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断章卞之琳

断章卞之琳

时间:2023-05-29 17:4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断章卞之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品语言凝练含蓄,体现了其诗作朦胧曲隐的艺术特点。 节选四句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梦,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多少诗评家围着这四行诗孜孜不倦地加以诠释,雄辩滔滔或者细语潺潺,都留存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资料库里,至今依旧意犹未尽。我一读这四行诗,就会想起丰子恺的漫画――只有丰子恺的漫画,简洁而隽永,明白而深邃,刻画出一种心态之美――才能形象地道出《断章》的真谛。《断章》也许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这不是李商隐的“深情绵邈”“包蕴密致”的再现,也不是姜白石“清空高远”审美理想的重复。他在、刘大白等人作诗如说话的主旨指导下,以白话演绎词曲的尝试之后,实现了现代汉语的古典内质,也实现了西方诗歌技巧的东方潜移。《断章》之所以是绝唱,正因为它最突出地体现了卞之琳诗风的特质。远看,一泓清水;近看,无底深潭,这同早期白话诗的肤浅不可同日而语了。它,像是唐宋小令的现代再现,浓郁地散发着东方的、现代的气息;又使人想起西方诗歌中是否有类似的巧思,抑或是诗人对西方诗歌的一种感悟的闪现和融入?《断章》是卞之琳诗作特质的最亮丽、最集中的体现,它本身是一种近乎唯美的情景交融的吟咏,一种纯净心境的凸现和吐露,也是卞之琳才华的象征。《尺八》《圆宝盒》《鱼化石》等名作,都是《断章》的某种推衍和演绎,但却不如《断章》这样清澈、洗练、明净,不如《断章》这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魅力,不如《断章》这样显示隽永的、无止境的审美内涵。在中国现代诗歌的星空上,《断章》是娇小而灿烂的一颗星!也许一个诗的时代,只会留给诗的历史这四行不朽的诗。回瞻诗史的时候,这四行诗永远这样清新、奇丽和朴实。我甚至有这样的设想:卞之琳为新诗和中国文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鸿篇巨制,而是精致而睿智的断章。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说说“他是古典的现代,又是东方的西方”这句话的含意。

答:

2.根据全文信息,概括卞之琳《断章》一诗的艺术特色。

答:

3.作者认为卞之琳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答:

4.从下列角度中任选其一,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鉴赏《永远的断章》的语言特点。

答:

(2)鉴赏《永远的断章》的表现手法。

答:

莫扎特的脚步

赵丽宏

莫扎特在这里出生!萨尔茨堡人轻轻的一句话,让每一个来访的人都肃然起敬。

这条街有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粮食街。莫扎特就出生在这条街上。狭窄的街道,两边是石头的古老建筑,紧挨着街面的是形形的小店铺,彩色的店招和广告旗幡看得人眼花。街上来来往往的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萨尔茨堡,不到这街上走走,不去拜谒一下莫扎特故居,那等于没有来过此地。

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有了这幢楼房,有了莫扎特,萨尔茨堡才成为全世界爱乐者心驰神往的圣地。

走进楼门,踏上并不宽敞的石头楼梯,曲曲拐拐到了三楼,这就是莫扎特当年的家。宽敞的客厅里,墙上挂着许多古老的油画,厅堂里摆着一架古老的钢琴,中间有一个玻璃立柜,里面有一把据说是莫扎特童年时拉过的小提琴。当年,一个清秀的男孩就站在屋子中间,尽情地挥舞琴弓,悠扬的琴声在屋子里回荡。他常常坐在钢琴前冥想,心中涌动着美妙的旋律,随手在琴键上弹奏,琴声回旋跌宕,使所有听见这琴声的人都惊讶不已,那年他才6岁。神童莫扎特的名声,当时传遍了奥地利,奥皇常常把他请到宫廷中演奏。

当年,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个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那扇窗户如果开着,经常会有人站在楼底下,聆听从窗户里传出的钢琴和小提琴奏出的美妙旋律。音乐神童创造的音乐,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回旋,让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在他的音乐中感动。而这个城市,也因为诞生了这个小神童而名扬天下。

客厅的长条木头地板凹凸不平,童年的莫扎特当年在这里留下了多少脚印!客厅四周的墙上,挂着不少当年的油画,画面上都是和这个家庭有关的人物――莫扎特的父亲、母亲以及他的很多亲戚。他们都以沉静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客厅,仿佛仍在默默地回忆着莫扎特留在这里的音容笑貌。

在这间客厅里,最让我神思飞扬的,是玻璃柜中陈列着的一页五线谱,这是莫扎特谱曲的手稿。发黄的曲谱上,那些活泼的“小蝌蚪”上下跳跃,可以想象莫扎特当年是怎样挥动着羽毛笔龙飞凤舞,通过这些黑色的“小蝌蚪”记录下心中流淌的音乐。我默读那谱上的旋律,无比优美,那是典型的莫扎特风格。人们说莫扎特是上帝派到人间来传送美妙音乐的人,他能用最优美的旋律表达世上所有的情绪,即便是忧伤、惶惑、迷惘和痛苦,在他的音乐中也一样美妙动人。

我曾经无数次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无数次在他创造的旋律中沉醉。他的音乐是天籁之声,能使心灵自由地飞翔。我不知道现代的科技手段能否将这样的手稿永远保存,但对于莫扎特来说,这并不重要了。因为,他当年创造的音乐已经传遍人间,而且将永远流传下去。

沿着那些古老的石头楼梯下来,又回到楼房门前那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上,人群涌动,乐声飞扬。两个年轻的蒙古人,坐在地上拉马头琴,拉的是一首现代东方的曲子,飘忽、凄凉、如歌如泣,和莫扎特的旋律没有关系,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契合。很多人围着那两个蒙古人,静静地听他们拉琴。这些听众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肤色,到萨尔茨堡,大多是为了莫扎特而来,在莫扎特故居的门前,却听到了东方的马头琴声。一曲拉完,那两个蒙古人在人们礼貌的掌声中相互点头一笑,展开琴弓,突然拉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一段旋律,惊喜的听众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掌声和琴声交融在一起……

(选自《赵丽宏文集:异乡的天籁》,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文章首段的作用。

答:

2.联系全文回答,文章为何以“莫扎特的脚步”为题?

答:

3.文章写两个蒙古人在广场演奏马头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

4.请结合文本探究“粮食街9号,一幢黄色的楼房,式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幢楼房无疑是萨尔茨堡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的深层意蕴。

答:

数学有诗意

陈 竹 周 凯

走在复旦校园,过去的半年内,很多学生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到道路两旁悬挂起一排排纸鹤。而这一次离去的,是数学家谷超豪。

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可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处处闪动着调皮的生活色彩。“”下放时,他在广播里听到龙卷风要经过,还有心思看看窗外飘飞的雨点,算曲率,说播报有误;在香港便利店买完冰镇矿泉水,他突然打破沉默对身旁的学生说:“你知道怎么用数学来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的融化过程吗?”

在他看来,生活处处有数学,“人谓数无味,我道味无穷”。在医院时,他根据抽血检验报告,预测自己的出院时间;根据风向和台风的几何特性,他常和天气预报比赛谁预测台风更准确。这位没有戴瓶底厚的近视眼镜、走路思考问题也不会撞到电线杆的数学家,用他86年的一生告诉人们: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诗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的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表现深刻的感情和志向,数学也是这样,1除以3,可以一直除下去,永远除不完,结果用一个无限循环的小数表示出来,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他说。

他总结出数学与古典诗词相通的“理论根据”:诗歌的对仗与数学的对称性是相似的,许多文学作品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萌芽。“任何科学都需要语言的表达,文学修养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必不可少。有些文学作品很讲逻辑,我在中学就学会了用数学的反证法,或许与我读《三国演义》有关吧。”最后,他干脆把艰涩的微分几何定理写进诗里:“曲面全凸形难变,空间双曲群可迁。”

洪家兴比喻说,谷先生就像一个开采金矿的带头人,带着大家探索、开路。种种创业之初困难的事都由谷先生做了,而在找到了一条通往金矿之路后,他就把金矿让给跟随他的年轻人去继续挖掘,自己则带着另一批年轻人去寻找另一个金矿。

在复旦任教的几十年岁月里,只要没有重要会议,谷超豪雷打不动地组织每周一次的讨论班,大家坐成一圈,交流心得。“我们最怕的就是谷先生开口提问。”谷超豪的“关门弟子”谢纳庆说,讨论班上,有时东西实在太难,谢纳庆想糊弄过去,谷老会很快打断他,将他企图蒙混过去的问题重新拎出来,要他详细解答,每次都让他下不了台。

到80多岁,谷老一直坚持亲自指导学生。晚年在病房打着点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得意地说:“想不到吧,我的两个‘关门弟子’,就是在这里完成论文答辩的。”

“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他不喜欢庄子“以有涯随无涯”的处世之道,总是“希望再多做一些事情”。60岁时,他写道,“谁云花甲是老人,孜孜学数犹童心”;70岁,他说“七十古稀今不稀”;到80岁,谷老依然笑称自己只是过了一个“小小的”生日:“如今我还要说,80古稀今不稀。很多比我还要年长的科学家,还在一线工作。”

可惜的是,他没能像自己许的生日愿望那样,“再干若干年”。不过,在太空中,始终运行着一颗星――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谷超豪星”。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6月27日,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分别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这位数学家的故事可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处处闪动着调皮的生活色彩。

答:

(2)这位没有戴瓶底厚的近视眼镜、走路思考问题也不会撞到电线杆的数学家,用他86年的一生告诉人们:数学也有诗情画意。

答:

2.第七、八自然段文字分别写出了谷超豪哪些性格特点?

答:

第3篇

暮春的一个星期天,几个朋友约我一起去一处风景区游玩。初三的生活太沉闷了,整天三点一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往日的豪情雄心、闲情逸致早就让位于语数外各科了。我们有漂亮的裙子,但是从不敢穿,怕飘飘的裙裾会成为老师嘴里“不专心学习”的罪证;我们有丝丝柔顺的长发,但从来没好好侍弄过,因为护理头发的时间还不如做几套试卷来得实惠。学习呵,学习,朝朝暮暮,周而复始。但当这一年的春天又将匆匆逝去时,我和我的朋友们再也坐不住了。

家乡的这处风景区是个天然地质公园,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即使不是节假日,游人也络绎不绝。这是我们已经去过很多次的地方了,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知道哪座峰在哪个方向,哪潭水在哪个位置,哪条路是最佳路径,哪条小道能曲径通幽。所以几乎没费什么工夫,我们就到达了山顶的平台。“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我的兴致刚来,立刻就有人狂笑:“矫情!矫情!”随即众人都大笑起来,闹成一团。山风吹起了我们镶着蕾丝花边的裙裾,秀发迎风翻飞,宛如仙子凌空。

“噢――”远处传来一群小孩子的声音,看样子他们正在往这边爬。他们像一群小老虎,“嗷嗷”叫着往山上冲,我们十分高兴,一边喊着:“谁先爬到这儿,姐姐就给谁喝橘子水。”一边手忙脚乱地把包里所有的橘子水掏出来。

小家伙们很快就爬了上来,他们当中有男孩也有女孩,全都一窝蜂朝我们拥过来。“我先上来的,给我喝橘子水!”“我先上来的,我比你先!”我和朋友们都乐坏了,仿佛影星被影迷包围着。无奈我们带的吃的太少了,没分到的小家伙我们只好费劲去安抚。

正闹得不可开交呢,落在后面的家长们赶过来了。一个家长见状机灵地说:“别争了,橘子水都在这儿呢。”小家伙们一下子安静下来。见孩子们情绪都稳定了,他又朝我们这边笑着说:“你们说这几位姐姐漂亮不漂亮?”“漂亮!”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童音齐声喊道。“那咱们就别喝橘子水了,跟几位漂亮姐姐合个影吧!”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又转移到我们身上。那位家长说:“姑娘们,别介意,刚才孩子们往这儿冲,都是因为我说了句‘你们看,上面有几个仙女,我们去和她们交个朋友好不好’。”我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笑容被定格下来,和孩子们的笑容一起变成了可保存的风景。

我在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我;他们装饰了我的视野,我装饰了别人的梦。

(指导老师:刘冬梅)

伊织点评:小作者的灵感大概来自卞之琳的《断章》,文章里有一点隐隐的哲学意味。一起踩着暮春的尾巴来爬山,共赏一样的风景,然而又互为风景。在孩子们眼中,“我们”是仙女;在“我们”眼里,孩子们是小天使,这就有了一种趣味。文章结尾化用卞之琳的《断章》以取代大段议论抒情,不但点明了主旨,也使文章因此变得隽永。

第4篇

深秋,天空捎来大雁的回音,云翔,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煦日和风,唯有波心的桥影仍旧在岁月的洪流里从未更变。

俯瞰世界变迁,春去秋来,“焜黄华叶衰”,年青的一切总随着时间的琢磨慢慢凋敝;灿烂繁华不过南柯一梦,虚无缥缈,然而却又能勾起我们无尽的思意。许久许久,脑海里的记忆慢慢地开始清晰,当它完整地浮现时,我又不忍心拾掇,害怕破坏本来的模样;就似这宁静的桥影,谁也不愿打破它的静寂,只让它的所有存留在原地。美好的一切,如若说是尘封倒不如说是保护。曾经的美景已经定格在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场面,那时的你和我,何必还要翻阅着诉说自己如今的难以割舍?回味真是个深刻的词,不经意间就会让孤寂闯进我们的心门,久久挥之不去。是故,不如不去刻意地拼凑昔日的迹象,更不用在现实里再次重温当时的温馨,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起点以相同的情感面对这记忆。淡然地,默默地将逝去的时光珍藏,把眼睛望向前方。

寂静的世界很美好,波澜不惊。桥上的光景全都倒影在水面上,不知水底的鱼儿有没有倾心这幅美卷,不知路旁的鸟儿有没有为它鸣唱,不知桥上有没有站着一个和我一样欣赏美景的人。社会虽是广博,却依旧像古人一样难以寻觅到志趣相投的人,更何况还是在宁静的氛围里达到心灵的共鸣。倏忽地,卞之琳的《断章》存于脑际: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或许,某一天你会在桥上,而我刚好在楼上,你让我的梦变得多彩;或许,某一天我在桥上,而你刚好在楼上,我让你的梦变得缤纷。无论是哪一种存在,我确定那一定很美。

第5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走着,不知不觉已孤寂到天涯……

路,是漫长的,每个人都走那一段艰苦的路,很累吗?当然,会有“花落人断肠”的悲哀。

行走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就在不远处。

幸福的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其实很远。

因为行走的人在不停的行走。

因为行走,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因为行走,诺贝尔曾炸死了自己的父兄,但他终于发明了炸药;因为行走,莘莘学子把握着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你站在桥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也许我们行走的过程,就是装饰人生的过程,更是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我们走的路越多,这幅画就越生动,价值就越高。

第6篇

见与不见,她都在你的心理。爱与不爱,你都会陪着她。对吗?这一个美丽的句子,美的让人忧伤,或许千古年来一直口口相传,或许亘古不变。或许她真的就在陌北,而你们却永远也跨不过爱情这条河流,尽管爱与恨只是一瞬间。而在这一瞬间你、我、他又该如何去选择?

一首诗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又诠释了一段爱情。爱情的围城折煞了多少人,多少人为它痴,为它狂。而又有多少人能摆脱这悲欢离合的黯然神伤,或许这就是千古年来留传的宿命吧。如果说烟花易冷,人事易分,那我们为何要苦苦追求,追求这让原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是奢侈的。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是那残落后香味,而谁又愿意去感受这夹杂着淡淡的忧伤的香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夜,可能是经常熬夜的缘故吧。也是在这美丽的夜中我时常思绪万千。站在阳台上,望着这静谧的夜,突然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喜欢把这首诗理解成为爱情诗。或许心中还保留着那份爱,那份执着。我也常常在想,会有一个人在我看风景也在想我吗?呵呵。夜幕中那闪烁的星光,似乎非要撕开这无情的黑幕,那是它的决心。但它的软弱无力,决定了它只是挣扎。闪烁的星光很美,是因为寄托了人们对它的思念。思念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还记得那个令人落泪的爱情漫画吗?黑夜中一对情侣望着那美丽的星光,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个浪漫的时刻,幸福的让人羡慕。突然女孩对男孩说:她喜欢天上的星星,希望男孩可以帮他完成愿望。看着那闪烁的星光,男孩终于想到了,人死后可以变成天上的星星。于是,于是,在后来的后来,在每个晴朗的夜晚,女孩都会注视星光。因为只有她知道,为了她的愿望,爱着她的男孩变成了天上的一颗星星。她是幸福的,有人为了她献出了生命;她也是孤独的,因为她在陌北。这是仅一个故事,而我们谁敢说它不会在现实中上演呢?这不会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结果吧。

有些爱一错过,一辈子;有些人一转身,一辈子。我们都要好好去珍惜身边的人,那些爱我们的和我们所爱的人。有时候失去了,才知道去珍惜。走在凄凉的夜色中,不知不觉中心中起了一点波澜,那是微飞吹过的痕迹,吹乱了我那柔软的心,不知道温柔的你能否将我的心意带给她。飘浮在黑夜中的云儿再也没有了云卷云舒的闲适。或许它也在诠释着我此刻的心情。如果爱就要深爱,这是没有理由的理由。除了你,未曾感到一丝丝情意。

夜色在轻轻的褪去它那柔弱的面纱,一丝丝倦意伴着泪水涌上了我的心头。不知道为什么用《她在陌北》,可能是陌生人的意思吧。明天过后,依旧是阳光明媚。

第7篇

在眼前这个烟雨苍溟里,我想象自己是一朵面朝东方的向日葵。无限接近你的光芒。

一朵一朵数尽顾城的浮云,借来时光的双脚,走过卞之琳的独木桥,诗意泛滥,抬手写下无数篇断章,却浑然不知是哪一位诗人装饰了我的窗户我的梦。乘一朵水仙,掠过那一方写意的天空,抵达山海关,触摸海子沉睡的那节铁轨,无视黑暗和黎明。听见有人在喃喃私语,反复询问,你所说的曙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此时的风声同我的脚步一样的徘徊,逐渐沉聚,呜咽着奔想那些徐志摩独有的浪漫而遥远的风景。恍然入梦间,已身在戴梦欧的雨巷,抬眼望见那个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油纸伞下的她,是否也在守侯一个人的归期?盼过昨宵,又盼今朝,韶华逝,朱颜改,依然执着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在排山倒海般扑来的夜色里,点燃闻一多的半截红烛,席慕蓉那支清远的笛,歌成梵乐,照亮了尘寰。世界迸裂,分割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新天地来。

在这里我只是水仙,但我却想做一株兰花;在这里,我只是向日葵,但我却想做一个太阳。转眼间,西风紧,黄花地,北雁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争名不逐利。浮沉随意,去留随风。浮,当宁静致远之闲适;沉,当不坠青云之壮志。去,则畅饮浊酒一杯;留,则倚天照海花无数。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乱了诗人的长发。犹记当年,月下,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岁月匆匆,携手泛扁舟,误入莲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船行影犹在,人已天水相望。风又起,吹的泪眼也朦胧,看不清是在守望,剪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犹记当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羡煞的秋风,回首欲寻风流事,只怨此情可待成追忆,惘然至今仍未觉,拂去尘埃又落尘埃,红颜弹指老,不过是刹那芳华。犹记当年,花好月圆时,风华正茂,金樽清酒相对饮,只羡月圆长有时,朝朝暮暮。诗人泪纵横,无奈佳人成故人,故人今成天人。

眼前这些情景,早已远遁。童话之所以让人神往,不过是因为那只是一段不知冷暖的文字,不会心痛,更不会流泪,那是人们理想的乌托邦,不可企及。

花开有序,运作着个人的时光。乘着鲤鱼,远走于天涯彼端,去追寻那遗失的美好,去做一朵花,为了更接近阳光,一直追逐,直到焚烧了自己。

水仙是一种隐喻,她可以指人“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第8篇

在眼前这个烟雨苍溟里,我想象自己是一朵面朝东方的向日葵。无限接近你的光芒。

一朵一朵数尽顾城的浮云,借来时光的双脚,走过卞之琳的独木桥,诗意泛滥,抬手写下无数篇断章,却浑然不知是哪一位诗人装饰了我的窗户我的梦。乘一朵水仙,掠过那一方写意的天空,抵达山海关,触摸海子沉睡的那节铁轨,无视黑暗和黎明。听见有人在喃喃私语,反复询问,你所说的曙光到底是什么意思?此时的风声同我的脚步一样的徘徊,逐渐沉聚,呜咽着奔想那些徐志摩独有的浪漫而遥远的风景。恍然入梦间,已身在戴梦欧的雨巷,抬眼望见那个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油纸伞下的她,是否也在守侯一个人的归期?盼过昨宵,又盼今朝,韶华逝,朱颜改,依然执着于“既然目标是地平线,那么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在排山倒海般扑来的夜色里,点燃闻一多的半截红烛,席慕蓉那支清远的笛,歌成梵乐,照亮了尘寰。世界迸裂,分割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新天地来。

在这里我只是水仙,但我却想做一株兰花;在这里,我只是向日葵,但我却想做一个太阳。转眼间,西风紧,黄花地,北雁南归,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求闻达于诸侯,不争名不逐利。浮沉随意,去留随风。浮,当宁静致远之闲适;沉,当不坠青云之壮志。去,则畅饮浊酒一杯;留,则倚天照海花无数。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吹乱了诗人的长发。犹记当年,月下,与谁画眉,猜破风流谜。岁月匆匆,携手泛扁舟,误入莲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船行影犹在,人已天水相望。风又起,吹的泪眼也朦胧,看不清是在守望,剪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犹记当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羡煞的秋风,回首欲寻风流事,只怨此情可待成追忆,惘然至今仍未觉,拂去尘埃又落尘埃,红颜弹指老,不过是刹那芳华。犹记当年,花好月圆时,风华正茂,金樽清酒相对饮,只羡月圆长有时,朝朝暮暮。诗人泪纵横,无奈佳人成故人,故人今成天人。

眼前这些情景,早已远遁。童话之所以让人神往,不过是因为那只是一段不知冷暖的文字,不会心痛,更不会流泪,那是人们理想的乌托邦,不可企及。

花开有序,运作着个人的时光。乘着鲤鱼,远走于天涯彼端,去追寻那遗失的美好,去做一朵花,为了更接近阳光,一直追逐,直到焚烧了自己。

水仙是一种隐喻,她可以指人“心灵和精神的追求”。

第9篇

前几日,无意间在一个笔记本的封皮上看到这样几句话:“我孤身一人去看一场花事,如果午后微雨,你恰好渡船而来,我们,在春柳拂面的桥头遇见。”看到这几句话,脑海中片刻间幻化出江南水乡的模样。我兀自将这简短的几句话,码成一首小诗,并把它题名为《爱上一座桥的相遇》。

也许我的心里亦是渴望见到这样一座桥的,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做起了那个关于江南的梦,也许是第一次听说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的时候吧,也许是第一次听《梦里水乡》这首歌的时候吧,抑或是第一次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时候吧!

岁月一如既往的踱步走着,儿时的单纯喜欢,渐渐蜕变成一种无限憧憬。总以为年少时的一时兴起,会随着时光缓缓黯淡,甚至遗忘,不曾想,时间愈久远,内心的喜爱执迷竟愈发疯长,越发深厚!

喜欢感受春日的阳光渐渐收拾起寒冬的残冷,喜欢看到桃花朵朵盛开,芬芳四溢;喜欢看二月的河柳遍布新绿,柔条苒苒;喜欢一个人,倚着青草,枕着花香,一个人坐在安静的长廊椅上,幻想着江南的杏花烟雨。

无数次,想象着自己走在宁静的风情古镇,走进白墙黛瓦的村落,走进古老的弄堂,走进雅致的亭台水榭,悠然踏过石桥,荡着小舟,抚着湖水,感受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旖旎风景,听着当地居民讲述断桥的佳话传奇。踩在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走进那悠长的雨巷,邂逅那个结着丁香愁怨的姑娘。

卞之琳在《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几句话读来,感觉总是美的,美的让人动心。想象着当我踏上那风情浪漫的古桥,望着水光潋滟的碧湖,陶醉于心中那期盼已久的风景,竟无意之中装饰了别人的梦,何其有幸!

水乡湖光的温柔,古镇弄堂的宁静,烟柳画桥的风景。美丽多情的江南水乡,我的梦,我知道,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带着对你的热恋走向你,我会在那里,用毕生的热情拥抱你。

第10篇

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常把卞看做是将西方现代主义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倡导者。汉乐逸(Lloyd Haft)第一次指出了卞的早期诗作明白无误和道佛哲学的接近。汉乐逸在他开拓性的研究中,将卞的水和陆地的意象加以比较:“水……不仅只是代表了个人的儿童时代所熟悉的事物,而且也代表了混沌不清的原始状态。以此形成对比的‘陆地’状态则暗示个人自我的风雨沧桑的际遇。〔1〕尽管他确实指出“表面稳定、牢靠的种种形式与观念的相对性与虚幻性”,他着重了精神的流放或异化的主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厌倦怀旧心情。汉乐逸明白显示了卞诗中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这种对比很有可能和道佛家思想有关系;然而他对卞的作品的阅读还不够全面,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水的象征意义所包含的内容肯定多于汉乐逸所认为的道佛家浑成一体不具化身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在我看来,他的这种解释,再加上他对怀旧情绪的强调,似乎是弗洛伊德式的,不是中国式的,特别是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即水在道家思想中独有的象征意义。确切的说,道家思想的不分化象征本来主要是“不分化的团块”(混沌)和“大块”而不是水。第二,卞诗中重复出现的水的意象以及他们与道佛家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卞的创作风格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在传统和现代派诗学之间的交接起重要作用的地方。即使赞同汉乐逸说异化的主题在现代派诗中占有优势,这种情况也需要作更全面的彻底研究。

卞诗中富于水的想象,它唤起了生命的河流,永恒的时间的河流,其中人的生命微不足道。卞典型地将人类经历同具有某种形态的水联系起来并且在诗的结尾又回到水。例如,《水成岩》(1934)开始时写说话的人想在岩石上刻几行字,这使他追忆往事,并以沉积在水里“层叠的悲哀”这一象喻来结束全诗。〔2〕在《无题三》(1937)中,卞把海水看成是能够洗尽人间的“烟火”。在《对照》(1934)中提出不可言传的经验之后,诗人归纳到,“懒躺在泉水里你睡了一觉。”在《芦叶船》(1933)中,诗人告别了童年,它随生命之河中的芦叶船漂走了。在《无题四》中,爱的体验完全在水的象喻中被表达出来:

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里,/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付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账。

诗中以水的意象为轴心;幽默和伤感的笔触同时存在。这里的幽默出于世俗的运载意象与严肃的、学究气的“交通史”话题的并列结构。另一方面,伤感潜伏在“镜花”和“水月”的比喻之下,这两个佛家的隐喻描绘出人们所追求的那些事情诸如爱情和成功的虚幻渺茫和变化无常。最后一行以一种清新的隐喻转向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总结诗人和小姐之间的交易。爱情不是别的,不过是一本给与取的账本,尽管给与取最后都要消失。

这样我们进而接触到卞的作品中水这个喻象的第二层涵义,即:人生的易逝与虚幻。像《无题四》一样,《寄流水》(1933),也评论了爱情的短暂,集中在一位年轻姑娘被抛弃的一张照片,那原是赠送给她的情人的。诗是这样结尾的,

多少未发现的命运呢?/有人会忧愁。有人会说:/还是这样好——寄流水。

生命中永恒的时间变化强调了世事不可避免的暂时性。这一概念也在卞的诗作中通过反复出现的梦的意象表示出来。例如,《古镇的梦》(1933)是这样开始的: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

这里的梦具有双重意思。夜里人们当真做梦(随着守夜人的梆子声);白天人们则梦想着他们的未来。算命所推测的将来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企盼,使人们保持梦想。(算命人知道“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预测了婚姻的前景。)然而算命人的盲目性突出了隐含的讽刺意味。在诗的结尾处,人生如梦,同时间流逝联系在一起:

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时间的并列(白天与黑夜)和空间的重叠(更夫加算命人)增强了非现实的气氛和人生如梦这一主题,在诗的结尾,梦本身也就被包容一切的流水的意象吸收了。

梦在《一个和尚》(1930)中也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在这里,和尚念经敲木鱼,过着一种朦朦胧胧,梦幻般的日子,庙宇同样被描绘成梦幻般空洞的东西,四周香烟缭绕,暗示了到那里去的人是祈求梦想得以实现的。在《古镇的梦》和《一个和尚》两诗中,诗人都暗示不仅普通人生活在未知的梦幻中,就连那些号称局外人也生活在梦境中。邦人做梦的算命者就“像在梦里走”。信教的和尚,应有所彻悟,也一样做着梦。(事实上,展现他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可看作当时中国对宗教的一个微妙的批判)。在《纪录》(1930)中,诗人从白日梦中醒来,却无非带来了更多的梦。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的一致性,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在佛家看来,真我或永恒的自我这一概念是一种幻觉,为此执著,则是人类所有苦难的根源。道家同样不强调自我的永恒和伏越性,这在庄子梦为蝴蝶的插曲中就有充满诗意的表达。〔3〕佛家鼓吹超脱一切世事,因为它们最终都是虚幻和无意义的;道家思想,鉴于人类诸象的局限性,则回避作价值判断。二者结合起来,对卞诗风格有极大的影响。〔4〕

卞诗明白显示出作者同主题之间的超然态度和美学距离,这反映了佛家思想对一切事物终归虚幻的理解。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种超然是靠并置多种观点而不是靠一个主宰一切的个人的观点。例如, 《几个人》(1932)展示了几个街上的人的画面,不断插入“当一个年轻人在荒街上沉思”这一句。诗中年轻人和其他人物之间的视觉及逻辑关系是故意含糊不清的。读者也许要问,那个年轻人在哪里?他怎么能在那样一条被作者形容有各种活动的荒街上?沉思的人有可能就是诗人自己,他故意把自己从画面上略去。

各种不同观点的并置在常被称道《断章》(1935)中也可见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通过采纳变化不同的观点,卞揭示了所有人生诸象的武断一时和野花一现。在心灵上卞明显地和庄子具有共鸣,这位道家一再阐明所有人间诸象的必然相对的本质。这里就引证一段:“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5〕情况到了这样的程度:月亮不过是一个装饰了风景的美丽意象,人不过是一个装饰了别人美梦的意象。“装饰”一词出现在另一首题为《妆台》(1937)的诗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装饰的意义在失却自己/,《断章》中“你”的本向像月亮一样的飘忽不定和随意,都是合肥市靠观察的角度而定。

在《旧无夜遐思》(1935)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感觉并列:“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同样,在《投》(1931)中,一个戏投石块的孩子自己可能就是别人手中的石块。

说不定有入/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

正如汉乐逸所说,这几行诗不仅表达了庄子相对论的观点,而且回应到了另外那一位主要道家的说法,老子批驳当代哲学(例如儒家思想)的人类中心论,就针锋相对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6〕道家认为人类不是宇宙的中心,在这个世界上出生的孩子就像投掷一块石头那样的偶然和随意。

卞诗表现佛道思想的基础结构都具有意象性和风格性。然而,意象和风格是不可分割的。水和梦的意象常意味着所有事物的稍纵即逝和时间的不断流逝。水也可以表明广收各种不同而常常是相反观点的一种心态的流动性和伸缩性;这是“道”家的主要象征,是老子宇宙观富于创造性但并不过分自负的原则。〔7〕除了水和梦,镜也是卞诗中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是庄子复运用的表示理想心境的意象,在某种意义上不受概念和感情框框限制的镜子反映了每一种置于它面前的事物但又什么都不包含。〔8〕从风格上讲,卞诗的主题特征中显出的道佛倾向,至少是因为复合利用了各种观点和运用了超然态度,既有感性因素,也有理性因素。

这样,卞诗中就分明有他的文学风格和他的哲学理论基础的相互关系。然而中国和西方的评论家,总是推崇卞是20世纪30年代将现代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先驱。卞本人,他所受的教育及其作品都证实了这种观点。卞于1929年进北京大学主修英文专业。1930年他开始对法国象征派发生兴趣,他自己从法文原文阅读这些作品,然后将其翻译成中文。同时,作为他的主修专业,他研究了从浪漫派到现代派的英美诗歌。(他的教授之一徐志摩看了卞的诗作以后径自代署真姓名将它们发表了)。他在大学读书的几年里,他和另外两位诗人——何其芳和李广田成了要好的朋友;何其芳特别广泛阅读了象征派诗以及传统的中国诗。1934年5月,卞译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发表了,两年之后,他出版了一卷法国的英美诗文译品集,叫做《西窗集》,1935年与1937年间,卞对叶芝(Yeats),里尔克(Rilke)和瓦雷里特别感兴趣。50年代初,他与威廉·燕卜蒸(William Empson)在北京大学同事,有很近的工作关系。

像那时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一样,卞熟悉道家、佛家哲学,不论他是否有意随他们的影响来创作。然而,从他的背景以及他自己的言论来判断,象征派诗和现代派诗对卞的影响却是无可置疑的。不难理解现代主义为什么对他具有吸引力。艾略特(Eliot)、庞德(Pound)和叶芝(Yeats)所阐述的现代主义非个人化的学说,认为诗人不应表现明显的个性而是应该回避这样做。〔9〕现代诗中不连贯的意象并列,人物戏剧化,冷嘲和含混是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通用手法。理论上,非个人化的概念同道佛家的传统具有共鸣,它们都肯定自我丧失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现代诗学的哲学鼻祖像柏格森(HenriBergson)和布拉德雷(F.H.Bradley)这样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在表面上带有同道佛家思想的相似性。柏格森的真实存在(dureereele)理论认为真实性是一种互相渗透的诸多瞬间内在固有的潜流,令人想起道家思想,他重直觉轻推理,近似道家的自发性和自然性的概念。情况相同,在布拉德雷“直接经验”的理论中,内在的“我”的外部世界成为一体,这和道家信奉的所有事物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概念极为接近。柏格森(Bergson)对休谟(T.E.Hulme)具有明显的影响,休谟是现代诗学系统的倡导者之一,布拉德雷发现他在诗学上所走的正是T.S.艾略特的道路。〔10〕

除了在技巧上——意象并列、人物戏剧化、反讽和含混——卞和现代派诗人有共同之处以外,两种特别的手法使他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达到一种非个人化的气氛。第一,卞将焦点同紧密和直接相关的事物拉开距离来降低“我”的重要性,例如“路”(1937)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过去,这样结尾:

天上星流为流星,/白船迹还诸蓝海。

在“归”(1 9 3 5)中,境界从人的主题——望远镜旁的天文学家——转到了‘伸向黄昏的道路像一段灰心”。与此相似,《白石上》(1932),在有关一段爱情悲剧的传奇之后,诗人转向现在,只是引读者的视线远去:“一边看远山渐渐的溶进黄昏去”。淡出的境界令人想起一幅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把人类主题的中心地位转移到一片浩渺的风景。同样的方法也转化为时间性的形式,时间,如前所述,在卞诗中常常由河流或海洋来代表。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把焦点从眼前的话题拉开一些距离,用这种手法,卞创造了他所期望的非个人化、不肯定的气氛。

卞在他的作品中将现实和想象糅和在一起,用这种手法也达到了非个人化的效果,如在《秋窗》(1933)中:

像一个中年人/回头看过去的足迹/一步一沙漠,/从乱梦中醒来,/听半天晚鸦。

看夕阳在灰墙上,/想一个初期肺病者/对暮色苍茫的古镜/梦想少年的红晕。

在诗中,窗成了一幅展现想象力的画面,产生出一系列的幻象,使读者距离现实越来越远,接着呈现出薄暮时分鸣叫的乌鸦。首先,拿沙漠中的脚印(在卞诗中常用来隐喻生命)来比喻一个中年人回顾他的过去;接着,当他看着夕阳映在灰墙上,他想到一个患肺病的人,注视着暮色苍茫的古镜,梦想起少年时代。快速连续的意象通过几乎是字面的直描同隐喻的混合,通过语气同境界的交融,模糊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灰墙上的黄昏像一个肺病人还是肺病人像灰墙上的黄昏?是古镜秋窗随黄昏起了薄雾,还是灰墙上带了一抹落日的红晕?是谁梦见了年轻的颜色,肺病人还是“他”(这个人称代名词却被省略了),第一行中那个中年人?最后,谁是诗中讲话的人?谁在诗篇开头说的“像”?那么,整首诗是秋天的隐喻吗?还是秋天是中年的一个隐喻?这些问题直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这种含糊和混淆既在字面上也在感觉上,都简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受。

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入梦》中,在这里诗人靠一系列的联想把读者带向远离现实的雾蒙蒙的梦境。……一系列意象随着梦本身的进展而平行发展,越陷越深,成为一股意识流,变得越来越脱节。全诗以反问作结尾,“你不会迷失吗/在梦中的烟水?”卞典型地将现实中的时空关系做了这样的重新安排,使他描绘的世界只是在诗中明白存在,而在诗外则没有多少意义。〔11〕现实只有在提升到想象时才具有意义和作用。卞作的风格暗示了这样一个美学的标准,即诗是一个被创造的世界,这个世界建立在现实验证的基础上,但最终将超越现实达到更深层的意境。诗人的这种创造力和创造过程的内含前提,突出呼应了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学原理,即主张将艺术提升到一种强调艺术自主性和客观性的近乎完美、超自然的状态。卞在《圆宝盒》(1935)一诗中逐渐转向这一哲学立场:

我幻想在哪儿(天河里?)/捞到了一只圆宝盒,/装的是几颗珍珠:/一颗晶莹的水银/掩有全世界的色相,/一颗金黄的灯火/笼罩有一场华宴,/一颗新鲜的雨点/含有你昨夜的叹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你看我的圆宝盒/跟了我的船顺流/而行了,虽然舱里人/永远在蓝天的怀里,/虽然你们的握手,/是桥——是桥!可是桥/也搭在我的圆宝盒里;/而我的圆宝盒在你们/或他们也许也就是/好挂在耳边的一颗/珍珠——宝石?——星?

诗人在“天河”里发现的圆宝盒使人回想起济慈(Keats)名言“一件美的事物是一种永久的喜悦”以及叶芝(Yeats)的拜占庭(Byzan—tium),在那里金色鸣鸟这个象征使艺术成为永远高于感觉世界的永恒不朽的东西。这只盒子里包含了所有高尚和低俗、过去和将来的人生体验。它永远在时间的河流里涌动,不受所有凡人所必须经历的时代变迁的影响。在人的不可弥补的时间损失和作为艺术家象征的圆宝盒之间有一个强烈的对比(“别上什么钟表店//听你的青春被蚕食,/别上什么古董铺/买你家祖父的旧摆设”)。

除去在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同西方的共鸣,卞停止了迈向不朽和神化艺术的象征主义的最后一步。第一,尽管圆宝盒包容了所有空间、时间并且永远像一颗珍珠、水银或星星那样闪烁,但它是植根于生命中的,而不是在生命之上或在一旁的。第二,天河之后的问号、宝石和星星暗示了一个对于世术的超自然性有保留的接受。第三,在诗的开始即阐明圆宝盒只不过是他想象中的产物,诗人的陈述似乎带有讽刺意味,这样,淡化了这首诗作为艺术不朽主张的严肃性。最后一点,“圆宝盒”在卞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的主题不可无条件适用于他的全部作品。

卞拒绝神化艺术,在当前谈论相互间微妙影响和平衡作用别能说明问题。诗人之所以在迈向象征主义的最后一步时犹豫不前,很可能是因为他的传统的中国背景,也就是他的道佛思想倾向。用绝对的,超自然的观点来看待艺术势必要走向道家的内在意义和相互依存这种概念的相反方向,变而否定绝对超脱是不可能的说教,确乎是观念的执著。内在性和相互依存也使我们稍难接受汉乐逸所强调的观点,即认为人类冷漠疏远的结果——怀旧是来自以海洋为象征的原始统一体。

卞之琳1930年至1937年之间的诗作阐明了对作者的综合影响之间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尽管文学影响常常是无意识多于有意识的,含混多于明晰,但它们的共存远不是偶然的,而是代表了一种不仅是和谐共处而且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加强的关系。因此,对本因和外因的影响的来源只是简单加以鉴别是很不够的;研究者必须搞清诗人是如何将这些影响糅合进他/她的作品。在卞这个例子中,他自称同西方现代主义的共鸣是同他不太鲜明的道、佛家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首先,道、佛家的一时性和超然性有可能将诗人引向现代派诗学,而现代主义非个人化的教条和现代主义的人物戏剧化意象并置的手法对他的道、佛信念又给予具体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尽管现代诗学对诗人逐渐灌输的是一种艺术自主的深奥东西,它必须根据自己的系统来做出判断,他的道、佛家倾向阻止了他最后向艺术神化和不朽论这个方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卞对创作过程本身给予高度评价;然而这种评价并不只能归因于西方的影响,从固有的观念来看,宇宙中的生产和创造原则:道,是道家思想完全赞同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卞的作品最能体现出一种通过对传统的同化而达到现代性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况。

(译自奚密(Michelle Yeh)英文专著《中国现代诗歌》〔纽黑文,1991〕)

〔1〕汉乐逸(Lloyd Haft)著《卞之琳:中国现代诗研究》,第41—42页。

〔2〕本文中所引用的卞诗均摘自卞之琳《雕虫纪历》,诗的写作日期参考了张曼仪著《卞之琳著译研究》。

〔3〕《庄子》第2章,说庄子梦为蝴蝶,醒来搞不清是庄子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子。

〔4〕卞在《雕虫纪历》自序中曾回忆早年曾对佛家观念“四大皆空”说感兴趣,参见张曼仪《卞之琳著译研究》第62页,其中说卞只在中学时代读过几章《庄子》,并未深入。如我在本节其他数处所论,这种影响很可能是不自觉的。

〔5〕庄子:《齐物论》。

〔6〕老子:《道德经》。

〔7〕老子:《老子》,第8,32,34,40,61,66章。

〔8〕庄子《天道篇》,说圣者心静,反映天与地,有似万物的镜子。

〔9〕关于非个人化诗学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含义,见茆德·爱尔曼(Maud Ellmann)《非个人化诗学:艾略特与庞德》。

第11篇

行走于世间,接纳或拒绝,简单或复杂,知足或知止……生命给了我们很多,却拿走了更多。

拒绝 接纳

每个人都应有接纳与宽容之心,但也要学会拒绝。

我拒绝麻木。虽然生活的磨砺让太多的热情化作烟云,但不能让感情磨出老茧。如果没有云让眼神放飞追逐,那么生还有什么乐趣呢?

我拒绝永远明媚的日子。因为那是虚幻的梦境。痛苦可以让我成长,让我坚强。生活中的阴雨与风雪使我能清醒的在中看清脚下的路。

我拒绝折下那朵盛开的小花,那是在毁灭美的生命。一枝脆弱的纤细花茎,经过多少挣扎与痛苦才能盛开出美丽,怎忍心为个人的私欲而去毁灭别人的幸福。我只求远远的望着,默默祈祷那自然的奇迹开遍人生的每个角落。

我拒绝用青春去赌明天。那弥足珍贵的季节,怎能经得起一掷千金,千金可以收回,但无论是一小时,一分钟……失去了便无处可寻了。青春属于自己,把握它,运用它,珍惜它,才能收获金秋的硕果。

简单 复杂

曾经有人告诉我,樱花最美的时候,不是它开的如火如荼的艳丽,而是它即将死去之时,每一朵花细碎的花瓣都凋零于空中纷纷扬扬。

樱花落的时候,最美。

曾经有人告诉我,一个人最快乐的时候,不是在他终于得到了成功,在别人的羡慕与祝福中笑容灿烂,而是在失败的痛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败而不言败的自信与努力的过程,最快乐。

曾经有人告诉我,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笑容不是有着天使面容的女子的倾城一笑,而是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终于为家人谋到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是,那种舒心的笑容。

感激生活的笑容,最具感染力。

曾经有人告诉我,世界上自认为最绝望的女孩在想自杀未遂的你,而是看着绝望的你痛心万分又无能为力的我们。

因为爱的力量而衍生的黑暗,最绝望。

所以生命是简单的,热爱和尊重生命,努力快乐,燃烧希望,温暖他人,掌握爱与被伤害的尺度,把生活看的简单点,就像一部电影,在静下来的时候,再在脑海里放给自己看。

知足 知止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以幸福。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生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恩,有两类。

一类像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最终却发现,她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的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汇总得到某种满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几乎所有的热搜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第12篇

【四月的诗歌】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是一曲对人间天上、无处不在的爱的一曲赞歌,它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上,还在于技法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层见叠出的比喻,意象轻灵而毫无雕饰之感,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造境之妙。

在我国古代,早有一位诗人吟唱过人间的四月天,就是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山寺”也许就是让诗人忘忧、淡泊的“人间”的仙境。“人间”沦落天涯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中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那一刻,也许美丽和宁静就向你走来。

【经典的诗歌】

中国古代的文学,以唐诗和宋词最为有名,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两宋时文坛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下面选一些经典的诗句供大家欣赏。

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也有那么一批人写的诗歌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其中以下几例最有代表性:

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许多经典诗句被当代文艺工作者化用或引用。

歌手朴树的音乐专辑《生如夏花》这个名字,就有印度诗人泰戈尔诗句的味道:“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的男主角吟着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向心上人求爱:“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紫薇念过的诗句,出自《乐府民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当下流行的诗歌】

在电影《非诚勿扰2》中,红了那么一首诗歌《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而这首至真至纯的诗歌也被网友们改编成各种版本。如考试版:你看,或者不看书,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开,或者不开卷,态度就在那里,不紧不慢;让我背道考题,或者,让考题住进我的心里,漠然,淡定,寂静,欢喜。

“90后”的诗歌《小段》:清风挽着琴音,跨过丘陵,跃步在青青草原。草醒了,羊毛有了醉意,河里的水扬起,激扬地应和。

一部源自日本动画《网球王子》而成的同人小说《殇夏之祭》,在网络上反响不错,里面有一首藏头诗:“萍是随风不解缘,水接天处舞蹁跹;相识却恨别离早,逢君一笑已千年!”将每句的开头一字连起来即为:萍水相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