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物试题

初中生物试题

时间:2023-05-29 17:4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物试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物试题

第1篇

因此,初中生物水平考试备考工作应本着“三个有利于”进行,即:有利于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生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有利于上级学校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在综合训练过程中题型和习题的选择力求做到:题型配置更合理,根据《课标》的具体要求;不拘教材,突出“三维”,“双基”为主要牢记;理念渗透于点滴,提倡运用,避免死记;旨在抛砖引玉,指导教学贴近实际;透过检查试题看平时,全面评价更真实。

一、突显学科教学理念,有效地指导教学

为了彰显本学科的课程特性,应突出体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有效地指导教学,提高备考复习的效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加大其参与活动的深度。复习过程中利用教材中每节课的目标模块,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应用探究的方法,去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有助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落实自我评价模块,体现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目标进行检测和反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合理配置题型,充分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落实《课标》的要求。

二、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突出“三维”目标

在备考复习时,要深入理解《课标》对每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深化对初中生物结业考试《考纲》要求的认识,抓住《课标》所要求的重点,适当兼顾各版本教材的覆盖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双基”,明确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涵,进而拓展其外延,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合理地利用各种题型互补的优势,完成知识体系架构的构建,用选择、连线、判断、实验探究、识图作答、思维拓展等题型来反应复习掌握的程度。习题内容要涵盖《课标》的十个一级主题,全面体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样做不但可以随时检查学生对《课标》所规定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能全面了解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是否到位。例如,在复习细胞的结构时,核心内容是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每部分的基本功能。我的学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训练:1.识图题,填写细胞的结构。2.连线题,熟识细胞各部分的功能。3.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差别。4.变式习题。这四个题就使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点内容得以突破,却没有给学生带来较大的负担。

三、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物《课标》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使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如选取2010年南京中考生物试题的第四题的第一小题: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它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满足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下图是细胞吸水和失水模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

(2)施肥过多植物会出现“烧苗”现象,其原因是土壤溶液浓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细胞细胞液浓度。

(3)下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表示细胞处于失水状态。(4)在细胞中,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进出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进而拓展为盐水和清水中萝卜条的软硬变化、液面的变化等问题,就把根的结构、功能、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的结构等知识及相关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一些零散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为高中阶段生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2篇

一、选择题需仔细周全

选择题是生物题中较为简单易得分的题型,选项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答案的走向,当然,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只会扰选项弄的晕头转向.所以,攻略选择题,扎实的基础是关键.

当然,初中生物毕竟知识点有限,在较少的知识点中保证能够做题游刃有余的最大法宝就是细心、全面――读题要细心,思考要全面.

例1较之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独有的细胞结构是

A.细胞膜、叶绿体B.细胞壁、细胞核

C.细胞壁、叶绿体D.叶绿体、细胞核

上示题目对于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学来说并不难,但是如果因为题目简单而麻痹大意,就会造成错选A或B的局面.因此,除了掌握基础知识、细心审题意外,沉着冷静不浮躁既是应答的好状态,也是好的思想品质.

例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点明了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请问诗中反映出的对植物开花有影响的要素是

A.水B.温度C.泥土D.空气

面对此类新题型,很多同学都会一时茫然无措,紧张之下就随便乱选一个交差了事.这类的应对是莽撞的,是应极力避免的.通常遇到这类题目时,我们需要充分依靠自身思维的全面性.就此题而言,我们权且不说诗句的引申含义,那是语文考查的问题,我们只要看表面即可.此题可首先排除A、C选项,而D选项是针对“春风”的干扰项,春风并不代表空气,还需注意此处为比喻意,即可选出正确选项.

二、识图题需重视图文的联系

识图题在考试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此类题型主要有:教材的识图题、模型图、类似图、图与图的组合、图与表综合运用等.若想高效解答识图题,要点就是:明白图中文字与箭头等所表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书本知识,从而实现书本知识的有效迁移;同时在答题时应保持冷静,确保自己思路清晰,使解答具有条理性,并加强书写的规范性,从而促进解题正确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学习过程中提高对图形的关注力,并可以用图表做笔记来构建知识网络图,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例3图1分别为玉米种子、菜豆种子及两者幼苗,请依据图示作答.

(1)丙中结构A由甲中[]所代表的结构发育成;丙中结构B由甲中[]所代表的结构发育成;丙中结构C由甲中[]所代表的结构发育来;戊的玉米苗是由丁中[]所代表的结构发育成.

(2)比较玉米与菜豆的种子,指出二者结构上存在的差别.

上题解答时应把菜豆种子结构图与萌发的菜豆幼苗图整合在一起,按照发育顺序把胚各部分与幼苗各部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新植物的幼体并对胚四个部分(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及其功能有所认识.同时还可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与菜豆种子幼苗图进行对比,进行两者异同点的有效区分.简而言之,该题的解答不仅要注重整体与局部结合,还应对两者的异同进行充分对比.实现横向思维同纵向思维相互结合,在解答的同时促进自身思维水平的提升.

答案(1)[4]胚芽,[1]胚轴,[2]胚根,[7]胚;(2)玉米种子有一片子叶,营养集中于胚乳,有胚芽鞘、胚根鞘;菜豆种子有2片子叶,无胚乳、芽鞘和胚根鞘结构.

三、实验类试题需联系实际

实验类试题作为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同时也是最具有将知识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意义的题目,已然成为命题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探究类试题的解答情况,更能反应学生学习、理解与综合运用的能力.攻克此类试题,既需要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积累,又需要对科学实验方法、操作有一定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融入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精神.

例4小宇同学以“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展开了探究,并制定和实施了如下计划.

(1)在一片预备的小块土地中播种十粒大豆种子,至其发育成幼苗后进行后续实验;

(2)用食醋和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制成“模拟酸雨”;

(3)定时向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并观察记录相关实验现象.

记录结果:数日后,大豆幼苗全部死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小宇所提问题是什么?

(2)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3)小宇在计划中是否设置了对照组?

(4)参照小宇的实验结果,你能获得什么结论?

(5)有人认为用一粒大豆种子开展实验即可,你怎么看?说明你的理由.

实验类试题可划分为两种,即探究型与验证型,本题实验就是探究型.但无论解答哪种类型的实验题,首先应明确实验目标,本题目标就是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

需谨记实验原则,尤其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题并未设置对照组,但是我们仍应该了解,常见的设置对照方法,即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和相互对照.只有在了解了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后,在解决实验类问题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3篇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检测、教学反思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注重非认知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与方法”中。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基本上会遵循新课标这一要求。但在真正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是以认知目标为教学的主旋律,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演绎活动,追求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基本技能的演练,忽视了探究、创新等能力培养的非认知知教学目标。作为基础科学的初中生物学,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资讯已非常发达的当今社会,要获取知识并不太难,而难的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转化知识视角,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真正做到把教学重心从认知目标向非认知目标的转变。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性,教师要制定出层次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通过努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当然,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2 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选择高效的教学策略

建构高效课堂教学,应从教与学的关系着手,突出以学生为本,结合具体的学情来设计教学策略。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

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一直倡导新课标教学理念,但或许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或者教学中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太尽人意。要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教学设计就得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诸如如何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程序;如何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如何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自我反思与评价;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获得学习成功等。例如,文德学校蔡晶晶老师在“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课中,就采用了问题式教学,在复习红细胞这一知识点时,她设计了5个问题:① 红细胞为什么呈现红色?② 红细胞形状有什么特点?③ 血红蛋白有什么特点?④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⑤ 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减少将会怎样?教师通过把知识点设计成问题串,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种问题式教学就正是变教师指挥者为引导者的具体体现。

2.2 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堂结构最优化,课堂效果最佳化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做到课堂结构最优化,课堂效果最佳化。在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在大比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如翠园东晓分校张多仲老师在“消化和吸收”一课中,课前,她就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实验小组,在学习小肠内壁结构特点时,每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名成员将培养皿中的两段小肠剪开,翻开内表面,另一成员将强光手电筒照射小肠内表面,小组成员间轮流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壁,通过各自观察、小组成员间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在学会、会学、乐学的情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学习任务。

2.3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中一项教学技术,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例如,东湖中学肖名胜老师在“消化与吸收”一课中,就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我是一颗西瓜子,主人在吃西瓜时,一不小心,连我也吃了下去。在主人肚子里,我经历了一天危险的历程。首先我遇到像轧钢机似的尖硬的怪物,差点儿将我压得粉碎;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我钻进一条又长又窄的迷宫,在这里我走了很久很久,身边的许多“朋友”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我又差点儿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不知怎么地,我与一些臭臭混在一起;直到主人上厕所时,我才脱离险境。请你帮西瓜种子分析:① 它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② 它在哪里遇到“酸雨”?③ 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④ 为什么许多“朋友”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⑤ “死胡同”是什么部位?⑥ 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肖老师针对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自觉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 精心设计试题,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设计开放的课堂检测

罗湖区高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有一个规定动作,也是创新之举,就是每节课后必须有5 min当堂检测,并把检测成绩纳入到评比成绩中。课堂检测是教学效果的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状况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检测的结果直接反应了教学是否高效的程度。做好课堂检测,试题设计是关键,初中生物试题的设计既要体现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性知识,还要体现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等方法性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题量、时间和效率的统一等。例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邓林老师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课中,就设计了如下检测题。

(1) 心脏瓣膜保证了血液的流动方向,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

A. 心室心房动脉 B. 心室心房静脉

C. 心房心室静脉 D. 心房心室动脉

(2) 血液在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经过心脏和肺的次数分别为( )

A. 1、1 B. 1、2 C. 2、1 D. 2、2

(3) 某人因腿部受伤并发炎症,在医院通过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抗生素来消炎,那么抗生素要到达发生炎症的部位,需经过( )

A. 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炎症部位

B. 体循环炎症部位

C. 肺循环炎症部位

D. 肺循环体循环炎症部位

(4) 下图为肺的内部结构及血液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分析回答:

① 图中标号③的结构名称是 ,血管F的名称是 。

② 在图中括号内分别填上血液循环途径的名称。

③ 图中①是指 ,请在图中,血管E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选填“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

④ 由于在组织处发生气体交换,使BA处的血液由 血变成 血。

这份检测题既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了心脏和血管的结构特点等有关基础知识,又能检测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通过检测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建构起血液循环的知识网络。当然,一份高效的课堂检测题,最好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的开放题,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设计好课堂检测,可有效地反馈与矫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 理性思考,善于总结,撰写有益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