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年男人养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年男人作为社会的中坚、家庭的顶梁柱,其身体的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家庭的稳定和个人的幸福,但面对如何养生、保持健康等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一筹莫展。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资本,也是获得成功、拥抱快乐最重要的前提。拥有健康是社会和谐、家庭安宁、个人幸福、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讲的是男人到了不惑之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生理功能的全盛时期,事业上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脊梁。事业上成功或失败,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在责任感和使命感中不由自主地处于重重压力的包围之中。而与此同时,四十岁后身体机能又开始处于下滑的趋势,此时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奔波于社会,家庭和事业之间的中年男人最容易“透支”的就是健康。
中年男性在这个年龄也处于“危机四伏”、“多事之秋”的阶段,在生理上,开始进入衰老的过渡阶段。有些人开始感觉肚子越来越大,睡眠越来越差,精力也越来越不足,牙齿开始变稀,眼睛有些老花,运动一会儿就气喘吁吁,这些变化往往不易引人注意,但却是健康出现问题时敲响的警钟,需要引起中年男人的特别关注。
由于处在人体生理机能的衰退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逐渐下降,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人体的生化代谢及生理调节平衡受到影响,身体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高而下降,加上中年男人往往不重视自我保健,缺乏体育锻炼,不注意饮食结构和营养素的平衡,在生活上的“不检点”,如吸烟、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长期的超负荷紧张工作,很容易出现早衰和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都是中年人常见的疾病。而有些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或因工作繁忙而被掩盖,误认为很健康,确容易遭受疾病的“突然来袭”,使一些中年男性“病来如山倒”,精英早逝,造成家庭沉重的打击。
中年是一生中重要的时期,中年男人是一家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中年人最需要养生,但大多数中年人对于养生的关注太少,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掌握养生之道,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庭乃至社会负责。中年朋友重视养生,不但有利自己的一生健康,而且还能惠及子女及长辈,可谓是一举多得。
如何拥有健康不仅需要保健知识,更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付诸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年男人是一枝花,也是一道坎”,健康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男人是一家的顶梁柱,但一过40,很多“项梁柱”都感觉很费劲,精力大不如从前了。甚至很多中年男性上班族还会觉得腰酸背痛、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特别是晚上加班之后,白天再怎么补觉也补不回来。精力一不好了,就经常坐在办公室发呆,体质明显感觉下降,去医院检查又没有什么大毛病。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对于中年男人来说,只会工作不会休息,身心必然会疲惫不堪。中年男性的“过劳死”就很多见,慢性疲劳综合征也经常发生在中年男性身上。现在由于社会生活紧张,节奏加快,不管是年轻人或中年人工作生活压力都非常大,长期紧张、压抑或超负荷工作,都是造成精力疲惫的主要原因。加上人到中年以后,肾中精血逐渐亏虚,长期肾虚也会导致人精力下降,致使免疫力降低。时间长了,我们的精力就会“透支”,导致我们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各种各样的疾病也会接踵而来。所以,大部分人在40岁左右容易患大病也就是这个道理。
及时补肾,等于为人体这盏“灯”及时地补充了“油”,让生命的火焰更热烈、更持久地燃烧。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精力不济主要是因为肾虚导致身体机能衰退引起的。对于精力过度透支或经常超负荷工作的中年人来说,应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每周至少两次体育锻炼,如游泳、跳绳、打球、爬山等,每两周至少有一次户外或朋友聚会活动,每月至少参与一次文体娱乐活动,如听现场音乐会和演唱会、看现场体育比赛、看美术展览、唱卡拉OK或到大山里去吼叫,每年至少有一次外出旅游等,让精神放松。有人可能会说工作太忙走不开,其实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就是去玩了,天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在而塌下来的。
保护肾气还有三点要领:注意适度的运动、性生活和睡眠。适宜的运动能改善体质,活跃思维,强壮筋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使肾气得到巩固:其次,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到了睡觉的时候也要按时休息。
其实,我们常吃的很多食品中也有补肾的功能,比如牡蛎、核桃。猪腰花和牡蛎含有大量的锌,对补肾很有好处,核桃还有润肺的作用。当然,如果确诊是肾虚,就需要药补了,这时可以选用补肾佳品枸杞来进行调理。枸杞补肾养生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现代研究证实,枸杞传统的炖、煮、泡等方法功效缓慢,枸杞中的活性成分枸杞多糖、维生素A等很难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还不到2.03%。
为了让人们能更方便、更高效地食用枸杞,上海芝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精心研制而成的芝能枸杞胶囊,精选枸杞多糖含量最高的中宁“王级”枸杞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和喷雾干燥技术,将枸杞生物活性成分全部提炼出来,可多靶点全方位作用于人体,呈小分子态易于人体吸收利用,进行超浓缩。一粒芝能枸杞胶囊相当于240多粒枸杞鲜果。很多中老年服用后,短期内就能感觉到夜尿频多、失眠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每天精力都非常充沛: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以后,抵抗力增强了,一年到头都难得感冒,人也越活越年轻。
谨访病症侵袭
40岁人生才开始,是时下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又特“青睐”这个年龄段的男人,如心血管、心脏、肾脏、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等疾病是40岁之后男人的健康大敌。
当然,40岁男人的体质体能尚在最佳状态,本身的免疫力抗击着疾病,病魔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把人击垮。但是,疾病也是极有耐性的,在暂时斗不过你的时候,它们通常会潜伏起来等待时机,一旦你的体能下降,而养精蓄锐时日已久的病魔就会群起攻之,把强壮者攻弱,把孱弱者击垮,如若到了那种地步,后悔就来不及了。
所以,40岁的男人要切记:千万不可大意,时刻要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哪怕是细小的不适和反常都要引起警惕,小洞不补,大了受苦。大病往往是由小疾开始的,任何一种小疾都有可能日积月累为大病。经常检查身体,一有小疾就要求医疗治,不可漫不经心,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一生拥有健康和快乐。
注意饮食得当
40岁的男人一般都事业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显得衣食有余,各种交际应酬也会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吃大喝的机会也会多起来。吃山珍,尝海味,美酒佳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历来是成功男人的象征。
医学科学已经做出了铁证,人的健康是吃出来的,人的大部分疾病也是吃出来的。饮食是否科学,营养是否谐调,已成为健康的重要保障了。比如说,摄取油脂过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饮酒过度伤胃伤肝且易患高血压,蛋白不足会加速衰老,维生素不足会减弱人的免疫力等等。
我们在饮食上,尤其是成功男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食物越精,一日三顿越丰盛越营养。事实恰恰相反,家常便饭最养人,饮食要达到保健目的,必须符合天人合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要科学合理,营养得当。步入中年的男人切忌暴饮暴食或追求美味,顿顿珍馐异味是可饱口腹之欲,但于身体健康来说,就未必是福了。据医学界的权威统计,而今中年男人易患的慢性病,80%以上都是由于饮食不合理,营养失调所引起的。看看,要健康,还是要美味,要排场?孰重孰轻,不言自明吧?
劳逸结合最要紧
人过40岁,事业有了基础,地位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可是,身上的担子也加重了。因为成了社会中坚力量,你不多干谁多干?那么,劳逸结合,调养生息就理应摆到生活的议事日程加以考量了。人的身体是血肉之躯,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也得加油,停机冷却吧。而40岁以后的男人通常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守着成功,又渴望更大的发展,背着成就前行,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于是,他们就更拼命,以透支健康来向新的领域冲刺。所以,时下凡40岁以上的男人都感慨活得太累。其实,岂止是累,累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毁掉健康,到时得不偿失。劳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提携后进,这样,我们的压力就小了,也能抽出身来保证足够的放松和休息了。
今天你锻炼了没有
体育锻炼,尤其是对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来说,是保健防病的不二法宝,对于40岁以上的人更显重要。机器不转要生锈,人不运动体能要下降,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对健康的最好诠释。如果上了40岁的人懒于运动的话,那么,他离疾病的距离已经不远了。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感叹:我一天到晚忙得撒尿都没空闲,哪来的时间去体育锻炼?其实,这只是一种懒人的托词,也是一个认识的谬误。体育锻炼并非非得进健身房,非得进体育场馆、高尔夫、网球场正儿八经锻炼不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存在着体育锻炼的机会。比如,我们为什么非得挤公车,打的,或坐小车上下班,为何不骑自行车自得其乐呢?我们为什么不爬楼梯进办公室,而非坐电梯不可呢?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扛米买菜回家下厨煮饭烧菜,而要进饭馆坐享美食呢?我们为什么不在庭院种花养草求得乐趣,而偏偏要坐到电视前不肯挪步呢?上面所举的活动,几乎每项是人人皆可为之的绝佳的体育锻炼机会,我们为什么要自愿放弃而又感叹没时间锻炼呢?
体育锻炼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运动,每一投足,每一挪步,甚至以手理理头发也是锻炼。见缝插针,不放过每一个运动的机会,这就是最好的锻炼方法。
改变你的不良生活习惯
在物欲横流的风气下,人们容易受不良生活习气的浸染,养成不少不良生活习惯。如天天做饕餮之徒,醉生梦死;通宵达旦打牌赌博,晨昏颠倒;整夜不着家,寻花问柳,无度……花天酒地,穷侈极欲,实质上不是在享乐生活,而是在糟蹋健康,毁灭生命。
2010年,一部《老大的幸福》火了,范伟饰演的平民小人物“傅老大”的幸福生活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在剧中,傅老大是一个民间养生专家;在生活中,范伟也自学成才成了一个养生爱好者。
在“范老大”看来,幸福不是虚的、大而不实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健康就是最踏实的幸福。身体健康。心里知足,这日子,不幸福它还能咋地呢!”
“食疗养生专家”这样练成
和大部分中年男人一样,范伟的生活中事业占了极大的比重,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顾及自己的小爱好……快节奏高负荷的生活就像一根鞭子,自己成了被它不停抽打的陀螺,高速旋转,无法停止。这种情况直到3年前才有了一个重大的改变。
2006年10月在内蒙古拍戏时,为追求真实效果而坚决不用替身的范伟驾着摩托车追“匪徒”时撞到了路边的大石头,连人带车翻滚在地,被几百斤重的摩托车压着,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打那时起,范伟对生活的理解变了许多:“健康是一切的大前提,否则,出再大的名,赚再多的钱,都是白搭。”
因为工作关系范伟常常得在外面应酬。他最怕的就是好多人在一起吃饭,然后聊不熟悉的话题,又抽烟喝酒,大鱼大肉,既痛苦又油大。自从这次受伤后,范伟干脆能推就推:我胃不好,不能经常在外头吃馆子。现在只要他在北京,每天一定会回家吃饭。有时候老婆下厨,更多的时候还是范伟自己当大厨。每当一家三口坐在温暖的灯光下共进晚餐,范伟打心眼里感到温暖和舒坦。在他看来,有好吃的,有热炕头,有老婆孩子围坐在身边,这就是一个男人最享受的幸福生活。
有一次一个朋友跟范伟感叹,像他们这个年龄层的人年轻时都吃过不少苦,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终日大鱼大肉,总觉得吃不够。时间一长,不是血脂高,就是脂肪肝。朋友的话给范伟一个当头棒喝,回想起自己以往几十年无肉不欢的饮食史,范伟痛下决心要学习饮食养生。
2D08年拍《非诚勿扰》的时候范伟跟剧组去日本旅行,看到当地鹤发童颜的老头老太太特别多,导游小姐介绍说这跟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系,日本人多吃海鲜,喜炖煮少煎炸,口味清淡,每次吃饭都只吃7分饱,给肠胃“留有余地”。范伟深有感悟,回家后也依样画葫芦学习起来。新鲜豆腐、基围虾、紫菜、海带用清水炖煮,搁点盐、姜片,水滚后放点生抽和日本味噌酱,就成了全家人都爱喝的味噌汤。
即便是做土生土长的东北大菜酱棒骨和蘑菇炖小鸡儿,范伟也琢磨出了“不健康的菜健康吃”的高招:他做酱棒骨,一劈两半,洗干净后用冷水浸泡几个小时,中间还换一到两次水。这是一个老师傅告诉他的秘方,能把肉里的血水和脂肪都去除干净,口感更好。炖鸡时则先把整鸡丢在放了生姜和盐的沸水里煮一两分钟,用勺把最上面一层油沫都撇掉,这样煮的鸡汤清亮亮的,不油腻,还特别香。
现在的范伟在朋友圈里俨然是没拿上岗证的“食疗养生专家”,一谈起吃饭做菜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有朋友只爱吃凉拌胡萝、丝儿,范伟告诉他生吃反而没营养,切片大火快炒几十秒,口味和营养都刚刚好。有朋友嘴里长个小溃疡,疼死了,范伟教他个巧招儿:新鲜的白萝卜切丝儿放点蒜叶煮汤,或者是海带绿豆炖汤,唱两顿保管好!业余食疗专家范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即使在家里做菜也尽量少油少盐,咱们的饮食也得与时俱进,讲求营养均衡才最重要。”
自创快乐养生操
剧中傅老大是一个乐观知足的民间养生专家,张口闭口都是养生经,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这里头有很多经验都是范伟在生活中的亲身积累。拍这部戏期间,为了让“傅老大”这个养生专家的话更有权威性,范伟认真向很多医生专家请教学习,记录了两本养生笔记。戏拍完了,“老大”范伟也同时过上了健康养生的幸福日子。
大多数中国人都信中医,范伟也不例外。他有过亲身体验:有一次他感冒,西药六七瓶点滴输进去,脑袋还是晕乎乎的,嗓子眼里还有痰。朋友介绍他去看一名老中医,瞅瞅他的舌苔颜色,看看他的眼珠,搭措脉象,刷刷几笔开个药方,三服中药,一共12块6毛钱,两天后就全好了!范伟像傅老大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根据中医理论自己慢慢琢磨起养生诀窍来。
那套著名的“傅老大快乐养生操”就是范伟自创的绝招,为了方便记忆,他还给编了一个顺口溜:第一节:走猫步;第二节:想美事;第三节:唱幸福;第四节:大声笑。还别说,剧中一大堆美女挺胸翘臀跟着傅老大瞎扭,戏外也有好几个美女搭档真的成了“快乐养生操”的追随者呢!资深美女孟广美就是绝对的铁杆粉丝,只要范伟开始做养生操,她绝对放下手里的活跟在后头亦步亦趋地学,一个高个大美女跟着一大脑袋胖子抖胳膊抬腿、哈哈大笑,成了剧组里最可乐的一道风景。
孟广美跟大家解释,别看这套操挺搞笑,事实上还真有一定的养生效果,她专门找医生请教过:走猫步就得挺胸,收腹,仰头,脚后跟着地。在中医理论里,脚是人第二心脏,后脚跟着地,等于是按摩自己的心灵;想美事更好理解了,心情好了身体自然健康;大声唱歌不仅能够调节人的不良情绪,更能起到调和血脉,颐养五脏的作用。而开怀大笑不仅能预防感冒,缓解关节痛,还是消除压力,缓解心理焦虑的最好办法。
无论在剧组还是在家里,只要遇上阳光灿烂的日子,范伟总会出去晒太阳。晒太阳的人多了去了,可范伟晒太阳的方式与众不同,一会儿把两只手摊开举在头顶对着阳光,姿势活像举手投降:一会儿把帽子脱了,露出大脑门晒,那些年轻活泼的小丫头们调侃他:范老师,您晒太阳都那么有喜剧效果呀!范伟闭上眼,故意用傅老大的腔调说,你们不懂,这里头讲究可大了。你们这些小姑娘啊,就怕晒太阳变黑,说句实话,健康的黑比病态的白要好一百倍!
小姑娘们面面相觑,还真不由得不信!结果是大家一改以前拍戏间歇打牌、埋头打电子游戏的坏毛病,跟着范老大一起“追太阳”。阳光灿烂的空地上,一群人举行仪式似的面朝太阳举手闭眼,场面有趣极了。
范伟以前心里爱装事儿,一有点什么事情,或是错过了正常睡眠时间,就铁定会失眠。后来他请教了中医,学会了几个预防失眠的好法子。第一是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临睡前都用热水泡脚。第二是像婴儿一样睡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提早睡眠时间,每天10点之前一定上床;二是躺在床上像婴儿那样四肢摊开,全身放松,脑子里什么都不想。
吃好了,睡好了,太阳晒好了,坚持下去,并不需要特别密集的体育锻炼,范伟3个月就瘦了10斤!朋友们见面都夸他减肥成功,他谦虚地回应:“哪里哪里,没想到养生还有这样买一送一的附带功效!”
要想养身先学养心
在任何养生秘笈里,无论提到多少种养生诀窍和实用技巧,最终都要落在“养心”上来。可见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健康的身体来说多么重要。现在日子过好了,但都市人却觉得自己的幸福指数并不高:房奴、车奴、股票被套牢。健康走下坡,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范伟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幸福?他认为幸福不是虚而不实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身体健康、心态平和就是最踏实的幸福。
这么多年来,范伟给人的印象总是稍咧着嘴角,眼睛微微眯缝着,一脸乐呵呵的模样。确实,他也是公认的好脾气男人。结婚这么多年来,在家里范伟从来不跟老婆吵架。两口子吵起架来:一来浪费时间,二来影响心情,三来破坏夫妻俩的感情,捎带着还忧闷伤心、郁气伤肝,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乎,一见势头不好范伟就赶紧装糊涂和稀泥地引开话题,或是老老实实提前认错,再不然干脆避其锋芒,走为上策。一个巴掌拍不响,战场上一方主动撤退收兵,这仗也打不起来了。久而久之,家里总是维持着风平浪静的和平气象,一家人的心情也都轻松愉快了。
聚光灯下的特殊生活难免让人的心情跟着时起时落,难解难分。有时候遇上为难或恼火的事情,范伟也会上火生气,可这几年的养生经历让他有了良好的自制力,眼看着自己的思绪要偏道儿了,要钻死胡同了,他就赶紧把它硬拽回来:就这么了吧,别把别人的错误当做惩罚自己的武器,自己气病了不值当。
他的办法是,在心头火起的时候赶紧闭上眼睛,深呼吸几下,感觉里头火熄了,平静了,再睁开眼来,笑一笑,就过去了。还有一个实用的小方子:喝山楂水。脾气暴躁源于肝郁气滞、脾虚肝盛,山楂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对治疗脾气暴躁,爱上火的毛病还真有一定效果呢。
进入演艺圈几十年来,经历过兜兜转转起起伏伏,范伟说自己把生活看得“透透的”了:生活就是“一个巴掌一颗糖”。遇到大挫折,遇到大沟坎,感觉自己走不过去了,怎么办?不要老看着眼前这天大的困难,而是要多想想后面即将吃到的那颗糖。心里有了甜的希望,才有力气先挺过命运的这一大巴掌。
于是,35岁的王太利邂逅了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的学生肖央。原本只想找个“便宜导演”的王太利恐怕挠破头都不会想到,十年后,年过不惑的他会在后者导演的MV里披上金色假发,反串女主角,和兼任男主角的肖央一起跳着复古disco舞步,“穿越”三生三世的爱情,演绎自己创作的名叫《小苹果》的歌。
这首歌在视频网站刚刚一个月,点击量就超过5000万,舞步被成千上万网友模仿,被称作“新一代广场舞洗脑神曲”。
在MV结尾,是肖央导演的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7月10日即将在院线上映的预告。而一说起电影名称中的“老男孩”,就要说到5年前,肖央和王太利合作的网络微电影《老男孩》一度吸引了8000万粉丝。
再往前追溯,就到了2007年,那一年,肖央和王太利开始共同以“筷子兄弟”的名称在视频网站发表短片,他们的第一部短片名叫《男艺伎回忆录》,由肖央导演。在短片中,王太利第一次反串了女主角。
“缘分真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在北京朝阳区的工作室里,当“筷子兄弟”组合接受记者专访时,王太利感叹道。
王太利出生于1969年,《小苹果》却让不少90、00后成了他的“脑残粉”。对于这种现象,他得意地说:“这是宿命,我生日就是六月一号儿童节,永远长不大。”
“歌曲的节奏让人忍不住抖起腿,而且MV太没节操了,让我感到很惊艳。”19岁的“才哥”是粉丝QQ群的管理员,他认为,《小苹果》让人听了还想听,“简直就是洗脑循环,根本停不下来”。
王太利负责音乐,肖央负责MV和微电影的拍摄,这是“筷子兄弟”组合的内部分工。《小苹果》的爆炸式传播,证实了音乐加影像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王太利坦言,歌曲创作于2011年底,旋律和歌词的创作只花费了三四天。而在那之后,为了让歌曲更加简单上口、容易传唱,编曲前后修改了38次。
为什么歌曲名叫“小苹果”?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王太利显露了“老男孩”的本性,他翘起二郎腿,笑着说:“我这些年特别重视养生,苹果富含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每天一个苹果,宿便呀什么的身体的问题就全部搞定。”
《小苹果》也是“筷子兄弟”的颠覆之作。在这之前,他们的网络短片多是“怀旧”“感人”的主题。
一次经历让王太利意识到了寻求突破的必要性,在北京西单的一个KTV里,一个朋友在唱完他创作的《父亲》之后,一边哭一边拉着他的手说:“你们的歌太感人了,哭死我了。”
“我觉得好像有个标签贴在我身上了,而且其实我自己是个很欢乐的人,所以我想我得做一个舞曲,然后我和老肖跳舞。”他说。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这句歌词就源于王太利的这个想法,迅速蔓延成为广场舞的流行配乐、引发各路网友纷纷模仿视频……
在为歌曲拍摄的短片里,肖央不顾王太利的反对,坚持让他反串“女主角”。“老王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当他认真地去演一个女性角色,反而不会让人觉得是在哗众取宠,而是很萌。”
王太利对肖央的评价不予认同:“可以说我心里面住着一个小孩儿吧,其实90年代的时候,我还是个愤青呢。”
不论怎样寻求颠覆,“老男孩”是“筷子兄弟”肖央和王太利身上永远不变的标签。这个称呼要追溯到2010年,两人制作的微电影《老男孩》在视频网站之后,获得了8000万人次的播放量。
微电影《老男孩》讲述两个曾痴迷“迈克尔・杰克逊”的少年,在而立之年抛弃平凡的工作和身份,站在选秀舞台上追逐梦想的故事。
而对于筷子兄弟来说,互联网就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舞台”。“以前,年轻导演要把作品给公众看,就得通过电视台、院线,无法直接抵达观众,而互联网让导演能直接和观众联系了。”肖央说。
微电影《老男孩》的火爆就是互联网给他们的回报。然而,当电影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提出把《老男孩》制作成大电影的时候,却被肖央拒绝了。
“当时找到我的制片人谈的全是票房,这让我直观上就有点反感。”肖央说,自己当时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广告导演,如果单是为了挣钱而做,拍广告就已足够。
肖央把拍电影形容成“种稻子”。“我要光着脚板儿下地,去泥地里播种,还要耕地,要除虫,这些都需要一点一点地去做,不能光想着丰收的喜悦,需要积累。”
积累五年后,“老男孩”终于制作出了自己的大电影。在这部名叫《老男孩猛龙过江》的电影中,肖央形容“确实努力了,已经是我尽力做到最好的了。”
“老男孩”如何“猛龙过江”?从电影梗概来看,是两个人去美国纽约参加选秀节目,寻找梦想的故事。而对肖央来说,这过程像“绿野仙踪”。
“虽然电影是在纽约拍的,但是故事中并不是真实的历险,而是两个平凡的小人物掉进万花筒中,充满了普通人对美国的幻想元素。”他说。
为什么会选择去纽约寻找梦想?肖央说,这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离感”。“比如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有一天下楼去买一包烟的时候,突然想‘我是不是该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希望能逃离平凡,去追求梦想。”
电影剧情虽然充满“魔幻”,但情节和筷子兄弟的亲身经历颇为相关。在还是一名广告导演的时候,肖央就厌倦于只拍一些商业广告,而“特别想做一点真正好玩有趣的,能表达我们这代人审美观的作品。”
2005年,肖央第一次做出了尝试。在同学的建议下,他把自己的大学毕业作品发表在网上,获得了近10万点击。
在同一年,王太利也开始把第一首歌发表在网上,首先是因为“自己还有个音乐梦”,其次是“为了赚个彩铃钱”。当时,网络歌曲《两只蝴蝶》和《老鼠爱大米》火爆,歌手也通过彩铃付费下载发了家。
赏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时,学生始终无法领略其妙处;欣赏“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学生没法品味其意境;《安塞腰鼓》《竹影》《桥之美》之类的艺术美文也只能从文体学角度简单剖析,好比一个美艳多姿的佳人给剔除了血肉来欣赏骨架,暴殄天物啊!
直到有一天,观赏了电影《莫扎特》《贝多芬传》,片刻,即被其深邃丰厚的旋律与意境震撼了!直到有一天,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星空》,霎时,即为其狂放不羁的色彩与画面惊呆了!直到有一天,亲自登临了泰山,游历了故宫、颐和园,瞬间,即给其美轮美奂的空间与架构折服了!其实文学既有远亲又有近邻,那些年我们也一起追过音乐、建筑、美术、舞蹈、时装、历史……这些年为何不常过门串串呢?
由此,日常教学中我拟制“我最欣赏的一种(座)建筑”“我最喜欢的一曲纯音乐”“我最欣赏的一部电影”“我最_________的一个历史人物”等演讲话题加以诱导,学生沉浸其中,佳作频现。在此节选几则以飨读者。
我最欣赏的一座建筑
游鱼
真正的建筑大师,会赋予建筑呼吸的权利。
瓦尔斯温泉浴场坐落在瑞士有着8千万年前原始水体的瓦尔斯山谷,这里的人们享受温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铜时期。
然而1994年,卒姆托的到来才使这里孤寂了千万年的水真正找到了亲密的知心爱人。
卒姆托一走进村庄,便被覆盖在屋顶上的片麻石吸引住了!它们被任意切割、随意摆放,在晨曦中泛着点点微光,竟然有几分水的灵动。卒姆托被深深打动了。他即刻决定:他的建筑全部采用这种遍布当地的石材。
于是近在咫尺却始终有缘无分的石头和水,经由卒姆托宽厚的手掌温柔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种不同厚度的石材切割,看似随意堆砌,如同迷宫一般。灰色片麻石静静,绿色水体悠悠,每一个游客都感到轻松愉悦。矿石切面上长着白色的眼睛,那是云母,是矿物的结构,一层一层,沉淀了生命的长度。不像玻璃,纯净到无知觉;不像钢铁,冷漠到刺骨。石头用眼睛凝视着水,用坚实又温暖的身体环抱着水,温柔得滴水不漏。
我最欣赏的,是那无处不在的伸缩缝。无论是阶梯还是天窗,卒姆托都为它们设计了一些缝隙,看上去就像是为石头们累了伸懒腰预留的空间。人们将身体浸在水里,任热量被石头吸收,随水雾挤进那窄缝的天空。
阳光懒洋洋地走着猫步,好奇地窥探着这对恋人:水被照得透亮,如同单纯的少女,而石头则留下了大片的阴影,为她遮蔽小小的羞涩。
阳光不能太多,否则会惊扰这对恋人的私语;但又不能没有,否则会感到沉闷压抑。卒姆托用他天才的敏锐拿捏着这个微妙的尺度,让石头和水既亲密又有间。
从外观看,瓦尔斯温泉浴场理性得有些突兀―――毫不变通的几何线条、强烈对比的色彩与柔和的绿色山谷格格不入。但这正是卒姆托所坚持的:他们像遗世独立的爱人,只将柔情和亲密献给对方,不为取悦任何人。
升腾的雾气模糊了眼前的线条,旁边的一切都退到了阴影里,隐约能听到水的浅唱、石的低吟:原始、宁静、深邃、永恒。
我最欣赏的一幅画
黄志浩
这幅画的名字叫《一部电梯卡住了我的人生》。
为什么不画一个火冒三丈几乎快炸了的年轻人或者一个抖抖索索、满嘴牢骚的老太婆,偏偏选取了这么一个不具任何个性特色的中年男人呢?画幅不大,只是用铅笔涂绘了一个电梯轿厢的背景,外加一个乏力瘫坐的男人,没用色彩进一步丰富画面的内涵,挺随意的。
一条腿平放在地板上,另一条腿微微曲起;一只手臂搭在膝盖上,手腕无力垂着,与另一只手随意地连在一起。后背紧贴着轿厢,头无力地靠着,眼皮垂着,眼袋厚重,连嘴角也耷拉着,上唇的胡髭也因营养缺乏而泛灰,脸上蒙满了灰尘……
他得等多久呢?唉!
这个满脸沧桑的中年人也许是个经理,我想。也许那天他实在太卖力了,忙了一整天,又加了若干小时的班,他筋疲力尽地走进电梯,不幸被困在了里面。空无一人的大楼像一座坟冢,电梯轿厢像一口憋闷的棺材。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电梯门,却怎么也迈不开腿,遂瘫坐下来……
一些看似简单的短线条却突显了他的疲惫。另外,作者还给他扣了个帽子,盖住了他杂乱的毛发,遮住了双眉,挡住了空洞的眼神。我能感受的仅是眼前的阴影所构成的谜。不知他是否渴望看清风掠过花园的痕迹?是否盼望阳光抚平身上的每一寸皱褶?忽然,我发现,这位被电梯卡住的经理并不孤单……
我最喜欢的一首轻音乐
童秋怡
熟悉吗?对,这是广为流传的、经典的《魔兽争霸》的背景音乐。这首《亡灵序曲》是由芬兰一个名为“梦境传说”的乐队谱写的。抛开《魔兽争霸》的游戏背景和亡灵族拥趸者的偏爱,单就曲子本身的意境和倾向而论,它也不失为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金属类纯音乐。
开头是一段舒缓而坚韧的键盘独奏,空灵的乐声将人引向广远,仿佛置身在一个宁静却不断积蓄着力量的城池,一场激战即将到来。随着金属质感电吉他的加入,乐曲的气势愈加恢弘,仿佛能看见亡灵们受到巫师的召唤,穿上了铠甲,佩上了圣剑,迎着漫天风雪,面无表情地向着那敌阵进发。
架子鼓忽然发力,将乐曲推向了,节奏快而沉重,金属味道愈加浓烈。亡灵们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有的只是忠诚,永远追随着唤醒他们的人,直至身体骨架战斗至粉碎也永不后退。徘徊在无边的梦境里,他们战斗着,用佩剑猎杀敌人的性命,踏着同伴的头颅继续向远方进发。这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如狂风暴雨般将所有的激情挥洒得淋漓尽致。水抚不平指骨上的旧伤,残破的盔甲掩不住战士的信仰。重新回到最前方,号角声又在远方吹响!信仰黑暗,渴望力量,忠诚邪恶,向往统治,他们流着高贵的血,却把堕落看作是一种升华,不死的亡灵永垂不朽。
这段音乐那样振奋人心,却又莫名的伤悲。亡灵是极为特殊的种族,他们本已在无尽的地狱里安息,躯体却一次又一次被唤醒,任由巫师驱遣,为之殊死战斗。亡灵们没有希望,除了忠诚就是孤寂。是他们已经丧失梦想还是梦想已离他们远去?看见那些洒在空中的血液了吗?那些液体是没有温度的,因为亡灵的心没有热量。
“当最后一艘船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我在岩石上凝望,任思绪如烟般慢慢弥散,编织成我的梦境传说。”仿佛是亡灵们的哭诉,这一小段低沉的独白是整首曲子最动人之处。紧接着就是一段重燃曙光的旋律,他们选择用战斗证明希望与勇气,于是重新握紧手中的剑,为了召唤他们的人,为了想要守护的东西永远地战斗下去。
轻盈的贝司使曲子旋律更加婉转,那遥远的前方仍是希望,亡灵们不生不灭,永远在这阴阳之间徜徉。没有人可以伤害他们,一切都是梦境。跌宕起伏的旋律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全身的热血都在沸腾,心绪早已飘向了那横尸遍野的狂乱战场。要战斗,要战斗,即使背负着不应存在的使命也要战斗。这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旋律重新迸发出力量。
整首音乐让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忧伤、神秘的意境。而就在人们想要看到最后的结局时,音乐却在绵延的音符中悄然结束。音乐保留了金属音乐连续猛烈的伴奏,淡了狂乱、低沉和无序的节奏,少了狂躁、恐惧和迷惘,多了一份神秘。那段迷离的独白,就如破晓前黑暗初现的第一缕晨光,也许那便是直接而又真实的梦境传说。
我最想与之“月下共酌”的历史人物
嘉
老头声情并茂地诵读完《月下独酌》,我便对那个钟情胡姬的风流才子有了除却崇敬的向往:执一盏玉杯应邀于他,娇声说道:“与君共酌,奴家甚喜!”旋即否定:我当束起发髻,扮上男装,与他共享一个酩酊大醉的夜晚!
他豪迈奔放,饮尽一杯浊酒,我朗声吟唱,激起一树惊鸟;他舞文又弄剑,引得月光垂怜,我轻歌又曼舞,招得清风徐来。我大摆市井之不快,他一吐朝政之腐败;我相邀于明月,他举杯向星辰。
流泻的月光映在他棱角分明的面颊,这世间最狂妄、最多情的眸子,流转于世间。落寞、孤傲、自矜,隐于他的眉间。风流才子、一生漂泊,嬉笑怒骂皆浑然天成,亦望不穿人生,更无法预知千年以后的定格。
玉壶高举,琼浆倾泻,酒滴晶莹。他忽而大笑,时而恸哭,发髻打开,长发飞下。左手执酒,右手挽发。他以发,晕开墨汁,摇晃间,徒留一纸孤意;他哑然失笑“我辈岂是蓬蒿人”,道尽一腔狂傲。而后,颓坐石凳,眼底全是张狂后难消的失落。
没有言语,不断举杯,我邀清风,他邀明月,他邀知己,我邀故友,我们共邀人生与抱负。对君如对镜,无需言辞,皆是那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狂人、痴人,皆是那天资聪慧却常遇瓶颈的怪人、疯人,皆是那渴望惊世骇俗却归于平淡的癫人、傻人,皆是那能邀月共欢却又只能孤灯独坐的奇人、异人。与你潇洒并肩,称兄道弟,骂完一众小人,泄完一腔愤慨,豪迈举杯,对饮成五人。落寞之时,拍拍肩膀:兄弟,走一杯;失意之际,端起酒杯,倾一壶烈酒;畅快疯癫之极,吟诗作对,挥尽千古绝句。
翌日,悄然作别,无须惺惺相惜的离别、挥别、诀别,只是淡然隐退。作他一夜知己,饮他一壶月光:这世间尚有一人愿与他一同邀月,举杯星辰。痴傻如他,癫狂如他,追他的影子,步他的舞蹈,为他一生慰藉且牵挂。
若是有幸,能得与他赋诗一首,名曰《赠挚友》:讲一个女扮男装的痴人在月夜与之共疯的傻事、乐事!
教师收获
2014年9月,有媒体报道,黑龙江省一名独生女因从小娇惯懒惰,不洗衣服不做饭,虽然有了孩子,却在4年内离婚两次。第一次离婚的原因是,丈夫发现家里多日未倒的垃圾桶里,竟然爬出了蛆虫。
这或许是少数极端案例,但一些独生父母难以独撑小家庭的“啃老”现象确实存在。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如今,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在未来10年将超过1000万个。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是缺乏担当、缺乏责任的一代,他们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也有人充满期待,认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前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宠辱之下,80后独生父母冷暖自知。
追求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条件,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出生的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她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的酸梅粉、炸米条、搅糖。汪琳小时候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都很少有零食。父母并非不重视子女的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小时候受家庭条件限制,她不会舞蹈、不会音乐、不会书法,几乎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现在,她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童年的压抑和无趣,为女儿报了舞蹈、书法兴趣班。不论在东中西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这是80后独生父母的普遍选择。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80后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绝不吝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80后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以自我为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但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他们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包蕾萍,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1/5的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爷爷奶奶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施慧法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施慧法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比如动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两个孩子都想看同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谁先谁后?这时候父母和孩子就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常常举办一些亲子培训课程。一些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抽奖环节。常常有一些没有抽中奖品的孩子,立刻流下眼泪,或对着父母发脾气。家长赶忙安慰孩子说,宝贝不要哭,待会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该基地的陈彩玉副主任叮嘱家长:“如果这样说,这个环节就失去意义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80后独生父母常常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要求,这只会让孩子在愿望达不到时更加骄横,无形中又加剧了独二代们唯我独尊、受不了一点委屈的性格走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李玉琴,做儿科医生近50年,接待过不少80后独生父母。有的孩子来到诊室,什么都拿着玩,家长也不制止。李玉琴提醒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不然孩子会以为到哪里都跟自己家一样,将来会无法无天。”李玉琴说,年轻的家长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我的诊室里经常有家长对护士大呼小叫:‘给我先看,我一会儿还有急事’,不同意就拍桌子骂娘。我一般对这样的家长说,你急躁,你的孩子将来比你更急躁。”
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她说,和其他年代的父母相比,80后独生父母明显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便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父母都会责怪她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所以她现在很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
汪琳甚至鼓励孩子表达攻击的意愿。她说,自己小时候比较怂,经常被人抢东西,但父母只要她好好学习,不关注她的情绪,绝不允许她表达,打架的欲望因此被压抑了。她发现女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被别的小孩抢了东西也不敢还手。于是她告诉女儿,“如果有小朋友打你的话,首先可以大声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还不听的话,你就可以揍他了。”
汪琳还在家里教孩子怎么“打人”,才会既保护自己又不伤到别人。她同时嘱咐,如果对方比你小,就不要再打,把东西拿回来就可以了。“如果她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表达自己意见,那别人肯定会欺负她的。”汪琳说。她觉得,“小时候会有一些在大人看来不是很合理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压抑下来,长大后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
几乎每一个80后独生父母,都会怀有童年遗憾。与前辈不同的是,他们懂得反省自己,避免在后代身上重演。那些网络流传的育儿经,那些诸如《爱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一类的畅销书,他们或多或少看过几本。微信圈里,关于孩子成长的真知灼见,诸如等待、容忍、启发、爱的教育,也广为流传。
然而,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都说尽量不要让学龄前儿童沉迷于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孩子还不会说话,已经会在iPad上滑动手指。家长自己也玩,自然不会制止。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要在晚上9点前上床睡觉。不过,据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郭宗莉观察,在9点半之前睡觉的都少。因为80后家长们习惯熬夜,孩子们会说,“连你们都做不到呀!”
苏荣夫妻俩关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孩子自己拿碗筷、收拾玩具、整理书籍;不具有攻击性,不说脏话,是起码要求。然而,孩子的外祖父母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孩子调皮一点、坏一点也无所谓,在外面才会少受欺负。当苏荣见过女儿被一个顽皮孩子欺负却只是站在原地后,他也慢慢动摇了。现在,他偶尔也会放任一下孩子的脾气。
本来信奉不上兴趣班、让孩子自由成长的张文,终究还是给孩子报了一个暑期舞蹈班。因为她通过一些朋友的案例意识到,孩子不上兴趣班,也许短时间内是快乐的,但没有特长,孩子在学校可能就感受不到成功、快乐,找不到自信,也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能力。
很多80后独生父母,都如张文一样纠结。一方面他们想让孩子开心快乐、接受无功利的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得不在你追我赶的大环境里妥协。
长辈的介入也是一个挑战,80后独生父母该如何承担起养育“独二代”的责任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心,今年73岁高龄。他曾带过的一位女研究生,嫁给了北京一个独生儿子。丈夫从小养成了大小事情都先跟母亲商量的习惯,结婚有了孩子后依旧如此。母子商量后,再通知妻子执行,妻子好像是“局外人”。这位女研究生感到被羞辱,忍无可忍,最后只好分手。
2012年,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选择宜川社区534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家庭中代际关系的现状与特点。结论显示,40.3%的小辈与长辈吃住在一起;28.9%的被调查者表示,长辈会帮助小辈照料孙辈;15.6%的人表示,长辈经常来家中料理家务。除了日常生活照料,祖辈还是子女结婚、买房的经济支柱。基地陈彩玉副主任说:“现实情况表明,形式上的‘独’容易,但真正意义上的‘立’困难。”
幼儿园教师施慧法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年幼儿园招收新生填表,对于幼儿有没有打过预防针、小时候有没有生过什么病等情况,有的妈妈并不知道,倒是老一辈反而清楚。也许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儿科医生李玉琴一直主张,老人不要帮儿女带孩子,如果非要帮忙,只是做点家务即可,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是由父母完成。李玉琴认为,老人对第三代的天然溺爱,是纵容很多孩子从自我到自私、独立性差、甚至把坏习惯当优点的重要原因。
对于如何养育“独二代”,80后独生父母和其父母常有不同看法,并因此引发一些矛盾。
北京的80后妈妈陈冉,曾一度陷入与公婆的“中药之争”。她的公公注重养生,从40多岁开始常年喝中药。从孩子不满1岁起,老人就带孩子看中医、喝中药。对此,陈冉一直心有疑虑,但没有明确反对。转眼间,小孩3岁多了。最近,公公又告诉陈冉,孩子脾胃不太好,不肯吃饭,他想用中药给孩子调理一下。这次,陈冉断然拒绝:“如果孩子生病了,我会带她去医院看病。我是她的监护人,我会跟我老公商量后再决定。”陈冉嘴里冒出的“监护人”这个说法,自此成为公婆的心头刺、口头禅,常常被用在两代人意见不一、冲突爆发之时。
当冲突升级,一些家庭走向解体。从业近30年的离婚律师葛珊南,见过不少就连离婚也是由父母包办的80后夫妻,“婚姻时间短,父母参与多,财产混合多”。还有一点是,“想要孩子判归自家,意愿最强烈的往往是祖辈,年轻父母却无所谓”。
包蕾萍研究员并不排斥隔代抚养,但她也发现,“祖辈对孙辈多偏重抚养,生理保育多于培养教育;而父母对子女则不仅注重抚养,还注重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教导。”包蕾萍更担心的是,对于很多独生父母家庭来说,“独二代”新生儿带来的压力和困惑,由于祖辈的介入而得以减轻。但是,这种表象下掩盖的是一种压力后置。当“独二代”长大、祖辈衰老难以自理时,80后独生父母必然面临承担赡养和抚养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