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文化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活动的主体构成满足了园区的条件
我们在从参加活动的主体构成来看,也能说明它满足了公共文化园区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给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规定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视、听、读看、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这其中的基本原则就是“惠及全民”,服务于大众。之所以能够做到惠及全民,是由于群众文化的性质所决定的。正如刘云山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这给文化的内容、风格、样式、品种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要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2005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你有什么特长、你有什么选择,或个人或多人的活动项目,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参加的活动项目。久而久之,乐此不疲。这是群众文化活动有较强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走向繁荣之所在。由于参加各类活动的主体成分的全民性,这其中不乏有的人参加活动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达到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有很多的事例证明,邻里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由于交流和接触而消弥的。这个作用虽然不能取代公安局、派出所、妇联、工会、街道等,但它确实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能,这也是由于活动主体的广泛参与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2、活动的规模涵盖了园区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的不断完善,社区文化活动无论是在活动内容还是在活动规模,都在不断实现突破。使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涵盖了园区的意义。虽然一个城市的各个社区的文化活动中都因具备了综合性的特点而使活动主体的活动选择越来越充分。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个社区有一个社区的特点,这也是这一个社区区别另一个社区的地方文化特色。比如,这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在书法、绘画方面拥有全市比较著名的人物;那一个社区可能代表着全市的艺术水平;还有的社区是以秧歌表演为主。在群众体育方面,有的社区打篮球是强项;有的社区是全市象棋冠军,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哪个项目都不可能被一个社区所垄断。同时,也随着社区间的交流而促进发展,实现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某市共有23个社区,根据当地实际,一年几次分片的社区调演。一个片就有至少5个社区参加,其活动规模可想而知。不同内容的汇演和比赛,其活动规模是可以想象的。这些汇演和比赛影响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单项和整体水平,形成了促其发展繁荣的良性循环。总之,社区文化活动在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前提下,会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态势。
作者:岳丽娜 单位: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文化馆
【关键词】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
绪论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谐社区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社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社区的运行与发展和谐而稳定,对社会大机体的发展进步会产生良性推动;反之,如果作为社会细胞的社区运行失调,管理混乱,会对整个社会机体的和谐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发展概况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经过90年代的发展,种类不断增多,涉及舞蹈、合唱、乐器等多个方面,到现在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过我们所做的问卷以及访谈,发现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从07年到12年,各种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5年期间成立的组织数远大于过去10年的总和。这五年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上升,在满足了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之外,人们开始寻求健康的活动方式以及心灵的归属。于是,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组织蓬勃发展起来。
为了解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现状及需求,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现状的认知,包括对社区音乐文化的普及度的感知、社区音乐文化包含的内容与目的、接触社区音乐文化的途径、社区音乐文化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社区音乐文化的氛围和影响力等方面;第三部分是居民对社区音乐文化的需求,包括社区音乐文化应包含的内容、期望的社区音乐文化开展形式、音乐文化消费水平等方面。本文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测试,调查结果显示了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了进行大范围正式调查的要求。在正式问卷调查中,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入住户数在150户以上的居民住宅小区作为调查区域,在西安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以上。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居民感受到了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而且看到了近年来自己居住的社区的改变,尽管大部分体现在小区的硬件设施方面,提高社区服务方面相对薄弱一些。
此外,调查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程度也越高,他们在离退休之后基本上都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或者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由于社区音乐尚未被纳入社区的正规组织,因此很多爱好音乐的离退休人士都选择了进入群众艺术馆(简称“群艺馆”)之类的社会机构来进行音乐学习并实践音乐活动。群艺馆是一种群众文化机构,一般都会具备少儿培训、老年大学、艺术考级、团队活动、继续教育等培训组织,这些组织为群众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学习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发展较好、规模较大、体系也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基本上都设有文化休闲体系,包括图书室、体育训练指导中心、健身房,以及老年大学等,然而其中涉及音乐的组织甚少,社区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上也都不具备组织开展音乐活动的能力。当社区需要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或娱乐活动时,一般都邀请社区居民中自发形成的活动团体参与表演,或者与某些社会专业文艺机构联合举办。
在笔者的实际调查活动中可以看出,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近年增加速在度加快,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参与原因主要是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可见居民已经在有意识地重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愉悦的身心是人们所越来越重视的,从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的标志。人们正在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大家庭中去,在这里他们可以找到快乐、健康、友谊和自信,这个家庭就是社区。
二、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 成员构成特征
下面是根据问卷统计结果用SPSS做的分析,根据对问卷的分析,发现组织的参与者分布有着明显的特征。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41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在所有参与人员中的比例占到51.55%。这些离退休人员在离开了工作岗位之后,更需要有一个可以释放自己热情,锻炼身体,参加集体活动,进行社交并且寻找归属感的地方。社区组织活动由于其天然优势,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要,成为他们日常家庭生活之外的主要信息,社交,归属感来源。组织活动的参与者中女性居多,累计占到62.51%。在我们的访谈中,进一步发现,由于女性的某些天然特性,使得她们更容易加入这样的组织活动,在组织中聊聊社区内的家长里短,对社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活动特征
组织的活动时间一般也比较固定,大多集中在早晨和傍晚,主要是晨练和傍晚的休闲娱乐。组织活动时间在早上的组织为65.57%,以晨练为主,组织活动为晚上的组织为26.23%,以休闲娱乐为主。
在组织活动的地点方面,主要地点为公园内的为36.18%,活动主要地点在广场的为23.03%,活动主要地点在环城墙的为19.74%,环城墙社区音乐活动活跃,活动参与度高,活动经常,是西安市所特有的。
在我们所调查的组织中,拥有的资源非常简单,文体活动以音像设备为主,音乐类器材均个人自带。组织开展活动的设备主要是:音像设备为35.24%,音乐器材为14.35%,这些设备主要以自己寻找和从其他途径寻找为主,社会资助很少。
如果政府部门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场地,经费支持,这对于他们的发展将是很必要的。其实,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群众的要求很朴素,比如,要求能有电源,能有公共厕所。可是现在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不够。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三)内部联络方式
核心人物和参与者之间,参与者彼此之间联系较少,所有参与者按照习惯在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固定的活动地点自发参加组织活动,彼此不用手机和网络进行联系,现代信息沟通方式很少使用,几乎无活动之外的本组织活动集会。组织内部事务处理方式为集体商议。管理模式大多数为简单的两层管理。
在组织参与者内部的联系方面,组织成员间的联络最通常的工具是电话,占到48.7%的高比例。接下来自发和口口相传之和占据到了46.09%,网络占据1.74%,比例比较小,说明组织成员基本上也不使用网络,这也符合组织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的特征。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发现,这样的组织其实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时间地点来进行活动。能来则来,不能来就不来,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络。所谓的电话联络,也就是几个关系好的,或者是组织核心人员,偶尔电话联系。事实上基本都是自发参加。
三、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总结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发展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社区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方面
认识不到位。有些社区音乐文化的管理者缺乏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认为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仅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不能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功夫。
(二)场地设施不够完善
据调查,社区居民对目前音乐活动场地、环境表示不满意,设备也比较简单,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大多数的活动场地为露天场所,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尤其西安市全年阴雨天气居多,夏季气温酷热。在有风雨来临或气温居高不下时,简陋的室外活动场所无法保证社区音乐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制约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开展方法仍需改进
社区文化活动项目多样化,有丰富的样式和姿势,使其开展方法比较困难,是影响社区音乐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选择的音乐活动不一,各个人的基础条件不一,水平差异性较大,从而成为音乐活动开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在社区音乐文化项目的开展中,适时的、有针对性的对居民进行宣传,使居民找到适合自己的舞种及开展方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方面
社区居民参与者有年龄与性别特点。目前,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主要以退休老年群众为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职的年青社区居民没有时间参加活动;部分老年居民因有事要做或身体等原因也很少参加,居民参与的范围小,限制了部分音乐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目前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推动所造成的,这就使得杜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居民参与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也就是说居民在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上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对年轻社区居民没有吸引力。如何创新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是社区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社区文艺社团之间的展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只活动不展示交流既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不能提高水平。
四、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如果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能改善并解决,那么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现针对社区音乐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现有活动场所硬件设施
活动场所的硬件设施是开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也是先决条件之一。笔者强烈呼吁各社区管理机构能够合理增加管理区域内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场所的数量,提高硬件设施的配有率。此外,也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手段,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投身社区音乐文化活动扶持工作,增加设施、提高资助。
(二)建立组织管理网络平台
各级领导及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社区音乐这一新兴活动的重视程度,建立相对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以社区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广大居民为主体,以社区场所为依托的建立社区组织管理网络,全面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修养,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 整合社区资源,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社区资源共享既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离退休的党员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安居在各个社区,包括外来人口中的大量人才,都平常居住在社区中。社区蕴藏着许多丰富、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让有才能、又热心社区工作的市民来发挥自己的才能。社区资源共享的基本目标是:要整合社区资源,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并使全体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凝聚城市社会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使生活更美好。
(四)增强活动团队的自治组织能力建设
城市社区建设靠两种力量推动,一是政府的力量,二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其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主性是推动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社会信息普及和交流的频繁,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要求日益强烈,自觉组成了互助组、协会、志愿者队伍等社区民间组织,着力发挥社区活动团队的自治作用,提高其自治能力是社区建设的关键。
五、结论
西安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应该秉承传统,着眼未来,使社区音乐文化达到民族与民族的融合,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教育与生活的综合,成为具有西安市特色的现代城市音乐文化。大力发展社区音乐教育,培育社区音乐文化工作者,来胜任今后社区音乐文化中的宣传、组织和社区音乐教育等各项工作。城市社区本身的历史性、发展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参考文献:
[1]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D]. 河海大学, 2004.
[3]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裴陪.当代城市社区音乐文化研究——许昌市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音乐社会学考察[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5]于显洋. 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张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陈雅丽.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8]郭丽华.南昌城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社区工作,2007,(12):28~29.
工作计划网权威社区文化活动工作计划表格,更多社区文化活动工作计划表格相关信息请访问工作计划网。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为主旋律,以提升市民素质为主抓手,结合“创先争优”、“机关文化建设”、“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活动,服务大局,创新载体,扎实开展工作,20xx年我社区文体活动计划如下:
一、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工作,发挥舆论导向重要作用。
通过文艺形式,广泛开展市民公德、法制、新型生育文化等内容的宣传工作。以社区市民学校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不同群众层面居民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加强与辖区学校的联系,构筑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二、扩大社区文体活动影响面,争取各方面均有所突破。
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新形式、新内容,继续深化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对象普及面,大力结合读书节、邻里节、学生寒暑假校外实践的机会,积极引导和提倡全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文体活动。
三、组织开展高品味的文娱活动,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文化资源,拓宽活动领域,经常组织开展高品味的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家庭文化为重点内容的文娱活动。经常开展强身健体、寓教于乐、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
四、开展文体活动培训活动,发展壮大社区文体队伍。
举办培训班,邀请老师来社区上课,以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给社区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搜集挖掘社区和共建单位文化人才资源,并整理入库,通过整理出的各具特长、有才艺的人员名单,继续保持扩大原有文体队伍.
开展社区文体工作是一条艰苦而又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总结以往的工作成功经验,弥补存在的不足,使社区文体工作走向一个新的起点共同努力奋斗!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区群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
0 引言
从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来看,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社区建设在手段和方式都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社区文化部门对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了深入了解,并根据群众的兴趣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活跃了社区气氛,构建起了和谐的社区环境。基于这一认识,社区群众应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应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社区文化氛围,提高生活质量。
1 社区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什么是社区?按《辞海》的解释,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所谓社区,就是由一群具有个性特征且相互联系的人组成的和谐共处的区域或团体。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区域共同体包含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是区域性的。社区文化是一个地域性集合文化现象,具有一些与其他文化现象所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区域性。这是社区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的是某一特定地域内的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受到特定环境条件、居住人口、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各个社区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因素质爱好不同,会对社区文化活动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气。
(2)和谐性。社区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它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共同建设起来一种群体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全社区成员所遵守的一种文化范示,体现出和谐性的特征。
(3)群众性。社区文化是地道的群众文化,群众是策划者、表演者,也是观众和裁判员,它是扎根于社区居民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身心能得到充分的愉悦,从而也对他们创造的文化,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是为社区群众服务的,如果没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也就是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 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对于当前的社区文化来说,先进性和群众性是其重要特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社区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作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狭义上讲,只有社区稳定了,社区群众和谐了,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才能和谐,整体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同时,社区文化还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
(2)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在社区建设中,构建先进的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不但要保证社区文化是先进的,还要保证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保证社区文化能够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提高社区文化的发展质量。所以,社区文化已经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对社区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
(3)社区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正因为有了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保证,进而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因此,在社区建设中,应对社区文化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社区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来看待。使社区文化能够成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参与项目,具有更强的参与性,满足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
3 社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基于社区文化的先进性和亲和力,社区文化活动具备了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的特点,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也能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具有重要意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丰富业余生活的重要方式。社区群众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方式,找到了丰富业务生活的方式,将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文化活动中,不但满足了自身的兴趣,还活跃了社区气氛,对社区群众和社区文化部门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是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了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使社区群众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其中,并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社区群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了社区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必要手段。
(3)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有了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总体质量,满足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社区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对促进社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群众的兴趣爱好,构建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群众参与其中,发挥社区文化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文化建设质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霜.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提高城市生活品味[J].群文天地,2011(09).
[2] 黎雪萍.发展群众文化 促进社区和谐[J].科技信息,2011(17).
[3] 赵彩碧.成庄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凝聚企业发展合力实践[J].青春岁月,2011(12).
[4] 金萍女.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观念文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
一、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要求,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加强全区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三级管理机制和三级管理网络队伍,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阵地建设和资源配置,更好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
1、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三馆合一”工程土建全部完工;区群众艺术馆开工建设;区博物馆规划选址落地。改建和新建4家社区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梅陇、颛桥两个镇的社区文化中心,改建吴泾镇和马桥镇的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达标。加强357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管理工作,继续实施50个村、居委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的文化功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开放大中学校、区属单位的文化活动设施,使社区居民享用更多的文化设施资源。
2、健全文化管理机制。完善文化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健全区群众文化指导服务中心(区群众艺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镇、街道文化站)、村(居委)文化活动室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加强三级文化阵地规范化管理。按照《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标准》要求,加强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管理,健全文化活动室管理制度和文化服务员考核制度。启动文化培训服务工程。对全区文化站长、社区文化中心的业务干部、文化活动室服务员,组织全面业务培训,加强艺术教育和队伍素质建设。
3、完善文化资源配送机制。按照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满足群众文化权益和艺术需求的要求,整合市、区两级文化活动和服务资源,形成包括知识讲座、宣传版面、影视唱片、专业辅导为主体内容的“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库。实施“百千万”文化资源配送工程,组织“家门口的高雅艺术享受”活动,将100场高雅艺术演出、5000份文化产品、20000场数字电影送到基层村镇街道,融入到全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之中。形成“基层点菜、区里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单式宣传服务配送机制,将文化服务、培训、讲座和产品配送到各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点,为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提供文化资源和配送文化产品。
文广局年工作计划
区文广工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实现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着力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行城市形象、增强行城市软实力、城市凝聚力、文化感召力,为全区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文化条件和舆论环境。
一、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要求,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加强全区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三级管理机制和三级管理网络队伍,完善文化服务功能,加强阵地建设和资源配置,更好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
1、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三馆合一”工程土建全部完工;区群众艺术馆开工建设;区博物馆规划选址落地。改建和新建4家社区文化中心。开工建设梅陇、颛桥两个镇的社区文化中心,改建吴泾镇和马桥镇的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面达标。加强357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管理工作,继续实施50个村、居委标准化老年活动室的文化功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开放大中学校、区属单位的文化活动设施,使社区居民享用更多的文化设施资源。
关键词:群众文化;大型文化活动;社会保障机制;精神满足
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群众文化的中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而大型文化活动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发起,带动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具有一定规模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且具有服务社会启发群众的、有组织的文化行为。
一、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分类和作用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将用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其内容。总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大型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大型节日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要贯彻落实这一措施,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对这些文化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编排、筹划,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真正达到效果。比如说,我们一直在提倡的“五进”活动,它主要指进农村、进工厂、进学校、进福利院和进社区的活动。它从内容、方向或者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具有特色的设计,突出主题,表明了文化活动宗旨。
此外,要发挥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真正作用还必须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将任务分工安排,落实到每个人。设立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相关部门,培养既能够熟练运行群众文化的工作环境,还掌握文化艺术各门类的业务知识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将艺术的智慧和精华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得文化活动普及范围更加广泛,艺术形式可雅可俗,充满正能量。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新思路
(一)突出社区群众文化的功能特征
社区群众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协调性,教育功能和群众性。形成社区文化,实现功能特征,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区文化活动必须与当的方针政策相适应,借用文化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来传递党的核心思想。例如我们今年举办的两大活动中的另一个就是才艺比拼,通过各种形式的才艺表演,及丰富了文化活动形式,也加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我们的社区文化都能够表现出与时展相适应的文化内涵,提升社区的内聚力。因此,社区群众文化组织者必须与社区居民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拥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二)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现在越来越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在基础建设上还是存留了部分的不足之处。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让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要加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建设,第一步应该布置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社区文化场所、物资条件以及其他的设施和设备等。随着今年来的公益力度的大幅度升高,大部分城乡社区都提升了社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储备水平,为下一步扩大文化活动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也要管理好社区群众文化队伍,因为他们是组成社区文化基础建设的坚实力量。我们可以从人员选拔、编制、培训、待遇等多方面着手,吸收更多的文化骨干,训练起更多的自主群众文化精英。有文化骨干带领,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具有专业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还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当地的经济现状以及人口特征等各方面因素,以创新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的组织制度
完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的组织制度是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功能的前提条件,也是使群众自发组织能力和组织决策得到的保证。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要考虑好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接收度,尽量被广大群众所认可。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经过长久的发展,现在的形成发展条件已经相当成熟。但是群众社区团体的定位是一种自发的组织形式,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还需要提供完善机制,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必要的保障,指导广大群众正确的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的自我决策能力和组织能力,进而促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良性发展。
(四)正确引导流动人口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
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生活和内在修养,因此,我们不仅要吸纳广大的当地人士,还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的参与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流动人口也相应的增多,导致社区中的流动人口构成复杂、难于管理。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社区了解更多流动人口的基本状况,还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得到提升。虽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规模小,但是有丰富的形式,意义重大,还兼顾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创新办法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创的前提条件。创新性的思想才能指导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因此,善于创新、敢于创新是当代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既需要着眼于当下潮流的元素,积极引进新的艺术题材和艺术形式,也需要保持当地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换发优秀传统艺术的光彩,积极丰富当地的群众文化内容。农村的文化工作应当始终强调与时俱进,强化发展意识和改革意识,用创新的理念带动文化活动的创新。在农村,过年请戏班子来搭台唱戏早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了。或者在临近的几个村举办唱戏活动,好比我们这次举办的“进农村”活动,就收到了当地民众的广大欢迎和喝彩。
(二)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的创新不能脱离当地本来具有的特色,农村本身具有的特色传统特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应当大力宣扬。但是我们也应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不能不加区分,全部继承,因循守旧,而应去粗取精。
(三)文化形式的创新
随着新技术的引进,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获得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支持。例如才艺比拼的魔术表演,一起奇妙精湛的表演手法吸引了很多群众的眼球;各种新奇的道具和配置的新设备也为文化活动表演增色了不少。例如,人民在炎热的消极举办消暑晚会,异彩纷呈的表演节目帮助广大群众们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度过了炎炎夏日,并进一步加深了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
四、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核心,以其丰富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更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延续这一优秀行为,需要党委政府和文化活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多方合作,为了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霖.试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J].神州,2013,04:25+27.
潜山县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春秋时属皖国,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城称皖城,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保6外。这里是“长诗之圣”《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三国时佳丽大小乔的生长地、孕育了京剧鼻祖程长庚、小说大家张恨水、杂技皇后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等众多名流。孔雀东南飞传说、潜山弹腔、木偶戏、十二月花神等7个项目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戏剧积淀,为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一、潜山县社区文化的基本现状
截止到目前潜山县有10家民营剧团,城区有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剧团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有各类演职员390余人,演员一专多能,一人能演几个角色。每逢节假喜庆之日,在县城的文化广场,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一群轻歌曼舞,欢快跳跃着的中老年人,他们不辞劳苦,乐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区,倡导乡风文明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大园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社区2005年5月挂牌成立,现拥有演职员80余人,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轻的40岁。他们热情高涨,自筹资金、自理事务、自我管理,为彰显时代精神,弘扬社区文化,在以传统黄梅戏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创作新剧目,根据身边人、身边事,编演通俗易懂的小品、小戏,用黄梅戏唱腔和表演手法把事情说唱出来,这样既适合当地农民的口味,又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先后编演了大型古装黄梅戏8本、折子戏16本、歌舞曲艺20个,腰鼓、秧歌队伍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50余人。他们经常深入乡村、社区及周边县,每年交流演出达300余场,自费到周边社区互动演出多场。中央电视台《天仙配》剧组在天柱山拍摄期间,他们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在该剧中担任群众演员角色。每年的“两会”演出的专场节目都得到领导充分肯定及代表委员的热情欢迎。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称之为:这就是先进文化,要大力弘扬社区文化,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办出特色,使之成为全县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大园社区的带动下其它各社区都结合自身实际,成立艺术团、合唱团、民乐队、票友协会、秧歌队等文艺团体,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常年活跃在老城区广场、火车站广场、市民广场、文化休闲广场。早晨迎着太阳健身,晚上披着灯光起舞,社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异彩纷呈,有效地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邻里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2010大园社区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文化社区”称号。2011年大园社区在庆祝建党90周年群文系列活动全省广场舞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天柱山申世迎检仪式上,社区文艺骨干708人次组成9个方阵,用传统文化的方式欢迎、欢送联合国教科文专家组。场面震撼,热闹非凡。受到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2011年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周上,我县彰法山社区表演的《天柱威风锣鼓》、大园社区表演的《莲湘花篮》、东关社区表演的《龙舞庆丰年》分别获奖。
二、潜山县社区文化的特点
一是草根性,植根于基层民间,满足基层文化活动需要,目前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是自娱自乐的成份多,自发的成分多;
三是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高,对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
三、潜山县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活动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定位模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关注的力度不够,导致社区之间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不均衡,发展不平衡;
二是有关单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与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缺乏全局意识,自我为中心不能将资源统筹,形成合力。
三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所需经费严重不足;随着文化队伍的不断壮大,活动人员不断增加,参加文化活动的频率不断增大,交通费、食宿费等方面的开支也在逐渐增大,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自身独立的和固定的活动场地,流动性和随意性很大。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五是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发展后劲不足。文艺骨干老龄化,素质有待提高。当前绝大部分满足于“你演我看”、“你画我看”、“你唱我听”的阶段。如何引导社区居民从“观众”到“演员”、从“受众”至“主体”的转变,是社区文化建设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四、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社区文化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农村社区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实施社区文化发展一体化的领导和管理机制、社会化参与和资源整合机制、成果化展示和机制、品牌化培育和宣传机制,使社区文化发展依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确保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二) 拓宽经费投入渠道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筹资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增设一批设备,夯实群众活动基础,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创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各种文化阵地为载体,突出教育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努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和教育培训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农民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以打造文化型社区为主旋律,积极创建特色型社区,努力打造一批文化型、共建型、科普型、环保型、文明型、平安型社区。
2.以“大家乐”为主题,开展社区广场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大家演”、“大家唱”、“大家跳”,活跃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3.以各种节庆和经常性专项活动为依托,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增强农民工群众的社区意识。
4.积极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文化馆(站)、和民间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
关键词:攀枝花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28-03
一、文化消费需求现状
(一)文化消费方式
目前,攀枝花市城乡居民经常参与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主要集中在:看电视,上网,看电影,看影碟/录像,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球类运动,利用社区文化设施进行户外运动,串门、聊天,看休闲/消遣类书籍,登山/郊游/散步,打麻将,赶集/逛街等,具体情况见下表。
(二)文化消费支出情况
该市居民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按集中在5%以下、5%~10%、10%~20%、20%~30%、30%~40%、40%~50%、50%~80%、80%以上八种情况进行调查,具体见下表。
该市城镇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前三位的是休闲娱乐、教育培训、旅游,其次是购置家庭娱乐文化设施、体育锻炼。农村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前三位的是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其次是购置家庭娱乐文化设施、旅游。具体支出情况见下页表3。
(三)平均每天用于文化活动的时间
据调查,该市城镇居民每天用于文化活动的时间在1―2小时的占22.67%,2―3小时的占21.5%,长达5小时以上的占15.52%(这部分人主要是高校学生和退休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的居民仅占5.95%。农村居民用于文化活动的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34.72%,其次是1―2小时和2―3小时,分别占19.13%、16.79%。
(四)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目的
城镇居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目的,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愉悦身心、增加知识、强身健体,其次是缓解压力、获取信息。农村居民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目的,列前三位的依次是增加知识、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其次是缓解压力、广泛交友。具体见下表:
(五)对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
城镇居民中,只有16.09%的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状况感到满意,48.59%的居民认为一般,12.13%的居民不满意自己目前的文化娱乐生活状况现状。农村居民中感到满意的占22.47%,认为一般的占48.36%,不满意的占10.7%。
二、文化消费需求的特征
(一)文化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该市文化消费方式比较单一,除网络属于新兴文化消费项目外,其他几乎属于传统项目,这些活动消费范围和环境局限性比较大,仍以简单廉价的休闲活动为主,文化消费层次偏低。
(二)迫切需要增设公共文化设施
调查显示,有19.34%的居民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非常满意,32.41%的比较满意,34.04%的居民基本满意,14.17%的居民认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完全不够。这说明,目前该市的公共文化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应尽快增加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民俗馆等文化设施。调查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均把图书馆的建设列在需要增加的文化设施的首位,表现出市民对图书馆的迫切需要。公共图书馆是公众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拥有量、馆藏书人均拥有量以及人年均读书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平均每2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我国平均每45.9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该市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约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8;该市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0.3册,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偏少,远低于人均2册的国际标准。
(三)比较偏爱节庆文化活动
调查表明,46.26%的居民希望参与或观赏节庆活动,其次是文艺演出、文体竞赛,分别占40.36%、24.04%。对于该市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如长漂节、石榴节、啤酒节、美食节、桃花节、樱桃节等,58%的居民认为这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作用很大,18.66%的居民认为现有节庆文化活动所起作用一般。
(四)以社区为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初具规模
该市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具有民族风味、地方特色、自娱自乐等特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的组织,一方面由社区统一组织,另一方面由居民自发组织,尤以后者居多。全市129个社区基本上都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老年乐队、太极拳队等文艺演出队,居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主要以坝坝舞、打跳、锅庄等民族风味浓厚的集体舞蹈为主。如盐边县编排的笮山锅庄,已在全市推广,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各县(区)文化广场每天傍晚跳坝坝舞的群众均有近千人,多的时候达到3 000人。
(五)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人口日趋老龄化
该市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及建设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主要以离、退休老人为主。全市现有的社区文艺队、体育团队等,70%以上是老年人,其他年龄段的参与者极少,绝大多数青年人根本不清楚自己所在社区的各项文化活动,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
(六)文化消费主体偏于年轻化
该市文化消费主体主要集中在18―35岁的青年群体,他们进行文化消费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欢尝试并购买新的文化产品;二是由于就业、工作、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较大,企图利用各种休闲娱乐方式来减压,或者借此增进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三是较多参加学历教育及各种培训。
(七)具有适度超前的文化消费意向
调查显示,53.48%的居民将在未来五年内大幅度增加文化消费支出,其中城镇居民计划增加文化消费支出的项目,列三位的是教育培训、旅游、健身,分别占38.9%、31.46%、22.74%。农村居民也把教育培训、旅游、健身作为了预期文化消费的支出项目,其中,81.79%的居民愿意自费参加电脑、外语、驾驶等技能培训。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文化消费总体水平持续增长,对于教育培训、旅游、健身方面的文化需求,将直接影响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三、文化消费需求存在的问题
由于该市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产品市场发育不充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娱乐方式等,尚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相脱节,文化消费还不能在居民生活中占据应有的位置,难以激发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因此,该市文化消费需求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公共文化设施不足
与该市人口总量相比,其公共文化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略显不足。受访者中,选择“文化场所不能满足需求”的比例高达42%,认为“目前社区文化活动中的问题是设施缺乏”的有33.2%,希望社区文化建设应该在设施上得到加强的有39.5%,认为目前限制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合适场地”者为46.4%。例如,从仁和区大河中路等街办和社区反映的情况看,社区腰鼓文艺演出队日常排练都没有合适的场地,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都只能在一些露天的公共绿地或公园里进行,以至难以开展活动。即便是基础条件较好、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炳草岗街道社区也没有自己的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广场匮乏是该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城区尚且如此,乡镇的条件就更困难了,只有少部分乡镇有文化活动场地,多数乡镇组织文化活动的地点是由村干部轮流坐庄解决,在自家的院坝里开展。
(二)社区功能发掘不够
一方面,社区文化中心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调查显示,有53.7%的市民只是偶尔去附近的社区文化中心,只有13%的市民经常去,更有超过20%的市民从未光顾;而“由社区文化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群众覆盖面和知晓率”一项,有高达35%的受访者认为很难说,原因是不了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青年群体几乎没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的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在引导居民文化消费方面有待加强。调查中,60%的居民希望社区能开展健身、厨艺、花卉和美容等活动;40%左右的居民希望社区举办绘画、书法、音乐和戏剧欣赏等学习班。大家希望社区能够不断拓展文化活动内容,能够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居民参加到健康、有益、文明的活动中来,使社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三)文化经费投入太少
社区文化活动因为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而导致后劲不足,在设施、辅导、排练、道具、服装、乐器等诸方面都很难达到较好效果,难以打造出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项目和特色团队。目前全市已有的社区文艺演出队中,演出服装基本都是队员自己出钱购置,并且参加文艺表演多数是义务性演出,只发放一点交通补贴。此外,大多是遇到有活动了才找经费,变数大,缺乏应有的培育保障机制。社区、居民群众呼吁最多的问题就是文化经费投入太少。
(四)文化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该市文化工作队伍尚不能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县(区)、乡镇、社区的文化工作队伍来看,从业人员呈现出年龄和知识结构普遍老化、专业水平不高、整体素质偏低、人员不足等现状。调查中,乡镇、社区普遍反映文化专业人员比较匮乏,不能及时有效地指导基层群众开展日常文化活动。
(五)居民文化消费观念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政府是文化事业的“包办者”,自然形成了文化事业发展是政府责任的心理,居民则成为文化事业的旁观者。由于对文化消费认识不深入、重视不够,使其一直作为一种“软需求”受到冷落,致使该市多次文艺商业演出失败,灯会、花展、时装节等文化活动倘若要收门票则门庭冷落,免费则观者水泄不通,这些现象说明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淡薄,需要尽快改变并提升。
四、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途径
(一)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消费需求也应不断扩大、延伸和提高。文化部门要通过群众喜爱、易接受的方式,如利用电视、网络、报刊、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倡导文化消费理念,激励居民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满足精神享受、实现自我全面发展、追求较高生活品质等为目的,自觉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二)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一是要立足攀枝花城市功能定位,围绕炳三区、三区两县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优化文化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适度调整文化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县(区)、乡镇、社区基础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形成以县(区)中心城区为重点建设一个大型文化广场,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建设多个小型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活动场所格局。二是要整合现有街道文化设施,完善其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功能。在县(区)级层面上,可以考虑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公园。在炳三区开发、炳二区改造中考虑建设文化(艺术)馆、民俗馆、少年宫等,以逐步满足市民的需求。三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文化主管等部门的支持。我省从2002年开始每年投资100万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流动文化服务车配备工作和“2131”工程,但是放在全省,这笔资金摊下来就很少了,满足不了农村基层的文化需求。该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在建设乡镇宣传文化中心和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室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加强区域内文化资源共享
攀市乡镇、社区区域内的企业、学校和其他社会单位中的可利用文化资源较多,如攀钢和攀煤的不少二级厂矿都有自己的文化设施和文艺骨干,可立足全局,整合资源,形成县(区)、街道、社区一盘棋的思路和理念。邀请一些区域内的专家、学者、艺术家等专业人才,成立文化工作参谋队伍,指导培训文化干部,带动区域内的文化活动开展。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文化建设 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社区居民在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从陌生到熟识,相互了解与认同,彼此关心与互助,从而对大家共同生活的社区及社区文化形成了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居民积极主动了解社区文化,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二)社区文化有利于满足居民精神需求,陶冶情操。
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和休息的家园,希望社区拥有舒适怡人的自然环境和配套的休闲娱乐硬件设施,但是更需要社区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在社区能感受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满足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区文化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才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社区文化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体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和氛围,形成城市品牌,从而吸引外来资本和人才、技术,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强化居民主体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民主意识在逐渐增强,居民有意愿和能力争取民利, 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活动, 从被动参与走向主动参与。 加强居民社区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主人,从心中产生这种认知,形成内在的观念与态度。知觉激发行动,居民主体意识增强,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居民通过参加社区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之间更加团结互助,凝聚力不断增强,社区文化不断发展,从而推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1、硬件设施建设。
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为前提条件,硬件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社区居民的生活,关系到社区文化发展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增高,对社区文化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多。首先政府应该协调社区各种设施,对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根据社区的不同需求进行分配,同时适当的增加新的公共设施,有计划、有步骤的对社区文化设施做好规划,确实做到资源共享。另外,政府做好投资的同时,要吸引社会组织进行投资,形成多元投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保证社区文化设施的齐全与完善,从而推动社区文化的快速发展。
2、软件建设。
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好坏对社区文化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一支素质高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提。一方面,要强化培训,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政府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培训,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全员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 另一方面,组织具有专业文化素质的工作者下基层对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与培训,帮助和指导社区居民文艺爱好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提高居民的参与性,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社区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1、加强社区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社区文化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区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充分利用社区内部的人才,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引进学历高、专业强、资历深的高素质专业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加入到社区文化发展的行列当中,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社区文化队伍的力量更加强大。
2、加强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的建设不能仅仅靠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的推动,要多多吸纳业余文化工作者的加入,壮大建设力量。首先可以吸收社区内部的文化爱好者以及离职退休人员的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工作者的队伍;其次,政府以及社区自己积极组织志愿者招募活动,联系社区周边的各个院校、企事业单位、各种科研机构等其他组织,在自愿、义务的前提下为社区文化活动服务,从而建立起友好的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发展平台,促进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不同的社区社区文化迥然不同,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搭建文化活动发展平台,将知识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不同时期的主题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如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趣味游戏竞赛、主题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等等活动,使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自身体验社区文化活动的魅力,以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识,增进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出更多的意见与建议,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释:
韩兆柱,王磊.论网络环境下的公民参政[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1.
于凤春.关于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几点思考[J]. 学术论坛.2001(5):90.
一、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级领导部门都非常重视基层文化的建设发展。各地往往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各异且具有地区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群众也能自发组织广场表演等各式活动,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然而,在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各地还面临各种实际问题,社区文化站点建设和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还不够
部分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把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自发休闲娱乐混为一谈,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街道文化站没有建立文化建设规划,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也没有相关指导和绩效考核。上级领导部门在对社区工作的考评检查中,也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文化建设的职责不明
当前,街道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未指定明确的主管部门,相应的职责也不甚明确,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
当前,文化建设还是社区工作的新事物,我国也没有建立明确的政策法规。对于社区来说,文化建设的考评、内容指导、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都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
(四)投入不足
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实际的经济来源,工作开展依赖上级财政拨款。虽然近年社区获得的经费有所提高,但由于群众的文化需求增速快,财政拨款仅能维持文化站的日常运转,开展活动的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多数文化活动室因为资金短缺,长期不能完成设备更新,文化活动开展受限明显。
(五)文化设施不足
在绝大多数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相当滞后,缺乏必要的场所、器材和相关设施,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六)文化建设人员缺乏
开展社区文化加设,必须拥有一支文化素质高、道德素质高、文化专业技能较强、热衷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而现实是专职文化管理的干部还十分缺乏,文化骨干更是匮乏,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档次以及水平的发展。
二、推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高素质、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文化骨干团队是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的必要保证。文化站必须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制定计划,定期开展系统培训,让骨干队伍能对文化建设发挥真正的骨干作用。此外,要特别重视发挥社区文艺志愿者的重要作用,为社区文化站点提供更多的人才。上级领导部门也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力量指导,给文化站输送更多专业人才,逐步提升社区文化站点开展文化活动的价值。唯有建立骨干队伍,社区文化站点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强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我们要多方面入手强化社区文化站点的硬件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让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更为迅速;
第二,有机整合现有资源,并让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资源应用的效益;
第三,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自筹经费,如接受社会捐赠、收取活动团体抵偿费用等,让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社区文化站点的建设。
(三)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
由于社区文化建设尚未形成既有模式,因此,街道文化站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高瞻远瞩,积极作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结合实际,努力创新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创立出群众喜爱的活动载体,探索惠及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持之以恒地发展。
(四)树立社区文化的品牌意识
街道文化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把树立地区品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首先,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应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是群众性的。由于各地社会发展、文化沿袭以及区位地域风情的差异,每个社区均存在特色各异的文化;其次,由于各地固有各式文化形态,原生的文化资源保存较好,从而形成形式各异的风俗文化;另外,基于不同的社区环境特色来树立文化品牌,有限打造符合现代审美兼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社区自有的文化特色。
(五)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创新街道文化站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功效。首先,街道文化站要立足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发挥文化宣传的作用,积极组织各式文化活动,充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达到娱乐大众、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其次,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特性,开展形式多用、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的认知和参与感更强,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区第六届“金秋”社区文化节将于今年9月18日--10月31日在全区举行。届时,路街道将举办第六届“金秋”社区文化节路街道系列活动,为办好本届社区文化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统领,以庆祝建区十五周年为契机,尽情讴歌区在推进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配合路街道“上海市文明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展示市民文明自信、昂扬向上的良好素养,着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魅力,为新一轮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以文化建设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的胜利召开。
二、活动主题
本届社区文化节将紧紧围绕迎接党的召开、庆祝建区十五周年这个主题,以“演绎和谐,畅想未来”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用艺术的手段、文艺的形式、文化的要素展示新成就,展现新风尚,展望新发展,凸显人民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追求文化多元、崇尚高雅文化的眼界与胸怀,运用精神的力量,为的可持续发展凝心聚力,励志鼓劲。
三、活动形式
社区文化节的活动重心在基层、在小区,要努力将社区文化节的各项活动落实在小区,举办小区居民、来沪人员等众多百姓的身边,进一步实现社区文化节重心、重点、重头戏向基层小区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各具特色的都市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休闲文化等的展示以及高雅文化下社区等的展演,面上展示、点上突破,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求趣的公共文化需求,体现群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参与性,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目的,让金秋的散发出浓郁的艺术气息,让的金秋真正成为市民百姓的文化盛会。
四、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社区文化节各项活动,成立路街道第六届“金秋”社区文化节组委会。成员
五、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广泛发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切实做好社区文化节人力、物力、财力等全方位的保障和资源的整合。在积极参加区级活动、承办条线活动基础上,从实际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组织协调居委小区在广场、公园开展健身舞蹈、戏迷演唱、展览展示、电影放映等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参加,力争使广大群众对社区文化节的知晓率、覆盖率达到100%。
2、整合资源,形成互动。政府推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联手办节的形式是金秋社区文化节一直坚持的好方法、好传统、好模式。本届社区文化节的活动重心在小区,活动主体是市民,因此,各单位、各部门要努力培植和开发社区文化节的主体资源,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找准文化与居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可采用冠名、单场主办、协办等形式,让工厂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名流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实现繁荣社区文化和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等的双赢效果。
本届社区文化节注重多元性、时尚性、全民性的统一,鼓励和动员社区内的机关、学校、社团、部队等资源和人才各展其长、各尽其才,为社区文化节注入新亮点、新元素,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
街道下属文化业务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服务,组织文艺工作者下社区,帮助小区组织文化活动、培养文艺骨干、辅导文艺作品,提高社区文化的艺术质量和文化品味。要提炼、挖掘、整合基层文化资源,发挥社会文化名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创建文化特色项目,形成更多更新更优的社区文化品牌。
Abstract: In order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mus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boom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start a new upsurge of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let culture play a good role in leading fashion, educating people,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梅.浅论基层文化建设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