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母亲的诗

写母亲的诗

时间:2023-05-29 17:4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母亲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母亲的诗

第1篇

从小到大,在成长的每一天,总能感觉到有一个人对我百般呵护,那个人就是母亲

记得上小学时,我特别胆小,从不敢在人前表现自己。一年儿童节,老师留了一道特别的作业,让每个人尝试着写一首小诗,以表达节日的欢乐。老师还特别叮嘱,写得最好的那一首,她会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在孩子的心中,能让老师朗诵自己写的诗,该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于是,一回到家,我就赶紧写。尽管改了又改,可最终还是担心自己写得太幼稚。第二天上学前,我犹豫很久,仍然没敢把那首诗带到学校去。不过我知道,一定有半数以上的孩子跟我一样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想想,当时我们那座村庄落后而偏僻,大家平时几乎看不到课外书,又怎么敢肆无忌惮地写诗?再说,美丽的女老师总是很温和地对待我们,这样额外的作业本来就是布置给有天赋的同学。有一些学生没法交作业,应该是能被原谅的。

那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准备朗读那篇最好的诗歌。可没有料到的是,读到的竟然是我的诗:

像虫子那样小,可我有美丽的梦想。

像鸟儿那样弱,可我会唱自己的歌。

我的诗它有脚啊,能走遍大山的每个角落。

我的诗已经长出翅膀,瞧,它带给我飞翔的快乐……

等老师读完,大家都热烈地鼓掌。我却一下子陷入迷茫:我的诗明明放在家里,老师怎么拿到了?

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接着说:“这首诗歌来之不易!是一位母亲亲手交给我的。因为这位同学担心写得不够好,不敢带到学校里来。你们现在都听到了,到底写得好不好?”话音刚落,所有人齐刷刷地喊:“好!”

老师也走到我身边,示意我站起来,眼神中充满鼓励:“还是让作者自己再读一遍吧!”

我的脸红到脖子,可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力量,我还是站得笔直,清晰地、有节奏地读完了自己的诗歌。同学们一个个投来羡慕的目光,掌声比刚才更加热烈。

放学回到家,我一下子搂住母亲的腰,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今天我朗诵诗歌的经过。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竖起大拇指:“谁说我们家千金没才气,已经能写漂亮的诗歌了,而且读起来还那么棒,真了不起啊!”

“谢谢妈妈替我把它交给老师!”我郑重其事地说。

第2篇

深秋时节,青藏高原渐显寒冷,我在西宁的寓所,泡一壶清茶,捧一本诗集,享受着独处的宁静――多年以来,无论公务怎样繁忙、琐碎,挑灯夜读却是我长期养成的习惯,这使我能在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颗纯净的诗心。而品读诗书,不仅仅是享受文字的美妙组合,更重要的是文字中闪烁的精神元素,乃是感动和激励人们创造历史、走向文明与进步的动力,使我们对于生存的世界充满着更多的感动与信心。每当穿行于朋友们的诗行中,诗人们对大千世界的细微描摹与刻画,尤其是对于人性之美的宣扬和再现,常常激动着我的心灵。比如此刻,我正读着的一本薄薄的诗集《母亲》,就是诗人刘福君从自己母亲的生活中采撷的点滴细节,通过50首短诗,刻画出了一个善良、淳朴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读之令人赞叹。

福君是我的朋友,他为人的真诚与朴实,一直为我所欣赏。当读到诗集《母亲》中的朴素诗行,想像着他诗中生动描绘的母亲形象,便不难理解在诗人刘福君身上,正是传承了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基因:敬老爱幼,诚信善良。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刘福君的为人与为文。因此,读刘福君的诗清新自然、情真意切,充分展现了诗歌的真善美品质。

品味福君的的诗,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真”。所谓“真”,就是诗人的情感真实、朴素,不掺杂一丁点儿的虚假和杂质。在诗人笔下,母亲的形象,是那么的真实、纯朴:“母亲/无论手头的活儿多忙/不看新闻联播/也要把天气预报/盯着看完/她只关心儿女们身边的天气。”这是一位多么普通而又慈祥的母亲啊,就像天下所有儿女们的母亲一样的可亲可敬,而诗人也有了发自肺腑的赞叹:“母亲啊/我们活在你的天气里/有太阳是好天气/有风有雨也是好天气”,诗人的赞叹同样表达了天下儿女们共有的心声,这就是“真”。对于诗人而言,一个“真”字好比内功,只有真情才能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

读福君的诗,印象之二,即是“善”。所谓“善”,就是诗人对于世界所呈现出来的良心。在福君的诗中,母亲对于生命的尊重,传达着诗人的良心。诗人这样写到母亲,“一条青虫爬在豆角上/她小心地捏起来/弯着老腰把她轻轻放在地上/看它/欢快地爬向大地的深处”(《母亲的上午》)。是的,在母亲的眼里,没有什么不是生命。母亲对于一条青虫的生命都如此敬畏,那么对于活着的人便可想而知了。诗人还写到,母亲曾说“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尽管刘肝儿早已不在人世”(《欺负刘肝儿这样老实的人有罪》),母亲的善良还表现在众多方面,她一生做着好事,她让王保庆生前吃了五顿饺子,甚至将母鸡“豹”入土为安……诗人对于母亲的描写,如道德教化之传承,不仅仅是生活中母亲的善,也是诗之善,是诗人捧给世界的一颗温暖的良心。

读诗集《母亲》,同样感受到诗意之美。“对面的山崖/住着山桃花/山桃花的对面/住着妈妈”,这样纯净的语言与意境,带给读者的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而“山桃花淡去/留下种子/妈妈老了/留下我们”,这样的诗句自然天成,而且引起读者沉甸甸的诗思。还有许多诗句,如“是谁在母亲的t望之中/如同灯火t望群星”(《t望的母亲》),如“母亲的目光在梦之外/是来自大地的永远的仰望”(《母亲的目光》),又如“母亲的思念写在脸上/走一个儿女多一条皱纹”(《秋天母亲》),都是具有诗意的描写与发现,应当说,福君的诗篇篇好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本真。对于刘福君而言,他的真情是美的,他的善良是美的,他诗中的母亲形象是美的,他诗意的语言是美的,他的诗意发现与创造更是美中之美。

从古到今,母亲都是人们永恒的歌颂对象,也是诗人们常写常新的题材,诗人刘福君从真善美出发,诗意地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诗歌天地,在这片天地中,他以母亲为坐标,刻画了一位善良、淳朴、伟大的母亲形象――他为母亲题材作出的最大贡献,不是对于母亲的具体描写和歌颂,也不是哪一首完整的诗,而是一个标题,一个诗意的发现,因为他写下了母亲是“生命的故乡”。

刘福君以诗歌颂母亲而不忘自己从何处来,犹如不忘记自己的故乡。当其诗歌缘于情且植根于真善美,犹如诗人自故乡出发走向远方却永远不迷失归乡的方向,那洋溢着真善美的诗歌,便拓宽了一条盛开诗意花朵的道路。当刘福君发自肺腑地喊出:“母亲是生命的故乡”,就为自己的母亲和天下母亲献上了最美的颂词,也在自己的额头画上了一道区别于他人的标记。

第3篇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一妈妈的爱,是一双双长长的筷子,

给我夹好吃的菜;

妈妈的爱,是一个个彩色的皮筋儿,

给我扎漂亮的辫子;

妈妈的爱,是一把撑开的雨伞,

为我遮风挡雨;

妈妈的爱,是一本本精彩的故事书,

给我讲动听的故事;

妈妈的爱,是一支支细细的铅笔,

教我写规范的字;

妈妈的爱,是关心的眼泪,

我勇敢地在打针,妈妈却在心疼地哭;

妈妈的爱,是温暖的怀抱,

让我舒舒服服地睡着。

我爱您,妈妈!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二潺潺流水晶莹透亮

岸边绿树映在水中

我同初夏一同降临

母亲在自己的光荣中半含着羞涩

仁爱的目光像草叶上的露珠一般轻柔

我有着水仙般的明眸

玫瑰花似的脸颊

罂粟花样的小嘴

还有长大后如同夜色一样黑的长发

母亲

是你虔诚的祈祷

奖赏给我成为美的化身

你将生命与我连在一起

抽打在孩子身上的风也撕裂着母亲的心

我们都是漂浮在世界的流水之中的

我们的生命将要被分开

我一口气饮下你带给我的爱

在不舍的目光中只身踏入新的人生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播种着幸福的希翼

却用回忆的镰刀

收割着思念的灵魂

树叶窸窣,小溪淙淙

在这属于你的节日

我决定归来献唱这首小诗

动听的旋律漂浮穿越天空

天使们都倚身出来静静聆听

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你一定听出了我爱你的心意

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三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

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

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

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

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

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

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

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

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

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第4篇

语文老师爱写诗,经常引导我们写诗,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在老师的影响下,我也爱上写诗。语文老师经常在晚自习课上,读我们写的诗,点评诗的优劣。老师对我很器重,我写诗的兴趣越来越浓。

星期天上午,我闲着没事,看了一会儿电视,受到剧情感染,心里有一种冲动,突然想写诗。我从屋里出来,坐在院坝里,想整理我头脑里的画面。妈妈笑着走了过来,围绕我转了一圈,笑嘻嘻的说:我们家的小诗人,又有感觉了?”母亲不会说灵感。我轻声叹道:“唉,妈,请不要打搅我好吗?”妈妈轻手轻脚的回到屋里。几分钟时间,头脑里的画面清晰了,我在纸上很快写完了。心里一下舒服了,就像六月喝了一瓶冰冻的果汁一样。回头一看,吃了一惊:母亲正静静的坐在堂屋门边,两眼注视着我。我向母亲杨了杨手中的纸,母亲快步走了过来,从我手中接过纸,急促的说:“我看下,我看下。”我知道母亲读不懂我的诗,毕竟母亲才上了小学三年级。“给我讲一下啥意思?”母亲一脸迷茫。我笑了,“这是个人感受,很难讲清楚。””喔”,母亲把写诗的纸还给我。“你寄出去,别人万一看不懂咋办?”母亲担心起我的诗来。“没关系呀,女儿会继续努力。”我笑着对母亲说。我只能这样安慰母亲。没想到平时对我爱唠叨的母亲,对我的诗这么关注。刹那间,一股幸福的暖流,在我心里涌动。

有一次星期五放假回家,我跟妈妈夸,“上语文课王老师在班上说,我的诗很快在县级刊物发表,有可能还有稿费,”我妈笑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东西拿出来呀。”我扬了杨头说:“不要急,到时间我会亲自把=杂志拿回来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不要光贫嘴喔。”母亲笑了,我也笑了。

过了没好久的一个星期五下午放假集会上,王老师当着全体学生面,把《青川文学》和15元稿费发给我。回到家,我就跑到妈妈身旁,把钱掏出来说:“妈,你看,我的稿费”,我将钱递了过去。妈妈接过钱说:“15块钱,不少呀。”我说:“是啊”,还给我发了一本书,”我又将书递给妈妈。妈妈把书翻过来翻过去,看了好几遍,脸上笑容绽放。“我女儿真的成诗人了”。妈妈仔细把我看了好一会儿,仿佛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妈妈将钱还给我,我推了过去说:“这钱你给我保管好,不准用,等爸爸回来了,我要拿给他看。”妈妈笑嘻嘻的又将钱揣回了裤包。

晚上,妈妈给在外打工的爸爸打电话,我没等他们说几句,就将电话抢了过来,说:“爸爸,我领到稿费了,还给我发了一本书。你过年回来了,我给你看。”爸爸的笑声,从千里之外的地方传过来,依然可以听得很清晰。我又夸道:“我在这学期得了奖状,”爸爸高兴的说道:“那我不是还要好好培养你,”我听了这话,还是笑了笑,虽然,爸爸的话里有话,但更多的诗鼓励。这时,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萤火虫,正努力的发了一点微弱的光。

半期考试后的一个星期六上午,我起床就闻到肉香,心里很高兴。下楼看见母亲正在厨房里忙前忙后,院坝里还停着一辆五菱车。“妈今天又给我煮好吃的?”刚说完,爸爸就从厨房隔壁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本《青川文学》。“爸爸,你昨晚回来咋不告诉我?”我问爸爸。“时间很晚,没有告诉你。怕影响你休息。”妈妈接过话题,“知道你的诗给登出来,你爸急的今朝起来就在看,不晓得看的懂波。”妈妈笑着对爸爸说。“我看不懂诗没关系。我是专门回来看,能写诗的女儿呀,”爸爸一脸笑容。“不可能吧,爸爸,你从西昌那么远回来,专门看我?”“回来办事情”。爸爸停顿一下,“前几天,你妈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诗在县上的刊物上给登出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我脸一红,“写的不好,不要笑我”。“走,到堂屋里坐到说”,父亲走过来拉着我一起回到堂屋,坐在沙发上。“咱们这个村,这么多读书的学生,目前还没有那个的文章在县里给登出来喔。你是第一个。就凭这个,爸爸为你感到高兴,骄傲。”父亲好像很激动,脸都有些红了。“爸,不要这么说。其实这也不算啥。。”我装着很平静的样子。“爸爸也读过初中。可爸爸写不出来。你比爸爸强。我高兴呀,女儿。”我看见爸爸眼角湿润了,眼眶里好像有泪花在晃动。

午饭桌上,我故着神秘的对爸爸说:“我还有个好消息没告诉你”。父亲停下手中的筷子,眼睛注视我,“快点告诉爸爸,啥消息?”我看了爸妈一下,“我的另几首诗,语文老师推荐到省上的《今日中学生》,编辑老师看上了,马上要发表出来了。”说完,父亲笑了,对我伸出了大拇指。“女儿给老爸到杯酒,这么大个喜事,庆贺一下。”。父亲满脸笑容,母亲也忙着给我碗里夹菜。

四川省青川县姚渡小学初三:wangweiyong001

第5篇

唱几声粤戏或京剧

写几排行书或狂草

哺我乳汁喂我食粮的母亲

它的名字叫汉语

我是她象形会意的儿子

是她方言俚歌的儿子

我的胸腔里有甲骨文滚烫的血液

我的嘴唇边有北方话呼啸的风声

多少年来,我说出了北方相声、四川龙门阵

我唱出了闽南的歌仔戏、陕北的信天游

我还吼出了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

而我愧对母亲,浩博的汉语啊

我缺少黄河浩荡的肺活量

缺少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

我喊不出的,只用一管瘦笔

写下了泰山日出、故宫背影

写下了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

写下了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

在我写破的纸笺上

在我唱哑的声带里

那是多少一笔一画的灵与肉

那又是多少字正腔圆的魄与魂

哦,汉语的母亲

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

我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

我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

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

这一生,我庆幸我以汉语说话

以方块字写诗

我庆幸我生活在这片土地

做了汉语的儿子

当了中国的草民

(选自《山西文学》2009年第5期)

熊焱,曾用名熊盛荣,“80后”的代表性诗人,贵州瓮人,现居成都。

《汉语的儿子》是熊焱近期诞生出的又一迸射着强烈爱国主义挚情的力作。这首诗主题丰腴厚重,意象构建大气磅礴、鲜活灵动,情感投入真挚若狂、细腻如水。诗人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汉语的精魂揉融进行云流水般的诗行之中,在时空的穿越中,让汉语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隧道中穿梭行驶,坐着这辆快车,诗人狂奔放吼:做“汉语的儿子”,当“中国的草民”!

诗中内在的节奏,如同西北黄土高原汉子仰天高亢的呐喊,粗犷而豪放,又如江南水乡商客沿街扯嗓的吆喝,缠绵而柔情,既似长江的喷涌,黄河的咆哮,也像编钟的悠扬。瓮缶的沉稳,诗中处处张扬着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澎湃着每个读者的心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诗的第一节既像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的喃喃细语,又像一个母亲摇晃着襁褓哼唱出的缠绵和爱怜,诗人用纯物质的感受喻汉语为“乳汁”和“食粮”,赞美汉语给予“儿子”的哺育,她的形已深入“儿子”的骨髓,她的音已融入“儿子”的血液。在这一节里,诗人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汉字与“我”的母子关系是超过任何物质的精神脊梁。

第二节,诗人依据第一节锁定的感情基调,穿越时空的隧道,通过对汉语的“读”和“写”两个具体化的行为,来凸显汉语母亲这一伟大意象,并从中抒发对母语的敬畏之情。汉语母亲的形象是通过无数个“我”――甘愿做汉语儿子的炎黄子孙的口“说”、“唱”、“吼”出来的,是通过无数个顶礼膜拜于母语的中华儿女的手用“一管瘦笔”虔诚地描摹、勾勒出来的。然而,这位“母亲”丰韵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情怀又令“我”敬重和愧疚,难于形容她的富丽与壮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面对祖国璀璨浩瀚的语言文字,既有骄傲与自豪。又有爱怜和忧患。“声母的花开和韵母的春天”,“黄河浩荡的肺活量”,“长江洪亮而辽远的嗓音”,以及“泰山日出、故宫背影”,“陶罐里的鱼纹、丝绸上的路”,“贩夫的吆喝和走卒的悲苦”,这些形象化的语言。再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祖国文化的魅力,使这一节在全诗中处于主体地位,让文化与历史、祖国与母亲、汉语与儿子紧紧地融汇在一起,

第三节,是诗人站在自我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宣泄汉语的鲜活与灵动。如果说前一节是一个广角镜头的话,那么这一节则是一个分摄镜头。“我写破的纸笺上”,“我唱哑的声带里”。“一笔一画的灵与肉”,“字正腔圆的魄与魂”,是诗人用丰富深邃和流动美妙的诗句对汉语情感的具体表述。假若诗人没有这种对汉语的广阔情怀。不可能有如此大气磅礴的诗情。事实犹鉴:汉语绝非等同于其他语种的字母文字,她美妙的语音、生动的字形、丰富的寓意,尽在她“一笔一画的灵与肉”中,尽在她“字正腔圆的魄与魂”中。她的鲜活就在于“多说一个音节她就百鸟朝凤”,就在于“多写一个撇捺她就风生水起”。这就是“我的偏旁是炎部首为黄的母亲”――汉语!

第四节,从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历程道出汉语是炎黄子孙的家,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汉语的精神家园里长大。“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风华正茂到垂垂暮年”,拥有了汉语,就拥有了一生。我们从这一节可见:在中华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个鸿儒由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虔诚,断须苦吟,虽咏唱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虽曾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佳句名篇,却还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自叹没有达到那个至高的境界。我想,诗人熊焱大概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人吧!如果所有的炎黄子孙都甘愿做这样的“儿子”。当这样的“草民”,汉语就会更加的辉煌灿烂、博大精深。

全诗通过列举汉语的种种特色和精髓,通过震撼历史进出激情的排比文字,通过“儿子”眷眷依怀、“母亲”慈慈相拥的形象,抒发了对汉语真挚而细腻的情感。这种情感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的一种赤诚的情怀。诗人把汉语一个个美妙形象的点连缀起来,形成一个,多棱角的、多情感的爱国层面。

第6篇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母亲的诗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母亲的诗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采,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

(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属于 描写,作用是:

3.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⑩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写出四点)(4分)

5.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用“把

的门推开了”的句式,写四行句子,连缀成一首题为“把门推开”的小诗。(不能抄文中的诗句)(4分)

把门推开

答案:

1.不愿上学时,或惧怕风雪时;

找不到工作时,或心情沮丧时。

2.环境描写;

烘托我找不到工作时沮丧、郁闷的心理。

3.母亲教会我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逆境中寻找希望,使我懂得了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

4.母亲是一位乐观坚强,富有智慧,聪明能干,循循善诱(或善于教育、激励孩子),富有爱心,富有诗意,朴实温柔的人。

5.例: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

第7篇

《繁星》、《春水》体现了两大主题:一是纯真的童心;二是圣洁的母爱。主要内容是对母爱、童真及大自然的讴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完《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1《繁星春水》是冰心平时的感想和回忆,受泰戈尔的作品《飞鸟集》的启示,经整理写下的一部作品。

《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召唤;二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繁星春水》中,我比较喜欢写母爱的。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虽然只有三十来字,却深深地表会出母爱是多么的博大无边!当我们烦恼、痛苦、伤心的时候,唯一能给我们安慰的,就是母亲。从古到今,有多少诗篇为您赞颂。孟郊的《游子吟》;泰戈尔的《金色花》;老舍的《我的母亲》;冰心的《荷叶母亲》……

《繁星春水》有一个特点:易仿写。比如“生离----是朦胧的日月,死别----是憔悴的落花”可以仿写成“生离----是飘飞的种子,死别----是落地的枯叶”;像“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就可以仿写成“鲜花点缀着----碧绿的树叶,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黑暗中,阳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了。”……

通过《繁星春水》,我们读懂了母爱,读懂了童年,读懂了自然,读懂了----人生……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2《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

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3读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在寒假里,学校组织我们上网读书,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里面的内容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这两本书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成了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4我是第一次看关于诗歌的名著。诗歌,在我眼里就是一种很无聊的文学,看这个简直是浪费时间。可是,在这个寒假,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翻开这本书,当我深入读进这本书时,最终看出所蕴含的哲理。

诗歌从古至今,是受人尊重的,因为诗歌是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沿袭下来的,我却是个例外,。我很讨厌诗歌,讨厌他的杂乱,讨厌它的深藏不漏。花时间去研究它的杂乱,还不如去坐着看一本刺激的小说。

不过,我要感谢冰心奶奶和学校的安排,是他们改变了我对诗歌的看法。我能从很多句子中感到冰心的诗歌的看法和吸引力:“青年人和!为这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地描你的图。”这是什么意思?这所蕴含的哲理是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哲理是多么深刻呀。

我对此上了瘾,我开始研究他们,从中得出结论。每得出一个,我会兴奋好一阵子的。比如这首诗:镜子——对面照着,反而觉得不自然,不如反转过去。哲理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当你使用他时弄不清楚的话,不如反过来想想。我越来越感到冰心的诗歌的哲理性,他是一个哲学家。

也许就是这本经典名著,改变了一个人的观点,也正是这本经典的诗歌名著,才可以列入世界少年文学经典名著。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5随身带着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有空就拿出来读读。这本诗集后,我对冰心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翻开书本,才发现这本书的序言也是那么精彩。序言中,介绍了冰心的一生。原来,冰心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她在文学写作方面极高的天赋。

细细地品味着书中的每一首小诗,让我融入到诗的美好世界中。在这些诗里,我读到了伟大的母爱;幼稚的童真、纯洁的友谊和自然。其中,写母爱的那些诗最能引起我的共鸣。读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母亲对我爱,

这些爱都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中,但这是由这些细碎的小事,体现出了母爱的伟大。由此,我更加珍惜母亲对我爱。

还有一些诗写的是童年,读着这些诗,看着冰心的童年是多么的有趣与难忘,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一样的难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还记忆犹新。

在冰心出国后,就用诗来抒发自己对祖国故乡的昔年之情。她的这份情意,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作为一个离家住校上初中的人来,时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我的父母,读了这些诗,更触动了我的思想之情。

我也通过大声地朗读这些诗来缓解自己的乡愁。《繁星春水》给我带来了很多情感,丰富了我的生活。

《繁星春水》阅读心得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繁星春水最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20年繁星春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关于繁星春水心得体会例文5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篇

繁星春水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繁星春水阅读感悟范文5篇

繁星春水六年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繁星春水最新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

第8篇

英美新批评是20世纪前半期在西方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自诞生以来,这种批评方法就一直是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英美新批评所提出的一些诗学范式,都与诗歌文本的审美构造极为契合。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文学内在的意义结构具有“张力”“悖谬”“反讽”以及“戏剧化”等特性,而诗歌文本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拥有着新批评所指出的这些结构图式,所以才呈现出驳杂和繁复的审美意蕴,有着难以穷尽的阐释潜能。新批评所指出的上述美学结构形态,在我看来是强调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某种“审美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着的事物与关系进行艺术的组合和编织,从而创生出具有极大弹性的诗意空间。当我阅读马知遥的一些诗歌时,也惊奇地发现了他的作品中对于矛盾着的诸多事物的巧妙处理所凸显出的“审美辩证法”,我认为对这种审美辩证法的解析,是能估衡出知遥诗歌的艺术成色和美学质地来的。

知遥的诗歌首先艺术地处理好了“小”与“大”的关系。在四种文学体式中,相对于小说、戏剧和散文,诗歌可以说是最小的文体,用语最少,篇幅最短,这是诗歌最明显的“身体”特征。然而,诗歌并没因其个小,就注定比小说、散文和戏剧承担的文学使命少,就应该比这几种文体的艺术含量少。“小”诗歌同样可以折射大内涵,反映大主题,深深震撼读者的心灵。当我们读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春》、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曾卓的《我遥望》等名篇时,我们收获的心智启迪和审美愉悦丝毫不比其他文体的少,这就是说,“小”诗歌同样可以构建出“大”的审美世界来。马知遥的诗歌自然是一种小文体,有趣的是,知遥所创作的这些诗篇,又多为短诗,极少长诗,真可谓小之又小了。不过,知遥的诗歌篇幅虽小,但视野并不狭窄,用语不多然而境界仍然开阔,短短的几句诗行,有如集束手榴弹,蕴满了感人的情绪和力量。如这首《人群》:“人是群居的是热闹的/因而是孤独的/你看着满世界热闹的人群/就看到了满世界的孤独/那还盛开的重阳菊/因为过于孤独已经死了/尽管主人还在”,七行之间,就将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生命主题彰显出来,生动地敞现了这个人潮汹涌的地球上,每个个体藏掩不住的心灵孤独。世界在表面上是热闹的,但在内里却是紧张而孤寂的,现代人之间难以察明的心理黑洞,只能一再地将个体锁闭在自我的禁地里,人与人之间很难达成一种自由往来的交往与沟通之桥。诗歌是小文体,抒情诗一般篇幅很短,但诗歌的容量又不能因此而狭小,诗歌的情感也不能因此而局促,而必须小中见大,四两拨动千斤,这自然就出现了小与大的矛盾。如何处理好小与大的关系,从而在短的诗章中传达不短的韵味,在小的篇幅中描画大的世界,也就成了当代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知遥在不少诗作中都轻巧地化解了小与大的矛盾,如《白云》《叶子》等,篇幅虽小,余味无穷。自然,以书写“小”事物来折射“大”主题,也可划归小与大的关系之中,知遥的《灰烬》一诗只两行:“他只是用很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失望”,写的很显然是一个小事物——“灰烬”,但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里弱势群体的生存窘境以及对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总而言之,小与大的矛盾冲突,是诗歌创作中恒久存在的一种诗学关系,诗人要想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必须在社会的广度、历史的厚度和哲学的深度上做文章,下工夫。

其次,知遥的诗歌在素淡与深隽的诗学表里关系中找到了恰当的接洽点。知遥的诗歌主要属于口语化写作的一路,口语化写作可以给口语进入诗行大开绿灯,但这并不意味着口语进入诗中就不需要照顾诗歌的深层内蕴,从诗学规则上说,口语尽管可以在诗歌中随意植入,但诗歌的审美韵味丝毫不能因此而受影响,而打折扣。口语一般使诗歌显露出素淡的风格,但诗歌又必须在素淡之中敞现深隽的意旨,传达高妙的风味。而口语因为来自人们的生活用语,往往又不会携带太多的美学能量,这就给口语化写作带来了无形的挑战与压力。如果处理不好素淡与深隽的关系,语言和内涵都很平素和浅淡,没有更多的生命启示,那样的口语化写作就将显得表达失效,并会被人赐予“口水”化写作的标签。如《叶子》一诗:“走在路上/尘土飞扬/我躲开迎面来的车/是为了躲开更大的尘土//我看见那些腾起的土开始弥漫/总得找个地方落脚//我屏住呼吸转过脸去/我要从尘土中过去//一片叶子砸下来/她刚刚离开高处/像一个离家背井的流浪汉/她砸了我一身的土”,在诗中,诗人以极其闲淡的方式来述写在公路上躲避“车”与“尘土”的日常经历,他写叶子掉落在头顶的情形也是司空见惯的,但诗歌的主题却是深刻的,是隽永的,它反映的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这样的诗造语平淡,但意义不凡,是很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的。我总认为,口语化写作易写难工,说它易写,就是只要有点小情绪小感受,就可以采撷一些平常的字句将其敷衍出来,这一点是稍有一些文字功力的人都能做到的;说它难工,就因为口语总是原生态的,相对诗歌写作来说是不纯粹的语言,有许多非审美的杂质,如果诗人没有一个蒸馏和提纯的阶段,没有将那些非诗的语言过滤调,而是随意为之,什么话语都纳入笔端,只要能将意思说清楚,不顾诗歌表达力主简洁凝练的审美特性,那么诗歌最后的成品必定是粗糙的,是达不到必要的美学高度的。在口语化写作中,素淡与深隽的表里要义,一直是一种尴尬的关系,只有将这一矛盾进行有效的化解,口语化写作才能取得创作上的成功。知遥的许多诗歌是妥帖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的,自然也有少数诗作因为没有恰当处理,而流于平淡,缺乏韵味。

再次,知遥的诗歌也在平实与奇崛的审美表现中颇费心机,达到了一定的理想境地。口语化写作是伴随着后新诗潮而出现的一种表达策略,它是当代诗歌为了纠正从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抒情诗到七八十年代的朦胧诗惯于大词、格调奇高的政治化和书面化表达所具有的浮夸和伪饰的流俗而应运而生的。经过第三代诗人大面积的试验,口语化写作在当代诗歌的领地里结出了一定的硕果。这些成果凸显了口语化写作平实可信、和蔼亲切的诗学形象,一时间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然而,“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更加不能容忍平素到底,一览无余的语言表达,它必须于平实中见奇崛,于静谧中孕波澜。知遥的《回到阿克苏》前面几节波澜不惊,平实写来,但最后三节却异峰突起,“我呆在阿克苏的宾馆里/很久以前我的家在这里//像一个被拒之门外的人/热情地呼唤她冷漠的名字//我只能住在宾馆里/住在阿克苏的中心/冰冷而孤寂”,在这里,“家”和“宾馆”的置换,城市“中心”与“冰冷而孤寂”的对举,使诗歌立时具有了千钧之势,令我们内心产生剧烈的摇颤。再如《病》:“母亲急病/高烧不退/我给她量体温/给她喂药//我一直不能忘记/当我走近她/她捂住嘴和鼻子/小声说快走开/别传染你//小时候/我们高烧时/就在母亲的怀里/听她小声说/孩子妈妈和你在一起”,我个人觉得这是知遥诗歌中最感人的一首。整首诗语言平实,写的生活细节也很朴实平常,但通过母亲在两个生命阶段对孩子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将人间真诚而伟大的母爱鲜明地揭示出来。表面上是平实的用语,但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深意却是奇崛而深峻的,这样的诗歌足称优秀之作。

知遥诗歌的审美辩证法远不止上述三种,还有诗形建构的整与散、意象的多与少、语言的庄与谐等等。因为诗人艺术地处理了诗歌表达中的诸多矛盾,他的作品才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因而具有了不平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第9篇

那天去论坛瞎转,收到吴茂华老师发给我的短信,要我去他分管的诗歌版块发诗歌。我去了,我们就这样熟悉了。我后来给他寄了一本诗集,不久,他在我的诗歌后面留言,问收到了他的诗集没有?这令我大吃一惊。三天后,果真收到了他寄出的诗集《凝望乡村》。

吴茂华老师是江苏射阳人,大我四岁,他的经历比我更坎坷。我在他的朋友写的序言中了解到,他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父亲病重,为了生存,他就顶替父亲进了学校食堂做了一个厨工。后来,他娶了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乡下女人,生了一个女儿。但不久,妻子因病又离他而去了。他含辛茹苦,当爸,做妈,照顾患精神病多年的母亲。所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乡村。他在学校和简陋的家之间来回奔波着,这就是他贫瘠的生活,幸好,还有文字来慰藉他。

吴老师在诗集后记中写道,由于母亲是精神病人,生下他之后,他就是母亲的全部,母亲紧紧地守护着他,生怕别人夺走他,不愿意离开他半步。家庭又是那么贫困。所以他最大的可能就是跟村里其他的孩子一样,不去上学,也不认识一个字。可是,他的两个舅舅和外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出半点妥协和让步,强制着把他送进了学校。

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着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衣着破旧的小孩,拿着几本书,走在一个偏僻、贫困的小村子里,走过青青的田埂,坐在一块草地上,安静地望着蓝蓝的天空,望着天空中飞舞的蜻蜓、蝴蝶发呆。他乌黑的眸子充满着孤独、寂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吴老师在诗歌中反复吟唱的长胜村了,是他的童年,是他的梦和所有的美好,也是他苦难的开端......

吴老师的这本诗集,其实取名为《长胜村》是最合适的,里面的大部分诗歌都是以长胜村为背景而写下的。写他的童年,写外婆的纺车和他的童谣,写长胜村的一草一木,每一份美丽、孤独、忧伤的记忆,写长胜村村民的生活,写长胜村走出来的一部分人的命运,写长胜村的传说,写长胜村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的现状和反思......

长胜村就是他美丽得忧伤的诗歌。他的父亲一生都穿着很破烂,后来,竟然不习惯穿新衣了,他在怀念父亲的诗歌中写道:“一个人,一生热爱破烂/ 在内心用破烂的价值对抗完美/ 而那双会创造的粗手掌/ 长期被他的儿女/ 像对一堆破烂一样/ 忽视了”(《破烂》)。

长胜村里主产棉花,棉花就是村民一年的命根子,他在《棉花》中写道:“那瓶农药/ 杀死了越来越多的棉铃虫/ 却敌不过一句流言蜚语/ 让一朵叫王桂兰的棉花开在了阴间”。诗人的心里升起了无助和伤感,美丽的忧伤。读后,让我的心也变得很疼很痛。

他写长胜村的芦花纷纷,“所有的花次第开放/ 唯有芦花陪伴着腊月/ 覆盖深深庭院与整个冬天/ 从河边种田回家/ 见到芦花,如遇亲人”(《芦花》)。我仿佛也站在了孤独、寂寞和伤感的长胜村里,看着纷飞的芦花,一如漫天的雪花和那些残梦。

他在《醒来》中写他的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他像一个古代赶考的秀才,离开长胜村,费劲千辛万苦,来到了京城,考取了状元,还被招为了驸马,却面临着:是一起腐败,还是洁身自好被赶出吏部的选择。他在结尾中写道:“在我醒来之前/ 望着沾血带泪的经文/ 身体开始变轻,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仅能像那些农民中的优秀人物/ 在天黑上床之前/ 喜欢认真想一想/ 在下一个季节里该怎样种好庄稼”。是呀,朴实的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个浮躁的,把良知都当做了商品的社会?是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最后一分良知和清醒?

他写祖母,“祖母缄默/ 望着新织好的布/ 像望着刚出生的父亲/ 弯曲的身体与纺车/ 形成另一个圆/ 把扭曲的布拉直/ 祖母在一块布里/ 看到了那是香火延续下来的祖国”(《织布》)。

他写长胜村村民心中无数衣锦还乡的故事,这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他写道:“若干年后/ 我去地里割草/ 不时地抬起酸痛的腰背/ 望着高高的天,飘飘的云/ 喜欢低头想着一些熟悉的朝代/ 衣锦还乡的故事”(《衣锦还乡》)。

他在《长坝》中写了一个生意失败的长胜村的童年朋友的穷迫潦倒的现状。“我不禁又憋了那街名/ 长坝呀长坝/ 感谢你肯收留我一个生意失败的朋友”,令人心酸动容。

《背井离乡》中,他写了无数没有文化的外出务工,靠出卖体力的村民们内心的惶恐、惶惑和不安,“北方吹过时来年的春天/ 孩子呀,在村里小学要好好读书/ 女人啊,在家里要好好过日子/ 别指望在外面能发财/ 这些沾着血汗的钱/ 仅能养家糊口/ 养活你们”,看得我心酸,眼角湿润。

在《这几年》里,他写了一个外出打工创业的青年,想完全融入城里的生活,一次家都没回,却还是融不进这个城市,因为他们的根在长胜。“这几年,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了多少事情/ 秋天万物繁华/ 而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 心中总有一种两手空空的感觉”。

吴老师的这本诗集里,还专门收录了两首直接以《长胜村》命名的组诗。第一组《长胜村》是以民谣的风格来写的,描写了长胜村的村民生活。“又有年轻人在月黑风高时不辞而别/ 混出人杰,衣锦还乡好见家长父老/ 混的不尽人意者,在一言难尽的外省/ 隔山隔水,与长胜村隔皮不隔肉/ 也许就永远不回来了!让他们在梦中还乡”。其实,这样出走的不仅仅是长胜村的人,还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场大雪过后,又有长辈升天享福/ 办过丧事后,就盼着暖和天气/ 倚着南墙晒太阳,顺便谈谈村外的事情”,多么沧桑的场景呀!“在外省,我要说出一个/ 让你们感到陌生的地名/ 长胜村,是幸福的粮仓/ 我只能是一粒等待颗粒归仓的种子”,是呀,这也是我面对故乡的感觉。“昨夜,风继续吹/ 它可能路过神的寓所/ 风为什么会把一个穷人的帽子/ 越刮越远”,就像是一首俄罗斯的美丽而忧伤的民谣,吹在我的脸上。“风继续吹/ 就像习惯/ 来年春天/ 又要苏醒”,但愿这个古老、纯朴、沧桑的长胜村在吴老师的诗歌中,在来年春天又一次苏醒。

在第二组《长胜村》的组诗中,吴老师写了长胜村一个个零碎的画面,用他一贯舒缓,骨子里却带着忧伤得疼痛的笔触来解读长胜村的那些片段。“一九六零年的春天/ 只有小孩子/ 敢说/ ‘我饿’”,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呀?“多少好人家的花骨朵/ 在婚姻的藤蔓上/ 等待着枯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痛?“多少田亩绝收/ 多少颗心/ 变得倔强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辛的生活呀?“吃过端午粽/ 才把寒衣送// 又有几个老人/ 熬活过来了”,这就是人生,那些过程?“一个贞烈的女子在人间/ 仅活了二十八年// 吃斋念佛的长辈/ 又一次开始怀疑/ 长胜村的风水”,是风水,还是命运?还是对它们的抗争?“从祠堂里出来,亲人们露出/ 相仿的浅笑。秘而不宣”,一种新的希望呀!“南来北往的船呀/ 该托那一只/ 运走我的嫁妆”,还有一代代长胜村人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吴老师说:“长胜村是我的根系,对于三代单传的外来户来说,我家不可能根深叶茂。”“我只能记着零星的隐蔽的乡亲们的爱!尽量用诗歌的触角进入长胜村,为我的灵魂再建一座长胜村,但远远没有深入。我一次次写下长胜村,对埋我衣胞之地心生感激之情和歉意。面对长胜村,就像我无限热爱的诗人海子面对着麦地的情意,命中注定,此生偿还不了。”

第10篇

1月17日,余秀华在电脑上查看博客上的网友评论。这位湖北诗人的很多作品,几乎是一夜之间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新华社发

在很多书籍里,余秀华都会写下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新京报记者 伍勤 摄

连日接待官员和媒体,让余秀华略显疲惫。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人物简介

余秀华,女,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2009年开始写诗,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经过墓园》、《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后,她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赞叹她诗歌里的文字质朴滚烫、直击人心、有力量。

她在现实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

余秀华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会是一首关于爱情和肉体的诗。

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

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她会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在余秀华看来,一切的喧嚣都会过去。

她依然会像自己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

而她“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格格不入的农民

横店是湖北中部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在余秀华的笔下充满诗意。她描写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但当被问到家乡对她的意义时,她丢出一句“鬼地方!”

为什么这个名字总出现在你的诗里?

余秀华几乎没有停顿,“因为这个词简单、好用,就跟‘爱情’、‘春天’一样”。

因为疾病,余秀华说话有些口齿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让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夸张。但她思维非常快,话说得直而且冲。

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她自己。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

“她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余秀华的小姨说。在她看来,余秀华脾气古怪,思维跟别人不一样。她在村里跟谁都不怎么熟,也说不上什么话。

母亲说余秀华脾气坏,爱和别人吵架,在村里没什么朋友。余秀华说过,她不甘心于命运,但她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她和朋友说起自己爱骂人,因为自己爱说真话。

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

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让她感到伤心。

每天上午是她的看书时间。她最喜欢的书是《悲惨世界》,喜欢那本书中的一切——语言、结构、思想,“那种对人性的刻画,真是好!”

她爱读诗,房间的诗集里,几乎每页都有她随手写下的感受和批注。

午后,她会花很多时间去写作,她的手不灵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着键盘,把诗的一字一句录进电脑里。

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她每天都在打电话,不知道跟谁打,一聊好几个小时,有人来买东西她也不搭理”。有一个月电话费花了174块钱。

除了看书,下象棋最让余秀华快乐。她象棋下得好,提起和村里人下棋,她总是笑,“他们老悔棋,就是不让我悔”。徐建国是荆州着名的棋手,在他看来余秀华的象棋水平在县级可以排到前十。他说她下棋“犀利、灵活有力量”,喜欢进攻,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棋风和她文风一样”。

脑瘫者的远方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在诗里,她说“说出身体的残缺如牙齿说牙痛一样多余”。

远方对她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曾经尝试过离开这个小村庄。

2012年,余秀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温州一家为残疾人办的厂子打工。那一个月里,她仍然在写诗,晚上把诗读给工友听,“但他们都是木头”,余秀华说。

只一个月,她就回了家,她说因为周围的人太世俗,父母说因为女儿手脚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

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

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北京。后来她在博客里写下北京之行略记。

她提到了照顾她的诗友,感慨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里朗诵自己的诗歌:这是我额外的收获,我更愿意说它是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我的一次美意。

这开敞让她感激。

但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

无法远行的日子里,余秀华的“远方”寄托于信纸和网络。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给《钟祥日报》,一投即中。

母亲说她从初中就有了远方的笔友,后来又有了很多网友。很多人从外地来看她。她也会去钟祥或是荆门会网友。

钟祥论坛上留下了她许多印迹,从2009年开始,她陆续发了很多诗歌帖。从最早发帖开始,她的诗就赢得了很多赞美。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

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励。说到这儿,余秀华流露出一点感伤,“时间会改变一切,不会一直是这样的。”

有一阵子,余秀华把所有的诗歌群都退了,因为和别人吵架。“因为看得过重,反而更容易吵架、容易伤心。”

余秀华被网友伤害过,一次一个网友约她见面,对方远远见到她真人,就掉头走了。

诗友老井回忆和余秀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之前知道她是个脑瘫患者,但没有细想过,见了面,老井被余秀华行动和语言的吃力“震撼”了。

老井说余秀华是个苦命的天才。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时常在网上得罪人。有些网友攻击她的作品,她喜欢反击,老井劝她假装看不见,她做不到。

这是她自己。

余秀华说,这世上有抵达得了的远方和抵达不了的远方。如今,她仍然在那个叫横店的村庄,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读书、写作。

女人的爱情

她没想到是一首爱情诗让她走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面有肉体,有爱情和远方。

她对这首诗并不是很满意,“那首诗里有些辞藻用得太大了,不够克制。写诗的时候不能自亲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离。”

对丈夫,她似乎

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 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

余秀华年轻时曾担心丈夫会跑掉。在余秀华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计较,两人经常吵架。吵完架丈夫也离家出走过,余秀华又把他追了回来。

“现在真是后悔,干吗追他回来?”余秀华说,20年,这段婚姻太累了。

“爱情?有个屁爱情!”有人提到这个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

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说,结婚后,女婿一直在荆门市做建筑工人,偶尔回家,孩子两岁后,两人就开始争吵不断。

三年前,因为在荆门讨不到工钱,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过年回来。“不喝酒的时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气稍微暴了点,话多,秀华就嫌烦。”

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

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

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

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

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她想给他打电话,说说湖北的高粱酒,说说一个农妇醉酒之后,在大门口拉下裤子解手,说她心里的血都被尿了出来,说她拦住过路的人喊他的名字”。

对于这首诗是否有所指,她说忘了。

关于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余秀华有点躲闪。她承认,自己写的爱情诗,她在内心都是经历过了这些过程。但具体的“我不能告诉你”。

她只是说,爱情像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下辈子,希望有个人在她19或20岁时走进她心里,因为那个年纪像花一样。

女儿与母亲

提起父亲的时候,余秀华褪去了她的防备。

余秀华和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父亲在家人中最理解她。

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她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

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

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

余秀华上初中时,弟弟总骑一辆28车载着姐姐上学,她身体不协调,在后座上总是坐不稳,弟弟骑起来就会特别艰难,有时候很恼火,对她不耐烦。说到这,父亲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觉心酸”。

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

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

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

小伙子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余秀华的世界里,儿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她不止一次说,“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儿子。”

用余秀华的话说,他们母子之间是没大没小、无话不谈的。她偶尔在QQ空间中发牢骚“我今天想×××(某个男人的名字)了”,儿子还会跑去点赞。她也屡次试探,想要挖出儿子的感情生活。

余秀华的朋友圈里除了诗歌外,偶尔也记录着和儿子的互动。今年元旦,她送了儿子一条蚯蚓,儿子一头雾水。她解释,“蚯蚓是用来钓鱼的呀,送你蚯蚓,是要你去钓到一条美人鱼!”

“我不知道儿子有没有读过我的诗,如果读了应该会不好意思吧。”余秀华笑了。

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喧嚣与沉默

余秀华不期然的就火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被强行赋予的标签。

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她说自己不是天才。

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她也不愿意去回答。

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余秀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所谓”。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赏。“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只能为自己写。”

但她对诗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觉上,也有着系统化的反思,她经常修改自己的诗。“沈浩波也许说得对,我的艺术性还不够。”

她觉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境界,要不断突破自己。

她读诗的时候不只是凭着感觉读,她会把每首诗读透,仔细读、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诗的意象中。在她口中,她的诗是发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体验,以及这其中生发出的想象。

海子也曾让她不能自拔,现在能够批判地看了。她曾在贴吧里贴过一组献给海子的诗,叫做《为海子而哭》,里面写道,“我遇见了披头散发的你/我遇见了口吐火焰的你”。而现在,她可以更批判地看海子的诗了,“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太抒情了”。

在余秀华爆红后的几天里,她家的院子挤满了采访的记者、摄像,出版社编辑,还有慰问的领导。面对喧嚣,她在朋友圈里说,“对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呵呵,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她几次对记者提到,“诗是很安静、很私人的,不该经受这样的炒作。”

她对诗充满了敬意。《摇摇晃晃在人间》几乎是她对诗的告白。

第11篇

一、诗歌课堂教学审美缺失的现象

1.偏重解析,缺乏体悟空间

诗歌教学需要教师以点带面,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对作家特点、作品风格等材料广泛涉猎,才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感触和理解。但受诗歌选材、课时安排和知识传授目的限制,目前的诗歌课堂教学仍然较多地着眼于语言要素和知识要素,偏重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解析,忽视诗歌中更为重要的思维要素和情感要素。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课堂教学难以给学生留出文学欣赏的空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我体悟;另一方面,对诗歌作品的解析往往引导学生形成了一致的知识认知,无形中替代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解读。

2.偏重应试技巧,忽视知识运用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功利性倾向明显,教给学生的不是怎样去领略美、鉴赏美,而是怎样去猜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去操练答题技巧。这完全违背了诗歌讲究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固有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诗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对诗歌知识的运用往往是空白的。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诗歌教学审美内涵

诗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领略诗意、陶冶性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线教师强烈的备考意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其成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还原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诗歌教学审美性的不可替代的平台。对课堂教学中难以安排的内容和设计,教师就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营造出自我体悟的空间。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在鉴赏、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情与美,真正走进诗歌的审美世界。

李泽厚先生把审美的情感本体区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1]“悦耳悦目”是美感的基本层次;“悦心悦意”,表明美感的愉悦可以通过耳目走向心灵,通过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远的东西,领悟到无限的内容;“悦志悦神”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感受,一般要在对人的意志、性情进行陶冶和培育的基础上实现。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诵读体悟、品读鉴赏、研读应用等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开发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才能给学生留出一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空间,提升诗歌教学的审美内涵。

在粤教版教材中,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三模块中,而现代诗歌只被安排在必修二模块中。在实际教学中,受一个学期只能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容量所限,诗歌教学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诗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广州铁一中学高中语文科进行了诗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运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融为一体,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情感家园,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1.诵读体悟,以悦其耳――“诗意的微醺”

读、诵、吟、唱是我国古代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毛诗序•关雎》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2]诗歌在其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诗歌吟唱的这一特质,情与声密不可分。人们在“吟咏”中才能发挥创意,在“一唱三叹”中才能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3]“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4]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准确表现出诗歌的韵律,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出诗歌丰厚的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文的神韵,为欣赏、品味诗歌之美做好准备。

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5]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与听众一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在诗意浓厚的氛围中与诗人同悲共喜,受到情感的醺染。一次成功的诗歌朗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醺染,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增强诗歌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妨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展诗歌的声情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为学生举办“朗诵与情感表达”专题讲座,让学生练习朗诵的技巧;让学生收听、收看中央台名家名篇的朗诵,在视听结合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配合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情感体验”的主题,设计“诗歌朗诵活动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音质,选取表现悲欢离合之情的中外古典诗歌名篇来进行配乐朗诵。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朗诵技巧,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自信,提升审美品位。

2.品读鉴赏,以悦其心――“我为诗歌写批语”

反复诵读是诗歌鉴赏的开端。然而,只重“读”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学生需要经过反复体味、理解、评析,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读”关注的是诗歌的音韵,凸显的是对诗歌的直观感受和整体感知;而“品”关注的是诗歌的形象,目的是让静态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让读者深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意蕴美。

品读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开展开放式诗歌品读活动――“我为诗歌写批语”,让学生自选诗歌进行赏析,采用眉批和总批等形式,为诗歌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也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诗人”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收集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轶事以及最富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点评。教师可鼓励学生制成课件,与同学交流共享。以上这些活动不同于抽象的诗歌鉴赏理论讲座,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教师只有将抽象的鉴赏理论转化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才算真正达到了陶冶性情和涵养心灵的目的。

实践表明,学生在这些品读活动中,不但会将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过程之中,自主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无疑会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会相互交流,不断唤醒自我,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3.研读应用,以悦其行――“少年情怀都是诗”

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的目标。诗歌创作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但意味着读者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感悟,意味着对诗歌知识的综合关注,更意味着读者调动自我经历、情感经历的诉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妨设计、开展诗歌创作、改写、结集的系列活动。

(1)创作诗歌。广铁一中的高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少年情怀都是诗”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中,教师力求通过自选照片、播放影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学生以前学过一些讴歌母爱、亲情的诗篇,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之情,陈老师一步步地创设出诗歌写作情境。她先让学生欣赏了罗大佑的视频歌曲《母亲》,让学生关注歌曲中表现母爱的生活细节。乐曲深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对母爱的感受与思考中。紧接着,陈老师又播放了曾感动过无数观众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一段视频,当学生们看到影片中的母亲为给儿子小强祈福而一路磕头到庙门的镜头时,很多学生被母爱的伟大所深深打动,流下了眼泪。看到创设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陈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的故事,与大家分享母亲对孩子的付出与关爱,很多学生描述了感人的母爱细节。

有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幼年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因家族生意破产,爸爸长期在外躲债,只有母亲陪伴自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被刺耳的电话铃声吵醒,妈妈一个人在客厅压低哭声向讨债人求情。但每当他问及此事时,妈妈总是装成没事人一般,不愿给自己增添一丝惊恐。事隔多年,他总忘不了那刺耳的电话铃声和母亲压抑的抽泣,总忘不了母亲那看似坚毅的表情和躲躲闪闪、忧愁无奈的眼神。他说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也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坚强和隐忍。

学生有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样的时机,陈老师要求学生以“动情一刻”为话题,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自己对母爱的感受一气呵成写成诗句。有位学生满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小诗《轻轻》。

轻轻地/妈妈在为我准备早餐/挥舞锅铲,没有一丝声响/因为我仍恬然在甜蜜梦乡

轻轻地/妈妈在洗洗涮涮/擦窗拖地,没有水声的流淌/因为我还搏杀在题海战场

轻轻地/妈妈在看无声电影/情感起伏,没有声音的喧闹/因为我已安睡在柔软小床

轻轻地/妈妈悄然入睡/窗外/月光明亮,垂柳拂扬,花儿飘香

这位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构思出这首小诗,真实地再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朴实而深情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激,这与陈老师想方设法地创设诗作情境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一些生活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创作诗歌,会让学生容易落笔和获得成功满足。

(2)修改润色。在诗歌创作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做到了“情真”,但在语言的凝练和诗意的淳厚上大多显得拙劣稚嫩。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抒情性、凝练性、音乐性和形象性等特点的理解。陈老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按照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对本组同学的诗歌加以修改,并在修改后说明修改理由。这种修改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使学生懂得了,诗歌不仅应追求情感美,还应追求语言美。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修改习惯的养成会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一位学生对比自己改前改后的情况,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樱花》(修改前)

就在樱花盛开的那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昨天/渐渐有了对你的思念/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就在樱花飞舞的那天/我终于来到今天/把你留在了过去/留在了从前

就在樱花落下的那天/我想到了明天/但我只想回到从前/永远永远

《樱花飞舞的瞬间》(修改后)

樱花盛开的那天/是我温暖而又遥远的昨天/细细品味对你的思念/忘却了泪花晶莹的双眼

樱花飞舞的那天/我终于徘徊到了今天/悄悄地把你留在了原点/留下了过往/留下了从前

樱花凋零的那天/我不再彷徨/明天那多彩而又深邃的天空/是我曾经渴望的灿烂的容颜

(3)结集成册。教师引导学生将创作的诗歌结成诗集,在班级和年级之间进行展示交流,并把其中优秀的诗歌向一些文学刊物推荐。这既可以让学生留下永久而美好的记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登诵,以悦其意――“情韵风扬”

经过以上一系列诗歌诵读、评写活动,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心得和感受,对诗歌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广铁一中高中语文组教师配合学校文化节,组织了一次百人诗歌大型朗诵会――“情韵风扬”。整个活动以情韵为主线,朗诵内容包括表现酽酽亲情、醇醇友情、绵绵爱情、拳拳家国情四个主题,上起先秦下至现代的26首经典诗篇。学生以领诵、分诵、齐诵、配乐朗诵、伴舞朗诵等不同方式参与其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感受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从经典诗歌中体悟了中华文明的情韵。

朗诵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参加朗诵活动的王晓湘同学说:“参加这次活动,我萌发了许多梦想。诗歌的海洋是博大的,令人向往。我要放飞梦想,在诗歌海洋中徜徉!”铁一中学的语文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获得了诗歌学习的快乐和兴趣,还培养了文学鉴赏的能力,提升了文学审美的品位;同时,这种新的语文学习形式又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歌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心诗韵,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沟通了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日常生活,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第12篇

   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在这个短暂的寒假里,尽管我有许多要做的是,但我还是抽出了很多时间来读书。我读了《繁星、春水》、《名人传》等长知识的书。在这些是书里我最喜爱的还是《繁星;春水》,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冰心写出了自己对母亲所有的思念和爱。还有冰心的《繁星春水》的体裁是诗歌。要知道我是最喜欢实歌的了!

  冰心写的这200多首诗歌里,充分表现了除了冰心对母亲随时随地的感情与回忆。在冰心看来,母爱是无比博大无边的,伟大无穷的。就像这首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射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卓这是用了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自己比作鸟儿,把母亲比作鸟巢。是啊,这种比喻真是太恰当了!

  我读着渎着看见这样一首诗:“阳光穿进石缝里,和极小的刺果说: “ 借我力量伸出头来罢,解放了你幽因的自己!”树干儿穿出来了,坚固的磐石,裂成两半了。”这首诗虽人语句婉转,但在字里行间中写出了对于困难要努力克服,要对未来抱着必胜的信念,只有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为你打开,才能更好的去面对未来。看完这首诗我就想起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在做数学练习题时,我遇到了多道难题,怎麽想也做不出来,于是我就急了,把所有的书和本子都扔到了地上,当时我真是气急败坏,以致马自己是笨蛋。真时妈妈州了进来,看看趴在床上了哭得我,又看了看地上的书和本。走到平我面前对我说:“孩子你怎麽这麽没有耐心呢?甘什麽事都要耐心、认真,怎麽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呢?你要敢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这地上的书和本你就看着办吧!”说完妈妈就走了,留下不知所措的我,我坐起来仔细想了想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把地上的书和本都捡了起来,耐心、认真的又作了一遍,这一回我真的把所有的题都攻破了。看来妈妈说的真太有哲理性了!

  读完了冰心写的《繁星;春水》我得到许多启示。让我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繁星;春水》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啊!

  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与《飞鸟集》的风格不同的是,泰戈尔语言有印度本土的风味,更有一种寓言的韵味,而冰心的则更带有她个人的风格,语言更加清丽,给人一种近乎透明的感觉,仿佛是她将自己全部的爱与关怀都倾注在了这几行诗中,读泰戈尔的文字时,我觉得周围的世界都成了棕色和红色,大概是因为那股特有的语言和民族风;而读冰心的诗时,我仿佛来到了一个蓝色的地带,也许是轻盈的天空,也许是平静的海底,总之与泰戈尔那深红色的视觉感受相比,似乎更显淡雅。

  冰心的语言含蓄,因为她貌似什么都没有说;深刻,因为她道破了一切都是爱。这里面的内容是宽泛的:她爱青年,所以她提醒少年努力学习,珍惜青春,展望未来;她爱社会,所以她写道要“解放思想,反抗斗争。”她爱生活,所以才写“要迎接生活的风浪”;她爱整个人类,所以才同情弱者,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意义而时迷惘,时奋发。对父母之爱、童年与故乡欢乐的回忆也凝结了她赤诚的爱。她对万物都怀着一颗感性的心,都用心爱,发现爱……这难道不正是一种博爱吗?

  想到这里,我不觉感动了。这么伟大的胸怀,包容万物,爱整个世界,这么美好的内心,这么高雅的情操,只能使我为爱而感动。

  最新《繁星春水》读后感

  我读过了《繁星春水》一书,我知道了冰心写的诗十分优美,大都表现对于母爱,童真的描写,歌颂和对于大自然的赞美,都是“爱的哲学”的具体表现。

  《繁星春水》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在冰心的笔下,母爱是最值得赞颂的博大无私,至高无上的人类情感,它是生命的源泉、美的极致和人生的港湾。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件事物是完全相同的,只有母爱是永恒一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