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专题设计与研究

专题设计与研究

时间:2023-05-29 17:4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题设计与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专题设计与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专题研讨课;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35-02

一、引言

与传统课堂型教学不同,专题研讨课(英文为seminar)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形式[1]。专题研讨课的开设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面向具体专题,通常融合课堂讨论、讲台授课、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其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教学形式不同,专题研讨课的形式更加灵活,师生互动更加深入,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更深。因此专题研讨课在鼓励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交流和组织能力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二、国内外现状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研究生教育中,专题研讨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以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为例,开设了包括Geog 224: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Geog 275:Seminar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eog 279: Seminar in Geostatistics等多门专题研讨课。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各领域的知名教授组织授课,为学生开展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专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作用。这种灵活的讨论方式在实际教学效果上却往往比课堂授课更好。专题研讨课并不像基础必修课那样,需要指定教材,执行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并实现相对稳定的考核目标。基本上专题研讨课安排讨论某个领域的最新前沿,因此每年的课程内容都与上一年度的有较大的变化。课程具体安排都是由主讲教授来灵活制定,内容的时效性和重要性因此较好。其次,专题研讨课通常以阅读研究论文为主,少量涉及一定的教材,这样不仅保证了讨论问题的现势性,还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观点,培养他们辨识阅读和思维能力。专题研讨课与传统课堂授课教学不同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每次课由一位或一组学生来组织讨论,这样学生在某种形式上“被迫”对该次课程的讨论议题需要提前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工作,才能在课堂上较好地引导和组织讨论。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从而可以有效碰撞,有助于师生纠正以前错误的观点、产生新的研究思想,同时培养学生交流和协作研究的能力。

与欧美大学研究生教学相比,国内的研究生教学普遍依赖于课堂授课形式。虽然目前许多学科已经开始探索如何采用专题研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2,3],但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学科,专题研讨课的探索还相对较少。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下,学生的听课、上课和作业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体现在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许多课程为了照顾部分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较多地重复了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总体上教学安排较为成就,缺乏更加贴近学科前沿的介绍和讨论;另一方面,课堂授课形式缺乏师生互动,学生不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难以保持。

三、专题研讨课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应该基本都学习过有关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计算机程序设计、遥感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生阶段,专题研讨课就需要相应地提高深度,选择具体的专题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招收的研究生质量差异较大,如果在一年级就安排专题研讨课,部分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因此,专题研讨课建议安排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选课学生规模。通常面向较广专题,可能吸引较多的研究生选修。如果是交通地理这样较为具体的题目,可能选修的学生较少。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组织讨论,每个学生都可能在课堂中参与发言,学生数量不应超过20人。同样,为了保证一定数量的交流,学生数量也不应该少于5人。实践表明,8~15人左右可以取得较好的讨论效果。

课程的专题选择方面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应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对专题讨论的掌控,提高讨论的专业水平。第二,专题应该是结合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基础上选取,否则学生将无法跟上讨论的进展。如在修完电子地图可视化工程后,相应地开设地理可视化中的空间认知方法专题研讨课,让学生深入学习最新的地学可视化技术,鼓励他们设计符合人类空间认知原则的地理可视化方法,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课程设计方法。

课程的组织方面,第一次课可以由教师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目标和安排,帮助选修的学生确定是否选课。此后的课程则可按照具体议题,每次安排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课的实际授课和组织。教师应该提前两周左右指定阅读材料,并安排主持讨论的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讨论的主持与组织,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教学的过程,增进师生理解。如果涉及较为复杂的方法,则应让学生在课堂先进行初步的介绍,然后让负责学生引导讨论,教师则负责总结和建议。课程的后半段,也可以让学生建议讨论的议题,进行开放的探讨。课程最后应该就学生自己组织的议题让其完成一项开发任务或专题论文。

四、专题研讨课实施与管理

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理工科学生课堂发言非常被动,交流的气氛较弱。因此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关键是要摆脱传统课堂中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和记录笔记的形式。这可以从课堂环境的转换做起,即尽量选用圆桌式等面对面的课堂环境。通过隐藏讲台这一教师的权威形式,提高学生发言的自信。教师在实际讨论中,需要鼓励学生的发言与讨论,从正面语言上肯定学生的参与,同时对发言积极和讨论深入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激发学生深入探讨专题问题的热情。要特别注意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并给予他们专门的发言机会。

在教学资料的准备上,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前发放教学大纲。提前让学生知晓课程包含的内容、需要阅读的资料、组织安排的次序等。可以让选修的学生及时确定是否选课,同时还能让相关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或提出建议。指定阅读的资料建议难易适中,并具有较好的时效性。阅读资料应该包含必读和选读两个部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扩展知识面。从教学实践来看,每周的必读阅读量控制在2~3篇外文文献,总阅读量在20页左右比较合适。在教学大纲中,还可以提前安排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并准备,有利于提高课堂讨论水平。

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是把握课堂教学方向的关键。在每次课程的开始,应由教师首先对需要讨论的议题进行初步的背景介绍,梳理与前次讨论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议题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教师应避免过多打断学生的讨论,但是在冷场的时候,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进行总结发言,或转换到下个议题。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本次讨论的进展进行简短总结。对于课堂中争论处理,教师应及时介入,让争论朝着逻辑和理性的角度发展,而不可任之发展为争吵。

图1描述了专题研讨课设计、实施的流程,这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的循环改进过程。通过与最新科研前沿的融合,体现了教学相长、教学研究互相促进的目的。

五、小结

专题研讨课对促进学生加强专业素养的学习、提高学生研究兴趣和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都有较多的帮助。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实际教学来逐步推广这种教学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BILLINGS J,FITZGERALD,J. Dialogic discussion and the siddharth seminar [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2,39(4):907-941.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专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72-02

一、高职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1.毕业设计时间短、毕业课题不合理。一方面:时间短。在高职院校,第六学期一般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无疑只能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完成最后学期的课程学习与考试测试,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也就大约5~7周,在这紧凑的时间内确定方案、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对于绝大多数的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已成为一种奢望,所以一般学生选课题完,指导教师都会督促学生查资料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奢求学生一定要做出实物。另一方面:毕业课题设置不合理:课题缺乏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作几届,多年一贯制。同时存在着一个老师带多个学生,一个课题多名学生做,多达10人数,不可避免造成学生毕业论文存在内容严重雷同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拷贝上届学长的毕业论文,使毕业设计停留在形式上。

2.毕业设计资源紧张。当前随着高职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而大部分院校教育资源并未按相应的比例增加,尤其是民办高职、中职升格院校尤为严重。毕业设计场地、电子制作调试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一届数班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同时,在毕业设计中要时常用到电脑,而大多数学生没有电脑,一方面争着借同学电脑,而有电脑的同学也只是少数;再者,去网吧上机,没有office软件,相关毕业设计所需的软件更是没有;最后,在学校机房上机,大多数情况下是要跟全学院排队争电脑上机的,而且机房开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正常教学时期是不开发的。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停留在查找资料、撰写论文等文档处理层面,对实际电路制作、调试和试制样机等关键能力的锻炼并没有得到体现。

3.毕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时间上,毕业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而后半学期大多数学生会积极寻找实习企业单位,为后续顶岗实习以至毕业就业作好准备。而找到实习企业的学生,大多数企业要求学生能马上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试用。而这样势必带来了学生无心认真对待毕业设计,一些学生原先从网络找到的相关材料,大量的使用“ctrl+c”“ctrl+v”复制到毕业论文中,对拷贝的内容不进行任何分析、消化和整理。另一方面:选题上,由于师生一对多的现象,且毕业设计课题的一贯性、雷同性,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同课题组中别的同学能做出来,到最后把别人的拷贝一下总能混过去的。剽窃抄袭、急功近利的不正学风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设计的效果,同时这些不认真对待和拷贝的同学在毕业口头答辩时一问三不知。这样的毕业设计完全偏离了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专题研究

电子类高职学生在就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会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称之为毕业专题研究(专研)。专研是在部分教学课程尚未结束,正在实施教学的同时进行的,课余时间无疑成为学生专研的主要时间。毕业专题研究时间安排表参见表1。为期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很显然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毕业课题的方案确定、试制样机、撰写论文和答辩;同时对于有限的毕业设计资源亦可采取分时、分组的有效利用,避免争抢现象。毕业专题研究通过学生自行组队,自行寻找指导老师,自行选择想要研究的题目或领域。

1.毕业专题研究目标。毕业专题研究目标在于以专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制作、实验调试及检验等过程,了解电子产品开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与独立设计的能力,毕业专题研究过程中大部分工作和问题由全组同学通力合作完成与解决,这是一次自我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突显团队合作的精神,而这期中指导老师则扮演协助、指导的角色。①培养学生信息资料查询综合处理的能力。②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收集的资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训练学生自我规划和质量控制的能力。⑤训练学生研究报告撰写与口头答辩的能力

2.毕业专题实施步骤。①选择专题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参照经验的,一般会出现学生特意加大课题涵盖范围,这样就可以收集到足够参考资料,但一旦着手去做,却变得无法集中到问题的关键上。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适当的课题,并提供先期参考资料、案例,同时要求学生应该结合自己已具备的知识,以符合实际为最终目的,仔细推敲。②收集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收集、筛选的工作量和耗时通常会被学生所低估,对于信息搜索渠道学生也仅限于图书馆、百度和GOOGLE等常规搜索,这就给课题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困难。故指导教师在信息收集阶段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指导,如给予直接的资源、参考信息科技期刊和专业论坛访问等。③共同研究讨论。在进行课题分析、研究讨论及思维创意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迷失在所收集的参考资料里,因为他们发现分析、总结所收集的材料比专题需求还要复杂。这就需要专题研究团队的表现,小组成员必须相互激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此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组织材料、从旁观察并协助,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工的技巧。④试制作和修正。经过专题研究团队的研究讨论,拟定实现课题的方法与步骤,并进行实际制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则及时开展讨论并修正方案,以期趋于理想。⑤成果作品展示。成果包括简报资料、书面报告、考核的成效、上台报告及研究发现的结论等,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皆是评价学生能力和参与程度的表现。

3.毕业专题实施流程(见图1)。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的背景,知道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主题的制订,并能提供资料收集的途经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学生面对挫折困难时,才能符合专题研究的教学需要,顺利完成整个专题研究的教学任务。毕业专题研究流程参见图1。

高职学校专题研究流程方面,大致包含以下项目:①学生S型分组。毕业专题研究学生分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先抱团组成一对,而对于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同学可能没有团队可以接纳,自身组团又存在信心缺失的现象。而在现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环境里,工作者是没有办法依自己喜好选择同事,故必须转变学生在社交活动环境下的团队经验,须在仿真的工作环境压力下组团。因此,毕业专题研究以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写作能力两个重要向量分组,将学生S型常态分组,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年的毕业专题研究这样的长时间人际互动来体会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②确定专题题目。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工作内容极少有可能是依个人兴趣而作,多数为企业主管制定的。因此多数毕业专题课题应经由教师团队讨论后决定,按照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的原则,内容为真实或仿真情境中的问题,同时必须合乎毕业设计培养目标,并且具有延拓性,可以让多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参与。③掌控与检查进度。在毕业专研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经常地、定期地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定期的进度报告可以掌控专研进程,同时还在各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有时借助他组的想法,可能会启发出更多的思路,从而产生重大的突破。

实践证明,毕业专题研究是每个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职场的战前演练,是适应期的提前,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提出的毕业专题研究,有效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和探讨,为提高高职毕业专题研究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1).

[2]Chun-Hung Lee.简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EB/OL]. [2009-5-25].省略pc.gov.tw/public/ufile/b073ad6fdded4812420f1

61589af65ed.pdf.

第3篇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专题资源网站建设背景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其中,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倡:“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各地要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探索、实验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而专题资源网站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环境,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基于专题资源网站的协作学习符合当前新课标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发展现状

专题学习网站是中国国情下的专有名词,是立足于国内现实的一种提法,在国外没有对等的名词。但是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正在研究的专题教学、网络专题教学与此非常相似。[2]因为国外对协作学习的研究比较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支撑平台。笔者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采用“标准检索”,具体日期从2001年1月1日到2011年12月31日,输入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共检索到647篇文献,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领域不断增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图1 国内专题学习网站文献发表年度分类汇总

(三)自主-协作学习理论的提出

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3]随着普通高中教育的不断升温,高中学生生源质量的不均衡摆在教师面前,而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促进后进生学习方面成绩显著。Zimmerman指出,自主学习策略能够解释近80%的成绩变异,经过20多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确能够改善那些智力、遗传、家庭处境等不利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4]因此,改革中学信息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融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将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资源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系统。它通过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协作学习交流工具和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而使学习者自己选择和确定学习、分析并选择资料,应用知识和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偏向于资源,所以,题为专题资源网站。下面以笔者设计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桥’通世界”——网站实现》为例,具体阐述信息技术专题资源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一)专题内容的确定

笔者根据扬州水乡桥多的特点确定《“‘桥’通世界”——网站实现》专题资源网站的主题(主页界面如图2所示)。本专题资源网站共分九个栏目:示范区、任务厅、素材区、知识窗、教程苑、软件站、作品厅、评价屋、讨论区。概括为四大板块:专题知识、专题协作学习环境、专题资源库和专题评价。其内容如下:

专题知识——分为知识窗、教程苑、软件站三个栏目。每个栏目包括文字、课件、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这一部分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基本知识,供学习者自学。

专题协作学习环境——讨论区。栏目中建立了14个讨论小组。这一部分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学习者能够进入不同的组别,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言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为本专题学习者创造一个协作、探索学习的环境。

主题资源库——示范区、素材区。主题资源库是关于信息技术专题知识方面的知识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学习时需要的各类相关资源,包括文本、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

专题评价——作品厅、评价区。作品厅栏目实现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作品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区栏目供学习者进行组内自评、各组互评、教师评价。

(二)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功能

《“桥”通世界》网站结构如图3所示,它为学习者提供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线学习功能,实现保存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功能。专题知识部分具有能对专题知识定期更新的功能。专题资源库部分具有允许师生增加、更新、删除等资源的基本维护功能。专题学习网站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使学习者可以按主题分组进行讨论、发问、回答等。专题学习评价部分能对学生的自我评测作出反馈。

图2 专题资源网站主界面

图3 网站结构

(三)开发过程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专题探究,C语言,专题网站

【中图分类号】G642.4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和控制语句,灵活运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设计程序。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深入学习。

由于课程特点,使得传统的被动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只有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学习本课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则符合这一要求 [1,2] 。

2.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做为传播媒介,在教师的指引下,从课程中选择和确定相关的专题,以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并自主获取相应知识、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由情景架设、问题提出、探索实践、结论确定和巩固评价等多个部分组成[3]。

3.专题学习网站的总体设计

根据教学需求,专题学习网站分为如下四个功能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专题管理模块、教师专题模块、学生专题模块。系统用户分为教师与学生。网站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4. 专题的设置

“C语言程序设计”专题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为面向授课学生, 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将设置如下专题:基础知识专题、结构程序设计专题、复合数据类型应用专题、模块化结构设计专题、指针专题和文件专题。

6.结束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基本组成,详细阐述了“C语言程序设计”专题网站的总体设计方案。通过在网站中设置丰富多样的专题,辅以相关学习系统的支撑,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满足了学生个性话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2002.6.

第5篇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懈怠情绪,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见表2)。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安排上,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侧重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2)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L C,L M,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第6篇

关键词:Moodle平台;混合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59-03

一、引言

1.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结合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1] 形式上有机整合了面对面课堂学习(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的两种学习方式,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教学的集合,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2]

通过学生线下自主小组探究学习,颠覆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主导的课堂。现代科技支撑下学习变革得更加高效,而混合式学习的开展离不开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将虚拟网络学习平台与真实教学环境相结合,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是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 LearningEnvironment的缩写, 即模块化的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3]

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设计开发的开源代码软件, 作为一个基于 Web的课程管理系统 (CMS), Moodle可以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4]教师不必了解其技术功能的实现,只需掌握平台上提供的功能模块的应用,就可以设计自己的网络课程。

由于其开源、免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教育理念先进等特性,Moodle平台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教学平台之一,深受全世界教育工作着的欢迎。[5]

以Moodle和混合式学习关键字检索知网上的论文,从最早2007年发表的《基于Moodle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为始,共检测到50篇相关论文。其中硕士论文16篇,期刊34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

学者们对Moodle平台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学习模式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研究较多。但是对其效果分析研究却寥寥无几。故而探寻混合式学习在Moodle平台上的学习效果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基于Moodle平台的《电子化学习专题》混合式学习模式课程设计

1.《电子化学习专题》的课程简介

电子化学习专题是高校教育技术学研究生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电子化学习(E-learning)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化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和教学活动,它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了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的沟通机制的学习环境。[6]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本课程采用混合学习方式进行授课,课程开始前学生进行分组选择专题,然后开始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每组学生在自己专题学习周期内时以教师身份授课,其学习流程为: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课程上线、课堂答疑以及交流讨论等等;在它组学习专题开展时则是以学生身份,其学习流程为:自主探究、在线学习、课堂讨论以及作业提交等。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完成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切换工作,还要同时兼顾本组和它组的学习任务和进度,大大考验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分组专题学习

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进行学习,教师参与指导分配。小组组长授予教师身份,在Moodle平台上有教师权限(上传资料、分配学习任务)。分配好每个小组的学习段时间,每个小组在不同时期内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扮演,按时完成专题学习。

3.课程上线

在规定时间内要分配好专题学习任务,供别组成员学习。以某小组的教育学习平台专题为例,课程设计任务如图2所示。

通过Moodle平台上传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等。在教师角色下学生能更加投入到专题学习中去。同时,为了能提高本专题的学习热度,小组成员也要去捧场其他专题学习。这样循环下来,起到了一个激励促进作用。

4.在线学习

在面对面授课之前,它组小组成员要完成本时段的专题学习任务。观看在线学习资源,完成在线学习讨论等等,同时还设有讨论区,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发散思维。

5.课堂答疑

本环节主要是小组成员课堂补充讲授,同时对他组学员进行讨论答疑的过程。教师主导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答疑讨论。

6.小组讨论

在课程设计中有后续作业以及平台上有讨论区的设计。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专题学习的终止。讨论区中的答疑、分享以及讨论依旧在继续。

三、多元评价方式

由于混合学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只局限于课程的考试成绩,应该是多元化、多方面的。[7]

针对本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笔者采用了电子档案袋评价、自测题评价以及综合技能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

1.电子档案袋评价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评价方式,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实施的计划和方法。[8]

本文所使用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平台的登录次数、浏览专题的次数以及论文帖子的次数。后台数据的自动记录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对于平台的使用情况,侧面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Moodle平台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账户,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登录频次、作业完成的时间和质量、参与讨论区的热度等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机抽取8名同学的后台数据,提取后台数据如图3所示。

虽是随机抽取,但是毫无例外抽取的每位学生的学习活动记录图都呈现出尖峰上形式。红色线(最的线)是浏览次数。无独有偶,每个学生都在某个特定的日期红色的线达到高峰。而这个日期即是其小组专题学习周的日期。

从图3中还可以看出,在没有课程上线的日期,浏览量、活动次数以及其他活动几乎为零;在非其小组的专题课程上线时,浏览量、活动次数以及其他活动的次数的线条也趋于平缓。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本组的专题学习,对于别组专题的学习热度比较低。

2.综合技能评价

综合技能评价凭借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小组合作度、综合作品完成情况等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本文的总技能评价包括:小组互评和综合作业两部分。小组互评又包括组内互评以及组间互评。组内互评是在本组专题的学习结束后,由组内的学员相互打分。包括对本组组员的合作情况、分工情况、工作实际完成度等情况进行打分评价。设置如图4所示。

组间评价则是在专题学习结束后,由他组学员对该组学生进行的评价。其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平台设计安排、课堂答疑情况以及对专题的了解程度等等。具体设置如图5所示。

综合作业包括专题作业的完成度,他组作业的完成度以及后续的辅助学习情况。

四、反思

通过本次的研究显示,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在本组的主题学习,对于他组专题学习的热情较低,其作业完成度也比较低。

同时在课程设计时,对于如何吸引学生关注,提高其对于平台学习的热情尤其要重视。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如何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在线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成为下一个研究点。

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角色转换有待提高。在课程学习时,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导向作用。在课堂答疑讨论时进行指导,在学生进行专题学习的教学设计时(在小组将课程上传平台之前)应与教师做好沟通交流。学生在进行本专题与他组专题学习时的角色转换还不够灵活,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着眼于整体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丽,赵冬生.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6-9.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式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梁小晓.基于Moodle虚拟学习环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4]张雪云,马志强.国内Moodle平台研究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7(6):96-99.

[5]林军来.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建构与实践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电子化学习.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kyB5SXv4byKtHigoLX5tx 21HEdEtB4 MYMgrui_n_gtrlVq8lXF2c5GFwAzksoy49EtXHLlAez TFQcRecL215_a.

第7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课堂教学要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方式上也要创新。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综合试题大多考查知识专题系统,试题中跨学科内容的基本方式是专题体系,因而强化专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系统整理和活化处理,可以使学生的专题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活化处理是指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加工转化成教学实践的再创造性活动,是教师驾驶教材能力的集中表现。它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能力的联系;以及所学初中科学知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的处理等等。教师对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复习中运用专题化、生活化、系列化、网络化的活化处理策略,引导学生对某一专题知识范围中的一系列问题逐一解决,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会有较好的效果。

二、活化教材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

1.不断发展的教学设计观为教材活化处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应用性学科。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信息技术、系统分析和管理方法等各种知识为基础,其主要目标是要阐明如何有效地规划、开发、评价和管理教学过程,使之能确保学生取得良好成绩。这一系列理论、观点的提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思维依据,不断发展的教学设计观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依据。

2.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催生了教材的活化处理

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一直是教师的追求。但是,现实却是教材设计的研究者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教材设计理论的认知产生了差距。有许多教师总是说:“经常感觉,一堂课从教材出发,在设计的时候自以为很有把握,在上课时却无法实施,或者成效甚差。不知为何现实和预设相距甚远。”

笔者从实践中逐步体会、认识到,一些引进的、线性的、程序化的教材处理过程模式,在实践中容易屏蔽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将教师引导到注重形式范畴、忽略内容范畴且难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道路上去。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倡将每一节课、每个单元、每册教材的教学放在一个教学整体中进行思考、活化处理,即依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活化处理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理想追求

笔者致力于教材的活化处理,其根本目的是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希望在复习教学中通过对初中科学教材的活化处理,改变以往仅仅关注一节课内容的教学思维方式,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如一个章节、一册教材甚至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之中)予以理解和认知,将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建立在对学生学习起点透彻分析的基础之上,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教材活化处理转化成教学实践行为,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活化教材,整合复习的教学策略

1.活化教材,使考点知识专题化

我们要经常研究中考,不仅研究今年考纲,还要研究浙江前几年的考纲及考题,找出考题与考纲的内在关系,体验、感受、领悟中考命题规律。教师自己要先做,看自己能拿多少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命题的科学、巧妙,要重点分析中考答案的合理性、必然性、逻辑性;列好考点清单,对考点再认识、再发现、再思考、再提高。考点专题化,始终是二轮复习的核心和灵魂。

2.活化教材,使热点问题专题化

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热点知识”专题复习:把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专题进行复习。此轮复习以练习为主,以讲解为辅。练习时采用题组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出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既顺利解决了问题又熟练掌握了方法,且在头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题有目标性、习题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在练习选择上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追踪热点的最新进展,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3.活化教材,使相似问题专题化

以小专题的形式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例如,以“酶”为中心,收集初中科学课本中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形成关于酶的知识网络。利用试卷中典型的考题加以训练,提高分析能力和实验题解答能力。

4.活化教材,使类似训练专题化

集中各种练习、考试中的典型错题,加以分析归类,如判断电路故障专题复习。抓主放次,进行选择题、作图题等题型系列训练。对外省中考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

5.活化教材,使解题方法专题化

解题方法专题指导。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如生物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6.活化教材,使书写表达专题化

对专业术语的表述不能出差错,将热点表达题归类集中进行专题训练。

四、活化教材进行专题复习应用举例

下面以“秤”的专题复习为例,来谈谈活化处理教材的策略。

以“秤”为主题,按力学、电学分块,到力学、电学综合。力学中涉及重力、杠杆平衡知识、浮力等内容,又有重力与质量的换算;电学中涉及电流表、电压表的知识及基本电路分析与计算。试题呈现方式多样,有图像、表格、电表读数等,考查学生读图、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单位换算能力,综合计算能力。

通过这样“活化”教材,对这类问题的复习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知识的领悟起到升华作用,而且又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同时从秤的历史发展中体会不同时期的科技水平;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秤;不同的秤有不同的精确程度。通过这样的复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应用联系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五、活化教材、科学复习应掌握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许多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桥梁,将“生活原型”与“科学模型”有机整合,让学生把抽象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活化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活化生活情景、社会情景是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设生活化情景,设计出与此相关的实验探究,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内容真实、亲切,而且当所创设的生活化情景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且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时,学生就会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萌发创新的欲望,积极与同学、教师互动合作,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学生经历“学习科学有意思―想参与―积极参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一个情感历程,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专题化原则

专题复习就是把类似的、相关的问题集中起来,把这些内容吃透、活化,弄清科学过程、科学原理和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专题复习的目的就是真正理解这一类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做到以后再也不会出现此类问题理解和解答上的严重错误。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一个题目哪怕只要把它的一些数值改变,它就成了另外一道题,更不要说一些技巧造成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专题复习也就是通过有限的同类问题的解答分析,找到题目后面不变的“宗”。真正掌握了它就能活用它,遇到新题,也同样可以解决。科学试题中有创意的一些,也能因为掌握了思考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原理,而不再感到陌生。

这里的专题和课本上一单元内容的集合专题不同。这里的“活化教材”着重指的是“有类似特质的问题的研究”。第一轮复习,按章节分块复习。第一轮复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应注意三点:研究考题、研究考点、研究考纲。按《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知识网络化,对重要的概念和规律一定要做到深层次的理解,要在知识的广度上做文章,而不需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工夫。第二轮复习,以活化了的类似内容为主线,着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3.系列化原则

“活化”了的专题复习的内容重点是如何系列化。比如杆秤、浮力秤、弹簧秤、电子秤、磅秤等在中考中经常出现,初三科学内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程度高,复习时,笔者就抓住“秤”这一主题活化教材进行专题复习,做成了一个系列。

在复习时力求做到抓主线,掌握教材一点,明确知识体系,总结解题规律,加强综合训练。系列化复习,首先要求学生按照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四部分,把复习内容分类、排队、整理、概括,以某一内容或某一类问题为主题,然后引导学生从概念、原理、计算等几个方面做成系列化,进行比较、分析、归纳。

第8篇

一、“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具体内涵

“问题链”指的是被系统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学案”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问题链式专题学案”。因为专题教学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因此,“问题链式专题学案”被广泛应用于复习课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

(一)划分专题

划分专题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第一步,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科学划分专题,将直接影响到“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最终成败。教师进行专题划分时,应当遵循知识技能梳理与学习能力培养相互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说,按照人教版教材编写内容,可以将初三化学划分为六大专题,分别是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常见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和综合应用。每一专题还需要进行细致划分,例如,常见化学实验专题可以继续划分为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烧杯的使用这样的子专题,试管的使用可以划分为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物质的性质装置、气体的净化和检验装置等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大约用1~2课时,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复习进度适当进行调整。

除了按照教材编写内容进行专题划分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考热点话题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专题划分。例如,根据里约奥运会、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为题材分别划分专题。当前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眼光审视生活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加强此方面专题划分的教学研究,对于决胜中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复习的方向,可以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也可以根据这三个目标,依次进行制定。

以试管的使用专题复习目标确定为例,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试管使用的注意事项;整理常见实验室装置类型,以表格形式展现,了解实验室装置的选择原则。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讨论和总结,了解实验室装置选择的一般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链”的形成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精华所在,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自身执教水平。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学生得以梳理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完成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案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专题重点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尤为适用。

在试管的使用一节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

问题:

(1)我们所学习过的化学试验中,哪些实验用到了试管?

(2)试管在实验中的用途有哪些?

(3)使用试管有哪些注意事项?

(4)使用试管进行实验,试管口有几种朝向,每一种朝向分别适用于哪些操作?作为化学反应容器使用时,试管朝向是根据什么决定的?反应物为固体时,试管口朝向如何?

(5)有液体参与化学反应,但是不需要加热,此时试管要如何使用?怎样改进装置,使之适合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怎样再次改进装置,使之方便添加液体?怎样继续改进装置,使之便于控制反应速度?

第9篇

1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即体现学科特点,遵循教育心理学原理、符合逻辑学的方法,这是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个基本程序的体现。物理学有哪些特点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也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因此,在专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专题所涵盖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以及物理方法的运用。同时要考虑第一轮复习中学生所暴露的问题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设计专题。复习的过程也要遵循皮亚杰的关于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四个认知过程。专题复习就是要解决新的认知平衡问题。如果将专题复习课堂视为一个开放系统,则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复习中只有充分开放,才能使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按照遗忘规律设计,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及实验的复习由于识记的内容偏多,所以应放在所有专题的后面。

②系统性原则,即在教科书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内,不局限知识单元,而是考虑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从学科思想和方法上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物理框架。这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的综合,更是思想的综合。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贯穿于物理学的始终,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思想方法。能量守恒的具体形式在力、热、电、光、原各知识单元中均有呈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或能力。

③最优化原则,专题设计的方案具有多样性,根据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为大的专题,也可以设计为小的专题。如力和运动的关系,在力学和电磁学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应用在力学范围就有力与直线运动的关系以及力与曲线运动的关系;应用在电磁学范围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杆类问题等等。显然这样的专题太大,可以设计为如力与直线运动、力与曲线运动、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力学问题等四个小专题。总之复习时间有限,应当努力追求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④可行性原则,专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教辅书上的专题应在复习课时保证的前提下,注意专题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 物理复习专题设计的依据

专题设计是通过对高考研究所获取的信息为依据。高考研究包括《考试大纲》的研究和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考试大纲》是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带有法定性的文件,是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每年均有少部分调整或变动,只要比较新大纲和老大纲就能了解哪些地方作了调整或变动。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大纲调整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作这样的调整?在试题的设计上怎样体现?还有《考试大纲》题型示例的研究,例如2007年较2006年在题型示例中增加了6道小题,研究后发现增加的目的是强调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每年的高考试题,既保持稳定,又不断创新;既重视基础,又考查能力;既关注教材,又联系实际。近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试卷,是最规范的,也最有规律。考试中心近三年共编制了9份理科综合试卷,其中2004年4套,2005年3套,2006年2套.几乎不变的命题组成员,其命题风格和思路也基本稳定。受到《考试大纲》的约束,命题范围狭窄,物理学科的题量有限,这就为我们分析研究高考,提供了空间。此外,专题设计时必须分析学生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生的初始状态,注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准备状况。

3 设计示例-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复习专题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梳理、例题精析、训练板块。知识梳理是对知识的综合,例题精析是对思想的综合,训练板块是对专题的反馈。因此例题的选择尤为重要.限于篇幅,设计示例只列出标题或主要知识点,例题只选两道,训练板块略去。

3.1 复合场

3.1.1 概念:同时存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区域或其中的两个场的区域,均称为复合场。广义地说,解题过程中凡涉及两个场或三个场的分析的问题,均属于复合场的问题。

3.1.2 三种场力的特点

3.1.3 关于微观粒子和普通带电微粒重力取舍的原则

3.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性质

3.2.1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无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1)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存区域中做直线运动。当其速度始终平行于磁场时,不受洛伦兹力,因此可能做匀速运动也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当其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只能做匀速运动。

(2)带电微粒在三种场共同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必然是电场力和重力平衡,而洛伦兹力充当向心力。

(3)当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的大小、方向均在不断变化时,粒子将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

3.2.2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有约束情况下的运动性质

3.2.3 带电粒子在交替场中的运动性质

3.3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分析方法和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增加了电场力和洛伦兹力。要知道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特点,灵活运用力的观点、能量的观点处理有关问题。

3.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实际应用

3.4.1 速度选择器(滤速器):利用相互正交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选择具有一定速度粒子的器件。

3.4.2 磁流体发电:利用等离子体喷射入磁场,在磁场中的两块金属板上聚集电荷,产生电压的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3.4.3 质谱仪: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的重要工具。

3.4.4 电磁流量计:测量液体流量的仪器。

3.4.5 回旋加速器:一种高能粒子加速器。

例1 有人设想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选择密度相同、大小不同的球状纳米粒子。粒子在电离室中电离后带正电,电量与其表面积成正比。电离后,粒子缓慢通过小孔O1进入极板间电压为U的水平加速电场区域I,再通过小孔O2射入相互正交的恒定匀强电场、磁场区域Ⅱ,其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如图1。收集室的小孔O3与O1、O2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半径为r0的粒子,其质量为m0、电量为q0,刚好能沿O1O3直线射入收集室.不计纳米粒子重力。

(1)试求图中区域Ⅱ的电场强度;

(2)试求半径为r的粒子通过O2时的速率;

(3)讨论半径r≠r0的粒子刚进入区域Ⅱ时向哪个极板偏转。

命题目的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实际应用,突出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新教材力求展示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联系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为背景的命题思想将会更加凸现和强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思路分析 (1)设半径为r0的粒子加速后的速度为v0,则

评析 新情景的问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建模能力和迁移能力。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对速度选择器的原理的理解。教材上出现的如质谱议、回旋加速器、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速度选择器等,要真正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

例2 半导体材料硅中掺砷后成为N型半导体,它的自由电子的浓度大大增加,导电能力也大大增加.一块N型半导体的样品的体积为a×b×c,A′、C、A、C′为其四个侧面,如图2所示。已知半导体样品单位体积中参与定向运动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阻率为ρ,电子的电荷量为e。将半导体样品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并沿x方向通有电流I。求:

(1)半导体A′A两个侧面之间的电压是多少?

(2)若测得CC′两面的电势差为U,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少?

命题目的 本题是根据大学教材中霍耳效应的内容设计的。霍耳效应为研究半导体载流子浓度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近年来霍耳效应已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如测量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中开始得到应用。主要用途有以下几方面:测量磁场;测量直流或交流电路中的电流和功率;转换信号等。作为新技术的应用,以此材料为背景命题,试题情景新颖,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联系中学实际构建模型,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考生的这种素质,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学课程的需要。

思路分析 (1)电流流经半导体材料沿x方向的电阻为 R=ρcab

由欧姆定律,知加在A、A′的电压为

评析 中学教材没有介绍霍耳效应,但可用洛伦兹力来解释。解答所用的物理模型是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受力平衡。考查的知识点是考试大纲所要求的。从试题的立意设计看,中学复习中采用的题海战术不适用高校的选拔性考试;从试题的知识要求看,关注生活、社会、科技,夯实基础,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复习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试题的能力要求上看,理解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迁移能力等是考生解决新情景试题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可适当拓展提出新的问题:如何测量磁感应强度?

总之,在高考物理专题复习时,综合不仅是知识的综合,更应该要有思想上的综合。从知识综合升华到思想综合,进而形成学科智慧,这就是专题复习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等编 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2]周中权等编 物理教学论.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9

第10篇

一、“菜单式”培训的优势

“菜单式”培训的实质在于从时代特点和校长实际需求出发,激发校长的内在动机,针对不同校长实施不同专题培训,使校长的渴望转化为现实。其特点决定了“菜单式”培训具有以下优势:

1 能充分满足各类校长的需求。研究校长的发展需求并给予满足是“菜单式”培训的出发点。“菜单式”培训正是从校长的不同需要出发,分层次提出培训目标,设计培训专题,校长可以根据学校发展和现实需要或发展需要选择专题,这样充分满足了校长的不同需要。

2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菜单式”培训突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其主旨是“以学员为本”,坚持“依需定学,因需施教”的原则,重视学员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特征。教学内容上一改过去“给什么,吃什么”,“一锅菜”的状况,而是学员“点什么,给什么”,变“一灶制”为“多灶制”,使校长能够相对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样更加切合中小学校长的工作实际,切合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这将极大地调动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菜单式”培训融理论的强化培训和需求的选题培训为一体,充分贯彻了以“学员为中心”、“按需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菜单式”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1 广泛调研,掌握需求。搞好“菜单式”培训,首先要了解校长的需求,这就要求做好培训需求的调查。调查前必须认真设计培训需求调查表,内容宜细不宜粗。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要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调查范围要有一定的广度,要照顾到各个层次、各种类别及各个成长阶段的校长。

2 归纳整合,制定菜单。在完成学员培训需求的调查后,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培训计划将需求进行归纳整合,确定培训专题,制定培训“菜单”。在校长培训专题的“菜单”设计中,应从“以学员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育原则出发,专题的设计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可从校长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设计出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能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专题,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在设计“菜单”时,还要考虑到校长的差异性,从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影响力的校长实际出发,分层次地提出培训目标,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的校长个体设计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多种多样的备选专题,力争满足不同层次的校长的需要。

3 选聘师资,配备教材。在教师的选聘上应打破以往“以师定教”的局面,切实做到“以题定师”,即根据专题选聘师资。教师的选聘应坚持专兼结合。对于培训院校的专职教师可采取竟聘上岗,优胜劣汰的选聘方式;对于外聘兼职教师则要以题择师,既可以是教育理论专家、教研工作者,也可以是教育管理人员或中小学校长等。教师的配备,既可以一题一师,也可以一题多师,即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某一专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培训,从而实现教师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几年来的培训实践证明,深受校长欢迎的教师有两类:一是教育理论专家和教育科研专家,他们具有高深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又熟悉中小学实际,在培训中能够做到旁征博引,指导实践;二是优秀的中小学校长,由于他们来自管理一线,与专家和培训院校的专职教师相比,更熟悉中小学实际,另外由于他们与参训对象处于同一层次,思想上更容易沟通,讲解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许多经验拿来就可用,所以深受参训者的欢迎。为方便校长学习,每个专题应配备相应的教材或讲义。由于目前出版发行的专题培训教材较少,且价格偏高,所以,由任课教师精心编写的讲义,以其针对性强,价廉实用,深受广大参训学员的青睐。

4 下发菜单,选题编班。培训“菜单”一般每一年或半年发放一次。“菜单”内容包括专题目录、任课教师、培训学分及选题回执。培训“菜单”通过干训管理部门逐级发放至每位参训校长,校长根据自己所需从所列“菜单”中选定培训专题,培训部门根据校长的选题情况,按专题编班,登记造册,发放培训通知。

5 严密组织,实施培训。培训的实施过程,既要严密组织,又要开放灵活。培训形式上提倡多样化,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题确定不同的培训形式,培训方法上可采取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典型示范、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多种方法,切实提高校长实施教育管理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要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变”的宗旨,可根据不同专题采取撰写心得,开展相应的课题研究。在培训成绩的管理上,可采取学分制,校长每修完一个专题,根据其学习和考核情况给予一定的学分,在一定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由主管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结业证书,作为一个阶段培训的终结。

6 及时反馈,逐步提高。培训中的质量监测是实现“菜单式”培训目标的保障,通过对培训中的主要环节的监测,能够使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贯彻,减少培训偏差。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收集校长对专题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师资配备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在培训过程中需要进行调整的部分要积极进行调整,对于需要及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而且这样的反馈意见还可以作为下一轮同类班吉需求调查的基础和依据,长期保持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可使培训流程更加规范和完善。

三、实施“菜单式”培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校长的主体参与性。教师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度转向研究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样化社会角度。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式的、民主的、开放的关系,教师是组织者、协调者、促进者、资源库,更是服务者,是学员学习的激励者;学员是学习者,也是设计者、参与者和讲授者。丰富的师生角色为培训过程中的教学相长、促进校长的个性发展搭起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平台。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 研究性作文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4-02

研究性作文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自觉地探索、发现作文规律进而建构写作模型,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写研究性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进入问题情境,然后让他们通过自己或小组的探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然后指导他们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整理成文。

以下是我在探讨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时自己反思的一些实际的操作策略以及具体的案例。

(一)课题研究准备: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研究性作文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初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不够,对研究还是比较陌生的,有一定的神秘感。教师一定要让他们了解研究,认识研究,消除对研究的神秘感,树立起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1.通过开设有关讲座,组织参观考察,提供选题背景资料,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可以用一些故事激发兴趣。如霍益萍教授的《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和张人红编译的《国外及港台地区研究性学习资料选编》等书中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搜集具体的研究专题让学生认识研究,感知研究。指导学生阅读《研究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探讨性学习背景材料与事例》(江苏教育出版社),让他们在具体的范例中认识、感知研究,为以后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

(二)提出问题:指引方向,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专题(或问题)。

研究性作文的专题(或问题),首先应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设计(教师确定一个大的范围或方向)。其次,专题的研究过程应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并有一定的实际价值。如:

1.从实际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专题。如:超市为什么生意兴隆、校园噪音情况的调查、本地交通安全的现状调查、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中学生零用钱使用状况调查、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调查等。

2.从科技、自然中选取专题。如:爬山虎为什么会爬墙、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鳖鱼的生活习性有哪些特点、动物尾巴功能的研究、树叶颜色变化与气温的调查研究等。

3.从文化历史、乡土民俗中设计专题。如:中国扇子的发展与艺术、纸(布、电视机)的演变、南京旅游特色的开发、夫子庙民间故事的搜集与研究、饮食文化(茶艺文化、民歌民谣)等乡土文化的搜集与研究等。

4.从教材入手,挖掘研究性写作的话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研究,根据内容写出自己设计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的设施方案。如:对课文的改写、续写;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的归纳研究;文章的比较阅读欣赏等。

引导学生确定专题的一般程序如下:

发现问题—集中提问—整理归类—建立问题库—公布专题—自由组织,自主选题。

(三)收集资料:分组查阅资料,搜集与专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这一环节中的阅读是一种专题性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写作过程中,100%的学生都要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可以说,搜集、处理信息既是研究性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应有的一种基本技能,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我特意开展了专题讲座与专题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学习信息筛选法,如导练浏览式查阅法、筛选式查阅法,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导练问题式查阅法、评价式查阅法,提高信息判断能力;导练摘读式查阅法,提高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探讨信息处理能力。当然,搜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更多的是结合具体的研究过程予以指点与训练的。

(四)分析整理:调查访问,观察实验,选择恰当的方法开展自主的探索研究。

刚开始,材料繁多复杂,作文时不可能全部用到,这就要研究小组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有些专题(或问题)的解决光靠查阅资料是不行的,还得进行调查、访问、观察、实验、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要尽可能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的多重角色。对于进行调查报告类研究性作文活动的小组,教师可以告诉他们调查问卷要以30人为起点,和他们商量如何设计调查问卷,怎样让被调查人愿意接受调查,同时做到调查情况真实。教师甚至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调查问卷的搜集工作。总之,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伙伴和高参。对进行主题综合类研究的小组,教师要尽可能向他们提供资料索引信息的支持,引导他们分解专题,拟定,提纲(小标题或小题材),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多种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书店等场所,书籍、期刊、报纸、音像及网络资源)开展学习研究。

(五)整合研究:综合思考,得出结论,自由创意撰文。

这一步是在充分占有资料和调查访问等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出的文章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但是我们绝不把作文的思路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提倡自由表达,创意写作,怎样好写就怎样写。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语言表达而言,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智力优势领域的差异。

(六)交流评价:成果展示,开放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我将研究性作文打印成册,小组成员先自我评价,并向他人作口头成果报告,也可说说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感受和新的想法;再将成果报告发给全班同学,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成果,比较鉴别;然后进行评奖,向学校、家长甚至社会作宣传,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构建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位一体的互动开放的评价体系。评价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探讨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从语言文字技能、探究能力及其他综合素养全面考虑),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的表现记录、成果分析、学生探究过程记录等),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重过程评价)。

总之,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 霍益萍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60-03

一、引言

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20.3%。[1]面对如此乐观的网络发展动态,如何建立合适的优质网络资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立足于此,以本科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为契机,尝试以理论为导向设计专题学习网络平台,指导后期的开发制作及使用。

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2]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激增促使课堂需向外延伸,专题学习网站可以作为一种可操作平台。作为专业及选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笔者以专题形式将课程内容分版块呈现,理论、资源、软件、技巧逐一涉及,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引导课件的实际开发制作,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一、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理念引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意义建构形成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思想可以遵循这个思路。网站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及专题知识,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主理解,提升能力,并可设计论坛提供学生协作平台,教师也可借此指导。

2.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3]专题学习网站最终是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因此,在网站前期设计阶段,可依据教学设计的主要理念,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及特征,进一步规划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最终在设计中体现评价等。

二、网站功能定位

1.学习平台

网站以现有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为基础,建设好之后拟作为该课程的教学辅助平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师生提供一个延伸课堂的空间,也可作为未修学该课程的学生的课外学习平台。

2.资源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从界定来看,也属于一种资源网站。同时,就课程而言,课件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要依托课件资源,网站将建立专门的资源中心栏目,为课件制作者提供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资源及一些优质课件案例、学生实践成果等。

3.协作平台

引导学生就专业学习中的特定专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网站教学设计

依据教学设计理论,网站的教学设计由此展开。由于专题学习网站是一种资源型学习网站,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完全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进行设计,它更应该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围绕资源的学习上。

1.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加速了课程改革的步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作为一门综合技能课,也成为未来教师必修的课程之一。而目前依托课堂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专题学习网站可扩展学习内容、扩大学习空间,有利于学习者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促进技能全面提高。

(2)课程内容分析

从专业课的性质入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是为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多媒体实践操作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发展方向课程。课程在强调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整合能力,学习内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件制作基本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这部分体现“支架”的作用。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以顺着这个支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知识环节。这部分介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理论知识,如多媒体课件的界定、特点、类型,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多媒体课件制作环境、应用环境等。该部分旨在为课件制作提供理论指导,培养学习者的课件创意能力,使学习者能真正开展多媒体课件的创作,而不再是简单盲目的技能操作。

②课件素材的采集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学习内容也就涵盖了如何获取、加工和处理这些素材,这是课件制作的基础技能,好的课件需要优秀的素材做支撑。这一环节要求学习者掌握一些素材处理与制作的软件。

③课件制作。课件制作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是素材的合成过程。主要是通过掌握多媒体创作工具,将教学所需素材有机合成,使其体现良好的交互界面和教学辅助功能,完成课件的整体制作。

④课件的打包与。打包与是为了让课件能在更广泛的平台或场合使用,要确保课件操作无误、兼容性强。

(3)网站面向对象分析

①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目前,我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加工及处理能力。和在职教师相比,学生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于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缺少思路,会出现懂课件制作却做不出好的教学课件的现象。专题学习网站在设计时要考虑到这一客观实际的存在。

②非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在我校也是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是很多学生感兴趣愿意选学的一门课。这些学生文理科都有,各年级也都有,层次水平很难划一,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也要考虑面向这一部分非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注重课件基础知识的普及,也要兼顾各科资源,让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都能从中得到想学的知识。同时,大学生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有利用资源开发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网站可通过论坛或案例设计开放性环节供学生自主探究。

③在职教师。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在职教师无论从实际的教学需求还是硬性的考核要求,都有迫切掌握课件制作技能的需求。本专题网站也想对在职教师有所帮助。和在校学生相比,在职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普遍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认识不足,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也不如在校生。网站要从软件的基本使用着手,为在职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

2.学习目标分析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学完后行为的具体描述。基于专题学习网站,我们将《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目标界定如下: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理论基础,熟悉课件制作工具,具备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能够用网站提供的素材设计制作与学科相关的课件,并学会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

3.学习策略分析

学习策略涉及到为完成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活动、组织形式、媒体等形式。在本课程的专题网站中,学习策略主要体现为以网络为平台,创设学习情境,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及协作环境,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在开放的空间中协商合作,共同发展。

4.学习评价设计

该专题学习网站主要是配合《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而设计的,因此评价主要通过课程整体去体现,但网站中可设计从作品上传和你说我议两个栏目体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四、网站结构体系设计

1.界面设计

(1)交互设计

交互体现网站的人机互动能力。界面以蓝色为主基调,体现科技创新的课件设计理念。界面布局力求简洁大方,以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内容为主。页面之间链接采用同一页面打开方式,学习者在同一窗口可找到需要的内容。

(2)导航设计

良好的导航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可使其快速找到需要的资源。网站在每个页面设置有知识点快速导航、页面跳转导航、框架式导航及帮助导航,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使用网页。

2.网站结构框架

专题学习网站通常由结构化知识、扩展性资源、网上协商讨论空间和网上评价系统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结合《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内容呈现体系,注重实用与操作并重,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这样明晰的三层结构,将课程内容从深度和广度都相比课堂教学有所延伸。以丰富的资源为支撑,试图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拓思维。提升能力的网络空间。

(1)首页

首页是用户了解网站的主要窗口。可将网站主要架构中的内容以精炼的方式体现在此,包括站内公告、网站导航、推荐使用、部分呈现等。

(2)理论导读

课件制作涉及很多理论的引导。理论导读部分主要介绍课件制作理论基础,以及什么是课件,其组成、类型、特点、设计流程、设计原则等。同时也要让学习者明白课件的制作环境及应用环境等。这一部分是入门知识,可以案例形式体现。

(3)专题知识

专题知识是专题学习网站的核心,也是网站体现的主题内容呈现的版块。从课件的合成制作和素材制作大块呈现内容。素材制作以具体实例为线索,结合Photoshop、Snagit、MP3音频录音机、格式工厂等素材收集和制作及转换工具,为学习者提供全面的素材制作知识。由前面对网站的学习对象进行分析可知,学习者有教师也有学生,故设计时也分为两种方式去体现。分学科做课件,适用于教师借助网站进行学习;分软件做课件,适用于学生全面掌握课件制作软件的学习要求。两个版块均以模块化及案例式体现内容。

(4)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设置有三个栏目:相关文献、素材、网站链接。相关文献用于拓展学习者的思路,将筛选过的内容集中体现,弥补学生网络碎片化知识的不足。素材中提供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动画素材,供学习者在实际练习中下载使用从而合成课件。网站链接提供给学习者除文献以外的优秀资源的链接,扩充网站容量,丰富内容。

(5)制作工具

课件的制作离不开工具。制作工具栏目中一方面介绍工具如何使用,另一方面提供工具下载,为课件制作创设基本环境。其中包括从素材制作到软件合成的各类工具,如抓图软件、录音软件、录像软件、格式转换软件及前面构架中提到的课件制作软件等。

(6)作品欣赏

提供全国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的部分获奖作品,并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供学习者借鉴。同时,也给学习者以交流展示的平台,学习者可上传作品,供相互借鉴以提高技能。

(7)你说我议

设置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另外课件随议可让学习者就课件及相关的内容展开联想性的探讨,促进思维提升,加强协作交流。

五、结束语

专题学习网站已经成为网络教育的一个分支,建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的网站是发挥其作用的关键点。教学网站的设计,必须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散思维、意义建构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4]《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性课程,其专题学习网站设计要从功能定位着手,以合理的教学设计为依托,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建构框架,从而为课程的改革探索一条新的道路,为学习者综合实践技能和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cn/gywm/xwzx/rdxw/rdxx/201307/W020130717431425500791.pdf.

[2]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