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时间:2023-05-29 17:4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第1篇

在中国文化里面,所谓的“东”代表的是“木”,“西”代表的是“金”,“北”代表的是“水”,“南”代表的是“火”,中央是“土”,这就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理论概念: “五行”。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化都是涵盖在这个图里面的。

那么,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呢?以五行所具体代指的实体来讲,木和金都是可以盛纳之物,而火和水在远古是很难盛纳在器皿当中的,所以呢,一定是“买东西”而不能是“买南北”。进一步讲,以五行所代指的应象来讲,木、东方代表生发,金、西方代表收敛;而火、南方代表输布,水、北方代表收藏――因此,从做买卖的意义上来讲,我们所有要买卖的东西,主要是看中它具有的性质:比如说办朝阳产业,就是看中它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性质。要不然就是做具有收敛、聚集性质的买卖,比如能源类产业。可以使你赚大钱。而火的象是什么呢?是永远在发散!比如慈善活动,就是要向外输布,无私地给予。北方的“藏”的意义是什么呢?“藏”是你认为这个东西很好,所以你才会把它收藏起来。比如说收藏品,这是你不应该拿出去买卖的东西,是你喜欢的东西,特别心爱的东西,你要藏起来的东西。

其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读经典,还有一种就是从实际生活中去体证。刚才讲的“买东西”这个例子。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中国人买卖的是文化,是生发和收敛的性质;而西方人呢,他们着重买卖的是“物”。所以呢,中国人只可以买卖“东西”,不可以买卖“南北”,这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就是都知道是去买东西,可是呢,真正的理在哪儿,却不太清楚。所以我们学习中医,学习《黄帝内经》这本书,好像看着很难,可实际上只要你懂生活,生活的道路你走明白了,很多类似的、相关的事情所蕴含的道理你也就明白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还有一点,比如说“南、北”,可以在感情上应象为“热情似火”和“柔情似水”,两者都是你花钱买不到的东西,是不可以进入到买卖层面的。所以呢,现在“东方”这个概念就谙熟于心了。东方代表着生发。我们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就是重文化、讲文化的;而西方代表着收敛,所以西方社会是重物质的。

再说说五行,木在中医里代表肝,火代表心,金代表肺,水代表肾,中央土代表脾胃。肝(木)就是要生发,心(火)就是要输布,所以心脏从来不会说因为搏动得累了,就会歇一会儿,它要是歇一会儿人就死掉了,心脏永远在那儿跳动着。还有呢,肺(金)主收敛,肾(水)主收藏。

在中国古代,我们说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而现在我们却说“金木水火土”,从这里面就很明显地看出古代思维和现代思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古代思维是“木火土金水”,这是一个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有运动的、活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就是说在中国古代,人们言行举止中体现的都是文化,重视的是生发,从“木”开始。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现在我们的生活都是重物质的,所以我们现在说五行都是从“金”开始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古代都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上面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开场白,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帝内经》学习养生之道。

“养生”,我们要养的这个“生”是什么呢?前面说到过的,“东方”主生发,我们养生,养的就是东方,这才是养生之道。相应的,“南方”:我们要讲养长之道; “西方”:我们要讲养收之道;“北方”:我们要讲养藏之道。强调养生之道,这是因为人的生命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生机的问题。做一个企业最关键的也是在于生机问题,有生机就有希望, “生”是最重要的,养的就是这个“生”,养生发之气。

《黄帝内经》所讲的学问,其实是最为寂寞的学问。一提起讲国学,那就是《易经》、老子、孟子、孔子……四书五经全都在讲,而《黄帝内经》很少会被提及。

拿《黄帝内经》和《周易》等书来比较,《周易》是教人向外看,而向外看正是人的习性。人都喜欢向外看,人都是被欲望所驱使的,人们都习惯了向外看。人的身体本身可以满足这种向外看的能力,所以身体本身内在的东西就被忽视了。

大家都知道《易经》里面有“卦”,现在一般都把这个“卦”看作是“算卦”的“卦”。其实不是!最初所以叫“卦”。意思是把一个事物画成图形给挂起来,让你一眼就能看明白。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象”的问题。所以呢,《易经》并不是很难学的东西,只要你会看画,会看象(相),你就能够学懂《易经》。比如说,《易经》的八个卦是怎么取象的呢?是先取两个象,阳爻一和阴爻一。断线为阴爻,实线为阳爻。按郭沫若先生的说法,实线是代表男性生殖器,断线是代表女性生殖器,其实就应该这么理解,区别阴阳之性就是区别男性和女性的问题,男女站在一起。生殖器的不同一目了然。三根阳爻为父,三根阴爻-为母,所有的卦象都是在让你能接受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先有了父母,父母存在的意义大家都懂。父母这两个卦象是基本卦,由这两个基本卦交错而生出三男三女,加在一起就是八卦,卦就是这么画出来给人们去认识的,它们之间再怎么配,会产生什么新的象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用人体、人事来说明的。

《黄帝内经》是教人们向内看,即“内观”。《黄帝内经》阐述了最高明的向内看的道理、方法,它不像西医是采用解剖的方法。所以中医是很了不起的,没有打开身体,就能得知人体内在的气血是什么状态。那么中医是凭借什么去看的呢?就是凭借着“道”,凭借着“象”去看的,凭借着“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去判断的。所以中医对医者的要求很高,《黄帝内经》这本书是有着“自古圣贤皆寂寞”的遗憾的,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它,这是《黄帝内经》“寂寞”的一个根源。

第2篇

养性情

如果人的性情出了很大的问题,人的生命状态就会随之出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提到“现代病”,造成现代疑难杂症的三大原因是:一、情志不遂,人们在性情方面出了很大的问题,压力、性情使人们的身体受了很多困扰、遭遇到很多困境。二、暴饮暴食,人们没有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性,比如有一些人,很喜欢酗酒。三、缺乏运动,很多现代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一点:人们应该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够使生命长生。一个人性情好了,他的生活就会很愉快,就会活出一种很快乐的状态。

所谓的“养性情”,不是让人不去生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劝别人说你就不要再生气了,这个是没有用的。有用的是,让人一开始就不去生气。这个如何做到?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在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方法,方法是很到位。怎么养性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家可能会说,谁都想恬淡,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没有几个人能恬淡的。所以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在解决人生困境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寻找到一种方法去应对困难才可以。

具体的方法就是:

首先,古人说“止怒莫若诗”,假如你的性情比较暴躁,比较容易发怒,那就去学诗。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是一个诗教大国,很多古人都会写诗。不过现在大家很少写诗,倒是经常喝酒,可是大家又不知道喝酒是为了什么,好像就是为了买醉一样,而古代人喝酒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通神明。通经脉,愉悦情志,在陶醉到微醺的境界时。能写出好诗来。“止怒莫若诗”,不一定要求现代人非要学会写诗,但是最起码要会读诗,人一定要受教育,懂人情,通过读诗,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去忧莫若乐”,即去除烦忧一定要懂音乐。因为只有音乐可以作用于神明,而且古代所有的诗都是可以吟诵、有音律的,所以它就能够放松人们的心情。传统文化认为五脏都对应着五音和五声,一个人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来,就会说明他内在是一种什么反映,而诗也是一个人情志的一种反映,所以人要去学音乐、学诗、学礼仪,然后安静地去欣赏。

养,其实是指要阴阳和谐,即一个人首先要把自己的性情,睡眠调理好。在人生当中,我们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每个人都不是一个人在生活,所以也要与别人保持和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首先要家庭和谐,也就是阴阳和谐,这就是养。家庭阴阳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

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所以中医不可能是简单思维,比如说缺钙就补钙,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但是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缺钙时,补钙能否真正补进去?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补什么东西都是补不进去的。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很多人都去买大量的保健品来养生,但是,养生不是吃补药,养生是一种健康的、非常有序的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强调的养生要点其实就是:人一定要建立起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整天吃人参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补不进去的。如果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性,就会使心情愉悦,使睡眠质量高――倒头便睡,醒来特别精神,那么人生就会特别阳光、特别灿烂,即使天天吃窝窝头,人也会高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强调的是要改变生活当中的很多有残缺的观念。人们只有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断地学习,然后不断地感悟,才能慢慢理解中医的一些真正内涵,并且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养居处

中国古代有一门学问,即所谓的风水学,它把人居住的地方分为阴宅和阳宅。古时有句话,叫“室大多阴,台高多阳”。人们现在买房子,很多都喜欢买大房子,但是在中国古代,房屋的大小是有讲究的。古人认为客厅可以是大的,但卧室不可以大,因为卧室的大小和人的气密切相关,如果太大,就会耗人的气。大家去在故宫看皇帝住的卧室,会发现它实际上很小。那么卧室多大才算合适?合适的标准又是什么?古人认为,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以后,光线正好打在床沿的关边,整个房间阴阳对半的,即在房间里会形成一个太极之象,阴阳正好各守一半,这个卧室是合乎标准大小的。

古代说“室大多阴”,中医认为“多阴则厥”。“厥”就是四肢厥逆症,如果阴气太盛,人就会出现四肢厥逆症,说明此时人体的功能出了很大问题。假如一个人手脚冰凉,传统医学就认为,这个人心气大虚。手脚冰凉的女孩子,比较容易让人怜惜,人们会觉得她们非常乖巧。如果用中医的理论解释,手脚冰凉的女孩子的乖巧实际上是由于她们身体的原因造成的,因为她们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如果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末梢神经循环不好,血就很难流到身体末梢,导致人手脚冰凉。这种女孩子,基本上都是比较温顺的,男性同她们谈恋爱的时候,她们会很温顺,什么都听男性的,但是结婚以后,如果她被养得很好,心气足了,心血功能,她慢慢就会变得有主见,主意很多。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中医认为“多阳则痿”,痿症指四肢无力症,即四肢酸软。《吕氏春秋》中说“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所以,古人是很强调房屋大小的。其实,不住大房子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即不要去培养奢侈的、享受的习惯,要多运动。人要经常出去走动,不要老在屋子里待着。房子再大,也要出去走动才可以。

养睡眠

从生命的角度来讲,睡眠和长寿的关系最为密切。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有三个人,一个不让他吃,一个不让他喝,还有一个人不让他睡,看哪个人先扛不住。结果一定是不让睡的人先垮下来,这就是睡眠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

在《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我们已经充分地探讨了养睡眠的问题,比如说一定要睡子时觉,睡子时觉是为了阳气的生发,一定要睡午时觉,午时是阴阳交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在阴阳交接的时候保持休息的状态;一定要睡丑时觉,睡丑时觉是养肝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定要睡寅时觉,因为夜里三点到五点气血全身输布,此时休息可以养气血。所以《黄帝内经》从生命的角度,已经告诉大家应该怎么去睡。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人类学。

第3篇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第4篇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医生的工作是治病救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医生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节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关于《皇帝内经》的专题讲座,她生动而又形象的讲解把我带领到《黄帝内经》这部奇书中来。以前我就知道有这本书,总以为自己不懂医,会读不懂,因此对它不感兴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领下,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几千年以来,它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的法宝。《黄帝内经》养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浅。

  《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部养生宝典,《皇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乱。”就是说上等的中医不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是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这在当今社会,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也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我从《黄帝内经》中得到不少启发,也希望它能给我及我周围的人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今日阅读中医传世名著《黄帝内经》,对人之所以生病和短寿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尤其对自己的病损和短寿忧心忡忡:

  一、现代人眼界太宽了,见的太多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一。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但你见识有那么多,因此你的烦心事肯定就多,肯定就会影响你的情志、心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看见啥好吃的就想吃、看见啥好喝的就想喝,看见啥好穿的就想穿,看见啥好玩的就想玩,看见啥挣钱就想挣,看见有啥好事儿就想占一份儿,看见哪美女都想多看一眼,看见谁家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都艳羡?自己的信仰自己怀疑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自己推倒了,自己的德行修养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守持自己放松了……

  二、现代人的腿太长了,社会关系太复杂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二。俗话说,常过河必有一湿脚,但你天天东西南北到处窜,你经受的自然考验和你遭遇伤害的几率会少下来吗?关键是,你的腿有多长,你的社会关系就会多复杂。社会关系复杂了,你的琐琐碎碎、丝丝嚷嚷、恩恩怨怨、爱恨情仇自然就少不了,少不了的结果,就是你纠结难缠、劳心伤神、生气上火,最后急急如律令,仓皇把自己送给马克思。

  三、现代人吃的太滥了,五脏六腑负担太重了,这是短寿的原因之三。俗话说,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但拿一些站的高看的远的人的话来说,现在还有什么是人不敢吃的?各种各样的肉,各种各样的菜,各种各样的奶,各种各样的小吃、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添加剂、防腐剂……还有我很无能为力的就是现代人都好吃各种各样的药,谁要是不懂几样药,不知道几个偏方、秘方好像就会被看不起。更吓人的是,现代社会人人都是医生,这是很要命的。你现在敢在朋友圈里说你不舒服?嘿,马上就有好多好多关心你的人给出各种各样的方子。

  四、现代人住的太好了,高楼大厦不沾地,这是短寿的原因之四。俗话说,人是土造的。我们经常要求别人接地气,不是叫你买一袋面送给群众,而是叫你到群众生活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和群众聊聊土地的那些事儿。拆迁难,群众刁?不是的,群众是真不想上楼,群众是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土地,你们真的懂吗?高楼大厦阻断了人与大地母亲的亲密接触,阻断了三里五村那份邻里亲情,阻断了人们与大自然的沟通交流……高楼大厦有什么好?活动少了、见阳光少了、辐射多了、压抑抑郁多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大家守持自己的礼节操守,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法天、法地、法自然、法自体,简单地活着,愉快地生活,随世俗处事,糊涂地处世,尊重并亲近自然,尊重并适应规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睁只眼闭只眼,看见美女就当没看见,你能做到吗?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来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第5篇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

  1。 所谓圣人——能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做事,还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古代的圣(聖)

  2。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即我们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

  3。 (肝)木生(心)火,肝不好了,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容易急躁,假如我们的肾不好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不够

  4。 拿破仑: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5。 生命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6。 中国的文化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意思就是你把医学领悟了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7。生命活力、领导力的词汇——魄——肺神力——肾,魄力关系道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是你的肺气足不足,肾气足不足的问题、精——肾,神——心、所谓精神是心肾相交。胆识——决断力,胆气的足不足、意——脾(主运化——关联力能力强,即为意)志——肾,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表现、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只要看你的肝肾的能力

  8。 学习《黄帝内经》实际上向内看的能力

  9。 西方社会主要是讲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主要是讲天人合一,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宇宙与人的和谐

  10。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佛法讲我们现在的肉身是我们修行好多年之后才形成的;真法难闻——有缘才能听到,我们要认真听取,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非常难得的,只有中国是有这么多的经典,我们要重视,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

  11。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中国人对医学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能力,也许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懂,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东西,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知道。

  12。 东为肝,南为心,西为肺,北为肾

  13。培养我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东为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我们说木跟金是可以拎着走的,但是水火则不能,如果买南北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说这个人不是东西——即是南北,就是说这个人跟水火一样的无情。从另外一种层面上讲:东是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我们买的是可以生发的可以收敛的,要不就做朝阳企业,要不就做赚钱的企业。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类似于我们讲的企业家做慈善,是为散。这就跟我们讲的心永远在跳动,永远在散,不会因为你睡着了就不跳了。

  14。中央脾土是化,所谓的化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是包含在四项都有的东西,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个圆,这个用《易经》的乾卦的上九来解释就是见群龙无首吉

  15。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那个原则去存在的,要是懂得了北京城,我们就懂得了中医的一部分

  16。北京的东边是崇文门——文官走的门,只能走酒车,酒是生发之物。西边是玄武门——肃杀之气,秋后问斩,只能走刑车。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但是北京城开了两个门,一般是不开的,打仗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打仗之后胜利回来走德胜门。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必须要开的时候一定要开两个门,有出有进。肾精足的时候一定是镇定。只有一种人会泰山崩于顶而不乱,那就是婴儿,因为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我们现在的人一点声音就恐惧,那就是精气不足。中医讲习惯可以战胜恐惧。一点事就害怕就是胃肾病。

  17。 东——春,南——夏,西——秋,北——冬。

  18。 住东边的房子住久了,你每天看到的是朝阳,你就会更加的有朝气。反之,西边的则是苍凉感

  19。 封禅泰山——因为泰山是东边,国君要掌握国家的生发之际

  20。 鸣金收兵——西方属金,要收敛,也就是要收兵了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医生《黄帝内经》读书笔记3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四则 南方中药港 2008一、《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源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 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 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 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 他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的挖掘不够。

  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 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 《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 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 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 前景。

  《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 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 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

  .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 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第6篇

朱鹤亭(玄鹤子)先生乃享誉海内外的中医学家、养生专家、武术专家。其祖父系民间中医,外祖父为武举人,他幼承父亲崂山道长(玄中子)传授道家养生学、中医学、食疗学及武功等。在读中学、大学期间,他系统自修了中西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他善于运用中草药、针灸、点穴、食疗等综合治疗并在大学、科研部门任教及从事科研工作。他曾应邀多次赴东欧国家讲学。定居香港后,先后应邀赴日本、泰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受到高度赞扬。他撰著出版了《经络与运动疗法》、《经络与穴位的临床运用》、《中医食疗与运动性伤病》、《养生秘方》、《健康是福》、《养生益寿的秘法》(英文版)、《男性养生》、《女性养生》、《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日文版)、《情缘》等数十本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1年5月,笔者曾在北京拜访朱老。进入朱老的寓所,但见书法墨宝悬挂于壁,似乎来到舞文弄墨的文人书斋,室内淡香飘动,沁人肺腑。朱老银髯飘洒,神彩奕奕,颇有仙风道骨之态。眼前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言谈举止间,始终精神饱满,中气十足,行走矫健,令人叹服。近年来,朱老曾经先后应香港华娱电视台、亚洲电视台、日本NHK、美国CNN等电视台的邀请做节目嘉宾,讲授养生之道和中国的饮食文化。

朱老认为:人的一生,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的支柱却是健康,因而需要养生。《黄帝内经》倡导“治未病”,这就告诉了我们应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何谓未病先防呢?无非是强调人们平时要注重养生之道,确保身体健康罢了。所以,他认为,所谓的“养生”,应该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如:衣,要因时而易,顺乎自然;食,要粗茶淡饭,夏凉冬热;住,要采光向阳,空气流通;行,要舒缓信步,协调轻灵。养生之道,应该是“唱消忧,笑解怒,安养精,和养气,静养神”;“上养神气,中养精气,下养身形”。归结起来就是两句话:“生命福在健康,健康贵在养生”。凡已得病,便及早医治,以免邪气深入,正气大伤而变得难疗。应该说,所有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以便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所以,《黄帝内经》告诫道:“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谈到情绪对健康的关系时,朱老说:祖国医学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之为“七情”。不同的情绪变化对人体内脏会有不同影响,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七情”致病直接伤及内脏,所以会造成人的面容憔悴,目光无神,皮肤苍老,肌肉削瘦,毛发稀枯,疾病缠身。在此,他主张在情绪的调节上,该“发”时应“发”,而不要人为地去“压”、去“忍”。因为坏的情绪具有坏的能量,不让它发泄出来,而是积蓄体内,日久天长,就会造成难治的病症或成为癌症的诱因。常见的一些高血压、胃溃疡、肠绞痛、偏头痛等病症,大多是体内积蓄的坏能量所致。因此,在情绪不好时,应该发泄,应该倾诉,该哭就去哭,该笑就去笑,该骂就去骂,该叫就去叫。总之,一吐为快,不吐不快,吐出坏的情绪,心情就愉快。朱老还认为:中医治病,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的“人”,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而要统一去看,辩证去看。大而言之,则不单单是看到“人”,而是“天人合一”,是“天、地、人”的有机结合,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朱老平时将自己生活安排得很简单,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书、写作、练书法上。“简单”意味着“悠闲”,日常生活水平简单朴素,带来的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作为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养生专家,他每天早上练10分钟武功,练习的内容是耐力、体力和速度;晚上则练呼吸调节,以便促进气血流通。他认为,气要协调,血要流畅,食要清淡(以素为主);身要动,脑不停,智慧要锻炼,“智”是脑力活动,“慧”是“智”产生的效果。朱老欣慰地对笔者说,在传播中国的养生文化上,自己没有虚度年华,也不曾碌碌无为,完全对得起“中国人”这三个字!他表示,余生将继续为传播和振兴中国的养生学而尽心尽力。

第7篇

几遭废止的国学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九州大地无处不孕育和典藏着无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不仅古代哲学熠熠生辉,闪烁着人类超群的智慧,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无以计数的发现和发明,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在明代以前,中国一直居于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

然而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政治经济江河日下,科学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更趋衰微。对中国垂涎已久的各国列强,以中国发明的火药和指南针武装了自己,以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国人在昏沉中惊醒,素有国粹之誉的中国文化被认为是儒化思想的本营,国学被冠上许多罪名,被认为是中国落后挨打之耻辱根源。

20世纪初叶,中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国学兴废的激烈辨争。在“打倒孔家店”的大势下,其结论只能是“废弃”二字,而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此相关的一切中国学术文化包括中医中药在内都被视为落后,欲以废止并彻底杜绝而后快。

中华崛起“换人间”

曾几何时,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醒狮巨人再次屹立在世界东方。一个强大的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文化的魅力,再度吸引世界,孔子学院遍及近百个国家,可谓载誉寰宇。

时至今日,人们在讨论国学时的心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以先贤的成就而自豪自信,以民族的兴盛而自尊自强,正是“换了人间”!

国学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伟大宝库,其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各个经典学科,涉及范畴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以及在这些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及地域风俗影响下所形成的学术文化,如易学、术数、星象、医学、书画、音乐、建筑等。

中医的独特优势

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特色和优势的中国医药学,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深厚底蕴而形成和发展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世界罕见的医学古籍,作为书中主导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和阴阳五行学说,便是源于春秋百家争鸣时代,九流十家的学术智慧和精辟论说为《黄帝内经》的成书奠定了理论基础。该书162篇把养生列为首要地位,书中不仅总结介绍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方法,如针灸、药治、按摩、导引、药熨、渍浴、术数、精神疗法等,并强调这些方法的应用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到因势利导,治病求本。

现代医学由于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分析还原的方法,使整个领域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实践经验启示现有的模式远不能完全解决人们对医药和卫生保健的需求,不仅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即使医学本身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限制,而中医学基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所形成综合和整体论的观念和方法却有着许多优势。目前现代医学开始倡导的“生物-社会-心理-环境”模式与中医学的一贯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中医学在2000多年前已经形成并以深刻的哲理进行了阐明。

温故知新来养生

养生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的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遗存了丰厚的理论学说和实践经验的积淀,是中国卫生保健学的特色和优势。

早在春秋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就指出“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史载我国古代最老的寿星彭祖曾说:“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己。”晋代养生大家葛洪更明确地说:“养生以不伤为本。”养生理论虽有深奥之处,但一般而言人人皆在践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火的应用即昭示着人类养生的开始。

第8篇

这首诗从五个方面谈了养生之道。

一是要注意不利于身体的小事,注重养生调摄。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世事纷杂恼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人们要学会自我调适,不要自寻烦恼。《黄帝内经》告诫:“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陆游身体健康无疾患,是他注意对身体的卫护和调养的结果。他所说的“卫养”,即是人们常说的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期延年益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及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及补养之意。陆游正是“卫养在得宜”才使得身体健康;如有丝毫不注意,就会“百疾所由兹”,各种致病因素便会乘虚而入致人罹患疾病。

二是要保持精神愉快,这也是一种精神养生法。

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使心态平和、乐观和开朗,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对于形体与精神的辨证统一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谓的“形”即形体,是对人的肌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只有形神统一,才能健康长寿。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那他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肌体自然也会处于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对肌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水平,免疫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能力下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陆游深谙此理,不错过让自己愉快的机会而“噬脐”,比喻后悔已迟。

三是要心胸豁达,宽宏大量,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豁达是一种气度,达观处事,息事宁人,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一笑置之;豁达是一种修养,深明大义,淡泊名利,不媚权势,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处事;豁达是一种智慧,阅尽人间沧桑,洞悉世态万象,临危不乱,荣辱不惊;豁达是一种品格,无私无畏,乐于助人,对朋友可同甘苦共患难。

四是不要轻举妄动。

从字面理解,妄动就是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佛经有“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的箴言,告诫人们若采取一项行动要深思熟虑,“一动当百思”。《韩非子·解老》中说:“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忘(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不妄动,就不会伤其身,痛其骨,也就不会迷茫和痛苦,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更高境界。

五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食,“每食视《本草》,此意未可嗤”。

第9篇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邱阜之巅,使人兴迈。

(明・洪应明)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听,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唐・孙思邈)

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明・陆绍珩)

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明・陈益祥)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清・朱锡绶)

养生五诀:一曰眠食有恒,一曰饭后散步,一曰惩忿,一曰节欲,一曰洗脚。(清・)

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遵生八笺》)

要长寿,读书花月随前后。(《类修要诀》)体欲常逸,食须常少。劳无至极,食无过饱。

(《修真秘要》)

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养性延命录》)

治身养性(《淮南子》)

体本抱神(《淮南子》)

和神保气,返本归元(《将摄保命篇》,李道纯)

恬淡虚无,少私寡欲(《黄帝内经》,老子)

呼吸吐纳,抱一含元(嵇康,陆机)

气息调和,以求难老(张三丰,华陀)

精神内守,常欲小劳(《黄帝内经》,孙思邈)

绝念忘机,神清气爽(施肩吾,袁昌龄)

守中抱一,心悟躬行(老子,高濂)

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名人健康格言・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英)培根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美)爱默生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标志。

(美)爱默生

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瑞士)亚美路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

――约翰・格雷

欢乐就是健康,忧郁就是病魔。

――哈利伯顿托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

不要用珍宝装饰自己,而要用健康武装身体。

――欧洲谚语

健全的身体比皇冠更有价值。

――英国谚语

・现代养生格言・

先修长寿之心,才做长寿之人。

药补不如神补,身闲何若心闲。

带着欢笑入睡,满怀希望起床。

宽容大度胜良药,恬静愉快是良方。

一天哈哈笑,阎王都不要。

要想不老,遇事不恼。

不怕身老,就怕心老。

病中乐盈盈,绝路又逢生。

心气常顺,百病自退。

遇事不恼,长生不老。

学问和健康之外无财富,无知和疾病之外无贫穷。

没有一个朋友能够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够比得上病魔。

精力是最大的财富,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劳其身者长命,安其乐者短命。

锄头能壮筋骨,汗水能治百病。

锻炼是灵丹,卫生是妙药。

水停百日生毒,人闲百日生病。

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饭后一百步,强于上药铺;饭前一碗汤,胜过好药方。

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静而少动,眼花耳聋;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骨。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发黄。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坐下腰不躬,立起要挺胸。

・精神保健格言・

心情快乐的人,天天都是节日。

动则不衰,乐则长寿。

精神振奋,病去七分。

但求心宽,何须升官。

娱乐是心里的一朵花,烦恼是心里的一根刺。

胡思乱想易得病,贪得无厌会丢命。

朝气勃勃,吃黄连为蜜;暮气沉沉,吃大肉为泥。

说说笑笑,通了七窍。

笑为力量的亲兄弟,愁为健身的死对头。

不急不恼,百年不老;不懒不馋,益寿延年。

说出口的话是药,闷在心里的事是病。

・防病格言・

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汗水没有落,莫浇冷水澡。

多衣多寒,少衣少寒。

热不马上脱衣,冷不马上穿棉。

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

冬忌生鱼,夏忌狗肉。

第10篇

杜绝养生热中的误区

温长路认为养生热跟生活水平有关,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养生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现象,人人追求健康长寿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但当前养生热中出现的问题不少,他提醒大家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偷梁换柱

中医养生是门科学,它既来源于生活,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又不能与生活和文化划等号。因为它是经过中医学者研究、改造、升华之后才形成的。例如中医对饮酒问题的认识就是两方面的:一是无损害饮酒,有益于健康。无损害,就是适量,健康的人可以适量喝一点;肝脏有问题的人,喝一滴都是有害的。中医还强调:“过饮不节,杀人顷刻。”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的。如果把一些和中医学毫不相干的东西,拿来与中医挂钩,其结果肯定是既危害医学,也危害人民健康。

二是以偏概全

中医学有三大特点:一是天人相应观,二是整体认知观,三是辨证论治观。中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不是“斗”;提倡从整体看事物(人体),不能机械分割;提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中西医有不同的理念,各有所长。中西医的结合应扬长避短。有些所谓的养生忽略了中医的基本思想,不管客观规律,不管个体差异,采用固定模式或方法,片面强调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或层面,很难达到中医学要求的养生或防病治病的效果,给民众正确认知中医学造成了负面效应。

三是囫囵吞枣

一些人混淆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食物的保健作用,这也是当今健康养生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医在饮食养生上有两个概念是不能混淆的:一是药食同源,许多中药既是食物,又是治病的药物;二是食补(食养)与食疗(药攻)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譬如绿豆,如果作为食养(食物),利用的是它的食性(性味、口感、营养成分等),只要体质、喜好和节气符合就可以选用,用量以食论;如果作为食疗(治病)时,它就成了药物,必须有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用量,不是人人都可以吃的。某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混淆了二者的概念,误导了民众的正常生活,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四是瞒天过海

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任何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局限的,在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任何食物和药物都不能包治百病,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选择、多项选择的。不分青红皂白让全民都去吃某种食物,让所有的病人都去用某种药物是不科学的,是脱离中国国情、民族习惯和中医基本思想的。某些“养生”宣传中刻意让大家去吃某一种食物,把它说成“唯一的”、“最好的”,这显然不是科学态度,起码不符合中医学的基本思想。

五是混淆是非

养生与进补是不能打等号的,首先是要弄清需不需要补,二是怎样补、补什么。中医把补法分为平补、温补和峻补三类,要根据人体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类型辨证选用。如果运用得当,对体质虚弱、久病体虚的人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运用不当,会出现各种副作用。中医的进补原则是无病不用补、无虚不可补、火大不能补、阴虚不受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盲目进补,害处无穷。

正确选择养生专家和书籍

温长路认为选择养生书籍时首先要选作者。作者必须是具有学术职务的专家;其次,书籍、讲座的内容应该是他本人所从事的领域。如果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来讲治病,从事骨科的专家来讲内科,肯定讲不好。专家的价值就在于专;第三,看策划者和组织者的背景,他们的目的必须是公益的。对出版社也要有选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医疗出版物的出版单位要有医学资质。

温长路认为现代人讲养生,只要不脱离文化背景,必然要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谈到中医。一些不健康理念的传播者也必然会利用人民群众对中医学的厚爱,见利忘义,把一些本不属于中医的内容披上中医的外衣,鱼目混珠,混淆视听,造成对人们对中医的误解、生活的误导。

第11篇

《道德经》是阐明万象之源的经典

《道德经》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的影响力是不需赘言的,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社会大众了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特别是“会对自己有什么用”。用吕洞宾祖师的话说,《道德经》是“一语括万象之机,千言悉三才之奥”的著作,囊括了世间万象的机要,揭示了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奥秘。八十一章中,“纵横顺逆,隐喻良多,随人志之所在,遁世立名,无不可以为法。”也就是说,无论学习者想超然物外、明道长生,还是想建功立业、名扬天下,都可以在《道德经》中得到确切而有效的指导。

在古代,不学《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据说为人、处事或者治国都可能出问题。今天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被称为“汉族”,是源于汉代孝文帝的德行感动了人民,天下归心,一直这样流传下来。汉代的治国成就是怎么取得的?史书记载,汉初到“文景之治”时期,主要治国方略就是依据“黄老之学”而制定的。“黄”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之学”其实囊括了整个中华上古文化的精华传承,包括政治方略、经济管理、文化哲理、内丹养生等内容,并非就是后世理解的狭隘的“道家思想”。所以《道德经》不能以今天分科的思想观之,仅仅归为“道家”或者“哲学”著作,它是中华文化混为一体的圆觉经典。

学习《道德经》首先就会遇到版本问题。《道德经》的版本很多,除了市面上通行的《道德经》版本外,我们现在依据考古学的结果,另有两种所谓权威的版本,一个是郭店楚简版本,再一个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我个人的体会是,不论依据哪一个版本修学都可以。因为没有争议和版本差异的部分就足够我们学习的了!学习《道德经》如果因噎废食,觉得这句话跟那个版本不一样,我不看这个版本,我要看那个版本,就大错特错了。《道德经》不是纸上空谈的理论,而是人人可以实践验证的大道智慧。什么人才能判断版本的真假优劣呢?懂得“性命双修”的道理,性功达致明心见性、彻悟自然之理,命功达到健康长寿、寿数过百而不衰的人,才有资格评价和比较《道德经》版本的优劣。

虽然《道德经》原文版本的个别字句差别不那么重要,但是不同的人所需要的注解资料却非常关键。我建议从事国家经济、公务管理的人员学习《道德经》,要参考《史记》和《汉书》中关于汉初国策的叙述;想要修真长寿的人员学习《道德经》,一定要参考吕洞宾祖师的注解本,因为那是“过来人”,每一句话都有着落,绝不是学术上臆想的空谈。

老子既是道家传承人也是创始人

老子写《道德经》之前,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黄帝时代算起已经有2500多年,如果追溯到伏羲画卦时期,中华文化“口耳相传”的时间大约已有4500年的历史。所以《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古之善为士者”、“古之善为道者”、“君子”、“善人”这样的表达,而最具标志性的词汇“圣人”出现了不下20次。由此可知,老子其实是“信而好古,不述不作”的,如果不是函谷关令尹喜要求“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可能连《道德经》这5000字都不会留下来。所以,老子所述,其实是经过他本人学习印证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这一点上说,他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这个文化在古代就被称为“道学”,它涵盖了宇宙生成之道、经邦济世之法、人生幸福之理、开解困顿之妙,特别是隐含着天人合一的修法之秘,是中华上古智慧的精华总结。

“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早就被中华先祖中的杰出代表认识到了。当周末乱世,百家争鸣的时候,能够“明道”的人凤毛麟角。《道德经》把“道德之义”阐述得精详细微,被尊为“道”家祖师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这样老子也就成了道家“开创人”。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老子寿数一说160多岁,一说200多岁,最后不知所终。这个年龄说明了《道德经》的珍贵和可靠。当代人似乎难以理解人寿过两百的事实,往往视为神话或者传说。离我们最近、最长寿、最有名气的寿过两百的祖师张三丰,经过当代各学科的专家综合考证,大家对张三丰寿数超过278岁没有异议。人所共知他是太极拳的开创祖师,却少有人知道太极的效用。所以后世只得其形未得其髓的徒子徒孙们,只练身形,未知舌水之窍,就做不到“寿以百数而动作不衰”。从老子到张三丰的传承次序大体是:老子传尹喜等人,尹喜再传至汉钟离,汉钟离传吕洞宾,吕洞宾传陈抟,陈抟传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寿数过百而身形轻健的《道德经》践行者,证明了经中所述真实不虚,值得相信和验证。

现代人学习《道德经》的方法

青年人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但是不掌握一定的方法,可能怎么学都不过关。

第一个方法是“以经解经”,就是用经的原文来解释它自己的说法。经典是浓缩的智慧,是精华,不可能像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样,一读就懂。那么慢慢来,慢慢消化,说不定读到哪一章就读懂了。这个“以经解经”还包括跟作者智慧程度相同的大师的经典,比如说,要理解《道德经》,可以参考《黄帝内经》或者《易经》等经典去理解。

第12篇

■ 养阳气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人们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何谓阳气?即通常人们所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若火力不足,就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状。保养人体阳气的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是要“捂”,即俗话中的“春捂秋冻”。为何要捂呢?这是因为,春季气候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故衣着方面不要顿减,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里所指出的“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使人受寒”。而且还特别强调体弱之人要注意背部保暖。

保养阳气,还需多吃韭菜。韭菜,虽然四季常青,终年供人食用,但却以春季多吃最好。正如俗话所说:“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中医认为韭菜性温,春季常食,最助人体养阳。

■ 重养肝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是与春季相应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春天温暖的气候将会使人的活动量日渐增加,促使新陈代谢亦将日趋旺盛。因而在人体内,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以适应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求。中医认为,这些均与肝脏的生理机能有关。若肝脏机能失常,适应不了春季气候的变化,就会在以后出现一系列病症,特别是精神病及肝病患者,易在春夏之季发病。俗话说“菜花黄,痴子忙”。据统计,精神病发病率以3、4月份最高,这也是季节对机体影响的一种反应。而中医所说的“春宜养肝”的道理就在于此。

保养肝脏的方法很多,如春天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有肝病及高血压病的患者,也应在春季到来之时,按医嘱及时服药。尤其精神病患者,在春天要注意避免精神刺激,以免病情加重。

■ 防风温

春天之所以强调要防风温,是因为此时由寒转暖,温热毒即开始活动,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用棉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飞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其预防方法首先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

如果平时身体虚弱,就会因受风热外邪而发生风温病(如流感等)。根据民间经验,可用下述方法预防:其一是在水中浸泡贯众。取贯众500克,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月更换1次。其二在住宅内放置一些薄荷油,任其慢慢挥发,以净化空气。实践证明,此方法有一定的灭菌作用。此外,对于年老体弱之人,还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空气混浊的公共场所活动,同时,也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清新、流通。

■ 勤锻炼

中医养生家还认为,在阳光明媚的春日,宜登高赏花、踏青问柳、游山戏水。实际上,在春天到来之时,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因为这不利于阳气升发。

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但需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以运动后感到精神健旺、身体松快为度。《黄帝内经》里还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意谓春天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披散着头发、舒展着形体,在庭院中信步漫行,可使智慧、灵感生发不息。这些都是古人春天养生的宝贵经验,很值得现代人去认真执行。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 饮食调养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对人来说,春天更应该注意饮食调养,以保健康。

春季,气温变化大,所以春季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由于冷热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这时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鸡肉和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