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了,《桃花源记》恐怕也无人不晓,人人都对这位先生的文采啧啧不已,但我对他的一生与诗文另有一番感触。
“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这当然是不错的,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颇相宜的,只不过“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似乎过消极了些吧!生逢乱世,身为七尺男儿,何不奋臂而出,辅一明主,岂不也随了他“大济苍生”之愿?哪能只是凭借残财余资“理荒秽”养家糊口?难道几个朽吏便可拦住他报世之途?
我很欣赏辛弃疾的豪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如何的豪气?陆游临死还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对国家民族是如何的惦念?总是是一女辈李清照,亦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愤。可数次任吏的陶渊明确无甚作为,没有“猛志逸四海”的勇气,只好成为“性本爱丘山”的墨客。
不过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为我国文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是不可多得的田园美诗!
人的生命是从呱呱坠地中开始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想的填充和扩宽。那么,我们就要慢慢地从书中探索。
儿时,还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人间冷暖。于是便捧起了童话静静地读,看着精美的插图,惊喜连连的故事情节,心中慢慢地开始收获感动,萌生了一株株情感的幼苗,心中激动地泛起一圈圈涟漪。在童话中有时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伤心,有时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高兴,有时为王子们的智慧和勇敢而佩服……我高兴,在儿时我收获了从书中而得到的感动。
少年时,开始接受了唐诗、宋词。我觉得唐诗是一首歌,唱响这大唐的兴衰败落;我觉得宋词是一株柳,摇曳于宋时的世态炎凉;我觉得元曲是一条河,跳跃着元时的人间冷暖;我觉得清小说是一尾鱼,游荡在清朝的繁华没落中……在书中,我敬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雄气概!我赞叹李白敢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豪迈气魄!我伤感与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和“人比黄花瘦”的凄凉……我感受到了太多太多,也感谢书所带给我的非凡体验!
现在,我开始接触名着小说。不屑于言情小说,太过矫情和做作。爱读《西游记》,明白了成功绝非容易,曲曲折折的求经路并不好走,关键是要有勇气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爱读《红楼梦》,绝不认为那只是单纯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是一部凝聚着苦涩爱情的史书。那是贾家兴衰荣辱的进程史,也是一部记录着众多贵族豪家从繁荣走向衰败过程的记录史诗。爱读……从小说中我收获的是对人生的思考!
书海泛舟,实在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情。回眸以往,与书相伴的朝朝暮暮,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现在明白了,好书引领我成长,好书引领我走向成功!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一中初二:卢昱之
舍得
忽然想起了一句禅语:“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有人蔑视放弃,认为那是懦弱的表现;也有人不屑屡战屡败,觉得那是顽固的象征。拼搏与放弃,两个相逆的词语,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拼搏不一定正确,虽然前人一遍遍地告诫我们“坚持就是胜利”。但你又如何确定你的坚持一定是无误的呢?连爱因斯坦都需要一个抛弃错误的废纸篓,何况平凡的我们呢?放弃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丢开过去的谬误,才能有正确的前提去奋斗。若是所有人都将亚里士多德的话奉为真理,那今天的我们是不是还要笃信,自己会比一颗苹果先落地?
陶渊明是“舍”的代言人。如果不是当时立志“不为五斗米折腰”,今天古诗坛上就少了一朵东篱下沐浴在夕阳里悠然远眺南山的隐菊,就无法领略“带月荷锄归”的闲适安乐。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肯舍,是这一份执着,留下了举世瞩目的灿烂瑰宝。
而“得”的故事却是令人惋惜的。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后被囚禁在一座孤岛上,重兵把守,朋友送他一盒玉雕象棋。拿破仑爱不释手,整日把玩,小心翼翼地珍藏。可他哪里想得到,棋盘中藏着一张监狱机关图,只要他一个失手,就能重见天日!但悲哀的是,拿破仑没有。这位军事奇才唯一一次没有猜透人的心思,造成了自己终身的囚禁和郁郁寡欢。最后,一代伟人也只能在“望棋盘而兴叹”中一命呜呼。
“海是终点,也是起点,是百川与雨相拥的地方,也是水随风而起,再度化成云,继续漂泊的地方。”知道世界上的海洋为什么能永不枯竭吗?因为大自然参透了舍与得的关系。海纳百川,得天下之水,却又慷慨地任凭风吹日晒,不断蒸腾。是这绵绵不断的循环,使海洋亿万年不曾干涸,也哺育了世间万物阿!
舍与得,一念之差,人却猜不透,处处追逐着这双生子的脚步。想想朱耷的“哭之笑之”,想想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再想想凡·高的自尽--看着窗外缓缓飘过的浮云和暖暖的和煦阳光,突然间就笑了:其实本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些问题,适时放开我们不应该得到和无法得到的,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梦想的和必要的。做好自己分内的事,面对余下的不满和失落,不如就大喊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将它忘却吧!我存在着,丢掉奢想的念头,拼搏应该得到的东西,并快乐地享受每一天,就够了。
初一:烂好人
懂音乐的人知道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语文课堂应该说也是一部盛世华章,那么多精美的文章演绎着一曲曲动人的歌谣,作为这场音乐会的总指挥――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带领学生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体会那心灵共鸣的震撼,张开想象的翅膀遨游浩瀚的宇宙,并达到师生、文章融为一体的境界?我想,如果语文教师善于把握课堂节奏,调动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许就能达到那种理想的境界。
序曲。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课堂也是如此。当上课铃声响起,学生的情绪还在课外活动中没有收回,怎么迅速让学生的注意力进入课堂?教师的课前导入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导入的设计,或是设问,或是设悬念,或是问题抢答、或是情景再现、或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等等,不同文体的导入形式是不同的。总而言之,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注意力在第一时间回到课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教学能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渐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思维也逐渐地活跃,这时候,语文课堂的活动逐步推进。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往往简介作者和作品。我想在做介绍时,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处世态度,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关于作者的资料一一告诉学生,既没必要,也不可能。记得在进行《归园田居》这首诗的教学时,我是这样介绍陶渊明的:在学生充分诵读全诗后,我问学生,文中的人是干什么的?“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意思?从字面学生很快看出他就是一个农夫,但对于“愿”字就很难理解,这时我就适时地介绍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讲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我也决不泛泛谈下去,而是顺势引导到对“愿”字的理解上。学生因为有疑、有趣、好奇,所以他们很快记住了诗歌和作者。后来又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我决不重复作者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简历,而是让学生讲。并且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他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他的固穷守节的志趣,让学生对他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学生会课下搜寻有关陶渊明的资料,背诵他的一些诗篇。我想,任何一节课要始终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是不行的。
低回。学生的神经不可能永远兴奋,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最认真的孩子,一节课会有9次开小差,何况各种情况的学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因为在某一时段,可能会出现大多数学生疲沓的状况,教师一定要采取措施。我发现这种时候往往就是教师讲得过多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总怕学生不明白,于是苦口婆心地不断重复。常听教师说,我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你要知道自己在乏味的时候,学生表现得更乏味。就像音乐中的低音一样,不可能没有,但也要控制。短暂的低回,聪明人会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再度兴奋起来。这样的方式很多,在讲得过多时,一定要停下来。可以让学生讲,可以让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再读文章,甚至可以是一句自我解嘲。目的就是转变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从困倦中清醒,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当然,有时,也许你又讲得太少,学生的情绪会提醒你加快节奏。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着,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和情绪是我们教学的风向标。
。音乐有,故事有,一节课也应该有。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会说: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我想你的这节课就是成功的一节课。自己讲过,听过,指导过所谓的优质课。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堂课的亮点是什么。何谓“亮点”?那应该就是教学设计中高超巧妙的一笔,一定是调动所有学生活动的一招。可能有的教师会说,我不可能每天上优质课,那会把人累死。是的,优质课有时好像是作秀,但我们可以把文章中精彩部分精彩地表现出来。这更多的是需要教师课外的功夫,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把握文章精妙处,除了经验,更在于研究。
“文似看山不喜平。”每一节课都可以上得曲折回环,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教师只有做有心人,加强内在修养,注重学生心理变化,也许就可以做一个高明的指挥者,舞动着有节奏的指挥棒,带领学生合奏着教学交响乐。
(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053400)
1、生活是一个漏斗,得了失了,怡然;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爱情有闹有和,才叫情趣;心情有悲有喜,才叫体会;日子有阴有晴,才叫自然;活着一定要有爱,有快乐,有梦想。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2、人生旅途,总有喧嚣纷扰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轻握一份懂得,便能让自己远离纷扰,给自己一份宁静,远离痛苦和烦忧,悠然漫步于红尘的每一个季节。
3、释怀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释怀是对自己的一种减压,也是一种使自己活得更轻松更简单的方法。学会释怀,卸下心灵的重负,心态就能平和,学会释怀,精神就能轻松。
4、我们为着生活,为着自己,也为着亲人朋友爱人相互激励着,相互爱恋着,依靠着,于是我们才在生活里发现属于自己的价值,属于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5、生命是一场漂泊的慢旅,相聚之后会分开,遇见之后将告别。陪伴我们的不一定懂得我们,温暖我们的不一定能相伴。那些爱恨悲欢,聚散离合就像繁花,也像盛宴,都将随着季节的远去,随着时光的流失而凋落,留下的是繁华之后的冷清。
6、生活欺骗了你,只是为你下一次的路途搬走拌石,生活欺骗了你,只是为了你下一次的重生。那又何必纠结呢?为何不收起你那份受伤的心呢?选择原谅,选择坚强。才会让此刻的你继续前行。那就放手,丢去不必要的烦恼。继续航帆前行。
7、人生在世,谁都不易,生活在外,谁都有泪。即使身受挫折,蒙受不白,也不要轻易放弃。就算人受伤害,心受打击,也不要刻意报复。因为,放弃意味着屈服,报复说明还在嫉恨。
8、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世事的纷扰,人间沧桑,有谁真正的想过,我们需要什么?古语说:懂茶者,必是“精行俭德之人”。所以,懂茶之人,必懂人生!
9、释怀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懂得释怀,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旷达高洁;被贬他乡的苏轼懂得释怀,才会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乐观豁达。
1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路上,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我们要把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到一个适当的坐标,然后,试着去容纳一些不足,懂得感恩,懂得取舍,懂得进退,懂得坚强,懂得知足,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会是一片朗朗乾坤。
11、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有时会让你开心,有时会让你痛苦,有是会让你无法自拔。真的是难以想像,难以折磨,一直以来,喜欢寂寞,也习惯孤独,在喧闹的人群中,想着的总是逃离。一个人的安静,真的很好。寂寞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享受。
12、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轻握一份懂得,怀一颗无尘的心,与花香相拥,与时光对饮,将平淡的日子,()梳理成诗意的风景,以淡定从容的姿态,轻舞蹁跹于烟雨红尘之路,悠然泛舟于生命湖水之上,飘扬幸福旗帜,拨动生命之楫,一路踏歌,一路微笑,去领略人生的别样风景和美丽洞天。
13、生活不是用来对立的,人生不是用来争斗的。将心比心,都能想通,以情换情,谁也明白。要懂得理解才能心安,包容才会心宽。人生有苦有乐,有得有失,有输有赢。苦了何人也不能苦了亲人。
14、人生路,不一定处处都如自己所愿,保持一份内心的平淡,虽然有些东西放下会有些难,但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得失的斑驳。有拥有,就有失去,多一份谦让,还自己一份心宽。红尘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注定是谁的拥有,假如没有这么多的错落,又如何品尝多彩的生活。付出的多少,回报的大小,没有必要用天平去衡量,相信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更不要反复计较值不值得,大度一些,宽容一些,自己也会活得很洒脱。
15、走过的路很漫长,也给自己一个心得,曾经的迷茫,曾经的伤感失落,都在沉淀后显得那么清澈。那一个个走过生命的故事,就像吟唱在时光里的歌,歌声唱出喜怒哀乐,唱出了悲欢离合,唱出了岁月的缄默。渐渐的懂得,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不过是季节的更迭,因为残留着依赖,才没有打开心灵上的结。
16、总有一种心境,是你捉摸不透的天空;总有一份牵挂,是你欲求不来的幸福;也总有一份情感,是你日思夜想的眷念;遗憾有时候也是一种美丽,只要我们肯于等待。等有一天,你看到那捉摸不透的天空出现彩虹欲求不来的幸福遇上了邂逅。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年龄大约在13-17岁之间,这一阶段正是学生躁动、多变和叛逆的青春期,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语文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研究,尤其要研究青春期学生的思想特点,从而让教学活动适应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注重研究分析学生各方面的特点,针对初中生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特点,着力营造“和谐、民主、关爱”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大力宣传人人平等的理念,从不歧视后进生,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成为最和谐的学习环境,各种能力和类型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它起着从旧知到新知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好的导语是开启课堂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导入简洁自然而有趣味,能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文言文教学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用诗词、格言警句,描绘情景、渲染气氛,简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等。
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可先由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出作者陶渊明,再介绍他自号“五柳先生”的由来,然后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陶渊明不慕权贵,向往宁静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性格和情趣,也为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出师表》一文,可让学生讲述几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引导学生吟诵杜甫《蜀相》诗中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诗句,帮助学生体会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文言文资料丰富,各家观点不一,普通课堂教学不能完全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文字、图形、声音、动画有机结合,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就可以将文言文的文本与战国形势图链接在一起,学生通过地形图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安陵危急的形势。唐雎受命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挽救安陵的意义就容易理解了。而对于秦国来说,安陵对秦统一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秦对安陵势在必得。在这种情况下唐雎却创造出保全安陵的奇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唐雎的外交才华,学生进入模拟的战国局势之中,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地位,就会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影响学习效果。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生的文言文能力,不是光靠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形成的,更主要是靠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一般存在较强的表现欲。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妨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如《核舟记》中的第三节,学生搞不清舟上三人位置及形态,教师可把学生分三人一组,分角色表演,然后再叫几组学生上台模仿,让其他学生点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帮助记忆,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五、利用音乐旋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能营造氛围。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根据课文内容和感情基调选用一些古乐作为背景。古文与古乐相互映衬,能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可以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课文。但所选古乐的旋律应尽量与课文内容或情节发展一致。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拒婚一节,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使学生能从雄浑激越的乐曲声中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誓死忠于爱情的决心。再如,学习《鸿门宴》可用《十面埋伏》,学习《与朱元思书》可用《高山流水》等等。总之借用古乐学文言,不仅丰富了课堂形式,而且增强了学习效果,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六、让学生体验成功,保持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
学困生就是在学习的某一个阶段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会存在着学困生,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当然也存在着学困生。现阶段的教学目标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的发展。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难点,如何做到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成为了语文教育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将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措施分为了以下几点,希望对于未来的初中语文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1.让学困生学会自信
一般来看,学困生大多数都比较自卑。这种自卑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由于成绩不好导致的同学之间的轻视,可能是父母工作太忙而忽略他们等等。他们感到自卑之后更加不能好好学习,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长期如此就成为了学困生。所以,学困生转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让学困生学会自信。教师要让学生们知道学生成绩不好不是耻辱,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关心不关学习成绩的好坏;家长也应该积极的给予孩子们关心;最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上教师应该积极的给予学困生们表现的机会,给他们自我发挥的空间,就算问题回答的不够完美也应该及时的给予奖励,这种奖励对于学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的努力,必定让学困生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他们才会更加的自信,学习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2.积极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的学困生都没有积极学习的兴趣,初中语文学习是离不开兴趣的,兴趣作为导师学习才有动力。作者在此将培养学困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具体措施分为了以下几点:
2.1创新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多引用事例。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没有很显著的作用,这时候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跟课程有关的事例或者故事,以此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比如说,在学习陶渊明的诗词时,可以讲一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如果这些还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话,教师可以适当的讲一些自身的学习语文的经历以及经验。新的课堂模式必定会受到学困生们的欢迎,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2.2让学困生们尝到成功的感觉。很多的语文学困生不是没有努力的学习而导致的,而是因为学习之后没有很好的成果而放弃了语文的学习。适当的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能够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比如说,语文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出比较简单的诗词考试,让学困生积极地参与。简单地语文诗词考试学困生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样也是在隐形的增加学困生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对于初中语文学习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2.3积极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学习。初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学生们还没有摆脱小学的稚气,也还没有高中时的锐气。这个阶段的学生非常渴望新颖的事物,学困生当然也是这样。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来积极地开展围绕学困生的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比如说文学故事比赛、诗词比赛、观察写作比赛等等。让学困生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这些活动的主体。通过以上的这几种措施可以培养学困生们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可以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切实的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
如何切实的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是学困生转化关键的部分。作者将这一部分具体的分为了以下三点:
3.1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学困生与一般的学生不同,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可能同一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学优生一天就可以完成,学困生却需要两天。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导学生,比如说,在背诵课文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放宽对于学困生要求。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学习计划必定会使得学困生的学习更加顺利。
3.2教师适当的进行学困生的课外辅导。教师在了解学困生具体的语文学习薄弱的部分之后,可以有计划地进行课外辅导。比如说积极地运用课间十分钟,或者是午餐时间等等,这些时间或许就能解决学困生很多的语文学习疑点。
3.3制订长期的学困生语文学习计划。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规划。不能简单地靠几次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就能实现,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必须制订关于学困生转化的长期计划表,分阶段的来进行实施,具体的规划课外辅导内容、大概时间等等。一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实现之后,再来实行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计划。这样有步骤、长期的计划才能真实的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才算是做好了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4.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学困生转化要从培养学困生的信心、兴趣开始,然后逐步的制订具体的学习计划,具体的转化措施还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与总结。切实的做好了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语文教学质量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初中学生整体的语文水平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新颜,关善玲,冯本才,范晓红,郭洁. 语文学困生与学优生阅读理解监控的发展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3).
[2]杜成然. 学困生的转化之我见[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
在n堂教学中,导语设计和运用得好,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甚至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
导语的设计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不会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选用哪一种方法,得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基调的文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来精心设计不同的导语,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我结合一些教学实际,谈几种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
一、作者导入
即通过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事件来导入课文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初步接触名言名篇时,教师有必要在学习之前对名家的不平凡的生平、其创作的主要风格、与课文写作时有关的背景等,作简要介绍,既让学生对作者有个简要认识,也对课文写作的背景有个大体了解,不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所帮助,也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五柳先生传》教学中,先讲陶渊明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创设情境
导语极力创设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基调,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精神基础和心理条件。课堂教学除去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之外,还有课堂的具体情境也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情境主要指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它是由师生两个方面的情绪、精神状态等心理因素构成的。导语,往往是以饱含感情、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课堂定下基调,制造气氛。一堂课的导语究竟采取哪种基调,哪种感彩,从而制造什么样的课堂气氛,可因文而异,必须与教材的基本情调相一致。导语创设课堂情境的作用,是由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令人鼓舞、令人愉悦的内容;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思想境界高尚、充满思辨色彩的内容;在悲痛、沉郁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怀念烈士、继承遗志的内容;在高涨、昂扬的气氛中,便于学习那些富有战斗精神的内容,等等。导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极力制造与内容相一致的情境气氛,就为学生设置了浓厚的心理氛围。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学生产生耳闻日睹、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起来,认知心理积极活跃起来。采取多媒体直观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如《端午的鸭蛋》: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三、悬念导入
指在教学中,从各种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巧妙地提出质疑,精心构思,巧布悬念,从而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注意力,这也是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悬念,一般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置悬念要做到“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就语文教学而言,设置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余味,引人入胜。如《陋室铭》先不告诉学生讲什么,而针对个别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吟了一首歪诗"教室铭"。内容是:"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学生听了之后暗暗发笑,情绪陡增。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该诗思想消极,格调低下,有此思想和行为者当悬崖勒马。接下去告诉学生今天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陋室铭》。什么是陋室呢?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诗人为什么要给他的陋室作铭呢?他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怀呢?现在让我们来阅读全篇文字。
四、故事导入
关键词:美育 渗透 培养 创造
美育,即审美教育,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塑造心灵、开发智力、培养意志。《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应渗透美育,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一、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美是真实存在的,美是无所不在的。中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他们用心去面对人生,用好奇的目光去看世界,学习各种能力。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仍在形成阶段,还不能成熟地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鉴别是非、分清良莠。因此,适时地增添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富有诗意的景物画面,使学生感到心灵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语言美。让学生逐渐学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教育,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人生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同时也体会什么是假、恶、丑,给学生一双善于区别精华与糟粕的眼睛,使学生从作品中找到做人的准则。什么是应追求的,什么是该鄙弃的,善恶美丑了然于胸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美育渗透的可行性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育的资源。数千年的中华历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为美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资源。从春秋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战国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汉代司马迁的“就极刑而无愠色”,到晋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从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的“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等等,这些蕴藏在作品中的精神和美德为在语文中进行美育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使美育渗透具备可行性。我们学习语文,能仅仅学习文章的结构、词语、修辞吗?这些精忠报国、钻研求实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吗?另外,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又渗透在生活的角落。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多角度,多范围、多方法地实行,相比其他学科能取得更好的美育效果。
三、美育渗透的方法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以课本为主,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课本来进行的,因此美育也应以课本为主,培养审美能力。以课本为主即要挖掘文章的美,作品的美。在优秀作品中,普遍存在自然美、人物美、艺术美等。
自然美在作品中表现为来自自然界中美的东西,这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敕勒歌》中的平川、大山、苍穹、风、草、牛、羊令人感受到苍茫富饶,广袤无垠的美;《沁园春・雪》中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
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主体,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背影》中蹒跚爬上月台为“我”买了橘子的父亲;《孔雀东南飞》中勤劳善良,忠于爱情的刘兰芝。这些美的人物会使学生产生敬慕之情,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艺术在作品中表现最突出的是语言美。语文教材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读起来朗朗上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用“扫”、“露”、“支”、“撒”、“牵”、“罩”等动词,语言准确,凝练。另外,作品的音乐美、结构美也是特色,《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引人入胜。这些语言、结构、修辞,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习这些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为学生提供创造美的样板。
(二)联系实际,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知识是同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与实际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塑造正确的审美观,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讲述《我与地坛》一课时,我提示学生能不能从身边的景物去发掘自然的美?如不怕风吹雨打茁壮成长的小草、逆境中傲然挺立的小树、虽已落幕却要染红半边天的夕阳,在这些日常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斗争的乐趣。有了这些美,我们不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吗?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美、生命的美、社会的美,树立热爱生命、献身社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
(三)身体力行,注重美的创造。
教师在美育中处于施教地位,同时又是美的创造者。审美教育存在于日常教学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遵循美的规律,顺利完成审美过程。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敏锐的审美感受和鉴赏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美的形象,美的内涵做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分清真善美和假恶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美的创造。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感知美、欣赏美,更应该创造美,以作品直接描述的形象为诱饵,激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美的创造。
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对二十一世纪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语文学科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通过具体可感的独特的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共鸣,起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境界、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从现在这一节课开始,注重美育,用行动来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彭展声.浅谈教师赏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031-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这表明学习语文知识并形成语文能力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和目标,尤其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要突显人文教育,应该注意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就要抓住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等人文精神,从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礼貌、人品、创造力等,促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一、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的“人文”本是“人文思想”,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与权力,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教学思想、方法教学,都始终关注着人自身。课文中科学名人的传记能够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敬业精神的人;课文中革命先辈的斗争故事能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更是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因而,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的内容。
2、语文教学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语文教育对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人文素质的形成,是必要的和必须的。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独特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财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让学生发挥主动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鉴赏和创造语文的美,从而在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平台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介,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得以保留和发扬,语文教材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美学等广阔的领域。语文教材还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都会体现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
二、发现教材中的人文底蕴
1、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在人类的发展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量多、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学名著。一部名著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是以文学形式体现的人生,也是作者人生曲折的反映,这些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语文课文中作家作品的人文精神
在我们的教材里有众多的作家表现出了丰富的人为精神,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着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周敦颐,追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鲁迅,让我们敬仰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的品格,学习他对事业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读李白,我们便可体会到洒脱自由个性的张扬;读朱自清精粹的散文,可以感知春天生机盎然,感悟时间匆匆易逝,感受荷塘蒙笼的月色,体味父子亲情;透过余秋雨的笔,逐渐学会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学会做人要诚信的基本道理。总之,语文课文中选取的作家作品都能让学生从他们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风中感悟到人文精神。
3、从科学家的身上感受人文精神
在语文课本里,展现了大量的科学家伟大光辉的形象。如居里夫人,哥白尼,邓稼先等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种严谨、朴实的精神,一种在权威面前坚持真理的精神。我们深入地了解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就能在教学中积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挖掘社会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阅读 价值 取向
在中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中,阅读是比重最大、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文章是一切语文知识的载体,只有读懂了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旨意,才能切实掌握文本中的知识。可以这么说,阅读能力是考察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当今中学生的阅读文本浩如烟海,但良莠不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全球信息化,教育网络化,音像、电子读物也越来越介入传统的阅读领域,中学生的阅读面大大拓宽。
但许多文章的价值取向是模糊的、是颇有争议的。中学生如果良莠不分,兼收并蓄,势必使他们形成不良的思想意识,甚至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
1.价值取向的概念
价值取向是近年来在语文界颇为流行的提法,因为语文有贯彻德育思想的重大任务,而文本又承载着德育思想的大量信息。但究竟什么是价值取向,到目前为止语文界都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心理学家认为,某些价值观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之后,就会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据此,按笔者的理解,价值,就是指文本中所载的“道”,即作者通过文本来阐述他对人生或事情的看法、主张或主观感受,是作者和读者沟通的思想。所谓“取向”,即是说认同文本的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及行为等方面的主观表达,以致形成自己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待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等。
2.中学生要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会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学阶段是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家庭、朋友、老师、群体乃至组织等都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学生们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其价值观、人生观甚至世界观都会千差万别。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文本阅读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最主要阵地,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因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我们说的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国家“四有”标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接班人。
3.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以外接触最多、影响力最大的人,他们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的威信,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老师的教化。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就要选择适宜的价值取向切入点,领会文本的思想精髓,达到培养正确价值取向的目的。这些都是在师生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比如我在跟学生学习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的时候,谈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职归隐,过起悠闲自适的隐逸生活的故事,还谈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如何勇敢面对政治厄运,继而谈到前不久轰动一时的北京大学数学天才柳智宇在写了《人为什么活着?》一文之后,放弃了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的机会,毅然出家当和尚的新闻,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同学们,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同的结果。我决定乘机引导学生们分析比较他们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先向同学们抛出三个问题:第一:陶渊明为什么归隐田园?第二:苏轼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第三:为什么我们对柳智宇的皈依佛门大都抱惋惜的态度?同学们都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最后,我总结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任何价值都是社会性的价值。社会性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最核心的维度。陶渊明生活的时代非常黑暗腐败,他为了生计曾多次出仕,结果都难以跟黑暗的世道相调和,不得已才毅然归隐田园,以寻求心灵上的自适。而苏轼则持积极的入世态度,他的命途同样多舛,但他有一套与残酷的现实相适应的人生对策,他深深懂得“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的处世哲学。李白有豪情壮语“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有时候,有的人自己不一定知道“己用”为何。因而韩愈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北大才子柳智宇想不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个人价值取向首先就偏离了社会性这个维度,难免会遁入空门。人要投身社会,学以致用,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他的人生价值才得到最好的发挥。所以,我们说的价值取向,首先就要考虑其社会性。
又如我在讲受《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时候,也有意识的通过比较两个人物性格来培养同学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同学们认清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认识到不要“读死书”,否则就会“读书死”的深刻道理。在谈到孔乙己的自我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时,我也结合当前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让同学们谈谈对偷窃的认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偷菜游戏中大力奉行一个“偷”字,大家完全认可谁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种菜谁就是傻子,这款游戏深刻地告诉人们:干不如偷,辛苦劳动不但劳累,而且愚蠢;只有偷不但财富来得快,而且光荣。它代表着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妥协,是对勤奋、敬业、诚信的动摇,是一种对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必须摒弃的。
4.正确的价值取向与人格培养的关系
通过阅读优秀文本,吸收作者的思想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追求人生价值会外化为不同的人格表现。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追求人生价值要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个人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具体目标不同,实践结果的层次、程度、境界也有区别。而且个体定位过程也非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从一个优秀的文本里学会了“自尊”这个价值取向,那么他就有了“自尊”这个美好的人格,然后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实践,这个学生最终会养成稳定的、具有强烈自尊心的个人品格。同样,诸如“诚实负责,成熟的爱,真正友谊”等美好的人格,都可以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加以培养,最后形成稳定的、高尚的人格。所以说,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最佳途径。
有些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或者受到不良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好的人格。教师要努力扭转这类学生的不良人格,最好还是要通过一些优秀的文本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潜移默化地转变他们不好的人格,只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是可以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内地香港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 》广东省出版社2010.10
[2] 《管理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12
《四库全书》收录《长物志》时,说它所“闲适游戏之事,悉毕具。明季山人墨窑多臣传是术,着书问世,累牍盈艹扁,大抵皆琐细不足绿。”明代后期,山人盛行。所谓山人者,就是家庭殷实,以诗文、书画、茶酒等等为工具,在一定空间里不断交游、流动,以获得“幕修”或赠与为主要目的文人群体。这些山人上辈大凡都是善于经营,几代积累下来,物质非常可观。今天来看《长物志》,再看那段评价,几乎可以肯定执笔者不过是非酸即穷的红眼书生,享受“长物满身”的生活,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专利。这本成书于1621年的书,在1995年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大放异彩,苏州把《长物志》列为苏州古代造园理论专著。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何谓长物?《长物志》有十二卷,其类目分别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杂品之属,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等。大凡所论动植物、矿物林林总总,有空间的设计、有赏看的艺术品、也有品饮的食物、穿戴的衣饰、闻嗅的香茗……,可是这些完全不同于柴米油盐酱醋茶那般件件所需,而是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样样想要。那么这些长物也可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奢侈品。
开篇的《室庐》里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之后,文震亨对室庐里的门、阶、窗、栏杆、照壁、堂以及山斋、丈室、佛堂、桥、茶寮、琴室、浴室、街径、庭除、楼阁等等都做出了很详细的定制。房屋不再是遮风挡雨的地方,而是身份的象征,任何人进入到这个空间,都能感觉到主人不凡的气度与气象,领略到“旷士之怀”、“幽人之致”,进入到了物我两忘之境。明人对空间的关注,实则是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它有别于庙堂,也不容于俗世,山人藉空间经营以寓情感、以寄人生,已成一种特定文化,是专属美学活动的场所。长物看起来像废物?高濂说到“上古铜物存于今日,聊以适用数者论之。鼎者,古之食器也,故有五鼎三鼎之供。今用为焚香具者,以今不用鼎供耳。然鼎之大小有两用,大者陈于厅堂,小者置之斋室。”这段算是“废物利用”的古为今用之话,其实无非是说,古物这样的“长物”在脱离生活轨道的时候,他的“适用”价值恰恰在其精神上可以寻找和缅怀的脉络。营造得当,就是创造性的新生活,而为了新生活,才是人进步的动力,哪朝哪代不是这样呢?
“茶寮”如何呢?“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并以为这是“幽人”的首要大事,不可或缺。文微明不仅继承了祖父的遗产,还沿袭了祖父的嗜茶爱好。比较下高濂与许次纾的茶室,便会发现,文震亨的级别最高,园林级别。高濂在《遵生八笺》谈到茶寮定制:“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箬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许次纾《茶疏》里的茶所更糟糕,连茶童都没:“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置,匆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积。炉少去壁,灰宜频扫。总之以慎火防,此为最急。”此外,还有屠隆《茶说》“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设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陆树声、徐渭、张谦德等等许多人都谈过茶寮,无能与文震亨相匹敌者。茶童意义,就是不要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担负起这个活的空间。
在茶壶上,文震亨认为,“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其提梁、卧瓜、双桃、扇面、八棱细花、夹锡茶替、青花、白地诸俗式者,俱不可用。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然而冬月间用近时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任何时候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银具不入品。”明人周高起在《阳慕茗壶系》里说推崇的紫砂壶中,时大彬制作的被视为大家之作,时大彬本人也是制壶的三大名人之一,许次纾《茶疏》对时大彬也颇推崇。开始时大彬做的都是大壶,因为陈眉公相识,才开始制作小壶。文震亨不喜小壶,只能理解为个人品味,也或许,他就是喜欢人多,热闹,小壶总是泡不过来。
明放弃用黑釉盏,启用白瓷或青花瓷茶盏,史称“甜白”。文震亨《长物志》里说,宣《指明宣德》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世《指明世宗》庙有坛盏,中有茶汤果酒,后有“金篆大醮坛用”(道教仪式)等字样,也不错。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也为大明王朝的经济增加不少创收。
明人对茶的讲究从茶洗也可以看出来。文震亨认为,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冯可宾的《齐茶笺》也说,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方法是,用竹筷夹茶叶“反复涤荡,去其尘土黄叶老梗使净”,然后再放入壶中,盖好焖一回,再用沸水冲瀹。
在茶里加花花草草固然美矣,可要是焚上香,满屋飘散之余,再端起茶杯,效果就更加好
香、茗之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瞑,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青衣红袖,密语谈私可以助情热意;坐雨闭窗,饭余散步,可以遗寂除烦。醉筵醒客,夜雨蓬窗,长啸空楼,冰弦戛指,可以佐欢解渴。品之最优者以沉香、芥茶为首,第焚煮有法,必贞夫韵士,乃能究心耳。(《香茗》)
茶到了文震亨时代,仅仅只是庞大的物质生活美学中不可少的一环,在“长物”满眼的生活里,要经营的长物实在很多,花花草草也去照顾吧?“弄花一岁看花十日,故帏箔映蔽铃索护持,非徒富贵容也。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千,
异种奇名,枝叶扶踪,位置密,或水遑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
“牡丹称花王,芍药称花相,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玉兰,宜种厅事前。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泾渭分明。“桃花如丽姝,李如女道士”,“幽人花伴,梅实专房,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吴中菊盛时,好事家必取数百本,五色相间,高下次列,以供赏玩,此以夸富贵容则可。若真能赏花者,必觅异种,用古盆盎植一枝两枝,茎挺而秀,叶密而肥,至花发时,置几榻问,坐卧把玩,乃为得花之性情也”,好个花之性情!文震亨从花花世界逛到茶室,焚香品茗,高人隐士说道论德,清心悦神,还可以长啸尽兴,也可以写字画画,还可以依红偎翠,解酒醒人,长物满足的是生活,是高级享受,之后才是雅趣,这一切谈资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本之上,否则妄谈。
正如伍绍棠在为《长物志》所写的跋那样:“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若启美此书,亦庶几卓卓可传者,盖贵介风流,雅人深致,均于此见之。”
东汉以降,江南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的全国首富之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这里的文化空气日渐活跃,名土云集,文人冶游,流为滥觞。东晋人士在兰亭集会的“曲水流觞”:梁朝昭明太子的山中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令后世多少文人雅士津津乐道,钦羡不已。
南宋之后,中国的文化中心的南移,柳永之词居然引来外族入侵,虽有夸张,但江南富庶却是事实。明代时,文化艺术已成为江南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布衣韦带之土,皆能搞章染墨”。明代海外贸易中最重要的茶、瓷、丝几乎都来自江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当时江南刻书业非常发达,藏书风气也很兴盛,读书人之多让这里成为科举之乡。许多重要的藏书大家都来自江南,诸如吴宽、王鏊父子、王献臣、文征明祖孙四代沈周、唐寅、朱存理、顾元庆、黄氏鲁曾和省曾兄弟、赵用贤、钱谦益等等。
也是在江南,回想魏晋那个别无长物时代。
有一年,名士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俩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王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你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谢安去看陆纳,陆纳并不大肆铺张、盛席相待,只是清茶一杯,辅以鲜果而已。对此,陆纳的侄子陆非常看不惯,背地里常埋怨叔父不会做人,但又不敢当面相问,于是有一次陆傲自作聪明,暗地里准备了足够十多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照例是以茶果款待客人,而陆却为谢安一行人摆出了丰盛的筵席,山珍海味,美酒佳馔。席间,陆纳没说什么。谢安走后,陆纳便火冒三丈,叫人把陆狠狠打了四十棍,并且怒斥道:“你这小子不能给叔父增半点光,却为何来沾污我一向谨持的朴素之风!”
王好饮茶,每次有人来,必以茶待之。有些士大夫却认为是展示一种灾难,每次去拜访王的时候,都会说,“今日有水厄。”
文震亨若生在魏晋时代,不知会被书写成什么样的?他“长身玉立,善自标置,所至必窗明几净,扫地焚香”。有貌有癖,符合标准。出身世家,就是官小了点,中书舍人,最高不过五品而已。但文震亨著作等身,除《长物志》外,还有《香草选》五卷,《秣陵诗》,《陶诗注》,《前车野语》等等。此君气节风度一等,仗义为朋友出而连带下狱,耿直率真,后清兵入关,他先是跳河自尽未遂,后绝食而亡。
长物诸多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