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9 23:0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风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风建设论文

第1篇

说到学风,一般认为它是学习风气的简称,主要是学生的有关学习的各方面表现,主要指学生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信心、毅力和兴趣等。其实,学习风气不仅仅是学生的表现,它还是一所学校的综合形象。有学者认为,学风建设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促使良好学风形成而建立的机制,由各种与学风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组织、人员(教师及学生)、环境等组成,实际上是对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继青春期后又一个重要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很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在大学校园中里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可以规正学生的“三观”。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重任。为了切实解决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成才负责、对学生家长的重托负责、对学院的发展负责,必须切实抓好优良学风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校方面。目前虽然学风建设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但是很多措施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不断扩招,给学风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学校合并成为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这些高校的建校时间较短,招生压力较大,一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等学院的发展定位等方面,学风建设问题还没有放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上更看重科研,反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使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做研究发论文上,而把最本职的工作课堂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教师对学风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要求不高,长期下来,学生的不良学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此外,有些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对于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出勤率都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认为课堂纪律是辅导员的事,而辅导员则认为课堂是任课教师的课堂,辅导员的参与会影响任课教师上课,这样的想法使课堂纪律成为一个皮球,在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推来推去。

3、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动力,高考失利来到高职学校,破罐破摔,自甘堕落。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对专业课、实训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能认真对待,对公共课、基础学科等理论课不够重视,更有甚者为了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参加多个协会和社团,最后导致学业荒废,本末倒置。

4、社会方面。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风造成不良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部分学生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考场上,都带上了强烈的功利实用和投机取巧色彩。由于大学生对当今社会没有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不能够清晰地辨别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使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不能静心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态度。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人,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朋友,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起到榜样作用,以自身人格魅力和负责的态度去感化帮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教育应以引导、说服方式为主,避免强势的批评和粗暴的训斥,换位思考,以家长的身份或兄弟姐妹的亲情去关爱关心学生。

2、做好监督管理,规范任课教师行为。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有句教育名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学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主要措施有:

(1)在不同时期召开形势多样的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并及反映学生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强化教师“师德”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开展各类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学习意志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学习品格

“十”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四)学习态度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五)学习方法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整体学风的建立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三)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形成必要的执行与管理机制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在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四、结束语

第3篇

1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现状

由于独立院校的录取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造成了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不高。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之后,面对低于自己和家人期望的环境,他们的成就动机很低。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加上高校宽松的外部环境,造成了许多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继续奋斗的目标,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大学应该做些什么。他们不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混到一纸文凭。于是,整天浑浑噩噩,贪图享受,碌碌无为,无故旷课、早退、迟到,在教室睡觉、玩手机,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以至于考试时频频作弊。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诸如读书无用论、一夜暴富等观念,对学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学校也已经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地方,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已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而建设班级良好学风更是无从谈起。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又是学院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帮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协调者。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可以说,辅导员工作对班级学风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

2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2.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始终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相对活跃,容易受社会上新思想、新事物的影响,使得个人的想法丰富多样,但由于年龄等因素经历不够,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至于大部分学生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进入思想误区。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引导为主,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努力学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如面对社会上纷乱繁杂的诱惑,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我们为什么来到大学”或者“如何充实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等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讨论对大学的规划,以及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不好之处。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我要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班风。

2.2重视班委建设,明确职责分工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组织。学院各项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和实现的。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全面地负责班级工作,只有重视班干部的建设,才能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得力的班委是辅导员的好帮手。辅导员要组织和领导所带的班集体全面落实学校要求的教育计划,并且从学业、品德和生活上培养全班学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人才。独立学院辅导员不仅带班较多,而且平时的琐碎性事务也较多,因此不可能长时间与学生相处。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要重视班级干部的培养。辅导员要坚持对班委给予适当的指导,明确班委的职责,坚持一切以建设良好班风学风作为班级工作的方向。各班委“分工明确、团结互助”,除了做好本分的工作之外,也要主动和其他班干部沟通协调,并及时帮助其他班委。作为整体的班级建设,应坚持分工与合作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带动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3利用森林效应,加强学风建设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萎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雨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ForestEffects)。在良好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运用森林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千差万别。因此,从事班级管理的辅导员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一方面,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千千结对,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实现双赢,彼此之间扬长避短,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平时要坚持召开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会,由班级学习委员带头,其他班委相互配合,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拿出来,供所有学生分享和讨论,帮助同学有重点地复习,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作者:刘红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第4篇

1、高校因素伴随着高校自身研究生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目前高校更加关注本科生的管理和培养,针对本科生出台了许多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和举措,但是针对研究生的措施相对较少,或者实效性不强。在教育管理人员配备上,大致是一名负责研究生工作辅导员对应研究生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结果是研究生辅导员需要面对众多的研究生,精力不足,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业,但往往是导师忙于自身课题研究,对仍处于研一阶段课程学习的研究生新生疏于管理,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出现研究生新生管理培养的空隙,导致出现学风问题。

2、个人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给广大研究生新生创造了多方学习的媒介和空间,研究生新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获取各类知识信息的渠道广泛,但研究生思想不稳定,学习不在是研究生的唯一目的,部分研究生新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这就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纯,理想抱负水平不高,科研钻研吃苦耐劳精神欠缺,体现在研一课程学习上存在着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

二、加强研一新生学风建设对策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共同负责,学校应成立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级领导为组长的研究生学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生特别是新生学风的整体领导工作。各二级学院是直接负责研究生新生学风的学院,必须制定适应研究生新生的学风建设综合体系,保障研究生新生良好学风的养成。

2、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各高校针对本科生新生始业教育的体系较为完善,但针对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往往忽视,在研究生新生迎新工作完成以后,就基本任由研究生新生自由发展,应重视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工作,内容应包含学业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研究生新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3、设立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制度研究生具有学业导师,但是学业导师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往往忽视管理,这个时候应设立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制度,以填补教育的盲点,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可以由学科内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一位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负责管理一个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学生提供学业交流咨询的平台。

5、设立研究生新生学业专项奖学金学院、学科应针对加强研究生新生学风建设工作设立研究生新生专项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学术水平提升较快的研究生新生,鼓励研究生新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并在学校或者学院的优秀表彰大会上颁奖表彰,提升全体研究生新生对学习的感知水平。

6、设立研究生新生专职辅导员各高校目前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设立研究生辅导员,但是研究生辅导员面向各个年级阶段的所有研究生,研究生辅导员无法做到细心关心到每一位研究生。设立研究生新生专职辅导员,专门负责研究生新生的学风建设工作,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精力,为研究生新生学风工作提供队伍保障。

7、开展丰富多彩研究生新生学术活动学校、学院研究生会要充分发挥研究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研究生学风为主题,设立丰富多彩的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例如定期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包含文献检索、论文撰写、英文翻译等,浓厚研究生新生学习的氛围。

第5篇

一、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一是当今多元文化对高校学风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种先进文化大量涌进为我所用,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腐朽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是非对错,以致他们在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混乱和偏差,引起了部分学生质疑大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二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因素显现。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和学生呈现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滋生,大家一味追逐物质享受,学习的目标被涂上功利的色彩,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实用知识感兴趣的功利和投机色彩的学风,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三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中国,学生奉行的都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抹杀了个体兴趣和个体需要,滋长了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的的简单重复,缺乏生机和发展。四是就业形势的错误导向性。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期,一些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这样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无限化,扩大到学生家庭的整体社会关系的竞争,造成了“成绩好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成绩差照样找到好工作”现象,致使高校学习风气受到了影响。此外,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使得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中生打工工资比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的现象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学校环境因素。一是学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育的“产业化”趋势使得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高等教育规律,而以企业管理模式来办学,盲目扩招增收,办学仅瞄准招生和就业升学率两个方面,而不重视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二是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学生指导管理机制,对学生学习管理、成长发展和学业预警存在工作盲区,在学风建设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三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固然大多数教师是“德才兼备”,但有些教师不良的行为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学风。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具体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态度敷衍,随意性调停课,学生作业批改潦草,监考管理不严等。更有些教师利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试等索取好处,。四是校园硬件设施落后。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校园环境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

3.学生个体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些同学认为上大学仅仅是为混张文凭,大学学习就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有些学生盲目从众,选择考研或考各种资格证,忽视对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研究。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的大学生均是“90后”独生子女,自律意识较差,不珍惜大学学习时光,贪图享乐。三是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实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高考之后的专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往往在家长或者亲人的推荐下选择学校或所学专业,学生个体毫无兴趣。四是朋辈的负面影响。在高校中,一些学生往往受到高年级师哥师姐的朋辈负面影响,都对学风建设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探析

1.找准高校学风建设有效切入点。首先要创新理念,明确学风建设的任务。我国的高校学风应传承五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文化成果,树立多元人才质量观。我国的学风建设要更新理念,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对现有一些不适宜的理念要废弃。特别是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观念转变为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风建设水平。其次要创新内容,丰富学风建设的内涵。在信息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诉求等方面都有新的需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创新学风建设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以丰富学风建设的内涵。在学风建设中创新开展素质拓展工作,整合现有的教学实习、创业就业和校内社团组织等资源,建立一套模块化、系统性、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学风认识。建立一套动态大学生生涯预警体系,及时针对每位学生近期远期目标实施评估,让学生在动态评估中树立能力为主的评价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点带面,带动学风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创新学风建设的奖励表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奖励体系,既要重视拔尖同学的引领作用,也要注重多元个性人员的提高,让人人在学风建设中都有成就感。最后要创新方法,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效。变单一学风建设方式为创新各类学生社团建设,以社团建设为依托,通过学生自娱自乐的自组织举办学术类、科技类和文艺类等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学风建设工作。创新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的网络服务学风建设,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鼓励教师从事教科研“,晒晒”教师成功的不寻常经历,引领大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和实践锻炼探索,引领学风建设的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对学风形成有效制约,在刚性制度督导的同时,需要人性化地实施动态预警。

2.强化高校学风建设可行着力点。首先,夯实基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首度告别父母踏入象牙塔,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状态,缺乏有效的学习目标。需要在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选择科学的指导方案,通过个性化指导准确帮助每一位同学认识大学,从各个维度带动高校学风发展,推进学风建设。其次,增强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当前的学习型社会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高校应该是学习型社会的“排头兵”,需抓住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一着力点,不断增强其学习动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能有“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还须建立社会、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教学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迅速地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用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对课程、教师和实践有更多的选择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热情。最后,优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风建设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着感染熏陶的作用。就高校这个微观环境来说,一是要加大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改善设施,美化环境,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在学风建设中能起到奖励和惩戒的引导作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优良的学风建设氛围。

作者:邱峰周亚军单位:盐城工学院

第6篇

①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据之目的,应该积极的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模式。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影响着教育质量与教育过程,高等院校要加强学风建设以促进高等院校的培养培养目标实现。②优良的学风是建设高水平院校的内在要求。高等院校的发展需要具有优良的学风氛围,学风建设成果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办学内涵的集中反映。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方式的主要途径。③优良学风是实施文化强校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文化内涵,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特色的学风作为支撑。进行学风建设,是实施文化强校的一个重要内容。优良的学风,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积累和锤炼形成的,是高等院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院校的宝贵财产,也是高等院校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但是具体到高职院校由于其高考成绩一般,选择高职院校是迫不得已的,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缺乏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积极性,他们对于相关的知识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参加了高职教育,就等同于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学历,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没有高中时期的劲头了。②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受到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社会影响力低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高考人数数量在降低,而高等院校在逐渐的扩招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出现了招生危机,有的学校根本上就招不到一半的学生,即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薄弱,他们的文化行为习惯不正确,因此他们在入学之后,表现出迷茫,进而出现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不良现象。

2.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学风建设指导观念落后要营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有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学风建设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当前的学风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忽略对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引导和人性关怀。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证性研究很少;研究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比较多,研究学风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少。②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制约学风建设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注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其它系统要素在学风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功能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功能。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成绩主要有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的划分存在较大自主性,甚至有的学校平时成绩能占到总成绩的一半,这导致有的学生试卷分数很低,总分也能及格。使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习,最后都能通过考试,从而放弃了日常认真学习。

3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考风建设,以抓考风促学风考风不正,影响学风建设。

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靠考试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蒙混过关。而对平时刻苦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未被抓获的作弊者考试成绩比自己还高,心里很不平衡,极大不公,这对学习哪有动力,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有学生说“:杭州是消磨人意志的地方”,其意是在杭州读书者没有压力,则会使自己变得无所事事。一些学生曾在来杭州学校之前,都说过自己要努力学习,但到了大学后真的努力了吗?有上进意识,但无付诸于行动。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了懒散拖拉的习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现象增多,有的上课迟到、睡觉,逃课旷课,有的抄作业或不交作业,有的沉迷于电脑游戏上课提不起精神,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靠作弊来混日子。因此,学校抓考风促学风的举措势在必行。①要加强学生的诚信和道德教育,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诚信迷失和道德失范,诚实、守信、正直是每个大学生做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诚实品德,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②要加强考场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舆论宣传考试纪律和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使师生熟知考试规定和考场纪律,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和作用,形成“遵纪光荣,作弊可耻”考试风气。同时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及时通报考试作弊处罚结果,使学生从心理上害怕去作弊,考虑其结果可能导致留级甚至退学,给自己染上污点,对自己今后的立身处世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3.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教学改革促进学风建设

第7篇

一、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语“career”,原意为“道路”,后人将它引申为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即指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根据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选择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培训、实践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通过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来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确立职业生涯目标,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目标、规划结合起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学风建设的良好发展。

同时,优良学风这种无形的群体意识一旦成为全校学生共同的内心需求、行为规范和追求目标,就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推动和影响,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稍不努力学习就会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由此形成积极向上、相互竞争的浓厚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推动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为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供保证。因此,优良的学风也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保障,大大促进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高校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形成良性循环,两者的相互融合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1.构建学生三年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环境,着眼整个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制定出各个年级相应的课程与活动设计。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中。(1)一年级: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期,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学习方式,他们难免会感到困惑,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在这一阶段,学校应通过辅导员的指导,心理辅导机构的咨询,开设一些职业兴趣和职业选择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指导学生初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尽快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投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组织高年级学生与新生交流,让新生了解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及具体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2)二年级:指导学生准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二年级的学生已初步适应了大学生活,这一阶段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开始环境探索。高校应尽量多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顶岗实习工作、创业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巩固职业技能,掌握沟通、合作等人际交往技巧,为今后在职场上生存打好基础。因此,学校在第二年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3)三年级:指导毕业生就业择业对于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三年级学生,这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告别校园走入社会,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面临重大转折,第一份工作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综合考虑个人能力、知识、价值实现等,就业取向上要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选择能够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让学生掌握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前的心理压力,组织学生参加制作简历、求职面试技巧的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方法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2.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近年来,高校已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多由辅导员讲授,而辅导员大多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且没有经过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系统性的培训,对专业职业发展目标模糊,所以,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迫在眉睫。高校应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团队,分别从就业、创业、科研、心理等方面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专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特点,向学生介绍课程研究的最新动态、成果,完善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制定就业创业规划。第二,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指导教师的培训,引导专业教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科研规划。第三,通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第四,学校可以以往届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为基础,对往届毕业生的学业目标和规划路径进行分析,帮助在校学生合理规划考证、考本等各类考试复习时间表,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同样也促进学风建设。

作者:夷鸣蓉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8篇

一、学风建设载体的概要

(一)载体的含义载体的释义有很多种,它的原意是指传递能量或者运载其它物质的物体,广义上的载体是指能够承载物质、知识及文化信息的物体。载体起初被应用到了自然科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各学科间相互交叉,使其运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中。载体在不同的领域其释义有所不同,例如:IT领域中,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生物领域中,载体是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中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载体被应用到学风建设中,专指能够传递或承载学风建设的各种因素,要求其既能被教育主体运用,承载学风建设的相关信息,又要具备互动性,将教育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

(二)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不同,根据外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1.管理载体。管理载体是指高校管理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保证。管理载体针对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被运用到教育活动中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管理载体来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2.文化载体。文化载体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具体指学校建筑风格、校风校训、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绿化环境等。文化载体对学风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只有营造好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的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3.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指学风建设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所有教师和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活动载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切实有效的活动载体,像文化知识竞赛、学术讨论等。4.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对知识信息、文化观念等进行传播的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宣传手段。目前,传媒载体主要包括网络类、电子类及印刷类,其中印刷类载体是最古老的传媒介质,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电子类载体和网络类载体是现代化的传媒介质,包括电视、广播、微博等。

二、加强学风建设载体的选择及运用

(一)加强管理载体的落实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正确的选择和运用各种载体十分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实效性。管理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强管理载体的探究,更好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才能使管理载体发挥其教育目的。1.教师的管理。在学风建设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建设教风的主体,只有对教育主体进行管理,建设良好的教风,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为学风的建设打好基础。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整体教学质量,为此,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2.学生的管理。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加强班级管理,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端正考风,避免作弊、造假等不良风气的发生,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二)有效地运用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基础性载体,它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实现的。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产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净化校园文化,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前提,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的建设,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它是教师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我们要利用文化载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使其帮助学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部分,为了避免校园内不良风气的滋生,需要用制度是来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学校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环境文化,美化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是高校建设风格的重要体现,只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校园环境,通过雕塑及其它景观来突出校园文化的主题,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三)扩展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运用情况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效果。要正确的运用活动载体,首先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活动类型,通过活动的实施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了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还要进一步加强活动监督力度,指导活动正确的进行,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完善活动保障机制,优化活动评价机制,使活动载体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

(四)综合运用各种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正确选择和运用传媒载体,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传媒载体逐渐增加,我们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传媒载体,增强传媒载体的实用性。首先,要加强传媒载体的研究,传媒载体的种类颇多,新型传媒载体的出现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备受大学生的欢迎。为了更好的利用传媒载体,我们要深入研究传媒载体的优势,充分发掘新型传媒载体突显的视觉、听觉魅力,将其与学风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利用传媒载体促进师生交流,印刷类载体的运用主要通过校园报刊的发行进行文化知识宣传。电子网络载体的运用要比前者复杂,可以通过博客、即时工具等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互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良的校风是办学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只有加强校风建设才能提高优秀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分建设的载体逐渐走向多元化,许多新型的载体对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我们对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运用,抵制校园中的不良现象,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王恩娟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第9篇

1学分制下高校学生学风新问题及原因

1.1学分制制度本身不完善首先,对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制定不完善,规定不严格,宣传不到位,致使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并不太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学年制与学分制区分不明显,特点不突出,学院的教学模式中没有完全按照学分制要求转变。在教学的方法、内容、要求上,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设定都还有统一内容、统一标准、统一步骤的“标准化”教育的痕迹。致使学生与教师都还没有适应学分制的转变,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内容甚至教学态度达不到学分制教学模式的要求。教与学相互脱节,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够,也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其次,学分制下的引导教育机制、配套设施不完善。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弹性学制,自主选课、目标管理、个性化发展。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教学计划指导下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籍的管理与实际的操作存在难度,师资的配置与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课程的安排与开设专业性明显,课程的选择性差,同学们普遍感觉到选课空间不大,备选课程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是自主选课,但是受限还是很大,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之配备的导师制不完善,在学生的选课方面引导作用不明显,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够。学分制下,学生动向纵横交错,班级概念模糊,学生与导师、导员集中见面的机会少缺乏交流,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力度不够,各种教学信息不能够广泛传递给同学,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组织松散,影响学风建设。

1.2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习惯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学分制新观念没有转变。在课程选择上缺乏科学的规划,面对选课只是感到茫然,全凭感觉选择课程,认为选课多多益善,而不顾及学习质量,在学习中习惯了“吃嚼烂了的填鸭式”教学,难以适应接受大学“多而精的启发式”教学,习惯于教师安排一切,课外自主性差;局限专业,思维不够开阔。第二,学习作风不严谨。学分制的确是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对于学习主动的同学则是一件好事情,使他们能够张扬个性,发挥自己的潜能,但是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意识较差,缺乏进取精神的学生来说,却使他们放任自流、自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上有畏艰难、缺乏拼搏、勤奋好学的精神及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在学习上往往只是浅尝辄止,学不求深,识不求广,急功近利,片面地追求学分,只求过关万岁,较少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影响了知识面的拓宽。纪律性差,上课睡觉、聊天、收发短信,还有学生对考试作弊心存侥幸,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第三,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特点更具有时代印迹,复杂且富于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但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稳,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干扰;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脆弱,抗压性较差。矛盾较为突出,容易引发学风新问题。

1.3环境影响存在不良因素首先,学校因素影响突出。学校制度的合理性、完善性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了管理的依据。奖惩措施、激励机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学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重视不够,与社会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差距,学生不愿学习。个别教师业务素质不高,科研能力较差,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办学环境较差,投入不足,比如图书馆资料少、空间不够大,先进的教学设备缺失、实验室设施落后等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专业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同样会引发各种问题。其次,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当今的大学校园与外部世界密不可分。社会的动态对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冲击。学生热衷校外打工赚钱、发生早恋、沉溺游戏、无心向学。学习上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学习上艰苦付出,影响班风,带坏校风,对大学生学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最后,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显而易见。家庭教育和家庭条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习心态和行为。随着大学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由原来的唯我独尊到学校的集体生活,相互迁就、相互尊重意识不强。大学汇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存在竞争压力,优越感不存在,心理出现落差,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贫困学生经济压力大,活动能力差、融入感不强,容易形成了敏感自卑心理。所以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变化和角色转变,出现种种不适,影响优良的班风、学风建设。

2学分制下加强高校学生学风建设新对策

通过实际情况的分析,深化了对高校学风建设诸多问题的认识与思索,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2.1行政管风是学风建设的保障制定完善、细致、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风质量监控制度,学风奖励惩罚机制,课程管理及学籍管理制度,要规范教学活动与教学文件,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使之更加科学化。加强学分制教育宣传,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得到广大师生理解,积极参与和配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体制相契合,充分体现学分制的特点,根据实际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引导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和专业要求,保证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学期修课门数等。积极宣传落实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引导、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加强考风考纪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严格考试纪律,更要严明学习纪律和课堂秩序坚持教考分离和集体、轮流阅评卷记分制度;严格计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严格学生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体系,保证学生宽进严出,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教师的激励奖惩制度,考核评优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应通过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师德建设,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让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提高教风。完善导师制度,加强学生的引导教育。加强二级学院的自主领导权。在教育教学中可以根据本专业、学院的特色合理的安排教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课程、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是学分制发展的瓶颈,也是学分制下形成良好学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大学院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净化校园环境,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购进新软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教师教风是学风建设的主导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专业、科研水平,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辅助先进教学手段。教师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能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所建树,才能开出高品质的课程。其次,改进教育教学,转变教学的角色。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将专业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讲重点难点,自学与讲授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加大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选择职业方向,树立起自我成长和成才意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杜绝旷课、迟到、上课开小差等不良现象,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习惯;加强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感受社会经济对各专业人才、知识的需求,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促进学风建设、增长学生才干的重要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积极为他们排忧解惑,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使其健康成长;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使学风建设成为学院每个人的一种牢固观念、行为目标、自觉行动。加强导师引导作用。导师需要在熟悉专业教学计划和学分制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选课指导和学习指导,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指导如何优化组合选课资源,建立起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做出科学的选择。形成良好的教风,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进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功就业。

2.3学生学风是学风建设的主体学风通常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意识、精神面貌和思想品格的外在表现,因此学风建设还应该从学生自身来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我,准确定位,找准目标,激发学习兴趣,适应不断调整和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并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进行积极地自我调整。其次,加强学生的班风建设。加强班级制度建设,树立良好学风。要严格遵守查课制、严格考勤制、寝室检查制、请销假制、班干考核制、党员选拔制,让班级管理条理化,做到有章可循。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党员、班干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发挥寝室文化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最后,培养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联系紧密,建设高品位、全方位、健康、高雅、怡人、多彩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学风养成教育中凝聚、辐射、熏陶和引导的功能和作用。组织开展“第二课堂”,参加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生活;参加学校利用展板、宣传窗口、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途径宣传组织的先进表彰大会、成功人士或优秀学生的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术讲座,学习先进经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树立标尺。通过学然后知不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激励引导,净化学校学习风气。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我们的高校制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密不可分,这几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与改进,不断的探索、改革,高校的学风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需求。

作者:王淑华单位:呼伦贝尔学院

第10篇

信息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以下简称为计算机、软工、数媒、电信、通信、物联网),从2013年秋季开始,以上6个专业全部按照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实际招收488人(含1人当兵保留学籍),编为16个行政班。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实行“1+3”培养模式,即大一施行大类课程培养,大一结束后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在专业大类中重新选择专业,并完成后面3年的专业学习。学院为每一个或两个行政班配备一位班主任。大二专业分流后,取消原有的行政班级,宿舍保持不变,将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编成专业班级进行管理,同时重新调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全年级配备一位思政辅导员,全程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2大类培养模式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从大类的课程

设置来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丧失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再到专业分流,学生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学风建设。

2.1.1大类专业培养方案不完善

大类招生及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学生的培养方案里,除了校公选课,全是原来非大类招生时各专业的公共课,只不过是将已经分开上的公共课放到一起上,大类的平台课程成为原有课程的“大拼盘”或“大杂烩”,没有体现大类或者通识的特征,使得专业既没有大类特征,又无法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渐失。

2.1.2专业基础课设置学生不满意

为引导学生进行大类课程的学习,信息学院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以信息基础导论课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第一学期安排了6次,由各专业负责人讲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就业前景等,全年级在大的阶梯教室统一上课。考虑到第一学期超级大班上课效果不理想,在第二学期调整上课模式,总共安排了11次讲座(计划每个专业2次,因为个别专业耽误,实际安排11次),每个专业分别请校外、校内专家各讲一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听6次即可完成学分。据调查,对信息技术导论课的满意程度,6.6%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22%认为比较满意,48.9%认为一般满意,14.9%认为不满意,7.6%认为非常不满意。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导论课的满意度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每次导论课的讲座都演变成每个专业拉生源的讲坛,每个专业并没有真正沉下心去精心设计导论课。而各个专业之间所讲的内容之前没有沟通协调,所讲内容许多方面有重复,如此上法,学生必然对课程不感兴趣了。不仅导论课如此,据调查,第一学年电子信息大类基础课对于未来本专业学习的影响,9.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22.1%认为比较有帮助,24.8%表示不知道,24.8%认为有点帮助,19%认为毫无帮助。由此可见,学生对大类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2.1.3部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

专业教师管理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上,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上采取放羊式管理。一方面各专业希望在专业分流的时候得到又多又好的生源,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甚至班主任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许多教师主观认为,现在班级的学生,自己拼命地教、认真地管,最后有可能会分流到其他专业,觉得这样做“吃亏”了。专业教育缺少了专业教师的参与,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缺失,对专业的未来不甚清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2.1.4专业分流方案不合理

信息学院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志愿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此专业分流方案以学生一年内的学业成绩(不含军训、始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成绩)作为分流的最主要依据,这样做一方面以考试分数为准绳,公平公正,保证专业分流工作的平稳有序。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许多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但专业课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利益。这些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由于学业成绩比较低,往往是“被”选了专业,从而失去对专业的选择权。在大二上学期期中后进行的调查显示,从对现在的专业满意程度方面来看,6.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满意,17.7%认为比较不满意,44.8%认为基本满意,23.4%认为比较满意,7.4%认为非常满意。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基本满意这几类相加起来,其结果可以认定为“满意度不够高”。专业分流后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并不高,对专业的认同感也就不强。不管是专业培养方案还是专业分流方案,都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在这种形势之下,谈学风建设必然有较大难度。

2.2从大类的学生管理来看

学生对专业班级归属感缺失据调查,专业分流后关于宿舍分配问题,70.6%的学生愿意住在原宿舍,11.9%希望按新班级重新分配集中住宿,17.5%觉得无所谓。在人际关系方面,44%的学生愿意与原来宿舍的同学交往多一点,37.3%希望与原来班级关系较好的同学交往,18.8%希望与新班级的同学交往。在专业分流后因班级学生重新组合导致班级凝聚力方面,54%的学生认为会导致凝聚力变差。鉴于大部分学生反对重新分配寝室,专业分流后信息学院没有采取重新分配寝室。大类模式之下,仍伴有弹性学制、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行,造成同学不同寝、同寝不同班、同寝不同学。学生在原班级中都已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些社交圈通常具有的很大惯性,造成学生很难融入到新建班级中去。因而,导致班级缺少凝聚力,班级概念十分淡化,很难开展集体活动。在新班集体,学生之间不熟悉,班级观念淡漠,班级凝聚力差,班级归属感缺失。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相对比较难建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给学风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

2.3从大类的学生自身来看

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感迷失按大类招生虽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造成心境浮躁,走偏方向。在对上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15.1%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基本能集中精神的占48.7%,经常心不在焉的占33.6%,完全不听的占2.6%。统计显示,至少有1/3以上的学生对听课的兴趣并不高。之所以对听课兴趣很低,据了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关于毕业后规划的调查中,比例最高的是没想好,达到36.4%,其次有12.6%选择进入私企,13.8%选择自主创业,11.5%希望进入国企,选择进入外企、考公、出国的人比例最低。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来,对未来的人生规划1/3以上的学生不知道未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调查大学生“学习以外都做什么”时,17.9%的学生在玩游戏,13.7%在参加社团活动,5.1%在兼职,5.4%在恋爱,16.9%在睡觉,17.9%在看视频,8.9%在网购,13.1%在运动,1.0%在做其他。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之外,最多的学生是在玩游戏、在寝室睡觉或者在看电视,而这种状态正好说明了在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面前,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迷失。之所以出现这种迷茫的状态,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从哪里开始学。

2.4从大类的分流结果来看

挫折感与压力感交织挫折感与压力感交织,主要是由专业分流后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专业两极分化严重:专业之间的差距不仅停留在学生人数的差异,也反映在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上。是专业分流后各专业的学业预警人数,以及获得奖学金人数的统计结果。3个专业在专业分流后,生源数量少、质量差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优秀的学生领头,其专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都会受到影响。在现实中,在学生自己眼中,甚至在教师眼中,这是最差的一帮学生,其他选到自己满意专业的学生,也会流露出对差生的蔑视。慢慢地易形成“某些专业是好班”和“某些专业是差班”的印象。人们都习惯在被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但长此以往,对电信、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使许多学生产生挫折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与此同时,专业分流后,好学生集中的班级竞争压力大,按照专业人数比例分配的奖学金、评优等异常紧张,而且学生锻炼机会也较少,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专业分流的规则是按照学业成绩排名进行分流,易造成这样严重的两极分化。两种极端都易使学风扭曲,这种不良的学风会传染给其他学生,不利于班级管理和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培养和学风建设。

3大类培养模式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促进学风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解决好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3.1完善的始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先导

在大类培养模式之下,需要依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始业教育。首先,始业教育中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大类模式之下,不是弱化专业,更不是抛弃专业,恰恰相反,是要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强调专业的“专”,并不妨碍大类的“博”,“专”与“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对专业有目标、有追求了,才不会有厌学情绪,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真正乐意接受大类培养模式。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教师,可以请学长、校友等全方位联动,形成合力。其次,始业教育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激发人生动力。不仅如此,职业生涯的课程最好能前置,先入为主地安排此课程效果会更佳。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理论,诸如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论、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使大学生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个性、长处与不足,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自觉地将目标规划转化为行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使主体性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类培养阶段就明确专业方向或职业方向,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类课程,培养自己的兴趣点。

3.2合理的大类课程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首先,完善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先入为主激发兴趣。根据调查,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的满意度并不高,而这门课是大类的入门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人讲授。既可以请教师、专家讲,也可以请优秀的学生代表讲。但是,每次都要有鲜明的主题,每次的主题也要能串起来,不能散落而杂乱无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大类模式下并不感到导论课的“散、乱”,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其次,完善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权,建立具有“大类”特色的选修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亟需建立起完整的实质性的选修制,唯此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目标,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几门固定的课程,而应开发出一整套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在较大范围内的自主选择权,以便保持学生学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选修制,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就会失去活的灵魂。再次,完善专业分流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导向作用。专业分流,作为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于按大类培养模式一个集中反应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和调整点。如何进行科学的专业分流,学校在专业分流时,不应只看重成绩,而应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个人的社会实践、各种奖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一并考虑。这样既有利于公正、公平,又有利于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倾向于利用综合测评的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依据,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以综合测评成绩为依据,能完整地体现学生在大类模式下的学习概况,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3有力的专业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离开专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专业建设。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教育。从信息学院来看,各个专业就业前景都不错,没有冷热之别,但是专业自身建设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最终选择。每次上信息技术导论课,专业负责人往往会习惯性地宣传本专业未来美好的前景,容易把导论课演变为专业拉生源的宣讲台。实际上,通过调查,学生非常希望每位专业负责人详细地讲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仅希望知道每个专业毕业后能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希望知道每门课程要教会什么技术,要学生弄懂什么原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可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大类导论课正好可以成为专业教育的良好平台,值得每个专业好好利用。其次,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大类培养不是“散养”,更不是“放养”,而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圈养”。在调查“何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风”时,有55%的学生认为“提高教师上课水平”能有效改善学风。正因如此,教师需要牢牢掌控教学主动权,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圈”内,这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教风带动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有效的导师制度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信息学院对2014级新生仍采取大类培养,但从2014年新生开始在全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双志愿,双选择”的原则。每位导师最多可以带7名学生,导师和学生需要经过双向选择,不能“拉郎配”。经过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最终签约的学生为356人,占学生总数的86.2%,每个月学院定期组织导师新生面对面交流。虽然第一次在大类模式下尝试导师制,没有达到对学生100%的覆盖,但考虑到大类分流专业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平衡性,激发了每个专业的危机感,每个专业教师乐意通过担任新生导师来影响新生,进而在专业分流时把优秀生源吸引到自己的专业来。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使导师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专业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对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最了解,易在专业方面帮助学生们答疑解惑,进行个别的学业指导。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与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导师制这个平台之下,围绕着导师这个中心,结合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在导师的组织之下,既可以线上答疑解惑,又可以线下实践练习,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互动,推动学风建设。

3.5健全的学生管理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

实行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学长制)的三级学生管理模式,使思想教育与专业培养并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重点解决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感迷失问题。班主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从专业教师的角度解决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明、认识不深的问题。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引领和班级重构,重点解决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丧失和专业班级归属感缺失问题。而助理班主任(学长制)一般选由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利用学长与学生之间的“朋辈效应”,给大类培养模式下迷茫的学生以示范,发挥榜样作用。学长制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平等的交流,实现从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柔性管理”。助理班主任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能够较好地实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已成为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第11篇

1.1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足够了解和学习兴趣

目前,高职院校中较多比例的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对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部分新生的调查表明,15.7%的学生选择专业时只靠专业名称进行选择,28.1%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仅限于初步阶段,仅有33.3%的学生在对所选专业有着准确的理解。缺乏对专业的足够了解,这意味着部分学生并无准确的学习目标,也缺少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为上学而上学”的学习心态。

1.2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由于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没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有着足够的规划,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缺少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当今社会的负面环境让更多的学生沉迷在网络游戏、电子小说和纸醉金迷的社会生活中,而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和爱好;在以往的学习竞争环境长期处于中等或失败者的位置使得其本身对学习有一种本能的厌恶情绪。

1.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会产生“想学而不会学”的特殊现象,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在中学内长期的不学习使得他们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当前,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企业不仅要求求职者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求职者拥有相当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2职业技能大赛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自2008年起开始举办,提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职业教育理念,进一步的深化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办学思路,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技能大赛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在提升高职教学的教育教学水准的同时也改善了学风建设环境。

2.1职业技能大赛深化了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职业技能大赛高度重视运用行业的最新技术与设备,积极引入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的标准制定、设计、设备和材料的提供及培训等,以新技术应用为主体,强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对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有着更为深刻的促进作用,更提高了学生对项目化技能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2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可。

职业技能大赛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让学生对专业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引发自身对专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为推动了学风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通过扩大职业技能大赛推动范围促进学风建设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调研中发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会使优胜者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推动自身的学习发展。而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在中学的学习竞争环境长期处于中等或失败者的位置使得其本身对学习有一种本能的厌恶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在这样的学生群体中总会出现部分对于专业知识兴趣极高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不是学生群体中高考分数较高的部分,这些学生往往是在新竞争环境中获得暂时性的优胜地位后使得学习热情高涨,使自身进入“兴趣高涨-继续学习-获得更高的优胜地位”的良性学习循环中,而这种学生会发展成为在企业招聘中抢手的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创造了丰富而多样性的竞争环境,通过扩大职业技能大赛推动范围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进入“兴趣高涨-继续学习-获得更高的优胜地位”的良性学习循环中,从而推动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

3.1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基础进行竞赛式教学,推动横向学风建设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广泛和深入为平台进行竞赛式教学,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在年级内的横向发展。竞赛式教学的开展方式如下:

1)竞赛式教学过程

在竞赛式教学模式中采用个人竞赛、小组结合进行的方式,通过随机抽取学生形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内进行竞赛的方式完成实验和作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小组数量保证扩大竞争优胜者的数量;通过随机抽取以形成小组的方式保证大部分学生均有可能成为某次竞赛实验的优胜者。

2)竞赛式教学中的教师引导

在竞赛式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以保持学生的竞争活性,防止学生由于一时的失败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竞争式教学当中。

3.2利用技能大赛为平台开展以老带新的学风建设活动,推动由高年级至低年级的学风传递

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省内职业技能大赛、学院职业技能大赛的多样性结合使得每个专业内的多个年级学生有了共同学习和努力的环境,这为学风由老到新的传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用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组织和引导新老学员的学习和竞争从而推动由高年级至低年级的学风传递。具体组织引导方式如下:

1)通过竞赛式的以老带新方式,创造短期内的学风传递环境。

通过组织校园职业技能大赛提供竞赛平台,以高、低年级队员组合成小队的方式进行小组式竞赛,在赛前培训中提供高、低年级间以老带新的环境,让低年级同学拥有与高年级同学共同学习的短期经历,初步形成学风传递的先期条件。

2)通过多样性的通讯手段加强新生与老生之间的联系,形成长期的学风传递土壤。

第12篇

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免不了有客观性质的缘由,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程度上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相关决策者对于学生教育与认知水平重视不足引起的。具体的原因可划分为:教育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门领导对于学生管理问题认知程度不够,具有获取潜在利益的自私目的;学生对于个人学习不重视,对文凭与能力的认识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敷衍不落实的普遍现状。

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建议

为了能尽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相应的改进效果,必须从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举动来彻底改善当下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1、适当进行家庭跟踪式管理

目前的院校学生免不了依旧存在一些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教育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质量就可以采取家庭跟踪式管理,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下不断提升学员学习的动力与效率。

2、提倡个性化管理的方针

学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存在着心理或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实现个性化管理可能会对这些学员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结合管理方式的个性化,让学员真正认识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调动学员在学校学习的动力。

3、细化管理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首先要在制度上下功夫,细化各项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切实管理,学生一旦跨入学校大门,相关负责人包括班主任和教务部就要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背景了解,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制度培训,促使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尊重敬畏学校树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赏罚分明的制度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

4、加强班级领导层建设

配备专门的班级主任,为学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有利的管理条件。逐渐培养班级管理特色,形成良好的班级班风,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待人处事,自我管理,最大化的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加强自身修养与奉献意识,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达到双赢的目标。

5、普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平常琐事,还是决策大事,决策层都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处处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杜绝自私的地下利益链现象,增强学生不断向前学习的主动性才是王道,在班级凝聚力的推动下促进学校校风的形成。

三、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探索

在工作人员多年的辛勤探索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逐渐改善了学校面貌,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效益达到更大化,具体可总结为如下探索启示:

1、管理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

当下学校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往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者采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学校决策者切实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着想,管理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迅速提升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水平。

2、家庭跟踪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形成

部分学生思想正处于浮动状态,会出现缺课现象,由于个体化特征明显,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家庭跟踪式管理模式的形成,得到了学生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大力认同,通过对学生学校内外成长情况的细致了解,有力于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力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

3、管理工作者自身内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既然选择或被选择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就应当肩负一种岗位的责任使命。通过自己内在的感情素养,逐渐感化或扭转个体学生的错误个性特征,这是学校正确从事管理工作的根本,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成长期所获得的修养和知识,直接影响着院校的学风建设与管理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