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科技的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1、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2、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当前,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暖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酸雨蔓延
(五)森林锐减
(六)土地荒漠化
(七)大气污染
(八)水污染
(九)海洋污染
(十)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地球
20xx年1月12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东北407公里以外的山谷中伫立着一排风力发电机。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将其作为一种成熟的清洁能源进行商业化开发,被人们誉为“绿色电力”。
20xx年6月15日,在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附近海域,两名绿色和平组织成员手举写有“金枪鱼全都哪儿去了”的条幅潜入水下,以呼吁人们关注并保护日渐稀少的金枪鱼。
20xx年2月14日,在菲律宾的普林塞萨港,刚刚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人从他们种植在沙滩上的树苗旁走过。当天是情人节,一个由百对新人参加的环保集体婚礼在这里举行。新人们在沙滩上种植了红树。
20xx年3月31日晚,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熄灭主体灯光。当晚19时30分开始,悉尼市数万户商家和居民集体断电一小时,以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关注。
20xx年4月2日,为在墨西哥城推广使用自行车,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长马塞洛钒7蚶?麓?菲镒孕谐瞪习唷F?档钠毡槭褂檬堑贾挛率移?宕罅颗欧诺闹匾颉?
20xx年5月30日,志愿者打造的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它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当最终的灾难到来,还有谁能将人类拯救?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4、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地球变暖是造成冰川消融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有共同的义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发达国家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率先承诺减排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地球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5、我们能为能为世界环境日、能为我们人类生存居住的地球什么呢?
(1)绿色出行:每个月少开一天车,每周不坐电梯爬楼上下班一次, 爬楼带动白领创造绿色生活
(2) 拒绝白色污染:购物不用塑料袋
(3)无烟奥运:为环境、为自己、为家人、为下一代我们尽量少吸或者不吸烟
(4)绿色生活:拒绝豪华包装,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端午节”拒绝"贵族"粽子,“中秋节”拒绝“豪华”月饼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6、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72年成立,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根据1997年2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作用和任务的内罗毕宣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要任务是:
(1)利用现有最佳科技能力来分析全球环境状况并评价全球和区域环境趋势,提供政策咨询,并就各类环境威胁提供早期预警,促进和推动国际合作和行动;
(2)促进和制定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法,其中包括在现有的各项国际公约之间建立协调一致的联系;
(3)促进采用商定的行动以应付新出现的环境挑战;
(4)利用环境署的相对优势和科技专长,加强在联合国系统中有关环境领域活动的协调作为,并加强其作为全球环境基金执行机构的作用;
(5)促进人们提高环境意识,为参与执行国际环境议程的各阶层行动者之间进行有效合作提供便利,并在国家和国际科学界决策者之间担当有效的联络人;
(6)在环境体制建设的重要领域中为各国政府和其他有关机构提供政策和咨询服务。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7、世界环境日创意活动
(1)20xx年中国:为庆祝“六肺迨澜缁肪橙铡保?浴暗吞技跖牛?躺睢蔽?魈獾摹?010高校环保艺术节”在北京举行,以环保材料和生活回收物品为原材料的艺术作品,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
(2)20xx年非洲:从喀麦隆到莫桑比克,非洲各地将举行植树、清理沙滩、诗歌大赛等活动。
(3)20xx年悉尼“穿戴蓝色”活动:20xx年6月5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人们手持充气的地球模型参加名为“穿戴蓝色”的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当天是第38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4)20xx年印度沙雕艺术家帕特奈克于6月3日,为迎接世界环境日设计沙雕作品。该沙雕以一只皮鞋踩在北极熊身上为造型,寓意皮革工业会破坏环境。
(5)20xx年“诺亚方舟”:5月30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环境日,志愿者打造了新“诺亚方舟”伫立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它引起人们的深思:如果我们继续破坏地球,当最终的灾难到来,还有谁能将人类拯救?
世界环境日手抄报资料8、我们能为能为世界环境日、能为我们人类生存居住的地球什么呢?
(1)绿色出行:每个月少开一天车,每周不坐电梯爬楼上下班一次, 爬楼带动白领创造绿色生活
(2) 拒绝白色污染:购物不用塑料袋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精心选取活动主题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跃跃欲试”,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学校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地,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我班开展了“我是小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推荐出一名组长担任总编,其他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然后在总编的协调下,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自己写稿、编辑、排版、设计等,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办完,力求做到内容充实、图文并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进行办报合作实践。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创新潜能,办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手抄报。他们设计的手抄报整个版面中,还根据各自小报的特点,配上精美的图画,使手抄报展示出引人入胜的魅力。编辑手抄小报既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勇于动手的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更陶冶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立足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收看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谚语农言。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谚:“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习作中去内化吸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的习作也富有淳朴的“农”味。
3.体验生产劳动。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例如,在学习《叶》专题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到茶园采集茶叶标本,利用学校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叶形状和它的病害情况,再通过到图书室或上网等形式查阅、收集资料,对症下药,在茶农的帮助下到茶园实地预防病害,帮助茶农除草、施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关注社会生活,生成实践资源
1.建立劳动基地。为了更好地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十分重视校外劳动基地的建设。我班与淮河村蔬菜种植基地挂钩,建立了学农劳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劳动,开展了《关于淮河村大棚蔬菜种植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基本知识,学会了简单的蔬菜种植技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味到了劳动的辛苦与喜悦。
2.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校在淮河之畔,河面漂浮物较多,污染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原因,提出治理对策。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各自拟出调查提纲。其次,沿河进行观察、访问,并作好记录。再次,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最后,交流调查结果。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归纳总结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本次调查活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懂得让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交流思想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体系中,语文、数学、科学、环境、综合、班队等学科内容如何整合于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大框架之中,把校本课程、科技教育、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与“知家乡 爱家乡”等主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前不久,在我的参与指导下,成功开展了主题为“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这次以调查、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采集、积累了大量在语文课堂中得不到的知识与素材,更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丰富了学生的体验经历。
学生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汇报会上滔滔不绝、各抒己见的场面,让人记忆犹新。回顾活动的全过程,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充分表现为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将活动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通过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笔者深有感触,对“生活即语文,社会是课堂,实践出真知”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实践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服务于学生语文实践的需要
综合实践、调查、体验内容的选择如果以教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实施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先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以及实施该活动的社会环境、资源情况、可行程度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活动的关键。”
“我们与周围环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了将大题化小,引导学生讨论从哪些具体的方面展开调查,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梳理出实践、体验的主题,如“水母山一日调查”――收集资料、实地察看、写调查笔记及体会;“螃蟹养殖与长荡湖水质的关系”――采访螃蟹养殖专业户;“垃圾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废电池何去何从”“你参与‘白色污染’了吗?”――生活垃圾的产生与处理研讨会……因为实践内容生成于学生,活动本身是学生的需要,因此,学生的实践、体验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真正提高。
二、实践活动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建,深化语文学习的功能
由于语文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可变性、不可控性,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去进行实践活动,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让学生组建活动合作小组,发挥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这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
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做到了良性互动,他们相互交流想法、献计献策,相互鼓励和沟通,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居住地、个人的特长等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口才好、随机应变能力强的小组成员负责采访、宣传;电脑“高手”负责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吃苦耐劳的学生负责“后勤保障”;小组其他成员分别负责收集白色垃圾、废电池等……全体成员相互合作,为活动的顺利完成而各尽所能,形成了积极的良性互动,也为活动的总结阶段――“我是实践活动的小主人”主题征文、演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了活动的质量。
三、实践活动方式由学生自己挑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的个性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的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不加过多、过繁的限制,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方式,就能使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宽,活动的内容深刻、全面。
本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成员根据由自己选定的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小组体验活动的方式、角色由自己确定:“小记者”――进行采访、调查活动,与污染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小卫士”――收集有关环保数据、察看环境污染状况、设计、填写环境调查统计表、张贴环境宣传标语、做环保问卷调查,向专业人士请教如何化验、分析水的污染情况;“小画家”――拍摄活动照片,组织环保摄影、绘画展,出环保主题手抄报;“小策划”――邀请环保人士或教师作环境教育的讲座,组织环保知识竞赛……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小组成员主人翁意识及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注意做好活动资料的统计、分类、整理工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的综合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实践活动成果由大家共同分享,展现语文实践的成果
由于“我们与周围环境”实践活动过程的精彩、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对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尤其重视,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果:写了表扬稿、建议书,办了手抄报展览、书画摄影展,举行了“我是环保小卫士”征文比赛、“世界地球日”主题演讲比赛,开展了“变废为宝”――废旧一日捐爱心募捐活动……这些活动,无不展现着学生们活动后的喜悦与收获,展现着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校于XX年年7月就向学生宣传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我校有1134人,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但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帮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积极开展节能活动
暑假之前,我校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设计一份“我为节能能源献一策”的方案,并在家中进行节能,空调调到26度,水循环使用,请家长对孩子节约能源的行为进行评价。开学后,我们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收回来,进行评比。开展“节能小标兵”和“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每周对各班用电用水和分类垃圾情况进行评比。
我校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学校,开始了垃圾分类活动。我们制订了详细的活动计划,5月初进行垃圾分类有关知识的宣传,各班自备回收垃圾的纸箱,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定期进行垃圾回收。6月份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召开垃圾分类班会,出垃圾分类板报。7月份进行垃圾分类征文和绘画的比赛。11月份参加“减少垃圾,从我做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征文比赛,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摄影比赛有:有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5人获得三等奖,20人获得优秀奖。
2.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
为积极响应、配合、支持和参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学校以“创模”为主线开展了各种绿色环境教育,以创模宣传板报、创模知识讲座等形式大力营造“创模”氛围。
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我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策”征文比赛,“我的美丽校园”明星片创作设计比赛和环保局举办的环保小作品制作大赛;参观“创建环保模范城”的展览,让学生写观后感,为“创建环保模范城”献一策;我校还积极参加首个“无胶袋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环保中心的‘节能减排明星”活动,带学生到纺织实业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访问,听公司领导介绍公司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撰写“节能减排明星”的新闻报道稿等。
这些活动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走出校门,积极开展和参与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和宣传了我市创模活动。
四、以新课改为契机,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成效显著
我校把环境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做文章,把开展绿色学校工作融入教学。
我校强调教授基础型课程的教师在各学科中均应注意渗透环境教育,有渗透环境教育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的积累;教授探究型课程的教师要开设有关保护环境的主题研究项目,组织一定规模的环境类兴趣小组;教授拓展型课程的教师要承担有关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社会环境考察等实践活动。各类课程的教师定期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教研活动。
1.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环境教育,形成学校环境教育的特色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课题组,组长由教科研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担任,其他担任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也参加课题活动。我校定期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上研究课,学生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收获体会。课题组根据学校是 “国家绿色学校”这一特色开发系列环境教育专题,设立探究性学习、专题性学习,学校各年级每学期都有一个研究专题。
本学年,三年级开展“保护地球”、“我认识的花草树木”主题研究,四年级开展“肉菜市场”主题研究,五年级开展“关注汾江河”、“校园用水调查”主题研究,六年级开展“保护环境,爱我校园”主题研究。
综合实践课题组开发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的校本课程,各年级分别开设了专项研究。三年级研究“植物与消费”、“动物与消费”,四年级研究“水与用水”、“消费中的白色污染”,五年级研究“垃圾与消费”、“一次性筷子与森林保护”,六年级研究“生活中的污染”、“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等专题。
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绿色消费从我做起”系列活动,三、四年级开展保护动植物的活动,五、六年级开展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找资料,制作手抄报,制作课件,写建议书,写作文等加深对保护环境意义的认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XX学年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老师围绕“环境教育”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各年级都选择了环保主题开展活动。有的开展“校园绿化设计”;有的开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调查;有的开展“白色污染”调查。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访问,围绕“校园绿化设计”这一实践活动,我们对有草木和没草木的地方做了对比实验,发现有草木的地方温度至少比没有草木的地方温度低4—5度,有草木的地方,灰尘很快就被草木吸收,从而认识绿化的意义。学生们根据观察积极地提出建议,写出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向学校提出加强环境管理的建议。围绕“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对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观察发现学校的浪费现象,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有的同学一回学校就将课室的灯打开;有的学生洗饭盒将水龙头开得很大,不停地让水冲洗饭盒;倒剩饭菜,有的学生看到不喜欢的饭菜,马上就倒了或吃了一点就倒了。于是,实践课题组的同学写出倡议书向全校同学发出节约能源的倡议,还制作了手抄报,撰写了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们还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查阅了大量资料,下载有关资料;与学生一道制作以环保为主题的电脑小报,课件,撰写了调查报告。六(1)班和六(5)班撰写的“校园绿化设计”和五(1)班撰写“校园里的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参加区首届科技大赛,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通过环境专题的研究,同学们懂得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而且还将给人类造成一系列的灾难。白色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疾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垃圾分类的意义,水资源的珍贵,只要人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许多污染是可以避免的。通过专题学习、调查研究,学生们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2.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科学老师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从植物到动物、从水质到空气污染、从日月星辰到气候变化、从节水节电到资源分布……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如《材料的再利用》《选择健康食品》《健康需要新鲜空气》《利用太阳能》《动物和植物》《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气温的变化》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体验环保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将有关教学内容与环保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鸟的天堂》《桂林山水》《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青山不老》《老人和海鸥》这些课文,教师都能将环保教育,节能减排教育渗入其中,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建议书、广告词,谈谈读文的感受,说说应该怎样保护环境,怎样节能减排。教师们在教学中经常将教学内容与有关环保知识、节能减排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意识,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保护环境。在指导学生写《校园一角》这类作文时,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绿化带,使学生感受到校园的美丽离不开这些红花绿草,更离不开同学们对绿色的呵护,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计算机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有关环保和节能减排方面的资料,与学生一起制作以环保和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充分发挥了搜集信息、运用信息的学科特色。
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资源,发挥我校体艺教育特色,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力求恰到好处地渗透环境和节能减排教育。美术教师组织学生制作环保和垃圾分类的手抄报,将环境教育和节能减排教育渗透到剪纸艺术中。
五、创设环境教育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1.开展文明校风建设活动,让绿色理念潜移默化的渗入学生心中
(1)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校开展文明班、文明办公室、五星学生、卫生红旗班、节能标兵班等评比活动,在评比条件中体现节能减排、环境教育的要求,使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我校注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绿化、美化校园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细微事做起,使学生养成爱护绿化,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捡起地面的纸片,摘下花木的枯枝、黄叶,不践踏草坪,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人离关灯的习惯等。
我校各班坚持的“每天两小扫,每周大扫除”环境卫生制度,使学生养成了爱卫生、讲卫生、保持卫生、珍惜环境的良好卫生习惯;我校定期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弯腰行动”等,使师生们养成了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行为;文明班级、文明标兵班和节能小标兵、节能标兵班的评比,激发了学生自觉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净化了学生美好心灵。热爱绿色、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
其实,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创新作文是如何把自主的写作权还给学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 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语生:“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语数竞赛,参观科技展,公园花展……充分放进去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难忘师生情》,《调皮王变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2 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2.1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 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2 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父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3 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3.2 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3 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关键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特教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聋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有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作为特教中专教师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对培养聋生学习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适用。
目前还没有专供特教中职聋生使用的计算机基础的教材,特教中职学校大多使用与普通中职学校相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这些教材没有依据聋生的认知特点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不适用性。另外,适合聋生在计算机基础方面自学使用的CAI课件资源相对不足。
(2)聋生自身的学习障碍。
一是聋生由于听觉器官受损,手势语言又受到抽象性强、表达不够准确清晰的限制,使其对计算机基础中的概念和专业名词较难理解;二是聋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学习具有直观性,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与已有知识形成良好知识框架;三是聋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教师应试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当前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多以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为导向,以考试要求统领教学。部分教师实施题海战术,以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方式进行教学,聋生通过模仿虽能熟练解题,但未能掌握相关技能。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他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客观答案, 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 升华和改变, 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等的多边互动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的启示在于: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三是教学要设计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四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为起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经验范围被扩大,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创设问题场景”、“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协作学习”和“评价教学效果”六个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一)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根据聋生的特点,明确每章、节的学习任务,要掌握哪些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聋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聋生入学时的知识基础差异、听力损失不同造成的认知水平差异、手语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差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确立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聋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确立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目标。作为一门工具课程,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形成运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的基本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三是培养聋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表达形式, 灵活地表达想法和创意;四是学会运用网络,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三)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即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教学时,笔者设计导入情境:校团委举办“爱亚运,爱广州”手抄报比赛,假设学生是参赛选手,本节课要求学生搜索关于广州亚运的资料,用于设计手抄报。教师提出问题后,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并鼓励学生独立研究。学生首先要对手抄报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假设和规划,再运用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与“广州亚运”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四)引导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自主性才能达到建构知识这一学习目的。聋生的自主学习相对较弱,依赖性较强,教师应引导聋生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五)推动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有关键作用。即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问题变得逐渐明朗,共享集体思维成果,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集体性的讨论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依照以强带弱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比如在PPT动画制作的教学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制作各自小组风采展示PPT。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 不仅完成了PPT动画制作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六)评价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应自我调节完成, 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因而个体的知识建构方式也存在差异,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多元化。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元化评价体现为:一是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和认知上的收获,以及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二是多采用口头评价与激励;三是评价形式多样化,可安排竞赛活动,比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设计比赛等。
五、结语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特教中职聋生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聋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计算机技术,促进自身的发展,体现了“授人以渔” 教育的目的,是新时期特教中专计算机基础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教中专聋生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勇于探索,认真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顾定倩.聋校课程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书珍,李凯.聋生的计算机实验课教学[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5).
[3]毛世春.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聋教育计算机语言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关键词:数学史资源 数学文化价值 教学现状 教材内容解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12-01
近年来,数学课程不仅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了解。北师大版教材编排了“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数学阅读”等相关数学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数学在历史上、文化上和现实世界中作用的实例,并介绍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有了进一步了解,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教材将数学史资源以其独特的空间和形式安放在课后阅读这一净土上,我们该如何将其定位,如何准确解读,下面结合教学实情,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1 数学史资源进小学数学课堂的意义和作用
在小学阶段,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数学课程的改革。北师大版教材编排数学史资源的内容,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认识数学、认识世界。这些数学史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背景,扩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
1.1 介绍数学家故事,感受人文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数学思想形成中的曲折与艰辛以及那些伟大的探索者的失败与成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不仅仅是训练思维的体操,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有着丰富得多的人文内涵,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2 介绍数学趣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3 介绍数学史料,培养学生思维探究
许多数学名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某些想法和数学史上数学家的想法有时会不谋而合,在历史的背景下,把这些题目还原历史故事,变生涩为生动,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活的、真正的数学思维过程,使枯燥乏味的解题过程变得富有趣味和探索意义。
2 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教材安排数学史资源进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在一线教学中,往往受教育评价的影响―― 考试不考,很多教师对数学史资源的内容停留在偶尔关注的阶段,而对关注的内容,也多倾向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齐读一遍。
现象一:上课不讲,下课看看;例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时,教到关于“计算工具”这个内容,书上也有相关“你知道吗”的介绍,教师往往请学生课后阅读,自己了解计算器发展的历史。究其原因,这样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因此,教师绕道而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象二:教还是不教,很是纠结;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知识时,北师大版教材旨在让学生利用列表法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没有把老教材中的“短除法”放入正文,而是把“短除法”放在“你知道吗”栏目中,让学生拓展一下视野,作一般了解即可,不要求掌握。
基于以上两种教学现象,数学史资源如何运用到教学,以怎样的形式走近课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更理智的解读,以便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3 数学史资源的内容解读
现将北师大版教材中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数学阅读”的内容整理,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一下中的介绍算盘;二上中的乘法口诀的历史;二下中的中国古代记数法;三上中的二进制;三下中的中国古代使用十进位制的优越性、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四上中的各国的读写数方法、破译129位数的密码、中国是最早认识负数的国家;四下中的建筑物中的图形、古代的方程思想;五上中的希腊数学家找质数的方法、哥德巴赫猜想(偶数情形);五下中的阿基米德的故事;六上中的圆周率的历史、用正方形画圆的方法;六下中的介绍“神舟”号飞船的轨道舱,等等。
4 数学史资源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上述不同的内容,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制作手抄报,传承数学史料。
数学史资源的内容很多,我们不可能把每个知识都详细解读,比如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及中国古代大数的表示法、分数和小数的历史、数字的历史、方程的由来、负数的发展史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或上网查阅资料,制作数学手抄报,让学生不但知道这些数学的发展史,而且还能品味其中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阅读真能干感受数学的魅力和精彩,感悟到数学的厚重文化。
策略二:增设知识环节,完善数学内容。
对于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数学史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无痕的渗透给学生,比如教学循环节、圆周率、平年闰年、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等内容时,把这些数学史资源作为知识环节的一点进行教学,这样一节课既完整又充实。
策略三:扩展知识面,培养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把数学史资源作为思维训练内容,比如短除法、鸡兔同笼等知识的扩充,比较适合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尖子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资源。
鉴于此,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师的教学不能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学而学,我们的课堂更应该注入一种文化的熏陶,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最好的判断”。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也说过:“如果我们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就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史资源的教学,让数学史资源与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一起生成、一起生长。
参考文献
[1] 陆丽萍.“你知道吗”小学数学史料教学的现状分析与策略建议[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Z1):42-44.
[2] 张奠宙.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J].高等数学研究,2008(1):20-24.
[3] 黄清木.凭借数学教材渗透人文教育[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5).
[4] 倪培培.低年级数学课堂如何凸显数学文化[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5):15-17.
本学期高二年级英语备课组秉承一贯的优秀作风,面临压力,接受挑战,继往开来,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进步显著。现对本学段备课组工作稍作回顾和总结。
一、建设形成了积极进取,精诚团结,战斗力强的教师团体。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除了按课程设置要求完成必修模块(5)、(6)和选修系列Ⅱ的模块外,还要补修上学期因各种原因未修的选修教材《英语阅读与表达》,加之周课时减少两节,面对学期末广州市的统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挑战,高二备课组老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内外练习,落实基础检测,促进能力发展”的工作方针。首先积极参加市教研活动,获取信息并吸收兄弟校经验。在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两位老师都会精心讨论。从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重难点,到每节课的练习和家庭作业,无不考虑周全,细而又细。因为只有这样,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讲结合精练,才能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确保教学质量。统测试卷表明我们的工作方向和教学重点是把握得完全正确和高效的。两位老师事业心强,积极响应学校教科研号召,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均参加了学校的研究课和评优课评比活动,展示了教师个人专业的风采。
二、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来促进学科发展。
“动起来,更精彩”。本学期,高二英语备课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活动。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我们继续完成《广州市五星级酒店使用英语情况的调查》和《英文歌曲与英语学习》两个课题,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和录音等形式来展示学生们的研究过程和收获。并且我们还组织了第二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预备完成《阅读方法与英语学习效果》《广告英语的特点》《英语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修辞手法在英文写作中的运用》等既紧扣学科高考知识,又贴近生活,吸引学生,便于研究的课题。高二年级的英文报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在学完Making the News 一单元后,学以致用,出版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英文手抄报,以展板的形式予以展示,吸引了大批的学生阅读。配合学校英语科技节,我们组织了高中部第二届英文歌曲大赛。各班学生积极参与,演唱字正腔圆,情真意切,角逐激烈,演绎水平在去年的基础上明显提高。通过组织以上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英语组最大地调动了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有力地推进了高二学生英语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三、结合课改,针对高考,采取了有力措施,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课堂要质量,精讲精练,瞄准高考”这是高二英语备课组的基本工作思路。鉴于高二学生英语基础十分薄弱的具体学情,除了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之外,我们还想方设法挤时间,巧安排,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口语操练时间,全年级一直坚持进行听力拓展训练,确保了我们的学生在听力方面的优势。我们争取学校人手订阅了《英语周报》,利用率达100﹪。《目标与检测》、《疯狂英语》、《百思英语》等配套练习极大地巩固夯实了基础。结合市教研室课改精神和研究广东省英语高考特点,备课组老师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对英语科的学习方法进行了适时的指导。先后做了: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理解中长句、难句应对策略和方法;英语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高考英语作文题型及对策;历年高考英语作文与作文训练;关于高中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问题等专题指导。在后段备考阶段,备课组统一认识,突击强化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专题能力训练,收效显著。统测试卷质量分析表明在能力题这个薄弱环节上,学生们得分率大大提高,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教学方针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而奋斗不止却是永恒的。高二英语备课组集体一定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本着对学校,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奋斗在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位置上。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渗透 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新课程理念,以物理教学内容为载体,自觉推进物理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物理家的物理教育”真正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要牢固树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的教学观念。在中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任务,任何学科都要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水平,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观念,真正认识到在理科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做到以科学教育为基础渗透人文教育,并以人文教育为导向,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实现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推进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二、发掘教育资源
教师在解决了教学观念问题后,就要努力挖掘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各栏目中关于科技成果、物理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介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如“二号火箭载着神舟5号载人航天器直入云霄”、“我国秦山核电站”等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介绍我国在科技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要充分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有机渗透人文教育。如在“能量与能源”中,广泛收集各种数据,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现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有利于培养节约能源的良好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关注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思考如何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让学生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道理。初步让学生懂得科学能否造福于人类,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的道理。
三、加强实验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实验能力、发展科学素养、促进知识深化。抓好实验教学,也是落实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理性,就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问题,追求真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学习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方法;主动获取和巩固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良好的态度和精神的培养,就是当前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物理实验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提升初中物理教育的人文教育水平,必须大力抓好实验教学。这不仅是抓好物理学科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升人文教育水平的重要要求。
四、开展科技活动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科知识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要做到学科生活化。物理科学与生产、生活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会接触到很多与物理有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更多地回归生活、聚焦社会,通过身边的物理常识、周围的物理环境,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和乐趣,提高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和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小到日常穿衣、走路,大到学校周围的环境等教学资源,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不定期地让学生办一些物理手抄报、制作物理小常识展板,介绍一些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健康的科普知识,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展开家庭小实验、日常用品小制作等活动,使学习物理和生活融为一体。一是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二是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科素养,三是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探究品质,使探究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伴随学生一生。
五、融洽师生关系
关键词: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9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只有结合新课改理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阅读在创新中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转化教学主体,提倡自主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表现的机会,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以《春联》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书刊等渠道搜集有关春联的资料,让学生自己设计课题并进行课程的讲解,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探究、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最后教师作总结和补充。在课程设计和讲解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融合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象,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和课文的限制。他们自主阅读学习,并在教师的鼓励下,坚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自发地对课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阅读理解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凭借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实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目标,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更加准确的理解。比如,在《我叫“神舟号”》一课的阅读教学中,单靠课文的文字介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而使用多媒体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导入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发射“神舟号”的录像,并为学生归纳:“同学们,你们知道‘神舟号’在天上碰到谁了呢?他们之间又说什么了?要想知道,那就朗读课文吧。”多媒体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思想和想象的大门也随之开启,既使他们的审美情感得到了熏陶,也为他们了解祖国科技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对下一步的阅读理解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联系日常生活,丰富阅读素材
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与语文密不可分。语文教材中编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文章的意境,就要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一些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品赏、感悟、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阅读才能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学生才能积极去探究、发现,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技巧。比如,联系生活案例,导入课文情境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以《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创设了三个问题:(1)你去快餐店吃饭,服务员没在的时候,你打破了一个碟子,你会怎么做?(2)你不在教室时,学习用具被人破坏了,你会怎么做?(3)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呢?学生对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他们又迫切地阅读课文进行对照。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课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对诚实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四、丰富阅读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样源自生活,一个读者能够准确解读文章的思想情感、写作艺术等,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和训练。阅读实践训练十分重要,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提升阅读能力,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逐步提升阅读能力,让阅读之乐伴随学生的成长,汲取知识精华,裨益终生。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将一些具体的活动组织开展起来,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条件,如“阅读座谈会”“阅读手抄报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学生为了在活动中更好地表现自己,就要提升阅读的认真度,仔细琢磨,多加品赏,这样既提升了阅读质量,又训练了阅读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便利,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选择一些有较高阅读价值的美文阅读,以此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因读书而明志,因读书而修身。比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教师可以选出部分同学一起做游客,其余同学做蝴蝶来表演,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并在阅读中激发他们对祖国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大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总结出更多创新性的阅读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摘 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对现代科技和网络的了解较多,然而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种反差,为现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和难题。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提法古而有之。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使之与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学科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冷遇。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洋人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记了。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于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现状,应该自觉地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人,抓住课堂这块阵地,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担当起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崇高使命。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 抓住课堂主阵地,进行人文熏陶
1.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文化课堂。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可以在班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导语激趣,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如《采薇》一课导入时问学生关于战争能联想到的成语有哪些,学生说出很多,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荒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等,再告诉学生本诗虽写战争,但没有硝烟,加入背景介绍,这样既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增加了成语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1.2 反复吟咏诵读,培养文学素养。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反复咏唱诗词的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感知诗词的音乐美、建筑美、韵律美;通过指导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引导他们品味诗词的意境美,体会到中国诗词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感受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培养学生的诗歌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为了读出味道会对诗词进行品味、鉴赏,如学生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读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时,读得太平淡。在了解了作者的处境及古人登高抒怀的习惯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学生才明白此处直抒胸臆,是因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所以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这样再读就可以把握好感情基调了。
1.3 挖掘教材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文言文,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文言文,将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对教材内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加以挖掘。例如讲授《离骚》时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讲授《逍遥游》时引导学生理解庄子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讲授《师说》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讲授《游褒禅山记》时引导学生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1.4 穿插民俗知识,领略民族文化。在语文教科书经典文本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众多,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民俗知识,可以让学生领略民族文化风情。例如很多文言文及诗词中涉及的“取名与冠字”、“送别习俗”以及“谦称、敬称”和语言避讳等知识,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很有帮助。例如《鸿门宴》中关于酒席宴饮中主客座次的排列也反映出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可以恰当有效地运用对联这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样式进行教学,例如:用对联导入课文,介绍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用对联来概括文本内容,评价文本人物;用对联来归纳分析文本的风格等等。这些民俗知识教师不讲,学生也能读懂文本,但是,如果学生忽略这些民俗文化,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本的内蕴美、文化美和民族精神美,而对于文本主题的认识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巧妙穿插这些民俗知识,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 利用课外语文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可以配合教学安排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演讲和辩论等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为了打造校园书香文化,笔者曾在所教班级举行过多次读书汇报会,同学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谈论自己的阅读体验。有的说他读出了李白的浪漫、苏轼的旷达,有的说他读出了鲁迅的犀利、沈从文笔下《边城》里的人性美等等。像这种简易式阅读活动可以是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全校性的,内容可就某部书、某个人物,或作品中某一情节,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扩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又推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2)开设研究性学习,如: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等,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拓宽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1循循善诱,逐步培养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读《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当我讲到“小猪的裤带断了,他总不能提着裤子回家吧!”时,孩子们可着急了,有的说:“找根树枝吧!”有的说:“最好找根长长的绳子把裤子系起来!”……听着学生的话,我说道:“告诉你们小猪居然找来一条蛇系在了腰间。”“蛇!”学生们可紧张了,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了对小猪唏哩呼噜的担心……就这样,“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还沉浸在小猪唏哩呼噜的世界里。当我不再继续讲时,孩子都在跟我说“老师,我们不要下课,再给我们念一段吧!”这时,我便出示《小猪唏哩呼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要更仔细地阅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同时也不忘推荐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后来,我们又给他们读了几个故事,例如《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可爱的鼠小弟》等,同学们下课时间都不愿出去,躲在教室里看书呢。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设环境,让孩子置身书的世界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2.1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对于这个条件,我发动学生,让学生从家带来了不少书,放在班级图书角, 我自己又买来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书,放在图书角里。现在我们班的图书已经差不多达到人手3册了。有时我还组织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之间可交流读书心得;我还经常把学生带进学校阅览室、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2我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来解释班规、列举作业、通知等,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
2.3发挥家庭的力量。我经常联系家长并帮助家长,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并鼓励家长与小孩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共享阅读的快乐。这样坚持了下来,有几个学生受父母的影响,开始读报纸了,经常和我探讨一些国内甚至国际新闻,这对于低年级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2.4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所谓轻松的阅读氛围,就是说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发现有一些老师,总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强制学生做一些诸如阅读训练题、阅读小练笔等一系列阅读作业,让学生望而生畏。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3开展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
3.1古诗诵读。
《大学》、《论语》、《老子》等古代先贤的作品,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变迁之后,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已被我国的很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和赞同,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只要合理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并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
为切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的特点,我现在班上的学生朗诵的是三字为一句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坚持每天早晨到校后诵读二十分钟,回家后读十分钟,由家长督促并记录诵读情况。《弟子规》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齐诵、男女对诵、拍手诵,再配上合适的动作进行表演。
3.2谈天说地。
下午课前的15分钟的谈天说地时间给孩子们提供了练习的时间,把自己看到的、身边发生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3.3组织朗读赛。
利用每周一次的拓展阅读课与一些班级活动课,组织朗读赛、阅读知识竞赛、角色表演赛等活动,以赛促读。并定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或教师讲,或学生讲,大家在乐中读,在读中学,在讲中练,在不知不觉中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4开展剪贴报、手抄报活动。
让学生将日常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剪下来收集起来,作为日常的积累,剪贴报无疑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这一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和兴趣,丰富了课余生活。例如教学“科技篇”这一主题单元,让学生收集有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材料、图片,学生的兴趣相当高,都以自己收集的材料多、新鲜而自豪,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5评选。
一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运用激励措施,促使学生天天与好书交朋友。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现在班上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饭后、课间他们都会自觉的到书架上拿上几本书,与同伴一起阅读。而且,他们的书已不再是以前的奥特曼、恐龙图画书了。一些家长还可喜的发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认识了许多的生字,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可以说明,阅读给孩子带来快乐,阅读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在孩子心田里植下阅读的种子,让图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