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楚庄王伐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识人不拘形色
越是有真本事的高人越是性格孤傲,其不拘形色的举止难以给用人者留下好印象。如果用人者能不以表象论取舍,就有可能得到这一类高人的帮助而成就大事。
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镇人,刘邦遇见郦食其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高阳是义军活动的中心,不少诸侯领兵经过这里,郦食其看他们心胸狭窄,成不了大器,懒得搭理。那些诸侯也认为郦食其疯疯癫癫,谁也不去理他。
刘邦到了高阳,郦食其经过认真观察,看出刘邦和别人大不一样,决定投到刘邦军中效力。郦食其身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来到刘邦军帐一点也不谦让,端起酒杯饮酒纵论天下大势,剖析六国兴亡原因。刘邦听得津津有味,不断点头。刘邦此时才感觉到郦食其乃世外高人,留我帐中,必有大用。事实也确实如此,郦食其入刘邦帐中后,曾多次立功,以其高屋建瓴的绝妙智慧,为刘邦除去了前进道路上一处又一处隐患。
事实证明郦食其是个高人,对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等闲视之,必会犯下康熙所指出的以貌取人的错误。刘邦识人不拘形色,是个善于取人的明君。
识直言之人
楚庄王即位时,因为朝政混乱、羽翼尚未丰满,就来了个“以退为进”。他整天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并告示,谏者处死刑。事实上,楚庄王是想借机发现能直言进谏的勇者,以共谋大业。
一天,重臣伍举冒着被诛杀的风险,到楚庄王面前进谏:“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楚庄王回答道:“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呜,鸣必惊人。”接着,又一如既往,没有一些悔改之意。
随后,—位叫苏从的大臣再次向楚庄王进谏,不过不像伍举那么委婉,而是直言进谏。
楚庄王觉得时机已到,马上启用伍举、苏从二人,委以重任。在两位重臣的辅佐下,楚庄王对内兴修水利、重视农商,大力发展生产:对外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问鼎周王朝,大败晋军。重内攘外的政策,使楚国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敢于直言的人,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有置一己之私于不顾的人,才能真正担当起重任。
魏文侯
识德高之人
除了刘邦、楚庄王,魏文侯也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选出品德高尚的人。他对魏成子的提拔便是—例。
魏国混乱时,魏文侯准备提拔—位相国。有两个人选,一个是魏成子,一个是翟璜,到底该选谁?最后,魏文侯选了魏成子。
这是魏文侯考察两者周围人的结果。魏成子周围的人,大都是天下奇才,比如卜子夏、段干本,魏文侯经常跟他们商讨治国大计。而翟璜的左右,多为魏王的臣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位哲学家有言,如果想了解一个人,就从他最亲近的朋友开始。看来魏文侯深谙此道。
楚族认为自己乃火正祝融之后。火正,火神也。亦为太阳神。①楚族乃前商太阳图腾部族“高阳颛顼”以及帝舜族之直系后裔。②楚王族熊姓即有熊氏之后。有熊氏,黄帝氏族也。楚亦黄帝(帝舜)之后。其祖居地在中原中心的“祝融之虚”及昆吾故地,即今河南郑州、濮阳间(新郑)。③楚族在商代封为“子”。(其首领称“楚”子,见之于周原甲骨出卜辞。)周灭商后,将先楚诸族中一部分(舜帝后人)封国建于陈(今淮阳)。另一部分徙于中原南界的南阳盆地,即丹浙水之间的“鄢郢”故地,此于西周为国之南界。故称南国。楚族被逐于此,守望南方,以备南蛮。④与楚族关系密切的商族被迁于商洛,即古商国。⑤此地乃商之宗社所在,亦为楚之“三户”、“三闾”、“三祏”、“三社”所在。⑥《史记商君列传》正义:“於商在邓州内乡七里,古於邑也,商洛县在商州东90里,本商邑,周之商国。”楚子在西周未始居丹阳(今南阳),地在今丹浙二水之间,所祀者,商社也。丹者,太阳别称。直到春秋,楚贵族死仍归葬于丹阳。⑦
①新郑古称“祝融之墟”。《左传》昭17年:“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曰:“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路史·国名纪》:“今郑州有祝融冢。”“郐,祝融之后,复居祝融之墟”,郑为“祝融之墟”,是祝融八姓的中心。楚,郑音通。
②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
③新郑古称“有熊”。其地传说不一。一说即在今陕西商县一带,《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四十里,齐桓公登之望汉也。”楚族在春秋时之活动范围,以南阳盆地南部边缘地带的浙川县为中心,西至陕西商县,南到湖北南漳和保康县一带。
④鄢奄故地本乃炎黄帝故地之号也。楚族起于炎黄,是一支南迁的分族。熊绎之居丹淅水间,因以郾、奄故地以名新邑,此即楚之鄢陵。楚人自中原南徙到丹江、汉水流域,同当地的土著蛮人杂处。遭到周人歧视,所以又被称作“楚蛮”或“荆蛮”。《周语·郑侯》:“祝融其后八姓,于周末有侯伯。昆吾为夏伯鲁,大彭、豕伯为商伯矣。当周末有。”昆吾即鮌(鲲)、禹之族,故称夏伯。夏亦祝融(帝舜族之后)枝族。大彭、豕伯二族为商伯。周人歧视祝融之族,故逐之,而不封之。
⑤值得注意的是在今陕西商县丹江上游地区,以“荆”、“楚”命名的山川甚多,如商山、秦望山均叫“楚山”,乳水叫“楚水”,清池水亦名“荆水”。
⑥三户,楚社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言楚虽失土只要宗社仍在,灭秦者必楚人。楚俗强悍尚复仇。
⑦《左传》昭9年,记载东周一个贵族追述西周全盛时期的情形时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楚被视作西周的“南土”。楚在“南土”的居地叫丹阳。《左传》桓2年“正义”引《世本》说:“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丹阳亦称丹淅,清宋翔凤《过庭录·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云:“战国丹阳在商州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处,故亦名丹淅。鬻子所封正在于此。”丹淅入汉处,在今河南淅川县下寺附近。楚从始都丹阳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到了春秋战国之时,乃成为“五霸”、“七雄”之一。
从考古发现所见楚人的族属源流考察,其祖先最早亦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中部的郑州、新郑一带;在豫北的濮阳、滑县等地,也留下了楚先人的足迹。后来他们中间的一支逐渐南徙,来到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地区。在那里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承继于有虞及有夏、殷商先祖的文化,南迁后乃同当地的南蛮融化结合,遂创造出一支生气勃勃的新文化——楚文化。
西周初年,楚定都丹阳,及春秋初,武王徙郢。标志着楚国早期历史的重大新起点,从此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於商、鄢郢故地接近中原,是楚族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之地。后来楚虽不断南迁,文化中心向中南及东南扩展,但对此先王故地,仍一往情深。
战国中期,楚宣王时,秦相商鞅趁楚中心南迁,吴楚争斗方酣无力北顾之际,袭夺楚商於地,并受封于此。楚深衔之,子威王立,威王名“熊商”,即以志之不忘故地也。屈原本为楚之司徒(左徒即左司徒),因谗被贬为三闾大夫,则乃曾任楚宗社之司祭也。
屈原年表及大事
周安王15年(前387年)
吴起入楚。悼王素闻其贤,任其为楚令尹,谋变法。
其变法主要内容是改革贵族子弟食税于公田的制度,而将贵族非嫡子弟迁往“广虚之地”去辟田垦荒。国家不再奉养独立的“武士”阶层,而招摹游民设立常备军。
《韩子·和氏》:“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喻老》:“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来绝(裁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此与商君之法有所不同,商君募平民垦荒,立军功者赐爵(赐地),而吴起则外迁贵族非嫡子辟远地垦荒。)
周安王21年(前381年)
吴起变法失败,死难。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既葬,肃王即位,使令尹尽诛为乱者;坐起夷宗者七十余家。”
“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必有伯主强国,不辞祸凶。”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欲,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
楚宣王17年(前353年)①
①关于屈原生年,异说殊多。参之余见各种史料及屈原著作,此从胡念贻、浦江清说。郭沫若说在楚宣王29年(前340)正月庚寅(初七)。刘帅培据王逸、顾炎武说推为楚宣王27年戊寅。皆过早。
正月初一屈原生于秭归。秭归,古称“归”,古夔国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史记正义》:“屈、景、昭皆是王族。”]
何按:屈当作“胐”、景、昭、胐(屈),皆以阳光为姓氏。王逸以为封屈邑受姓,臆测无据之说也。]
《水经》:“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注:“故归乡。”《地理志》:“归子国也。”宋忠曰:“归即夔,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何按:归屈古音近,故王逸讹为以”屈“邑为氏。《水经注》明袁山松疏曰:“秭归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②
②《永乐》本卷13第15页。
屈原虽出自贵姓,但非嫡子,而属庶族,早年身世孤寒贫贱。
[宋玉《九辩》说屈原早年,“坎廪(何按,即今语“可怜”)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即今语“旷浪”,孤独也)兮,羁旅而无友生。”]
楚威王元年(前339年) 15岁
屈原怀志高远,少年自励,有矫世远图之志。
楚威王7年(前333) 20岁
弱冠,行冠礼(男子进入成年礼),作“桔颂”而自勉。《桔颂》:
“后皇嘉树,桔来服兮。①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层枝剡剡[棘棘],圆果搏搏(团团)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纭宜(秀),姱(华)而不丑兮。
①徕服,旧失解。窃以为即烂斑、斑烂、斑驳语转。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②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②苏世,即逊世,逊,远也。
愿岁并谢,与长反兮。疏离不,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侍读楚太子熊槐于兰台(学宫)。
是年,越人伐楚。楚威王兴兵大破之,杀越王无强,尽取越及吴故地至浙江。越国以此散。诸王子弟或逃亡于海隅,或臣服于楚。③
③清儒黄以周以为楚灭越年应在楚怀王二十二年。(《史记·越世家》补并辨)
是年楚破齐军于徐州,威扬天下。
威王使将军庄乔将兵循长江西进,略巴、黔中以西。至滇池,开边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之尽归楚。庄乔以其众称王于滇,变服色,从其俗。今云南有地名“楚雄”,即庄乔故地也。
《史记西南夷传》载滇王庄乔故事如下: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乔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乔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系夺楚巴、黔中以西,乔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①
①徐中舒谓:“《史记》此说有许多可疑之处:秦夺楚巴、黔中在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二七七年),而楚威王的年代则为公元前三三九——前三二九年,早于秦夺楚巴、黔中六十年左右,杜佑在《通典》中早已指出其年代的差误。”
[此事后人有所异说。荀悦于汉献帝时奉命改编纪传体的《汉书》为编年体的《汉纪》,于《史记》中庄乔故事有所不同:
“初楚庄王使将军庄乔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乔至靡漠,地方三百里,其傍平地肥饶数千里。既克定之,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乔因以其众王靡漠,变服从其俗。”
荀悦改楚威王为楚庄王。战国文字,严、庄、威字通,故易讹乱。徐中舒以为:“荀悦所说的楚庄王即楚庄襄王的省称。楚顷襄王之顷原当作庄。古阳部字如享如印其后或转入耕部,楚倾襄王在《战国策楚策》中亦得省称为襄王,此庄王为顷襄王的省称亦可无疑。”
荀悦此文除改楚威王为楚庄王外,又改庄乔王滇为“王靡漠”。
常璩《南中志》:
“楚顷襄王遣将军庄乔沂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王,椓牂牁系船于且兰。既克夜郎。而秦夺楚黔中地,无路得归。遂留王之,号为庄王。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因改其名为牂牁。”①
①常氏此文乃据《太平御览》七七一卷所引,同卷一六六卷及《北堂书钞》一三八卷所引内容大致相同,《史记正义》及《汉书地理志》颜《注》所引,以上唐、宋类书所引,应是常书《南中志》的原文。
《后汉书西南夷传》分伐夜郎的庄豪与滇王庄乔为二人。
“初楚顷襄王,遣将军庄豪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以且兰有椓船牂牁处,乃改其名为牂牁。”
《南中志》:“唐蒙为都尉,①开牂牁,以重币喻告诸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牂牁郡。”
①唐蒙即唐昧、唐明。威王、怀王时楚之名将,于楚怀王二十八年与秦战败被俘,被杀。故徐中舒、杨宽俱采纳《后汉书》、《南中志》注,认为楚之开滇,在庄襄(顷襄)王时。不可信。威、庄、严三字古文字中音近义通,隶变后常相讹乱。《汉书·古今人表》有“楚唐蔑”,梁王绳曰:“唐蔑始见《商子·弱民》、《荀子·议兵》、《吕氏·处方》,又作唐昧(楚策、秦亿、六周表、楚韩世家、屈原传。昧、蔑古通。)又作唐明(赵象),亦曰唐子(韩诗外传四),兵败见杀。”
诸说悉不可信,仍应以《史记》为准。]
苏秦说楚威王行合纵拒秦之略。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郁阳,地方五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臣闻治之其未乱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蚤熟计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寡王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楚威王采纳苏秦与齐魏合纵拒秦之战略,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以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联盟抗秦。
楚威王11年(前329年) 24岁
威王卒,太子熊槐立,是为楚怀王。
楚怀王元年(前328年) 25岁
魏背盟约,趁楚丧,袭楚,破楚军于陉山、丹阳(今南阳)。陉山、丹阳,乃楚先祖宗社所在地。魏惧楚报之,乃以所得地赂秦。张仪任秦惠文王相国。
屈原侍职兰台。①
①赵逵夫说。
楚怀王6年(前323年) 30岁
楚使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攻齐。
张仪初使楚,但连横略。楚怀王信之,秦、楚、齐、魏盟会于翟之啮桑。连衡拒秦之盟遂破解。
楚怀王5年(前214年) 31岁
屈原任楚“左登徒”,即“左徒”(登徒,升徒)。此官周制称“司徒”,位列三公。在楚国官制中,地位仅低于“令尹。”
《屈原列传》:“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缰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怀王11年(前318年) 37岁
《屈原列传》:“王使屈原造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疏,异本作流,流迁也。)
屈原晚年南流后作《思美人》怀思此际云: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畦。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日嬉。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彻其然否。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詹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何负臣之无皋兮,被离谤甘而见尤”。可与《史记》所记相参证。
怀王出屈原,去其左徒,谪任三闾大夫。①三闾大夫者,楚宗社之守、祭酒及学官也。“三闾之职,盖专守宗社之事,而以教胄子为主”。
①此下用姜亮夫说。《离骚序》:“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王逸)子兰、子椒,应于此时为屈原学生也。又,王逸。
三闾大夫,乃宗社之官祭酒。宗教之官也。楚宗社在鄢陵/夷陵(今宜城)。地在汉北。
鄢陵,即夷陵。《括地志》:“故城在襄州安养县北三里,古郾子之国,邓之南郢也。”“又,率遂县南九里有故郾城,汉惠帝改曰宜城也。”楚郢都在荆州江陵纪南。
《楚世家》:怀王11年,苏秦再约合纵,会合山东六国共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
《新序·节士》:“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邻。”
怀王遣屈原初使齐。屈原羁旅异域,作《抽(愁)思》。诗中云:
“有鸟自南兮,来栖(集)汉北。好姱佳丽兮,泮独处此异域”。“道迢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望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楚怀王16年(前313年) 40岁
《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楚世家》:“16年,秦欲伐齐,而楚与齐从亲。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张仪免相,使张仪南见楚王,谓楚王曰:‘……王为仪闭关而绝齐,今使使者从仪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怀王大悦。”
楚乃遣使绝交于齐。
楚怀五17年(前312年) 41岁
《屈原列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於丹阳。”
《楚世家》:“17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张仪列传》:“秦齐共攻楚,斩首11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丹阳异本作“丹淅”。索隐曰:“丹、淅,二水名也,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皆为县名。在弘农、所谓丹浙是也。”]
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击秦,战於兰田,楚军再大败。
楚怀王18年(前311年) 42岁
“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再使于齐。①
①此用姜亮夫说,屈原曾两使于齐,为楚结盟。
屈原受命再使齐修盟。返楚,劝怀王杀张仪而绝秦。
《屈原列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於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为哀悼纪念丹阳、兰田大战中死去的楚国将士,屈原作《九歌·国殇》。
《楚世家》:“18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
楚怀王19年(前308年) 43岁
张仪去秦,入魏,任魏相。
楚怀王20年(前309年) 44岁
《楚世家》:“20年,齐湣王欲为纵长(按:应为齐宣王),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遣楚王书。
楚王业已欲和于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昭睢曰:‘王虽东取地于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于秦,而后足以刷耻于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
于是怀王许之,竟不和秦,而合齐以善韩。”
张仪病死于魏。“张仪相魏一岁,卒于魏也。”
楚怀王24年(前305年) 48岁
《楚世家》:“怀王24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于楚,楚往迎。”
楚怀王25年(前304年) 49岁
《楚世家》:“25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于黄棘。”
楚怀王再度采纳亲秦路线,屈原再被放。
作《惜诵》,《抽(愁)思》,《怀沙》诸篇,抒写郁闷,讥刺小人,意在讽谏怀王。怀王不听。
楚怀王26年(前303年) 50岁
《楚世家》:“26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
楚太子名公子横。
楚怀王27年(前303年) 51岁
楚世家:“27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
楚怀王28年(前301年) 52岁
《战国策·赵策》:魏攻楚,战于陉山,楚军大败。将军唐明(昧)被擒。
《楚世家》:“28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眜,取我重丘而去。”
或说唐眜即公子椒,任楚司马。①
①赵逵夫说。
怀王令昭睢将兵以拒秦。
楚怀王29年(前300年) 53岁
《楚世家》:“29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援。太子横师傅乃慎到,与横同行。屈原复被招用。”
“秦取楚襄城”。
楚怀王30年(前299年) 54岁
《屈原列传》:“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弟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楚世家》:“30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
昭睢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
怀王弟公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
于是往会秦昭王。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以怀王之远别,屈原悲痛而作《离骚》,寄情于怀王。①骚,又作“操”(藻)、“辞”,古赋之一体也。篇中力劝怀王迷途知返,曰:
①时年屈原约54—55岁。“《离骚》中多伤老叹逝、缅怀往迹之语,非壮仕之年所当有。则《离骚》之成当在晚年无疑。”(姜亮夫)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 55岁
《楚世家》:“怀王入秦,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
[楚国西境早已达金沙江上游流域,有地下遗物可据。1975年云南楚雄万家霸墓葬遗物,具有滇池地区特区而较江川李家山文化更为原始,其年代经碳14测定约在春秋中后期。李家山文化现在我们都认为是战国至西汉时代楚人遗迹。据此,知楚人到达金沙江及滇池地区皆有地下遗物可徵。]
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子菽等)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诸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幼子公子兰)
昭睢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昭睢乃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
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
《楚世家》:“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
屈原作《思美人》,以美人寄托对怀王的思念。
“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
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顷襄王2年(前297年) 56岁
屈原《离骚》。诗中讽刺公子兰。“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怒而迁之”,废屈原之闻大夫之守,而流放南楚洞庭。
行前辞于社宫,观望画法史,作《天问》。
公子兰,名黄歇。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元年任令尹,后封春申君,封地吴门,在今之苏州、上海之间。今松江县地名有春申浦。①上海故名“申城”,当即本此。
①参姜亮夫说。春申者,春神、东君也。兰乃春草。
屈原由汉北谪迁湘中。
《楚世家》:“2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
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
顷襄王3年(前296年) 57岁
《楚世家》:怀王拘困死于秦。秦归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威。诸侯由是不直秦。屈原作《招魂》,招怀王魂。
屈原作《惜往日》悼怀王。其辞略曰: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因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嬉。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辞。心纯庞(敦厚)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含怒以待臣兮,不清彻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避之。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率没身而绝名兮,惜瓮君之不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弛谩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何芳草之早夭兮,微霜降而下戒。谅聪明不明而瓮蔽兮,使谗谀而日得。宁溘(可)死而流亡兮,恐祝殃亡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庸君之不识。”
篇中所责庸君,盖指顷襄王也。
怀王死,秦楚绝交。
彗星见。
顷襄王6年(前293年) 60岁
秦王胁楚,遗楚王书云:“楚背秦,秦且率诸侯伐楚。争一旦之命。愿王饬士卒,得一乐战。”
襄王大惧,乃复谋与秦和好复交。
顷襄王7年(前292年) 61岁
楚迎妇于秦,秦楚复平。
顷襄王8年(前291年) 62岁
《秦本纪》:秦昭王命“大良造白起攻魏、攻韩,攻楚,取宛。”(秦本纪)
宛,地在今河南南阳,古称丹阳,乃楚先祖兴国之地。
顷襄王12年(前287年) 66岁
屈原屡作辞赋,讥刺时政。襄王怒,再逐放屈原。远迁原于洞庭、湘中一带。
屈原已老,而竟悲愤南下,作《涉江》。道过夷陵,谒楚先祖宗庙,见图壁画,乃作《天问》。诗中多有讽刺时政愤懑之词。
顷襄王14年(前285年) 68岁
楚王与秦昭王会好于宛,结和亲。
齐灭宋,南侵楚。据楚淮北。
顷襄王15年(前284年) 69岁
楚与秦、三晋、燕共伐齐。
楚取齐淮北地。
顷襄王16年(前283年) 70岁
春,楚王与秦昭王会好于鄢。
秋,复会于穰。
鄢陵,楚故地也。
顷襄王18年(前281年) 72岁
楚复谋与齐、韩连横伐秦。
时昭子(睢)为令尹,计中辍,未行。
顷襄王19年(前280年) 73岁
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尽予秦。
秦将司马错伐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大发陇西卒,因蜀攻楚黔中。
顷襄王20年(前279年) 74岁
“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资治通鉴》)
胡三省注:西陵即夷陵,属南郡。《水经》:“江水东径夷陵县,又东径西陵峡。”“应邵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后复曰夷陵。”
顷襄王21年(前278年) 75岁
“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资治通鉴》)
“烧楚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楚世家》)
“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资治通鉴》)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①
①五渚江,即虎渡江,江在郢南。洞庭、虎渡江南,即今之湘西资、沅、澧、油道通黔中地。说见卞鸿翔《洞庭五渡江南考辩》。
荆王君臣南走,东伏于陈。”(《韩非子·初见秦》)
郢城破日,屈原在湘中流放中,悲痛而作“哀郢”。②略曰:
②郢字从王从邑,即王邑之合文会意也。王邑即王都,凡楚王都所在皆称“郢”。楚先世居“丹阳”,“武王徙郢”。此郢即楚之中都,在今江陵。桓谭《新论》记:“楚之郢都,车毂击,人相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可知当其全盛日郢都之繁华。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按:指楚王迁都东逃于陈事。]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心婵媛而伤怀兮,旷不知其所蹠。哀见君而不再得,上洞庭而下江。将运舟而下浮兮,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曾不知夏(厦)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相接。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忠湛湛而愿讲兮,妒被(披)离而鄣之。彼尧舜之抗行兮,杳冥冥而薄天。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③
③《哀郢》云:“惟郢路之逐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郢都失陷时,屈原被放逐已达9年。(王夫之说)姜亮夫据《韩非子》:“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谓“此时屈子自沉长沙,亦入秦矣。”而疑王夫之之说不确。案,姜说谬。武安君先出西陵峡,烧夷陵,再袭郢,再沿江入洞庭,取洞庭、五湖、江南,乃一系列战役行动,非一朝一夕之事,无经年数月不可达目标也。此数月间,秦兵先破郢,毁楚先王故居庐墓宗社,屈原悲之而作“哀郢”。及秦兵向南逼近长沙,屈原遂于五月绝望沉江。姜说不足信也。
[此年屈原在避兵祸之中颠沛流离。郭沫若说,夏作《怀沙》。怀顾长沙。秋作《涉江》(戴震亦有此说)。]
或说屈原悲夷陵楚宗社之见烧,而作《天问》。
秦武安君拨楚巫山、黔中,秦初置黔中郡。
[何按:秦之进军路线自西陵峡沿江而下,先攻夷陵,再破郢(江陵),回兵沿江入洞庭,侵湘中。又回兵逆江复下三峡,入川黔,遂据有黔中。]
楚军兵大散,国势衰微。
顷襄王22年(前277年)
端午(五月初五)屈原自沉汩罗而死。终年76岁。①
①郭沫若说死于前278年端午,终年62岁。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说文》:古者“七十曰老”。
《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瞧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醇?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于是怀石遂自沈汩罗以死。①
①《水经》:“汨水又西经罗县北。”注:“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亡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经:“‘汨’水亦谓之罗水,汨水又西经玉笥山”,“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周圣楷注谓:“今湘阴县即古罗子国。汨罗一水,流经玉笥山下汇入湘潭,而以汨罗江名者,亦犹湘江之统称矣。其地在湘阴县北七十里。”
秦武安君论破楚事曰: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战国策中山》)
《楚世家》: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考烈王元年(前262年)
以黄歇为相(令尹),封为春申君。
楚世家:以左徒黄歇为令尹,封拟吴,号春申君。
前248年(考列王15年)
春申君请封江东,因城于吴故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
前241年,考烈王22年(秦始皇6年)
楚考列王从春申君计,去陈,徙都于寿春,亦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居相事。
楚王负刍3年(前225年)(秦始皇22年)
秦将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丘,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不克。于是引兵而西,项燕将楚军尾随之,突袭李信,大破李信军,李信奔还。
楚王负刍5年(前223年)(秦始皇24年)
中国地名的文化内涵向以丰富著称,其命名原则,既有同所在地特定的自然地理形貌相系,更有关涉到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等人文因素的。很多地名字词的用法,均具某种规定性,挖掘其背后深藏的特殊含义,还是颇见意趣的。
我国自古即有一些地名带“丘”字。同汉语地名有关的“丘”字,通常有几层含义:初义系“土堆”“小山”,又衍生为“坟墓”(汉人墓冢有形似小山的封土堆),或“居地”,古人的聚居之所,一般好选拣地势高亢处,还有进一步作“废墟”(废弃的居处)解。也就是说,几乎均由外形隆起的土堆生发而出。各民族对地名的确定,多首先取其直观的自然形貌,而后才有所延伸,赋予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蕴。所以,诸多带“丘”字的地名,各自的确切出典未必相同,有纯粹出自地形地貌的,也可能包含有一定的人文意义,还可能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的交相融汇。
有人认为,“丘”是楚地专有的地域概念。楚地应指先秦时期南方楚国的辖境,也包括某些先前为诸侯小国、后被楚征服之地。不错,楚地确有一些带“丘”字的地名,譬如高丘、寝丘、沈丘等。虽存争议,但一般还是以为,高丘故址在今安徽临泉县南。临泉在春秋时称寝丘,为楚庄王授孙叔敖之封地,该地时为沈县,寝丘又作沈丘。唐于此置沈丘县(今属河南)。今安徽霍邱,春秋时或为蓼国之地,灭国后为楚所并。南朝梁始置霍丘戍,取本地霍山北侧冈丘地为名。清雍正年间为避孔子名讳,改“霍丘”为“霍邱”,沿袭至今。《左传》提到楚地古名的,还有宗丘(今湖北秭归)、壶丘(今河南新蔡),后者原为陈邑,为楚侵夺。
然而,说“丘”字地名为楚地专有,则似乎过于绝对,其分布范围实际上远比楚地大得多。且不说北方各省迄今仍有不少明显带有“丘”字的地名,如山西灵丘,河北任丘、内丘,山东安丘、章丘,河南又有商丘、封丘等,遑论其他的古名。
先具体说说从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今名。山西灵丘之获名,盖因附近有那位以“胡服骑射”载名于史的战国赵武灵王墓。河北任丘,取名却似乎与人名相连。汉代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筑城以防海口,得名任丘城。当地民间相传,这位能征惯战、功勋卓著的任将军,死后就葬在今城西北角,城池遂被命名为任丘,以志纪念。若然,则还是出于墓冢、残墟一类地表物。位于河北西部、太行山东麓的内丘,西汉初置县时,称中丘,因地形“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隋初为避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名讳,改今名,以“中”“内”二字义通。山东的安丘,命名也多有歧说。春秋时其南有渠丘(据说此处当汶水渠河间地形似盾状),汉初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食邑渠丘,后置安丘县。章丘的得名,则缘于县南有章丘山。俗称有章姓女溺死葬此,故名;但顾炎武却指其附会。《尔雅・释丘》以山形“上正”(即山顶平正)名章,章丘之名由此来。河南的商丘,历史则更悠远。相传尧封帝喾之子阏伯为火正(掌火官)于此,阏伯为主辰商星;这里还是商始祖契的封地,其族其国皆以“商”名,故其地有商丘之名。封丘地名的由来,显然因其附近曾为商周间古封父国(夏之方国,周初亡)的故址,西汉始置封丘县。
“丘”字古地名,以地处中原核心地带的山东、河南两省尤为集中。山东境内,有今淄博市临淄北得名于同名山的营丘,周武王封吕尚于齐,都营丘,改名临淄。《左传》《史记》都曾提到过齐邑贝丘(亦作沛丘、丘,今博兴东南)。《春秋》记载的这类地名就很多,例如,在此筑城的鲁邑祝丘(今郯城东北)、中丘(今临沂东北),遭焚的咸丘(今巨野南),宋公、齐侯相遇的梁丘(今成武东北),鲁庄公败宋师的乘丘(今兖州西北,一说巨野西南),卫邑桃丘(今阳谷之东)、邾邑闾丘(今邹城东北,后入鲁。人名复姓即出此),以及诸侯会盟的齐地牡丘(今茌平东)、齐、鲁会盟的齐地丘(今东阿县境)等。《左传》所记的有齐邑廪丘(今郓城西北)、邾邑虚丘(今费县西南,后属鲁),《禹贡》提及济水流经的宋地陶丘(又名釜丘,今定陶西南;今定陶西北尚有一陶丘,西周时为曹国都城),《史记》记有桑丘(今平原西北)。还有齐邑重丘(今茌平西南)和曹邑重丘(今菏泽东北),史籍中分别载录了当时诸侯在两处重丘的结盟和征伐活动。以上提到的渠丘,山东境内也有两处,一为齐国渠丘(今山东淄博东北),一为莒国渠丘(今莒县东南一带),《左传》所谓的“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即此。另有两处楚丘、两处葵丘,楚丘一为曹邑(今山东曹县东南),一为卫邑(今河南滑县东),春秋时卫国曾都于此。葵丘一是《左传》提及的齐地(今山东淄博东北),一是《春秋》记载齐桓公会诸侯之宋地葵丘(今民权东北)。
今河南境内的古地名中,有两处帝丘:一为相传的黄帝时颛顼之都,地望或在今商丘东南,或在今濮阳西南;另一处就是卫国后期的都城帝丘(今濮阳),翟人围卫,卫自楚丘迁都至此。《春秋》所载的相关地名也不少,像晋、卫、宋会盟的卫地清丘(今濮阳东南),晋、齐、宋、郑、卫、滕、莒、薛等会盟之卫邑平丘(今封丘东),鲁、宋、燕缔盟之宋地谷丘(今虞城西南),宋取郑师的雍丘(今杞县,原为杞国都城,杞亡后为宋邑)等。卫邑顿丘(亦作敦丘,今浚县西),《诗经・卫风》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礼记》载录的有卫邑瑕丘(今濮阳东南)。《左传》所记又有郑地桐丘(今扶沟以西)、宋地长丘(今封丘西南)、老丘(今开封陈留北)、晋邑邢丘(今温县东北,战国属魏)等,所谓宋败狄于长丘、郑败宋师于老丘、赤狄伐晋所围之邢丘,皆即此。《左传》提到的宋邑幽丘之所在位置,则已越出河南,东至今江苏铜山境。
古代称犬丘的地名有四处,分布颇广,一为春秋宋邑(今河南永城西北),一为春秋卫地(今山东鄄城东南);还有一处在今陕西兴平东南,一度是西周都城,“懿王自镐徙都犬丘”即此,又作废丘;第四处年代更早,位于今甘肃天水西南,为秦先祖非子居地,通称西犬丘。
今河北境内还有个沙丘(今广宗西北),在历史上却与不少著名帝王生涯相系。商纣王于此筑离宫,蓄养禽兽。赵武灵王晚年为公子成等所围,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中。后秦始皇出巡途中,又是在此病殁的。
“丘”字地名,其实早已遍及中原许多地方,大致的命名依据也差不多,恐非楚地独有。以数量而论,作为底层文化的古名比今名更多,现今所见仍带“丘”字的地名,不过是一种类似化石那样的大量古名零星残留的孑遗物而已。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是缘,大家有缘在这里相聚,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一路走来,大家都辛苦了!首先我代表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次旅程的导游员胡新帅,大家可以叫我小胡、小帅或者帅导,感觉怎么顺口就怎么叫吧!不过呢我建议大家叫我帅导,这是以前的游客送我的称号,我很喜欢,同时呢我也希望送大家一段很帅的旅游行程。坐在我身旁的这位是司机李师傅,李师傅是位驾驶经验很丰富、驾驶技术很娴熟的司机,所以,安全问题大家尽可放心,直观尽情地欣赏沿途的美景吧。
我们都非常高兴为大家服务,如果有什么要求,就直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大家的要求,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是意见的话也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接受。我们的宗旨是为你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让你们享受在这里的每一刻。总之,我们会共同努力,让大家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我们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殷墟博物院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遗址。自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
它是一座丰富的地下宝库,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首,200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现在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安阳的概况。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河南省的北大门,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安阳是中华文明古老文化的的发祥地之一。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撩起了殷商古都的面纱。把一个灿烂的殷商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知道安阳。作为中国古都之一,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既是国家历代文化名城,又是甲骨文的故乡,以及《周易》,岳飞故里,红旗渠精神等的发源地。
在古都安阳,您可以找回对中国古代的深刻记忆:全国第一个甲骨文档案库,青铜器之冠司母戊大方鼎,第一个女将军妇好墓,最后一个皇帝墓——袁林。当然,作为一个卖国贼的的确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但毕竟是一个文物景点。另外,安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字和文物考证的都城,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绎,妇好请缨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事件都是发生在这里。
朋友们,殷墟已经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我一同下车,另外,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牌号码是豫A1234,我的手机号的码是我的手机号码是。。。下午三点我们在停车场集合。最后提醒大家的是,从进入景区的那刻起,我们就是这里的观光者和守护者,在注意好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请大家保护好环境。你我的一点一滴,塑造美好的心情。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沿途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是景点讲解。
游客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殷墟博物院的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的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仿照甲骨文“门”字的写法而建,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我们再看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也是人类早期画的雏形,显示了天地万物的和谐关系。庄严大方,古色古香。
殷墟之所以闻名于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青铜器、甲骨文和都城。您看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真品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1939年出土的,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75公斤,司是禁忌的意思,母是指母亲,戊是人名。整个意思就是商王文丁纪念他的母亲。大家可能会想到这么大的青铜器是怎么铸造的呢?据说呀,这大鼎的铸造非常的困难,在当时需要130人同时施工才可以完成。更让人惊奇的是该青铜器中金属的比例和现代比例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当时的冶铁技术是多么的高超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智慧了。
它最初只是一口猪肉用的锅,后来成了权力的象征。我们都知道有个典故叫做问鼎中原。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庄王见了前来慰问的王孙满就问:“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德义,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周室虽衰,但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问。问鼎中原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
好了,游客朋友们,继续往前走,现在大殿陈列的就是甲骨文了,所谓甲骨文,就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一片甲骨惊天下,自甲骨文被发现后,便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地上,当年的村名挖出一些骨片,但不知道是什么就给扔掉了。后来一个剃头匠,他在给别人剃头时经常划破头皮出血,因为没钱买药,就把骨片磨碎涂在伤口上,竟然发现可以止血,便知道这是一种中药,唤作龙骨,之后就开始卖到药店。因为当时药店只收不带字的龙骨,所以农民就把字挂掉再卖。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文被卖到京津两地,才被王懿荣发现,这才确定了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妇好墓,妇好是我国第一位女将军,她带兵打仗,很多男性将领都听她指挥。大家请看这么多的随葬品简直是一个商代文物博物馆。可能有游客问,为什么妇好墓保存的这么完整呢?原来呀,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宠妃,又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她死后武丁非常的悲痛,就破例将她安葬在宫殿区内。这样她的墓葬才保存的这么完整,为后世的考古工作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好了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旅游行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一路上对我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如果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很期待再次与你们合作。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红旗渠景点讲解到此结束,请点评,谢谢!
安阳殷墟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朋友,参观完司母戊大方鼎之后,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防殷大殿,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正因为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作者简介:刘道广(1947- ),男,汉,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文学(艺术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1978年山东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发现有汉“永寿三年”石刻题记。石面中间为图案,图案右侧有题记文字10行,图案左侧有题记文字1行。考古者考定此古墓年代为东汉末至西晋之间。是后人把汉人墓中画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时石刻表面涂满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题记。由于原石是汉代民间碑刻题记,刻工并非优良,单字结构既不规范,书写又多俗书异体,所以解读歧义在所难免。本文分别从撰文人身份、植柏的风俗、题记的主题以及许安国父子逝世时间这四个方面对汉“永寿三年”石刻题记加以分析讨论。
关键词:汉画像石;嘉祥;宋山;汉永寿三年石刻题记;注释;分析
中图分类号:J292.2-3文献标识码:A
1978年山东嘉祥宋山出土古墓中发现有汉“永寿三年”石刻题记。石面中间为图案,图案右侧有题记文字10行,图案左侧有题记文字1行。考古者考定此古墓年代为东汉末至西晋之间。是后人把汉人墓中画像石取走,用作自己墓葬建材,所以出土时石刻表面涂满石灰,此石刻文字也并非是出土古墓的题记。
由于原石是汉代民间碑刻题记,刻工并非优良,单字结构既不规范,书写又多俗书异体,所以解读歧义在所难免。此石刻题记发表后,李发林先生有注释,后来赵超先生又有不同见解发表,此后其他研究者也陆续有所创见。本注释中有牵涉处,简称为李注、赵注。
一、原文
永寿三年十二月戊寅朔廿六日癸已,惟许卒史安国,礼性方直,廉言敦,慈仁多恩。]所不可。禀寿卅四年遭。
泰山有剧贼。军士被病,萜来西上。正月上旬,被病在床。卜问医药,不为知。间,z忽离世,下归黄病9攀ニ不勉,寿命不可诤。呜呼哀哉!蚤离父母三弟,其弟婴、第东、弟强与父母并力奉,悲哀ㄢ颉
竭孝行,殊义笃。君子之;内修家事,亲、顺、校兄弟和同。
相事悲哀,思不离冢侧。草庐容,负土成坟。徐养凌柏,朝莫祭祠。甘珍味樯瑁随时进纳。省定若生时。
以其余财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王叔、王坚、江胡、栾石、连车,石县西南小山阳山。
绅菽χ危规柜施张,{性反月,各有文章。调文刻画:交龙委F、猛虎延视、玄z登高、师熊戏、众禽群聚。
万狩云布、台阁参差、大兴舆驾。上有云气与仙人,下有孝贤仁。遵者然,从者肃侍,煌煌濡濡,其色若。作治连月,功扶无极,贾钱二万七千。
父母三第慕不竭思,天命有终,不可妥贰Ny刑伤,去留有分。子无随没寿,王无扶死之臣,恩情未反。迫F:有制财帑,雾隐藏。魂灵悲痛何!涕泣双并,传告后生,勉修孝义,无辱生生。
唯诸观者,深加哀。寿如金石,子孙万年。牧马牛羊诸童,皆良家子,来入堂宅但观耳。无得苫令人寿;无为贼祸,乱及孙子。
明语贤仁四海士,唯省此书无忽矣。以永寿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岁
国子男,子字伯孝,年这六岁。在东道。孝有小弟字闰得,夭年俱去,皆随国。
二、注释部分
永寿三年十二月(注:永寿,汉桓帝年号。三年,157年。),戊寅朔(注:朔,初一日。),廿六日癸已(注:该年十二月一日序为戊寅,以此推算癸巳应是十六日。廿六日是误刻。)。
惟(注:惟,语助词。)许卒史安国(注:许,李注:“地名,是许昌的旧称。”并释:“‘安国’是死者的姓名,姓安,单名国。”赵注说;“东汉时期,世居中原的汉族中没有安姓。”认为“死者姓氏不详。”此说未注明出处。许,《太平御览》卷159“许州”:“《十道志》曰:许州,许昌郡。‘禹贡’豫州之域,周为许国。……《说文》曰:许,炎帝之后也。武王伐纣时封之。”许,即姜姓。封邑为氏,是古代宗族习惯。氏,即姓的分支,以区别后代子孙出处。后世混一,许亦可为姓。卒史,是汉军中低级军吏,俸禄在100至200石间。“许卒史安国”,可理解为“许安国卒史”。),礼性方直(注:礼,指其遵礼。《大戴礼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汉代以孝治天下,遵礼是朝野对君子修养的共识。性,指其个性、性格。方直,方,有棱角之意,方直即正直,与圆滑相对。这里是说他遵守礼数,为人正直。),廉言敦(注:廉,俭约的意思。廉言,即少言。,原文书写为草头,下为马。是汉代俗书“笃”字。敦,忠厚;笃,实在。敦厚,淳朴真诚。这句说许安国为人少言,而真诚忠厚。),慈仁多恩(注:慈,上对下的爱,称为慈。如《国语•吴》:“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仁,如孔子说:“仁者,爱人。”许安国在军中是下层卒史,这句说他对下属士卒有长辈的“慈爱”,对同僚则有仁爱之心。)。]所不可(注:],记录、记载的意思。不可,不能够。这句是承上述几句而来,意思是许安国的众多优点,不能一一记述。)。禀寿卅四年(注:禀,承受,享有的意思。卅四年,即34岁。这句说许安国享年34岁。)。遭(注:,原字石花过甚。李注为“遭怛”,释“遇到了死亡。”文意欠畅。且“怛”的本意是伤痛、惊恐。《前汉书》“武帝诏”:“肢体伤,则心[XC;%27%27]怛。”统览上下文,意思是许安国遭受到巨大伤痛,惊恐不安。下面简要叙述事件来由。)。
泰山有剧贼(注:剧贼,厉害的土匪。东汉永嘉年(145年)后,天下乱象渐多,朝内梁冀以外戚干政,汉质帝称其为“跋扈将军”,闰六月即被毒杀。至永兴元年(153年),蝗灾、水灾接踵而至;永兴二年(154年)即有泰山公孙举、东郭窦起事,攻杀当地长吏。永寿二年(156年),公孙举、东郭窦己聚众3万余人,攻击青、兖、徐三州郡县。朝廷命段G为中郎将,击杀公孙举。许安国应该是段G军中的卒史。)。军士被病(注:被病,为病所染,即生病。),萜来西上(注:萜,李注“同徊,徊徨指犹豫不定。”释为“很多人生了病,一种犹豫不定,军心动摇的气氛弥漫着。”不确。荩不能同“徊”。荩是“昏沉”的意思。《玉篇》:“荩敢病!薄对匣嵝〔埂罚骸福懑忽疾貌。”《庄子•知此游》:“溉蝗敉龆存。”福神智不清的情状。萜,指生病的军士们昏沉不能清醒,疫气缠身。许安国是卒史,不是普通军士。得病的军士“西上”之后,许安国被传染,才有下文“被病在床。” )。
正[JP+8]月上旬,被病在床(注:正月上旬,许安国在当年(永寿三年)年初染病,不久即逝世。至年底,墓及祠堂竣工完成,故碑文亦此时所撰。)。卜问医药,不为知。
间(注:李注此句为“不为知间。”释:“‘知’,借为‘治’。‘间’,间隔,指病情好转。言虽求神访医,病情不见好转。”赵注云:“审原石‘闻’字……乃耳字省笔,并非月字,应释闻。‘卜问医药’,是说求神问卜,询求可否医治。因病情过重,无法医治,故而神灵无应,则曰‘不为知闻’,即没有回答。”两说皆可商榷。原石“间”并无石花,为“月”,非“耳”。“间”,指久病而略有起色。《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间,病有起色。这句说:正月上旬,许安国被传染时疫,卧床不起。卜问神灵该用何药,得不到回答。可是又似有好转。),z忽
离世(注:z,同奄。z忽,即遽然。意料之外的仓促突然。离世,即逝世。上句说许安国病情曾有短暂好转,却又突然加剧逝世。),
下归黄玻ㄗ:玻即泉。黄泉,指阴间。)。古圣所不勉(注:勉,即免的误刻。),寿命不可诤(注:诤,即争、或增的误刻。这句说病患难料,即使古代圣人也不能避免,寿命长短有定数,也是不可以能争取、增加的。)。
呜呼哀哉!蚤离父母三弟(注:蚤,通假“早”。《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是说许安国很早就离开父母和三位弟弟。),其弟婴、第(注:第,弟的误刻。)东、弟强与父母并力奉(注:,此字李注释为“遗”:“奉行他的遗业、遗命或遗嘱。”不确。文中“与父母并力”,表明三位弟弟和父母共同并力。以父母身份奉行子辈“遗命”,于宗法伦理道德观有所不合。此字上部有石花,似从“网”结构,因此可作“还”解。意思是父母和三位弟弟并力奉还的是许安国的遗体。这就是说许安国在军队中染病,死在军中。故其家属要去军中领回遗体,办理丧事。),悲哀ㄢ颍ㄗ:ǎ即“惨”的异体字。惨怛,悲惨之貌。此句说其父母、弟弟到军中领其尸时,心情悲惨不巳。)。
竭孝行,殊义笃(注:竭,尽;殊,特别;笃,深厚。汉代以“孝”治天下,郎官之制和“举孝廉”的形式,促使社会普遍以“孝”名世的风气。东汉时又形成侠义之风。这两句是当时现实的写照。)。君子之(注:,喜好。《荀子•尧问》:“楚庄王以忧,而君以。”这句说:竭孝行,殊义笃,是君子所喜好的。);内修家事,亲顺校ㄗ:亲,和睦。《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顺,和顺。《诗•郑风》:“知子之顺之,杂佩以向之。”校勤勉之意。亦双声字“劳来”。《汉书•龚遂传》:“旁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 ),兄弟和同(注:和同,和睦同心。《左传•成十六年》:“民生敦,和同以心。” )。
相事(注:李注句读此句与上句相连:“兄弟和同相事。”释“安国兄弟能够和气共同做事情。”如此其意与上句“亲、顺、小币逵兄馗矗故有误。此处“事”即是“思”的误刻,此句说兄弟思念长兄之情,都极悲哀。下句始转入修建坟墓祠堂的叙述。)悲哀,思慕(注:此字上为“莫”,下为“本”,即“慕”的俗书。)不离冢侧(注:冢侧,指为其兄修起的坟墓旁。此句极言兄弟情深,意思是:朝思夜想,日夜不离开坟旁。)。草庐容(注:,此字冷僻。李注通释此句是:“在墓旁挖了地窨,盖起草屋守墓。”赵注释此字为“e”(宝盖头下一“主”字),据说是“按汉代隶书写法”。皆误。细审原石,同一题记中的宝盖头均非此写法,可见此字偏旁部首不是宝盖头。赵释此句意为“住草庐,放置神主。”未注明出处。且此字后缀“容”字,语意不通。此字结构应如“凶”字,中间“X”,改为两横一竖(如“干”,上出头)。此石此字即其俗书。此字同、浚整肃之貌。贾谊《新书•容经篇》:“军旅之容,然肃然,固以猛。”此句说兄弟住在坟侧草庐中,带着整肃恭敬的面容,“负土成坟”。草庐,《白虎通》:“父母之丧,倚庐于中门外。”《孝子传》:“王琳,汝南上蔡人。十岁失父母,弟季年七岁,兄弟二人哭泣,哀声不绝。在冢侧作庐,不妄出入。” ),负土成坟。(注:李注此字为“徐”。但于文意未安。此字是“循”的俗书。循,依序、顺序。《左传•昭七年》:“循墙而走。” )养凌柏(注:凌,高。柏,柏树。柏树喻人有礼,《礼记》:“礼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坟周植柏树,即喻有礼仪孝悌之心。后又转义为辟鬼。《风俗通》:“墓上树柏,路头石虎。《周礼》方相氏入墟,殴魍像。魍像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像畏虎与柏。” ),朝莫(注:莫,即“暮”的误刻。)祭祠。甘珍味(注:味,即滋味。)樯瑁ㄗ:樯瑁即兼设。),随时进纳(注:随时,依时的意思。进纳,即奉献、供给。连同上句的意思是:各种甘珍的供食,滋味兼备,随时供奉。)。省定若生时(注:省定,即定省。按时问候。《礼•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注:“安,定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如何。”定省遂为问候请安之词。这句说:就像其兄在世时一样,按时问候。)。
以其余财(注:其,指丧事。余财,剩余之财。)造立此堂。募使名工高平(注:高平,李注释为地名。但高平之名在汉代名泫氏县,《太平御览》卷163引《元和郡县志》:“高平县,本汉泫氏县也。”在汉代属上党郡。北魏改名元氏县,属建兴郡。永安中再调整地域,始置高平县,属长平郡。北魏永安元年:528年(梁大通二年)至永安三年:530年(梁中大通二年)。而此碑永寿三年(157年),则在高平地名出现之前近380年,可见不应该是汉地名,仍以人名为宜。)、王叔、王坚、江胡、栾石、连车(注:以上6位皆为聘请的名工,即画像石创制者。),(注:,此字不识。据字形及文意推测,应是“采”。)石县西南小山阳山(注:李注句读为:“县西南的小山、阳山。”分两处采石,在制作工艺上似有不便。且若一处石质欠佳,另觅佳石。则一般行文不必提出前者,只需说明此石取自何处即可。而“小山”之名过于笼统,或者应该就是“小阳山”,而刻者在“小”字后误植“山”字。)。
绅菽χ危ㄗ:桑应为“涿”之误刻。涿,敲击之意。《周礼•秋官•壶涿氏》有注:“壶谓瓦鼓。涿,击之也。”疠,即砺的误刻。这句概言诸名工下料、修整、打磨石材诸工艺。),规柜施张(注:柜,即“矩”的误刻。施张,有施工张罗之意。这句说依规矩开始设计制作。下面说设计制作的内容,即画像石上的题材。),{性反
月(注:{帷反月,李注释:“疑指一种花纹。”但下句明言“各有文章”,“文章”,即纹样饰样,也即俗称“花纹”。此“{”即“褰”字之俗书,“帷”,本指遮挡灰尘的布幕。“褰帷”,指提起的帷幕。《太平御览》卷700:“贾琮为冀州刺史,垂帷而行。及至州,曰:刺史当远视广听。反垂帷以自掩蔽,乃命褰帷。”提起的帷幕,其下垂部分呈半圆,形同“反月”。在汉画和北朝石刻中,此类形象甚多,石窟中所谓“束节纹”即此同类。这句说提起的帷幕,形如“反月”,上面各有纹饰。),各有文章。调(注:调,即“雕”的误刻。以下叙述雕刻的各种形象。)文刻画:交龙委F(注:交龙,即蛟龙。但汉代交龙往往以两龙相蟠结的造型出现。F,即“蛇”的异体字。委蛇本有两解,一为从容不迫、端庄雅正的形象;一为大蛇。从下句看,此处应指“交龙”的形态特点,即交龙形象端庄,从容自如。)、猛虎延视(注:延视,李注为“延颈而望。”意有未合。延视即延眺,抬头远望之意。《新唐书•韦弘机传》:“天子乃登洛北绝岸,延眺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 )、玄z(注:z,即“猿”的异体字。玄猿即黑猿,《长门赋》:“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猿啸而长吟。” )登高、师熊戏(注:师,通“狮”。,“嗥”的异体字。)、众禽群聚。
万狩云布(注:狩,即“兽”。万狩,即万兽。上句说“众禽群聚”,这句说“万兽云布”。云布,如云密布。)、台阁参差(注:参差,指高下不平之状。这句说画像石上还有高下错落的楼台亭阁。)、大兴舆驾(注:舆驾,即车驾。汉画像石中常有车马出行题材,即此“舆驾”。)。上有云气与仙人,下有孝(注:,此字字划不整。李注为:“下有孝及贤仁。”细审原刻,此字实为“子”字。当是刻者先有误刻,后再改正,故字形未整。此句“贤仁”,可解为贤仁之士,亦可解“贤人”之误。汉画像石中“孝子”、“贤人”题材十分普遍,两解皆通。)贤仁。遵者然(注:遵者,即“尊者”误刻。字应是“俨”字。这句说:上辈尊者容态庄重。),从者肃侍,煌煌濡濡(注:煌煌,光辉之状。濡濡,柔顺之貌。煌煌,指前者“尊者俨然”;濡濡,指后者“从者肃侍”。),其色若(注:,此字似“[XC;%27%27]”之误。喜悦之意,《说文》:“[XC;%27%27],喜也。”这句概括上文中“尊者”、“从者”,其有喜悦之像。)。作治连月(注:连月,连续两月。),功扶无极(注:功扶,即“功夫”、“工夫”。此句说画像石设计制作所花的功夫极大。也是赞美之意。),贾钱(注:贾钱,即“值钱”。)二万七千。
父母三第慕(注:第,即“弟”的误刻。慕,即“莫”的误刻。)不竭思,天命有终,不可妥贰Ny(注:惟y,李注为:“憔悴”。但原刻字划明确,不宜臆造,应忠于原刻作“惟y”。惟,通“唯”、“维”。《说文》:“惟,凡思也。”《诗•大雅•生民》:“载谋载维,取萧祭脂。”y,《说文》:“副也。”许安国是“卒史”,也是辅佐类副职,“y”也可理解即指其。)刑伤(注:刑,即“形”的误刻。刑伤,即形伤。这是说想起做卒史的兄长,就形容悲伤。),去留有分(注:去留,去,指逝去者;留,指生者。有分,指命中注定。)。子无随没寿(注:子,指许安国之子。无,通“毋”。不可的意思。《书•益稷》:“无若丹朱傲,惟漫游是好。”“无随”,意思是不应该跟随。没寿,没有正当的年寿。许安国的儿子早夭,故有此语。即是说他的儿子不该跟着早逝。),王无扶死之臣(注:李注为“王无扶死之里。”释“王”为“忘”的误书;“扶”为“复”的误书;“里”为“理”的误书。赵注指其非。赵注“疑采用《春秋左传》成公十年所载晋平公卒命前,梦小臣负以上天,死后即以之殉葬的典故,感叹安国死后无子孙扶护丧事。”此说是。),恩情未反。迫F:有制财帑,雾隐藏。魂灵悲痛何(注:李注断句为:“恩情未反,迫F有制,财帑雾隐藏,魂灵悲。病夫!”释为:“金银财宝务必要隐藏好,安国的魂灵很悲痛,全家人都很伤心呀。”赵注断句为:“恩情未反,迫F有制,财币雾,隐藏魂灵,悲痛夫何!”赵注指李注的释文不确,而怀疑“财币雾”下仍有脱字。反,同返。李、赵注释皆未能通畅原刻文意。
迫,《说文》:“近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F,原石刻作“示”旁,从“西”,因此应是“”字之误刻。《说文》:“,洁祭也。”《诗•大雅》:“克克祀,以弗无子。”《左传•隐十一年》:“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祀许乎?”《桓公六年》:“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祀。”可见“”,是求子嗣之祭。制财帑,即制财币,祀用之布帛。《仪礼•既夕礼》:“赠用制币玄c束。”制,一丈八尺。雾,应为“无”的误刻。没有的意思。何。,赵注以为是“夫”字,亦通。但从原石刻看,似“奈”的俗写。此句说:最近的祀,贡献有一丈八尺的布帛,符合礼制要求,没有任何减少隐藏的地方。逝者魂灵悲痛,却是奈何!)!涕泣双并(注:涕泪双并,形容伤心之至。这是立碑人语气。), 传告后生,勉修孝义(注:勉修,努力勤慎的自修。强调孝义的重要,要后生以此事为戒。), 无辱生
生(注:辱,屈抑、断送。《左传•襄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生生,李注释为“生生世世。”误。“生生世世”出自佛家首倡,北周《庾子山集》:“菩萨转轮,生生世界。”此句当指后嗣不息,《书•盘庚》:“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犹同心。”此句承上文语意,劝告后生们要勉修孝义,不要断送了后代子嗣。宗法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许安国死而无后,是孝义有所不周,虽然祀有制币,但还是断了香火,故使亲人伤悲。)。
唯诸观者,深加哀(注:,即“怜”字。)。寿如金石(注:祝福语。),子孙万年(注:祝福语。这句说:但愿来观看祠堂画像的人,能深怀哀怜之心,则长命百岁,子孙满堂。)。
牧马牛羊诸童,皆良家子(注:良家子,医巫商贾百工之外的人。汉制:凡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农人皆为良家子。这句说:放羊牧牛的孩子们,都是良家子弟。),来入堂宅但观耳。无得苫(注:汉俗书“涿”,通“琢”,刻划。)令人寿;无为贼祸,乱及孙子(注:孙子,应为“子孙”倒植。以上诸句是关照来观瞻祠堂画像者,要有悲戚之心,不随意刻划,不做贼生祸,使子孙蒙难。)。
明语贤仁四海士,唯省此书(注:省,察看思索。此书,指上述石刻内容。)无忽(注:无忽,不要忽视、忽略。)矣。(注:,此为“篆”字。书写的意思。)以永寿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大岁(注:此句是年代日期,石花过甚,不能详明。)
国子男,字伯孝,年这(注:年这,为“年迄”之误。)六岁。在东道(注:,即“边”字俗书。)。孝有小弟,字闰得,年(注:,即“夭”字俗书。)俱去,皆随国(注:随,跟随。这句意思是:都跟随着许安国去了。)。
三、全文通译
永寿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许安国卒史克遵礼数,为人正直,少言寡语而真诚忠厚;对下属有慈善之意,对同僚具仁爱之心。凡所此类,不可胜记。享年34岁。即遭遇伤痛之事。在朝廷追剿泰山剧贼的过程中,士兵间流行疫病,皆处于昏沉不得清醒状态下,又西上驻守。正月上旬即被传染,卧病在床。占卜问择医药,不得而知。病情似一度好转,突然又急转直下,离开人世,下归黄泉。病患难测,自古圣人也不能避免;寿命有长短,也是不能改变的。
呜呼,可悲啊!许安国早早离别了父母、三个弟弟。他的弟弟婴、东、强和父母一起去军中领回遗体,心情悲哀、惨痛。努力于孝行,贯彻于义举,这是君子所乐意做的。一方面处理好家事,使之和睦、融洽、勤勉,兄弟和顺。一方面思念长兄,则内心悲哀。带着思念的悲情住在冢侧草庐中,形容肃穆地修筑坟墓。在墓周循序栽种高大的柏树。早晚的祭奠中,有各种口味的甘珍供物,随时进纳新鲜供品,问候请安如同他在世时一样。
把丧事剩余的钱修造了此石祠堂,召聘有名的工匠高平、王叔、王坚、江胡、栾石、连车诸人,采石于县西南小阳山。下料、取方、打磨,开始中规中矩的设计制作:卷起的帷幕如同反月,上面各有纹饰。画稿雕刻又有从容不迫的交龙,远眺的猛虎,攀高的黑猿。嗥叫狮、熊的戏斗。众多禽鸟翔集,各种走兽云布。台阁高低错落,还有浩大的车驾出行。上端有祥云和仙人,下面有孝子、贤人。尊者有庄重之容,侍者有严肃之色。尊者形象光辉,侍者造型柔顺,但都有喜悦之情。画像石制作两个月,下的功夫不可胜数,总价款二万七千。
父母和三个弟弟没有不是始终思念安国的,但天命有定,不能回到过去。想起安国则必形容悲伤,死和生真是命中注定,他的儿子不该也跟随而去,以至没有正常的年寿,安国的丧事连吊唁的子辈都没有,父母养育的恩情也无从回报啊。最近求子嗣的祀中,按礼数规矩供奉了一制的财币,尺数足够,绝无缩减,以示诚意。但逝者仍逝,想必安国在天之魂灵悲痛,奈何奈何!现在涕泪俱下的传语后来人:一定要勤慎自修,贯彻孝义,不要连累、断送了自己的子嗣。希望来观赏祠堂画像的人,能有深深的哀怜之心,则寿如金石,子孙繁盛。放牛牧马的孩子们,你们都是良家子,来到祠堂里,只是欣赏画像就好,不要随意刻划,会保佑你健康长寿的。不要去做贼,惹祸事,以至使子孙受累。再提醒贤仁的四海各地人士,认真想想上述文字,千万不要忽略呀。书于永寿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许安国的儿子男,字伯孝,至今年六岁,(墓)在东道边。伯孝有小弟,字闺得,夭折,都随其父而逝了。
四、讨论
1.撰文人身份
从文中口气看,撰文人不是逝者父母,也不是其兄弟。应该是第三者。此人或者是受逝者家属委托的当地粗通文墨者,或者竟是所召请的画像石名工。为什么呢?因为该题记中对画像石题材的陈述相当概括,说明作文者熟悉画像石内容。其次,画像石创制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是拿钱干活,受聘于主人。而画像石是祠堂内陈列物,作为私家祭祀场所,一般不宜出现非本宗族成员姓名。这也是汉画像石出土数量虽然极多,但有制作者姓名的题记极少的主要原因。这篇石刻题记中却出现6名“名工”工匠的姓名,实属罕见。如果题记作者不是与“名工”有关系者,似不会如此周全罗列出他们的姓名。再次,作为石刻工匠的技艺本身有清楚分工,刻文字者为一专业,雕刻造像者为一专业。因此造像者若刻文字,必技拙于单字结体及行间结构。此石刻题记除异体字外,错讹单字甚多,而细审字划间架,亦生疏有余,致有先错刻后改正的痕迹,故推测此石题记可能出自与之关系密切者,或竟就是名工中某人也未可知。而刻者亦是此画像石制作者。此题记中“名工高平”,在永兴二年(154年)的东郡厥县东阿西乡常吉里芗他君石祠堂题记中也有出现,在该题记中也有文曰:“画师高平、代盛、邵强生等十余人”(参见《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拙文关于该文的校释)。两座祠堂题记落成相隔3年。此“高平”或即彼“高平”?如即是同一人,则此高平既是“名工”,也是“画师”。按画、刻分工情况说,画师文化水平会高于刻工。因此,高平在两题记中都名列第一位,既不奇怪,也因此有可能就是撰文人。
2.植柏的风俗
坟墓周围种植松柏的风俗,由来已久。上述芗他君石祠堂题记中也有“列种松柏”之句,此题记则言“循养凌柏”。其最初由来,如《礼记》所言:“礼之于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坟周植柏树,即喻有礼仪孝悌之心。此题记只言“柏”,不言“松”,是因为古人以为“松”可“化”为“柏”。《太平御览》卷954:“唐书曰:长寿二年冬十月,万象神宫侧有柽松树,皆变为柏。”民间传食柏子、柏叶皆可令人寿,同上书记云:“汉官仪曰: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列仙传曰:赤须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仙经曰:服柏子人长年。”等等。这是从“松柏之有心”的转义。此转义的同时,亦有转义“辟鬼”说,上注文己有注释。此不赘。由此可知,中国民间所谓风俗、民俗,皆由汉人一一整理而成,其最初始之本意,又来自宗法意识的譬喻。
3.题记的主题
此题记的内容是记述许安国之事迹,但通读全文,实在还并非此。
首先叙说许安国短暂一生,遭逢乱世,染疫而亡。重点却在父母、三弟,尤其是三个兄弟的“孝悌”行为。他们如何伤悲,如何内修家事,如何筑庐祭祀,总之,在做“君子喜之”的一切。因此,他们当然也是君子之列。这样叙述的原因,是因为汉代举孝廉的郎官制度所致。大办丧事,宁奢勿俭,借以张扬声名,成为当地人尽皆知的孝行君子,就有可能成为乡间三老举荐的人选之一。题记后段面临许安国无后的客观现实,再次提出“勉修孝义,无辱生生”,似暗示逝者孝义有所不周,以致两子皆夭,所以尚望观者能够“深加哀怜”。反映出家属内心复杂的悲痛之情。最后还不忘告诫世人“无为贼祸”,担心“乱及子孙”。更可见在乱世中,普通平民百姓的无奈和忧虑。
4.许安国父子逝世时间
按题记所说,许安国是在军士西上时染病,其时是“正月上旬”,即永寿三年的正月上旬。“泰山剧贼”公孙举是在永寿二年被段G击溃的,可见军士西上,是在永寿二年末、三年初开始转移。公孙举聚众达30000人之多,失败被杀必不在少数,历史上的大战争和屠杀发生之后,常有时疫流行。题记中明确把军士西上和许安国染病联系起来,说明当时就是因战争引发的时疫。这种病的病程不长,所以他“奄忽离世”,推算应该不会超出正月就逝世了。此时许安国的两个儿子应该还没有去世。此后办理丧事、起坟造祠堂,直至当年十二月上旬完成。这段时间内,许安国的两个儿子陆续死亡。在丧事办理期间,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大概也先后染上疫病。所以题记中说:“迫”。即离十二月的最近之时。其时为了争取许安国祭奠时有儿子辈参与,完善孝行的要求,故有祀之举。祀本祭天,凡有所求,皆祷告于天,求子嗣是大事,马虎不得。所以按礼仪要求奉献足够尺寸(一制)的布币。亦可见汉人“天命观”的诚惶诚恐。故依此推测,其子染病大概在下半年。(责任编辑:高笑云)
Notes on the Songshan Mountain Stone Inscription of the Han Dynasty
LIU Dao-guang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