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时间:2023-05-29 17:4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第1篇

【导语】2018年高考正式拉开序幕,全国有975万考生走进考场,参加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比去年增加35万人,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

今年高考作文题都是啥?

7日上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共有8份试卷、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2018年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山东。

2018年全国II卷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2018年全国卷III 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目前,各省命题试卷、全国卷作文题已经公开,一起来看看

北京:大作文(二选一)微作文(三选一)

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高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

第2篇

古人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并不等于说文无“法”。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套独特的写作之“法”,是有“法”可循的。其实,高考作文不管用哪种命题题型,都只不过是题型变化而已,最终的写作能力考查和选拔目标都是不变的。所以,探讨命题规律,总结写作窍门,这些都是作为备考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我比较赞同徐飙老师的《我的非教育写作观》一文提出的观点,即我们可以把写作分为教育写作和非教育写作,那么学生的高考作文写作就属于教育写作。起码来说,学生的写作大多都是为应考而作,这也是千百年来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原始、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多年的备考经验,我将高考作文写作的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类别。

[作者简介] 张宇,教育部“十二五”课题组高考作文研究专家,河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专家组成员,中学名师,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会员,市模范班主任,从事高考语文教学与研究16年。其高考作文课题――“高考写作热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获教育部课题组表彰,参与教育部课题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编写高考语文书籍8部。

1 和乃万事万物之本

和,有相安、谐调以及平静之意。我们这里所说的“和”,主要包括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国家与国家等诸方面的和谐关系。“和”这一话题涉及许多方面,例如,和谐、和平、祥和、和蔼、和美、和睦、温和、和气、和悦、和煦、和约、和议、和顺、和畅 、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 、和乐 、和暖、和洽、和善、和婉、和衷共济、温和清朗、温和美好、惠风和畅、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颜悦色等等。

高考作文试题中体现“和”这一话题并非偶然,因为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和”就谈不上自由,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和”这一话题是高考关注的,是社会发展应关注的,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要关注的。可见,2011年高考江西卷作文中引用孟子的“君子三乐”之论让考生探讨“和”这一主题就并非偶然了。古人注重“和”,今人更应注重“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家庭之“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自然人际之“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国之“和”。无论作文题目的客体怎样变,主体情感是不变的。你可以把客体换成“旧书”“镜子”“国家巨大政治经济成就”“假苹果”这些具体的物象,还可以换成“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漫画”“哲理学说”等抽象客体,主体的爱国爱家的“和”之情永远不变。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与你为邻”,是一道典型的写人际关系方面的题目,当然这道题目中“你”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另外,题目背后也隐含着“与你为邻”的另外一个对象是“写作者本人”。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告诉考生,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这就涉及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材料取自孟子关于“君子三乐”之论述,是典型的把和谐具体化的作文。一乐为和谐中的和睦,二乐为和谐中的和洽,三乐为和谐中的和弦。

……

2 人乃茫茫宇宙之尊

不管是以人为本的提出,还是人文、人本思想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的体现,都足以证明人类这一地球的主人在整个地球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切的事物与人发生关系之后才是活生生的精彩生活的体现。人有情感、心理、意志、思维等内在因素,有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因素,也有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科技等外在因素。人的发展,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的道德、幸福指数、喜怒哀乐等因素都可作为命题的范畴。“人”涉及的话题很多,例如人才、人品、人性、人权、人文、人山人海、人各有志、人迹罕至、人情世故、人满为患等等。

联系到高考作文层面,“人”这个话题并不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洞的。人本身有具体、有抽象的理解。作文应以主体――人为中心去命题、去创作。从重视客观载体到重视人的情感体验,正是作文变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归根结底,一切客体只不过是作文命题人拿来考量主体的载体罢了,最终还要归结到主体――人对客体的理解与看法上,即怎样达到人与客体的和谐上。在这里,作文命题与写作中的人则具体指写作者这一主体,如果这道作文试题主要涉及考生的自身成长问题等,那么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主体”的作文试题,如果这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在主体感知中的地位,我们就说这道作文题是倾向于“客体”的作文试题。当然,一切文章都是写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文章。只不过这个关系有些人能理得顺畅些或者有条理些,有些人理得就不那么顺畅、不那么有条理了。

再具体些说,比如,某一道作文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本身的人品、人格、情感趋向、人生感悟、人生成长这些问题,也就是说考生本人倾向自我一类的作文,我们则把它定位为“主体”式作文。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幸福,我的诚信价值观,我的人生画卷,我的职责,我的奋斗等等,这类文章我们说是倾向于考生内心深处的灵魂触动性的东西。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江西高考作文题 “找回童年”,直接涉及社会中一类特殊的人群――考生自己。要找回童年,作者就要对自己的童年有所忆,有所感。童年不单单是童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之类的,但是,找回的方法、理由等问题也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 “幸福是 ”,给考生留下了自由创造标题的空间。幸福的可感性离不开考生,离不开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生,所以,这道试题也是把命题的目光投向了考生本人,这也是高考作文近几年“向内转”的具体体现。

2011年高考江苏卷 “拒绝平庸”这一命题作文紧紧扣住了“人的性格和意志”这一内涵,深刻挖掘自身的价值,培养人的高尚品性是命题的主旨所在。

2011年高考重庆卷的“情有独钟”话题是典型的“人之情”话题。

2011年高考四川卷的作文题 “总有一种期待”,题涉及人的期待心情,是一个心理学话题,更是一种人文情感话题。

……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涉及考生本人的话题,直接让考生去体验,让考生用自己的眼观察世界,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是大势所趋。

3 客乃人类生命依存

客在这里指“客体”,也指除人之外的一切客观事物。笼统地说,它可以是天、地,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即整个客观世界。物象、自然规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世界气候、就业环境、就业条件、生活条件、生存条件、公共设施等一系列话题都可作为客观世界的客体进入考生的视野,走进考生的高考作文写作之中。

这里所说的客体,一方面,从命题人的角度讲,命题人选择某类素材中的具体物象就是命题人考查考生能力的切入点,也可能是迷惑考生的障眼物。另一方面,从考生写作的角度讲,考生应抓取命题人设置的具体物象这一客体,去理解、感知命题人要求考生怎么想、怎么写才是符合命题人的要求的。由此看来,这里有一点像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一样,这一切似乎都应该豁然开朗了。

比如,2011年新课标高考作文试题,命题人提供“祖国的发展变化”这一抽象又具体可感的客体,让考生去写对客体的感受,而不是考生自己本身的变化、本身的性格特征、本身的情感历程等,可见这一道作文试题是倾向于“客体”感悟的作文。像这样的作文试题,在作文中主体情感就不能体现太多,甚至不能直接体现出。

可见,对客体的关注与感知,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命题方式。

【高考真题归类解析】

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星空”和“大地”都是考生所要面对的客体。这两种客体既可以是具体的物象,也可以是“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概念的交织。考生不管从具体下笔还是从抽象入手,必须对客体――“星空”和“大地”有深刻理解,才可能写出符合要求的精彩文章。

2010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试题“我生活的世界”,是一道把“主体――我”和“客体――生活的世界”融合得最好的一道作文试题。它给考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这个客观的世界不是离开人的世界,是“我”真切感受的活生生的世界。

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这一命题作文,把“客体――世界”与“主体――你”之间的关系作为写作命题的重心,可谓纲举目张,条清理晰。

2011年江西卷小作文是将鲁迅先生的画像作为“客体”让考生去感知,将“人物”作为客体是这一作文的典型特色。

2011年浙江高考卷的作文题 “我的时间”,与安徽卷的“流逝的时间”十分相似,而“我的时间”更具体突出了“主体――我”和“客体――时间”之间的关系。

2011年高考广东卷“回到原点”,“原点”是一个典型的“客体”,前面加上“回到”一词,将“主体”与原点之间联系起来。当然“主体”可以是“人”(主要指人),也可以指人之外的“生命体”。由此看来,弄清楚主客体之间关系命题是命题者的最终意图。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则是一道典型的“主体”(即考生)对 “中国的六条巨大变化”这一大大的“客体”的具体感知的试题。

第3篇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a教师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古诗文名句或许“回归”默写

文学常识改错可能“回归”填空

基础题的布局会比较稳定,如有变化,很可能出现在第5、第6小题。

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古诗文名句,不是理想的方式,考查方式应该更直接、更简明,比如回归到以前的“默写”。

考查文学常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去年我省的文学常识改错只是众多的形式之一。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也应该更直接一些,少转弯抹角,不搞“虚拟错误”。比如200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第24题,结合古文阅读要求同学们填空:“上文选自《资治通鉴》,它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文中的‘臣光’是________(人名)。”何等自然,何等明快!同学们复习文学常识时,应该以课本为“根据地”,不要盲目扩大“战线”。

“大阅读”:表现历史思考、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的散文更有优势

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

俗称的“大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戏剧、小说和散文都可以进入高考试卷,但从高考命题艺术的角度讲,散文更有优势。散文的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供命题选材的天地更广阔、更自由;散文的“题眼”丰富多样,更适合拟制体现现代文阅读要求的题目。其中表现历史思考、文化思考和审美体验的散文内容更厚重,更值得同学们复习时关注。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阅读”的最后一题都采用“五选二”的多项选择题形式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而2007年的浙江卷改变了路数,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鉴赏能力。这个变化其实是对鉴赏本质的回归。主观题的形式单刀直入,简洁明快,更能考查出鉴赏能力的高低。这种形式在2007年高考中才出现,很有必要继续探索。当然,它也可以有变式,比如对相关的两段文章或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鉴赏等。

古诗词鉴赏:涉及“感叹历史兴亡”之外的任何主题

2007年浙江卷第16题围绕“感叹历史兴亡”的主题选取了诗、词、曲三个作品。中国古代的诗歌如恒河沙数,表现出来的情感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怀古、伤时、惜别、思乡、友情、爱情、报国、宦游、讽喻等。从情感类型的角度讲,除了“感叹历史兴亡”外,2008年的古诗词鉴赏题有可能涉及其他任何主题。

文言文阅读:从“传记时代”到“‘杂’文时代”

断句与求学、修身、励志、孝亲、交友、亲师等内容相关

经过多年的摸索,文言文阅读题已渐趋成熟,题型和命题角度相对稳定。

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已从过去的“传记时代”过渡到了现在的“‘杂’文时代”。此处的“‘杂’文”不是指“像匕首、像投枪”的具体文章体裁,而是指文章的范围更加广泛,取向更加多元。短小精悍并有一定现实借鉴意义的文章,如传记、小说、游记、序文、杂感、语录、寓言等,都有可能被选取。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离不开对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对典型句式的判断,以及对文意(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的理解、判断和辨析。

作为我省2007年出现的新题,文言文断句能够有效地检测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今后的文言文考查题中可能会继续看到它的“身影”。用以断句的材料应与同学们息息相关,会涉及诸如求学、修身、励志、孝亲、交友、亲师等内容。

语用题:追逐新题和“立定脚跟”

语言运用题是新题型的“试验田”和“展览厅”,各种花样翻新的题都在这里露面,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你未唱罢我也登场”。复习时,既要追逐新题型,如写颁奖词、机短信、模拟正方或反方陈词、给刊物或电视栏目命名、填写稿件处理单等,又要“立定脚跟”训练,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新的题型层出不穷,永远追逐不完,决难一网打尽,只有抓住语言运用的本质扎实训练,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话题作文继续得到命题人的青睐

话题具备文化性、时代性、理趣和情趣,能“引爆”个体表达

由于话题作文在限制与开放的矛盾中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可以比较有效地防止套作甚至抄袭,又能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同学们一展长才,因此它将继续得到命题人的青睐。当然,凡事不可偏废,对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作文命题富有文化含量,富有时代气息,富有理趣情趣,对个体表达有强烈的“引爆”功能――浙江卷作文题将会坚持这一追求。理想的作文题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度与开放性,提供的话题语料应该既简练典雅又引人深思,能够引导同学们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同学们既可以写情真意切的记叙文,也可以写富有哲理的议论文。当然,如果两方面结合夹叙夹议,则更有兼收并取之效。

语文学科特邀名师:程继伍

浙江省特级教师

浙江省中小学2211名师工程人选

浙江省首批中小学高级访问学者

浙江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

与其他省份变化“激进”的试卷相比,我省的试卷属于“稳中有变”式。整张试卷的结构变化不大,具体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却有不少新意。比如2007年的试卷将文学常识填空改为文学常识改错,语用题中出现了填写稿件处理单的题目,等等。2008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应该会延续“稳中有变”这个思路。

基础题:前四道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创新点在后两题

一般情况下,基础题的前四题的内容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熟语和语病等;而后面的两道题目,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变化。

文化常识作为高考内容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上个世纪的事了。2007年,在全国考试大纲和浙江省考试说明都没有明确提及的情况下,文化常识突然出现在基础题第5题中,着实令大家吃了一惊。客观地说,这道题难度并不大,但考生的失分率非常高。基础题的第6题是判断名句正误,而以往考查名句都是以默写的形式出现的。有人认为,这道题有“为陷阱而设置陷阱”之嫌,引起了广泛争论。这些 “争议题”2007年考了一次,2008年还会继续考吗?何不换换花样,来点别的东西呢?

“小阅读”:注重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经常听到有同学讨论“小阅读”选材会是自然科学类文章还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在此,我要着重说明一点,“小阅读”考的是同学们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考对材料专业内容的理解。所以,大家应该认识到,重要的不是考什么体裁、题材,而是考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总之,提高自己的筛选判断、概括理解能力,就足以应付任何题材的“小阅读”文章和题目了。

“大阅读”:以现当代散文为主流

从根本上讲,“大阅读”是最能体现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反映阅读和鉴赏等语文能力的题型。

“大阅读”的选文以散文为主,但不能绝对排除小说等体裁的文章。一般会选取文质兼备的现当代散文,国外的也可能会少量涉及。设置的题目突出地体现了对鉴赏的侧重,比如2007年浙江卷的第21题。答题时,首先要依据原文,找出相关的信息;其次要分层表述,可以按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逻辑顺序答题,显得条理清楚,有层次。

话题作文似乎占上风,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并非会终结

应扣住主题深写

第4篇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第5篇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第6篇

【关键词】 “大分时代”;语文学科知识;重构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22-0015-05

2008年,江苏作文由60分升到70分,高考语文总分变为160分(理科) /200分(文科);2013年,北京高考新方案出台,语文总分由150分增至180分。 2014年,随着各地高考、各高校自主招生新方案的推出,2017年高考“大分语文”宏图出现在了我们视野。

从百年语文教育史看,语文学科知识主要有两个经典建构取向:一是语文学科的“语言形式”类知识取向,二是语文学科的“文化内容”类知识取向。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看,这两类知识属于语言运用的“形式工具”。语文“大分时代”,我们应该本着“精要、好懂、有用”的理念重构语文学科知识,做到语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做到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向的完美统一。

一、“大分时代”要重构“语言形式”类知识

近年高考语文命题过多依赖命题人的经验,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因而距离命题科学性比较远。“大分时代”,语文命题要实现科学测量,将更多地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科学的命题技术,而最容易被科学测量的应该是“语言形式”类知识。

“语言形式”类知识从理解与运用的层级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小类:第一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标点符号等语言基础知识;第二是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语言运用类知识;第三是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单项或者综合阅读鉴赏类知识;第四是写作手法、文学评论等文章学方面的知识。

1. “语言基础”类知识。“语言基础”类知识是最基础的,如考查现代汉语语音、现代汉语字形与字义、标点符号使用、基于具体语境的词语或者成语运用、基于相关语境的语病辨析等。这是每个中国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的知识。相应的,高考也应将其列为必考的内容。比如“词汇学”,顾黄初先生当年曾强调:“有目的地讲解有关汉语词汇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分时代”,这类知识考查的面相应的将会扩大,考试的实景将是“面大量广”。以标点符号使用来说,高考多年不考,标点符号在中学也不教学。其实,用好标点符号也是一门学问。2014年相当多的省市考查了这方面知识。比如2013年浙江卷中,李清明的散文《牛铃叮当》中标点符号运用就非常活泼――

【高考材料】

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

这句中使用的十处标点非常规范。同时,也因为使用了标点符号,使得行文语言简洁明快,清新亮丽。而中学生标点符号使用如何呢?答案是――相当混乱,缺少规范。而如果语文学科建构了这一类“学科基础知识”,不仅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知识,辨别使用;语文学科教学更能接地气、看到希望。试想,连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不熟练掌握的人,怎能幸福地生活在汉语语言的世界中?因此,重构这类知识的益处在于,一则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可以丰富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二则课堂学习与语文考查实现了协调一致,可以大大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开展与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2. 语言运用类知识。第二类中,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是语言运用类知识,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块。这一块是阅读与写作等项目开展的最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学生语文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关键要素。从2000~2014年高考看,许多省市将考试的内容指向了这个领域。如2013年浙江高考的第5题――

5.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画上者妙在( ),梦中者妙在( ),胸中者妙在( )。

①位置自如 ②笔墨淋漓 ③景象变幻 ④丘壑深邃

“景象变幻”为什么要与“梦中之山水”搭配?“丘壑深邃”为什么要与“地上之山水”搭配?而“位置自如”为什么不能与“地上之山水”搭配?“笔墨淋漓” 为什么不能与“梦中之山水”搭配?要解答这一问题,就涉及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综合运用的知识与经验。

而在教材中,我们在什么地方专门训练了学生运用这种知识解决问题的呢?在语文教材中,除了课文中天然存在的使用范例,还有没有具体的章节对这块知识进行专门的推介?教材中还有没有相应配套的运用类设计来训练学生?――没有知识系统性可说,没有训练针对性可言,也缺少与文本阅读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导致语文学科至今“教学效果很差”“收效不大”,学生“语文水平低”。广大一线教师的应对策略主要依靠参差不齐的民间或者各省出版社出版的高三或者初三“一轮语文复习用书”,或者依靠历年积累的高考语文试卷和高考模拟试卷。事实上,无论是“复习用书”还是高考命题,在知识考查的布局上,都没有连续性可言。

“大分时代”,这一类知识的考查,将会是“试卷创新”的重点。从2000~2014年的高考命题来看,这一块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考查经验,再加上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语言运用类知识的专门学习后,这方面的考题将会以更新的面目出现。而考题的解答,一定是建立在语言运用类知识相当扎实的学习经验上的。

3. 阅读鉴赏类单项知识。第三类阅读鉴赏类知识,是当前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应该确定的知识,也是“大分时代”教学与考试的“重头戏”。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语文学科课堂上从来就没有解决好。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当下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具体训练系列。这一块知识,对师生来说就是一团“糊涂浆”。

而文章学、文艺学方面的阅读鉴赏类知识,在当下考试格局中一旦试题涉及,常常被定为“D”“E”“F”类能力层级。就高考来说,高考语文试卷一旦出现这类题目,考生得分率非常低。以江苏省2007年高考现代文命题为例,当年考查的是张笑天的哲理兼抒情散文《上善若水 》,其中第13题是这样的――

【高考命题】

⒔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

⒔ (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007年江苏考生共54万人。此题6分,全省考生平均得0.27分,得分率仅为4.50%。而针对《上善若水 》设计的阅读题目共有23分,此年全省均分仅8.5分,得分率仅为36.96%。如果以此评价江苏省中学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说是“全省不及格”。当年命题者以为出了个好题目,但考试结果一公布,命题者却又责怪高考考生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一线教师没有有效地、针对性的训练云云。其实,这就是语文学科知识“缺席”带来的“大悲剧”。从语文学科知识看,这个题本身就存在语文知识问题。按语文知识体系来说,散文“不以描写见长”,根据文章看,在“表达方式”上其“见长”的就只指向“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这“一种”。而“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这“一种”特征又怎能说是“哪些特色”呢。其二,“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是有许多结合“方式”的。但“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知识,“命题者”认为有“托物言志”、“借古喻今”、“虚实结合”等。可教学的现实是,中学语文教材没有在这方面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也不能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经验来创新与丰富。而且“虚实结合”什么时候成为“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的,中学教材里“教学要求”中什么地方有交待的呢?――只有命题者知道。

所以,当一线教师都从没建立这种“方式” 知识时,学生又能从什么地方学来呢?学生在考场上只能凭借可怜的“答题经验”来应对试题,只能凭借柔弱的“大胆假设”来推测答案。语文学科知识“缺席”,使得学生在考场上只能任由命题人“戏弄”,任由阅卷人在阅卷时“宰割”。

4. 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当语文学科知识大量进入中高考试卷,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考查增多,有关语文学科知识的考查必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新领域。

当下,我们的高中学生缺乏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高考阅读鉴赏上命题题型单一,综合考查的力度不够,只是局限于琐碎的手法与情感分析;其次,高考命题依赖的材料太过“文学化”,视野不够宽(受制于整个语文教科书的文学偏重倾向)。有的省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是文学类,很少涉及其他鉴赏领域。这不利于培养现代复合性、综合性人才。

其实,就语文学科来说,除了文学涵养,还应该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随着“大分时代”到来,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一定是高考命题的重大领域,也是高考分数大量增加的部分。

“大分时代”, 阅读鉴赏类综合知识的考查不仅仅是考查单项鉴赏知识,还将会有意识地考查高中学生读书的广度与深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当下,有些省在这方面已经有“大胆”的尝试。如2013年四川卷第20题的考查就有“风向标”的示范作用。

20. 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6分)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道题可以说是考查综合运用阅读鉴赏类知识的新题。从所给出的曹雪芹、贝多芬及大卫・科波菲尔这些作家及音乐家的范畴来看,这种考查首先符合考试大纲对文学类知识的强化;其次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文学修养的考察,是对中学生普遍以电子媒介为阅读基础方式的适时纠偏和强调;第三从考察的范围来看,中外作家都有,还涉及音乐领域,并且是将“排比和反问”等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阅读面一同考查。“大分时代”,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肯定会增多。

5. 文章学类知识。当下中学作文教学,就系统知识传授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我想,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高考作文一定会回归理性:讲究知识经验,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作文分值如果增加很多,比如考生面对的是分值为100的作文题,教师作文教学怎能在“知识领域”里“小放羊”“望天收”呢?对于大分值作文来说,围绕写作知识、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开展扎扎实实的学习与训练,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对于“大分作文”,如果作文总分是100分,最有可能是一道70分的大作文,加一道3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这样,大小作文各有分工。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很灵活。这就更需要丰富的写作知识与作文设计技巧的强化了。

面对“大分时代”的挑战,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项展开思考或者重构:语音知识与语音练习;文字知识与字形训练;词语知识与词语运用训练;语法知识与语病辨析、句式变换;修辞知识与修辞鉴赏、运用;逻辑知识与逻辑训练;标点符号知识与相关训练;文章知识与篇章结构训练;作文设计知识与写作运用训练……

二、“大分时代”要重构“文化内容”类知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读书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还表现为接受文化熏陶,开阔阅读视野。

事实上,读书状况最能体现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而当前高考格局下,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扩展性读书很少,导致学生学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文化类书。这样,语文素养、文化修养从何谈起?虽然高中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可是受制于高考内容却很难实施。“大分时代”是通过读书获得的丰富文化素养,理所当然要在高考中考查。因此,“大分时代”通过多渠道重构“文化内容”类知识迫在眉睫。

所谓“文化内容”类知识,是指语言运用中,涉及语言内容方面比较多的“形式工具”知识。这一类知识扬州大学王乃森教授认为可分为四个小类:文体常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古今优秀名句等。

1.“文化常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就是说,“文化常识”的考查,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从内容上看,“文化常识”涉及天文历法,年龄称谓,古代辞格等。仅“人物”称谓类知识,就是干扰文言阅读的棘手问题。比如“太监”,有的书上称“公公” 、“仁獭保 有的书上称“ 裙佟薄“ 中人”、“ 中官”,有的书上称“寺人”、“宦寺”、“ 阉宦”、“ 阉人”、“阉狗”等,这些称呼涉及较多的特定文化内容的理解。传统文化中的这方面知识,台湾当作国学上重要的一级进行教学。

2014年北京、江苏、广东等省高考放弃考查语音、语病,转而考查传统的诗句对仗、称谓文化等久未谋面的“稀客”。其实,这便是“文化常识”涉及的范畴。考查方向转变,依据的就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当下又称为“文章体式”,王荣生教授主张“按照文体样式”开展阅读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强化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让学生习得文体方面的知识经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这方面看,“文体常识”就是非常好的考查载体与方向。

“文体常识”,按照时代可分为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以《师说》为例,这是古代“序跋类”文体中的“赠序”。那么,“赠序”的起源、性质、内容、名篇便构成了“文体常识”。而“书信”等现代应用文也有着“文体常识”,比如书信的类型、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标准信封填写等。

2014年高考考查中,“文体知识”或者“文章的段落结构常识”已经进入重点考查的视野。我们看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中对叶紫的《古渡头》的阅读考查――

(1)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选择题,略)

(2)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

(3)作品是怎样叙述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在三个表述类题目中,有两个考查了“文体常识”。也就是说,学习与鉴赏作品中有关篇知识,将成为“大分语文”考查的新重点。因为这方面的“文体常识”恰恰可以考查考生“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因此,“大分时代”语文学科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文体常识”,增强学生“文体常识”的意识。

3.“文学常识”。“大分时代”, “文学常识”将作为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出现在教学与考试的视野。因此,重构“文学常识”的格局,非常必要。

“文学常识”在2000年以前有所考查,但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苏自2008年以来,已经在文科加试中有所考查。“文学常识”可以分为国内和国外,或者可分为古代与现当代。新课程改革以来,“文学常识”基本被公开的课堂教学忽略。其实,“文学常识”不仅仅是记住作者的朝代、国籍、代表作等“作者简介”,如“梅村体的代表诗作是《圆圆曲》,作者是清代诗人吴伟业”。文学常识更多的是指文学分类,各种历史典故,作品特征,作者人格与创作风格,甚至作者的文学习惯。以韩愈来说,诸如他的“古文运动”、“古文风格” 、“诗歌成就”等内容,“推敲”、“惧高”、“谏迎佛骨”的掌故,“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写作主张等。

“大分语文”时代,“文学常识”可以怎么考查?最能说明这方面综合考查的,当数2014年的北京试卷的第7题――

7.“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烟笼寒水月笼沙

B. 明月楼高休独倚

C. 一夜飞度镜湖月

D. 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情西施”。她所写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妙玉

这道题目,可以说是考查“文学常识”的典范。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文化知识,考生完成不了第一小题的诗句选择;没有一定的古代互文等修辞文化常识,考生不能确定第二小题的答案为“A”;没有古典小说《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考生是确定不了“多情西施”所写的“冷月葬花魂”。因此,“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的综合考查,是“大分语文”的新方向、新题型。而要做好这方向的应对,就要在“大分时代”重构语文知识体系。

关于 “文化常识”。 在2000年以前也有所考查,受到相当的重视。而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大部分省市不予考查。江苏的文科加试偶有考查。而这一块在台湾的高中课堂上非常重视,几乎每一课都设有专门的“国学常识”(也包含大陆所说的“文学常识”)。同时,每所学校还专门开发基于古代作品学习的中国文化教材。 “大分时代”,如果语文学科要突出国学的地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方面的考查内容将更加丰富。

4.“古今优秀名句”。从2000~2014年高考来看,这方面的考查已经得到了师生与社会的认可。熟记“古今优秀名句”,的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目前对于“名句名篇”的背诵,国家规定考查64篇。就篇目看,有的省市将其缩小为40篇。且各省赋分也不一,6分至8分。我们看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出现的常见名句名篇的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此题在名句情境开展考查,用相关情境唤醒学生对名篇的记忆,考查形式非常利于考生在考场上思考。“大分时代”,“优秀名句”考查的“量”将要扩大,考查的“面”也要扩大,比如将指定中学生阅读的名著中的经典名句列为考查内容、比如将分值增加到10分,也未为不可。

当然,上述谈到的“文化内容”类知识,有的是与“语言形式”类知识交叉的,如文言句式知识、词类活用知识。由于这类知识在理解上往往又与内容分割不开,所以列入“文化内容”类。“文化内容” 类知识细化到中学语文课程中,应该有以下诸项:

文言知识与文言语感训练;文学知识与文学知识积累训练;文化知识与文化积累训练;三类文体阅读与阅读训练;名著阅读知识与阅读训练;语言交际知识与语言表达训练。

综上所述,当语文学科进入“大分时代”,重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是语文学科的新课题、新任务。语文教师就应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上述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研究、整理,形成校本教材,合理布局在中学各学段、各个学期中,并用专门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课文阅读、写作实践等语文活动中,还要注意加以渗透、巩固,以达到借助文本阅读活用基本知识,借助写作夯实基本知识。再加上教学评价、教学检测过程中的具体明确的考查内容与方式促进,课堂就能够相对完整的建构起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而“大分”的语文考试改革,能否破解语文教学改革难题还尚待检验。但对于语文学科来说,重构知识体系,让语文学科知识进入课堂,应该是最好的应对。

参考文献:

[1] 王乃森等.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J].中学语文,2007,(12).

[2] 顾黄初. 要重视词汇教学[J].语文战线,1978,(5).

[3] 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3-16.

[4] 江苏教育考试院.2014年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

为提高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推进校园大课间健身活动的开展,最近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启动“送培到基层”公益活动。该活动计划用2年时间,在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培训4万名“啦啦操”教师。

2014年5月底,短短两个月,在全国“啦啦操”委员会支持下,共派出专家180余人次,重庆、无锡、沈阳、郑州、南宁、徐州、满州里、蚌埠等40余个地市共完成中小学“啦啦操”教师培训8600余人,其中5568名教师考取“啦啦操”二级教练员和二级裁判员证书;陕西省还将“啦啦操”骨干教师培训增列入“国培计划”。

“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结第一阶段“送培到基层”活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合作编创出版了9套“校园啦啦操示范套路”,解决了教材问题;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制作了内含“操作指南、文件、视频、课程PPT”的工作包;建立了实时交流的微信群;完善了网上证书核准系统。

第7篇

份高考试卷6月7日6月8日6月9日外语口试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9:00-11:3015:00-17:00报考外语专业应口试北京北京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4月天津天津卷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第2次外语第1次3月17日 有河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16-17日河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无山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底山东语数山东卷其余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各市自定内蒙全国卷II语文数学文综理综外语(听)蒙语文9:00-11:30 往年6月10日-15日黑龙江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 各市自定辽宁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朝语文蒙语文藏语文 有吉林全国卷II语文朝语文蒙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上海上海卷语文数学 外语8:00-11:40外语听说13:00-16:40外语听说无浙江外语全国卷其余浙江卷语文数学 第二次外语考试第一次在10月 外语面试江苏江苏卷语文(文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数学(理科生时间增加30分钟) 外语物理/历史9:00-10:40化学/生物政治/地理15:00-16:40有江西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三校生计算机11:00结束外语(听)三校生无听力技术11:00结束 3月至4月上旬安徽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湖南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广东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笔试)英语听说 广西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福建全国卷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往年6月23日海南语数外全国卷II其余自主命题语文文数理数政治/物理9:00-10:30英语(听)历史/化学9:00-10:30地理/生物15:00-16:30 四川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文/彝文9:00-10:00 6月9、10日重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9日云南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贵州全国卷I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 陕西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6月18日甘肃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蒙语文 宁夏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 有青海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藏语文蒙语文 有新疆全国卷II语文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听)/汉语双语班英语 无西藏全国卷II语文汉语文数理数文综理综外语藏语文 6月10日

语文:审清题意最关键

高考语文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未看清题目要求。其实高考试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设题巧妙,有的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不正确”的一项,而考生根据惯性思维选择了“正确”的一项,如此丢分令人惋惜。

2.未读完材料就答题。考生自认为要抓紧时间,做阅读题时囫囵吞枣,阅读材料未读完,没有整体感知,只是盯着局部命题点所在的部分文字去理解,导致理解出现偏差。

3.忽视题目说明文字。有些题目主干以外的一些附加说明非常重要,例如诗词鉴赏题目中注释、作文命题解说等,不重视很容易出错。

4.答题表述不够规范。主观试题都有规范要求,例如探究性题目和语言应用题目,如何组织语言,有哪几个步骤,都有严格要求。

5.时间安排不当。总有部分考生前面做题时慢悠悠,后面做题时急匆匆。一般试题赋分多少,就花相应的时间做题。例如作文满分为60分,写作文的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如果被前面的难题绊倒,先果断放弃,做完其他题目再回头攻坚。

6.在试卷上乱涂乱画。无论何种题型,书写很重要。字不要求很美观,但一定要整洁,切忌乱改乱涂,不然影响得分。

因此在语文这门科目上来说,仔细是很重要的,语文是考验细节的科目。同时从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中可以看出,在今后的高考中语文也将作为更重要的一门课程,学习难度和用时比例上也需要孩子们投入更大的精力。

那么在语文上建议就是:

1.更要仔细认真,不丢分。尤其是像名句默写、字音、词语、病句、句子衔接等这些题目,是在平时学习中用心去积累这些凭借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知识。而在做文言文部分,应在通读基础上再去做断句和翻译。断句时,注意实词和虚词相关联,断句断的是句,不是词。但这部分技巧也是因人而异,如果自己已有习惯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平时的做题技巧或是老师讲解来不断熟悉这个做题过程。

2.认真审题。并且认真审题也是语文考试乃至所有考试中均需要谨记的事情,脱离出题本意的答题是很难达到高分的。比如一道题问的是春天的时节,答案是“早春”,而有考生错答为“春天”。在作文方面尤其要注意审题,对题目角度的体会并仔细揣摩出题人的心思,不要漏写,更不要擅自改变。并且作文的准备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收集优秀的写作思路、写作素材及技巧,会使得高三学生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在短时间内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数学:考前默写一遍重要公式

高考数学失分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少考生因公式书写错误而丢分。建议考生在考前几天把所有重要的公式默写一遍,并注意公式的使用条件(如等比数列的n项和中,关于q=1的讨论等)。考试中万一对公式拿不准,可以先推理再引用。

2.计算失误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建议考生做小题时直接在试卷空白处整齐有序地打草稿,大题写在草稿纸上的步骤也要清晰明白,便于检查。过程中间算出的答案要慎重检查,否则会影响余下过程的运算。答题时关键步骤一定要写清楚。

3.考试中难免有些题拿不准。对于完全没有思路的题,只要写出一些相关的公式或知识点,阅卷老师都会酌情给分。考生应善于使用缺步解答、跳步解答、辅助解答等技巧,尽量争取得分。避免出现在一道难题上耗时过多,却丢掉了本能够轻易回答容易题目的时间,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同时,学生在碰到长时间难以解答的题目时,容易使得心情急躁,也会影响接下去考试的心情。

那么在数学上建议就是:

1.检查关键结果。解题过程中得到关键结果,要审查一下这个结果有没有错。一旦出错,后面的解答也是费力不讨好。

2.难题不要怕,会多少写多少。高考数学评卷的主观性很少,评分细则都是细分到每一分,就算不会做,写几个公式也能拿分。

3.“做快”≠“做对”。数学高考应先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或技巧。狠抓基础题,先小题后大题,确保一次性成功。

4.数学没有倒扣分,不确定大题不要涂掉。考试结束前几分钟,切记不要草率地把怀疑做错的大题的解答过程从答卷上涂掉,此时如果还有题目没有做,那么直接把你的分析过程写在答卷上。

英语:作文字迹比文笔重要

在英语的阅读方面,注意把握篇章的整体信息,充分考虑语境线索的提示,仔细审题并提取重要信息点。而且英语阅读可以通过不断的刷题总结出一些出题规律,真题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可以用来好好练习,体会出题风格。

在作文方面,很多考生认为,短文写作只要文笔漂亮就可以得高分,其实不然。文笔相近的考生作文,由于其卷面书写的不同,受到评分细则的制约(明确规定字迹占有分值)和阅卷教师印象的影响,得分会拉开差距。还有部分考生爱在临考前背诵范文,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照搬范文太冒险,2013年省考试院在对阅卷教师进行培训时,明确指出这样的作品涉及道德诚信问题,一律零分处理。

那有人就说不能背范文我能不能照抄原文呢?答案也是不行的,英语作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意思,如果一定要使用模板也是先背诵模板,能够背诵后要在能够灵活使用的基础上在使用,将模板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的。

在往年阅卷中还发现,部分考生仅仅对某一个或几个语法现象记忆深刻,导致在填写完成句子时,大部分题目都使用的是某一种语法结构,这样答题显然与考试要求违背,因为同一个语法知识点不会重复考查。

考生还是应该了解考试说明中所要求掌握的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有哪些,对一些常考的项目了然于心。有效适度地使用从句和连接词。

文综:避免大段落式的表述

政治

1.认真审题,思维缜密。对于较为熟悉的题,不能凭感觉去答题,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需要花一两分钟去审题。

2.思路清晰、有条理、符合规范。关键词、观点术语等一般摆在第一句,先将原理写出来,在联系考题里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在各个原理前要标上顺序。

3.在综合性大题中需要将多个考点穿插起来的,要有清晰的分解点。

历史

1.发散思维。主观题部分要多写,但不是围绕一个角度写,要获得多个要点,从多角度回答。

2.利用好非选择题的材料信息。

地理

1.审题清楚,获得有效信息,表达专业,不要泛泛而谈。

2.充分利用试题中的背景材料,分辨选择题的干扰项,有些选项叙述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不相关。

3.安排30-35分钟解答地理科的非选择题。综合题答题要有条理性,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避免表达口语化,注意错别字。

总的来说,高考前的最后几天,文综的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的复习不应再以寻求新知识为主,而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保持做题感觉、做题节奏和总结答题要领等方面。

理综: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

物理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失分。考生在训练时解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的高考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化学

1.化学专用名词不能写错,建议考前几天多翻翻课本,再熟悉一下基本名词和实验装置。

2.防止化学用语表达错误,例如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漏写、写错,方程式没有配平等。

3.注意有机物结构式书写错误,多个“H”、少个“H”的情况都不少见。

4.注意答题的文字表述清晰明了,如果字迹潦草条理不清,会影响阅卷老师的判断。

生物

1.一些涉及因果分析、推理的题目,考生应该注意表达的清晰。

2.答题过程中避免出现错别字,特别是专有名词。

第8篇

[关键词]考试命题;思考;能力测定;命题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49-04

[作者简介]谢永旭,男,江西赣州人,本科,江西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高考是指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区分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全国性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指导着国家基础教育的内容选择和目标制定,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短期内是无法打破的,仍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为此,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受到普遍的关注,也成为衡量高考成败的主导因素。高考命题是高考的核心要素,通过对考试难度、考试重点、考试区分度和考试内容的考虑,实现高考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最大效用。

一、命题历史与现状

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高考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呈现出层次性和地域性,全国统一的高考命题并不能准确地衡量每一个地区学生知识能力的水平。同时,在一些学者“关注地方文化”的观点引导下,不少地区提出高考命题应该加大对本地区地方文化的关注。因此,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推行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互结合的方式,截至2012年,自主命题的省市除之前上海、北京、天津外,新增重庆、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等13个省市,使高考语文命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问题也是存在的,自主命题往往出现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没有关注与全国的对接,没有关注考试选拔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对接。当前,全国各地仍大都处在“以考导教”“以考定教”的局面。不言而喻,如此局面下,有什么样的考试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要真正转移到“以需导教”“以教定考”“教考相成”的轨道上来,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复杂过程。

二、考试命题研究

(一)两个紧扣和两个构建

1.两个紧扣

高考命题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考试内容公平的关注。就目前而言,我国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实行“一纲多卷”的形式,即无论是语文教材的多样性还是高考试题的多样性,都是围绕国家统一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展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纲不仅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范围设定,而且针对不同的语文知识提出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评价五个不同的层次,同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做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大纲的要求适用于全国的高中生,不因地区、使用教材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这就保证了高考命题的公正性,也对高考命题的内容做出了指导和规定。因此,高考命题要紧扣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开展,以达到地区发展和文化的特殊性与全国考试的公正性相统一。

2.两个构建

构建严格规范的命题人员选拔培训机制。毋庸置疑,这是高考得以有序顺利举行并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命题人员的选拔考察、组成比例、学历资质、教育教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命题人员的定期培训,命题的审核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必须慎重考虑和解决的。由于部分命题教师是领导们提拔推荐的,没有进行相关的个人信息的审查公示,因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连“应试”的要求都还没有达到,他们的一些做法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貌合神离,这真正苦了学生,祸害了高考选拔。随着各省自主命题趋势的加强,命题人员的素质水平成为保证考试命题质量的关键所在。要真正做到“高考试卷零差错”,这就需要自主命题省份和国家命题中心对命题人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公开、公正和公平的选拔与培训,坚决打破某些领导独断专横的局面,提高命题教师在教育测量、评价和命题理论与技术培训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考试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教育教学的方式,它是对教与学的目的、方式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是对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综合评价。以考评校、以考评学、以考评教的“分数说了算”的模式至今仍在延续,全国各地大多按照考试成绩的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上线人数吻合率、一本和二本有效分等各项数据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用考试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方式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考试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其公正严明性却似乎并未凸显。而社会对考试的评价又怎样呢?很显然,当前命题考试专家对考试的评价、一线教师对考试的评价、全民网络在线对考试的评价等还很贫乏,也不到位,起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毋庸置疑,构建公开完善的考试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对考试的评价应包括对命题的评价、考试过程的评价、阅卷过程的评价、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何不以教、以学来定考、评考呢?命题质量、命题保密、考试过程、阅卷过程、考试结果究竟该由谁来评价?该怎样去评价?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对此规范和导航?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前,考试的评价机制采用的是分数直接计算的方式,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所以采用的是不同省份、不同大学差别分数线的方式。从理论上说,现在的考试评价机制是相对客观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省市的试卷多由该省市自主判卷,并且多半是由当地高校的在读硕士研究生来进行判卷。这部分力量在判卷过程中未追求得分的一致性,大多采用关键词踩点得分的方式,拘泥于参考答案,使得一部分文科学生由于表述与参考答案不同,没有获得应有的得分。这是考试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阅卷过程事实的不公平。对此,展开对判卷教师的培训,对每道题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或者成立评判阅卷过程的专家小组,可以进一步促进考试评价阅卷过程的公平合理。

(二)五大关注和三个并重

1.五大关注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受到回归教育、生活教育、建构主体等思想的影响,高考命题的目标要求从测定学生的知识积累向测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转变。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涵盖历史社会和文学艺术,也涵盖人生生活和科学政治等。一言以蔽之,语文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有知识文化、会学习工作、会生活创造的德才兼备、情感丰富、人格健全的人。高考命题在知识基础的测评上逐渐向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变,强调关注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引导教师从刁、钻、难的题海训练向知识的灵活应用转变。高考命题的难度区分也由知识的难度记忆和解答向联系社会生活的语文知识应用转变,强调语文知识的工具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使用语文知识的技能。而问题情境的考查一方面要联系国家或者地方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前六个选择题,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和名著题中词语的选择、选项的内容都是课本教材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体现了经典和时政的重要性。科技文小阅读《病毒》是社会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事物,现代文大阅读《平常的沈从文》写的是历史文化名人,大作文“中学生有‘三怕’”涉及学生的人生生活和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文言文阅读翻译、诗歌鉴赏、默写、小作文等,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关注取向。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应强调关注课文读本、经典时政、历史社会、人生生活,以及关注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未来。

2.三个并重

高考命题的三个并重指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并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并重,考查学生的价值取向与高考的教育导向并重。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命题也由知识考查向知识和能力同时考查发展。近些年语文高考在考查偏难的记忆知识方面的在不断减少,逐渐变为考查偏难词语和偏难成语的应用及学生结合语境灵活使用基础词语的能力。既考查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考查学生关于名著和优秀文章的解读,在2013年江苏卷关于《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内容的理解及《边城》选段的理解。这些知识虽与课本紧密联系,但仅靠记忆是无法完全解答的,需要学生通过平时的语文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通过设置情境考查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等。

(三)三个规范和两个把握

1.三个规范

命题的规范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字号的规范、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及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字体字号的规范指的是高考试题在编排过程中要使用能够供学生辨认的统一字体,在印刷的试卷上,要保证能让学生看清每一个字;客观题题型和选项设计的规范是指客观题的题型要在基本题型范围之内,包括词语辨析、选词填空、病句修改等,教师不能自创题型或者在题型的展示上随意设计,在答案选项的设计上要求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要与题目密切相关,不同选项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展开,避免选项的离题和层次不分明现象;主观题题干概念术语的规范指的是主观题要能够准确使用语文术语进行提问,例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主旨主题、题材、描写方法、抒情手法、行文结构技巧等语文专业名词的使用要规范,以免造成题意的多样化理解而影响学生的作答。

2.两个把握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题,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要结合高中生整体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特征设计符合学生语文作答能力的试卷题量,以保证9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题,而又不会使学生剩下太多的时间。当然,高考试题不仅是要使学生能够做完试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试题区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高考要能够准确保证试卷的难易度,测定出所有学生的语文水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语文知识的应用水平及语文素养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控制基础知识考查、能力测定试题及素养考查试题,以合理的比例构成高考试题。综上所述,高考命题要注重对试卷难易度的准确把握及试卷题量和作答时间的把握,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区分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四)四“一”、三“少”、两“不出”

1.四“一”

高考命题的四个“一”包括:准确、明确、矫正、该有。准确,指小题赋分的准确。高考评价最后是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这就要求题目的分数设计要准确,准确反映知识点在整个试题知识点考查中的比例。明确,指题干文字表达要明确,问题要问得不模糊,不至于误解、曲解,这是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答问题的前提,要避免因为病句、词语或者标点使用错误导致的句意不明确而造成的理解多样性。矫正,是指矫正教与学的缺憾。高考对高中语文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通过高考命题矫正教与学的缺憾,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该有,指阅读材料的出处和注解文字该有的必须有,不能因为缺少解释文字而影响考生的阅读理解或审题立意,如一些典故、生僻词语等。

2.三少

高考命题的“三少”规则,指的是少放题(放题是一个形容词,来自日本语“任食”的汉字写法,也指在考试中教师故意给考生简单的题目或者给考生都会做的考题)、少设怪题、少设陷阱。高考试题是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测定和区分,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或者说变式思维的一种考查,而不是脑筋急转弯或趣味答题,因此高考试题要避免设置题目理解的陷阱和对怪题理解的考查。亦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出学生都会做的语文题目,那样就会使考试失去选拔和区分的意义。

3.两不出

高考命题的“两不出”指的是不出偏题、不出有争议题。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目标。偏题指的是试题偏离语文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基本生活,这类试题考查的大多是学生的语文记忆能力,而这是与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争议题是指题目有争议的试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因教材工具书版本和专家学术观点分歧产生的知识点;二是对题目的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答案呈现非规律性。这样的试题不仅不能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还会影响学生正常做题。

(五)三个尊重和六个讲究

1.三个尊重

三个尊重指的是:第一,高考命题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也就是说,高考命题要考虑到教育教学的规律,注重高考命题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查。第二,尊重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差异。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各省份纷纷开始自主命题,这就需要在高考命题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进行题目的设计,真正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把握题目的设计难度,不同的知识经济和教育水平使得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掌握上显著不同,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试内容。第三,尊重师生的个性发展。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高考是根指挥棒,高考命题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日常考试和练习命题,需要通过更多开放性的试题、更多联系生活的案例,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进步。

2.六个讲究

六个讲究是针对高考命题过程中的材料选定而提出的建议。除了语言基础题中词语、句子等材料的选择,高考命题中的材料选择还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首先,在命题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讲究经典、典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到学生来说,经典名著语言灵动精妙,思想丰富深刻,包含着典型的文学创作方法、素材主题等,这些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要讲究时新、深刻。语文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因此语文材料的选定要与当前的现实密切联系,选择当前新的热点、新的技术发现和新的成就,以促进学生联系现实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再次,语文知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考命题不仅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考查在语文知识中所培养的语文素养,因此高考命题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重视材料的思想引导性、文学的艺术性和情感的熏陶性,促进对学生语文情感的考查和熏陶。最后,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做到雅俗兼顾,情感文本、科普文本和通俗文本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感知和体会。综上所述,阅读材料和大小作文材料的选择要讲究经典典型、讲究时新深刻、讲究思想哲理性、讲究文学艺术性、讲究情感人文性、讲究雅俗兼顾。

三、结语

高考一方面关系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关系着社会、关系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利益。当前高考实行国家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但这个过程使高考命题的公正性增加了难度。因此,保证高考命题的公正性要以两纲为中心并与时俱进展开命题。本文对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的内容、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命题的规范性及考查标准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以促进高考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公正性,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后雄.高考命题公正的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J].教育研究,2008(8).

第9篇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毕业前,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写下来,与下一届同学分享,要求所写的体会具体,切实,易记忆。

②今天早晨是家长送你来考场的吗?请对“家长送考”现象予以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③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显然,这种微写作题具备与传统高考的800字左右作文所不同的独特优势,它篇幅短小、针对性强、方式灵活,北京的这次语文高考改革,引起了全国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如果能够将其灵活运用到日常教学之中,那么对于打破学生无法当堂成篇,教师无法现场讲评指导的困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新颖灵活的内容,不拘一格的形式,字数不多的篇幅,费时较短的写作,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微作文的概念

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在200字左右,可以是描述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段,也可以是应用文,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感的能力。

二、微作文的类型及运用

笔者把微作文分为描述事物、表达观点和抒感等三大类,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类型,给出不同的教学提示,以教师示例、学生创作、当堂展示的形式进行微写作指导。

(一)描述事物类

教学提示:抓其特征,画其神韵。

教师示例:

小雨丝丝欲网春(宋・李弥逊《春日即事》)

(2014嘉兴市二模卷)

暮春时节,细雨飘洒,淅淅沥沥,绵绵密密,幽幽的茉莉花香弥漫在春雨的气息里,纤细的雨珠曼舞着晶莹的丝线。无边丝雨如愁,在空中密密地斜织着,织成一张多情的大网,不忍让她归去,雨点轻扯住她的衣角。淅沥的小雨温和地铺成深深浅浅的记忆,是渭城的朝雨吗?是天街的小雨吗?千百年来未变的雨声雨韵都在诉说着对春的钟情与挽留。

微试牛刀: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据2013北京东城区期末卷改编)

请同学们现场对这段文字进行创作并展示:

生1:外面是锣鼓喧天,精彩纷呈的热闹景象,可里面却只有一个孤影,一盏孤灯,一个孤人,那孤影颤抖着,扭动着,像是在诉说喷薄欲出的思念;那孤灯明明灭灭,仿佛也耐不住这无边的寂静;而那孤人则闭目神思,思绪飘渺,飘荡到一个令人牵挂的地方。

生2:冬至、夜晚、孤灯,此刻的他正抱膝蜷坐在一个偏僻角落里,抖抖索索的影子映衬着他,窗外一片片雪花飞斜着,洋洋洒洒,那飞舞着的雪花伴着沸腾的鞭炮声、孩子的笑语声,飘进了他的耳际,侵蚀着他的肌肤,冰冻着他的内心,那冰冷穿过他的眼帘,化为一丝丝的泪光,在这灰暗下慢慢散发着忧愁的苦味。

……

(二)表达观点类

教学提示:观点明确,表达得体

教师示例:

学校为高一新生设计了一款校服,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学生们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请你替校长写一段话,帮助校方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据2014北京高考样卷改编)

各位家长,你们的顾虑,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新款校服确有它的可取之处。研究表明,称心美观的衣服往往能够增强人的自信,而自信乐观的精神状态正是学习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季的少男少女尤是如此,我们何不细心呵护,善意引导呢?最重要的是,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制能力,做父母的完全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支持和信任,在沟通和信任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微试牛刀:

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针对这一现象,请写一段文字对行人进行规劝。(据2013年重庆高考卷改编)

请同学们现场发表观点并进行展示:

生1: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是违反交通规则的,依法而言应适当的罚款。相比而言罚款也是小事,万一过马路遇到意外,自己遇到严重危险,那可是大事了。再说出了意外,您的亲人怎么办,并且这样的过马路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孩子们的心中会怎么想呢,请为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

生2: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习惯,凑齐一堆人直接过马路,不仅给正常的交通带来麻烦,并且一旦出事,负责的必定是自己,就算不顾忌自己,也要为家人着想。进一步说,这种行为体现的是个人素质的高低,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不想被认为是一个道德素养低的人,所以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

(三)抒感类

教学提示:融情于境,饱满真诚

教师示例:

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表达一种期盼之情。(据2013年湖北高考卷改编)

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倦飞的鸟儿业已归巢,嬉闹的孩童早已归家,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风儿吹动了祖孙的发梢,也吹动着他们心中的思愁,他们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晚风阵阵,诉说着等候者的绵绵思恋。天边的云啊,你可曾带去了故乡对游子的思念,带去了母亲的牵挂,儿子的期盼?

微试牛刀: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我与地坛》)史铁生的这句话触动了千万人的心灵,母爱与我们相随,我们高兴过的地方母亲高兴过,我们哭泣过的地方母亲哭泣过,我们生命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请记叙一件事情,表达对母爱的感动。

训练方法:先给一个示例,让每位同学写一句抒情性的话,再给第二个示例,让每位同学写一段抒情性的话,训练由浅入深。

示例1:一天天的日子一边体验一边怀恋,刚刚说了再见又相见,生命中与我们不离不弃的是母亲。记得那日学校组织春游,临行前母亲拉着我的手再三叮嘱,但又不放心地伴我到车站。汽车开动的那一刹那,我看见了母亲心中的担心和关切。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离开家门到步入学堂,我从来都没走出过你牵挂的目光。莺归雁去,冬去春来,岁月染白了你的鬓发,销蚀了你的容颜,却从未带走你对儿女的牵念。

生1:这似水的爱缓缓滋润我的身体,让我慢慢成长。

生2:她像是柔美的音符流淌在我的脑海里,我知道那是满满的爱。

生3:晨光在她的瞳孔中破碎成珠雨,波光粼粼,是最深的夜中那一抹最亮丽的温柔,哗的一声,大地回鸣,天光回暖。

生4:母亲的再三叮嘱,母亲的关切神情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旅途的欢乐虽能洗净我的悲伤,却无法淡化我对母亲的感动与牵挂。。

生5:车子渐行渐远,但我与母亲的距离永远不会扩大,她对我的爱就像深深的印在马路上车轮印一般,深深的印在我的每一个毛孔里。

……

示例2:周末回到家,随手把一周的脏衣物全部扔进洗衣机,然后便潇洒地去放松。母亲看到洗衣机里的衣物,只是哀叹了一下,便又全部拿出来,分类放好,将一部分丢进洗衣机,一部分浸在水盆里泡着。晚饭后,刚把碗筷洗好的母亲,又匆忙地冲向水池,抓起衣服反复搓洗。水已经放置很久了,变得冰凉,母亲的手冻得通红,可母亲的动作并没有半点停顿。

这一幕无意间映在不远处我的眼里,她的动作好似放慢了一般,深深刺入我的心里,它锋利无比,刺得我生疼。多年来,母亲一直勤洗我闯的祸和污泥,她日渐苍老的面庞是我一生无法偿还的借据,她日益佝偻的背影是我心中无法释怀的风景。

生1:一份爱与感动慢慢渗进了空气里,思绪一点一点被融化,时间凝固成句点,母亲的背影成为印在我眼中的立体忧伤,这定格的瞬间便成为永恒。雨过无痕,但这华丽的瞬间用爱的力量堵住了我心中的伤口。虽记忆的年轮随着岁月一点一点腐蚀,这刻骨铭心的背影却成为心中永恒不衰的风景。

生2:她把头发高高挽起,松松垮垮,有几根发丝垂下,她的手被困苦和劳累刻上伤痕,被凛冽的寒风所侵蚀,她的眼角被漫长的岁月磨砺,毫不留情的刻上纹路。你是否还记得那精致的盘发,你是否还留恋那一双鲜白的手,你是否还渴望那灵动的眼眸,原来时光竟这样匆匆,一眨眼,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青春小鸟早已远飞,但她却把自己留下,留在我的漫漫人生路上,成为岁月沉淀下最美好的风景。

综上所述,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微写作,通过这种灵活多样且颇具时代气息的写作方式,让作文不再只是一道让学生看到就头痛,拿笔无话可写的题目,使微写作真正地融进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而在乐学、想学的氛围之中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永明.微作文练功 大作文唱戏[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2).

第10篇

一、2014年各省市中考语文命题水平排行榜

命题研究首先得看已经达到的水平。201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真可谓百花齐放,若从与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吻合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水平排行榜(见下表):

本排行是从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分值设定等方面综合评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省市命题尽管整体上略逊一筹,但也有题日命得很有水平,如呼和浩特市的“名著阅读题”,广东省的“附加题”(名著阅读)。由于排行不是目的,故只呈现前十名。

二、素养立意:中考语文命题的核心理念

“意”,即主旨、宗旨,是指导具体行为方式的思想、理念。任何一种行为方式的背后都有一种理念在起作用,只是有的人能够意识到这种起作用的理念,有的人则不能。作为国家意志体现方式的中考以及高考,必须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命题,从而正确发挥评价教学、为国选才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中考、高考“命题立意”就是体现国家意志、规约考试命题方向、调控具体命题行为、确定命题框架与方式的课程理念。由于中考并不完全同于具有选拔性的高考,因此命题立意更需仔细考量。

命题立意是分层次的,高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并不全盘否定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而是涵盖了低一层次的命题立意,对其是超越而不是完全抛弃。

“意犹帅也。”有什么样的命题立意,就有什么样的考题,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才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在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的年代,尽管没有《考试大纲》,但命题立意仍然存在,其考试方式减缩为“政审”(政治审查),突出“根正苗红”,突出政治上的“可靠”。拨乱反正后,开始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学识的“可信”。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考试大纲》的强力推动下,中高考语文命题成功完成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巨大转变,推动语文教学实践从静态的语言知识体系中挣脱出来,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特别是读写)能力的提高。新世纪初以来,作为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熏要组成部分的语文课程改革,革故鼎新,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新概念,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因此,“素养立意”应该是中考甚至高考命题应该具有的基本立场,或者说必须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型升级到“素养立意”。

“素养立意”是比“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更高一层的命题立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素养”,具体来说是指“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确认了“语文素养”的首要地位:“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构成了标准的内核。(一)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吹尽黄沙始到金”,白1903年语文科独立设科以来,百余年的语文教学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语文归根到底是一种素养。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语文素养”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比知识、能力等具有更大的涵盖力,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所需要、所积淀的素养。简单来说,语文素养就是指一个人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概括而言,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的七个方面: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生活体验、文化教养、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

中考语文命题“素养立意”则要求试题比较全面地体现“语文素养”的七个方面。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同,读写能力是否熟练,还考查学生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习惯是否良好,生活体验是否丰富,文化教养是否良好,思想品德是否道德,思维品质是否优良,审美情趣是否高尚。“素养立意”,超越了“知识立意”的“可信”、“能力立意”的“可用”,突出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特征。

三、“五要五不要”:素养立意的实际呈现

与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相呼应,中考语文命题理念需要向“素养立意”转向。这种转向,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和试卷实际呈现上,需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1.要保持一定独立,不要简单模仿高考

中考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选拔性,但它与以选拔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考不同,更需要对课程建设和日常教学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中考语文命题,要站在语言文字运用素养的高度,促使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核心指向”;要尊重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学习心理,调动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欲望,拓展学习空间,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命题思想独立性,不要简单模仿高考命题模式。如果通过我们的命题,让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提前进入高考状态,那是十分可悲的。前文排行中的省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不盲目跟风的思想。比如宁夏卷,就完全打破了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全卷120分,只分为三大块:积累40分,阅读40分,作文40分。试卷结构简单明了,试题要求简单明了,删掉了全国高考试卷中雷打不动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这就能够促使日常教学走向简单明了。种种简单明了,同样体现在福建厦门市、山西省、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福建福州市、安徽省的试题中。

遗憾的是,仍然有部分省市的试题跟在高考试题后面亦步亦趋。拿起试卷粗粗一看,似乎就是高考卷:第一卷选择题,其中字音、字形、语病(或成语)分到前三题,雷打不动;第二卷主观题,分别为名句默写、古诗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作文。当然有些省市试卷个别内容有些变化,而总体上就是这样的僵化模式。这样僵化的命题,既体现在中西部大城市试题中,如武汉、成都,也体现在东部省市试题中,如杭州。以盛产应考资料著称的湖北黄冈市试题,则几乎是全国所有试卷中字数最多,考查点也最多的;除了将诗句默写调到开头外,几乎就是一张高考卷。在这样的试题指挥下的应考操练,怎不令学生反感?

2.要重视经典积累,不要摒弃传统精华

一套好的语文试题,必须对古诗文默写给予足够的重视,设置较高的分值。优秀的古诗文是承载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些经典作品,就能够将我国文化中的传统精华予以传承,将传统精神予以发扬。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学生对诗文的朗读、背诵、默写,是对精粹语言的“整块记忆”,是“扇面式记忆”,不像记忆单个生字那样是“单砖式记忆”。这番积累之功,其功效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的传承;古诗文精粹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文字也是一种锤炼,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更具有“台阶式”的作用。

凡是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好题,无不在此下足功夫,给足分值。宁夏卷16分,上海卷、山西卷15分,厦门卷13分,福州卷12分,南京卷、安徽卷、温州卷10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是,据笔者细致分析,命好了这个题的省市试题,在试卷整体结构上、其他题日的命制上也是精彩纷呈。如厦门卷在“语言运用”题目的命制上颇有创意,特别是其中的“综合性学习”题目,围绕闽南红砖古厝,设置三个板块――识红砖古厝之“源”、品红砖古厝之“韵”、拓红砖古厝之“用”,分别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对联内涵、拓宽生活视野的能力。

在这个题目上分值设置偏低、命题思想落后的省市试题,其他题目也常常面日呆板。如北京卷、杭州卷,此题仅设置4分,在全国是分值最低的。单说北京卷,真可谓亮点乏陈,仅就其“名著阅读”题而言,竟然蹩脚地以读连环画代替名著阅读。不是说学生不能读连环画,而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引导其读经典原著,不能用短平快的连环画式的浅阅读来代替。况且,现在的初中生,基本都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即使不读这连环画的文字,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应付没有“学习含金量”的题日“上面连环画的内容取材于古典小说《______》”。

3.要动态考查知识,不要静态进行选择

字音、字形、词义、语病等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奠基性的重要内容,对这些内容的考查,是中考语文命题绕不过、也不应该绕过的,但对其考查的方式却值得好好探究。其基本思想是动态考查,力避设置静态的选择题。以字形为例,在古诗文默写、作文中均可进行考查,大可不必单独命题,更不宜以选择题的方式静态考查。前述命题水平较高的省市,则返璞归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南京卷,以“给加点字注音”的方式考查字音,以“根据拼音写汉字”“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的方式考查字形。宁夏卷则以“改正下面每个成语中的一个错别字”的方式考查字形。这看起来很简单,就像是平常教学中的督促检查一样,而这才更原生态,也更能够准确地检测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浙江温州卷也是根据拼音写汉字,但更有趣的是将字形考查与阅读态度、学习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爱阅读”行动寄语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读书爱好的关(jiàn)_____时期,爱上阅读,就有了一个不会(kū)_____竭的快乐源泉,有了一个不会背(pàn)_____的重视朋友。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但在你们的人生(lán)_____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理想――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的读者。

对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也要突破静态辨识的选择题模式,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浙江嘉兴卷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片段,完成“阅读积累卡”。阅读积累卡包括三个要素:书名、人物、相关事件。这样的测试题,就将名著阅读、文学常识的考查与做“阅读积累卡”的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了。既促进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具有了动态考查的复合功能。

即使是对经典名句的默写,也要突破单一的“填空式”的静态考查。根据上句写下句或者根据下句写上句,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考查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古诗文经典名句的记忆情况。若再往前走一步,则不仅仅考查其记忆情况,还需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状况。如:

温庭筠《望江南》中,表现主人公在夕阳将落实人不见归人而惆怅弱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浙江温州卷)

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吉林卷)

若再往前走一步,可以设置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根据语境填写诗句。这就不仅考查学生对经典名句的记忆、理解,还可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运用的能力。到此,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才算是完成了由记住、理解到活用的全过程。如南京卷:

南京市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举办,掀起了校园里汉字学习的热潮,这种景象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诗句填空)

4.要撬动思想飞扬,不要关闭学生大脑

中考试题的命制,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灵气为代价,要想方设法撬动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思想高高飞扬,促使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获得生命的张扬。南京卷、安徽卷都以“问题解决”的方式设置题目,引导学生在语文活动中飞扬思想,颇见命题者功力。南京卷以班级出一期“小说天地”板报为任务,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以下几件事:

(1)文文编辑“小说悦读”栏目,你想在她的阅读感言中加一句,最合适的是(

(2)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3)关关编辑“小说延读”栏目,展开想象,续写了《最后一课》,你补充其中的一段话。

这三个题目,分别将对学生语句衔接、思考提问、情境想象等能力的考查巧妙地设置在“小说悦读”“小说疑读”“小说延读”栏目中。这样将学生做题的过程变成一个饶有趣味的活动过程,真可谓匠心独具。

安徽卷以开展班级诗歌朗诵活动为任务,要求学生参与解决以下问题:

(1)朗读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诗句标明停顿。(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2)调皮的明明讲抄在黑板上的诗悄悄擦去了两句。请根据开头的四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在线上补写出两句。

(3)莉莉朗读后兴奋地说:“特别喜欢后三句。如果跌倒,我会大笑着站起来,这就是我的‘最美丽的姿势’!”请写一写,你会以一种怎样“美丽的姿势”站起来。

(4)一向胆小的文文也跃跃欲试,可站在讲台上,怎么也张不开口。请你先写几句话,鼓励他大胆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这四个题目,分别考查学生划分诗歌节奏、诗句衔接、情境想象、情境运用的能力。这些题日,都符合新课标所规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些题日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促进学生思想的飞扬,还有赖于命题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同一题目内的思维层次。我们来看宁夏卷第6、7、8小题(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呈现要求,材料略):

6.你能从下面的这段文字中读出哪些信息?写出最特殊重要的两条。7.根据“霾”的释文,描写一个片段,要求能写出“霾”的基本特征。

8.观察右边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说明这则公益广告的创意

②为这则公益广告拟写一个标题

这三个小题就充分体现了相邻题日间的思维层次:筛选整合信息一重组呈现信息一解释提炼信息。第8小题两个要求间也体现出思维的层次:解释信息一提炼信息。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运用语言文字处理信息当是“语文素养”的题中之意。

5.要拓宽学术视野,不要裹脚停顿不前

中考命题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它需要命题者本身不断更新知识,拓宽学术视野,特别是引进学科领域的新鲜知识,促使日常教学中阅读知识、写作知识的更新。我们来看南京卷:

6.程程编辑“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材料一】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她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篇

促使我写作本文的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个昔日同事去省城某高中复读班上课,他沿用过去三段论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因写作知识老化,一周后,被学生炒了鱿鱼。二是前不久,一位高三语文教师与我交谈时说:“如今高三学生不会写作议论性散文,而规范性议论文在江苏高考70分作文中一般只能得42分左右。”前者是听说,后者是亲闻。虽没有很好地考究前者的真正原因,但后者却使我夜难安枕,为什么那位同事高兴而去扫兴而回?为什么议论性散文写作是高三学生写作的盲点?为什么规范性议论文就不能得到理想分数?

要想走进议论性散文写作的天地并在此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就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表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需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又是散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因此,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可以说,议论性散文本质上属于散文,也可以说它属于文学作品。

具体地说,议论性散文写作有四个主要视角。

视角一:内容上的众星拱月与一线串珠。议论性散文可以笔涉古今中外,围绕文章中心,让中外故事有机交织,充分展示文章内容的丰富多彩。从内容与中心关系的角度说是众星拱月,从中心与内容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是一线串珠。

2011年山东考生的《这世界需要你》一文,内容就是采用众星拱月的方法。作者摆事实,讲道理,三个分论点逐层深入:“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会使她诗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世界需要你,不因你地位显赫,家财万贯。她需要你,因为你的乐观、坚强会感染芸芸众生。”“这世界需要你,她不在乎你是否名声显赫,是否功勋卓著。因为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你的存在,都会让这世界不一样。”考生以泰戈尔、纳兰容若华美的诗文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以刘伟、史铁生的生命华彩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以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的默默奉献证明第三个分论点。古今中外诸多的人与事,都贯穿为一个中心论点,即文章最后一段中说的:“无论你伟大或者平凡,这世界需要你。”这是水到渠成的结论,也是内容上众星拱月的特色。

2013年四川考生的《我自静默向纷华》,面对纷华浮世,考生选择静默以对,平衡心态,平衡物外神内,平衡身行心思,文章思想高远,立意深刻。行文中考生以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知识来阐述这一观点,以文化名人弘一法师、余秋雨、纳兰容若的行为以及川端康成的言论,来表现他们对“平衡生活”的追求。同时,从“敲开心灵之窗”的角度,从“走出一条精神坦荡之路”的角度,从“唱出诗意年华、脱俗人生”的角度,以及归真堂活熊取胆、娱乐明星诈捐的反面角度,多维度论证观点,以一条线串起古今中外多则材料,体现议论性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纵横的才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视角二:结构上的形散神聚与灵活自由。议论性散文的结构比较灵活自由,就是要“形散神不散”,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

片段组合显灵活。围绕一个主题,作广泛的联想,把联想到的一个个生活片段,一幅幅生活画面,剪接组合在一起。在行文中,几个片段尽量做到结构整齐,片段之间一般不用过渡语。这样的片段,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每个片段之后,要紧扣主题作精要的议论或抒情,也可以在几个片段之后集中议论。如2011年湖北考生的《旧书》,围绕紫檀木箱子中珍藏的旧书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抒写感受。古人晒书节当天对藏书的炫耀、征战途中不弃旧书、爷爷对旧书的珍惜……这些片段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爱书、读书、用书这一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书籍的巨大作用。

序号表述显层次。文章所有内容要分成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可以用序号标识出来,这就是序号式结构的特点。序号要用大写,它不表明内容,只是标明文章的层次。运用序号结构可以省去衔接与过渡的文字内容,使文章更显得简洁明快,内容丰富,结构井然。如2011年北京考生的《对体育的思考》,文章在引出中心论点后,用三个小标题从不同层面展开论述:思考一: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思考二: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思考三:包揽冠军的弊端。采用了序号,体现了文章顺理成章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性,不仅形式出彩,内容上也更明晰。

子话题式显机智。从一个中心话题(或观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具体的子话题,由这些子话题组合成全文的主题框架,共同支撑中心话题(观点)。子话题一般置于段首,也可放在段尾,统率一个或一组材料。这样的子话题一般不能少于三个。这样,主体部分就呈排比段形式,观点明确、具体,说理充分、透彻,结构整齐,层次清楚,内容充实。2013年安徽考生的《追求不一样的精彩》一文就很典型。文章主体部分有三个子话题,一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要求我们有创新精神”,以马可为设计出访时服饰极具创新精神证明;二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敢于突破的品质”,以美国白宫的名画《向正方形致敬》的突破性创作证明;三是“追求不一样的精彩,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以两个美国少年排除干扰创造发明的事例证明。三个子话题,多则材料,巧妙论证了文章“探寻别样的精彩,以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享受”的中心论点。

小标题式显脉络。由若干个小标题统率重点段落的内容组成全文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几个片段或几个画面,然后分别用小标题标出来。小标题一般用精要的文字揭示统率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小标题,一般不少于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可以是递进,也可以是对比。小标题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显示选材的广泛性,同时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层次感强。如2012年江西考生的《“无”中生“有”》一文有两个小标题:“无”中生“有”――坚韧铸就;“无”中生“有”――梦想给力。本文选择了达人秀年度冠军和网络红人“菜花甜妈”的两个事例,紧扣文章中心,鲜活证明观点。2012年河南考生的《顺手撩拨“平安”弦》一文就很典型。文章分“一叶飘零春更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和“人生若只如初见”三个小标题,以苏武的大漠牧羊、勾践的卧薪尝胆、曹雪芹的十年血泪证明第一个子话题;以柳永肝肠寸断、蝉蛰伏四年、玛丽・凯勒走向成功证明第二个话题;以梵・高、贝多芬、郭明义、最美妈妈证明第三个话题。而三个子话题都是紧紧围绕“‘小’处却有‘大’成就,平凡孕育伟大,顺手撩拨平安弦”的中心论点。内容集中,又一气贯通。

程序化思维显特点。即按照程序化思维模式展开,文章一般分若干段,每段各有任务,表达各有特点。2011年河南考生的《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似乎颇得其要领。第一节一般是以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等手法起势,此文第一节就是用排比句引领并亮出中心论点:“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第二节提出分论点一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的腾飞是滔天巨浪,那么科技就是层层叠叠的浪花。”以“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飞天、“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奔月和南极考察,从面上证明分论点。第三节提出分论点二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是正在上演的话剧,那么国际影响的魅力就是她激情的表演。”用中国敢于担当、敢于承诺的典型事例从点上进行论证。第四节提出分论点三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么民生改善就是上面葱郁的丛林。”用“两免一补”的助学政策、逐步完善的农村合作保障体系以及“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进行论证。第五节提出分论点四并论证,分论点是“倘若中国腾飞是蔚蓝的天空,那么经济成就就是装点她的灿烂彩虹。”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的事实证明。第六、七节以华丽的语言收束并给人以启迪:“用科技水平谱写中国腾飞的乐章,绝世传响;用国际影响诠释中国腾飞的神话,精彩绝伦;用民生改善书写中国腾飞的篇章,坚实华美;用经济成就唱响中国腾飞的歌谣,激越昂扬。雄鹰腾飞,傲视苍穹。伟哉,中国!”

议论性散文结构虽然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遵循两点:一是“内心感受”,这一“神”能够串得起文章全部内容,二是文章所写内容,应当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体现“散”的特征。

视角三:句式上的整散相间与错落有致。议论性散文整散结合,什么是整散?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法。对偶,如:“灯红酒绿的赌场,我们嗅到了什么?金钱、欺诈、贪婪……沉浮莫测的人生,我们追寻着什么?名利、虚荣、安逸……”(2011年河北考生《“赌”一把诚信》)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排比,如:“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2011年河南考生《腾飞雄鹰,傲视苍穹》)以排比句统领全文,增强文势。回环如“方圆成世界,世界依方圆。”(2013年湖北考生《人生方圆观》)形式整齐,气势贯通。层递,如:“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逐层深入,引人入胜。反复,如:“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是绝望深渊中一声有力的呼喊。”“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微小琐碎,却如润玉般珍贵。”“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一盏小小的灯。”“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微小的幸福是爱,是温暖,是感动人的力量。”(2013年广西考生《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反复吟诵,强调观点。

视角四:语言上的片状结构与如诗如画。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即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2013年湖南考生的《叩问心灵》一文的语言就很典型。

汪国真曾有言:“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诚然,人生中追求无止境,幸福无大小。然而,肯定这份追求、这份幸福,只需在夜深人静时,叩问自心,轻轻说出那句“我愿意”,并一生无悔。

嵇康是一枝空谷幽兰。那时,一把铁锤被高高举起,击于石块之上,溅起万点火星,瞬间汇集在一起,发出光芒万丈。那时,面对宦海沉浮,他没有沉沦!面对司马集团的威胁,他没有屈服。那时,朋友入仕,他写绝交书;生命将终,他独奏《广陵散》。他就是他打磨出的铁器,坚韧自强,即使磨难重重,也不会放弃自己内心世界高洁的追求与坚守。不论结果,叩问心灵,只道一声“我愿意”。

作者用嵇康之例,论证中心论点,在描绘中抒情,在抒情中议论,画面美与情理美相交融,一扫议论文的枯燥之风。

再欣赏此文一个片段。

海子曾说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灵魂?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最初的追求?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拼爹、炫富时,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们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一15"号总设计师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累倒在地,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的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文段不只是对比论证,更重要的是充满情感的罗阳事迹。议论性散文语言要具备四点:一是有一条情感线索,二是有若干组画面,三是采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四是将文章的观点蕴涵于画面组接之中。

写作议论性散文,还必须:手法上敢于运用奇特的夸张想象,拟题上的吸人眼球、引人思考,构思上的敢于创新、表现自我的理想情趣,中心上多展现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侧重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12篇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高一249班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04年的8月18日,你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满怀期望,深信不疑地交给了我们。八个月来,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拼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现在,你们来了,于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不仅给我们带来再创新高的勇气,更给你们的孩子带来最温馨的关怀。你们是孩子心中最深厚最博大的动力根源!请相信一句话:人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只要有你们的倾力关注,便会有孩子们强大的持续不断的伟力!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让你们、孩子们、还有我们老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让你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在四中这个新起点带着希望上路,放飞他们的梦想![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

再次感谢你们的到来!

高一是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三年的拼搏,谁都可以创造奇迹!在这儿,我想告诉我们的学生:四中,有书山任你攀登,有学海任你遨游。愿你用激情耕耘青春,用青春编织梦想,用梦想指引前行。乘长风破千里浪,挟风雷劈万重险,勇往直前——驶向成功的彼岸,驶向辉煌的明天!

今天家长会的主题,一是和家长同志们汇报一下我们近8个月以来的工作情况。二是和家长们探讨今后学生的教育问题。

首先向各位汇报本班几个方面的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2教师基本情况3教学工作情况才入学即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请长沙武警部队的战士给同学们进行了八天军训,通过教育,学生进入了状态,自习课保持安静已经成为常规。课间不见不良追逐打闹现象,恶劣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盗别人东西、谈情说爱的现象更是没有。全班73个同学没有一个受校纪处分的,通过纪律上的整顿,班上有了良好的风气,也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融洽的师生关系,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班级建设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共同奋斗,还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更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

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高一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有八门主要学科,文理兼修,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当重,很多同学在作文里写到,比起高中的学习任务,初三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任务重,要求高,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可能有些吃不消,我们每一位教师也都深知责任重大,都在千方百计把教育学生的工作干好,我是一有空就往教室跑,甚至每个课间都要到教室看看,一天除了到宿舍睡了那一觉,其他时间都在办公室。任课老师利用课余辅导学生,晚上也是要同学们下了晚自习才下班,很多时候同学们就寝了,老师们还没下班,师生形成了团结向上、合作奋斗的氛围。各位家长,说句心里话,我感觉我们的学生遇到这么一批又积极努力工作又有合作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得的,我们的学生将来毕业了,不管升入哪一级的学校,若干年以后,都会对他们现在的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热情表示怀念,这也将成为我们每个师生一生中的一段美好经历。所以我代表249班全体教师请家长们放心,教师有能力有信心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家长们都要做的事就是要和我们的教师在教育孩子方面,共同合作,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使之成人成才,将来有所作为。我这里特别把成人摆在首位,也想就这点作些强调。当代知名的教育家魏书生他有个观点,他说教师的职责是育人教书,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育好了人,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书才会越读越有用,也才会形成持久的动力,才会越读越有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酿成的苦果实在太多了:马加爵留给社会的思索太深了,20__年浙江连续发生高中生弑亲案,引得同志特别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很值得高兴的是,由于在座各位的家教好,我们249班73名同学的思想好,素质高,我们的教师也非常有信心、有能力把这一班学生管理好教育好。

下面我介绍一下近8个月来在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其学习情况:多媒体显示----(略)----可以说在学习上,每个同学都是平等的,关键是学生学不学的问题,任何一个同学只要想学习好,都能成功,学生学不学的关键在于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爱不爱学习,思想上能不能完全集中,精力能不能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尊敬的各位家长:

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千家万户共同关心的话题。20__年我们湖南高考语文作文题就是家庭教育的话题,而往往我们当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吃穿问题由家长解决,而教育问题全部由教师去管。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您想,同样一个教师在同样一个班级上课,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一些呢?家长的引导很关键。

家长要多一些时间和耐心去和孩子交流。孩子并不仅仅满足家长物质上的给与,学生最需要的是和家长的真诚交流。

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家长的期望与鼓励,家长要经常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校表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共同制订实事求是的学习目标。我发现学生自己定的目标都很高,第一期开学调查发现:大家的目标都是考取重点大学,这让我高兴也使我有点担心,目标太高,拼搏后如屡屡达不到,就会给自己沉重的压力,这就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一定要科学定位,坚持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原则。三、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是最明智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所以我认为家长同志应该和孩子共同努力,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关心孩子的学习中去,把孩子培养好。

可能家长要问,你让我们更多的关心孩子,但我们不缺他的吃穿,学习上我们又使不上劲这不是为难我们么?我说不是这样,学生的学业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更重要,环境造就人也作践人,我们家校合作,创造一流的成长环境。

四、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多与教师进行交流。

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不如教师了解得多,何况不排除有的学生向家长汇报假情报,不说真话。所以要想家庭和学校双方面共同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促进,家长同志们就要更多的和我们的教师进行交流。其实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的方法很多,可以和教师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每次考试完后,我们都会找学生个别谈谈心。如果您跟我交流了,我肯定要把您孩子找来谈谈话,进一步用您的话勉励他一下,家长和教师进行的文字(可发邮件,我的

邮箱是:)或口头交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五、不要过分娇惯孩子。

我觉得过于娇惯孩子怕孩子吃苦,这是现在家长的共性。但您有没有想过,这样孩子眼前确实是不吃苦,不受累,不缺钱花,可是孩子缺少与困难抗争的经验和能力,将来遇到困难怎么办?面对竟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吃苦精神的人将来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吗?所以对孩子的零用钱家长要有所控制。

我们以前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面”的问题,现在是“点”的层次,面上有兄弟姐妹的比较,点上就只有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这不引导会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