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曹雪芹,创作前八十回,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高鹗,续书后四十回,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旨意,宝黛性格,艺术风格上均存在差异,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一字云士,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续书后四十回。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金庸;《红楼梦》;文学联系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69-05
北宋时期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1]的说法。清朝则有“《红楼梦》一书,近世稗官家翘楚也。家传户诵,妇竖皆知。”[2]之说。当今有这样的说法:“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3]
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上有没有受到柳永词作的影响呢?对此,我们不作深入的展开分析,单从文本而言,在作品的第二回中,作者是提到了柳永,他借贾雨村的议论,将柳永归属于“逸士高人”一类,足见曹雪芹对柳永文学成就的认可。再往后论,金庸有没有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1996年,蔡义江曾撰写文稿《金庸小说得益于〈红楼梦〉》,并在乙亥年海峡两岸红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宣读。在这篇文稿里,他举了几个很明显的例子来说明两者的联系,如《书剑恩仇录》中霍青桐的外貌描写借鉴了《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脂批评点警幻仙子的美丽的;又比如《鹿鼎记》韦小宝写奏章一回目,套的是宝玉在秦可卿房间午睡时的对房中陈设的描写;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可以与《红楼梦》沟通。[4]
金庸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绝不能忽视,当我们翻开金庸的武侠作品集时,我们能看到很多在《红楼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我们可以感受到《红楼梦》对于金庸来说,已经不能简单地说是他所借鉴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了,对金庸的武侠作品创作来说,它是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一部书。因此,我们研究金庸与《红楼梦》的文学联系,对于深入理解金庸及其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一
金庸开始阅读《红楼梦》主要是受母亲的影响,“我妈妈也看《红楼梦》,所以小时候她看我就跟着她看了。大概就十二岁左右,当时不大懂的。”[5]好母亲胜过好老师,言传身教的母亲爱读《红楼梦》对于金庸的影响自然是不容小觑的。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小时候不用亲自去阅读《红楼梦》,却已经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领略了一番书中的精彩。“那时候小说里面是有一张衬纸的,两面当中有一张白纸,我母亲和堂姐、堂嫂她们比赛背《红楼梦》的回目,背上面一句话,下面要背出来,背不出的要罚一粒糖什么的。我在旁边,她们罚了,我就吃糖果。”[6]在这样良好的家学氛围中,相比于其他文学作品,金庸对《红楼梦》的情感,应该是有所偏爱的。对于这部伟大巨著,他必定是作为精读之中的精读来对待的。
我们知道金庸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多的精彩作品,最主要还是来自于他深厚的文学积淀,而这种文学积淀最主要还是靠阅读大量书籍来充实。金庸私藏图书数量在香港私人藏书中是可名列前茅的。他藏书也不是仅仅为了收藏,更重要的是为了看书。对于《红楼梦》这样的书,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精读的。他每天也会给自己布置看书时间的任务,“每天,查良镛(金庸的本名)都坚持看书6个小时以上。据查良镛的中学同学、《明报》股东沈宝新说,查良镛爱看书的习惯自小已经养成,早在初中时,他就限定自己每天要读几个小时的书,绝不松懈。”[7]
同时,对于《红楼梦》各个版本,金庸也是精读了的。2003年12月3日,金庸、王蒙受邀在香港三联书店展览厅进行《红楼梦》学术演讲。在讲座中,王蒙谈到了尤三姐,说她与贾琏、贾珍一起吃饭的时候,使用了怪招,转守为攻,她不但不防,她把衣服往下这么一撩。金庸很敏锐地说“她去男人”了。[8]我们知道在《红楼梦》原著中的尤三姐被贾琏、贾珍给污了。后来因为可能嫁给他的意中人柳湘莲而改掉了以前的放荡行为。在戚序本和蒙府本回目上都称尤三姐为“奔女”。而程高本则将尤三姐改写成贞烈女子,这显然是篡改了曹雪芹原著文字。金庸的简短五个字道出了他阅读版本之广。
二
金庸不仅对《红楼梦》文本非常熟悉,他还阅读了大量的《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使得他具有“红学”研究方面的敏锐嗅觉。在众多的“红学”研究当中,他发现了《红楼梦》研究者方面的不足,“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位小说家来研究《红楼梦》。”[9]当然金庸先生这么一说,也不是说完全没有一位小说家来研究《红楼梦》,他的话显然还是留有余地的,这显示他独到的眼光。“从小说家的观点来看《红楼梦》,不是索引家的看法,也不是考证家的看法,是真正小说家的文学批评,我觉得很好看。”[10]
金庸对《红楼梦》考据接受有个认识逐步深入的阶段,他自己也坦言:“我自己一直有一个感觉,不太喜欢看《红楼梦》考据,如后四十回是不是曹雪芹著的,曹雪芹的爸爸叫什么名字,祖父叫什么名字,他和满族人有什么关系……各式各样的考据,我小学生的时候,对这些一点兴趣也没有,有什么可考据的?当然历史学家会有兴趣。后来年纪大了,学问增长了些,对、俞平伯、周汝昌、吴世昌、冯其庸诸位先生的文章也很佩服。但对蓝翎、李希凡在时谈《红楼梦》的文章不大佩服,虽然我自己决计写不出来。”[11]
作为一个小说家,金庸对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自娱说”的观点:我猜是他的家族从兴旺到衰败以后,他一个人在那里无聊,又没有功名,不做官也不教书,他在家里面无聊就把过去的经历记录下来。写他自己的事情太明显了,就隐瞒起来,假托一下,把自己经历写下来,和表姐表妹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写下来,可能还是为了自己娱乐自己。[12]
金庸的这个观点立足的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文字狱太为严厉。这个在他武侠小说收山之作《鹿鼎记》里亦有反映。金庸认为真正小说家的文学批评,对于《红楼梦》的解读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的。这是因为“小说家可以推测人物的心理,小说家讲心理,而不讲考证。”[13]对于高鹗的续书,金庸认为是“第一次看到七十九回、七十八回后面就不看了,后来才看的,当然是觉得差劲点。”[14]对于曹雪芹书稿没有完成,金庸认为这也很好,好像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15]
三
金庸与《红楼梦》的文学联系不仅表现在他对这部伟大作品本身的见解和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体 现在金庸的文学创作中,《红楼梦》对他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
近些年来,有学者将金庸武侠作品与《红楼梦》进行比较,从而证明金庸武侠作品对《红楼梦》的借鉴与继承。如罗立群的《〈红楼梦〉与〈天龙八部〉》一文从作品的主题意旨、情节架构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一番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两书虽然题材有差别,但是《天龙八部》在艺术创作中确实借鉴了《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只是这些“偷”来的招数,经过作者“乾坤大挪移”般的演变,已化为独特的套路,演绎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另类武功。[16]
又如方明星在《文化的反思与构形—〈红楼梦〉、〈鹿鼎记〉深层文化范式比较》一文中说到:曹雪芹与金庸虽然隔着两百年的时空,但是在创作个性的主体选择与响应民族文化的呼唤上,却若合附节。从反映的文化层次上,《红楼梦》与《鹿鼎记》居于中国文化系统的两极,正好构成了循环的中国文化背景,作为作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进行的反思与批判,《红楼梦》有对文化凤凰涅
的绝望的期待,《鹿鼎记》则沉潜到历史中寻找文化持续更新的动力。虽然曹雪芹与金庸对于文化的层级、文化的角度表现有别,但他们的基本写作立场依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思”传统。基于独特的创作个性与独立的思想判断,他们对中国文化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新的构形,并创作了能作为民族文化镜子的伟大作品。[17]
罗立群和方明星所选的金庸作品,从全部的十四部武侠作品的创作时间顺序来看,《天龙八部》位列第11位,《鹿鼎记》则是金庸武侠作品的收官之作。此时的金庸虽然仍然在借鉴和继承着《红楼梦》,但是已经能做到驾轻就熟,将有形化为无形了。可见,后期作品对《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借鉴和运用已经非常娴熟,那他的早期武侠作品呢?
我们知道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是《书剑恩仇录》。这部作品是在1955年他31岁时开始创作的。当时梁羽生写武侠小说一炮窜红,各家报刊杂志也希望能刊登武侠小说来吸引读者。金庸抓住了机遇,为当时的《香港商报》写了他生平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多年以后在一次访问中,金庸坦然地对来做访问的林以亮谈到了《红楼梦》对他的第一部小说的巨大影响:在写《书剑》之前,我的确从未写过任何小说,短篇的也没有写过。那时不但会受《水浒》的影响,事实上也必然受到了许多外国小说、中国小说的影响。有时不知怎样写好,不知不觉,就会模仿人家。模仿《红楼梦》的地方也有,模仿《水浒》的也有。我想你一定看到,陈家洛的丫头喂他吃东西,就是抄《红楼梦》的。你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一定会说抄得不好。[18]
金庸这番谈话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因为第一部武侠小说模仿或抄袭《红楼梦》一些细小描述而进行隐瞒。任何艺术手法的借鉴要做到娴熟必然有个过程,作家明白,读者当然也清楚。率直而坦诚的语言,充分显示出金庸身上那股“侠者之风”。
四
今天,当我们阅读金庸武侠作品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如此的亲切?通过前面的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那是因为金庸武侠作品与《红楼梦》关系太亲密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精髓,金庸已经深切领悟了,那就是对“情”的把握。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这是《红楼梦》中太虚幻境里宫门上的对联,其实也是作者写作的哲理本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红楼梦》文本中的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围绕“情”展开的。在第一回中,作者也交代了自己作书的纲要是“大旨谈情”。
《红楼梦》里所谈的“情”,从广义上来理解,乃是对待宇宙万物的一种感情和态度,有亲情、爱情、朋友情、骨肉情等等;从狭义上来理解,则主要是指爱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中,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为谈“情”之巨作,金庸小说亦是一样。
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是精彩绝伦的,已故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言:“(指金庸)你岂止是写武侠小说呢?你写的包含了人类最大的、古往今来最不能解决的、使人类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的一个字:那就是‘情’字。”[19]
在我们看来,金庸之所以能言情如此出色,最主要由于他有颗和曹雪芹一样尊重女儿的心。曾有人问他为什么写这么多的女孩子,是不是喜欢女孩子?金庸承认自己是“崇拜女孩子”[20]。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金庸的武侠小说都以女性世界为核心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对这些女子的形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她们的性格鲜明,与故事的情节紧密联系。作者对他们的用情之深、用情之重,读者通过阅读完全能感受到。
例如,在《红楼梦》中,对于晴雯的去世,曹雪芹在创作时必定是痛断肝肠,这么一个风流灵巧的丫鬟,与宝玉是最亲近的,也最知宝玉心的。为了写出他们之间这种真挚的情谊,曹雪芹有意让宝玉最先预示到晴雯离世。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丫头小昭被迫赴波斯继任教主。在送别那刻,张无忌又是何等心痛。如果不看文本,可能谁都不会明白为什么两位作家会对一个丫鬟用如此浓郁的笔墨,倾注如此大的心血。贾宝玉和张无忌“痴”的背后,隐藏着两位作家的“痴”。曹雪芹曾自言《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庸对这个丫鬟的喜爱甚至超过文本中的女主角,在该书后记中,有这么一段作者的心声:“周芷若和赵敏却都有政治才能,因此这两个姑娘虽然美丽,却不可爱。我自己心中,最爱小昭。只可惜不能让她跟张无忌在一起,想起来常常有些惆怅。”[21]金庸觉得可惜和惆怅,两百年前的曹雪芹是否也会为宝玉和晴雯没有在一起而感到惆怅呢?我们想这种感情是相通的。
又如,对于尤三姐自杀,金庸是感到极其痛惜的,金庸觉得“她自杀好象不对”。[22]尤三姐的失贞和被污并不是她的错,而是那个时代,那个她自身所处在那个环境被迫造成的,然而柳湘莲却将这些记挂在心,直到尤三姐以自杀这种方式才让他彻底醒悟。在《神雕侠侣》里,金庸居然让自小在古墓里长大的如此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失贞了,这可能是所有金庸小说的读者所不能理解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金庸依然操控自如,杨过毕竟不是柳湘莲,强烈的爱使得他在十六年后依然跳下山崖,杨过这种自杀式方式和尤三姐的自杀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曾经有那么多的女孩子陪伴在杨过身边,可以说“一见杨过误终生”,最终他仍然坚定地选择了小龙女。在金庸的笔下,除了韦小宝以外,众多的一号男主角都如贾宝玉般对待爱情,任凭弱水三千,却只取一瓢而饮。这可能也是金庸小说中继承了《红楼梦》以情为本、以情为重、以情立人的言情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们总是在感叹《红楼梦》未能完成,其实冷静想一下,我们感叹的并不是章节,而是前八十回的情感还在延续,比如就爱情而言,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将怎么发生?又该怎么去收场?金庸当然也看到了这点,在他看来,《红楼梦》未能完成反而觉得更好,这种艺术效果更能长时间延续。因此在金庸小说里,他大量采用了这种手法。
比如《白马啸西风》最后结局: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23]这个结局看似没有结局一样。
又如《倚天屠龙记》最后结局,当张无忌给赵敏画眉的时候,周芷若将窗子推开了,并微笑道:“这时候我还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赵家妹子拜堂成亲,只怕我便想到了。”张无忌回头向赵敏瞧了一眼,又回头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时之间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忧,手一颤,一支笔掉在桌上。[24]这样的结尾显然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等着读者去想象和期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金庸确实受过《红楼梦》很深的影响,他的武侠作品与《红楼梦》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着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些武侠作品是《红楼梦》翻版。金庸的武侠小说与《红楼梦》可以沟通,《红楼梦》成就了金庸,而金庸也创造性地将《红楼梦》的精髓用自己的文字延续下去。《红楼梦》的精魂已经融入了他的骨血,拓展了他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杰出作家,金庸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那些精彩的武侠作品,更重要的是他高尚的人格品质。金庸对于《红楼梦》始终心存感恩,认为自己的作品还是不能跟《红楼梦》相提并论。我们知道对于金庸小说的研究,曾经一度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对于“金学”的称谓,金庸本人有强烈抗拒,认为有高攀专研红楼梦的“红学”之嫌。因此在他的坚持下,现在大多统称“金庸小说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G].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143.
[2]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4:349.
[3][7]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1;152.
[4]蔡义江.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533—535.
[5][6][8][9][10][11][12][13][14][15][20][22]《小说界》编辑部(整理).金庸王蒙话说《红楼梦》[J].小说界,2004,133(2):10;10;8;6;7;6;16;12;13;13;5;9.
[16]罗立群.《红楼梦》与《天龙八部》[J].红楼梦学刊,2008,125(4):202.
[17]方明星.文化的反思与构形——《红楼梦》、《鹿鼎记》深层文化范式比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95.
[18]江堤.金庸:中国历史大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14.
[19]倪匡.情爱金庸[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1-2.
关键词:红楼梦 人物 姓名 谐音 内涵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228-01
《红楼梦》全书中人物众多,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的《红楼梦人物谱》中显示,书中所有出现和提到的人物总数为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这些名字大多独具特色、含蕴丰富。
《红楼梦》人物命名关系到人物的身份地位、品行性格、才情命运等, 并且与整个故事脉络密切相关,与其他要素共同构建起整本书复杂的网状结构。《红楼梦》整体架构的取名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较为罕见、甚至可以说开辟鸿蒙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 人物姓名喻示情节发展、结局走向
《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姓名暗示了书中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节,还有些名字的谐音则明确指出全书的创作手法和作者想要构造的故事结局。
1.1 人物姓名谐音暗示情节发展
人物姓名谐音,这种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带有中国特色,体现出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红楼中部分人物姓名的谐音起到暗示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连线脉络等作用。
如秦业,谐音“情孽”,“业”这个字还是佛教用语,指应当受到报应的恶行。它暗示我们,和他相关联的人物将造成“情孽”,故事情节确实如此:他的一儿一女,秦可卿、秦钟,分别教会了贾宝玉男女之间和男子之间的情事,是这个“天下古今第一人”的性启蒙者。
1.2 人物姓名涵义指向全书结局
《红楼梦》中有些人物的名字谐音及内涵向我们暗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红楼故事的最终结局。
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三者的名字都暗示世上的富贵荣华、生死荣辱不过繁华一梦。表达曹公对封建社会奢侈景象的清醒认识,并且预示封建社会最终的彻底消亡。
2 人物姓名寄寓作者情感,暗藏褒贬
《红楼梦》里很多名字寄寓了作者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暗藏褒贬之意。
2.1 人物姓名寄托作者喜爱怜惜之情
《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命名寄托了作者较为美好的思想感情,或是怜惜,或是赞美。
例如柳湘莲,从他的名字中可以品味出作者的褒赞之意。他立誓“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表现他对感情的认真和美好期盼。虽然最后由于他的轻信、草率,使得刚烈的尤三姐拔剑自刎,但他也斩尽情丝随瘸腿道士出家去了。至情至性,可堪相怜。
2.2 人物命名隐含作者厌恶讽刺之意
在《红楼梦》中许多人物的名字显示作者对他们的厌恶、讽刺等。
如贾府的众位清客相公,名字讽刺意味极其浓厚。詹光—— 沾光,单聘仁—— 善骗人,卜固修—— 不顾羞,胡斯来—— 胡乱瞎来。这些名字寓意的浅近直白,也昭示了贾政的识人不清。
3 人物姓名暗示人物命运、性格才情
《红楼梦》里,许多主要人物的姓名有的用谐音暗示人物性情命运,有的者名字中包含更为深刻的涵义典故,切合了人物本身的命运性情才学。
3.1 姓名谐音暗示人物性格命运
《红楼梦》里许多人物名字的谐音蕴含的意义与人物实际性格、人生际遇等有很深的联系。
比如贾政,可理解为“假正经”。他平日一副迂腐的道学先生模样,明知王夫人等私吞林如海留给黛玉的遗产用来修建大观园却默不作声。满口的子曰诗云、仁义道德,实际不过是个“假正经”罢了。
3.2 姓名含义昭示人物性情品质
书中很多人物名字经过作者反复酝酿,蕴含了极其深刻的内涵,有的包含典故,有的藏有特殊指示意义,细究起来无一字闲笔。本文以花袭人为例。
花袭人是贾母所赠、宝玉身边首丫鬟。袭人二字,充满了攻击性,看似与她为人不符,实际一语道破她的性格与行为。她表面老实稳重,却暗中勾引宝玉,投靠王夫人做她的耳报神,传谣言破坏林妹妹名声……种种行径,印证“袭人”二字,她是一个毫无反抗精神、把做奴才当做毕生事业来做的人。
4 丫鬟命名整齐成套,暗合主人性情命运
《红楼梦》中一些丫鬟的名字成一系列,安排十分巧妙。有些丫鬟的名字与主人的特长爱好相对应,并预示了贾府的最终结局。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的贴身大丫头—— 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抱琴在书中并未明表。我们且说司棋,此名谐音“死棋”,暗示贾府及她主子迎春的命运最终是一盘无解的棋局。侍书和其主人探春性情相近,探春书法极好,对应侍书二字。而侍书又谐音“势输”,暗指贾府势必一败涂地。惜春喜爱作画,故丫鬟名为入画。入画者,“入化”也。
曹公所著《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通篇伏笔极多,前后铺垫,不胜枚举,取名艺术的运用仅是书中较为精彩的手法之一。书中人物姓名寓意有明有暗,有的浅显直白,有的深刻隐晦,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通过分析,我们探寻了红楼人物取名艺术的独特与奇妙,感悟到《红楼梦》神秘面纱下的惊才绝艳,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思路,深入观察作者笔下立体化的红楼人物群像,并辐射开来,通过研究,为全书人物、思想、情节、脉络等方面的整理和分析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2] 曹雪芹,脂砚斋.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4] 吕布麟.《红楼梦》人物的名姓美[J].运城学院学报,2005,2(12):28-36.
《红楼梦》读后感最新2022
《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感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感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感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读后感最新2022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一本书,使我获得了很多知识。《红楼梦》主要记述了贾、史、王、薛是的家族从富贵顶端的社会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题,写出了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的社会很不满,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画卷,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从历史中悟出真正的道理。
翻开书本,每一回的故事都使我刻苦铭心。从这本书中我也读出了作者曹雪芹十年之间的创作和艰辛,当我读到第十三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震惊了!我为作者的伏笔震惊,也为当时的富贵人家震惊。大观不知有多少个馆楼,连吃顿饭都如此讲究,难道不令我们震惊吗?当我怀着急迫的心情读到大结局时,我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感到悲惨,同时,我也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感慨,被逼无奈的林黛玉病绝身亡,贾宝玉因林黛玉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然而,因为社会转变,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也生动形象的衬托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作者曹雪芹的心声。
红楼梦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一定会一直一直的千古流传的!他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深厚的。同时,我也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
《红楼梦》读后感最新2022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经典的文学巨著,是曹雪芹耗尽全部心血创作的旷世杰作,对后人影响巨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初名叫《石头记》。
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以及大观园中的点点滴滴繁琐的事情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多,出场的人物就有400多个但是每一个人物中的性格特点有时非常的独特鲜明的其中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非常有特点贾宝玉玩世不恭的子弟但是内心非常的善良出生在贵族的家庭当中,非常的厌恶封建社会非常的叛逆,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愿意去考试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摒弃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他想要挣脱封建社会的枷锁束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他又是一个性格懦弱,行事软弱的人。
关键词:茶文化;人生;四大名著
一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也。笔者喜欢茶,喜欢茶的甘滑、醇厚、活顺和陈香,然而真正将笔者带入茶文化领略人生的却是我国经典著作《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鲁迅先生赞其“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饮茶养生上同样值得赞叹。
有统计显示,《红楼梦》全书共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62回,出现茶字495次,其中涉及众多人物,上自贾母,下至粗使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关系。所以,纵观《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就是一幅了解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
二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悲”,《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道,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喝了小丫鬟捧上的清香异味、纯美非常茶后,问茶何名,警幻答道:此茶出在故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煮,此茶名曰“千红一窟”。世间真有此茶乎?宝玉怀疑,读者怀疑。作者不说,人们只能猜疑。贾宝玉作为作者笔下历经忧患的体现者,是红楼女儿悲剧中含怒含怨含愤的表达,是作者对红楼女护但又爱莫能助的一种情结。作者采用“谐音寓意”之笔法,不仅仅是对“薄命司”“十二钗”简单的同情,而是对导致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的觉醒。“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作者在衣食无以为继、温饱行将不保的艰苦环境中,将其充满血泪的人生经历,浓缩在短短八十回中,其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给人们留下无穷的启迪和幻想。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水对茶极为重要。陆羽《茶经》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许次纾《茶疏》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而《红楼梦》中的烹茶之水尤为讲究,被喻为佳话。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妙玉送给宝玉的“体己茶”,就是用五年前梅花上雪水泡制而成。当黛玉问及“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马上毫不客气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瓷翁一翁,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第二十三回,宝玉写《四时即事诗》,也提到品茶用水:“琥珀杯倾荷露清,玻璃槛纳柳风凉”;“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品茶之雅,兴趣之浓,跃然纸上。
人人都爱茶,茶韵却不同。在封建社会里,尊卑有别,阶级划分强烈。《红楼梦》也借茶之名来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贾母是一家之主,她必须喝贡品名茶“老君眉”。第四十一回,妙玉亲自将茶奉与贾母,贾母先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是安徽著名茶产地,产量多且出名茶。湖南洞庭湖中君山银针茶也称老君眉,它针长如眉,色泽如银,香气高爽,味道甘醇,其名又有祝愿长寿之意,为茶中上品。同样的东西,到了刘姥姥口里就变成了“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宝玉是一位浪荡公子,多情爱幻想,喝“神仙茶”才适;黛玉,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方能展现出她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而一般佣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综上可见,当时茶道文化相当普及,人们对茶也是相当喜爱。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提到普洱茶,“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普洱茶盛产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地。我国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不尽相同,每个民族饮茶风俗也各有千秋,譬如维吾尔族饮香茶,藏族饮酥油茶,蒙古族饮咸奶茶等,各民族对于茶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
三
提及茶文化,当然不能不提广州,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饮左茶未(喝过茶了吗)?”他们以此作为问候。广州人将饮茶赋予了一个全新概念,上茶楼不仅饮茶,还吃小点心,这是一种交际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悠游自在,惬意万分,百年不衰,代代相传。
《红楼梦》不仅对饮茶有着浓墨重彩的书写,而且将茶的知识、功用、情趣全部熔铸于作品之中,茶道佛缘,器美水净,人礼境幽,作用大、蕴意深,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参考文献:
长久以来,关于《红楼梦》之评论研究,有以为代表的索隐派,有以为代表的作者考证派……在纷繁多样的重围中,王国维与鲁迅的见解独具价值。
王国维与鲁迅都经历过清末民初的国家转型期,也都曾东渡日本留学深造,相似的时代、教育环境却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下面,笔者就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人情小说”一文及各篇杂论为例,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王国维与鲁迅对《红楼梦》评论的不同。
一、人物形象来源:集体还是个人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阐明了对贾宝玉真实身份的界定:“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这种创新式的观点将红学的研究从传统的索隐、探秘等拘泥的泥潭中拉出,他认为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并非小说实质性问题,“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这种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阐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创举具有进步意义。鲁迅则认为《红楼梦》中的兴荣衰败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推断出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人生传记。“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他坚信贾宝玉的经历就是曹雪芹人生的真实写照。鲁迅否定了王国维的观点:“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笔者认为,王、鲁二人之所以拥有相悖的观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王国维借鉴西方的美学观点,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复杂化的,作者所构思出的人物并非只是个人的形象,而是时代、社会的缩影。把小说主人公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并全方位分析人类的共性与人生的状态,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恰当的。鲁迅对于此问题的见解则稍显不足,他认为《红楼梦》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情真意切,而“真”、“切”的原因正是源于作者的亲身体验,他把贾宝玉身上所有的特质都归于作者曹雪芹一人,而忽略了小说的包容性与虚构性,这种微观思维方式略显狭隘。在这一问题上,王国维的观点更值得借鉴。
二、主题思想: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进取
纵观《〈红楼梦〉评论》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王国维的思想是悲观避世的。他认可叔本华的观念,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望。王国维把世间所有的疾苦都归为欲望作祟。“呜呼,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对待生活的苦痛,他认为“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他强调“出世”的力量,由此认为《红楼梦》中唯惜春、紫鹃与宝玉三人达到了真正解脱的境界。在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清朝末期,这种思想是消极且妥协的,同时也为他日后自尽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而鲁迅则以清醒的民族意识在《红楼梦》中嗅出了反封建、反阶级的气味。他见解独到,从一个毫不起眼的仆人焦大身上看出了反封建的倪端,从而论断出“看《红楼梦》,觉得贾府上是个言论颇不自由的地方。”同时,他把焦大所受的马粪灌嘴的委屈与屈原所受之委屈相提并论:“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将身份卑贱的仆人与受人敬仰的历史伟人并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其平等、反阶级的先进思想。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鲁迅先进的思想觉悟更具有启迪民智与指引方向的意义。
三、艺术价值:世界的还是民族的
在《红楼梦》艺术价值问题上,王、鲁二人的立足点迥异。王国维把《红楼梦》的价值根基深植于西方美学与伦理学的土壤中,他认为《红楼梦》的最大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悲剧意义——“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进而把《红楼梦》与叔本华所认为的第三种悲剧相连洽,“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红楼梦》算得上是悲剧中的悲剧。同时,他又创造性地认为《红楼梦》在美学与伦理学上的价值是相同的,“美学上之价值,亦与其伦理学上之价值相联络也。”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揭示出了人生与艺术的巧妙关系。而鲁迅则认为《红楼梦》真正的价值是突破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写作的局限,“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种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以传统小说思维来探讨《红楼梦》价值的方式同样具有重大意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二人对《红楼梦》价值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在世界文学体系中横向探求,一个着眼于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纵向比较,虽不可否认二者的观点都尚有不足之处,但其各自创新之观念也着实为红学开辟了崭新的视界。
二人对《红楼梦》的评论观并非尽善尽美,但其不拘泥于前人狭小研究领域,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确实值得敬佩。正因如此,二人观点中正确的方面才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后世红学的批评与研究提供了无限深远的借鉴意义,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叙事视角;融合
《红楼梦》采用了流动视角,从全知到限知,又由限知到全知使观察者的角度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转换,取得了形神兼备的效果。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和审美效果。作品通过恰当调节作者与叙事者的距离、精心安排视角的流动和巧妙运用双重复合视角,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叙事结构更加巧妙。
一.《红楼梦》中的全知视角叙事
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大都采用全知视角,作者以说书人的口吻讲述故事,而说书人虽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并不参加故事的全过程,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洞察一切。《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就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 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而《红楼梦》采用石头的全知视角,在审美上的新创造更突 出地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特别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 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我们先来看 看第二十九回是怎样运用全知视角叙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活动的。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隐瞒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内心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 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 :“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 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 ‘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 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这一类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二.全知中的限知视角
《红楼梦》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大量突破及叙事技巧的广泛运用顺应了小说发展的趋势:视点由单纯到复杂,全知叙述者融入有限视点,作者通过不断变换叙述者的视点、口吻,给读者以更多的参与空间。《红楼梦》冲破了传统小说全知视角一统天下的局面,用视点的变化来丰富叙述技巧,加强故事传播的亲切感和真实感,让读者从多重视点接受故事,从而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红楼梦》各回中,人物视角较为典型的,有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以及第六十七回中袭人看望王熙凤等段落。视角的交织使得被观察的对象得到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呈现,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效染”:而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观察视角又反衬出观察者不同的个性、立场。以宝玉为例,在第三回中,我们首先看到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
但我最不放心的是一件:我有一个草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接着又展示了黛玉眼中的宝玉: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镇视而有情。……
最后,叙述者又引入“后人”(实为世人)批点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绒垮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短短篇幅之中,展示了慈母、情人、世人眼中迥然不同的宝玉,而叙述者自己却不置一辞,把评判的权力留给了读者。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作者又在全知叙事之中,融人了刘姥姥的限知视角,从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角度来描绘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生活。其中有一段叙述尤为生动: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萝拒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附着一个秤蛇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磐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这里对于挂钟的描写,我们今人大可把它当作作者“陌生化”的笔法,而在当时却不能这么认为。因为挂钟是当时富贵之家才有的东西,寻常百姓根本见不到。作家灵活地借用刘姥姥的村妇之眼,用“打箩柜筛面”、“匣子”、“秤花”等农家常见之物来表现其感受,既使作品更加真实,又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犹如一座无尽的宝藏还有待我们去挖掘。关于《红楼梦》的叙事艺术,除上述视角艺术之外,尚有许多值得关注之处,比如关于意象叙事和评点家的理论形态问题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叙事经验。
三、结语
《红楼梦》是以整体上的外部全知视角统合着局部的人物内部限知视角。它的叙事艺术成就还不仅仅表现在全知视角的成功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曹雪芹巧妙地在全知叙述人的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对叙述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红楼梦》不仅实现了叙述者的多元化,而且将全知、限制、客观叙事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应该说,这是作者将所叙述的人当成主体的、活生生的人,把对象视为完满的世界,把读者视为创作者、阐释者而非简单的接受者的结果。(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1] Booth,Wayne C.The rhetoric of F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2] Forster,E.M.Aspects of the Novel.Harmondsworth:Penguin,1962.
[3] 曹雪芹:《红楼梦》,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吕福田:《
[6] 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2
《红楼梦》是曹雪芹先生花了近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的创作,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后人誉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宝的凄惨爱情故事和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红楼梦的人生感悟简短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红楼梦人生感悟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领贵族名门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以大观园的点滴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我觉得,《红楼梦》中,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其中的诗句了,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题》中,众人以白海棠来作诗,他们作的诗一首比一首好,一个比一个妙,尤其是林黛玉作的那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得特别好。还有薛宝钗作的那句"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珍重芳姿昼掩门”让人感觉白海棠是贤淑而端庄的。还有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吟的诗也是很妙,其中潇湘妃子的《咏菊》中那句“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特别优美。作者会写诗已经够厉害了,还会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来作诗,就更厉害了,作的诗还那么优美,蕴藏含义,真的是太厉害了!非常值得我学习。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虽然她有些多愁善感,谨慎多疑,但她坦率纯真,聪明过人,才学横溢,作的诗特别优美,引人深思,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叛逆者,我很欣赏、很佩服她的才华,也很喜欢她率直的性格。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了解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红楼梦人生感悟2“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你知道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谁吗?她就是探春,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描绘了许许多多个性各异的女子,如多愁善感的黛玉,稳重端庄的宝钗,精明强干的凤姐,心直口快的湘云等等,但我最喜爱的,还是睿智果断的探春。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这就是探春。相比较于其他姐妹,探春少了一份迎春的懦弱,又少了一份惜春的孤僻,更多的则是一份有胆有识、坚毅果断的男子气概。当凤姐卧病后,贾府无人持家,乱作一团,但探春的出现,仅经过了几件小事就使得贾府重新走上正轨,从这里便足以看出探春的细心果断,她的政治管理能力丝毫不让凤姐,甚至比凤姐更多了一份冷静凌厉、知书达理。只是正如诗中所说,她生不逢时,出生在了大观园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也是探春的悲哀之处。“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探春的落落大方、精明志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帆风雨路三千,探春最终还是背井离乡,远嫁海外。但即使如此,她也丝毫不减飒爽英姿,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这更展示出探春独特的魅力。《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除了探春外更有很多个性独特的人物等着我们去品读、发掘。相信你读了以后一定也会从中品味出不一样的精彩!
红楼梦人生感悟3说实话,第一次读《红楼梦》,有点云遮雾罩的感觉。也曾任性,欲要弃之不读。实在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次重读《红楼梦》,心情与第一次倍感不同,有些颤抖的展开书页,轻抚去书页上的灰尘。
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过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不公,堕落。
一株顾影自怜,清高孤傲的空谷幽兰,一块纯一不杂,完美无瑕的空灵宝玉,一个是完美无瑕,一个是阆苑仙葩。却酿成了一举人间悲剧。林黛玉用她的自尊自爱与这个衰败的社会做着斗争。她清高的个性,无法与这个肮脏的社会相融合。清晰的记得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这不仅仅是她的一种宣泄,更是对现实不公的不满。
最终,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二变得神志不清,与薛宝钗结了夫妻。也促使,林黛玉的郁郁而终。林黛玉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无人肯帮,我不禁反问自己,人性是什么?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就在婚庆的锣鼓中,静静地走了。
也许,做和尚是贾宝玉最好的结局,他淡泊名利,也许,这样,他的后辈就不用重蹈覆辙了。
红楼梦,红楼梦,究竟是红尘入梦,还是梦落红尘呢?
希望这是梦吧,一个永远的梦,不要再让人们重蹈覆辙。
二读《红楼梦》,明悟了些,又失去了些。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人捉摸不透。
有句禅语就很形象,看山是山,看山是水,看山还是山。
红楼梦人生感悟4“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有的人喜欢喝咖啡,浓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欢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红楼梦》是咖啡还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人生感悟5《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成者。
我拿起这本精彩绝伦的小说,细细地品味着。曹先生在书中对人物的华美塑造,生动刻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思缜密的林妹妹——林黛玉了。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人不喜欢她那生性多疑、孤标傲世的性格,但是我能体会她的苦衷。黛玉从小父母双亡,虽然贾母对她也十分疼爱,但是寄人篱下的她,始终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寂寞孤单!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能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她选择了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是促成她猜疑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为她哭泣。这也使我想起了她那曾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看完了《红楼梦》,也就品完了《红楼梦》。每每到此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心酸,甚至会有一丝的怨恨。作者为什么非要把结局写得那么悲惨?这与前一段的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一点都不符合的。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封建社会是一个多么黑暗,多么腐朽的世界啊!这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罢了!真庆幸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红楼梦新补》有了评批本
《红楼梦新补》评批本,最近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发行。
《红楼梦新补》是张之先生遵循《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伏笔,依据脂砚斋的批语提示,参考红学研究成果创作而成,上世纪80年代初由山西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周汝昌先生撰文高度评价,并成为后来台湾礼记出版社繁体字竖排本、河南人民出版社加注本的“代序”。这次出版评批本,张之先生又增加了贾政求签演绎周易一节(第88回),并有其他相应改动。
初版《红楼梦新补》影响广及海内外,但体例上却不像曹雪芹著《红楼梦》前八十回带有诸多可资读者加深理解正文的脂砚斋批语。评批本《红楼梦新补》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的评批者是周汝昌先生题写书名、作家出版社《真伪鉴红楼》作者唐孝方的批语散见于回前、回后暨正文之间,或指其与前书的联系,或揭其与脂批的照应,有阐发、有解疑、说得失、论短长,给读者理解此书提供了大量信息。
评批本还增收了诗人张燮南的题咏、画家戴敦邦的30幅插图,及美籍华人殷颖先生为台湾繁体字竖排本写的序言、台湾学者江应龙先生的《新椽旧瓦补红楼》等评介文章。
转贴于
关键词:《红楼梦》 续稿 残缺美
《红楼梦》成书迄今二三百年,仍受颇多争议。把它推上风头浪尖的,不止是小说的故事,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神秘因素——这部旷世奇作竟是残稿。现在大家多认为,曹雪芹完成全书后,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及第八十回以后部分在传抄过程中遗失,后由高鹗在市井搜罗失稿,经收集、改编和整理与程伟元补上四十二回,至于这稿子是谁写的,无人知晓。或许这部分故事不尽合曹公本意,但起码是后世流传中的主流版本,就连权威的现行本也沿用此稿。有人另续红楼,但影响不大,鲜为人知,如《后红楼梦》、《绮楼重梦》、《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红楼梦补》、《红楼圆梦》、《红楼真梦》、《红楼梦影》、《红楼幻梦》、《续红楼梦未竞稿》等几十余部作品,就是在当代也有不少人写过续书。可见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续稿可以撼动高程稿的重要地位。其实,任何一部续稿都已不能还原曹公原意了,《红楼梦》正是因为它的不完整性,更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因为残缺而显得更加美丽。
缠绵悱恻的宝黛爱情,美轮美奂的诗情画意。当你正为迎春怨嫁孙绍祖的命运慨叹惋惜,想翻页看之后的故事的时候,很可惜,故事由于某种原因到头了。小说的戛然而止,带给了人们不尽的遐想、无穷的好奇,而每个人的遐想都不得证明。因为曹公作古,这使读者百爪挠心,纠结不已,对这部书的喜爱愈发深了:这个遗憾的差错似乎在冥冥中缔造了这部书的另一种神秘美,《红楼梦》不得已以“开放式结尾”作结,阴差阳错的偶然缺失使它更具艺术美感。
小学的时候看着《红楼梦》未完,也心里急得牙根痒痒,于是自己也买了稿纸准备再续一稿。最近收拾旧物,偶然得见,原来那时就只写了十回便不了了之了。想来那时还真是幼稚可笑、不谙世事。
黛玉是自缢埋香冢、沉湖还是痨病而死?宝玉湘云沦落他乡乞讨被还俗的妙玉所救?《红楼梦》里两股权势暗流涌动?贾府企图谋朝弑君?秦可卿是皇帝安插在贾府的头号间谍?病重时的药方是上峰“自我了断”的密令?元春是抱恙而终还是劫遇逼宫?后世的猜测越发证明了残缺的《红楼梦》散发出的耐人寻味的神秘。
以上说法让我们听着恐怖得不寒而栗,可这恰恰就是某些红学高人的论调,普通读者才疏学浅,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论断。只希望在我被红学家及其研究结果吓死之前最后发表一下个人观点,以作遗言:《红楼梦》因其残缺而更加美丽。它的美丽是决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臆断加以玷污的。自己的推论怎么会变成“曹公本意”了呢?红学是为了带领大家走进红楼、品鉴红楼而具有其存在意义的,并不是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猛料而存的。如果红学为后者而存,就真是可耻之至了,红学会成了一帮食客的大食堂,任由其混饭罢了。远不及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程二人,起码没有他们,就还没有“红楼梦”,只有“石头记”。倘真较起真来,这《红楼梦》究竟是不是曹雪芹的手笔恐还难以断度,那么至于后半本书的内容的探佚就更不知要排队排到几辈子去了。
作为读者的我们,在找回八十回后故事前,唯有敬畏这伟大的残缺美。其实,世上本无完整的事物,我们应尊重这一点。“靖本疑案”一时轰动红学界,可单靠脂砚斋的只言片语,和并不一定真实存在的靖本又怎能原原本本地还原整部著作?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纠结于各种版本的续法究竟好不好而不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想,《红楼梦》本身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跛足道人早在第一回就有言在先:“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一味为小说结局而争执得喋喋不休本身就违反了作者的想法。某些红学家打着保护红楼的旗号,其实是对红楼的糟改。分成各个流派,为红楼人物原型、结局命运争执不休,口口声声说自己在红学研究上有多深造诣,却违背了《红楼梦》最显而易见的本旨,这是莫大的笑话,真是“满纸荒唐言”了!这是对曹雪芹的亵渎,对《红楼梦》的侮辱,本不是红学家应做的事。我们本应珍惜这仅存的七十八回原著,以其独特的美丽和魅力去感动世界。至于续书,“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怎么想都可以,但不应再有以自己臆断的推测来扰乱大众视听的勃勃野心了。即使为这琐碎的事操劳一辈子,也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终究“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又何必搜索枯肠,“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可叹:
曹公沥血泪十年,后书不见仅存前。
标异立新不相干,续貂狗尾莫流连。
对《红楼梦》这本著作的阅读,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回想起来令人受用无穷。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1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五篇,欢迎参阅。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一黛玉葬花可谓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只葬花这一件小事就将她的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他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情感也注定是一个悲剧,有许多人不喜黛玉多疑的性格,可竟不知她有她的苦衷。黛玉小小年纪,父母先后离开人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这就使本就多愁善感的黛玉,变得更加敏感多疑,从而铸就了她孤傲清高的性格。也正因他的个性并非贾母所喜欢的,注定黛玉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人世间,实现了她“至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薛宝钗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的典范,深受贾府上下人等的喜爱。正如脂砚斋评价说:“在任职务不清不输,不远不近,可恶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
正是这样一个端庄得体,落落大方的特点,使贾母王夫人对他青睐有加,而薛宝钗“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宝钗头脑里浸透着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理教的淑女,但即使这样,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嫁给宝玉后,明知宝玉心心念念想着他的林妹妹,却还要苦心经营这段夫妻关系,年纪轻轻就要接受宝玉出家,自己支撑家业的惨痛事实。不得不说,这样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当真叫人可悲可叹!
大观园,是一个梦,一个极尽人间财富堆切堆砌出来的美梦,是神仙在人世的宅邸,是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这里生活的女孩儿,哪个不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的存在,她们结识社,赏,猜灯谜,评戏文,吟诗作对……真真如神仙般的日子。然而愈美好愈不真实,愈不真实,愈易一朝毁之。
终于,桃源逝去,美梦破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这边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三风花雪月之事,假假真真之幻,有有无无之乱。或许没有战三国的雄伟壮观,或许没有水浒汉的忠义情深,或许没有梦西游的虚幻迷人,但红楼有着一种千古不变的发人深思。
《红楼梦》乃曹雪芹先生之心血之作——“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本书贯用北京方言,看官可透过表面用心观测到曹雪芹先生极力反对封建思想,批判封建腐败。读红楼,令人叹为的可不仅仅是家族兴衰史,还有种种风流事,种种风流情。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木石前盟,那金玉良缘,勾出了一段段风流俗事。林黛玉本就是多病身,幼年丧母,寄身于外祖母家中,少不得处处留心、小心多疑。而表哥贾宝玉又是个“只爱在女儿们身边的”。两人一见如故,更少不了些冤家琐事。她是一向娇弱的林妹妹,他是始终爱女儿之洁的宝哥哥。他们日夜相伴,情味相似,厌恶世俗。宝黛之恋缠绵辗转,可最后,也不过是“卿于新房花烛中,余则凄然焚稿末。”
身带金锁的薛宝钗是位极符合封建思想的女子。待人宽厚,不得罪他人,脾气和顺。可也正因为与林黛玉性格的反差,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剧。封建包办婚姻不仅没能为贾宝玉带来幸福,还让他经历了生死离别。薛宝钗从小灌溉封建妇女思想,时刻铭记着“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场所谓的婚姻,亦是悲剧。
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红楼梦》前几十回是一场美轮美奂的精神盛宴。元妃省亲建大观园,何不宏伟?元宵众人同乐猜谜,何不愉悦?林黛玉等人起诗社,何不自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衰弱往往都是从那最繁华的一瞬开始的。这一切都如一场梦,家族兴衰的梦,讲述封建礼教的梦。过眼云烟。烟消云散。最终,大观园的繁荣仅仅止步于过去。
张晓风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有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不仅是一本讲述四大家族由兴到衰的经典之作,而且,在更多人眼里她就是对某一个时代的回忆,能触发人心底的温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葬的不仅是桃花,还有她居人篱下的惆怅。红楼,梦一场,到头来,惹得那人憔悴。
辗转红楼,忘不了伊细泣独怜,忘不了伊焚稿断痴情,忘不了红楼一瞬却终究梦一场。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四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五“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关键词:红楼梦;列联表;独立性检验
一、文献综述
对红楼梦作者的统计论证最早是由瑞典汉学家高本汉(1954)取《红楼梦》中的24个语词来证明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所写,由于版本问题,统计的精确性值得怀疑;陈藻炳(1980)将《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进行比较,统计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所用的词汇正相关程度达78.57%,由此得出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均为曹雪芹一人;张卫东,刘丽川(1985)利用某些字、词及回尾处理等差异做了比较研究得出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并非一人所作的结论。
本文拟从能作者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色方面出发,应用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研究前80回与后40回之间的差异,从而得到前80回与后40回非一人所作的结论。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1)Pearson x2检验
计算Pearson x2统计量:(1)
(2)二维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
Fisher精确检验是对于数目不大的列联表的齐性和独立性问题的一种检验方法。该概率为超几何分布;它可以写成:
(2)
(3)两个检验在情景指标上的比较
在韦博成的《的前80回与后40回某些文风差异的统计分析》中,他应用两个独立二项总体等价性检验对花荟、树木、饮食和医药这4个情景指标做了统计分析。这四种指标在前80回的1-40回出现频率为15、13、17、13;41-80回出现频率为16、14、17、13;后40回的1-80回频率为31、27、34、26;81-120回的频率为7、7、8、8。
他应用渐近正态检验和Fisher精确条件检验两种统计方法,得出了在检验水平0.02的条件下前80回与后40回在花荟与饮食两个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检验水平0.05的条件下前80回与后40回在树木这个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差比句式的数据处理及分析
汉语中表示比较的句式主要有四种:“MQ于N”我们简称A式,“MQ如N”我们简称B式,“MQ过N”我们简称C式,“M比NQ”我们简称为D式。其中M和N分别为前后两个比较项,Q为表示程度的比较结果。ABC式是差比句式从上古到中古、近古的演变趋势,最终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D式。
运用A、B、C和D式在明初的《水浒》、明末的《金瓶梅》和清初的《红楼梦》(前80回)的使用频率。对于ABC式的使用频率从水浒时代的90.4%降到金瓶梅时代的44.3%,在红楼梦时代只有4.8%,而对于D式的使用频率却从水浒时代的9.6%,升到金瓶梅时代的54.7%,在红楼梦时代达到95.2%,可见D式是在红楼梦时代成为表示差别比较的主要句式的。据统计,差别句式在《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的使用情况如下:1-40回D式(次)为108,ABC式(次)为6,AB式(次)为3,C式(次)为3;41-80回D式(次)为151,ABC式(次)为5,AB式(次)为3,C式(次)为3;1-80回D式(次)为259,ABC式(次)为11,AB式(次)为6,C式(次)为6;81-120回D式(次)为73,ABC式(次)为15,AB式(次)为15,C式(次)为0。
我们可以应用Pearson x2检验和Fisher精确的独立检验来看差别句式的使用在前80回与后40回存在的差异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清楚的证明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在差比句式的使用,一些情景的描写等方面确实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前80回与后40回并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参考文献:
[1]年洪东,陈小荷,王东波.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作者身份识别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226-229.
[2] RAC,C .R.Statistics and Truth---How to Use Chance(中译本:李竹喻等译,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科学出版社,2004,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