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媒体传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们生活的世界无疑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但是,什么是新媒体,似乎依然是个争议不清的问题。不同的利益集团纷纷提出了对自己有利的概念,帮助自己确立在新媒体的领军地位。所谓纲举目张,厘清新媒体传播的本质,方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认知新媒体。
一般来理解,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就是信息传播的新媒介,新方法、新工具或者是新载体。所以,对新媒体的认知,首先是新旧的新,也就是新出现的媒体。电有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认为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所以,基于以上的种种考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广播、电子阅读终端、卫星电视、户外电子屏、互联网、IPTV等等,都被定义为新媒体。从传媒产业发展的角度讲,似乎也没什么异议,但是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发现,这些考虑都不经意间淡化了新媒体的本质。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新在何处?是新在媒介形式上,还是新在信息传播的方式上?答案毋庸置疑,媒介是为信息传播服务的,目的和核心都是传播,那么新媒体一定是在信息传播的关系、路径和方法上都实现了全新变革的新。
在这个逻辑体系下,重新审视一些所谓的新媒体,其传播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举例来说,模拟电视,模拟广播是单对多的广播式的传播,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也是如此,互联网形态下的PPS、PPTV等网络电视即使是有用户点播的功能,本质也是单对多的传播。电子阅读更是如此,将书本、杂志电子化,用户手持电子终端阅读,与捧着书本相比,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阅读的本质,只是改变了文字载体的外观形态。
不容置疑的是,在宽带技术、移动技术、大规模存储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大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可能性,降低了信息消费的成本,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讲是个巨大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但是,从传播关系来看,这仍然是一种有限的改变。
美国《连线》杂志从传播关系上给出了新媒体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是一个理想的极限定义,在生活实践上,我们似乎无法看到在某种媒体平台上,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同时沟通、互动。针对目前的情况,一些学者给出了中庸的定义,现代的新媒体是能够实现“多数人对多数人”传播的媒体,这也从传播关系上强调了新媒体的本质——多数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与互动。
综上所述,结合媒体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认识新媒体的本质,它在技术层面就是要实现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和终端多样化;在内容层而就是互动化,即时化,多媒体化,其操作方式和表达方式要符合用户体验;新媒体在传播层面的本质就是传播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目标是实现多数人对多数人的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新闻传播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成为数字化新媒体。1995年,张树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瀛海威,至此互联网开始从少数科学家手中的科研工具走向广大群众。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个叫“互联网”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了神奇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既廉价又便捷的方式获取想要的信息。1998年~1999年,中国的网民成几何数增长,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阅读新闻资讯。2004年智能手机悄然而至,它的出现改变了手机原本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人们更多的是用手机上网,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完美结合使手机上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最重要的渠道。
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体现的优势
(一)新媒体新闻传播有更强的时效
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是新媒体的最大特点。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0.3%。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的零碎闲暇时间几乎都在看手机,甚至走路吃饭的时候都在看,各大网站的新闻会在第一时间推送到所有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手机上,可想而知一条新闻的传播不但是迅速的而且受众是海量的。与传统媒体相比,人们不用再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获取新闻资讯,而是可以自主选择何时、何地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打破了固有的工作模式,采、编、发都可以用一部手机来轻松完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重要的是节省了时间,使新闻更快地并传播。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丰富,可以集文字、音频、画面于一体,使表现出来的新闻更吸引大众。新媒体的快捷性使新闻报道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编辑和记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和传播者,公众参与的门槛降低了,使新闻的内容更平民化,更接地气,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自媒体”,摆脱了一系列的程序和限制,“自媒体”会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二)新媒体新闻传播有更强的互动性
在网上阅读一条新闻后,人们可以马上发表评论,表达对新闻的第一感受和看法,也可以浏览其他受众的观点和想法,还可以和某个受众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传播者来说,不用进行单独的调查研究,的新闻很快就可以收到上百、上千甚至上万条的反馈信息,新闻产生的社会效应马上见分晓,这种超强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达不到的。
(三)新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易检索性”
互联网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存储几乎没有容量的限制,这就使新媒体有了“易检索性”这个特点。如果想了解某个新闻详细的内容,人们可以在网上检索一下新闻关键词,马上就可以读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讯。新媒体的“易检索性”增强了人们阅读新闻的自主性。
二、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劣势
互联网海纳百川的容量和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快速便捷有诸多的优势,但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新闻传播者的平民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无法保证新闻质量。奇特的新闻层出不穷,看到不可思议的新闻内容,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会在脑海里打一个问号:这样的新闻到底是真是假?于是,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娱乐明星被离婚,被去世,一些传播者出于某种目的断章取义,编造新闻,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失实新闻不是新闻而是故事,新闻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真实性和客观性,网上的不实新闻大大降低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失去了公信力,舆论导向就会偏离轨道,久而久之社会矛盾就会被激化,从而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减弱新媒体的劣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控制虚假新闻的出现,以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传播 潮汕文化
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和重要课题之一,各地区、各民族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并推行其相应的区域文化传播策略,是合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潮汕文化的形成是中原文化与潮汕本土文化交融的结果,这与历代中原移民南迁密切相关,是文化传播研究颇具意义的一个课题,特别是近期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更凸显了研究潮汕文化传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针对性。
历史上,潮汕人的商贸活动在国内外相当活跃,潮汕文化随着潮汕人源源不断地向外移民而远播海外,影响深广。据统计,迄今侨居海外的潮汕人已达1000多万,与潮汕本土人口相当,形成“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全球潮汕人共同造就潮汕文化的独特现象。潮汕文化地方性与国家性特征兼具,本土性与跨国性皆备,地域性与群体性特征交融,其传播学研究极具典型意义。
一、潮汕文化传播新媒体视角的提出
自从国学大师饶宗颐提出并倡导“潮州学”研究以来,潮汕文化作为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备受关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岭南文化书系》中的《潮汕文化丛书》,从潮汕方言、潮州音乐、潮剧、潮州商帮、潮汕文化精神、古代名人、潮汕女性、工夫茶、潮州菜、工艺品、民居等各个层面来介绍潮汕文化的风貌和精髓。各领域学者,如中山大学陈春声对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史及明清之际韩江流域社会史多有研究,吴国钦厘清了潮剧的源流;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专门研究潮汕方言,黄挺则主攻潮汕社会史、潮商文化。但研究潮汕文化传播的文献极少。
陈学希等将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早期,当时的潮剧潮乐艺人与同期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一样,潮剧、潮乐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技能和手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期,潮剧潮乐在海外各地发展有所不同,潮剧逐渐成为潮汕人一种重要的自娱与娱人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近期,潮汕人在海外大多事业有成、根基稳固,潮剧、潮乐成为联络乡谊、服务社会的重要艺术形式。但这主要是史学研究,不是真正的传播学研究。目前尚未看到从新媒体角度对潮汕文化的研究。
2000年以来,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这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并引起国家主管部门乃至最高领导层的关注。2006年,时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柳斌杰认为,对新技术和新媒体应采取“主动参与、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趋利避害”的态度,并就新媒体现状与问题、“十一五”规划发展等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十以来,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也对当代文化传播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特别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基于当代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快速成为国际文化传播主流渠道的趋势,如何提高文化传播研究的丰富性和准确度,以辅助“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成了亟待破解的命题。
二、潮汕文化传播历史阶段与模式
潮汕文化起源于潮汕先民,后经汉越融合与中原文化交融,秦汉时期大致成型,历经唐宋、明清至近代,不断发展,又不断吸收域外文化而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在粤东大约有1370万人讲潮汕方言,加上港澳台潮籍同胞及海外潮籍华侨、华人,会讲潮汕话的人口估计达2000万左右。正是这个族群,以潮汕方言为基础纽带,维系并向海内外传播着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的传者不仅有本土的潮汕人,还有潮籍华侨、华人;其传播范围不局限于国内,而是全球潮汕人所到之处;其受者既包括国内其他族群,又包括海外潮汕人所能接触到的群体;其传播媒介不仅是潮汕话,一曲《寒鸦戏水》能召来诸多潮乐知音,一部潮剧《陈三五娘》可引起海内外潮汕人的共鸣,一盘地道的潮州菜、一杯给力的工夫茶、一件精巧的潮绣或陶瓷都能使潮汕人立刻辨别出“胶己人”(自己人)。潮汕文化的传播渠道从古代的“过番”到近代的海运商贸,乃至现代的出国与归侨、商贸与旅游等双向传播,形式多样;其传播效果从潮州菜、工夫茶、工艺品、潮州音乐、潮剧、英歌舞等“潮系品牌”的名扬天下可见一斑。
潮州音乐和潮剧是潮汕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两大艺术形式,两者均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海外传播三个历史时期的划分为我们研究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阶段和传播模式提供了参考。但文化包罗万象,其传播不以音乐戏剧为起点。第一,人是文化传播的首要元素,以潮汕人到海外的最早时段作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起点更合理。第二,现场听潮乐、看潮剧不是传播的唯一方式,目前已知至少在1935年―1937年,潮州著名乐师张汉斋为百代公司录制近百张外江乐、潮州音乐唱片,此后潮乐便借助唱片流传海内外。1955年香港江公司出品的潮剧电影《王金龙》,开启了潮剧影视传播模式。当代的潮州群众常通过潮州电视台《潮州戏园》等栏目观看潮剧,甚至通过微信互传潮剧图片视频。
由此,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时期及传播模式重新梳理如下。1840年以前为古代,以人际传播和较小规模的组织传播为主。1840年―1949年为近代,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为主,大众传播开始出现,其中大众传播模式和时段可按报刊、广播、电影等不同媒体形态细分。1949年―1979年为现代早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共存,其中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主导的大众传播逐渐兴起。1980年―2000年为现代中期,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方式中,大众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媒体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为当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存,以社交媒体为重点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并呈现出强有力的持续发展的态势。
三、潮汕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2000年以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逐渐勃兴,传播模式发生许多重大改变,文化传播也不例外。与国家整体上出现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的态势相似,潮汕文化传播呈现出两大结构性的现状与问题。
一是在本地的舆论宣传引导格局中,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的传播模式与青少年一代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媒介使用习惯存在突出矛盾。传统媒体传播效果事实上在逐步下滑,而潮汕的党政部门在新媒体传播领域介入太慢,不熟悉传播规律,缺乏话语权,在政务微博建设上落后全国两年,在政务微信上至今还基本“失语”。
微博是基于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国内2007年初兴,2009年成熟。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等四家微博客网站上认证的政务微博客总数为50561个,但潮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政务微博“潮州”2013年6月28日才上线;汕头市委宣传部政务微博“汕头”2013年8月26日才上线;揭阳甚至未开通“揭阳”,仅其公安局开通了微博“平安揭阳”。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由腾讯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软件,可发送文字、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微信用户量2013年11月突破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1亿)。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5月2日,全国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超过1000个,但潮汕地区仍未政务微信。
二是在外宣领域,官方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的传播模式,与潮汕人海内外民间的交流联系、文化传播以QQ、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主流的趋势矛盾突出。政府招商引资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意图通过传统媒体途径基本上影响不了潮汕地区之外的潮汕人,即使初步介入新媒体领域,也因内容以政经新闻等严肃内容为主而传播力不强,与民间运用新媒体自行传播文化如火如荼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
比如,在百度搜索键入潮汕方言“厝边头尾”,相关页面结果有219万个,呈现在首页的全部是潮汕饮食等内容;以“厝边头尾”检索微信公众号,同名的有10个以上,从其自我介绍看都是民间自发申办的,大部分是推荐“潮汕小食”,其中有些是专门服务于在大连、闽南(有些具体到厦门、漳浦等地)或其他城市的潮汕人的。这说明潮汕人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跨区域的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已具备雄厚的群众基础。
再以“英歌”为例。“英歌”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男子群体武舞,与潮剧、潮乐同属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播模式演变大致如下:在明代初期的潮汕乃至闽南地区存在着一种以水浒英雄为主题的男子武舞(英歌雏形),这种雏形舞蹈在师徒言传身教的人际传播、村镇之间互相学习模仿的双向组织传播、游神赛会多向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影响下,在不同闽南文化亚区产生分化,在南澳形成车鼓舞,在潮阳、普宁形成英歌舞,在闽南地区形成宋江阵,宋江阵随漳州泉州士兵移民台湾而入台。1949年―2000年,报纸、广播、电视盛行的年代,英歌也借助传统媒体进行传播。2000年以来,网络、博客、微博、微信接踵而至。潮汕地区之外,观看、了解英歌最便捷的途径则是在百度键入“英歌”,显示有192万个相关网页,首页上还有不少英歌的视频推荐链接。以前必须借助传统媒体才能传播的信息,现在通过互联网、微博或微信等新媒体就可以传播至全球,小到英歌,中如潮汕文化,大至中华文化,都处在新媒体环境中,呈现出新的传播规律。
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缅甸华人使用微信与国内亲友或东南亚华人联络的很多,其用户体验较好,与国外同类产品WhatsApp和LINE相比更加方便好用,可见以微信为载体进行外宣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无论内宣还是外宣,潮汕地区官方在运用新兴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方面,都存在薄弱环节。
四、潮汕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
根据媒体格局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及时准确制定潮汕文化海内外传播的策略,重要而紧迫。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传统媒体具有从业人员专业素养高、信息采集较为系统权威等优势,新媒体则在信息量和互动、分众、聚众传播等方面更胜一筹。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将两者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共同为区域文化传播服务。潮州电视台近年来主打的一档原创节目《探亲行》,通过派出记者团队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拜访当地潮汕人,联络乡情,传播潮汕文化,成效明显。建议电视台开设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以简洁的标题、图文、影音等内容全面展示海内外潮汕人的生活和文化生态。
2.运用社交新媒体主导海内外文化传播,提高针对性。国内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普遍存在内容过于“高大上”的问题,不接地气,不会“卖萌”,缺乏文化传播视角,建议潮汕地区加快建设步伐,结合潮汕人文化特征,提高运用政务微博、微信平台向海内外的潮汕人、华人传播潮汕文化的针对性。引导海内外的“美食控”、潮乐迷、潮剧票友、英歌爱好者等运用微博、微信进行良性互动,将使潮汕文化传播更为高效、广泛。在获得大量用户(“粉丝”、听众)认可的前提下,再融入政治、经济等传播内容。
3.寻找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增强软实力。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利用“国际潮团联谊会”等民间组织,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潮汕商帮极其擅长海外商贸拓展的优势,鼓励其寻找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以文化传播带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有效借鉴,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系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潮汕民俗舞蹈的传播与谱系建立”(项目编号:2012WYM_0096)、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攻关项目“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13ZGXM0007)及“理论粤军・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学希等.潮剧潮乐在海外的流播与影响[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2]柳斌杰.新媒体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传媒,2006(12).
[3]柳剑文,柳剑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与路径――以潮汕地区英歌为例[J].青年记者,2014(11).
关键词:新媒体;对台广播;软实力;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9.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5-0123-03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井喷式”发展,信息平台逐步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信息传播广度、速度悄然加深、加快,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轮轮的冲击波,对台广播也面临着全新的传播生态与挑战。当前的两岸关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面对台湾同胞这样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我们对台广播要如何应对,有效提升传播软实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对台广播人面前的严肃课题。
一、新媒体给对台广播带来全新的传播生态
新媒体是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而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体,一般意义上是指互联网、手机两类,当然也包括了数字广播、微博、移动电视、网络等。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广”、“多”、“快”及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和消费方式,媒体功能呈现出“碎片化”和“精细化”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传媒功能持续演变及受众需求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对台广播的传播生态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一)新媒体使岛内受众的传播渠道选择更加多元化
台湾宽频网络使用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2月12日为止,台湾地区上网人口约有1,622万,近五成民众使用过网络空间、网络影音娱乐、线上游戏、网络购物与社群服务。其中电台上网或者直接在网上开台更是成为广播发展的新趋势。复兴广播电台曾发现,一旦暂停在线实时广播服务,目标听众就迅速减少。2010年8月,台湾“央广”正式推出岛内广播界首见的“多媒体平台系统”,建构成一项完整的网络自动影、音、图、文播放系统,整理汇集了“央广”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资料,并入围当年度“大英国协广播协会”CBA的工程创新奖。[1]由于传播多样化和碎片化,岛内受众对于原有媒介的依赖降低了,媒介依赖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媒介影响力。一般理解,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对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取决于它与特定受众之间的匹配。岛内广播与新媒体的有效嫁接,使对台广播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也对对台广播的内容与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冲击对台广播的“把关人”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使得人人可以参与传播内容的创造,人人都能成为传者。尤其是博客、播客到如今的微博,将这种开放的传播方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把关人” 的作用就会消解。[2]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传播平台,舆论的自发性大大增强,舆论主导权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同时也带来主控舆论的复杂性。而在两岸传媒的攻防战中,对话语权的争夺显得格外关键,这对我们对台广播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体使对台广播的软实力传播面临挑战
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处在全球性传播状态中,承担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攻防重任,在传播软实力方面也面临激烈“争夺”:首先,是争夺对台传播新平台,这一传播新平台与以往不一样,是在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新型平台;第二,要争夺媒体形象及公信力,如果不主动塑造,就必然要被塑造;第三,要争夺话语权,对台广播要能够增加多渠道、多介质、多样貌传播平台,要有设置议程并且掌握讲故事的能力。
二、对台广播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软实力概念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于1990年提出。他认为,美国在此前的几十年中利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软实力,成功地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后来越来越多地使用“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影响力反倒日趋式微。就对台广播而言,同样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其软实力,具体包括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与话语权。
(一)传播力与公信力是对台广播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传播力是信息扩散能力,展示的是传媒信息可以抵达的范围,它并不表明信息所及的范围内是否接收该信息的情况。以对台广播为例,传播力是指有多少频率入岛并落地的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为对台广播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补充了广播传播的不足。而公信力代表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真实性、公正性、客观性的评价程度,是衡量一个媒体的受众亲和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作为向台湾同胞传播党和国家的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体,对台广播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特殊性,在两岸的新闻采访、信息、政策解读等诸多方面都能获得最准确、最权威的新闻讯息。其公信力,主要取决于岛内主流人群的认可。要提升软实力,就要打造对台传播的公信力,努力在两岸舆论攻防战中成为舆论导向的引领者,诱导台湾受众养成想就某一新闻、事件、政策等“听听大陆广播怎么说”的一种习惯。
(二)话语权与影响力是对台广播软实力的最终体现
话语权,即舆论引导能力,与媒体的公信力密切相关。岛内受众具有选择权,对信息可以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媒体,往往取决于媒体能否公开有用的信息和的信息是否真实可信。影响力是指落地的信息是否能被岛内受众入耳,并对其认知(入脑)、情感和态度(入心)、行为(入行)产生影响的能力。用拉斯韦尔模式五个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给谁获得什么效果)来看,最后一个环节是效果,追求预期有效传播是任何传播者的最终目标。[3]产生正效果,传播才是有效的;产生零效果,任何传播都是徒劳的;产生负效果,任何传播都是有害的。因而,在对台广播传播中,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才能产生影响力话语权,软实力才最终得以实现,并落到实处。
三、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的传播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环境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新媒体已成为建构与传播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要想有效提升软实力,扩大传播效果,对台广播应进一步创新传播策略。
(一)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的生产方式受到颠覆性挑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消解了专业化程度,自媒体新闻生产几乎抛弃了专业化的基本标准。这些现象对对台广播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这些恰恰为强化对台广播的专业化程度提供了契机。“内容为王”是媒体发展的一条铁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必须遵循“内容为王” 的理念。因此,要提升对台广播的软实力,首先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提高核心竞争力。两岸关系发展20多年来,当前两岸社会一体化进程已呈现出加速推进的发展态势。随着两岸“三通”、ECFA的实施,两岸人流、物流、金流的密集互动已成为常态,在两岸之间将加速形成两岸共同生活体,两岸民众在就业、求学、消费、居住、婚姻等方面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对于这一共同共通部分,我们应格外关注,并在内容上做出体现。如海峡之声新闻广播于2009年推出的《直通两岸》节目,就重在为岛内民众提供服务,并于2011年2月推出“就业在大陆”环节,着重介绍祖国大陆各城市的人文环境、对台政策、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消费水平等,走访已在这些城市扎根的台胞、侨胞,讲述他们选择并融入这座城市的经历与感受,旨在为有志于到大陆发展的岛内民众尤其是岛内青年学生提供相关方面的服务,受到听众好评。此外,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还要努力由一般信息的提供商向权威信息的提供商转变,通过信息的一次生成,多次.实现增值,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变成一种可持续的再生资源,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二)加强对岛内受众的研究
截止2010年10月,台湾总人口为2316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98%,少数民族人口占2%。在汉族人口中,闽南人占78%,客家人占12%,还有10%是1945年后去台人员及其后代,即所谓的外省人。而本省人则是前就定居在岛内的闽南人、客家人、少数民族及其后代。台湾同胞的心态较为复杂,包括“历史悲情难消、现实心结难解、主体意识趋强、统独意愿趋缓、认情甚于认理、多变源于多元”等。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更要注重加强对岛内受众的心理研究,以便做到分频、分众传播。[4]拍了一辈子电影的黑泽明,在奥斯卡给他颁发“终身成就奖”时说:“我感觉我还不太了解电影。”而作为对台广播人,我们也存在同样的困惑:我们看到的想象中的台湾真实吗?由于两岸广播界的交流较少,而且大陆从事对台广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亲临台湾岛内,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只能“隔岸观火”,做“无米之炊”。正如台湾学者赖祥蔚在《中国大陆对台宣传策略之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综观来看,中国大陆对台宣传的粗疏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欠缺有效的宣传策略,包括技巧等,另一则是不了解台湾民情,包括未真正了解目标阅听众、忽略阅听众反馈、不够重视反宣传等。”为此,在当今两岸良好关系的局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岛内受众的了解,服务于他们的需求。如果我们的节目不贴近台湾地区的实际需求,不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不贴近他们的接受心态,那么根本谈不上有效传播。[5]
(三)嫁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平台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几乎完全超出了时空的限制,传统广播一度变成了受到局限的“弱势媒体”。但是,广播可以灵活地融合、嫁接新媒体,搭载网络、手机、汽车等,优劣互补,扩大影响。以网络而言,目前网络在岛内媒体的影响力仅逊于电视,并呈现出继续上升的势头,年轻人的网络接触率居于各类媒体之首。据台湾创世际公司ARO资料库显示,台湾大学生网民最常访问的是“入口网站”、“社群”及“个人网路服务”,对网站的娱乐性、实用性、互动性要求比较高,其中网络娱乐、下载音乐(MP3)、随意浏览、找寻资讯、收发信件等是主要的上网行为。因此,进一步有效嫁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平台,对拓展岛内受众市场、扩大岛内年轻族群的影响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从2000年起创建了电台网站,逐渐从台网联动,网为台服务到如今的台网融合,提供具有两岸特色的丰富资讯,重视传受众之间的互动,突出民间色彩,增强服务性,台、网在采编流程、生产队伍、渠道等方面进一步融合,并拟建成存储海量、内容权威的海峡之声在线音频媒资库,取得较好的反响。从某种程度上说,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是各类媒介形式的聚合体,是“形象碎片” 的“多节点扩散”,即每一个用户都是和周围节点相联系的独立节点,每一个节点同时既是受者,又是传者,每一个节点在接收到信息后,都将信息传送到周围的节点,这种“多节点扩散”的传播模式打破了先前“铁板一块”的形象传输模式,对于塑造对台广播形象、传播软实力十分有利。
(四)淡化宣传味,增加传播平等意识
传播的过程即是观念、意义、意识形态的输出、渗透与被理解、解读的过程。从传播效果研究来看,无论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魔弹论”、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还是70年代至今的“强效果论”,都有一个潜在的假定,即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传播者力图将自己的信息、观点、意图“传”且“通”至受传者。但多年来,两岸广播总还是存在历史遗留的阴影。对台广播基本未能摆脱旧有体制的桎梏,如在内容上,重官方,轻民间;在写作上,墨守于所谓的“新华体”;在新闻编排模式中,先中央,后地方;先国内,后国外;先消息,后专题。这些在大陆,受者已习惯。但在岛内,易引起反感。在新媒体时代,为使对台广播的传播更有公信力、影响力,应谈化宣传味,增加平等意识,“我供事实,你做结论”,应把岛内受众视为充满智慧、具有判别能力的能动客体,尊重受众,因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易受性。纯概念、纯理论的宣传不应该成为对台传播内容的主体,主体应是事实。 美国媒体曾指责大陆在台湾大选前“使用好战、霸道和威胁性的语言制造敌意。”研究者还对我方报道提出改进意见:“要从主题设计出发,预测信息传递与沟通的实际效果,并且要时刻关注舆论的反应;要学会制造和引导民意;要适应对方的接受习惯,认准“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善于用“民主”、“民意”相包装。”这值得我们注意。此外,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总结出对外传播的著名的“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论点也非常值得借鉴,所谓“早说话”,就是要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说话,如果这个时候你守口如瓶,缄默不语,既是对民众知情权的轻视,也是不顾说话效果的表现。 所谓“多说话”,就是要主动说话,经常说话,反复说话,要让岛内民众感到你的真诚和坦率,知道你愿意同他坦诚交流与沟通,而不会有意掩盖和回避什么东西。 所谓“说明白话”,就是要把话说准确,说透彻,说明白,让他们能够听明白你的话,弄清楚你的真实想法,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五)传播两岸共同价值观
现代传播业自诞生之日起,便含有内在的价值取向。当然,媒体与价值观的关系可疏可密,可隐可现。但所有的媒体都有价值倾向,这是普遍性。但传播只有共鸣才是有效的。在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要更多地照顾岛内受众价值观,要使我们的传播产品中所含有的大陆价值观最大限度地与岛内受众的价值观接近、吻合。比如在介绍大陆某重大成就时,我们经常是采用“新华体”,大力宣传成就本身,这样让受众感到宣传味太浓。如果我们不是直白地裸、干巴巴地宣传事件本身,而是突出介绍这项成就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缓解环境恶化的意义,就会容易被接受。海峡两岸大的政治环境的差异,使得受之影响的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政治价值观念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但是,两岸青年学历层次高、资讯丰富、思想活跃、自主性强,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精神价值,有着年轻人的共同特质及相通之处。在某种意义上说,对台广播要通过寻找共同话题、共同语言,乃至共同价值观来改善其传播质量,最终加深两岸人民相互的理解,获得共同体认。
(六)加强跨境、跨媒体合作,拓宽入岛渠道
新媒体时代,我们对台广播要进一步拓宽入岛渠道,借船出海,借助台湾媒体资源和受众群来提高对台广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008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与台湾非凡音联播网签约,对方每天转播海峡台新闻时政节目40分钟。2009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又与台湾岛内6家调频电台合作。架构“海峡之声台湾地区调频联播网”, 实现了大陆对台调频广播的有效落地。这6家调频电台每天固定时段播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专门制作的1小时节目,电波有效覆盖岛内大部分地区。2010年,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又通过与岛内旺报的合作,首次使广播节目内容通过纸质媒体在岛内落地。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海峡之声在岛内的影响力,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对台广播只有加快发展、融合新媒体,才能不断扩散、延伸传播效用,有效提升软实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卢洪亚.2010台湾广播综述[J].海峡之声通迅,2011(1).
[2] 荣建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0(2).
【摘要】 互联网作为全新的媒体传播平台,有着传统媒介传播平台不可替代的技术优点,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互联网在当今企业营销推广方面的传播优势已经举足轻重,精准的受众群体、互动的多向传播、由点及面的扩散效应等特点使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推广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方式。数字时代的企业竞争,离不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特点与应用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新媒体 企业营销推广 互联网整合营销
一、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与优势
(1)受众群体的精准定位及随意性: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浏览倾向、时间、习惯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均可在有效范围内实现整体的分类整合。而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目标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全部信息,需要经过自身的判断和筛选,大大降低了主动选择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也因此使得传播信息失去了最大程度的被拾取和扩散的机会,边际收益微乎其微。通过数据分析所得精准定位,在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个性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接受、自主选择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使得传播的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受众群体需求同时增加传播的周期和次数。(2)传播的互动性及多向性:互联网新媒体的互动交流性特点,是传统传播媒介所无法实现和超越的。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今天,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等平台及应用软件使得现代生活交流从传统的面对面发展成为二维、三维、四维的多重方式。目标群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实现时间上的自由参与、主题上的自主选择、跨地域的即时交流、多向性的互通有无...由一对一扩展到一对多、多对多。信息既可以持续保留又可以实时更新变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全面性、透明性均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任何传统媒介都望尘莫及的。
二、数字时代下企业的互联网整合营销传播推广
(1)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媒体:与时俱进的浪潮中,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新媒体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时代。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的单纯性,并使其日益纷繁复杂。信息传播的诉求在发生变化,市场环境、服务模式也不断更新变化,互联网新媒体在营销传播中呈现的种种特点,促使企业营销传播的重心将完全倾斜于它,同时也正是影响着企业整体营销推广的重要因素。(2)整合营销传播推广: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把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一切企业营销传播推广活动都包含于营销活动的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使企业能够将统一的传播信息投放给目标受众。数字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是高速腾飞的,经济模式也将会是翻天覆地的。在信息爆炸式迅猛发展、互联网络高速扩散的数字时代,市场将是更加理性化的市场,市场竞争的方式及规则将更加科学有效。(3)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为联通公司整合营销传播带来的机遇: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已经逐渐形成,其自身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营销传播模式现在尚未完全成熟规范。但即便如此,还是为联通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在今后的互联网新媒体品牌构建整合策略中,联通公司与用户之间沟通的互动性增强,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高效展现。在如今崇尚体验、参与和小众群体个性化的时代,使联通公司与用户的沟通更加方便有效,更易于架构关系营销,使精准营销和数据库营销更大程度的产生效果,目标用户的个性化诉求最大程度的得到满足,进而获得更加理性的营销推广传播效果。(4)联通公司互联网新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互联网新媒体不只是传统传播媒体的延伸和扩展,互联网新媒体营销传播也不只是传统营销平移到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平台。伴随创意式经济和体验式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趋势,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必须要开始转型,而作为联通公司的管理层也必须正视这种转型,并根据时代特点加以调整。要促进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高效整合与优势互补,为整合营销传播价值最大化拓宽渠道。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传播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要完全摒弃搁置。联通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做到优势互补,整合现有语音、纸质、卡面、账单、户外传播资源,丰富现有媒介渠道,进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传播,将创新思维融入整合营销传播之中,为个性化定制、产品差异化、低成本推广构建起互通的桥梁,对于数字时代下新联通的战略转型和整合营销传播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显示器不是新媒体
自从分众传媒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率先在电梯间安装了液晶电视放广告,并把公司整上了纳斯达克,跟进者们便依葫芦画瓢,纷纷抢占出租车、公交车、地铁、大卖场、大学、火车、医院、药店、银行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甚至连厕所里的小便池也不放过。
而投资界也给了这一新发现以足够的追捧,并把它与新兴的各种互联网传播平台统称为新媒体。
对投资者来说,只要是以前没有的机会,都可以称为“新”,但是对营销人来说,如果只是以时间出现的早晚来区分“新”与“旧”,则是缺乏专业视角的。
把电视搬到写字楼里,公共汽车上,就能被称为新媒体吗?难道这台电视与家里的电视有什么不同吗?就因为换了个地方,就麻雀变凤凰了?
实际上,“分众们”所创造的新媒体,不过是对电视媒体的细分。这种细分,在传统媒体里本来就司空见惯,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电视领域里有不同的频道,杂志领域有《新娘》、《钓鱼》这样相当专业的媒体,它们都是“面向特定受众人群”的细分媒体,只不过从来没有以新媒体的名义到风险投资商面前兜售过。
当然,不是说细分传统媒体就没有价值,它们的商业价值甚至要高于现在许多还处于尝试阶段的互联网媒体,毕竟,细分是朝着精准在迈进。
新媒体新在哪里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
美国学者Vin Croshie为了定义新媒体,首先定义了两种媒体: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
人际媒体的基本形式是“一对一”的人际对话,比如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技术只是延展了它的速度和范围。
大众媒体最原始的形式则是部落酋长、国王、神父的讲话和演说,随着技术发展,发展出了书籍,报纸、布告板、杂志、电影院、广播、电视、互联网。
在人际媒体中,参与者对交流的内容有对等和相互的影响和控制,而且,交流内容可以针对每个参与者的特定需求和兴趣而个性化。
大众媒体则是把完全相同的内容传达给所有接受者,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
而数字化通讯技术衍生出的新媒体,比如博客、虚拟社区,则结合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能对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同时,每个参与者,不论是传播者还是接收者,对内容拥有对等和相互的控制。因为沟通与反馈的成本非常低,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于是形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
新媒体的力量
BBS、博客、播客、虚拟社区的迅猛发展,似乎反衬出传统媒体的迟钝,呆滞,点对点的直接传播和沟通似乎让传统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显得不痛不痒。在新媒体中,只要你的东西有趣、实用,就立刻有一大堆用户做你的义务宣传员,帮你在一个月之内把产品,服务和品牌传播出去,形成你原来用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口碑效应,
而你所要做的,可能只是搞好研发创新,或拍出一段妙趣横生的视频而已,
相比传统媒体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广告费,以及不可预知的效果和漫长的等待,新媒体简直就是个天使。
当年淘宝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彻底打败EBAY易趣网,就彰显了新媒体的力量。
当时,EBAY易趣占领着C2C网站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还和几乎所有的主流大型门户网站签署了排他性独家广告投放权,使淘宝网无法在任何门户上投放广告,传统主流的营销传播渠道被彻底堵住了。
无奈之下,淘宝网不得不以口碑和族群传播为主,发动各个论坛有影响的发言者,不断创造各种话题,引导网民注册。
但如果只是靠着一点一点的口碑积累和铁杆顾客的拥护,淘宝网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EBAY易趣的。因为这种以人气为主的集市式网站,本来就是靠一定顾客群基础上的正反馈,也就是说,人越多,人就越多,即所谓的集群效应。照这种模式,EBAY易趣一步领先,将步步领先。
EBAY易趣的先发优势压得淘宝网无法出头。这时,淘宝网推出了支付宝。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在线支付平台真正解决了中国网民的支付恐惧症,淘宝网的用产量和交易量就此雪崩式增长,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就是网络口碑在催化。
好口碑来自哪里?还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于是我们发现,传播仿佛走了一个轮回:
在前工业经济时代,社会形态基本上属于社会学家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那是一个流动性很低的熟人世界,不但以信息的共享为其特征,而且其成员基本上拥有同一种知识,受制于同一种生活逻辑。在这样的社会中,“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好,好口碑就能通过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迅速形成。
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加速的生活节奏逐渐切断了乡土社会中的邻里式的人际交流方式,熟人社会瓦解,以前的“远亲不如近邻”,演化成了现在的“远亲不亲,近邻不近”,人们依赖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媒体来发表意见,寻找认同。但是,在有限的版面和时间里,能发表意见的毕竟是少数,于是这些媒体平台几乎成了少数人讲话多数人听的准单向传播渠道,大部分受众只是在被动地接收。
而今天的新媒体好像又走回了乡土社会。IT技术把日益冷漠的人际关系又拉回了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只不过这个社区已经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虚拟社区呈现出的特点,居然与“乡土社会”极为相似:熟人世界,信息共享,成员基本上拥有同一种知识,受制于同一种生活逻辑。当然,这里的熟人,只是相熟的一个个网名,现实世界里,他们走在对面可能都不认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虚拟社区里,这个问题不存在。如果有,也是因为你的酒不够香。
新媒体命门
但新媒体低成本形成口碑的这个优点,恰恰也是它最大的命门。因为在新媒体中,企业并不会因为付出了费用,而取得传播的主导权。还记得吗?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的两头对内容有对等的权利。如果从“有可信度的信息量”角度看,企业方还处在弱势――你一张嘴怎么说得过顾客的千张万张?
因此,企业在做新媒体传播的时候,将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让顾客给自己盖棺定论,这在习惯了给顾客洗脑的企业界来说,简直就是卖身为奴,要知道,在传统的概念中,营销就是一种对潜在顾客群的干预――通过干预顾客的意识和行为,让他购买我们的产品,而在新媒体中,你想干预网民是很困难的。因为“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大部分广告主都愿意听到用户对自己产品的意见与建议,但没有几个人愿意其中的不良信息被扩散出去,引起客户群的怀疑与震荡。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强制性的传统广告,因为在那个领地,只有他说话的份,顾客只能被迫地接收信息。
大部分厂家很清楚,如果把产品的评价权完全交给顾客,那么顾客很快就会发现,其实那些产品根本不像广告中吹嘘得那么好,与竞品之间的区别也根本没有厂家自说自话得那么大。
一、回归媒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发生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媒介向媒体转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及发展,传播学也被纳入整体的现代化体系之中,书籍、杂志以及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都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传统媒介的传播被大众传播集团的话语整合,媒介被媒体所替代,大众传播媒体在自身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取得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同时也生产了大众媒体环境下的文化。
大众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将政治意识逐渐渗入其中,以信息生产代替了知识的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中,书籍和杂志并没有消失,原因在于他们在大众传播时代将自己的媒介属性嵌入大众媒体之中,倚重自身的媒介特点,放大自我气质的优势。传统大众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等方面对书籍、杂志等媒介的话语进行了冲击,但是当文字媒介的媒介属性不能被完全替代时,它们就可以在媒介偏向的领域维系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与大众媒体以拥有的共同媒介气质为依托进行融合,进而扩大影响力。如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面临第二次转向,这次转向的发生是新媒体的出现所倒逼而生的。新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上都已经突破传统媒体建构的神话。
传播主体已经由传播集团扩展到了每一个个体,话语权的集中程度已经瓦解,传受方式不再是一方占据强势地位,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在技术的支撑下空前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得到重新分配,传统媒体所建构的传播秩序也已经发生动摇。此时,被传统媒体话语整合下的媒介属性再次浮现出来,凡是能够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媒介都成为新的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传播学需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范围中去,把关注的对象由媒体再次转向媒介。这也是新传播环境中提高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二、打破局限
传统媒体探究提高传播影响力应突破被局限的视野,从恢复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传播秩序的探索中解放出来,进入更加广阔的视野。新媒体一方面部分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媒组织结构上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往往出现相互交融的情况。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媒介上可以回归到传播学媒介研究的本质上,提高传播力的途径也会更加多样。因此,回归媒介成为传播研究对象是提高传播力的最有力途径。所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电子技术支撑下诞生的广播电视对于报纸杂志来说是新媒体,如今的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新媒体,总体而言,就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技术支撑发生变化导致的媒介性质在时间、空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发生改变。对此,提高传播影响力应该走在媒介技术发展方向的前端,运用新媒体亦即新媒介的优势思维来充分发挥自我气质。
新媒体最为核心的规律可归纳为两条: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即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产生内爆,引发网络倍增效应。新媒体进入经济领域产生的经济规律即信息产品复制与传播的边际成本降低。反映到与人的关系上就是互动性的增强、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增强。现在的传统媒体要提高影响力则需要在回归媒介的基础上掌握媒介发展的核心规律,并将人的发展及需求融入其中,打破一切大众传播既有研究的束缚,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实现影响力的提升。
作者:狄玮钰单位:河北大学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呈现
1.新媒体及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多的被更多的人认识与接收,新媒体艺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的审美体验,改变着艺术作品形式。传统媒介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开始借新媒体的发展,走上互相融合的道路。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量的作品涌现出来,这些作品为现代艺术增添了新的内容,扩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传统文化作品很大一部分仍局限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口传故事、自制年画等。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新媒时代”,构成了当今媒体艺术的新亮点。动画、电影、微信、游戏……不知由于新媒体成了各类信息汇聚的海洋,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种新闻资讯,还包括各种社会思潮的激情碰撞,和不同阶层群体各类诉求的自由表达等。与此同时,人们只需拥有一个终端平台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便可轻易实现对这些海量信息的共享。如何将新媒体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交互性、网络性、非线性、虚拟性等艺术特征,在传统文化作品中呈现出来,从而带动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发展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流行的微新、SNS 等社交网络中的不断分享与转发的功能实现作品的快速传播,这种互动体验性是新媒体的重要一点。现在随着3G 手机越来越多的出现,出现了用手机拍摄的作品。
新媒体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中国新媒体艺术不同于西方是在纯科技背景下产生的,而是一开始就跟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用最直接的观察方式来关注他们周围的普通人,用新媒体作品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给这些普通人带来的变化。而中国新媒体艺术一路走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理论家、艺术家和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相互不联系,没有形成多学科、复合型的研究。
2.国内外研究分析
在美国,新媒体课被作为培养公民的重要手段而引入教学。美国教育社会心理学家马克・托克利说:“电影可以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在日本,上世纪末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兴起了利用电影进行教育的新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法国、加拿大、瑞典、奥地利等国家的学校,都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欣赏科教片和动画片。
与国外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较少把新媒体作品作为重要载体服务于传统文化普及,同时较少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进行有机结合。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和思考。从新媒体研究的方向上看,主要有从艺术的数字化角度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两方面进行研究,如:陈念群的《新媒体创意艺术》、陈小清的《媒体艺术与设计》、汪代明的《新媒体与艺术发展》等。对于新媒体艺术特征的研究,如郑刚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邱晓岩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等。
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兴起较中国早了半个世纪之多。上世纪70 年代,西方许多电视台开始尝试接纳具有实验性的录像艺术作品,探索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如:录像艺术家彼得・ 坎波斯在1973 年创作的《三个转变》中运用分色影像合成等手法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复合效果,如用手把五官抹去、穿透身体的手。
国外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格劳(Grau0.)著,陈玲译的《虚拟艺术》;(美)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几乎可以说是当代新媒体艺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教科书,成了当代艺术理论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之作。
从现有的资料看,学术界涉及新媒体艺术的专著和论文,新媒体、传统文化是分开来进行研究的。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创作方法等重要问题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做详细的分析研究;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艺术作品的创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应用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长期把媒体作品创作当成特殊的精神产品,不少作品的内容也往往是简单地去表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造成了教育代替了娱乐、刻板代替了幻想。这是国产艺术作品得不到观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而外国的艺术作品往往不去刻意强调意识形态,而是将有关民族、国家、时代、社会等意识形态的主题内容,尽可能地柔和在作品中。而作品所表现的是全球观众均可接受的挚爱真情伦理美德,也就是说,拆除了东西文化的隔阂,沟通了全人类的情感。
现有的新媒体研究大部分是从传播学、叙事学、文化学的角度去考察新媒体的艺术特征、表现形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较少将传统文化放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研究。把传统民俗文化放置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中,区别了以往的研究角度。而且是从“新媒体时代”的角度下去探讨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和呈现形式。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与数字媒体工作室、动漫公司联合探索性创作具有新媒体作品,传统民俗文化不单纯的是说教,可以是动画,可以是电影,甚是可以是人们可以参与其中的游戏。
1)充分利用新媒体自身优势从计算机应用、网络媒体、移动通信、虚拟现实4方面,将传统文化呈现出来。
2)探索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表现体系
新媒体应用只是传播的载体,而不是目标。通过实地采风获得直接信息,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对民俗文化特征进行归纳;其次通过对民俗文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其应用实质。建立起一个现代新媒体艺术特有的美学体系,引导和规正大众的审美品味,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4.应用价值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艺术呈现出新的特征,我们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实验。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应该把视角放到“新媒体”领域中去,而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和技术艺术的范围内。新媒体是与新的传播时代相对应产生新观念、新范畴以及新的艺术表现特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新媒体”特征下的传统民俗文化呈现特征,为有效的创作“新媒体时代”艺术作品提供帮助。
现在有不少地方民俗文化后继乏人,急需培养传人。对民俗文化的广泛普及,就能培养某些孩子对某些民俗事项的兴趣和特长,从而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的传人,培养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关注者、参与者,奠定较为广阔的人才基础。这正是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的创新力所不可或缺的。
任何人都不同程度地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我们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新媒体作品呈现通道的研究,找到行之有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创作思路,真正为传统民俗文化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浅析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艺术品鉴.2016(04)
【关键词】新媒体 中国梦 高等院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作出详尽阐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是整个民族的梦想。如果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弘扬“中国梦”的精神,通过“中国梦”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授课模式。随着新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和同学直接取得交流和沟通;相应的,老师通过搜集和听取有关教学内容和学习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使自身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新媒体教学,高校思政教育就更加成为学生需要学习的意识范畴,而不是将高校思政教育孤立,从而使得思政教育成为亲民性的学习。然而新媒体具有多面性,它给“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都以自己传授知识为重点,让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学观点、被动接收信息,学生不能破坏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新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新媒体成员,在交流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只通过“教师授课”这一条路径,他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库,跟上时代的步伐。例如,有些网络新词汇、学科领域的新信息就是学生先发现应用的,老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学习。
影响三观的形成。大学阶段,学生在思维意识方面还不成熟,仍处于变动、塑造阶段,对周围的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力,需要正确的引导。新媒体包含了丰富、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学生频繁接触消极信息后,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极易形成不健康的三观,影响学生在社会中的个人行为。
“中国梦”号召全国人民一起为之努力奋斗,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利用新媒体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面对的时代课题。具体说来,将“中国梦”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提高媒介素养,正确理解并宣传“中国梦”
正确宣传“中国梦”,需要宣传方法正确,这就要求宣传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操守和较高的媒介素养。通过正确的宣传方式,引导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通过媒介素养的培育,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媒介,教会人们如何用媒介传递信息,拥有对媒介信息基本的辨别能力。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但同时又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媒介素养普遍较低。他们利用新媒体虽然能获取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积极的和消极的、真实的和虚假的都混杂在一起,而学生没有警惕心理,也不能对其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尺度衡量的缺失,造成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学习并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同时,作为校方,应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媒介素养课题,将媒介素养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判断力,使得学生对大众传媒有深刻的认识,知道如何正确运用新媒体,从而提高信息辨别力。引导学生对新媒体中传播的正确信息进行学习吸收,将“中国梦”真正学习到位,树立科学的三观。此外,思政教师要对新媒体信息进行严格把关,用批判性的眼光接收与解析传播中的信息,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为完成“中国梦”充当好学生的掌舵人。
利用新媒体,将“中国梦”的教育融入学生生活
我国长期的教育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也同样如此。“中国梦”是一段时期内中华民族的时代课题,高校有必要将其写进高校思政理论教材中,让“中国梦”走进正常教学课堂。在“中国梦”理论中,教师应对中国的奋斗史、民族发展史进行诠释,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与内涵,通过解读“中国梦”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互联网、移动网络普及后,学生思考问题有了新的思维模式,在生活、学习习惯方面有了巨大转变。现阶段,学生习惯了新媒体的使用,甚至过度依赖新媒体,而这严重冲击着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宣传与解读“中国梦”,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更新教学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思维,转变“填鸭式”教育方式,结合新媒体创新教学形式。新媒体教学比较亲切,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中,在教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中国梦”教育的发展,也能够将“中国梦”内化于学生思维中,提高教育教学的反馈与交流效果。
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的快速性和互动交流的高效性,这些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个人课堂教学。通过新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到课题互动中来,和更多的新媒体使用者进行交流学习。在“中国梦”的新媒体教育中,老师可以围绕“中国梦”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新媒体提出讨论课题,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通过新媒体教学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互动,可以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寻求帮助打开新途径。在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信息,将“中国梦”趣味性的解读到网络中,让学生提高对“中国梦”的学习和领会的兴趣。
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以理论课堂为主,很少开展实践活动。为了普及高校“中国梦”的教育梦想,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针对“中国梦”的课题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行动。例如,对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容进行课题调研,可将“中国梦”形象化,调研方向可以设计为对追梦事迹的介绍与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实践调研,内化“中国梦”在学生心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学生对国情的深层次了解,从而在调研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中国梦”的深刻价值。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实现“中国梦”的观点和看法,为实现民族梦建言献策。还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学习,让校园生活与校外生活联结起来,通过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精神和品质,为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打好基础。通过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实实在在地践行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团结精神。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带领学生们重温民族奋斗的历程,感受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果,让学生看到党和国家的进步事业,使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梦”有着深刻的内涵底蕴,需要通过切实的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因此,应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毅力与恒心,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担负起民族使命,让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民族梦做好思想、精神方面的准备。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①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1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限制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持续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且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满足持续增长的人们需求,就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背景中新闻传播形式。本文特意研究了新闻传播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主要特点,而且对于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1.1时效性较强,全时性比较显著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属于主要的特点以及特征。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看出,大部分都是借助报纸的形式来完成传播,报纸的信息收集、编排和印刷都会消耗比较多的时间,如此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很难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件,而且可以做到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如此新闻传播时效性能够显著提升,而且新闻传播也会增加全时性的特点。
1.2数字化趋势比较明显
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字比较多,图片比较少,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时期的有关需求。不过由于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新闻内容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中,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增加了声音和音频等内容。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出现了计算机和手机等即时通信设施,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
1.3互动性比较强
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分析能够看出,虽然可以做到互动,不过大多数都是选择信件以及电话等方法,效果比较差,并且周期比较长。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比较多的即时通信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事件,并且可以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可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地收取新闻资讯,当然也会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之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根据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来掌握民意,这样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主体都是新闻编辑以及记者,不过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全体公民都能够借助手机和电脑这些设施来记录、传播以及评论有关的新闻事件,这样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全体人员。如此能够显著降低新闻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显著降低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跟踪和报道,如此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新闻的整体质量。
1.5全媒体趋势比较显著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媒体的全媒体化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不再只是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的方式,开始朝着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联系的方法变化,如此新闻趣味性会显著提升,而且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得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就是报纸和电视的方法,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脑都能够实现对于新闻的传播和阅读,如此人们新闻阅读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2.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创新形式的研究
2.1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法比较单调,主要就是借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新闻以及各种资讯的时候方法比较少,并且不太方便,很难及时地获取。不过由于现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自媒体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都能够借助自媒体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新闻、获取新闻和评论新闻,如此时效性也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以及读取。不过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大多数都没有被确认,通过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能够看出,自媒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现阶段借助自媒体来阅读以及传播新闻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报纸广播这些传统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为基础,增加自媒体传播方法,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持续进步,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属于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充分联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利用,给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新闻信息。
2.2新闻传播形式需要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是比较便捷的,不过需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于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增快,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由于新闻信息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很难在这些新闻信息里面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需要分析大众的阅读习惯,正确分类以及管理新闻信息,把相同话题的新闻放到相同的栏目里,而且最好是在首页,如此能够使得大众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这样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以及阅读兴趣。在这个时期,需要划分好阅读群体,由于群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比较简单,方便理解,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获取的信息。对于那些中年的人员来说,这些人员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显著强于青少年,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信息的精炼,而且需要突出重点。
2.3增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多,人们都可以直接传播新闻,如此新闻产量持续增加,并且因为大多数的新闻没有被确认,这样就会产生比较多的负面新闻,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持续提升。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职业操守,对于新闻信息需要进行核实以及整理,而且不可以随意渲染,保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
传播形式由实体变为数据
传统新闻传播大多通过报纸、电视,人们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或是特定的载体上才能够获取资讯。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途径以及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处可见低头使用手机现象,时间与空间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局限性影响被明显削弱。
传统电视、报纸对新闻的传播大多以图片、视频方式,对事件的报道由于时间或是版面关系无法全面展现。但使用手机媒体后,阅读者能够通过相关链接了解更多人对事件的点评或是其它角度拍摄的事件画面,更为生动形象的了解事件。手机媒体具有明显的媒介融合力,属于数字化时代下典型的媒体终端。新闻的传送不仅可以通过网页、新闻类APP等方式传播,还能够以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方式完成,让信息以组合模式实现信息之间的关联,让信息本身与其传播均呈现多媒体特点。
新闻更“新”,接近于实时报道
传统媒体将新闻呈献给大众需要经历信息的采集、编写、调整、评论等一系列过程,将最真实的信息向社会大众呈现。往往此时事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新闻也成为“旧闻”。传统媒体的制作周期让新闻传播受到了较明显的时间限制,且易受到传播过程、传播地点等因素的影响。
手机媒体在这一点上则显得更具优势。在手机媒体运用过程中,新闻的出现能够更加快速的呈现,省去了电视播出的时间段问题以及报纸的排版、印刷过程,让新闻阅读者能够更快捷的获取资讯。在手机媒体中,新闻传播制作周期缩短,大众自传播新闻信息甚至能够达到实时性。例如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微信、微博等,其手机软件的拍照功能以及位置定位功能能够让使用者实时将自己的经历发送到朋友圈或微博,让其他阅读者获取信息。在这一点上,手机媒体的实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实现了对信息的无障碍、跨区域、及时性沟通。例如在昆明发生的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以及上海出现的跨年人群踩踏致死事件,在事件发生的短短几分钟内便有人使用手机将现场情况分享至网络,让更多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
新闻传播内容更全面,更具针对性
传统新闻由于传播媒介在时间、版面上的局限性,可能只会将重要信息或是精选信息向社会大众呈现。有了手机媒体后,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限制,只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信息的获取易如反掌且更具针对性。在手机媒体新时代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难度较低,手机用户创造着海量信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社会新闻为例,由于社会新闻通常为人们身边发生的事件,例如车祸、暴乱、偷窃等,人们可以使用手机将现场记录下来并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上传至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类信息的者往往是事件的经历着或目击者,现场画面更为真实。另外,商家的促销也属于新闻信息的内容,手机使用的普及型让许多商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纷纷推出手机广告向用户投放。这类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传统媒体未涉及到的,在做广告的同时,阅读者也享受了手机媒体带来的便捷性。以团购网站为例,若某餐厅商家在网站上信息,手机媒体使用者能够在网页上看到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并判断是否前往消费。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完成的信息传播。
获取新闻的途径更多
(一)海量化的新媒体传播。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说是非常多的,利用网络将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手机传达给用户,利用手机的彩信及上网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新闻等。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人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也能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让人们从手机上就能方便和直观的了解到所需的信息。
(二)快捷化的新媒体传播。
快速传播是新媒体传播有的优势,时效性非常强,不受时间限制。从目前来看,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等都是最早出现在网络上,有的则是通过手机新闻的方式让人们接受及知晓。手机及网络这样的新媒体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减少了很多的程序,有时还可以观看现场直播,所以说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很快的。
(三)自主性的新媒体传播。
人们利用网络或智能手机来了解社会的动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及看法,快速的将新闻进行传播。以往的新闻是通过记者采访及编辑,再进行严格的审查之后所生成的,这种方式具有严重的引导性及倾向性,让人们非常排斥。而新媒体传播方式中,新闻的采集、报道都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也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四)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的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技术推动,这些新媒体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只是新闻消费者的位置,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让人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控制,能利用新媒体技术,自发、自主的将自己身边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方式能让传播主体变得更加平民化。
(五)虚假性的新媒体传播。
其实,在新媒体传播中也是有一定的虚假性存在的,这也是发展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新媒体传播中,主体有着较强的“平民化”及“草根性”特点,但者的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由于新闻报道是通过手机及网络,没有进行相关把关,所以新闻质量基本上没有保障,而网络中的很多匿名新闻更是滋长了不正之风。因此,网络空间中的公民新闻只能是激发人们一时的好奇心理,而新闻本身是否真实其实是没有保障的,让新闻自身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
二、新闻传播受到现代媒体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环境非常的复杂。
传统的新闻传播受到了互联网的直接影响,以往的新闻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者有所限制,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信息能很快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所以,新闻传播应该更加的谨慎,新闻传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让传播质量得到提升及改变,这是要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解决的问题。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有所加快,同时也让集团与外部间的距离得到缩短。新闻传播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传播的空间也有所扩大,因此,对新闻的深度及广度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能快速更新是新网络媒体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网络信息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这也是新闻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素材。在改变网络媒体形式时,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方式让信息量得到了增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新闻传播方式,将音频、文本、视频等进行整合处理,再通过多媒体完成传播,让多媒体资料实现真正的网络传播。因此,增大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让传播更加准确和全面。
(三)更广的新闻线索来源。
新闻信息来源受到了新媒体传播的直接影响,报社对员工进行了解时有了很多的途径,不断创新技术,将先进的信息及科学技术运用到新闻中。这对新闻的相关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考验,员工要能对集团的新闻进行及时的更新,正确及客观的对信息进行判断。新闻传播中,新闻人可以建立起能反应民意及心声的网络平台,及时了解人们所关注的是什么,工作者能更好的处理不同的素材,能有效的找寻出有价直的新闻线索。
(四)严格的新闻写作要求。
从计算机的科学技术方面来说,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让信息传播效率有所提高。在集团企业中,信息流通可以说量非常大,选择合理的目标信息至关重要。人们通常在选择信息时都是泛读,这才能更快的获取目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就对新闻写作的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完成编写,新闻内容要言简意赅,能吸引到读者的眼球,增强新闻传播的意义。新闻工作人员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重点突出、内容精简、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通俗等,让读者能够及时、轻松的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