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晚春古诗

晚春古诗

时间:2023-05-29 17:44: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晚春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晚春古诗

第1篇

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文学中一朵永开不败的花,一块五彩缤纷的瑰宝,诗的洒脱,飘逸,豪放,婉约……是文学的精华。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一年四季在诗人笔下,是那么美丽。

春天绚丽多姿,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侍桃花始盛开。”的晚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春雨;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光明媚;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春。早春、晚春、春雨……构成了这五彩缤纷的春天。

夏天炙热而又不失清凉,夏蝉在歌唱“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夏雨又在舞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夏天的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然夏有“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的酷热,但也有“在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的清凉。夏蝉、夏雨、荷花……构成了这炙热而又不失清凉的夏天。

秋,虽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也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惨;有杜甫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旷达。各种各样景色构成了秋天的美丽。

冬,是雪的天下,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有谢道韫,为之吟诵的“白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有“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感慨;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放。美景、孤寂、豪放……构成了这如诗如画的冬天。

春的多彩、夏的缤纷、秋的伤感、冬的含蓄,在诗人笔下,一年四季,姿态万千,我们何不乘着知识的翅膀,在诗海中,寻求一片广阔的天地,去体验诗的奥秘呢?

第2篇

随着经典诵读的不断推广,古诗必背在不少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古诗对学生们的感染熏陶抑或促进作用,原因就在于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经过千百年的时流淘洗依然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而捕捉这些光芒,让其照亮学生的知识成长与思想进步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落实古诗中有价值的提问时应该慎之又慎,而不能掉以轻心。愚以为教师要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古诗素养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古诗题目上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诗题往往是诗之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提炼,因而从古诗题目上深究或落实有价值的提问是极为必要的做法。如学唐朝韩愈的《早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首诗是写早春的?既然是写早春,为何又要写到‘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晚春景色呢?”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自然有其价值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必然会认真地去解读诗句,认真地去琢磨作者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的用意。从而找出“小雨”、“草色”这些最能反映早春特点的词语进行细参深究,不难发现早春那份淡朴而激人好奇的美,也不难明白诗人在赞美早春的那份激动与感叹!再如学宋朝陆游的《示儿》,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提问:“弥留之际的诗人有什么话要告诉儿子们呢?当一个人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最想说的应该是什么呢?而陆游也是这样的吗?”这一连串引发悬念的提问势必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有了这一好奇心,学生自然会逐字逐句去找答案了。通过找答案,自然会明白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关心国家命运的那种高尚情怀!毋庸置疑,从古诗题目上落实有价值的提问,对学生读懂古诗不失为一条经济适用的捷径!

二、从关键词句中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古诗教学中,深究关键词句,并由此生发出有价值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更深入更有效地解读诗人呈现心迹的目的。如何去实施这一过程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或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比如,有教师在教唐朝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他紧紧抓住“孤帆”一词,反问学生:“春天的长江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为何在诗人的眼里只是孤帆一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拨动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琢磨这个问题,深究之下,答案就出自诗人看重的友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而也就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那远去的孤帆!深究关键词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使之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再如一老师在教唐朝杜甫的《春望》一诗时,牢牢地扣住了“烽火连三月”这句诗问学生:“这样的残酷现实会带来什么结果呢?”这一提问促使学生去反复吟诵,去相互探讨,去发散阐释,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作者为什么会有矛盾的焦虑的悲痛的情感体验的答案了。正是源于“烽火连三月”,才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才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才致“家书抵万金”,才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啊。有限的文字包蕴着无限的情感世界,全在对有价值提问的深究中显山露水了!

三、从内容类别里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同为古诗,由于内容的涵义或类别的不同,决定着表达的方式也各有侧重。教师在设计与落实有价值的提问时必须从具体诗境出发,结合具体诗境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比如,教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完全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喝酒后不利于出行,诗人再三地对元二劝酒,难道他不爱自己的朋友吗?”这显然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提问,学生听了之后,肯定会觉得王维的做法不妥,有悖常理。但事实上则不是这么一回事――“渭城朝雨”是需要以酒驱寒的;送别劝酒,不正是表达友情的一种宣扬方式吗?如此一想,我们就不难发现诗人的心声所系了,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劝几杯不就更有情趣堪慰旅途寂寥嘛!一个有价值的提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诗里所彰显的内容,同时还能联想到诗以外的生活杂象!再如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教师完全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呢?为何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呢?”学生们通过思考,自然就明白诗人从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俯视、仰望这六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可是看到的景物各不相同,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外化体现啊,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奇怪的现象,就源于诗人处身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概貌全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也就水到渠成地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了,生活中类似的东西也有可能被不知不觉地诱发出来了。

此外,还可以从古诗中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上发掘有价值的提问,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通过语句的装饰来表达得更为妥切准确、形象生动。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都有责任或义务去传承它们呵护它们。要传承它们呵护它们,就得从理解它们的意义开始。要理解古诗的含蕴或特质,落实有价值的提问无疑是一条无法绕行的必由之路!

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21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根据古诗特点,让学生耳目一新,全面理解古诗词内涵,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一、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小学教材中所精选的古诗词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诗人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李白诗的豪迈奔放,杜甫诗的真实生动,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特点,由已学诗引出新诗,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学习。另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活遭遇,也对理解诗意大有好处。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对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有较深理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全诗所充溢的爱国情怀。

二、吟诵结合,找准诗眼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的朗读学习是一个过程,在进行有的放矢的朗读指导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体会语调停顿、重音与节奏,也可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课件吟诵古诗,体会诗句的韵律、语流的停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吟唱古诗,让学生在吟唱中激趣、动情,并让学生把吟唱与表演相融,深切感受诗句所蕴含的诗意,并通过吟诵,让学生感知诗意,体会诗词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笔,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三、抓住特征,感受诗境

在历代古诗中,诗人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每首成功的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但每首诗的结构、写作特点、写作风格不尽雷同,从体裁上有律诗、绝句等;内容上有借物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人的……对于写法与意境相近的可以互相对比、拓展,可取异曲同工之效。如韩愈的《早春》与《晚春》都是写春天的美景,并借景抒情,在教学中可互相借鉴,加深理解,对于个别独特抽象的古诗,在教学时,可借助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场景,对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清楚和完整。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与诗句之间留下许多未直接描写的意蕴空间,可启发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意境,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品味“别”意,感悟真情。

四、诗以载道,以情传情

中国古诗是丰富多彩的,就思想内容来说,有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如杜甫的《春望》等;有对保家卫国英雄人物的赞颂;有对腐朽统治的抨击;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唱;有对忧家思乡的愁怨;有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古诗的教学要抓住诗作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和铸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天上来”的黄河之水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伟人的爱国情怀;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树立远大志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伟大的友情;从“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培养学生惜时若金;从“直挂云帆济沧海”,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等。融德于诗,融道于诗,诗道结合,以“情”传“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人生。

五、增加表象,合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而深刻,古诗本身的含蓄性和简洁性使得有些要点不便于学生理解,就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表象材料去理解诗歌。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学生对诗歌的意境难以深入体会,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从个别表象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幅从未感知的图景,该诗由“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城郭”、“寺庙”、“钟声”、“客船”等表象材料构成了一幅画面,学生通过理解,加以想象,会理解得更加透彻、明晰。

六、日积月累,陶冶性情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长。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延伸,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目的地让学生背诵古诗,并通过“古诗文大赛”、“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熟记熟背。要求学生完成《必备古诗词》的任务,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感染,并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学写“古体诗”,不要求格律规范准确,要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体会到“写诗”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热爱古诗,日积月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第4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1

一、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描写春夏秋冬的田园杂兴古诗

1、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2、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藟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3、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4、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

细捣枨虀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5、冬日田园杂兴(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2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第5篇

在新课程进行的三年中,老师们看到了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了许多精彩,我认为,这些精彩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料之外的……

那天,我要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知道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颇有一番来历,于是我在设计教案时这样预设:由我们学过的诗人贾岛的“推敲”引入,王安石在写“绿”时,曾想过用“来”、“到”等字,后来经过推敲采用了“绿”。这一环节着重让学生体会古人在用字酌句上的巧妙,,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

第二步预设是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你认为绿字还可以怎样改?”果然,课堂上同学们如痴如醉地欣赏大诗人的才华,对这个开放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觉得应该用‘进’,表示春天真的来到了江南,大地肯定会变绿,甚至变红,变得五颜六色。”

“用‘满’比较好!能突出江南的每个地方都变美丽了。”

“我认为用‘近’最合适!比“进”合适。”

“不!用‘浸’才好呢!也像绿一样,能让我们感到春天来到江南的每个地方,每一种景物都有了春天的变化”

……

每个同学的说法都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于是,同学们开展了讨论。事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我们认为想出三个jin(进、近、浸)是很会动脑筋的。因为三个同音字分别表达了春天到江南的不同层次的风景。”

“还是诗人的“绿”更好,因为春天到来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绿。”

课后,我默默思索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感悟到的对“三个jin”、“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我不禁为自己的精心预设导致的精彩生成而满意。我也以为故事到这儿应该精彩地结束了,可是一个意外更让我惊喜。

第6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一是借助录音,进行审美教育。 在教学中可恰当地播放一些配乐朗读录音,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赏到美的因素,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二是借助视频,进行审美感受。这种将写景抒情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媒体进行再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观其形、如闻其声的境地,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拨动学生美的琴弦。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的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品词赏句,陶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语言生动优美,而且大部分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赏来体验教材的语言与情感形式的美。

1、美读。如在教学苏教版的《二泉映月》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称工整。教学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可以问学生,阿炳还爱什么?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第7篇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2.《史记·秦始皇本纪》: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3.汉·乐府民歌《古诗穆穆清风至》: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4.《古诗兰若生春阳》:

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5.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7.晋·乐府古辞《盂珠》: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8.南朝宋·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9.《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10.南北朝·陆凯《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1.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12.唐·杜审言

《春日京中有怀》: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1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14.唐·刘昚虚《阙题》: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15.《积雪为小山》: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16.《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17.唐·李华《春行即兴》: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8.唐·戴叔伦《苏溪亭》: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9.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0.唐·张籍《春别曲》: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21.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22.唐·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23.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24.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25.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26.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27.唐·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28.唐·东方虬《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29.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马踏春泥半是花”“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

30.唐·刘方平《代春怨》: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31.《夜月》: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2.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33.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34.唐·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35.唐·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闕成口号先赠交亲》 :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36.唐·杨凌《句》 :

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

37.唐·温庭范《题望苑驿》 :

弱柳千条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丝

38.五代前蜀·韦庄《菩萨蛮》: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39.五代后蜀·魏承班《玉楼春》 :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40.唐·李白

《早春寄王汉阳》: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41.《宫中行乐词八首》: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42.《落日忆山中》: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43.《送祁昂滴巴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44.《古风》: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45.《金门答苏秀才》: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46.唐·杜甫《春运》: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

47.《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8.《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9.《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50.《曲江对雨》: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51.《远怀舍弟颖观等》: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52.《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53.《清明二首》: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54.《绝句漫兴九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55.唐·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6.《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57.唐·王涯《春游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8.唐·韩愈

59.《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0.《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6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62.《初春小雨》:

初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3.《感春五首》: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64.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5.唐·韩滉《晦日呈诸判官》:

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66.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67.唐·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68.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9.《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70.宋·李清照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71.《声声慢》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72.《懈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73.宋·辛弃疾

《感皇恩·为范倅寿》: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74.《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75.《感皇恩·为范倅寿》: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唤得笙歌劝君酒。酒如春好,春色年年如旧。

76.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77.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78.宋·陆游《马上作》: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79.宋·王安石《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80.《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81.宋·宋祁《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82.宋·苏轼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馆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83.《定风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84.《一丛花》: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8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6.《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87.宋·张来《春日》: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88.宋·梅尧臣

《东溪》:

野岛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89.《苏幕遮》: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90.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91.宋·晏殊《浣溪沙》:

恼人天气又春阴

92.宋·秦观《好事近》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93.宋·贺铸《小重山》 :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94.宋·周邦彦《蝶恋花》 :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95.宋·葛胜仲《临江仙》: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96.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97.宋·陈与义《虞美人》: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98.宋·陈亮《南歌子》:

春在乱花深处鸟声中

99.宋·姜夔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100.宋·程致道《过红梅阁一首》:

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著物:春风润泽万物。

10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0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10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0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0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0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0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1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唐湖春行》)

1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__.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1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116.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117.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118.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李贺《南园十三首》)

11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歌辞·长歌行》)

120.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2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22.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2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24.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2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127.宋·石孝友《好事近》:

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128.金·王庭筠《谒金门》: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

129.元·白朴《天净沙·春》: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130.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131.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13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春到人间万物鲜

133.清·卢道悦《迎春》: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34.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135.南唐·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6.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学少年时。

137.僧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38.武元衡《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139.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40.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141.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42.张 栻《立春偶成》: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143.王 驾《春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44.杨万里《伤春》: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145.王 令《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

146.宋·辛弃疾《浣溪沙》

满眼不堪三月喜,举头已觉千山绿

147.宋·陈亮《南歌子》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148.宋·姜夔《淡黄柳》

第8篇

 

一、引言

诗歌是文学的灵魂,是最精炼的艺术形式。古人往往“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从“僧敲月下门”的推敲二字,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之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炼字如矿出金,如古镜照神。唯此优秀的古典诗歌才能做到“文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隽永还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正如王国维所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一些景语皆情语”。冯庆华(2002:215)认为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景物中去,使得一草一木的描写饱含人的情思,景做情用,寄情于景,情景交融。除简练形象外,诗歌的语言还适于吟唱,富于音乐性,体现在音韵、平仄和节奏上。凡优秀的诗篇,音节均匀,平仄交替使用,韵律和谐,节奏感强。

汉诗英译难,却难不倒为汉诗深深折服与钦佩的中外学者,时至今日,译品百出,流派纷呈。在汉诗英译的实践基础上,众多学者就如何译诗,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一般有两种翻译倾向。一类倾向于非诗化翻译(no-versified translation)①,主张译作丢掉束缚原作的“镣铐”,“在再现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缩变化的自由”,“在格律问题上不必作茧自缚,实行自度曲可也”(杨自检、刘学云,1994:49-51)。另一类主张诗化译法(versified translation),诚如郭沫若“以诗译诗”及闻一多以“诗笔”译诗,此类诗体译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肯定与追随。成仿吾在《译诗论》中说,“译诗也应当是诗,这是我们所最不可忘记的。”冯庆华(2002:217)在《文体翻译论》中谈到,“中国的诗韵早已具备,即使免韵是现代英语写作的主流,但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若能以格律诗译格律诗,既讲究格律又无损愿意,仍属上乘”,“既然诗人愿意带着音律的镣铐跳舞,译者又有什么理由丢掉这幅镣铐呢?”在诗歌翻译中影响最大的翻译标准莫过于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论”。许渊冲(1983:69)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本文试从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对《鸟鸣涧》五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各种译法的优缺点。

二、《鸟鸣涧》原文赏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是山水诗人的代表,又是山水画的开创者。苏轼评说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兼收并蓄,将山水田园诗的成就推到一个高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山水诗变化多端,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对各种景致的远近、疏密及明暗的处理,逼真传神,甚至将动静之间的微妙变化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田园风光的描写则清澈、安闲、静谧,表现诗人安贫乐道、闲然自得的心境。

《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一幅春夜溪涧人迹稀少,桂花飘落,夜静月出,空山鸟语的唯美图景。鸟鸣涧,顾名思义是有鸟啼鸣的山涧,这一意象立马将读者的思绪拉到鸟语花香、清山绿水的悠远山林中去。只是这次是在春夜,视觉难以触及的物像都由味觉和听觉来完成,一个“鸣”字将静谧的画面激活,初步暗示了全诗动静结合的特质。首联一个“闲”字奠定全诗宁静的基调。夜幕降临,人来至少,诗人慢慢踱步溪谷,内心宁静淡泊,又富于幽情雅致,闻得春桂飘香,听得花落有声。颔联从桂花落的局部视点转移到整体山谷的描绘。夜晚的山谷慢慢安静下来,充盈其间的只是静谧,花儿歇息,鸟儿打盹,与白天鸟语花香、百花争妍的喧嚣闹腾相比,更多的只是空灵。空灵的不仅是夜间的山谷,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知的情景。由此,诗人才可以好好感受夜晚春谷的别样精致,譬如月惊鸟鸣。颔联月亮慢慢从云缝中探出头,山谷慢慢由暗到亮,打盹的鸟儿误以为是天亮时分,遂啁啾春谷,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此乃动静相称的艺术佳境。诗人以闲适安然的禅意入诗,写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展现一幅宁静悠然的春夜溪涧图。

三、译文对比分析

译文1②

Free and at peace.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dales.

(Tr:翁显良)

译文2③

Bird桟hir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Tr:孙大雨)

译文3④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Tr:Wai-Lim Yi)

译文4⑤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hill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Tr:许渊冲)

译文5⑥

The Warble Ravine

In quiet hear how bay-flowers fall to the ground—

The vernal hills at night are void around!

At times the birds are startled by the moon,

Whose climb is heard in the dale with a warbling tune.

(Tr:王宝童)

以上译文1为非诗化译体,译文2、3为诗化非韵体译法,译文4、5为韵体译法。以下从音韵、形态和意境三方面对译文进行分析对比。

(一)音韵美

诗歌中的韵是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五言绝句特有的音律体式与原诗独特的音律搭配起到节奏和谐,韵律优美的效果。原诗第二行和第四行末尾押ong韵,营造一种深山古刹的悠远钟声久久回荡的效果,从而使山谷显得更加空旷寂寥,对烘托诗意起到很大作用。

译文1(以下称翁译)采用散文体译诗,行内有元音韵(assonance),如第一行的free,peace,sweet,第二行的fall,dissolve,void,第四行的desultory,accent等。Ungerer与Schmid(2008:306)认为前元音(front vowel)/i/代表细微、明快、愉快的情感,这和原诗意图营造的闲适静谧的氛围交相辉映。前元音/e/同样展现积极明快的色调,让人联想到月出鸟惊,绕树三匝,相向和鸣的景象。后元音(back vowel)//传达一种低沉肃穆,显示一切归于宁静,进入空灵。翁译虽在行内韵上处理巧妙匠心独用,但行末押韵不工整。译文2(以下称孙译)同译文3(以下称Wai译)不押尾韵,独押行内韵。如孙译中第二行night,quiet,第三行rise,frighten,第四行cry,springtide。双元音(diphthong)/ai/同样营造明快生动的意象。Wai译类同。译文4(以下称许译)押ABAB韵。译文5(以下称王译)押AABB韵,两行一韵。许渊冲先生认为要从押韵、重复和节奏三方面体现译诗的音乐美,做到“音似”,而没必要在译诗时同原诗一样也是第一、二、四句押韵。许译和王译都没有被原诗的格律所束缚,变通用韵,采用两行一韵的方式,带着脚镣跳舞却跳得真好。翁译、孙译和Wai译的诗歌行末选择无韵,优点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语言准确流畅,不足之处是缺乏诗歌的音乐美。韵体诗如许译和王译看来整齐醒目,读来诗味浓厚。

再来看节奏。汉诗的节奏是由平仄相互交替来实现的,王力(2000:133)提到:“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鉴于此,原诗的节奏可以做以下划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全诗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每联上下句基本相对,合乎古诗格律的基本规律。同时以平声字居多,ong韵衬托出山林的空旷寂寥。全诗两句,分四行,每行都是五言三顿,整体节奏满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第三行一个“惊”字单独为一顿,这一顿,既让读者从先前的静谧感受到了声响,又让山谷有了鸟鸣有了生机。翁译的散体译法在节奏感方面没有诗体译文来的强烈,这也是散文体译诗的不足之处。孙译每行的音节数分别为:12/10/9/11,第二、三行的重读、非重读音节(分别以“-”“/”表示,下同)排列状况如下:

-/-/- -/-/-(10)-/-/-/-/-(9)

大致采用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来处理古诗的音顿。Wai译每行的音节数分别为:8/9/7/8,第一、三行大致采用扬抑格(trochee),其音节的排列状况如下:

/-/-/-/-(8)/-/- - -/(9)

Wai译音节较少,节奏明快。许译音节数分别为:10/10/9/10,重读、非重读音节排列状况如下:

-/-/-/-/-/(10)-/-/-/-/-/(10)

-/-/-/-/-(9)-/-/-/-/-/(10)

由此可见,许译较之其他译法更符合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以英语诗歌的音步来译汉语诗歌的音顿,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感,汉语诗歌的格律美在另一种语言中得以延续与保值。王译的音节数与重读、非重读音节的排列状况如下:

-/-/-/-/- -/(11)-/-/-/-/-/(10)

-/-/-/- -/(9)-/-/- -/- -//(12)

由此可见,王译第二句满足严格的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的要求,其他行稍有不对应,相比之下,许译在音步节奏方面更胜一筹。

(二)形态美

文艺美学家瑞恰兹(A.Richards)认为好诗是各方面平衡的结果,对立的平衡是最有价值的审美反应的基础。(参见胡经之、王岳川,1994:212)汉诗的对仗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外部形态看,原诗四句,每行5字,组成规则的矩形。从内部看,首联和颔联构成工对⑦,“人闲”工对“夜静”,“桂花”工对“春山”,“落”对“空”。颈联与尾联构成流水对。对仗构成本诗形态美的重要因素。

翁译采用散文体译诗,形态自由散漫,没能传达原诗的四行工整结构。孙译和Wai译在外部形态上更接近原诗,不过孙译整体音节数(12/10/9/11)偏多,偏差较大,虚词(13个)过多,略显冗余。Wai译整体音节数(8/9/7/8)较均齐,偏差小,用词简练,结构紧凑。孙译在第二、三句采用平行结构,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诗的对仗美。Wai译前三句均有平行结构,每行分两小句,每句为主谓结构,互相映衬,对仗工整,很好地重现了汉语诗歌无与伦比之对仗美。再看许译和王译。两者在外形上近似原诗。许译的五音步(pentameter)在音韵上最近接原诗,音节数(10/10/9/10)最为均匀齐整,偏差最小。不过句式各不相同,难以再现原诗的对仗美。且虚词(7个)较Wai译要多,外形的齐整上较逊于Wai译。王译音节数(11/10/9/12)偏差较许译大,句式各一,没能表现原诗的对称之美。孙译、Wai译、许译和王译外形上近似英语四行诗体(quatrain),其中Wai译在外部形态及对仗方面最接近原作,语言简洁,结构对称,传达了汉诗的形态美。

(三)意境美

诗贵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境界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何以谓之意境,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即是说意境就是将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合二为一的艺术境界。由于受禅学思想的影响,王维往往在诗中借以对自然山水的刻画,而创造出清新自然、空灵幽远的禅境。胡应麟在《诗薮》(1979:119)⑧中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以禅入诗,含蓄而不着痕迹,意境高远。《鸟鸣涧》中的禅意主要体现空灵与动静结合方面。现从标题开始分析译诗对其意境的传达。

“鸟鸣涧”为偏正结构,意指有鸟啼鸣的山涧。翁译为Stillness Audible(听得见的寂静),虽没有逐字翻译,却巧妙地利用通感(synaesthesia)传达了诗文内部意欲表达的动静相称的境界。称得上是佳译。五种译文除了翁译外都用直译,以偏正短语的形式呈现,“涧”在《新华字典》中释义为“山间流水的沟”。因此,Wai译为“stream”也未尝不可,其他三译分别为:hollow,dale,ravine。在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⑨中,“hollow”的释义为:(also Hollow)a valley,而“valley”的释义为:an area of low land between hills or mountains,often with a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山与山之间常有河流流经的低地),这一解释正好与原诗所指相契合。而“dale”的释义:literary or northern,a valley,与“hollow”义同。“Ravine”的解释为:a deep narrow valley with steep sides,是指峡谷、深谷,这与原诗营造的静穆、安宁的意境有出入,因此不能看作意象上对等的翻译。可见在意境的对等上,“hollow”与“dale”最为契合。

“人闲”究竟指谁,诗中并未点明,而译成英文却不得不考虑其所指。葛瑞汉认为:“把中文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的晚唐诗如果加入与印欧语言不相干的准确的人称、数和时态,诗意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仅仅由于英语语法要求动词要有主语而加上的‘我’字可以使一首诗整个偏向一种自以为是或自我怜悯的情绪。”⑩笔者认为不一定要纠结此处的人是单个还是多数,原诗的“闲”说明没人打扰,内心安然宁静,才能听到桂花飘落的声响,因此若能译出“人闲”背后的“心静”亦可。翁译没有直接处理人称单复数,一句“free and at peace”营造出幽静安宁,紧接着一词“let”似有正是“free and peace”将“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之感,正是空谷悠然,不闹喧嚣,才听见了花落的声音,传达了静中生动,动静相衬的美感。孙译第一句似乎并未处理“人闲”,转而写到月华照亮大地。这一处理可能与对“桂花”意象的理解有关。因古人传说月中有桂树而常以“桂”代称“月”,而“花”与“华”同音,由此,有学者认为此处“桂花”即指“月华”,所以才有孙译第一行中的“light beams of the moon”。既然月光已经照耀山谷,为何颈联又再言“月出”并“惊山鸟”呢?是否多余或自相矛盾?一般认为此处桂花非他物,只是开在春天的春桂。孙译在对原诗意象的把握上失准,所译“月华”也与原文相距甚远。Wai译将人处理为单数,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人定不在多数,否则嘈杂四起,桂花的飘落也无从知晓。许译从直译层面将隐含的“我”翻译出来。然而,只是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人”之单复数问题是服务于静谧意境而营造的。增译了表示感知的“unenjoyed”一词,诗人能听见花瓣飘落的声音,足见心境如何空灵,以此衬托出山谷之幽静。然而前面说到诗人以禅入诗,心态淡然安宁,阴晴圆缺自有定数,不为花开花落而悲喜,整首诗透露的情感是明朗安静的,因此译文用“unenjoyed”似乎不妥。王译避开对“人”字的直接翻译,将“闲”字背后的意义所指意译出来,也算是曲径通幽,曲线译诗了。在首联意象的处理上,除孙译与原诗意旨有所偏移外,其他四译均不同程度地传达了原诗宁静的旨意。Wai译和许译正面翻译“人闲”,王译和翁译侧面译诗,其中翁译更胜一筹。

颔联“空”字的翻译多集中在“empty”和“void”上,“原诗表达了诗人对“入空”境界的向往,同样含有宗教色彩的“empty”,表达内心沉寂,与“空”实质上是深层次的转换,即虚与虚的转换”(杨艳妮,2010:21)。可见,5种英译本对空的译介平分秋色。如果说“人闲”与“桂花落”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那么“夜静”与“春山空”则是交相辉映。在对这两个意象的处理上,翁译和许译尤显得技高一筹。许译通过状语从句翻译“夜静”,交代时间,“青山空”译为主句,“dissolve into”有一种夜色慢慢遁入空灵之感,与“comes”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此处动静相称,相得益彰。翁译用一主谓结构翻译“夜静”,一个“fall”似有夜幕突降之意,“dissolve into”夜色如水般悄然潜入,一降一潜,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原诗的静止状态在译文中变为一个由动逐渐到静的过程。与许译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译用一个主系表结构将“夜静”与“春山空”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但少了动静结合的意境之美。其他译法,只是给出了原诗字面意思,如:the night is quiet,quiet night;the spring mountain empty…,“夜静”与“春山”两个意象没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只是两个独立意象的堆砌,略显突兀。

原诗的后两联组成流水对。这是翁译、孙译和王译将最后两联联袂译为一句,分做两行,保留了原诗意义的完整之优点所在。再看个别词的处理。“月出”的动作均采用“rise”或其相应形式,“惊”字的译词有rouse,frighten,startle,arouse等,Oxford Dictionary Online?给出的“rouse”的解释与“arouse”的相类似:cause to stop sleeping;cease to sleep or to be inactive;wake up/awaken (someone) from sleep,让人联想到,月光慢慢从云层中探出脸,银光悄然撒向山谷,正在打盹休憩的鸟儿们感受到一丝亮光,轻柔惺忪睡眼,以为是天明,便开始啭鸣。此外给出“startle”的释义为“cause to feel sudden shock or alarm”,有惊吓之嫌,似有不妥。关于“鸣”,从全诗整体意境来考察,鸟被月光惊醒后的鸣叫绝不是惊叫悲啼,否则就破坏了前面营造的安宁悠然的氛围;再从诗人所处时代考虑,这里的鸟惊绝不是兵荒马乱的晚唐,连鸟兽也不免惶恐的“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王维身处盛唐,诗中的花落、月出、鸟惊,其实组成的是一幅安静祥和的画面,折射出盛唐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因此“鸣”的翻译倾向于表示悦耳欢唱的婉转低吟,如:sing,twitter,chirp,warble等,而孙译cry在Oxford Dictionary Online中给出的释义为:(of a bird or other animal)make a loud characteristic call(大叫,大喊),似有不妥。综上,在对最后两联的处理上,翁译将月出鸟惊译为时间状语从句,将鸟鸣春涧译为主句,这样以“moon rises”和“birds rouse”为背景来衬托作为图形的“desultory chirping”,翁译通过英语主从句的表意主次来翻译汉诗意象的动静相衬,可谓殊途同归,曲径通幽。Wai译对最后两联的处理上,欠缺意象间的粘连。与其他译文不同的是,Wai译将“鸟”处理为单数,初看和实际情况有些不妥,但以一只鸟的惊鸣为特写,进而引发对众多鸟鸣的联想也算是重现了原诗含蓄悠远的意境美。孙译对后两句的处理与Wai译在结构上相似,但“bird”所用复数,在意境的留白上稍逊一筹。许译通过两个简单句将月出、鸟惊、鸣啭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rising”修饰“moon”,有一种月亮缓缓升起的轻柔之美,然而这柔美的月出之光竟然惊醒了正在熟睡的鸟儿,可见周遭环境是如何之安宁幽静,“arouse”和“sing”这两个动作一下子将宁静的景色激活,随之而来的鸟鸣啁啾将春意溢满溪谷,这样让激活的景色慢慢渐入平静,由静转动再入静,可谓妙笔生花,自然天成,译诗竟然胜过原诗。王译虽然用关系从句将两句粘合在一起,但是主从句均选用被动句使得整幅画面趋于静止被动,少了一丝活力,在意境的烘托方面没有许译和翁译的动静结合来的巧妙。综上所述,在意境的营造和烘托方面,翁译和许译处理地最为出彩,无论是选词的精准还是动静相称的刻画都于细微处见含蓄隽永,他译或是在选词、原诗理解或是在意境的组合方面略显不足。

从形态角度看,Wai译行与行之间(除最后一行外)结构对仗紧凑,每行字数均齐,组成较规整的矩形与原诗的四行诗体相配。王译与之类似。许译也较规整,只是行与行之间的对仗没能顾及。从音韵上看,翁译为散文体,更显表达的流畅与自由,采用行内元音韵,再现了原诗尾韵所传达的空旷寂寥的意境。许译则用英语诗歌的抑扬格五音步和ABAB尾韵对等地传达了汉诗的对仗与用韵的精妙,可谓匠心独运的佳译。在意境的再现方面,许译和翁译同样更胜一筹,从选词的精巧到意象的有机结合到动静相称的微妙传达,无不见其匠心。综合以上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翻译标准,许译和翁译更胜一筹。

四、结语

在汉诗英译中,以诗译诗的方法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因为诗歌是严格依照音韵、节奏和意象的审美规约来遣词造句的,“这种形式具有较为全面地再现或保持原作诗歌美学价值的潜在功能”(高阳懿,1997:96),这种美学价值就体现在诗歌的神与形上。诗歌的“神”主要是意象与意境,“形”主要指节奏与音韵,“形”与“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卓振英(2002:32)认为:“汉诗英译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备。”冯庆华(2002:216)认为“原诗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译诗也须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品。写诗讲求音形意三美,译诗就不可只满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保存诗的艺术性,音、形、意三者均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三美:音美、形美、意美,是说译诗不仅要照顾到原诗的音韵和形式,重要的是保留原诗的意境和神韵,重在神似而不仅仅是形同。本文通过对《鸟鸣涧》五种译本的分析解读,认为汉诗的音韵、对仗、节奏均齐,可以借助英诗的抑扬格律与音步、整齐一致的句子结构、四行诗体等来传达,而非完全不可译。汉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取,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反映在英语诗歌中即是选词和意象的粘合——以何种英语句式组合所选意象。译诗若做到形态、音韵和意象上的考虑,选词精当,句式与意象契合粘连,则负起了对原诗作者,对外国读者,对艺术的责任。?至此,译诗才能像原诗一般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本文为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项目[项目编号:1511311911]。)

 

注释:

①本文简单化分的诗化翻译与非诗化翻译参考卓振英《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中的分类:非诗化译法(Non-Versified Translation),韵体译法(Rhymed Versification),和非韵体译法(Unrhymed versification)。

②翁显良.古诗英译.[J].现代外语,1979,(2).

③孙大雨译.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46.

④转录自Hamill,Sam,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中Wai-Lim Yip的译文。

⑤许渊冲译.唐宋诗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44.

⑥王宝童译.王维诗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133.

⑦工对:王力先生认为“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原诗前两联有两个工对,因此整体可以算做工对。(诗词格律,2002:50)

⑧杨艳妮《王维<鸟鸣涧>英译文的审美再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3):20.

⑨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⑩李气纠,李世琴.《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湘南学院学报》2009,(4)k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

l仿拟林语堂在《论翻译》中对翻译标准问题的三条责任之说: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而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参考文献:

[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1.

[2]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15-217.

[3]高阳懿.评秦观(鹊桥仙)的三种英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92-96.

[4]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

[5]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9.

[6]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0:133.

[7]杨艳妮.王维《鸟鸣涧》英译文的审美再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

[8]杨自检,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51.

[9]卓振英.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