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vb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vb;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12-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VB Teahing Reformation
ZENG L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Changzhou College, Changzhou 21300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teaching qualit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how to reform VB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pattern, teaching method and exam mode.
Key words: Visual Basic; Teaching Refomation
VB(Visual BASIC)作为面向对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等特点。正如BASIC的含义一样,是一门适于初学者的符号指令代码(Beginners All-pupose Symbolic Instruction Code)。通过VB设计语言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理念,了解数据库访问技术,编写简单实用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院校将计算机语言VB划为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越来越多的专业选择VB作为计算机语言必修课程,所以如何提高VB教学质量,进行行而有效VB教学改革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VB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分析出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 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
计算机语言VB教学改革前,教师按照书本的目录顺序教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死板,章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这种教学方式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学生不能融会贯通整本书的内容,学生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出现学生刚学就忘,VB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差,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编写VB简单应用程序的现象。因此,改革VB教学方式成了VB教改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因“材”施教与因“需”施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以书本教材为纲,参照教材的章节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属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因“材”施教主要运用于教师理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由教师将VB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在计算机语言VB的教学实践中,取消了“用户窗体界面”理论授课时间,对于控件对象的讲解放入到程序应用当中,这样一讲即用,通过实践应用反而加深了学生对该章的映像,突出重点。同时,将文件的读写过程很早就运用于程序结果的输入与输出,让学生较早接触自定义过程,有利于过程与其它章节的衔接、融合。
因“需”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因“需”施教主要运用于VB课程的实验环节中,以任务驱动方式,由老师布置多个相关实验课题,课题根据难度、综合应用程度分为简单、中等、高级三种,每种课题又由至少三个实验题目组成。不同的课题有不同的评分标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身情况选择课题。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教学次之,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VB程序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班级中还出现了学生辅导学生的现象,有效地加强了班级学习气氛。
2 实例演示教学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计算机语言VB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问题驱动法、条件迁移法、实例演示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综合地使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问题驱动法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总结探究,逐步掌握程序的设计步骤、VB教学内容的难点、易错处。条件迁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书本原有程序为基础,通过改变和增加条件让学生独立对程序进行再分析、再理解、举一反三,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VB课程被安排在多媒体电化教室进行授课,而且VB具有可视化程序开发图形用户界面通过本地窗口、监视窗口以及立即窗口,可以让学生真正观察到程序运行的步骤、变量值的变化、表达式的运算结果等。
实例演示教学法从实例入手通过让学生观看、模仿,在实际操作中去探究和领悟VB程序面向对象设计概念,并适时地加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以VB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为例,主要向学生演示了三个程序。“欢迎学习VB”程序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了什么是对象、对象三要素、事件驱动机制及VB程序的编程步骤等,简单的实例演示了VB简单、易学等特点,加强学生学好VB的信心。“抽奖”程序让学生了解到学会VB能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VBA在PPT中的应用”程序进一步展现了VB语言的实用性,让学生充分了解VB的各种实际应用,引发了学生探索和研究VB深入应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需求。这种实例演示教学教学打破守旧以知识点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
3 改革传统考试方式
一般VB课程的考试方式,多数是由选择题、程序设计题等题型构成的理论笔试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形式单一。在VB课程教学改革中,在课程考核环节中增加了平时考核和上机操作考核的内容。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程序设计任务考核成绩占30%。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课程作业、学生考勤情况几个方面。课堂提问,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程作业,包括理论作业和上机作业两部分,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通过作业成绩了解自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程序设计任务考核是将所有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VB课程设计课题,而后采用分组答辩的方式,对各小组开发的课题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和设计文档的检查考核,最后评分由小组自评分、学生互评分和教师评分三个部分组成。程序设计任务考核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组内化,通过知识点的串联运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编写一个完整的VB应用程序。该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期末闭卷考核采用选择题、改错题、完善程序题等多种题型,内容丰富、涵盖全部知识点。考核形式相对公正客观,是检查、评价学生最公正的考核方式。三种考核方式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既有效地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以上VB教学改革方法,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施用有效地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学习氛围轻松话,教学效果更好。多种考核方式的穿插使用有效督促学生学习,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成果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Visual Basic;函数副作用;纯函数;非纯函数;引用透明性
DOIDOI:10.11907/rjdk.161625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0004703
0引言
与任何高级语言一样,Visual Basic提供了许多内建函数,帮助程序设计者完成特定任务[1]。这些内建函数又称为标准函数,是系统为实现特定功能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固定的,不能改变。内部函数的使用极大地方便了程序设计者,但不能满足程序设计所有要求。Visual Basic允许自定义函数,但如自定义函数使用不当将产生函数副作用。函数副作用的出现常常歪曲了程序原来的意图,并使程序验证工作复杂化[2]。
1函数的副作用及相关概念
1.1函数的副作用
函数的副作用是指在函数内对全局变量或其形式参数进行赋值,在得到函数结果的同时更改了其它变量的值,这可能影响表达式求值,使程序产生其它错误[2]。举例分析如下:
函数fun2的功能是计算整数n各位数码之和。如果存在以下调用语句:
m=Val(InputBox("输入一个正整数"))
Print m & "的各位数码之和=" & fun2(m)
执行完以上两行语句后,m值将变成0,再使用这个“正整数m”,就变得无意义。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函数fun2中改变了形式参数n的值,而实际参数与形式参数又是引用传递,这个改变影响到实际参数m。
从以上两个示例可以看出,函数副作用会给程序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错误难以查找。对全局变量的修改增加了程序调用间的耦合程度[35];而无意地修改函数形式参数的值(这个值还能返回给对应的实际参数),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数据错误及数据逻辑。一般希望在函数值上带回运算结果,而不希望改变形式参数的值。
函数的副作用,不仅降低程序的可读性,而且也使程序的可测试性降低,严重影响程序质量。研究函数副作用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1.2与函数副作用相关的概念
(1) 参数按值传递和按地址传递。参数传递指主调过程的实际参数传递给被调过程的形式参数,参数传递有按值传递和按地址传递两种方式。按值传递是一种单向型传递,实际参数和形式参数各分配内存单元,改变形式参数的值不会影响对应的实际参数。按地址传递则是一种双向型传递方式,实际参数和形式参数共用一个内存单元,对形式参数的修改就是对实际参数的修改。
(2) 纯函数与非纯函数。如果一个函数与外界交换数据只通过参数和返回值,称这样的函数为纯函数。纯函数要求从函数外部接受的所有输入信息都通过参数传递到该函数内部、函数输出到函数外部的所有信息都通过返回值传递到该函数外部。
纯函数具有两个有用的特性:①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会更改函数以外的任何变量或任何类型的数据;②具有一致性,在提供一组输入数据的情况下,始终返回相同的输出值。
纯函数不更改全局变量、不改变传入的任何参数,纯函数具有明确的返回值,其函数功能稳定。如果一个函数通过参数和返回值以外的渠道和外界进行数据交换(比如读写全局变量),称这样的函数为非纯函数。假如一个参数通过引用调用(即按地址传递参数),任何形式参数的变化都将改变实际参数(函数外部的输入参数值)的值,这样的函数也是非纯函数。非纯函数会产生副作用,给函数带来不稳定性。
(3) 引用透明性。如果程序中两个相同值的表达式能在该程序任何地方互相替换,而不影响程序动作,这种性质称为引用透明性。引用透明性表达出了以下含义,即表达式的意义只取决于其子表达式而不是计算顺序。纯函数具有引用透明性,只要使用相同参数值,不论何时调用,总是得到相同的结果。引用透明性提高了程序可读性和可测试性,有助于验证正确性、简化算法,甚至有助于找出优化方法。
有以下两个赋值语句:
r1=a+f(a)
r2=f(a)+a
按照表达式的运算,计算结果相等。如果函数f()没有副作用,那么r1和r2是等价的。如果函数f()有副作用,比如函数的执行与返回改变了a的值,那么r1和r2不相等。因此,副作用违背了引用透明性。
2函数副作用消除
2.1函数副作用消除方法
要保证函数无副作用,程序设计者应遵守一定原则,即:①函数入口使用参数传入数据,而且不修改参数值;②函数体内不修改函数外变量,如全局变量;③运算结果通过函数值返回给外部(出口)。
在Visual Basic中,为了消除函数副作用,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形式参数的传递方式定义为传值方式,即使在函数体内修改了形式参数的值也不会影响实际参数的值;②如果形式参数的传递方式为按地址传递方式,不能修改形式参数的值;③在调用过程中,将实际参数表达式化,即用小括号将实际参数括起来,例如实际参数是a,用小括号将其括起来变成(a);④在函数体内不改变全局变量、模块变量的值。
在函数prime中,形式参数x是按值传递方式,而且也没有改变x的值,除了函数值返回外,没有改变函数外的任何数据。
3结语
Visual Basic允许程序设计者自定义函数,这样不仅扩展了函数的功能,而且方便程序设计者, 但在设计函数时一定要遵循相关原则,否则产生的函数副作用将会对程序造成难以意料的错误,严重影响程序的可读性和可测试性。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王建忠,张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薛伟,胡进,高洁平.TURBO PASCAL程序设计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科学大学出版社,1994.
[3]张海藩,编著.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微课;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
《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本校大一理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而且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之_。学生要在一个学期内学会VB编程的语法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编写出程序。
在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1)VB课程知识点多,对初学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来说,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2)VB各章节之间关联性强,如果前面一个章节没能及时掌握,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VB的学习仅靠每周一次的理论课是不够的,需要向课外延伸,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所需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将微课引入《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意义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将微课引入《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学生按需学习
由于是VB是公共基础课,一名教师面对的学生多达上百人,授课的进度、深度只能综合考虑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导致有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没能掌握部分知识点。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需要观看某节微课,对一次没有理解的地方还可以暂停、回放,反复观摩直到掌握为止。
1.2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时间短,聚焦于单个知识点,相对于传统课堂每节课讲授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微课视频小,存储容量小,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自由安排时间观看,学生能以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微课内容,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课堂上还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增强学习信心,提升学习兴趣。
1.3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开发微课视频时,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分析,归纳出重点、难点,并选取适当的知识点进行精心的微课设计、录制。而微课制作好放到互联网上共享,学生观看好之后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提问、评价和反馈,教师也可予以及时回复和指导。通过这样的沟通,教师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设讹提升教学能力。
2.微课在《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1内容的选取
笔者主要制作了2种类型的微课:“知识传授型”和“习题讲解型”。
其实“知识讲授型”将整个课程的重点一一列举,归纳下来有:窗体的创建;常用控件(标签、文本框、命令按钮、单选按钮和复选按钮及框架、列表框和组合框、计时器、滚动条、图片框、菜单)的属性、事件、方法;多分支选择结构;For循环;Do-Loop循环;固定数组;动态数组;Sub过程;Function过程;过程中参数的传递;顺序文件;程序调试技术。每一个重点均用一个微课来讲授,还未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可以快速、有针对性地进行补习。
“习题讲解型”主要针对的问题是,部分同学虽然学会了VB的语法知识,但在课后遇到真正的编程题时,又不知从何下手。“习题讲解型”微课是从每章选取几道典型的题目,讲述编程题的来龙去脉,介绍编程的思路和技巧。学生课后做练习时,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提升了学习编程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2.2以《程序调试技术》为例设计微课教学方案
《程序调试技术》出现在vB教材的第8章,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是在讲授完《VB控制结构》《数组》《过程》这些章节后再作介绍。而学生学习前面的章节,进行上机编程时,已经会遇到代码错误,需要进行调试、改错。以往,学生都会请教师帮助调试、纠错。而现在教师开发出“程序调试技术”微课,学生可以在遇到编程错误时,观看视频,学会调试技巧,自主进行程序调试。
2.2.1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学会使用VB调试技术来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学会如何在程序运行时,通过调试工具深入到程序内部,观察变量和属性是如何随着语句的执行而改变,从而发现并排除错误。
2.2.2设计教学过程
(1)导课部分。
微课的教学时间短,总共也不会超过15分钟。在进行微课设计时需注意教学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力求把更多的时间分配给知识点的讲解。因此,在导课部分要做到一目了然、新颖迅速。本节微课采用问题导入法。首先给出一个含有逻辑错误的程序,询问学生如何发现代码中的错误。紧接着,运行此程序,学生会发现VB系统无法直接检测出此类错误。这时,教师提出需要借助调试工具,分析程序的运行过程才能排查出错误。整个导课过程约用时1~2分钟。
引 言
Microsoft Visual baisc(简称VB)是在Windows操作平台下设计应用程序的最迅速,最简洁的工具之一。不论处学者还是专业开发人员,VB都一直被作为大多数电脑处学者的首选入门编程语言。
“Visual”指的是采用可视化的开发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方法,一般不须要编写大量代码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而只要把需要的控件拖放到屏幕上的相应位置即可方便设计图形用户界面:“Baisc”指的是BAISC语言,因为VB是在原有的BAIS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VB是Microsoft的一种通用程序设计语言,包含在Microsoft Excel,Microsoft Access等众多Windows应用软件中的VBA都使用VB语言,以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制作网叶使用较多的VBScript脚本语言也是VB子集。
利用VB的数据访问特性,用户可以对包含Microsoft SQL Sever和其他企业数据库在内的大部分数据库格式创建数据库和前端应用程序,以及可调整的服务器端部件。利用ActiveX(TM)技术,VB 可使用如Microsoft Word字处理器,Microsoft Excel 电子数据表及其他Windows应用程序提供的功能,甚至可直接使用由VB专业版或企业版创建的应用程序和对象。
VB在图象处理方面也体现了其强大的功能。用VB能够轻易地画出各种图形。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程序越来越多的使用图形和多媒体技术,界面的设计越来越精美,人机交互的方便性也大大的提高了。
点击查看全文
注:本文版权归本站所有,为黄金会员资料,只有黄金会员可以查看。
提示:您还没有登录 无法阅读全文 请先 登陆 注册 点击此处申请黄金会员
关键词:VB;EXCEL
中图分类号:TP311.11
VB(Visual Basic)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应用于Windows的泛用性编程语言,与此同时Excel 也是目前在办公、商务活动中应用范围最广的软件之一,并且由于Excel的可以通过VB进行相关的程序操作,因此VB在EXCEL的应用也具有了越来越大的研究价值。
1 VB在EXCEL数据处理的应用
VB在EXCEL的数据处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通常来说这主要体现在EXCEL数据处理的常用对象、程序调用、应用流程等方面。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VB在EXCEL数据处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1.1 常用对象
在VB编程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对EXCEL进行运用需要相应的常用对象支持,通常来说在VB在EXCEL中的运用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对象主要包括Application、Workbook、Worksheet、Range、Cells等。众所周知VB在这一对象上的运用可以进行多个工种表的访问、激活、增加、删除、更名等工作。例如Range是EXCEL程序中较为普通的对象模型并且其多代表工作表中的某个或多个单元格。另外,Cells对象通常包含Worksheet 对象中并且Worksheet对象模型层的下层。除此之外,Cells的有效运用可以促使Excel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子表格,在这些常用对象的分析与应用过程中当编程程序需要通过报表形式对最终结果进行有效显示,则这些常用对象的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工作人员可以通过VB对Excel数据表格的显示进行有效控制并且能够对这一过程中的细节进行简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EXCEL的手工操作量。
1.2 程序调用
通常来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VB需要对Excel类型库进行合理的添加与引用,从而能够更好地从VB应用程序中对Excel丰富的相关资源进行访问。通常来说为了更好进行程序调用VB需要保证程序调用过程的必要程序都是可用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EXCEL的宏代码过于复杂则会减少其运行效率和表格的美化程度。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在程序调用过程中对表头内容进行美化则可以通过在VB中对列宽进行合理设定从而更好地进行解决。除此之外,VB在EXCEL程序调用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快速完成数据处理,从而促进VB在EXCEL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水平。
1.3 应用流程
VB在EXCEL的应用中需要相应应用流程的有效进行,在这之中VB在Excel工作表函数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多数情况下EXCEL程序的有效调用。在这一过程中Range对象大小与EXCEL程序数组的合理匹配是促进数据处理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如果Range对象与EXCEL程序组配比差距较大则无法很好的显示所有数据,并且会对接下来的流程产生较大阻碍。因此为了更好地使Range对象与EXCEL程序组进行合理配比则需要在Range对象中有效加入循环变量。除此之外,在VB对EXCEL数据除了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尽可能地的数据进行保存,则需要在应用程序处理完毕后再将EXCEL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适当的加工与美化同时进行备份,从而为今后的数据处理与数据读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的实际应用
VB在ECCEL中的实际应用还包括报表生成工作。通常来说在这之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报表生成原理、Excel对象、报表生成流程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
2.1 报表生成原理
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的应用可以在对数据库进行合理的导出并且在此前提下将VB编程语言自身具有的强大可扩展性运用到报表生成中。因此可以使其在Excel报表生成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并且能够合理对报表进行较为灵活的处理,从而能使EXCEL报表的适用性得到极大提升。如果VB在EXCEL的报表生成过程中对应用程序进行直接调用并且将处理数据写直接入文件同时进行保存,则可以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更为便利同时能在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深化处理的前提下促进EXCEL报表的有效生成。除此之外,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少报表的误差控并且提升报表的整体精确性与灵活性,从而促进EXCEL报表生成水平的不断提升。
2.2 Excel对象
在VB的Excel报表生成过程中其对象主要包括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等内容。在VB在EXCEL的应用过程中EXCEL对象的合理确定需要将其相应对象进行有效表示并且结合相应属性与方法就可以进行EXCEL表格的生成。例如VB的应用提供了一个Excel的对象模型,这一对象模型包括了一百多个不同的对象,从而很好的促进了EXCEL通过该对象运行。除此之外,EXCEL对象的合理选择能够促使其格式内容更加规范并且将其数值进行有效计算,同时可以利用EXCEL极其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对EXCEL对象中的数据进行有效计算与进一步的分析处理,从而为进一步通过VB对EXCEL表格进行编辑奠定了基础。
2.3 报表生成流程
报表生成流程是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运用的关键方面。并且用VB创建的EXCEL报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将Excel对象进行合理引用并且对其从属对象的属性和参数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更好地利用VB对EXCEL表格进行生成。除此之外,VB在EXCEL的报表生成流程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后来环境的设置从而提升报表生成指令的有效性。这也进一步提升了VB在EXCEL报表生成中的灵活性与运行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添加用户窗体、模块添加等指令的有效执行进行相关属性的有效添加,并且对相关指令进行有效驱动。另外,VB在EXCEL中的运用可以促进EXCEL报表直接调用VB所编辑过的程序,从而极大程度上对传统EXCEL报表生成中的繁琐流程进行简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VB在EXCEL中运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3 结束语
随着VB语言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EXCEL程序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VB在EXCEL中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工作人员在进行VB在EXCEL中的实际应用时应当注重数据处理和报表生成等两个方面工作的有效进行,从而促进VB在EXCEL中的实际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瑞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肖必武.Visual Basic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郭琦.Visual Basic数据库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关键词]培养方案 Visual Basic 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41-03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往往隔几年就要修订一次。
在山东科技大学2008版的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和公共选修课。其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分为“计算机文化基础”(60学时),“计算机技术基础”(共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上机实践30学时),“计算机应用基础”(共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上机实践30学时)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计算机技术基础(VB)”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VB)”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
2013年,我校进行了新一轮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在2013版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和公共选修课。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最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确定“计算机程序设计(VB)”课程共6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40学时,上机实践20学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
转眼2014级的“计算机程序设计(VB)”就要开课,如何应对教学学时的巨大变化,又保证教学质量,是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
“计算机程序设计(VB)”是为地质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并且能够利用VB语言编写相应的程序,具有一定的程序调试能力,为以后进一步自习其他程序语言和提高程序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计算机文化基础(VB)”为先修课程,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VB的基本内容和一般规定;
2.能够独立上机编辑、调试、运行程序,并能得到正确结果;
3.能够阅读和分析VB语言源程序;
4.能够使用VB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根据地质类专业对“计算机程序设计(VB)”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如表1。
表1 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三、教材选择
当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方面的教材主要有:英文影印版,主要用于高校双语教学试点、教学参考和图书馆馆藏;编译版,主要用作教学参考和图书馆馆藏,较少用作教材;中文编著版,多数配有习题解答、实验指导和课件等配套教材,主要用作教材、图书馆馆藏和教学参考。[1]
虽然市场上现有的Visual Basic教材种类繁多,缺乏针对性的教材是目前教学上最突出的问题[2],真正切合高校地质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很少。
由同济大学龚沛曾等人编写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3]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实施“问题驱动”教学法修订而成的,教学目标明确,易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点。该教材不再集中介绍常用控件,而是将常用控件分散在程序设计语言的相应知识点中介绍,解决了教学学时少的矛盾;每章末配备了“自主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对象和教学学时的要求。因此,该教材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四、教学方法改革
面对教学学时压缩的压力,如果仍然沿用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必须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2]
(一)课堂理论教学
实践证明,适用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的方法很多,下面结合具体内容,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龚沛曾,等编)为例作简要说明。
1.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大学生对计算机已经非常熟悉,但对计算机语言了解不深。要从第一章授课开始(包括每一章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受它,喜欢它。比如,“字幕动画”这个例子一定要讲好,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VB的学习产生兴趣。[4] [5] [6]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生动、简洁,具有启发和创造性,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具有优势。实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对VB语言及要讲解的内容非常熟悉,课前要认真动脑,准备与知识点相关的典型例题,这是前提和必要条件。[7] [8] [9] [10]
3.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程序设计(VB)”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授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内容,向学生提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一系列“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6] [11] [12]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中去,在项目中引入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3] [14] [15]
5.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理念,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实践,边做边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16] [17] [18]
表2 部分知识点教学方法设计表
■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归纳总结[19],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上机实践教学
上机实践是“计算机程序设计(VB)”教学的关键环节,对提高VB教学质量至关重要。[20]只有经过上机实践操作,学生才能真正地领会和应用相关知识点。
课堂理论授课结束后,要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上机实践内容,让学生充分准备好。上机实践课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调试程序,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解决。对共性的问题,可以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21]在上机实践课结束之前,教师要针对本次课的总体情况加以点评,以利于学生的课后自学和总结。
五、结语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编程语言,虽然相对于有些计算机语言而言简单易学,但仍需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善于探索,敢于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注 释 ]
[1] 艾菊梅,王晓燕,宋文琳.基于案例的VB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2(11):21-22.
[2] 张荣华,殷士勇.以教材建设为中心的VB课程改革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84.
[3] 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等编.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 王鹏宇.VB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2007(5):33.
[5] 李林,刘毅,秦洪英.“V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计算机,2009(10):97-98,106.
[6] 朱智谋,陈建军.就“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VB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2013(11):166-167.
[7] 何小年.V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1):55-57.
[8] 杨潞霞.“VB程序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8):24-26.
[9] 刘洪坡,石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2-35.
[10] 史媛.案例驱动法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1(4):168,185.
[11] 王洪艳.高校“VB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6):56-59.
[12] 钟玉峰,运海红,葛冬梅.高校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26-27.
[13] 金林樵.基于项目教学法的VB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61-65.
[14] 张小卫,谢巧玲.VB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科技,2013(9):274-275.
[15] 程鹏.VB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84-85.
[16] 廖丽嵘.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8):96-98.
[17] 李艳梅,张亚峰,燕振刚.面向CDIO理念的VB程序设计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12-114.
[18] 周蚌艳,钦明皖.基于CDIO理念的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123-124.
[19] 文静.浅议VB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和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17-18.
[关键词]:案例教学 Visual Basic语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一种,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学、商贸学及医学教学活动中已得到很广泛的应用,随着案例教学内容、方法和经验的日趋丰富和完善,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但如何在Visual Basic(以下简称为VB)语言中采用案例教学,是需要进行认真探索和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VB语言课与案例教学
针对本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文所称的案例主要是指,在VB语言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把学生分成3—5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组通过对案例、程序源代码进行分析,并提交相应的分析报告;在分析的过程中去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建立起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一)、VB语言课的特点。
计算机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的工具性、计算机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都非常强,对VB语言的应用,是通过语言编程来实现的,学习VB语言,就是学习如何去编程。而这种编程的过程,就是学习VB语言的过程。对VB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VB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利用VB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案例与举例。
教学案例与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虽然都是引用案例,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是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际操作技巧能力,只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程序,包含的内容多,程序代码量大。对案例的分析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全面提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与教师的引导控制相结合来进行,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而举例则多是对某一变量或应用进行使用练习,可在课堂上也可在上机课中进行,同样,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举例。
(三)、案例教学与传统模式教学。
传统模式下对VB语言课的教学,多采用“板书”(多媒体)+上机实践的方法,总是先介绍语句的语法规则举例讲解(演示)课后习题上机验证,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教学媒介体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一些理论课较适合,但对VB语言课,无法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同时也容易增加学习的枯燥感,甚至学期结束,也只能完成简单的程序设计。
此外,传统模式下是按教材、分章节按部就班地讲课的,往往造成教师因“材”施教。而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教材本身,此外,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外延性非常强,强调学习的知识性、应用性、系统性、严密性,体现知识体系的建立。在授课方式上,不局限课堂上按章分节的顺序讲课,而是把课堂内外VB语言课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课堂内外研读源程序,产生疑问,课堂向老师发问释疑,在教学行为上,案例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发挥出主导、组织作用。
二、案例教学在VB语言课中的作用
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VB语言的各方面,实际也就是模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环境、开发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其身份已不仅仅是学生,而可能是当今软件开发工程中的一个角色,学习VB语言主要是为了应用,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那么,学习的专业知识将是空泛的,无法产生实际效果,案例教学在VB语言课中的应用,它的主要积极作用是:
(一)、案例教学是知识共享、创新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建立VB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并提高操作应用能力。
在案例分析思考过程中,学生将会把有关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是对知识完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案例教学对学生是采用分组学习的,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环境的再现或虚拟,通过集体讨论,启迪思路,在自我思考、自我总结中启发思路,在相互探讨、切磋中引发思维共振,共享知识,逐步强化自己分析案例,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其所学知识、技能的多少,而更注重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实战能力。而大部分职校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仅仅在毕业前让其作一次毕业总结,具体实际能力很难练就。案例教学是把学生到社会去实践的那个过程提前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实战型人才。
此外,案例教学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在分组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
三、计算机语言案例教学实施
作为案例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学小组,但需要在开课前有详细周密的教学安排,其内容包括案例实施的时间过程及安排,学生的分组组织,案例素材的发放等,案例分析中哪些是理论分析,哪些是应用操作分析等,并对案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外延知识及对策做出安排。
(一)、结合语言特点,选取教学案例。
VB语言是一种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设计工具,它是以事件驱动来进行编程,是一种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
在传统模式下,教学活动过程的开展往往是逐一地讲解各语句,加以举例说明,最后学生针对课后练习上机进行验证,整个学期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数据类型、数组及函数重要概念和应用的讲述,已没有更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去做一具体的整合性学习。可以说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仅仅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本门课中的基本知识,而不能系统、全面地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从事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在案例选取时,就应使案例能够包容上述知识,体现出编程的概念及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案例是一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如绘制函数、“红绿灯”程序、制作mp3播放器;还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系统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变量等与学生的自身信息紧密相关,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二)、案例的开展和实施。
根据案例教学法及VB的特点,在简要介绍VB的基本操作后,即可进行全面讲解分析案例。《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是一个与学生自身信息紧密相关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基本信息,成绩、图书借阅等子系统。可利用系统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浏览、查询、修改等,这些就可以通过编程来完成。在案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教材分课时对程序进行部分分析,也可根据程序的模块进行讲解,使得课程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这个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这一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案例,不仅改变VB学习从传统、枯燥的理论开始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应用的灵活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从点上具体明确了VB的作用,面上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体现VB各功能系统间的联系及实际应用系统的构成。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进行精心组织,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编程的技术,具有解决一定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组织考察。
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同时,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学生3—5人一组,每组针对案例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份案例分析报告实际上相当于软件开发工程中的系统分析、设计说明。然后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程序,应用领域可以自己定,给他们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最后完成程序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想,使所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系统、牢固。教师也可以据此评价学生的学习,来代替传统的考试,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引导解决。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案例教学中教师从主讲的身份转化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主导者,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由以前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知识流动、行为互动转变。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广博的案例知识积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依托。不但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案例中所隐含的学科理论知识。教师不仅要有每一节课的备课,还要有课堂教学设计及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
(二)、案例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从学生角度看,案例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养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考试靠记忆力来死记硬背概念的行为,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影响其主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心理障碍,还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
(三)、案例少。
VB语言课中采用的案例,与其他学科中采用的案例不同,由于计算机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应用的学科交叉性非常强,在实践中单纯采用VB语言的应用程序很少,针对VB语言的案例大多需要教师进行开发,无形中又增添了教师的工作量。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更快地适应时展的需求,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也促使学生们期望改变过去以考定论的学习方式,而更多地关心知识与能力的自我提升,因此,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提升VB语言教学质量,是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Visual Basic精彩编程200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
2.高职艺术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石凯定,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2)-79-80;
3.传统课堂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措施的尝试,黄晓彬,广东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25(1)-111-112;
我对于VisualBasic的学习,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舟山市的中考政策有考级加分制度,考出全国二级能加10分。在此诱惑下报名参加培训班,考了两次,第一次笔试未通过,第二次才全通过。虽然考了两次,但是那时候已经能够编出几个没有什么逻辑性可言的小小游戏了。
所以这次认识实习,对我来说难度并不大。然而由于选课上面的原因,认识实习和电子实习冲突,导致我没有上过一节认识实习课。所以我的VB水平基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个五子棋,也是建立在初中的经验上的。
VB本身也不是很难。尤其在GUI编程上能够体现出来。我接触过几种GUI的编程,桌面应用里面有swing、QT库的编程,另外还有android和j2me的编程。这些程序在GUI开发上面虽然不能说难,但代码量也是很大的(qt和android有可视化辅助设计,稍微好一点)。而微软确实对程序员比较照顾,出了很多的编程方式都比较简易,比如windowsform式的编程,这在VB和C#上体现的非常到位,大大降低了程序员的门槛。值得一提的是,我初中的学校,超过三分之一的人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B,可见VB的简单程度。
虽然VB很简单,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VB。一方面是长期接触类C语法,让我对于类C语法的语言比较偏爱(JAVA、C++、PHP等)。另一方面是VB是一种windowsonly的语言,可移植性比较差。
而从业界发展的视角来看,随着苹果焕发第二春以及Google的崛起,微软的势力开始萎缩。在终端方面,高端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正悄悄取代个人PC机的地位。而互联网云计算的概念更加使得这些终端设备能够替代传统PC。而微软在这方面几乎可以被称作是惨败的。所以,开发windows桌面应用渐渐显得不入时,况且是用可移植性非常差的VB6来开发。
如果要我选择桌面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的话,我恐怕会选择C#。它既有windowsform的编程方式,拥有VB.net的几乎所有的便利特性,而且是类JAVA语法,使得程序员能够非常快的适应。另外,.net的可移植性比较强。C#运行在.net平台上,理论上可以像JAVA那样易于移植,而且在linux上也出现了mono这样的开源版本。而VB6则不行。
当然,语言的问题总是微乎其微的。这一次实习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大致了解了五子棋程序的原理。比如说怎么判断五子连珠等等。虽然没有更上一层楼编出AI,但是总的来说,这是我第一次用VB开发出一个像样点的游戏了。
关键词:中职;V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2.1-4
目前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即教师首先展示一个VB程序界面的运行结果,然后对各个控件的属性设置进行分析,再讲解所添加代码的具体功能,最后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整个程序。
该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一旦程序设计复杂或难以理解,教学效果将会一落千丈。因此在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特点和不同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实例,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将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尝试探讨在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抄”、“填”、“编”三种递进式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供大家参考。
1 “抄”趣味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语言类入门课程基本都安排在第一学期进行。对于一门陌生的课程,只有一开始让学生感觉到很有意思,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初始阶段,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极具趣味性的小程序,让学生去模仿,在体会VB强大功能的同时感受其所带来的乐趣。
对于该阶段的教学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扩充趣味功能。在实例素材的选择上可以摒弃课本中过于枯燥的初始案例,但为了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最佳的形式应该是在不脱离书本实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趣味功能上的扩充。
如可以将“倒计时”程序改为“拆炸弹”程序,扩充可以通过输入特定的数字停止倒计时的功能。又如可以将“抽学号”程序,改为“福彩双色球抽奖”程序,扩充“选号”和“中奖”的功能。
1.2 编制图文教程。课堂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参照教师预先编制好的该程序的详细图文设计步骤,自主完成程序编写的形式进行,并且侧重较为直观且容易掌握的界面设计和属性设置部分。如“拆炸弹”程序中倒计时效果的实现可以用如下的图文信息进行描述:
(1)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Label控件。 (2)将其Caption属性修改为“60”。
图1 图2
(3)将其Font属性中的字体改为“三号”(4)在窗体中添加一个Timer控件
图3 图4
(5)将其Interval属性修改为“1000” (6)双击Timer控件输入以下代码
图5 图6
1.3 弱化代码编写。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应避免在一开始涉及过多编程的内容,尽量选择一些代码编写简单,却能在功能上让人眼前一亮的程序语句。
如“拆炸弹”程序中倒计时结束时的弹框语句MsgBox"Boom!"。又如“福彩双色球抽奖”程序中蓝色球的随机抽取语句Int(16 * Rnd + 1)。
通过课程前期的“抄”趣味实例阶段的教学,除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外,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熟悉VB程序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步骤,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填”关键词句――提高思维能力
对于本阶段的教学虽然仍需要保证教学实例的趣味性,但侧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编程语言这个方面。VB编程语言学习的真正起点是从理解程序中每个关键字开始的。但无论是最基础的控件属性的设置,还是变量类型的定义,在学习初期都是需要记忆的。由于中职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如果仅仅通过理论课的形式,将这些必须掌握的关键词句强行灌输给学生,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在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这些基础知识,教师通过对教材实例的处理,挖掘出一些程序设计中的关键词句,以程序填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形成记忆,提高其阅读代码的能力。
对于该阶段的教学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填空由易到难。程序填空向来都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学习编程语言的有效方式,但对于从未接触过VB程序设计的中职学生来说,即使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小段程序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教师在程序填空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遵循学生的记忆规律。从关键字的填空开始,逐步过渡到关键语句的填写。
2.2 注释必不可少。程序的注释对于学生理解程序语句的功能尤为重要。在前期的教学实例中必须做到逐句注释,甚至是逐字注释。相同或类似的注释语句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程序语句的印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程序段中寻找规律,确保程序填空任务的有效完成。通过课程中期的“填”关键词句阶段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VB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形成一定的概念,更好地理解VB程序的语法构成,掌握VB程序的书写规范。
3 “编”简单程序――培养创新意识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学生无论在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在思维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他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程序,也已经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编程技能,通过将不同程序功能进行整合,或是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开发出新功能的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对该阶段的教学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功能由弱到强。程序的阶梯式功能需求是教师在实例设想中必须要考虑的。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程序功能的复杂化趋势也要刚好符合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心需求。如可以将“累加”程序的功能描述为:
基本功能:显示1+2+…+100的值。
进阶功能:显示1+2+…+n的值(n为通过键盘输入的整数)。
终极功能:显示1+2+…+n的值(n为通过键盘输入的整数),随后将该值进行反向排列(高位和低位互换)并显示。又如可以将“运算”程序的功能描述为:
基本功能:显示表达式a+b-c*d(a、b、c、d为100以内的随机整数)。
进阶功能:显示表达式a+b-c*d(a、b、c、d为100以内的随机整数),可以输入该表达式的值,并能提示是否正确。
终极功能:显示表达式a+b-c*d(a、b、c、d为100以内的随机整数),在5秒倒计时内可以输入该表达式的值,并能提示是否正确,否则将提示失败并关闭程序。
3.2 鼓励多种解法。功能实现的多种途径可以拓宽学生的编程思路,即使是繁琐、冗余的程序代码,也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对一个程序功能学生所给出的多种解法给予有层次的积极评价即可。学生只要一直有实现某个特定程序功能的学习成果,便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并追求最佳的编程技巧和策略。如学生实现某程序中一个具体功能的编程思路归纳起来有三种,则教师可以分别从代码优化、书写规范、功能达成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依次给予“极优”、“优秀”、“次优”策略的评价,以鼓励学生进行程序创新。
通过课程后期的“编”简单程序阶段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VB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具备独立开发VB简单应用程序能力的同时,也为今后其他编程语言课程的学习提供便利。
从近几届学生语言编程类课程的学习情况来看,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采用此种教学模式的班级,在后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ASP网页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中的表现,无论是在学习兴趣方面、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创新意识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班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VB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不能否认在编程语言类课程中注重实训环节,设计趣味性高、实用性强的教学案例的重要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单一和固定的,本文提到的教学模式同样也需要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同时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其他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寻求该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利林.中职《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1).
[2]陈思佳.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VB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
[3]许维.激发学生VB学习兴趣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4]李祖科.提高学生VB语言编程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5)
[5]张经学.在VB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VB语言;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线教学方法。它能够很好应用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任务的设置,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接受学习,学生死记硬背,学习主动性很低。而新课标则提出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明显,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太适用于新课程的教授,而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则很好的适用于新课标的实施。
任务驱动法教学案例的设计
1.分析学习内容
本节课内容讲述了VB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VB程序的基本部分、基本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VB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属于基础性、概念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VB的基础知识,并且熟悉VB开发环境。
本节课虽然属于概念性知识,但是其知识点大都在实践操作后才能领悟,尤其是熟悉VB的开发环境。选择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高中数学必修模块4.1“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部分以及本模块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对VB开发环境有所了解。本节课有关概念和数学课中有相通的地方,学生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因此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于不同的地方,少数学生变通能力较差。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经历,并且已经能够进行信息搜索与处理的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但学生的编程的起点水平并不一致,教学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发挥同伴互助作用,共同提高课堂效率。
3.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对教材、学习者学习特征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VB的基本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等基本知识;熟悉VB的开发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学习,掌握VB的基本知识;通过探究活动,熟悉可视化程序的开发环境、了解各个控件的功能与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学习,了解生活中的算法,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4.任务的设计
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与知识点紧密相关,整个任务能蕴含绝大多数知识点,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够突破重难点;
其次,任务需是可操作性、并且具有层次型,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并在当前教学条件下完成;
最后,任务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原则我设定了以下的任务:
任务一:根据提供的“圆的面积”的程序以及教师所提供的阅读资料,分析代码组成,初探VB的基本数据结构、常量、变量等成率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启动VB,进入集成开发环境,观察各菜单项及其子菜单项,完成表格填写。
任务三:探究工具栏各图标的名称、功能,并整理成word文档。
任务四:通过查阅“帮助菜单”,了解工具箱、代码窗口、窗体设计窗口、工程资源管理器窗口、属性窗口、窗体布局窗口的作用,并将其整理成word文档。
5.教学过程的设计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VB程序作品,并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观看、操作VB小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任务设置,初探新知
教师演示“圆的面积”程序,并展示其代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任务一的探究。
学生完成任务一后,教师组织进行堂上测验,强调变量的合法命名以及表达式的合法使用。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分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二、三、四。
(3)汇报展示,升华知识
完成全部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讲所获得资料进行整理,形成PPT,并抽取小组进行任务汇报,学生进行补充、提问、评价。
(4)实践代码,探究VB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圆的面积”程序,编写“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程序,并调试在VB进行运行。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程序进行展示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取长补短。
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设置拔高部分,通过改变某些数据的数据类型,判断程序代码的不同,进一步进入探究VB数据类型。
(5)课堂小结,归纳知识
师生一起总结VB语言的基本知识,描述VB的开发环境。教师强调表达式的注意事项,从括号、运算符、标点符号等易出错的地方说明。
6.学习评价
针对VB基础知识,利用课堂测试习题,了解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针对同学在任务中的表现以及对于程序代码的评价,利用留言板进行网上评分,采用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老师评价,并通过统计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根据任务驱动法所设计的教学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做中学,完成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同学都能够得到提升。
任务驱动法引用于教学课堂实施简单,操作灵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但我们不能滥用任务驱动法,应分析教学内容,考虑其适用性,确保这一方法运用的恰当、合理。
【参考文献】
VBA是基于VisualBasic发展而来,它们具有相似的语言结构。
VBA与VB的区别如下:
1、VB是设计用于创建标准的应用程序,而VBA是使已有的应用程序自动化;
2、VB具有自己的开发环境,VBA必须寄生于已有的应用程序;
3、要运行VB开发的应用程序,用户不必安装VB,VB开发出的应用程序是可执行文件。VBA开发的程序必须依赖于它的父应用程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020-01
VB程序设计语言由于本身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的特点, 近年来, 一直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和喜爱,也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受到广泛重视。但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基础差,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好,学生缺乏学习VB的信心和兴趣。为此,本人在VB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阐述本人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及其实施策略。
1 VB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VB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它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使用窗体和控件设计应用程序界面,采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 而传统的编程方式是一种面向过程,按程序事先设计的流程运行。用VB编写的带图形用户界面的应用程序中,用户的动作(即事件)掌握着程序的运行流向,每个事件都能驱动一段程序的运行,而每段程序又是结构化的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如下:
1.1 理论多、概念多、涉及内容广。
VB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它支持多种数据库系统的访问,支持动态数据交换(JJP),以及强大的网络功能等。区别于结构化的程序设计,VB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内容涉及:顺序、选择、循环基本结构、数组、过程、常用算法及文件的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
1.2 实践性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使学生在程序设计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两个方面都得到锻炼,具有用VB开发一些Windows环境下应用程序的能力。
1.3 相对难教。
一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一般基础相对较差、理解力不够强;另外一方面,学生没有编程基础,学生之前所学的是结构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没有接触过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由于编程思想的不同,很多学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编程思想、方法上的转变。
正是基于VB程序设计语言的如上特点,教学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概念定义的讲解,强调理论体系的完善,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讲授。而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对于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的理解,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案例教学的优点
2.1 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概念通过一个个案例进行展示,把学生感觉枯燥的知识点植入案例之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好知识点的内涵。尤其在对于程序语言的函数、变量部分的讲解更加需要合理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
2.2 培养学生自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包括了诸多的知识点,往往一个案例的解决需要多个知识点的辅助,所以,案例教学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同一个案例,可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经常长时间的自我思维的探索,学生便会慢慢养成自我思维的习惯,在对待学习时,变得乐于思考,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
3 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选取。案例的选取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实践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案例选取的总体原则和实践关键点。
3.1 案例选取应该遵循的总体原则。
案例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1)案例的选取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工作需求,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2)案例的引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学习技能, 不能为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3)案例的选取,既要有新知识的内容,又要有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便于教师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知识。(4)案例的选取要有一定的延展性,便于学生今后的探索、创新。按照上述原则,本人在VB教学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的探索实践。
3.2 案例的选取应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案例教学在选取案例时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案例,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4.1 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知识讲解为出发点,因此,正确的选择案例是关键。教师在案例的选择时,应该先注重知识点的巩固,进而选择知识点的拓展。选择的案例不应过于简单或复杂,应该要设置一定的难度梯度,这样不仅可以做到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 案例中问题的设置。教师在选择好了一个案例时,问题的设置又是体现其案例教学价值的关键。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设计好的案例把知识点引入其中,当一个知识点被引入时,教师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以配合案例的情境。与情境相结合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接下来的问题做一定的调整,以适应课堂的实际情况。
4.3 案例的分析讨论。在上述基本的问题被解决后,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做进一步的加深分析,诸如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案例自行设计相关的程序,然后上机课时根据自己的程序自行操作实施,而且学生还可以对于案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可以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4 案例总结。本人认为这样流程是一定要有的,是案例教学效果落实到实处的关键。总结案例时,可把案例中的程序指令、文档类型等再进行系统地罗列总结,又可以把一个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为同学们巩固一遍,经过反复的巩固学习,更加利于学生的进步。经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对VB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而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对VB教学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同时相信随着案例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其也会越来越成为VB程序课程的主流教学法。
5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VB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一种有益探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 应用的日益广泛,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也将更加突出, 更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纪兆华,等.VB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J].吉林:吉林大学学报,2005(8):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