心自用,即没有以任何私心来应物。苏轼以为要在应物中真正达到无心的境界,就必须应物而合理,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合理应物,则我们内心必然对此耿耿于怀,所谓的无心也必然是自欺欺人的事情,即使自己不自责,也会遭受他人的责备,因而自我难以做到置身事外。所以,苏轼说:“凡事之因物而中理者,人不知其有是也。饮食未尝无五味也,而人不知者,以其适宜而中度也。”⑦应物而合理自然就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因此,应物做到合理是通达无心的必由之路。苏轼以为要做到应物而合乎情理,使物各得其所,则须遵循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个标准就是要没有私念和各种成见。在《思堂记》中,苏轼以为思不能是“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即思不能是个人私利之思虑。无心也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遵循,只是不要用自己的私心来应物,则能应物而不累于物,这就是无心。在《东坡书传》中,苏轼说道:“未尝作事也,事以义起;未尝有心也,心以礼作。”⑧将事情做得符合义与礼,则我们就能在道义上做到真正的心无挂碍,否则,所谓的无心也就是麻木不仁。可见,苏轼无心思想虽来自佛道思想的启迪,但是却融进了儒家积极有为的内容。

另一个标准就是情本论⑨。苏轼以为应物要遵循义与礼,而义与礼是以人情为基础的,这就是他的情本论思想。他说:“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今夫五常之教,惟礼为若强人者。何则?人情莫不好逸豫而恶劳苦……”⑩苏轼言下之意是五常之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以人情为基础,只是礼给人的印象有约束人言行的特性,但仍然是以人情为本的。苏轼将人情提高到五常之本的高度,足见情本论在他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人情是五常之本,也是做任何事的出发点和标准。

苏轼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扫除心中顽固的私念与成见,遵循一定的“义”与“礼”及情本论的标准,则就能做到应物而无心,就能应物而不累于物,应物而无不使得物各得其所。他说:“夫无心而一,一而信,则物莫不得尽其天理以生以死。”

(三)“不自知”――精于用物上的无心

苏轼体认存于有形有象之中的道,一方面要循礼而应物,这样才能在应物中使得物各得其所,心不为物所累,因而就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做到用物而“不自知”,这是指经过反复实践,用物达到非常娴熟的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无心的境界。苏轼以为达到用物而“不自知”、“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程度也是悟道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他说:“是岂非性也哉?君子之至于是,用是为道,则去圣不远矣。虽然,有至是者,有用是者,则其为道常二。犹器之用于手,不如手之自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虽有圣智,莫知其所以然而然。君子之于道,至于一而不二,如手之自用,则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此所以寄之命也。”总括而言,苏轼特别提出“不自知”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这些说法,表明我们要做到无心,须要反复实践,不断磨练,直至达到用之而不自知的程度,因而达到无心是一个不断探索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这表明苏轼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他获得各项才能的切身体验和经验之谈。苏轼这个思想的意义在于他强调了我们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光讲有意识地做到无心和应物而无心,那还不全面,甚至是纸上谈兵。

苏轼以为只有在对事物进行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一个不自知的境界,才是道的境界。可见,道的境界的实现就是我们不断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苏轼将做到不自知看做道的境界,实际上是将实践的效果上升到本体的高度,这种对实践的认识在宋明哲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他不以为在某件事上体认到了道就等于一劳永逸,因为世事永无止境,我们的实践就永无止境,因而体认道就是一个永恒的过程。苏轼的这些看法在今天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其哲学最精彩和最有价值的地方。

总之,当我们通过有形有象的易来体认道时,此时只有做到了无心,即没有自己的私虑而能循礼才可谓体认到了道,此时是“未尝有心也,心以礼作”。此阶段另一种体认道的方式是将此应物做到“不自知”的无心境界。但是我们也要通过无形无象的易来体认道,即做静坐的工夫修养和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做到无心,这也有利于为体认有形有象的易更好地除去私虑。总括而言,苏轼所阐述的这三种无心都是一种道的境界,都可以体悟到道。这三种途径都可以归纳为通过易来体认道,因此,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途径来体认道,只是从形式上讲有三种罢了。

从以上三种形式的无心的阐述来看,虽然无心的说法借鉴于佛道,但是除掉第一种无心有些佛道的影子而外,后两种悟道方式上的无心完全是在佛道的形式里融汇进了儒家积极有为的精神。而且苏轼用佛道无心的形式将儒家积极有为的精神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体现了他对道德性命之学的独特建构。

三、性情论内在于道与易的体系之中

苏轼的性情论不仅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道与易的关系。所以,当我们从道与易的角度来讨论苏轼的哲学体系时,有必要对苏轼的性情论与道、易关系做一些概要的探讨。

道是本体,易是生生之用。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从其表象而言,首先落入了易的范畴之中。因此,作为与他物区别开来的人的自然之性与情是属于易的。所以,在苏轼看来,既然我们是通过易来体认道,那么,在对待人的性情这个“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它而实现对道的体认。

当我们体悟到道时,也就体悟到了人的本性。这个本性就是道在人身上的显现,此本性即道。所以,苏轼思想中的人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超验的本体之性与经验范畴的自然之性。在早期,苏轼主要阐述了自然之性,有关的论述集中于嘉六年应制科所上《中庸论》等25篇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扬雄论》,当时苏轼只有26岁。他说:“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是天下知其不可也。圣人无是,无由以为圣;而小人无是,无由以为恶。圣人以其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御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恶。由此观之,则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在《中庸论上》中,苏轼更是明白地说:“人之好恶,莫如好色而恶臭,是人之性也。好善如好色,恶恶如恶臭,是圣人之诚也。”

饮食男女是人之性,苏轼是将人之欲望看作性,这种意义上的性可以称之为自然之性。他紧接着用七情来对此进行了概括,并且以为没有包含七情在内的自然之性作为基础,圣人与小人都不能成其为其所是的样子。苏轼进一步认为,这个基础不具有善恶的性质,也并不决定主体行为的善恶与否。但圣人可以以此自然之性作为基础而为善,小人可以以此作为基础而为恶。所以自然之性可以引起善恶的结果,是从基础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从哲学本体的根源而言。这是苏轼早期的看法。

后期苏轼在完成于元丰四年前后的《苏氏易传》(又名《东坡易传》、《毗陵易传》等)中对性的看法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已年近五旬的苏轼,已转向从善恶根源的角度探讨人性。他说:“古之君子,患性之难见也,故以可见者言性。夫以可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消,亦有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尧舜不能加焉,桀纣不能亡焉,是岂非性也哉?君子之至于是,用是为道,则去圣不远矣。虽然,有至是者,有用是者,则其为道常二。犹器之用于手,不如手之自用,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性至于是,则谓之命……命之与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无我,则谓之命耳。”

“古之君子,患性之难见也”,这个性不可能是早期所指的自然之性,而是本体之性。本体之性是难以认识的,但也并非不可认识。苏轼此处用君子日消其不善、小人日消其善的论据很显然是受到了老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及其中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万物具有对立性,如果消除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善者日消不仅消除了善,也消除了善者的对立面恶,因为对立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同样恶者日消不仅消除了恶,也消除了善。长期做这样的修养功夫,自我就进入到了一个无恶无善的境界。朱熹在评论苏轼这段话的时候说:“夫谓不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则疑若谓夫本然之至善矣。谓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则疑若谓夫良心之萌蘖矣。以是谓性之所在,则似矣。”他也是从类似于无的最初之“本然”和“萌蘖”来理解,只不过他站在理学家的立场上以为最初之本然是“至善”,而苏轼认为它是具有无之特点的“性”或“道”。从苏轼所说的“命之与性,非有天人之辨也,至其一而无我,则谓之命耳”这句话来看,这个无善无恶的境界的主要特点就是无,即“无我”的境界。无的特点,从主体“我”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心。这种具有无之特点的本体之性是引起善恶的根源。这种本体之性的特点我们根据苏轼的话“性至于是,则谓之命”,还可以概括为性命之性。所以苏轼的本体之性与其道相对应实际上也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即与在无形无象之阶段之道所对应的本体之性和与在有形有象阶段之道所对应的应物而自然及精于用物而不自知的本体之性。

综合前后两个时期苏轼对人性的论述来看,前期的自然之性引起善恶是从作为基础的角度而言的,而后期的本体之性引起善恶是从根源的角度而言的。从哲学的角度讲,苏轼后期的人性论从本体之性入手来讨论善恶问题,比起前期来更显哲理的致思。苏轼在其学术活动的前后期,虽然讨论善恶的角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他对性具有善恶属性的否认则是前后一致的。

苏轼用性之本体解释了善恶产生的根源,但是一个人如果能达到本体之性的境界,就必然外显为应物而使物各得其所;如果从伦理属性的角度进行评判,则必然是善的,而不是恶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善恶是我们能否按照达到本体之性须遵循的标准而引起的结果。例如,我们需要遵守情本论的标准,否则可能就引起恶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我们不能遵守一定的标准而导致恶,是因为性从根源的角度讲就有可能导致恶,所以苏轼不用像程颐那样引入气质之性的范畴来解释恶之产生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体认到道与性,在有物有象的阶段,我们只有遵循了自然规律以后,达到了“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程度,才能体认到道之无的特性。而对于儒家来说,道最终总是落实到人文的意义来说的,因而道更多的是指社会规范。所以,苏轼认为我们只有在遵循了由情本论所确立的社会规范之后,不断实践,才能最终达到“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境界,才可谓体认到了道。这样,苏轼的道与事物的规律与社会规范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我们明白了苏轼对人性的看法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以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性情关系与道与易关系的内在联系。苏轼的性情关系也应当从性的两个层面上分别加以考察,从本体之性的角度而言,性情关系就是道与易的关系,即性是情的本体,情是性的发用。只有通过情的合理满足才能实现性,体悟性。从性为自然之性的角度来看,性情关系是同一个层面上一致的关系,是相对于本性之体而言处在用层面上的派生关系。因此,从性的第一个层面的含义来看,性情关系就是道与易的关系;从性的第二个层面来看,性情关系都处在易的范畴之内,都是道在易领域的表现。由此可见,苏轼的性情关系是道与易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综观全文,苏轼用道与易的关系来构建其哲学体系,作为本体之道只有通过易才能体认。苏轼以为悟道的关键是要做到无心,而无心有三种含义,因此,悟道的方式也有三种。在第三种方式的悟道中,苏轼将实践的效果提升到本体的高度,凸显了他哲学的独特品质与价值。性情论是苏轼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性情关系是道与易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6篇

[关键词]《周易》 位要义 道 中华人格

中国哲学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冥想,它以生命作为对象,用心在于如何调节生命,来运转和安据生命。《周易》作为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其本质内核的易道就是创造宇宙生命“生生之道”的哲学阐发。“位”的要义作为易道思想阐发“生生之道”一个重要体例,与易道中许许多多观念一样,对于整个中华文化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历代易学家对“位”这一观念均给予相当的重视。为此,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对《周易》中“位”观念及其对中华人格的形成和影响作一番考量,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位”的观念是《周易》的重要体例范畴

“位”是《周易》全文中重要的概念范畴。《易传》认为易卦六爻即由“六位”构成,《系辞传》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彖传》说“六位时成”,《说卦传》又说“易六位而成章”,即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均由阴阳二爻排列组合而成,各爻之间存在着空间位置关系。“位”在《周易》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爻位”之位,以“一”和“一一”为基本符号的排列组合方式。二是与宇宙生存状态以及对宇宙生存状态的认知观念和意义相应的“人之所立”之“位”。“人之所立”之“位”多与“君子”等相联系,如“君子进德修业,是故居上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乾卦象传》)及“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同上)。

作为爻位的“位”,表示事物在同一卦中不同阶段的状况,一卦中六个爻象征着六个不同的位置,对于分居各位的阴爻阳爻而言,就有“中位”和“正位”之分,又有“当位”和“不当位”之别。所谓“当位”指的复卦六爻,属于奇数的初、三、五这三个爻位为阳位,属于偶数的二、四、六这三个爻位为阴位。倘若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为“当位”;倘若阳爻居阴爻或阴爻居阳爻,则为“不当位”。阴阳爻当位与否,是《周易》据象推演的一条重要规则,在一般情况下当位的爻象征吉利,不当位的爻象征不吉利。当位规则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位的爻并不意味着吉利,而不当位的爻也并非意味着凶险,这就是说爻位除了“当位”这条规则外,还要受其他一些规则的牵制和影响,这就意味着“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同一个“位”上,不是谁都会一定得吉或凶。这就需要根据每一卦的“卦时”以及阴阳各爻的具置所关联的“承、乘、比、应、中”等联系而定。由此可见,“位”的吉与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对各种因素作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其位”,“得位”“当位”。这种对各种因素综合的品质应用于社会,就是要求人们对自己所在的“位”,无论是职位还是地位,无论是上位还是下位,都要有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动的社会和人生,真正做到得“中正之位”,成就自己的事业。

易的本义是变易,变易包括“时”与“位”的变化,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时”与“位”的变化,“时”是变化的客观形式,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时”的规定性,均受“时”的制约,因而“时”的观念相对于“位”而言是一种客观的情势。其所代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无法选择的,而“位”虽然与“时”并生并存,“位”的变化则从属于“时”,是“时”中之“位”的变化。易卦中的“当位”与“不当位”之说,就是要考虑“位”是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故要求审时度势。根据“时”的势态来调整所处的“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位”的观念更多地侧重于可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一面,尤其是个人的主观态度。因为与“时”相比,“位” 是人可以选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对“位”的选择和调整中.“当位”的“当”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针对人对于“位”的选择而言,强调量力而行,要求人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当位的另一种含义就是适当,这就是强调在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中,不仅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况选择职位和地位,而且更要根据自己所处的“位”来协调与他人和社会关系。只有将选择上的“恰当”与调整上的“适当”相结合,才是全面的当位,也才是对“位”的真正准确的把握。

由上述可知,对“位”的把握,其实就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的配合和协调,使之处于得当、有序和安份的合理状态。《周易》将抽象的“位”化为和人紧密相关联的规范性原理,并以之作为人生实践的预示和指南,其要义就是要求人如何适应外在世界,建立和保有独立人格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讲,《周易》的“位”观念同我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人格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相关的联系。

二、易道之“位”是《周易》核心思想“道” 价值观的彰显

道属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定义的描述是对“形而下”,有形之器抽象概括后而形成的“形而上”理性的概念,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道”的内涵由阴阳构成,阴阳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的规律。在《周易》看来,易与道是相应和相通的,两者均为易哲学最高同义的范畴。《周易》中的论“易”,取其“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之理,故有“生生之谓易”(《系辞上》).“易”就是以“生生之道”来调和阴阳关系,以调节阴阳而近“道”,所以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道”作为形而上的理性的概念,强调“有”和“无”的相比。以静观的方式看待阴阳之间的作用,让“无中”之“有”化生万物;让“有”中之“无”统摄万物。“易”强调变与不变,以动态的方式面对阴阳,突出“变”与“不变”之间的相互依存,以“不易”中的“变易”产生世界,以“变易”中的“不易”来诠释世界。“道”与“易”都是对宇宙规律的感性直观上抽象出来,两者所面对的都是一阴一阳这种中国哲学中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物质,两者都从自己的角度对这种“阴阳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给予了解释,也都在这种解释之中确立了同样的本体地位。所以从阴阳以观之,“道”与“易”是对应和相通的,是同一概念,具有同等的地位。“易”所具有的“变易、不易、简易”的特征同样也是“道”的特征,“易以道阴阳”,历代各派学者都把“易”当作“道”作为自己学说中最高范畴的同义范畴,当作万物的本源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统称之为“易道”。

易道贵中和,这是因为“道”作为宇宙最高的范畴,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心”与“物”的统一,是“存在”和“存在者”的统一。所以这样的“道”所彰显的是一种“和”的境界。《易传》把宇宙和谐概括为阴阳之道,乾道刚健以生物,坤道柔顺以成物,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从这个意义讲,《周易》的精神核心是“中和”;其和谐思维的基本点是由“阴阳”引伸出来并贯穿于《周易》的全部。《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里所言的“善”与“性”,其实质内涵就是阐发易道的合理性。在《周易》看来,对“道”合理性的阐发不在于构成易道内涵二基本元素阴与阳本身具有合理性,而是阴与阳二基本元素所处的位置在结构上是否具有合理性。易道强调中、正、当这些规则,实际上就是强调结构上的合理性,换句话说也就是所处的“位”的合理性。由此可以进而认为,易中之“位”就是“道”的“位”,《周易》中对“位”的把握也就成了对最高范畴“道”以及这种“道”之后的“和”境界的把握和追求。

“和”是合乎逻辑或规律的状态,是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是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也是事物的主导方面,发展趋势和最高目标。《周易》的“道”其实就是这种“和”思想的古代表述。在周易看来,“和”及与之相近的“中道”观念一直是其重要的哲学范畴,被认为是事物的根本法则,遵循这个法则,天地万物便获得秩序,顺利长育,即“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足天下之大道也;至于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传》尚中正,源于《易经》中对“中位”的重视。所谓“中位”就是易卦中二、五爻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二五爻之位的爻象称为中爻。据统计,在《易经》中,二、五爻吉位最多,合计占47%,差不多占总数的一半,其凶辞也最少,合计仅仅占13.9%,如果再把“吉凶”与“迁善改过”之中的位爻联系起来,居中位应吉之象就更多了,因而有“二多誉,五多功”之说法,足见中位的重要。

就“和”的本质来说,“和”的本质,是指不同事物之间多样性的协调统一,因为有多样性,才会有互补性,“和而不同”是一种“适中”,换句话说,就是各种性质,各安其分、各适其度,以达到一种中正调和的状态。易道将“和”这种众多的统一,归结为对立双方的统一,即阴阳统一,按《周易》哲学观点,阴阳统一是一种相应相感的统一,首先是相应,阴与阳应,阳与阴应,进一步则是相感,再进一步是相交,最后实现二者的融合。从这个意义来说,易道将众多因素对立和统一,高度抽象概括为阴阳统一和刚柔相济。这种统一,又不是那种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这种“和”由于恰到好处,所以又称为“中和”,“中”即恰当之谓也。因此可以这么进一步认为,刚柔相济,阴阳平衡,既是《周易》致中的方法,又是《周易》致中的结果,这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求“和”,而易道致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的境地。在易卦的建构中,二五两中爻阴阳两应叫做“中”,“二五”两中爻阴阳当位,又应位称为“中和”,“中和”又叫“太和”。(《乾道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贞”就是“正”,就是“中”,说明阴阳制约,刚柔相济,才能“中和”与“和合”,才能保持稳定。程颐把阴阳在易卦中爻相逢相交称为“刚柔相济”,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既济》卦为例来加以实证,《既济》下离上坎,初、三、五为阳,二、四、上为阴,各爻以及各爻之间当位、中正、比应、无所不具,所以《彖传》说“利贞,刚柔正而当位也”,此卦象十分典型地表现阴阳刚柔交互错综、互补、参和、统一的中和状态。

就“和”的价值观来说,易道最高价值观是“太和”的观念和境界,《周易・乾・彖辞传》提出“太和”思想,可以说是对卦爻的价值理想的解读。也是赋予卦爻符号以价值的观念。因此,作为易道对把握的“位”,其要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空间位置秩序的简单表述上,而是包含有更为深广的内涵意义。众所周知,一个民族精神人格的构建与该民族追求崇尚的价值观念有密切的关系。就价值观而言,易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世界观,代表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根本特征,而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组成部分的中华人格的构建也必然是在这一根本特征的哲学根基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如果说,单独的“位”对以后文化中各家各派在人格问题上提供了某种伦理道德上规定性的话,那么与“道”相通的“位”观念就成为这些派别的人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意义上的范式和模本。当然,作为中华思想重要的元典的《周易》,其为后世的诸子百家所提供的不会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各取所需,自由发展的空间。中华民族正是以宇宙为本体的“道”的指引下,构建了一种“圆融”的精神人格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的儒家和道家分别吸收这一范式,结合自己对“道”的不同理解,成就了各具特色的人格理论。

三、儒、道两家对“易道”之“位”回应

当我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作为一番细致而全面的考量的时候,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思想文化主体代表的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一直以来都致力于追求一种完美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的境界。它们的这些对理想人格境界和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与易道崇向“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将天地之道和人道合而为一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源流传承和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从发生学角度来看,以《易经》为中心的《周易》系统先于儒、道两家思想产生。也就是说,《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可以说儒道两家的思想导源,为儒道两所共尊,儒家尊之为“六经之首”,道家尊之为“三玄之一”,正是《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作为易学的内核“易道”在其阐发过程中的构建起来的“道”之“位”范式,对儒、道来说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也正是在对这一范式的回应中,儒道两家建立了各自的独立人格观念,各不相同又不离其宗,而其中的关键是它们对“道”的理解和回应上。

儒家以“仁”作为其哲学的生命点,用“仁”来解释“道”,“仁”对儒家来说,既是一种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是一种政治理解。因此,儒家的“仁”之道具有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表现。内在表现为个人内在的修养,即“正心修身”,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并且切实做到“推已及人”,把仁德推广到天下,济世安民,实现爱民、惠民、利民、富民的目的。外在的表现则是主张积极入世、兼善天下,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仁人君子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为了事业,为了信念,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精神,奋发图强,以自己的实绩去赢得社会的敬重,在为社会作贡献中成就自身的价值。当然,儒家强调的这种担当意识和进取精神是依“仁”之道和处“道”之“当位”前提下履行的。“道”之“位”会随着具体情况会发生改变,作为内在的“仁”之道是不变的,因而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永守正道的信念。这也是《周易》中“易”与“位”之间关系的反映。正因为有了这种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统一,儒家所崇尚的“君子人格”才会成为中华人民所共有的人格精神的主流。

先秦的道家对自然和谐仰慕至极,他们以“自然释道”,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道通为”的“位”的观念和人格理想。在道家那里,“道”是最高的范畴,是道家学说的基础。“道法自然”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自然无为。因此,道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虽然道家极少谈“位”,但道家的天道自然观所表达出的对“自然”的崇尚,本身就包含有“位”的观念,也就是说“自然”就是其代表的“位”。何谓“自然”,“自然”就是事物本来自在的情状,就是“自然而然”之意。为此,老子强调;无论处理人与外在人的自然界,还是处理人与人自身的关系,都要象“天”化生万物一样“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则是因为无论是外在于人的世界,还是人本身,都是“道”创生的,所以,只有把握了“道”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自然社会运行规律,也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人与外界的关系。在老子看来,人与外界自然在“道”的面前是没有分别的,人与外在世界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懂得了“道”,物与我都是“道”的产物,两者之间就没有分别,那么只要人能够顺应“自然之道”,人就能够把握外在世界的本质.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也就能够真正做到有所作为。据于道家这一价值取向,道家在理想人格的构建上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来追求一种“道通为”的最高理想人格境界。道家认为,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目标,主要通过精神的修养,即“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周其性”(《庄子・缮养》),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与自然万物合为一体,从而达到离形去象,得意忘形,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高邈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凡一种人格理想,总是根植于其背后的哲学根基,这一哲学根基是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最后态度,也是回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的深层答案。由于哲学根基各异,对“道”的理解不同,因而导致每一种“道”的内涵所衍生出来理想人格也相径庭。儒家在孔子那里,形式的礼乐被赋予“仁”的内在价值依据,孔子以“仁”来重新诠释,铸造思想核心,“仁”也就变成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品质。而在道家那里,“道法自然”和“非常道”则成了超越伦理意义的一种本体论的天道自然观,道家认为要获得“道”,就必然超越观念,超越礼乐和超越整个文化观念,而在修养的顺序也必须颠倒过来,成为异向适已的逍遥,异向旷达的无为和异向遁世的求真。因此,由道家“道”衍生出来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注重保持人的自然本性,追求自身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脱的圣人真人的逍遥人格。

正是因为儒道思想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造成它们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迥然各异的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的观念,从而使得儒道两家在理想人格模式的构建上大异其趣。而且还使得这些大异其趣的理念人格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现实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差异。儒家的理想人格模式推崇尊德重行、乐群贵和、倡导经帮济世,强调“内圣外王”,其思想充满着积极进取心的奋发精神和昂扬向上的阳刚之气,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统治者的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统治者利用而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用来维护封建纲常伦理和阶级统治秩序,儒家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和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泛道德主义的儒家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了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和谐轻抗争,重群体轻个体,往往造成了压抑个体自由,束缚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性精神的桎梏。道家追求天然本性,自由意志,崇尚乐于天命,强调清心寡欲,引发人们对生命尊严和意志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道家那种不为物迁,游乎尘外的超世态度,那种对权势以及物欲的淡化和高傲情趣,透视了其精神上的超凡脱俗。这种观念确实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个性解放,也有利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但是道家理想倾向于消极避世,片面追求全真保性,提倡无为不争,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忽视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等观念,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而不被统治者所用。因此在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尽管道家思想一度与儒家思想并驾齐驱,但主干的还是作为治世经典的,面目出现的儒家思想。

第7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不确定性;含混;修辞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每个词语在人们的长期交流中都有约定俗成的相对独立的意义,但是,它有表示多种意义的可能。意义掩藏在语言符号中,一个词语的能指和所指并不构成一个完整固定的符号,它们往往是相互分裂的,能指只能在所指的岩层表面自由漂移。因此,文本的意义是不断游移、播撒、自相矛盾甚至是倾覆的。

一、言意关系

从文学创作来说,作者要极力展示、显现内心深处混沌无边的情兴世界,常常陷于言不尽意的矛盾中。语言能否准确无欺地传达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是我国古代先贤们特别关注的言意关系问题。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老子,他发出了“道不可言”的感慨。《易传》承认“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又肯定“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然而孔颖达认为:“意有深邃委屈,非言可写,是言不尽意也。”庄子承接其思辨的余绪,进一步对“以象言道”表示了困惑,他在《庄子•天道》中说:“语有所贵,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语言作为意义的载体,无论言过其实还是言之能力有限,都对意有束缚。毕竟,像叶燮指出的“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而且,言不能传达意还有一个情的问题。感情到语言并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由隐到显的过程。言首先不能尽意,从动态上看,转化为有文字表达的意也发生变化,经层层递减,情由隐而显,却因显而隐。当专注于语言去发掘意义时,这意义已与原初的不尽相同了。文学文本有“言、意、象”三要素。“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民族,既然言不尽意,言难尽情,那么就只能由意象来寄托了。这样,语言便成了一个开放的包容一切的系统。

二、文学语言的独特性

文学语言是一种多义性的语言。但丁早就提出文学具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字面意义是首要的,其他意义都蕴涵在它里面,由它生发而出。这四种意义的层层组合、涵摄,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谓的话语蕴藉。文学即是一种话语蕴藉。中世纪的西方流行一首小诗:“字面意义多明了,寓言意义细分晓,道德意义辨善恶,神秘意义藏奥妙。”蒋成瑀曾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按上述四种意义进行解读:“字面意义指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是保持距离;伦理意义指示处世待人的行为准则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这说明文学文本在共通的语言意义下还潜藏着丰富的人文意义。

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是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多义,看似单一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优秀作品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以简驭繁,以少总多,含而不露,创造“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水月镜花之境。如《红楼梦》写黛玉临终前得知宝玉、宝钗结婚的消息,一反常态的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你好”之后的省略号隐藏着丰富的内容,语义模糊不定,意蕴隽永。

文学语言更是一种情境语言,只有把它放到当时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也只有对社会背景有很强的穿透力的人才可准确把握。《雷雨》中周朴园对繁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如果单纯的把这以为是周对妻子的关心就大错特错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文学文本的语言背后,还隐藏着十分深刻、丰富、独特的社会内容。话语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从能指到能指的简单漂移,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甚至是极易被误导的。我们应该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入挖掘潜藏于其中的背景意义,读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当然,文学语言也要求准确,但这个准确并不等同于科学理论语言中的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毫不含糊,不容质疑,而是指在细心体验、认真区别词语的感彩等前提下,精挑细选出来的、能恰如其分的、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事物状貌的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词语,能达到“一字贴切,全篇生色”的审美效果,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愉悦。如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的“一”并不是确指,但它给了读者一个心理构图的蓝本,东家之女的美被勾勒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三、文学语言的技巧性

由于文学文本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语言作为文学当仁不让的载体,身肩重任,复杂繁丰、捉摸不定的意象全集中地凭借着它来展露。因此,文学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非得讲究技巧性不可。只有在技巧的控制下,“苍白的语言”才不至于“苍白”,才能建构起富有张力的艺术大厦。阿恩海姆说得好:“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包含着一种倾向性的张力的”。

我们知道:“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者,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世界万物的不确定性、思维的模糊性使文学语言也具有“鲜明”的模糊性。作家深知其中三昧,故以艺术性的模糊语言创造模糊化的意象,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符号的语义生成功能,使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让人着迷。

文学语言的最大技巧是空白艺术。“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此话言中空白的无限蕴涵。明代陆时雍道:“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诗不患无景,而患景之烦。”“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画家若想鹤立鸡群,不但要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慧眼,更要具备善设空白、巧置悬念的匠心。同样地,一个作家要想使其作品放射出永久的生命力,不像昙花之一现,流星之一闪,则必须给语言留下足够的空白与不定点,使读者能够自由地驰骋想象,拥有发挥再创造的广阔空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说出了什么,而更主要的在于它没有说出来的含蓄无穷的部分。

现象学美学专家英加登认为,任何作品“确定方面”总是有限的,无论作品如何详尽地去描述,都无法穷形尽相。伊瑟尔进一步发现,空白隐含着文本各部分的潜在联系,在功能上起阅读交流动力的作用,并能调节读者与文本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为追求自身的诗意境界,而要求语言趋于跳跃、含蓄。这就促成了语言规则、逻辑规律的瓦解以及语言空白的生成,有助于拓展想象空间,丰富话语蕴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词由12个孤单、灰暗的意象组成,语法逻辑几乎被毁弃殆尽,但这些断裂的句子、孤单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相当深远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字里行间我们不但可以想象作者满脸的沧桑以及他所面对的肃杀荒凉的世界,而且可以想象出他的无奈与落魄、失意与坎坷,甚至是对妻子的思念之切。真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枯藤”“老树”等都是确定的客观事物,将他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物与物之间产生了语言空白,使人释放具体化潜能,造成一种审美张力,同时,可激发人的想象去填充空白,弥补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突破有限,进入一个无限的宇宙和无止境的过程。

西方文论家、语言学家似乎都对“修辞学”情有独钟。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修辞艺术,进行文学创作适当的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法,会使全文增色不少。反讽与变形以超然的态度、戏谑的口吻表达言外之意,通常传达的是与字面义迥异的内涵,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叛;比喻的妙用可较好地解决表达的困难,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使仅可意会的事物状貌鲜明地活现于眼前……修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文学的不确定性方面来讲,语词的活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无生命的早春自然现象与“闹”联在一起,改变了施动者的性质,使红杏有了生命和性格;同样,“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绿”“弄”二字偏离了习惯用法和经验,开拓出全新的感性和丰富性。

古典诗歌中,连接意象的词或字往往起“意化”的重要作用,或造成诗旨的多义或造成意境的朦胧。如《蜀相》颔联写祠内景物:“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因“自”“空”两字连缀从而产生多义,仇兆鳌认为是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萧涤非则认为“诗人的意图,正是要把祠堂春景写的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好的春景如莺声等一起抹倒,来加倍突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如果理解为荒凉,便不能起到这种反衬作用。”可见,连接词也是有消解感情指向性的作用,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中并存多种语法结构也会导致诗的不确定性。像“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杜甫)把“围”、“起”分别理解为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的作用,得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理解。

第8篇

责任管理释放生产力

履行社会责任是南方电网与生俱来的使命。对公司而言,责任不仅有能量,也是生产力,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责任生产力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责任是企业运作的基石,是创新发展的源泉。责任感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细小的工作失误有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导致企业运营不善。只有员工尽职尽责、主动工作,企业才有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二、责任是凝心聚力的纽带,是抵抗风险的“堤坝”。责任心能团结员工,促使员工为企业尽心尽力;责任能提升执行力,让企业运转更流畅、高效;责任能提升企业攻坚克难、抵御风险、防治腐败的能力。

为此,广州供电局在探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过程中,拓展了社会责任工作的外延,推出责任品牌和责任文化,并从三个方面同步开展工作,使社会责任、责任品牌、责任文化三者各有侧重又交融互促,形成有机的整体。

如果把企业看作一个人,那么社会责任就是他的责任主体,责任品牌是外在形象,责任文化是内在精神。人履行社会责任,他的形象体现履责,精神也渗透着责任意识;负责任的形象可以使外界给予他更多的支持,促使其更好地履责,并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又决定其履责行为,完善其负责任形象。责任管理就是通过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将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成一个立体、完整的负责任的人。

广州供电局有关负责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责任就像电,责任管理就像输电线路的‘三相’,将责任输送到电网每个角落,让负责任的企业表里如一、名副其实。”

责任创新提升管理效果

广州供电局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推陈出新,探索用讲故事的方式使社会责任报告获得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有效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品牌度。

公司社会责任工作的“规定动作”包括编制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举办社会责任周活动、建设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等。广州供电局认为,社会责任报告不只是一份“履责成绩单”,也要兼顾实用性、趣味性。只有公众愿意阅读,报告才能体现价值、发挥作用。广州供电局在报告撰写、设计、制作等方面积极创新,如该局201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在内容上紧贴日常生活及公众关注有关电的问题、事件等,在形式上用生动的故事进行讲述,在设计上运用创意主线贯串企业履责足迹,融入更多的岭南地域特色,风格更加清新简约。同时,报告从新媒体“轻阅读”特点中受到启发,策划制作了“责任飞行棋”创意简版,与报告同步,以寓教于乐的游戏和轻松活泼的语言宣传公司履责成果。

报告只有更多地进入公众视野,才能成为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媒介。广州供电局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应用和推广,如今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各专业线内外部沟通交流活动中必送的宣传品。同时,《广州供电局2013年社会责任实践报告》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关注和回应,并荣获了金蜜蜂优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创新专项奖,成为2014年南方电网系统内唯一获此奖项的分子公司报告。

广州供电局积极建设社会责任示范基地。2014年,继广州供电局客户服务中心之后,南沙电力职业体验中心成为第二家挂牌的社会责任示范基地,同时也成为广州市首家开展电力科普宣传的电力知识馆。该基地自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接待参观交流人员1万余人次,圆满完成责任南网行、社会责任周、企业开放日等活动,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

责任品牌拓展企业知名度

社会责任工作不仅要有“真材实料”,更要“做得好也说得好”。公司提出管理好、服务好、形象好的战略目标,其中形象好指的就是品牌。品牌生产力能为企业生存提供更好的环境、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州供电局根据公司战略发展要求,依照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企业实际,首先确定了责任品牌作为品牌定位。为全面了解公司品牌现状,该局开展了历时3个月的责任品牌环境调研,对象包括员工、客户、政府、媒体、社区、供应商、承包商、社会团体等8类利益相关方,通过近3800份调研问卷分析,识别出品牌工作存在多头管理、形象不聚焦、资源分散、缺乏沟通策略等难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协同管理、统一形象、搭建平台、窗口沟通“四步走”应对策略。

在协同管理方面,2014年初,广州供电局了公司系统内首份分子公司《品牌管理办法》,确立了品牌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管理流程,将新闻宣传、营销推广、视觉设计标准等跨专业费用统一纳入品牌费用统筹,提出品牌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新做法。由广州供电局办公室(新闻中心)、企管部、市场部、政工部等相关部门组成品牌管理工作小组,统筹实施全局品牌工作,包括联合编制局年度品牌重点工作计划及开展品牌策划、预算审查等全局性工作,团结各专业线形成方向一致、步调一致、行动一致的品牌合力。

在统一形象方面,该局以南方电网文化理念为引导,首度推出企业品牌主题“让您满意每一度”,广泛运用于全局各类品牌宣传及沟通交流活动中,提升了品牌聚焦度;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策划了电宝宝、电力科学家Power叔叔两位卡通代言人,出版了首套卡通图书《神奇的电宝宝》和系列动画片,利用卡通代言人开展电力科普宣传活动,让企业形象更加亲民、更易传播。

在搭建平台方面,该局建设了品牌资源共享库平台,改变过去各专业线品牌成果不共享、信息不互通的状况,汇集各类品牌资源并实现全局共享。该平台自2014年9月上线以来,共收录40余套资源,总下载使用量达到180余人次。该平台可将资源整合编辑后,到微信等新媒体,开创了品牌工作一家成果、大家利用的互利互惠局面。该平台也是重要的品牌管理工具,取得了多方面效益,包括避免品牌工作重复建设,提升品牌成果的利用价值;实现品牌建设统一管理,整合推广品牌资源,提升品牌传播速度和广度;通过资源贡献及使用情况统计,量化品牌工作评价,促进品牌工作高效、可持续开展。

在窗口沟通方面,该局将优秀业务中心、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等纳入品牌窗口建设,规范了接待流程,形成了对外窗口常态化沟通机制;打造“一度电的旅程”子品牌,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策划不同的旅程路线;整合优质服务、科技创新、绿色电网、电动汽车等履责亮点,并加入互动环节,让利益相关方亲身体验,提升了沟通效果。

责任文化增强企业执行力

“责任文化通过企业内部激励,激活员工的责任感,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广州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广州供电局积极探索责任文化建设,将企业责任与员工责任相结合,激励员工自觉自发履责;让员工从责任的角度提升对自身工作和价值的认识,激发工作热情、主动性和创造力;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业务管理有机结合,促进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

责任文化是广州供电局的企业文化特色。它不脱离公司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法治文化4个专业文化的框架,是南方电网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的有效途径和抓手。通过与4个专业文化充分融合,重点落实安全责任、服务责任、廉洁责任和法治责任,成为奠定企业文化的基石。

第9篇

解识记食品安全常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关心时事,珍爱生命,关爱健康。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1一、班会目的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增加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从小讲卫生、不买零食的好习惯。

二、班会准备

1、班会前一周,让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小摊进行实际调查,并且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安全的。

2、排演小品《爱买零食的他》。

3、分别从小摊上和大超市里购买一些食品。

4、准备一脸盆水以及洗手液、毛巾等物品。

三、班会程序

1、主持人宣布“食品安全与卫生”主题班会活动开始。

2、班主任:同学们!今天我们班举行以“食品安全与卫生”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各位同学已经经过自己的实际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了有关“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知识。希望大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学到的知识带进今天的课堂,达到相互交流、提高安全自护的目的。

3、主持人请同学们汇报对学校周围小摊进行实际调查的结果。

学生谈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烤羊肉串、烤年糕的桌子又黑又脏,食品上叮着苍蝇,有沾满了灰尘。②制棉花糖的机器都是污垢,还不时会有脏东西掉进去,卖主自身也很脏,根本不讲卫生。③袋装食品没有明确的产地、商标,有的已过保质期。

4、主持人小结:大家的眼睛可真亮!观察得非常仔细,调查得很全面,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

这样的食品我们同学吃了能不生病吗?下面我们来看小品《爱吃零食的他》。

5、小品表演《爱吃零食的他》

主要内容:上课时,一个男生突然肚子痛,送到医务室。经校医诊断是得了急性肠胃炎。经过了解,他早上上学时吃了小摊上的油炸鸡腿。

全班讨论:①这位男生得的是什么病?

②他为什么会生病?

6、主持人归纳:学校规定不能到小摊上去买零食吃,可有的同学偷偷地去买,不听老师的劝告,刚才的这位男生就是因为吃了小摊不卫生的食品而生病的。

那么究竟什么的食品才是安全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己从大超市买的食品和我手里的小摊上的食品进行比较,看看安全的食品必须有哪些标识。

学生比较并且讨论:安全的食品要有生产日期、生产厂家具体的地址和电话、保质期、食品的具体组成成分和重量等。

7、主持人:我们大家都知道病从口入,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讲的安全标识以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那么究竟怎样洗才能把手洗干净呢?请A同学为我们作示范,大家一起伸出手来试一试。

①先把双手放在水里浸湿。

②用洗手液将手心和手背都擦遍。

③搓搓手腕,搓搓手背,再搓搓手心。

④用清水将手上的泡泡洗干净。

⑤最后用干净的毛巾把收擦干。

8、班主任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想法及时地和同学进行了交流。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大家都懂得了乱吃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同学们也都表达今后不再乱买零食的决心。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选购安全的食品,并练习了怎样洗手。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大脑更聪明。

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2一、班会目的:

1、知道食品卫生与饮食安全相关知识。

2、了解在学校注意一些食品方面的安全。

二、班会形式:

以问答竞赛游戏为形式,分竞赛小组为单位。

三、班会前准备:

1.让学生查阅食品卫生方面的资料,以备小组交流,做好参赛准备。

2.选定主持人和参赛队员,搞好舞台布置。

3.黑板上书写“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八个美术字。

四、活动过程:

(一)班长宣布“食品安全主题班会“开始,宣读竞赛规则,请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1、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一月一次)。

2、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

3、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

4、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主持人:下面进行第一个环节

(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知识竞赛。(必答题)

大家按小组进行各轮比赛,第一、二组为苹果组,第三、四组为荔枝组。下面开始第一回合的比赛。这个回合是必答题,每道题目都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正确。每个小组回答一道题目,答对加一分,答错不扣分。

1、绿色食品指什么食品?(C)

A、蔬菜和水果B、绿颜色的食品C、安全无污染食品D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2、哪些食物不能一起吃?(A)

A、豆腐和菠菜B、葡萄和苹果C、面包和牛奶D、馒头和豆浆

主持人:好了,第一回合的比赛就到此结束,看来战况还满激烈喔!那现在让我们共同阅读比分。……

(二)抢答题

主持人:下面要进行第二轮的比赛,同学们加油呀!这一轮的比赛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回答,同学们只要回答是或不是、能或不能。在我问完题目后,就可以回答。

1、发霉的花生能吃吗?(不能)

2、油炸的食物是不是可以常吃?(不是)

3、方便面是不是可以作为主食?(不是)

4、我们是不是可以天天吃快餐?(不能)

5、能空腹喝牛奶吗?(不能)

(三)辩论题

小组讨论,并派一个代表说出你们的意见和结论。说得的小组加3分,第二名加2分。

主持人:餐厅、饭店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利弊谈。

答:利:卫生,不易传染各种疾病。

弊:塑料餐具不易处理,造成“白色污染”。一次性筷子浪费大量木材,长此以往,将会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

结论:弊大于利、应停止使用。

主持人:好啦,比赛到这里结束了,现在让我们共同阅读各组的积分。

(四)《食品卫生安全童谣》(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念)。

食品安全真重要,病从口入危害大。

良好习惯要养成,食品挑选切注意。

“三无”食品莫食用,有害物质在其中。

小摊小贩莫相信,卫生更是谈不上。

过期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大又大。

变质食品切分清,中毒机率高又高。

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面临。

饮料、冷饮要节制,损害牙齿的健康。

(五)班主任小结

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3当今社会中,一日三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然而人们就因为一日三餐中,餐桌上那些我们人身体必有的东西一但有什么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轻则会食物中毒,重则会死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等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的重要,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树立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食品中毒事故案例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对食品能够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健康成长。

教学准备:

ppt,准备相应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在猪流感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候,在这个流感多发季节,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遏制病菌,防止流感病毒入侵呢?专家认为,猪流感的传播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手触摸了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物品,再通过口鼻进入体内,所以我们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病从口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同学们,当你平时享受那些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儿童食品时,你是否想到了安全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谈谈关于食品安全的这个话题。

二、得到启迪

(一)案例分析

1、自2010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2、2010年3月20日下午,鸡西市和平小学、园丁小学、师范附小3所小学一些学生,因食用鸿鹄营养送餐厅供应的盒饭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经查,鸿鹄营养送餐厅擅自超《食品卫生许可证》核准的许可范围加工凉菜,生熟食品用具、工具混用,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凉拌松花豆腐被变形杆菌污染,在分装和运输过程中凉拌松花豆腐又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其他食物,引发了食物中毒。

3、2010年3月30日上午,湖北十堰张湾区东风公司46厂大门右侧的小博士幼儿园突发儿童食物中毒事件。

截至3月31日,已有135人出现中毒症状,包括儿童128名,教职工7人,其中10名儿童症状较重。当地卫生部门诊断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a.学生交流

b.教师总结

c.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事故。

【分组汇报:主要是市场、超市、商场、饭店、街边小摊(学生谈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烤羊肉串、烤肠的桌子又黑又脏,食品上叮着苍蝇,有沾满了灰尘。②制棉花糖的机器都是污垢,还不时会有脏东西掉进去,卖主自身也很脏,根本不讲卫生。③袋装食品没有明确的产地、商标,有的已过保质期。有的饭店厨房的卫生极差。】

三、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

1、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较短。

3、中毒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四、认识食物中毒的种类

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肉、鱼、蛋、乳类,凉菜、剩余饭菜等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以及霉变食物中毒。

2、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贝类及鱼类引起的有毒动物引起的中毒以及由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离棉酚等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重金属、亚硝酸盐及农药中毒等。

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类污染的海产贝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看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请看。(给学生看图片并讲解,还可以出示相应的政策),那么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3、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

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是否有腐败变质。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

4、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

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5、尽量不吃剩饭菜。

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粒上有霉点),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7、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

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是喝白开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六、那么如果真的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七、教师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了乱吃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同学们也都表达今后不再乱买零食的决心。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选购安全的食品,并练习了怎样洗手。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41,教学内容:

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从小讲卫生、不买零食的好习惯。

2,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3,教学重点:

认识合理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4,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食品安全要注意什么:

1、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湿、擦、搓、捧、干",人人饭前便后不忘做,病菌不入口。

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

3、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

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

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

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报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够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

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

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三、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四、小结:

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一月一次)。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最后,我们大家一边拍手一边念《食品卫生安全童谣》来结束今天的食品安全主题班会课。

食品安全真重要,病从口入危害大。

良好习惯要养成,食品挑选切注意。

“三无”食品莫食用,有害物质在其中。

小摊小贩莫相信,卫生更是谈不上。

过期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大又大。

变质食品切分清,中毒机率高又高。

油炸腌制要少吃,健康危害正面临。

饮料、冷饮要节制,损害牙齿的健康。

饮食安全教育班会方案5设计理念 :

当今社会中,一日三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然而人们就因为一日三餐中,餐桌上那些我们人身体必有的东西一但有什么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轻则会食物中毒,重则会死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有关食品安全等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的重要,在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树立安全意识,从精神上远离安全隐患,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使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食品中毒事故案例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本次班会活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对食品能够进行选择和鉴别,从而健康成长。

教学准备:

ppt,准备相应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在猪流感病毒肆虐全球的时候,在这个流感多发季节,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遏制病菌,防止流感病毒入侵呢?专家认为,猪流感的传播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手触摸了感染猪流感病毒的物品,再通过口鼻进入体内,所以我们应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病从口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同学们,当你平时享受那些花样繁多、种类齐全的儿童食品时,你是否想到了安全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谈谈关于食品安全的这个话题。

二、得到启迪

(一)案例分析

1、自2010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2、2010年3月20日下午,鸡西市和平小学、园丁小学、师范附小3所小学一些学生,因食用鸿鹄营养送餐厅供应的盒饭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经查,鸿鹄营养送餐厅擅自超《食品卫生许可证》核准的许可范围加工凉菜,生熟食品用具、工具混用,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凉拌松花豆腐被变形杆菌污染,在分装和运输过程中凉拌松花豆腐又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其他食物,引发了食物中毒。

3、2010年3月30日上午,湖北十堰张湾区东风公司46厂大门右侧的小博士幼儿园突发儿童食物中毒事件。

截至3月31日,已有135人出现中毒症状,包括儿童128名,教职工7人,其中10名儿童症状较重。当地卫生部门诊断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a.学生交流

b.教师总结

c.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事故。

【分组汇报:主要是市场、超市、商场、饭店、街边小摊(学生谈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烤羊肉串、烤肠的桌子又黑又脏,食品上叮着苍蝇,有沾满了灰尘。②制棉花糖的机器都是污垢,还不时会有脏东西掉进去,卖主自身也很脏,根本不讲卫生。③袋装食品没有明确的产地、商标,有的已过保质期。有的饭店厨房的卫生极差。】

三、了解食物中毒的特点

1、中毒者在相近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相同的可疑中毒食物。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较短。

3、中毒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四、认识食物中毒的种类

食物中毒主要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1、细菌性食物中毒:肉、鱼、蛋、乳类,凉菜、剩余饭菜等容易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以及霉变食物中毒。

2、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贝类及鱼类引起的有毒动物引起的中毒以及由毒蘑菇,豆角,毒蕈、含氰甙植物及棉子油的游离棉酚等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重金属、亚硝酸盐及农药中毒等。

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受有毒藻类污染的海产贝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看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请看。(给学生看图片并讲解,还可以出示相应的政策),那么我们在食品安全方面都应该注意什么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比如说,手上沾有致病菌,再去拿食物,污染了的食物就会进入消化道,就会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不到没有卫生许可证的小摊贩处购买食物。

3、选择新鲜和安全的食品。

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是否有腐败变质。要查看其生产日期、保质期。不能买过期食品和没有厂名厂址的产品。

4、食品在食用前要彻底清洁。

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菜豆和豆浆含有皂甙等毒素,不彻底加热会引起中毒。

5、尽量不吃剩饭菜。

如需食用,应彻底加热。剩饭菜,剩的甜点心、牛奶等都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不彻底加热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霉变的粮食、甘蔗、花生米(粒上有霉点),其中的霉菌毒素会引起中毒。

7、警惕误食有毒有害物质引起中毒。

装有消毒剂、杀虫剂或鼠药的容器用后一定要妥善处理,防止用来喝水或误用而引起中毒。

8、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是喝白开水。

9、提倡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

六、那么如果真的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

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

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国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七、教师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都懂得了乱吃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道理。同学们也都表达今后不再乱买零食的决心。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如何去选购安全的食品,并练习了怎样洗手。希望每位同学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大脑更聪明。

全班同学一起朗诵《食疗歌》。

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

胡椒去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

梨子润肺化痰好,健胃补肾食红枣。

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

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

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蜂蜜润肺化痰好,葡萄悦色人年少。

香蕉通便解胃火,苹果止泻营养高。

海带含钙又含碘,蘑菇抑制癌细胞。

第10篇

诚然,郭璞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士术者,《晋书》本传亦以很大的篇幅记载了郭璞为人禳灾祈福的种种"高明"的法术。但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郭璞的生平行状,并深入研读郭璞的诗赋奏疏,就不难发现郭璞一身数任焉:既是方士术者,又是儒家、道家。《晋书》本传称郭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1],经术犹经学。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和个人独特的禀赋[2],郭璞对儒、道二家都有天然之爱好,且都信之笃,钻之深,付诸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这在士林中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对郭璞与易学关系作了探讨。本文着重阐述郭璞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焦京易象数学。

《晋书》本传云: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禳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7]

又云:

景纯(郭璞之字)之探策定数,考往知来,迈京、管于前图,轶梓、灶于遐篆。[8]

这就清楚地说明郭璞近承"郭公"的卜筮之术,远绍京房、管辂之易学,且已达到出神入化、超过乃师的地步。京房是汉易象数学之集大成者,管辂则是曹魏时代承继京房易象数学的代表人物。然而,京、管治易还是有区别的。管辂只专注于八卦爻象和术数,而很少象京房那样引用《周易》卦爻辞阐释占卜结果,并以?quot;善易者不论易",故他被称为易象数学术数派。郭璞擅术数,距管辂时代又不远,当然可算是管辂易术数派的继承人,后人亦因之并称他们的术数为"管郭之术"。但郭璞并不苟同管辂"善易者不论易"的观点,相反地,他在自己的易占活动中,颇为重视用《周易》卦爻辞去阐释所占卦,并善于总结自己的占筮经验,以著作的形式体现出来。《晋书》本传载:郭?quot;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名为《洞林》"[9]。

为了叙述方便,笔者从据象成辞、阴阳灾异说两方面剖析郭璞的易象数学思想。

一、 取象运数 据象成辞

郭璞治易,极为重视《周易》卦爻象,寻绎《周易》象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在"卦变"、"爻变"上下功夫,籍"互体之象"、"纳甲之象"以及孟喜、焦赣、虞翻诸家"逸象",以阐述所占卦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1、用象灵活。郭璞善于把所占之卦分解为内外卦或互体之卦,然后依据它们各自的象征物,予以综合分析,占断人事之吉凶。如《晋书》本传载:

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遁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匪虎[1]。身为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同"擒"),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名之,是为驴鼠。"卜适了,伏者以戟剌之,深尺余,遂去不复见。郡纲纪上祠,请杀之。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亭驴山君鼠,使诣荆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2]

郭璞是卦所以能够灵验、"精妙",乃他依据所占之本卦、变卦的卦爻象(包括它们的内外卦和互卦之象),从它们的象征物象、事象生发开去,随意发挥以成辞,圆滑塞责而无差。他所谓"艮体连乾",乃指所占本卦遁 的下卦为艮 ,上卦为乾 ,据《周易o说卦传》艮为山岳,乾为天,天、山皆巨物,此二者连用一体,故其物亦壮巨。所谓"山潜之畜",乃就所占变卦蛊 而言:蛊的下卦为巽 ,上卦为艮 ,据《周易o说卦传》巽为入即潜入,艮为山,畜潜藏山中,这里交代了巨物的容身之所。前人对有与笔者不同的解释,清毛厅龄《春秋占筮书》卷三引述仲氏易解语云:"蛊上艮为山,互兑为潜"。以蛊的二至四爻组成的互卦兑 为潜,来解释"山潜之畜",似有牵强附会之嫌。而这潜山之畜,郭璞又何谓"非?非虎"仲氏释云:"坤为?虎,以坤间二阳不成故也"[3],以为蛊卦 中有三阴爻,本可组成互卦坤,但为中间的二阳爻所阻而不成;而坤在虞翻逸象中为虎,既不成坤,故云"非?非虎"。郭璞所谓"身为鬼并",仲氏解释"三阴为鬼,蛊乃三阳三阴合并成卦"。三阴为坤,而坤为鬼象,亦乃虞翻之逸象。郭璞所谓"精见二午",仲氏释为"离五月卦为建午,蛊三至上为大离则倍午矣"。蛊卦 的三爻至上爻为大离(中间多功能一阴爻,故云"大离")。据京房卦气说,离卦主五月,而五月纳午,大离则倍午,故去"二午"。而"精见二午"。当谓巨物在五月出现。这时的"精"指巨物,它乃神异之物。郭璞所?quot;法当为禽,两灵不许",是说巨物按理当为人擒获,可是"两灵"不答应。两灵,当指庙神和?亭驴山君(即山神)。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收入的郭璞《易洞林》,此处作"两翼不许",仲氏释为"离为雉,巽为鸡而无两翼",也是据蛊卦象(下卦巽,互卦大离)而言。郭璞所谓"遂被一创",乃指遁卦 的四阳爻减损了一阳爻,是为蛊卦 ;所谓"还其本墅",是说自遁之蛊,只减损了一阳爻,而两艮犹存(遁卦下卦为艮,蛊卦上卦为艮),也即两山如故。这里是说巨物虽将遭受一伤,但终究会回归其原来的栖息之地即?亭驴山中。最后郭璞断言:"按卦名之,是为驴鼠",谓遁卦的上卦乾为马,下卦艮为鼠(乾为马,艮为鼠,乃《周易o说卦传》八卦之喻象),今遁之蛊,乃乾一变(即减损一阳爻)而已失马形,是为驴鼠矣(据仲氏易解语)。

通过对上述郭璞占卦过程的阐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郭璞不仅用象灵活,而且对京房的卦气说等学说亦娴熟于心,运用自如,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2、取象广泛。郭璞占卦,除了依据《周易o说卦传》的八卦喻象外,又从孟喜、焦延寿、虞翻诸家易说中寻绎出许多鲜为人知或人们久已不谈的八卦逸象,用以阐析《周易》,预测未来。这一点颇为后世易学家所赞赏。上述的占例已稍有涉及,下面再举数例,

(1)《晋书》本传载:

时元帝初镇建邺,导(即王导)令璞筮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于田中得到铜铎五枚[4],历阳县中井沸,经日乃止。[5]

郭璞预见东北郡县将出土铜绎,乃依据所占本卦咸;预见西南郡县有井当沸,乃依据所占变卦井。咸 的下卦为艮 ,依《周易o说卦传》艮为东北之卦,故铜铎当在建邺(今南京)的东北郡县出土。而出土铜铎的县名之所以当有"武"字,是因为咸的上卦为兑 ,兑为西方之卦,西方属金。《礼记o乐记》郑玄注:"武谓金也",孔颖达疏:"金属西方,可以为兵刀,故金为武"[6],故西方属于"武"位。而在古代西方即右方。《老子》第三十一章云:"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左右"之分在我国古代具有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古人以左为阳,主生;以右为阴,主杀,即用武。故右方理所当然亦属于"武"位。郭璞正是依据咸卦的上卦兑在八卦中的方位,推知铜铎当出在一个名叫"武"的县。那么,出土的又何以见得是铜铎呢?这是因为咸卦 的上卦兑 在五行中属金,互卦乾 (三至五爻)在《周易o说卦传》里亦有金象,而古人通常所云"金"者多指铜,故出土者当为铜器;且上卦兑既属金,依《周易o说卦传》又有"口舌"象,则"金有口舌来达号令者",必铜铎也。[7]而出土的铜铎何以五玫?笔者认为,咸卦中属于金象的上卦兑 有二阳爻,互卦乾 亦为金有三阳爻,二者合计明五阳爻,故云"得铜铎五枚"。[8]咸卦的互卦乾依《周易o说卦传》为天象,互卦巽 (二至四爻)依孟喜逸象为命象[9],二者合起来即谓"天命",故郭璞云铜铎为晋元帝"受命之符"。这当然是为晋元帝上台制造舆论。

至于"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的预言,则是郭璞附会所占变卦井的上下卦象及互卦象而成辞。井卦 的二至四通八达爻为互卦兑 ,三至五爻为互卦离 ,依《周易o说卦传》兑卦居西方,离卦居南方,而维系二者的中心点则在西南方,故井水沸腾之地当在建邺西南郡县。而南为阳方,故该县以"阳"字命名。井卦的下卦巽 ,其象为木(据《周易o说卦传》);互卦兑 在五行中属金,巽与兑为金木之交。[10]井卦 的上卦坎 ,其象为水;互卦离 ,其象为火,坎与离为水火之际。[11]把上述四种物象即金木水火,按其属卦在井卦中的位置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仲氏所谓"木间金得火而上承以水"即"薪在釜下得火而水乃沸"的景观。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木柴在铜锅下得火燃烧,井水于是沸腾。仲氏对晋元帝司马睿得井卦予以很高的评价:"四正相缠,乾丽坤域,非中兴受命何以得此?"[12]四正,指井卦的下卦巽、上卦坎、互卦兑和互卦离,分别代表东(南)、北、西、南四个方位,它们相互纠缠,共居一卦。井卦有三个阳爻、三个阴爻却不构成乾卦和坤卦,它们交错缠绕,融为一体。仲氏以为,若非中兴受命之帝王,是不能得此大吉大利之卦。这暴露了仲氏的封建宿命论观点。

(2)《晋书》本传还载:

及帝(指晋元帝)为晋王,又使璞筮,遇豫之睽,璞曰:"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繇辞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及帝即位,太兴初,令稽剡县人果于井得一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quot;会稽岳命",余字时人莫识之。璞曰:"盖王者之作,必有灵符,塞天人之心,与神物合契,然后可以言受命矣。观五铎启号于晋陵,栈钟告成于会稽,瑞不失类,出皆以方,岂不伟哉!若夫铎发其响,钟征其象,器以数臻,事以实应,天人之际不可不察。"帝甚重之。[13]

对郭璞所占,仲氏以推易法衍之,作了颇有说明力的阐析。他认为,贞卦豫 "上震下坤,震为龙,为首出之子,而下连坤土,此奋而出地之象也" [14]震为龙,为乾、坤的首出之子即长男,坤为土,皆依据《周易o说卦传》的八卦喻象。震上坤下,象征龙破土而出,预示将有不同凡响之物被发掘。悔卦睽 ,"上离下兑,向明而治,而金以宣之。体离互亦离,此生明见光,中兴之象也"。[15]离为明(据虞氏逸象),兑为金,"金以宣之"则强调出土之物--"金",有宣扬政治清明之功用。所谓"重明重光",指睽卦 的上卦为离 ,互卦(二至四爻)亦为离,离象为明,为光(据虞氏逸象),故云。再者,贞卦豫 的上卦震象为鸣, 为声(据《周易o说卦传》),这就表明出土之物当为鸣声之器,先王曾籍之以作乐崇德。仲氏所谓"合睽之兑金,以升于睽之离火,是丛刊有堂向南离而考示钟镛,以作乐之象也"[16],则是综合豫和睽的上下卦象及其象征旨趣,描绘了一幅天子坐明堂(坐北朝南),堂下击钟奏乐,一派中兴之新气象。这里,睽 的下卦兑属金,金指钟镛;上卦离为火,属南方之卦,故仲氏释之为"(天子)坐明堂向南离而考击钟镛以作乐"。至于钟镛何以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呢?这是因为贞卦豫 与悔卦睽 皆有互卦坎(两卦的三至五爻皆组成坎),坎象为水,为陷(据《周易o说卦传》)艮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者也,则出钟非告人以成功吗?悔卦睽的上卦离为文,下卦竞为言,以文为言,故钟有勒铭(依仲氏易解语)。至若钟长七寸二分者,仲氏以为:"南北为纵,纵即长也。南离之数,天七地二,则七寸二分也,大数阳,小数阴也?quot;[17]天七地二,乃《周易o系辞传》所谓的大衍之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地二与天七相得,合为火。二、七居南。南方之卦为离,其象为火,故南离之数,天七地二。而悔卦睽 ,"体离互亦离",上卦为离,互卦亦为离,其阳数为七,阴数为二,根据"大数阳,小数阴"的原则,故钟长七寸二分。而钟的直径所以四寸半者,仲氏以为:"东西为衡,衡即径也。西兑之数,地四天九,则四寸半也。阴数四,折阳数之九而半分之,则四寸有五也。"[18]地四与天九相得,合为金。四、九居西。西方之卦为兑,兑在五行中属金,故西兑之数,地四天九。而悔卦睽 的下卦为兑,其阴数为四,阳数为九,折阳数之九而半分之,故钟的直径四寸五分。当然,钟氏的如是推算,未必符合郭璞的原意。笔者只把它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并加以阐释。

(3)郭璞《易洞林》载:

余乡里曾遭危难,因之灾厉,寇戎并作,百姓遑遑,靡知所投。-----于是普卜郡内县道可以逃死之处者,皆遇明夷 之象,乃投策喟然叹曰:"嗟乎!黔黎时漂异类,桑梓之邦其为鱼乎!"[19]

《晋书》本传亦载有郭璞上述占筮之事,不过此详彼略,《晋书》本传既没有点明所占卦名,占辞亦稍异?quot;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20]

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对《易洞林》所载郭璞上述占辞颇为赏识,主为它发掘出焦氏《易林》逸象,故在其《焦氏诂》卷十中专立《坤鱼象郭璞独知》一节,予以阐析:

郭璞《洞林》筮避乱,遇明夷曰:"桑梓之邦,其为鱼乎!"明夷震为桑梓,坤为邦为鱼也,故曰为鱼。又,《汉上易》(指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引郭璞《洞林》云:"筮得豫之小过,曰:’王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是亦以坤为鱼也。坤为艮,艮为城舍,故鱼入州城舍。原注以乙未为鱼坤贞未也,乃朱《汉上》不知坤鱼象,谓原注为非,而以小过巽为鱼,巽固为鱼,而此则用坤鱼也。《汉上》不知此象也。尚氏以为,郭璞所以依明夷卦预?quot;桑梓之邦其为鱼",据豫之小过卦推知"五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其着眼点皆以坤为鱼象。明夷 ,上卦为坤 ,互卦为震 (三至五爻),震象为桑梓,坤象为邦为鱼,故郭璞云"桑梓之邦,其为鱼!"而豫之小过,贞卦豫 下坤上震,坤象亦为鱼;悔卦小过 下艮上震,乃豫卦的下卦坤变艮而成,艮象为城舍,故郭璞云"五月晦日,群鱼来入州城寺舍"。在这里,坤为邦,乃据孟氏逸象;艮为城舍,乃据虞氏逸象;坤为鱼象,则据焦氏《易林》逸象。而坤象为鱼,尚氏以为在《周易》经文中也可得以印证。如,剥卦 ,下卦坤,下互卦为坤(二至四爻),上互卦亦为坤(三至五爻),坤象为鱼,一卦三坤则显其鱼多,故云"贯鱼"。尚氏为之道:"自有此象(指坤为鱼象),剥’六五,贯鱼’始得解。------知旧说皆误也。"[21]而在魏晋,坤象为鱼,殆已鲜为人知,故尚氏叹道:"坤鱼象,郭璞独知。"郭璞为保存《周易》逸象之功,不可抹之。

必须强调的是,郭璞占卦,不仅从孟氏、焦氏、虞氏诸家逸象中广搜旁求八卦喻象,而且依据《周易》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进而推求、发明八卦的新喻象,这是难能可贵的。如,郭璞《易洞林》卷一载:

(璞筮避乱之道)遇同人 之革 ,其林曰:"朱雀西北,白虎东走。奸猾衔璧,敌人束手。占行得此,是谓无咎。"

笔者认为,是卦主要以悔卦革为占。革卦 ,上兑下离,离象为火,兑象为金,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火能销金,故郭璞云"朱雀西北,白虎东走"。很显然,这里所谓"朱雀"乃离卦的象征物,所谓"白虎"乃兑卦的象征物。离卦为南方之卦,"朱雀"理应在南方;兑卦为西方之卦,"白虎"理应在西方。但如今"朱雀"居西北,"白虎"往东跑,足见"火克金"威力之大。而革卦的三至五爻为互卦乾,乾象为玉;上卦兑,其象为口;兑上乾下,表示玉在口中,故云"衔璧"。 从上述郭璞运用的八卦诸种物象中,兑为虎,可谓郭璞的一大发明。它正是在《周易o说卦传》兑卦"为毁折,为刚卤"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加以衍扩而来的。当然,郭璞以兑为虎,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受到焦氏《易林》及九家逸象以艮为虎的启迪。既然艮为虎象,那么与它对应的兑卦也就自然带有"虎味"了。故兑象为虎,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此外,郭璞以兑为虎,还可以从古代天文学中找到其依据。据考证,早在战国初期(公元前五世纪),二十八星宿与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的对应关系就已经确立了。《礼记o曲礼上》:"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在《灵宪》中说?quot;苍龙连蜷于左,白虎锰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苍龙七宿配于东方,玄武七宿配于北方,白虎七宿配于西方,朱雀七宿配于南方。既然兑卦属西方之卦,作为西方星宿之动物形象白虎,就完全有理由成为兑卦的一种物象(同样的道理,离卦属南方之卦,作为南方星宿之动物形象朱雀,也主自然而然地成为离卦的一种物象)。郭璞如此拟象,比起虞氏逸象以坤为虎,要合理、高明得多。尚秉和为之大加赞赏:

虞氏以坤为虎,讫不知艮虎象。岂知《易林》及九家皆以艮为虎!后郭璞又以兑为虎,兑西方虎宿,又兑为刚鲁为毁折,义亦胜于坤。[22]

郭璞把"兑为虎"这一取象广泛运用到其所占卦的阐析上,且都取得"成效"。如,郭氏在避乱途中,曾就是否取道焦邱至河北,占了一卦,得随 这升 ,其林辞曰:

虎在山石,马过其左(原注:兑虎震马,互艮山石)。驳为功曹,猾为主者(原注:驳猾能伏虎)。垂耳而潜,不敢来下(原注:兑虎去,不能见)。爰升虚邑,遂释魏野(原注:随时制行,卦义也。升贼不来,知无寇当。魏则河北亦荒败。)[23]

是段林辞围绕着"虎"字作文章。贞卦随 ,上兑下震,互卦(二至四爻)为艮,兑为虎,震为马,艮为山为小石,故云"虎在山石,马过其左"。郭氏依据贞卦随的卦象敌悔卦升的卦辞,着眼于"虎的出没",断言焦邱乃平安之径,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

总而言之,郭璞占卦,主要是从分析卦的象数入手,尤其注重运用八卦诸种物象和象征意义,同时也不排斥《周易》卦爻辞,因而左右逢源,"灵验"非常。

顺便一提的是,郭璞还是《周易》占筮术的积极改革者。沿秉和《周易古筮者》曰:

揲蓍为占,其法太繁,有不能用于仓卒之时者,故古人以金钱代之,盖自京、郭而已然矣。

又曰:

以其与揲蓍法合,故用之而亦验。

这里所说的京、郭,指京房、郭璞。在京房之前的西汉,占筮者通常采用《周易o系辞传》所载的"大衍之法",即以五十根蓍草揲卦,程序繁琐且费时。京房首创"金钱代蓍"法,也称"金钱卜"或"钱卜",即是用三枚铜钱代替五十根蓍草以占筮。其基本原理与蓍草揲卦相同,但操作程序却大大简化了,适应了当时《周易》占筮术发展的需要。生活在两晋时代的郭璞,审时度势,继承了京氏"金钱代蓍"法,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易占活动中去。其《易洞林》所载诸多筮例,据说皆沿用了京氏是法。京、郭的这种占筮术,为历代易占者所欢迎,在中国易占史上流传了近两千年。[24]

郭璞不仅在占筮术上敢于抛弃《周易》传统的筮法,而且在占辞上从不照搬套用《周易》卦爻辞以及彖、象传,而是从当时的实际需要出发,自造筮词,这在易学史上亦是罕见的。毛奇龄对此作过论述:

大抵作筮词法,或散或韵,总任揲蓍者临占撰造之语,非旧时有成文如是也。-------若郭璞亦自造龟卜之繇词,名曰辞林,则皆其自记已卜之事,与筮词同。[25]笔者对《晋书》本传、《易洞林》所载郭璞的筮例作过一番统计,自造筮词的林辞计有十一条。从这些林辞中,我们可以窥知郭璞作筮词的"套数"有二:一是因象造辞。郭璞的大多数筮词都是以孟、焦、京的卦气说、纳甲说、五行说等学说为指导,依据所占卦的卦爻象,通过想象敷衍而成。其文字与《周易》卦爻辞没有多大相似之处。上述提及的遁之蛊、同人之革、随之升的林辞,就是如此。二是根据求占者的实际情形,结合《周易》的卦爻辞,编造筮词。这些林辞与《易》辞溶为一体。如,郭璞《易洞林》补遗、千宝《搜神记》载:

(晋元帝时)扬州别驾顾球秭。生十年便病,至五十余。令璞筮之,得大过之升。其辞曰:"大过卦者义不嘉,冢墓枯杨无英华。振动游魂见龙车,身被重累婴天邪。法由斩祀杀灵蛇,非已之咎先人瑕。案卦论之可奈何?"

很显然,这里的"大过卦者义不嘉,冢墓枯杨无英华"。是化用了《周易》大过卦九五爻辞及其象传辞。大过卦九五爻辞云?quot;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老妇士夫,亦可丑也。"不过,在见存郭璞诸多条林辞中,直接化用《易》辞的毕竟不多。除了上述大过之升的林辞外,仅有既济一条林辞:

小狐迄济,垂尾累衰。初虽偷安,终靡所依。案卦言之,秋吉春悲。[26]

不言而喻,这里化用了《周易》既济和未济卦辞。既济卦辞云:"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未济卦辞去:"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综观郭璞中卜林辞,或因象设辞,或把《易》辞加以改造、润色。它们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诵。其句式或四言,或七言,或八言,整齐划一,颇似一首首诗歌或民谣,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郭璞林辞,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对焦氏《易林》林辞的仿效和发展。

二、 阴阳灾变说

京房《易传》云:

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从无入有,见灾于星辰也;有入无,见象于阴阳也。阴阳之义,岁月分也,岁月既分,吉凶定矣。故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六爻上下,天地阴阳,运转有无之象,配乎人事。八卦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考天时、察人事在乎卦。

这段话集中提示了京房阴阳灾变说的实质。它是以阴阳二气说来解释《周易》,以《周易》卦爻象的变化来阐释一年节气的变化,解说灾祥怪异,进而占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这种阴阳灾变说是京房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易的一面旗帜,更是京房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理论武器。

郭璞全盘继承并发展了焦、京阴阳灾变学说,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去,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既给自己带来了荣誉,也给自己带来了灾变。囿于篇幅,本文仅举一例,以见郭氏阴阳灾变学说之一端。

《晋书》本传载:晋元帝时,郭璞为著作佐郎。于时阴阳错缪,而刑狱繁兴,璞上疏曰:

臣闻《春秋》之义,贵元慎始,故分至启闭以观云物,所以显天人之统,存休咎之征。臣不揆浅见,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卦得解之既济。案爻论思,方涉春木王龙德之时,而为废水之气来见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劂象不烛。以义推之,皆为刑狱殷繁,理有壅滥。又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月者属坎,群阴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阳者也。太白,金行之星,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坏其所以为法者也。臣术学庸近,不练内事,卦理所及,敢不尽言。又去秋以来,沈雨跨年,虽为金家涉火之祥,然亦是刑狱充溢,怨叹之气所致。------[27]

在这里,郭璞依据所占的卦爻象,结合当时一系列异常的天气变化,推论人事之吉凶,从达到其干预政治的目的。从所得贞卦解 的卦象来看,四阴二阳,阳爻皆失正,阴爻乘凌阳刚之上,可谓阴盛阳衰。从当时季节气候来看,时值春初木神旺盛之时,却"沈雨跨年",为废水之气侵凌,阳气虽在上升却未能散布播扬,而阴气仍然积结厚重。在卦象和气象相互印证的基础上,郭璞进而附会人事。贞卦解 震上坎下,郭璞据虞氏逸象,以坎为法象。法即法律,乃政府实施刑罚的依据。解卦变坎加离,即为悔卦既济 。既济卦坎上离下,坎为水,离为火、为明。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水在火上,水火不相容,故曰"厥象不烛"即卦象不明。推之人事,则表现为刑狱殷繁,执法不明。郭璞又利用去年(即太兴三年,公元3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这一异常天象以证之。太白,即金星,一名启明星。金为五行之一,故太白又称"金行之星"。月属坎,阴府法象也。[28]郭璞以为,太白蚀月,这是上天对东晋王朝谴责的表示。故太白金行之星犯月,即谓东晋王朝刑罚失中,自毁其法。郭璞正是凭藉所占卦的卦象(包括其象征物、象征意义)和异常的天象,联想发挥,巧妙地批评东晋王朝的弊政,这种手段无疑是高明的。同时,郭璞还把《周易》的卦辞作为治疗上述"痼疾"的良方妙药,献给东晋王朝,更显示出其政治上的成熟与老到。他在是疏中说:

案解卦繇云:"君子以赦过宥罪。"既济云:"思患而豫防之。"臣愚以为宜发哀矜之诏,引在予之责,荡除瑕畔,赞阳布惠,使幽毙之人,应苍生以悦育,否滞之气,随谷风而纾散。此亦寄时事以制用,藉开塞而曲成者也。[29]

不久,发生了"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潜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薄击,良久方解"[30]即现在我们所说的太阳黑子的现象,郭璞以为这正是自己所占解之既济的"应验",故他再次因天变上疏,请求晋元帝减省刑罚。他说:

陛下宜恭承灵谴,敬天这怒,施沛然之恩,谐玄同之化,上所以允塞天意,下所以弥息群谤。[31]

由于郭璞在易学、术数界素享盛名,故其占卜的结果和批评建议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同。慑于社会舆论,晋元帝不得不作出姿态:是年(即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夏四月辛亥,帝亲览庶狱"。[32]但这无济于事。翌年,郭璞趁晋元帝"皇孙生"之机,再度上疏,藉以谈阴阳五行,用"天意""天心"来劝说皇帝布泽肆赦,减损刑罚,整顿法纪。他说:

臣去春启事,以囹圄充斥,阴阳不和,推之卦理,宜因郊祀作赦,以荡涤瑕秽。------顷者以来,役赋转重,狱犴日结,百姓困扰,甘乱者多,小人愚?,共相扇惑。------

今皇孙载育,天固灵基,黔首??,实望惠润。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陛下上承天意,下顺物情,可因皇孙之庆大赦天下。然后明罚敕法,以肃理官,克厌天心,慰塞人事,兆庶幸甚,祯祥必臻矣。[33]

这里,"岁涉午位",谓是年的干支为壬午,午为火,晋朝属全德,火克金,故去"金家所忌"。为了避凶趋利,郭璞因而建议晋元帝崇恩施惠,肆赦改年,以消火气,逐灾祆,致祯祥。

尽管郭璞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呼吁,却始终没有引起元晋帝的重视,东晋王朝的各种弊政依故。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封建社会里,文人学士企图凭藉自己的一技之长如郭璞运用其精湛的易占术、阴阳灾变说去干预政治,实现匡时济世的夙愿,是根本行不通的。"可怜无补费精神",正道出了封建社会广大知识分子从政失败后的尴尬和无奈。转贴于 注释:

[3]郭璞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一、为《尔雅》作注,此书已成了儒家《十三经注疏》之一种;二、撰《毛诗拾遗》;三、撰《夏小正注》;四、以《周易》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卜筮经验,作《周易洞林》、《周易新林》。对道家学说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为道家典籍《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二、在其诗赋疏表及各种注本中,对道家理论予以阐发,扩大了道家学说在社会上的流传和影响。尤值得一提的是,郭璞以死来劝谏王敦的叛逆,更是实践儒?quot;杀身成仁"的壮举。

[4]《晋书》第一九一0页。

[5]严可均校辑《全晋文》卷一百二十,第二一四八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6]郭璞《游仙诗》其一全文:"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去梯?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7]《晋书》第一八九九页。

[1]虎,《晋书》作武,盖唐人避讳改。

[2]《晋书》第一九00页。

[3]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三0,本文阐析遁之蛊卦所引仲氏解语皆见是书卷三。

[4]《易洞林》(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作"六枚"。

[5]《晋书》第一九0一页。

[6]《礼记正义》卷三十八第三百十页,《十三经注疏》第一五三八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7]《易洞林》卷下。

[8]《易洞林》卷下载:"------得铜铎六枚,言六者,用坎数也。"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引郭璞《易洞林》云:"坎数六,木数三是也。"尚氏认为,坎的卦数、五行数皆为六。

[9]见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民国二十三年刊本,下同。

[10]金木之交,这里指铜锅架在木柴上面。

[11]水火之际,这里指井水置于柴火之上。

[12]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三。

[13]《晋书》第一九0一页。

[14]、[15]、[16]、[17]、[18]见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二。

[19]《易洞林》卷一。

[20]《晋书》第一九0一页。

[21]尚秉和《焦氏易诂》卷九。旧说以剥卦 "五阴骈头相次,似贯鱼也"来释其六五爻辞。十一。

[22] 尚秉和《焦氏易诂》卷十一。

[23] 《易洞林》卷上。

[24]有人主为,魏晋时已改变了用金钱占卦的传统做法,而是将卦象和释卦的诗句都刻在卦签之上,术者依据求卜者抽得的筮来占卜吉凶,而郭璞正是此法的最早运用者。见卫绍生《中国古代占卜术》第47-4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奇龄《春秋占筮书》卷一。

[26]《易洞林》卷上。

[27]《晋书》第一九0一至第一九0二页。

[28]《晋书》第三七四页。

[29]《晋书》第一九0二至第一九0三页。

[30] [31]《晋书》第一九0四页。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建设主体;总分馆制;服务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061-05

受益于多重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撑,湘西州内8家公共图书馆在近二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免费开放中央财政资金的有效保障下,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州内各图书馆借评估定级之东风,完成了大部分馆藏的回溯建库工作,实现对馆藏书目的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借阅管理。国家文化共享工程配套的计算机网络设备、软件及2TB数字资源,“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无偿赠送给每个县馆的1TB数字资源,国家图书馆实施“全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将进一步提供海量的、高质量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群。这些公益性的数字资源无疑构成了湘西地区的数字资源服务的资源基础,但是有了这些资源,没有健全的机制和有效服务平台,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配备和主动服务意识,没有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权利意识,公益性数字资源就会囿于存储设备之内,甚至造成整套设备和资源闲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于是,针对湘特的老少边穷地区探讨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机制建设,为州内公共图书馆服务湘西州内289万人民群众的公共数字文化需要,着力于总结国内外公益性数字服务实践经验,从湘西地区经济实力及图书馆目前实际状况出发,最终建立一个高效的、可持续性运转的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平台。

1国内外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实践

国外方面,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国家,通过《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法》(the 1964 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以征集财产税来建设图书馆。英国大部分地区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公共图书馆(Library Authorities)在辖区内市、镇、村设置规模不等的固定图书馆和若干流动图书馆来实现数字资源服务[1]。据2011年统计,英国共有4 265个公共图书馆,英国人口有63 223 600人,公共图书馆活动读者就有11 411 561人,全年访问量有306 590 715,平均每位读者访问图书馆26.86次[2]。挪威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大多数市区其实是不足万人的小社区,《挪威图书馆法》规定每个市必须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在《图书馆改革2014》的改革方案中提出通过加强数字化技术和图书馆的改组来强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挪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分析:挪威人口总数为498万,744所公共图书馆。2011年纸质文献外借量为1 861.9万册,数字文献外借量635.8万册件,合计外借量达2 497.7册件,人年均外借文献5.01册件。纸质文献利用率从1990-2011的11年时间来看,纸质文献利用率逐年降低,数字文献利用率逐年提升[3]。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依据是各州通过当地的公共图书馆法规和相关法,法规一般都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法人成为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地区性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财产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地区性图书馆提供一些补贴,总经费中有较多社会捐款,这主要是美国的法律和税收鼓励社会捐款。根据2009年的美国公共图书馆统计资料[4],全国有9 22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合计81.6亿册,人均藏书2.7册,人均访问数5.4次,人均咨询1次。美国将近25%的公共图书馆有分馆和流动馆,分馆和流动馆的总数接近公共图书馆的总数,由此可见,作为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触角不仅仅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还有众多的分馆和流动馆。

国内方面,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表明:总共有公共图书馆2 952个,文献总量69.719万册件,人均0.517册,人年均访问0.283次[5]。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基本指标存在较大差距。尽管如此,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2011年的财政拨款和新增文献藏量与上年相比,分别增加2433%和3481%,成为全球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投入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普惠性、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方面,主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国家图书馆、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和技术实力,通过设置分馆和业务指导来实现基层图书馆对民众的全面服务的。广东流动图书馆体系建设,就是通过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年单列500万经费,通过省立中山图书馆在欠发达县建立流动分馆,流动分馆读者可享受省馆116种已购数据库资源和22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数字资源服务延伸全省。苏州图书馆分馆建设是按需设馆的两级结构模式,它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总馆按照人口密度和区域大小设馆,总馆直接管理所有分馆,苏州总分馆建设是没有政府行政推动的情况下,由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合作,采用协议开展的。目前,苏州全市共建成173个分馆,其中非市区分馆达117个,基本实现了各县级市建制镇的全覆盖,并拥有2辆流动图书车以及22个流通服务点,通过分馆、流动图书车、流通服务点免费办理读者证,分馆读者享受总馆所有数字阅读资源[6]。

2.1所处地域经济贫困,图书馆事业发展缺乏地方经济强力支撑湘西地区湖南西部,是湖南省惟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地区。全州总人口289.65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8.4%,城镇人口为97.05万人,2012年人均GDP为15 4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038元,农民人均收入为4 229元[7]。湘西州人均GDP为湖南省人均GDP的46.2%,为苏州的13.6%,湘西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湖南省人均70.5%,为苏州的40.1%,农民人均收入湖南省农村人均56.8%,为苏州的21.8%[8-9]。

2.2纸质馆藏陈旧、无数字资源购置能力

州内辖7县1市,分别为吉首市、龙山、古丈、永顺、凤凰、保靖、花垣和泸溪县,州内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有9个,根据2013年实地调研的部分调查,并结合州内各图书馆网上简介,统计州内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为855 904册,其中地级馆1个,藏书20万余册,县级馆8个,馆均藏书9万余册。据《中国图书馆2012年鉴》统计,湖南县级公共图书馆2011年馆均购书经费不足6万元,湘西州县级公共图书馆平均购书经费不足2万元,根本无力购置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藏文献资料陈旧,大多为90年代中期以前购买。全州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合计25 862平方米,阅览座位共1 852个,图书馆编制员工总计120人,馆均建筑面积为2 873平方米、馆均阅览座位205个、馆均职工13人,其中,馆均职工数高于2011年全国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馆均职工数12人,其他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数。

2.3图书馆网站平台缺失,数字资源服务能力不强

湘西州内9个公共图书馆均设置有电子阅览室,提供数字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服务。深入电子阅览室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读者上网内容与“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无关、与“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资源无关,大多上网读者目的是随意浏览网上新闻、欣赏视频、聊天与游戏等。在图书馆馆藏书目数字化建库方面,州内9个公共图书馆全都实现了书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其中绝大多数馆进行了采、编、流、阅等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通过网络和电话询问等途径调查,目前确认通过Internet网络提供图书馆主页仅凤凰县图书馆一家,其他图书馆尚无专门的图书馆Web服务器,仅只是依托相应的政府网站或湖南省图书馆学会等网站提供些简单的页面介绍,没有提供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

2.4缺乏技术人才,文化共享数字资源服务得不到有效保障文化共享工程是国家从2002年起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它的实施途径主要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等机构推广,依托公共电子阅览室阅读平台媒介,通过服务网络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全面覆盖,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530TB,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入户率达到50%[10]。全国文化共享工程从2006年进入湘西分批实施,截止到2013年,全州公共图书馆县级支中心设备经过安装和调试,目前大部分馆均可以提供对外服务,并且形成了地、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区域性数字资源服务网络。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包含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是湘西州开展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重要资源平台。湘西州各级图书馆普遍缺乏计算机技术人才,设备安装、网络和服务器维护能力得不到保障,许多网络设备和数字资源更新一旦出现故障,由于商家售后服务不及时或因售后服务过期,设备长时间处于宕机状态,数字资源提供服务得不到可持续性保障。县级支中心如此,乡镇及社区、村等基层服务点的技术和服务保障状况就更不如人意。

2.5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不强,没有建立区域性图书馆共享机制图书馆人文远比技术要重要。图书馆精神的实践者会从内心深处自发地认识到服务读者的重要性,“每位读者有其需要的数字资源”,帮助读者找到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尽力促成更简易、更有效率地获取数字资源的途径实现,这种动力会促成馆员主动学习和掌握图书馆现代服务的业务技术,往往这种主动比起被动地接受培训更有效率,当然这种主动学习是建立在树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之上,树立在作为一位图书馆员应有的图书馆精神之上的。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准则》和《图书馆服务宣言》就是弘扬平等服务、公益服务的图书馆精神、促进图书馆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理念与实践。

由于州内公共图书馆馆员受学历背景、专业素养、经济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图书馆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不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精神和理念在大多数图书馆员工中相对缺乏。图书馆人员源缺乏资源共建共享思想认同,目前,全州在公共图书馆之间暂无资源共享机制,湘西州地区在经费、资源、人员等劣势下又由于馆际资源相互封闭、馆际缺乏合作、协调和沟通,使得图书馆的资源使用效率、服务效率更加低下,根本没有形成图书馆事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湘西州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机制的设想和思路事实上,湘西地区图书馆事业并不发达。但近几年受益于国家层面的多层政策的驱动,受益于国家众多文化项目的推动,受益于国家财政的支撑,湘西地区图书馆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免费开放行列。2013年,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测评活动当中,其中花垣、凤凰、泸溪3个县级馆达到一级馆,龙山、保靖、永顺3个县级馆和州图书馆达到二级馆。此次评估说明湘西州图书馆事业发展取得明显的进展,但是与国家倡导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图书馆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地域更为广阔的乡镇、农村地区因人员、经费、技术等原因,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服务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3.1力推图书馆立法,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经费保障英美等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达,其最关键原因是有图书馆立法。图书馆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是建设图书馆的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图书馆法规定图书馆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甚至具体到来源何种税种和抽取额度,规定利用一般财政收入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权力。图书馆法应立足中国国情,保障惠及城乡、普及均等的数字资源服务,原则上应根据服务人口密度、服务人口数、服务区域来合理设置公共图书馆规模容量和划拨图书馆经费。对于欠发达落后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法应规定从中央资金划拨专项经费加以补助,保障落后地区最基本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开展。开办和管理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惠及全民的文化事业,作为湘西州公共图书馆,作为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应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呼吁推动国家层面的图书馆立法。

我国图书馆法现已列入“十二五”期间立法项目,并且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列入图书馆法内容。相信不久将来,《图书馆法》的颁布和实施会保障各级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向乡镇、向社区、向行政村等薄弱地带延伸,让亿万农民切实感受到图书馆来到他们身边,并接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

3.2建设主体上移,力推总分馆建设机制

国家对图书馆公益性资源服务越来越重视,从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到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从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到2013年的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众多的国家层面文件均将图书馆发展注入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核心元素,明确提出图书馆建设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强调基本服务免费开放。

但是,由于分税制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层级越低,财政收入越得不到保障。事实上,大多数县、乡财政地方税收总额在保障县、乡、村图书馆事业的支出显得力不从心,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如此财政状况下,要支撑覆盖城乡、普惠全民,人口密度为173人/平方公里的湘西全州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并做到可持续运转,确实是财力难以为继。据估算,以湘西州1 970个行政村,每个村图书室运转费1万元,180个社区,每个社区图书室运转费2万元,165个乡镇(街道),每个5万,地级图书馆1个运转费50万元,县市图书馆8个,每个运转费20万元,计算出湘西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每年需投入3 365万元,这种可持续的投入对于2012年财政总收入为479亿元的湘西州政府是很难以实现的。

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商业性学术全文数据库建设是高投入项目,且建设具有长期性,运维成本很高,湘西州内县级、甚至地级图书馆均难以承担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建设主体上移和总分馆制正是针对湘西州财政收入这一现实状况而做出的科学合理选择,也是破解省级财政支撑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全省事实上主要服务省城机构和居民,地市级财政支撑公共图书馆服务全地区事实上主要服务市内机构和居民,县级财政支撑公共图书馆服务全县事实上主要服务县城内机构和居民的难题。国内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之城、苏州总分馆模式等等均是建设主体上移的成功案例[11]。建设主体上移后,总馆办馆实力和社会影响得到加强,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得到财力保障。

数字资源的服务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城乡上网用户增长速度很快,特别是通过手机上网获取信息更具备简便。数字资源的服务在缩小信息鸿沟、促进城乡阅读方面较传统纸质文献更具普惠性和优越性。鉴于湘西州地区的财政收入情况,湘西州的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建设主体应上移至湘西州政府,由湘西州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授权管理单位即湘西州图书馆承担总馆公益性数字资源的建设任务、并作为管理单位负责在各县市设立数字资源分馆,各县市分馆负责在各乡镇(街道)设立数字资源分馆,各乡镇(街道)负责在各行政村设立数字资源室。湘西州图书馆作为数字总馆履行公益性数字资源购置、数字资源采集、特色馆藏数字化、数字资源等任务,州馆以下各文献单位只负责对用户的培训、检索指导及数字资源的服务个性化推广服务,不负责具体数字资源技术平台的维护任务,从而减少了县市、乡镇、行政村的数字化设备和资源的重复投入。建设主体上移强化了图书馆人员重心下沉到基层去培训和指导用户使用数字资源职责,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便于收集城乡用户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真实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建设主体上移和总分馆制克服了因馆舍物理场所服务半径的瓶颈,真正实现向全体人群的全面覆盖。

3.3建设多系统跨层级的图书馆区域性合作网络,制作共享的数字资源网站湘西州内除了公共图书馆系统外,还有吉首大学图书馆等高职院校图书馆3个,州科技情报所1个,其中吉首大学图书馆资源、设备、技术相对突出,该馆共有职工近70人,馆藏纸质文献150万余册,电子图书63万余种,订购报刊1 700多种,全文网络数据库近10种,本地数字资源镜像资源达到20TB。建设区域内图书馆服务合作网络对于湘西州少数民族地区尤为重要,资金不足等劣势可通过横向跨系统联合各文献单位,突破因建设主体不同而产生的资源所有权的限制而发挥资源效益的最大化。通过行业学会或政府组织的协会,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支持下,达到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

针对湘西州人口密度与城镇化率较低、县级公共图书馆力量比较薄弱和基层服务点建设非常滞后等实际情况,湘西州图书馆应抢抓数字资源服务能克服时空障碍的优势,积极争取湖南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延伸服务,通过政府主导下的数字资源对口援建计划,利用VPN访问、设立数字分馆等途径的援助方式,签订长期的对口支援协议,实现湘西州图书馆数字馆藏上规模、上水平,实现州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上平台、上层次。

政府主导,以州财政投入为主,省财政扶持欠发达地区投入为和州内县市财政投入为辅,集中财源,建设州内统一的公益性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州、县市、乡镇、社区(村)四级纵向的数字资源服务网络,通过设立专门的文献传递经费,建立吉首大学、湘西职院、湘西州科技情报所等文献单位的长期文献传递与协作关系,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缩小数字鸿沟、保护知识产权等原则,构建湘西州数字资源元数据检索平台,利用文献互助平台开展电子文献传递。对于无知识产权纠纷的数字资源,不管所属权,均应集成在统一的数字资源平台提供服务。

3.4依托传统图书馆服务阵地网络,开展多元化媒介服务CNNIC的《2012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56亿,农村网民占比为27.6%。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农村手机网民达11 722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20.9%,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的占比达75.3%,比城镇高3.3个百分点,农村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的上网的比例为66.7%,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为32.9%,这一连串数字表明公共图书馆开展多元化媒介服务是大势所趋,是满足民众网络获取信息的需要。

湘西民众的互联网普及率也逐年上升,民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的对策,就是依托州、县市、乡镇、社区(村)四级图书馆阵地网络,整合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和乡村图书室资源,以州图书馆数字总馆资源为平台,集成自购自建数字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的公益性数字资源和技术设备,通过有线电视、手机、电脑等不同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开展音频、视频、数字文本、咨询等多元媒体服务,在全州形成一个资源丰富、服务快捷、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网络,以满足湘西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数字文化需求。

3.5加强宣传、培训与推广,扩大公益性数字资源阅读用户群体由于信息获取的多源化、图书馆工作的有效性、读者图书馆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原因,读者需求不足是公共图书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12]。因此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宣传、培训与推广,针对性地提供数字资源服务,让民众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是扩大公益性数字资源阅读用户群体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图书馆界争取湘西州各级政府、社会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投入,确保州、县市、乡镇、社区(村)四级网络的图书馆从业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稳定一支图书馆专业的人才队伍、建立起有效的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机制,同时广泛征召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如退休教师、寒暑期返家的大学生等,从事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如共享工程、数图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农家书屋等等,以此形成宣传、培训与推广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的合力,同时将计算机、网络化与传统业务更好地结合起来,培训并指导读者利用互联网上数量巨大的资源,建立“发现资源”、“挖掘资源”、“共享资源”、“获取资源”的有效的帮助保障机制,通过贴近民众、了解需求、培训指导等形式,发展和扩大图书馆数字资源用户群。

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需求的数字资源类别不同,采取数字资源推广策略也有所不同。针对成人数字资源服务,应着重在信息检索、信息咨询和个性化信息定制推送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和推广;针对学生人群的数字资源服务,应落在经典数字图书阅读、科普视频、教辅学习课件等方面的指导和推广;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资源服务,则应以老年求乐为大背景,以培训指导老年人上网欣赏戏曲、文学阅读等数字休闲娱乐为主。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效提供服务,贴心指导和培训,扩大民众对图书馆资源的客观现实的需求,增强图书馆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结论

数字资源易共享、易传递、一次投入,阅读无限等优势特征,其公益性毋庸置疑。因此建设湘西州地区图书馆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形成公益性数字资源服务常态机制,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的有效途径,而这一切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建设主体上移、推行总分馆制等保障措施外,还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以加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湘西州内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因此需要借助跨系统、跨层级的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需要借助社会的文化志愿者的广泛参与,以达到数字资源服务的惠及城乡,真正实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

参考文献

[1]邱冠华,于良芝,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29-39.

[2]Trends in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y Statistics[EB/OL].,2014-01-04.

[3]Statistic Yearbook of Norway 2013[EB/OL].,2013-12-23.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tiscs.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1[EB/OL].http:∥nces.ed.gov/pubs2012/2012001.pdf,2013-12-08.

[5]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3(第1版):103-104.

[6]苏雁.苏州图书馆:总分馆模式推动全民阅读[N].光明日报,2013-08-04,(4).

[7]湘西统计信息网.湘西州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222.240.193.197/xxshowot.php?showID=1984,2013-03-12.

[8]湖南统计信息网.湖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gb/glgb/201303/t2013030798236.htm,2013-03-07.

[9]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2012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InfoDetail.asp?id=19944,2013-04-16.

[10]国家数字文化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介绍[EB/OL].http:∥/gongcheng/jieshao/201212/t20121212495375.htm,2012-12-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