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城和运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照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照了这人间奇迹?
在我们中国,有两项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其一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另一个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里程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起点是北京,终点是杭州,途经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春秋时期,京杭大运河的“父亲”夫差在扬州开凿了大运河的第一段——邗沟;到了隋炀帝杨广时,完成了它贯穿南北的美梦;到了元朝盛世,便是它最辉煌的时候。它为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及工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从清末以后,它就逐渐被人遗忘,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逐渐变黑发臭,成为了一条无人知晓的臭水渠。在这臭水渠里鱼虾再也呆不下去了,河边的柳树也挺不直腰板了。从此,京杭大运河孤零零地横卧在那里,无人问津。
现在,人们又重新回忆起了京杭大运河,回忆起了它那沧桑的历史,回忆起了它那曾经秀美的脸庞。京杭大运河在人们尽心的整治下,又回到了人民的身边,成为祖国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旧貌换新颜,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地展示在人们眼前。经历过这次惨痛的教训,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大运河的水被保护得那么清澈见底,它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变黑发臭了。
记得三年级时的某一天,我读完《长城和运河》中运河的片段后,我感到特别的自豪,想着想着就趴在窗台上,任思绪随风飞扬。迷迷糊糊,我好像来到了京杭大运河边。啊,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令我吃惊的美妙景象。河水明净的京杭大运河,近看犹如一匹美丽的银缎,缓缓流淌;远看又宛如一条银蛇,蜿蜒爬行。一阵微风吹来,运河河面上便泛起朵朵浪花,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哗哗”声,好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再望望天空,碧蓝如洗,与那清凌凌的河水交相辉映,水天相接,令人神往。河边的柳树正在照着镜子般的水面,梳妆打扮呢!瞧,河面上,一艘艘装满工业用品和建筑材料的大船正来来往往地驰骋,一叶叶捕鱼的小舟也在缓缓地荡漾。运河里,一条条小鱼悠然自得地穿来游去,嬉戏追逐。这是多么自然有致的美景啊!我一高兴,就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似是从梦境中醒来,马上回到了现实中。我想:这条象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我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我相信在今天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在高科技时代的引领下,京杭大运河会变得更加婀娜多姿,并承载更多的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我们中国无与伦比的大运河,它在我心中永远是中国人的骄傲,是屹立在东方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安徽、河南六省和天津、北京两市,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被国际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而大运河申遗则是中国迄今为止,涉及部门和牵涉地区最多的申遗工程。
大运河申遗:一场迟到20多年的约会
在全国两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举行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集体采访活动中,首次向在座的中外记者宣布:“大运河已经列入重新设定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意味着,在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整整20年后,京杭大运河终于拿到了跨入世界遗产“门槛”的入场证,但竞争还只是刚刚开始。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已经80多岁高龄的罗哲文老先生既是中国“申遗”20年余年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谈及大运河为何与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失之交臂,罗老心中也充满了遗憾。
据罗哲文介绍,20多年前我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
当时的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保护之难: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之争
河保护与申遗之难,关键难在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的纷争与平衡。
考察中,专家们感到:干涸、污染以及部分文物遗存濒临消亡,是大运河保护面临的三大难题。而如何有效协调其中蕴藏着的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关键。以解决污染问题为例,“逐水而居”的化工产业是造成部分运河河段污染严重的“罪魁祸首”:给运河保护划定多大的沿线核心区、缓冲区,将意味着不仅新的化工企业不能落户这一化工产业偏爱的“肥沃土壤”,已有的化工企业也面临提高污水处理成本甚至撤并关停的命运;短期来看,地方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道理,对于运河文化遗存不同保护等级的划分,可能意味着在保护这些遗存的经费投入上,国家或者地方将成为主要的支付者。因此,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存在地方政府“等、靠、要”的游移观望中,逐渐走向消亡。
作为比巴拿马运河早2245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64年,比“运河之王”土库曼运河早2443年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的文化深层价值是难以用简单的经济标准来衡量的。即便如此,经济利益与文明价值并非不能两全,一些先行起来保护运河的地方已经从中受益,经济运河与文化运河在这里交融绵延,和谐相处。
我和运河共成长
古运河,一条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的河,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是那么闪耀动人。
我从小就生活在在美丽的古城里,听着这清脆的扬州小调,看着这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长大。小的时候,妈妈总会拉着我的手,在运河边上散步,微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春天一到,岸边纤细的柳枝随风飘荡,仿佛是春姑娘在跳起动人的舞蹈,偶尔还可以看到三五棵盛开的桃树,那朵朵开放的桃花开得那么灿烂,就像娃娃的脸,我想她应该也是被这如诗如画的运河美景陶醉了。
此时此刻,我又怎能相信爸妈所描绘的这条古运河曾经的过去,不过,在我有限的记忆里还是看到了她的变化,经过了几年的精心整治,古运河确实越变越美了。从渡江桥或是徐凝门桥上望过去,依旧是翠绿的杨柳,粉红的桃花,吹到脸上依旧还是那徐徐的春风,可这次,我的感受似乎有所不同了,古运河更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河边栽种着五颜六色的花,红的,黄的,粉的,把古运河装扮得婀娜多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杨柳树,仿佛是少女乌黑秀丽的长发。我不由得赞叹:“啊!多美的古运河,多美的运河景色”。
一句“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如今扬州古运河,已经名扬海内外。9月26日,第3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又将在这里召开,许多中外嘉宾齐聚扬州,更多的客人将会认识这美丽精致的古运河,扬州的美名将会四海传扬。
还像小时候那样,漫步在运河边,沉醉于这美好的氛围里,绵绵细雨,依依杨柳,似乎注定我与这条运河有不解之缘,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梦里忘不了的还是她。我骄傲,因为我生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我自豪,我的家乡有一条如诗如画的古运河。我爱我的家乡,深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更加深爱着这哺育了世世代代扬州儿女的母亲河——一条有着2000多年历史却依然散发出勃勃生机的古运河。
【误区一】“读诗如读文”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古老的运河,也是继万里长城之后,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2009年元月10日(星期六)上午,我爷爷带我去杭州我叔叔家玩,路上听我爷爷说,叔叔租住的房子离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不远,而且大运河博物馆也在附近。我听了非常高兴,吃过中午饭,我就迫不及待地央求叔叔带我去大运河游览。
我们一行人出门后,走过上塘路,进入石祥路不多远,就来到大运河边。我们沿着河岸新修的休闲小道,一路南行,一边观看大运河的美景,一边听叔叔讲述杭州市政府发展旅游经济,重金打造大运河两岸观光休闲文化的故事。
大运河真壮观啊!看着这宽阔的河面,望不到头的河道,真难想象,这是一条我国古代先人用简单、原始的工具,人力开凿的一条全长1794公里,贯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实现南北通衢的人造大河。这是何等壮观的创举啊!
大运河真美啊!只见运河两岸大片的绿化带里,种植了各种树木花草。即使是这严寒的冬天,那盛开的腊梅花、山茶花也随处可见。河两岸古色古香的花岗岩护栏,与这古老的运河浑然一体。众多各具特色的运河大桥,以及桥身上镶嵌的有关大运河历史人物浮雕,又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叔叔说,大运河的晚上更美,两岸河堤及桥上遍布的景观灯,把大运河装扮得五彩缤纷。
大运河真热闹啊!这种热闹不只是来自运河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运输船只,而是大运河边的休闲广场。因为今天是周末,在大运河博物馆旁边的休闲广场上,一边举行“嘉年华”文艺表演,一边是杭州越剧院众多知名演员演出的传统越剧折子戏,使的休闲广场上,聚集了很多市民和游人,简直是人潮涌动。
在大运河博物馆里,我不仅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对军事和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仿古战船和运输船、古钱币、仿古水车、磨,修建大运河所用过的古代工具。
昆山市华城美地小学四年级:罗昊
单霁翔:大运河申遗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本身难度就大。在申遗过程中,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难点。
⑴对于京杭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认识长期不到位。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同为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但是,长城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京杭大运河长期游离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之外,与国外一些古代水利工程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形成反差。
⑵运河保护工作滞后,基础工作薄弱。现在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多重价值。对京杭大运河主干河道和沿线文化遗产的家底调查不清,缺乏完整的保护方案,运河的利用管理、综合整治和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统筹协调。
⑶重经济效益,轻历史文化积淀。一些地方忽视文化综合效益对经济建设的转化。人为因素破坏成为京杭大运河遗产目前面临的主要威胁,运河流域环境被严重污染,文物本体年久失修;建设性的破坏,威胁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保护性开发或者破坏,改变了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大运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退化与消亡,给历史文化遗存带来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⑷城市特色逐渐消失。京杭大运河沿线几十座城市曾经见证了运河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和特质内涵,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立性格。但是,许多城市由于对文化遗产的忽视和放弃,造成了今天沿线城市形态、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的趋同化。
⑸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工作涉及交通、水利、环保、国土、建设、规划、文物等多个部门,同时京杭大运河一直是水路商货运输的黄金水道,但保护管理体制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状况既影响了大运河的文物保护工作,也不利于航运和地方建设的协调发展。
⑹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于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经费十分有限,与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极不相称,严重影响了京杭大运河保护工作的开展。
⑺相关研究不够,对运河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对大运河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知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到大运河及其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明确界定,这也是制约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启动和开展,对加强大运河遗产利用和保护工作有哪些作用促进?
单霁翔:随着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我以上提到的申遗过程中的大多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2009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建立了省部协商机制,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各省、直辖市积极协商与通力合作下,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6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协调机制初见成效。2010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二次会议确定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遴选两项工作,作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重点工作,并同意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分别作为牵头实施单位,开展总体规划编制和预备名单遴选工作。
二是推进保护规划编制。一方面,国务院有关部门继续推动《京杭运河航运综合治理发展建设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在用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京杭运河航运水污染防治专题调研,积极听取文物领域专家的意见,做好与相关保护规划的衔接工作,妥善处理好大运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大运河沿线省级和地市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推动专项保护立法。国家文物局由局领导带队,赴沿线省市实地开展大运河保护管理立法的专项调研,并组织专家对立法工作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深入探讨。
四是争取专项资金投入。国家财政继续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同时,国家文物局协商相关部门,组织相关机构对“十二五”期间大运河保护管理资金需求进行了全面调研,争取国家加大对大运河遗产保护的专项经费投入。
五是加强遗产相关研究。为解决大运河的遗产构成、突出普遍价值陈述、适用标准、申遗点段遴选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国家文物局通过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题研究等方式进行技术攻坚。
六是社会效益不断扩大。自2006年6月国家及运河沿线各地秉承民意正式启动大运河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各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扬州市坚守运河城市的文化传统,坚持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妥善处理城市发展与运河遗产保护的矛盾,在探索与实践中保住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凸现了扬州的文化魅力。无锡市政府投入16.9亿元,搬迁了清明桥街区16家企业,面积达1060亩,并利用企业腾退的厂房建设了无锡丝业博物馆、窑业馆、运河艺术馆和1955创意产业园等。济宁市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引入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保护展示,目前正积极筹备专家研讨会,寻找该枢纽工程作为大遗址保护展示的技术途径和实施方法。
记者:您认为大运河成功申遗将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带来什么?
单霁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意味着大运河突出的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几代人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开创了历史新篇,使人振奋,令人深思。
大运河的保护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启发,为我国如何保护线性文化遗产带来可资借鉴的经验。文化线路遗产往往首尾相连千百里,形成历史千百年,是一条条见证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长河,是一部部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线性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且今天仍然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广泛作用,这也是其他文化遗产类别难与比拟的特点、功能和价值。因此,加强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化遗产集群的抢救,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文化长河”、“百科全书”的丰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
记者: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如何才能处理好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单霁翔:大运河的保护难度与其价值所在是一体两面的事情,线路长、文物集群多、仍在使用中等特性一方面使得大运河称为“活着、流动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使其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保护难度。
在大运河保护方面,还应尽快落实和执行《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10月开始执行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运河遗产提供了专门的保护法规。立法之后,执法为重,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该办法的执行力度的监督和推进工作。
同时,大运河的保护连接着沿线众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维系着沿岸千百万民众的记忆与情感。对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定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保存起来,而要使文化遗产积极地融入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够长远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大运河的保护要有利于提升沿岸城市的文化品位、维护沿岸城市的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要使沿岸民众在保护工作中真正受益,这样才能使大运河的保护工作得到社会民众的衷心拥护和持续支持。在运河沿线城市的保护、展示以及建设过程中,应当用文脉延续的手法融合各类已有的城市空间,使新旧城区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历史城市的发展强调的正是这种城市空间的连接和融合,表现在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以及建筑与建筑的对话上,通过对话、融合创造出宜居的城市文化空间。大运河的合理利用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搞旅游,也不能为了开展旅游,在运河边上搞很多大广场、大绿地,这是不对的。另外,大运河情感价值的开发也很重要。
由于大运河的“线性”特征,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省市政府进行更加紧密的通力合作,并在全社会进行更加广泛的动员。
事实上,自2006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至今,各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热情持续高涨。一些河段两岸民众自觉保护运河,参与清理垃圾、打扫运河。正如前面提到的,扬州市、苏州市、无锡市、济宁市等都在探索与实践中保住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凸显了运河城市的文化魅力,让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妥善处理了城市发展与运河遗产保护的矛盾。
为保护大运河完整的人居环境体系,应尽量避免原住民大量迁出,避免对传统民居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模式。应通过加固维护和内部改造,改善住户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这既是维护大运河遗产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维护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
大运河保护和申遗是责任,也是契机,将带给大运河沿线城乡及其千百万民众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未来,大运河应当尽可能地恢复和保留历史风貌,保持它的健康状态,延续它数千年来不曾断绝的生命活力,让大运河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化形态,发挥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生命力。大运河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应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置于首位,同时关注经济功能的发挥和生态系统的维护,使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三者并举。
记者:您为什么把大运河称为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单霁翔:运河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物质载体,其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组织形式。大运河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它流经20多座城市,构成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的水利大动脉,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大运河涉及长江与黄河这两个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代人类生活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的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人们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库”、“名胜博物馆”、“民俗陈列室”,包含了历史、科学、艺术各方面的价值,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都非同寻常。据不完全统计,运河沿线6省2市文物遗存包括古建筑类遗迹227处,古墓葬类遗迹229处,近现代遗迹15处,石刻及其他类遗存合计60处。
大运河流淌的文明滋养着相关地域的传统文化,构成沿岸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千百年来,大运河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运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山东济宁以南的京杭大运河仍在通航,济宁以北则已断流,但有的段落还发挥着行洪、灌溉、输水、排污等水利和市政功能。大运河的千年流淌,造福了一方百姓,给民众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虾之裕和交流之畅。可以说,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老北京有“北京城是从河上漂来的”的说法,这是对大运河经济、文化大动脉连接作用的形象概括。自元代定都北京后,就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现象,为保证元大都的物资供应,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的航线,元初先后挖通了通惠河、会通河、济州河,运河改道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江南的粮食、丝绸、茶叶等源源不断地顺着大运河来到北京。历时14年营建的紫禁城,所用砖石木料大多从南方运往京城。这些砖石木料许多体量巨大,唯有走水路最为快捷省力,因此京杭大运河成了首选。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乃至以后的岁月里陆续修建的“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北京城,就这样从京杭大运河“漂”来了。明清两朝皆定都北京,同样因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大运河在物资运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地区因傍依水系而充满了变化和生机,凭托运河这条黄金水道,经济得到发展,商品得到交换,文化得以传播。运河流淌的文明成为影响两岸传统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现的灿烂繁华的历史文化,构成岸边凝固的时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这些历史文化的影子在一条遗存水系的流淌中再现,形成相互关联的文化遗存范围,书写着特定地域的发展历史,孕育了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和习俗。
所以说,大运河是一条经济之河、文脉之河、生态之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
记者:申遗成功,将对大运河的利用和保护工作带来哪些新挑战?您认为国家和地方等有关方面应该如何主动应对?
单霁翔: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必将引起民众更多的关注,如何处理遗产保护、遗产开发与城市建设、民众生活间的关系,将是大运河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申遗成功后,伴随知名度提升而带来的游客量增加,也为大运河的利用与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国家层面,2006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长城保护条例》,不仅为长城保护构建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更为大运河等地域广、体量大、情况复杂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也应当尽快落实2012年执行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为遗产保护提供保障。
1.黄河
黄河是一条流域总面积达79.5万平方公里,全长约为5464公里的中国第二大河流,世界十大长河之一,因中段流经了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的大量泥沙也使得这条河流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源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经由甘肃、新疆、直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古代商道,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还有连接中西方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长安至天山廊道这条路段还被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3.纳木错
纳木错是面积达1961平方千米,湖泊位于海拔4718米西藏自治区中部的中国第三大咸水湖,其中最深处超120米,蓄水量达768亿立方米,被西藏列入三大圣湖的行列,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
4.万里长城
中国万里长城是从周朝开始建造,并先后经历过数个朝代的延长修建的中国古代军事性工程、是以城墙为主体,结合了大量的城、障、亭、标防御体系的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分布在国内北京、田径、河北、内蒙古、辽宁在内的15个省份,全长211969.18千米。
5.吐鲁番盆地
吐鲁番盆地是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山间盆地,总面积达50140平方千米,其中最低处达-154.31米,剩余大部分地面海拔不超过500米,这片典型的地堑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地势最低且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还因此处有着充足的光照,使得产出的哈密瓜、葡萄等在全国文明。
6.莫高窟
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是位于河西走廊西段甘肃敦煌市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有735个洞窟、2415尊泥质彩塑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虽然其中部分地方已经被破坏,但经过数次修补,此处依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且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7.五大峰林
五大峰林是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福建、云南、江西等地的塔状喀斯特,在国内的桂林阳朔、武陵源、万峰林、罗平峰林和三清山并称为中国五大峰林,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为发达的地方。
8.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由70多座大小宫殿,9000余间房屋共同组成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这个木质古建筑还是利用榫卯结构进行打造,其中最为出名的主要有乾清宫、太和殿、坤宁宫、御花园等。
9.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相信大家平时没少听说过,中国的多条河流就发源于此,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且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昆仑山等都位于此处,这片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第三极的美称。
10.京杭大运河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元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国内专家称其为"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
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国道路交通的"活化石"。正是在这条先秦古栈道上,萧何整修栈道,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壮写《蜀道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先后上演,给古栈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闻名于世的古栈道与长城、运河被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建筑,是蜀汉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明月峡古栈道是迄今全国所有栈道中,地理位置最险要、形制结构最科学、保存最完好、最具古栈道风貌的一处。
明月峡先秦古栈道充分体现了历史交通、文化、科技的立体文化格局,其本身独具的文化高品位和丰富内涵使它成为学者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怀古抒情、修身养性的好去处。峡内现还保存有精美的宋墓石刻、萧何碑遗址、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在此撰拟奏章《后出师表》的筹笔驿等遗迹,许多外国友人纷纷来广元,以一睹古栈道风貌为快事,中央电视台《神州采风》、《正大综艺》和其他40余家电视台均制作栏目进行专门介绍而今,真正的古栈道虽然不复存在,但它深远的影响,悠久的历史将使其史册存名,遗迹犹存。
明月峡古栈道位于广元市朝天区嘉陵江谷口,是国家级剑门蜀道风景旅游线的起点,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月峡栈道开凿年代为战国至宋代,最早的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国内专家称其为"与长城、运河相媲美的三大古代杰出建筑"。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鹄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就是对这一险要地势的真实写照。
古栈道遗址所在的明月峡,集嘉陵江水道、先秦栈道、宝成铁道、纤夫道、108国道、金牛驿道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中国道路交通的"活化石"。正是在这条先秦古栈道上,萧何整修栈道,诸葛亮六出祈山,唐明皇幸蜀,李白壮写《蜀道难》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先后上演,给古栈道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明月峡古栈道遗址,战国—宋,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教学中教师耐心地指导,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主要通过介绍庐山变幻莫测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伊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云雾画面,这立刻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注意,正当大家沉醉于优美的画面之时,笔者揭示了课题,引导学生带着急于了解云雾壮观景象的欲望进行文本阅读。
再如:《长城和运河》一课,通过对被称为人间奇迹的长城和运河的介绍,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教学一开始,屏幕上显现了长城图,学生忍不住惊叹:“哇,太雄伟了!”鼠标一击,教者适时揭题。学生从一开始就感觉新鲜,勾起了学习的兴趣,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水到渠成地进行新课,有效地进入阅读。
二、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无论何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教学《雪儿》一课时,笔者就尝试了彻底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伤愈的信鸽“雪儿”放飞一段时,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个想象性的对话训练:
在阳台上,我把雪儿轻轻地捧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轻轻地抚摸着雪儿的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雪儿拍打着翅膀,飞向蓝天,看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学生平时就对事物充满想象,现在又听说让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所以一个个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与此同时,笔者又出示“我”与雪儿分别的场面图,让学生边观察边结合课文进行想象,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训练了思维和说话能力。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请同学们把想象的成果举起来展示一下。看看谁的想象力丰富。
生齐答:我们想的都不太一样。
师:很好,你们快成创新大师了。现在我把你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看哪一组的方案最好。
讨论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给每个人提供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所以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各小组集思广益,不一会儿,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天真灿烂的笑容。就这样,这节课老师没有单纯的讲解,只是布置任务,使他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异常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思考、实践,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注重拓展,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窄,这就产生了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愿望。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对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笔者就在课的最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这时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满脸惊奇,像是有很多问题要问。这样就很好的为笔者布置课外作业创造了条件:课后查找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做一张小卡片。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渗透思想,领悟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学——听课——反思——巩固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学生朗读描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至今难忘。田老师讲的生动,作者写田老师讲的“娓娓动听”。而且写自己的感受,“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艺术之高超,“我”对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笔者只是作了必要的点拨与提示,让学生注意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其他的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感受作者至今不忘的情怀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这就启发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感受。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齐.论学生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报,1994,(01).
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儿 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 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涝坝则是一个调节水量的蓄水池。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公里,最长者往往是几条坎儿井相连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间竖井少则几十口,多则三百余口。上游的竖井较深,个别可达100米上下,下游的较浅,一般仅数米。坎儿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发,这项工程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伟大创举。尤其让人称道的是,当地人民全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构造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乘车临近吐鲁番市时,就在那郁郁葱葱的绿洲的外围戈壁上,可以看见顺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圆土包,有序地伸向绿洲。那些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假如大家从高空俯视,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结的项链,装点着吐鲁番这个古老却仍青春焕发的地方。
坎儿井的建造原因→坎儿井的起源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再来谈谈坎儿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而坎儿井是地下暗渠输水,蒸发量小而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这里的土属钙质黏土,挖好的坎儿井很坚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温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而吐鲁番地表温度很高,雪水流经坎儿井后温度自然上升,很适合浇灌农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与干旱的斗争中,发明了这种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儿井,构成了火洲的生命线和命脉,使新疆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积聚,从而成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坎儿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与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们都发现了坎儿井。所以我们说坎儿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是毫不过分的。直到今天,坎儿井还在为新疆吐鲁番的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坎儿井明渠→坎儿井暗渠
参观完坎儿井博物馆,走出馆外,可见道旁明澈的清泉,这便是坎儿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纯水,它晶莹碧透,倘若您伸手触及,便会感到凉意阵阵,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坎儿井的暗渠要从洞中进入方可看到,只见渠水汩汩流 淌,让人感到无比欣喜。这样的井渠在整个新疆大地有上千个之多,其地下河道总长度加起来比万里长城还要长一倍,也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成为“地下运河”。
世界上又有哪一条人工河流,能负载与运输一个泱泱大国、数亿人口的生存资源与经济血脉以及整个民族的繁衍与发展?
京杭大运河,这条地球上最早开凿又是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一样齐名环宇,它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建筑的不朽杰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两大人工奇迹,它的时空广阔与历史悠久,令中外人士叹为观止。
大运河,如同一条金扁担,一头挑着北京、一头挑着杭州,挑起了难以估量的华夏财富和文明。她由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组成半个中国“丰”字版图,并如同红线串珠一般,连缀起北京、天津、济南、扬州、镇江、无锡、苏州、杭州等中国最富饶、美丽的城市。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博物馆和百科全书。运河长长的流水缓缓地流淌,波涛节拍应和着中华民族古老、悠远的文明史,数以万计的橹桨,不光摇出了金银财富,也摇出了文明的亮片,运河两岸的那些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田野阡陌、垂杨绿柳,是那样婀娜多姿。早在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乘着航船沿大运河一路到达杭州,从内心发出了赞叹:“啊,这是世界上最华贵美丽的天城。”
长长的历史画卷
不少人提起京杭大运河,总说是隋炀帝开凿,离今天已有1400多年,其实运河的开凿远不止这个年份。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最早开凿始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当时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这一段的运河开凿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
夫差为什么要开凿邗沟?那是为了北上伐齐。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开凿一条沟通长江、淮河的水道,可作为运送粮草之用。邗沟全长170公里,因途经邗城而得名。
邗沟开凿第二年,吴军就沿着新开凿的运河北伐,大败齐军于艾陵。又过两年,夫差再次北上大会诸侯于黄池。此后自淮入泗、自泗入沂,夫差又命令吴军将士将沿途不相连的水道一一凿通。这条东自今江苏沛县经山东单县、曹县及河南兰考、封丘等地而西达济水的河道,历史上称为黄沟。至此,由江南到中原各国的水道,已基本上全面开通。
但是13年后,吴国就被越王勾践打败了,夫差自尽。据说勾践送给夫差的倾国倾城大美人西施,此时跟着灭吴战争中居功至伟的大臣范蠡乘着一叶扁舟,沿着邗沟北上,出现在北方一处叫定陶的地方,隐居经商,成为大富翁。从此,财神爷就叫陶朱公,那就是范蠡。
如今,邗沟遗址仍位于老扬州的北郊,中段有明清时代修建的“邗沟桥”。
到了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在营建洛阳东都的同时,了另外两项工程开工的诏书:开凿通济运河、邗沟运河。通济运河由洛阳东下山阳(淮安);邗沟运河由山阳南下江都。在此之前,隋代也在修筑运河,主要是贯通秦汉故渠、自然河川或干枯的河道,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
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生活了10年,正值20岁到30岁,这是他一生性格形成中最关键的十年。江南,是女性的江南,隋炀帝这十年中形成浓浓的江南情结是顺理成章的,他是那样痴迷于江南的山水、风情、人物甚至于美女。后来他一趟一趟“下江南”,对南国佳丽的钟情应是重要的心理动机,特别是传说中的一个叫张丽华的绝色美女。
隋代大业元年隋炀帝开凿成通济运河,经洛阳到盱眙入淮河,连接黄河、谷水、汴河和淮河;大业四年(608年)再开通永济渠,贯通沁水、卫水、沽河诸水道,南通黄河,北连涿郡(今北京);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的开凿工程规模更大:自江都南京口(今江苏省镇江)经苏州直通浙江余杭、杭州,并在沿河设置驿站、粮仓。
水运是旧时发展经济的命脉,特别是运河的开凿,成了中华民族生存资源以及经济的血脉,故自此之后,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和整修,这条运河持续时间约1000多年,直至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它的全长为1782公里。
杭州段的疏浚打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北宋时杭州就富甲天下,那是因为“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大运河保证了杭州的漕粮、物资以及其他的茶叶、香药、金银布帛的运转,杭州因而成为世界性城市、成为以江河湖海连接世界的繁华都会、市井与风雅并存的“人间天堂”。
但随着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杭州的大运河渐渐堤岸坍塌、河道变窄、水位变浅、河水变质,让人一向引以为豪的大运河蒙尘受垢,显得奄奄一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到了千年大运河上。整治大运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十大工程之一。于是,一场大规模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杭州大运河的战役打响了!
经过近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等陆续竣工亮相,多个蕴涵大运河深厚文化积淀的景观节点犹如一串珠链,日夜璀璨发光。这条千年古运河流到21世纪,终于成了一条现代大运河。河中、岸上无不透出现代的气息。如今河床经过彻底疏浚,运河杭州段全线畅通,可通行2000吨的机动驳船和船队;同时也打通了沿河绿化景观道,还河于民、为民造福。随着河岸驳坎、沿河绿化带、重要景观节点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条大运河文化旅游景观带。
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运河水更澄澈、空气更清新、环境更清静,两岸居民已从过去低矮、阴暗、潮湿的破房陋屋迁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式公寓,犹如置身花园中。
运河桥梁也尽力做到了与这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处处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精神,如拱宸桥脚边的八夏雕塑、大关桥上的宋代兵器造型、潮王桥的潮王雕塑、西湖文化广场的运河上有桥、桥上有运河的匠心设计、映月桥的桥廊和桥栏龙的浮雕图案、艮山桥的丝绸装饰图案等,无不显示出建设者的刻意匠心。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难怪不少海内外人士称赞杭州的秀美和文化底蕴,把杭州作为最佳人居城市。
灿烂的文化长廊
千载高龄的大运河不光给杭州提供了丰裕的大运河文化,也告诉我们这个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塑造了杭州这个富有个性的城市。
杭州所以称之为“人间天堂”,它不光因为有西湖,还因为它有钱塘江、大运河和西溪。正因为杭州有江、河、湖、溪再加杭州湾连通东海这个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才造就杭州这颗熠熠光华的祖国明珠。
京杭大运河,折射出千年沉积的水缘文明:运河怀古,用书卷般展开《大运河图纪》,展现从先秦到今天的大运河变迁;夹城月夜,这儿曾为湖墅八景之首,是望月最佳处。“望月”、“伴月”、“思月”情景人物雕塑,再现了月光洒落夹城,“银河风露冷,骑得彩鸾归”的浪漫色彩;江涨桥,南宋时就是热闹的街市。坡诗中有“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之句,把这儿与西湖相提并论。如今这里已改造为信义坊步行街,并重建了御码头;半道春红,古代卖花翁叫卖声犹在飘拂的春风中……
在运河交汇处的上塘河河口映月桥,当年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南归时就从这儿登岸。现在新建的映月桥上,仿古设施的双龙阁和双龙戏珠浮雕相当逼真地再现了当年情景。
艮山门外流水桥边,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0个历史场景,通过大型浮雕重现,组成了“艮山风情”组画:坝子铃声、水阁经文、石栏长阵等等,再现了艮山门的沧桑感和历史感。
运河人家的风情画
大运河是一部史诗,也是一卷画轴:早晨,满河朝霞,灿烂如锦;夜晚,灯火楼台,华灯齐放。
大运河哺育了杭州这座城市,也哺育了聪明勤劳的杭州人。滔滔运河水孕育着杭州人的生命力,大运河是两岸运河人家生存的图腾。当年大运河边商肆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文化娱乐业的百戏、勾栏、瓦子在大街小巷、灯火楼台锣鼓喧天,歌舞遍地,一派盛世景象。今天无论是乘船驾艇从运河上经过,无论是沿着运河岸漫步,纵目四望,处处都可以看到千年古运河所留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景象。
如今运河两岸新楼迭起,家家窗外屋前花木葱绿、河水盈盈。当年住棚户的运河人家,如今在花晨月夕、春朝秋夜走到运河边绿化带悠然散步,在小区公园和近水平台娱乐休闲。
运河的水上巴士也正式通航了。仲夏夜,水上巴士还举办运河夜游活动,在凉风习习、波光粼粼的游艇上,市民们欣赏星光月色、万家灯火,享受着温馨和美好。
在大运河上您还能常常看到汽轮拖着一长串平底驳船和货艇航行于水面,它犹如一列列水上列车,每一艘船尾白天红旗猎猎,夜晚舵灯闪闪。一艘船就是一户人家,他们随大运河漂浮流动,风生水起,浩浩荡荡,破浪前进。
在滔滔不绝、奔流千年的大运河上,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根本和真谛。大运河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上。人们开凿它那是为了运输、为了栖居、为了生存,当我们面对大运河这一世界人类遗产时,我们只会感到自身渺小,感到人民和民族的伟大。
京杭大运河流淌出千年辉煌,它定将流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Grandeur of Age-Old Grand Canal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the longest man-made river in the world, is more than 1,400 years old. The 1,782-kilometer canal is frequently compared to the Great Wall, China’s another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wonder. The Great Wall guarded the frontier whereas the Grand Canal served as an economic lifeline across the five major river systems over centuries. The canal strings maj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Jinan, Yangzhou, Zhenjiang, Wuxi, Suzhou and Hangzhou. It witnesses the prosperit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Grand Canal was not built in a day.
At the mention of the Grand Canal, many people would say that it was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581-618) that had it built over 1,400 years ago.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first part of the canal was built in 486 B.C.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Fu Chai, the king of Wu Kingdom, wanted to stage a war against the Qi Kingdom in the north. So he had a canal of 170 kilometers built, connect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 River so that supplies could be delivered to his troupes. The next year, the troops of the Wu kingdom marched to the north with the canal carrying their supplies and routed their enemies of the Qi Kingdom. Another two years later, the King of Wu ordered to have the canal extended. The extension reached the kingdoms in central plains via the canals it had built over years.
Emperor Yang of the Sui Dynasty issued an order to expand the canal system in the year 605 while he was building Luoyang as the capital of the empire. Before that time, he had already built a canal system with the capital at its center. As the canal system expanded, the emperor came to the south. From 20 to 30, He lived in Jiangdu (today’s Yangzhou) for ten years. The ten years, a most significant period in his life, left deep impressions on him. During his reign, the canal continued to push toward north and south. To south, the canal reached Hangzhou via Nanjing and Suzhou. As the canal lengthened, post houses and supply warehouses were built.
Various canal projects continued after the Sui Dynasty. Over centuries, the canal extended steadily and persistently. It was not until 1293 in the Yuan Dynasty (1271-1368) that the Grand Canal finally connected Beijing and Hangzhou on both ends, measuring 1,782 kilometers in length.
Hangzhou on the Canal
Hangzhou owed its prosperity largely to the canal. The canal brought wealth to the city, which in turn acted as a shipping center where goods gathered and traded and started on their ways to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via the canal.
B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960-1127), Hangzhou had morphed into the wealthiest metropolis in the country. When it was replaced by other means of transport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anal deteriorated gradually. Some parts of the banks collapsed, the watercourse narrowed, the water level lowered and the water quality turned b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