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

时间:2023-05-29 17:4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标新立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遗迹繁富,灿烂辉煌,是巨大的人类文明。整个进程既靠深厚的文化蒙养,又是时空文化的佐证。既靠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需要画家纯净的心灵灌溉。古人讲温故而知新。温故不是使之僵化、保守,而是更加发扬光大。温故不是低级重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艺术的向前发展总是伴随着不断的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中国画画家的人格精神塑造,融入了太多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修养,需要琴、棋、书、诗、词、文的滋养。能寄情于画,并从中获得精神的快乐。

师德如山。古来画者,极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学以求知,识别品流很重要,画画要给自己找一个好老师。一个人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老师,且可以伴随一生,从师可以是某个人,某种书,某个自然。学画一定要静下心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急功近利,附庸风雅,把画画得粗浅、柔媚、空洞、腻俗,是误入歧途,得不偿失。潘天寿主张学艺学高不学低,如果入手不高,眼低了、歪了,很难纠正,再提高很困难。他在任浙江美院院长时,不让学生临自己的东西,强调临摹必须在任伯年以上,这是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大画家、大教育家,有大人格。

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本,强调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画,自然承担“成教化,助人伦”的责任。儒家看万物都复归到人格魅力,有了人格魅力,随着色彩的视觉满足与笔墨的意境深入,中国画的形式语汇是可以独立欣赏的。道家主张体悟宇宙之节律,强调万物之悠然往来。保持人格独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家通过“悟禅”以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儒家的注重入世,道家的主张出世,佛家的重视内悟,皆从人与自然角度强调兼容相生,有机合一,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物我和一、物我两忘,将自然之物注入人文精神。注重自然造境、意象、气格、神韵的领悟,强调表现形式的写意性与精神内涵的哲理性。画面的或充实、或丰富、或空灵、或壮阔,是审美需要的具体化,而这些具体需要又恰恰构成中国画画家的最基本的绘画要素。

画画并非只是用尽可能少的笔墨分割空白,并非只是简单的把空间物体在平面上反映出来。是一个民族的约定俗成的对客观物象的判定,是手、眼、心的调动,是仰观天象,俯察万物的一定时间与空间的创造。花鸟的情趣展现,山水的意境创造,人物的教化功用,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复思考,是已被关注了的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虚静是一种境界,是万物生命力之所在,致虚极,守静笃,参悟造化,腾生微茫幽远令人象外生远意的联想。以静虚之心,对物作美的观照,以求得心与物的主客合一的自由境界,与万物之灵悠然往来,是画家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心灵、智能、学识、功力、修养构建起来的精神家园。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讲究空白的妙用。空间物象,虚处不够实处找,实处不够虚处找。黑白的处理可使画面产生无穷的变化,是表现中国画生命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舞台。虚实相生才有气韵,有气韵才有宇宙生生不息的洪荒之感。虚实皆为心用,不设不施,依乎天理,顺其自然,能假于物外,状物是为了畅神。画家只有探求到了自然界本质的美,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生动气韵,陶冶并浸蕴了自己的灵性,寄托了画家精神之美的作品才具备永恒之美。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是表达内涵的必要手段,要不断培养自己真实感知自然万物的能动性,由感观进入思维,不但画所见,而且画所知所想,在穷观寂照中由审美的愉悦进入理性的思考。绘画的较高境界是经意之极,若不经意,至高、至美、至乐的境界在于主体世界的清澈空明,将形式的探索与生活的真实融入为一体,贯以中国传统美学成新的笔墨语汇,静故能深,柔故能合。

充实和空灵是艺术精神的两元,孟子曰:充实之谓美。求实,实则精力弥满,赋情独深,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求空,万物静观皆自得。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的基本条件,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圆崎岖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经纬昭回之度。含道应物,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将生活的真实做艺术真实的空灵提炼。

中国画的意匠浅淡经营,要求画家坚持自然美来丰富艺术美。董其昌云: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由此取之于物,张之于心,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真境界。能“尚形”者,能“尚意”,同时能“离形”者,能“得意”。王昌龄曰:诗格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后者张之于意,取之于心,至平、至淡、至无意,在搜尽奇峰,又脱尽尘俗中,独存孤徊。

画中万象是画家借助笔墨表达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是浓缩了丰富了的精神的快乐。中国画的力度美、节奏美、动态美、气势美、意趣美和风格美,构成中国画生命刚与柔的矛盾统一体,构成中国书画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古人云:夫意者笔之意也,曰简古,曰奇幻,曰韶秀、曰苍老、曰淋漓、曰雄厚,曰清逸,曰味外之味也。

第2篇

【技法点拨】

作文时,有些同学常会感到头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出现“卡壳”现象,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反向思维、逆向立意,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所谓“逆向立意”是指在写作上避开常规的思维模式,从相反或对立的逆向角度立意构思。一般可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巧换角度,一事多解。有些事物、事理,从一个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可能有另一种道理及教育意义。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譬如“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挑战,不断创造出新招。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式,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又如写“谈成功与失败”,以“失败是成功之母”立意,写不怕失败去不断追求探索,唱起失败的劲歌,义无反顾,奋然前行,去夺取成功的作文无可非议;而如果以“失败之后未必就是成功”立意,写失败之后假如一蹶不振,心灰意冷,不思进取,那么失败之后仍然是失败,成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这样就显得更有新意,更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

其二,暗加“不”字,反义思考。这里的“义”是指作文题的某些意思。有些作文题仅依字面上的意思作文难免平庸,而如果在关键字前暗加“不”字来立意却能大放异彩。譬如写“知足常乐”,就可从“不知足”三字立意,着重阐述只有不知足才能学业进步,事业有成,理想追求才能坚持不懈的道理,这样文章当然会显得新颖深刻了。

其三,批驳错误,反意存真。这里的“意”是指作文的立意。由于有些旧传统、旧观念是从旧的思想意识来认识问题,决定人的行为规范的,当然难免不合时宜。时代变了,人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也应有新的标准,我们当然有理由向旧的传统、观念挑战。譬如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说“有志者事竟成”,我说“有志者事未必成”;人说“开卷有益”,我说“开卷未必有益”。这是从反向立意,把正的反过来说。当然,反的也可以正过来立意,譬如“对牛也可弹琴”、“异想可以天开”、“五十步可以笑百步”、“弄斧不妨到班门”等。

当然,逆向思维要有“度”,反弹琵琶决不能离“谱”,决不可为立意而曲解题意,刻意猎奇;或违背常理,信口雌黄,随意褒贬;或不顾是非,一味翻案。

第3篇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赏读提示】

这两首诗虽同题为《秋词》,但作者写作上的侧重点并不一样。第一首诗中自古以来每逢到秋天,人们多会感到悲凉寂寥,然而作者却不那么认为,诗人偏要说秋日要比春朝更美好。下联的“碧霄”,指的是湛蓝的天空。末尾两句写的是:你看那秋日晴空中,一只矫健凌厉的白鹤正排云直上,把“我”满腔的诗情都带到了澄碧的九霄之上。细究起来,这只鹤的形象虽然是孤单的,但同时又是顽强的。正是由于它的奋飞,冲破了整个秋天的肃杀氛围,使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这只冲天飞鹤不正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吗?再来看第二首,数笔勾勒,一幅简洁的秋景图赫然跃入眼帘:因为秋高气爽,所以山明水净,夜里又下了霜,几树红叶衬托出枯叶的苍黄。“明”、“净”是秋天的本色,但却不是凄冷的,尚有红、黄掺杂其中。色彩的点染恰到好处,如美人化妆,关键的几笔最见功力。下联中的“嗾”,原意是“使唤狗”,这里有“使”之意。后两句意为:你若不信,请试上高楼一望,真是清气透彻入骨,哪里像那浓艳的春光美色使人轻浮若狂!诗人采用对比的手法,借贬春色的轻浮衬出秋日的肃清,在一正一反中,诗歌的主旨——秋色怡情——被表现出来。

仔细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发现两首《秋词》主题相同,写法却各异,同时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重写“气”,借“鹤”写出,由秋气写到做人要有志气,这样面对寂寥的秋日才不会感到孤单,才会有奋斗精神,像那只鹤一样排云而上到九霄,表现出志在高远、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其二重写“色”,描写秋日有代表性的景物特色,明净凄清又不乏色彩,寂寞中又有热闹的成分,望着这清澈入骨的秋色,整个心都在这片秋色中沉淀了,升华了,剩下的只是满腹的肃然,满腹的深沉,这又怎么是那繁闹的春色可以相比的呢?

但不同中又有相同点,这两首诗诗人都是借助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既包含深刻的哲理意蕴,又不乏艺术魅力,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读来真是令人受益匪浅。

【引你思考】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虽然同题为《秋词》,但这两首诗也都描写了春天,诗人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描写“春”的作用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4篇

有些人的书法让人看不懂,以为这就是风格了,其实很可笑。

书法只能按部就班地研习,没有捷径。

――姜昆如是说

1.我与书法的渊源

我是表演相声,还品书法。我的父亲姜祖禹是一位书法家,在纪念堂、天安门城楼等地方都有他的作品。小时候,我就在他的指导下临帖,主要是临欧阳询。但我后来发现,没有尊“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就去学其他,就很难学好。1965年之后,我就作为知青下乡了,由此一直到2000年,我就比较少拿起毛笔了。

2000年,我再续书法情结。首先是工作上的需要。不少人索要签名,如果总是写得歪歪扭扭,那就不好看了。其次,练书法是一个提升修养的好途径。书法与古文、古诗词是分不开的,借此我也陶冶了兴趣,但根本上说,主要是老一辈艺术家对我的感染与促动。我和很多一流的书画家,比如刘海粟、林散之、启功、沈鹏等先生,都是忘年之交,他们的艺术造诣与为人品格深深感动了我,给了我莫大的精神动力。启功先生曾送给我一幅墨宝,上书“姜昆同志指正”,我看到这几个字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先生的谦卑品格,不服不行。

现在,我也经常和美术界的朋友交流砚边心得。比如韩美林先生、范曾先生、张海先生等。他们看到我的作品,对于某些艺术上的不足,会很诚恳地指出来,这让我很感动。

2.书法要“笔笔有出处”

每天早上六点,我会准时起床,写字写到七时半。

业内人士说我的书法风格是“敬正”,也就是崇尚传统。这种风格追求主要源于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反复教导“笔笔有出处”。就我们现代人来讲,书法只能按部就班地来研习,没有任何捷径。还有人讲突破,讲超越古人,怎么可能?古人的成就,今人是不可逾越的。这就像诗歌能超过唐诗吗,歌词能超过宋词吗?书法不能我行我素,我有时会警告那些写怪字的人,万不可妄想插翅登顶。

当下书法界,很多人自誉“自立一宗”,显示“独成一派”,怎么会有可能?这都是骗人的。有些人的书法让人看不懂,以为这就是风格了,其实很可笑。的书法奇崛,后人尊为“毛体”。但我觉得,的书法始终有怀素狂草的影子,有些笔画甚至如出一辙。

不管是哪种书体,不管是碑还是帖,我都是讲究出处的。我喜爱文征明的字,但很多人说他的字俗气。不过我觉得,文征明的书法宗“二王”,透露出文气,但这种文气是贴近生活的,能领悟到的,而非远在天边。我快退休了,书法艺术的黄金时间也快到了,但我仍然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学下去。

3.书法人人可学

明星搞书画创作,在当下与其说一种新潮流,倒不如说这是向传统的回归。在我们古代,艺术是不分家的,很多大艺术家都是琴棋书画皆擅,都讲究综合实力与全面的文化修养。你看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书法与绘画的造诣都相当高;今年初刚刚过世的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美术功底也很让人佩服。

第5篇

对抗行业颠覆者

随着数字化交易和在线商务的兴起,零售行业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由于零售企业随时随地都可能崛起,传统零售商日益感受到来自行业外部的竞争压力。同时,零售商还必须不断适应消费者在价值和互动观念方面的变化。零售商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行业内外的许多情况和事件都可能会掀起颠覆大潮。

首先,技术使零售真正成为全球性的业务,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与零售商有机联系起来。市场颠覆者利用技术创新打造全新的零售业务模式和收入流。其次,各行各业的客户体验期望持续融合。消费者发现,许多不同生活领域的购物和服务体验越来越好,因此对零售业也有同样的期待。再次,零售业态和领域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传统的零售商扩展自身的产品服务组合、产品类别和服务范围,试图保持竞争优势,吸引竞争对手的客户。最后,消费品企业均希望绕过零售商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侵占过去零售商的专属领地。

为迅速发现和应对新的威胁和机遇,零售商必须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弹性。它们必须思考如何调整业务模式、技术和创新方法,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自身竞争力。但是,零售企业成功秘诀的“保鲜期”很短,因此零售商必须积极发挥创造力,持续重塑自我,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期望,应对其他各种地缘政治、经济和技术因素。为帮助零售企业对抗各种颠覆力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发挥社交媒体潜力。社交媒体是成功零售商的一项重要武器,它为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想法、愿望和生活体验打开了大门。通过集成客户分析与行为数据挖掘功能,零售商可以利用社交媒体中丰富的非结构化数据,为每一位客户量身打造最理想的购物体验。另外,社交媒体还可以帮助零售商发现并有效规避市场颠覆因素,以及了解可能威胁自身市场地位的新竞争者。

不断试验,努力创新。开发和实施新型业务模式离不开创新和创意。但是只有极少数零售商能够有效地让客户参与进来,共同发现新趋势、新喜好和创新技术。我们建议广大零售商采用试验性的方法和“设计思想”原则实施业务转型。

这就需要培育创新文化,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某些零售商以创新实验室的形式开展以客户为中心的试验,结果表明,这有助于更迅速地将新解决方案投放市场。例如,John Lewis Partnership 启动了 JLAB 创业加速器计划,收获了丰硕的创新成果。

开展协作式零售。零售业 CEO 必须重新思考自身与客户、供应商乃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方式。新型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注重协作,运用彼此的系统、流程和数据解决问题,推动实现新的业务模式。在生态系统中,零售商可以分摊原本一家企业难以承受的成本和风险。事实证明,加入零售商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因为零售商、制造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及其他服务提供商可实时调整业务流程和数据,从而缩短产品和服务的上市时间,提供最理想的全渠道客户体验。

塑造客户期望

由于消费者体验到各行各业提供的创新型客户服务解决方案,因此他们对零售购物体验的期望值也在迅速提升。遗憾的是,最近的一项 IBM 消费者体验指数 (CEI) 调研表明,对于大多数零售商而言,打造真正整合的全渠道购物体验依然遥不可及。

从历史角度而言,零售成败主要取决于 4P:产品 (Product)、价格 (Price)、定位(Placement)和推广 (Promotion)。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一焦点正在悄然变化。展望未来,随着零售商努力满足客户的跨渠道期望,他们将围绕 4C 提高自身能力:

・一致性(Consistency):在所有渠道提供无缝购物体验;

・内容 (Content):帮助客户及店T方便地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

・简便性 (Convenience):支持客户采用自己选择的方式与商家开展互动;

・环境相关性 (Contextual):根据每个客户独特的期望和需求量身定制各种互动。

CEI调研分析了神秘的购物者对和 4C 有关的特定能力的体验评价,确定每个领域的百分比分数。零售商 4C 中每项的平均分数都低于 50%,其中“一致性”平均分数最高,“环境相关性”平均分数最低。

客户希望零售商能够支持数字化服务。这包括以全新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数据,帮助他们作出明智的购物决策,而不受渠道的限制。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零售商都必须大规模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客户体验。CEI 调研数据表明,客户对实体商店的服务标准比较失望(见图1)。传统实体零售商必须改进经营规则,否则势必会败给网络竞争对手。

零售商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主动塑造客户期望:融入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获取独特而深入的洞察,在客户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发现他们的需求。但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分析消费者的数据,而这又需要消费者对于零售品牌的信任。没有信任,零售商就无法确保客户忠诚度和支持度。

为有效塑造客户期望,我们建议零售商围绕以下理念制定业务战略:

了解客户期望。了解目标客户的共同愿望,以此作为战略决策和业务执行的指路明灯。利用认知计算能力加深对客户期望的理解,形成统一认识。开展战略投资,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预测客户需求。在体验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运用消费力的目的越来越多的是为了获得体验,而非单纯是为了拥有商品。可供客户选择的商品日趋定制化,3D 打印等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扩大了个性化商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丰富了拥有体验。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将购物本身作为一种活动体验。零售商必须为客户提供亮眼的绝招,走在客户期望的前面,使自身脱颖而出。目前有一种趋势日益流行:邀请消费者或俱乐部到店内集中参与运动健身或烹饪活动等。借此机会可以和其他消费者互动,丰富购物体验,使零售商成为客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超越基本的交易关系。消费者希望加强互动,参与网络和实体零售环境,这意味着商店环境和增强现实将起到关键作用。

以客户为中心。所有消费者忠实遵循的通用的线性购物旅程这一传统概念,已然跟不上时展的脚步。零售商的系统必须能够适应各种(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购物体验要求。通过先进的个性化功能和实时认知数据分析,零售商将不再仅仅关注于根据有限的世代及其他社会人口因素所划分的客户群,而是着力打造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客户体验。

全渠道零售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模式,最终将成为客户的唯一渠道。日益精明的消费者推动着购物方式的发展。零售商面临的挑战在于,必须关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购物习惯,及时发现因个人喜好和需求原因而发生的品牌忠诚度变化。

打造数字化整合企业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零售业唯一不变的一点就是会不断变化。尽管我们相信,未来的零售仍将作为单独的行业存在,但其状态将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目前,零售商可以借此良机思考一下新的业务模式。它们需要确定如何重新设计供销网络,以及如何创建能够不断扩展的敏捷基础架构。另外,它们还必须转变业务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 (KPI),摆脱基于交易/商店的模式,进一步朝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零售商应从“企业内部的数字企业”思维转变为“数字化无处不在”理念,使数字化涵盖产品、商品销售规划、市场营销、销售/商店、供应链、财务和 IT 战略等方方面面。它们必须建立数字化的员工队伍,配备移动技术装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可穿戴设备),以便能够轻松访问客户和产品数据。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认知能力,零售商还能够更深入地洞察特定客户的购物目标,使店员与客户的互动能够带来更高的价值。

为做好准备迎接将来,零售商必须立即开展明智的投资。平心而论,零售商并不情愿为没有经过检验的解决方案投资。2016 年 CEI 调研清楚地表明,零售业并非先驱行业,近70%的受访者均被归类为“快速追随者”。零售商需要的是经过检验的增值解决方案,能够实现理想的投资回报,而不是代价不菲、华而不实的点缀。零售商应根据相关性和回报确定解决方案的优先级。

最近的一份 IBM 消费者期望调研表明,购物体验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零售企业能力。与 CEI 调研数据对比,充分体现出零售商的表现与消费者期望之间的差距(见图 2)。

为弥合这一差距,零售商必须利用自己对目标客户需求的了解,优化投资,从而满足相关需求,比如促进实现无缝而又一致的全渠道购物体验。应当对相应的后端系统划分优先级,确保在所有接触环节实现无缝的最终用户体验。

在创建数字化整合企业的过程中,零售商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在商店未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改进营销和供应链运营。

重新发挥实体商店的作用。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实体商店概念,希望为客户带来非凡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开展简单的交易。随着弹出信息、移动商店以及其他灵活的形式成为零售平台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商店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认为,不同的实体商店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实体商店可以成为样品间、品牌营销工具、仓库或上述角色的任意组合。为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实体店内复制在线功能(比如监控实体环境中的客户行为),以便促进建立客户体验能力方面的标准。

必须部署成熟的增值技术,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为店员提供更出色的支持,并且改善运营状况。例如,嵌入货架的信标和数字标牌可用于跟踪购物者的移动设备,生成位置跟踪数据,帮助零售商深入洞察客户的逛店模式。借助这些信息,可以改进店内商品的摆放布局,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商店信标信息可以帮助商家了解实体环境中的客户行为,如果再和客户的在线购物习惯相联系,势必能够为实现新一代客户体验铺平道路。

店员将履行前台迎宾导购职能,提供与众不同的优势。零售商需要人才管理系统,帮助发现、吸引及留住适当的应聘者,以便提供客户所需的高水平服务。配备移动设备的店员可完成多种任务(例如运营工作、产品研究/比较和付款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客户服务时间。此外,许多零售商还在尝试采用机器人,希望提高客户体验的新奇性,或者完成较为基础的任务,使店员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开展客户互动。机器人可接受编程,以便协助客户和员工,执行常规检查,收集商店层面的数据或履行现场安保职能。

零售商应当在传统实体环境中优化最满意的在线购物特色和个性化功能。这包括部署互动式数字触控显示屏(用于玩游戏或者与社交媒体社区互动);创造性地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丰富实体商店体验;支持智能手机功能,使客户能够检查库存状态和履行选项。

重新思考认知世界的商品销售规划活动。消费者希望在风格、设计和价值方面不断获得零售商的指导,帮助他们定义独特的品位和愿望以及个人身份。另外,零售商必须设法提供与众不同的体验和产品推荐。未来零售商必须强化商品销售规划能力,从而提供杰出的品牌体验,提升客户忠诚度和支持度,智胜竞争对手。

商品销售规划一直是零售业的核心“艺术”。将来,精明的商家将从“设计者”转变为“编辑者”,收集、解释和挑选非结构化数据,尽早发现趋势,更深入地了解消费者购物行为变化的原因。另外,它们还会与客户合作,结合使用社交媒体工具和认知型销售规划能力,开发新产品以及高度本地化和定制化的商品门类。这样,零售商可以通过丰富的个性化方式大规模与个体消费者开展互动。

通过技术优化供应链。正如参加我们调研的消费者所指出的那样,供应链(库存监控和履行能力)对于全渠道体验的诸多要素而言至关重要。但是,许多零售商只是希望“翻新”一下全渠道购物出现以前所设计的供应链。库存控制力度不足会导致严重问题,比如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客户不满以及丧失销售商机等,因而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未来的供应链必须融合新技术和认知分析能力。物联网 (IoT)与高级分析技术相结合,必将在零售商供应链战略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IoT技术和分析解决方案有助于将供应链的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业务网络,使企业能够更为深入准确地了解库存的动态变化,并运用生成的新式数据进一步发展业务和提升效率。将实时库存数据输入强大的分析工具后,零售商不仅可以保持最理想的库存水平,还能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产品需求。此外,解决方案可以运用气候及其他数据预测当地的情况、事件和趋势,帮助零售商在最后关头调整库存水平,推出促销活动。

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再具有创新精神。

2.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矢志不渝地坚持,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行为。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第7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新知识日新月异,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如一的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O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对学习过程掌握与学习方法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第8篇

――国家不仅要鼓励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标新立异、发明创造,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应要求标新立异,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抒发同样的“感情”,编造同样的故事,避免教育的虚伪,培养学生会说“人话”的本领。(作家莫言)

呼唤教育的“绿色GDP”

――教育质量,除了让学生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分数,还要让学生拥有善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健全的人格、正常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健康的身体、创新的能力、沟通的本领、科学的思维。面向个性、面向个体,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应该成为的人。(《中国青年报》 原碧霞)

流行歌曲进语文课本会导致“语文教育娱乐化”?

――语文教材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及课文的作者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或者说对学生有一定影响力。社会上一些媚俗、娱乐化的倾向,引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担忧,但也不能将流行文化简单排斥在外,应做好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流行歌曲选入教材也应注意一个度,不是说越多越好,需控制在少数,不能挤占原来经典名家课文的量。(上海京剧院原院长孙重亮)

让高中教育发挥育人的独立价值

――高中教育不能是大学课程的“先锋教育”,也不能把高中课程压缩成仅仅为了升学的“压缩饼干”。高中教育不仅注重高中生的创新素养,还应具有育人的独立价值,侧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国家督学尹后庆)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体现,根本不尊重教学规律,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义务,那样,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怪的规矩,社会用不着去干涉,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要尊重教育规律,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

像美国小学课堂一样,让阅读成为课堂的主流教学活动

――美国小学低年级语文课(英语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阅读,没有材,学校和老师有权根据所在各州的课程标准,自行选择教材供学生阅读,并作为学习单词、语法、写作的部分教育资源。美国小学通过布置每天的阅读作业,引导学生的课后阅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侯晶晶)

我们需要录取中的等待制度

第9篇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应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中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作文中提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一个中学生能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效果往往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第10篇

一、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3、开辟班级剪报栏。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第11篇

关键词:善于观察 浓厚兴趣 勇于质疑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7-01

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乡村的中学生具有见识少、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面较窄,从课外获得知识的渠道几乎没有,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们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性、适应性向创新性、专业性、全能性过度。在这种需求下,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国际激烈竞争的跨世纪人才的乡村学生呢?这就把我们的乡村教育事业推向非常严峻的局面。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教材、教具、学生学习条件、教学活动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培养人才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出现了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如何在较低的起跑线上追赶上他们?在这里我就从生物学科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因为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

在众多的学习科目中,生物学内容比较分散、细腻、抽象,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往往是依大纲靠书本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这样的旧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点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创见思维的理论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注重思维训练便可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我认为这是乡村学生教育的关键点,具体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善于观察+浓厚兴趣

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如人们对于熟了的苹果会掉在地上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牛顿观察后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一位著名科学家也曾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作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其真正独创头脑。”有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观察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如我在上环节动物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玩蚯蚓专题”实验课,让学生们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让他们接触蚯蚓。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蚯蚓对于乡村学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我耐心等待着,过了十多分钟,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哪一端才是它的头?”其他同学听见都愣了一下,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它吃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它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还能活?”同学们议论纷纷地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了。对问题有了兴趣性也就争取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这些学生不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而对学习不够努力呢?

2 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学生具有标新立异的思维,就必须破除学生“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教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对老师说的和书本上讲的东西,不应认为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一点对于乡村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因为他们普遍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我平时上课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们提出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错,并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头,何况我们这是在学习。”若不然的话,要他们天天听、天天练、机械地服从,盲目地模仿,他们怎能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师,如果人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就好了,这样大人们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耕作了”这话刚说出口即刻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荒谬想法,还大声赞扬他能标新立异和勇于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渐渐的其他学生就会大胆的提出问题来了。有时还可以营造对立观点让学生们讨论,以达到大胆质疑的效果。如我在上运动这一课时,就设立了“运动与骨,骨与运动”的观点让学生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整节课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3 富于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就是独创性,即与众不同。流畅性是指在思维时,能够进行急骤的联想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即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思维在数学课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学科里却是新的尝试。为了训练学生们具有这种思维,在上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们必须拿不同的实验品来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比较和总结。如我在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课?时,就有学生拿着洋葱、大红花、菜花、菜叶等多种实验品来上课,我让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品进行多次比较和总结,最终发觉大红花做实验效果最好。

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与创造是分不开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超强的创造力。所以我在组织课堂内容的同时,经常教导乡村学生们要勇于大胆想象、设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乱想。教育他们想象要有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的科学家们不都是靠他们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发明东西的吗?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而培养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的人才,才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祖国人才。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教师能用的教具极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区”,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相信经过我们乡村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本身就应该充满情趣,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具备学习文化知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还应引导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 标新立异 自主探究 阅读手段 思维定势

小学生正处在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1、为学生创造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扫除心理障碍。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的鼓励,必然有助于消释师生间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形成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其次,创造一种全面、和谐、宽松发展的条件和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间自由地交流,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使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种自由探讨的气氛,变“不敢问”为“敢问”。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探索、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学生多思,产生迫切希望找到答案的欲望。

2. 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问题 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虽然你认为不能称其为问题,也应该加以赞扬。 “遇事要敢于问个为什么,错了也没关系,不要怕错,有错马上就改。可怕的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第一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爱动脑筋,即使我们认为是傻问题,也不要嘲笑他,因为傻问题中往往闪烁着孩子的智慧火花。爱迪生小时候不就曾坐在鸡窝里孵小鸡吗? 正是这种探索的精神和行为使他后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所以,欣赏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被重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大胆去实践。

3. 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头脑没有框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都会问,什么都敢问。在他们的头脑中,教师是“宝典”,什么都知道。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很难回答时,我们不能不懂装懂,应实事求是。如果你说:“你真爱思考,老师和你一起去查《百科全书》怎么样?”“老师和你一起弄明白了一个问题,真高兴!”学生一定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努力遨游。此时,教师不仅尊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使学习范围向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头脑中的问题会不断地涌现,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知识会不断扩增。

4、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为使学生思维具有这一特性,我常常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做出某种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教学中,经常有学生跟我唱“反调”,这是创造力的萌芽,我决不肆意扼杀,而是及时表扬他善动脑筋,发表了与众不同见解,鼓励他们以后解决问题时,也要不满足于一般,而是大胆地突破陈规、标新立异,别辟蹊径,探索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