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物理新课程

物理新课程

时间:2022-03-22 11:3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理新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物理新课程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试卷 中考物理教学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物理试卷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考查,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淡化了素质和特长,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缺乏人文的关怀,以试卷为本,从而影响了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难怪人们以往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新课程的理念中,物理试卷从试卷结构和试卷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所以中考物理教学的措施和策略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

(1)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在家里的浴室中,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A:浴室地面应铺上带有凹凸花纹的地砖

B:人沐浴时穿的拖鞋底带有凹凸花纹

C:脚底下放一条毛巾

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点评:试题联系生活实际,将增大摩擦应用到家庭中浴室防滑措施之中,突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考虑物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试卷内容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体现物理学科本位的改变。

基于物理学科的课程价值,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可以把学到的物理知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价值观。

(3)新课程对于学习的内容留有相当大的余地,试题应该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挥。

(4)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学在关注学科的同时更注重关注人,重情感、重育人,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人文的关怀。

二、中考物理教学的措施和策略

(1)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首先,各位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顾及全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加,注重整体提高,不搞个人作战。其次,新课程教学法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在参与式学习中,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2)优化师生情感,重视情感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能行其道。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所以,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不应是妨碍教师对学生是否用情的理由。在批改作业时,在测验试卷上,写上一些亲切近人的语句:“有进步!”,“继续努力!”,“继续发扬!”,“老师相信你能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实验考查是中考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考总复习中要重视复习实验的内容,有的实验一定要再动手做一做,做到温故知新。在实验中,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一定能得以尽情发挥。

(4)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意学科渗透,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科技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理地将物理课程与生活、科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机整合。同时,经常提醒同学们时时留心身边的物理现象,关注社会与自然的应用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试卷的改革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工作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扎实搞好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贡献聪明才智和付出辛勤汗水,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资料: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篇

一、学生方面

1、本届高一新生是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从初中就开始了。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求知欲旺盛,信心十足。这是好的方面是我们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思维品质不是很高,比较冲动,偏激,好钻牛角尖,容易将老师讲的内容课本的结论当作绝对的真理,不懂得辨证思维。所以对高中物理中的理想模型的观念的建立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有些学生初中物理知识贫乏,没有系统性,物理思想更是欠缺。这对我们实施新课程会造成负面影响。

2、学习近两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是学生普遍反映是高中物理难学,有70%以上的同学觉得有些不适应,但是他们都表示有信心学好它。

二、教材方面

火车站中的列车时刻表求列车在某段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大小还是平均速率,两者是有区别的。还有P72实验与探究部分,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压力间的关系”中教材介绍的方法根本无法做到物块能匀速滑动,因为钩码的质量无法连续变化的,实际实验做不到。因此本人认为教材必须做必要的修订。

2、教材与配套的练习有些脱钩,教材讲授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有些概念,方法介绍得并不一定很到位,特别是物理方法介绍得不是很系统。可是配套的练习却很难,需要用的物体知识比较多,物理方法的运用也比较多,需要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要求也很高,综合性强,学生感觉难度很大。

三、教师方面

1、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学,加强理论学习,能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互相交流教学经验。

2、但是,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的深、广度把握不一定准确,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对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自由度把握感觉比较难。如果观念没有改变,难免又会回到,教师“满堂灌”的老路上。

四、对策

1、针对学生的特点,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辨证思维,相对真理的观念,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向学生说明学习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随着知识储备越多,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会越清楚,学习的理论就会逐渐得到修正,就会越接近于客观世界。科学无止境,告戒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要迷信老师。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科学还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在一定范围内还是真理,我们还得要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第3篇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多渠道性,对于历来认为是知识权威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只有转变极爱偶遇教学观念,适时转换身份角色,成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

2.课堂上的师生合作地位凸现

没有师生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3.新课程中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误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接纳和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进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该允许有差异性的发展,让其个性张扬。面对发展中的人,物理课堂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县城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

面对发展中的人,我们应该始终奉行这样的教学理念,即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误,也就无所谓真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因为出错,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再“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四化”新理念

1.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物理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物理课堂也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物理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物理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2.课堂教学的“自主化”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应该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血色很难过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主,以学生为“先”是十分重要的。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就不能简单的以“标准答案”为依据轻易下对与错、正确与否的结论,而应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他们的创造性。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实践中去并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课堂教学的“或动画”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科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课堂教学并且有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好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实验教学的内容。

从生活走向物理,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关,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现实生活世界并未现实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课堂。现实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情感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称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愉快过程。

4.课堂教学的“情感化”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室情感和学生情感。学生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热情地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自主性,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是情感教学的终极目标。无论是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还是学生自己暂时不能解答的,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情感交流、及时评价、适时鼓励,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物理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在快乐中学习。

5.建立物理情景,形成物理模型

第4篇

关键词: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物理教育既要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更应当培养科学的精神和品质。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多用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喜欢某一科目,相应的与该科目任课教师关系就较好,换句话说,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相应地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居高临下的道尊严中走出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学是个开放的系统,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教学要具有适应性。教学策划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循序渐进。

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取得成功,强化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兴趣。

活动要渗透探究性。探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知识修养和教学艺术水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增强对物理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3进行苦难教育,培养探索精神

纵观科学发展史和物理学发展史,不难看到,科学知识和方法总是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又特别是物理学。不管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牛顿还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爱因斯坦或是其他的著名物理学家,在创立他们的理论前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都是在付出了反复而艰辛的探索,甚至经历了数代人的努力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后才取得宝贵成果的。

在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发展史上众多刻苦钻研并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略科学家们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这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是很有好处的。

4建立一套科学的检查、评价体系

学生是一个异质群体,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态度同样也有差异。因此,要适当地检查或监督他们,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物理新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4.1要进行有效的检查

通常情况下,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检查方式:

(1)个别检查和小组检查。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以检查小组为主,反之以检查个人为主。(2)课堂内检查和课堂外检查。课堂内主要检查即时效果,课堂外检查持续效果。检查后又及时总结、反馈,这样才能督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兴奋度。

4.2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判断功能和激励功能,对物理新课程教学过程有很重要的意义,能促进师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物理课程的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学; 能力培养 新课程在我省实施三年来,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抓住课改的机遇和挑战。课改三年来,我从事着新课程物理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更多的是困惑,我不得不时常反思:课改,到底改什么?教师该做些什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才能更接近新课改的精神?通过三年的探索与总结,我个人对此有这样的看法:

1把互相尊重作为课堂教学的基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物理知识本身是很枯燥乏味的,因此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它需要有一定兴趣来支撑。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意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闪光点”,正确对待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和想法。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增加学生学习活动量,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具备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民主,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三年来,“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的教学。它促使我转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新了自身的角色意识,与学生也进行思维交锋。除设计教学流程外,更要想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适时应变,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观点,产生的错误结论,,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巧妙的引导他们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只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个体差异,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创设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新境界,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花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要求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自己能看的,应该让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能自己能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做;读、写、算、说……都是如此。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启发、诱导,重点应该放在方法指导上其余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这样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3充分激发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就能开发他们无穷的潜能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应让教师在课堂上处于垄断地位。“新课标”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我们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果能激发他们学物理的兴趣,就能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尽可能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掌握新知识的满足,体会探索科学的乐趣,钻研困难问题时感受到过关斩将的成功喜悦,学生将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是难事。教师的劳动也就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4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把自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基本教学方法。为此就要加强学习物理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在备课中,要把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仔细的研究学生阅读、自学有关教材可能产生的困难以及指导他们自学的方法。教师为了上好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要深入地分析它的内容、特点和编写意图。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教科书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物理教材中通常运用了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和图象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物理教材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学会看懂三种语言表达并会将这三种语言表达方式互译。物理教材总体说来是以概念和规律为中心内容包括概念和规律的引入;概念和规律的论证;概念和规律应用。阅读物理教材就要要求,第一,边看边想,概念和规律是怎样被引进的通过哪些实例、实验;第二,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导出过程,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思路(逻辑方法);最后,概念和规律有哪些应用以及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5做习题是让学生活学活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训练

要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界有各式各样的现象都是物理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去解决,不要让学生以为只有课本上的东西,习题上的东西才是物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比较好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求解,让学生在解题当中碰到困难,碰到曲折,去思考。为什么做不出来? 为什么做错?怎样解才正确?如果老师都包办了,那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智力呢?

6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物理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学力”,它的培养方法主要是:第一,科学、系统、合理的组织物理教学内容;第二,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重要条件;第三,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四,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出发,把某种教学方法和其他几种教学方法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贯彻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增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物理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第6篇

关键词:学业评价 试卷结构 试卷内容

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实施的无形指挥棒,是课程改革绩效的试金石。因此,学业评价的体系与具体内容直接对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效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业评价内容上,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的体系是多元化,现在仅是狭义地从学业成就测验中常用试题形式出发,探析试题内容应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新物理课程评价理念,并能将学习评价的理念与评价内容整合优化。综观这几年的物理中考试题,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可以窥视未来考试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结合分析与解读了新物理课程标准,那么在中考试卷设计时要考虑应考查什么样的能力目标,试题应如何命制,试卷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试卷结构

1.加入亲切、热情的话语,体现人文的关怀。如“亲爱的同学们,在这学期中你一定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增长许多新的本领,现在正是你们展现自我的时刻,有信心吗?带上你的自信与认真出发吧!”,“同学们,马上就快毕业了,你一定想在毕业考试中考出优异的成绩吧!请你试・试下面的试题。”

2.试卷题型改头换面,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如“填空题”改为“打开你的记忆之门”、“选择题”改为“沙滩拾贝”或“大浪淘沙”、“判断题”改为“公正的小法官”或“啄术鸟看病”、“计算题”改为“粗心大意回收站”或“生活中的物理”等等。这样,使学生感到考试既有趣、轻松.又新鲜,考试将成为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二、试卷内容

1.试题由学生自由选择,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考试应当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决不应让学牛接受反复的心理挫折的考验。在认真分析各年级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命制多套难易不同的试卷,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某种类型的试题作为考试题,即“一试多卷选择”。如果学生对一次考试成绩不尽满意,可以申请重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学生容易成功,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2试题应与生活内容联系密切,体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新课改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就是说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这样物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试题“小明学习了热学的相关知识后,知道水的比热是4.2x103J/(kg'C),他想估算一下自己每天烧水做饭需要的热量,于是小明仔细记录r他家每天烧水煮饭、炒菜的时间,并把它折算成烧水的时间,相当于每天将30kg、20'C的水烧开。①小明家每天烧水做饭需多少热量?②若普通煤的热值为3.Ox107J/kg.从理论上讲小明每天烧水需多少kg的煤?”此题贴近生活实际,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应用中巩固所学知识,学会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体现学有所用。

3.试题应关心科技的发展,体现时代性。试卷内容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纳入物理试卷,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试题“2003年10月16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当飞船减速着陆时,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动能____,重力势能____。”此题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关注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社会的发展。

4.试题应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体现学科本位的。新课改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应以物理课程为载体培养其科学素质,在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如寓言《龟兔赛跑》试题: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了大觉。他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慢,兔子的平均速度大,乌龟的平均速度小。此题反映和揭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走势,与语文知识相结合,主要考查速度的概念和平均速度的计算。

5.试题应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要去经历物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需全面观察、广泛联想,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才有利于他们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寅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如试题“一个电热水壶,结合你学的物理知识和对电热水壶的了解,针对其结构或使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从力学、热学、电学的角度分别提出一个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简答。示例,力学问题:烧水时,水壶里的水能不能装得太满?答案:不能,否则水受热膨胀会溢出,啡能引起漏电。”此题的问题具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解题欲望:问题具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也不唯一,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风解。试题具探究性、开放性,培养r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发展。

第7篇

伴随着课改的热潮,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构建高中物理和谐高效课堂,力图在新课程改革中研究和创建以“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引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的课堂教学形态,再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以下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要大力倡导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

“和谐课堂”指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成长和自主发展,让学生体验并获得个人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在教学内容上是授受关系;课堂教学中师生始终平等,充满欢乐,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受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权力平等和教育过程的平等。“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

和谐高效课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的和谐;包含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还包含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学生学习成绩与自身成长之间的和谐等等。和谐高效课堂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

二、要努力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物理课堂应该采用自主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互动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这是对传统物理教学的挑战。

在实施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教师总感觉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事实上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实验课等,由于知识特征的不同,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有些知识具有生成性,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自主与互动是必要的。有些知识具有既定性,通过讲授型授课方式更为合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真正做到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

三、要科学合理配置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学要素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教学要素分别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率相对应。因此,科学合理配置各具体教学要素,是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而教材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学生的学习创新。教材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定位在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精心打造和提供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应大力完善和谐高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第8篇

1.过去的教科书只是知识的载体,而物理课程标准已明确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入课程标准,新教科书全面落实了多方面的目标,将三点密切结合,例如:教科书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探究活动;既注重教科书的文字系统,又重视图像系统和作业、实践系统【如每章节后的实践活动】;注意教学材料的教育功能【如科学之旅中的名人名言】;通过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注意物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 本书中每个章节都有体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既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

2.新课程的物理教科书为科学探究创设条件和情景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了内容标准之中,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编排和呈现形式等多方面为实施科学探究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过去的理科教材多数局限于科学内容的叙述,而新教材更像一本经过节选的学术著作,改变过去 《板着面孔说话》的局面,而把科学探究作为主题编入其中。

在各章节科学探究素材的选择上、在展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物理知识,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有趣、简单、循序渐进、力求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点播和指导,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这里没有以说教式的口吻要学生干什么或不干什么,而是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的方法。

3.教科书注重图文并茂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理解学习的内容,视觉对青少年的刺激作用约占各种感官刺激的百分之七十,教科书有些内容很难用文字说清楚,而用图画、照片、表格来呈现,,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光的反射)一节中,有遥控器和自行车尾灯两个实例,采用图片显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容易接受。而有些内容用文字叙述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而用图片更加直观、易懂。例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再将匀速直线运动时,过去教学使用严格的概念叙述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觉得抽象、繁琐。而新教科书当中采用“两个运动物体的频闪照片”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直观上能感受到甲图始终快慢不变就是匀速,而乙图即为变速。我在上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直接观察“频闪照片”,不用讲解,学生自己就能定义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理探究的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等三个方面。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较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科学探究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4.1 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颜色》一节中,课前先放一段光盘,灯光闪烁,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提问:“关于光,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就会提出各种问题,例如“想知道它是什么颜色?传播有多快?是直线传播还是曲线传播?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样?”等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桌上已有的器材设计实验。

再如,讲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串联和并联》之前,先打出投影片,一个城市夜晚灯光闪烁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问:“看了这个投影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这时学生就会提问:“这些灯为什么会闪烁?这些灯是如何连接的?”等等,自然就过渡到本节课研究主题上。

4.2 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内容、实验的结果。死背硬记,就能得高分,而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一定要注重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切身的体验,才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再讲《平面镜成像》一节时,让学生亲手去做、亲自去探究、体验实验的过程,自己总结实验结论,结论不完整,不同组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补充,以求完善。

4.3 加强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物理学习要密切联系实际,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教材中的图片注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而老师在讲授每一节内容时,要注重渗透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再讲九年级物理《时间和长度测量》时,我进行了下面一些教学活动。

4.3.1 估测教室窗户上一块玻璃的长和宽。

4.3.2 测量课桌和椅子的高度,计算它们的高度差。你坐在椅子上舒服吗?能对课桌和椅子的高度调节提出什么建议吗?

4.3.3 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那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第9篇

一、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原则。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掌握学生个体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到有效地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真正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2.突出探究性原则。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

3.学以致用的实践性原则。以学为本,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好地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环节

为了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研究和探究未知的东西,并有所收获,教师就应事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将教学中的诸多环节与要素进行合理分解,再巧妙组合,为学生铺设出一条“梯度”合理,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研究问题的路径。

1.学习目标设计。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时首先进行两个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前者阐述教学内容在教学单元和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单元或学科的联系,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后者应考虑所有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通过分析找出学生的结合点,为学习目标的阐述和教学方法运用提供依据,具体方法教师不妨参考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有哪些·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程度怎样·哪些知识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3)教学设计是否做到三维并重·

2.学习环境设计。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新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阶段为出发点选择合理教学模式,围绕“三维目标”灵活组织教学,现行条件下适合教学的几种新型模式及组织策略如下:

3.学习过程设计。学习过程设计是指适合学习内容的一定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学习资源的整合,师生活动的具体安排的设计。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将最新颖的教学方法深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学习模式。

第10篇

一、从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定位上的显著变化就是“知识的传授和落实”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更注重认知过程和学生价值观的体现,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强调应该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即“三维”教学目标,使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和谐统一。有人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教材在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他们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将学习的重心向知识的探究转化。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学习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初中课程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体验,并具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而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质量,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直接提出,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其次,在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时,教师不要预先设定表格,让学生“照方抓药”。在收集信息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客观的思维品质,不要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探究假设相符的物理事实上,同样需要观察和收集那些与预期结果相矛盾的信息。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证据的观念,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最后,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科学解释的评估。学生之间的公开讨论、评议是提高评估能力的有效方法。关于科学探究的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关注能力的提高:一是交流内容的组织,包括课题的提出、探究计划、信息收集过程和数据整理、基本论点和对论点的解释、存在的问题和新发现等,应学会根据课题特点有所侧重;二是陈述的形式,包括文字、表格、图像、公式、插图等,学会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准备有条理的讲稿,并进行准确和富有逻辑的发言。

但是,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所发展的能力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在某些环节的探究行为中自主性较强,与这些环节相对应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另外一些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必要的引导或指导,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锻炼。因此,教师在设计、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对不同案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分析,以便了解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三、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进行教学。

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多姿多彩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物理必然是枯燥无味的。新课程物理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拆除阻隔学校和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藩篱,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材所能表述的内容毕竟有限,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例如:

1.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庭中新型电器;交通工具中某些新装置的物理原理;新型通信工具等。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可乐瓶、易拉罐、饮料吸管、胶带纸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做物理实验,善于从生活中获取教具资源。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可引入游乐场、车站、码头、超级市场等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以增加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

2.物理学与社会的联系可以分别从资源(能源)、人口、环境和生态、交通、居住等方面,结合本地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恰当地采用照片、图表、模型、幻灯、电影、录像、光盘等视听媒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通过自己收集信息所形成的有关见解。

3.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例如:进行小型水电站调查,学生从能量转化估算发电和配电设备、发电功率与当地用电需求的关系等物理知识;从水电站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等生物知识;从水电站周围的地质结构、水电站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等地理知识来综合思考研究主题。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调动积极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平时多给学生创造在课堂上参与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毫不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求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好的手段,学生能对物理感兴趣,主要是由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内容而引起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全方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进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节内容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光并不是很陌生,因此,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多费口舌,要把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各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评选出实验效果较好的小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同时形成了认真观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想象,人们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想象和猜想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也不告诉学生获得结论的方法,要让学生根据课题大胆想象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得出并验证结论,从而完成学习目标。比如,在学习声现象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我们周围有各种声音,有的声音我们喜欢,而有的声音干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你们想了解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学生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通过哪些方式传播出去?声音有哪些种类呢?如何避免或者减弱噪音?老师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物理学科中的重要结论,老师都可以只举例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进而自主发现和总结规律。

三、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尽量使解题方法变得新颖、独特、多变,促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型向多向型发展。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训斥,要多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独创能力。

四、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标下要求学生能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操作,这是对学生能力和培养和锻炼。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都是由老师来设计和完成的,这种反思虽然迅速、规范,但是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亲身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很多物理现象源于生活,通过物理实验推动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为做好实验打下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初次接触物理实验,还不是很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因此,老师要先为学生做好演示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指导。

其次,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观察物理实验现象,培养他们严谨科学态度,做到细致入微,得出的实验数据要真实有效。

最后,合理科学地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教师还要让学生交流和探究物理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合理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并鼓励和肯定他们,以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五、整合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但是没有一种教学方式是可以普遍适用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选取教学方式的时候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而定,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以新教学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相互渗透,共同提高,使学生所掌握的各科知识都能运用到物理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广大物理教师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教材的更新,关键是要更新教学理念,让自己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课堂教学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对学生培养要求要更新,对教师的要求也要更新,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当前,教学中仍未摆脱“注入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死记硬背,大量解题、压题,使学生学习失去主动性,学生没有机会思考应如何学习,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另外,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技术、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物理常常演变为解题训练,应用和实践似乎与物理不相关。所涉及的习题大多是模型化的,诸如“小球、轻杆、光滑水平面、木块在斜面上滑上滑下”等高度理想化的模型。学生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很少需要对研究对象和物理情境进行抽象和理想化的处理,或者只需进行简单的模型化。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丰富多彩的物理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物理符号和公式的堆积。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物理的效率,也不利于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目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他们能从课堂上获取到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育人”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而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情感教育都应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完成,将科学方法教给学生,就能对学生的学习品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物理的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学习或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为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事实、做出解释论证等所遵循的途径和手段,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工具、概括总结出实验规律,然后经过实践的检验,发展为物理理论,但是,科学方法与一般的科学,知识不同,它是高度抽象的,并不是直接由科学知识的内容来表达的,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进行质点概念教学时,应着重让学生学会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所谓理想物理模型,是指建立在可靠实验基础上,抓住事物在物理变化中的本质特征,在一定条件下忽略其他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形成的物理模型,质点就是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转动,集中了整个物体质量的几何点,突出了物体的位置和质量的主要特征,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把物体简化成质点,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就可以不考虑地球的大小、形状和自转,把地球看成质点,但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经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学会的不单是质点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运用物理模型建立概念的基本方法。这就为后面学习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点光源、光线等概念奠定了基础。在单摆学习中,除在确定单摆定义时用到理想抽象外,在证明单摆回复力时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近似,在验证单摆周期公式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在教学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另外,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方法教育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巨人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通常是极具兴趣的部分。”中学物理教材涉及到几十位物理学家,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秒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学史上的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无疑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下落时重物先着地,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加直觉”,伽利略认为研究问题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动手实验,不仅需要定性思考,而且还需要对实验结果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伽利略设计了斜面滚球实验,经过上百次实验研究,得出了物体沿光滑斜面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进而设想斜面倾角趋于时,推论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实验加数学”,其程序是: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数学和逻辑推出特殊结论——对假设作修正和推广——通过实验或理想实验对结论加以检验。伽利略对对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创建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学生获取知识以后,应该学会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因此,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还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物理学主要是在探索一些自然现象规律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和人类的生活、生产、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筛选信息、将实际现象进行分析、抽象、构建物理模型、转化为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情景问题的教学。

情景问题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扭转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合学习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实施情景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生活走入课堂,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尽可能选择身边的事例,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能过难或过易,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缺乏探索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还应注意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应与目前中学物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适应。像柯受良飞越黄河、蹦极跳、观日出、估算心脏功率、百货商场中的电动扶梯等,这些事例都可以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加以分析探讨。

二、应用科学方法,提高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科学方法比知识本身更富有创造价值,在前面的探讨中已经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那么学生在领会了这些科学方法后,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课堂上重点剖析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方法的情境问题,实现方法的迁移,给学生以示范和启发,使学生体会并领悟怎样应用方法,从而感受到科学方法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关键在于从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模型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经验材料、实验事实和背景知识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而抽象、等效、假设、类比等则是构建物理模型的基本方法。怎样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呢?这就需要对所给的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通过思维加工,采用恰当的方法,找到新问题与熟悉的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通道保持畅通无阻,就可以使新问题顺利地实现模型化,构建起符合情境的物理模型。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创新是能力的灵魂,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好的教师不是把课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创新教育相对薄弱,学生的创造欲望被压抑,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现行教材中涉及一些研究性课题,但目前教学中几乎不去问津,而这些问题却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精神。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在基础教育中完成对学生进行学法,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在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