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杠杆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杠杆(第一课时)
制作人:
林泽南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能在杠杆上找到它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实验方法
(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5)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重点
杠杆的定义,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具
新媒体课件、剪刀、镊子、杠杆、钩码、常用工具(学生自带)
课时
3课时
环节
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导
入
视频播放、讲故事、工具展示
播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象的重力的视频,结合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书本P76页图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宫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简单机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杠杆。
观看视频
出示工具
讨论
新课
通过生活实际工具总结规律
导学案练习
通过数学进行知识迁移
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和检测
师:钳子、剪刀、镊子、天平等工具,他们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共同个特征呢?(生:运动、围绕一个点转动)
小结【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
师:在生产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杠杆?(如跷跷板,铡刀、开瓶的起子、剪铁皮的剪刀、撬棒、钳子等)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杠杆都是直的吗?(不是)
师:如图所示,给你们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头?(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画图和杠杆的定义解释杠杆的五要素。
师(画出简图):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我们将这个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称之为---支点(板书)
【活动一】导学案:找支点
师:在杠杆上有力的作用,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阻力F2
师:五要素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还有两个叫做力臂,与动力相关的叫做动力臂,与阻力相关的叫做阻力臂。通过书本上描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复习一遍点到线的距离怎么画?
【活动二】导学案:点到线的距离
师:将刚刚的画法迁移到力臂上,尝试训练。
【活动三】导学案:画力臂
师:力臂一定要在杠杆上?(不是)
提出问题:跷跷板中,能否用一个小孩撑起三个大人?
【活动四】设计探究实验
师: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那我们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长短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转动,我们选取哪一个比较好呢?(静止---水平静止,方便测量力臂的长度)
思考:
甲乙两幅图同时处于静止状态,要选择哪一幅图?为什么?
(选择甲,水平静止时力臂刚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总结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分组小测(5min)
投影多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定义以及五要素,还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通过工具总结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画图进行数学知识点向物理知识点的迁移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两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实验小测,互相评分
每个同学只测一组是为了节省时间,搜集多组实验结果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
板
书
杠杆
一、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分析
《功和机械》复习是初三毕业学业考试第一轮复习中力学部分的最后一个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功和简单机械两大部分内容。在历年的毕业学业考试中这部分内容所占分值在6分左右,本章内容复习利用2课时,第一课时简单机械,第二课时功和滑轮组斜面轮轴,本节为第一课时,本课时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在情景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分类应用及杠杆平衡条件
2、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回顾杠杆五要素从而分清省力和费力的道理。
2、利用典型例题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各种杠杆和滑轮的认识,体验物理知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密切关系
2. 感受生活中杠杆有广泛的应用,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的科
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区分不同类型的杠杆、理解各种滑轮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杠杆的动力臂、阻力臂作图。
四、学习资料和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尽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教学评价”作用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参与、互助合作来巩固知识,通过“学案”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将“简单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复习,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质疑现象、 解释规律、学会总结的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过程
【考点扫描】
一、杠杆平衡条件
(1)认识杠杆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 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_____________的点。用字母 O 表示。 ②动力:_______________力。用字母 F1表示。③阻力:________________力。用字母 F2表示。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使杠杆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④动力臂:从 _____到 ___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 l 1表示。
⑤阻力臂:从 _____到 ____________的距离。用字母 l2表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 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读(量)出力臂。
3.结论: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或 杠 杆 原 理 )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例式)
二、杠杆分类与力臂作图
1.杠杆分类
⑴.省力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⑵.费力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
⑶.等臂杠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
2.力臂作图方法(步骤) :一找支点、二画线、三作垂线、四标臂
⑴ 找支点 O ; ⑵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
⑶ 画力臂(实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 ⑷ 标力臂(大括号)。
三、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____________杠杆(画出右图定滑轮的力臂)。
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 (不计轮轴间摩擦) F_____G; 若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 S(或速度 v /) ,
重物移动的距离h(或速度 v) ,则 _________或 ____________。
2.动滑轮: ①定义:________________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 2倍的 ___________。(画出右图动滑轮的
【典例精析与方法归纳】
一、例题1(题目见课件)
[解析] D 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为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为阻力,动力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故此时动力是苹果对杠杆的压力,阻力是橘子对杠杆的压力,故D正确。
中考警示:(1)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2)动力和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而不是杠杆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二、例题2(题目见课件)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阻力和阻力臂大小不变时,要使动力最小,则对应的动力臂应最大。
技巧贴士:杠杆最小力的画法:①使用杠杆时,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②最长力臂的确定:A.把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相连作为力臂时最长;B.在滚动圆柱体时,把支点和圆心相连构成的直径作为力臂时最长;C.对于长方体来说,对角线作为力臂时最长。③根据支点位置(支点在中间二力同向,支点在一端二力反向)确定力的方向,过力的作用点垂直于力臂作出力即为最小力。
【热身反馈】(题目见课件)
【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整理本章基础知识点
【作业】湘岳中考作业手册31页 课时达标(16)
与;信息量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45—01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改变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非常有利,为教师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内容都做实验。因此,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教师制作和收集素材,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迅速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物理八年级下册“压强”的教学中,我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学生创设“英雄救美”的情境,让学生猜想是跑着过去还是爬着过去救掉在冰窟窿里的小女孩,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减小压强的方法。又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使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明显,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讲授杠杆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进行杠杆的五要素练习,每一位同学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演示都成为了我以后教学的素材,学生易错的地方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了今后教学的宝贵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和灵活的交互方式,充分调动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的思维都变得异常的活跃和开阔,教与学双方的思想在不断的交织过程中产生碰撞,碰撞就必然产生火花,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而且和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这种有益的交互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是熟练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重要环节。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为物理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但不是现成的、固定的课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特定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范例,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充分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和方法的课.它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而且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过程,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重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影响机械效率大小因素的分析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关键点】通过实例分析识别三种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台上依次展示纸杯、大小不同的玻璃杯,以“端玻璃杯喝水”为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喝水时,对杯和水都要做功,那对什么做的功是有用的?对哪部分做的功是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上利用“运沙子”作为一个问题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入时间过长,影响了后边内容的学习;“端杯喝水”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导入时间短但理解深刻.)
二、合作探究(一)
本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加深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含义;(2)通过实例分析识别三种功.为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做好铺垫.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点.这个环节解决好了,后边机械效率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首先,利用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中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接着,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使用滑轮组、杠杆、斜面等机械时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如:滑轮组竖直方向提升物体时的有用功怎么求?水平拉动物体时的有用功又怎么求?(教学设计说明:滑轮组、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效率的求解问题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在学习机械效率之前识别这些机械的功,主要是为了分散学习难点,学生自主发现,很有成就感,印象深刻.)
三、合作探究(二)
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启发学生尝试得出公式并组织学生讨论:
(1)机械效率有单位吗?
(2)为什么机械效率没有大于1的?
(3)用小数和百分数来表达机械效率,你认为哪种表达更好?
教学设计说明:课本中该环节的设计有点“蜻蜓点水”,学生的理解浮在表面上,难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如:本节课学完后,学生只知道η=W有/W总 ,可具体到杠杆、滑轮组等机械中不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公式进行求解;二是不会灵活变通公式讨论“同一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固定不变?”、“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谁最高?”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处理多数老师都是利用习题课简单地把变形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套用.由于机械效率的变形公式多而杂,学生有了抵触心理和畏惧感,记忆自然是不深刻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实际上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我们物理教学中常说的公式教学.著名物理特级教师林华民说过:“公式教学应遵循原式-变式-综合的过程,教师应坚持从简单的‘代入式计算’到较复杂的变式及综合应用,从追求规范书写到学会实际运用.”为此,本环节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去讨论发现,自主得出变形公式.在讨论发现的过程中,学生灵活变通公式,运用公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很有“成就感”、“快乐感”.
四、实验探究
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η是否相同.
教师首先启发、引导学生猜想并设计方案;然后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总结、评估.
教学设计说明:由于前边已经讨论过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计算问题,为该实验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该实验探究过程很容易进行.
一位物理老师在进行“杠杆”教学时曾陷入意料之外的窘境[1]:
期中考试前在初三(4)班上“简单机械”这一节课时,我通过设置问题:要拔出一颗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看哪位同学用时最少(提供老虎钳、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在学生用羊角锤拔出钉子后,结合使用过程分析其特点,得出杠杆的定义,在介绍完“支点”、“动力”和“阻力”三个名词后,接下来按部就班地介绍“力臂”,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点的距离……当我刚介绍完力臂的定义时,吴同学举手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点到点的距离?对我们讲力臂干嘛?”课堂上顿时暴发出同学们的笑声,随后不少同学也带着疑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问:是啊,为什么要讲力臂呢?
后来我还是硬着头皮按常规把课上完了。当然,我在走出教室时感觉非常遗憾……
课后,他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1]:
我觉得,首先,自己在备课时并没有把“备学生”这句话落实到位,没有事先考虑到学生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而是想当然地在进行着教学;其次,没有从物理概念建立的客观要求出发来进行教学。
在“杠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动力、阻力、支点这三个概念,在学生动手拔钉子之后建立概念,就不会有任何认知上的障碍。可此时如果直接向他们提出力臂及其画法,对学生来说绝对是件莫名其妙的事,完全不像前面的三个概念引入那样有理有据。因此,有必要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来思考“力臂”这一概念的切入。
在反思的基础上,他对“杠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限于篇幅,改进后的教学设计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则案例可以看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2]由于教学反思最终能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所以,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多重功能。杨启亮教授曾把教师学科专业发展划分为掌握学科知识、探究学科智慧和体验学科创新等依次提高的三个层次[3]。相对而言,教学反思更有利于教师到达探究学科智慧和体验学科创新的较高层次。
二、 物理教学中的“观察性反思”及其特点
上文列举的“杠杆”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所进行的审视和分析。近年来,有关文章都强调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教学过程的审视和分析。如:物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物理内容,学生学习物理的规律,物理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对经验的认识,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科学性、合理性的活动过程”。[4]从教学反思所指向的行为主体来看,这属于“亲历性反思”,也是教师通常习惯运用的反思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也就是说,凡依据直接经验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观察来完成,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过程缩短,而且可以迅速地掌握大量的、综合的行为模式,并且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尝试的错误和失败而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或危害[5]。
三、 “观察性反思”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由于“观察性反思”相对于“亲历性反思”具有避免直接“试误”的优点,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观察性反思”,通过充分运用已有资源来发展自身,而不是只在自己的教学“失误”中成长。从他人教学行为来源的角度看,“观察性反思”主要有现场听课、相互交流、阅读报刊等实施途径。
1.现场听课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师展现专业技能的主要舞台,要通过观察他人教学行为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选路径是走进他人课堂,积极参与现场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内涵很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没有考核或行政评价的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这样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既有助于执教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使听课教师在对“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审视、分析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相应的专业发展。
2.相互交流
“亲历性反思”主要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个人的“观察性反思”也容易囿于自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范围内的交流和对话,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也会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换言之,教学反思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它更需要群体的支持。另外,如若失去进入“他人教学行为现场”观察的机会,也可以加入交流的行列,不管是执教教师的“亲历性反思”,还是听课教师的“观察性反思”,都有利于所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3.阅读报刊
物理教育专业报刊所刊载的文章大多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学科智慧或学科创新的结晶,他们或从理论层面反映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进展,或从实践层面反映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及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或介绍物理实验教学及教具研制方面的新鲜经验和成果,或报道高考改革方面的新精神、新要求及高考命题等信息。研读这些文章,有助于广大中学物理教师的“观察性反思”,并从他人的实践积累中体悟学科智慧和学科创新,缩短个体在实践中的探究时间,从而加速专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瑞能,袁海泉.“稚化”教师的想法,注重物理概念的建立――“杠杆”教学改进及反思.物理通报,2009(9).
[2] 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3).
[3] 杨启亮.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几个层次.教育发展研究,2009(15-16).
关键词:简单机械;定滑轮;动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于“简单机械”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见,学生对于简单机械这一重要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实现,而是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而获得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学会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教材中《其他简单机械》由三部分内容: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滑轮组三部分的内容组成,三部分花一个课时完成,内容太多,学生的探究活动无法很好地展开。因此,本人将教材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此教案设计仅由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两部分内容构成。在教案设计中,本人将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由直接给出改为由学生自己设计装置而引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据J.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思维的转型期,是科学思维能力、概念转变能力飞跃发展的时期,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增强,喜欢按自己的意识办事。
2.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设计探究、实际操作、小组合作和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前面杠杆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主要着重在省力的情况,运动距离的情况等方面。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力学特点。
难点:动滑轮省一半力的条件。
五、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
铁架台、滑轮、细绳、钩码、刻度米尺、形形的弹簧秤、天平、计时器等。
2.学生分为4人一组,共11组,各组选定1名召集人,1名记录员
一、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探究的环节.
[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学生活动] 对照目标和自学提纲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设计思想:学习目标要充分体现学什么?怎么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适宜、简单、明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沿着确定的目标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难点:杠杆平衡的应用.
课型:探究课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式:引导-探究, 参与-活动
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支架、多媒体与实物投影
二、任务驱动问题导学
视频播放(趣味小实验),如图1所示,从支点处将平衡的杠杆分成两段,分割后左、右的木块质量相等吗?用天平称量了一下右端的木块质量大,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生活动]观看、猜想、思考.
设计思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敢于质疑、博采众长的良好学习习惯,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意识.
三、小组合作组内交流
[错中学]请同学们展示、交流学案中答案的正误.
1.杠杆的平衡是指水平静止或均速转动
2.杠杆的平衡条件数学表达式是F1×L1=F2×L2
3.请在图2中作出F1的力臂如图3.
4.在图示4中某点施加的力的方向不同,弹簧秤示数相同吗?
5.图5中的装置甲和乙,所处的状态是杠杆平衡吗?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图乙的装置来探究平衡条件?
答:图乙是杠杆平衡,图甲不是,选用图乙的装置来探究平衡条件便于操作.
[学生活动]结合学习目标、课文和学习提纲,以组为单位讨论,尝试解答、订正学案中“学中议”问题并订正答案的正误,发扬团队精神,群体展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3 min)
设计思想以建构主义思想和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原则,先学后教,以学促教.
在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意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学会学习,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合作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
[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自主阅读材料
【知识链接】自行车上的杠杆.
设计思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课程理念之一,为此,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链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自学反馈】通过自学,我的疑问和困惑是.
本节课我想提出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3 min)
设计思想: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重要途径,而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获取信息,对教学进行调整,使之更富成效的重要的环节.
4实验探究合作释疑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做中学(方案1):
做一做:请同学们按图6,利用杠杆、铁架台、钩码,使杠杆平衡起来,并设计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16 min).
方案1:实验数据表格(并将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先做后学,然后总结平衡条件、实验方案、和数据表格的设计.
[议一议]图7中实验方案所得到了数据和结论如下表,请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和改进的方法.
甲组 乙组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次数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1 0.5 4 0.5 4 1 0.5 4 0.5 42 1 3 1 3 2 1 3 1 33 1.5 2 1.5 2 3 1.5 2 1.5 2结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动力=阻力×阻力臂[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判断,合作讨论.
[做一做]这是老师所设计的另一种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如图8所示,请同学们分析下列实验方案的数据,归纳三力作用下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探究合作释疑】
次数 力F1/N 力臂L1/cm 力F2/N 力臂L2/cm 力F2/N 力臂L2/cm1 1 6 0.5 3 1.5 52 2 3 1.5 1 1.5 33 1 7 0.5 2 1 6实验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判断,合作讨论.
5群体汇报评估交流
(1)群体交流实验设计的方案、结论,或提出困惑、疑问.(3 min).
(2)本节课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学生活动]组间群体交流展示和分享探究的结果.
设计思想:从矛盾论的角度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所以,教师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使自己的杠杆平衡起来,先做后学,引导学生经过自主、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设计数据表格与收集实验数据,展示探究实验过程,通过小组分析和讨论,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论证,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全班一起分析原因,关键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点拨、概括,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采用“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这样设计能使新知识条理化、清晰化,便于学生接收和学习,加深记忆.
【录音播放】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3 min)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分享前辈的研究成果.
设计思想:在学生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环节之后,笔者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表现力与情感教育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使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激活思维应用评价
[学中用](5min)
1.如图9中,在一质量不计的杠杆两端分别放两支蜡烛,且m左=2m右同时点燃1分钟后,你能用最好的方法确定杠杆的状态吗?由此你还想到什么?
2.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铁丝,在中点用悬线挂起来,铁丝恰好平衡,如把其右端对折起来(如图10),那么它是否还能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解答,集体展示、汇报交流.
7布置作业
做一做:利用快子、螺丝帽、细线、曲别针自制一把杆秤.
[学生活动]学生归纳总结、交流.
设计思想:为了能够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笔者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而且培养其学无止境意识.
8《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课的点评
总的来看,该课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物理”以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课程理念.
8.1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构建
(1)注重情境创设.每一个知识层框都利于多媒体或实验创设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问题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建构,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思想的宗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8.2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学过程
从系统论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节课课堂结构的展开按三个知识层框(错中学、做中学、学中用)递进设计,从每一个知识层框的处理来看,又按照“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应用”顺序进行,既有对杠杆知识的拓展,又有深层次的挖掘,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密度合理.
8.3从方法论角度看方法渗透
(1)教学策略.以问题拓展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表现力,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2)学法指导.一是教育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学物理的习惯;二是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探究的全程思维.
8.4从实践论角度看学习效果
(1)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将物理知识、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分层融合,有机渗透于学习的情境中,激励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经历探究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渗透STS,培养学生注重科技发展、关心热爱科学的情感.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物理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2)重点与难点的落实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课后记载课后记载,并不是非前瞻的、预设的、全面的教学计划,而是后顾的、生成的、精要的文本小结。从时间的关系上看,课后记载是写在“课后”而不是“课前”;从形成机制上看,课后记载不是教师置身书斋时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状况的“理想”设定,而是对教学现象的“现实”回顾与反思,及时生成的小结性文本;从内容的完整性上看,课后记载未必是对教学设计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面包容和覆盖,而是对某个教学步骤、教法技巧、教学灵感、创新突破、课堂反应甚至个别学生学习表现的“点滴”描述和反思。
一、课后记载是教学反思的重要手段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位老师写3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可见,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常态和兴趣,“写”教学反思更显得尤其重要。“传统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学的中心和话语的霸主,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应用和单向的传授,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学生人格的尊重、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实现由“知识型”“经验型”“预设型”“教学型”向“能力型”“开发型”“生成型”“专家型”教师转变,需要从我做起,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寻找自我求成的突破口、着力点,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专业“能手”。教学贵在有疑问,小疑问则小进步,大疑问则大进步。如果能将最新的、最有效的、最富有生命力的反思结果以课后记载形式记录下来,将会极大地方便物理教师随时查询、学习和借鉴,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
二、恰当“切入”是课后记载的最佳配方
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不同,课后记载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目前,人们对课后记载内容的看法不一,仁智各见,但以下四个方面应当成为课后记载的首选内容。
1.记载值得反思的教学环节
课后记载要有针对性地反思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对教学进程的针对性分析,特指对有反思价值的某个(或少数几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考虑,而不是对所有教学阶段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全程式记录。课后记载重点分析收到较好效果和存在明显缺陷的阶段,其价值在于分析并寻找成与败、得与失的原因,不断归纳出避免教学失败的方法,及时总结出获取教学成功的规律。比如,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的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同学们应该可以从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实物中抽象出杠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课后,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多地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所束缚,几乎没有时间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放飞梦想。于是,在课后记载中提醒自己,下一次上这节课时,请同学们回家后以适当的方式对手推车、跷跷板、扁担等一些实物作初步了解,为本课的顺利教学事先做好铺垫。
2.记载新颖独特的见解疑问
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农村成长的孩子和在城市成长的孩子,由于成长环境、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会产生各不相同的出人意料的新见解、新疑惑。如果能将这些“未预约的精彩”及时记录在案并加以认真分析,这不但是对教学经验的丰富,更是对思考角度的转换和思维习惯的完善。另外,当面对来自学生的新见解新疑惑时,即使我们当时难以应对,也都应真实地记录下来。因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新见解新疑惑十有八九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算是在学习中最终被判定为错误也应“诉诸笔端”,因为错误本身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错误其实也是一种美丽!例如,在讲解“功”一节时,有学生认为“功为负,物体就后退”。持有该观点的学生,主要是对功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到位。在课后记载中认真地总结这一现象的解决办法:功为负,表示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相反;而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功为负,则表示系统对外做功。
3.记载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
教学灵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是在复杂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的“激荡”状态时产生的,所以具有随机性、瞬时性、迸发性的特点,若不及时对其加以记录,将会很快被遗忘。比如,在学习静摩擦力时,学生对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理解,教师顺手拿起黑板擦,一手把它按在桌子上,另一只手沿水平方向拉,但让它保持一种仍然静止的运动趋势。只见黑板上的毛向另一方向弯曲。这一下子将运动趋势和静摩擦力的方向直观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灵感稍纵即逝,因此要及时记入课后记载,更好地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4.记载别开生面的创新突破
无论是教学理念的一次更新,教材使用的一次突破,还是教学手段的一次尝试,讨论方式的一次遽变,检测方法的一次创新,这些都可能成为课后记载的珍稀资源。比如,自己有时也抱怨教材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实在不好教。但细细想来,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例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宇宙间是否有“不受力”的物体,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引导,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悬念:能否让抛出的物体永远不落地?同学们思维活跃,大胆发言:如果向上抛出去的物体,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太空以外,就回不来了。显然,通过这种别开生面的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相互讨论中使问题更加清晰化、明朗化,最终让大家获得了正确的知识。
教学反思是课后记载的“生命旋律”,虽简约却不简单。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予以肯定,同时又是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使自己的教学更完美。教学反思可以写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点、失败点、创新点,也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课后记载实现了现实中的“我”和思想中的“我”的亲密而精彩的对话。课后记载使教师欣赏教学中的“点滴”精彩,这将在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专业成长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解决方案
前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高等职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然而,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学设计[1]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 特定学生) 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一、背景介绍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究其本质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理解差别在课前就可以“暴露”,因此,教学能从学生的思维差异开始,而通过网络使学生的学习更超越了60平米的教室空间。而这样教学模式到底适合不适合高职的学生呢?它具有如下优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习困难学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最终,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建立开放式系统,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然后,从早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创建情境、设置问题、提供协作探究和展开会话交流;最后,创建提升能力的资源环境和运行机制。在这个建设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的教学资源的组织之外,更要关注在信息化环境中各类优质资源的建设,提供面对学生的线上线下的服务支持,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内课外活动的开展。
1、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迈阿密大学的Lage 和 Platt( 2000b),在1996年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运用、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与方法。他们认为学习风格主要包括三大类型: 依赖型、协作型、独立性,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正真开设翻转课堂,有两个重要的杠杆条件是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
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一般情况下,学习过程被划分为二个阶段,一个是“信息传递”,一个是“吸收内化”。第一个阶段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实现;第二个阶段是由学生课后自我吸收消化来完成的。而往往,在“吸收内化”阶段,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高职很多学生就是这个情况,长期积累后,学生会产生挫败感、慢慢丧失学习动力。“翻转课堂”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视频来完成“信息传递”,课堂上,通过一定的练习和互动讨论,来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这样从根本上及时解决了学生学习的各类障碍。“翻转课堂”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也能给基础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拓展途径,从而实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学生的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视频另外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学生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评价技术的跟进,使得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能够得到实证性的资料,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2、信息技术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翻转课堂开展,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支持。第一、资源建设方面,提出三层次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培训视频,配套书中的培训项目视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知识点视频,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大纲所编写的;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考试题库视频,这是根据历届考题做的精讲视频。第二,采用多种媒体技术,具体有:传统图书出版、网站、APP STORE端和微信公众账号,实现更及时、更全面、多层次的学习。第三、练习及试题库方面,购置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给学生提供最专业的练习环境和考试题库。
3、活动学习
在活动学习中设置了四级思维模式,翻转课堂被分为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个阶段。例如,第一步,体验参与阶段,让学生课前借助微视频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关于CPU部分的知识点,主要包括CPU的理论定义及相关的技术性能指标;第二步,导入场景、概念探索阶段,在课堂上,以电脑公司的日常销售工作为背景,介绍公司的主推产品,并以此导入某一系列笔记本电脑的配置报价单。第三步,意义建构阶段,结合配置报价单中关于CPU型号,对其中每个参数的意义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立刻把理论与现实关联,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点;第四步,展示应用阶段,来解读其他配置单中关于CPU部分的参数,同时,为了考级考证的需要,练习一些与一级MS考试CPU知识点相关的经典试题。
三、总结
完整的教学设计为翻转课堂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地基础。而在移动时代人人必备手机,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也采用了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数字故事讲述发展了教师的视觉和多媒体素养,增加了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力度,让教师重新拥有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个人学习体验,让教师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设计、策划、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DST辅助教学的情况。
1 支持学生课前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作DST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自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合作,必须源于认知的冲突,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制作一个预习DST来支持学生的自学。学生将教师制作的DST文件拷回家,在自学时如果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就可以通过观看教师的DST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在自学“压强”一节时,学生对于压强的理解需要基于对压力的理解,而课本中又没有压力的讲解,所以学生自学时就较难进行下去。笔者就和一个组的学生在录播室中一起制作DST:先让学生针对预习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教师利用课件逐一解答学生的困惑,在互动中将问题解决。录制时学生问道:什么是压力?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列举存在压力的事例。针对学生的回答,笔者从白板的资源库中移出相应的简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事例发现总结什么是压力以及压力的方向。因为采用的是让学生参与的DST录制,在此过程中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给其他的观看DST的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制作的DST就可以对压力有所了解,为顺利进行预习下一环节做好准备,实现学生的课前自学。
2 课堂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DST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能归纳、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其中如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是难点。
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绝大部分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较难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得出结论,而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恰好有一名学生能做到这一点。为了在除这个班以外的其他班级中也能让学生了解到这种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课下笔者让这个学生利用课堂中的教学课件(图1)做了一个DST,学生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笔者利用这个DST在其他班级中播放,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还实现了班级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过程中课堂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3 有效地支持教师课后的深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收益的有力保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成长的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师在上完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思路,找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思考改进的措施。创作出基于课堂教学的DST,创作的过程实际就是与自己深度交谈的过程,是对教学设计的二次加工处理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深度反思,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例如,笔者设计了一节关于合作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是“试卷讲评课”。课堂结束后,教师根据课堂的感受和教学实录以及课前的教学设计,录制DST来反思课堂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具体步骤是这样进行的:教师从白板资源库中移出课堂教学设计导图(图2),结合图说出最初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又根据课中的情节和体会截取课堂实施中与教学设计出现偏差的环节和关键事件进行剖析,进行故事性的陈述。最初的设计思路是在课堂教学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考查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引发小组内的认知冲突,那么教师就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第二个活动就是展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将问题解决,引发学生思维碰撞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批阅了试卷,结果学生的小组交流一下子演变成以小组长为首的六人微课堂。教师也没法按预订计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只是在合作结束后进行了一个提问展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思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教学的设计出现问题,有关合作教学的理论知识欠缺造成的。思考改进方案为:教师在课堂中发现出现微课堂的场面后,应及时改变小组的划分,让每个组的1号岗和6号岗组成帮助型的小组合作教学,另外2号岗和3号岗重新组合成一个小组,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是相当的,很容易引发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实现小组的合作。因为合作教学起于认知冲突,终于合作,同样每个小组的5号岗和6号岗也重新组成一个新的小组进行合作教学。第二个活动是当堂检测。在这个环节中,先进行个人任务结构的合作教学,学生独立完成试卷,只有当全员完成试卷时,才有资格将小组的名字记录到黑板上,小组评价就是对小组整体的任务结构的评价。学生展开激励的争论,合作教学成功。
反思让笔者清楚地知道,要想进行合作教学,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不能是良构问题,也不能是劣构问题,而应该是中构问题。创作DST的过程,能够深入内化和迁移教师的策略知识、情境知识、反思知识等实践性知识,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经过上面的实际案例,可以看到课堂教学DST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形式是多样的。DST能够用作建立、记录教师自身成长过程的数字影像化档案,为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DST还可以使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是教师轻松教学的得力助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给每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物理教学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信息技术搭起师生共同学习的广阔桥梁,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和探讨,真正体现“头脑风暴”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物理教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这将极大地促进新课程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综合效能。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此提出笔者的拙见,与同仁商榷:
一、信息技术是教师轻松教学的得力助手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给每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物理学又是一门深奥抽象而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因此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尤其是山区学校的女生,她们喜欢形象思维,对物理课常常是望而生畏。因此,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需要上网查资料、课件或利用“空中课堂”等信息技术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使教学设计变得丰富多彩。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八年级《物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的“新材料及其应用”、“超声波”、“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等教学设计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搜集更广、更新、更前沿的相关信息和实验,进行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开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前沿、“深奥”应用性知识的原理,又能激发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自主学习的热情。再如:初中物理教学中“光学”、“电学”和“电磁感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感仪和视频演示仪将光线传播的过程和电路中电流的路径动感的演示出来,使学生较轻松的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动态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主动获取知识,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培养。
二、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师益友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物理教学中更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更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可在教学设计(课件)的“热身练习”中设计一些精选的习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做,做对了给一定的奖励(一束小红花),做错了给一定的鼓励(再试一次)等,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在课后通过进入相应得教育资源网站,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选择相应的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和单元测试评价。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了解、探究一些物理知识在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高新科技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浮力、杠杆、能量转化、物体的熔化与凝固、磁铁、电磁感应”等知识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真正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使学生的学习多元化、立体化,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三、信息技术搭起师生共同学习的广阔桥梁
随着电教设备的进一步普及,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通过局域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教师既能及时了解不同学生学习情况,做到个体式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又能从其他同学中获得帮助,避免教学答凝过程中的重复劳动。教师还可以在信箱中留下诸如“如何节约能源?”“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一切物质都是热胀冷缩吗?”“眼见一定为实吗?”“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吗?”“未来的教室会是怎样呢?”等讨论话题,供学生们探究,学生通过上网等多种手段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设想。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和探讨,真正体现“头脑风暴”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效率提升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学科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复杂性,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要达到协调一致,需要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工作,而从某种角度上看,课堂教学设计的成败关系到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效率的高低,也直接制约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教学效率状况.做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师正视并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初中物理教学效率有效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加以明确,如相应的概念、公式、推理、实验和例题等,在教学活动引入上注重以问题及话题吸引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声音是什么》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学课程的标准是借助于实验,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声音传播的介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或者将锣、鼓、吉他、广口瓶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通过课程教学、实验演示和课堂交流等途径,完成教学计划任务.
2严格控制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为教学效率提升做好保障
在完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后,初步教学思路已经形成,但要将其付诸实施,就需要对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质量加以严格把控,将课堂教学过程作为提升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参照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内容,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变化,如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有悖于原有教学设计的结论.此时,教师应在遵循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加以应对,使教学过程的主线与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不发生大的偏离,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疑问及问题,由此延伸出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例如,在初中物理惯性知识的学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在对相关教学案例的思考及探究中会生发出一些疑问,此时教师就要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其想法及疑问,借助学生讨论及师生交流等方式,对其提出的疑问加以进一步探究.如在惯性知识上,其可以和牛顿第一定律加以结合,教师在举例说明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学生可能从物体的速度方面得出一些思考和疑问,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疑问,然后通过列举实例,如既然你们得出惯性和速度有关的结论,那么请思考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其速度为零,而其也具有惯性呢?例如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象棋,当将其叠放在一起后,快速将下面的棋子抽出,上面的棋子为何依然保持原有状态?”通过教师的反问,可以使学生明白其所提出的疑问及结论不够科学准确,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
3注重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为教学效率提升创造条件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相应的物理学科知识,深化其对重点知识及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中,一方面要以专业的物理实验素材及设备为依托,对一些关键的物理原理及物理现象进行集中演示,使学生明白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为其物理实验的创新实践做好积淀;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物理实验教学道具及项目的选择及设置上,可以结合学生手中的物品,不拘泥于传统的实验素材及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塑料直尺,让其在自己的头发上进行摩擦,摩擦后让学生将直尺靠近小纸屑,通过直尺将纸屑吸起,让学生明白带电体所具有的性质.再比如,在初中物理有关密度及力学等知识的实验教学中,借助直尺小范围的弯折,可以使学生明白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通过对塑料直尺及钢尺的外观及重量体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到钢尺和塑料直尺的密度大小方面的差异.
4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手段,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增添动力
初中物理教学带有较强的实验性及探究性,在教学方法上如采用传统的板书式手段,难以有效提高教学及学习效率,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要点也无法全面深入涉及及讲解.因此,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教师聚拢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应广泛采纳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注重借助多媒体,来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并集中讲解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初中物理教学时,在多媒体资源的选取上,要把握以下要点:第一,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影像等,要符合教学目标,并具有较强的物理研究价值;第二,在选择及编辑初中物理多媒体影像实验资料时,要注重多收集一些快慢动作分解及微型摄影技术下的画面,如液体扩散、物体受力后运动方向变化的慢速分解演示等,让学生能够从中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相关的物理现象及规律.总体上看,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内容较多,例如,电压、电流、沸腾、汽化、液化、热机工作原理、杠杆原理等.
5跟进初中物理课后练习及教学反思,巩固教学及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