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时间:2023-05-29 17:4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防御机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防御机制

第1篇

表现为:压抑、否定、退回、潜抑;

第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表现为:反向、合理化、仪式与抵消、隔离、理想化、分裂;

其中合理化包括:酸葡萄、甜柠檬、推诿。

第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表现为:转移、投射;

第四,代替性防卫机制。

表现为:幻想、补偿;

第五,建设性防卫机制。

第2篇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为了研究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笔者通过使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大五人格量表中文简化版,对某高校3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城乡的大学生习惯使用成熟防御机制,但是相比之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乡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2)不成熟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呈负相关;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中间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3)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防御的解释度更大,而对成熟防御的解释度则较小,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种不同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各不相同,开放性是影响本科生是否运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结论是:防御机制确实与人格特质是相关的.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大五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70-03

1 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和大五人格特质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在遇到挫折和焦虑时主要的心理保护手段,心理防御机制是当我们面对焦虑、痛苦还有其他的负面情绪时,为了缓解我们紧张的情绪,调节行为表现从而使自己符合外界的要求,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使用防御机制更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而每个人特有的人格特质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相关.并且人格特质是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和遇到问题是所惯用的应对方式.比如说当人们在外面不小心被陌生人踩了一脚,性格温和的人会笑一笑,然后说没事这样就过去了.而性格暴躁的人则可能会破口大骂,甚至动粗这样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样脾气暴躁的人使用正确的防御机制时,不仅能增强自己内心的健康,而且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比如说有暴力倾向的人可以去做拳击手,或者警察这样的职业,这样做不但能释放自己的内心的冲动,还可以获得社会的好评,一举多得.并且之前有研究表明防御机制与许多神经症的症状之间有一些特殊的联系,会逐渐变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

大五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顺同性)已被广泛研究、证明以及认同,它具有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稳定性.外向性:沟通良好对沟通障碍,严肃对爱娱乐,情感丰富对腼腆;显示出热情,社交,果断,积极,乐观,不怕风险等特征.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安静对烦躁,安全感对不安全感,自我怜悯对自我满足,包括焦虑、抑郁、敌意、自我意识、冲动和脆弱的特性.开放性:富有想象力的务实,寻求符合实践的变化,独立对服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创造差异,智慧的特点.顺同性:无情对热诚,信任对怀疑,热心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卑和移情这些品质.严谨性:无序对有序,小心对粗心,薄弱的意志对自律.包括能力、公正性、结构化、尽职尽责、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的特点.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以成都文理学院学生防御机制的使用情况为例,旨在探索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的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文理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剔除无效的问卷15份后共计问卷331份.平均年龄为(20.00±1.30岁)大一城镇58人农村52人共110人,大二城镇22人农村34人共56人,大三城镇65人农村71人共136人,大四城镇10人农村19人共29人,其中城镇155名,农村176名.

3.2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问卷表(DSQ)是由M、Bond(加拿大)于1989年编制的一种自评问卷.DSQ共包括88个项目,包括比较广泛的防御行为:即从成熟的到不成熟的,能比较清晰的判断出被试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情况.选择的程度,完全由评定者自己体会来判断,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大五人格量表

该问卷包括大五人格的5个特质,每个特质从很不赞同到很赞同采用5点计分.本研究中总量表信度为0.79,各分量表分别为0.58~0.77[1].

4 研究结果

4.1 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

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制成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差异比较表.掩饰因子则是学生完成这个问卷时的心理掩饰程度.研究结果可得,城乡大学生在成熟防御机制、顺同性上有显著差异(P<0.05).从心理防御机制上来看城乡的大学生都惯于使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但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来说,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市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

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不成熟机制、掩饰因子、神经质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地年级差异(p<0.01),在中间防御机制和严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地年级差异.这些方面的事后多重比较(LSD)结果显示,在不成熟机制得分上来看大一、大二、四学生都显著低于大三学生,在掩饰因子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学生显著低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显著低于大四学生,从神经质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大四学生神经质都要低于大三学生,从外向性得分来看大一、大二学生的外向性要高于大三学生.从中间防御机制来看大一、大四学生都显著低于大二年级学生.另一方面从严谨性来看二年级学生和大四年级学生的严谨性要高于三年级学生.

2.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与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成熟防型心理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显著正相关;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

5 讨论分析

5.1 城乡大学生防御机制与人格特质的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学生相比较来说,城市的大学生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这个差异十分显著.从人格特质上看到,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与经历的不同,造成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性显著,这种差异会影响他们防御方式的不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不同环境和文化适应快,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容易产生适应障碍.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差异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今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减少,不过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较来说,确实接触的不同东西和事物,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跟早的接触到生活的艰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欠缺是来源于农村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的根本原因.

5.2 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年级间差异比较

之前有说到过年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防御机制也会不同,所以进行的大学生年级间的差异比较,从大学生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年级间差异比较得出,大学生在不成熟机制、掩饰因子、神经质和外向性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地年级差异,在中间防御机制和严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地年级差异.李力红和张晓磊(1999)通过对196名大学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总体特点是心理防御上趋于成熟,大多采用升华、压制的心理防御方式.究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l、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智力发展达到较高的程度,心理和思维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情绪上也已趋于老练和稳健,其心理达到了成熟;大学生虽然社会经验欠缺,但是较高的文化程度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认知水平,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显示出更趋于理性和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较少的接触社会,所以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社会和自我对他们的角色期望以及期望,导致学业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考试的挫败感、升学和就业压力以及竞争激烈等.在被访谈的35人中就可几乎100%提到学业压力.要缓释学习给大学带来的压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解决,因此大学生采用升华等成熟的防御方式较多.本次研究在不成熟机制得分上来看大一、大二、大四都显著低于大三.这与赵虎、周逸如、陈树乔和陈曲亮(2001)对大学生进行的入学新生与毕业生比较得出的结论相同,他们发现两组学生均最多使用成熟防御机制,然后才是中间型防御机制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大学生大多是18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此时心理普遍都已经发展成熟了,说明此次研究的结果与大学生心理实际情况还是比较符合的.不过,毕业生不成熟防御机制的采用频度反而明显增多;部分中间型防御机制的动用也有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伴无能之全能、隔离、消耗倾向增多,解除、假性利他、否认和期望减少.与李宁等(1996)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2].

5.3 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人格特征可能是影响心理防御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其采用什么样的防御方式,反过来可以看出,一个人独特的防御方式也是他人格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3].从此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不成熟机制与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呈负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不成熟的人更冲动,而且相对于成熟的人来说更加容易焦虑、烦躁、愤怒和冲动等等;从研究结果看出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所以越成熟的人越是严谨,情感和想象力也更加的丰富,兴趣更加的广泛;中间防御机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此次研究与之前国内研究结果相类似.大学生个性与防御机制存在着相对而又复杂的关系.一个平衡而又良好个性的学生,常常采用比较成熟的防御机制来解决面临的各种应激事件和心理问题.神精质个性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神经质个性倾向的人更多采用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外向个性倾向的人更多同时采用成熟的和一些中间型防御机制.一定类型人格的大学生具有相应的防御机制,二者间存在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4].

5.4 防御机制与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

此次研究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预测效果更大.从研究结论中看出有4种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而对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预测效果则相对来说较小因为都只有一两个人格特质能进行预测,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因素,因为两个防御机制的回归中都有它的存在,并且从表5中可以看出3种不同心理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特质的影响均不相同,而开放性则是影响大学生生是否运用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最大的要素,所以要是想要培养学生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使用的话,要着重培养开放性这一方面的内容.此结果与田瑞琪、唐小娟和刘亭亭(2013)等人的研究一致[5].

5.5 此次研究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确实是要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所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时候要着重关注开放性、顺同性和外向性,尽量培养成熟的防御机制.在调查过程中同学与老师十分的配合,研究的十分顺利,不过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导致研究的被试并不是特别的多从而对相关和回归造成了一点误差,并不能很好地反应结果.

6 结论

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几点:

(1)城乡的大学生都惯于使用成熟型机制,但是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与农村来源的学生相比,更少的采取成熟防御机制.而从人格特质来看,城乡的大学生的开放性人格特质是最多的,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顺同性更强一些.

(2)从相关分析上看出不成熟机制与神经质是正相关,与外向性、顺同性和严谨性是负相关;而成熟防御机制与开放性和严谨性呈正相关;中间防御机制则与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外向性和顺同性呈负相关.

(3)大五人格特质对不成熟防御的解释度更大,而对成熟防御的解释度则较小,另外,神经质是预测不成熟防御和中间型防御的重要因素,并且3种不同防御机制受到大五人格的影响各不相同,开放性是影响本科生是否运用成熟防御最大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姚若松,梁乐瑶.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4):457-459.

(2)李宁,涂星光,赵虹,等.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227-229.

(3)王学臣,李义安.大学生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2):105-106.

第3篇

[关键词]防御方式;人格特征;焦虑症患者,护理对策

焦虑症患者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对疾病的性质认识不清;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求得内心平衡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由于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的复杂多样,人们的防御能力和防御机制是不同的,按照自我心理学的模式,防御机制应视为人格的一个方面或部分。为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和人格的特征,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对焦虑症进行研究,以寻求更为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之间住院的焦虑症患者3l例为研究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71±13.61岁,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排除其它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健康的社区居民31人为对照组,男17人,女14人,平均年龄46.71±12.87岁,排除神经症、精神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等方面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测试工具:防御方式问卷(DSQ);由Bond于1989年修订的自评问卷,由路敦跃翻译并修订,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采用国内广泛应用的龚氏修订本,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测试方法;对两组分别进行测试。

1.3统计方法 测试结果用SPSSll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DSQ防御机制因子及各防御机制均分比较研究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及掩饰因子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均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中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幻想、退缩、躯体化及中间型防御机制中反作用、制止、理想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交往倾向、消耗倾向高于对照组(P<0.05);而成熟型防御机制中,升华和幽默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

2.3研究组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DSQ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EPQ神经质(N)存在正相关(r=0.378);DSQ成熟型防御机制与精神质(P)呈负相关(r=-0.367)。

第4篇

【关键词】 抑郁症;社会支持;防御方式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Mechanism of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JI Yi-fu,HAN Li-juan,CHENG Ye,et al.Hefei the 4th Hospital,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gree of social support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defense style of the patient with depression.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assessed with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Defense Style Questionnaire (DSQ).Results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s,the patients’ scores in social support were found significant lower,which including the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objective, subjective support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upport (P

【Key words】Depression;Social Support;Defend Style

抑郁症是近年来十分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在心理障碍的发生中,可起挥缓冲的作用[1]。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释了个体在应对挫折情境时,习惯性采取的处理主客观之间的冲突的方式[2]。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因素在抑郁症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防御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以及社会支持度与防御机制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2008年间,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门诊或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为:①遵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②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共收集有效病例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38±15)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性别为分组标准,得出男女研究对象在年龄(男(39.07±16.60)岁;女(37.90±14.57)岁)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工具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防御方式问卷(DSQ)。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等编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共10个条目,分为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为4级评分,最小理论值为1,最大理论值为4;客观支持因子中除4级评分的项目外,其他项目选“有”记1分,“无”记0分。结果计三个维度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受试者社会支持越好。

防御方式问卷由Mbond于1983年最先编制的自评问卷,用于调查被试的防御类型。国内Luc等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修订,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该量表共88 个条目,按1~9 级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该项条目的使用频率越高,掩饰度越小。DSQ分为四个分量表(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

1.3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经过SPSS13.0软件包进行整理与统计,包括描述性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等。

2 结果

2.1 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评分 管新丽[5]的研究中,调查无重大急、慢性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大于18岁,与本研究患者组在人口学资料上基本匹配。因此,本研究用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评分见表1,显示抑郁症患者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社会支持与防御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被动攻击与社会支持的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对支持利用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抑郁症患者使用被动攻击的防御方式与三个社会支持因子都呈显著负相关(P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支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群体中的社会支持状况对群体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社会支持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易导致不良行为发生[9-10]。防御机制则是自我逃避不愉快和焦虑的方法,并且能控制冲动行为以及情感和本能的冲动。总结本研究的结果分析,抑郁症患者较正常人得到的客观支持和对于支持的利用度均偏低。因此,在抑郁症的预防以及临床治疗和预后中,应注意从改善患者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认识和利用方面出发,鼓励患者多与家人朋友接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说出自身的想法,减少使用被动攻击等易造成负面效应的防御方式,避免过多使用回避和抑制等中间型防御方式应对内心冲突,逐步提高对于自身的期望值。

参考文献

[1] Goyne J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Process.Ann Rev Psychology,1991,42:401.

[2] 肖泽萍,张明岛,王振等.强迫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人格特征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19-622.

[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29.

[4] Luc M,Bernard M,Jearn-Luc M.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depressive,obsessive-compulsive,and schizophrenic disorders:an explorative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regional cerebralmetabolism.Psychiatry Research:Neuroimaging Section,1998,82:83-93.

[5] 管新丽.抑郁症病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护理干预.护理研究,2003,17 (8):902-903.

[6] 梁宝勇,崔光成.心理防御机制与临床实践.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88-490.

[7] Brown Gw,Harris To,Eales Mj.Social factors and comorbidty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Br J Psychiatry,1996,168:50-57.

[8] Wade T D,Kendler K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major depression:cross-sectional,longitudinal,and genetic perspectives.J Nerv Ment Dis,2000,188 (5):251-258.

第5篇

[关键词]心理活动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自我防御

[中图分类号]I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00-01

扬•盖菲雷克是法国当代作家,以《野蛮的婚礼》这部小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桂冠。这是一部写实的心理小说。私生子吕多是母亲妮柯尔在被之后的产物,从小就受到家人的嫌弃和虐待,一直深深爱恋和依赖自己的妈妈,却终因爱母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最后弑母,上演了一出人间悲剧。

《野蛮的婚礼》主人公吕多是妮柯尔遭到欺凌之后的产物。长期生活在压抑和虐待中,使得吕多形成了一种不健全的性格。本文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其“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对吕多焦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希望能在物质富足的今天,给人们带来些精神方面的思考。

一、吕多的焦虑

焦虑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心理不适状态,是由于本我、自我、超我与外在世界冲突所导致的。焦虑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发展,对于个体的生存都有其特殊的功能。焦虑分为三类:现实或客观性的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焦虑。吕多的焦虑主要是神经性焦虑。神经性焦虑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游离性”忧虑,常见于比较顺利的环境,在神经质人的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无故地担心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吕多从出生下来就被别人虐待和嘲笑歧视,一直生活在孤独中,对周围的防御心理也尤其严重。生活在阁楼上的时候,吕多的祖父母和母亲都非常嫌弃他,除了送饭的时候,几乎很少去阁楼和他沟通交流。吕多没有朋友,也没有玩具,只能摆弄阁楼上一些破旧的玩意儿,甚至是和那里的昆虫玩耍。所以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警觉。

神经性焦虑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恐怖症,即一种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其恐惧的程度远远超过实际所害怕对象的危险程度,这种人对诸如人群、横跨街道、当面讲话、水等都有可能怕得要命。米肖,吕多的继父,把吕多接到他们新家的路上,每次变换车速的时候,吕多都非常害怕。这一般来说是不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的,而恐怖症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害怕的程度与所害怕的东西之实际危险程度极不成比例。

神经症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是惊恐反应。它突如其来,且无明显的刺激因素,只知道自己感到极度不安和紧张。而这类神经症反应在吕多身上,最明显的就是他经常在夜里无故地叫喊。

二、吕多的自我防御机制

对付种种焦虑的办法有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类是否认和歪曲现实。后一类办法成为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抑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防御手段,防止那些自己不想承认的“讨厌的”事物进入自我当中。吕多3岁起就爱慕自己年轻漂亮的母亲,这种爱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吕多不仅经常偷看她睡觉,并且以印第安人式的婚礼和母亲结了婚。吕多把对母亲强烈的爱深深地压抑在心底。这种压抑的爱不仅从精神上折磨着他,同时也在身体上对他进行着摧残。

(二)否认

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御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吕多从未叫过妮柯尔“妈妈”,妮柯尔对此也十分气愤。她和吕多说,她不是他的妈妈,骂吕多是臭流氓。这对于吕多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打击和伤害。吕多一直自残到头破血流才觉得心理好受了些。他否认自己是妮柯尔的儿子,即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母亲对他的冷淡和排斥让他感到十分受伤,他想逃避这个现实。

(三)反向作用

所谓的“反向作用”这种防御手段,就是为了去抑制某种欲望,而将这种欲望反向,采取与其正好相反的态度和行为。在米肖家的时候,一次妮柯尔说她的金手镯不见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吕多找到了。作为回报,妮柯尔答应当晚到吕多房间里给他说一句“晚安”。但是她失言了,吕多等了一个晚上也没等到这句话。于是,后来吕多用他自己的方式冷淡着母亲。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他对母亲的爱胜过一切。吕多为了抑制自己这种过度强烈的愿望,反而采取相反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反向作用在起作用。

三、结论

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自我防御机制来帮助自己有效地缓解压力,前提是必须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自己,减少焦虑和痛苦,让身心得到良好的呵护。

【参考文献】

[1]柳鸣九著.野蛮的婚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传开,章忠民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评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第6篇

动物和其他生命形式大多以基因链来传递祖先的信息,高级动物也只有简单的发声传递简单的情感。而人作为特殊的动物,有语言和强烈而深层的情感体验。语言是传承古老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正因为这样,我们人类才有其历史。

富士康员工的惨剧的发生,固然有企业对人性关注的不够全面,人成了工作的机器,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压力没有得到适时释放,心理代偿――员工期望的生活质量如加薪、休息娱乐没有足够的满足,导致员工以死唤醒企业领导层、社会的关注。那些十二连跳的亡者,他们通过跳楼告诉这个社会我们太痛苦了,生不如死,死反而快乐。选择这种自杀的死,表面上是做给社会看的,实际上从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来看是做给父亲看的。因为父亲是社会的一种象征,他们在告诉自己的父亲们,你们不管我,不关心我,我就死给你们看,让你们去痛苦。另外,这种自杀方式可以“传染”,如果不对这个企业员工和整个管理层进行心理干预,自杀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发生。因为自杀的信息已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相互传递,一旦当事人感觉自己实在太痛苦,很容易触发其自杀欲望,触动不健康的防御机制,选择死亡来逃避意识层面的痛苦感。

因此,如何建立健康心理防御机制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如何传承家族健康信息是获得健康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手段。祖辈们是如何顽强地走过辛酸苦辣起伏跌宕的生命历程、解读家族曾经有过的磨难、困惑、荣辱历史?试想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其国民会是怎样?一个没有家族史的个人会是怎样?他们不会有很明确的归属感,只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他们的生活一定不轻松,难以踏实与安宁。家庭也是一样,一个避谈家庭和家族的人,实际上是对家庭和家族的否定,家族的信息会出现“基因断裂”,他们的下一代困惑就多,自信心很难建立,即便建立也容易被摧毁。所以,家族史不管荣耀的还是耻辱的,都需要我们去谈,告诉晚辈,父辈以上的人都在勇敢地对面对积极和负面的信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人一旦遇到负面的信息,就会自动启动其积极的防御机制,克服生活中所谓艰难的事件。

所以,我们要经常追忆成长的过去,传承家族优良传统。餐桌上的小谈,过节团圆时家族史的讲述,会对下一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长辈们讲述晚辈们成长过程的故事片段,是激发个体热爱生命的重要方式。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也通过特殊的心理技术手段,激发那些失去自我的人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包括对家族史的了解,对父母们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当事人整理生活史中的片段,让他们能看到完整的自己,从而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

这是我们批判接受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接纳外界的过程,也是我们建立良好心理防御机制、适应环境的过程。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防御干预社会支持

论文摘要:作为高中校园弱势群体的贫困生,面对社会压力,往往采取消极的心理防御,从而出现了自卑、焦虑、敏感和偏执等心理问题。通过建立主、客观两个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以对贫困生的心理形成有效的干预,帮助他们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1贫困生的消极心理防御及其后果

1.1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最大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卑。大部分的贫困生是来自于偏远山区的,家庭条件差。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一致,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差异,使贫困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反差。由于在穿着打扮,吃喝玩乐,生活用具等各方面的明显差距,让他们产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们开始低估自己,甚至开始否定自己。他们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目光和鄙夷的眼神,逐渐陷入自卑的泥潭。他们对人际交往的开支难以承受,对集体活动消极退缩,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而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着这无形的压力。

1.2焦虑心理明显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经济状况,使他们总是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他们焦虑着他们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甚至他们每天吃多少饭好得精打细算,还要考虑以后的生活费,因为他们的家庭根本拿不出如此繁重的费用。因为这些他们没有办法安安稳稳的去学习;有的为自己的家庭状况焦虑;有的为自己的未来焦虑。因此他们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重的压力。在农村,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在一些像计算机、英语听力、口语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上,他们根本无法去和城里孩子相比。而这种实践性强的能力是后天培养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形成的,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否则反而会加剧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感。

1.3人际关系敏感因为长期以来的压抑,自卑造成他们的人际关系很敏感。他们不愿意和别人谈论经济状况的话题,他们害怕别人给予他的怜悯。他们还怕别人嘲笑自己,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事情多疑,他们和别的学生之间就像有道无形的枷锁。有些同学本来是善意的关心,他们总会把那当作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羞辱,从不接受别人对他们善意的帮助。这种敏感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无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1.4偏执心理强烈城乡间经济水平和生活状况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感觉这个社会的不公平。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什么都没有,而那些城里的孩子什么都有。他们在暗中的羡慕着别人,还常常对自己发问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而现在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还在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容易使他们形成愤世、偏激的心理,他们总是只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一面,看问题欠全面分析,想问题、办事情思路不开阔。如果对自我不能形成客观的评价,总是对外界抱有敌视的目光,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发生偏执,贫困生身上总不同程度的带有这种心理。偏执心理就有可能导致他们心胸狭窄、遇事不理智易冲动,当他们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会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2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贫困生经常采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状况反映出学校迫切需要教育和辅导贫困生建立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使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寻找合理方式,帮助、教育贫困生建立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是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的必要途径,而成熟型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之相配合。

2.1主观社会支持的有效性与贫困生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主要指外界对于贫困生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支持可以帮助贫困生减少压力,减少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偏见。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各种困难比一般同学更多,他们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在他们处在最困难最紧张的时期,他们需要外界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而社会资源对他们的支持是其中最重要的。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朋友等成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感情支持及相应的物质支持,有助于高中生对压力环境做出积极的评价和应对,这种积极的反应反过来也可能更有助于个体从环境中获取后续的社会支持,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更好地维护心理健康。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高中生有意识地体验并从现存生活中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是构筑高中生心理健康系统的重要环节。在高中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给予别人支持和怎么样获取别人的支持,通过训练让高中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能够增强自信,进而更好的增进健康。

第8篇

(1.2.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650000)

摘 要:从理论背景方面,简要介绍了传统德国心理学及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思想对心理动力学理论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影响。理论核心方面,着重论述了心理动力学理论关于内在冲突的基础思想。最后在诊断焦点方面,就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影响作用的诊断重点进行初步总结。

关键词 :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诊断;心理主动性;心理诊断;心理治疗

1理论背景

继承了Spinoza的哲学基础发展起来的德国心理学与源自Descartes二元论的英国学派形成了强烈对比。随着对Kant体系中主动心理学的进一步阐述与修正,整个19世纪的德国对心理学的讨论也都设定在心理主动性的假设中。20世纪在整个心理学界乃至文学、哲学及艺术等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分析,鲜少与其他心理学表述有共同之处。但其对心理的主动性、动力性、自我生成的实体的重视及强调,无疑与传统德国的主动心理学联系密切。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稳固建立在心理过程的主动模式之上,对人格的解释极其依赖于心理主动性。即使随后发展而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中,心理动力性仍然处于主要地位。

精神分析的伟大贡献之一则在推动并发展了心理治疗。虽然经典精神分析在如今临床已很少使用,但在精神分析运动中发展出的心理治疗理论层出不穷。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概念就是来自Sullivan学派[1]。Sullivan将人格或自我看作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认为各种“动力”和驱动性的社会关系是个体成长为适应性的社会化成人并发展自尊的基础[2]。这个社会关系开放系统也是Sullivan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基础。随着更多学者的研究及扩展,对心理动力学有不同命名,“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治疗”、“动力性心理治疗”、“内省取向的心理治疗”等,其共同特点是以心理主动性为假设前提。

2 心理动力学理论核心

心理动力学理论在不同学者那里有不同解释,这缘于侧重点和角度的差异。然而核心内容上则是一致的,即内在精神冲突是导致个体焦虑、紧张的根本原因。事实上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冲突是个体生活固有的一部分[3]。纵观其他心理动力学理论,如移情理论、防御机制理论、依附理论以及潜意识心理学、冲突与客体关系心理学等[4],内在精神冲突只是被以不同角度加以阐释罢了。

冲突的产生导致了焦虑,而避免焦虑的办法,不是试图使人格中的某一方面强过其它方面,而是彼此平衡。这种平衡的驱动力(本能)具有主动性。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的主动性,个体在面对冲突所产生的焦虑时便会启动防御机制。换言之,源自潜意识深层、个体与生俱来的驱动力,自发主动地为自我不断尝试识别恰当的方式来释放本能提供所的能量及动力,以达到人格的动态平衡。正如Jung所说,人格的核心目的是寻求达到人格内部意识与潜意识力量的平衡[2]。这种主动朝向平衡的欲望,既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也是内在精神冲突的原因。

因此我们说,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共同核心是精神决定论,心理内部力量的性质和强度起决定作用[5]。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本能驱力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基于内,即个体内部人格平衡过程,表现为个体对内心不同部分之间冲突解决的主动寻求,自我往往自发趋向能够使各部分要求得到调节的方向,从而形成特定的防御(认知)模式;基于外,即个体自我—客体关系平衡过程,表现为个体与环境、他人互动的关系模式,且个体总是主动寻求能够让自我体验到安全、满足的行为模式。

3 心理动力学诊断焦点

就心理治疗而言,心理动力学关注的是个体当前行为表征和期待模式如何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从而改变那些不适应的人际感知方式(移情)、认知模式(防御)以及人际交往模式[6]。其诊断焦点是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的影响。

在心理主动性的驱使作用下,个体总是试图维持人格的动态平衡。人格平衡必须通过可接受的方式释放能量来维持,因而焦虑起着重要作用[2]。不是所有焦虑都会引起个体痛苦,适当的焦虑与适应有关,具有生存价值。人与人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正常人的焦虑体验能够对个体朝向安全、满意的平衡状态起促进作用,并发展出具有适应性的防御机制;而少数被焦虑情绪所困的人,其防御机制往往是不成熟、不适应的,然而心理主动性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这样的结果则是个体会继续投入更不适合的防御机制企图遏止冲突。

个体生活经历中某个精神动力冲突的出现都可能会使心理发展受到障碍[7]。因此,心理动力学治疗十分看重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潜意识冲突在起病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治疗者需要通过解决求助者生活中某个或多个关键冲突来使其有所改变。于是治疗中,对疾病过程中动力的理解、明确内在冲突以及对防御机制的分析都显得尤为重要。涉及到的内容通常是潜意识层面的,但仍然可以运用不同技术来得以明确。此外,对个体当前行为模式的分析同样重要。

在明确个体内在精神冲突的同时,也需意识到,这些冲突的形式受到个体早期经历的影响是深刻的。这些经历涉及:情绪和愿望;人际关系;自尊调节;情绪表达(防御机制及认知模式)。而这四个方面反映了四种心理动力学视角: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自我功能、内驱力[8]。其共同基本思想均认为,不论障碍多么严重,人际关系应始终在治疗范围之内;并且凭借对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使内在冲突能够显现并获得治疗[1]。

源于客体关系理论的依附理论认为,婴儿跟母亲(或照料者)之间早期的互动经验会逐渐演变为一种工作模型[9]。这种无意识的工作模型包含着幼儿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知觉方式和反应倾向,并参与主客体相关的感受、期待、情景和习惯性人际互动,最终形成持久内化的客体关系模式[10]。许多实证研究指出,个体早期经历(如早期创伤、不安全依恋、不良教养行为)及个体特征性认知是导致个体人格障碍的病因学因素[11]。早期创伤体验到的情感,往往在人际关系中通过无意识的认同过程被传递,最终导致自体和客体分化失败[12]。

临床对于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运用及方法各有不同,大体上可以呈现出两种划分:支持性心理动力治疗;冲突为基础的心理动力性治疗。但其基本观点相同:其一,每种治疗形式都以生活冲突为基础;其二,所有治疗核心都围绕内心冲突的现实检验及相互关系的模式。因此,心理动力性治疗的目的在于了解人格的冲突并藉此改善症状,而非改变人格[1]。

4 小结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前提建立在心理主动性假设之上。这使得个体自我对人格动态平衡的趋向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个核心思想,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来看待个体心理的发展:内在各部分之间保持平衡是个体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前提,失衡的原因是内在精神冲突的失控,失衡的主要表现则是不成熟、不适应的防御机制;外部自我与客体间关系的良性稳定同样是个体身心健康的关键,关系失衡缘于人际互动以及环境互动的冲突,表现在不适应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个体早期经历对这两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就动力学心理诊断而言,明确过去经验对当前行为(行为、情感、认知及幻想)的影响是诊断焦点。同时强调个体生活事件的回顾应与现实相结合。增强理解个体防御机制和移情反应(尤其当他们发生在心理治疗关系中),从而阐明个体生活的特征性问题,基于此带来行为上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S.O.Hoffmann, G.Sehtissler. 什么是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施琪嘉,译)[J]. 德国医学,2000,17(4):195-198.

[2]詹姆斯.F.布伦南. 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六版)(郭本禹,魏洪波等,译)[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5-193.

[3]Charles S.Carver, Michael F.Scheier. 人格心理学(第五版)(梁宁建等,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1-193.

[4]蒋文晖,肖泽萍. 心理动力性心理治疗在焦虑症中的应用[J]. 上海精神医学,2008(2): 110-111,120.

[5]陆晓星,劳恩荣.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治疗:国内研究10年回顾[J]. 医学综述,2013,4(8): 1441-1443.

[6]李玉焕等. 心理矫正对社区非监禁性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2013(5): 344-347.

[7]陈晓英. 短程动力学治疗抑郁症1例[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4): 228-229.

[8]Robert J.Ursano, Stephen M.Sonnenberg & Susan G.Lazar.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林涛,王丽颖,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9]Bowlby J.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s and health hum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8.

[10]江光荣. 心理治疗关系之作用机制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555-561.

[11]凌辉等. 人格障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1): 135-139.

[12]赵冬梅.心理创伤的治疗模型与理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125-129.

Brief of psychodynamics and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s

—— based on psychological initiative

TANG Yi- ting1YOU Xiao2

(1.2.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第9篇

精神层次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而精神层面交流则是指一方带着自己的精神活动本身去考虑对方的精神活动,说直白点就是所谓的代入感和换位感。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自我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自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梦见母亲去世梦见母亲去世是什么意思?做梦梦见母亲去世好不好?梦见母亲去世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扒拉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母亲去世的详细解说吧。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角色,是自己的至亲,母亲的形象代表着生命、照料、依恋、回归等情感色彩。

许多人梦见母亲去世都会很担心,怕失去这个至亲。不过还好梦中许多都是反的,在中对梦见母亲去世就有详细的解说。

梦见母亲去世,很可能预示着你的母亲会长命百岁,或者表示你很关心母亲。

梦中听见母亲叫你,表示你吊儿郎当,不负责任,而且你追求事业的路线也不是正道。

老年人梦见已经过世的母亲,是身体衰退的体现,表示做梦人日常生活中的幼稚心理防御机制正在退化,我们常说的老小孩,就是老年幼稚心里防御机制退化的表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有一位外出途中误食一只小虫,从此每天感到恶心、腹痛,怀疑小虫在腹中吞食其脏腑,反复就医无效。请来名医诊治,名医问清病因之后,悄悄对病人的奶妈说,当我用药使她呕吐时,你立即用盆子接去倒掉,并声称亲眼看见一条小死虫。依计而行,这位的病果然痊愈。

有一位中年女性,自述腹部有包块半年余,尤其是清晨显著,有时还有跳动感。多次就医未查出病因,因此忧心忡忡,日渐消瘦。家人带她去专家门诊诊治,医生查体除触及前突的腰椎体及腹主动脉之外,并无任何包块。于是,医生让她触其家人的腹部,也有类似的“包块”。医生向她说明“包块”的原由,从此,她疑虑消除,精神好转,身体也逐渐健壮起来。

还有一位自称有重病的人,请了许多医生诊断,均说其无大病。他哀叹道:若大的城市竟无一医生能治我的病。家人被他弄的不厌其烦,便请了一位心理医生为他治疗。心理医生首先请病人讲明发病过程,然后对他说,他不但有病,而且十分严重,应及时诊治。并给他开了形形的“药物”。病人用药后病情大有好转,其实药品不过是一般的葡萄糖、维生素之类,并无特殊的治疗作用。

可见,治疗心病要对症,即找准病因下“药”,这样才能有效。以下是常见的病态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

否认心理。这是一种幼稚的心理防御表现。如有的人看见可怕的事物时,会用手把眼睛捂起来,自以为看不见的事物就不存在,以求得暂时的安全心理。

合理化心理。用自我安慰的方式以求得心理稳定,避免或减轻心身疾病的产生。如当客人不小心打碎了用具时,主人常常说,没有关系,破财消灾吗!还有人把坎坷的经历称之为“命运的安排”、“天意”等,从而在心理上使无情的事实合理化。

转移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当自身心理不平衡时,常对周围的无辜者发泄,“迁怒”之后虽然心里得到稍微稳定,但是还会诱发更多、更复杂的心理矛盾。

直视心理。这种心理可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出现不可否认的痛苦之后,虽然能正视它,但是又无可奈何地任其发展,从而造成心理防御机制的崩溃。二是对痛苦能够正视,同时积极设法弥补挽救,使之不再继续恶化。后者是可取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应该找准病因。不同的病因,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心病的症状虽然大多表现在躯体,但是治疗必须与“治心”相结合,因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 大学生自主创业 心理状况 教育对策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1999年清华大学大学生成立了北京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一举措为众多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式,许多人纷纷离开传统就业市场转而投向自主创业大军,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创业浪潮。

自主创业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全方位的考验。①调查统计发现,近70%的大学生拥有创业意向但缺乏勇气。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急于求成的大学生创业者由于缺乏经验、实力等,往往遭受创业中的各种打击与失败,最终可能放弃创业。综合主客观因素,造成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不成熟。自主创业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在自主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失败、创业稳定这四个不同阶段,其心理特点和表现是不同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各个创业阶段的心理特点,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阶段性培育与指导工作的开展,而且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建设意见,帮助他们自我调节,从而成为决定大学生是否创业、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一、自主创业全过程的心理状况分析

(一)自主创业前期心理特点

1.犹豫不决,甘当看客。

据调研,在大学生中有70%以上考虑过自主创业。但正如马云所说:“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醒来走原路。”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将创业付诸行动的不足5%。究其原因,一是“80后”、“90后”“眼高手低”,二是多数大学生仍对创业持观望态度。观望心理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另一方面是对失败的恐惧。很多大学生面对创业敢想而不敢做,最终错失创业良机。

2.空有激情,缺少方向。

当下,创业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时髦的话题,各种媒体对创业的宣传也使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愈发高涨,许多创业型节目如《赢在中国》等推出的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成为大学生的偶像。对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心理,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进行了重新思考,自主创业也由此进入他们的视线。但在决心踏上创业道路之后,些许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对创业英雄一路走来的创业过程进行研究,没有认识到创业的艰辛,没有思考创业所要付出的努力,仅仅空喊创业口号,没有具体的创业目标,不能够脚踏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创业契机。因而,空有一腔创业热情的他们最终只能无奈面对现实的巨大压力,放弃创业放弃最初的梦想。

(二)自主创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从决定自主创业起,大学生便要面对各种问题,这其中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又有自身心理调适。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如何进行合理的行业选择,如何更好地建立公司的经营方式及人员组织等都是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创业过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年甚至几年的过程中,大学生如何顺利地进行角色心理转变,其心理会有什么特点,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都应该引起思考。

1.浮躁焦虑的心理。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创业与学业的冲突,永远是无法避免的话题。学业是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创业是对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习结果的验收,多数大学生抱有急迫见到创业成果的创业心态,认为创业成果能够给予自己信心,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产生强大的时间紧迫感,使得创业活动中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进而出现失眠、脾气暴躁、难以集中精力等情况,如此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必然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适与干预,就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业与事业二者皆输。

2.急于求成的心理。

创业的起步阶段看似简单,但是要将其做大做强却是项时间工程。部分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从一开始便未端正创业心态,急于求大、求成,不能摆正自己的公司在整个市场中的位置。通常,他们对于公司起步阶段承接的小项目及较少的经济收入不屑一顾,认为如此简单的项目和少之又少的收入与兼职相比并无区别。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公司的服务质量必然下滑,造成整个公司形象的损失,没有良好的口碑也就没有客户,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门庭冷落的公司很容易失去创业的激情与信心,一个个的小公司也昙花一现般很快解散。

3.遇难退缩的心理。

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坎坷。多数自主创业团队在创业后不久就遇到来自社会现实及自身的各方面挑战。成员的意见不合、家庭突发变故、就业、考研的抉择等问题,往往会令其陷入创业是否继续的困境中,“80后”、“90后”对困难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小小的变故就会让其对未来的道路产生遇难退缩的心理,创业团队的中途解散也就不可避免。

4.盲目从众的心理。

在创业大军中不乏盲目从众的大学生,他们“紧跟”潮流,盲目创业,没有长远的规划。在最初的从众激情消散之后,创业大学生往往对创业公司不管不问,消极对待。如此不仅浪费了时间,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整个大学生创业集体的信誉。

(三)自主创业失败后的心理表现

据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有4%,多数大学生都要面对自主创业的失败。但失败也是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长壮大的必然过程,乐观、自信、团结、合作、坚持、无畏和坚定的信念等是大学生理当具有的重要品质。②

但“80后”、“90后”的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自主创业的失败对其影响较大。年轻的大学生在自我创业失败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沮丧心理,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在问题出现后,大学生不能客观分析创业失败的原因,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不能自拔。

(四)自主创业稳定后的心理表现

调查发现,50%的大学生在创业稳定后选择离开创业团队到大公司就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步入婚嫁年龄的大学生渴望稳定。相对于大公司稳定的环境而言,创业公司朝不保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保障;二是大学生的比较心理。毕业后对比发现,创业公司压力较大,但收入却并不如想象中可观。这样的就业环境使得部分创业公司在运营1~3年后便面临骨干成员离开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

二、大学生创业阶段性教育对策

(一)创业初期

1.创业意识的唤醒。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挖掘其创业潜力。在大学生对创业持犹豫态度的情况下,高校应当起到思想导师的作用,以开展各项与创业相关的活动为契机,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创业意识唤醒。例如,开办创业讲座、树立创业典型、举办优秀创业校友报告会等宣传活动,撰写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实践性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引导来坚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唤起他们潜在的创业激情。

2.创业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创业,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家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高校的创业活动要扩宽辐射面,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交流,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树立信心,多方面多角度共同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国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也是大学生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和优惠。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也应该给予创业大学生相对宽松的舆论平台。如此对各项资源的整合,才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压力较小而资源丰富的舞台,才能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创业的魅力。

(二)创业中期

1.创业课程体系的健全。

创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大学生创业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消除大学生创业的退缩、恐惧心理,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同时在创业课程中合理地开设创业心理方面的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完善的创业心理意识、心理能力及人格品质,从而从容应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良好的引导是决定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创业指导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创业过程中,应建立由“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心理专家+创业专家”组成的“两师两专”的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中进行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与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宽创业思路,进行乐观、敢为、合作、坚持的心理品质培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创业心理品质。

3.创业信息平台的建立。

创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使创业如虎添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保障,在客观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同时信息平台能够及时地传达国家、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应支持、鼓励和优惠政策,保证信息的畅通,在为大学生企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企业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从而有效搭建起大学生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

(三)创业后期

1.专业理论的运用。

弗洛伊德指出,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会很自然地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自主创业失败后,两种防御机制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积极的防御机制能够通过升华、幽默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正视挫折,总结经验,而消极的防御机制却是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夸大挫折等方式,加重自身的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进而出现幻想、逃避现实等现象。在创业后期应加强专业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户外拓展、心理小活动等方式将积极的防御机制传达至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正确控制心理状况。

2.校方积极的配合。

自主创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创业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把挫折当作自己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除了大学生自身要启用积极的防御机制外,高校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担当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支持系统。学校的心理辅导部门也要适时干预,给予大学生释放情绪的机会,并对其失败后的沮丧低落心理进行适当干预及合理排解。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从一开始便要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在心理上做好失败的心理预警。这样的心理建设下,大学生便要主动承认自主创业的失败,并从中认识到失败所带来的宝贵经验,以经验促成长,超越失败,方能迎来巨大的成功。

总而言之,在创业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高校的力量。要不断地培养大学生敢想敢为、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锻炼良好的协调能力及坚毅的意志力,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纵观所有创业成功的人士,他们灵活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成功的重要原因。以变应变,在客观环境中寻找有利方面,调整自身,适应环境,进而逐渐地改变环境以得到自身的发展。如此的创业心理也适用于整个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大学生、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挑起重任,更好地为国家、社会、家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③

注释:

①廖红娟等.浅谈大学生自主创业[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9(8).

②郭韶敏.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③刘祥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3).

参考文献:

[1]卢旭东主编.创业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郁义鸿等编著.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