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具体而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废都》 鞋 意象 焦虑与身份 文化研究
2008年贾平凹凭借《秦腔》《高兴》等作品终获评委及读者们的认同,成继路遥、实之后的陕西第三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然而对贾平凹仍是众说纷纭,争论持续不休,特别是最受褒扬或贬斥的《废都》。
笔者通过大量发表的评论文章研究、考察发现,这些评论文章几乎涵盖了文学、文化评价的各个面面,从文本中单个的具象到文本的整体象征意象;但是细读文本后,一个具体而微的意象如此耀眼。这个“具体而微”意象的物质外壳便是“鞋”。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废都》仿拟《金瓶梅》之嫌――影响的焦虑
一些评论者称《废都》的内容、结构体系有模仿《金瓶梅》之疑,贾平凹对此也曾有表示,但其目的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对前人著作的化用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仿拟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创新。任何模仿都不是用镜子来反射现实社会,它包含模仿者的意图。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从读者批评的角度提出,“诗的影响――当它涉及两位真正的诗人时――总是以对前一位诗人的误读而进行的。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读。一部成果斐然的‘诗的影响’的历史是歪曲和误解的历史,是反常和随心所欲的修正的历史,而没有这一切,现代诗歌本身是根本并不可能生存的。”[1]p31模仿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修正,将大师的财富转化为我所用的东西,达到乱真的程度。当然,这也是后辈作家焦虑与自我拯救的必经之路。
《废都》中的“鞋”在吸引我们眼球的同时,还促使我们有意识地思考它的意蕴:它不再是单纯的、情爱或婚姻的象征,它是一种呈现 “通过‘性事、、性别’符号所蕴含、所揭示的审美文化观照意味和内心深处的欲望焦虑” [3]p68,因为他们把“女性作为欲望的符号在现实中呈现,并将这种审美认知内化为自我建构的基础,而男性往往将攫取与毁灭的双重欲望强加给女性。”[3]p68另一方面,与女性不正当的性关系也展现了男性与时代潮流相暗合的焦虑、自我身份丧失的境遇,进而导致双重毁灭。
中西文化阐释中的鞋意象
在开始对文本解读之前,先弄清意象这个概念。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频繁出现的一个词,一般被界定为表意之象。在西方文论中,意象被认为是“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 [5]p204如此,研究意象就不能只看到表象,必须挖掘它内在的意义。即使一个小小的表意之象,只要具有审美意蕴就应该深挖,而这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审美愉悦感和满足感。
弗洛伊德在《梦的释义》中说“一切中空的物体在梦中均可作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小箱子、柜子、橱子、炉荽表着女性器官;洞、船、各类容器等也有相同意义。”[6]p332《爱情心理学》则更显直接,“鞋或拖鞋常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同样的思想主题――鞋不仅是女子生殖器和躯体的象征,还是或比或兴的男女情爱的隐喻或换喻。鞋与性有了内在而天然的联系,只是在中国传统礼教的压制下显得更为隐晦罢了。
既然,鞋有性器官之意,于是引申出与女性生殖器相联系的、情爱、婚姻关系。“鞋者谐也,夫妇在合”。谐,便是夫妻和谐,但一旦不和谐也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鞋作为两性关系的见证和某种意义上的守护神,它所象征的总是婚姻规范之外的某种性关系。”[7]p593相比西方鞋的意象,我们的“鞋”只是更显内隐罢了,其根本所指相通。
我们知道是《废都》的一大卖点,也是最受诟病的原因所在。剖离描写,把它放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加以审视,膨胀的望不正是文明进程压抑产生的结果吗?而当性这个“沟通的代码”无法完成投射时,只能沦落为享乐工具。庄之蝶面对老婆丧失了,不是因为本身机能的问题,而是老婆不能由“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两情不能相悦;庄之蝶希望借来继续自己的创作,丰润创作源泉。
《废都》中的新“鞋”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鞋这一意象的选取、建构并非作者随意为之。私情的缔结、身份的标示以及故事的进展等,都是借助“鞋”意象的不同文化编码来完成的。《废都》中点缀的性描写让我们在感受性的同时又备受压抑,迫使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女性的“鞋”
唐宛儿与庄之蝶第一次相见,“等到周敏在下边喊她,急急下楼来,不想一低头,别在头上的那只云南象骨发卡掉下去,不偏不倚掉在庄之蝶的脚前碎了。”[8]p26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对唐宛儿命运的最好写照,甚至是整个女性群体的写照。唐宛儿因受不了丈夫的虐待,与周敏私奔到古城,而后又故意邂逅庄之蝶。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敢爱敢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性格与当时社会旧观念相悖,终会被压制、扼杀。
唐宛儿理解庄之蝶,不求任何的名分、身位,像阿灿一样只是即使“干了那种事也是美丽的,我要美丽一次的”,“不求你什么,不求要你钱,不求你办事,有你这么一个名人能喜欢我,我活着的自信心就又产生了”。[8]P244庄之蝶借助“鞋”找到了理想中的――一个借以在宣泄中发现自己的生命和力量的对象: “鞋便活该是你的了”。“送鞋”情节的勾勒使两人的性心理趋于一致,象征性地完成了第一次的私情任务的缔结。但“性事、、性别”所蕴含的欲望是双重的,同时包含攫取与毁灭两个方面。作品中女性群体劳燕分飞悲惨结局的描述,使贾平凹“在关于性、欲望的话语言说中,始终带有对男权文化的劣根性批判”的特征。[3]P68
2.标示主体身份丢失――男性的“鞋”
与女性主体性崛起相反的是――男性更为积极主动,但是积极的背后是他们丧失身份地位的象征。时代变革导致的焦虑和主体自我的隐去彻底击垮了男人和女人。这跟鞋有什么关系吗?首先还得从这只具有身份象征的鞋说起。
文中庄之蝶与阮知非关于鞋有如下表述:“我喜欢鞋子……这每一双鞋子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一双是前日西大街商场朱经理送我的,它没编号,没故事的……”[9]p34而牛老太太总是抱着鞋,睡觉时鞋也在怀里抱着,她说:“抱了鞋睡,魂儿不失的……梦就是魂儿,若不抱了鞋,梦就不做了,不做梦就没了魂,人真的就要死了。”[8]p176除此之外,贾平凹在《高兴》里也有类似的描写。刘高兴即使被人说啬皮也不会把鞋给杏胡儿穿,而总是把它擦得发亮放在墙上的一个架板上。因为鞋是对应着人的,“能穿高跟尖头皮鞋的当然是西安的女人”,[10]p5刘高兴一直保留着一双女士的高跟尖头皮鞋,要用它来引诱另一次与孟夷纯的邂逅。“你穿什么皮鞋呀,你是穿皮鞋的人吗?土狗就是土狗,狼狗就是狼狗,你穿上别人还以为你是偷的。”[10]p41尽管,言语之外不乏对底层人同情、心酸之情,但是事实已不容争辩,它已经被贴上标签,已经属于某个或某些人了。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一种身份的表征。
另外,在作家的创作方面,对比一下《废都》与《灰姑娘的故事》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前者中的“送鞋” 情节是对后者的童话结构“寻鞋主”的颠覆。主动与被动之间位置的转换暗示某种主体性的完结。灰姑娘丢失鞋,王子寻找鞋的主人,正是确认她的身份,赋予她身份的过程。所有的人都不能穿上这双鞋,只有灰姑娘,因为她的小脚。正是由于这些符合了男性共同的审美性心理,她们被王子体认,同时作为她们身份的唯一标示被读者言说、品评。“鞋”与“灰姑娘” “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到了贾平凹的笔下,女人们仍旧符合审美心理,娇小的脚、柔嫩的皮肤,但重要的一点是男性主人公不再拥有王子般的权威与地位。时代的喧嚣与骚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无从面对。庄之蝶不愿同流合污,却又在深陷,被卷入政治而又无所作为。正是他的焦虑、压抑让他失去了“王子”身份,体现出更大的、消极的“主动性”――向女性求助,试图借助原始欲望摆脱精神的萎缩,顺应社会,抑或是寻求超脱。但事与愿违,景雪荫过早地毁灭了爱情理想;牛月清过于现实,且不符合性审美心理和现实社会潮流,致使他的机能彻底丧失;与此同时,作为性发泄对象的唐宛儿、柳月、阿灿则使自我更为堕落、萎缩,直至消亡。
作为“王子”的庄之蝶,“寻鞋主”一方面是鞋主身份的被确认,也是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却又是丧失的过程。社会变革带来的压力导致知识分子精神方面的迷失和迷惘,同时无法完成自我确证,即为焦虑根源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三联书店,1989,第31页。
[2]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王刚:《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审美视角与话语建构》,《小说评论》,2007年第6期,第68页。
[4]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
[5][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204页。
[6][奥]弗洛伊德:《梦的释义》,张燕云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332页。
[7]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593页。
[8]贾平凹:《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
[9]张中载:《灰姑娘》,《女人的脚和鞋做文章》,《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第98页。
个人关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解读范文
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联合公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从6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在该《条文》设定的76种具体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可以发现,它与民众密切的程度,将会是过去所有部门规章无法比拟的。
在这些处分中,“给予开除处分”等字样比比皆是,这显示出《条令》的刚性前所未有。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解决公安执法和内部管理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对各类违纪违法问题坚持“零容忍”。显然,“从严治警”这个信号,经由各种渠道,现在是传递得越来越清晰了。但是,也有一部分观察者,把重点放在了《条令》关于刑讯逼供的规定上。在河南赵作海案的背景下,这样一种视角自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难免出现了解读上的偏差。
《条令》第11条专门针对刑讯逼供,规定“体罚、虐待违法犯罪嫌疑人、被监管人员或者其他工作对象的,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实施或者授意、唆使、强迫他人实施刑讯逼供造成严重后果的,也给予开除处分。”“单靠这一规定以为就能杜绝刑讯逼供现象,可能过于理想。”对此,有论者如是说。其实,这误解了内部规章的功能。遏制刑讯逼供,《刑法》等法律具在,而内部禁令,更像是公安机关对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行为的表态。至于这种行为是否涉及违法犯罪,该受何种民事刑事处罚,并不是内部规章所要明确的内容。
应该说,关于警民关系的新意表述,是《条令》的亮点。第九条规定:“违反规定采取、变更、撤销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或者行政拘留的;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非法搜查他人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的;违反规定延长羁押期限或者变相拘禁他人的;违反规定采取通缉等措施或者擅自使用侦查手段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有上述行为之一者,“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可以说正是这些行为,具体而微地损害着警民关系。因为,一般民众对警察最直观的印象和感受,就来自于《条令》所要禁止的这些行为。这样,这条规定的实质,就是伸张公民非经法律正当程序,不受公安机关惊扰的权利。
也许有人会说,公民非经法律正当程序,不受公安机关惊扰的权利,律有明文,再由一个内部规章加以强化有叠床架屋之嫌。此论,并不恰当。在美国,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也有足够的法律保障,为什么警察还要自套“米兰达告诫”的紧箍咒?事实证明,对哪怕经由法律规范的事项,强力机构内部是否形成强烈共识,反映到操作层面,效果大不一样。中国公安机关自我约束的条文,如“五条禁令”者虽并不少见,但更多立足于维护警察形象,而像本《条令》这样,对警民关系如此表述的不多。
我们期待《条令》实施成为警民关系新的起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很多具体而微的事情要做。在公布该《条令》时,三部门表示要拓宽监督渠道,推进《条令》的实施。那么,在公众和媒体的监督渠道已然存在的前提下,这里的“拓宽”有哪些新的渠道、哪些更见实效的方式方法,问责的力度又有多大等,显然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很少有一本著作这样富有戏剧性。
一本管理学经典之作,却出自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之手。
马斯洛对近代管理学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关于人性的分析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作为一本管理学著作,本书是不完整和不系统的,更像是“随意组合的思想片段和理念轮廓,就像画家的草稿或小提琴手的指法练习”。
在本书的开头,马斯洛评判了德鲁克的研究成果。“德鲁克凭直觉得出的关于人类本性的结论,与第三势力心理学家们所持的观点相似,但他对科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职业社会心理学等一无所知”。这样的评价让德鲁克忿忿不平,他指责马斯洛贬低了他的权威地位,两位学术巨人之间的争论也因此闹得沸沸扬扬。
在这场争论中,马斯洛抓住了德鲁克学说的软肋――永远不缺乏吸引人的结论,却缺少严谨的论证过程。
毫无疑问,德鲁克无疑是个出色的表达者,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力透纸背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享受着透彻心扉的。
然而在马斯洛看来,这些是不够的。“科学心理学中有丰富而宝贵的数据资源,我猜测德鲁克及其同僚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科学心理学的内容,就不假思索地将其忽略了。问题在于,他们在抛弃心理学中一些糟粕的同时,把不少精华也扔掉了。”
在这一点上,马斯洛是非常谨慎的。他认为,由于对所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还“一无所知”,很多假设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自己倡导的开明管理只能称之为“科学事实”。
此外,马斯洛还担心他的研究结论被人轻易接受。他说:“我们必须强调进行更多研究的必要性。”很显然,马斯洛并不希望有众多盲目的追随者,而是希望建立一门严谨的学科。
谨慎的马斯洛仍然忽略了一点:管理学不仅仅是科学,还是一门“实践着的艺术”,既需要严谨的科学家,也需要具有超常直觉的大师充当先知。
尽管马斯洛并不欣赏德鲁克的治学理念,但在本质上,马斯洛与德鲁克并无矛盾:两人都是人性的守护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将人从机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强调人是管理最重要的对象,纵使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性也不应被泯灭。
《马斯洛论管理》不仅是管理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现实,也有着巨大的意义。
马斯洛很早就发现研究工作生涯中的人的重要性,因为人的一生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盈利或非盈利组织中度过的。而这些时间,在相当程度上关系着人们是否有幸福感。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马斯洛认为“99%的美国人是在管理最差劲的公司度过了他们的有生之年”。
今天的中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周围总是充斥着痛苦、抱怨、怀疑,而缺少快乐、感激、坚定。人们加入组织只是为了谋生,人生似乎只是从一个痛苦到另一个痛苦。
马斯洛认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人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人是懒惰的,于是引诱、惩罚:我们认为人是虚伪的,于是监视、怀疑i我们认为人是没有追求的,所以我们从不认为人和组织能够真的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看法之下,人们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组织内个体的健康。于是,我们在很多所谓“成功”的企业内部听到的是人们的抱怨声,看到的是人们麻木疲惫的表情;在这样的企业里,员工们每天都在去与留的困惑中挣扎,人心浮动人才流失;在这样的企业里,人们一边端起碗来吃饭,一边放下碗来骂娘。
尽管这些组织还在运转,还在创造着经济效益,却产生了心理不健康的员工。这显然与马斯洛追求人类幸福的宗旨相违背。于是他从心理学的视角,试着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恰恰因为他的“不专业”,帮助他发现了别样的风景。虽然他的观点略显幼稚,却不乏活跃的思维和精深的思想。
《马斯洛论管理》带给我们的不是具体而微的管理方法和工具,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和升华,这一点对于今天的管理者似乎更有现实意义。他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各种看似美妙的方法,却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什么我们试图解决组织与人的矛盾,而矛盾却越积越深;为什么我们希望员工对组织的忠诚,而员工与组织却日益疏离。是人类自私的本性造成这种局面,还是我们对人性错误的看法带来的恶果?
1、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2、他们不会允许自己被利用来为别人火中取栗。
3、世人沉迷五欲之泥潭,如小儿舔食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断舌之危。亦如火中取栗,被贪魔所使!
4、鹅绒软长毛绒,平绒火中取栗和动产口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他最显着的特点。
5、一些公司以“火中取栗”的方式学习;一些公司则从其它公司的错误中学习。
6、你们不能把我当成你们的工具,替你们火中取栗。
7、只为争抢分秒的时间,而冒险乱闯马路,这中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
8、交朋友不是流星赶月;交朋友不是守株待兔;交朋友不是火中取栗;交朋友不是如影以随;交朋友不是走马观花;交朋友不是枯木逢春。
9、曹操想凭借战船和兵多将广的优势,一举灭掉东吴,结果赤壁大战,他成了“火中取栗”的笑柄。
10、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敌人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们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这几天,“葱花饼大娘”成了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们谈论最多的人,微博上有留言,论坛上有热帖,校内网上有她的视频。“葱花饼大娘”是谁?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挂念?“葱花饼大娘”叫陈秀兰,原来是西外食堂里一位卖面点的阿姨,现已离开西安。
与冠冕堂皇的口号、苦口婆心的说教相比,具体而微的细节、感同身受的体会,更能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共鸣。去年6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上,年过六旬的宿管阿姨吴光华走上讲坛,讲哭了在场师生,被誉为“最给力的宿管阿姨”。同年10月,北京大学农园食堂厨师李师傅突发脑溢血过世,一道“小鸡炖蘑菇”从此离开了食堂餐桌;学生们出于怀念和爱戴,自发为李师傅捐款。
在信任缺失、社会冷漠、道德滑坡的当下,一个又一个“老同志”频频走进我们的视野。既没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老同志”何以打动人心?与吴光华的“温情”路线、李师傅的“互动”风格相比,“葱花饼大娘”也走出了一条异曲同工的道路。
从社会角色的扮演上看,“葱花饼大娘”是一名优秀的店家。一是手艺精湛,物美价廉;“留得住顾客的胃,才能留得住顾客的心”。二是服务周到,温暖人心;“葱花饼大娘”记性好、嗓门大、手脚麻利、待人热情。她的摊位前,排队的同学最多;队排得长的时候,她会一连给六七个人同时打卡,却很少出差错。
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讲,“葱花饼大娘”又是一名出色的互动者。作为一个商人,她的身上并没有浓烈的市侩气息,而是充满了为人父母的亲和味道。学生饭卡丢了,她给学生切了饼让学生先吃,说钱以后再付;误涂了辣椒酱,学生本想“将就”一下,她却执意要跟学生重新换一块葱花饼。
按照常规,食堂里的店家和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交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背后,是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互动的缺失。“葱花饼大娘”却用12年如一日的坚持,突破了社会排斥所编织的“藩篱”。她既用葱花饼留住了学生的“胃”,也用真情实意打动了学生的“心”。
没有舞台上的璀璨灯光,也没有众所瞩目的耀眼光芒,食堂里,弥漫着葱花饼的香气,体现着大娘的人格气息,承载着学生们的成长记忆,也记录着两代人之间的交往故事。
但愿,那一块块色香味俱全的葱花饼,留给年轻的大学生永远难忘的念想。
(责编:田茵)
一、听“微”解疑,微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方神器
微课,由于其内容具体而微深受广大老师的青睐,成为众多老师解决知识重点、难点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时,传统课堂无法消化的东西现在可以转移到一个“仓库”,这个仓库就是微课。譬如在高三文言文复习中,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无疑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掌握它们呢?有人会想每堂课讲10个也不算多,12节课就搞定了,何必伤精费神去制作微课呢?而且效果也不得而知。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偏偏做了这么一节微课,叫做“巧记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创编如下:
“谢爱国”是贼/绝非善类/王安修得胡说
倍加减诚(乘)除 /宜贻遗易/是识使适/兴行省幸 /书孰属数
阴阳左右/劝善去恶/望再造奇期 /非徐曾莫属/当发现亡徒走私 /如归国就解绝/坐怜诸兵患疾病/盖少汤致复发/假涉间内克复(负)/素治/悉率、顾微迁族(朝)/殆即及既/道本胜/故举鼓/过度辞爱 /请察鄙涕/或许知道被恨/却要相信再见
短短的3分钟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消散了文言实词这个知识难点,适当地减轻了课堂压力。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应该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现在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只要他想学习,我们提供的微课就能让他触手可得。移动学习可以成为一种常态,而微课就能让教师的移动教学成为一种可能,让教师“近在眼前”。
二、寻幽入“微”,微课可能突破高中语文作业的瓶颈
高中语文作业积弊已久,长期以“文本作业”为主。虽不像小学、初中那般只注重对课堂知识的简单再现,但很多学生对待语文作业还是持“可做可不做”“放在最后做”“最不想做”的态度。语文作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作业内容单一,作业过程凝固,作业提交方式太古板”,这些无疑都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语文作业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太“out”了。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微课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给语文作业带来了改变的契机,带来了一丝曙光。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目标研精阐微,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需求、心理需求、私人化、个性化的语文作业,以微课作为载体,也许这种新颖的形式会撩起学生的做题兴趣,会让如今的语文作业走出泥淖,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三、“微”言大义,微课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微课要想真正助力课堂,需要老师别出心裁,寻幽入微。我认为好微课应该具备两个特点:
1.主题单一,目标明确
我觉得好微课就应像一种器皿,有其主要的用途。一节微课最好只呈现一个知识点。正因为微课可以有效肢解教学重点、难点,把知识库移到课外,缓解课堂压力,避免如今课堂上常见的“电灌”现象,很多老师不约而同选择微课作为自己的教学辅助手段。有的老师在制作时贪多而杂,作品就很糙,点击率就很少。其实“少而精”“少而有味”才是制作好微课的王道,那些获奖的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文言实词教学是一个大板块,利用微课的优势,我可以制作关于“常见的120个实词是什么”“每个实词的义项”“巧记实词义项的方法”的系列微课。
2.有花有实,有的放矢
在微时代,凭什么让学生在课外刷你的课?微课的吸引力在哪里?微课真能“传道授业解惑”吗?网上微课一大堆,有些还制作得很精美,可点击率和点赞率都很少,为何?我想大部分学生不买账的原因就是觉得华而不实,对自己没用吧。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苛责学生的功利主义,毕竟,有价值的存在才是长久的存在。
四、白璧“微”瑕,微课同样存在显而易见的美中不足
“微课热”来了,微课的生命力很旺盛,但微课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缺乏互动性,这是微课的“软肋”。据我所知,目前的微课网站、微课社团大都还没有开辟互动、在线答疑功能,这就失去了传统课堂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如果学生在看视频时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又不能及时解答,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观赏欲。
第二,缺乏普适性,这是微课的“硬伤”。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短小的形式束缚了内容的拓展;此外是受众目标的确定导致“肥水难流外人田”。每个老师制作微课时几乎都本能地以自己的学生作为受众对象,根据本班的学情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如果以优秀生为主要受众目标,那么自然而然会拔高知识点,学困生可能就看不懂这些微课;以潜能生为受益目标,知识点难度就会降低,对有些人来说就无多大价值,这样也有可能失去一部分观众。因而,制作文质兼美的微课成为每个教师的挑战。
尊敬的各位评委并及诸位同事:
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下,鄙人(当然,此“鄙”是谦称而非卑鄙之意)。鄙人姜x,08年有幸加入xx小学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团队,窝居山水福地泮源两年,算而今,融入新小已是第五个年头了,除去老前辈也算是学校的“老人”了,这是开场白,不复赘言。
本人竞选岗位是办公室副主任一职。既然是差额选举,那就得谈谈本人对办公室岗位的认知及本人的相对优势所在,以便您选择。办公室,其工作繁、琐、杂,最大的岗位属性便是桥梁纽带的作用。办公室上承领导的想法,下启教职工的需求。因此,就一个单位而言,办公室运作的到位与否直接事关单位的团结、和睦。古有“采诗”制度,以察民情、以和家国,依本人之愚见,办公室也有着类似的作用,上情下达的同时,聚民意而达天听。本人身出于布衣,更解民意。
下面秀下肌肉,谈谈本人的相对优势。办公室,对内是剂,对外是展示学校形象的窗口。[莲山课 件 ]具体而微的从学校赋予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到平日里的文件往来,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学校的品位与特色,而这就对办公室的文字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人自求学伊始,便喜书、爱书、善用书;参加工作后,也是笔耕不辍,凡认真执笔之文多获褒奖。自担任校信息员以来,一改学校信息宣传以往之颓势而为学校斩获信息宣传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未有盛名,个中缘由,非智力所独占。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多或少的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不足而待弥补,子曰“三人行,有吾师”,希望在于诸位的同行相处中能取众人之长而补自己的不足。
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段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岗位而言,人不在俊,适合就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出处各异的三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比喻文学创作中的三重境界。在此,本人借花献佛,赠与大家,与诸君共勉。人生路上,难免有“雾”,所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于我们而言,执着、努力就行。
本人不是身居要津的达官贵人,指点江山;亦不是剥削鸿儒,激扬文字,平凡的我只是一个待人以诚、与人为善的人,这才是我,一个真真实实的姜峰。
给我一个舞台,我将演绎精彩。谢谢大家。
――简桢
深邃的星空,明月高悬。
是夜,凉如水。
很久没这样倚着窗台,看着河滨路的景色,我竟有一丝不习惯。我突然明白这种不习惯是由于这全新的环境,温润的月光再也照不到我的床,新家的墙上透出一丝的惨白,而我正思念的是这一轮明月下家乡寂寞的老屋。
思绪游动成清润的风,飘着关于老屋的过往。想来,那座老房子已经屹立了很多年了。青瓦泛着黑,长满青苔的身影,那压着瓦片的砖头,已经风化出一粒粒沙子,只待一阵风,便悠悠然落入土里睡去。可是老屋依旧安稳地度着日子,守着一棵老树,静看这繁杂的人世间。
老屋是安静的,我知道树也明白。那落满窗边的枝叶是老树最深的问候,那突出的枝干笼着老屋是老树最温暖的陪伴,而它们就是我最美的思量。只是当我某次回到故乡之时,却再没寻到老树的身影,一切就像老树没来过人间一样。原本是百草园的地方已被钢筋水泥代替,变成三叔的制茶之地。老屋开始落寞了,一如凋零的花,只能抵死苦守一截老根。老屋已经不只是安静,更多的是寂寞。
老屋有着一股醇香。爷爷喜欢酿红酒,久而久之,红酒的味道在我的鼻尖上变成老屋的味道。爷爷每次来城里,都会给我们捎上一两斤红酒。揭起盖子,浓浓的酒香融着老屋的味道在我的鼻尖上跳着舞,只是爸爸不让我喝酒,我也只能贪婪地闻着。爷爷每次回去都要带些瓶子回家,他笑着说:“以后出来可以多带一点。”爷爷笑的时候舒展开的额头就会让我想起老屋。目送爷爷离去之时,总是期盼他下一次能快点来。如今,家里的瓶子如山地堆着,而那翘首企盼的人儿却早已不在。
我知道,老屋的落寞不会绵亘一生,只是每当回忆起老屋,就会对这份落寞有着一份歉意。然而,人的一生若只是在思念中度过,那将是惨淡的一生。于是我向父母请求着回家乡一趟,去看看所思念的地方,而父母欣慰的笑容更让我感到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明天,我们就回家乡,回到那个思念的地方去。
合眼,再睁眼望着这璀璨的星空,莫名地想起周董的歌词: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今生,你注定是我最美的思量。
(指导老师:王晓贤)
点评:
黄磊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是典型的东亚式家庭故事。影片改编自日本导演山田洋次2016年的口碑之作《家族之苦》,后者使用了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而重拍的《东京家族》里的原班主创人马。
《家族之苦》和《麻烦家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前提――东亚家庭成员间失当的距离感。两位导演,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山田洋次还是人到中年的黄磊,都对此进行了精妙呈现。山田洋次的作品,无论是《寅次郎的故事》,还是《东京家族》或《家族之苦》,都是对东亚儒家文化的审视与表达。这次黄磊很妥当地将《家族之苦》中国版发挥得令人啼笑皆非、笑中带泪。
作为家庭伦理电影,《麻烦家族》从具体而微的细节出发,绵里藏针地讽喻了部分中国式大家庭的种种是非,其批判的眼光和深情的凝视,值得业界和观众反思。影片讲述一个大家庭日常生活中“突现”的转折,具有明确的当代性。退休科员文锦辉(李立群 饰)的晚年本来惬意无比,去熟悉的餐馆,和死党喝点小酒,瞎扯些话题,晃悠着就回家了。开始时,餐馆风韵犹存的老板娘(闫妮 饰)似乎是“麻烦”的来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麻烦”来自于老伴号怂兀ㄕ盼靶 饰)。潘素退休后,日子过得更加精致,甚至在写作班上施展了突出才华。老两口对于现实和未来的看法渐行渐远。面对老伴儿的“离婚”提议,“夕阳红”的文锦辉完全不知如何处理,因为这超出绝大多数老头子的经验范围。
《麻烦家族》的核心在于对家庭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再讨论,观众Get到的笑点多有深意。传统中国人的亲密关系容易导致距离感的紊乱,每个人在彼此眼中恐怕都是“麻烦”。长子文远(黄磊 饰)经常出差不着家,这次甚至不想参加家庭会议,最终被妻子丁雁(孙莉 饰)强留下来。打打闹闹的二女儿文静(海清 饰)与丈夫(王迅 饰)这一对,似乎是为了反衬正在“闹离婚”的老两口,只不过小两口的“离婚套路”更多是为了增进感情。小儿子文聪(魏大勋 饰)突如其来带着台湾女朋友(任容萱 饰)登门,将这“家族的麻烦”推上了小。
黄磊在影片中对《家族之苦》的核心做了保留,并进行了到位的在地化改造。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东亚式家庭,在婚姻、爱情、亲情构成相互关切的氛围中,彼此牵扯、角力,幸与不幸均来自于此。片中四对亲人的关系,基本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的婚姻/恋爱状态。奶奶潘素以退为进的决策,一定程度激发了其他家庭成员对于自身所处位置的思考。
观众看到的泪点大都来源于生活,艺术的职责就是将生活加以提炼。面对电影里一家人召开的家庭会议,相信观众也一样会在心里做出反应。如果换做是自己面对,又会如何?老年人的情感问题往往被家庭的骨干力量和社会所忽视。黄磊的诚意,就是把老年人同样需要充足精神空间的问题摆上桌面,用真诚的心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中也道出对中年危机的考量。《麻烦家族》的重要价值在于让观众会心一笑之后扪心自问,这种有积极意义的电影,全家一起看最合适不过。毕竟,中国一些影视剧中的老年人,要么是贤者,要么是“准疯子”,被固化的形象是时候改变了。
腾讯这个巨无霸近年因新浪微博()的成功承受了很大压力。腾讯今天的反弹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个杀手级产品,那就是微信。这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支持二维码。
9月17日,马化腾宣布微信用户突破两亿,这距离他在2012互联网大会上声称“将在一个月内突破两亿”还不到一周。用户从零到两亿,微信用了20个月;新浪微博则用了24个月。
新浪微博一度对腾讯构成威胁。因为即便带有很强的媒体属性,微博依然可以用于社交。而社交是腾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前三强的独特优势(百度强于流量,阿里强于电商)。如果新浪微博大范围取代QQ,那么腾讯将彻底成为一个游戏公司。
腾讯201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96.479亿元的总收入中,网络游戏贡献了一半以上的收入(53.209亿元)。如果失去QQ所带来的优势,很难说腾讯此后能否保证在游戏领域中依然遥遥领先。因为腾讯游戏的推广,QQ是重要渠道。
微博的发展极其迅猛,来自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10年微博使用率不过13.9%,到了2011年便上升到48.7%,位居各类网络应用增长率首位。在微博的竞争中,非常明显的是搜狐、网易两家门户已败下阵来,腾讯则依靠超过7亿的QQ用户勉强跟随在新浪之后。新浪在微博市场上已经握有领先位置。根据腾讯同时公布的数据,QQ服务活跃账户数已达到7.519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1.674亿。
我曾听一位腾讯内部人士无奈地说过:腾讯比新浪晚推微博一天,就在市场上落后一年。过往腾讯挟既有QQ用户,能令风险投资圈盛行向企业创始人提这样的问题:这个东西如果腾讯也做了你该怎么办?在微博领域腾讯人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大有些英雄气短的感觉。
不过微博大量取代QQ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CNNIC今年1月的第29次报告中(针对整个2011年年度的中国网络市场调查),即时通讯(IM,包括MSN、QQ、飞信和旺旺等)是中国网络最受欢迎的应用,应用率高达80.9%;虽然没有微博那种296%的年增长速度,但其年增长率也有17.7%。
不同于新生的微博,即时通讯是老牌应用,用户基数极大,能有这样的增长率足见微博并没有把即时通讯击溃。这也证明了:微博是相当偏媒体的社交应用;人们真的要社交而不是围观新闻时,即时通讯依然不可缺少。而诸多即时通讯应用中,QQ是市场公认的龙头老大。
在微博市场上苦苦追赶着新浪的腾讯,在2011年1月又推出了微信这款用于移动社交的应用软件。同样凭借既有的超过7亿的QQ用户的优势,微信迅速上位:用户数从零到一亿,微信只用了433天。腾讯在广告上高举高打也起了一定作用,不仅是QQ弹窗、邮箱推广;腾讯还动用了大量外部资源:公交地铁广告都屡见微信身影。一则IT圈的新闻曾经披露:当米聊(类似微信的产品,由小米公司,早于微信投入市场)在某著名iPhone论坛中投放广告时,第二天在该广告的正上方就出现了微信的广告,而且面积更大。微信的广告投入,甚至将整个中国移动广告报价提高了数倍。
作为一个浸互联网社交多年的公司,腾讯的技术实力自然不可小觑。微信开发团队的领衔者是QQ邮箱的开发主导者张小龙(在更早的时候,他所编写的邮箱客户端Foxmail更是当时中国软件界的翘楚),微信在功能上带有邮件的影子,能很好地满足移动中的社交需求。先行者米聊在技术上碰到的问题,腾讯似乎都很轻松地迈了过去。微信升级换代极快: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已经做了四次重大的版本提升。
具体而微,微信如何能助力腾讯实现反弹?微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层次:一开始专注于普通人之间的点对点社交(也包括小范围的群聊,类似小组讨论),即限定在“一度关系”里、也就是所谓的“熟人社交”。微信有一个功能叫“朋友圈”,类似于微博的Timeline,可以看到朋友的最新状态;但朋友圈没有转发机制,这点是迄今其和微博最本质的区别。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确保一条信息的流转不会跨到二度三度之类的关系中:微信上的炫耀也好、说错话也好,不会像微博那样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微信这种点对点的社交支持语音包传输,这省去了打字之苦,于是现在在中国一线城市里经常能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像在用对讲机那样的情形。很多人把微信当成短信甚至是电话的替代品用。这条进攻路线是微信从一开始便着手的,尽管其对微博的侵蚀不算太大。微信没有媒体属性,该去微博上看热闹、了解新闻的人还是会上微博;这个时期的微信也鲜有名人明星,没有光环效应。
这部分人群则由公众平台吸纳。今年8月,微信正式推出公众平台。开设公众平台账号且拥有1000个听众以上的,可以获得微信的认证。这第二条路对微博的进攻就变得直接了:直接奔微博上最重要的两类用户:媒体和明星而去。到目前为止,媒体和名人明星已是微信的主体用户,这从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推荐的都是这类账号可见一斑。
这条“路”当下遇到了一点麻烦,可能是当局对信息监控的原因,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已经停止(但还可以继续申请账号使用,原有功能亦无缩水)。不过QQ江湖十数年,应对信息监控早就不是腾讯的难题;正相反,它极其得心应手。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但微信仍有第三条进攻路线:即开放平台。早在4月末,科技网站TechWeb就报道:微信推出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协议接入方式将第三方手机应用、PC客户端、第三方网站直接通过微信后台将内容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也曾做过努力做过“开放平台”,甚至高调开过微博开发者大会。但后来由于新浪微博频频介入具体应用开发(比如微吧、微问答、微相册等等),微博开放平台基本上名存实亡。
但腾讯显然从3Q大战中获取了一定的经验教训,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腾讯的微信开放平台会相对开放得多。2011年夏天,腾讯一口气彻底开放了腾讯朋友、QQ空间、腾讯微博、财富通、电子商务、腾讯搜搜、彩贝和QQ平台。对此马化腾表示,是与360的论战促使了腾讯开放平台,因为“客户端保护不了你,但开放平台营造的互联网生态却可以保护你”。
具有这些特征的微信,使得其商业模式清晰可见。首先点对点的社交模式,使得微信很适合企业面向消费者提供客服之类的功能——但需要注意,不是营销功能。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愿意公之于众,特别是在有纠纷的时候。
当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后,其单向传输为主兼具一定互动功能的特点,有一些企业可以拿来做公关宣传,假如该企业有足够的历史和品牌故事可以讲述的话。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在第三届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说,当前,中国企业分配及薪酬管理中还存在较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垄断行业的一般岗位,其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背离。
“垄断行业工资过高,收入与贡献背离”,我相信稍微具有认知能力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即便是垄断行业员工,如果不是选择性失明的话,他们也会默认。网友的评论便是明证:“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明知如是,尔能奈何?”更有网友不客气地质疑道:“请问,你们的措施有没有?这是不和谐的关键、民众产生仇富心态的根本、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网友的诘问并非无理取闹,相反,它透出几丝苦涩和无奈,也有些许悲愤和怨恨。诚然,公众现在需要的不是对垄断的指认,而是根除垄断的良方;需要的也不是对不合理收入的鞭笞,而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切实措施。如果不拿出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公众只会年年盼望年年失望最终绝望,绝望之余要么心灰意冷要么愤愤不平。
日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撰文指出,要防止农民工“底层化意识”加剧。具体而言,由于农民工对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满,而又无力改变,从而出现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的情况,与此同时,他们对社会也会采取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对农民工而言,市民何尝又不是如此?上述牢骚满腹的网友想必不全是农民工,他们的牢骚不正是因为无力改变现状吗?稳如磐石的垄断格局他们没有扭转的决定权,不合理的收入秩序他们没有改变的博弈权,他们也没有引领舆论的话语权,他们充其量只能徒发感慨,如此而已。
然而,民怨持续积郁终究不容乐观,某些农民工因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导致心理失衡,最终铤而走险,酿出的悲剧举不胜举,对此我们并不陌生。非垄断行业员工面对悬殊的收入分配,也许不会选择鱼死网破的抗争,但是因为心理落差太大,容易产生对垄断行业员工的嫉恨,甚至扩展为对富人的不满,对整个社会的怨恨。而且,由于感觉“物非所值”,感觉劳动付出与应得报酬不符,认为国家亏欠他,这就会消解他们行善的信念,变得冷漠、自私。从收入分配不合理,到心理层次的分化,再到社会群体间的不和睦、甚至敌视,这显然是个危险的信号。
不能把筑在冰面上的豪宅当成永享富贵的金殿,因为这样太不安全。同样,不能把享受垄断高收入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不合情合理。逐渐缩小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回归公平和正义,让不同阶层的人共享繁荣成果,增加公众的向心力和亲和力,这考验相关部门的政治智慧。
正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忧虑道:“企业薪酬制度改革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影响了社会分配秩序、分配关系乃至社会稳定”。这是冷静而真实的认识。诚然,别等饼糊了才说火太旺,别等老百姓沸反盈天了才知道垄断的种种弊端。基于此,我们希望相关决策部门,既能高屋建瓴地指陈出垄断的恶果,又能具体而微地拿出务实的措施。
1、文学常识: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 ( ) 折 ( ) 累 ( )
( ) ( ) ( )
( ) ( ) ( )
扒 ( ) 载 ( ) 省 ( )
( ) ( ) ( )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 丰硕 缀连 倔强 渲染 洗濯 寂寥 玷污 蜕化
堕落 贪婪 雏形 孵化 嬉戏 金窖 抢劫 禀告 掳去
奢望 蹂躏 柚子 牙龈 沉甸甸
碌碌终生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死而后已 可望不可即 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 “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信任
b.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c.三 古义:虚拟,泛指多 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⑥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