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训师岗位职责

培训师岗位职责

时间:2023-05-29 17:4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训师岗位职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训师岗位职责

第1篇

关键词:培训师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实践操作的能力。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对高级复合型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的要求,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引入职业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竞争力。

一、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长期以来是“教师主导课堂、教材主导内容、课堂主导课程、考试主导考核”。这种教学,没有发挥老师的创造性,更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严重脱离学习的本性。

二是教学方法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占学时学分较少,加之普遍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到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涵盖教学知识点上,缺乏改革的动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教学内容以理论讲述为主,实践性较差。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以讲授为主并配以少数量的案例教学,理论授课占绝大部分比例,实践教学比例课时比重过低,学生很少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有的培训模块的课程设计通常以介绍理论为主,突出培训的重要性,对于结合企业实际的培训涉及很少。培训师课程的引入,可以弥补现有课程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不足,让学生了解实际培训需要和模拟真实培训情景。

二、基于培训师课程的培训课程模块设计

1.培训师及其课程体系设置

2002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培训师的国家职业标准,把培训师的职业等级分为助理、企业和高级培训师三个级别,并对培训师做了如下定义:培训师是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能够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培训手段,策划、开发、营销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从事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和培训咨询活动的人员。

培训师课程体系设置包含三个模块,一是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二是职业技能,即培训师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等;三是心理特质,即通过心理定向训练和对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促进培训师职业心理特质的稳定和成熟。

2.基于培训师课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课程设计

(1)企培师课程的引入。引导学生对培训师职业进行系统了解,培训师是一个综合专家、教师、咨询师等多种角色的复合型岗位。在课程实施时,通过录像展示、资料搜集等手段,展现培训师课程讲授魅力,培养其职业兴趣。

(2)企培师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培训师核心的培训技能涉及培训方法、课程设计与研发、教育技术、演讲与表达、评价与反馈、教育科研方法、培训演练与实习等。课程实施时,可以通过各项活动设计将一系列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其中。

3.基于企业内训师课程的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

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结合企业内部培训师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培训师考试的要求。引导学生对培训师与教师的区别进行思考,让学生了解其差异,进一步阐释培训师是培训活动的设计者、表达者和主导者。

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培训技巧。设计上台演讲的体验分享和评价、表意练习、3分钟培训师等活动,按团队进行讨论。针对演讲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控制、语言表达、仪态仪表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有效演讲的七大要点姿势。设计3分钟培训师活动,请各小组组织一次主题培训,并上台呈现。通过一系列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竞赛的氛围中学习到培训师培训的关键技巧,掌握培训师对课程的组织和实施、课堂掌控和自我情绪管理的技巧。

4.课程考核

结合企业内部培训师考核的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采取现场模拟授课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学生可根据其专业特点选择新员工培训、安全培训、企业文化和新工艺等内容进行现场模拟授课。课程考核形式即是模拟企业内部培训师的培训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职业培训师课程是在培训师已具备一定基础上开展的,对个人素质和技能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有的学生尚不能达到中高级培训师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张敏.基于胜任力的培训师培养课程体系探讨.继续教育,2011,7

第2篇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理论模型;气象培训;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训需求分析是在规划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通过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鉴别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是确认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是保障整个培训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随着气象服务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保证和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对气象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培训的需求日益旺盛和多样。这意味着气象培训项目的设计要更加紧跟业务发展,满足业务技术推广、气象人才保障和培养的需求,注重提高气象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培训需求分析是将这些需求转化并反馈到培训项目的关键环节,建立规范、全面的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显得尤其必要和重要。

二、OTP模型在气象培训中的应用及扩展

(一)OTP模型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培训需求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企业都采取非正规的方法粗略地确定培训需求。1961年,OTP(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是由McGhee与Thayer在其著作《工商业培训》(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中提出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并经爱尔文.戈尔茨坦的完善,成为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经典模型。它主要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之后的20多年,OTP模型不断完善,学者们更细致地考虑了组织发展战略、物质和人力资源、组织观念氛围、政策制度等影响培训需求的因素,并总结出许多确定组织目标、分析培训任务、调查绩效差距的可行方法。

今天,OTP模型的应用范围已从企业培训逐步扩展应用到了行业培训。应用时,通常需要结合行业培训特点,对模型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如OTP模型在环境监测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时,就需要按照不同级别环境监测机构的作用和职责,对OTP模型的输入和参数进行了调整。

(二)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在气象培训中应用OTP模型时发现,由于气象培训对象通常具备群体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等特征,而且培训对象从事的气象业务及身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而带来了明显的培训需求差异,仅就OTP模型的组织、任务和人员三层次分析已不足以全面揭示培训需求。

1988年,Latham认为,加入“人口统计分析”可较妥善地解决该模块用于分析不同年龄、不同管理级别、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种族员工群体之间在培训需求上的差异。经气象培训实践发现,增加培训对象所在区域的差异分析,可有效地揭示培训需求,区域差异分析在气象培训需求分析中必不可少。

根据气象培训的特点,在OTP分析框架之上,增加人口统计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构建了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1.组织分析

组织分析主要是从党与国家、中国气象局的实际需求出发,判断组织环境变化、组织目标、组织资源对培训的要求和限制。

2.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主要是从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界定理想状况下工作任务的要求,明确各个岗位所包括的工作任务及执行标准和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需要的技能,这是岗位培训的目标和重要的衡量标准,立足岗位当前的突出问题和难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形势和任务。

3.人员分析

人员分析是从员工的实施状况出发,分析员工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现有状况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以及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三个方面评价结果的比较和综合,得到培训目标和具体培训内容。

4.人口统计分析

人口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培训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和管理层级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因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的培训需求。

5.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差异分析的对象是培训对象所在单位和上级单位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情况。

(三)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应用的关键点

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应用不同于OTP模型之处,最主要在于培训需求调查环节,即模型应用的关键点。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培训需求分析的数据资料。需求调查后的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培训需求信息的反馈等环节与OTP模型应用是相似的。结合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资料收集分为3个部分:收集培训对象所在组织的培训需求资料、培训对象所承担的岗位任务的资料和培训对象群体的能力素质和培训需求等数据资料。最后针对培训对象群体的数据资料,既是人员分析的标的数据,也是人口统计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的对象。

1.收集培训对象所在组织的培训需求资料,主要采用资料分析法和访谈法

以全国气象部门司局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专题培训为例。

首先,收集党和国家对学习贯彻十精神有关文件和对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的有关文件,关注这些文件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时长和培训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收集中国气象局针对司局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下发的文件。如果是针对某个省区范围的培训项目,还需要收集由省区政府有关单位下发的有关培训文件。

党和国家层次和中国气象局层次以及省区层次的文件中,下级文件是对上级文件的贯彻和落实。

除文件外,一般还根据需要开展简单的访谈和调查。访谈对象是培训对象的上级领导或人事部门,第一阶段的访谈往往能有效获取上级领导对特定培训对象的能力期望等重要的培训需求信息。第一阶段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与第二阶段需求调查的对象经常有所交叉,因此这部分内容往往与第二阶段调查相结合,提高效率,降低需求调查的成本。

2.收集培训对象所承担岗位任务的资料,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

大多数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培训对象的履职能力,因此了解培训对象群体的岗位职责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有专门的文件描述培训对象岗位职责。然而,岗位职责规定文件往往更新滞后。而且,随着公众、企业和政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气象部门各岗位任务与日俱增,如气象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等服务性业务任务日渐增多,而至今服务岗位未正式设立,这些工作就分派到了原有业务岗位。

所以,要了解这些岗位职责文件之外的岗位任务,就需要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的工作任务,乃至未来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的对象是培训对象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其气象部门上级有关单位。同时,气象部门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垂直管理体制,在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3.收集培训对象的能力素质和培训需求等数据资料,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培训对象是培训的直接参与者,是对培训效果评价影响最直接的群体。他们的培训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因此,个人需求数据资料的收集不可掉以轻心。而且,气象部门职工队伍大,如全国省级以上天气预报员近千人,培训规模大且分布散。针对这个特点,问卷调查法配合以访谈法能较好地收集培训需求信息。调查的内容主要为员工素质现状和自我实现需求。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主要模块如图2所示。针对不同类别的培训,需要适度增减模块。

多年气象培训经验表明,气象培训需求带有很强的区域差异性,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点不同,培训需求因气象业务布局的区域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是气象部门国家级、省(区、直辖市)、地市级和县级四级管理体制,决定了气象培训需求层次的多样性。

三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差距明显,学员背景的差异产生了培训需求的差异。

在这阶段的问卷设计和访谈中,体现区域差异的要素:针对业务布局、技术水平数据和社会文化差距等,可在问卷中增设相关问题,标识学员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获得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来自统计资料,二是来自调查问卷。

三、展望与建议

(一)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应用前景

气象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可以运用于管理干部综合素质培训,如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也可以运用于业务技术培训,如全国气象部门地市级预报员轮训;模型不仅适用于气象行业培训,对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如安全、海关、国税、外汇、粮食、煤矿安全监察、地震、气象、测绘、出入境检查检验、烟草、邮政、物资储备、海事、银行、证监、保监、银监、电监等)和省级垂直管理部门(如工商、地税、土地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的行业培训均有借鉴意义。

(二)改进模型的建议

进一步完善培训需求分析框架,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培训需求,是提高培训针对性的基础。在OTP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建立包含人口统计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模块的模型。培训项目的相关者除了设计者、培训对象、培训对象所在本级和上级组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群体,那就是培训师资。

本模型只关注了培训对象、及其所在上级和本级组织单位的需求,培训师资对揭示培训需求的补充作用未纳入分析模型。气象培训对象绝大部分来自行业职工,培训师经多年教学所掌握了培训群体信息,如何规范地纳入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形成反馈机制,为培训项目设计所用,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模型从而构建全要素培训需求分析模型的切入点。

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综合获取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设计通常的手段,大多数在培训项目设计之初进行。在培训对象群体相对稳定,具备轮训条件时,为了系统、完整地揭示培训需求,在培训组织实施过程中,进行培训中、培训后的培训需求调查,动态关注培训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和范围,跟踪培训需求的变化,以构建全过程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

[1]McGhee,W.&Thayer,P.W.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M].New York: Wiley,1961.

[2]Moore&Dutton.Training Needs Analysis:Review and Critiqu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uly,1978.

[3]Taylor,P.O’Driscoll,M.P.and Binning J.E.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aining needs analysi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1998,(2).[4]李林楠,马莉娟,牛航宇等.环境监测技术培训需求分析——应用OTP模型[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3,(1).

[5]李宜春.论分权背景下的中国垂直管理体制——概况、评价及其完善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

[6]盛湘.专业技术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2012,(5).

[7]刘华,刘国平.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国际气象教育培训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2007,(2).

第3篇

20xx公司新员工培训计划范文1

一、 新员工培训目的

1、 为新员工提供正确的、相关的公司及工作岗位信息,鼓励新员工的士气

2、 让新员工了解公司所能提供给他的相关工作情况及公司对他的期望

3、 让新员工了解公司历史、政策、企业文化,提供讨论的平台

4、 让新员工感受到公司对他的欢迎,让新员工体会到归属感

5、 使新员工更进一步明白自己工作的职责、加强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 新员工培训内容

一)、就职前的培训(由部门经理负责)

主要是对新员工的到来表示欢迎,指定新员工工作部门的经理或组长作为新员工贴身学习的辅导老师,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二)、部门岗位培训(新员工实际工作部门负责)

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参观工作部门;介绍部门环境与工作内容、部门内的特殊规定;讲解新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待遇,指定1名老职工带教新员工;1周内部门负责人与新员工进行交换意见,重申工作职责,指出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1周的表现进行评估,给新员工下一步工作提出一些具体要求。

三)、公司整体培训(内部培训师负责)

分发《员工培训手册》——(简述公司的历史与现状,描述公司在xx市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公司历史与发展前景,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公司组织结构及主要领导,公司各部门职能介绍,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等;公司有关政策与福利,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员工合理化建议采纳的渠道;解答新员工提出的问题。)

三、 培训对象

xxx公司全体新进员工。

四、 新员工培训教材

《员工培训手册》、《xxx公司规章制度》

五、 培训地点

公司办公大楼。

六、 培训时间

公司可根据员工实际情况安排,一般7天为宜。

七、 新员工培训实施

1、 召集公司负责培训人员,就有关公司新职工培训实施方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完善培训方案。

2、 尽快拿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落实培训人选,配合公司组建从上至下的培训管理网络。

3、 公司内部宣传“新员工培训方案”,通过多种形式让全体职工了解这套新员工培训系统,宣传开展新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4、 所有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都必须在公司集中培训1次(培训内容见中心岗前培训),然后再到具体工作部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见部门岗位培训),公司可根据新员工基本情况实施相应的培训教材,培训合格发放结业证书,培训合格名单报集团人力资源部。

八、 培训反馈与考核

1、 培训所进行的公司→部门培训应在公司选定培训师指导下进行,公司每培训一批新员工都必须完成一套“新员工培训”表。

2、 训实施过程应认真严格,保证质量,所有培训资料注意保存,并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 培训结果经公司相关人员抽查后,统一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对新员工培训情况每季度给公司总结反馈一次

20xx公司新员工培训计划范文2

第一是企业文化学习

内容有:《员工须知》、“六个一流”、静怡经理在江苏经贸学院的报告、《锦盛人》报纸、《锦石博览》杂志、公司概况、岗位知识、公司运行流程、部门职能等

第二是业务学习

认识板材、行吊知识、销售基本知识、精品车间加工知识、家装安装施工知识

第三是体验学习

帮厨、打扫卫生、清洗工具设备、销售体验、车间实习、与一线工人同吃、参加考勤

第四是考评

认识板材知识考核、学习企业文化考核、体验学习考核。考核形式有:个人讲演、写学习体会文章、写实习报告、互评、专家评定。

二、新员工培训内容

1、就职前培训(静怡经理负责)致新员工欢迎词,公司让本部门其他员工知道新员工的到来;准备好新员工学习场所、办公用品,准备好给新员工培训的培训资料;指定许竹坪为新员工培训负责人。

2、到职后第二、三天:公司组织班组长以上人员参加新员工培训大会,第三天到部门报到,部门经理代表全体部门员工欢迎新员工到来,介绍新员工认识本部门员工,介绍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特点等。

3、第四天参观企业。由培训负责人介绍公司结构与功能、各部门内的特殊规定;新员工工作描述、职责要求;讨论新员工的第一项工作任务等。

4、到职后第五天

一周内,部门经理与新员工进行非正式谈话,重申工作职责,谈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回答新员工的提问。对新员工一周的表现做出评估,并确定一些短期的绩效目标,设定下次绩效考核的时间。

到职后第30天

部门经理与新员工面谈,讨论试用期一个月来的表现,填写评价表。

第4篇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培训教师;胜任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要保证持久的竞争力,就必须为自己储备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企业自己的培训师。中国石油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内部的培训教师,但是相比国外一些发展较早的著名企业,对于培训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认知还不够准确、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够科学,还需花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

一、胜任力的概念及特征

1.胜任力的概念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其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1]。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定义胜任力,简单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胜任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同,“能力”更多的指知识和技能,按照通常理解,“积极进取”不应该属于“能力”的范畴,但可能是胜任力的重要因素。

2.胜任力的特征

(1)胜任力是可以培养的

胜任力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旦被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员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相应的岗位胜任力要求。

(2)胜任力是可以衡量的

胜任力是基于完成某项工作时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当是可衡量的,能够把绩优者区分出来。利用胜任力的可衡量性企业可以评价业绩平平者在胜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未来需要提高的方向和程度。

(3)胜任力标准不同

胜任力标准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解决“干什么”,而胜任力则解决“怎么干”的问题。通常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胜任力不同。这种不同既可能是能力结构上的不同,又可能是同一能力所要求的程度。即便两个业务相同的企业、相同部门的岗位,因各自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差异,对胜任力的设定也不尽相同。

(4)胜任力是可以改变的

胜任力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是可以改变的。胜任力的变化程度,将随人们的年龄、企业发展阶段、职业发展层级以及环境等变化而不同。比如随着企业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断被应用,胜任力模型中的每个胜任力都应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油气田企业培训教师胜任力含义

油气田企业培训教师胜任力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内容: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培训技能可以分为可分:信息收集、培训实施、授课方式、准备与反馈、课程设计、培训方法、课件制作等技能。对于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究竟应包含什么内容,很多学者存在分歧。在这里不妨借鉴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成果,将培训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大内容: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培训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外显部分;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是内隐部分[2]。

三、培训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与方法

对培训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评价

(1)评价内容

培训教师要从事培训教学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对培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评价,是培训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培训教师胜任力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收集能有效反映培训教师知识结构、学历水平、专业背景、操作技能水平、科研水平、培训教学经历等培训教师的基本资料,作为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评价方法

专业知识测试一般可采用面试或笔试方式进行,主要测试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培训教学能力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效性强,而且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还有一种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法,利用幻灯片提供一个教学场景,在播放场景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进行解释,针对画面设计提问,其中有一个方案与被测试者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这种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教学是一个对各种不确定事件做出即时决策的过程,真实地模拟了教学实践。操作技能测试可以通过指定操作项目,采取培训教师现场操作,现场考评的办法来测试培训教师技能操作的水平是否胜任培训教学要求。

2.培训技能或能力的评价

(1)评价内容

培训技能或能力评价分为前培训技能和相互作用技能。前培训技能是指在没有学员参与培训活动之前,培训教师在备课、需求调查、课程设计、课件制作等培训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技能,它需要培训教师进行独立思考,较少受到时间限制。

(2)评价方法

由于前培训技能不涉及到学员参与,可采用“包内”测试方式。培训主管部门给被测者提供一份资料,模仿培训教师需自行处理的培训任务。培训教师运用信息收集、培训实施、授课方式、课程设计、培训方法等多种技能完成测试任务。被测试者任务结束时形成一份教案或课件,并对测试的培训任务进行说课,由此可进行相关技能的评价。

相互作用技能评价是根据培训教师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培训教学效果对相互作用技能进行测评。采取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培训观察、培训观摩、培训录像等。培训效果通过同事评教、学员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进行衡量。

3.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评价

(1)评价内容

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测评是培训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难点。通常把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比作冰山的水下部分,因为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培训教师胜任力更深层、更核心的因素。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测评因难以对其进行量化评价,常常通过主观判断对其作定性评价,因此其科学性不强。但鉴别性胜任力评价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关键,关系到培训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成败。[2]

(2)评价方法

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测评的传统方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做问卷设计时应注意,调查的问题应以测评培训教师的专业态度或价值观为目的,问题数量要符合逻辑、合理和规范化,问卷调查的结果应考虑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问卷调查的弊端是被调查者可能违背内心意愿,做出不公正、不客观的选择,从而造成测评结果的可靠性不高。

对于培训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培训教师树立标杆和榜样,确定培训教师努力的方向,为其提高自身培训教学水平指明路径。通过总结优秀培训教师好的培训方式、培训经验和培训做法等供他人模仿或借鉴,以提高其他培训教师的胜任力。另外,培训教师所面对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企业环境、培训环境、培训要求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对培训教师胜任力内容也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动态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环境的下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巩健.国内外胜任力研究综述[J].新西部,2012.

[2]龚劲峰,宝.胜任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论坛,2009.

第5篇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避险培训机制,及时、有序、高效、妥善的处置安全生产突发事件,使职工掌握应急避险知识,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我矿安全稳定。

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律以及本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演习计划》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培训计划。

3、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矿领导班子统一领导下,实行分战线、区队、班组进行培训,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各司其责。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培训体系。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充分发挥领导、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做好事故应急知识培训工作。

4、培训领导机构成员

(1)矿领导应急避险知识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代卫 成 员:李时军

5、培训职责

领导小组职责:负责矿井应急避险活动全程组织领导,审批决定矿井事故应急避险培训的重大事项。

(1)矿领导全面协调培训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2)矿安检科、机电科、生产科为培训的责任科室,安检科为培训 工作事宜的主体科室。与培训有关的所有机构、组织事宜统一受矿安检科领导。安检科对培训组织牵头。安检科、生产科、机电科执行培训的具体事宜。培训领导成员协调全矿的培训工作。

定期对全矿职工进行岗位应知应会、自救互救、安全防护等应急避险安全教育,以增强灾难发生时职工的逃生几率。

此外,应急演练的参战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每周都要组织全体员工学习相关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知识、本岗位职责,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

(1)安检科根据矿领导要求组织编制各类专业应急人员、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对应急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内容包括:

(a)培训时间 (b)培训内容 (c)培训师资 (d)培训人员 (e)培训效果 (f)培训考核记录等

(2)各科室队组是应急避险培训学习的主体,处队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总体组适合指挥协调,确保培训内容和培训覆盖面的实施落实。

(3)培训工作人员、培训专兼职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认真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4)矿井应急救援领导、科室、区队主要负责人作为兼职教师要对矿党委负责,做好培训授课工作。

(5)各单位在矿井培训的基础上,鼓励职工广泛开展对安全事故的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常识的宣传教育,利用周一安全活动日,业务理论学习日,安全学习“三个一”活动形式,组织本单位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各战线、科室、区队、班组负责人负责,分科室、区队、班组排定课程表,单位负责人要亲自授课,对职工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应急应变能力,提高救援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6、奖励和责任

对在应急知识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认真履行职责,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要依据培训工作规给予负责人行政处分。

第6篇

关键词:精细化 培训体系 构建 职责 流程 监控

企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就必须加强和重视员工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培训的管理。

一、企业加强培训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将培训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做到按需培训,理论结合实际,从而改善和提高绩效,保证培训的质量。

2.降低培训的成本。通过对培训流程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从而降低成本。

3.有效整合和利用培训资源。通过精心地规划和策划培训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计划,可以有效利用和整合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

4.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对整个培训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保证培训能按计划完成,并保证一定的质量。

二、精细化培训体系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无不体现着对细节的重视,强调每个细节的规范,以致于对细节的控制,渗透着精细化的管理思想。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精益生产方式和精益思想的诞生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强调对具体工作过程中一系列细节的高度关注;抓好关键细节、重要细节为着力点;增加组织执行力,确保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体现在注重细节、规范流程、严格执行、确保质量、节约成本等方面,强调责任明确、程序规范、制度有效、执行到位、末端检查和及时纠偏。

将精细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中去,就是用精细化的理念去组织实施企业的培训工作,注重细节的控制。具体思路就是专岗专人负责培训工作,细化、量化、明确岗位责任,规范各项工作流程,明确具体任务,完善各项培训制度,确保培训工作有效执行和监控。

三、精细化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应用到企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中,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一)专岗专人负责

培训既可以是企业独立的职能,也可以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个核心职能。在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将培训与开发设置为独立的部门的运动。“奉行人才第一原则”的韩国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即设立了自己的培训中心,人员一旦被录用,就要对其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培训,否则不能上岗。精细化培训体系的精髓之一就是要由专岗专人负责培训工作,细化、量化培训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培训管理人员选拔的标准。如果企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还需设立独立的培训机构或部门承担此项职能。

(二)培训需求的分析

培训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需求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培训需求分析一般从组织分析、岗位分析、人员分析等三个层面进行。按照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中关于关键质量要素的阐述,在确定培训需求时分5个步骤进行:一是明确组织的总体需求;二是明确并分析岗位对人的要求(一个企业应该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每项工作需要的那些能力);三是分析现有人员的能力水平;四是明确现有能力和要求能力之间的差距;五是识别差距中可用培训来缩小的那一部分,确定培训需求细则。

(三)培训课程的开发

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由于企业培训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对象的类别层次非常复杂,市场上又缺少合适的培训教材,因此,培训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课程开发的质量取决于培训讲师的水平。培训课程的开发可以按照以下6个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

编写学员手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很多讲师的学员手册,实际上就是课程讲义,或者直接是教学课件,这虽然有利于节省讲师的时间,却不利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更好地掌握培训内容。既然如此,编写学员手册就要克服以上的缺点,使其成为独立于教学课件之外的word文档;内容尽量翔实,语言通俗易懂;留有合适的地方和空间方便学员记录;章节清楚,文字格式统一,便于阅读。

讲师手册是讲师授课的工具包,包括课程大纲、案例、教案、课件、影像资料、游戏说明、互动的问题、道具等一切和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因此,企业也要保留好讲师手册,使其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资源,确保知识传递的延续性。

(四)培训讲师的培养及聘任

内部培训师往往能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从而激发员工的听课热情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仅效果好,还能省去高额的培训成本。对于内部培训师的培养要注重知识和技巧两个方面。虽然他们自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对于要讲授的课程,还是需要重新进行系统的梳理,并编制成规范的讲师、学员手册。同时,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关于讲师技巧的培训,进行多次试讲,并且让有经验的讲师进行指导和现场点评,最后才能独立上课。因此,内部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图2所示。

企业除了培养内部培训师之外,有时还需要聘请外部培训师来满足企业培训的需要。

(五)培训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

为了使得培训项目得以有效实施,除了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按照流程规定严格执行外,还需要其他的条件保障。

1.建立科学、完备的培训制度

建立科学、完备的培训制度是进行有效培训管理的基础,为企业整体培训体系的运行提供支撑。然而,作为一项管理制度,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培训制度。企业培训制度一般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制度、培训组织管理制度、培训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

2.设计规范的培训管理流程

(1)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培训管理者最好准备一份工作清单,对照清单逐项检查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免遗漏。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打印一份学员名单;发放书面培训通知;通知具体培训时间和地点;检查确认培训场地和设备;贴好座位标签;与培训师见面,沟通确认培训大纲及内容;编制学员手册或外购教材、资料;印制签到表、调查表、考核试卷、结业证书等。

(2)培训上课前的管理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茶水准备;学员签到;发放培训资料;引导学员按座位标签入座;学员心态引导;宣布课堂纪律,包括考勤制度、请假办法等;介绍培训课程;介绍讲师;介绍后勤安排和时间安排等。

(3)上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器材和设备的维护;观察讲师的表情和学员的课堂反应;做好培训记录;协助上课、休息时间的控制;及时与讲师和学员沟通;做好考勤记录;发放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等。

(4)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工作。课程结束之际的总结是今后继续学习的开始,因此,培训管理者要协助讲师做好知识的总结和归纳,协助讲师设计学员的后续学习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及途径的指导。

(5)培训后期的管理工作。培训结束后的管理工作应包括:向讲师致谢;回收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颁发结业证书;清理检查设备;培训记录整理;评估培训效果等。

(六)培训过程的监控

培训过程的监控是对培训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也就是说按照培训的流程进行监控。那么,每一个阶段监控什么?谁来监控?监控的关键点设在哪?这些问题非常关键。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控制点可以分布如下:培训需求分析是否到位?培训计划是否可行和实用?课程定位是否准确?讲师是否合适?课前引导是否奏效?培训内容和进度是否与计划相符?评价结果是否真实?绩效的改善是否明显?

通过监控,将收集到的受训者对项目设计和培训讲师的意见建议、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即时评估的结果等向有关的部门和负责人及时反映,可以使他们及时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将重要的培训项目或课程聘请的讲师的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领导和教学部门,可以为调整其他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和参考;将受训者座谈会记录及时整理成会议纪要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出现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及时进行协调和处理等。

(七)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指收集培训成果数据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虽然从培训的整个流程上看,培训效果评估处于培训工作的最后环节,实际上,培训效果的评估贯穿于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因为培训效果的评估离不开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目标的确定以及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成果信息的收集等环节。具体来说,培训效果评估的流程包括:设定培训评估目标;制定评估方案;收集、分析评估所需原始资料;实施评估;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内容如表1所示。

评估结果既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料,又会涉及到员工的隐私等内容,因此,要根据评估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向高层管理者、培训管理者、讲师、受训者主管进行反馈。

企业要想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必须注重培训的每一个细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从企业高层到培训管理部门,从培训管理人员到受训者都要重视细节,执行到位。受训者也要转变培训观念,积极参与培训。企业还要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并完善培训配套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培训的选拔、签约、激励和考核制度,将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温德诚.精细化管理实践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7:43,82

[2]韩伟静.培训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70

[3]王燕.培训管理入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12

[4]张正顺.解密三星培训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

[5]成立平.高职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6]任新利.现代企业培训体系之我见[j].继续教育,2005.12:10

第7篇

关键词:4G;培训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23-02

随着中国4G移动业务的迅猛发展,不少城市和地区的网络都已完成了LTE的一期建设,不少地区已经着手二期建设。针对三大运营商开发了4G相关技术和业务的系列培训,我们总结如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一、第一阶段:培训需求分析

准备进行培训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必须对受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研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首先,必须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虽然广通服广培分公司的培训讲师相对成熟,并且对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受培企业的需求都有充分的了解,但是随着国家通信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通信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还是有必要在培训前对受培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充分的调研。

同时,通过与企业培训负责人的交流,了解企业近期技术工程或产品业务营销等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开展培训的目的及预期,培训效果评价及反馈方式等诸多要素。诸如有部分企业员工对其业务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介绍,如4G网络工作原理、一些4G业务的实现等,在激烈的市场和用户竞争中难以突出企业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企业需要我们为其培训员工达到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发展的目标。

其次,了解具体受训对象需求。在整体项目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对学员做一次训前调研,即便是相同的课程也应如此,具体调研内容应尽量涉及学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其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训内容的了解程度、对培训的期望、对培训的态度、学员对工作的心态以及学员其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培训人数、学员工龄)等,这些信息对培训实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后,了解课程培训资源,提出必要需求。因为企业的培训时间、场地、设备条件等会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如果现有资源不能够支撑后期培训课程设计内容,则需要在培训实施之前提出资源需求方案,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在这四项准备工作中,培训师应把对企业的调研放在第一位,当组织方与学员的需求不一致时,首先满足组织方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期学员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优化课程,并根据资源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培训教学活动。

二、第二阶段:培训内容设计

充分了解及拿到调研结果之后,培训师需要对调研内容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整理出关键的问题点,考虑哪些是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不是,然后结合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就可以做出课程开发的方案。

针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后,我们根据培训需求将培训设计为“科普篇”“技术篇”“市场篇”三大系列4G课程,每类课程内容各有侧重。

其中“科普篇”作为入门级课程,面向所有岗位人员普及必备的4G基础知识。而“技术篇”面向网络建设、维护、优化、管控等岗位人员,目的是提升技术线人才的技术能力,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市场篇”则是面向营销策划、渠道运营与管理、政企客户经理、网格客户经理等一线营销服务人员。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们将知识要点设计归纳,划分成一个个4G相关方面的知识模块。不同系列的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并做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后,进行系统的搭建组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系列的课程的系统性,灵活性,实战性和针对性。

三、第三阶段:培训课程实施

同时,培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以及课前课后的准备、练习与考核等,都是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为了不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多样,灵活的互动式培训方式,能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充满乐趣,提升培训效果。具体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实操体验法,视频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研讨法,小组竞赛法等。而方法的选取应与培训内容紧密贴合,避免出现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做4G系列培训时候,针对不同培训学员和培训内容选取了合适的方法。如针对客服岗位,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法,将4G的基本知识融入到他们日常处理的业务和投诉问题中,通过实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再如针对政企客户经理等营销类岗位,我们通过案例法,介绍一些4G行业应用的实例,提高了客户经理的方案解决能力。再如针对技术员工,可以采用实操体验法,让学员操作4G模拟仿真软件,体会数据配置等。

总体来说,选取培训方法时要特别关注传授知识的效率、学员的参与程度、学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成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第四阶段:培训总结反思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

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培训收集更多的实战案例;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跟踪评估,整理学员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不断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课程的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而最终效果的认定,还是要看企业与学员的反映,以及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员通过学习是否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带来更多地回报。

当前,广州培训分公司先后为中国通信服务广东公司、广东电信、广东移动等多家企业进行了4G系列课程的培训,学员人数达几千人次,企业培训效果受到了学员和客户的一致称赞。

参考文献:

[1]刘钧.员工培训如何实现教学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5(5).

第8篇

企业入职新员工培训,即岗前培训,是企业为了让新进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工作要求和操作规范等,根据员工特点制定的岗前培训过程,同时也是新进员工入职前的准备阶段,是其胜任本职工作岗位的必备程序与过程,是企业与员工入职后第一次互动。科学有效的入职培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新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工作流程,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人力资本,更有利于形成企业的团队精神,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意义

(一)可以帮助新员工熟悉企业

新员工刚进入企业,对企业的文化、历史背景、公司政策等方面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企业通过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让新员工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熟悉公司的岗位职责,以及企业中的各项政策,另外也可以让新员工对企业的领导、同事及新员工之间有个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可以帮助新员工认识工作岗位

新员工入职培训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学习,可以使新进员工认识自身工作岗位,适应企业岗位管理规范和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环境并学会工作技能,同时还能深刻理解本岗位与其他岗位的业务往来关系,本岗位与上级管理岗位的业务关系,以及本岗位业务如果出现困难,如何解决、如何寻求帮助等等,从而是新员工从一个“社会人”迅速变成一个“企业人”,使企业能够正式接纳员工,也是员工能够正式融入企业,实现企业与员工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三)可以增强新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新员工入职培训通过对企业历史、渊源、业务、文化、目标等的介绍,可以使新员工充分认识企业。只有充分认识企业,才能对企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归属感的养成能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更加愿意为企业付出劳动和汗水,同时也会增强新进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新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四)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员工的优势与劣势,新员工也会更加全面地表现自己,这就为今后企业发展和用人提供信息支持。可以说,新员工入职培训是员工第一次全面充分地展示自己,也是企业第一次全面充分的了解新员工,这种企业和员工的交流互动,为企业如何广泛深刻挖掘员工潜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对入职培训存在认识偏差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但是,很多企业的这种培训效果却不甚理想,原因首先是企业的管理者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认识不健全,他们往往认为新员工入职培训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很多新员工在培训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之后往往不安心工作,容易产生跳槽现象,培训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因此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不够尽力,只是走过场的多,扎实认真的少。其次,认为对新员工入职培训进行太多时间、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是在浪费企业的资源。经费投入的缺少造成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或者培训往往草草了事,培训时间短,甚至有些企业不进行专门的员工培训,培训成本能省就省,而不惜在广告宣传上投入巨资。再次,错误地认为入职培训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做到企业上下一盘棋,没有把新员工培训提高到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这就不能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形成合力,这样就是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首先,企业没有自己的培训教材。每个企业的情况各自不同,不同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培训教材,但是很多企业没有精力或者时间编辑自己的培训教材,甚至连培训讲义都没有自己的,都是“借鉴”其他公司的,这样很多企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教材严重雷同。培训内容上往往是学习公司制度、领导讲话等,这样就达不到应有的培训效果。为了增强培训效果,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编制培训资料,使新员工培训更加符合自己企业的需要,更加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缺少专项内容培训。所谓对新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就是要增加培训的针对性。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与老员工在岗培训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应该结合新员工的特点,增强对新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同时,新员工培训业不仅仅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做简单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深入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了解企业规章制度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由于缺乏对新近员工的专项内容培训,培训内容的缺乏针对性,使新员工难于真正融入企业,难于达到培训目的。

(三)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模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入职培训的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有讲授式、示范式和参观式。所谓讲授式,就是找一个老师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和价值追求等进行讲授,采用传统模式,即老师讲,学员听;所谓示范式,就是让有经验的老员工对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示范,就是老师示范,学员看;所谓参观式,就是让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带领新员工参观企业,在参观过程中新员工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这样“一刀切”的培训模式无法适应现在多样化的培训要求和培训形式。只有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方式,才能充分创造新的培训模式,才能不断满足日益扩大的培训要求,增强培训效果。

(四)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不当

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在培训过程中容易偏离最初的培训目标。其次是培训师的选择不合理。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随便找个培训师来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培训缺乏专业素养,从而达不到效果。再次,培训的时间安排上不合理。部分企业由于缺少人手,以工作忙等借口直接让新员工到相关部门工作,而不顾及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往往采取等以后有了时间再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在这种情况下,新员工到了所在部门之后往往容易增加培训部门不必要的协调工作量,这种无序的培训只会增加培训的次数和成本,而对企业来说增加了用人的风险性,对新员工个人来说又不利于角色的迅速转变。最后是培训场地的选择不合理。培训场地或者交通不便或者不太安宁不适合学习,这样会使员工感到培训不受重视,进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五)企业中新员工入职培训效果反馈不畅

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有效果,在培训中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失误之处,是每次岗前培训结束后必须要总结的,这样有利于在下次培训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从而使培训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企业往往忽视对培训的总结与评估,不对培训进行跟踪调查,培训效果怎样,培训可取之处有哪些,培训有哪些改进的地方等等都不得而知,这样在以后的培训中自然就没有办法进行改进,造成在培训上的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的结果。

三、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对策

(一)企业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

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培训,尤其是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要性。新员工入职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更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快更长远的发展,是实现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发展的双赢,是企业增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基础。从根本上讲,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就是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之间的竞争,而要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大对企业员工尤其是新进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赢得人才支持。企业应该在科学的培训理念的指引下,将新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大对新员工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最终实现培训目的,增加企业竞争力。

(二)企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规范性的适合本企业的培训文本或讲义,这样既突出了培训的专业性,又能使新员工从中得到帮助。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实施过程要进行规范,要使新员工实现“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消除新员工原有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认同统一的企业文化与观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就是必由之路。由于新员工在学历、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每个新员工对培训内容要求就可能不一样,为了增强培训效果,企业应该根据每个员工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内容,具体应该包括:一是基本知识培训,包括企业的历史、制度、目标、文化等,二是岗位知识,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等,三是价值培养,包括价值观,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文明礼仪等。

(三)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新员工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讲授式、演示式、工作指导式、案例分析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等方法。在培训中选中合适的培训模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培训能否取得成功。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培训模式可以增强培训的感染力,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的氛围,增强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增加新员工培训的热情和参与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培训效果,进而使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四)企业应优化培训的实施过程

各企业在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的过程中,首先应知道确定培训目标,只有培训目标明确才能向着目标坚定的前进。其次要确定实施主体,即谁来培训,一个好的培训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培训技巧,更重要的是了解和熟悉企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企业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培训效果。再次,要选择适合培训的场地,这样可以创造良好的培训氛围,增强新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尽快融入培训过程中,从而使培训取得良好效果。最后,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为使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培训时间做保障,同时培训时间也不应过长,要坚持培训效果第一的原则,合理确定培训时间,达到以最小成本和最短时间实现最大培训效果的目的。

(五)企业应加强培训效果的反馈和评估

新员工入职培训结束后,培训工作并没有结束,要充分认识到培训效果的反馈和评估的重要性。如何应用培训效果和应用效果如何关系到是否能及时改进入职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效果主要包括:一是新员工的评价,即培训员工对培训有哪些评价;二是培训员工的学习成效,即培训员工学到了什么;三是培训员工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员工有没有把培训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行动中,四是企业的效益有没有提高,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和面谈法收集新员工对培训的内容、方式、师资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对于企业培训效果的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要对员工本人、上级主管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反馈,从而使各个方面对培训的效果了如指掌,进而为下次培训的改进奠定基础。

第9篇

这个过程始于需求,也终于需求。当一个又一个需求得以实现,就是培训最好的收获。所以培训计划的制定就离不开需求的收集,同时与培训对象也有密切关系。

首先看下培训分类:我们按培训对象分类,分为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再培训和转岗培训。

1、新员工教育是针对新员工、试用期人员、刚到公司报到的大中专院校实习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基础培训,专人负责。新员工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企业文化概述;

药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公司规章制度;

安全生产制度;

GMP基础知识;

具体岗位职责及操作;

其他需要培训的内容。

2、在职员工再培训是为了不断提升在职员工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组织的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药政法规培训、GMP知识培训、生产安全培训、岗位操作培训;按时参加部门内部培训的其他内容。

3、转岗培训是因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员工岗位进行调整后组织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接受新岗位工作。转岗培训内容主要结合新岗位的工作要求、培训要求,与原岗位工作要求、培训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差缺内容进行培训,也就是差什么培训什么。

再来看看培训需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那么这个我们重点考虑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相结合。

1、根据需求主体不同分为: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组织需求是企业需要员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个人需求是员工增强有力自身竞争能力进行自我充电的需求。

2、培训需求收集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3、不同职责的各部门所需的培训是不同的,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各部门应有针对性的制定部门的培训内容,并不定期收集培训需求信息。

4、培训需求由各部门受训人提出,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提出并报部门负责人,部门也可发放《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束后,由部门负责人收集整理培训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5、培训需求如非特别重要或必要时,一般情况下会安排在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中,进行实施。特别重要或必要的应增加临时性培训。

6、一般情况下只有当30%的受训人提出相同或类似的需求时才会安排相关的培训,但如果很重要或很有代表性的需求,亦可安排相关培训。

7、是否对培训需求进行培训应由部门负责人进行评估确定,结合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与内容,批准后实施。

培训对象明确了,需求明确了,是不是培训计划就更有针对性了呢?

培训计划的起草、审核与批准,要想有精准的培训计划离不开前面的准备工作,所以一份好的培训计划也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复制修改来的。

1、培训计划应在每年12月制定批准,具体为:第一周各部门起草制定;第二周人力资源部汇总;第三周质量部审核;第四周由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审核,报总经理批准。各公司可以根据公司文件规定进行实施。

2、各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岗位的具体培训需求,按岗位有针对性制定,公司级的培训内容在部门计划中不再制定。

3、年度培训各部门应按正式批准的培训计划参加公司培训,并组织落实本部门的培训工作。

4、培训计划应按文件规定进行编号,以便归档与管理。

5、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时间、课时、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授课人、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

6、人力资源部、质量部审核如无异议,则应在审核部门处签名确认,如有意见时则应以书面形式,返回人力资源部进行修改。最后由生产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对培训计划再次审核,审核确认后的培训计划由总经理签批。

第10篇

关键词:导医护士;规范化培训;人性化管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工作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标志之一,而导医护士是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是医院的门面,其言行举止、服务态度和工作表现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总体评价。本院自2010年以来对导医护士的形象、气质、语言、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管理与培训,提高了导医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现将培训和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导医科现有护士15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6人,新入职未定级6人,医院每年对导医护士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规范化的培训。现已全面实现导医培训规范化,导医管理系统化,导医服务人性化,能适应新的医学发展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2 规范化培训

2.1岗前培训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导医护士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还要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本院导医护士均由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担任,通过护理部、人事部、门诊部等多部门的层层选拔,择优录用,录用后实行三个阶段的规范化培训,为期1年[1]。第一阶段即岗前培训,为期3个月,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医院文化、科室设置、专业常识的培训。①加强对导医护士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②对医院文化,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的培训,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加强责任心。③对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导医护士对医院的结构,门诊各专家的专业特长有所了解,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业务能力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加以提高,而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很难通过培训改变,这个阶段必须对那些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工作,整体混日子的人安排转岗或者直接淘汰。

2.2礼仪培训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里产生对他人的尊敬之情,优雅的目标不是要追求那些一招一式的形式,而是达到一种悦人悦己的状态。礼仪是导医护士在工作中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导医护士要以最佳的形象出现在患者面前,导医护士热情周到的服务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本院专门聘请礼仪培训师对导医护士开展礼仪培训,包括仪容、仪表、仪态等内容,培训后导医护士展现出仪表端庄、着装整洁、赏心悦目、干净利索的新形象。

2.3沟通技能培训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需求也在改变。导医护士直接同患者接触,娴熟的沟通技巧是导医护士所必备的素质,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医患合作的基础,能减少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本院对门诊导医护士开展沟通能力培训,包括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设计能力等内容。患者进来时导医护士主动打招呼,并使用礼貌用语,做到声音清晰、措施准确、通俗易懂。针对不同的患者开展个性化沟通服务,同时恰当运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积极引导患者,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心理上有一种满足感和获得感。

2.4业务能力培训 此阶段为培训的高级阶段,通过为期6个月的轮转培训,导医护士要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吸痰吸氧、雾化吸入、静脉输液、留置导尿等基本技能。同时了解医院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熟悉各科室的楼层分布及业务开展情况,掌握各科室医生的专业特长、详细资料和出诊时间。帮助患者选择合理的科室就诊,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并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观察门诊大厅人流情况,进行及时分诊和疏导,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

3 人性化管理

3.1设立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现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有效的对正式员工工作评价的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评定护士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履行岗位职责和工作效果[2]。根据相关劳动保障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利益,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建立一套门诊导医岗位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由护理部负责落实实施,并采用实行三级岗位管理制度,由护理部、护士长、责任护士分别进行量化考核。实施门诊导医护理岗位绩效管理,使护士的薪酬c其岗位价值、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增强护士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性,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3]。绩效考核后,导医护士工作内容明确,各岗位间分工合理,导诊工作有序进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并且提高了患者就诊的满意度。

3.2合理安排工作 导医护士的工作都是为了方便患者就医,为此我们合理安排导医岗位,在门诊大厅设立总服务台、门诊各楼层设立分诊导医台,并由护士长或高年资导医护士负责巡视,遇到突况即刻启动应急预案。合理的工作作息制度和工作强度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我们在排班时充分考虑导医护士的个人需求,合理排班,周末上班的护士给予调休,法定节假日上班者发放3倍工资,临时有事的话者在征得护士长同意之后,同事之间可以相互换班。对怀孕、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的导医护士,采用弹性排班或者二线班,门诊人流量少时可以在值班室休息,门诊人流量多的时候,到导医台帮助当班护士分诊预检。医院只有关心员工的生活,帮助员工成长,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护理服务工作中去,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4 讨论

本院地处杭州滨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迅速,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护理模式的转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导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和人性化管理能够方便患者就诊,提升医院整体形象,符合发展潮流。传统的导医护士队伍由一批老弱病残孕或者干部家属组成,工作自由散漫,服务态度差,影响了医院的声誉。通过护理体质改革,重新招录一批沟通能力强、整体形象好、有亲和力的护士,通过规范化培训和人性化管理,提升了医院的形象,是医院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Phyllis Brown Whitehead .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the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J].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 2010,12(3):184-193.

第11篇

摘要石油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发展、管理与生产等一切活动均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和组织,强化人才培养,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石油企业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然后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帮助石油企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解决办法

在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优化升级的背景之下,石油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技能人才在石油企业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成为多数石油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目标才能实现,因而对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一、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对我国部分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调查访问了解到,大部分高技能人才培养当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岗位安排不合理

高技能人才在石油企业中大多居于一线生产线上,而很少涉及其他岗位,这种不合理的岗位安排使得高技能人才优势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高技能人才不仅具备高强技能,可以完成一线生产任务,同时对新员工或技能水平较低的员工也能够发挥指导和辅助作用,但许多石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使得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岗位配置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二)缺乏带头意识

由于石油企业大多数高技能人才隶属于基层单位,且岗位基本被固定在一线生产线上,使得高技能人才缺乏带头意识,在企业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时没有意识到自身在其中所具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榜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

二、解决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办法

(一)聘任内部培训师,一对一培训

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和资源充分利用角度考虑,石油企业应优先聘任内部培训师来担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并采取一对一培训、一对一帮扶模式对培训对象进行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培训费用,而且可以提高内部人力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内部竞争,促进现有高技能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为顺利实施这一培训活动,石油企业需要适当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并向全体员工表明,只要通过培训达到高技能水平的人都可以享受此种待遇,以此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与工作能力,进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强化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

事实上,在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高技能人才本身便有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只是许多高技能人才本身缺乏这种意识而已。那么如何充分调动采油企业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呢?根据经验总结与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首先需要领导层进行引导和思想教育,让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意识到自身的带头作用,并为高技能人员带头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平台与尽可能多的机会,以促进高技能人才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强化高技能人才带头意识。其次,鼓励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积极发挥自身带头作用,并对其在工作中做出的优异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他们工作积极性,留住高技能人才。同时鼓励基层高技能人才对其他员工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助,让普通员工以高技能人才为模范和榜样向其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缩小与高技能人才之间的差距,让现有高技能人才成为推动采油一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大助力,提高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质量,促进石油企业从高层到基层各层级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

(三)提升全体员工队伍素质

仅仅依靠一个、两个高技能人才并不能帮助石油企业完成生产经营目标,实现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也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所以石油企业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应以提升全体员工队伍素质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培养、岗位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员工技能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明确员工岗位职责,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鉴于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锻炼技能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经验才能得到有效的丰富,因而石油企业需要加强实践培训环节,鼓励基层员工努力克服自身胆怯心理,敢于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尝试,对自身在培训中的表现和不足进行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努力弥补,同时对培训中的方法进行不断积累运用,并加以相应的改进。通过这样培训后,相信石油企业全体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结语

以人为本正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虽然当前我国多数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随着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贯彻的不断深入,以及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与经验的不断积累丰富,相信我国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一定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个人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的联系纽带。随着知识的到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最富活力与创造力的资本,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功能与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人的素质与能力对企业运营质量和发展前途有极为重要的,并感知到现实与未来对高素质、高技能员工的呼唤。员工培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1 正确认识企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这就要求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这也是一些大的公司,如微软、ibm、摩托罗拉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员工培训学院或大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公司相信,知识是保持长期成功的基础;只有重视员工培训,才能使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培训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选送优秀员工参加带有性质的培训班、组织业绩突出的员工去外地参观著名企业、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并报销学费、定期选拔优秀员工出国考察等,都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据调查,企业是否制定培训制度是员工在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如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进修培训机会,即使工资低于其他企业,许多员工也仍会选择有培训机会的企业。

     人力资本的创始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从大量的实证分析中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人的素质(知识、才能和品质等)提高,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比物质资本和劳动(指非技术性劳动)的增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他还进一步阐明:人的知识、才能基本上是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产物。

     据此,就不应将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为一种投资,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必须强调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服从物质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相反是“边际收益递增”的投资行为。因此,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和实现战略规划,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曾经预言,当今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基于型组织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善于学习的知识型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的企业。可见,企业培育学习型的企业文化非常重要。学习型的企业文化表现为员工不断学习,企业奖励进步,大家共享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的机遇,使公司和每个员工受益,同时也在企业营造出一种浓厚而强烈的学习氛围。

2 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其中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等三个方面。建设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必须在培训理念及方式上不断地进行创新。

2.1 员工培训理念创新

     很多企业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日常例行工作来抓,甚至觉得:培训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与其让员工参加培训,还不如加强管理让员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必须转变上述的观念,树立起一种新观念:员工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是可以使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行为。的确,对员工进行培训往往不可能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同时,通过不断培训,可以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认知力和办事能力。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从思想上将员工培训视为企业的一种软投资,其重要性比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厂房投资、设备投资更为重要;它和企业其他投资一样,必将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成果。

2.2 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

     ,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是你说我听、课后的培训模式。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对于提高被培训者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水平帮助不是很明显。在员工培训方式的创新上,应根据被培训者的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对于基层员工,其培训方式应更多注重培训的互动性、实用性及连贯性,应让其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不断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增强其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中高层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与挑战性,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概念形成能力的培养。

     培训方式的老化导致参加培训的员工对培训缺乏兴趣,这是培训较难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方式不断创新改进的同时,还应适当聘请外部专家,以提高本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水平;还可派员工参加专门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以开拓员工的视野。

2.3 员工培训考核的创新

     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是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凝聚力;二是提升员工的技术、能力水准,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由于从员工接受培训到其产生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增加了对员工绩效考核的难度。

     大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简单,多采用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对于被培训者来说,会认为只不过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往往会忽视培训的重要性。由于考核方式较为松懈,必然会导致被培训者在接受培训时经常人在心不在,或忙于其它事情。

     因此,在培训考核的创新上,必须注重短期考核与长期考核相结合、个人绩效考核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必须将员工培训记录和绩效考核记录分别归档,并定期(例如每半年)进行一次审核,查看其在接受培训后绩效有没有得到提高。将企业绩效纳入此处考核,其意在审视培训课目设置的合理性,以及培训有没有切实起到相应的效果,从而增强全员对培训及考核的重视程度。

2.4 培训师培养及选拔的创新

     培训师的培养及选拔是作好企业员工培训的前提。一个好的培训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相当多的企业来说,培训师基本上由各部门主管兼任。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培训师对被培训者的优缺点及需加强的知识点了解较为透彻,易做到对症下药,但容易受自身知识面及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进行技能及知识等方面的全面革新,且难有大的进步。

     因此,企业在采用一线主管给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亦应加强专职培训师的培养和选拔。专职培训师应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同时亦应考虑其学历、知识结构等方面,以衡量其能否胜任这一角色。对培训师亦应不断培训,如让其参加高校学习,或参加专职培训公司组织的培训课程,让其在丰富视野、增强技能的同时,亦可将所学新知识传授给本企业员工。

     考虑到企业内部结构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复杂性,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均有本企业培训师来完成。这样,可邀请一部分外部专职培训师来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培训。这在学习外部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同时,亦可节约一定费用。

     总之,员工培训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安排员工培训时,必须统筹兼顾,使员工培训切实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是使员工培训不断取得成功、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形势下,对运营企业提出的现实要求。下面结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展的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讨论。

3.1 员工培训必须快速高效优质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是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并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公司,截至到2006年年底,公司有在册职工9490人,其中中高级以上技术人员占72%,承担了上海市区4条线路(总长95km,车站84座)的运营管理责职;到2007年年底,运营管理职能就迅速扩展到贯穿整个上海市区、基本形成轨道交通运营的6条线路(186km,车站123座)。根据规划,预计到2010年末,其管理的运营线路将达11条(总长400km,车站250座),届时企业从业人员预计将达23000人。由此可见,作为近年兴起的新行业,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先进性和超常规发展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专业技术方面必须提高员工的培训质量,在满足运营需求方面必须加快对员工的培训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3.2 技术进步要求员工知识更新和升级

     城市轨道是多学科、多专业的高新技术联合体。因此,各专业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反映在城市轨道交通各相关专业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并最终要求员工能及时掌握和使用这些先进技术。如:电动列车的驱动原先采用的是直流电机,随着大功率可控硅耐压技术的突破,现在已普遍采用交流电动机驱动,不但降低了制造成本,也便于操作、维修;电动列车开关车门驱动,由气动改为电动;信号系统也引进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替代了广泛使用的“准移动闭塞”系统。此外,随着数字化、化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各技术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轨道交通运行质量监控方面也不例外。如原先只对单条线路的运营质量进行监控的occ(运行控制中心)也为cocc(中央运行控制中心),以利于实施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各线路的运营管理。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已明显加快。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求企业员工同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能力。

3.3 探索员工培训的新方式

     对新进企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和岗位培训,对原有的企业职工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必须确保已开通线路的正常运营和对新建线路的接管,这些都需要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教育培训中心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方式。

     制定和规范各工种的技能标准,并据此编写各工种的培训大纲和教材,采用应知和实际操作考核,制定复训期限和要求等,可极大地调动广大员工的和工作积极性。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坚持以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类新录用或转岗的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班。员工的培训由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施,目的是使被教育者了解和掌握公司的经营目标、规章制度和法规,基本掌握岗位的工作程序、要求、及必须的工作技能,从而保证员工能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质量标准,能按技术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在培训中,聘任专业技术人员专、兼职担任授课教师;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组织对新理论、新技术的继续学习,通过复训对员工进行技能知识补充、更新和提高。仅2007年1月至11月,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举办各类培训班193个,总计552845课时,参加再教育达15088人次。经过培训,职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面对如此庞大和高技术的培训要求,在探索培训方式的过程中有以下成功经验:对新员工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培训;对低级别技工的知识更新,则由高级别技工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二个方面通过身传言教进行技术传授;对于需要普及的基础知识或简单技能,采用首先培训一批专业培训师,然后通过培训师对全体员工进行知识或技能普及教育。其中对全体客运服务员的礼仪培训就是典型的培训实例。

     城市轨道交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快捷、准时、方便”的长处而受到市民欢迎,由此也确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性、公益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因此更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展现高素质的礼仪服务。故在2007年7月就需要对全线近3000名服务员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进行一次全员普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此,决定尝试采用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

     1)组织专业人员,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统一编写城市轨道交通礼仪标准和培训大纲及教材,并外请专家组对标准、大纲、教材进行评审;

     2)精选32名高素质员工,采用小班辅导,培训成为专业礼仪师,由他们全面负责对全体员工的礼仪普及教育;

     3)进一步对礼仪师进行师资能力教育,通过教案编写、老师带教、小课示教、课堂点评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经授课能力考核及格者,方能获得礼仪培训师资格);

     4)为确保全员礼仪培训质量,在具体普教过程中,统一提供规范的教案、教具、教材和示教片,并规定只能由专业礼仪培训师进行授课;

     5)每个员工在培训终结时必须进行书面理论和现场录像的考核,有一项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不及格就不能上岗;考核成绩存档备查,也作为今后员工的考核依据。

     正是由于实施了这一创新的培训模式,才能在不足20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对全体服务员工的礼仪基础知识培训。经过这次高密度、高强度、高质量的普及培训,客运服务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3.4 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培训工作必须在不现有线路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同时,还必须为即将投运的新线路的接收、开通做好人员储备。其结果是企业人才资源培训的工作量大大超出常规的计划,为此必须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培训方式。前述举办的“车站服务员礼仪培训师资培训班”,就是走专业化培训管理与群众性普及教育相结合道路的有益探索,有利于建设一支自我教育、统一规范的职工队伍。2007年,公司还分别举办了对行车调度、车站站长和服务员的综合知识比武。各线路相关人员对各自的应知应会知识,采用比武的形式,对行车业务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其余职工通过观摩参与,提高和巩固了相应的基本业务,达到了提高个人业务工作能力的目的。这种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已成为了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为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公司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创建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如:近年来,公司先后成功举办了群众合唱比赛,“迎新线开通、为市民方便”的“保通车”活动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凝聚了员工人心,形成了企业合力,增强了广大员工“在市民面前我代表地铁,在国人面前我代表上海,在世人面前我代表”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此外,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公司还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员工培训手段。如:鼓励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业余学历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活动;以广大职工为主体,根据公司运营管理的发展需要,制定的人才发展计划,鼓励职工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着力增强职工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合作力,为职工掌握多岗位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