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6-26 16:0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1.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强,使得部分高中生心理压力过大,同时,学校和家长的过度否定又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巳经变得十分突出,高中校园中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将幽默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应用,能够让高中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让高中生能够乐观、积极地进行生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1.2 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开始逐渐增强。当前形势下,部分高中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采用幽默心理学教育方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力疏导,并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1.3帮助学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使他们盲目地去追求个性,喜欢冲动。因此,当代的大部分高中生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幽默心理学应用其中,能够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理解别人,进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2.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幽默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2.1帮助高中生正确理解幽默的含义

对于“幽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幽默要适度,恰到好处的幽默可能会打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僵局,使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而过度的幽默和调侃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心,使人际关系变得恶化。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幽默心理健康教育时,要让他们正确认识幽默并理解幽默的含义。一方面,要区分“幽默”和“贫嘴”,一个幽默的人必然是有品位且宽容大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喜欢遇事钻牛角尖的人;另一方面,幽默是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对“幽默”二字的理解,让同学们充分参与其中,并将最终答案告诉他们,加深学生对幽默含义的深刻理解。

2.2在教会学生幽默技巧的同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社会生活中的幽默总体来说有着不同的种类,运用幽默心理学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幽默技巧,正确掌握幽默的各种形式。首先,幽默可以是社会性的幽默,掌握社会幽默的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定特定的场景,鼓励学生用幽默的方式彼此进行交流。其次,自励性幽默就是鼓励学生处在尴尬的环境中,要利用一种自嘲的方式将窘迫的局面进行化解,这样通常能够将被动转化为主动,并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例如:某校一学生由于成绩下滑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教师鼓励该学生采用自嘲的方式鼓励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使学生逐渐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不仅整个人变得非常开朗,而且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再次,幽默种类中有一种不值得鼓励的幽默就是“敌对性幽默”,这种幽默方式是利用他人的弱点进行人身攻击,容易让别人产生消极情绪。例如:某校一班级学生之间经常开伤害对方的玩笑,班级学生将这种行为当作幽默的一种,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间的这种幽默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幽默是不可取的,促进了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回弹性的幽默是在面对别人的攻击时做出的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往往不是具有攻击性的,而是用睿智来进行回击,幽默感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能够让人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使紧张的心情最大程度的放松。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幽默心理学对学生进行幽默教育的渗透,可以建立相应的“幽默室”,让学生学会用幽默的心态去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的压力,这样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变得越来越独立,还能有效地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培养。让当代的高中生能够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

3.结语

第2篇

(一)识别“心”问题

中小学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初步评估目的不在于诊断,而在于“适宜的时机为适宜的学生进行最适宜的帮助”,避免心理偏差累积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精神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以预防某些校园事件的发生,对于学生个体和学校都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识别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区分正常和异常心理,二是初步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从而作出是否自行干预或者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或治疗的判断。

1.识别正常和异常的能力。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区别主要依据郭念峰教授的“三条原则”。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的实质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应该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如果不一致,例如出现幻觉和妄想,那他的心理就异常了;二是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知、情、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心理过程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三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生活事件影响,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三个原则可以形象地用三句话来加以理解:是否听到或看到不真实的东西?是否在该哭的时候笑?是否一夜之间像变了个人一样?

2.判断健康和不健康的能力。

在心理正常的个体中又存在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定性层面可以参照新纲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教育内容,主要有(1)正确的自我意识;(2)较强的求知欲望;(3)稳定的情绪特征;(4)合理的耐挫能力;(5)和谐完整的人格;(6)良好的人际关系;(7)良好的社会适应。定量层面可以使用一定的测评工具,例如国际通用的《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或者自主研发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相比较而言,SCL-90比较适用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诊断,后两者更适合学校情境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问题内容是否泛化,能否自我调节,持续时间长短来作出学生心理问题是否严重的判断,为教师是否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提供依据。

3.形成心理问题处理流程。

教师在面对有疑似心理问题的学生时,需要作出分类判断从而针对性处理。第一步:分析学生问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排除生理原因,特别是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生理性症状时,可以根据情况建议家长带学生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体格检查;第二步:根据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作出是否接受精神科治疗的初步判断,如果学生出现了异常心理症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家长联系,建议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治疗;第三步: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作出是否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判断;第四步:如果学生只是一般的心理困惑或者个体发展上的问题,普通教师可以自行通过谈话、班级心理辅导课或者小团体辅导等方式加以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步判断只是为后续的针对性帮助提供方向,切忌乱下诊断,与家长沟通转介也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二)减少“心”伤害

1.发展同理能力。

学生出现违纪现象时,教师往往不容学生解释,仅仅以现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指责,结果师生对话中断,师生关系闹僵,教学管理反而受到阻碍。学生的欲言又止反映了现象背后有隐情,学生的内疚反映了个体内心的改变动力。如果教师读懂了学生心,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而读懂学生内心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说下去。

2.理解期待效力。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效应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被心理学教授随机指定为“优秀学生”的个体8个月后居然出现了成绩上的巨大进步!这个实验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教师的期待行为又引发了学生对自己的积极期待。从本质上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亲其师而信其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都说明了教师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影响。鉴于此,教师要坚持多奖励少惩罚的原则,通过鼓励,积极暗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培育“心”素质

1.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不悦纳自我是极其有害的。学生往往会对自己评头论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不仅学习成绩不好、相貌平平的会对自己不满,甚至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对自己不满意。因而,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培养学生悦纳自己,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主要包括:一是悦纳生理自我:性别、身高、体重、长相、青春期生理变化等;二是悦纳心理自我:心理过程(知情意)、能力、气质、性格等;三是悦纳社会自我: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等。教师可以通过填写认识自我的“周哈里窗”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通过举办班级“优点大轰炸”之类的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赏识自己,获得自信。

2.辅导学生设计自己。

时下的国内教育,学生上中学的目标就是考大学,上完大学以后干什么就不知道了或不去管了,所以不少同学考上大学以后就没有了学习目标。这种应试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养方式决定了相当多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或专业兴趣,很多学生觉得学这个也行,学那个也可以,或者干脆不知道该学什么,直等着老师或家长来帮他选择和安排。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兴奋点集中到在读的学业上,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考虑今后发展方向的人少之又少。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学段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哈佛目标威力实验”引发学生生涯规划动力,通过举办“价值大拍卖”活动进行价值澄清教育,通过“设计未来名片”等活动引发学生对未来自我的设计。

3.引导学生同理他人。

同理指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又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对于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同理对象主要涉及三个群体:家长、教师、同伴。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情绪脸谱”的活动引导小学生或者幼儿觉察不同的情绪及其表现,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立场的不同;通过“苏格拉底法”引导学生和自己原有的不合理认知质辩,扫清快乐情绪的绊脚石,建立积极合理的认知。

二、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建议

(一)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调节、控制情感和意志,增强意识、信念,支配行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而言,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和培训中的比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职前和职后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学校督导工作和绩效考核中的比重,例如,可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专业化水平纳入到我省学校心理辅导站评估中。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应把培养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湖南省一所高中的实验表明,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诸多层面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中小学学科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将中小学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三项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搭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基础”。浙江省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将教师的上岗资格分为A,B,C三个等级。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以来,浙江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的学科教师开始持有资格证书,越来越多的县市区教育局将教师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证书作为班主任任职的基础条件。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认证培训的重视“理论”忽视“实践”,重视“效率”忽略“积累”,重视“培训”忽略“指导”等问题也逐渐凸显,一些地方采用短期集中培训一周的方式对参训老师进行理论的“狂轰滥炸”,参训老师对知识无法理解,其次,教师们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专家的讲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读懂学生”,这不是专家的讲课可以教会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鉴于此,在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同时,要及时跟进培训后的跟踪指导,落实“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让教师做到知行合一。

(三)落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第3篇

关键词: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

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和谐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它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以及有效的引导,要通过家园合作的方法和措施,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具体措施和渠道,通过家园合作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的意义分析

1.提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由于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此,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心理发育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依据,拟定适宜的、针对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策略,更好地查找幼儿心理异常行为的根源,较好地达到纠正幼儿心理行为偏差的效果。

2.创设全方位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创设全方位、多角度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连接成为整体,共同促进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好地弥补幼儿心理行为中的异常现象和问题,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环境的效能。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一环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与家庭的密切配合,给予孩子最为温馨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去正确地获得社会上的各种认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关注度不足

尽管大多数家庭都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却没有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忽视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失。

2.幼儿园与家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不足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在这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不够畅通,没有形成长久、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依赖于班会、家访等方式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然而,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难以高效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幼儿园和家庭在知识结构、个体立场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难免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这就无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措施探讨

1.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重视度

要使家庭和幼儿园都充分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家园双方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做好幼儿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使幼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2.搭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

要搭建多样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合作平台,开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渠道,通过家长开放日、节日庆祝活动、亲子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较好地促进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还可以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平台之中,建立家园合作联系单、网络信箱、家长QQ群、微信聊天群等,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的日常化、网络化,较好地通过家园合作平台讨论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行为偏差,并通过商议的方式拟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更为通畅和充实。

3.建立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檔案

为了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情况,避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偏差问题,家庭和幼儿园要加强联系和合作,搜集、整理和归纳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要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状态,及时发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细微变化,从而较好地把握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发育规律,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完善和优化。具体来说,应当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中记录幼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心理特征、幼儿园的日常表现、家庭的日常表现、幼儿作品分析等,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状况进行及时、完整的记录,以更好地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育成长情况的综合分析。另外,还可以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使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都融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俱乐部的活动之中,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状态,更好地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4.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要丰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针对幼儿新生入园时表现出的焦虑心理和情绪加以关注,并适当开展幼儿入园适应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入园时的环境不适应心理问题。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可以选取一定的主题,开展以幼儿为主体、家长为指导和协助的角色游戏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心理适应性和抗挫折心理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可以搭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桥梁,通过丰富多样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方式和策略,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1(48). 

[2]杨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 

第4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第5篇

一、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形势喜人。从2005年起,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急剧上升,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并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然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也日益增多。这表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存在着如下不利因素的影响:

1、学科因素。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其大多数理论主要借鉴的是从美国高校引进的心理辅导初期的矫正模式,多停留在行为研究与心理分析的表面。至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工作更显不足,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简单地看做是“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而不是全体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教育的现象。

2、协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做好的问题,它需要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良性的社会竞争与投入,良好的家庭引导与配合,正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稳步前进的砝码。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社会、家庭缺乏统一行动,没有很好地协调,致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单打一的状况,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3、师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学资源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我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于普通教师队伍,以普通教师兼职为主,由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等方面的力量构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区域间差异较大。就上海和广州而言,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站。而江西省和湖南省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开课率较低,水平相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投入较少,形式单一,方法传统。在同一区域里也存在院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的院校重视,有的院校忽视;公办高职院校较民办院校要好,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其他院校要好。

4、教学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的、单调的、乏味的,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授根本不感兴趣,很难说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高职心理教育的研究应该探寻更多灵活的、生动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不少高职院校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心理问题教育,这是不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还应该涉及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相关内容。

5、经费因素。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国家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能低于人均10元,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达不到平均水平。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上来说,心理咨询需要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人员,即必要的软件和硬件措施,都依赖于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做好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要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国家要成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宏观指导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并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探寻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心理健康理论。要组织和鼓励开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要克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分散、教材编写各自为政的局面,全面规划和领导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院校评估体系,并不定时地抽查执行情况,以保证国家的政策能落到实处。各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要由院长牵头成立专门的教研室,建立心理咨询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在财务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要在院校内部形成多级预防体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抽查、排查;要多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主导、教师辅助、教辅干预、班团干部协调的严密的学校危机管理机制。

2、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首先要改变一个观念: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这一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其次,要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克服脑海中存在着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第三,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第四,学生家长与学校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形成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3、要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硬件建设,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要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功能齐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其次,要重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在校学生的3000-5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教师。

4、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课堂教学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多数是以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我们要探寻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内容。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座谈会、“心灵鸡汤”校园栏目、社团活动、班级户外活动、校园竞技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心理电影赏析、相关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等,来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强化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我们要尽力选择那些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案件、影片等,要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5、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健康

前言

按国家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主题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置主题,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主题班会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作用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召开的班会。主题班会通过心理教育的形式上展现,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把握主题班会的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双方互动,共同分享心理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00后,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存在很多心理隐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召开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主动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设计

2.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隐患,选定的主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的选取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贴近社会实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愿意参与,参与后又能收获知识。因此,在开主题班会前必须做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要明白, 只有引起学生共鸣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热点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用心投入,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主题才具有时代性和启迪性, 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预期目标。

2.2周密设计,便于操作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的成功与否除了主题要选准,关键还要有周密的设计。班主任作为这场主题班会的筹划者,要认真研究,做出详细设计方案。

(1)背景设计

背景设计应以简洁、舒适、温馨和适用为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有轻松、优美愉悦的感觉,不能让学生产生拘束感和紧张感。布局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座位不用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而采用圆形的编排方式,让学生教师之间产生亲和感。

(2)过程设计

过程一定要有条理性、悬念性,步步启人心扉,在全体学生中产生共鸣,让中学生们能用心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环境中,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参与性。为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参与,班主任则要在班会中提前设计好丰富多彩的活动。

(3)对象设计

学生是主题班会的参与者,也有可能是组织者。因此,主题班会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如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这样的主题班会才可以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认同。

2.3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在确立班会主题时要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且依据主题班会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且都乐意参与其中。此外教师应善于根据自己的教育要求和计划,融入学生的愿望,老师不刻意安排,但也不完全放手,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控。

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确定了主题,制定了方案,接下来就要考虑以何种形式来呈现,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基本形式。

3.1专题讲座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它是一种比较正式,场面比较大的主题班会,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解决某一普遍性学生心理问题的而开设的专题讲座。讲座可以安排自己的学校老师,也可以聘请当地专门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专家以讲课为主。讲座结束后,一般还会组织一段时间的师生互动。这种形式的组织和实施方便,适合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2实话实说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渴望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偏差。这时,我们可以围绕学生处理问题遇到的困难,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仿照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鼓励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学生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3.3讨论会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讨论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好的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教师通过前期工作,找到特定时期学生们常遇到的共性心理困惑,大家共同讨论,找到问题的根尤。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指出为什么有困惑,如何解Q困惑,并对学生循序善诱,帮助学生找到讨论的话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还可以开展很多形式,如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主题班会;观看优秀作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看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和影视剧,并组织学生评论,写读后感和观后感;参观式心理健康教育题班会,带学生参观可以引起心理共鸣的地方,利用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形式。

4.结束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中学生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管理自己。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更要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让主题班会起到育人作用,而非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主编.《班级德育,第五册》.北京市: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高妍.《四年级主题班会设计》.小学教学参考(教育管理),2014,(3)

第7篇

为了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文章阐述了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即提高意识,完善保障机制;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全面开展心理普查及咨询工作;契合实际,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

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心理知识

随着我国逐渐从制造大国朝着制造强国迈进,我国的教育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迅速崛起,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发展十分迅速,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担负着为我国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责任。由于技工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来源都是未考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不好,加之社会上对技工类学生的偏见,使得技工院校学生容易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形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给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心理问题一般是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有一定的隐蔽性,没有特殊的反常行为,往往很难被发觉。当前,部分技工院校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很少的一部分,殊不知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旦形成,如不能及时处理,容易越积越多,甚至会形成危机事件,从而导致学校工作上的被动。还有些技工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比较肤浅,认为只要“管住”学生的人,不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就可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不开展无所谓。这些在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中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技工院校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二)技工院校心理健康队伍及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基本上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大部分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多,加之很多心理教师是从其他岗位转到心理教师岗位的,没有心理学及医学背景,更没有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专业水平不高,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够深刻,在从事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时缺乏经验,容易以自身的方式去处理心理问题,效果不明显,有时候还会取得相反的效果,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二是一些学校虽然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但这些心理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更没有形成以心理咨询服务为主体开展工作的习惯,工作效率不高;三是有些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编制,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还是兼职的,也没有将心理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学院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造成心理教师的知识枯竭,不能及时应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类新的心理问题;四是大部分技工院校评职称时未设置心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致使心理教师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职称关系到教师的福利待遇,不能从专业角度来评选,使心理教师没有归属感,会觉得前途不够明朗;五是心理教师队伍体系不健全,很多学校未建立起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系部(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社团(心理社团、朋辈辅导员)、班级(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宿舍信息员)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推进效果不明显。

(三)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缺乏实效性

目前,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心理知识的宣传与心理咨询,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中,技工院校一般都利用学校的主流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但大部分技工院校只在新生开学时举办了少许的心理健康讲座,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大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无法涉及学生个性成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生命教育、职业规划等各个方面,造成了技工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未达到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而在咨询工作中,技工院校主要是以个体咨询为主,学生一般认为到心理咨询室就是“心理有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这种求助主动性的缺乏,造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还有些技工院校尚未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没有相应的心理测试软件及专业的技术人员,给学校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带来了极大难度,也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善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意识,完善保障机制

随着技工院校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制定与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相适应的规划、制度及要求,为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学院更要强化组织领导,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作为院内机构独立设置。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归属学院的学生工作处、学院团委或者基础课部等部门管理,造成心理工作的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等现状。因此,技工院校应独立设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统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日常化、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

(二)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1.合理配置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我国尚未技工院校心理专兼职教师的配置标准,可以参考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精神,每个学校配置不少于2人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配备适宜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兼职心理教师的选聘上,要严把准入关,专职教师原则上要有医学或者心理学背景,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兼职教师需具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2.重视专兼职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选派专兼职教师积极参加校外心理专业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上课,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其次,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督导,通过专业的督导,专兼职教师可以认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不断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及专业的提高。

3.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培养。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光靠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院还要重视学生管理队伍的培训,如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及方法,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及水平。

4.积极发挥学生朋辈辅导员的作用。学生朋辈辅导员是学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来源于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无论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还是在危机干预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院要重视这一支队伍的建设,强化他们心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他们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全面开展心理普查及咨询工作

1.重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心理普查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轨迹,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进行回访与关注,对有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与干预,真正做到及时、有效防止心理事件的发生。同时心理普查后,学生也可以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不断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及人生发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2.重视咨询,引导学生主动求助。一是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工作中,要引导全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敢于求助,倡导学生牢记“善于求助是强者的表现”这句话,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咨询;二是在咨询中,以个体咨询与网络咨询为主,电话咨询及信件为辅,还可以针对一些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与咨询;三是对咨询中发现心理有异常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对有神经症及精神方面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转介。

(四)契合实际,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

1.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在学院教学体系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设为必修课。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采用情景教学、讨论互动及体验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在学习体验中获得成长与领悟;二是根据技工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重点传授学生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情感、自信心、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调适技巧;三是重视课程效果的检验,在课程考核中可以采用心理案例分析、自我剖析、心得体会等方式,还可以通过心理手抄报、心理征文及心理活动互动等来检验效果。

2.开展特色心理专题讲座。开展特色心理健康讲座是对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补充。根据技工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特色心理健康讲座,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在讲座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性,加强互动,让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以加深他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把心理健康的理念融入到每个人的学习与生活中。

3.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获得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也逐渐成为了他们与人沟通的重要平台。技工院校要积极发挥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并利用网站向学生及时传递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与技巧,为学生能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参考,同时要安排专职教师,充分利用QQ、微信、朋友圈等媒介,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互动,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形式,促使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展开。

4.积极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充分利用心理活动的开展有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譬如,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海报的设计比赛、心理趣味游戏赛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熟知一些心理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三、结语

技工院校学生是我国受教育群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技工院校要充分根据当前的实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邓德艾.浅析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培训,2016(1):52-53.

[2]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0-14.

第8篇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阶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家校合作这种方式,建立于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或在家中的具体情况,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深入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依旧很低,得不到广泛的重视和关注,更无法顺利开展家校合作,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够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呢。

一、正确认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文化课程教学而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别的课程,它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使得学生能够拥有与文化素质相符合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大基础特征。

1、不定时性

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所处的环境几乎可以分为校园和家庭两大板块,因此,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不定时性,要时刻以学生为观察对象和主体,了解学生所处的具体环境,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入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就能够

2、不定点性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具体的教学课程,而是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具体情况,随时随地的开展活动,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可进一步扩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及时针对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对阵下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正因为小学健康心理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更应当重视小学健康心理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比重,充分利用家校合作,发挥家庭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培养的重要作用,以帮助教育教学事业的教学成果最大化。

二、如何开展家校合作策略

1、沟通交流第一位,积极促成合作观念

在当下的教学氛围中普遍存在一定的教学误区,家长认为将学生交给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教学任务都应该由学校来完成,并且过于追求学生的个人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求和渴望。同时学校方面则普遍认为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教学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地方,对于学生的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家庭中完成的。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在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的个人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在开展家校合作时,首先应当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积极促成合作观念,保证两者之间能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和重视程度,并通过电话、短信、家访等方式,就学生的异常现象与家长进行沟通,为两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打好基础。

2、增强活动第二位,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已达成沟通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要经常开展家长会等交流活动,一方面是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是可以使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学校的基本教学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从各方面提高家长和学校双方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解决由于心理问题的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自卑等问题。

3、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理论与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即在实际调节学生心理情绪等方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性指导功能,通常只是通过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家长进行谈话调节。而在调节指导的过程中,则反复提及学习,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无法得到有序的心理调节。因此,在开始实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增强教师及家长自身的专业性,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阶层的整体特征再结合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展开辅导教育,要多研究探讨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案例,能够主动自发的感受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的采取相应的应对及解决措施,提高教育质量。

4、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开展活动

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新时代课堂的教学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学辅助手段,因此,要始终以学生为根本主体,小学生年龄很小,对于事物存在一定的敏感性,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可针对小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应的游戏教学、娱乐教学等,只有让学生快乐的、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正处于学生一生教育中的基础阶段,应当更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当积极主动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共同面对。同时要注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质量。

作者:陈奕汀 单位:重庆市大渡口区钢花小学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内涵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在授予学生一定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受教学活动内在本质所决定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者,而学生在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的所有学科文化知识,只有在学生的筛选、内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学生吸收和利用,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还必须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更要应对各种考试,这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挫败感,甚至心理障碍。因此,学生不仅需要教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2.受教学活动目标所要求

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培养能力和道德品质、促进其人格发展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都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学活动在完成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品德培养的同时,还要完成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学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策略

1.针对教学活动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2)缓解学生学习焦虑。适度的焦虑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过强或过弱的焦虑则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部分学生是属于学习焦虑过度类型。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帮助他们纠正片面的思维方式,告诉他们暂时的失败不能说明问题,要重新树立自信心,切勿对前途悲观失望。其次,要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后,帮助他们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以外,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共同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既轻松适宜,又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习负担。

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局限性

1.授课人数的局限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开展各种活动来辅助教学,这就对班级人数有了限制。如果人数太多,教师势必没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时间的局限

由于在学科教学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然会挤占学科教学的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课时不够用,便导致了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计划。

3.客观条件的局限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心理建康教育方面的教学资料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因此,学科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之中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国传统文化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由来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概念的主观臆造或翻新,而是在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积极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健康这一概念最早由玛丽·贾赫德1958年在《当代积极心理健康观》一书中提出,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态度,全面的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自主发挥功能的能力,对现实的准确认识;能掌控自己周围的环境。目前,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了新的演绎和发展,主要包括:情感控制;情绪调节;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人生观;良好的应对技能;交朋友的能力;幽默感;积极的自我感觉等。“积极心理健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2.积极心理治疗

积极心理治疗是由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1969年在德国开设自己的心理诊所之后,逐渐形成的心理治疗思想。与从疾病出发、把患者看成是疾病载体的传统的心理治疗有所不同,积极心理治疗从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强调每个人天赋的潜能在解决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这个概念,意思是说治疗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心理治疗拓展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实践领域,丰富了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在1954年出现于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直到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内的一大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动力。

4.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发起的蔓延西方的一场教育运动。积极教育就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重视技能、态度、行为、交流风格等的教育,强化个体自信、自尊、忍耐、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积极品质,以此激励、促进个体和人类的发展。

积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持续的创造性的方法要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智;家庭、学校、专业人员、环境和年长的人整合起来为当代和未来的学生提供支持;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积极教育的兴起,为创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教育学的支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继承和整合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诸方面思想和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创立的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学生和国民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等问题上,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概括地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文化根基

文化学认为,“文化世界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创造

着不同国家、民族、社区人们的性格、心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种种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精神脊梁,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历史的灵魂。

2.“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之一。《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共生的规律。当人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的规律时,“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的特点。“天人合一”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从而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态学的理念和范式。

3.“致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这些性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处于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中”;如果表现出来时,则应遵循“道”,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就是所谓的“和”。做到了“中和”也就使情感(绪)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身心健康地发育,即“致中和……万物育焉”。积极心理学认为,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缺乏、对立、夸大都会导致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可见,“致中和”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境界的历史基础。

4.“性善”主导的人性论思想

不同的人性论预设决定着人的向善性与向恶性。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三派学说争论两千多年不绝,但是性善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孟子开创的性善说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还提出人天生就有“不学而能”的“良知”与“不虑而知”的“良能”。“性善说”揭示了人的向善的内在可能性,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的光明面、人的优点与价值,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提供了人性向善的逻辑起点。

5.“预防”与“整体”的中医养生精髓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和“整体”观念是其理论精髓,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就曾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预防为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传统医学理念一是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二是把精神情志的调摄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三是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认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体必须适应四时气候变化,否则就会损伤身体而生病。同时强调精神情志活动对人健康的影响,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摆脱西方的病理学模式、医学模式而走向生态学模式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基础。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5综合这几种模式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从面向个别学生和学生的问题向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方向转型;从专职教师的专门服务向全员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方向转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继承和借鉴这些经典心育模式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基本体系,主要包括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效果与评价。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研究和教育重心是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弘扬浩然正气”的大方向。马斯洛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越来越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相对立,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矫正。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各种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的开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仅包含发展、预防和补救,还致力于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对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突出提高学习效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会学习,提高学习热情,改善学习能力。

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主要聚焦在少数问题学生身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包括教师和家长。使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谢恩·罗普兹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可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4.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尊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激扬生命、播撒阳光雨露;分享欢乐、传播幸福;开发潜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会应对、提高生活学习效能;扬长避短、发挥多元智能优势;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全员参与、突出自主发展团体训练为主兼顾个别咨询;情景体验、活动参与兼顾认知传授。超级秘书网

5.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比如:多元智能途径、心理情景剧、心理活动课和心理拓展训练等都被证明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成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6.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评价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除了表现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心理问题的消解,心理障碍的减少以外,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爱、职业能力、勇气、交往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等;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第二,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沉浸体验、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

第三,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与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发掘其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人性层面的积极力量和美德,如勇气、乐观、爱、交往技能、职业道德、信仰、希望、忠诚、坚韧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疾患起着不可忽视的预防、调节和缓冲作用。

第12篇

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和情感进行熏陶,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3]。语文课本当中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积极向上的故事,通常情况下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找出教材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通过教材当中的例子,将学生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景当中,并通过教材当中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的同时,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冀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中,讲述了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把家人让给她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及其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在课堂教学时,讲述到萨沙保护滂沱大雨中弱小的蔷薇花这一细节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表演这部分,让学生认真揣摩、仔细体味当时妈妈、萨沙的心理,感受萨沙那种自强、自信,自觉保护弱者的品质,丰富学生的心理情感。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人,促进了学生优秀个性品质的发展。

二、把握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小学语文课堂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阵地[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把握学生的状态,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情况下,课堂心理教育契机往往有一定规律,根据心理学研究,以下四种情况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首先,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学生往往处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只要教师进行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的情感被教师激发出来,此时也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再次,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萌发阶段,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旦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把握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然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往往不是特定不变的,通常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教师应学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一旦遇到适合的时机,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教师应结合积极积极案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苦难来临时要善于忍耐,遇见挫折时要积极应对,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坚信“风雨之后就会见到美丽的彩虹”,只要坚信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设计相关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的教育

课本上讲的内容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当学习完课本上的知识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相关活动安排,通过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5]。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可以从“饮水思源”的角度呼吁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当中听见和经历过的感恩的事情,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们在生活当中学会主动去感恩,树立一种感恩生活的良好美德,然后向学生引申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让他们乐于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二)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与语文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通常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在学生们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则需要见缝插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乌鸦和妈妈》一课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感恩母亲”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法感恩养育自己的母亲。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母亲”实践活动的汇报总结,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恩方法。通过这种亲自参与的方法,一方面,学生们既可以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孝敬父母”的健康心态。

(三)开展讲故事比赛

故事往往渗透着一定的哲理,给人以情感启发,使人树立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6]。具体做法:当教师讲到某一课时,若能挖掘出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主体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七律•》一课时,教师可开展一个“”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搜集一些和相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和分享,这样,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树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以及集体主义的精神,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在作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