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索溪峪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可谓是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身边,但索溪峪的风也只能用“野”来形容。
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到这的游客也都是“野”的,而这的风依旧是“野”的。
索溪峪的风不同于平常的风,那的风有一股野性的“柔”。当风轻轻的拂过你的身体时,顷刻间全身上下的感觉不是海边风的那种凉爽,也不是春风的那种暖意,而是一种说不出由来的“柔”,那风像丝纱,在你的周围不停的缠绕,那风像母亲的手,爱怜的抚摸着你的各个部位,让你有一种舍不得离开它的感觉。这的风把野性的“柔”体现的淋漓尽致。
你可能会问,既然风是这样的“柔”,但为什么又说它是野性的呢?野性在这里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野性才能衬托出索溪峪风的“柔”。你可别误以为这儿风的“柔”就像平常走在路上迎面吹来轻轻的,柔柔的那种风的感觉是一样的,索溪峪风的那种“柔”,是纯天然的,也就是野性的那种,这的风是大自然专门赐予索溪峪的,只有来到索溪峪,才能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拥有这种野性“柔”的风,才能真正体会到索溪峪风的“柔”和风的“野”。
在山中慢慢的散步,和朋友嬉戏,再加上只有索溪峪才有的那种野性“柔”的风,我不禁产生了想让时间停止的这种念头,我不禁更加珍惜起在这待的每一分每一秒……
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阳,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就让我们踏上书写与“自然”有关的作文之旅吧!
一、走入自然,细致观察,找到景物的特征
写作前要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
观察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林海》一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而《山雨》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的音韵美。
我们如果写“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该怎么写呢?
如,观察一棵树:
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闻闻花儿、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一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二、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草虫的村落》的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的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而《山中访友》更是想象丰富、新奇,富有浪漫色彩。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想象是写景时必用手法,就是写真实的记叙文,也要通过想象高于生活,“太真实不是文章”。
如写“走进音响世界”: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可以先去听各种声音,如,自行车铃声――“哎哟哎哟”的叫声――敲门声――倒茶声――谈话声――再会声……
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前后联系起来,发挥想象,来说一说。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如《索溪峪的“野”》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总提一个“野”字,第2至5自然段分别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由静到动,由物到人,很有条理。第6自然段以“野”收束全文,点出自己对“野”的美好感受。而《山雨》则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
我们如写“暑假中的一次游历”,就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移步换景”,属于动点描写的一种,就是不断地变化观察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统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而课文《草虫的村落》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这样描写体现出了作者热爱田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语言的美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文笔生动活泼,富有文采;有文采往往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如:《索溪峪的“野”》在写山的“野”时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索溪峪的山的独特的美。在写水的“野”时,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山和流动的水写得很有人的特点,把风景写活了。《山中访友》的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流露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请看我三位学生的杰作:
到了林中,百鸟的喧鸣,仿佛奏起了一曲永不休止的乐章,连那微微颤动的树叶都好像在歌唱着。你听,高音的、中音的、粗嗓子的、细嗓子的,简直是各种流派、各种声调的歌唱家,正在这里举行歌咏大赛。
――裘恺
乐曲开始了,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很快便把我带入如诗如画的境地。只见夕阳映照着万顷碧波,湖面上点点白帆悠然往来。渔夫们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满舱的鱼是。他们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边悠然自得地哼着小曲,一边摇桨,把一船的丰收摇回家去了。此时,那悠悠的歌声,轻轻的桨声,与水声汇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妙景象。
――张杰
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潺潺地流淌着,舒缓安静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一个小男孩站在河边,望着他面前的那一片河水,心里想:它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才能融进大海呢?
难忘的班期考
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经历了许许多多次的考试,从来没有遇到什么拦路虎。这星期四的半期考的语文,却真正让我感到了匪夷所思的难。
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学校了。我班的早读,一开始秩序总是不好,然而今天,却截然不同。同学们不用值日生的三令五申,拿出书本,一改往日的小和尚念经,也不在乎大声小声,每个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了读书中。看来,为了迎战半期考,同学们都是认真地做热身赛——苦读复习啊!
时间在同学们的琅琅书声中悄无声息地流逝。就要考试了,我心里不免有些压力,我学着基督教,在胸前画着“十”字,祈祷上帝保佑我。
监考老师来了,一脸的严肃,立刻给了我个下马威。虽然极力地使自己放松,我的心里还是“噗通噗通”直跳。老师在考试前就说过,这次的考试相当难。可不是吗?第一题,就遇到了拦路虎:四个看拼音写词,就有两个“陌生的面孔”。第一个“yushijujin”,我冥冥之中想到了“玉石俱焚”,可这与题目的拼音不同啊!我满脑子想着“玉石俱焚”,试着把“玉”改成了“雨”,把“焚”改成了“尽”,咋一看,朦朦胧胧地觉得这意思相近,也就手随脑想,写了下去,自以为挺满意的。第二个词,使我倍感困难:“shichangjingji”,是市场经济吗?可看看“chang”的音,是第二声啊,如果是“场”,不是有些文不对题?我满坏希望地看看门外,希望有老师来纠正错误,却是失望地回过头来。怎么办?看来只有就此搁笔“罢工”了。接下来的几题,倒还顺利。正要翻一面,可最后一题又使我停下了笔:“给对联各加两个字,组成相应的两个词:‘(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我冥思苦想,觉得是乎在哪看过,却不记得了。我不得不先放下这“座城堡”,继续做题。我过五关,斩六将,好容易才写到了第三面,突然,半路又杀出个高大威猛的程咬金——在小学学习的课文中,最向往的一处景物。写什么呢?草原?皂荚树?索溪峪?不行,这样下一小题就不好写了,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海上日出,也没多想,就写了下去,因为这样下一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语基差不多昨完了。我这才停下笔。看看同学们,个个眉头紧锁,想必也是遇到了困难,我不再多看,读起作文题目。写童话的呀,我列出了几组自认为别具一格的声音:嘟嘟的汽车声,咳咳的咳嗽声,轰轰的地震声……经过反复筛选,决定了写作的内容。我闭上眼睛,构思着,脑中突发奇想,笔下如油地写下了“父子和”的文章。就在还差一个自然段多的时候,我拿起表,看看时间,离10:30只差三分钟了,我奋笔疾书,写完时,是29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谁知,老师竟让说离考试结束还油20分钟,我诧异地看着自己的文章后半段,为了赶写,字是多么的潦草。可又能这样呢?木已成舟,我也只好不再多想,把作文放在一旁,检查起了试卷。
就在老师说收卷时,我才把一些较难的题目随便填上答案,说不定会瞎猫碰到死老鼠呢!我放下试卷,胆战心惊地走出教室。
一出教室门,大家就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考试题目:“第一题怎么做?”“简短的话是什么?”“丁丁说的话是古诗吗?”……教室外时而传出欢呼声,时而传出叹气声……总之,大家几乎是叫苦不迭,连连埋怨试卷“难”!
这次语文考试,让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缺漏还很多。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要勤学苦读补缺漏,争取下次好成绩!
(宁夏彭阳县第二小学 75650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的目标和要求。①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他们“会读书”。②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③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总结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 学习;能力;自主合作;交流展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能力的提高,智力额开发,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等)。已成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会学习、会合作、会求和、会做事、会做人、想创造、能创造的人才是我们新的目标和要求。《基层教育课程改造刚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优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作铺垫,达到教为了不教。这里所说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如识字的方法,阅读的方法,作文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变为“主动”。
1、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识字教学更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师生在凭借教材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如教师在教“妈”时让学生发现“妈”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是什么字?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妈妈是女的,读音和“马”基本相同,所以“妈”是由“女”和“马”组成的。那么用这样的方法你还记住了那些字?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出构字的规律,从而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也使学生的知识有所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还可以用编顺口溜、比较、联想等方法进行识字。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只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课时,先让学生找找课文从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先说“山野”,让学生找出索溪峪的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用符号标出,不懂的可画上问号,精彩的写上批注。学生找出其他的山都已“家化”了,而索溪峪的山自然、危险,可以使游人仰头而掉帽,从而看出他很“野”。然后让学生仿照这个方法自学其他部分,想想为什么说它“野”?这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获得了这个方法,并能终生受用。
还可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知文章的内容,如在学《穷人》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桑娜那种矛盾的心理,从而深刻地反映出桑娜家里太穷了,正是她那样的穷,却收留了西蒙两个可怜的孩子,这种“家穷”和“心富(富有同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桑娜夫妻俩,他们的形象如此高大。
也可让学生学会找文中的关键点、模糊点、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又如《穷人》一课,学生问:“为什么说小屋‘温暖而舒适’”?起先学生们只会就小屋的布置和环境来回答,但在学完课文后学生们就会从人的品质和感情方面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当然不能说每一节课都能教给同学许多阅读方法,而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有重点落实一两项,这样长期训练,他们阅读各类文章就会得心应手,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教师无定教法,贵在学生能得学法,学生达到“会读书”。这才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当然教师的示范点拔、学生的领悟自得和集体的展示交流都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解释为: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我要学”。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想方设法为每位学生提供时空机会和条件,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获得了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水到渠成了。
(1)抓好预习,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能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尝试性和创造性,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上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读书,查资料,独立思考,初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能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让学生学会提问才能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抓课题,抓重点句,抓文章的矛盾处,抓标点符号,抓稳重的反复处,转过渡句,抓修辞方法,抓特殊的结尾形式,抓文章插图使用等,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提问的质量,这样学生学会了提问,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积极主动而又有侧重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自能读书了。会在书上圈点勾画和批注,能读懂的自己读懂,想弄懂而书上没有的可以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查阅),自己实在不懂的写在纸条上有待课堂上讨论解决。扎实的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层。如我在教《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时,先让学生自己搜集“小萝卜头”的有关资料读一读,了解时代背景,这对学习课文时提出“小萝卜头”为什么要这样刻苦学习一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长期这样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习惯,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不待老师讲,便能主动去学;不待老师问,便能积极地去思考,不待老师检查,便主动汇报的习惯。
(2)重视汇报,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认真的预习,都想把自己的收获告诉老师和同学,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赞扬,渴望课堂上能解决自己的疑难,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热烈讨论,大胆展示,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汇报。因为“教”是为“学”而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汇报为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他们的收获和疑难就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汇报可以让老师明白那些问题要讨论,哪些问题要老师指导,该怎样指导,从而使教师的指导更适时,更到位,腾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能读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上课时我先问学生:你自己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再读读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使学生不要有“怕、等、靠”的思想,而是大胆地、积极地独立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使学生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2、勤积累,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性,没有积累就不会表达,不会表达就无法与人沟通。认识心理学指出3-12 岁是记忆最佳期,可见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对学生何等重要。学生会在大量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质的飞跃。
(1)注重语言积累。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有学生爱积累,善积累,才能做到勤积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平常教学中我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汇报,激发他们积累的兴趣,如介绍自己的家庭,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并说制作过程,介绍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游戏,开展“课前一分钟新闻展播。”介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的样子、味道。介绍自己的爱好等,正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说起来更是口若悬河,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喜欢上了语文这门学科,喜欢上了积累,也学会了积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背会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外,每学一课还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片断摘抄下来。如学了《种子》和《课间十分钟》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两篇课文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语言朴实,用词精当,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我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把自己体会到的,写得好的地方积累下来,使他们养成自主积累的意识。
(2)注重学生对信息的积累。积累信息这是吸纳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我在教学别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提倡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低中年级让学生写生活日记或体验,高年级坚持写读书笔记,写随笔(从电视、电影、书籍、资料中看到的;从广播、收录机、人们的交谈中听到的,由此想到的,随时记下来)。这样就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学到了如何在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正如吕淑湘所说:“语文跟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针对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中有效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的阅历、视野、方法及掌握的文献资料不同,合作学习就显现出了它独有的优势。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比较性;求解性;质疑性;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学生通过阅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 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文,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六年级的《凡卡》和《小抄写员》,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后,不难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但可以跨跃国界,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是通过写凡卡在鞋店痛苦、孤独的生活,反映旧俄时代,穷苦儿童不幸的遭遇以及沙皇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疾苦;面后者通过讲意大利少年叙利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管父亲的严厉责骂和冷淡,坚持偷偷地帮父亲工作的事,反映了叙利奥是个懂事、聪明、意志坚强的孩子;
又如《桂林山水》和《索溪峪的“野”》同是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祖国不同地方,不同风格的美,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打开思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先设计一个填空“因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如果(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填空提问。学生的问题当然都很有质量,如: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为什么说地球上的资源被破坏了,我们就别无去处?等等。而这些问题不正是文中所要讲的内容吗?通过认真阅读,学生不仅解决了这几个质量很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内容理解得已非常透彻了。
3 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地,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可以笑其肤浅、简单,从而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先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辨解,终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解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去了,没有老师的指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则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4 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近年来,在镇教办“魅力课堂”课题组的指引下,我校开展了“语文趣味教学”的校本教研。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探索以各种教学教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语文才教师可用哪些教学手段营造有趣味的语文课堂呢?
1.开头引趣法。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地讲,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讲授《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小小年纪,但眼界极高,请用三言两语,讲一讲你到过的景区。生甲:我去过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那里很险。生乙:我到过桂林,亲身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蕴含的意思。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在讲授《彩色的翅膀》时,课前我便介绍当今南海发生的一些国家制造混乱,想吞占我国领海的国内外时事。这些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2.幽默故事引趣法。语文教师要对于各方面知识广泛涉猎,才能满腹经伦。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改变一下一成不变的古板教法,讲一个小故事,也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有一次在上作文课时,有小部分同学句子不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很不通,但在我指出这个问题时,这些同学却不以为然,因此,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集镇没有公共厕所,人们便常常在街道的一个小巷子里大小便,两侧居民非常痛恨这种劣习,于是请一名文士写了一个条幅贴上,其条幅为“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结果无效。有一天抓住了一个正在小便的男士,便质问他,我们已经写出公告“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你为什么不听劝阻执意在此大小便呢?男士说,上面明明白白写着“行路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我正尿急呀!”讲完这个故事,学生兴趣上来了,我再因势利导,再教育学生重视使用标点,那效果会好得多。
3.用图像激趣法。图像最大的特点就是形象性、直观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图像为激发语文教学趣味的手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小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彩图、组合图以及漫画图等。(2)学生自己画图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进行一些情景交融的课文和诗词教学时,可用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了解文章意境的基础上,用画的形式形象地再现文章的意境,这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比如,学完《草原》这一课,在学生还沉浸在草原的美丽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中时,让学生拿起笔来画自己印象中的草原。(3)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像。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特点来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落到实处。
4.设疑激趣法。“设疑”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悬念问题,引起学生心里上产生疑惑、期待、好奇等不平衡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积极思维,最终达到解惑的一种激活教学的手段。教授课文时,巧妙地设疑能激起学生研究性地学习与探究。例如在讲授《詹天佑》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一问: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爱国的工程师?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分析以后,明白了“杰出”“爱国”是全文的关键词,全文都是围绕这两个词来讲的,学生对詹天佑充满了敬佩之情,并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二问:詹天佑想到了设计“人”字形线路,如果是你来担任总工程师,你还想到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想到多种方法,如架设立交桥、开凿隧道,把山推平。但最终还是觉得詹天佑的设计最合理,在当时客观条件下,这种设计真正体现了他高超的智慧。三问: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学生学完这一课后,不用老师引导,自己就能够概括出来。这样巧以设疑,不仅引导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既有思维的参与,更有情感的参与!可以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非常善于使用这一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趣,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主体参与得到落实,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本班现有学生28人,其中男15人,女13人。经过5年的努力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学生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有一定的认识,集体主义观念在逐步加强。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比如:王丽娜、邵佳乐等。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比如:王晓亮、陈林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陈毛旦想学好知识,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步不了;王凡学习很积极,可是今天会了明天又忘了;还有邵齐、王子敬等他们都是求上进的孩子,但是他们成绩不如人意。最令人头疼的是:邵玲、张昭作业经常不完成,张超伟经常迟到、拒交作业,上课习惯糟糕等等。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各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 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利用图书室、远程教育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四、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五、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六、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七、优等生的提高、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要求
2、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采取特殊手段,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能够更加精进。
3、优等生起带头、示范作用,在班级的日常管理、课堂中能够帮助学困生,以使大家能够共同进步。
4、努力寻找优等生各方面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强度,以求他们能够在各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针对本班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请优等生来帮助学困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多说几遍;并在课后对后进生的作业等问题进行及时的辅导和解答。
3、课堂时间里给予适当的机会,请后进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其他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场地。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2 9/6——9/10 3 草虫的村落 4 *索溪峪的“野” 口语交际习作 一;回顾拓展一 6
3 9/13——9/17 单元检测与讲评 5 詹天佑 6 怀念母亲 75 9/25——9/30 单元测试讲评;9 穷人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11唯一的听众 12* 用心灵去倾听 7
6 10/1----10/7 国庆节
7 10/8—10/15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单元测试 与讲评 13 只有一个地球 99 10/25—10/29 回顾拓展 单元检测与讲评;17 少年闰土 19* 一面 7
11 11/8—11/12 单元检测与讲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
12 11/15—11/19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诗海拾贝 714 11/29—12/3 口语交际习作(2-3)回顾拓展七;单元检测七;27* 蒙娜丽莎之约 716 12/13—12/17 口语交际习作八;单元检测八 718 12/27—12/31 选读课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