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

时间:2023-05-29 17:4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节贴春联的时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节贴春联的时间

第1篇

漫话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一种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面刻着“神茶”、

“郁垒”二神,用以驱灾压邪。后来,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在一次过年的时候突发奇想,让手下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预示着春意常在。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由那时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用文字替代“神荼”、“郁垒”像,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据传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杀兄篡位,以至于经常夜里梦见鬼魂缠身。为了皇上的身体健康,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夜。此举果然奏效,唐太宗不再做噩梦,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康复,但他不忍心让两位大将继续站在那里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以驱鬼神。秦叔宝和尉迟恭也渐渐被奉为门神,春联中多了这两人的形象。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春联真正普及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从那时起,春联广泛流行,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新年愿望

即使是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春联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万物萌生的季节,所以人民对春天给予厚望,祈盼在新一年过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无论是居家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趣味和追求,也与自己的生活状况相关,包含了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幸福的期盼、对自然的赞美之类。“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是人们对自然的尊崇赞美,“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是对幸福的期盼,“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是希望发家致富,还有赞美国家社会繁荣富强的“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等。

春联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春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两联彼此相“对”,字数相同,既要词性相同,又要相对内容互应,且语言鲜明简练。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幅春联里,新春对佳岁,富贵对平安,年年对步步,好对高。

除了词语对仗,春联还讲究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读起来错落起伏、铿锵有力。一般情况下,现在的春联每幅的最后一个字有平、上、去、入等声韵,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对于区分春联的上下联,除了尾字声调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标志特征,比如以时间先后分,“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为上联;“迎新春”在后,为下联。以空间范围分,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国”比

“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贴春联顺序也很讲究,要先贴正门,而后堂门、偏门。贴的时候一般按照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次序贴春联。对于春联上下联的左右位置,一直“嘴仗官司”不断。民俗专家认为,春联上下联的左右顺序与中国传统的尊卑秩序是一致的。古代皇帝朝南而坐为至尊。以皇帝为坐标原点,东为上,东为皇帝左手边,故左为上;西为下,即右为下。春联上下联的位置应该以观看者为准,人在门里朝外看,上联在左,下联在右,符合左上右下的规定。但如果站在门外对着春联看,就成了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

载福呈样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一般为方形,有门神和对联不同的样式:“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就是两个长条竖联:“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五谷丰登”贴在粮仓上,“抬头见喜”贴在正对门的外墙上,“家畜兴旺”贴在牲口棚里;“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春节贴“福”字也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山东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第2篇

我们大家都知道,马上就要过年了,而过年也就是除夕那天,而每年的除夕都不是同一天,那么,2022除夕是哪一天?2022除夕不是年三十?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2022除夕是哪一天 2022年除夕是1月31号。除夕是旧终,是日终、月终、年终;春节新始,是日始、月始、年始。人都重始终更求善始善终。特重视时间年的始终,所以特重视除夕春节的过法,形成了传统的大节日,形成了习俗习惯,有许多宜忌。除夕前要打扫,去旧布新,要守岁,要以好面貌接迎新年。除有扫除,革除、去掉之意,即在一年最后之亱前,要好好打扫检点一次,除旧布新,以最好面貌迎接新年,达到善终善始。除夕又称“岁除”,是指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并不是仅仅指大年卅,譬如说明年的虎年就只有年二十九!友友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到了除夕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贴门联,门联也叫对联,古时候人们贴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联上的文字则要简洁精巧、对仗工整,最好还是吉祥话。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一来增添喜庆的气氛,二是表达了百姓一种驱邪避灾、迎接美好祝福的愿望。

2022除夕不是年三十 春节不远了,不少人发现,2022除夕不是年三十。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月亮圆缺变化一周称为一个朔望月,一个周期平均为29.5天。恰逢2022年腊月是小月,便没有了年三十。专家表示,只要正月初一还在,前一晚都是除夕。网友留言:“只要能回家过年,三十不三十不重要。”天文年历显示,未来20年,也就是到2038年,年三十“缺席”共有8次。其中,2025年至2029年,连续5年都没有年三十。人们挂在嘴上的“大年三十”所指的是过“年”这一天的“年除夕”,而不是农历的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天。而“过年”所指的就是“年除夕”这一天。也就是说“大年三十”和“过年”指的都是“年除夕”这一天的日子。每年最后一天“过年”的日子,包括农历12月29日、或30日。2022年最后一天是农历12月29日,也就是说,今年“过年”的“除夕夜”是农历12月29日。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的年最后一天是农历12月29日,有的却是30日呢?这与天文学中的月亮运行规律有关。

除夕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的风俗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许多饭菜,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围在饭桌面前其乐融融。除夕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也叫做门联,寓意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通常春联都是红色的,一来是增加喜庆的气氛,二表达了百姓一种驱邪避灾、迎接美好祝福的愿望。不过,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的话,就不能贴春联了,需要连续好几年不能贴春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它自己的文化故事,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独特魅力。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描写的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小孩子最盼望过春节了,燃爆竹、看春晚、捂压岁钱……当然,还有贴春联。

春联是从“桃符”演变来的,红红的联纸上写满了吉祥的话,伴随着爆竹声,浓浓的年味就在春风中荡漾了。我家每年贴春联都是三口齐上阵,妈妈刷浆糊,爸爸贴春联,我用手把纸拍牢。贴好春联,爸爸总是拉着我讲解一下联语的意思。很小,我的脑袋里就记得“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新春福旺迎好运,佳节吉祥开门红”等联语。对春联,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就这样在我的心里生根了。

爷爷是我们当地写春联的好手,每年春节,我家就挤满了来请爷爷写春联的邻居。我也常常给爷爷打下手,爷爷常常对我说:“爷爷老了,就盼着有一天能看到有人找你写春联。”就这样,小学一年级起,我就开始练书法了。后来,爸爸把我送到“池墨轩”跟老师学习书法,渐渐地,我走进了翰墨飘香的世界。年终岁末,我们就要学习写春联,我多么盼望有一天能实现爷爷的愿望啊。

我读四年级时的那年春节,我写的春联终于贴在了自家的大门上,爸爸很高兴,说我的字有点样子了。可我仍然羡慕爷爷,因为大家仍找爷爷写春联。我多么期盼我写的春联能贴在别人家的大门上啊!

我读五年级时的那年腊月二十八,一辆中巴车满载着“池墨轩”的小朋友来到我们县城最大的乐之地广场。老师说我们要给大家免费写春联。这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写对联,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会有人要我写的春联吗?我的心砰砰直跳。

当时正下着大雪,北风在我的耳边呼呼得咆哮着,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写春联的期待。大家有的使劲搓着手,有的在向手上呵气,更多的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终于,我的书法老师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上铺上了笔墨纸砚。“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二十几双稚嫩的小手,握着毛笔在一张张红纸上写下了苦练多日的祝福。红彤彤的宣纸、红灿灿的唐装、红扑扑的小脸蛋成了雪白冬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二我的故乡坐落在湖南省南部的一个小县城,那里山水相依、美不胜收。每逢春节,我们都会回到爸爸朝思暮想的故乡,与亲人们团聚,我也非常喜欢在老家过春节。

最热闹、最有趣的一天,要数除夕了,看!家家户户都在做迎接新年的准备,妈妈、奶奶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把我和弟弟打扮得有模有样了才放我们出去玩。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杀鸡杀鸭。孩子们有的在外面玩,有的在看大人们宰鸭杀鸡,有的还会帮着大人做事,真热闹呀!

这一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去超市办年货了。等我醒来后,他们早走了,于是,我叫奶奶给我拿衣服过来,我发现奶奶给我拿的是我最漂亮的新衣服。我连忙说:“奶奶,你为什么拿我最喜欢的衣服中最美丽的毛裙子呀?”奶奶笑着说:“你今天和明天都穿这件。”我装出很珍惜的样子点了点头,其实心里暗暗高兴,终于可以穿它了!等父母回来后,他们买了好多鞭炮、零食、牛奶等东西,还买了夜晚煮年夜饭时要煮的饭菜呢!

到了晚上奶奶爷爷细心做好了年夜饭,远方的亲人们都回来了,香喷喷的饭菜让大家都吃出汗了。晚上吃过年夜饭就开始拜年了,我们能得到压岁钱呢!我最开心的时候是放烟花的时候。我拿着冲天炮,一炮一炮发向天空,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大人们和我们还要守岁,晚上12点才可以睡觉呢!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天还没亮,我被一阵阵的鞭炮声吵醒了,爷爷奶奶早已经起来准备早餐,我也乖乖地起了床,先跟爷爷奶奶说了声:“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他们脸上顿时笑开了花,每人又给了我一个大红包。

我知道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神圣、最隆重的,人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说得都是吉利话,到处都热闹非凡。人们互相串门拜年,喝茶聊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的。而我们,也会走亲访友、到处拜年,会收到很多红包,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玩很多好玩的游戏,有很多零食、漂亮的烟花陪伴我们。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三春节,是我最期盼的节日,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在春节里,我无比开心、无比幸福、无比轻松、无比自由,我喜欢过春节。

春节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贴春联,买年货……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

时间过得飞快,马上迎来了大年三十这一天。

傍晚时分,就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又过了好一会儿,一阵阵香味从每家每户传出来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大张圆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美食,有鸡、鸭、鱼、藕、年糕、西施豆腐……等,令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大吃一顿。很快,人都到齐了,我一坐下就开始夹菜,吃菜,吃得津津有味。长辈们都互相敬酒, 喝得满脸通红。团圆饭后,舅妈娴熟地包起饺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却错落有致。

晚上十二点整,我们放起了“开门红”,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我有些害怕,但是看着那些美丽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又使我兴奋不已。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家家灯火通明,处处烟花绽放,鞭炮声此起彼伏。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夜空,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燃烧的火焰,还有的像飞流的瀑布……美不胜收。当我和表哥表妹沉浸在放烟花的快乐中时,屋里的舅妈伴着鞭炮声下起了饺子。回来的时候,就闻到了饺子的香味。我们都拿起了碗筷,纷纷去抢桌子上的那一大锅饺子。我们吃得不亦乐乎,香喷喷的饺子马上吃掉了一半。这时,舅妈嘀咕了一句:“都吃了一半了,怎么还没吃到呢!”我一听,心里充满了疑问:到底是什么东西没吃到呢?

“舅妈,是什么东西没有吃到啊?”我说出了心中的疑问。

“哦,是这样的,我在饺子里面包了3个硬币,到现在你们都还没有吃到呢!”舅妈一说完,大家又开始抢剩下的饺子,我也不例外。就这样,大家一直抢,抢到碗里装不下饺子才开始吃,而且都是大饺子,因为我们认为硬币包在饺子里肯定很大。到最后,没抢到大饺子的都是小饺子。一个个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第一个吃到硬币的是哥哥,第二个吃到的是外婆,第三个吃到的是我。个个乐开了花,笑声充满了外婆家那幸福的小屋,好一幅温馨甜美的画面。

时间是短暂的,但和亲朋好友度过了这么美好的时光,真是令我难忘。我的宝箱里又多了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四我最喜欢过寒假,因为整个寒假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年味特别浓。年前忙过年,年后忙拜年。我发现这浓浓的年味主要还是我们小孩渲染的。我们吆三喝四,成群结队,一起放鞭炮、玩游戏,夜晚打灯笼周游四方。这年味啊,真正属于我们童年!

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节日。家乡的人们尤其重视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三日。这三日可真热闹!

小年那天,每家每户都会请祖,也叫“接祖宗”。“接祖宗”是以堂轩为活动场所。如果是大屋,每家每户会抓阄轮流值年。轮到哪一家值年,这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就由这一家摆香火接祖宗。傍晚时分,人们会将所有地方的灯全部打开。还会准备一条鱼、一块生肉、一只鸡和一碗米饭放在托盘上,由当家的端出去,并从家中拿出几刀香纸烧,燃几把香,放一挂鞭炮,磕三个头。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内供有祖先排位,需再次敬香、烧纸、放鞭炮、磕头。请祖完毕,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开始。既然有请祖,就有送祖,“送祖”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有在正月初七晚上的),人们会拿着供品去逝者的坟前祭奠。

大年那天是人们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但也是最快乐的一天。那天大人们要置办年货,小孩子们则忙着去买玩具和烟花。太阳下山之前,人们会贴春联,听爷爷说:“春联蕴含日子红红火火之意,除此之外,还能渲染节日的喜庆。”贴完春联,人们会买几枝假花和几盏灯送到列祖列宗的坟前,有时还会烧几刀香纸,燃一把香,放一挂鞭炮,以此表示人们对那些已经逝去的先人的尊重。

元宵节那天,人们会用糯米粉、灵芝粉做圆子。将粉和好后,分成一块一块的小团,趁它未干裂,立马将它搓成圆的。可以用香油、葱、酱油、鱼或肉等作料炸着吃,也可以用红糖当佐料炒着吃。吃圆子时,一定要趁热吃,凉了会影响口感。

听老人说,以前的元宵节特别热闹。热闹的原因就是闹花灯。从正月初几就开始“戏灯”,一直到元宵节晚上才燃灯。有一首宋词这样写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昼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寥寥几句,给人多少美的遐思!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元宵节的那种味道造就消失殆尽了。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机,电视节目可谓是百花齐放、赏心悦目。手机、电脑把人们带进虚拟的网络世界。一部小小的手机,内部的虚拟世界广阔无垠,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要什么有什么;还有浩若繁星的网络游戏,更是吸引着年青一代。我一个小学生都能感受到年味正在一代一代逐渐变淡。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它自己的文化故事,世界上所有的风俗习惯都有着独特魅力。

2021家乡的春节作文五月是故乡明,节是家乡亲。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我们最欢乐的节日。

腊月二十八,这是叔叔一家从杭州回来的日子。车缓缓地驶近了,近了……还等不及下车,我便和久别的姐姐、妹妹隔着车窗手舞足蹈地打起了招呼,下了车更是扎堆在一起分享着各自遇到的趣事。爸爸妈妈也赶紧出来迎接,一家人嘘寒问暖,其乐融融。

腊月二十九叔叔带着我们去超市买年货。一进超市门,嗬,这场面可真热闹啊!人声鼎沸、摩肩擦踵。我们购置了十多份拜年要用的礼品,还有我们小朋友爱吃的各种零食,还有种类繁多的海鲜……把整个汽车的后备箱塞得满满的。

腊月三十的一大清早,爷爷、奶奶便早早地起床忙活开了,爷爷把腌制了半个多月的猪头肉从阳台上取下来,放进大锅里煮。奶奶赶紧把整只处理好的鸡放进锅里焯下水。等锅里的猪头香气四溢时,爷爷就把桌子搬到门前,点上红蜡烛,把香喷喷的猪头肉,整只鸡,还有圆圆的龙游大发糕,满蒸锅的白米饭整齐地摆上桌。我问爷爷:“这是做什么?”爷爷笑呵呵地说:“这是祈福,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我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家人平平安安。”我学着爷爷的样子,赶紧躬身祭拜。

吃过午饭,爸爸和叔叔搬来人字梯贴春联,挂红灯笼,我和姐姐帮忙贴福字。奶奶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烧年夜饭,砂锅里土鸡的香味、腌猪蹄炖香菇冒出的香气、还有蒸肉圆的香气,弥漫开来,馋得我口水直流。我们几个小孩时不时跑上前拿着碗和筷子夹一块尝尝熟了没有?

吃年夜饭啦!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有红烧鱼、糖醋里脊、白糖年糕、大闸蟹……满满一桌,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有说有笑。

吃完了年夜饭,大人和孩子们各自的娱乐活动就开始了……

大年初一开始,我们都会拎着事先精心准备的礼品走亲访友。亲戚朋友多的人家,一直能互相拜年到元宵呢!春节里互相拜年,相互祝福,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习俗呢!人们似乎也特别珍惜一年之中这一段能空闲下来,团聚在一起的日子。

第4篇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最爱看的节目就是春节联欢晚会。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这过年七天更乐呵的了:贴春联,挂福字,包饺子,放鞭炮,一个个忙得不亦悦乎。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对春节失去了兴趣,人们都在忙,亲戚们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春联依旧贴,红灯照样挂,鞭炮仍然放,可是总觉得春节不是这么回事,总觉得春节真的是越来越没有意思,越来越没有年味。

我经常想:“如果这样下去,那么再过几年,人们也许就要忘记春节这千年节日的习俗了?忘记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真正的味道了?”

不过,今年的除夕夜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今天大年三十,我一大早就和父母去姥姥家,我的亲人都聚到了那里。大家一起贴春联,挂福字,忙碌中隐隐透着一股年味。

中午,大家都聚到一起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大家一个个敞开心胸,开怀大笑,所有的矛盾都在笑声中化解了。这时还有人在楼下放了一串象征辟邪的鞭炮。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下午,大家高兴地架起麻将桌,玩起了麻将。输钱赢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大家一边玩着麻将,一边谈论。我们小孩打开电视,所有的节目都和过年有关,越发让我感到了浓重的年味。

晚上,我们全家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时不时响起一阵阵笑声,大家笑的前仰后合。趁着过年的钟声还没有到来,我们下楼去放鞭炮,楼下也有人在放鞭炮,我们的和别人的鞭炮在空中交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来了!离新年的钟声只有10秒了!9-8-7-6-5-4-3-2-1!大家互相拜年,给亲友发短信,打电话祝福,一家老小其乐融融。

我很高兴,因为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并没有摒弃千年的传统,依然可以感觉到过年的“年味”,那就是一家老小的团团圆圆。

第5篇

雾霾已经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了,有些人谈霾变色,有些人更是戴上了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口罩。我们都想远离雾霾,在春节这样一个欢庆的日子,我们更愿意与蓝天、白云、星星、月亮一起度过。为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人、小孩儿都在行动,大家都希望过上一个没有雾霾的新年。我就来说一说我们家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吧。

奶奶说:“春节我都过了六十多个了,年年如此,今年还是老样子,不能改:除夕早上吃年糕,吃了年糕,大人工作、学习会节节高,小孩儿岁岁平安、个头儿年年高,学习成绩年年高;中午吃饺子、放鞭炮,鞭炮能避邪祛灾;下午N春联、贴福字;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晚会,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定要放几挂鞭,一起迎接新的一年。”

我说:“不行!今年得改一改,全石家庄人都在行动,要环保、低碳,远离雾霾。而且社区也在做宣传:今年春节不能放鞭炮,要过一个没有雾霾的春节!”

爷爷一听乐了,一拍桌子:“好!就按我孙子说的办,今年不放鞭炮,过一个没有雾霾的新年!”奶奶也同意了。

除夕那天,吃完年糕我们一家人就忙活起来了,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我擀饺子皮,奶奶负责包,妈妈炸丸子。不知不觉就到中午了,我们把一家人吃的饺子包完了,妈妈把丸子也炸好了。这时,我和爸爸就到楼下广场挂彩旗,妈妈则在家煮饺子。彩旗挂完了,饺子也煮好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高兴极了。不知是不是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的缘故,吃起来格外香。我吃了一大碗。吃完饺子,我就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们先把大门擦干净,然后我踩上板凳,找好春联的位置,按住春联,用爸爸给我的透明胶带把春联固定好。贴好春联,我们又在阳台上挂了灯笼和彩灯。家里立刻充满了年味。

除夕夜,我们一家人在广场上观赏彩旗、彩灯、花树。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彩灯忽明忽暗,就像在和人们打招呼:“新年好!”小区里的树都披上了盛装:鲜艳夺目,每棵树都挂上了造型各异的彩灯,有的彩灯组成一个大大的“福”字,有的彩灯是一个幸福的笑脸,有的彩灯拼出了“春节快乐”的字样,还有的彩灯串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原以为没有鞭炮的春节会冷清,没想到大人、小孩儿、老人都出来了,大家有的欣赏美景、有的拍照留念、有的在欢乐气氛的感染下跳起了舞,广场上好热闹!

抬头望天,星星也在向我们眨眼,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这个新年没有雾霾,真好!

(指导教师:张亚梅)

第6篇

“噼里啪啦”,春节来了,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贴春联。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新的一年的开始,预示着我们长大了一岁,美好事物将来临,谁不高兴呢?小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穿着新衣服,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准备去买个痛快。走亲戚,大多数人更是争着去。

为什么人们如此高兴,因为要过年了,家人可以团聚。孩子们可以开心地玩,也可以得到压岁钱,自己长了一岁,懂了许多事;大人们回忆一年的收获,今年买了一套新房子,增添了一辆新车,都要贴上吉祥的春联,预祝来年更上一层楼。由此看来春联十分畅销。

年是前辈们自己定下来的,分小年、大年,大年就是我们说的过年,也叫阴历年,元旦是新年,也是阳历年。

古时候,大多数人们生活并不富裕,天天干活,十分疲倦,人们就想制定几个时间供人们休息玩乐,并要找代表性的日子。其中就有“年”,也就是春节,年是一年的最开头。春节和年的意思有些相似,但又不同,它是春天的节日,也是春天开头的节日。

古往今来,人们十分喜欢也很重视这个节日。过年前做好充分准备,什么食品、用品、儿童玩具应有尽有,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

到了过年的时候尽情地玩耍,小孩子放鞭炮;青年人在一起狂欢,争做流行之最;老年人在一起欢聚,谈天说地,下象棋,看纸牌,有的抱着小孙子,出去散步,尽享天伦之乐。

我靠着门边,一手拿着点心,一手捏着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再望着不远处那群孩子打闹的情景,听着大人们说着“新年发财”的祝语,耳畔是那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心中不觉畅快无比!

六年级:心有所属

第7篇

除夕的风俗习惯与禁忌

除夕及其来历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前夕,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关于除夕的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鲍鱼等做成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内容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中国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我国部分地区有一种除夕上坟的风俗,称为送年食。上坟时间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们把做好的年夜饭,送到亡故亲人的坟上,让亡故的亲人与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从而寄托人们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除夕的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关于“吃”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关于祭祖

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关于守岁

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为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除夕的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风俗习惯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第8篇

   我的春节精彩的演讲稿2022

  春节,失败的终点,成功的起点,您把满腔热情和无穷的智慧赋予严寒的冬天,赋予沉睡的大地,赋予岩石上的那颗小草……

  春节,一个让人振奋,充满憧憬的词语,您把一个斑澜的世界呈现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面前,把欢歌笑语送到成年人的中间,把希望的种子撒向肥沃的土地,把甜美的甘泉送到春的心田,把袅娜的舞姿送到春的怀胞。

  春节,岁月的一个小结,成长的一个梯阶,您使昨日纯真的心灵变得成熟,稚嫩的小树变得苍翠挺拔,池塘里的藕节不再满足于淤泥的保护而拼命地生长。

  春节,您是妩媚的,热情的,成熟的,纯洁的。灿烂的礼花在这里盛开,希望的钟声在这时敲响,丰收的硕果在这里绽放出一缕缕甜香,簇簇朗笑。让我们面对清晨升起的第一轮红日,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明天美好透明的轮廓,迈开新新年的第一步

  鞭炮声声辞旧岁,贺词句句迎新春。二零零六年的日历淹没了昨日的忧伤,掀开了充满无限生机和美好的一页。我们满情深情和怅惘送走了逝去的一年,又以暂新的心情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我的春节精彩的演讲稿2022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诗,名为《元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节习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春节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当然,春节还有吃团圆饭、收压岁钱等等的习俗。

  你们知道春节的由来吗?我们现在过的年,它有一个由来,虽说是传说,但却让我们有了现在的一些风俗习惯。

  在很久以前,有一只传说中的怪兽:“年”。“年”会在每年的最后一天从深山中出现,来到山下的村庄吃人。人们虽然想除掉“年”,但是他们却束手无策。就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了村庄,它告诉人们“年”怕响声和红色。人们就放爆竹、贴红色春联,把“年”给赶跑了。到了现在,人们把“年”来的那一天称为过年,并保留了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

  但现在,过年并不是只有一天,而是从腊八节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都算作是过年。腊八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各种各样的米和豆子熬成的粥,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喝了腊八粥,就到了腊月二十三,就要过小年了,有的人家晚上便会放炮竹了,这让人们尝到了过年的味道。听到“噼里啪啦”热闹的鞭炮声,就知道除夕已经笑呵呵地走来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吃起了团圆饭,边看春晚边守岁,屋外还能听到鞭炮声。

  到了十二点的时候,那个鞭炮声才叫震耳欲聋呢,比打雷的声音还要响亮,除夕晚真是太热闹了!到了正月初一的时候,这天的情景与除夕相比却显得有些冷清了。大街上都是昨晚留下来的炮竹残渣,这一天,小孩们要向大人们拜年才会获得压岁钱。正月初一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因为他们可以拿着压岁钱到处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吃过元宵就说明春节已经结束了。

  中国的春节有许多的习俗,我们应该要继承和发扬下去,让我们的春节更加有年味。

  我的春节精彩的演讲稿202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时,首先要到最亲的长辈家里拜年,然后是平辈间互相拜年。长辈们都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我们可高兴啦!哦!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要放两三根甘蔗,因为甘蔗代表“节节高”;年夜饭中也总有一道菜是鱼,因为“鱼”和“余”是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的。

第9篇

小时候进了腊月就数着日子盼过年了,那种兴奋的心情就甭提了。放了寒假,生产队里挨家挨户分发春节年货供应单,我们跟着大人挎着篮子兴高采烈地奔向供销合作社购置年货。除了烟、酒和煤油,大部分是我们孩子喜欢的年糕、糖果等食品。看着这些食品,谁也不能动,只有耐心等到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大人们才开始给我们分发这些糖果、糕点,那时大人们常常用红纸包上几片年糕和一些糖果放在我们床头,等到年初一的早上醒来时吃,意为“新年步步高”。当然,大部分糕点等食品,则由大人留到年初一的早上分给拜年的孩子们。

写春联也很有趣。那时候,村里有一位老教师。曾经读过私塾。进了腊月,村上农户陆续买来红纸请他写春联,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那年我已经读二年级了,常常跑到他家看他挥毫泼墨,时间长了,心中暗暗记着他的每一个笔画,默默地背着几副常用的对联。后来在我的请求下,父亲终于答应首次让我为家里写春联,对联贴上门,引来许多人评头论足,都说像老先生写的,每每听到夸赞声,我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吃年夜饭最有讲究,那时,大人们先要烧香拜佛,然后摆上年夜饭,供先祖享用。接着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听大人们说是太上老君回到了人间,守岁的人纷纷点燃鞭炮,谁家先放,来年这家将会大吉大利。

拜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大年初一起床,穿好新衣裳,首先向父母拜年,这时,大人们会用红纸包上一角二角的新票子赐给孩子。然后,孩子们再去给爷爷、奶奶、婶婶一一拜年,给家里人拜过年,再到村上去。给各户长辈拜年,没拜几家子,口袋里的糖果、糕点就装满了。

儿时过年的乐趣,在如今孩子的身上几乎消失殆尽了、特别是那贴春联的事儿,现代人有几个不识字的?可惜部懒得去写了,或者到街上挑上一副印好的春联贴在门上,吃年夜饭也没那么讲究了,一家人欢欢喜喜随意做上几个菜,有的家庭把年夜饭都订在餐馆里,守岁更是全国一盘棋,从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吃过年夜饭,一家人便把乐趣全集中到春节晚会上,儿时的年趣,我们再也无法寻找到它的踪迹了。

第10篇

中国人,过春节,门上千姿百态的年味,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乐观,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门神、挂钱、福字和春联等,各显神通。

门神

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如果有恶鬼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据《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恭所取代。这里有个传说: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而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同胞弟兄建成、元吉,得太子,继帝位。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国泰民安,面对太平盛世,不觉怡然自得。但又喜中有忧。李世民征战多年,杀人无数,更何况又同室操戈,残害手足兄弟。虽贵天子,却又总是疑神怕鬼,梦中总觉有索命鬼来撞击门户,哀号索命,醒来惊恐不已。连续数夜闹鬼,搅得李世民寝不安席,神情恍惚,难理朝政。无奈只得在一次早朝时,籽梦鬼之事实告群臣大将。秦叔宝闻言奏请太宗允准,他愿与尉迟恭戎装执剑,立于门外伺护。当夜李世民即能入睡了。一连数夜,安然无事。

李世民称赞秦叔宝与尉迟恭说:“你们二位真是门神呀。”在感激之余,又觉两位将军守夜太苦,于是就命画师给二人画像,将画像悬于皇宫左右,以替代两位将军。至此后,再无闹鬼之事。

后世人不知李世民因视听幻觉而生病的原因,以贴门神就可镇邪驱祟,保家平安,于是就沿袭了李世民的作法,过年时将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作门神贴在门上镇宅护院。

后来人们又推而广之,不仅仅只贴秦叔宝与尉迟恭的画像,也贴哼哈二将或其他古代武将了。此习一直延续至今。

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这“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年俗。据《梦梁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而早时的“贴春牌”就是贴“福”字。

春节什么贴“福”字呢?现在过年贴“福”字,是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祈愿,而在先前时候,“福”字意味着“福运”和“福气”,贴“福”字正是对一年好运气的希冀。由此看来,不管在现在还是过去,春节贴“福”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也包含着人们对新年幸福生活的向往。

什么会将“福”字倒过来贴呢?民间一向是民俗的诞生地,春节倒贴“福”字同样起源于民间。了更加充分的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祝福,质朴的老百姓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意“福气到”、“幸福到”。关于春节倒贴“福”字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想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善良仁慈的马皇后消除这场灾祸,命令全城各户人家必须在天亮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但其中有户不识字的人家,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大怒,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就这样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纪念善良的马皇后,二求“福到”。

在年俗气息更加浓厚的民间,有的地方会将大大小小的“福”精心雕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比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各种带有美好寓意图案应有尽有,在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将农历新年装扮的更加多姿多彩!

挂钱

挂钱的来历,据说是和爆竹一样的,都是了驱赶那个叫做“年”的怪兽,爆竹是以其声音来吓唬“年”,而“挂钱”则以其颜色来刺激“年”的眼睛。专家认挂钱是由古时彩胜演变而来。中国古时就有以幡表达意愿的风俗。

这样的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就已经有了。民间形成贴“挂钱儿”的习俗,来源于唐宋时的“幡胜”。唐宋时每逢立春日,人们便用银箔、罗彩剪成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唐代诗人韦庄在《春盘》诗中这样描述:“雪圃乍开红果甲,彩幡新剪绿杨丝,殷勤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

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春蝶、春钱、春胜戏之。”苏轼在《分类东坡诗》中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后来,人们用它来避邪,把幡胜放大,在立春之日,贴在门楣上。而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同时期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载:“岁旦在迩……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百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新春吉兆。”这种锡打春幡胜,就是最早的“挂钱儿”。可见在唐宋时期,就有这种装饰品,只是各有各的用途。

到了清代,挂钱正式成形,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年俗诗说:“先贴门笺次挂钱,撤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还它作了详细的注解:“挂千者,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飓,贴在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是物民户多用之。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日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可见,“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人们对挂钱的喜爱,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它名字中的“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

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第11篇

1、祭祖。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因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在北方地区,大年三十的时候要“请家堂”,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后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还记得鲁迅的《祥林嫂》吗,祭祖的时候祥林嫂都不能动手参与的。

2、祭祖的同时,有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自家老人在过年的时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小年的时候,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间,是日起,家家户户要做黄面糕,堵住灶王爷的嘴,还要大扫除。

3、放爆竹,俺小的时候叫“点鞭”或者放“炮仗”。唐代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还有二踢脚,明代有诗:“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4、吃饺子。饺子原名“娇耳”,源于中原宛城,产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据说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

5、要账。古代有正月不要账的传统,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因此债主都要催账。欠债的人过年之难,犹如过关,故称年关。所以很多欠账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来,比如《白毛女》里杨白劳就是如此。

6、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是用来辟邪的,到现在人们还认为桃木辟邪。据《宋史·蜀世家》,后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一副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下面是小编整合的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共同阅读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1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2纷扬的雪花、银白的晨霜,这大概是冬爷爷送给我们最后的礼物吧!听着他渐去的脚步声,我和所有中国小朋友一起翘首企盼着,盼望又一个新春佳节的到来。

春节到了,我们就要和寒冷的、缩手缩脚的冬天说拜拜了,一个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的春天又会回到我们身边,我仿佛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声,还有“叮咚”的流水声;我又似乎看到遍地开满鲜花,蜜蜂蝴蝶翩翩起舞……

“噼噼,啪啪”,一连串鞭炮声让春节变得热闹非凡。“爆竹声中一岁除”,在不绝于耳的声响中,在烟花绽放的夜空里,处处洋溢着新年新气象。这时候是我们孩子最快乐的时光,当一声声“惊雷”震得我们捂住耳朵时,当绚丽的火花开满天际时,我们的心中充满激动与欢愉,童年的纯真与梦想伴着清脆的笑声一同飞翔。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春节的一大习俗,也是孩子们爱去凑热闹的事情。帮着大人调浆糊,然后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春联与“福”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贴到房门上。当所有门都穿上“新衣服”,家里立刻焕然一新。朗朗上口的对联,金光闪闪的“福”字,无不让人感受到春节的喜庆与吉祥。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好日子,所以,如果少了“吃”,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春节。除夕夜,可口的年夜饭让人垂涎三尺,烤鱼、炸鸡、辣牛、肥鹅,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一家人老老小小、几代同堂围坐一桌,一边品尝着好酒好菜,一边谈笑风生,多么和谐美满!吃完年夜饭,下一个节目自然是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在笑声与感动中,我们静等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里,到处是走亲访友的人,大礼包、小礼包还有欢声笑语不断。我们孩子都成了财迷,嘴巴像抹了蜜,可不,“祝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顿时,红包笑脸纷至沓来,然后就细细盘算怎样过一把富翁瘾吧!

当然,春节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长了一岁,我们一定要变得更懂事些,做一个妈妈疼、爸爸爱,亲戚朋友、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大孩子。

“叽叽,喳喳”,“滴滴,嗒嗒”,你听到了吗?在我们的期待中,春节已奏响了它明快的序曲

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3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的最爱。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开始了,在我们这里叫小年。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一个开幕式。这一天,是要祭灶的。祭灶的时候,鞭炮声响起来,说明过年的气息离我们更近了些。

过了小年,大家就更忙了,必须准备过年的东西,正式迎接年的到来。

除夕真红火,家家户户都鞭炮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家家都赶着包饺子,到处是饺子的香味,人人都穿上了新衣,贴上红红的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都笑声不停,灯火辉煌,鞭炮声一阵接一阵,午夜十二点,春节的钟声响起来了,伴随着钟声到来,预示着辞旧迎新,大家都长大了一岁,回首过去的一年里,我好想停留在那长不大的童话世界里……

正月初一和除夕之夜,虽然只是一个时差的区别,但却给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正月初一,不像以前那样守旧,不在是男人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现在一家人去给长辈拜年,也不在是叩头如捣蒜,现在只要说声祝福语,行个礼。哈哈!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拜年收红包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其次,还要去上坟,就是给以逝的亲人去拜年,鞭炮声又一次响起来,一演示对逝世亲人的怀念,还要烧些纸钱,祭些酒菜,我不禁想到:“人世间,为什么要有生离死别呢?今年是双节日,一边是春节,一边是情人节,这又给今年的春节增添了一份喜庆美好的色彩。

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层台阶了,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今年,我们这里的灯在宾河路上展示,整条街像是在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是人的海洋,灯的世界,有虎灯,有的是大红宫灯,有的是龙灯…。每个人都好像坠入仙境一般。一眨眼间,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化成五光十色的星星点点,洒满在视野里伴着满路的花灯,把天空打扮得金光灿烂,碧玉滢滢。元宵节就是吃元宵呀。欢欢喜喜过大年,团团圆圆吃元宵,这的确是件美好的事情。

正月十五就是年的闭幕式。美好的正月十五给年彻底拉上了一卷令人怀念的帷幕。

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4每年春节我都会在家里。脚步把距离在时间里面拉近到眼前。灰蒙蒙的城市在过年喧闹的灯光下也显得格外喜庆。除夕夜刺鼻的爆竹声随着电视上不谋而合的倒数声在每年的年夜饭里的回忆里反复出没,提醒着自己曾经在有院落有竹林的乡下过年的岁月。那个时候的自己还和一些个表兄妹在一起,乖乖地站在长辈们的面前,等着即将摸到我手的红色的压岁钱。

年是一种法力无边的神物,能够使全球四分之一的人群都在同一时间段在超市挤成活动的烙饼。今年春节,简直跟仲夏一样热得不像话。阳光粗暴地刺进瞳孔,使我隐隐约约好像见着了那个令人广为流传的令人胆颤的“年”。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慵懒的声音逐渐隐去,提早打燃的鞭炮发出的声音代替了这个以烘托热闹场面为中心的故事的讲述声。

一群人聊天才算热闹,夜夜笙歌过年太棒!小伙伴们点燃宋朝就开始制作流传至今的火药鞭炮,鞭炮跟火柴棒被火烫着后发出的歇斯底里与那浓重的烟雾如出一辙。闪着乱坠的荧光和火星,我真的有那么一霎时认为会有小孩捏着耳垂大哭大闹地丢下鞭炮哭爹喊娘。

跑到厨房,咕嘟咕嘟地喝水。那暧昧的色彩泼洒地肆虐,仿佛已经烧到了喉咙。才急着用凉开水解决喉咙里面不为人知的嚣张的干涸。

躺在床上的时候,脑子里面斑驳地重现出荧幕里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节目。我或许是个奇怪的人。觉得魔术师的大眼睛好美,相声演员的腿好短,歌手的头发有点怪……可这并不算什么。毕竟在这二零_年的开始,有谁会去怪一个延续中华民族多人的传统的小姑娘,在看春晚的时候,注意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呢?

2022年描写春节的记叙文范文5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每到过年的前几天,妈妈就会带我到超市买各式各样的好吃的,晶莹剔透的果冻、酸甜可口的蜜饯、香酥可口的米果……这些都是我的最爱。当然,过年少不了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往年我们要去姥姥家吃饺子,那香味就更不用说啦!还要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天,我和哥哥姐姐们要一直玩到第二天,可开心了。大人们会讲关于年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过春节要贴春联,记得在上一年春节,我曾经做了爸爸妈妈的小助手,我负责在所有的春联后面涂上糨糊,爸爸就负责把春联贴在门口,而妈妈就在厨房把今晚的团圆饭煮好,而我就帮妈妈把食物洗干净和切好,再让妈妈下锅,到晚上,我们全家就高高兴兴的把团圆饭吃了,吃完饭,爸爸妈妈就带我到大草地里放烟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真是开心极了。还有,在春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有时,亲戚朋友也会到我们家拜年,参观一下我们的屋子睁不整洁,漂不漂亮。我们会包红包,送给亲戚朋友的孩子,有时亲戚朋友也会送红包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