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29 17:4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

论文摘要:在中学,美术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也不属于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汇集文化百科,实现知识的大广度、高深度、综合性强的“智能式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是文化发展的态势,也是历史的转折。 

一、美术教育在中学的现状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比较薄弱,中学生的美术素质不高,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能充分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本身就不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不重要的课程,并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随意停开美术课,为追求片面的升学率,挤掉美术课,使部分中小学校美术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美术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不负责任、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学校表面上抓素质教育,而实质上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还依然存在,美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空白”,再加上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进入更高学校以后,又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美术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全社会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中学发展美术教育事业,重要的一点是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美术教育,首先解决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可以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美术教育;三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美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离不开美术,凡是人的衣、食、住、行及眼光触及到的人造物象,几乎都是需要经过美术设计。 

三、进行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1)首先,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美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美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制度和方法。将学校的合格与升学率分开,在评价上脱钩,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育,要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考核的水平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中小学实行趣味手工、趣味绘画教育,积极开展社会美术实践活动,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绘画比赛,开展校园手工创作活动等;坚持学以致用是原则,使学生能把自己学习到的美的法则,以美的视觉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美术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美术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这样,既做到充分利用有限的美术课时,又能使有限的美术教学环境发挥最大的作用。 

 (4)进行乡土实用美术课教学。乡土实用美术课主要是针对本地方特殊性进行的一种课堂美术教学,是一种展示能力素质型的教学。在乡土课中,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进行粘贴、拼贴、小雕刻、插接、编织、拼摆、镶嵌、扎捆等,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了家乡的这些别具一格的有特点的物产资源,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又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所以,对开发和提高学生智商及求知欲有着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5)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我们中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俱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依据现代中学生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特征,集合各种资源和方法,激发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6)毕加索的概括是精彩的:“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中去保持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品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生中,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万花筒很好看,因为它多变,对学生来说,充满好奇,才能用心去观察,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能燃放出五颜六色七彩烟花的礼炮,而不是可以填实的容器,作为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开放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像一个孩子一样,用心去体验和获得我们周围新奇与具有魅力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1999. 

第2篇

一、美术调节心理的切点

在绘画中学生全神贯注,完全被色彩的美所吸引,而眼睛传递给大脑的冲动越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美术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遵循了这一规律。美术的绘画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心情平和,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关键在于美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把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教他们发现美在身边。再通过缓慢地输入美术的艺术性,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使他们看到美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他们改变反生活的心理,从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爱起,为郁积在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肌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扭曲的心理通过对美术的艺术稀释,最终看到外界的物象都是美好的,从而消除心理的障碍,使其心理得到艺术的净化。

二、美术对学生心理的调节

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艺术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美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很和谐,比较容易与人合作,而绘画天赋一般的儿童,则适应能力平平,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活动。一些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大致相似,绘画天赋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自信,比较容易得到伙伴们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的手脑眼结合的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转化、消除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得到净化,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之美,心胸变得更宽广,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失。

三、心理参与美术

人们对美术活动中的体验功能认识较深,但对其心智功能道德品质的影响却认识不很清楚。实际上,美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融心理教育于美术教育中,即教育专家们讲的美育,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需求。

1 教师的素质要提高

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美术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对中华美德要认清做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师生的关系要融洽

美术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内心所有的想法,学生喜欢老师才有兴趣学习美术技法,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尤其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细心的关心和及时帮助,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谐氛围中,更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3 美术绘画净化学生心灵

美术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协助合作,达到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得到共同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各种小比赛形式,来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同学们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如何才能共赢,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操作技能;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12-02

近几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到了迅猛的发展,就以淮北卫校为例,2000年初期,在校生人数仅为900多人,到2010年学生数猛增到9000多人,增加了将近10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毕业生素质,满足基层用人单位工作的实际需求,就愈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了。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到底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本文将从操作技能的定义、特征、形成过程及中职生培养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操作技能的定义及特征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1、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2、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3、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应用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第4篇

[关键词]

国防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策略

有国必有防,有国防必要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捍卫国家、领土与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对全体公民的德智体诸方面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综合能力。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一、中学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国防教育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年代无需国防教育,战争已经远离我们,讲国防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人认为,国防就是打打杀杀、军队做的事情,与中小学生关系不大:有人认为,国防教育重在潜移默化,不需要专门的教育,也没有必要存在相应的教育内容。从以上观点看,我国很多人的国防意识还比较落后,离国防教育现代化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学生国防意识和尚武精神亟待提高。

2.国防教育法制、机制不健全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已经出台,但它们并未对国防教育提出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证,更没有对中学教育提出相应评估机制,法律效力有限。有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认识,在实际生产中与自身的任务、内容和义务结合时并未规范操作,对教育的组织、执行和监督没有完善的法规保障,所以国防教育法制、机制和机构急需健全。

3.国防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每年9月份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但国防教育的内容还不够系统,还没有开设独立的学科,缺乏国防教育的教师配备。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交流,当地社会和军队并没有承担其责任,参与到国防教育中来,导致其教育内容空洞凌乱,教法呈现单一性的特征,导致当前中学生国防教育形同虚设。

4.国防教育经费投人不足

目前,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很多国家的国防教育难成为中学生的重要教育活动,国防教育存在专门的经费投入。我国国防教育经费投入项目并未设定,更没有专项经费,国防教育需要的社会资源也得不到利用和挖掘。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有效物质保障作用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加强国防教育投入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学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和课外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

1.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应当设置相应的国防教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将国防教育写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中学开展国防教育是当前国际形势的需要

当今世界多极化成为主流,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处心积虑遏制中国的发展,日本近期发生的捐钱买事件、菲律宾拉拢多国在黄岩岛闹事问题、越南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事件等等,这让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掌握必要的国防常识,具备相应国防意识,随时为捍卫祖国和独立作出贡献。

3.培养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国民素质的需要

吃苦耐劳、不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上世纪80年代后实行了计划生育,很多中小学生和年轻教师成了独生子女,啃老族、炫富、坑爹等是时下中国对80后、90后的最不信任的“专有名词”,在吃苦耐劳方面令人担忧。国防教育既能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又能培养吃苦耐劳和不畏艰难,以及勇于担当责任的民族精神,是和平年代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学生国防教育的策略

1.完善国防教育法规、机制

一是要确定国防教育专门机构,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设定培养目标,针对性设置教学内容,完善教育制度;二是完善法律,使法令具备可操作性和规范性;三是要加大国防教育的奖惩力度,对民防机构、培训机构、教学装备和专项费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国防教育的法规和机制完善。

2.更新教育内容,提升国防素质

为提高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对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丰富教育的内涵,认真研究中学生国防意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办法,才能针对国防力量、精神、历史、技能、法制及形势等构成的内容体系,加强国防教育的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一般讲授向国防战备的转变,引导中学生居安思危,克服麻痹思想,调动起关心和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3.发挥网络优势,拓宽实施方法

创新是国家希望和民族未来,国防教育同样需要创新:一是要创新国防教育的形式,要借助网络推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即不仅仅局限于中学校园和民防机构,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使原有狭窄的教育空间成为相对开放的国防教育现代化。二是要成立专门和特色的国防教育网站,不仅在外观色彩上具备个性,更要用丰富和经常更新的内容去吸引人,将传统、纯理论和单一的讲课形式,向大信息量、动漫、游戏和图文并茂转变,使代表人类先进科技、文化和思想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占主流地位。

4.加强与社区联系,共同推进

要有效发挥中学与当地消防、驻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特别是挖掘当地有用的教学资源,比如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将军事理论单一的讲授向引导教育学生多视角观察思考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使学生带着科学的国家安全观和强烈的爱国及责任意识去学习。

第5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本质;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0-02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一、认清当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体育意识;学习兴趣;培养

1.中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强健的身体是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中学生体育课是他们接受系统体育教育和强身健体的重要环节。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全民键身计划纲要》和“终身体育”思想的统一指导下,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都对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是值得中学体育工作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2.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现代心理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内在选择性和倾向性,他是随着人的意识的产生而出现的,是在后天培养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每一科的教学活动都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中学生体育课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的一门课程,一直以来中学生体育教学低效率问题从未间断。而且近年来许多中学生的体育能力呈逐渐下降趋势。中学生体育课作为对学生的身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教学一定严抓不懈。中学生体育课要深化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学效率。许多中学体育教师都会有这样教学体会:体育课具有最容易吸引学生参与的魅力,也最容易是中学学生厌倦的一门学科。在影响中学生体育学习好坏的众多原因中,体育学习兴趣是影响中学生学好体育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大教育家先生很早就说过:“教学要以心理学为基础。”所有教学都应当建立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的程序”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或以年龄、或以男女性别、或以外界一切关系、或以祖先之遗传性来比较学生种种差异之点”,并“择种种适当之方法”[1]。中学生体育教学要做到讲求实事求是,开展教学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开展,体育教学就应把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2]。

3.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

3.1 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3.1.1 激发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体育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体育教学的倾向,它对于学生学习获得运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发展体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推动体育学习的强大行动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语言、动作、练习、游戏、比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3.1.2 中学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中学生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环节。中学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全面培养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学习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学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同时还要坚持培养中学生体育教学的认识能力,让中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意义和重要性。充分激励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动机,发挥中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能力,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逐渐获得较强的体育意识。

3.2 从教学方法入手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

3.2.1 通过教学方法多元化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体,传统的中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不断在体育教学中的深入,作为体育科目的教学也要随着改变,特别在体育课的室内教学,体育教师可以轻松将最近发生的体育盛事更直观的搬上讲台之上,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具体的体育最新动态。另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教学与游戏相融合,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能了解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3.2.2 通过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来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

中学体育教师较高的体育素质有利于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程度。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我知识面,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能够解决不同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授过程中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体育的氛围同时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乐趣。

3.3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导向作用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

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对体育教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中学教学时期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学生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优越的教学条件,彻底营造一个良好的中学体育教育氛围。

结合当前中学生体育教育缺乏因素,从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学习兴趣出发,了解体育意识和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强调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从学生为体育教学主体行为着手,结合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教学,不断培养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中学的体质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逻辑知识;探究

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学历,同时对学生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也就是不仅要求学生有着深厚的知识素养也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逻辑教育已经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虽然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发现逻辑思维教育在初中很难实施。

一、逻辑学的介绍

逻辑学这门学科主要拥有三性,即逻辑学的工具性、基础性和全人类性。人们无论是对新知识的探索还是对语言能力的表达以及驳斥一些诡辩都离不开逻辑学,当然,逻辑学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主要工具。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的重要性

逻辑知识作为一个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逻辑知识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使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开发。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中进行逻辑知识的教学将会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中学生缺逻辑知识现状的透析

我国中学教育现状就是中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把握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推理和论证能力都有着极大的缺陷,其主要成因就是中学教育中逻辑知识的匮乏。

四、逻辑知识学习的探究

只有充分了解逻辑知识对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才能对逻辑知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只有重视逻辑知识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良好的引导和启迪。为此,只有恰当地安排逻辑教学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学生对逻辑知识的学习和重视。

总而言之,只有做好逻辑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才能更好地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效提高,才能更好地加强对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问题;对策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语、数、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很多人仅仅把其看成教学的调味品,长期以来体育教学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要齐头并进。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上,不仅要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同时也是对一个人身体素质的考验,只有以健康的体魄做支撑,才能获取最终的胜利。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意义重大。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倡导多年,但是在实际的中学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本文据此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1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1新的教学手段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新课改在我国推行以来,各学科的教师及专家学者经过归纳总结,提出了许多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方法,新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也得以提出。新的中学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束之高阁,要求广大高中体育教师不断地学习并在体育课堂上灵活的运用。纵观当今的中学体育课堂,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诸如适用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很少出现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就降低了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倦怠。

1.2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全面认识

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全面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2.1学校领导。国家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各个中学的领导积极响应,较之于以往而言,对中学体育教学更加重视。但是,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难以满足学生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中学体育课程一般一周只有2节,较之于其它学科而言较少,而学生在中学阶段要掌握的体育技能比较多,较少的课时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练习。因此,校领导要彻底转变体育是副科的观点,根据实际的需要对体育教学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2.2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肩负着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艰巨任务,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虽然奋战在体育教学的第一线,但是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还存在体育教学为辅,主科教学为主的观念。例如:在一些大型考试临近之际,有些教师可能会与体育教师协商,占用体育课时间让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部分体育教师同意将体育课让出。俗话说的好“大考大玩,小考小玩”,越是大型的考试临近,学生更应该放松,更应该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1.2.3学生。现阶段的中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迫于种种压力,部分学生形成只要成绩好就万事大吉的观念,因此,这些学生拼命地学习,对体育课却有所忽视。结果成绩得到了提升,身体素质却有所下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3体育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开始体育学习,进入中学阶段学生继续进行体育学习,其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基本的体育知识,因此,会出现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项目,因此,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对于已经学过的体育项目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体育舞蹈等,却很少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致使课堂缺乏活力。中学生是一个具有极强活力的群体,他们渴望接触时尚、新鲜的事物,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转变观念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关键,想要解决中学体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最主要的就是转变观念,因为思想是人类活动的指南。要转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及学生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的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进行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校领导不仅要从资金上给予体育教学一定的支持,还要对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进行指导,让老师真正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体育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体质对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2.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确立并得到广泛的推广。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也应该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展开教学。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提高学生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相信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能够真正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施教,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提高中学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第10篇

【摘要】科技人才 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24-01

1 中学历史教学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德育教育是学生铸造理性思维,完成优质道德行为的重要条件

中学历史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读完初中课程后,即将升入高中学校继续他们的学习生涯。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使他们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能够辨明是非,在学习生活中具备良好的理性思维。德育教育注重学生正常善良情感观念的培养和树立,注重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理念,最终形成学生优质的道德行为。

1.2 德育教育是顺应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中学教育是学生学业生涯中重要阶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特殊地位,使他们摒除那些不良的思想,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树立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与不良观念彻底告别。中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真正获得素质教育为自己带来的益处。

1.3 德育教育是我国实现法制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重大战略的同时,提倡以德治国,加强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中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应当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此,中学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才能得以树立和稳固。中学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学生自身文明的便捷途径,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德育教育。

2 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困境

2.1 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而放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不良现象。这种观念与教育改革的潮流极不相符,也容易使历史教学存在不良方向,使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利用历史教学中非常直接便利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德育教育。最终,使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呆板学习,自身素质进入低谷地带。

2.2 历史教师队伍德育教育欠缺,阻碍中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步伐

各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中学历史教师数量也相应的逐渐增加。这些教师多数还很年轻,他们一般情况下没有接受过就职前德育教育的集中培训,他们只是一味的顾忌教学任务的机械完成,从而直接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的步伐,因此,他们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待加强提高。

2.3 教育条件有限,限制了陈旧教育理念的及时更新

目前,我国中学教学条件还是较为有限,历史教师无法及时获取更多德育教育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获取相关的教育材料,进行德育教育培训的机会也很少,这些历史方面的德育教育资源无法得到保障,也限制了教师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影响教学教育质量。

3 加强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理论学习,及时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中学历史教师应当适时充电,时刻关注历史教育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将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及时传达给学生。这样,中学历史教师才能在德育教育方面逐渐转变思想,革新教育观念。中学学校亦应当突显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把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落实,使全校形成重视德育教育的氛围。

3.2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拥有全新认识

学校应当根据德育教育的发展情况,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深度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中学历史教师会对德育教育重要性和学校发展前景有全新的认识,促使其树立高度责任心,高效率的完成工作。

3.3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中学德育教育条件

中学学校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需要更多的投资来改善现有条件,投资力度到位,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教育基地,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在确保历史教学实践的同时,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同时,中学历史德育教育需要多功能教室,添加必需的教育设备和电器设施,必要时可以播放一些历史视频资料,及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也可以使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有所提升。

4 结语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学习生活的方向。抓好农村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社会各界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面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而当有所作为。我们必须认识形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外界因素,切实增强初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感,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扎实他们的工作作风,有针对性的做出及时的反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弥补不足,努力抓好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第11篇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耀眼的行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就濒临灭绝,更谈不上发展。目前生态失衡、资源短缺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各国各地区对经济发展无止尽追求的结果。但我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能考虑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建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地理这门课程就是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其组成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知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2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状况

当前从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教育的教学大纲、环境教育的配套教材、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等,都不符合中学生环境教育的要求。

2.1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总体原则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发展并不意味着盲目、没有节制地开发,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同样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人与环境相联系,把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思想不断地渗透到中学地理课堂当中去,使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与整个社会的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2中学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未来的社会将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将来的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做到的是使中学生对身边环境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懂得不能完全为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而放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其次,要使学生真正领悟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整个国家乃至全球都很重视环境问题,要加强地域间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全球的环境建设而努力。最后,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靠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3中学地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3.1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中学课程当中有很多学科都涉及到环境教育,例如:生物教学、化学教学、物理教学等等,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规定教学目标。中学课程中就地理课程较多地涉及到环境教育理论知识,但也都是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学生只能零散、片面地学到一些环境教育的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环境认知体系。

2.3.2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和升学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大部分中学里,环境教育没有纳入到教学大纲当中,环境教育根本没有得到重视。另外,中学地理老师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环境教育的教学,中学地理教育课堂上缺少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

2.3.3学生无法实现环境教育的学习目前我国很多学校还是以升学考试为指挥棒,仍然实行应试教育。这样一来,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与中高考有关的科目上,忽略了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课堂后都忙于学习相关的考试科目,对媒体所报道的天气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漠不关心。另外,也不主动参与一些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即便学校组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也都是被动参与,完全没有体现环境教育的真正意义。

3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

环境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环境教育应该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加强获取信息的开放性,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环境教育的实践性。

3.1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中学地理教学应该以教材为出发点,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尽可能地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内容,在地理教学中,引用生动的实例来加强环境教育的感染力。地理教师应加强对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研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认知并参与到环境教育当中来,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教师可以根据科学原理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③

3.2加强获取信息的开放性,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已经进入到课堂中,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时,应合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资讯,以此提高环境教学的质量。如在环境教学中,学生遇到较为生僻、比较难理解的法律法规,可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关的资料,扩大环境教育的信息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了解当今的环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获取信息的开放性,既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凸显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环境教育作为地理教育的一个渗透学科,他们都具有实践性。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应该以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第二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尽可能地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操作形式多样等特点。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环境教育知识,又可以凸显环境教育的实践性。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了解周边的生活环境,强化自己的环保观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④

4结论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主任;重视;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14-1

一、绪言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是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是,当今社会诚信严重缺失,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是一个挑战,对人们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是一个挑战。针对不断出现的一些诚信问题,我们加强初中生的诚信教育也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中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加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诚信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的诚信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加强对农村中学生的诚信教育,这也是诚信教育建设中颇具意义的一个方面。由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广大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城市而言还比较低,所以,加强农村教育,尤其加强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诚实守信,严于律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已成为初中学生行为准则之一,这对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加强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更需要农村初中班主任肩负这一历史使命,需要农村初中班主任努力对诚信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究。

二、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从哲学上看,诚信属于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诚信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其他社会关系培养诚信起着引导、规范和决定性的作用。诚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价值所在,加强诚信文化及管理体系建设是提升整体国民诚信度的重要性措施,也是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国家信誉的重要举措。

2.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的诚信也是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本,对外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与信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离不开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增强企业的文化竞争力。

3.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诚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诚信是人类共同呼唤和缔造的美德,诚实守信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诚信主要表现在信用、信誉上,我国自古就有许多关于诚信的名人名事,也流传下来许多经典名句,反映了自古诚信的重要性就不从改变过。诚信教育可以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使广大中学生形成正确道德价值观。

总而言之,诚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已经成为大家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成为国家强盛、文明的重要标志。

三、农村初中班主任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诚信教育是对中学生人生的一种道德投资,是社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社会文化的重要举措。加强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需要初中班主任对确实可行的诚信教育方法进行更深刻的探究,摸索出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教育途径。

首先,加强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诚信教育本身离不开教育,诚信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讲,诚信还是一个能力范畴,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讲诚信,希望自己“言必行,行必果”,但是,很多时候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简单,能做到“言行一致”。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具备“行必果”的能力,所以,加强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显得很重要,这样,我们也能缓解出现在学习乃至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当今出现在中学生中的诚信考试问题也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其次,拓展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因材施教的方针对广大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统一的教育方法,可能使学生感觉到神经疲劳,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接受教育的情绪,从来不利于更好地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拓宽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运用正反教育的模式,提高中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

再次,建立诚信教育制度。加强诚信教育离不开制度上的规制,也离不开对诚信的宣扬制度。对于中学生而言,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肯定,是一件能令他们开心自豪的事,所以,建立诚信制度对中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肯定、认可,对于中学生塑造自身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从制度上对中学生的行为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制,有助于中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广大农村初中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其品德与行为都处于一个质变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农村初中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家长共同为诚信教育努力,给中学生塑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使广大中学生更好地接收诚信教育,真正做到诚实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