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柳永诗词

柳永诗词

时间:2023-05-29 17:4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柳永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柳永诗词

第1篇

 

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差甚远,学生感觉乏味难懂,学习兴趣与教师想象的差距很大,读不懂诗歌更别提品味鉴赏,而背诵默写更让他们感觉焦头烂额。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感觉难懂难学难背,这让我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当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古诗词教学在欢乐的课堂气氛中收获实效?于是,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式。学生平时的阅读时间欠缺、阅读空间狭小,网络和手机的冲击造成了阅读品位降低。学生喜欢接触新事物,走在潮流的最前端。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倘若我们的语文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许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添加现代流行的元素,迎合学生的口味使得鉴赏诗词成为他们的一种能力。因此,我在《雨霖铃》的教学中实现了这一想法。

 

一、教学过程

 

(一)导:播放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

 

“你们喜欢唱这首歌吗?觉得它好在哪里?”“旋律好听!“歌词有意思,容易打动人!”“感情忧伤,让人产生共鸣!”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提出了既然是语文课,便要针对“歌词”进行分析到底好在哪里。科代表徐颖加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歌词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自己伤痛之情,而是通过借助‘油桐、落花、孤燕’等意象描写了很多写景的句子,那句‘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直接点题了。”课室里顿时雷鸣般的掌声比我高度的评价远远有力多了。

 

(二)思议:整体感知

 

1、请找出表达本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请分析词中“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考虑。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呢?全词从此句开始想象到离别后情景。离别后会怎么样?

 

(三)展评:引导提升

 

1、科代表徐颖加回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是表达诗词感情主旨的中心句子,‘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是《寂寞沙洲冷》的点题的句子,从某种意义上,《寂寞沙洲冷》就是现代版的《雨霖铃》”。我及时表扬她分析得很准确,只是词人柳永把《雨霖铃》的感情描写得更加的含蓄、细腻和真挚。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正是我今天我们学习的《雨霖铃》主要运用艺术手法,而情人别离的痛苦也是这首词抒发的情感。下面让我们一起鉴赏《雨霖铃》是怎么唱的,体会其中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接着播放童丽演唱的《雨霖铃》。“自古以来,我们很多文人雅士早已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词,《雨霖铃》就是柳永离开京城,告别恋人时所写。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雨霖铃》中有“景语”“情语”之分,我请学生分小组从词中找出“景语”(景物描写)和“情语”(情态、情事),提示从内容、特点两方面去考虑,并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完成。

 

(1)刘炼小组展示景语 (景物描写)

 

内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 特点:凄美

 

(2)赖伟健小组总结情语(情态、情事)

 

内容:帐饮无绪、留恋、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 特点:缠绵

 

(3)朱恩妮小组归纳情感

 

内容:多情自古伤离别 特点:凄凉

 

(四)课堂小结

 

柳永是婉约流派的代表,词风婉约细腻别具一格,为人行事流风倜傥。“凡有进水处,皆有柳永词”。我想,这也是柳永把词通俗化,口语化带来的影响,正是《雨霖铃》的独特魅力,以至于童丽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课堂上我们解读了文本,触摸了柳永的情感脉搏。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跟随着童丽的歌声,反复地深情背诵柳永的《雨霖铃》。

 

二、教学反思

 

《雨霖铃》的教学是利用媒体资源,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心。无独有偶,在教其他课文如粤教版必修一《上邪》、必修二《再别康桥》、必修三《虞美人》等,我都借用了经典诗歌改编流行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课堂的活跃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喜欢学习,容易背诵,准确默写,实在让我收获了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城乡结合部利用大众传媒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编号:zc201515)的研究成果。

第2篇

诗人·诠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之词,酣畅淋漓使人跌入诗情画意之中。属于婉约派的他,不去描绘的他,不去描绘黄河的惊涛澎湃,只是将自己的浓浓情愁凝结在诗句中。不去刻意渲染,而是浑然天成,低低哀叹……

“黯夜浓霜融诗卷,郁结骤雨闻不见。沉陷佳句若饮醉,语噎千古忘情难。”

柳永年华已逝,难以割舍的,始终是醉人心脾的——诗林词苑。

柳永之词,光环未退,永垂不朽。

诗人·易安

李清照的诗,优雅而美丽……

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感到异常纯洁而灵动,他的名字就像她的诗。我始终相信轮回,也是我的前世注定清美,像易安一样用文字翩翩起舞。不是肤浅,不是天真,只为下辈子能做一名宋人的投胎者。

向往宋朝,向往宋朝诗词的美丽。想做一位宋朝的诗人,品味一下作诗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我坚信易安虔诚于诗词,虔诚于文字。她有太多的痴情故事,她有太多的为国担忧,她有太多的寂寞惆怅,而从我笔下流淌出的文字,简单快乐,仅此而已。

易安的愁,总有一天需要发泄,需要安抚,所以,她选择了文字,用易安居士的名字写下的颇多的千古绝唱。

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妙度年华,请不要忘记——恬静的子夜下,易安祝你幸福。

尾声·诠释

第3篇

关键词:柳永;《乐章集》;用典;化俗为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26-0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典故一词解释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从西汉的贾谊开始,运用典故成为文学家们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在后来很多文人都将典故融入到自己的诗词文当中。有人认为“宋词始于苏轼”。事实上,宋词用典的开创者是柳永,他的《乐章集》用典,使得他的词含蓄委婉,化俗为雅,突破了篇幅的限制,展示出了更真切深厚的情意。

柳永《乐章集》212首词中有多处用典,概言之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歌妓词和闺怨词

歌妓词是指那些以歌妓的形象和心态以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内容所做的歌词;闺怨词则是古代女性生活中对感情的一种抒发,主要侧重于夫妻感情的描写,也有很多是以风尘女子的口吻来写的。柳永摒弃了早先不平等对待歌妓的态度,乐于和歌妓们诗词唱和。同时还以女性的角度来展现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他的歌妓词是一种俗词,大多数是应歌而作,但是在这些歌妓词中柳永大量运用典故:1.《柳腰轻》第二句“章台柳、昭阳燕。”中“章台柳”典出《本事诗・情感》:“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指的是长安柳氏,柳氏是女,有着娉婷的身段和绝世的容颜,和韩更是历经磨难才终成眷侣。柳永在此引用这一典故,可以借用以前歌妓的形象来暗指自己诗中这一歌妓的美丽容貌、优美的歌声以及不幸的遭遇,更是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展示歌妓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2.《合欢带》:“……更都来、占了千娇。”中“都”引用《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中“韩娥”典出《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过雍门,卖唱借食,走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檀郎幸有,凌云词赋。”中“凌云词赋”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掷果”引用《晋书・潘岳传》:“岳美资仪……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这首词也是一词数典,引用了古代韩娥是古代韩国一位有名的歌唱家的故事,她唱起歌来感情相当投入,听过她歌的人都为他的歌声动容,柳永在这里用韩娥这种神奇的歌声来暗指自己遇到的歌妓也是歌声甜美,让他亦为之陶醉。以古指今,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域,也显示出了柳永善于囊括古今的才华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写歌妓词的时候大量用典,使得这类词多了一分文雅之气,而且他在引用古人的话时还添加自己的词汇加以渲染,使得词更加具有画面感。

二、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

羁旅行役词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之作,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柳永的羁旅行役抒怀词运用典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游子心中的忧郁不满,孤独彷徨,而且还写了许多羁旅过程中所见之景。现举例如下:1.《尾犯》:“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中“寡信轻诺”典出《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而“……按新词、流霞共酌。”中“流霞”语出王充《论衡・道虚》,后泛指美酒,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在这首词中柳永抒发了自己对佳人的思恋之情,运用“轻诺寡性”的典故,表明自己不应该不守承诺,失信与他人,有种伤感和懊悔的情感。2.《宣清》:“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掷果”典出《晋书・潘岳传》:“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绝缨”在汉刘向《说苑・复恩》中记载:“战国时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忽然灯烛熄灭,有人拉扯美人衣,美人扯断那人的冠缨,并请求庄王上灯找出绝缨之人。庄王令所有的人都自断冠缨,然后上灯,尽欢而散。”而下片中的“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里的“高阳”典出《史记・郦生列传》。在这里面,柳永将事典于语典相结合,看上去很混乱,实则却相互之间融合在了一起,几个古爱情的故事同时出现增添了词的柔和情感,抒发了柳永的孤独彷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柳永的羁旅抒怀词融入大量前人的诗句,内容比较丰富,他运用典故将内心的郁闷不平,落寞孤寂,对朋友的怀念等情感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让读诗的人在感受他内心多变的情感的同时亦可以怀念前人,知晓一些精美的故事。

三、歌咏太平的词

宋代的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柳永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富庶的时代,他以一个百姓的身份将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展现在他的词中。而他的投献词有一定的贡谀成分,内容中体现了对当时掌权者的歌功颂得。他的歌咏太平的词虽不及羁旅抒怀词和歌妓词的数量多,但是也照样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基本上是一首词化用许多典故,例如:1.《早梅芳》:“……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一句里“虹桥”引用陆广微《吴地记》:“吴、长二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中“汉元侯”指三国时魏将张既。据《三国志・张既传》载“他曾辅佐曹操定关中,多次平定匈奴、胡羌之乱,先后为雍州、凉州刺史,封武始亭侯、都乡侯、西乡侯。”“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中“昼锦”典出《史记・项羽记》,后来称富贵还乡为昼锦;“铃斋”出自唐韩《赠郓州马使君》:“他日铃斋内,知君亦赋诗。”“周星”指一周年,典出白居易《与刘苏州书》:“去年冬,梦得……迁苏州刺史……岁月易迈,行复周星。”这是一首典型的歌咏太平的词,柳永依旧在词中大量用典,通过展示前朝有名宏伟的建筑物来突出自己所处朝代的繁华,社会太平,但有一点对当权者的奉承之意。2.《中吕宫・送征衣》:“过韶阳。v枢电绕,华渚虹流,运应千载会昌。”一句里“v枢”典出《史记・天官书》“索隐”:“《春秋运斗枢》:‘斗,第一枢,第二旋,第三玑……’”,而“电绕”典出《宋书・符瑞志》:“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华渚”引用《宋书・符瑞志》:“帝挚少昊氏,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遇年年、嘉节清和,颁率土称觞。”中“率土”语出《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间要荒华夏,尽万里、走梯航。”里“要荒”语出张衡《东京赋》:“藩国奉聘,要荒来质。”“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中“就日瞻云”是古代朝见君主的称谓,典出《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柳永写歌颂太平的词不是很多,但比起前两类词,歌咏太平的词用典数更加繁多,一句话中就有几处用典,不仅借古建筑展现了当今社会的繁华之景,而且还使得词更加典雅,让词由俗转雅。柳永的歌咏太平的词多用典故,极尽铺陈之能事,不仅描写出了当时城市繁华的景象,而且有奉承当政者的意思,增加了词的感染力和文雅气。

参考文献:

[1]韩泉欣.直解《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1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目标

前言

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从脍炙人口的《诗经》到华美灿烂的《离骚》、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或豪情或婉约的宋词再到街市小令的元曲,古诗词异彩纷呈的涌现。古代的使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如何继承中国的古典诗词,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些有关古诗词的电视节目、书籍、音频等不断出现,引起了热爱古诗词的人们的极大兴趣。但是这些仅仅能够吸引一些热爱古诗词的人士,对于接触古诗词较少的学生来说,毫无疑问,学校才是最好的学习古诗词的场所,教学才能更好的完成中华瑰宝的传承。教授古诗词不能采用传统的语文授课模式,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这样才能达到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授课应当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开展古诗词讲解时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自我学习和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讲解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导航标,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绳。教学内容是教师达到其教学目标的桥梁,是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吃透。如果教师无法吃透知识点,在进行知识讲解时自己还存在不懂的地方,那么在教学中面临学生的提问,教师就可能会愣在课堂,出现教学的失误。教师将教材的内容吃透,明确课堂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系学习方法,也就是在学习单首诗词的基础上,构建纵向的知识体系。在构建体系之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构建比较,例如高中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是一个古诗词单元,这一单元包括柳永两首词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苏轼的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的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四位词人分为两个派别,即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和李清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者学生分别比较柳永和李清照的词风,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对婉约词风和豪放词风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将不同词风的词人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以提升其诗词鉴赏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高中这一阶段是学生在发育成为成年人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伴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学生们开发激发出最大的潜力,不断萌发出探寻未来生活的冲动,为了未来的发展主动性不断提高。如何将学生对未来生活的主动性提升到古诗词学习的程度是当前教师们关注的焦点。在升入高中之前,已经有不少的学生主动的亦或是被动的认识到高中对于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也被重视起来,所以他们对高中阶段的学习也越来越热情。随着新的高考模式的变化,高中语文在高考分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对古代文化的重视程度日增,古诗词、古文言文在高中英语考试中的分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对提高高中生的语文成绩至关重要。让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回味诗词之妙,推敲古诗词的精巧用法,摆脱机械的记忆方法,让学生爱上诗词,主动学习诗词。

三、提高古诗词学习方面的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渠道,是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源泉,如果教师的古诗词素养不高,古诗词之上掌握不精,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解读,影响高中生古诗词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多读一些有关古诗词的作品,多读一些诗歌鉴赏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古诗词理论系统。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也应当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同时面对当前的网络世界,学生们接触的网络事物越来越多,一味的排斥网络文化会造成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此教师要对网络事物善加利用。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爆红的电视剧《甄嬛传》、《琅琊榜》等,教师可以援引《甄嬛传》中的《采莲曲》、《小山重叠金明灭》等都是对古诗词的善加利用,教师可以将这些歌曲引入到自己的课堂,鼓励学生对课本上的诗词进行歌曲改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高中生的古诗词素养。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除了要在备课之时就明确教学目标之外,还要认真的分析学情,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自己教学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周琦.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艳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张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黄美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古典诗词,化作一只彩蝶,在我身边飞舞;古典诗词,变成一朵小花,在我桌前飘香;古典诗词,更如一帘幽梦,让我沉醉其中……

古典诗词,如幽梦,夹杂着浓郁的花香,向我袭来。这里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这里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这里有“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海棠,这里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白花的娇媚,在古典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非花满天”花雨纷飞,馨香的空气中夹着黛玉的丝丝哀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无语,陪着人一起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落红一地,与凭窗眺望的人一样凄苦……在古典诗词中,我感受到了花的美丽,花的高贵,花的凄婉……

古典诗词如幽梦,携着皎皎月辉,向我走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月是豁达的,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用开阔的胸襟,容纳了他的月亮,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若说苏轼的月亮是一轮圆圆的满月,大气,那么柳永的月亮就是一弯细细的娥眉月,娇美。在“暮蔼沉沉”时,词人朦胧的身影出现在江边,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然后,词人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一弯残缺的细月静悬空中,散出了孤独凄冷的光。

第6篇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要想讲好一首古诗,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对一些古今差异大的词句,一定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多法并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柳永的《雨霖铃》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要抓住柳词的画意美,深入意境赏析,感觉词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挚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诗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教学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苏词豪放之特点,教师可以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展示出来,再辅以轰鸣的涛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词境的开阔、词人的豪迈,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

总之,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可在观摩中欣赏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艳丽,又可在聆听中感悟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之感慨。

三、联系实际,发掘古诗的教育功能

通过古诗教学,我们要让同学们在朗读“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滋生爱国之志;让其在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继承爱国之情;让其在倾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弘扬爱国之心。通过鉴赏,学生深切体会到爱国之情是一种深厚、崇高而伟大的感情,要帮助他们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觉舍弃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褒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强烈的振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总之,高职院校的古诗教学是一个操作性、功能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要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加强诵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第7篇

内容摘要: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促进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由于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及众多的不同,从而促使文学也有着大多的差异就唐朝和宋朝诗歌的对比,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影响,其主要受社会形态、经济基础、生产力关系及政治宗教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宋朝和唐朝的文学发生的很大的变化。

关健词:唐朝 宋朝 诗歌 宋词 对比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五千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上前前后后诞生了24个朝代。而说到文学特点方面,唐朝和宋朝是必须要提到的两个朝代。唐朝,是世界公认中国的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至今为止,西方华人所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唐人街”。宋朝,是技术发明最为突出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都是层见叠出。唐朝和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大朝代,更值得我们去对比与探究。

唐朝和宋朝文学文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到底有哪些?不同文化的产生与当时朝代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状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先从唐朝的诗歌文化谈起,唐朝时中华民族最为繁华鼎盛的朝代,唐朝也是最为富裕的朝代。纵观唐朝诗歌,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唐诗三百首》中有着特别多的边塞诗,基本上唐朝的诗人都有写过边塞诗歌,并且内容都很丰富而且深刻,题材和风格都很奇光异彩。唐朝的边塞诗歌中从美学角度讲,总体的边塞诗歌都有着非常的壮美的风格,让人能够感到有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从边塞诗上就能够体现当时唐朝有着气魄宏大的民族精神。如唐朝诗人杜甫杜少陵,也有“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的壮志诗篇。完全表现出了唐朝诗歌是以雄心壮志,大气磅礴为主。

然而宋朝诗歌则是以词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刻下了重重的印记。众人皆知,宋朝时期的的词有婉约派和豪放派。或许很很多多人认为的坡、辛稼轩、陆放翁他们写豪放派诗词的大气磅礴所吸引,但是在这里不得不说在早宋时期引领潮流是柳永李清照的委婉派诗词。以周邦彦、李后主、柳永等诗词家为“词之正宗”,恰恰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派的诗词特点的主要内容的侧重点是儿女风情。重视语言圆润、清新绮丽、音律婉转有种柔婉之美,内容却比较狭窄。由于很长时间词大多都婉转且柔美,促使人们形成了宋词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所以宋朝的文学特点便是柔美。

我们看完唐朝诗歌的大气磅礴和宋朝诗词的婉约柔美的特点,我们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诗词的文化差异就有了一些结论。无论是唐朝时期的诗歌还是宋朝时期的诗词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文学上的价值都非常高。在诗词的创作中都需要有丰富的文学底蕴,不论是运用典故还是要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些都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而且诗词也对平仄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唐朝和宋朝文学继承的相同之处。诗歌和诗词的创作方式都有着不同的地方。

唐朝和宋朝的社会背景不同,唐朝是在马背上建立的建立以后唐朝依然与外敌争斗不断,也正是有统治者的强势才使得唐朝的士子有着积极进取的思想和开阔的胸怀,这样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使得唐朝有了丰富的文学创造力,也给唐朝的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然而宋朝的统治者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上位。成为了皇帝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得以独占兵权,而后国家不重视战争,沉醉于酒水、歌舞、乐器。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促使婉约派诗词被大为追捧。

唐朝和宋朝的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改变。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汉、回、鲜卑等民族的融合使得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唐朝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空前繁华。使得唐朝文化达到了古代巅峰,也促使了诗歌文学的发展。而宋代推行理学,禁锢了人们思想,人们思想不够活跃,所以使得比较严格的诗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宋朝当时皇帝喜欢文学,在社会风气影响下诗词的题材相对狭窄。

当然,文学的不同也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有着密切关系。唐朝虽然十分的繁荣昌盛,如果和宋朝比起来唐朝的社会生产力还是比较弱的。在唐朝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使得唐朝当时习惯通过战争和武力来取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唐朝士子英勇豪迈、雄心壮志、大气磅礴。由于宋朝的社会生产力相对于唐朝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宋朝社会表面上比较繁荣昌盛,对于普通的学子,通过创作词也能够吸引统治者来谋取仕途的发展。所以使得宋朝的文学比较的柔美。

经济基础、生产力关系、政治和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文学的发展与创新需要我们贴切生活、回顾历史、面向未来。

(作者单位:山东兖州一中)

第8篇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为载体,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塑造形象,叙事抒情,表情达意,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对读者的审美鉴赏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要求。

但一直以来,高考的压力导致功利思想弥漫于整个诗歌的教学过程,我们忙着用最快捷的方式,输导着有关诗歌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忙着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解析诗歌的种种功利收获,无视诗歌原本丰富的审美意趣,让诗歌教学变成了单向输导知识的渠道,导致了审美意味的枯竭,甚至消失。学生也就较少关注诗境中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诗意美: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桃花流水,秋千乱红,潮涨潮落,游子浮云,春江花月等,审美情感自然随风而去。

常见的诗歌审美鉴赏培养方法是联想法和想像法。

联想法,是就诗歌内容而言的,因为联想是鉴赏的思维方式之一,不论是纵向联想还是横向联想,都离不开分析、比较,由眼前的物想到另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以便对诗的内容作更深入的解读,可提高对诗词内容解读的深度。

想像法,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感悟,再现诗中的情境,强化视觉形象,获得三维立体的视觉形象,得到一种具体形象的复合美感,从而让自身入乎古诗意境,得到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满足。

但在教学中,我们会面临一种难解的困境,在中国古诗词的情感层面中,悲情如同浩浩的黄河之水浸灌古今,可谓是“悲”像丛生、悲情不绝。以高中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为例,共收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宋朝大家的八首词作,几乎都是“愁容满面,悲情满怀”。

柳永的《雨霖铃》中描写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痛苦,离别后的凄凉惆怅、孤独与无助,整首词悲伤、凄凉,冷寂而幽清。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意境壮阔雄浑,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人生如梦,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亦如那大江之水,流淌千年。

辛弃疾的《水龙吟》和《永遇乐》表达英雄空怀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的一腔怒气和满腔的悲愤。

而李清照的《声慢慢》则更悲,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痛楚无限、悲哀无穷,“怎一个愁字了得”。

韩愈说过:“夫和平之声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中国古代诗人有这样的悲楚癖好,让教师讲授其诗文的审美,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有的教师索性这样处理,对词中的悲情在深刻理解全词的基础上批评消解,认为像《雨霖铃》这样的词,很容易使人染上莫名惆怅和哀怨,会妨碍学生健康成长。要学习和吸收的是柳永的创作手法,而不是“愁”本身,不然我们将会消沉而不可自拔,这种鉴赏法被冠之以“质疑和批评”的美名,认为这样可剔除消极因素,获得最佳的审美培养。其实,这是在回避问题,是逃跑主义。也是对“悲情”审美的偏见与误解。

审美,不只是对“美好”而言,还包括丑、卑下、悲等。因此,审美还包括可供审美品味的艺术化之“愁”

作为审美中的特殊形式的审悲艺术活动,不仅能给人艺术形式美的,还具有激起怜悯和达到净化情绪甚至灵魂的功效。人生苦难、悲痛情感的描写,会唤起读者的怜悯,这正是审悲区别于审美、审善、审丑的特别之处。因为我们看到不幸与灾难,自然会激起怜悯之情,自然会涌现惋惜之感,这些情感本身亦是一种痛楚,与之相随必然产生同情与爱。正如我们看到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先是恐惧、痛苦,但随后我们会体验到我们自己并非昨天的自己,因为我们懂得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人应该做些什么,是责任与义务,是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体验到了比苦难还要坚强的灵魂,体验到与困难、灾难抗争的勇气,从而振作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灵魂的高度,获得理性的智慧、情感与理智的成熟,让最有意义的生命活力得到最充分的活跃,更懂得真情的内涵,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顿悟。而在审美鉴赏中对诗词中的悲情的回避,明显是一计拙招。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苦难和悲情的表述,与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与悲伤不能等同。文学艺术中对苦难和悲情的描写,是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超功利的展示,这一点须辨明。这些“愁”是艺术创造,而读者只是置身其外而远观之,在诗歌中哀伤痛苦的“意象”只会令人沉醉于其中的生动而不会伤害鉴赏者的身心。正如美国的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所说:“世间无论多可怕的境遇,都没有不能暂时放开怀抱,在审美观照中求得慰籍的。这样,悲哀本身就变成并非全然是痛苦了,……最悲惨的情景在审美中也可以失去苦味。”因为诗中的苦难悲情是过去式,是一种回忆,与读者有时空距离,诗人有声有色的叙述,不过是一种感情的高度体验或拟真实再现罢了,这就是艺术再现。古诗词中的“愁思之声”、“穷苦之声”都是经深沉的回忆形成艺术距离,升华为艺术美感,化痛楚哀伤为诗词美感,这种愁情能引起读者共鸣,这里的愁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

第9篇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开拓视野 自主鉴赏 优化过程 提高效率

在每册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有古代诗词鉴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高中语文中古代诗词容量大,比如,仅在高二年级上学期的选修课本中,就有很多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古代诗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一诗,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他的咏怀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第11篇

回顾整部中国文学史,诗人们似乎特别钟情于“雨”这个意象。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佳句。特别是到了诗词繁盛的唐宋时期,雨更是诗人们抒感常用的载体,千姿百态、饱含深情。李商隐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写道“楚雨含情皆有托”,说明雨已成为包含着诗人主观情感、寄托着无限隋思的审美意象了。

一、自然之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霭霭的淡烟笼着的,丝丝的疏雨洗着的,金的黄,玉的白,春酿的绿,秋山的紫……(闻一多《忆菊》)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有其大、小、急、缓的形貌之殊,对美有独特感受的诗人们常常会用独到的眼光欣赏雨的状态和雨中别有风味的景象。在诗词创作中,雨作为意象也会因环境和背景的明与暗、阔与狭、喧与寂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变化。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杨万里《昭君怨》)“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陈与义《雨》)“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在这些诗词里,有轻薄迷蒙的“烟雨”,有活泼晶莹的“跳雨”,有倾盆而下的“急雨”,有零星飘散的“疏雨”。它们或是飘落在南方的寺庙间,或聚拢在池塘的绿荷上,或滴落在山间,或止歇在桐花烂漫的一片清明里。它们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的作用下,被映照、衬托出来,由此各具姿态。

二、复合之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首诗或一首词的意义,不是由个别意象决定的,而是由全部意象所营造出的意境决定的。“雨”是一个心与物相契的意象,对传达诗词的意义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但其表现力也需由意象组合的整体来实现。诗人们常常用情感链条把“雨”与一些常见的意象结合,构成五彩缤纷的复合审美意象。

雨打梧桐、雨打芭蕉、雨打残荷都是诗词中渲染孤凄气氛时常常描绘的景象,因为这些植物的叶子都较为厚大,雨滴其上会发出清脆刺耳的声音,使夜不能寐者更难入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这是梧桐雨。“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晏几道《生查子》)这是荷花雨。“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这是芭蕉雨。这些作品,表达的都是一种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愁。其实,正如唐人蒋钧诗所云:“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断肠。”(《与罗隐之联句》)作者心中有愁,故所听无不愁耳。

雨不仅与梧桐、芭蕉、荷等客观物象结合,使新的意象纷飞飘洒,千姿百态,同时这些意象涂抹上“雨”的疏淡迷蒙色调,传达出丰富的“雨”意趣,渲染出孤凄的气氛。而且雨还与表达愁苦的形容词联合使用,比如“愁云恨雨”的复合模式。“云”和“雨”都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云”给人一种飘忽不定之感,“雨”给人一种愁闷的情怀。“云”“雨”意象组合出现,更能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传神地表达出来。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王禹僻《点绛唇》)表达了诗人的壮志难酬。“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顿疏花簟。尚有徕囊,露萤清夜照书卷。”(周邦彦《齐天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困顿孤寂。“独自上孤舟。倚危樯目断。难成暮雨,更朝云散。凉劲残叶乱。新月照、澄波浅。今夜里,厌厌离绪难销遣。”(欧阳修《踏莎行慢》)这首诗把离愁别思委婉含蓄、韵味悠然地表现了出来。

除了“云”和“雨”的合用,“风”和“雨”也常常相伴而行,许浑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道出了二者的亲密关系。风雨交加是一种恶劣的自然气象,它能摧残鲜花,带走春天,诗人常通过“风雨”意象表达惜花伤春之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晏殊更以一句“落花风雨更伤春”(《洗溪沙》)对这一类描写作了概括。

第12篇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他的怀古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