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时间:2023-05-29 17: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速度 企业规模 生产要素 非市场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58-02

一、关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认识误区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一直存在以下几个误区,表现为“五个等同”:

1.利润增减等同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经济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表明经营效果是“盈利”或“亏损”的。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总量,用价值表示就是企业生产总值。劳动消耗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即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则反映在企业生产成本上。因此,企业的经济效益用公式表示就是: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由上述公式可以推出:

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成本+利润)/生产成本或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利润)。利润是一个绝对值,经济效益是一个相对数,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量,二是生产成本。利润总量增加或减少是否会使经济效益提高或下降,需作具体分析。有时利润总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使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只有当成本不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才一定会带来效益的提高;而当成本下降或提高时,利润总量的增加不一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有时是经济效益的不变甚至下降。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的下降也不一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好坏。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而劳动消耗大,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少,则经济效益不好;如果经济发展速度快,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多,而劳动消耗又少,则经济效益就好。因此,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高速度,又有高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3.企业生产的产品多寡等同于经济效益高低。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多,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不一定经济效益就越好。因为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增加产品数量,还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采用高新技术和加强科学管理,尤其是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使自己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4.企业规模大小等同于其经济效益好坏。企业生产规模大,生产的产品数量也多,如果产品质量或市场占有率低,不能适销对路,势必造成产品积压,企业经济效益也不会高,甚至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如果企业规模适度,经营管理科学,革新技术,降低成本,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高,自然也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5.劳动生产率高低等同于经济效益优劣。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降低劳动的消耗,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用两种方法表示:一是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以更少的劳动消耗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要提高经济效益,不仅要降低活劳动的消耗,还必须降低物化劳动的消耗,同时生产的产品还必须适销对路且质量好。否则,不仅不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财富的巨大浪费。

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

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不同,因此,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一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占有和消耗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基于这种理解来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自然比较注重考核传统生产要素,设备、原材料、资金占用和消耗与人们所需要的人造财富之间的对比关系。但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和我们自身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来看,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中,若不考虑企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占用,会不利于遏制一些企业靠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可以随意支配大自然的土地、水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充分地满足每个企业生产的需要。随着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自然资源与环境、人力与知识和科学技术对财富增长、对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重要,它们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新形势下来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不能忽视人们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占用与消耗,对人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投入及其对人们获得所需财富的影响问题。这必然要求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经济效益有新的认识。这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量经济效益,不仅要考虑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且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占用和人力、知识要素的投人;不仅要考虑生产的直接成果有多少,而且要考虑环境费用对产出结果的抵减数量;不仅要考虑时间的节约,而且要考虑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公平的使用资源;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考虑人类后代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现有的经济学中关于经济效益的解释,是我们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做出新认识的科学基础。经济效率在经济学家看来,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使用社会资源,必然要发生占用和消耗,这就是一种“投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必然要有劳动成果,它反映的就是一种“产出”。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如:厂房、设备、原材料,自然的财富资源,如:土地、空气、森林、地下矿产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要求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由此看来,不论是谁都是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和占用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而对“消耗”、“占用”、“产品”、“需要”的理解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经济效益应该是一个动态概念。因此,笔者认为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应当是指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条件下,工业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工业劳动有效成果之间的比较。社会资源包括人类创造的财富资源,自然财富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资源。有效成果是指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的产品。

基于上述认识,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有两个要求:

一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反映非市场活动造成的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应能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角度来评价。在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时,不能单纯以市场性为原则来分析造成企业投入产出对比关系变化的因素,还应注意到非市场活动引起的占用和成果的变化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他人遭受损失而得不到弥补,就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就像企业扩大生产而增多废弃物排放,导致水源污染,使自来水厂的生产成本增加,使下游农业生产蒙受损失。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不仅破坏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而且使其他企业(或个人)需要花费成本费用和支出使环境资源重新回复到可以使用的状态。如果允许企业可以自由排放污染物,那么企业的排污就不会构成企业的内部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排污企业的个别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包括受污染影响的企业和他人的损失,其差额即是排污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这种外部成本与造成污染的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直接相关,不能在市场上自行消除。因此就没有通过市场机制将这种外部成本加到企业的产品价格中去,使其企业内部化。由于企业应该支付的污染成本没有计入到本企业的投入中(或没有从本企业的产出中扣除),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被夸大了。在这里,这种对排污企业来讲是免费享用但却具有社会成本的资源,在经济学中称为不可分拨的资源,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资源,是排污企业对其他企业(或个人)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当资源是不可分拨,具有外部性时,市场就不能提供正确的信号,市场机制也就无法对污染者提供适当的限制。一般来讲,对于外部不经济的产品,市场就会生产过度。因为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必为自己的生产外部不经济负责,也不必为这种环境质量消耗向社会赔偿。排污企业生产的产品越多,对于本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好的,但排污越多,造成的污染也越多,对其他企业,对整个社会来讲,却不是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要能促进企业考虑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问题。在考核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不重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的问题。作为考核企业的统计指标,应该注意指标对工业企业行为所产生的导向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我国政府于1994年3月公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和行动,强调了“重点是发展、兼顾环境”这样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于一个工业企业来讲,就是要求工业企业在努力发展生产,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尽可能提高稀缺的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可是,无数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耗减的主要部门之一。长期以来,工业企业为了追求传统工业经济形态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为了摆脱贫困和破产的威胁,无节制地消耗着大量自然资源,排放的“三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一些企业甚至出现了越是追求这种传统的经济效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耗减也越严重的局面。企业从短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是好的,但从企业长期发展来看,经济效益可能就不是好的。对一种产品的投入过多,会造成其他产品的产出过多。当产品间的供给和需求超过了条件所允许的限度时,这张网就会拉破。这就如同一个生物循环链中一个环节遭到破坏,会使整个链条中断一样。各种产品生产追求的高额利润就会消失贻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与资源(如:森林资源)在供求数量方面也可能存在有价格弹性,但应看到:环境资源与企业生产的人们创造的财富是有所不同的。环境资源的供给要通过价格来调整,在技术上有很大困难,而且做出这种重新调整所需要的时间是相当长的。例如:利用价格来调整木材资源的供求,树木的长成可能不是十年八年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找到一种替代木材的新的资源则所需时间更长。因此,应通过对现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进行改革,促进企业注意当前存在的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的耗减问题,督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表明经营效果的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如何获取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围绕这个中心,企业树立成功意识,认识经济效益的特性,找出提升经济效益的措施和途径,不懈努力,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张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探讨

第2篇

【关键词】国有工业企业 经济效益 因子分析

一、引言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广东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工业企业数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它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所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希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投入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本文选取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广东省各市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

二、文献综述

唐国华(2008)通过比较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得出了国有工业企业在资本密集型、垄断性较强的行业经济效益好。郑宇益和杨沛(2009)认为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地区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聂勇(2009)认为运用因子分析法,不仅可以对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还可以知道各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及薄弱环节,因而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彭潇等(2011)经过研究发现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该行业工业企业的类型、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资金的来源和产品销售情况,以及企业的管理运行效率。

本文采用2011年的数据,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的21个城市的各市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等21个城市为样本,选取了《广东统计年鉴(2011)》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数据,以此来进行因子分析。

(二)指标的选取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在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这一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而广东省主要用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这六个指标来对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因而本文就选取了这六个指标来进行分析。

以上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总资产贡献率(X1)=(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X2)=期末所有者权益/上年同期期末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X3)=负债总计/资产总计;成本费用利润率(X4)=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X5)=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产品销售率(X6)=现价工业销售产值/现价工业总产值。

(三)广东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指标的关系,找出能代表所有变量的少数公因子,进而表示出每个指标变量与公因子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法实际上是将原来的所有变量综合成尽可能少的几个综合性变量,并且要求这几个综合变量既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又能使少数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具体步骤如下: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求出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建立因子模型,并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和旋转,并计算因子得分。

(2)数据处理及分析。输入原始数据,应用SPSS软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作为公共因子,并考虑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从表1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三大特征值:1.894、1.870和1.147,其中累计贡献率达到81.835%,说明这三个公共因子已经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提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由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F1在X2和X4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2在X1和X5上的因子载荷值很大,F3在X3和X6上的因子载荷值较大。

其中,X2资本保值增值率是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X4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工业企业投入生产成本及费用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X1总资产贡献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全部资产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X5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X3资产负债率是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X6产品销售率是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指标。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运营的盈利能力,公共因子F2反应了企业经营的效率,公共因子F3主要反映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因此,对公共因子的命名如表3所示。

由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市的综合得分,即:F=(31.563×F1+31.164×F2+19.109×F3)/81.835

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珠海、河源和潮州,其中河源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河源市的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效率高。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梅州、惠州和茂名,其中茂名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和人员利用效率很高,对广东省的贡献相当大。公共因子F3上得分前三的地区为广州、梅州和汕头,其中汕头的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这三个城市的风险都较高。

从综合得分来看,河源和茂名的的得分很高,说明这两个地方的国有企业整体都很好。而综合得分较低的佛山、韶关、阳江、湛江及云浮,是因为它们的三个得分都较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和加强。

四、结论

过去经常使用加权合成法对广东省各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方法由其主观赋权可能会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因子分析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是非常客观的。总之,采用因子分析法,我们不仅可以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而且还可以为企业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所在区域有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存在区域间的不均衡性。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这种不平衡性,最终实现工业企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预算管理 问题

1、引言

预算管理是企业在对自身经营成本预算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整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能够结合预算管理方面的有效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2.1、建立健全工业企业预算管理机制的问题

要加强工业企业的预算管理以提高其经济效益,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从制度方面为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所以,工业企业要设立以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来加强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的管理效果:(1)企业要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预算管理职责,负责拟定预算目标与政策,协调企业预算,帮助企业预算保持平衡,考核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2)建立预算管理审核、评价组织机构,对企业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分析,并对预算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与记录,确保企业的每一分预算都用到实处,避免企业出现预算浪费的现象发生。

2.2、转变观念的问题

除了借助于制度来保证工业企业加强预算管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依靠企业领导转变观念来加强对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视,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预算管理只是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预算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约束与激励,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工业企业要想加强其预算管理,就必须依靠提高预算管理在各部门的地位,做到权责明确、权责相当,同时要确保预算管理人员拥有相对独立的工作权力。

2.3、加强企业内部预算协作的问题

预算要使本部门与其他部门及整个企业的关系具体化,例如:采购必须与生产需求协调,生产必须与销售协调,财务处必须结合销售及采购预算安排现金预算等,运用财务信息监控预算执行情况,以帮助预算在企业每个部门树立基础地位。加强工业企业预算管理部门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不断可以使企业全员参与到预算管理中来,让每个员工个人利益与其业绩挂钩,加强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信心,使员工知道公司对他们的要求,从而具备自我激励和约束,充分参与,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还可以使企业之间经济数据与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增强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为工业企业顺利实现其经济效益、保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推进企业预算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对工业企业要求的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的管理工作也逐渐向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其中预算管理的转变是重点。所以,工业企业要不断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帮助提高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工业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此外,推进工业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还能够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为工业企业尽早实现其经济效益提供助力。

2.5、加强企业预算管理人员培训的问题

工业企业要定期组织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专业知识培训、知识讲座及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手段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确保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此外,工业企业还要加强对其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加强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来确保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杜绝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出现腐败。不仅如此,企业还要着力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预算管理队伍,通过预算管理队伍共同努力不断完善与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完善奖惩机制的问题

工业企业要对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现或贡献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其他员工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对在预算管理工作中消极怠工、监守自盗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以警示其他工作人员,从而规范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奠定基础。

2.7、完善预算分析、考核机制的问题

工业企业要想加强其预算管理以提高其经济效益,还要建立健全的预算分析、考核机制,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发展战略进行科学、统一的分析和考核,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不仅如此,要对预算执行各部门与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罚,奖惩分明,帮助企业明确其经营活动和发展目标的利与弊,帮助企业规避营运风险,避免造成工业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对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控制,为工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推波助澜。

3、结束语

企业的预算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利于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工业企业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工业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帮助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郑小芳,杨小燕.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降低企业成本费用[J].中国外资.2009(6)

第4篇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为此,在工业生产的组织和发展上,必须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当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基础,实现持续合理的高速度。经济的增长不是依靠大量新的投入,而是主要依靠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比,依靠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从以外延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转向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方式,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从低水平的趋同建设转到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来。

一、提高经济效益微观上要求企业不断向内使劲、苦练内功

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途径是:规模经济出效益。企业规模是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在工业企业里集中的程度。合理的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确定合理经济规模的最简单的方法叫盈亏平衡法。企业实际规模达到平衡点规模,才有可能盈利。如某厂全年预计总费用为(F),每吨产品售价为(P),每吨实际成本费用为(V),则盈亏平衡点规模应为F/P-V=Q。也就是说,该厂年产量只有达到Q吨以上,或者说销售收入超过QP万元,才有可能赚钱。规模经济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项目设计能力要达到行业规定的规模水平,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先天条件;二是企业生产组织尽可能实现能力匹配,防止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对产品有销路的生产线,要通过填平补齐,达到前后生产能力一致。

提高质量出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最终产品质量可以实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好,售价就高。二是通过提高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若每个工序合格率为A,工序共有n个,则最终产品合格率为A的n次方。这说明强化工序管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新产品出效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企业按照“市场上需要什么,什么最赚钱,就开发什么”的指导思想,一方面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节能降耗出效益。工业产品的消耗包括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在劳动消耗方面,主要可通过强化内部经济责任制,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少劳动的消耗。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按照部颁或行业劳动定额,优化劳动组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时间,提高设备看台率。在物质消耗方面,一是可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直接降低物质消耗。二是修旧利废,变废为宝。三是加强日常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损。从原材料、燃料采购——库存——生产——产品等每个环节都要有消耗定额,并按此定额严格考核,奖惩兑现,把各种物料消耗控制在最低标准。

加快资金周转出效益。资金是工业企业的血液,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了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长期负债,还是流动资金短缺贷款,除了还本之外,还将支付占用期间的利息,所以加速资金周转,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办法:一是提高固定资产支付使用率。克服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效益滑低谷的被动局面。二是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对于闲置的固定资产要采取出租、转让、变卖、调剂等形式,发挥效益。三是勤贷勤还,减少不必要的货币资金占压。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千方百计筹措较低利率的贷款,减少财务费用。五是加强产品销售,减少产成品及应收货款资金占用。六是合理储备原材料,节约采购原材料资金,降低储备资金占用。总之,要千方百计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出效益。在制造费用中,需要严格控制的有:办公费、差旅费。一般可采取定额包干,节约归己,超用自负的办法强化管理。在销售费用中,可采取与销售额挂钩的办法,按一定比例提取有关费用。在管理费用中,对于政策性提取的费用严格按有关政策提取;对于办公费、差旅费,尤其是业务招待费要区别情况,严格标准,不要让企业的效益白白吃掉。此外,还要严格控制其它一些营业外支出。对于生活福利设施最好是采取“脱离”企业的办法,减少企业办社会负担,变暗补为明补,以便加强经营核算,增强竞争能力。

二、提高经济效益宏观上还应着力把握的举措

第一,正确认识资产与负债关系。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本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负债经营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筹资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企业负债比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周期引起的景气波动。在经济起步增长时期,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较好,大量举债可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绝大多数产品从“短缺”走向供过于求,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进的形势下,企业必须重新认识资产负债比例关系,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处于成长期的项目,可以高出一般资产负债水平,以形成先发效应。而对一般性项目则要把握举债的尺度。即举债规模不能超过临界点(一定时期企业举债应支付利息与企业产品的销售利润相等时的举债数额)。超过临界点,企业将发生亏损,也没有偿还能力。

企业经营者应从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中解脱出来,牢固树立资本营运观念。不要只是营运产品,关键要学会营运资本;不要只注重企业规模、产品产量的扩张,关键要看是否有效益;不要单纯看机器是否在转圈,关键要看资金是否在增值;不要光看资产总量有多少,关键要看参与流动的可用资金有多少;不要只关心项目能否挤进笼子,关键要看投入产出资金回报率;不要只看我能生产什么产品,关键要看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不要光看银行财政给我多少贷款,关键要看我有多大实力;不要一味追求“高、大、洋”,同时还要注意“短、平、快”。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微观经济基础。从经济生活的规律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市场环境和市场规范的全面形成和发展。《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企业,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是主人的企业,主人是企业的主人,克服了过去在产权虚置条件出现的包盈不包亏弊端。同时,公司化模式中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相互制约的企业内部竞争、约束机制,等等,既给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压力,又相应增强了内部活力。

第5篇

[关键词]三资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

一、引言

改革开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商务部统计,到2007年12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367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2549.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8.53%;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4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6%,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06%。

如何客观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通过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国内企业效率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中的经济效益地位和变化趋势,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客观的论据。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考核工业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七项主要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为此,我们利用这些指标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视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经分析,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但增长后续动能不足且行业间差距拉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2005年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748.2元/人·年,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说明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力,2005年所创造的价值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可见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

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一个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在各行业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略有起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部门结构和专业分工相关。越是制造链长的产业,专业分工越细的产业,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业间由于行业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格局是采掘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66.50%)最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年均11.61%)最低。

(三)三资企业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逐步提升,行业间差距不大。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联系,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运作情况的真实反映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说明三资企业工业产品日益为我国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选业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烟草加工业也从101.84%提高到了127.68%,远远高于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煤气的生产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的年均销售率都维持在96%-99%之间,行业间差距不大。企业只有充分重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率。三资企业产品销售率的逐步提升,综合反映了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几个行业出现了产品销售率下降的情况,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和剧烈,从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资企业各行业资产状况改善,资产获利能力增强,资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标增速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负债率代表着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说明三资企业的总体经营风险逐渐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资企业进入的36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达到43.9%、30.3%和23.8%。其余7个行业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烟草加工业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状况获得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说明三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状况。目前情况下,企业能利用的资产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流动资产尤如企业的血液,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反映了企业的活力。2005年三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行业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因此,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数量经济指标,盲目引进外资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分不开的,从侧面反映出“十一五”计划中将利用外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当然,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对于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2)近年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渐取消,也从侧面提升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3)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逐渐成长,降低了三资企业所具备的相对优势;(4)近年来大量投机性外资以开办生产性企业的名义进入中国,这类外资主要目的是在证券、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因此所开办企业的经营绩效较低,也降低了三资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仅仅考察三资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通过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三资企业。

(一)不同企业类型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999年到2005年,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整体来看,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整体行业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还高于国有企业水平,但从2004年起被国有企业超越,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999年,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余所有行业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间;但燃气业的差距最大,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达13倍和11倍之多(见表1)。也许正由于三资企业的优势效应激励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整个工业各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得以不断缩小。到2005年,大多数行业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相当,甚至有电气、服装、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三资企业;燃气业的差距也缩小到不到2倍的距离。

可以看出,尽管三资企业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当年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但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99-2005年的增长幅度却高于三资企业,这说明在三资企业的优势竞争的激励下,我国国有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机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占优。

增加值率是从中间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通常可以对比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间在同一时期,以及相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整体而言处于偏低的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工业产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我们不能认为较低增加值率的三资企业就具有较差的经济效益。

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直接反映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看出,对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数据,无论是作为采掘业的煤炭采选业、作为制造业的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还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都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但是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却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各指标的增减趋势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资企业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三资企业煤炭采选业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长35.97%,明显大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增幅5.11%和全国平均增幅4.76%。

(三)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优势持续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整体产品销售率都明显低于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率,2003年以前还略高于全国水平,但2004年起其产品销售率水平已经略低于全国水平。

深入分析三资企业不同行业产品销售率状况,我们发现,1999年三资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97.66%,同期国有企业为100.42%,全国平均值为99.74%。几年来三资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行业的产品销售率稳步提升,但仍然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虽然有少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水平,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101.1%,同期国有企业为100.15%,全国平均值为100.49%;但国有企业在产品销售率上仍然具有整体优势,2005年三资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8.12%,同期国有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9.25%,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对国有企业也许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资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加上自身机制的灵活和管理技术的先进,在企业资产运用和资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较高的效率,多年来三资企业各行业能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高速运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1999年,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67%,低于同期的国有企业65.61%和全国平均水平63.22%;而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8次,高于同期的国有企业0.81次和全国平均水平1.34次。但我们可以看到三资企业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3.04%)高于同期国有企业(51.87%),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75)则低于同期国有企业(5.94)。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表现优于国内全行业水平和国有企业水平,在提升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一)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同期水平,这反映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这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传导下,使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发挥拉动作用,带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虽整体高于国有企业,但优势日渐缩小,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三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上相对国有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见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资企业优势垄断的地位,这对我国工业未来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三资企业的进入,从微观的角度上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有力地协助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观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资企业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了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三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经济效益水平增长放慢。三资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但工业增加值率和产品销售率两指标一直相对国有企业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而无力改变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固有优劣势格局。同时,由于2004、2005年三资企业一些优势经济效益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导致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优势程度正在缩小,甚至有部分丧失的趋势。这说明FDI的大量流入没有降低我国民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外资企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动能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业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良好。三资企业的高速发展从微观层面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因此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三资企业。为积极发挥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外资的行业指导,引导外资流入我国工业结构相对薄弱的能源生产、原料、基础材料等产业。

第6篇

[关键词]环保理念;工业厂房;电气节能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228-01

0.引言

新时期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大量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虽然工业厂房的建设,保证了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生态保护理念的不足使得厂房的能耗一直居高不下,这与社会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相违背。所以,工业产房电气节能的设计应当注重环保设计,进一步降低能耗,减少对生态的污染,也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

1.工业厂房的基本特点

工业厂房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物,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工业企业的产生需要依赖一定的厂房进行,生产出的产品也需要一定的厂房用于存储,工业厂房的结构必须满足生产和存储两项基本功能。由于工业产品的特殊性,工业厂房的设计必须从产品的特点出发,对电气设备进行合理合计和安装,坚持环保的理念,保证工业产房的设计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2.工业厂房电气节能的设计原则

工业企业的生产其最终目的是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企业工业厂房建设应当本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行厂房的建设设计。电气设计作为工业厂房设计的一部分,应当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工业厂房电气节能设计中,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经济性原则,保证企业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第二,适用性原则,保证工业厂房的设计符合生产的要求。第三,节能性原则,防止出现过度节能效果而大幅度提升电气节能设计总造价的现象。第四,控制性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可有可无的电能损耗,在保证厂房生产的基础上追求最佳节能效果,避免盲目降低所有环节的电能消耗量[1]。

3.环保理念下工业厂房如何实现电气节能设计

3.1 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首先,科学选择照明材料。金属卤化物灯具有显色性好、光效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如果工业企业厂房建设过程中没有其他特殊的要求,工业厂房的照明系统的设计应当选择优势明显的金属卤化物灯为代表的高强度气体放电灯,以此满足厂房生产的照明需求[2]。以锅炉间、汽轮发电机间为例,其厂房高度通常在8至15m的高度,所以可以选择400W和250W两种光源,灯具的要选择反射率高、配光合理的直接式灯具。

其次,合理布局照明设备。在进行照明设备的布置时,企业必须要分析厂房生产的各项工艺流程,不要一味地为了追求均匀性忽视了对特殊情况的考虑。比如,厂房生产有些位置需要的高强度的光照条件,这就需要在这些部位加强照明设计。另外在开关位置的布局上,也会影响到照明设备的节能效果,因此需要设置多个分接开关,还可以利用节能型镇流器来降低照明设备的能耗。

3.2 变压器的节能设计

变压器作为厂房生产电能供应的重要设备,对供电质量会造成直接影响,合理的变压器选择不仅可以保证变压器的性能发挥,还可也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3]。变压器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高效节能的变压器,使得所选择的变压器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还要保证变压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节约能耗、促进生产的目的。在确定变压器的容量时,变压器的选择必须要使其用电负荷在允许的范围内,防止变压器在超负荷的情况下运行,否则不仅会导致电能的大量浪费,还会对变压器造成严重的损伤。一般而言,当电量负载为变压器额定容量的60%时,变压器的运行当达到最佳状态。在工业厂房用电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变压器的节能处理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环保理念下,企业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变压器的节能设计。另外,在无功补偿方面,企业可以选择静电电容进行无功补偿,通过超前无功电流的产生,用于抵消用电设备的滞后无功电流,以此提升功率因素,实现减少整体无功电流的目的[3]。

3.3 电动机的节能设计

作为降低电动机能耗的重要方式,提高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功率因素不可或缺。工业厂房节能设计时,应当结合负荷特定选取高效的电动机。目前,异步电动机是工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电动机类型,功率因素和效率两个指标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简言之如果电动机的功率因素得到改善,那么效率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4]。通常而言,异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和功率因素需要按照负荷系数在75%至100%的范围内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异步电动机的额定输出功率应当是负荷功率的1.1倍左右。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进行工业厂房的设计过程中,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低碳发展的背景下,电气的节能设计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工业厂房的设计应当遵循环保理念,结合厂房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设计出最佳的节能环保电气系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生态发展,促进我国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青梅.基于环保理念下的工业厂房电气节能设计方案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4(16):147-148.

[2] 霍军军.基于环保角度探讨工业厂房的电气节能设计[J].江西建材,2015,12(04):39-39.

[3] 王海峰.节能视角下工业厂房的电气节能设计技术要点[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24(12):00218-00218.

[4] 储梁.基于环保角度探讨工业厂房的电气节能设计[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36(11):00206-00206.

第7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面临的环境逐渐由稳定性、可预测性被变革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所代替,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盈利主要是通过成本管理来实现。解决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机制,方可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企业 成本管理 经济效益 提升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与国际经济市场的接轨,越来越凸显出我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特别是一些生产型企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而言,都需要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进行一定的调整,进一步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整体社会的发展。而作为企业自身,需要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可能就是进行成本控制,缩小在生产发展中的浪费,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高。

企业成本控制并不仅仅只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它还包含了产品整个过程当中的设计、试制、销售、后期服务、人力资源成本、材料引进成本、质量成本、账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所有的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效益,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成本控制,企业不可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企业经济效益降低,那么划归到成本当中的资金必然受到影响,也进一步的形成企业经济发展的滞后。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企业成本控制当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成本控制近年来也逐渐在向技术领域扩展,也逐渐的重视了人力管理的方面,但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对企业成本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包括企业成本目标管理、价值工程和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很大一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这些方面的成本控制,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落差。通过对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调查和研究,在面临企业经济效益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不足

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面对成本控制时仍然是建立在财务人员的责任上,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形成成本控制的目的不明确、管理人员观念的落后,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1.主体认识偏差。成本控制划归在内部成本管理中财务人员的专利,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企业的员工没有与企业一体的意识,造成成本控制实施当中的困难,员工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出现虽然具有成本控制措施,但实施的却非常困难,没有体现出成本控制的效果。

2.目标不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相冲突,但却也并不相同,然而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仅重视是否具有一个阶段或是长期的发展目标,忽视成本控制目标或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成本控制目标对企业的预测、决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旦企业有了自己的目标,企业的一切工作也就有了方向,但我国很多企业却缺乏这中成本控制目标。

3.缺乏战略性。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思想在生产成本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企业成本控制不是有了控制目标就可以,它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和完善,战略性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在同行业当中的竞争优势,为企业提供浪费空间最小的发展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价格、服务以及企业当中的人员管理。

(二)方法与手段落后

成本控制不是所有的成本都尽可能的缩小,而是杜绝掉企业发展或是生产当中的浪费,但却也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项目,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产品设计费用、宣传费用等这一系列影响产业链的正常开支,价值链是企业经济效益形成的根源,因此需要完善的成本控制方法,不是落后的人工核算,影响到企业这一方面的主要有下述问题:

1.范围过于狭窄。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只看重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显现的成本因素,还包含着隐含的成本,如企业的规模、管理文化等,这些都是包含在企业产品的设计、销售等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单位都忽视了这些方面,造成成本控制的范围狭窄。

2.缺乏先进性、科学性。成本控制与时代相同,也在不断的进步,从早期的人工统计发展到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当中,但我国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较差,不能采用计算机等超大存储功能和运算功能对成本控制进行操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为创造和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空洞,出现不必要的额外浪费。

(三)数据不准确

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统计和管理计算过程中由于基础调查不准确,不能很好的完成企业内部、市场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不明确,或是统计学分析由于数据问题形成的错误,提供企业的管理者错误的管理措施,形成成本控制浪费,出现数据失真等情况,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

三、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措施

企业成本控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强的影响效果,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当中,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因此,想要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针对这一目标,本次研究总结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就要在企业中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企业中的成本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成本管理的相关制度来完善自己的工作。进而使企业中的分工明确,更好的控制企业成本开支范围。

(二)提高成本控制认识,增强成本控制意识

这一方面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出发,自上而下的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包括企业的管理者到企业的员工,通过现代化的培训和宣传等,树立员工强烈的企业归属感,保持有只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才能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主管意识,自发的拥护成本控制的建立和实施。

(三)改善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这方面主要需要从企业自身价值观进行着手,建立在整个价值链基础上的成本控制,包括调节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所有成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直至企业品牌效应的成本控制管理,不能仅仅单一的完善企业自身成本控制。二是将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他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可产生价值的、完整的过程。一方面是利用价值链内部的成本联系,改善其成本地位。另一方面是利用纵向联系,降低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成本。

(四)强化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基础调查过程中的数据准确性,如企业产品生产当中的材料最低成本、科技投入与生产效率提升的比率,可以降低成本的程度,以及人力管理当中相应的经济效益表现等。采用现代化的手法,如计算机统计、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应用到企业经济运行当中,且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避免由于人员问题出现的数据失真,真正的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人的道德水准的双重提升。

(五)明确管理的范围,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控制

在现代企业中,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因素日益增多,包括企业对资金的使用等。所以,企业必须明确管理范围,对企业管理成本进行多方控制。在此过程中,要对企业中的服务成本加深认识,还要关心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环境成本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六)企业职工应该有节约的思想观念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强职工的学习再教育工作,发挥职工在实际生产中的主人翁意识,让职工知道在成本管理中他们才是真正的实施者,加强奖惩力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有计划地搞好职工福利。

四、结语

本文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同时针对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的摸索出一些适合企业发展,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经营成本如何,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更好的节约我国的资源,有利于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定义目标

1.成本会计定义。成本是生产一种产品或经营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它是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的内容在经营活动中一般服从企业管理的需要。成本会计是企业财会人员协助管理计划及控制企业的经营,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性有效的经营决策,并在企业内部建立有力措施和手段控制成本的方法、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成本与改良产品品质。成本会计是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是一个估算、跟踪以及控制产品和服务成本的活动过程,它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本会计核算可以为企业的工业生产、运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工业企业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2.成本会计目标。成本会计的目标是指在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中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成本核算,并且将目标重点指向基本原理,其最终落脚点是经济效益。成本会计的目标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在特定环境下,集中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为成本核算的具体要求。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要制定适应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科学可行的、先进的目标,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其最佳功能。企业的成本核算是成本计量、计算、监督等方面的过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服务,并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

1.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中的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成本会计的各个具体工作细节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①直接分配。直接分配主要是指各个辅助生产部门支出和使用的生产经费,其中包括辅助部门给其他工作单位的费用,以及辅助生产部门内部的生产经费,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工作人员的薪金。直接分配的计算方法简单方便, 把繁琐的生产费用分配工作简单化,是重要性原则的主要体现。

②计划成本分配。计划成本分配法就是以辅助生产部门提供的产品、劳务数量及其计划单位成本为主要根据,来计算各种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产品投入生产之前成本会计会对生产成本做全面系统的统计和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③顺序分配。按照顺序分配法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合理的分配,也就是是按照受益的多少,先将受益少的费用支配出去,以此类推,最后分配出去的费用一定是受益最大的。这种顺序分配法就体现了重要性原则,其实质就是按照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品或劳务影响大小来计算,受益小对成本来说相对的影响就要小,而受益大,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就会稍大,只计算对其影响大的,忽略对其影响小的。这种顺序分配方法简化了成本会计计算生产成本的程序,许多影响对于生产成本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实际情况不同, 企业应该有所选择的使用。

2.在账户设置中的重要性原则 。在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成本中每一笔的经费支出和使用成本会计都必须做明确的实事求是的记录。企业产品的制造加工费用同样如此,它主要是在基层工作部门支出,但是在实际支出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一套完整严格的程序,如是基本生产部门,则首先必须通过专门的账户对费用进行细致精确的成本核算之后,按照企业成本会计制定的分配标准将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打入到“生产成本”账户。而如果是辅助生产部门的一些活动, 可以直接进入到工业企业生产成本账户中。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9篇

企业管理的重要层面———财务管理

每一个层面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环境瞬息万变,获利的背后还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企业要想顺利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将关注点由单纯的注重生产转移到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上来,充分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层面进行有效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这样方能有效的控制成本,规避风险,扩大利润。工业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便等于抓住了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关键所在。

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

面对着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潜藏的巨大挑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工业企业,务必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产业的改组与创新。本文将通过创新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对工业企业的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转变财务管理目标,关注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经济循环经济模式是在新经济时代下工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经济从根本上转变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同企业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然而,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将针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创新,将财务管理的目标转变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优化环境。

(二)建立健全财务组织机构,强化监督,防范风险,加强内控和组织间的相互制约对原有的财务组织模式进行改制,在新的市场经济运行风险下,建立起一套部门间、组织间、人员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组织机构。这样做不但有利于控制成本,防范风险,也能充分地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工业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财务决策顺应经济周期,实施适时存货制度,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系统在新经济时代,工业企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对总体经济运行周期有一个大致的预测。顺应经济周期的风向进行财务决策,以销定产,随产随销。采用这种适时存货制度,可以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充分地利用资金,降低成本,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电子商务系统,更新财务管理软件,研制和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应用软件,加强业务数据一体化。同时还要加强网络防护,以免重要商业数据的泄露。顺应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潮流,争取早日进入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时代。

四、机遇、使命与责任新经济时代,给工业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单纯地局限在追求利润这一点上,而是更应当关注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否为社会生活带来改善,能否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工业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时,要重视这些方案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在进行财务揭示和财务分析时,也要增加一些指标和信息,即那些关于社会贡献和环境保护等。以便反映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充分发挥在新经济时代工业企业的支柱和导向作用。

作者:马艳单位:云南电信网信实业集团通信线路器材有限公司

第10篇

关键词 企业科研经费 企业经济效益 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作为企业的科研部门,尤其是生产加工企业的科研部门的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提高科研经费在此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一、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的必要性

在当前各种高新技术突起,市场对于技术人才各种求贤若渴的现状上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的科研部门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部门。在此基础上,要确保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持续有力,就必须要求企业的科研部门对市场进行深度的调查分析,聘请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不断的科研成果诞生。所以说,科研成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加大科研单位的投资力度。

根据对某市30多家工业企业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些企业2011年的科研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占其销售额的4.8%,仅为65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30几家企业中13.8%的企业在科研专项资金的设立上尚属空白。而相对的,在相对投入较少的科研经费上,该年度这些企业实现新产品项目70余个,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60.3%。通过技术创新,这些企业中八成以上增加了新产品,六成以上针对新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成本显著降低、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实现了企业效益的高增长。

二、企业科研经费投入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增强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创新技术及科研成果取得的巨大价值也更加突出。但是,当前我国各企业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仍显“吝啬”,其收入和支出明显不对等,投入明显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政府及企业认识不够

就目前来看,导致企业在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根据销售比例与科研经费投入数额上的对比,除了源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因素外,主要是企业及政府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的巨大价值认识程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对科研部门的任务重,奖励轻,而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些对研发投入的优惠的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扶植措施上显得生硬、死板,与企业无法达成一定的默契。

因此,企业应提高技术创新对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应极力宣传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放宽享受研发投入优惠的条件,并从各方面给予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2.创新技术人才缺乏

创新技术人才的缺失是导致企业科研部门经费得不到补充或者扩充的又一重要因素。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科研部门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关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重要使命,因此不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科研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收效甚微。这种状况往往叫企业对科研部门心灰意冷,不愿意或是不敢再将巨额资金进行投入,而对于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及科研部门重要性的企业则是万分焦急,采取各种手段网络人才,力图打开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制造企业这种情况显然一时间难以改变。

所以,各企业应抓住这个关键点,在招聘专业的技术科研人才上下足功夫。比如通过制定成功引进科技人才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形成的科技成果以股份或现金等多种形式予以激励。

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科研部门企业经费的投入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企业过分地倾向于国际上同行业的创新技术,尤其是对于中外合资企业,更多的依赖或者相信于外国的创新技术,进而忽视了对自身相关部门的技术研发,这直接导致企业的科研部门名存实亡。以盛大网络公司为例,作为以网游为主要营业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其最初是以国外网游公司的产品而出名,结果却遭遇了技术的桎梏,蒙受了巨大损失,一段时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事实证明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了了自我研发团队,结果收获颇丰。这正是技术改变命运的真实案例。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就是枪,只有枪杆子才可以出政权。

体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的另一方面即固步自封。企业没有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尤其是对社会上的可利用资源不屑一顾。比如,企业对于自身相关的科研问题没有和当地的高校和社会组织,或是同行业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让本就薄弱的科研队伍更加孱弱,这种技术交流的缺失注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企业科研部门在短时间很难得到瞩目的成绩。

所以,各企业应建立科研经费的专项资金,有计划有目标的将技术创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科研部门的经费列入企业的头等拨款项目,如此才能让企业科研部门厚积薄发,不断创新,进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总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关乎企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企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基业长青的必要投入,因此各企业应给予足够的认识,积极地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陈昌意.高校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探讨.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2).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 环保支出 财务绩效 影响

当前,企业、政府、社会团体作为环保支出的三个主体,这三者的环保支出分布不均,其中政府在环保支出方面所占比重加较重,而企业、社会团体的贡献率较小,这使得企业这一盈利主体,能否在环保支出后谋求经济效益还是未知。对此,本文将基于近些年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A股公司经验数据及相关学者研究成果,对工业企业环境支出与财务绩效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环保支出情况,以及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进而寻求有效途径来提升环保支出应用性,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一、环保支出概述

(一)环保支出的定义

目前,对于环保支出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国际上却存在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费用说”观点,认为环保支出是一种费用,它由两部分组成,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和因破坏环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计算公式为:环境保护成本=污染控制费用+环境改善费用。此种观点的地域性较强,基本符合经济发达国家特点,因此此种观点得到了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持,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二是“投资说”观点,认为环境支出是一项投资活动,同其他经营资产投资活动一样,先有投资行为,后赢得经济效益。我国是支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之一,并在《关于建立环保投资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环财发[1999]64号)中定义了环保支出,即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各有关经济主体,从其积累的社会资金或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份额,进行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当然,国内也存在部分学者不认同此观点的情况。

本文是从工业企业角度出发来考虑环保支出的,认为企业环保支出的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维护和提高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或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而支付的费用。此种环保支出行为是遵循社会效益原则、生态效益原则所进行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

(二)环保支出的范围

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建[2003]64号)中将环保支出分为环境治理支出、污染管理与防治支出、自身环保建设投入这几个部分。但其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从企业管理的目的出发,将企业环保支出的范围做出如下规划:

1.按照支出对象划分:分固定资产投入、非固定资产投入。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相关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所作出的环保支出。这里的工程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支出和环境评估,而技术改造项目中环保支出具体指污染治理的支出。非固定资产方面的环保投入是企业环境管理支出、企业社会活动中的环保支出、环境技术创新的投入。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支出有环境管理系统建设与运行相关费用、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支出、环境监测支出等;在社会活动方面的支出,主要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保护的社会性支出;在环境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有科研、技术教育与培训、技术创新、技术人员等方面。

2.按照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分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环境支出、原材料选择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生产阶段的环境支出、产品销售阶段的环境支出、生产废弃物回收阶段的环保支出。

3.根据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因子划分,分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水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与治理噪声污染的环保支出、防止土壤污染的环保支出、预防地表沉降的环保支出、治理固体废物的环保支出等。

二、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的影响

参考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企业环保支出行为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成果,了解到工业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具有以下关系:

(一)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

Wally and White-head(1994)认为,企业环保支出行为与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不符,环保支出花费较多,但所创造产品的附加值存在不协调比例的情况,这属于得不偿失。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利用部分资源进行环境保护,那么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就会受到束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有限,减去企业环保支出和生产经营成本,企业财务绩效就会大大降低。所以,企业越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环保支出费用越多,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差。Stanwick(1995)选取100多家企业环保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排污总量与企业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企业进行环境保护,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环保设施,研究环保技术等,这些花费几乎不可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快速的经济流入。Maxwell and Decker(2006)表示部分企业自愿进行环保支出,也是出于降低环境遵守成本的目的。

国内学者彭峰和李本东(2005)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其实是企业特殊投资的一种方式,其追求的是综合效益,这其中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效益。但最终所得到的结果却是环境、社会方面的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付瑶(2011)实证研究环境管理、环境绩效、财务绩效,确定企业出于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环保支出较多,但环境改善甚微,且通过改善环境得到的收益较少,难以弥补成本,致使企业经济利润降低,财务成绩下滑。陈钢(2015)研究证明,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过程中,通过转移股东财务来进行环保支出,给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效益,给股东带来的利益甚少。基于以上内容,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对企业财务绩效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正面影响

对于以上经济与生态相互抵消的观点,有部分学者是不认同的。Porter and Vander(1995)提出的“波特假说”中表明,适当的环保支出可以促进企业清洁技术的创新,增强清洁技术的应用性。也就是,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可以实现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企业遵守环保管制的成本,增强资源利用率。Walter,Woolman and Veshagh(2007)等研究认为:环境效益同经济效益是可以有效融合的,且在两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Hong and Kacperczyk(2009)在经典的投资模型中论证出来的理论,充分说明了大多数投资者在“罪恶股票”和“干净资产”之间,会选择环保形象良好的企业,因此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有利于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环保支出可以给企业财务绩效带来正面影响。潘煌双和姚瑞红(2008)以2005―2007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确定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在其他方面得到收益补偿,这种补偿会体现在财务绩效上,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水平。陈舜友(2008)基于绿色投资的角度探索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得到的结论是通过环境支出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所有企业未来必须选择的路。企业利用无污染技术手段进行无公害产品生产,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产品,如此才能得到消费者青睐,相应的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持续的、良好的发展下去。

基于以上学者论述,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行为并非一种愚蠢的、盲目的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吸引外部投资者,给企业发展带来正面效益。在我国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色消费”,企业在致力于生产绿色产品的同时,做出一些环境保护的行为,可以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提升企业在消费者心理的信誉度、满足度,如此企业将会拥有坚实的消费群体,这对于企业后续生产经营活动的运作有很大帮助,更利于企业未来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确定企业环保支出可以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

(三)企业环保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Rockness et al(1986)利用污染物回收率作为衡量企业环境绩效的指标,对很多企业环境绩效进行评估,确定有害物质的回收水平与财务指标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也就是企业回收有害物质程度,与企业财务绩效没有必然的联系。Mahapatra (1984)将六个行业的污染控制费用作为衡量环保业绩的指标,平均市场报酬率作为经济指标,进行了大量调查与分析,最终确定支付污染控制的成本的企业并没有收获丰富的经济利益。Ziegler et al(2007)研究环境绩效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环境绩效与股价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环境支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是不确定的。Stefan and Terje (2002)同样指出企业环保行为对经济效益的作用,不存在单纯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学者也有这样的认识,如王金南(2009)等人研究认为,环保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环保支出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难以确定。赵红(2010)等在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利润率影响的过程中,确定环保支出对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或负向影响。

同样是基于以上学者论述的观点,可以确定企业支出与财务绩效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性,相应的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三、实现企业环保支出,正面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对策

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环保支出的目的之一的确是为了改善环境,但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良好发展。因此,探究切实有效对策,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我国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环保投入,如环保设备更新、污染物质处理装置采购等时,给予一定补贴或帮助。针对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可以通过免税的方式鼓励企业采购环保设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排放的污染物质进行处理,从而改善环境问题,并避免企业因为环境保护而使企业经济效益受损。所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

首先,应提高企业保护环境重视程度。从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仍然是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利益,致使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持续性的破坏,对此,企业应加强环保方面资金投入,针对污染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理措施,引进先进设备来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降低排放污水中有害物质含量。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在治理环境过程中身先士卒,将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到实处,将社会成本内部化,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以及品牌知名度。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环境核算系统,客观计算企业经营生产活动过程的环境保护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客观和完整,对环境保护的潜在收益进行科学计量,从而形成完整的环境成本收益账。此外,在环境保护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以及产品需要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在反复的核算过程中,优化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促使环境管理成本费用最小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利润最大化。

最后,优化企业环保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生产和环保技术,并且吸收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从而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这个期间,技术的创新是主要目标,只有技术得到创新优化,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环保水平。

(三)提高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

为了使公民能够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来,督促企业环保工作,注意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提升公众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呢?其一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知情权,对企业不良行为进行举报;其二是鼓励公民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其三,努力培养公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我国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可能对企业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也可能有正面影响。工业企业作为一个盈利性企业,追求利润是必然的。出于利益的角度考虑,工业企业环保支出应当对财务绩效予以正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机制、提升公众对环保的监督和响应意识,可以使企业环保支出,换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企业环保支出利用率,正面影响财务绩效,促使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雅婷.行业属性、企业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J].会计之友,2015,(7):73-77.

[2]段豫飞.企业环保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基于化工上市公司经验证据[D].重庆交通大学,2015.

[3]陈璇,淳伟德.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基于环境财务与环境管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0,(6):38-42.

[4]林晓龙.重污染行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分行业统计数据分析[D].安徽大学,2013.

[5]朱田.环境绩效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6]原毅军,孔繁彬.中国地方财政环保支出、企业环保投资与工业技术升级[J].中国软科学,2015,(5):139-148.

[7]金晓云.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及影响探析[J].商业会计,2013,(15).

第12篇

关键词税率的统一; 企业经济效益;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企业所得税法涉及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反避税等方面的变化,将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其中以“所得税税率统一”影响最大。下面来具体分析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对内、外资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税率的统一有利于内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新税法规定了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不考虑税收优惠的前提下,原外资所得税法和内资所得税暂行条例的适用税率都是33%。相比较而言,税率有了明显下降,在国际上属于适中偏低水平。据统计:在100个国家中,有65个国家的税率在27%以上,78个国家在25%以上;在中国周边的19个国家中,13个国家在27%以上,15个国家在25%以上。但如果考虑税收优惠因素,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将大幅上升,内资企业的税负则是基本持平 ①。

例:A公司是内资的中国居民企业,2007年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2008年适用的所得税率降为25%;2007年和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均为100万元,则2007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33万,2008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25万。可见在不考虑税收优惠的情况下,内资企业的税后收益明显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其盈利水平。

税率的变化对于不同行业的利润实际增幅的影响不一样。石油化工、金融、白酒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原先的税率都为33%甚至更高,2008年一季度开始改为25%后,部分公司净利润增加幅度很大。下面以金融行业的部分银行的实际所得税税率的变化来说明新税法对原来的高税率行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图1)。其中实际所得税税率是根据银行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除以当期税前会计利润而得出的。

而对实际执行税率较低的汽车、家电、电子元器件等行业构成负面冲击,但由于这其中有些公司将继续享有高新企业优惠税率,有些公司的优惠将被取消,因此正负影响不一。下面以汽车行业的部分企业实际税率变化来观察新企业所得税法对这些行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所列示的银行的实际所得税税率2007年基本上都是大于2008年的,而且有的银行的实际所得税税率2007年与2008年相差很大,比如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以看出所得税并轨对银行的税后盈余,也就是本文所说的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了。

由图2中可知,所列示的企业2007年和2008年的平均实际所得税税率都低于名义所得税税率,而且通过对比,2008年有些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率有所下降,比如说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税率由26.81%下降到16.79%;而另外一些企业的实际所得税税率却有所上升,比如说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税率由15.68%上升为25.16%,所以图2中折线图没有明显的上升或者下降的规律。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所得税税率的调整,另外也是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致使一些原来能够享受税收受惠政策的企业在新税法下却不能享受了,而另外一部分企业却相反。

但对于部分企业来说,法定税率的降低并不意味着税负的降低。原税法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 (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实行18%的税率;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实行27%的税率。为更好的发挥小型微利企业自主创新、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税收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型微利企业的发展,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照顾性税率。新税法实施条例将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具体界定为从事国家非限制的禁止行为,并符合下列条件的企业:工业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3000 万元;其他企业,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

新税率的变化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负升降有重要影响,总体上看,小型微利企业税负有升有降。一般来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的税负水平略有上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税负降低幅度最大,表1列示了税率变化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应纳税所得额小于等于3万元时,税负有所上升,对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但也有其积极作用,那就是企业利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实际税负是下降的,这样就消除了抑制小企业做强和做大的税收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调整年应纳税所得额逃避纳税的冲动,减少了税收的流失。因此,从总体上看税负的调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税率的统一短期内会降低外资企业经济效益

据综合测算,原来我国外资企业的实际税负大约为15%,名义税率为33%。另外,对于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20%的适用税率,和原外资所得税法规定一致。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了统一税率为25%,并且取消了很多原来外资企业独享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总体来说外资企业的税负会增加,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会产生负面影响。

例:B公司是外资的中国居民企业,可以享受生产性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2007年适用的所得税率为33%,免收地方所得税,处于减半期的第一年;2008年适用的所得税率降为25%,处于减半期的第二年;2007年和2008年应纳税所得额均为100万元,则2007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5万,2008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8万。若2008年仍适用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则B公司2008年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5万。可见,在原税法没有享受税率优惠的内资企业应缴企业所得税税额将减少,享受税率优惠的外资企业应缴企业所得税税额将增加。

表2列示了2008年与2007年的利用外资对比情况,此表数据未包括银行、保险、证券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数据,但是从表中仍可以看出2007年的引进外资数量明显比2008年的减少了,部分原因就是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升高,会引起其税负的增加。

“两法”合并后,部分外资企业的税负将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例如对于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实行“三免三减半”的政策。因此,投资方向合理的外资企业的税负不会增加。此外,新税法对外资已经享有的税收优惠采取了过渡期的办法,这样一方面简便了征收管理,另一方面又回避了外资企业税负的大起大落,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利影响。总体上来说,税率的变化会引起外资企业的税负有所上升,短期来看对其经济效益有些影响,外资有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税率的变化不仅不会抑制外资的进入,而且会创造更加规范、透明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施正文.企业所得税法新旧条文变化与解读[M].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