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柳永诗词

柳永诗词

时间:2023-05-29 17:44:19

柳永诗词

第1篇

关键词:四库总目;通俗易懂;流传广泛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09-01

《四库全书总目》的《乐章集》提要这样评价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曰: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斜,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张端义《贵耳集》亦曰:项平齐言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云云。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东坡词》提要中有这样的评价: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由此可见,《总目》对柳词的评价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以俗为病

《总目》说柳永所作词“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通观柳永词作,其中确有低俗之作。历代词论家中有不少持此论者。

王灼在其《碧鸡漫志》中这样论述柳词:“柳耆卿乐章集,世多爱赏该恰,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惟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这里肯定了柳永词叙事完整、娴熟,声律谐美,但是仍不脱浅近卑俗,遭人诟病。

又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这样说:“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词语尘下。”同样肯定了他对创制词调方面的贡献,而批评其用词俚俗。

又吴曾的《能改斋词话》,沈义父的《乐府指迷》,张炎的《词源》,刘熙载的《艺概》等等都指出柳词之俗。这主要的原因是柳永语言表达上的大胆直率,词作中对“淫冶”、“r黩”的描写在同时代的词人中较为集中。不可否认,柳词中不乏鄙俗之词。如《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是柳永写给三位东京名妓,表现出四人非比寻常的关系。分别赠给心娘、佳娘、虫娘、酥娘四位名妓的《木兰花》四首等等,不仅所用词语浅俗,描写内容更是格调低下。但是不能因为这部分词作就给《乐章集》打上俗的烙印,他的咏物怀古、羁旅行役词才是他真正成就之所在。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柳词雅的一面。

又杨慎《词品》卷三:“东坡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按其全篇云:‘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渺,归思悠悠。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盖八声甘州也。草堂诗余不选此,而选其如‘愿奶奶兰心蕙性’之鄙俗,及‘以文会友’、‘寡信轻诺’之酸文,不知何见也。”论者先引苏轼对柳词的高度评价,并引《八声甘州》全词,以显示柳永的“文人雅致”。纵观这首词,开头一“对”字统领全篇,引出一幅暮雨霜风的潇潇情境,景色苍茫开阔,意境高远。

另外其他词作如《轮台子》(雾敛澄江),《凤归云》(向深秋),《满江红》(暮雨初收),《望远行》(长空降瑞),《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无不体现柳词雅的一面。所以《总目》中只提到了柳词的“浅近卑俗”是不全面的,它还有雅的一面,我们在评价柳词的时候不能忽视。

二、柳词如杜诗

《总目》引张端义《贵耳集》谓:“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论者认识到柳词和杜诗一样,具备了写实的特点。谭献《复堂词话》在评柳永《倾杯乐》时说:“耆卿正锋,以当杜诗。”可以说柳词在某些方面可以和杜诗相媲美。

众所周知,杜甫以“诗史”在诗坛著称,他的诗作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破坏和灾难,诗中很多记载起到了填补历史的功能。广阔的战争场面和人民遭受的痛苦离别,都在诗中表现得栩栩如生,震撼人心。

而柳永的词也大多真切的反映了他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五首《巫山一段云》是一组游仙诗,以“蓬莱”、“三殿”、“九关”、“玉龟”、“阆苑”、“层城”等神仙的居所衬托当朝的兴盛与繁华,其或富丽堂皇、或清幽雅静,无不使人产生“飘飘有凌云之意”的感受。这正是对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歌功颂德之风的写照。其他词作如《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参差烟树灞陵桥)两首羁旅之作,写出了长安的风物与词人的离愁别绪;《望海潮》(东南形胜)展现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又《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描写了苏州宁静幽雅的景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至于《倾杯乐》这首词,谭献专门拿出来评价谓:“耆卿正锋,以当杜诗”。词上阕描写了羁旅行役的秋景,雨后江渚应该是一片清新的景象,但是却被词人的离愁别绪染上一层淡淡的忧伤,“一声羌笛”更打破了静静的忧思,带来无限的怅惘。其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缺少杜甫的顿挫、雄浑之气。

柳词不像杜诗那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面貌,有补史之功能,它更侧重于反映都市生活。虽然“史”的面貌狭窄了许多,但是比起同时代的词人来说,柳永算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三、“如词家之有白居易”

与《总目》相似,刘熙载《艺概》中也有过同样的论述:“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耆卿,香山也。”又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中:“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

之所以把柳永和白居易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二者的作品都有通俗易懂和广泛流传的特点。白居易每作诗,令一老妇解之,解之则录,不解则易。其创作务求老幼妇孺皆能明了,可见白诗的通俗易懂。柳永的词则“言多近俗”“俗者易入”,“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他的词中用典大多以平常语出之,化雅为俗。用词也多俗字俚语,像“无端”、“人人”、“怎生”、“次第”等。其浅率平常的日常用语,更容易被市民阶层所接受。通俗易懂是白诗、柳词共同的特点。

另外,作品流传之广也是二人共同的特点。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自言:“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提仆诗者;仕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乐天自述其诗作流传之广,无论是什么阶层、什么出身,都喜欢题咏其诗。至于柳永呢,也毫不逊色。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引一西夏归朝官所云:“凡有进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词的流传范围扩展到了异域,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人都喜欢歌咏柳词,可见柳词流传之广。

当然白诗和柳词的广泛流传与它们的通俗易懂不无关系。只有能为广大的平民阶层所接受,才能真正的传播开来,而只有作品通俗易懂、直率浅近才能为普通读者所理解并接受。然而,白、柳二人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进行创作,这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追求,可谓诗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综上所述,柳词通俗易懂,虽然其中有部分低俗之作,但总体艺术成就很高,其充分展现了都市社会生活,为人们广泛流传和喜爱。《总目》对柳词的评价虽多遵循前人已有的观点,可以说是缺乏新意,这是由这部书的性质决定的。但是,它对柳词的概括可谓精准、周到,对我们了解柳词、欣赏柳词都起到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永.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山东:济南出版社,1992.

[4]王国维,吴洋注.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第2篇

现在淘宝网的店主都喜欢称呼买家为“亲”,大概意思为“亲爱的顾客”。据史料记载,史上第一个淘宝店主是一位诗人,名叫王维。根据在于他写给买主的一句慰问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叔开讲:你还别说,虽然王维生活在唐代,可要是那时候有淘宝网,估计他会当仁不让成为第―代店主,开的还是娱乐工作室,打造红人无数,因为他太懂得包装了。

王公子出身名门,9岁开始写文章,17岁就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名句。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五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写得最棒,其他各种诗体也难不倒他,整个唐代诗坛也少见这样的人才。估计王家很重视素质教育,王公子不仅诗写得好,还参加了很多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当时还流传一则娱乐新闻,说王维考乡试失败,为了获得功名就找到岐王,岐王在玉真公主家里办了个艺术parly。王维将自己包装成前卫时髦的艺人,先弹琵琶后亮出诗作。公主对他赞赏有加,再加上岐王的推荐,王维很快就成了当红的影视歌三栖明星。

从此江湖上有句话,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匹匹:个人认为,还应该把老叔加进去。老叔眉开眼笑。)嘿嘿,识货啊,你们说,我是什么才?(匹匹、噜噜:蠢材呗!)妒忌,绝对是妒忌我英明神武。唉,不遭人妒是庸才啊!(众小编狂呕中……)

知识卡片

姓名:王维

字:摩诘

出生地:山西

年代:唐代

职业:诗人

称号:诗佛

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创水墨山水画派代表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居秋暝》

大哥叫啥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讲柳永的生平。“柳永又叫柳三变,他有个大哥……”底下一哥们儿接茬儿:“叫柳大变……”

老叔开讲:居然敢叫人家大哥“大便”,太过分了!有没有知识啊?懂不懂尊重啊!(此处省略老叔说教1086个字。)人家哥哥分别叫“三复”“三接”。他们三兄弟都很有才华,全考中了进士,相当于一家出了三个大学生。

可是,老柳家的三变娃子在做官的路上走得不太顺,还嫌自己名字不好听,把“柳三变”改成了“柳永”。有一次,皇上组织考试,永哥文章里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意思是哥我做不做官无所谓,不要那些浮名虚誉,有时间宁可喝茶品酒,唱歌休闲。皇上一看,嘿,你还看不上我组织的考试,于是手一挥,说:“那你别做官了,K你的歌去吧!”从此,永哥便自称“奉旨K歌柳三变”,哦不对,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出来混歌坛了。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业作词的词人,他开拓了词的题材,还制作了很多的慢词,也就是抒情歌,成为词坛婉约派的代表。历史上记载“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说明当时永哥的粉丝很多,到处都有。如果那时就有“我是词人”专业比赛,恐怕柳永粉丝的支持短信,又要让电信赚个钵满盆溢,还能拉动北宋经济GDP好几个百分点。

知识卡片

姓名:柳永

原名:柳三变

年代:北宋

职业:词人

第3篇

关键词:男子作闺音 市民阶层 婉约之风

一.“男子作闺音”概说

“男子作闺音”一说,出自清代田同之的《西圃词话?诗词之辨》:“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田同之认为,词之写作乃在于“情生于文”,即假托“闺音”抒发“离别之悲”和“弃捐之恨”。闺音,顾名思义,乃是指闺阁之音、“妇人之语”①。“男子而作闺音”,指的正是男性词人通过极富女性化风格的语言来寄托某种情思,它既包括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抒情写意之作,也包括虽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却透露着女性化情思之作品,与修齐治平豪情满怀的“雄音原唱”迥然相异。“男子作闺音”在诗歌创作中虽亦有之,如传统的闺怨诗、宫怨诗,但在词之创作中尤为普遍。由于词在产生之初,乃是酒筵歌席上供乐工歌伎合乐演唱的歌辞②,侑酒佐欢的环境和女性歌手的身份决定了词的纤柔艳冶之风格,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词以美女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女性化创作倾向。与诗相比,词在当时被文人士大夫视为“小道”而少有“言志”“载道”的负重,也因此词人在消遣娱乐的心态下反而流露出最真挚、最自然的情感。

在北宋初期的词人中,柳永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全宋词》共录213首柳词,其中约有130~140首涉及美女爱情题材,更有20余首直接托以女子口吻。他的“闺音”之作,以对美女和爱情大胆而直露的描写为特色,使词偏离了以晏殊、欧阳修词为代表的“雅化”“诗化”道路,而走上了“真正以歌曲性质为主的、与当时俗乐更密切结合着的、一种更为通俗更为真切也更为写实的途径”③。与晏、欧等人含蓄深婉的“闺音”之作相比,柳永的作品因其个人经历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二.柳永词中的“男子作闺音”

1.假托女性口吻的“女思男”模式

男性作者假托女性口吻叙写闺中女儿对男子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是“男子作闺音”的典型模式,在诗歌传统中早已有之,早期的花间词作更是不乏其例,如温庭筠的《忆江南》、韦庄的《思帝乡》等。柳永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比如《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写的是一名女子在闺中的寂寞苦闷和相思怨别之情。上片言女子在大好春光之日懒于梳洗,其原因在于男子的“薄情一去,音书无个”,一个“恨”字足见女子怨别之强烈。下片由上片的“怪人”转为“悔己”,后悔当初不把男子留在身边而终日相随,感情之强烈一以贯之。全词用白描手法,将女子由春日里百无聊赖到怨恨薄情男子,再到悔恨自己,继而设想与男子整日缠绵的心理状态表现的曲折而生动。在《锦堂春》一词中,柳永同样塑造了一位大胆泼辣、敢想敢做的市井女子形象,相思之情亦夹杂着嗔怪之语,真切生动,惟妙惟肖。除了市井女子,柳永还深入青楼歌伎的心理世界,为诸多痴情的青楼女子代言。如《迷仙引》就描摹了一位歌伎渴望从良的真挚愿望,传达出“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的决绝情思;《少年游》(其八)则塑造了一位命运凄苦的歌伎形象,虽被王孙弃却仍然“万种千般,把伊情分,颠倒尽猜量”,痴情如许,令人魂绝色飞。

综观柳永假托女性口吻写女子思念男子之作品,其独特之处有以下两点。其一,柳永善用浅白却包含万般情愫的语言刻画女子的曲折心理。这与晏、欧之雅化小词颇为不同。晏欧词往往重视对闺中女儿进行外化表现而缺少对女性心理和生活体验的刻画,“愁眉”“凝泪”“啼痕”等均是常用字眼。如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的《浣溪沙》:“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柳永则重视用口语俗语浅率直白地表现女性曲折的心理活动,弥补了女性心理在词作中的缺失。其二,柳永塑造了更具个性色彩的女性形象。晏欧小词中虽多有闺怨之作,但其所写女性形象往往是背负伦理道德之厚重的哀怨凄婉的闺中,带有理想和诗化色彩却缺乏生动鲜活的个性。如晏殊的《凤衔杯》:“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何况旧欢新恨、阻心期。空满眼、是相思。”柳永笔下的女子则或大胆泼辣,或温柔多情,具有跃然纸上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如其《锦堂春》一词:“几时得归来,春阁深关。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更无端。”这些不同,既与柳永作慢词长调可以对女子“欲嗔怪还不忍”的复杂心态进行充分表现有关,也与他长期混迹歌楼流连曲坊深谙女性心理有关,更与柳永的浪子气质和其所沾染的开放自由的市井风气密不可分,总之使得柳永的此类闺音之作别具一格。

2.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的“男思女”模式

柳词中有大量词作是直接以男性为主人公,抒写对佳人的思念之情的。与第一类假托女性口吻之作不同,此类词作词人直接以男性身份抒写情思而少了一种“间隔”,但词的韵味却并未因此疏减,反而更为绵远悠长。其最大的原因在于,柳永往往把对佳人的思念置于羁旅行役、漂泊无依的人生况味之中,二者交相映照,深郁而含蕴。如《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历来为词评家高度赞扬,苏轼曾发出其中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之语④,但论者多着眼于上片写景之语的开阔高远和音节雄浑,却疏于对柳永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行观照。此词上片写词人登高临远,见秋雨之后的萧索景象,秋士易感即有下片的情感抒发。词人先是念及故乡渺远,虽知乡关何处却归程隔阻;思乡之切牵动词人沉思多年来羁旅漂泊之踪迹,忽而觉得仕途虚无而万分悲慨;继而又将目光投向远方,设想佳人在妆楼上殷殷等待游子归来,却几许期盼,几许失落;最后承接佳人之思,抒发自己之愁,“你可知道我也在独自凭栏而怀万分愁思呢?”这样佳人、游子两向写来,产生了“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的双向互动效果。在这首词中,佳人之思与悲秋之感、思乡之情、羁旅之愁相交相融,显得更为真挚动人,沉郁深婉。类似的词作还有《雨霖铃》《雪梅香》《尾犯》《定风波》等等。

在这类词作中,柳永往往将男性主人公对佳人的诚挚思念置于漂泊无依的人生况味之中,使得“佳人”已经不是某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是极具理想和诗化色彩并被男性主人公视为精神归宿的抽象人物。面对萧索危楼,词人会“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独处于孤馆残夜,词人会怀念“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共酌”;凭栏望远、愁绪满怀之际,词人亦会发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决绝情语。在坎坷的仕途面前,佳人和爱情成了词人笔下的一种精神归宿和情感寄托。柳永之所以给予佳人和爱情如此崇高的地位,是与其人生经历有着直接关系的。柳永少年疏狂,其人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是在歌楼舞馆中度过的,才子佳人的爱情在柳永“狎兴生疏,酒徒萧索”的晚年成了那个时期唯一深刻的印迹。柳永对于佳人的思念,其原因不仅在于对爱情的怀恋,还在于一种对价值认同的歆羡。柳永在京都之时,歌伎争相索其词以求身价倍增,纷纷以歌唱柳词为荣。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三中载:“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在这样的绮罗香丛之中,柳永最能得到一种尊重和人生价值之着落。后来柳永虽然入仕,但多为小官,在漂泊不定的游宦生活中多愁多病,他其实并未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有着浓重的被君王弃捐的感受。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柳永一生虽然疏狂放荡,却从未真正地走出传统文人持守“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的思想藩篱。不过,与传统的“闺音”之作相比,他的“逐臣”之感并非是借女子之口以“怨夫思妇之怀”寓托“孽子孤臣之感”,而是直接以男性为主人公,将对佳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理想的追寻与才人失志的现实相映衬,以对昔日情场之得意的怀恋映照出对现实仕途之失意的悲慨,沉郁而含蕴,绵远而悠长。

3.从男性角度赞美女子歌舞姿容之美

柳词中有不少作品,是从男性角度赞美女子歌舞姿容之美的。如《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浪淘沙令》:“促拍尽随红袖举,风柳腰身。”柳永笔下的这类女子多是色貌技艺俱佳的歌伎,柳永如此谙熟此类题材自然与他流连曲坊密不可分,但其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柳永在文人狎妓的风尚之中仍然保持着一份对歌伎的尊重态度,明丽而雅致的语言流露出词人融入了“爱”和“美”的、由衷而真挚的赞美之情。与早期艳冶而多淫之语的花间词相比,柳词更多了一份尊重与赞美的眼光,与那些采用咏物口吻而少有主观感情投入的狎亵之语是决然不同的。

此外,柳永的“闺音”之作中还有一些作品是对男女情事的比较露骨的描写,如《昼夜乐》:“洞房饮散帘闱静。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尉迟杯》:“绸缪凤枕鸳被。深深处、琼枝玉树相倚。困极欢馀,芙蓉帐暖,别是恼人情味”等等。此类词作描写俗艳而直露,与雅正和婉、乐而不淫的传统文艺思想背道而驰,因而被历代词评家批评为“丽以淫”。不过应该认识到,柳永的此类词作乃是“歌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的自由开放的市井环境的产物,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而不可以此判断柳永其人的“薄于操行”。

三.结语

据《全宋词》所录的213首柳词来看,其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如描写繁华都市、承平盛世、山水风物等,而借助女性化的语言描写美女爱情的“闺音”之作占了绝大多数。柳永在继承传统“闺音”题材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个性和经历,于慢词长调之中铺叙展衍,显现出不同的创作风貌,既表现出有别于士大夫阶层的、自由开放的市民阶层之习气,又传达出鲜明独特的文人情怀和浪漫气质,雅俗兼具,因而在当时广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这些词作,使得柳永在北宋初期的词坛上,以别于晏欧深婉含蓄的“浅近卑俗”之气走出了一条更为通俗和写实的创作道路,对后世的婉约之词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乐章集》一节所说:“盖词本管弦冶荡之音,而永所作旖旎近情,故使人易入。虽颇以俗为病,然好之者终不绝也。”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全宋词》(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张惠民,张进选注:《柳永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4篇

关键词:以诗为词;表现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05-01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词作为长短句的和乐新诗,是一种后来居上的抒情体式,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苏轼在词学上的造诣极高,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一、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词学成就离不开欧阳修和柳永。苏轼的文才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作为自己的恩师,苏轼受永叔的影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欧词对东坡的影响是:“疏隽开子瞻”,有理可循。这种影响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欧阳修在《朝中措》中所表现的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之疏放高远的气度;二是在《玉楼春》中所表现的“‘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之遣玩游赏的意兴”。欧阳修的出现标志了词体作法上借鉴诗体作法,但是以苏轼的高才是绝不会被欧阳修的文学主张局限的。欧阳修的疏放是一种借外景遣玩的外在情绪释放。苏之放是一种具有哲理之妙悟式的发自内心襟怀的旷放,从中可以见出二人之间的继承与开拓的关系。

苏轼对柳永的词是非常注意的,他对柳词是有着两种不同的评价,常将自己之作与柳词相比,如他写给鲜于子骏的一封信:“近却破做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苏轼对柳永的评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柳词当中的一些之作表现出一种鄙薄和不满。其二是对其词的赞扬。赵令畴之《侯鲭录》卷七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参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苏轼对柳词当中的兴象之高远表示欣赏。柳永在词作上的探索与创造,影响了后来者,这当中也包括苏轼。有学者这样归纳过柳永在词学上的创新,“柳永具有‘三创’之功: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了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变现能力……如果说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和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中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辉煌的篇章。二是创意。柳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趋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确,宋翔凤在《乐府余论》中这样说道:“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竟赌新声。耆卿(柳永)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伎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辈,相继有作,慢词遂盛。”

二、“以诗为词”的表现

由此观之,苏轼的以诗为词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产物了。苏轼对词的改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诗词同源,在《与蔡景繁书》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试勉继之,晚即面呈。”《祭张子野文》中苏轼也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从词的起源上追溯词与诗的关系,认为词与诗一脉相承,词本质上就是诗,“词是诗余”。东坡的以诗为词,主要内容大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1、改造了词体的艳科属性,而为士大夫之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写”将诗歌中的意境和题材用词来讲。从苏轼的《东坡乐府》中可见出东坡将政治情怀、报国壮志、民生疾苦、农村生活、朋友情谊等等全部涵盖进去。苏词之前的词只将清丽婉约为当行本色,但东坡另辟蹊径,在传统词风格基础上,创造出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词中最为重要的风格就是其气象博大壮阔,善写高远之景,而充满感发之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及《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前人评之“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大有“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之意味。2、强调主体意识。词本是抒情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情感领域,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女性“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豪情”词,使词作像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3、“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在苏词中主要的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之前的词,多数并无题序,他将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但是由于词体长于抒情,不宜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文本成为有机统一体。大量典故入词,使词变成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法。议论化句式、比喻意象,以及典故入词,成为东坡体的典型特征。如“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如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苏词由此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对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东坡在语言和音律上都是有所突破的,音律上,东坡完全不遵守词韵,他不是不懂音律,只是他性格豪放,不愿受词韵的束缚。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着,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表明东坡强化了词的文学性,弱化了词对音乐的依附性,自此也为后代词人指出的“向上一路”,后来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此路进一步发展的。

三、“以诗为词”的评价

对于东坡“以诗为词”,朱大成认为“苏轼在词史上是一位从根本上扭转词的发展方向的人物”,“从理论上肯定词曲‘盖诗之裔’,在创作上将诗意、诗法、诗句等带进词里,以使词曲归于‘雅正’,在评论上以评诗的标准去评论词,以提高词品”。崔海正《东坡词研究》中“这一说法的实质是立足于是的立场来看词体,而不是立足于词本身来观察它的发展,这不免丧失了它的本体意义”。刘石也认为“苏轼豁达明朗、潇洒超旷的性格气质刚好与词的特质相悖,这也就是其‘以诗为词’改变传统词风的内部原因。”紧接着他提出“以诗为词”的实质“是指拿适用于创作自由较多的同时就是艺术要求较低的文体的创作手法来创作自由较少的同时也是艺术要求较高的文体”,“‘以诗为词’虽可以提高词的社会功能,难免在相当程度上损害词体特性,使词失掉一些词体特有的韵味。”

与苏轼同时代人陈师道在《后山词话》中所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对苏词抱有成见,认为词之传统必以柔媚婉约为主,否则失掉词之本色。胡云翼在《宋词选》说:“致力于诗词合流以提高词的意义和风格,苏轼尽了他的责任,他的巨大成就撼动了但是的词坛”。“苏门文人尽管极口推祟苏词,可是却不承认‘以诗为词’可以作为规范。……这种狭隘的、保守的正统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阻挡并延缓了词的发展与提高”。

在笔者看来,“以诗为词”,是苏轼对于词创作的一种大胆尝试,一方面突破词的传统观念,将词与诗、文同等看待,他的词,除了应歌之作,兼以抒情言志,充实了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词体本身的局限,如在音律上,将诗法带入词中,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但是,与此同时,苏轼也把诗中的弊病带入词中,《东坡乐府》中一些作品议论化、散文化偏向严重,运用典故较多。总之,“以诗为词”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既要充分肯定它对词体发展的贡献,也不能无限夸大它的作用。苏词是整个词坛史上的一朵奇葩,对于后世辛派词人、清代陈维崧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论欧阳修词.河北教育出版社.

第5篇

31.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目写时事的乐府诗歌。它始创与杜甫(如三吏、三别等),完全摆脱了旧题的束缚,因事立题,根据所写的内容来命题,这样,使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精神,力求诗歌与现实取得紧密联系,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他们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为自己的创作纲领,创作了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百姓疾苦的新乐府诗。白居易的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熟练的艺术技巧,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32.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号"小李杜".

杜牧的写景抒情之作,描摹自然之美,以抒发俊爽之情。如《山行》《清明》这些诗突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为之陶醉的风情。

33.李商隐的诗其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1)工于比兴,情致缠绵。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刻划入微,传达缠绵的情感。

(2)巧于用典,意蕴含蓄朦胧。诗人往往用神话、典故,以及比兴、象征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意蕴含蓄,耐人咀嚼。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这样的非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极大地扩大了诗的容量,且亦留给读者以更大的联想空间。就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而言,在中国诗是空前的。

(3)语言清丽,尤擅七律。李商隐的诗歌语言,兼具清和丽的特点。

34.古文运动指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其矛头是革除骈文。它以儒学复兴为号召,通过对文体、文风以及文学语言的革新,以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从而达到张扬儒术的目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散文创作和发展的新时代,新传统。

35.词,和乐府歌辞一样,它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词的名称由此而来。词被称为"诗余",是因为词是由唐代绝句演变而来的,其表现形式便是依曲调增减字句、裁截重叠而形成长短句。词又称长短句,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

词的分类

按体制来划分,词一般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按音乐来划分,词一般分为令,引,近,慢四类。

慢词,是依据慢调填写的词。慢调是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故名。慢调篇幅体制较长,接近长调,但二者并不等同,长调是按体制划分的,慢词则是依据音乐韵律划分的。

36.中唐文人词

词体在民间兴起后,盛唐和中唐一些诗人,开始涉入到了词的领域。盛唐的文人作词者还不多,所写也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七言形式,但个别也有是长短句的,如托名李白的两首词《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这两首词究竟是否李白作,学界还有争议。但无可非议的是,二词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37.李煜与南唐词

南唐词人中李煜最为出色。南唐后主。李煜词的艺术创新:

(1)李煜词用血泪抒写亡国破家的不幸,抒情色彩相当强烈。如《虞美人》,词中不加掩饰地流露故国之思,并把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的悲慨融合在一起,把"往事"、"故国"、"朱颜"等长逝不返的悲哀,扩展得极深极广,滔滔无尽。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奔涌,自然汇成"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景象气势,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2)多用白描,比喻精妙。

李煜词多用白描,比喻精妙,特别是善于将抽象的情愁比拟为具体可感的意象,使人感到美妙异常。像前面我们提到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这样。

如《清平乐》这首词相传是他亡国前不久的作品,运用白描手法,将离愁别绪表现的深沉委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两个精妙的比喻:"落梅如雪乱",形象而生动:"离恨恰如春草",将抽象的情感比喻为具体可感的物象,贴切精妙。

(3)语言生动自然,清丽隽永,多有口语。

38.宋代文学,以词的成就。

北宋前期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的词人,其他对词的贡献在于创制了长调慢词和与之相适应的铺叙手法,并善用俚语俗语,内容上也将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以及个人羁旅行役纳入了词的题材范围之内。

苏轼则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在内容方面,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也采用词来表达。在形式方面,苏轼革新了词的语言,不拘音律,将词变成了一种不再依附音乐的新诗体。在风格方面,苏轼在婉约词风之外别开豪放旷达词风,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南宋前期

南渡前后,词坛上出现了一个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生活在北南宋之交,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越,主要内容是爱情相思和歌颂自然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后期国破家亡,主要内容是国破家亡,孀居孤苦的感受,风格沉郁悲凉。另外,李清照的《词论》强调词艺术上的独创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是相对独立的文体,重视词的声律形式,语言上要求典雅浑成。

随之继起于词坛的是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最杰出的代表,他用词表现其抗金救国的意志,风格遒劲,气势磅礴,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的色彩。辛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革新精神和豪迈气慨,把宋词的思想和艺术均推向了空前的高度。苏轼和辛弃疾,标志着宋词的两座高峰。

39.王安石为北宋的政治家。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得力干将。

40.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又称柳七。柳永只在晚年的时候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其大半生都是困顿蹇滞,沉沦下僚的。其词带有艳情化、俚俗化的特征。然而,正是社会底层丰富的现实生活,造就了这位天才词人。

柳永一生主要致力于词,他是中国词第一个专业词人。在宋词,柳永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第6篇

春桃美。花朵绽放枝头,彩蝶蜂蕊。眼前姹紫嫣红,盎然绿意,清纯妩媚。

柳丝坠。新叶簇生娇嫩,暖风抚翠。眸中荡漾清波,水中倒影,神清目邃。

遥想清真居士,柳郎七变,似吟龙瑞。酒肆教坊民间,琴乐音脆,频作长调,更空前词最。何时始,惟存诗句,黯失曲缀,已是无声汇。再来谱曲,重扬古粹,誓把当年绘。今日事,谁来牵丝游说?幽潭静水,又谁嚼碎?

注:清真居士,周邦彦先生。柳七变,柳永先生。吟龙瑞,【瑞龙吟】倒过来,这个词牌是周邦彦先生的原创。宋词的长调,柳永先生创作最多,后继者是周邦彦等。柳七变的父亲是李后主李煜的旧臣,范仲淹先生曾教导过柳永。柳七变科举不如意,导致生活不富裕,可七变的歌词写得好,那些唱歌弹曲的,经常找他来给配写歌词,他也挣些酒饭钱。由上,柳永实际应属于词作家,甚至词曲作家,因为给曲子填词,乐感得有基础。过去艺人社会地位低下,要是今天柳七变就是情歌教父。词后来被称为诗余,这可能是个糟糕的事情,因为把律诗的平仄格律引了进来,或许有周邦彦的贡献,因为他的生活相对稳定,不用像柳郎那样给人填词挣酒饭钱。平仄格律的引进,使得歌词向文字词转变,越来越脱离酒肆、教坊、民间。其实什么东西一旦理论化了,也就是衰败的开始,因为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词牌的春天,应该是重新发出声音来,回到歌词的功能上来,形成独特的词牌歌曲一道风景线。

第7篇

生: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早年常出入歌管楼台,科举屡试不中,直到44岁才中进士。他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有《乐章集》传世。

师:他结合课文注解①向我们介绍,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还有哪位?

生:柳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他是宋词婉约派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我还知道他的名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开创宋词天地居功至伟的柳永还是有所了解的,难怪古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现在一起来较全面的认识柳永。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柳永,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北宋一大词家。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他为人放荡不羁,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靠捐钱安葬。有《乐章集》。(师板书:知人论世)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望海潮》。先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把课文自由诵读一遍,注意用笔做字词圈点。(生自读课文,师巡视答疑)

师:请哪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下?(一生起立读书,其他同学认真听,师生正音)

师:哪位再读一遍?(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词又名曲子词,开始是配合曲调演唱的,它不仅讲究音韵,而且有严格的平仄限制,我们朗读的时候要把这些特点表现出了,所以朗读词要注意――

生:节奏。(师板书:读出节奏)

师:好,我们一齐把柳永《望海潮》朗读一遍。(师幻灯片展示诵读节奏,生大声齐读)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气势,老师也有了朗读的冲动。(生鼓掌,师读,生鼓掌)

师:我们刚才读这首词的时候,你们感觉到有什么变化?

生:上片读得激昂,下片读得舒缓。

师:为什么?

生:上片写杭州的繁华富庶,尤其是钱塘潮的壮观,应该读得气势激昂高亢;下片抒写西湖美景,人民生活安乐祥和,读时要抒情畅快。(掌声)

师:很好。所以,我们读诗词不光要有节奏,还要读出――

生:感情。(师板书:读出感情)

师:我们都知道朗读诗词要抑扬顿挫,要做到抑扬顿挫,必须理解诗词的内容。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望海潮》的相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调名大概是取钱塘观潮的意思,本文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柳永路过杭州,想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柳永和孙何本是布衣之交,但这时“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想见处于侯门深似海的故交,并非易事。柳永只好极尽夸赞之能事,创作《望海潮》,在词的上下片极力赞扬杭州的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再借助歌伎之口让孙何知道。柳永最终的目的实现了,但几百年后,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了这首词,便对杭州垂涎三尺,膨胀起侵吞南宋的野心。

师:相传完颜亮是因为《望海潮》中的一句诗而“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的。同学们细研课文,认真思考。是哪一句诗触发了完颜亮攻占杭州的野心呢?小组讨论后交流。(师板书:置身诗境,生热烈讨论,师巡回参与)

师:假定你是完颜亮,你会欣然羡慕哪一句呢?

生:我们认为是“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一句。

师:哦,说一说理由。

生:这一句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一片郁郁葱葱;钱塘江潮的怒涛“玉城雪岭”般,如雪的白色浪花“际天而来”,带来森森寒气,江潮涌起“吞天沃日”的气势。钱塘潮的壮观天下闻名,柳永的这句描写更显神奇,金主完颜亮自然倾倒了。(掌声)

师:他把我们学过周密写的《观潮》借用过来解说,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很好。其实完颜亮何尝不是有气吞山河的雄心呢?有理。

生:我们认为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歌的采菱女娃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人民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有雄图大志的完颜亮自然该倾心于这曾经民生和融、人间和美、人人和乐的杭州了。

师:是呀,统治者谁情愿管辖民风刁蛮之帮!爱歌善舞的民风传统熏染的杭州,当然是完颜亮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地。

生:我们认为完颜亮喜欢的是“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写西湖之美。“重湖”,是指西湖中的里湖和外湖。“叠”,是指西湖周围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光山色之美,词人用“清嘉”二字作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花、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西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景物。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写得高度凝练,短短八个字就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象概括出来,“三秋桂子”,写山上的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古书上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又有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还有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我们都知道杨万里的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说,这里“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完颜亮醉心于西湖是不言而喻的。(掌声)

师: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人人都赞西湖美,强大的完颜亮自然要把天下之美占为己有了。

生:我们认为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吸引了完颜亮。“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参差”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十万”极言人口之多。“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从人烟稀少的北方草原突入中原的完颜亮,自然羡慕大都市的繁华,岂有对杭州不占之理?

师:就如我们现代人,个个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哪怕流浪,也喜欢挤在城市的旮旯里。城市文明很重要啊。(生大笑)

生:我们认为打动完颜亮的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列珠玑”写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户盈罗绮”写市民家家披罗着锦。“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可以说美女很多(生笑),表明杭州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极度繁华和穷奢极欲的地方。

师:统治者大都追求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完颜亮也不例外。也有理。

生:我们认为是“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千骑拥高牙”点出了人物身份,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显赫声势。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饮宴之乐,不仅尽兴而醉,醉了还要听音乐;“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不仅赏山玩水,赏玩之余还要吟咏诗篇。既衬出了山水之美,也写出了官员的儒雅风流,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师:一个小小的转运使竟如此威风而洒脱,堂堂金国之主岂能只生羡慕之情,定要取而代之。

生:我们认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也可以触动完颜亮的心机。

师:不会是其它诗句已经被人说过了,硬套上的吧?说来听听。

生:“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文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

师:杭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繁华富庶的历史渊源,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作为帝王之都是再好不过了。确实言之有理,并非妄言。(生会心的笑了)

师:没有人认为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一句勾引完颜亮了吧?(生笑)那究竟是哪一句诗有如此魔力,搅得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呢?请看诗:

幻灯片展示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谢处厚

师:知道是哪一句了?

生:(齐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师:我们再看一个资料:

幻灯片展示

此词(《望海潮》)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

――罗大经《鹤林玉露》

师:因为一句诗句而引发一场战争,当然只是传说,真正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实际上是对全词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小结你对这首词的整体理解。(生读,师板书:读懂内容)

生: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

师:我们和完颜亮一起沉迷于柳永的词作中,应该还有词人神奇的遣词造句和高超的表达技巧,试着赏析。

生:我觉得“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一个“卷”字可媲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突出钱塘潮排山倒海的气势,同时运用了比喻(云树)、拟人(怒涛)、夸张(天堑无涯)等修辞手法,把钱塘江岸和江水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来。

师:他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进行了赏析,我们可以通过诗句感受到画境。好的诗词都是能做到“诗中有画”的。

生:我认为传说中“牵动长江万里愁”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内蕴丰富,值得玩味,写法朴实,更见功力。这两句运用白描的手法……

师:打断一下,白描是什么?

生: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借用到文学上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师: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书画同源,绘画上的一些术语经常运用到文学欣赏上,如点染、渲染、烘托、工笔、写意、神似等,我们要有所了解。请继续。

生:作者朴实的写来,对仗工稳,时间和空间交融,我们能感受到桂花的神奇传说和长期弥漫的飘香,展望出绿荷接天红花映日的绚烂。西湖风光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掌声)

师:掌声说明他赏析得很好。语文借用其它学科术语往往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首词还运用了点染手法,开头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就是点(总写),后面的都是染(具体描绘),层次分明。

生:我认为“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写得很有韵味。“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着一“弄”字写人的闲适。“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也就是说吹羌笛者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师:“渔翁”“莲姑”这样文雅的词语,作者弃之不用,用近似口语的“钓叟”“莲娃”,而其它“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清嘉”“吟赏烟霞”等雅词运用又恰到好处。我们可以看出柳永用词的――

生:雅俗共赏。

师:雅俗共赏就是柳永词的一大特点,我们在此可见一斑。我们知道宋词的风格有――

生:豪放派、婉约派。

师:柳永属于婉约派的词人,唱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令离人忧伤萦绕不尽的绝唱。我们看这首《望海潮》的风格更像是什么?

生豪放派。上片钱塘潮的气势雄伟,下片西湖场景壮观,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这都体现了豪放派词的特点。

第8篇

关键词:词风接受史;社会因素;文学传统

一、柳永及其词风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天性风流,才情高妙,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楚,真实感人。

柳永的词以“]c从俗”而著称。具体而言,他的词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注重词的音律性,并开创了慢词这一形式。而在风格上,柳永之词更为俚俗,市井气浓,非常切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所谓“]c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

二、柳永词风在各个时期的接受情况

1.北宋时期

柳永一生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他不遵照文人雅士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接受的语言、易于接受的形式主力表现他们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事情。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使得柳永词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接受程度并不高。

2.南宋时期

到了南宋,理学兴盛。南宋思想家朱熹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也就是主张求天理、天道,而忽视人作为生命的自身感受。并且极度强调道德意识,就连诗经上的一些篇目,也被他刺为“淫奔之诗”。宋代是一个尚雅的时代,尤其南宋,所以《乐章集》在宋代刊刻不多,宋史不为柳永其人立传,也不收录其《乐章集》,可能是因为其词不符合编撰者雅的审美要求。宋人尚雅,柳永本人又被鄙之“有才无行”,又加上南宋民族危机深重,所以,连柳永词集被完整保存下来的也很少,更别说在主流社会对柳永词的接受程度了。

3.元代

元代之后,柳永的词风逐渐受到认同,并且产生了一系列以柳永为创作对象的杂剧,如《钱大尹智宠谢天香》《风流冢》《变柳七》等。同时,元代以后以创作为专业的文人开始增多,并且像柳永这样甘心做浪子的文人也开始增多。所以,柳永的词在元代被很多类似于关汉卿的人接受和喜爱。

4.明清时期

元代以后,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冗官增加,明朝弘治年间大臣马文升言:“京官额一千二百余人,今传奉官八百余人。内实支薪俸者九十一人。冗官莫甚于今日。”这些官员不充任实职,被称为“员外”,工作的时间很少,清闲日子很多。于是在奢侈的生活之余,也开始注重文化的培养。他们雇佣了大批文人陪同自己吟诗做对,这些帮闲的文人被称为“清客”。清客们创造出来的文学同时也成为明清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清客文学,无疑又是以通俗和艳丽为主的。这就与柳永的文风有着诸多相似点,柳永的词当然也会因他们如此的审美观而得到这一批人的重视。

三、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宋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更加有利于词的发展。宋开国后逐渐在都市中取消了“坊”和“市”的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便利,《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都对当时的汴京、临安城中商旅云集、百业兴盛及朝歌暮舞、弦管填溢的繁华情景有过生动详细的记载。宋代重要的商业都市中,凡歌楼、酒馆、平常巷陌和瓦肆都是私妓聚集和活动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为市民接受柳永词提供了一定的场所。

2.文学原因

实际上,中国文学自中唐以来就由雅文学逐渐向俗文学转化,如由唐传奇到宋话本和被称为“恻艳小曲”的词的兴起,到元代的杂剧和散曲,明清时期的戏曲、白话小说的兴盛使传统的雅文学相形见绌。从宋代到清代的文学选本情况看,历来词选家都注重选雅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要求的多样化,对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明清易代之际摆脱柔靡,出现了中兴的气象。词人云集,高才辈出,仅顺治、康熙两朝就逾二千家,词作五万余首,绽开了色彩各异的奇葩。词学研究也极为兴盛,词集的编刻与校勘,词谱的整理与研究,词学理论的探讨都很热闹。在清代自然得到词选家们的重视,柳永词也得到了众多爱词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第9篇

1、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2、山水田园诗具有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的特点的诗人是( A )

A、王维 B、刘禹锡 C、张继 D、杜牧

3、《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作者是( C )

A、李煜 B、柳永 C、李清照 D、秦观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出自( C )

A、 李煜《虞美人》 B、柳永《八声甘州》

C、李清照《武陵春》 D、苏轼《水调歌头》

5、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 ( C )

A屈原 B孟浩然 C陶渊明 D王维

6、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D )

A李白 B元稹 C 杜甫 D 白居易

8、与杜牧共称为“小李杜”的是( C )

A、李贺 B、李白 C、李商隐 D、李德裕

9、下列词人中,其作品以风格婉约著称的是( C )

A、辛弃疾 B、苏轼 C、李清照 D、陆游

第10篇

在我国民间,柳树一直被视为降除瘟疫的象征。战国名医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脓肿,三国神医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世界各国的外科手术刀,也模仿柳叶形状制成,国际上统称“柳叶刀”。古典小说中南海观音的形象就是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播洒雨露,祛病消灾。

“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不但为人们所赞颂,而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柳树还一直被看作是柔情的象征。“春风杨柳万千条”。漫游郊野,绿柳那轻盈婆娑的风姿,展示着意态万千、欣欣向荣的春天气息,把大千世界装扮得妩媚动人。无怪乎柳树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常选的对象,《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在《咏柳》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柔长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姿态。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唱道:“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诗人把绿柳比作婀娜多情的少女,勾勒出一幅美妙的春景图。

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借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在众多植物中,杨柳抽丝发芽是较早的,因而常为敏感的诗人捕捉来作为报春的多情使者。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诗中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与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阳春三月生机盎然的景象。柳枝纤细苗条,柳叶瘦长微翘,这些都与美女的身材、眉毛特征相吻合,古人多以杨柳来描摹美女,“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以柳叶喻女子漂亮的眉毛,极有特点,以至成了人们赞美女子容貌的习惯用语。

春风杨柳美景,又是恋人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明月作证,杨柳为媒,杨柳自然也就成了爱情的象征。如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甜美,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生活的向往。难怪婉约派词人柳永在酒醒之后,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喟叹。

柳絮飘忽不定,正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此杨柳还是古代文人笔下的闲愁象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在《青玉案》中用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缠绵绵的闲愁,可谓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选自《散文百家》)

点拨

二月春风,裁出柔柳的形貌,月上梢头,照出柔柳缠绵的风姿;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柔而不弱的生命,闲愁几许飘飞絮,这是柔而多情的象征。这篇散文以古代诗词为线索,让我们细细品味出柳身上所蕴含的柔婉细腻的文化内涵。柳被历代文人赋予了丰富多重的情感,直到如今,柔柳的身姿,总会让多情人的心中泛起涟漪。

第11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读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该词所表现出来的优美意境和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在北宋初期的著名词人中,柳永的社会地位最低,但名气很大,他开拓慢词,转变词风,勘称中国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1柳永对词的贡献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创作背景

    柳永一生大力开拓慢词,柳词中慢词占到十之八九,之后苏轼、陆游等人继起,慢词遂行。慢词的成熟,使词获得了增加表现力的物质基础,得以表现更加丰富的感情和社会生活,最终发展成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骄语、唐之诗、元之曲”并架的‘一代之文学”。不仅如此,柳永还以市井生活人词,打破了唐以来词在内容和题材上始终囿于上层社会的享乐及风情的局面,使词返回民间。他精通音律,善于铺陈,语言明白晓畅,并常以理俗语言人词,形成了熔雅俗于一炉的独特风格,使词成为家喻户晓的市民文艺,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影响范围。从“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侧和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柳永影响之广和人们对其评价之高。

    柳永生活在北宋经济繁荣的仁宗时期,其时城市兴起,像杭、沐这样的大城市均规模宏伟、人烟稠密、店铺林立、物资充衍。柳永仕途受挫后,先后多次外出漫游,足迹遍及苏州、扬州、杭州、会稽(含绍兴)、长安、成都等地。这几次漫游,涤荡了词人久困汁京的郁闷,开阔了词人的眼界,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长调,在词的内容上亦增加了对城市风光的描写,《望海潮·东南形胜》即是此中名篇。

2(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

    《望海潮·东南形胜》描写了宋初秀丽、繁华的杭州景象。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此词作于1003年秋,是柳永献给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门禁甚严,柳永因久不得渴见,便作此词,教歌妓歌于孙何席前,孙折服其文才,于是请其人座。这首词一创作出来,即引起轰动,“流播甚广”,据说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虽不足信,但其影响可见一斑。原词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烧堤沙,怒济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现,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络络钓支莲娃。千漪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贫烟霞。异日国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魔望海潮》这一词牌是柳永首创的。取此名,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放地。

    词的上闽写白天的杭州,突出其美丽、富庶。“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指杭州的地理位置;“形胜,,是指地理形势重要、交通便利,而“胜”还有世人瞩目、兴旺发达之意。杭州历史上就是江南地区的名城: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定名为钱塘县,隋改名杭州,到了宋初,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东南名郡。仁宗皇帝曾在诗中称赞它“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江吴都会”,杭州位于钱塘江北岸,又因五代吴越建都于此,故称“江吴都会”,一作“三昊都会”,《水经注·浙江水》谓吴兴郡、吴郡、会稽郡,世称三吴。钱塘旧属吴郡!s1。杭州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历史悠久,正所谓“钱塘自古繁华”。在这一句中,前两个分句形成对偶,“东南形胜”是从地理角度写杭州的重要,“江吴都会”是从历史的角度写杭州的悠久,最后以“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很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难怪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 “或发端、或结尾、或换头,以一二语句勾勒提缀,有千钧之力”,此句亦是全篇的统领。

    接下来作者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家”。此句就如电影镜头的伸缩,先从远处拍照:城外杨柳含烟,薄雾如纱,彩亭画桥,点缀其间,景色如画。然后镜头慢慢拉近:城内千门万户,微风拂过,帘珑轻摆,透出一派富庶安详的气象。接着,镜头再次拉升,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景式的场面:城内城外,各式建筑,各抱地势,檐牙错落;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好一个“参差十万人家”!《西湖老人繁盛录》中也写到杭州居民稠密,“回头看城内山上,人家层层叠叠,观宇楼台参差如花落仙宫。品之总觉太俗;潘间也曾在《酒泉子》一词中赞杭州之美,“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又过于矫饰,都不及柳永此句精练、传神,雅俗共赏。在这一句中,柳永不像前人小令那样,单镜头的表现一刹那的感觉或一事一物,而是由外向内,由远及近,由自然景物到人文景观,开合起伏,有首有尾,铺叙漫衍又脉络清晰,体现出层次结构的多重性。以上是远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人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水陆交通便利,带来市民的富庶,市场的繁荣:“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珠巩”,此处泛指珠宝等贵重商品;“罗绮”,泛指纺织品。金银珠宝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续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精美豪华、竞相斗艳。作者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当时杭州居民富足、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之景。

    上阂中四句写了三个层次,呈总分之势:第一句总写杭州的“形胜”、“繁华”,第二、三句写杭州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第四句写杭州物阜民丰的人文景观。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由远及近。写法上由“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的浮光掠影式的概写,到“市列珠现”“竞豪奢”的细致人微的特写,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但是,杭州的最美所在不是她的建筑、财富,也不是钱塘江,而是西湖。她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是杭州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提到杭州就不能不提西湖,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西湖来作文章了。

    下闽写傍晚的西湖,突出杭州的繁华。

    “重湖叠嗽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作者首句便点西湖。西湖旧名钱塘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里湖,因此,柳永说“重湖片是指它兼有外湖、里湖之秀

。“嗽”,山峰,“叠嗽”,即重叠的山峰。明丽的湖水倒映着清幽的群峦,微风过处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于是作者以“清嘉”给西湖以总的评价:清秀、明丽、浓淡相宜。这一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时间上,其与上阅相继,仍是白天的景致;在内容上,却与以下西湖月夜密不可分,过渡巧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写湖边桂花飘香,湖中广植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指荷花种植广泛;第二层意思是用典,“三秋桂子”隐含了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职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句,这是“用典,,与写实相兼。人神相通的美丽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为下文描写杭州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张本,而“十里荷花”则为下文“采菱俘做伏笔,下文便自然而然地写到西湖的人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臾莲娃”,“羌管”,笛子,因其出自羌中,故称羌管。“弄”,吹奏。“晴”,指风和日丽的白天:“泛”,声音飘荡。这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弄晴、泛夜,烘托“笙歌盈沸,口夜不停的景象。西湖岸边,笙管悠扬,菱歌回荡,鹤发童颜的老人悠然垂钓,天真烂漫的孩童喧闹嬉戏,一片太平盛世的生动景象,这是杭州普通百姓的生活。“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则是达官贵人的纸醉金迷。‘千骑”,成千的马队。“高牙”,高大的牙旗,指将军用的旗帜,宋朝州郡长官兼知州军事,因此,此句中千骑所簇拥的将军当指孙何。这一句也是概写孙何出人酒肆歌馆时前呼后拥的威风场面。“听箫鼓”、“赏烟霞”道出了孙何的闲情逸志及文人雅士风度。至此作者选取了湖边市民、城中权贵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铺叙漫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杭州的繁华景象。这也是全文的高潮,柳永不仅工于铺叙,而且更懂得精练,接下来作者就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收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是对孙何的美好祝愿:将来将杭州城的美景绘成图画,待到升任京官时,带进中书省和同僚们一起欣赏、夸赞吧!“图”,动词,绘画。“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它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掌握政治机要的中书省与其较近,故以凤池代称中书省,此词中又代指朝廷。这两句是祝愿孙何早日升到中央去做官。虽是对孙何的祝愿,但也归到了对杭州的赞美上,首尾圆合,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

第12篇

柳宗元在散文和诗歌方面都有大量著作,著有《柳河东集》。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他继续著文、作诗,反映人民的疾苦和揭露社会的黑暗。他的散文题材广泛,立意新颖,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说理性。柳宗元还和韩愈共同提倡古文运动,是古文运动的两位主要倡导者,被世人称之为“韩柳”。他们反对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形式自由、通俗适用、便于说理叙事的散文,如寓理深刻精炼的《捕蛇者说》,简短鲜明、讽刺性强的《黔之驴》等。值得注意的是,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具有明晰的政治意指,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改变文坛风气和文体样式,他们的目的其实是力图对当时门第森严的社会弊病和中央集权旁落的政治乱象等进行革新。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被人们所传诵。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吟咏山水,暗地里则是在借景抒发作者内心的郁郁不得志之情,是一首典型的托景言志的山水诗。诗人用极其冼练的笔法,形象地描绘了白雪茫茫中山无飞鸟、路无行人的凄凉景象,勾勒出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在寒冷的飞雪中和寂静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反映了他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

诗题“江雪”:指江面上的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和“万”这两个数词都是虚数。这里是用了表示多数的夸张手法。如“千条江河归大海,万朵葵花向阳开”,其中的“千”和“万”也是虚数,并非实指。“绝”:断绝,绝迹,没有了。径:小路。踪:脚印;人踪,人的脚印。灭:就是“无”和“绝”的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上没有飞鸟的影子,路上没有行人的脚印。以上两句是写江上周围的寂静景象,作者尽管没有一个字提到雪,却在暗中描绘了一副漫天大雪的图景。正是因为大雪铺地,所以山上的鸟飞得无影无踪。路上行人的脚印也被大雪覆盖得没有一点踪迹。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比直接写大雪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这是诗人运笔的独到之处。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舟:孤单的一只小船。蓑:蓑衣,是用一种草编织的防雨雪时披在身上的衣服;笠:斗笠,是用竹片编的帽子;“翁”即渔翁。“蓑笠翁”就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独自,与“孤”相呼应。寒江雪:寒冷、飘雪的江面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乘着一条小船,在寒冷的江面上冒着风雪、独自垂钓。这两句诗也是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回应。至此,一副“寒江独钓图”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也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位披蓑戴笠、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

我们知道,在描写的对象里熔铸作者的感情,这是柳宗元山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以是观之,《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的自喻和化身,孤舟独钓则表现了诗人的清高孤傲和凛然难侵,而全诗意境的高洁和孤寂正是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由于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意蕴,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多重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关于《江雪》的朗读应该如下进行。(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停顿;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