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剪不断的思念

剪不断的思念

时间:2023-05-29 17:44:31

剪不断的思念

第1篇

[关键词]立体裁剪 创意性思维 培养模式

对于立体剪裁来说,传统的裁剪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形势,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服装设计师们在传统的立体剪裁方式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新的符合当今设计理念的元素,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把具有创意性的思维元素最大化地运用到服装的设计与服装的立体剪裁当中去,经过制衣过程,将创意性思维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奉献给消费者良好的服装产品并得到市场的肯定。创意性思维运用在立体剪裁上,一定要掌握创意性思维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方向,把握住创意性思维的发展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创新,忽略设计的本质所在,因此,在改进传统立体剪裁模式的同时要学会塑造自身的现代化模式。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与应用

所谓立体剪裁,就是利用人体作为台架来进行服装的版型制作,把立体的人体转化成平面的版型,从而剪裁和制作服装。最初的服装都是通过立体剪裁制作,经过漫长的发展后,人类有了繁荣的文化,进而利用文化的不同形式来总结诠释服装的裁制规律,并依照这个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比例,从而开始了服装的平面制图。但是,如今设计师们在设计较为修身的一些薄型面料的女子晚礼服或者其它服装时,也经常采用立体剪裁方式。立体裁剪在时装业内使用频繁,是服装设计的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法,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服装的立体剪裁相对于打板制图来说,是有很多优点的,其中包括实用性、灵活性、直接性以及准确性等等,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灵活性,这尤其表现在制作高档晚礼服上。礼服多衣褶,通常是将面料依附在台架上进行设计。立体裁剪设计不仅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服装,对比较简单的服装也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同时,立体剪裁操作性特别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设计、边剪裁、边修理,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许多比例制版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立体剪裁不受繁杂的计算公式的限制,只是利用人体台架来进行设计,在台架的模板上进行剪裁,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得当。

二、创意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对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总而言之,创新是本着理想化、需求化的设计思维方式,在物质的本身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与再造。别人想过的、做过的那都不是创新,创新源于前所未有,源于空前绝后,创新的本质是更加利于人类的生活,利用创新制造出来的产品会更加人性化、理想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工作更加快捷,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等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百度百科· “创意性思维”词条)也是人类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全球化的竞争模式下,服装质量、产量也大大地提高,服装品牌的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来讲,就必须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这样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金钱投入下,高效率、高产量地生产出高品质的服装产品。

三、创意思维在立体裁剪上的运用

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是服装制作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创意性思维通过立体裁剪的语言表达形式最终呈现在服装作品的展示中是服装立体剪裁的发展方向,这一总的过程蕴含设计师头脑中的新想法、新思路、新思维、新观念,并使之得到实体化的体现,最终在服装造型构成上体现出新造型、新结构、新款式、新形式等。主观上来讲这是设计师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和创意思维通过设计思维来表达的过程,以立体裁剪这个载体表达出来,使设计师内在思想实物化,构成具有可感的形式来传播。客观上讲,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能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倡导时尚理念,引导时尚潮流,开辟服装更新发展的新形式。对于立体剪裁设计来说,单方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它涉及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设计者的设计风格、人体、款式、面料、空间等等诸多方面,所以它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创意性的思维是一切设计的灵魂,包括立体剪裁,并且立体裁剪设计制作的过程也是创意性思维的表达过程之一。

四、立体剪裁的创意性思维培养

立体裁剪的创意要求是新颖、异样、变化多端,不然就称不上创意性思维。如此一来,设计师就要注意自己的创意性,常规保守、遵循守旧的设计方法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在思维方式上进行一次大革命,培养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性思维。传统呆板的设计思维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因此设计师在培养自身的创意性思维时,一定要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以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新的设计理念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以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疑难问题。

创意性思维本身是一个交叉性的概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著名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无限创造性潜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创造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里面存在着很多因素:其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会减退;其二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创造力则会停滞不前。所以说适时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经调查表明,接受过创意训练的人,其创意能力比未接受教育的人提高3~9倍。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漫长且复杂的训练过程,训练不仅要合理有序,而且要方法得当,操作过程要灵活,需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策略,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综合提高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能力。

五、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技巧

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有很多,以思考的培养模式为主。关于创意性思维的研究理论中,其主体方法是从上到下以及以理论性为核心展开的,由于创意性思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有关创意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培养技巧的实际成果常常会受到质疑。对于创造性的设计领域来说,创意性思维的研究非常有利于改进心理学者对艺术设计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上的误差,同时也需要超越具体的技能性的局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深入的探索。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纳尔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说,不同的创造性阶段,根据不同类型的创造性问题应该施以不同的创意技巧培养方法,要成功地把握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技巧,单靠学习和运用创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创意技法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实际的立体剪裁操作过程中,设计师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知识基础、灵感、顿悟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六、结语

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应用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具有纵观上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明确的是,创意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制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繁荣,是人们对于创作的重视结果,是人们在深入探索研究创造活动的结果,它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是创意技法的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人类的任何文明的生成以及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对于立体裁剪中的创意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师们应该通过其相应的理论实践进一步把握才能够完成最终的创意性作品,创意技法的理论只有变成可以操作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P8.

[2]卞华,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M].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6.

[3]饶见维.创造思考训练:创意思考的心里策略与技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4]张朝阳.古代女性内衣的构成及审美倾向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念设计的地位

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方案,必须把握正确的概念设计概念。建设的制度设计的初始阶段,一般不能结合使用的电脑,以确定最终方案,结构设计的概念下的结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能满足的潜在需求,并确保建设项目的社会和经济福利计划的管理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结构设计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设计知识构成,并进一步了解每种类型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并能同意灵活的协调种类型之间的关系。与使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的概念的近似估计的形式,可以缩短设计的初始阶段,比较和选择的时间不同结构体系的想法。结构设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准确的定性,在后期的设计,你不需要再繁琐的计算,该计划的整体效果是非常出色的。在同一时间,结构设计师可以正确地确定使用的计算机的内部力分析的数据与预期的精度。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以避免有效的结构形式不合理,能迅速消除所有隐藏的安全造成影响的建设。

二、案例分析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设计周期遭到不断的压缩,对所谓高效率的设计更是无止境的追求。迫使一些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结构设计人员便要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而在计算机硬件、软件高度发达的今天,结构设计的计算程序化程度也愈发提高。不少的计算软件往往号称能给出一个精确的计算结果,并且与规范条文一一对应,可操作性强,这使得对结构设计人员不合理的时间要求也似乎变成了可能。而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设计人员,工程经验是极度缺乏的,甚至对规范学习也未曾深入了解,概念设计这一原则和思想自然也未建立起来,这就使得他们更多的只能依赖于结构设计程序和对规范条文的生搬硬套。但这样的设计其可能导致的后果也是难以预料的。下面将以一个简单的工程实例来加以说明。

某工程为十三层办公楼,建筑物总高度为62.3 m,其中首层高7.2 m,二层高5. 6 m,其余楼层高4.5m,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方案由某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因为受建筑使用功能布置以及立面效果的限制,电梯井剪力墙只能集中偏置于一侧。而由于结构刚度的需要,电梯井这部分的剪力墙不能减少,由此所带来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结构的扭转效应过大该如何解决,结构设计人员想到的解决办法理所当然的就是在建筑平面的另一侧增设剪力墙。而且,基本的结构概念告诉我们,剪力墙越靠近建筑平面的外侧其效果自然也会越明显。结构设计人员正是凭着这一思路,在方案设计阶段先后提出了以下两个结构平面布置方案( 见图 1,图 2) 。

图1方案一

图2方案二

其中,方案一是结构设计人员在刚拿到建筑平面方案后,听取了建筑师简单的介绍和要求,然后经过试算后提出的结构柱网。若仅看计算程序的输出结果,包括结构的周期、周期比、位移角、位移比、层刚度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等等所有规范条文所提及的设计参数均能满足要求。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便能发现方案一有一个极大缺陷,而且是安全隐患。那就是左侧的剪力墙集中的设置在①轴楼梯平台端部,只有两片小墙肢设在②轴,而整个楼梯间只有两根梁和楼层位于同一标高与楼层相接,根据结构概念,当整个结构受到水平地震作用时根本无法通过楼板有效的将其传到①轴的剪力墙上。然而,从该片剪力墙的计算结果却可看到,它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水平地震作用。说明其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情况并不相符。

为了解决方案一的缺陷,结构设计人员克服沟通上的困难,多次主动与国外建筑师进行了的沟通协商达至妥协,在尽可能少影响建筑平面使用功能以及立面效果的前提下,并经过反复的试算,

最终提出了方案二的结构柱网。其主要处理思路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减少①轴上剪力墙的刚度。在满足基本的竖向承载力需求前提下,把该部分剪力墙截面尽可能做小,以减少它对结构所提供的不真实抗扭刚度,计算时按异形柱录入,计算结果显示其所分配到的水平力大幅降低,符合设计设想的效果; 2) 首层在②轴交轴 ~轴处增加两小片剪力墙,提高结构抗扭刚度同时解决因首层层高过高而相对刚度较弱的问题; 3) 把②轴上原有的两片剪力墙加厚加长,并在二层~三层轴~轴及轴~轴间增设钢骨混凝土斜向支撑,以保证结构所受的水平力能有效传递并分配到抗侧力构件上。在采取了上述的处理方法后,计算结果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所得到的结果也能符合实际预期。

三、结束语

从上述简单的案例我们可知,若能在形成建筑方案的最初阶段,建筑师和结构设计人员经过讨论协商,把建筑的不规则性控制得尽量的少,那是最理想的。但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除了应该更主动与建筑专业加强沟通外,不能把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全都归结到建筑专业上。而且我们也不能不加思索地去采用计算程序得出的所有结果,否则其后果将会如一些美国专家学者所警告的:“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概念设计的原则、思想就是避免导致这种恶果的最有效方法。另外规范所给出的准则便是使概念设计这一原则、思想的具体化,它应当成为结构设计人员实际工作的指引、依据,我们对这些准则要知其然以及知其所以然,切忌一知半解而盲目做设计。所以,培养自身概念设计这一重要思想,使它很好的贯彻在实际设计的全过程,应当成为每个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个既定目标。

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两个方面去达至这一目标:

(一)必须懂得归纳总结。

因为从概念设计的定义中我们便可以知道,其本身是离不开对过去工程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工作时间不长、实际设计工程经验不太多的结构设计人员,就应该多学习前人的经验、经典案例,尤其是规范,不单是表面条文,应尽可能深入了解其内涵及其制定的背景和出发点,并在实际工程中好好的体会、积累,切莫急于求成。

第3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在她的作品内容上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而且在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行运化”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发情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论中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需要的,但这些情感历来都是受到伦理制约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看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并利用艺术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用以加强其精神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宣泄到了他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宫瑶池等,把不存在的龙凤、鬼神兑现为神奇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带着明显的心理体验特征。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体会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间剪纸往往都是从当前利益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就创造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的艺术作品,并且是带着个体的强烈的情况,使艺术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释放出艺术的光辉。

缺乏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所带的感情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强行加入的感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每位艺术承受者会欣赏、了解艺术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在情感上,以上五类情感也可分属五行,如喜属火,怒属木,忧思属土,悲属金,惊恐属水。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喜:喜属火。在五行运化理论中火的性质就是向外发散。

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的最大空间是圆形。在数学中,当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是圆;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们不自觉地常用圆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造型来充分地表达喜悦之情,总造型是圆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纸作品表现出喜气洋洋,应尽量使之发散,不加边框。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四周二十个老鼠,不论是放炮的、吹唢呐的,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怒:怒属木,木性升发,其气机向上。自然界中树木向上长,有向阳、向上的趋向。五行理论中木代表生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古人对怒有“怒发冲冠”的形容。如作品《钟馗捉鬼》中的钟馗,怒发冲冠、眉毛向上,其威严的神态将小鬼震吓得匍匍倒地、瑟瑟发抖。剪纸《包公》也是用一种凛然的气势来剪成的,不仅官帽向上,而且官袍上的火焰也向上,衬托出包公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身正气。在具体剪的过程中,作品为表达怒的情绪常突出向上的尖锐的直线条。

忧思:忧与思属土。土的属性是集结收敛。同时,还具有土载四行为万物之田,承载受纳的性能。在人体中它主管气机的“气结”,即气体扭缠混绕在一起。因此,在剪纸中,凡扭结在一起、缠绕在一起的线条或结构都是忧思的情感表达。爱情作品《相思鸟》就是用一圈鸟儿头顶上集结的许多缠绕在一起的云彩来表达鸟儿的相思情。而《沧桑岁月》是用许多蔓藤缠绕在两棵大松树上,同时用线条绕出了“沧桑岁月”四个字,体现了对岁月的思考,隐喻作者的思绪延伸到很远很远。凡是线条向内、向中心结集的趋势,均可以表现忧思的情感。如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的主人公就是半蹲半屈,全身各个关节呈曲状,向中心集结。即使可以不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仅仅从他的姿态就能明白,他正在思索或正处于忧虑状态。

悲:悲属金。在人体的脏器里,肺属金,中医的基础理论中阐述了肺的客观属性是主哭,主一身之气。肺藏魄,即魄力、气慨。金也有服从、顺从、收敛之意。如果悲伤过度,自然就失去了魄力,没有了气概。哭的太甚,也会软弱无力,重则晕倒甚至休克。肺主的是一身之气,悲情过度,一身之气不足,就会正气消耗、咳嗽上逆,气短乏力,伤风自汗,弯腰驼背。所以中医明确提出“悲则气消”。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如果弯腰驼背有碍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细腰、低头、内视等。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风摆动。

惊恐:惊与恐属水。水向低处流,水具有滋润、顺下、闭藏的特性。

“惊恐”中的“惊”会造成逆乱。传统剪纸《钟馗捉鬼》

中的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跪趴在钟馗的脚下,个个形态惊乱。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如表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用剪纸表现不同的情感。除了有上述总体造型上的规律外,在剪纸的具体制作上,各种情绪之间的剪法也有较明显的区别。不同剪法剪出来的线条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有区别的。

例如,剪“喜”的感情时,走剪的速度均匀、流畅、光滑、圆润。即使需要跳跃,也如欢乐的小溪一样柔顺,向外自然发散。

“怒”的剪法,直接迅速,笔直向上,拐弯处硬而不流畅,剪出的线条横来直去,干脆利索。

“忧思”的线条,由于是缠绕扭结在一民的,因此剪时最不流畅,很少有一剪子剪到底的线条,其线条多细长、柔软。

如作品《小鹿梅花》中既有表达思虑的线条扭结,又有流畅、圆润之感,所以表现了小鹿正沉浸在一件美好幸福的心境之中。一般地说,表现忧愁的线条要细些;表现思考的线条要粗些。思考中含有愉快情结盟的线条光滑粗大一些;含愤怒情绪的线条粗壮笔直向上;含悲哀情绪的线条则细弱垂下。

“惊”的情感是逆乱,剪此种情感的线条,一般为短小刚硬,互不连接。其中,杂乱、重复、折叠的线条出现频多。一般不用连续对称的图案。

“悲”的情感是消耗正气,软弱无力。走剪时,剪速相对慢,从小向下,越剪线条越细,常常将极细的线条靠在一个参照物上。此线条虽柔弱,但并不中断;虽无力,但不会随风起动。因为“天人合一”论说明,“悲”的环境宜用无力之风、柔弱之水来表示。

“恐”的剪法也是向下,走剪时线条相对有力,好像是哆哆嗦嗦地向下行。在下行中不断地有各种小弯曲,这些小弯曲无规律、不连续、不对称。例如,表现人被吓得两腿发抖,两腿就不能像跳霹雳舞那样有节律、有力度。

值得提出的是,剪纸这门艺术几千年来主要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广大的妇女被禁锢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天地里。旧时的妇女,命运大多数是不幸运的。婚姻靠媒妁之言,婚后伺候公婆,承担着繁重的家务,没有地位,任人摆布,挨打受骂是常事,她们潜藏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在封建伦理和“三从四德”的重重约束下,又不得不屈服,艰难地苦度着岁月。这种悲痛的心情,感受在五行中属金,金(悲)可以滋生水(惊恐),再滋生就是木(怒),就会起来反抗。反抗若无出路,金(悲)可以被火(喜)所相克,用喜庆、快乐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剪纸来克制、转移悲的情绪,这也是她们排解不良情绪的一种手段。

第4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南京剪纸艺术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以南京有名的剪纸形态进行赏析,从南京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来剖析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念。 

关键词:剪纸 艺术

    民间剪纸艺术手法丰富、蕴涵深厚、形态多样,不同地域亦有不同特色。北方剪纸多浑厚、粗犷,南方剪纸则纤细、柔美。南京剪纸艺术风格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剪纸相比独具一格,有突出的个性和很高的美学价值。作为南京的“工艺三宝”之一,南京剪纸已经有300年的历史,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艺术形式喜庆优美。南京的剪纸扎根于淳朴厚实的民间生活,又升华出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对于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创作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南京剪纸艺术扎根于当地生活,并始终紧贴民风民俗。涵盖丰富的题材内容,多用谐音法选择合适的吉祥图案恰当组合,给人美好的联想。主旨也多为纳吉、祈福、隐喻和日常的乐趣。常选择富有趣味性的图案,鹿桃庆寿、金鱼戏莲、鲤鱼跳龙门、鹊报佳音等都源于民间喜爱图案,借物喻事,借音阐义,趣味十足。如作品《喜报三多》,由柿、桃、石榴三部分组成,事(柿)事如柿子内含如意,代表事事如意;仙桃、石榴、佛手是老年人寿筵上用的福寿三多。桃中剪有蝙蝠、铜钱,象征福寿双全,石榴中有莲花、桂花,桂花、莲蓬、荷叶组成百年和合意义,寓意百年好合,连生贵子。一幅剪纸能包含多种寓意,充分体现了南京剪纸“花中必有意,有意必有吉祥”。

    南京剪纸的另一特色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南京剪纸总是大花套小花,在各种造型的外框内填充精致细小的纹饰,使得剪纸造型更为生动饱满,主次分明,兼获图中有图的特殊效果。《喜上梅梢》中心是展翅飞翔的喜鹊,喜鹊的周围配上梅花、莲蕊、珍果、粽子和方糕,四周由四只石榴相接,就组成一幅寓意丰富的画面。大幅的剪纸可以用作门楣装饰也可以剪成小幅贴在梳妆盒镜面的一角,含有对镜画眉,“喜上眉梢”的寓意。南京剪纸图案往往富于变化,同一题材的图案就能表达多重的吉祥寓意。

    虽然剪纸题材广泛,图案多变,但作品始终紧扣主题需要,图案看似夸张变形实则特征鲜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视觉传达设计往往通过视觉符号进行传达,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表现语言。“视觉传达的过程是将思想和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视觉传达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字符号式的简约性、聚集性和抽象性,这样的“图形”不仅表达信息,更具鲜明形象性、艺术性和共识性。剪纸艺术图案代表的丰富寓意性,如南京剪纸“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的特色,对于图案的应用洗练鲜明,以创新的结合,剪纸中把不同时空的物体进行拼贴组合,这种自由的有联系组合可以灵活运用到我们的现代设计中,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

    民俗剪纸图案自由组合,自由透视可以使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以多种视角表现,可以图案套图案,夸张变形却“形散而神不散”。一些看似奇特、纷乱的造型能够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如剪纸大师胡家芝老人的《鸳鸯戏荷》既有夫妻好合之意又表达连生贵子的祝愿,不同视角发现不同的寓意,创意就能源源不断。目前亦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已从传统文化民俗剪纸的造型图案中得到启示并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比如奥运招贴并注重夸张、变形等造型方式的应用,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如陈幼坚的作品,运用了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四喜娃娃”。四喜娃娃,象征着四件喜事。“四喜娃”两头两体,连环相接,表达创意不断繁衍,好运源源不断。

    视觉传达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随着我们对于传统剪纸艺术的不断探索,不仅是传统的吉祥图案,造型元素能为我们所用,中国剪纸中所透露出的民间艺术审美情趣和意象思维如崇尚“迁想妙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以实写虚,虚实互动创造方法亦能带给视觉传达新的角度。

    甘熙在《白下琐言》云:“笪桥灯市由来己久,正月初,鱼龙杂沓,有火树银花之观,然皆剪纸为之。”可见南京剪纸于明清时期便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而传统的剪纸艺术在南京不仅得到有效传承,南京在剪纸艺术上的创新性也在剪纸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京剪纸源于“绣花样”,由传统的江南喜花发展而来,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精细。民国初始,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到南京挂牌剪纸而成为近现代着名整理剪纸艺人。解放之前

第5篇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03-02

1民间工艺美术之剪纸艺术概述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丰富,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比如:剪纸。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的手工工艺,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刻)刀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轻软媒体艺术,它的灵感主要源于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基于它简捷的制作方法和特殊的镂空技术,又为后来的民间工艺装饰服务。

纸的折叠性使工艺师的雕镂工艺变成剪刀的掏剪、对折与多折剪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化功能与民间工艺美术存在着一种审美共性:装饰、实用。“镂空”是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运用到平面设计、服装刺绣、建筑界面装饰等各个领域,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最经济、简捷、最便于抒情的民间艺术形式。人们以唾手可得的纸和最原始的剪刀工具创造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剪贴艺术,它扎根于民间,服务于人民,作者和欣赏者众多,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艺美术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新的文化传承任务;而从国内、国际各个设计领域来看,剪纸艺术面对着与新时展的脱节和边缘化问题,同时,这种边缘化倾向也为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民间工艺美术在新的知识、技术、观念的冲击下将面临着自身的延续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与挑战。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和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俱进上。在现代生活中,民间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在逐步减弱,其审美功能更加受人们的关注。在当下发展潮流中,人们寻求一种脱俗怀旧既没有失去现代的功效又与现代的样式形成反差的审美方式,其“实用”的背景以及严峻的内涵已经逐渐消散。“因此,一种放弃民俗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可谓民间美术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1]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受其传承方式的影响也难以与时代同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民间工艺技法的风格慢慢地走向程式化,难以与时俱进。

3民间工艺美术的机遇与优势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过“轴心时代”的理论,“每个文明都有它成熟的自给自足的阶段,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该文明所依赖的土壤已经不能再提供更多有效的养分时,这种文明必须借鉴其他的文明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该文明虽然存在却缺乏活力,逐渐成为一个走向衰落的文明。”[7]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贵在传承与发展,重在与时俱进,在社会化大发展中,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不断促使着剪纸艺术汲取其他工艺元素的优点与精华来充实自己,以致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其能够很好地复苏与蓬勃发展起来。

4民间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1保持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作品特有的民族气质、性格及其特有的美学观念,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剪纸艺术作品。尽量避免采用将传统的图形与符号在表现形式上进行重组和挪用来传达某些历史信息;而是应该基于民族传统又结合生活实际,对剪纸手工艺进行挖掘与创新,突显出剪纸的民族特色。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得剪纸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剪纸文化进一步升华,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地完善自己。

42在原有审美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如果对民间工艺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整合,然后再在原有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地提炼再创造,这样既延续了民间艺术,又可以进一步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将它转化为设计作品。艺术重在表现个性、表现生活,感性内容较多一些,而设计的目的是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生活的节奏,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民间艺术可持续性地发展。正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里所说的一样:“在艺术的继承中,人类审美意识的连续性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6]虽然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人们的审美判断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管过了多少年,东施依旧是东施,终究不会变成西施,嫫母也不会变成毛嫱丽姬。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突然断裂是不大可能的,突然断裂而完全另起炉灶的审美观念就丧失了为人所理解的基础,以此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很难服众。因此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保证民间工艺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43遵循市场规律,探析发展对策

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般原理,当剪纸艺术作品由自娱自乐的单纯目的的作品走向市场谋取利润时,剪纸艺术作品就具有了劳动价值,就转换成了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剪纸这项民间工艺也就成了艺术生产劳动,它面对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花钱来购买剪纸作品的人,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就开始了,确切地说这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规律,要想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市场经济里的规律也就是要满足市场供求关系。据分析,传统民间工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工艺创新匮乏、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无以形成市场化。剪纸艺术作品要想持续性发展下去也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技法应精湛。商品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剪纸这种工艺美术作品不经过流通也是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剪纸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剪纸商品消费中才能得以体现,工艺美术师生产出的剪纸作品,无论其蕴含有多少劳动力,有着多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购买,那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活态的形式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才是实现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从古至今,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振兴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都需依赖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工艺品便无从传承、发展与振兴。因此,剪纸艺术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44提供剪纸艺术生存的土壤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的土壤”。[9]要想让剪纸艺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他们对剪纸艺术作品的认同感,甚至积极投身到剪纸艺术的创作中去,这样可以填补人才的断层,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剪纸艺术的发展便是纸上谈兵。任何艺术想要发展都必须遵循“技术是血液,人才是资本,质量是生命,发展是生存”的理念。[8]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

5结论

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乡土风情中,同时也依赖于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无尽关注。民间工艺美术可谓是“纯正的国粹”,[10]我们急需根据现代人们的流行意识、市场意识,寻找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杭间民生与工艺――传统技艺在现代的遭遇[J].读书,1998(5)

[2]吕品田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J].文艺研究,2000(2)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李益荪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7]张道一中国民艺学发想中国民艺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9

[8]诸葛铠在夹缝中生存:“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的是与非[J].装饰,2009(12)

第6篇

1.两个初中数学教学片段的实况案例

本学期初,到我市一所新课程试点初中去听课调研。当天上午,听了两位教师同一课题的课。一位是中年骨干教师A,另一位是县“教坛新秀”B。开学前他们都参加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而且同时通过理论考试。课题是:北师大版的初一数学第一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的“二、展开与折叠”。下面是他们教学片段的实况记录。

1.1A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和模型制作

课前,要求每位学生用纸板制作3~12个空心的立方体模型。

(2)提出问题与动手操作

怎样把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一个平面放置的图形,使每两个正方形之间至少还有一边仍然联结在一起?两位同桌一组,请合作剪出不同的展法,然后交给老师。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

(3)展示成果和继续探究

教师把学生的不同剪法加以认定后,依次把学生不同的展开图贴放在黑板上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有关区域内。

1.2B教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和模型制作

课前,要求学生用纸板制作3~12个立方体模型,作法:先剪好足够个数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然后用胶纸将它们粘成空心的正方体。

(2)提出问题与动手操作

师:如何把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成一个平面放置的图形,使每两个正方形之间至少有一边仍联结在一起?请每位同学都动手试一试,剪出尽可能多的不同的展法,然后,把你的展法介绍给大家。每位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3)展示剪法和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剪法表达出来,并演示给大家看。同时,教师把学生的展法进行比较,利用翻转和旋转,排除相同的剪法,或者确定不同的剪法。然后,把学生不同的展开图依次用卡片贴放在黑板上: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⑨⑩B11

(4)图形分组和分类讨论师,请把上述11种展开图分组,并说出分组的理由。

鼓励学生上黑板分组摆放。

生1:把①②③⑧⑨和B11归为第一组;把⑤⑥⑦和⑩归为第二组;把④归为第三组。根据展开图中在同一直线上最多正方形的个数来分。(注:分法与上述A教师的班相同)

生2:把④⑤⑥⑧归为一组,因为它们中都有3个正方形在同一条斜线上;然后,把①②③⑦⑨⑩B11归为一组,因为它们中最多只有2个正方形在一斜线上。根据同一斜线上正方形的最多个数来分。

生3:根据“线型”数来分。把③④⑦⑧⑨放成一组,因为它们是“二线型”的;再把①②⑤⑥⑩B11放成一组,因为它们是“三线型”的。

(5)过程反思和问题讨论

2.3在第3个环节里:(1)B要求学生把剪法表达、演示出来,而A没有做,B对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有好处;(2)B在展示展开图时,注意利用翻转与旋转,引导学生甄别展开图的异同,而A没有,B的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好处,且渗透了对称和旋转的概念;(3)B把学生不同的展开图依自然先后顺序贴放在黑板上,而A却把不同展开图按事先默认分组的区域贴放,B的做法发散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主的想象和探究,而A的做法仅仅起启发继续思维的提示作用。

2.4在第4个环节里,B的做法侧重于图形的分组,放手由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让思维发散,感受和渗透了分类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而A的做法则侧重于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探索图形的变化规律和剪法之间的联系。

3.在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比较中提升教学理念

通过上述4个小环节的比较,我们看出:两位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都能掌握。例如,都用上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师生的角色也都发生了一定的转换。但在具体环节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却又体现出不同的理念层次。因此,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们认为,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掌握和转变,需要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地通过反思和比较进行提升。

第7篇

关键词:影视纪录片;剪辑;对比

从人类最初掌握摄影技术,到现在熟练运用数字化软件,从最初手工拼凑镜头,到现在精确到一帧一秒,从黑白默片时代到彩色3D效果,就是从“剪接”观念到“剪辑”意识的变化。作为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承载体,影视艺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部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创新和突破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传统的剪辑技术经历了一场洗礼,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一、剪辑工具、剪辑观念和剪辑节奏的比较

20世纪50年代,电影爱好者们刚刚掌握摄像技术,人们只能利用庞大的机械装置手工将录像带剪断,然后再将一大段胶片与另一大段胶皮粘接起来。电影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供人们消费娱乐,数字影像开始普及,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数字影像剪辑技术使得剪辑可以精确到画面的每一帧,声音的每一个波形,语言的每一个词因素。

剪辑工具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剪辑工作的效率,缩减了拿起录影带进行剪接的这个复杂过程。并使得剪辑工作可以精准到一帧,剪辑出干脆的画面,同时随着剪辑工具的完善,画面与声音的交错剪辑又让影片呈现立体化的效果。我们不能否定纪录片发展之初的那些优秀的纪录片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越来越完善的纪录片体系可以呈现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纪录片给观众。进入数字化的影视时代,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剪辑工具做很多种特效,方便影片镜头组接的时候进行转场,这是纪录片发展之初手动剪辑所没有办法启及的。现代剪辑工具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节省资金,我们都知道胶片的价格非常贵重,这也就对摄影师有严格的要求,一旦镜头摄影失败,就要重新开始,就会增加成本。

时代不同,社会价值观就不同,剪辑观念也有区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规定镜头按照景别有各自的长度,全景是七英尺,中景是五英尺,近景是三英尺,特写是两英尺,画面的基本顺序一般也按照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顺序安排。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总是规规矩矩,按照条条框框去做事,这样的剪辑长度和顺序安排,恰恰是那个时期社会现状和人们心里状态的写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国的交流不断密切,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剪辑也随之得到解放。

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在剪辑上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小,现代剪辑不再刻板规矩,而是为了影片的整体效果巧妙的安排了。时代的发展进步同时带来了影视节奏的改革更新,也带来了剪辑思维的提升和扩展,现代各种剪辑手段的丰富和剪辑技巧的创新,都将伴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接受观众的检测、质疑、认可与赞美。

二、剪辑思维与剪辑的潮流趋势的比较

19世纪20年代,一种新式题材电影被观众熟知―纪录片,随着记录片慢慢被定位为艺术性电影,它在电影中的地位也逐渐变高。这个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他乡风情、直接记录现实、编辑性的纪录片。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的纪录片有异于之前的风貌。“直接继续”成为纪录片中最强劲的力量,美国最重要的真实电影之一是1969年上映的《推销员》。迪・安东尼奥尼的《猪年》首先开创了“混和直接电影”的访谈:不断游移变化的拍摄场面和编辑过的片段等,所有这些又通过旁白和配乐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随着纪录片的深入发展,纪录片作品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反思性,从而开阔了更多的领域。当代纪录片的发展也不再受到局限,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状,不论是创造性的处理现实也好,还是严格记录生活也好,都是纪录片发展以来人们探索结果,无非对错,也许只有更加开放的言论才能发展更多派别,推动纪录片继续发展。

三、主要电影派别

英国记录电影学派:纪录片的创始人是约翰・格里尔逊,他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学生,因此罗伯特・弗拉哈迪也被誉为“纪录片之父”。格里尔逊在继承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创作思想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反对罗伯特・弗拉哈迪去边远地区取材。

直接电影:直接电影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以一种旁观的、不介入的方式进行纪录片创作的。没有采访、不能解说、拒绝搬演,要记录原生态的生活。在剪辑时没有加入导演的看法,仅仅只是客观的记录了这个事件,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在其中,全篇也没有解说,只是让观众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因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非常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是存在模糊性的,人本身往往具有许多矛盾性,所以直接电影追求开放性和多意义的主题,反对封闭式和简单化的诠释。

第8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 以人为本 党史党建 自我修剪

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不断的传承和丰富,我党一直的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念,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走群众路线在党史和党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我党不断的战胜困难的重要战略性思想法宝,在我国党史党建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走群众路线,是为了全面的协调和发展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党史党建中的工作进行了思考。

一、坚持群众路线对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作用

坚持群众路线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规律的见证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变化,经受着多方面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获得法宝,以群众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执政目的,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党提高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所期待,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规律性的必然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面向的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无论从制度方法上,还是从具体方面建设上,党建科学化水平都在明显提高。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就是为了胜任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

坚持群众路线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必要途径。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推进了党的作风建设。各地区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定期搞领导干部自查自省,在作风方面做到廉洁从政,保证了党的优良作风和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和人民的利益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二、教育和引导党员善于不断修剪自己

自我修剪是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本色的清醒剂和防腐剂。善于自我修剪,是对汲取营养的补充和保障,否则就难以有效地汲取营养,或者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可能会中毒。关键时刻不清楚,是非面前不坚定,就容易走上邪路。实践证明,学会自我修剪,才能自觉用党纪、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共产党员要像树木一样,善于自我修剪。

一是善于自我修剪要做到“三慎”,即慎独、慎初、慎微。当前,党员干部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时刻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除了自觉接受监督之外,在“八小时之外”也要管好自己,增强自律意识,决不能搞“下不为例”。一点一滴的“量变”容易忽视,一旦量变到一定极限就会导致质变,但当质变发生时,往往悔之晚矣。做到“三慎”就要克服侥幸心理和虚荣心理,就要及时地修剪腐巧堕落的思想萌芽,剪除伸向罪恶的旁支斜杈。

二是善于自我修剪,要坚守住三条“防线”,即法律线、党纪线、道德线。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权利再大,也不能与法律较劲;事情再小,也要扪心自问是否良心无愧;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守住了法律、党纪、道德这三条防线,就守住了党员对法律的忠诚、人民的忠诚,也就守住了纯洁和崇高。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通过建章立制,强化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教育党员时刻牢记,一旦触及三条“防线”或可能偏离三条“防线”,就要马上自我修剪。引导党员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要求,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做到对党和人民充满深情,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对服务群体充满真情,解决好“当官为什么,用权干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形象。同志在十中强调,要有效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责任,每个组织做到廉洁是必要的严格执行组织报告制度要求,自觉维护党的干部的使命。

三、坚持群众路线抓党建要有的放矢

坚持群众路线抓党建要有明确的目标,首先,要建立一种新理念,就是尊重广大群众。党建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把尊重职工的人性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让每个党员都争取进步,做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榜样,遵守纪律并能不断创新,在改革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党员的模范带头行为会起到积极地作用。党建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可以使党员干部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

坚持群众路线抓党建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要和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等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党建工作其实就是党的宗旨的具体实施,因此,在党建工作中要坚持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建工作中,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树立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观念,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党建工作评价的标准。

坚持走群众路线抓党建还要创新工作方式。在党建工作中要把群众路线体现在各个方面,创新党的思想建设,在理论武装上,实践三个代表;创新组织建设,重点放在党支部建设方面,加强党支部的活动;创新作风建设,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走群众路线,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衡量党建工作的成效,要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积极鼓励全体党员都争优创先,创造优异的成绩。另外,对党员干部还要采用个别谈话和定期思想交流、培训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管理、经济方面的知识,拓宽党员干部的视野,活跃党员干部的思想,加强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促使党员干部主动进取,形成团结进取、争先创优的优良风尚。

综上所述,想要更好的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将以人为本渗透到我党党史党建中,那么就一定要坚持将走群众路线作为工作核心深入人民群众实际生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晟轶,以人为本抓党建 全心全意促发展,商业文化,201002

[2]李葆春,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党建工作,先锋队,200703

第9篇

【关键词】传统剪纸;艺术;服饰设计;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72-01

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剪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剪纸蕴含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东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形态各异的树叶、花朵,晶莹剔透的雪花及山川景物,都给予人们大量的创作素材,促进了人们对剪纸造型艺术的思考。据记载,在公元前1600~1100年间就有人在树叶上进行剪刻纹样、镂空刻花,到了西汉初期就有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用金银箔、绢帛、皮革等做为剪纸的载体,通过雕、剔、剪、刻、镂等手法,制作成装饰品。

中国传统剪纸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是民间美术的基础和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受到政治、宗教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发展空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体现了艺术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精神境界。剪纸作为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其元素种类丰富、形态多样。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对各种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

从技法上看,剪纸是运用刀法在纸上镂空剪刻成特殊纹理,展示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纸服装是在裁剪好的面料上,根据服装风格特点裁剪有镂空剪纸效果的图案纹样,再把这些带有图案的面料与其他面料一起缝制而成,把图案纹样设计在需要的位置,这就成为了具有剪纸艺术效果的服装。

(一)镂空纹理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剪纸作为一门镂空艺术,在造型上讲究体现实体和留白、主体和衬体、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以二维空间为造型基础的平面艺术。剪纸运用在服饰设计上,可以利用剪纸工艺,通过选择适合的面料,利用压花的形式制作出镂空的肌理效果,剪纸压花设计有美观和加强服饰牢固度的作用,这种形式运用到服饰设计面料的创新改造上,将呈现丰富的透叠、立体、盈动感。国内外许多服饰设计师运用中国传统剪纸的造型元素在服饰设计中寻找新的突破,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剪纸的载体换成了服饰,利用剪纸手法,将其部分元素运用到服饰设计中去,给服饰设计带来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阴阳对比手法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中国传统剪纸既讲究阴阳对比手法,也注重构图的均衡稳定,它通过图案中阴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应。为保持整张作品的完整性,剪纸过程中要遵循“阳刻线线相连”和“阴刻线线相断”法则。使用阳纹与阴纹的对比剪刻,虚实、主次分明,如以虚为用、虚实相生、虚实转换等增强服饰的立体美感。阳刻剪纸保留了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现代服装设计师大胆采用了新型木质或特殊材质的材料,结合阳刻剪纸工艺表达出夸张的造型,体现出工艺的精美,体现设计师独特的艺术创意形式。阴刻剪纸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线条不一定是相互连接的,作品是块状的阴阳结合,是根据剪纸里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办法,使画面效果更丰富,主次更加分明。设计师采用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作品,在制作工艺手法上体现传统艺术文化与创意思想的融合。

三、结语

将传统剪纸艺术与服饰设计相融合,即是将剪纸的美学原理转移到服饰上,服饰民族标识性的增加是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传统特色所给予的,这种服饰民族标识性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服饰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总之,剪纸艺术在不失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任何一种艺术能否成长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吸收新的养分,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不断挖掘出新的潜质。在当今多元化设计领域里,如何运用传统剪纸艺术设计出与众不同又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必须研究其更深层次的内容。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剪纸中的运用,将为剪纸艺术创造出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剪纸艺术的创作也会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谢志诚.中国民间美术研究――谈论剪纸艺术[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2]陈竞.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38.

[3]柴京津,柴京海.中国剪纸艺术[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4]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

[5]王光普.民间传统剪纸纹样[M].兰州:甘肃人民美出版社,2009:17-20.

[6]陈竟.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第10篇

2、剪掉了多年的大长发,剪完了才发现没有什么是割舍不了的。

3、思想了许久,终于把我的长发及腰给果断剪掉,拍张照片留念下。

4、千辛万苦续的长发,仅仅因为一瞬间的厌烦而剪掉,万物变化,不得始终。

5、剪掉长发,告别过去,重新生活,晚安!

6、都说长发美女,其实我很想说敢于剪短发的才是真正的美女。

7、辛苦留了一年半的长发毫不犹豫就去剪掉,为什么头发留不了太长,因为洗头发吹头发实在累累累!

8、又准备留长发然后烫一个温柔的卷儿。

9、留了太久长发,想换发型了,但是没勇气。

10、整年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剪掉留了近两年的半长发,这模样仿佛是曾经的那个小少年,现在回想起来遥远的好像上辈子的事了。

11、理发师不懂得短和老师的五分钟的长是一个道理,妈的,准备留长发背头的我。

12、长发纪念,明天我就要把你剪掉。街上来来往往都是情侣。

13、本来准备晚上去剪头发的,被喊出去吃了饭,好吧看来要留长发的节奏。

14、快剪掉那忧愁的长发吧,离开这个荒冷的村庄吧。

15、纪念下我的长发,马上要剪掉了。

16、我开始准备留长发了,所以在我忍不住想跑去理发店的时候,请把我捆起来扔进小黑屋。

17、嗯哼,大爷准备留长发了,这次是真的了,这次是真的了,这次是真的了!

18、认真起来自己都觉得可怕,感觉自己智商正在回升中。又开始准备留长发。

19、好像短发有瘾,把不开心的烦恼都剪掉,长发飘飘没有少年,等风吹等雨过等花开。

第11篇

    关键词: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特色 用处 发展思路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赞美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诗句。

    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山西剪纸极高的审美价值。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例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

    山西的剪纸艺术因材料单薄,故而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而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增强了剪纸的表现力。具体来说,山西剪纸艺术有如下特色。

    1.造型夸张、简练。

    在山西的剪纸艺术中,艺术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山西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形象要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线造型的运用丰富,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的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特点。

    2.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

    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在山西,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以提高产量。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色彩单纯、明快。

    山西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4.刀法“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因而在剪这种菊花时,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又如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因而在剪这种菊花时,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总体来说,山西剪纸集中了北国的粗犷豪放与南国的纤秀细腻,形成了“南浮山北广灵”浮山剪纸和广灵剪纸两大系列。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属于浮山剪纸系列,特点是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采用刀刻后染色而成,风格婉约典雅、富丽堂皇,以“广灵剪纸”为代表。“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着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能存放较长时间。

    二、剪纸的用处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还有墙花也是山西剪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剪纸在山西主要有以下用处。

    1.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

    在岁时节日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元宵时的剪纸。

    春节时,在山西,每家每户的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但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核”方言读hú,“核”谐“符”音,袭承古时称“春联”为“桃符”的习俗)。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元宵节时,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2.用于家族添丁之喜的剪纸。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长辈为这新生命的降生都得庆贺一番。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可以看出这种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礼花”亦称“喜花”,自然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3.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

    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这类大型的剪纸在山西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

    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欢贴“鱼”(“鱼”谐“余”),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第12篇

由于当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观看方式的改变和联想思维的增强,使得电影的视觉性和表现性这两个元素已被大大强化。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就说:“在电视的巨大影响下 ,电影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今天的观众要求银幕上所呈现的要尽量简短一些 ,迅速一些。”电影语言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电影剪辑方面,在镜头长度、运用长焦或色彩处理上,它们都具有了不同于经典电影的特点。世界著名电影学者大卫・鲍德威尔教授把这些新的变化归结为“强化镜头处理”,他认为这正是当今美国通俗电影的“主导风格”。那么这种在剪辑上的新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电影本身发展给剪辑带来的变化及原因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后期制作在电影的整个创作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但不论后期制作技术发展得如何超乎想象,剪辑始终是结构电影最基本的语法,它作为以电影来表现我们周围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最根本的心理依据是把行为对象的精神过程重现出来。观众在面对这个精神过程的展示时,注意力便被诱发事件动作环境中的这一点和那一点所吸引,于是视觉形象就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银幕上,其所呈现的就是镜头的不断变换,只有电影运用剪辑的手段将镜头组接起来再现出真实的动作,才能让观众在银幕上看到栩栩如生的景象。

一部完整的电影需要由许多场景和段落来组成,相对静止的场景,动作段落的剪辑对剪辑者来说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对话场景中,人物在开始拍摄时就固定下来了,剪辑人员只能在交错的镜头中进行选择,并将镜头定时剪辑,这种语言上的限制,使得剪辑只能在微小的细节上做出解说。但在动作段落中,画面的作用是用来解说故事的,剪辑者可以按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任意对镜头进行排列组接。因此,在与导演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剪辑者对创作负主要责任,因为只有在剪辑的过程中,镜头才能得到它的真正意义。

在剪辑改变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改变着剪辑,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改变,艺术层面上也在发生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在胡戈的各部影片,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中,体现出电影快餐化发展趋势下剪辑艺术趋向草根文化的一种思潮,这究竟是一种进步,抑或是一段曲折,还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的观察探讨下去。

二、从辩证角度看剪辑艺术对电影的影响

美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梭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一书中更是明确的指出:“电影形式的基本要素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境以及通过剪辑把这些镜头组接在一起”。剪辑创作在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有人把剪辑只当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置,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剪辑创作是一种思维,也是独立的艺术创作。面对拍摄好的镜头素材,如何重新取舍修整连接组合,这给剪辑师提供艺术思维的大想象空间。同时也在考验他们的审美品格与品味。 苏联著名导演冈察洛夫斯基这样形容剪辑创作:“ 当这些分散在各个镜头中的力汇入统一的轨道时,就会激起冲天的波浪 这是艺术家的内心激情的凝聚。这就像散乱的彩色碎片,它们在瞬息之间会通过万花筒的镜子汇集成斑斓的图案。” 毋庸置疑,剪辑创作是影视剧过程中整体艺术创作水准的最后一道关。忽视它,轻者降低品位,重者前功尽弃。

多年来,剪辑的艺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影本身的发展下得到不断的改进。同时,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在剪辑的不断变化中,电影也在悄无声息的改变。在剪辑的创造性面前,电影似乎已经成为剪辑师们的,网络电影更是如此,在哗众取宠和经典再现之间徘徊的改变电影,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而出现在人们的眼球里。由此可见,剪辑本身的技术以及思想的变化,带给电影艺术文化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才造就了现代电影百花齐放,诸家争鸣的态势。

三、文化意识形态对于剪辑艺术变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的今天,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成为世界文化表现出的共同特性,当下后现代性文化语境促生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不断推出。

在德国,1999年青年才俊导演汤・蒂克的《罗拉快跑》是一部成功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影片在结构上为故事设置了三个结局,体现了导演打破传统叙事规则的努力;在影音风格上上,快切、动画、摇滚乐、动感人物、大块色调对比等汇成大杂烩,充分表现出剪贴拼凑的特征。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命运都是靠偶然性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结局,表现了生命的偶然性与命运的不可期性。法国的阿伦?雷乃,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日本北野武,伊朗的阿巴斯把关注点放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上,以后现代的风格展现普通人的本真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

《疯狂的石头》是我国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影片,无论是票房还是艺术成就,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后现代因素全面运用的典范:蒙太奇剪贴、长镜头、动画效果、快切镜头、MTV语言 , 戏仿、剪贴、拟象、拼凑、反讽、调侃等标准后现代表述方式被娴熟反复地使用,构成极富后现代色彩的的诡谲变幻的视觉效果。

后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在剪辑的原则上也做出了接近颠覆性的变革。后现代的因素要求的蒙太奇的节奏变化需要更加的紧张快捷,剪贴的风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镜头的切换上改变更是明显。文化形态改变电影,电影改变剪辑,剪辑体现文化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化。

四、剪辑艺术的发展现状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