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3-05-29 17:4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建议

一、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

(1)做好“安全理念”的思想预防。生产过程中,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是造成诸多事故的祸首。只有在思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把预防工作搞好,才能把事故后处理变为处理后无事故,避免企业因预防工作没做到位而造成事故,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2)做好“安全文化”的行为预防。要求在行动上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造成事故隐患。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3)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预防。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做好预防工作,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技术环节薄弱的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对安全法规、制度执行不力的,要敢于加大管理力度,设备有缺陷的要舍得投入资金进行革新改造。从设备质量、人员技术力量上做到预防。

二、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建立安全管理责任考核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感的前提下,全矿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矿安全办公会具体负责全矿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代表矿长行使监督权,考核权和处罚权。(2)建立实行管理人员下井现场留名制度。为严格落实管理人员下井现场检查责任,下井检查时,必须将到达现场时间、查出问题、处理情况、离开时间、人员姓名等内容记录在现场专用记录本上。(3)建立五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一是矿井重大隐患。每月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各专业根据现场生产安排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落实责任人、完成时间。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二是专业隐患排查。每周对本专现场存在隐患进行排查,将排查出的隐患制定处理措施,在每周生产例会上通报。三是工区隐患排查。每天由工区对本单位范围内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的隐患落实责任人,认真处理。(4)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教会他们安全操作技能和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外,还要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三、加大法律管理力度

用法律手段保障煤矿安全,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强有力的方式。《煤矿安全规程》、《煤炭法》等等法雒的颁布,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约束作用。其中对煤矿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发生事故后处理项目等等。使得从事煤矿行业的劳动人员的切身利益都得到法律保障。

四、落实安全责任

煤矿工作开展之前,一定先要落实好安全责任工作。将责任进行分摊,落实到每一个人员的身上。出现问题直接由相关责任人承担。

五、加强对工序安全的管理

工序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煤矿开采的过程是由一个个工作环节组织而成。加强对工序的管理,即管理好每一个开采施工环节。影响工序的因索很多,做好工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及时检查煤矿开采使用机械设备使用状况,监督操作的方法是否正确,施工的环境是否有异常,施工人员身心状态是否正常。安全管理的过程既是使煤矿作业人员将煤矿开采操作规程向安全动机和安全需要进行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将煤矿工作的计划,指挥和组织有效进行和谐统一的过程。

六、重视安全系统工程的运用

煤矿安全系统工程由三方面内容组成,即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高科技技术手段降低煤矿开采对人数量的需求,却相应提高了煤矿开采的效率。规范施工操作,控制开采行为,也是对煤矿安全进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五不准”井下作业制度,即不准损坏安全设施,不准在井内或井口拥挤和打闹;不准在井内明火取暖;不准从高处向下投掷物品;不准在电线及电气设备上放任何物品。

加强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对幸存人员展开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差。对他们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是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煤矿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在井下开展工作,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还要对工作人员开展紧急情况下安全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锻炼,在危难时刻让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勇敢面对危机,急中生智度过危险。

参 考 文 献

[1]石建文,桂祥友.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及问题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

第2篇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管理 发展趋势

在现代煤矿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它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内容之一[1]。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其中,并且通过人员培训的方法,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煤矿行业的稳定发展,还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个层面出发,本文对煤矿安全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这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中煤矿生产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指以实现人、机以及环境等系统的最佳匹配为目标,围绕煤矿安全系统中存在的各类危险源进行的各种风险管理。主要的管理途径包括:对煤矿生产等环节中的危险源进行有效判断、评价以及有效控制等流程管理。但是,从我国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十分容易导致煤矿事故的发生,这就不仅对我国煤矿行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还损害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现代化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2 煤矿安全管理要素

煤矿安全管理的要素包括人的安全、机的安全、环境的安全、管理安全以及信息安全等等。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保障煤矿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机的安全要素主要包括:机器设备、机具以及相应的安全设施的安全。其中,机械设备的安全具体指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上要保证正确无误,在日常的维护过程中,要定时维护保养,确保机器正常使用。同时,还要为机械设备的使用者,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环境的安全要素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存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借助各种科学、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管理的安全要素则强调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保障人、机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安全,甚至弥补这几方面存在的安全不足[3]。信息安全要求则关注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的管理状况,制定出对应的链接、控制以及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执行协议。信息是前面四个要素的重要沟通渠道,其为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反映出管理机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管理依据。

3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

要使中国的煤炭工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接轨,就必须提高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结合对煤矿安全管理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煤矿安全管理发展趋势的推动建议。

3.1 关注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提升

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力量。国家应对煤炭行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加强对煤炭行业的扶持。各企业也应当加强与相关院校以及专业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才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相结合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让煤炭行业能够留住人才。实施这项措施时,可以通过建立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认证资格、培训经费、安全技术设备的投入等,以及对事故伤亡情况等各个方面的考核指标,分层次、分类型地提高培训效果。

3.2 关注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的创新

在对煤矿进行安全科学技术创新时,要以煤矿矿井中较为易发的瓦斯煤尘爆炸、火灾、水害等安全事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类似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以及事故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再采用行业内较为先进的技术,来对重大安全事故进行预防和控制,提高煤矿企业对灾害的预防和应变的能力[4]。由于中国的煤矿中普遍存在着安全科技水平较低、对灾害的预防能力以及控制程度较低的现状,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地对中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发展的规划进行编制,在煤矿开采的安全科技创新上进行一定经济和政策的支持,从而引导煤矿企业加大对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煤矿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水平。

3.3 加强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发展趋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煤矿安全管理中运用到的各种信息化系统必将朝着专家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升煤炭企业的安全预警能力和灾害应急处理能力,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和减少财产损失准确、快速、灵活的安全管理信息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了安全管理过程的规范化以及信息的标准化,降低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难度。及时跟踪工作效率和结果、明确工作责任,为安全考核提供全面的依据。建立起一体化的安全信息平台,大大的提高了安全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以及有效性。

除此以外,针对以往煤矿对危险源的人工监察方式需做出改变。在煤矿作业现场,可以采用先进传感技术,对危险源和其它各类生产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同时将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至国家级、省级安全监察部门[5]。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对全国各地的煤炭企业进行远程的实时监控,还能将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结合,从而对网络实现集中管理,构建综合性的信息化安全监管网络。

参考文献:

[1]胡利君.做好煤矿安全工作 促进煤矿安全发展――同家梁矿安全管理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4,(9):243.

[2]石健.试论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能源与节能,2014,(2):23-24.

[3]刘再春.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02-106.

第3篇

1紧抓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客观途径

目前煤矿的安全管理当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需要对其予以重视。煤矿企业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自身矿场的实际要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科学严谨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这是煤矿安全管理防控的客观途径。在完善制度时,应该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①要全面地分析现状,从团队的角度动员全员共同参与,避免个人片面、孤立的想法影响正常工作。在具体工作当中可以成立安全制度管理小组,负责对安全制度的编写和监督工作。②在确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时,应该重视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突出重点防控,区分主次,在保证制度完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工作,将制度中的重点突出强化,还要考虑各个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③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立足于自身矿场的实际,切勿天马行空,任意设置,要体现出一定的建设性和超前性。④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保证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建立适当的制度修改方案,对因为各种原因而失效的制度,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从客观方面提升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

2重视员工的培训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观途径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提高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是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主观途径。对煤矿产业来说,应该重视对集团内部所有员工的培训管理。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可以根据煤矿自身的规模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应该主要抓住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另一个是对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从职业技能来说,要重点对相关人员在煤矿生产当中用到的技术进行系统培训,使其熟悉相关的操作流程。对于一些从事特种作业的工作人员,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作业资格,且持证上岗。在安全生产意识方面,主要是向煤矿生产人员讲授安全生产知识,强化安全生产,可以采用宣传片或组织演讲等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要和煤矿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提升培训的有效性。如今,很多矿场内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其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培训时,最好不要采用文字教育的形式,建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安全培训,以多样的培训方法提升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这是提升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观途径。

3提高安全技术的投入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根本途径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好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一方面是从内部管理方面紧抓,另一方面就是从外部硬件条件着手。因为各种安全设备和各种技术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所以煤矿企业应该在自身实际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先进的设备开展工作。选择哪一种安全生产技术决定了采用哪一种安全投入方式,采用哪一种安全生产设备决定了拥有怎样的安全生产状况。在煤矿产业正常工作时,要准备好必需的专项技术改善资金,要积极引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能够帮助职工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此外,要加大安全管理投入,改善矿井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为所有矿下作业的员工都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避免他们在正常作业中出现恐惧心理,降低错误操作的发生率,进而减少安全事故。退一步而言,即便是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安全因素,这些设备也能够最大程度减轻事故对相关人员造成的影响,进而降低事故的伤亡人数,这对提升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4结语

煤矿产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其安全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安全管理时,不能依靠简单单一的方法,也不能单靠一时之力。研究煤矿安全管理的防控途径,应该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从安全管理的主观和客观出发,研究相关的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还要根据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技术革新,更新设备,为煤矿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贾伟丽单位: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吕沟煤矿

第4篇

1乡镇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

全省除六盘水、毕节2个地区(州、市)有独立的煤炭管理局外,其它6个地区(州、市)、县(区、市)、乡(镇)大多数均无专门的煤炭管理部门,地、县两级煤矿管理部门均由乡镇企业局兼管,多数只有煤炭管理科,没有安全监察科,全省产煤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大多数乡(镇)煤管站已撤销,由乡(镇)社会事务管理站兼管。在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人员中,大多数为聘请临时的管理人员,少数为事业编制人员,煤炭管理人员一般1~3人。

1.2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地(州、市),县(区、市)、乡(镇)三级煤炭行政管理部门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虽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近年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没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全省乡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最大隐患,也是管理严不起来和安全事故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聘请的管理人员中,以前的工作均从煤矿管理费中开资(含事业编制人员),现今上级部门已不允许收取煤炭管理费。由于有的煤炭管理部门财政紧张,工资待遇低,工资发放不能按时到位,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不安心、缺乏积极性,缺乏创新热情,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煤矿安全检查责任心不强,有的安全检查人员不懂,查不出问题。有的未尽心、未尽责,煤矿

安全检查工作存在死角。

1.3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

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大多数均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说他们也想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管理的力度也比较大,但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搞好,没有长期打算和远期目标,对如何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心中无数。有的煤炭管理部门的领导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混乱,流于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责任意识从上至下呈现层层衰减,逐级弱化趋势。

1.4领导调动频繁

1998年“关井压产”以来,全省地、县、乡三级煤炭管理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调动频繁,至今,大多数均全部更换。由于煤矿是地下作业,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工作环境差,煤矿井下作业点受水、火、瓦斯、煤尘、顶板、运输、有害气体等灾害的危害,新领导又不是专业技术人员,难以胜任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对乡镇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工作布置上,管理、监督和责任制也只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会议上。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

1.5煤矿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落实不到位

有的煤炭管理部门未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对煤矿检查到位,有的只有检查,没有落实,有的未建立安全隐患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跟踪落实档案。没有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求找差距,抓整改。煤矿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侥幸的心理”等。

2对策及建议

2.1从人的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

从全省乡镇煤矿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来看,可以说都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到位和人为造成的。这就充分说明了决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因素是人。所以,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从人的安全因素上消灭安全隐患。根据全省各级(地、县、乡)煤炭管理部门安全技术管理人员较少和无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实际,建议各级煤炭管理部门配备1名主管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的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对目前所有不是安全技术管理的人员全部组织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煤矿安全执法证书者方可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因此,只有消除人的安全隐患,才能消除煤矿安全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2建立健全煤炭管理机构

建议地、县级设立煤炭管理机构和煤炭监察机构,重点产煤乡(镇)设立煤炭管理站。根据本辖区内乡镇煤矿的实际,配备足够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从事煤矿开采技术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并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层层分解,处处落实和把关,变领导负责为全员负责,变领导关心为大家关心,真正的形成一级向一级负责的良好局面。地、县级煤矿管理部门和重点产煤乡(镇)配备一名主管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总工程师,负责指挥和指导本辖区内的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煤矿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2.3聘用合格的领导干部

作为煤炭安全生产管事部门的总工程师或主要分管领导是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指挥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采矿工程专业理论和独立解决采矿工程专业技术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采矿工程专业相关科学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技能,有丰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在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能撰写有重要价值的技术报告或提出重要价值的建议和意见。熟悉国家煤炭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程、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并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实践中去。要从指导方针上、措施对策上有“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飞跃,要知道如何扭转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要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商家的投资环境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制政策环境 。要能够为今后该辖区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和推广介绍引进国内外商家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炭深加工利用项目、煤炭洁净技术(选煤、型煤、水煤浆、煤炭高效燃烧、煤电、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脱硫等技术)项目,要能够为将来煤炭工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2.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随着国家对乡镇煤矿开采技术要求的提高,那些传统的煤炭开采方法将被先进的符合现代化的开采技术所取代,先进的煤炭开采技术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来管理,因此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专业化。所以提高各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全省各级煤炭管理部门今后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依靠科学的进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促进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把煤矿安全事故降下来。

第5篇

矿井通风系统与瓦斯监测系统有着相似的系统结构,因此,某些煤矿企业往往会将矿井通风系统与瓦斯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整合。矿井通风网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矿井通风网络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等等。其作业过程是:利用网络技术对监测参数进行解算,对矿井通风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提供可行的系统优化建议。如图2所示。

1.1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该系统主要负责对矿工的出井、入井信息以及矿井下实际作业人数等进行记录,同时还要负责警示井下作业人员不得超过规定作业时间。一旦遇到煤矿事故发生,可以及时采取紧急措施。该系统相对于瓦斯监测系统的结构要简单一些,主要是考勤机利用通讯线路连接地面控制的主计算机。

1.2计算机的文档信息处理应用

目前,很多煤炭企业都装备了一些必需的信息处理设备,例如计算机、传真机、打印机等。在企业安全管理中,计算机主要负责记录、统计信息资料,更加方便了信息的查询以及处理。

2煤矿安全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煤矿企业已经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其不足的地方。首先,应用形式单一。多数情况下,计算机只能独立运作并且进行单一的作业内容。其次,应用内容简单。多数管理系统还只是简单处理一些监测以及管理信息,例如,信息的查询与统计、报表打印等简单作业。最后,导致信息资源不能流通,既浪费了资源又加大了重复作业的几率。此外,由于计算机所处的低端管理层面,而且只进行简单的信息加工,最终难以完成安全预测以及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任务。同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专家系统为基础的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将独立作业的子系统(如矿井矿压监测系统等)连接在一起,做到共享资源,综合分析信息资料,将计算机的应用提升到新的高度。

2.1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结构

当前,计算机的系统结构主要是多层或双层结构的C/S模式,即客户机/服务器。信息网络管理的主趋势就是以多层C/S模式为依托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其组成部分分别是:客户机、服务器。服务器又划分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1)服务器端。专门负责关系型数据系统作业运行的服务器就是我们常说的服务器端。其主要服务于数据库的查询、备份、访问等作业,同时也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正常情况下,服务器端不会公开给使用者。对数据库的安全监测、实时监测环境以及矿压参数等是数据库服务器的主要内容。

(2)客户机。用户使用的计算机就是客户机,主要负责向客户提供最终的操作界面。客户机主要负责相关业务的处理,是根据业务的需求而研究开发的。通常情况下,客户机主要设置于领导部门以及调度室等。

(3)应用服务器。任何客户机都可以访问应用服务器,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连接客户端与数据库服务器,形成了查询与反馈的双向作业机制。对于系统或客户端出现错误的处理办法可以采取相应的数据库维护手段,最终使使数据保持一致。

2.2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

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性能的提升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管理系统可以对相关的系统资料进行资源共享。此外,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运用专家仿真系统及决策系统的好处就在于,实现了安全管理的提前预防。

(1)以各个监测系统为依托,实时、有效地将井底的各种环境参数值传递给调度室或相关的客户服务端,还可以将各种传感器,如瓦斯、温度等的分布位置传递给调度室或相关控制部门。一旦瓦斯的体积分数或矿压监测值出现异常状况,此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及时改换为应急处理状态。

(2)以矿井通风网络检测系统为依托,利用网络技术对监测参数进行解算,也可以对矿井通风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提供可行的系统优化建议,实现灾变阶段的科学的管理与控制。

3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管理系统需要以企业的发展蓝图为依托,抓好重点,不要冒进。努力建立一支信息化程度高的高水平队伍。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管理的信息化,摒弃旧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要努力做到创新,包括科技的创新、技术应用的创新,最终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首先,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也很重要,是决定系统的研究开发能否实现的要素之一。对标准化建设的重视与否是安全管理系统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其次,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计算机的系统开发有多种方式,例如,目前的煤炭企业主要采用软件的委托开发办法,也包括软件购买或联合开发的方法。因此,企业应重点把关系统的选型。应依据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系统的选型:①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选择当前成熟的软件产品;②计算机数据库的管理应是多层级,对于权限管理要实现多级支持权限,保障系统以及数据安全,从而形成完整的网络信息结构,促进系统内部资源共享。

4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煤矿;大数据;安全管理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059

0 引言

安全工作是煤矿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它渗透于煤矿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如何有效增强煤矿的安全管理,是提升煤矿综合管理水平,促进煤矿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煤矿生产管理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不少煤矿已经投入信息化建设之中,并未安全管理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如监测数据等。由于分析工具的不完善,这些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因而其价值也并未完全实现。大数据的出现对解决此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笔者从此出发,就大数据助力煤矿安全管理做了相应的研究。

1 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产物,它最早由美国数据科学家提出,后经由麦肯锡研究院发表的研究报告而盛行全球。大数据,顾名思义,以“大”为特征,它强调数据的海量性,数据规模甚至了超过了传统数据库软件的工作能力范围,不得不依托于云计算来处理。总而言之,大数据有以下五个重要表征:体量大、类别多、速度快、真实性高以及价值密度低[1]。大数据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它以云计算为基础,将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乃至非结构化的数据分布到不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资源池中,从而获得分析与预测的结果。大数据相比于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而言,它有着多重价值。

首先,大数据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这符合当前信息时代数据爆炸的现状,是应对时展的必然产物;其次,大数据强调速度与价值,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在无数的数据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说大数据的洞察力是其存在的客观依据;最后,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它们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商业与技术的双重变革,大数据正是大数据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 大数据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安全问题长期以来是制约我国煤矿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尽管2014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人数比率已经下降到0.255,但相比于其他产煤大国如美国、澳大利亚等,仍然有不小的差距[2]。大数据的出现为煤矿加强安全管理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契机,并且煤矿数据本身也存在着体量大、变化快、价值密度低等大数据的特点,因而,将大数据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之中是必然之举。

2.1 强化技术认知,转变管理思维

信息化建设是煤矿为应对时展而采取的改革举措,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成效,并诞生了大量的数据,诸如矿山地质数据、矿图数据、环境监测数、视频监控数据等,这些数据分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两种,其中非结构数据占绝对主体。管理者必须转变过往的管理思维,由抽样分析转变为全样本数据分析。大数据以分析煤矿结构化以及非结构化的全体数据为工作内容,它相比于抽样分析而言,尽管在数据的精确性上有所不如,但全面性大为增强,不仅如此,大数据还能发掘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并有效地捕捉传统分析工具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从而逐步降低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人为性错误。

2.2 落实重点管理,做到实时监测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包含很多层面的内容,如安全作业制定的制定、矿工安全作业的培训等等。面对如此复杂的管理内容,管理者要善于把握重点,如此才能做到高效管理,提升煤矿的安全水平。目前,随着煤炭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转型,煤矿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与日俱增,甚至可以说,矿山设备能否安全运行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通常是在设备出了问题之后再进行检修,这不仅耽误了煤炭的生产,还会给煤矿工人带来安全风险。大数据则为化解此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管理者可以在重点矿山设备如矿井通风机上安装遥感器,记录并收集诸如风速、振幅等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及时将异常现象呈现出来,从而尽早安排工作人员在故障发生之前就进行相应的检修,降低设备损失,提升安全性能。

2.3 强化事故分析,做好预先防范

安全事故是煤矿开采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同时也是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极力防范的现象。尽管,我国每年由于煤矿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由2002年的7000余人将至2014年的931人,但我国仍然是矿难死亡人数的主要国家之一,采矿事业仍然未脱去高危行业的帽子。事故分析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它能够通过事故发生原因的追溯、相关责任人的惩办来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但这种分析仍然是浮于表面的,它对安全管理的效用也十分有限。大数据的出现为事故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能够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重新找寻事故发生的规律、模式,从而为煤矿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建议。就以瓦斯事故爆炸而言,传统的事故原因分析大都从火源、甲烷浓度以及设备、管理等要素入手,缺乏全面性与细致性,有时候得出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大数据则会全面收集瓦斯爆炸区域的所有数据,包括空气参数、抽采参数等等,进而分析与推测,并形成相应的结论。这种事故分析方式更具科学性,对未来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更具指导性,是煤矿做好事故预先防范的基础。

3 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机遇,煤矿事业也不例外。大数据在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上更具全面性,对于煤矿的安全管理也更为有效。因此,煤矿管理层应该从将大数据应用于煤矿的日常管理之中,从管理思维、管理重点以及事故分析三个层次做好相应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方巍,郑玉,徐江.大数据:概念、技术及应用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4(05):405-419.

第7篇

【关键词】控制论;煤矿安全管理;应用

1 引言

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其在我国能源消费的比例一直在70%左右。虽然我国一直在努力发展其他优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核电、太阳能等,力求降低煤炭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但无疑煤炭的主体地位在未来数十年之内还不会改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同时还是世界上发生煤矿事故最多的国家。煤矿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虽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的百万吨死亡率、总的死亡人数等仍然远高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所以我国的煤矿安全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学科。控制论自诞生以来,已经在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了应用,出现了诸如生物控制论、神经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等控制理论。从控制系统的特征来看,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用控制论的概念和方法分析管理过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被控制系统的内在机理。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学者A.Kulman提出了将控制论引入到安全学科的命题。本文拟在将控制论引入到煤矿的安全管理方面做一些探讨。

2 控制论与管理

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这是因为反馈本身是控制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控制论系统的特征客体就是信息的获取、处理,以及利用信息实现控制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必定要求控制系统的结构是闭合的,即整个控制系统中必要有反馈回路。而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对输入的影响。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主要靠反馈来实现。

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①制定,就是制定某种规范或计划,诸如“xx规定、xx标准、xx法规”等,都可以视为某种规范或计划;②执行,就是按照规划的内容去实施;③检查,就是看看执行的结果与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及时总结出经验;④改进,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规范或计划做出修改,使其更符合管理者的期望。

由上述管理的本质可以看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控制,管理工作中的检查和改进就是控制中反馈,它们具有的系统性质或突现性质是相似而是同构系统,具有同构关系。而反馈原则旨在强调管理活动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围绕着企业生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捕获、分析、回馈各种信息,及时采取行动,以保证生产活动有效进行。

3 煤矿安全管理控制模型

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要求管理者具备充足够的煤矿开采方面的知识,又要求管理者具有很强的管理水平,它把人、物、环境三者进行有机的联系,防止人员出现不安全行为,防止物处于不安全状态,控制环境中的不安全条件,理顺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排除对煤矿生产构成威胁的事物。同时也是安全工程的组织、计划、决策和控制过程,保障安全生产和人员健康安全的一种管理措施。

而在煤炭企业的安全控制信息管理方式包含有:反馈控制,实时信息控制,前馈控制。根据控制封闭系统的模型,模拟建立煤矿安全管理封闭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煤矿安全管理封闭模式

4 控制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频繁的矿难都是由于事故的隐患没有得到及时的发现或排除,或是管理者对煤炭产量增长盲目的追求而忽略了安全管理是否到位所致。现在的煤炭企业,由于没有形成共识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把安全信息及时的利用,导致矿难反复发生。针对前文提到的煤矿安全管理的缺陷导致事故的发生,笔者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煤矿安全管理反馈控制系统模型。

图2 煤矿安全管理反馈控制系统模型

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形成国家和有关行业协会等共同监管,群众、社会媒体等共同监督的良好局面。煤矿领导在管生产的时候也必须抓安全管理,做到生产与安全统筹兼顾。

国家的安全监察,采用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个监察人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信息回馈体系,有效提高和改进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方法,明确执法重点、要点、难点,增强监察执法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便采取有效防范事故的措施,保障煤炭企业工人的安全和健康。煤炭行业的监督,通过对安全工作的组织指挥、计划、决策和控制等对企业进行实时的管理,并且把检查的信息回馈到行业的相关部门,对回馈信息统计、分析。煤矿企业应建立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监察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现场进行例行检查、专项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主管部门再根据系统所提供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实施安全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安全生产的各种因素,如煤矿赋存的地质条件、企业的开采技术、设备条件,以及人员配置等。

在实施控制管理系统中,把煤矿安全管理看作一个大系统来管理,在实现企业安全目标的过程中,控制组成这个系统的每个元件,进行多级控制、多层控制与多段控制。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的结构上进行多级(递增式)管理:从工作现场的管理运行内部进行局部的控制;再到部门的制定与执行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控制的最优化;最后到企业总体控制管理,安排并组织协调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通过多级的任务安排与控制,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要充分利用反馈回来的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管理是一个从整体出发考虑人员与安全信息交流的系统,其中,企业安全信息数据库是中上层管理与下属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交流的桥梁。通过将各个部门的技术和安全信息汇集到安全信息系统, 再通过企业安全信息数据库对安检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信息反馈,提供给中上层管理人员作出计划和决策,维持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如图3所示。根据图2、图3的2个模型,结合反馈信息,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应用提出如下建议:

图3 煤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模型

(1)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采用矿长对煤矿的安全实施垂直管理和分级监察的管理方法。组建一支直接归属矿长管理的安全队伍,队伍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组成并采用聘任制,这样回馈的信息在执行安全检查任务时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回馈信息的价值,立足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煤矿企业要通过安排并组织各个部门具体的协调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在管理工作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全过程中,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的相关工作人员,任何人均有权力、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人的“三违”行动进行劝阻和制止;对现场存在的危及他人安全的隐患信息,及时提醒受到威胁的同志并向现场安全负责人汇报,采取临时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消除安全隐患,共求人身平安。

(3)部门之间的监督是通过下属班组的执行来实现,加强班组安全生产建设是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反馈信息系统的健全。健全班组机构,设立班组安全检查员、质量监督员、群众安监员和瓦斯检查员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

(4)定期组织总结性的安全会议,是对反馈信息系统的一种短时间监测。及时地绘制该期间的事故控制图和事故趋势图并且加以分析,总结上阶段的安全目标的实施效果和明确下阶段安全管理计划,掌握生产的安全形势和安全管理发展趋势,采取抑制事故所需要的方法。针对前阶段出现的问题应吸取相应的教训,同时在工人之间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定期公布该阶段的安全情况和下阶段的生产计划。

5 结论

(1)针对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状况,将控制论应用到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采用安全管理与控制论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煤矿安全管理封闭模式。

(2)建立了煤矿安全管理反馈式信息控制系统模型和煤矿企业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模型;指出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要建立并保证反馈信息系统的健全畅通,以便及时、系统、准确地为安全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分析计划的执行进度,辨识执行中出现的事故隐患及危险源大小,据此找出事故隐患产生的原因。

(3)对于可控制的隐患,通过组织机构,分配责任,及时消除;而对不可控制的隐患,则应及时收集信息和修改方案,保障计划安全目标得以实现。这样,可为决策者及其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以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计划,保障煤矿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1999.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05.

第8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应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省是一个产煤大省,全省现有煤矿1000多个,年生产能力都是30万吨以上,煤炭行业对全省的经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省煤矿大都属于地下矿山,地质条件复杂,瓦斯浓度高,煤矿开采的煤层大多瓦斯含量大、透气性低,开采条件差,难度大、成本高,煤矿事故时有发生,给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居第一位,其次是水害事故、顶板事故、运输事故等。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事关全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煤矿作为安全生产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排查安全隐患,控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当前和今后长期面临的问题。因此,本文从风险预警出发,提出构建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模型。

二、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1.煤矿预警管理的对象

煤矿安全生产与人、机、物、环境、监管监察和安全评价检测等多方因素有关,因此,煤矿预警管理的对象从以下因素考虑:

(一)人的管理。人作为生产主体,生理、心理与行为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失误,而人的不稳定和不安全的行为是导致灾害或者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人的管理和控制,才能使生产活动时人的行为符合规定。

(二)物的管理。物作为生产的物质基础,由于工具、设备及材料等出现缺陷都会为生产造成隐患,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物的管理,做好全程管理,才能使煤矿安全生产得到保证。

(三)环境的管理。环境是人和物生产中面临的共同条件,一旦出现突变就会使人和物都发生变化,尤其是煤矿的生产,环境的管理要做好对矿井下毒、尘和围岩等因素的管理

(四)监管监察。监管监察是安全生产的行政手段和辅助手段,具有强制性和监督职能。监管监察面对煤矿企业生产各个方面,对排查安全隐患和督促整改具有重要作用。

(五)安全评价及检测检验。安全评价及检测检验对企业人的行为、物和环境的状态、管理等进行的评估,全面掌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通过第三方实施评价检测的一种手段,也是安全生产重要一环,随着科技进步,安全生产使用设备设施、条件要求的提高,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也作为监管监察的辅助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2. 安全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煤矿生产条件多变,生产工艺和过程较为复杂,涉及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因此煤矿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功能。

(1)安全指标信息采集。煤矿生产安全状态是以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安全指标来表征的,进行安全等级分析也以它为基础。因此,实时准确的指标采集是建立预警体系必须的。此过程的关键是主要指标和井下采集点的确定。

(2)预警分析。系统以系统控制论为基础,构建安全预警的指标体系,具有对安全指标的预警分析能力。通过 实时和动态分析,判断安全级别,确定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否,及早进行安全隐患干预,实现煤矿安全管理的预先控制和事前管理。

(3)信息。煤矿安全管理对象涉及采掘机运通多各单位,有人、机和物多种不安全因素,管理人员级别高低不一,采取的应急反应机制所涉及人员、地点和措施也不同,因此要求系统能根据安全级别高低,预警信息至各单位和相关安管人员。

(4)应急反应机制。安全预警不是目的,能对煤矿生产中的不安全状态和行为进行应急反应,对潜在和显现的安全隐患适时给予外在干预,使系统运行始终处于阈值以下的安全状态,是进行预警的根本目的。

2.煤矿预警模型的建立

按照安全学原理,预警模型围绕五个安全生产要素为中心进行构建。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将各种表征煤矿生产的安全指标实时检测指标进分析,判定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否则处于隐患状态并报警。对不良因素进行外在敢于,即采取措施排除隐患,否则隐患可能继续发展为事故状态。通过一个闭环反映过程,实时进行煤矿生产的安全监控和管理,使之形成一个能自我主动调整的模型体系,实现安全预警和应急反应。

图1 煤矿风险预警系统模型图

3. 煤矿预警流程分析

煤矿预警管理系统要实现预警的作用,发挥出预警的工作职能,可以通过分工进行职能的互补,预警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测和识别、诊断及预控工作,可以更好的将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协调和预警,做好预警与预控的协调,做好预警档案的管理,建立起危机的管理方案,可以为决策层提供建议,而预警管理系统的流程一般为初始化信息朝着预警信息系统的走向,通过分离和处理技术,可以决定是不是采取报警的方式或者确定报警的内容,可以及时确定对策与方案,使重大安全事故或危害时,可以及时反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煤矿预警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煤矿预警系统流程图

三、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效益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在数据结构和对象优化、管理功能的创新方面提供可靠的系统支持,还可以为煤矿企业建立统一的安全信息平台,可以规范各成员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安全信息自动报送流程,集中反映各种安全工作信息,实现对各级单位安全工作的动态监控。对细化安全工作的跟踪闭合管理,提高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优化安全管理工作流程,改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

该套系统涵盖了隐患管理、三违管理、事故管理、安全培训、安全考核等各个方面,能够全面高效的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及时准确的传递各种安全信息。

2.实现闭环管理,分级控制,实时催办

系统加入反馈环节实现闭环管理,在每个环节均提供多种反馈渠道,实行分级控制。对每一个环节实时催办、提示、报警、监督。

3.安全隐患管理具有智能识别功能

系统可自动根据输入的隐患内容,对照隐患数据库进行自动识别、智能分类。同时按划分出的隐患级别可自动将隐患提交给相应级别的管理人员,实现分级响应和控制。

4.具有综合的提示、预警功能

在系统首页显示职权范围内所有安全工作的处理情况;同时对需要处理的工作及时进行手机短信提醒。

5.可以采用便携式手持多媒体终端

通过手持设备实现现场数据录入、查询、反馈,提高现场管理的时效性。

五、结束语

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至关重要,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有一点点的隐患引起的,只有做好人、机、物、环的全面管理,加强监测和督查,才能将隐患控制在事故之外。因此,构建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排查,从而使得煤矿的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减少煤矿事故,提高煤矿的效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杰鲲,李继尊.基于PCA_AR和K均值聚类的煤炭安全预警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4(27):105-108.

[2] 周忠科,王立杰.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预警评估机制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4(7):134-138.

第9篇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 安检员 班组长

煤矿安全管理作为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对安全生产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煤矿人身轻伤事故、非伤亡事故、井下“三违”频发,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困扰安检科全体干部职工的一大难题,我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井下安全管理和安全培训方面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于是建议在抓好常规安全管理的前提下,从安检员、班组长安全管理者两个方面,进行了管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创新方法介绍如下。

一、煤矿安全检查工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对井下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单位刚成立不到一年,大多安检员工作经验欠缺,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工作锻炼,但是安检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安检员对现场的安全状况和职工状况却不是十分了解,安检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为了更好的了解区队人员状况,更好的掌握井下现场状况,有利于抓好现场管理,提高安检员工作积极性。通过如下新管理模式安检员积极性取得很大提高。

安检员直接“挂靠”到区队,包保区队,安检员依然隶属安检科,管理和工资由安检科负责,奖金由区队负责。具体实施中安检员只需提前几分钟到信息站报道,参加安检科班前会,然后参加包保区队班前会,班中负责采区和包保区队的安全管理工作,下班后到安检科,汇报本班采区安全状况。安检员需要经常在区队蹲点,和区队跟班对干性质一样,在现场长时间盯防,从细节入手抓安全。实行流动管理,一季度一组安检员管理一个采区,下季度管理下个采区,实现安检组与采区互保联保,一个采区如果区队多,则一个安检员包保一个区队,同时一组安检员互保联保,一人包保区队出事故,全组承担风险(安检员人手不足,做不到每班一人一个采区,需要安检员在本班负责负责本采区的安全巡查工作),本组安检员监督在包保区队安全的同时,负责本采区各区队安全巡查工作,如果本季度本组包保采区出现一起人身伤害事故或其他重大非伤亡事故则免除本季度奖金,另外扣部分工资,未发生则工资奖金全额发放。奖金由包保区队出,(出现重大非伤亡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后公司、区队、职工个人损失极高,增加安全投入十分必要),具体金额由矿上和安检员协商。除此之外安检员需要经常参加包保区队的班前会和安全周会,了解区队的工作状况和管理理念,更好的展开安全管理工作。这样的管理模式便于安检员多接触各个工作现场,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多掌握隐患知识,更好的开展一线的安全管理工作。安检员多接触区队干部和职工,便于了解区队的管理状况和更好的了解职工,了解区队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区队的不安全人员,做到提前预防,对不安全人进行重点盯防,做到防范于未然。

这样的管理便于安检员了解井下安全状况,更加积极、更好的展开工作。同时为了监督安检员的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安检科小分队在巡查负责区域的同时,不定期抽查采区管理现场,监督安检员工作。本季度结束后各小组轮换,防止安检员产生惰性和其他问题。

同时,安检员对包保区队的质量标准化工作负责,监督落实本采区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如果包保区队质量标准化工作考核取得好的效果,区队得质量标准化奖励时,对安检员也实行奖励,便于激励安检员更好的开展质量标准化工作督促落实工作。

井下抓“三违”和隐患查询工作依旧由安检员负责,为防止安检员时间久了、与区队接触时间长了,出现徇私现象,安检科小分队负责巡查工作,对井下采区经常出现三违和多次发现同一隐患不处理的,对包保安检员进行处理,通过这些方法单位安检员积极性明显提高,井下安全和质量标准化工作有很大改善,公司安全形势良好。

二、煤矿班组长作为煤矿区队的基层管理者,做为矿井安全生产的一线指挥员,班组长安全意识和素质的高低对一线的安全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深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作业中,由于生产任务中较重,往往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如何提高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呢,只靠宣传和几天的班组长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实行“班组长实行准安检员制”,抽调班组长接受准安检员培训,由安检科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安检员进行教学,除培训本工种专业知识外,还要重点培训危险辨识,工程质量验收,使用各种矿山监测,仪器仪表、光学瓦斯鉴定器等,对最基层的班组长的培训采取全方位的知识灌输,又对他们进行准安检员训练,并不定期抽调班组长随同安检员到全矿各个工作地点进行安全巡查工作,使每位班组长成为多面手抓安全生产,全面提升班组长业务管理水平,使基层班组长转变角色抓安全,更有针对性。

在班组长进行角色转变的同时,安检员也进行角色转变,安检员在通过深入区队开展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区队的各个流程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胜任准班组长的工作,转变角色,从班组长的角度出发,解决工作中的各个问题,了解区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值得注意安全问题,帮助区队从安全的前提下,解决区队工作中的问题,在工作中教育职工重视安全。

第10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 事故控制 安全管理教育

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活动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当今乃至未来人类社会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煤矿之一高危行业,安全更是一项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话题。“无危则安,无缺则全”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安全也有了更多新的解释和不同角度的更全面的认识。

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分割出多个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子系统,安全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管理的手段实现控制事故、消除隐患、减少损失的目的,使得整个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水平,也为整个企业的员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事故控制可以说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控制事故的一种手段就是事故预防,通过经验总结出各类事故发生前的各种可能的现象,以最大限度的投入防止事故的发生,即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消除事故隐患控制不安全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安全这也是“预防为主”的本质所在。事故的发生,必然要有经济损失,对于企业的发展,这种打击往往是沉重的,所以说,保证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安排安全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及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要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首要任务。在生产工作中,根据不同生产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制定出与之对应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针对六大系统中的重点环节及部位给予更多的重视,提出更加确切详细的操作办法譬如要做好矿井通风、顶板防护、提升运输、瓦斯防治、入井人员防护用品等多项措施,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及自身防护的安全。要实行安全例会制度和隐患排查制度,严格实行控制指标制度,杜绝各种超标现象。对于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要给予批评或惩罚,完成工作好的要给予奖励。各大系统制定出相应的安全评价标准,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价,排除隐患。每月根据煤矿自身的生产条件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促进煤矿加大安全投入,彻底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不断的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

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对于事故的控制,除了要积极的预防,还有同样重要的一点就是事故的应急措施。因为受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有些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事故发生后通过及时的抢救、疏散、抑制等手段,控制事故的蔓延,把事故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控制事故的第二种手段,同时也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即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事故发生后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购买各类财产、工伤、责任等保险,以保险补偿的方式,保证企业的经济平衡和在发生事故后恢复生产的基本能力,从而促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③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心教育,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干部的责任心教育,严肃整治只讲效益不讲安全的老作风、坏习气,要使安全工作责任意识到位,加强领导干部遵章指挥的意识,杜绝凭个人经验随意指挥调度,不认真熟悉管理制度、忽视规程措施,给员工错误的指导。强化现场验收标准,要求干部严格按照要求对现场作业进行把关,不能因为个别人、个别现场松懈验收标准马虎了事,只有把住现场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关键部位,才能保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要定期的对员工进行安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事故案例教育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法规教育等等,使得员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做到执法、懂法、守法。对员工进行安全责任感教育,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能够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在其他人受到伤害时给予及时的救助,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不仅是对企业的负责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及家人的负责。加强员工对于安全技术知识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其能够更加熟练的展开自己的工作,并熟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从而严格的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尽量的减少可能造成的伤害,减少对于企业及自身的各项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管理的层次。

总之,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势在必行,不仅要从制度上、还要从基层管理上,保证管理的全面化、规范化及精细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同时也能保证煤矿的工作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2.

[2]袭建营.浅谈如何抓好煤矿安全管理.中国煤炭新闻网,2010.10.

第11篇

一、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沿革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及立法始于1891的第一部联邦法规《联邦煤矿安全管理条例》,它标志着美国矿山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矿山安全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之后受煤矿安全事故及其社会舆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影响的推动力作用,从早期安全管理立法阶段,经历修订完善,到日臻成熟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早期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及立法阶段(1891~1951年)

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1848年在弗吉尼亚州中部地区出现了第一座煤矿。此后,东部的山脉中开掘了数以百计的煤矿,早期资本主义的压榨与掠夺的本性在煤矿得到充分的暴露,成千上万的矿工终年在矿井下干着不见天日的工作,煤矿从联邦和州层面都没有所谓的安全管理体制可言,没有任何专门的安全法律法规保障,工人劳动条件十分恶劣,矿难事故频发,工人的死伤无人过问,但是当时留下的纪录却很少。

19世纪60年代,由于过多的煤矿安全事故的社会影响,美国国会也曾提出关于成立联邦矿业局的法案,以建立联邦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受当时对煤矿安全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立法经验不足,法案极不成熟,因此,法案颁布后没有推动矿山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当然对煤矿安全几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重大矿山灾害事故仍然不断发生,如西弗吉尼亚州造成362名矿工死亡的矿难(美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重大的矿难),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民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以控制严重的重大事故的发生。在18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治理煤矿安全的第一部联邦法规,标志着规范矿山活动的联邦立法的开端。由于该条例的法律位阶较低,相关的规定较为宽泛,所以没能够有效地规范煤矿开采行为,对煤矿安全产生的作用有限,之后的20年煤矿每年因事故死亡的人数仍然超过2000人(1907年人数更是高达3000多人),这一时期(20世纪初的前十年)也是美国采矿史上最为黑暗惨痛的时期。于是国会1910年通过成立矿业局的法案,隶属内政部,同时赋予矿业局管理采矿企业安全的责任,以减少采矿引发的事故,这是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自此,矿业局会同各主要产煤州陆续制定了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些规定和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同时还加强了煤矿通风设备和安全仪器(如瓦斯检测器等)的开发和应用。这些安全措施的实施明显地促进了美国煤矿安全状况的改善,但当时国会出于保护资本主义高度自由市场经济环境考虑,未授予矿业局进入煤矿的调查权。直到1941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烟煤和褐煤矿井全国性安全法规,并在煤矿区开始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派驻煤矿安全监察员和检查员,依据该法文,联邦调查员有权进入煤矿,进行年度检查,获取相关信息,但没有制定和安全与健康相关的条款,这一举措使煤矿事故率下降,1947年国会授权又制定了第一部关于煤矿安全的联邦法规,到1949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85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1.3。

(二)修订完善阶段(1952~1976年)

以通过《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为标志。

1951年12月下旬西法兰克福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19名矿工遇难,再次引起公众极大关注,1952年第82次国会将《公众法552》颁布实施,并通过了《1952年煤矿安全联邦法案》,主要在于防止重大灾害,要求对地下开采煤矿进行年检。规定了地下开采煤矿的安全要求,尤其是对高瓦斯煤矿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该法案赋予联邦监察员更大的权力,有权下发撤离危险区的命令和违纪处罚通知,规定州监察员在州的计划体系下进行监察时也须遵守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同时规定对于不听从撤离指令或拒绝调查员进入矿区检查的矿主,将给予民事处罚,但并未对违反安全条例的行为做出罚款的具体规定。该法案有37条是关于煤矿安全与健康的标准,增加对无烟煤煤矿的管理,但未包括露天煤矿和那些矿工低于15名的地下煤矿。可见1952年的法规仍存在许多不足,次年立法委员会对之修改,取消了关于小规模矿井(井下职工少于14人)免检的规定。煤矿灾难性事故仍然接连不断的发生,要求建立一支专门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报告于1963年8月提出。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6年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安全联邦法案》,将1952年煤矿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井工开采矿山,该法案是1952年法案的延展,制定了金属和非金属矿山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标准分为建议性和强制性两部分,增加了对小型地下煤矿企业的监管,明确提出了对地下矿山必须进行一年一次的例行安检,对于屡次违规的矿山,联邦监察员有权下发违法通知和关闭命令,并增加了教育和培训项目等。

然而,煤矿重大恶性事故依旧不断发生,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立法进程仍然不能跟上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于是1969年国会通过《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通常简称为《1969煤矿法案》),该法案比此前的那些法案都更加全面和更加严格,法案包括了露天和地下开采的所有煤矿,并规定露天煤矿一年必须进行两次安检,井工开采的煤矿一年必须进行四次安检。该法案扩大了联邦政府对煤矿的执法能力,《1969煤炭法案》规定对所有违规行为要处以罚款,并制定了对故意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条例,规定了针对所有煤矿的更为严格的安全标准,并建立了职业健康标准,规定了对因煤尘吸入(尘肺或“黑肺病”)引起的进行呼吸性疾病造成完全或永久性残废的矿工的赔偿。

《1969煤矿法案》比《1952年煤矿法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规定了详尽的强制性安全与健康标准,还规定了严格的安全监察制度。该法律规定若发现违法作业时,矿主将受到警告、罚款以至关闭矿井的处罚;对于故意违法的矿主,由联邦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此外,监察机构有权调查任何一起事故,并追究责任。如1970年底,芬利煤炭公司一个矿井瓦斯爆炸,死亡38人,经理被判3年徒刑,罚款7.5万美元,公司被罚款10万美元。197 7年,煤矿违法事件罚款总额达到1200万美元左右。《1969煤矿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煤矿安全立法逐步走向成熟,对煤矿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即1968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有331人,千人事故死亡率2.31,1969年下降到203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到1.52,之后持续下降,到1972年,事故死亡率人数下降到152人,千人事故死亡率下降0.96,首次降到了1以下。

(三)日臻成熟阶段(1977~至今)

以《1977年矿山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的通过为标志。

在1969年《煤矿安全与健康联邦法案》和原有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法》的基础上,通过合并和大量修改后制定出来,并于1977年10月由美国国会通过《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简称《矿山法案》),1978年3月9日当时的卡特总统签署生效。

该法修改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矿山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体制做了重大调整。将内政部内部的安全管理职能从内政部划转归劳工部,新机构命名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由一名副部长领导。二是根据该法案设立了独立的“矿山健康与安全联邦调查委员会”,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管理局进行独立的监督(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做出的强制性决定进行司法复审),使煤矿生产和安全健康监督监察最终形成了高度独立、相互分权制衡的科学的管理体制,煤矿安全管理的公正性大大增强。三是加强了所有采矿工业的联邦健康与安全规定,将煤和非煤开采包括在一个法案内。四是大大加强了“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权限,调整并加大了联邦机构的设置。五是规定了矿工代表可直接参与矿山安全事务,为工会和工人参与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保证,改善了矿工权利,加强了因矿工行使这些权利而遭受矿主报复对矿工的保护,鼓励矿工及其代表多参加与健康和安全相关的活动。六是规定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和矿工安全培训。七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八是规定所有地下煤矿必须拥有救援队。

2006年国会进一步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修订补充了《矿山法案》中地下开采煤矿应急方案,专门制定了地下煤矿应急方案,增加了一些有关矿山救援队和废弃矿区的新规定,规定了矿山灾害发生后的报告制度,即矿山灾害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并增加了矿山事故的民事赔偿额度,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发生矿山事故的成本。

美国煤矿目前执行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主要是1969年国会通过,1970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1977年10月国会通过,11月9日颁布实施的《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一般简称《矿山法》;2006年国会通过《矿山改善与应急新法案》是上述法案的补充。

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的执行机构是隶属劳工部的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它的监督与复审则是一个独立的由总统任命的执法机构——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它的职能是监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依法行使权力,受理机构和个人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决定的投诉或复议,从而使其的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

为了更好地执行《1970年职业安全与健康联邦法》,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便于操作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29卷中;同时由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持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整套详细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细则,汇编入《联邦法典》的第30卷中,且每年根据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补充修订一次,成为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执法的重要依据。

执法和监督在美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监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执法监督工作的程序由事故预防、调查处理和最后的仲裁组成。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授权,主要任务是强制执行法定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标准,消除矿山死亡事故、将危害程度减低到最低点;保证使美国矿山的安全与健康环境得到改善;为了保证执法的公正,在联邦层面上成立了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复审委员会,根据《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的职能则是对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的执法行为进行司法复审(其5名委员由总统直接任命)。从而形成了煤矿安全管理的立法、执法和监督的完整的闭环体系。

二、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与立法发展的主要动力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1891年前美国煤矿无法可依,煤矿事故频发,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到如今(2011年)美国成为世界上煤矿立法和安全管理最为完善的国家,每年生产煤炭超过1.1 Gt洗精煤(相当于1.6Gt原煤),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少于30人,12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动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和立法进程的主要动力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力,即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相对自由的社会舆论环境。由于经济社会相对发达,整个社会对安全事故高度敏感和较低的容忍程度,煤矿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媒体跟踪追捧,舆论高度关注,产生巨大社会压力,引起政府和全社会对煤矿安全事故的高度重视,从而大大推动和加快煤矿安全立法的进程。如1968年11月20日,位于法明顿附近的固本煤炭公司9号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78名矿工遇难,几天后矿井被封。同日,康苏尔煤矿发生瓦斯大爆炸,又有78名矿工死亡,触发煤矿,社会舆论哗然;在此之后,又有发生了几次矿山安全事故,造成170多名矿工死亡,事故的不断出现,使得采煤业成了美国最危险的职业;同时,成千上万的矿工由于吸入过量煤尘而患尘肺病,致死致残严重,迫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煤矿法规。

二是行政动力,1973年,通过行政手段(内政部部长签署行政命令),设立矿山安全监察局,该机构独立于矿业局,负责实施以前由矿业局行使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职能,避免了矿业局既负责矿山资源开发,又负责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当资源开发与行使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矛盾时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而使矿山安全管理体制向独立、分权制衡迈出了重要一步。美国以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为主导,从煤矿安全事故中总绪渗痛教训,完善煤矿安全法规。几乎每一条煤矿安全法规背后都有对应的事故教训,煤矿煤矿事故发生后,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组,对发生事故的内、外部原因进行 系统深入调查,提出基于事故科学分析的调查报告和煤矿安全修法补充草案,提交议会审议通过,如《1977年联邦矿山安全与健康法案》形成和完善过程即是行政推动立法完善的很好例证。该法案到目前为止仍然执行,已经影响了美国煤矿安全生产35年以上,并将继续产生影响。该法案的实施,推动了煤矿安全产生历史性的变化,安全状况持续改善,美国煤矿安全形势得到彻底改观,恶性多人事故已基本杜绝,工伤事故率稳步下降。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由1977年的272人(百万吨死亡率0.21),下降到1980年事故死亡133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17,进而到1989年事故死亡68人,百万吨死亡率为O.08,10年中年平均事故死亡94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52.9%。从1980年起,美国对煤矿安全考核采用20万工时死亡率。进入90年代,美国煤矿事故伤亡人数继续减少,是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90年美国煤矿事故死亡66人,1999年事故死亡34人,10年中年平均死亡45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3,2008年事故死亡30人,20万工时死亡率降到了0.02,和1977年相比事故率下降了6倍。煤矿进入到了长期安全稳定的一个崭新的本质安全生产阶段,引领煤炭行业成为美国安全状况最好的行业之一,行业社会形象达到大大改观。

通过以上阐述和分析可知,煤矿安全法律制度完善的基本路径是:(1)煤矿发生安全事故;(2)强烈的公众反响;(3)事故调查与案例分析;(4)经验教训总结;(5)提出修法议案;(6)立法机构审议通过修法。其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的立法程序主要包括:第一步,事故调查;第二步,由劳工部长主持,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或咨询委员会等提出立法方案建议,草拟职业安全与健康法规(标准)的方案;第三步,通过国会参众两院小组委员会举行听证会,并经两党议员辩论;第四步,取得一致意见后表决通过;第五步,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正式立法,并严格实施。

第12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核算

    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把各种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实现项目的目标。

    中国是煤炭生产、物流和消费大国,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存量。但是由于中国不同省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煤炭产量和市场需求量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煤炭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效益参差不齐,管理水平和经验与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具体到煤炭项目管理方面,表现在项目成本管理、项目安全管理及项目创新管理三个方面。

    1 煤炭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

    1.1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转变慢,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多年来,煤炭企业不能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为多投入是多产出的必要途径,却没有认识到成本管理在企业效益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病。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对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找不准,主要材耗控制不住,各项考核甚至流于形式。

    (2)成本管理的部门单一,成本管理与技术管理脱节。技术管理不受目标成本的控制,特别是在技术设计上,既不受目标成本的限制,也很少有技术成本的分析对比,形成了技术设计就是成本需要的局面,缺乏“优化设计就是减少投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思想意识。

    (3)成本管理手段、方法落后,创新能力差。成本分解和管理主要靠行政命令,而价值工程、网络优化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很少运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传统成本管理在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弊端。

    (4)技术上缺乏创新,成本管理的效果受到制约。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在技术上缺乏创新是制约其进行成本管理的瓶颈,煤炭企业技术上的落后,使其成本管理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只有把技术创新提高到一个层次,成本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其边际效益,才能真正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1.2 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1)要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2)要加强生产过程成本的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要依靠先进的工艺流程,材料定额、设备管理等一系列的专业管理来消除因生产过程中的工废、设备故障所造成的生产费用上升。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废旧材料的复用力度,不断提高材料的使用率,降低材料成本。还应努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技术专业素质和操作水平,实现技术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结合,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要建立起现代化成本管理模式,构建成本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与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2 煤炭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

    2.1 煤炭企业的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煤矿生产作为一个特殊高危行业。不管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恰恰是制约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煤炭行业安全形势大有好转,但井下伤亡事故仍较严重,重特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1)对煤炭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而加强安全工作,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作为对安全生产负有重要职责的煤炭管理部门,对此负有重大的责任。煤炭工作的好坏,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取决于煤炭安全工作的好坏。从当前情况看,不少地方对此没有正确和清醒的认识。讲“发展”津津乐道,但讲安全、讲管理却强调这样那样的客观。这样的思想认识,是对搞好煤炭安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具体表现,是没有摆正发展与安全关系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稳定好转。

    (2)不严格执行煤炭安全生产条件。以煤炭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煤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已经开展3年,对相关的内容中央、省、市均有明确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不少的煤矿离基本条件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些明令限时解决的问题久拖不能得到解决,更为严重的是该停产整顿没有停产整顿,该停产整改的没有停产整改,该处罚的没有坚决予以处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没有紧迫感、压力感,受利益的驱动重生产轻安全,停而不整,整而不改,做形式、走过场。更重要的是行业管理部门执行煤炭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不严格,失之过宽,甚至放任有些问题长期存在,比如技术人员配置问题、规程、措施的编制、执行的问题、探放水设施的问题、周边水体调查探水红线划定问题、安全保证金收缴问题、“三专两闭锁”问题、“四位一体”防突措施问题、推行正规工作面采煤问题、煤层爆炸性和自燃倾向性鉴定等。

    (3)安全责任制未彻底落实。一方面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在相当部分存在不规范、甚至无序的状态,流于形式的制度、规定普遍都有,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不多,真正落实到各个环节、每个员工头上的不多,即使有也仅仅是对一般性的要求,对生产过程、安全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职责。另一方面部门责任制不落实,对下级、职工的工作状况、监管质量,上级方针政策、规定要求贯彻落实情况没有很好有效地监督,存在应付检查,检查不全面、不认真、不仔细问题。

    (4)从业人员素质差问题仍较突出。煤矿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由于培训数量大,培训基础普遍较差。工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的培训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特殊工种送培人数严重不足,一些煤矿特种作业人员配置不足的现象时有发生。

    2.2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建立健全地方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扭转地方煤矿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做好地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加深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认识,理顺工作思路,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

    进一步深化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用煤小煤矿进行清理和综合治理,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促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夯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打下坚实的后盾基础。

    促进煤矿规模生产,大力推行先进正规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单体液压支护技术、井巷锚喷支护技术、瓦斯监测监控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建设、煤矿矿区双回路供电网建设的管理和使用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矿井抗灾能力。

    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超前防范,规范执法。强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煤炭、煤监、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煤矿安全监管的合力,依法严厉查处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加强部门协调,确保执法到位,夯实“双基”推行“三全管理”(抓好基层管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同时要落实“谁检查谁负责安全”、“谁督促整改谁负责安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质量。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着力于井下安全生产管理,确保人民生命产财产安全和煤矿安全生产。

    严肃查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对安全事故要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查处,对涉及的责任人要视情节依法严肃查处,以警示后人。要把安全隐患当成安全事故来对待,对涉及的煤矿和人员,要依法实施重处重罚。

    抓好质量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的必要性。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质量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工作是安全的前提条件,为安全生产指明方向。通过标准化和安全评估程度,给煤矿安全管理创造便利条件及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煤炭企业的项目创新管理

    3.1 煤炭企业创新现状

    (1)现状。从煤炭行业整体看,我国每百万t产量用人数为发达国家的10~20倍,事故死亡率则高达40~60倍,国有重点煤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25%,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率仅为20%左右。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国有重点煤炭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30~40倍。

    (2)煤炭产品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目前,我国商品煤仍然以原煤为主,洗选比例只有22%,特别是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入洗比例分别只有15%和2%。发达国家动力煤,一般全部入洗。入洗后灰分为10%~15%,而我国动力煤入洗率只有6%,入洗后灰分仍高达18%~20%。而且,煤炭入洗率低带来了煤炭附加值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