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9 23:06: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风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说到学风,一般认为它是学习风气的简称,主要是学生的有关学习的各方面表现,主要指学生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信心、毅力和兴趣等。其实,学习风气不仅仅是学生的表现,它还是一所学校的综合形象。有学者认为,学风建设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促使良好学风形成而建立的机制,由各种与学风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组织、人员(教师及学生)、环境等组成,实际上是对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阶段是继青春期后又一个重要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很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在大学校园中里影响学生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可以规正学生的“三观”。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重任。为了切实解决学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也是为了对学生的成才负责、对学生家长的重托负责、对学院的发展负责,必须切实抓好优良学风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校方面。目前虽然学风建设引起了各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但是很多措施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付诸实施。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不断扩招,给学风建设带来巨大压力。许多学校合并成为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这些高校的建校时间较短,招生压力较大,一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等学院的发展定位等方面,学风建设问题还没有放在高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考核上更看重科研,反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使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做研究发论文上,而把最本职的工作课堂教学放到了次要地位。教师对学风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要求不高,长期下来,学生的不良学风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此外,有些教师只管教不管学,对于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出勤率都视而不见,更有甚者认为课堂纪律是辅导员的事,而辅导员则认为课堂是任课教师的课堂,辅导员的参与会影响任课教师上课,这样的想法使课堂纪律成为一个皮球,在教师与辅导员之间推来推去。
3、学生方面。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动力,高考失利来到高职学校,破罐破摔,自甘堕落。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对专业课、实训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能认真对待,对公共课、基础学科等理论课不够重视,更有甚者为了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参加多个协会和社团,最后导致学业荒废,本末倒置。
4、社会方面。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学风造成不良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诚信不足等不良风气流行甚广,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使部分学生有了“读书无用论”的想法,一部分学生在课上、课下、考场上,都带上了强烈的功利实用和投机取巧色彩。由于大学生对当今社会没有深刻的见解和认识,不能够清晰地辨别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使一部分学生心浮气躁,不能静心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态度。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人,同时也是大学生的朋友,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应起到榜样作用,以自身人格魅力和负责的态度去感化帮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教育应以引导、说服方式为主,避免强势的批评和粗暴的训斥,换位思考,以家长的身份或兄弟姐妹的亲情去关爱关心学生。
2、做好监督管理,规范任课教师行为。学风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辅相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有句教育名言“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学校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主要措施有:
(1)在不同时期召开形势多样的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并及反映学生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强化教师“师德”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开展多样的教学研究、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等活动。开展各类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学习目标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学习意志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学习品格
“十”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四)学习态度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五)学习方法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整体学风的建立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三)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形成必要的执行与管理机制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在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四、结束语
1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现状
由于独立院校的录取分数较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造成了独立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不高。很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之后,面对低于自己和家人期望的环境,他们的成就动机很低。同其他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会有强烈的自卑感,加上高校宽松的外部环境,造成了许多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继续奋斗的目标,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大学应该做些什么。他们不以自身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只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混到一纸文凭。于是,整天浑浑噩噩,贪图享受,碌碌无为,无故旷课、早退、迟到,在教室睡觉、玩手机,课余时间沉迷于网络,以至于考试时频频作弊。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新思潮、新事物不断涌现,诸如读书无用论、一夜暴富等观念,对学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学校也已经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地方,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已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而建设班级良好学风更是无从谈起。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又是学院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帮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协调者。建设良好班级学风,离不开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可以说,辅导员工作对班级学风的形成发挥着巨大作用。
2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2.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始终处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独立学院的学生思想相对活跃,容易受社会上新思想、新事物的影响,使得个人的想法丰富多样,但由于年龄等因素经历不够,很多时候无法准确判断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至于大部分学生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进入思想误区。这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独立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引导为主,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从思想上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努力学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如面对社会上纷乱繁杂的诱惑,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我们为什么来到大学”或者“如何充实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等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讨论对大学的规划,以及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不好之处。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我要学”,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班风。
2.2重视班委建设,明确职责分工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组织。学院各项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和实现的。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全面地负责班级工作,只有重视班干部的建设,才能使班级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得力的班委是辅导员的好帮手。辅导员要组织和领导所带的班集体全面落实学校要求的教育计划,并且从学业、品德和生活上培养全班学生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人才。独立学院辅导员不仅带班较多,而且平时的琐碎性事务也较多,因此不可能长时间与学生相处。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要重视班级干部的培养。辅导员要坚持对班委给予适当的指导,明确班委的职责,坚持一切以建设良好班风学风作为班级工作的方向。各班委“分工明确、团结互助”,除了做好本分的工作之外,也要主动和其他班干部沟通协调,并及时帮助其他班委。作为整体的班级建设,应坚持分工与合作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带动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3利用森林效应,加强学风建设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萎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雨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之为“森林效应”(ForestEffects)。在良好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运用森林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造成了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千差万别。因此,从事班级管理的辅导员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一方面,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通过千千结对,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实现双赢,彼此之间扬长避短,相互监督,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平时要坚持召开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会,由班级学习委员带头,其他班委相互配合,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拿出来,供所有学生分享和讨论,帮助同学有重点地复习,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班级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作者:刘红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1、高校因素伴随着高校自身研究生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工作并没有及时跟上,目前高校更加关注本科生的管理和培养,针对本科生出台了许多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和举措,但是针对研究生的措施相对较少,或者实效性不强。在教育管理人员配备上,大致是一名负责研究生工作辅导员对应研究生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结果是研究生辅导员需要面对众多的研究生,精力不足,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业,但往往是导师忙于自身课题研究,对仍处于研一阶段课程学习的研究生新生疏于管理,思想上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出现研究生新生管理培养的空隙,导致出现学风问题。
2、个人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给广大研究生新生创造了多方学习的媒介和空间,研究生新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获取各类知识信息的渠道广泛,但研究生思想不稳定,学习不在是研究生的唯一目的,部分研究生新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个文凭,这就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纯,理想抱负水平不高,科研钻研吃苦耐劳精神欠缺,体现在研一课程学习上存在着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现象。
二、加强研一新生学风建设对策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共同负责,学校应成立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级领导为组长的研究生学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生特别是新生学风的整体领导工作。各二级学院是直接负责研究生新生学风的学院,必须制定适应研究生新生的学风建设综合体系,保障研究生新生良好学风的养成。
2、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各高校针对本科生新生始业教育的体系较为完善,但针对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往往忽视,在研究生新生迎新工作完成以后,就基本任由研究生新生自由发展,应重视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工作,内容应包含学业教育、学术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研究生新生树立良好的学风。
3、设立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制度研究生具有学业导师,但是学业导师在研究生一年级阶段往往忽视管理,这个时候应设立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制度,以填补教育的盲点,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可以由学科内德高望重的教授担任,一位研究生新生德育导师负责管理一个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学生提供学业交流咨询的平台。
5、设立研究生新生学业专项奖学金学院、学科应针对加强研究生新生学风建设工作设立研究生新生专项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学术水平提升较快的研究生新生,鼓励研究生新生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提升自身科学研究水平,并在学校或者学院的优秀表彰大会上颁奖表彰,提升全体研究生新生对学习的感知水平。
6、设立研究生新生专职辅导员各高校目前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设立研究生辅导员,但是研究生辅导员面向各个年级阶段的所有研究生,研究生辅导员无法做到细心关心到每一位研究生。设立研究生新生专职辅导员,专门负责研究生新生的学风建设工作,工作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精力,为研究生新生学风工作提供队伍保障。
7、开展丰富多彩研究生新生学术活动学校、学院研究生会要充分发挥研究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以研究生学风为主题,设立丰富多彩的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例如定期开展各类学术讲座,包含文献检索、论文撰写、英文翻译等,浓厚研究生新生学习的氛围。
一、影响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一是当今多元文化对高校学风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种先进文化大量涌进为我所用,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腐朽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是非对错,以致他们在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混乱和偏差,引起了部分学生质疑大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从而丧失学习动力。二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因素显现。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和学生呈现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滋生,大家一味追逐物质享受,学习的目标被涂上功利的色彩,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实用知识感兴趣的功利和投机色彩的学风,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三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中国,学生奉行的都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模式。抹杀了个体兴趣和个体需要,滋长了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扼杀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习变成了漫无目的的简单重复,缺乏生机和发展。四是就业形势的错误导向性。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期,一些保障制度还不健全,这样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无限化,扩大到学生家庭的整体社会关系的竞争,造成了“成绩好不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成绩差照样找到好工作”现象,致使高校学习风气受到了影响。此外,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使得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中生打工工资比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工资高的现象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学校环境因素。一是学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育的“产业化”趋势使得部分高校过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忽视高等教育规律,而以企业管理模式来办学,盲目扩招增收,办学仅瞄准招生和就业升学率两个方面,而不重视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二是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学生指导管理机制,对学生学习管理、成长发展和学业预警存在工作盲区,在学风建设上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三是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固然大多数教师是“德才兼备”,但有些教师不良的行为也会影响到高校的学风。部分教师缺乏爱心和责任心,具体表现在: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态度敷衍,随意性调停课,学生作业批改潦草,监考管理不严等。更有些教师利用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考试等索取好处,。四是校园硬件设施落后。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滞后,校园环境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
3.学生个体因素。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有些同学认为上大学仅仅是为混张文凭,大学学习就是“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有些学生盲目从众,选择考研或考各种资格证,忽视对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研究。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的大学生均是“90后”独生子女,自律意识较差,不珍惜大学学习时光,贪图享乐。三是学习动力不足。由于我国在初高中阶段没有实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高考之后的专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学生往往在家长或者亲人的推荐下选择学校或所学专业,学生个体毫无兴趣。四是朋辈的负面影响。在高校中,一些学生往往受到高年级师哥师姐的朋辈负面影响,都对学风建设起着消极的作用。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和着力点探析
1.找准高校学风建设有效切入点。首先要创新理念,明确学风建设的任务。我国的高校学风应传承五千年来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文化成果,树立多元人才质量观。我国的学风建设要更新理念,适应中国的特殊国情,对现有一些不适宜的理念要废弃。特别是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观念转变为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风建设水平。其次要创新内容,丰富学风建设的内涵。在信息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诉求等方面都有新的需求,必须适应形势发展,不断创新学风建设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风建设,以丰富学风建设的内涵。在学风建设中创新开展素质拓展工作,整合现有的教学实习、创业就业和校内社团组织等资源,建立一套模块化、系统性、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学风认识。建立一套动态大学生生涯预警体系,及时针对每位学生近期远期目标实施评估,让学生在动态评估中树立能力为主的评价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点带面,带动学风建设向良性方向发展。创新学风建设的奖励表彰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奖励体系,既要重视拔尖同学的引领作用,也要注重多元个性人员的提高,让人人在学风建设中都有成就感。最后要创新方法,提升学风建设的成效。变单一学风建设方式为创新各类学生社团建设,以社团建设为依托,通过学生自娱自乐的自组织举办学术类、科技类和文艺类等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学风建设工作。创新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的网络服务学风建设,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鼓励教师从事教科研“,晒晒”教师成功的不寻常经历,引领大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和实践锻炼探索,引领学风建设的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对学风形成有效制约,在刚性制度督导的同时,需要人性化地实施动态预警。
2.强化高校学风建设可行着力点。首先,夯实基础,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大学新生首度告别父母踏入象牙塔,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状态,缺乏有效的学习目标。需要在学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选择科学的指导方案,通过个性化指导准确帮助每一位同学认识大学,从各个维度带动高校学风发展,推进学风建设。其次,增强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当前的学习型社会倡导“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高校应该是学习型社会的“排头兵”,需抓住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一着力点,不断增强其学习动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不能有“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还须建立社会、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教学动态反馈机制,及时迅速地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实用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对课程、教师和实践有更多的选择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习热情。最后,优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风建设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着感染熏陶的作用。就高校这个微观环境来说,一是要加大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改善设施,美化环境,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在学风建设中能起到奖励和惩戒的引导作用;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和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优良的学风建设氛围。
作者:邱峰周亚军单位:盐城工学院
①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的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据之目的,应该积极的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模式。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影响着教育质量与教育过程,高等院校要加强学风建设以促进高等院校的培养培养目标实现。②优良的学风是建设高水平院校的内在要求。高等院校的发展需要具有优良的学风氛围,学风建设成果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办学内涵的集中反映。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促进高等院校的发展,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方式的主要途径。③优良学风是实施文化强校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影响着高等院校的文化内涵,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具有一定特色的学风作为支撑。进行学风建设,是实施文化强校的一个重要内容。优良的学风,是经过很多代人的积累和锤炼形成的,是高等院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等院校的宝贵财产,也是高等院校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方面的问题
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但是具体到高职院校由于其高考成绩一般,选择高职院校是迫不得已的,他们对于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缺乏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积极性,他们对于相关的知识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同时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认为既然已经参加了高职教育,就等同于获得了高等教育的学历,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没有高中时期的劲头了。②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性高职院校的生源受到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社会影响力低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高考人数数量在降低,而高等院校在逐渐的扩招的现实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生源出现了招生危机,有的学校根本上就招不到一半的学生,即使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其文化基础薄弱,他们的文化行为习惯不正确,因此他们在入学之后,表现出迷茫,进而出现了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的不良现象。
2.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
①学风建设指导观念落后要营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有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学风建设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当前的学风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忽略对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引导和人性关怀。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学风建设方面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证性研究很少;研究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比较多,研究学风建设主体能动性的少。②学风建设制度不完善,制约学风建设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注重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和直接参与学生管理人员的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其它系统要素在学风建设中的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完善,只注重教师的教学功能而忽视了教师的育人功能。二是考试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成绩主要有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比例的划分存在较大自主性,甚至有的学校平时成绩能占到总成绩的一半,这导致有的学生试卷分数很低,总分也能及格。使部分学生认为学不学习,最后都能通过考试,从而放弃了日常认真学习。
3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考风建设,以抓考风促学风考风不正,影响学风建设。
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靠考试不择手段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蒙混过关。而对平时刻苦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未被抓获的作弊者考试成绩比自己还高,心里很不平衡,极大不公,这对学习哪有动力,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保证。而良好的学风在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上具有更大的作用,学风标志着学生有着“我想学、我要学”的思想观念。有学生说“:杭州是消磨人意志的地方”,其意是在杭州读书者没有压力,则会使自己变得无所事事。一些学生曾在来杭州学校之前,都说过自己要努力学习,但到了大学后真的努力了吗?有上进意识,但无付诸于行动。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养成了懒散拖拉的习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现象增多,有的上课迟到、睡觉,逃课旷课,有的抄作业或不交作业,有的沉迷于电脑游戏上课提不起精神,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靠作弊来混日子。因此,学校抓考风促学风的举措势在必行。①要加强学生的诚信和道德教育,考试作弊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诚信迷失和道德失范,诚实、守信、正直是每个大学生做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诚实品德,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和考试行为,把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自觉放弃作弊的念头。②要加强考场纪律教育,严肃考风考纪,充分利用校内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舆论宣传考试纪律和作弊的危害,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开展考风考纪教育,使师生熟知考试规定和考场纪律,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和作用,形成“遵纪光荣,作弊可耻”考试风气。同时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及时通报考试作弊处罚结果,使学生从心理上害怕去作弊,考虑其结果可能导致留级甚至退学,给自己染上污点,对自己今后的立身处世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3.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教学改革促进学风建设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浑浑噩噩,缺乏学习理想。学生在高中时代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学习目标,找不到自己的学习方向,没有了动力,读书只是为了顺利毕业,混个文凭“装门面”。有些学生虽然说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他们只是一味追求自己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与是否能够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联系起来。甚至有些学生现在还处于放任自己的状态,认为上大学可以轻松一下,好好的玩,放纵自己,遇到挫折,就会出现厌学情绪。总的说来,这些学生没有掌握大学教育的特点,对为什么学和怎样学都很茫然,完全机械应付以图“过关”。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
一方面由于高考成绩所限,对所报学校与所学专业的选择自由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很多学生进入了自己不满意、不了解、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志愿填报时,同意服从学校分配或者应家长要求,被迫选择相关专业。这些学生因为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所学专业,总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从而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出现厌学现象。加之,受社会大环境、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导致学生学习不投入,成绩不理想。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目标、缺乏自制力,平时懒于学习,厌恶所学专业等问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生违纪情况屡见不鲜,纪律松弛,常常出现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抄袭作业等现象,情况严重的甚至是考试作弊,缺考等。
(四)学习方法不合理
大学的学了有高水平的教师外,还要依靠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方法、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以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自觉为主,由封闭式教学管理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教学,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部分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依然采用中学阶段被动式的学习方法,因此他们没有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及时实现角色的转变,反而简单的认为大学生活自由,作业少,考试无压力,学习轻松。
(五)只注重社会活动
很多学生上了大学以后感觉时间自由,学习轻松,功课只要能过就行。这部分学生往往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忙于参加各种比赛、打工等,将大部分学习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在学习上却不思上进,最后导致功课多门不及格,严重的甚至最后留级、退学等。
(六)专业教师缺乏敬业精神
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学校迫切引进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业务素质不高,教学投入不足,上课马马虎虎,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导致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对任课老师失去信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加上高校学习设备仪器相对落后,教学计划陈旧,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大打折扣。
二学风建设问题分析
学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人才质量的好坏。因而学生学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独立的,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社会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第一,市场经济给学风建设带来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但是,市场经济也会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等价性导致高校专业的畸形发展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追求功利性。一些高校一味重视市场需求,不顾自身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匮乏,大量开设新的专业,而那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却得不到重视,极大的浪费了教学资源。而学生为了追赶市场、追赶时髦,盲目的追求新专业,轻视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过分重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和六级等工具性知识,忽视了对自己专业知识的研究,急功近利,扭曲学风。第二,社会舆论给学风建设带来的影响。21世纪的今天,更加强调的是大学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更加直接的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自然而然的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舆论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空前需求,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习风气高涨。另一方面,校内外的各种诱惑和刺激使部分学生难以树立远大理想。网络诱惑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使得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倾向。第三,现代网络给学风建设带来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展示出了美好的生活乐园,它确实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来源,促进他们的学习,方便信息的交流。但是,在网络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们带来负面效应。例如网上一些不健康的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不断出现等。但是毒害最深的还是网络游戏,它对学生影响巨大,好多学生因此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中途退学。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以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真正的可以为学生服务,已经成为学风建设中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自身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第一,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很多学生考入大学以后,认为大学不需要在学习上多下功夫,能顺利毕业就行,学习上没有压力,缺乏动力,导致部分学生思想上忽视学习,处于迷惘状态,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第二,学生的学习心态失衡。很多学生无法承受学业、就业、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产生厌学心理;不少学生抵抗不住各种因素的影响,整天沉迷于网游,不去上课;还有学生热衷于谈恋爱、做兼职、参加社会活动而荒废学业;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失去学习信心。第三,学生学习品质的缺失。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降低,入学机会较多,部分从小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这些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较差,遇到学习方面的挫折就会放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学生家庭环境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家庭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的指导和关心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奋发向上的刻苦学习精神形成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正确处理子女在大学阶段的教育问题。不少家长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的需求,忽视精神需要,他们错误的认为孩子上大学了,成年了,所以家长就不需要再监督和教育了,在学习上也不用指导,不再关心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非常的散漫,没有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实际上,家长的言行还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些家长直接告诉学生,毕业以后他们会通过关系解决工作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就指望父母的安排。所以,在学风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因素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第一,管理制度不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机制还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机制和措施,很多流于表面形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还过于陈旧,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达不到预期期望的效果。第二,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由于学校机制不完善,现在很多教师包括辅导员老师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缺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致使不能解决学生实际思想问题。还有一些专业课老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他们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旷课、迟到也不闻不问。这些都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建设。第三,教育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学校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学生人数的增加无疑对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部分学校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动力、自控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必须找其根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可以通过座谈会、思想交流会、主题教育、讲座等多种方式,以正面教育为主,启发和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抓好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校学风建设问题。另外,我们还要注重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首先,邀请专业教师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从思想上认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想要在大学期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刻苦学习的精神。通过教育,积极帮助大学生摆正自己的方向,消除新生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引导他们继承高中时的优良传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主动投入学习。所以新生入学教育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健全机制,发挥辅导员作用
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又是学校领导建立和保持教学秩序的得力助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所以他们具有管理和育人的双重身份。因此,优良学风的创建需要他们发挥关键作用。第一,要求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教室,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加强与学生沟通和联系;加大对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等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二,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至少一周两次深入课堂,加强与专业老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完成学习任务。第三,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联系家长,通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及时反映学生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第四,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学生选课、考研、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
一、学风建设载体的概要
(一)载体的含义载体的释义有很多种,它的原意是指传递能量或者运载其它物质的物体,广义上的载体是指能够承载物质、知识及文化信息的物体。载体起初被应用到了自然科学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的综合性加强,各学科间相互交叉,使其运用到了社会科学领域中。载体在不同的领域其释义有所不同,例如:IT领域中,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生物领域中,载体是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中将目的基因转移至受体细胞的一种能自我复制的DNA分子。载体被应用到学风建设中,专指能够传递或承载学风建设的各种因素,要求其既能被教育主体运用,承载学风建设的相关信息,又要具备互动性,将教育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
(二)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学风建设载体的分类不同,根据外在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四大类,包括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1.管理载体。管理载体是指高校管理和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保证。管理载体针对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它被运用到教育活动中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殊关系,需要通过管理载体来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教育活动中和谐相处、共同进步。2.文化载体。文化载体主要指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具体指学校建筑风格、校风校训、学校规章制度、校园绿化环境等。文化载体对学风建设来说尤为重要,它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只有营造好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的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3.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指学风建设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它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所有教师和学生受到一定的教育。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活动载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切实有效的活动载体,像文化知识竞赛、学术讨论等。4.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对知识信息、文化观念等进行传播的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积广、影响力大等特点,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宣传手段。目前,传媒载体主要包括网络类、电子类及印刷类,其中印刷类载体是最古老的传媒介质,包括书籍、报刊杂志等;电子类载体和网络类载体是现代化的传媒介质,包括电视、广播、微博等。
二、加强学风建设载体的选择及运用
(一)加强管理载体的落实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正确的选择和运用各种载体十分关键,它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实效性。管理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有效手段,只有加强管理载体的探究,更好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才能使管理载体发挥其教育目的。1.教师的管理。在学风建设中,教师是组织者,是建设教风的主体,只有对教育主体进行管理,建设良好的教风,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为学风的建设打好基础。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着整体教学质量,为此,一定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在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学习的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2.学生的管理。学生是学风建设的实施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只有加强班级管理,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端正考风,避免作弊、造假等不良风气的发生,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运用管理载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二)有效地运用文化载体文化载体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基础性载体,它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实现的。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产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净化校园文化,陶冶广大师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前提,它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的建设,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它是教师和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我们要利用文化载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使其帮助学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建设的一部分,为了避免校园内不良风气的滋生,需要用制度是来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学校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并加强制度宣传力度,使广大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指环境文化,美化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校园环境是高校建设风格的重要体现,只有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校园环境,通过雕塑及其它景观来突出校园文化的主题,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三)扩展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体现,它的运用情况直接关系着学风建设的效果。要正确的运用活动载体,首先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活动类型,通过活动的实施来达到相应的目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个体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了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还要进一步加强活动监督力度,指导活动正确的进行,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完善活动保障机制,优化活动评价机制,使活动载体能够长期有效的运行。
(四)综合运用各种传媒载体传媒载体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正确选择和运用传媒载体,对学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传媒载体逐渐增加,我们要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传媒载体,增强传媒载体的实用性。首先,要加强传媒载体的研究,传媒载体的种类颇多,新型传媒载体的出现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备受大学生的欢迎。为了更好的利用传媒载体,我们要深入研究传媒载体的优势,充分发掘新型传媒载体突显的视觉、听觉魅力,将其与学风建设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次,利用传媒载体促进师生交流,印刷类载体的运用主要通过校园报刊的发行进行文化知识宣传。电子网络载体的运用要比前者复杂,可以通过博客、即时工具等建立师生间的交流平台,使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充分发挥传媒载体的互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良的校风是办学成功的重要前提,高校只有加强校风建设才能提高优秀人才的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分建设的载体逐渐走向多元化,许多新型的载体对学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优化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我们对文化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及传媒载体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运用,抵制校园中的不良现象,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者:王恩娟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及规范作用.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当前,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实现高校质量立校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学习风气息息相关.因此,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程,有效地发挥学风建设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校园氛围,是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1.2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又是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根本途径.
1.3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保证学校稳定的巨大动力
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愈加重视学风建设,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都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整体学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仍显不足,有效促进学风建设的相关路径和方法仍在不断地探求和摸索之中,只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留给高校的时间越来越少,所有高校都想在教育市场上获得主动,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创建学校品牌,然后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扩大知名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并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来扩大知名度,找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2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内涵与组建原则
古代《学记》中讲,“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风建设中,以学习小组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障,过程管理为手段,将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互助学习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学习互助小组制度,不失为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积极尝试.
2.1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即借助于班级分组缩小管理单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助学习制度.新生入学后,在各班按照高考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立学习小组,每小组大约6~7人,设一名小组长,各小组内组成帮扶对子(不存在排斥),小组自行制定学习活动计划,按月召开座谈会,检查、反馈活动效果,每学期末对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交流推广.
2.2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的基本原则
(1)组长负责制原则.
首先,一个学习小组须有一名成绩优秀的组长,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和后进生要保持数量大略均等,这样通过“一帮一”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其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同时成绩好的同学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学习互助小组组长一般要经过选拔产生,通常由政治觉悟高、品德修养好、学习成绩优异、自身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担任;再次,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定时带领自己的组员到自习室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或组长的讲解能够迎刃而解;最后,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长学院要给予相应奖励,并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优先考虑.
(2)人数适中原则.
为了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每个小组成员数以6~7人为宜.(3)异质性原则.由于互助小组是混合型封闭式小组,组员由同一班级的学生组成,所以要特别强调成员的异质性.为扩大交流面,同寝室成员要拆分到不同小组,小组内男生和女生比例要匀称,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要有高有低,各小组之间学习成绩要均衡.
(4)开放竞争原则.
各组学习成绩与能力旗鼓相当,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使各组间形成竞争态势,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做充分准备,力争取得理想的效果.
(5)平等尊重原则.
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都有为团队献计献策的权利,也都有为团队贡献力量的义务.
3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日常建设
建好互助小组以后,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借助于各项制度对互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做出具体明确的分工,制度建设是学习互助小组取得进展的关键.在制度的框架内,小组成员不但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帮助他人完成任务,进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同学们创设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奋发成长的和谐氛围.
3.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加强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建设,保证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学习互助小组管理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选拔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培训方案》、《学习互助小组组长考核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条例》等,为学习互助小组组长的管理、培养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并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3.2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学习小组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1)学的选拔.
学首先必须热心于互助小组工作,对自身的工作及努力方向有清醒的认识,思想品德良好,政治责任感高,工作中能秉公办事、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学必须自身学习成绩优异,头脑灵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保持自身心态不受外界干扰,而且要善于把握同学的心理动向,这样才能胜任学习互助组长工作.
(2)学的培养.
学任职之初也许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各方面素质,因此进一步的培养便显得愈发重要.对于学的培养,应坚持岗前集中培训与岗中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和追踪反馈相结合,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经验总结.工作初期可实施“老带新”方案,即由上届的学带新一届学,后期要做好工作交接,使学习互助工作薪火相传.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还要贯彻培养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既要为学提供锻炼机会,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
(3)学的考核.
为激发学的工作热情,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学考核机制必然要提上日程.学的考评应侧重品德、实绩及个人成绩三个方面.品德考核的是学的奉献精神,实绩考核的是学对班级总体学风建设所做的贡献,个人成绩考核的是学在开展工作时,是否能做到学习、工作统筹兼顾,这也是考核学是否胜任的根本前提.对于学的考核,应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调换,从而增强学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有效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学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学队伍建设,保持学习小组的活力,同样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学习小组活动中,首先要积极宣传学习小组为同学们提供的宝贵锻炼机会,完备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次,对于参与工作的学要及时颁发聘书,对于表现优秀的颁发优秀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再次,要将学纳入梯队后备学生干部队伍当中,并且优先推优和就业,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学习小组活动中来,从而为班级的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4结语
信息学院设有6个本科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以下简称为计算机、软工、数媒、电信、通信、物联网),从2013年秋季开始,以上6个专业全部按照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实际招收488人(含1人当兵保留学籍),编为16个行政班。本科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实行“1+3”培养模式,即大一施行大类课程培养,大一结束后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学习成绩,在专业大类中重新选择专业,并完成后面3年的专业学习。学院为每一个或两个行政班配备一位班主任。大二专业分流后,取消原有的行政班级,宿舍保持不变,将同专业的学生重新编成专业班级进行管理,同时重新调配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全年级配备一位思政辅导员,全程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2大类培养模式下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从大类的课程
设置来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丧失从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再到专业分流,学生对专业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专业的认同感逐渐丧失,进而影响学风建设。
2.1.1大类专业培养方案不完善
大类招生及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学生的培养方案里,除了校公选课,全是原来非大类招生时各专业的公共课,只不过是将已经分开上的公共课放到一起上,大类的平台课程成为原有课程的“大拼盘”或“大杂烩”,没有体现大类或者通识的特征,使得专业既没有大类特征,又无法体现专业特色,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渐失。
2.1.2专业基础课设置学生不满意
为引导学生进行大类课程的学习,信息学院开设了专业基础课,以信息基础导论课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第一学期安排了6次,由各专业负责人讲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就业前景等,全年级在大的阶梯教室统一上课。考虑到第一学期超级大班上课效果不理想,在第二学期调整上课模式,总共安排了11次讲座(计划每个专业2次,因为个别专业耽误,实际安排11次),每个专业分别请校外、校内专家各讲一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听6次即可完成学分。据调查,对信息技术导论课的满意程度,6.6%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22%认为比较满意,48.9%认为一般满意,14.9%认为不满意,7.6%认为非常不满意。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导论课的满意度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主要是学生觉得每次导论课的讲座都演变成每个专业拉生源的讲坛,每个专业并没有真正沉下心去精心设计导论课。而各个专业之间所讲的内容之前没有沟通协调,所讲内容许多方面有重复,如此上法,学生必然对课程不感兴趣了。不仅导论课如此,据调查,第一学年电子信息大类基础课对于未来本专业学习的影响,9.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22.1%认为比较有帮助,24.8%表示不知道,24.8%认为有点帮助,19%认为毫无帮助。由此可见,学生对大类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2.1.3部分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
专业教师管理的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上,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上采取放羊式管理。一方面各专业希望在专业分流的时候得到又多又好的生源,另一方面部分专业教师甚至班主任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许多教师主观认为,现在班级的学生,自己拼命地教、认真地管,最后有可能会分流到其他专业,觉得这样做“吃亏”了。专业教育缺少了专业教师的参与,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缺失,对专业的未来不甚清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2.1.4专业分流方案不合理
信息学院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平行志愿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此专业分流方案以学生一年内的学业成绩(不含军训、始业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成绩)作为分流的最主要依据,这样做一方面以考试分数为准绳,公平公正,保证专业分流工作的平稳有序。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许多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但专业课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的利益。这些学生在选专业的时候,由于学业成绩比较低,往往是“被”选了专业,从而失去对专业的选择权。在大二上学期期中后进行的调查显示,从对现在的专业满意程度方面来看,6.7%的学生认为非常不满意,17.7%认为比较不满意,44.8%认为基本满意,23.4%认为比较满意,7.4%认为非常满意。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基本满意这几类相加起来,其结果可以认定为“满意度不够高”。专业分流后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并不高,对专业的认同感也就不强。不管是专业培养方案还是专业分流方案,都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在这种形势之下,谈学风建设必然有较大难度。
2.2从大类的学生管理来看
学生对专业班级归属感缺失据调查,专业分流后关于宿舍分配问题,70.6%的学生愿意住在原宿舍,11.9%希望按新班级重新分配集中住宿,17.5%觉得无所谓。在人际关系方面,44%的学生愿意与原来宿舍的同学交往多一点,37.3%希望与原来班级关系较好的同学交往,18.8%希望与新班级的同学交往。在专业分流后因班级学生重新组合导致班级凝聚力方面,54%的学生认为会导致凝聚力变差。鉴于大部分学生反对重新分配寝室,专业分流后信息学院没有采取重新分配寝室。大类模式之下,仍伴有弹性学制、学分制、选课制的实行,造成同学不同寝、同寝不同班、同寝不同学。学生在原班级中都已有自己的社交圈,这些社交圈通常具有的很大惯性,造成学生很难融入到新建班级中去。因而,导致班级缺少凝聚力,班级概念十分淡化,很难开展集体活动。在新班集体,学生之间不熟悉,班级观念淡漠,班级凝聚力差,班级归属感缺失。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相对比较难建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给学风建设带来较大的困难。
2.3从大类的学生自身来看
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感迷失按大类招生虽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造成心境浮躁,走偏方向。在对上课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15.1%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基本能集中精神的占48.7%,经常心不在焉的占33.6%,完全不听的占2.6%。统计显示,至少有1/3以上的学生对听课的兴趣并不高。之所以对听课兴趣很低,据了解,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在关于毕业后规划的调查中,比例最高的是没想好,达到36.4%,其次有12.6%选择进入私企,13.8%选择自主创业,11.5%希望进入国企,选择进入外企、考公、出国的人比例最低。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来,对未来的人生规划1/3以上的学生不知道未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调查大学生“学习以外都做什么”时,17.9%的学生在玩游戏,13.7%在参加社团活动,5.1%在兼职,5.4%在恋爱,16.9%在睡觉,17.9%在看视频,8.9%在网购,13.1%在运动,1.0%在做其他。从这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除了基本的学习之外,最多的学生是在玩游戏、在寝室睡觉或者在看电视,而这种状态正好说明了在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面前,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迷失。之所以出现这种迷茫的状态,不是自己不想学,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从哪里开始学。
2.4从大类的分流结果来看
挫折感与压力感交织挫折感与压力感交织,主要是由专业分流后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的。差异性集中体现在专业两极分化严重:专业之间的差距不仅停留在学生人数的差异,也反映在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上。是专业分流后各专业的学业预警人数,以及获得奖学金人数的统计结果。3个专业在专业分流后,生源数量少、质量差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优秀的学生领头,其专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都会受到影响。在现实中,在学生自己眼中,甚至在教师眼中,这是最差的一帮学生,其他选到自己满意专业的学生,也会流露出对差生的蔑视。慢慢地易形成“某些专业是好班”和“某些专业是差班”的印象。人们都习惯在被鼓励的环境下成长,但长此以往,对电信、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学生来说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使许多学生产生挫折感,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但与此同时,专业分流后,好学生集中的班级竞争压力大,按照专业人数比例分配的奖学金、评优等异常紧张,而且学生锻炼机会也较少,自身发展受到限制。专业分流的规则是按照学业成绩排名进行分流,易造成这样严重的两极分化。两种极端都易使学风扭曲,这种不良的学风会传染给其他学生,不利于班级管理和专业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培养和学风建设。
3大类培养模式下学风建设的对策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促进学风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解决好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3.1完善的始业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先导
在大类培养模式之下,需要依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调整完善始业教育。首先,始业教育中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大类模式之下,不是弱化专业,更不是抛弃专业,恰恰相反,是要强调专业的重要性。强调专业的“专”,并不妨碍大类的“博”,“专”与“博”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相辅相成。只有对专业有目标、有追求了,才不会有厌学情绪,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真正乐意接受大类培养模式。专业思想教育不能局限于专业教师,可以请学长、校友等全方位联动,形成合力。其次,始业教育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激发人生动力。不仅如此,职业生涯的课程最好能前置,先入为主地安排此课程效果会更佳。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理论,诸如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论、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使大学生能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个性、长处与不足,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自觉地将目标规划转化为行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使主体性意识明显增强。通过理论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大类培养阶段就明确专业方向或职业方向,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大类课程,培养自己的兴趣点。
3.2合理的大类课程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首先,完善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先入为主激发兴趣。根据调查,学生对专业导论课的满意度并不高,而这门课是大类的入门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人讲授。既可以请教师、专家讲,也可以请优秀的学生代表讲。但是,每次都要有鲜明的主题,每次的主题也要能串起来,不能散落而杂乱无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大类模式下并不感到导论课的“散、乱”,让学生学习起来有的放矢。其次,完善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权,建立具有“大类”特色的选修制。在大类培养模式下,亟需建立起完整的实质性的选修制,唯此才能在人才培养中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目标,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几门固定的课程,而应开发出一整套课程体系,给予学生在较大范围内的自主选择权,以便保持学生学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没有选修制,通识课程和大类课程就会失去活的灵魂。再次,完善专业分流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导向作用。专业分流,作为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于按大类培养模式一个集中反应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和调整点。如何进行科学的专业分流,学校在专业分流时,不应只看重成绩,而应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把个人的社会实践、各种奖项及在活动中的表现一并考虑。这样既有利于公正、公平,又有利于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倾向于利用综合测评的成绩作为专业分流的依据,而非仅仅是学业成绩。以综合测评成绩为依据,能完整地体现学生在大类模式下的学习概况,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3有力的专业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离开专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需要不断强化专业建设。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教育。从信息学院来看,各个专业就业前景都不错,没有冷热之别,但是专业自身建设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最终选择。每次上信息技术导论课,专业负责人往往会习惯性地宣传本专业未来美好的前景,容易把导论课演变为专业拉生源的宣讲台。实际上,通过调查,学生非常希望每位专业负责人详细地讲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不仅希望知道每个专业毕业后能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更希望知道每门课程要教会什么技术,要学生弄懂什么原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可以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大类导论课正好可以成为专业教育的良好平台,值得每个专业好好利用。其次,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大类培养不是“散养”,更不是“放养”,而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圈养”。在调查“何种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学风”时,有55%的学生认为“提高教师上课水平”能有效改善学风。正因如此,教师需要牢牢掌控教学主动权,将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圈”内,这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性教学方法,以教风带动学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有效的导师制度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信息学院对2014级新生仍采取大类培养,但从2014年新生开始在全校率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采取“双志愿,双选择”的原则。每位导师最多可以带7名学生,导师和学生需要经过双向选择,不能“拉郎配”。经过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最终签约的学生为356人,占学生总数的86.2%,每个月学院定期组织导师新生面对面交流。虽然第一次在大类模式下尝试导师制,没有达到对学生100%的覆盖,但考虑到大类分流专业之间可能出现的不平衡性,激发了每个专业的危机感,每个专业教师乐意通过担任新生导师来影响新生,进而在专业分流时把优秀生源吸引到自己的专业来。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使导师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专业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对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最了解,易在专业方面帮助学生们答疑解惑,进行个别的学业指导。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与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在导师制这个平台之下,围绕着导师这个中心,结合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小组。在导师的组织之下,既可以线上答疑解惑,又可以线下实践练习,形成线上与线下的学习互动,推动学风建设。
3.5健全的学生管理是学风建设的有力保障
实行思政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学长制)的三级学生管理模式,使思想教育与专业培养并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重点解决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感迷失问题。班主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从专业教师的角度解决学生对专业方向不明、认识不深的问题。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引领和班级重构,重点解决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丧失和专业班级归属感缺失问题。而助理班主任(学长制)一般选由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利用学长与学生之间的“朋辈效应”,给大类培养模式下迷茫的学生以示范,发挥榜样作用。学长制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平等的交流,实现从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柔性管理”。助理班主任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能够较好地实现“上下沟通,左右交流”,已成为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良好的学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行为规范和目标追求。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加强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内容。认识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把握学风的特性,是学风建设的逻辑起点。
1.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良好的学风具有同化育人功能,即学风对群体成员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及意志品质等具有同化作用。发挥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推进绿色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良好的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作用。良好的学风具有规范学生尤其是新生思想行为和观念的作用,能够强化学生过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与当下环境、学习、生活氛围相一致或趋同的因素,弱化或放弃那些异质的因素,使个体或小团体最终融入高职院校的主体文化当中。二是评价作用。良好的学风通过自身所占居的主体文化的特殊地位,在规范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同时,还势必借助舆论和道德手段,形成特殊的导向性评价机制,对个体或群体的同化结果予以认同和激励,以此保持良好学风的发展方向并助推其发展进程。
2.学风的主要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风的同化育人功能,就要深刻理解学风的客观性、差异性与包容性、发展性与局限性等特性,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切实提升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学风的客观性。学风的优劣、表现的强弱都是客观的,其内容与存在方式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学风的表征必然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相关联,也就是说,它虽然以一种群体认同的观念方式存在,但终究要通过专业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行为等渠道展示出来。因而,学风建设要以专业建设、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为基础。第二,学风的差异性与包容性。学风内容和形式是有所差别的,高职院校与一般大学相比,师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学校地域以及学生的构成及其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觉悟等差异导致各自的学风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不同办学理念、办学方向的差异导致各自的学风内容与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专业的学风内容也各具特色,有时同质内容的学风,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例如,高职院校中文史类专业的“好学”表现为多阅读,技术类专业表现为多动手,表演类、体育类专业表现为“动”,美术类、程序设计等专业表现为“静”。可见,学风的差异性与包容性是共生共存的,它允许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间的多元交叉存在和发展。第三,学风的发展性与局限性。学风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获得身心发展,具有继承和发展双重属性。当然,不应过高地估计学风的发展,它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和诱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发挥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取向、制度建设的内容、方向相吻合,辅之以规章制度与管理工作的强大执行力等因素,才可能将这一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进而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学习方法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难点分析
要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
1.一些高职院校缺乏文化积淀,短期内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历史短暂,或脱胎于中职、中师,或由师专转化而来,不仅缺乏大学精神的熏陶和积淀,甚至有的院校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把握不够准确,办学定位、发展方向等教育理念不很明晰,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校园主流文化尚待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此类院校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2.一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小、设置专业杂,影响学风建设。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前几年,部分省份对于高职院校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相继上马了一些规模过小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低层次重复。为生计,这些院校学科类别过多、专业设置数量繁杂,难以形成拳头专业,国家级、省级重点(示范)专业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过多过杂的专业设置拥挤在狭窄的校园空间里,不仅不能突出微弱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甚至部分专业之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上互相摩擦、出现内耗,使师生感到迷茫,难以把握和体现学风建设的丰富内涵。
3.一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制度执行力的欠缺,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大问题。这些院校有的由于经济原因,怕影响学费收入,一味迁就,不肯开除品行不良、成绩极差的学生;有的由于现行教育法律配套法规不够健全,对于该严管、该处罚的学生不敢处理,怕触动法律盲区,惹火烧身;有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对企业提前用工要求过分迁就,允许企业提前到高职院校招聘廉价劳动力;有的对个别教师在学生面前存在思想、行为不良现象置若罔闻。凡此种种,均为学风建设的极大障碍。
4.社会对高职教育的理解和认可程度不高,增大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难度。学生及家长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接受度有限,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专业思想不巩固,甚至出现其他心理、认知障碍等。由厌学情绪所诱发的外在行为,集中反映在师生关系上,高职院校师生冲突事件屡见报端。
5.学生来源、成分繁杂,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难的客观现实。高职院校学生有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个别院校还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个别院校在教育、管理制度的执行上,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不能分类别、分层次予以相应的专业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不仅加大了学风建设的难度,也进一步突出了这部分院校学风建设的紧迫性。
6.部分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使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雪上加霜。一些过热的专业、偏文史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通,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难开展,毕业生“专升本”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改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高职毕业生出口过于狭窄,加之社会上“拼爹”等现象的负面影响,动摇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混日子,这种消极情绪难免要弥散到其他同学和其他专业里去。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根本措施
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宜的学习方法体系。切实把专业思想教育与专业学法指导统一起来,进一步加大规章制度与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坚持学习过程管理与成绩考核验收工作相统一,辅之以牵手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校外文化活动等,推进学风建设。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的确立与专业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以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为起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以勤学苦练为乐趣的良好学习习惯。专业思想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知和态度,是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职学生一般缺乏清晰的专业意识和明确的目标与方向,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热情不高。为此,高职院校更要大力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首要工作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所学的专业,积极强化专业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把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整合起来,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才能促使学生确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才可能形成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即以专业思想教育催生学生的职业理想,以职业理想教育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以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促进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以个人良好的学习品质助推小组、班级、院系的学风建设。
2.坚持从严管理,向严格考核要质量。管理工作讲求“严而有格”“,格”的落脚点要放在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内部教育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上面。从严管理是推进管理民主化、培育大学精神的基本措施。“溺爱出败子”,一味迁就培养不出合格人才。将高职院校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底、到位,以严格管理为基础,以就业创业为目标驱动力,才能切实加强学风建设。从严管理的核心是深化改革高职院校成绩考核体制机制,坚持向严格考核要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以考促学”的管理理念,即依靠严肃考试风气带动学习风气。考场纪律严肃、命题信度效度科学合理、考务环节严谨、成绩管理严格,才能发挥成绩验收对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经验证明,高职院校把好考核关,学生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其他方面诸如生活、纪律、卫生等环节的工作,也就一顺百顺了。考试环节把关不严,学生如果仅凭考前突击或是借助作弊、送礼等不良手段就能轻松蒙混过关,必然导致学校教育的权威与效果大打折扣,学风建设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高职教育规律,创新成绩合成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确定平时表现、理论考试、技能考核在各门课程总成绩合成中的权重,才能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丰富内涵。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必须设有底线,不能因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而降低考核要求。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完成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影响工作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高职院校课业考核工作的基本构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积极加强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掌控,避免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当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免不了有客观性质的缘由,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程度上导致的结果,尤其是相关决策者对于学生教育与认知水平重视不足引起的。具体的原因可划分为:教育人员的责任心不足,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部门领导对于学生管理问题认知程度不够,具有获取潜在利益的自私目的;学生对于个人学习不重视,对文凭与能力的认识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敷衍不落实的普遍现状。
二、改进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建议
为了能尽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相应的改进效果,必须从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举动来彻底改善当下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具体建议措施如下:
1、适当进行家庭跟踪式管理
目前的院校学生免不了依旧存在一些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教育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质量就可以采取家庭跟踪式管理,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下不断提升学员学习的动力与效率。
2、提倡个性化管理的方针
学生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存在着心理或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实现个性化管理可能会对这些学员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结合管理方式的个性化,让学员真正认识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利于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调动学员在学校学习的动力。
3、细化管理措施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首先要在制度上下功夫,细化各项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切实管理,学生一旦跨入学校大门,相关负责人包括班主任和教务部就要对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背景了解,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制度培训,促使学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学校习惯,尊重敬畏学校树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赏罚分明的制度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
4、加强班级领导层建设
配备专门的班级主任,为学生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创造有利的管理条件。逐渐培养班级管理特色,形成良好的班级班风,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待人处事,自我管理,最大化的发挥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加强自身修养与奉献意识,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达到双赢的目标。
5、普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平常琐事,还是决策大事,决策层都要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处处为学生的将来着想,杜绝自私的地下利益链现象,增强学生不断向前学习的主动性才是王道,在班级凝聚力的推动下促进学校校风的形成。
三、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与学风建设的探索
在工作人员多年的辛勤探索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不断改进,逐渐改善了学校面貌,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效益达到更大化,具体可总结为如下探索启示:
1、管理与教育二者相辅相成
当下学校学生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往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如果管理者采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学校决策者切实从学生实际利益出发,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着想,管理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可迅速提升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管理水平。
2、家庭跟踪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形成
部分学生思想正处于浮动状态,会出现缺课现象,由于个体化特征明显,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工作难度。家庭跟踪式管理模式的形成,得到了学生监护人和学校老师的大力认同,通过对学生学校内外成长情况的细致了解,有力于学生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力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正常展开。
3、管理工作者自身内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既然选择或被选择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就应当肩负一种岗位的责任使命。通过自己内在的感情素养,逐渐感化或扭转个体学生的错误个性特征,这是学校正确从事管理工作的根本,教育工作者在自身成长期所获得的修养和知识,直接影响着院校的学风建设与管理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