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45: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熊猫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它们都是去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1岁左右的大熊猫幼崽,身体健康、活泼好动。但在30多年前,大熊猫幼仔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兽医院院长兰景超说,八九十年代,大熊猫幼仔常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有的治不好就死掉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成东说,调查发现,有40的熊猫得这个病死了,60的熊猫治疗后活了下来,但治疗的时间非常长,最长的2年。
我国从1960年开始进行大熊猫人工饲养,虽然在人工繁育的其它问题上进步很快,但在大熊猫的疾病治疗上却没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导致大熊猫幼仔突发性的腹泻、胀气、腹水、出血的疾病,到21世纪初,历经40多年,对于此病的治疗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
王成东说,一般性腹泻很容易治疗,但我们按一般感染性腹泻措施治疗这种疾病,所有药都用过了基本无效,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越治越滥,而且后遗症很快出现,腹泻后呕吐、腹水、腹部胀气,涨到呼吸都很困难,最后因为缺氧而致死。(图2)
这些症状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为什么大熊猫幼仔一到半岁就开始发病?这种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问题一年接一年重复上演,这种致命的腹泻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大熊猫人工育幼的研究就不能算成功。
2001年大熊猫娇阳的死亡,再一次把这种疾病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兰景超说,熊猫幼仔娇阳突然不吃东西,然后很快腹泻,拉血便,当天就死掉了。
娇阳没有任何前期的症状突然死掉,对他们触动很大。
王成东是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兽医院原院长,他对动物疾病的防控有很丰富的经验,看着基地几只可爱的大熊猫幼仔不明原因地死亡,十分痛惜,他决心和自己的团队一定要搞清楚大熊猫幼仔患病的原因,攻克这种疾病。
王成东说,我曾访问过很多前辈专家,但能提供的可用资料很少,这个病如何把握是关键问题。
在没有更多现成资料和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王成东带领他的团队,只能静静地等待此类疾病的再次到来。
2001年夏天,基地的大熊猫幼仔有的已经半岁了,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5~10个月的幼仔身上,王成东他们密切观察着这些幼仔的一举一动。靠观察到的细节现象摸索着前进。(图3)
王成东说,2001年,我们遇到4只熊猫幼崽同时发病,从第一只发病到第四只发病前后不到12个小时,症状、特点与以前的熊猫幼仔完全相同。其中一只从发病到死亡6天,死亡时排了很多酱红色的血便。(图4)
这只大熊猫幼仔的死亡,让工作人员感到很惋惜。面对3只生病的幼仔,该如何积极治疗呢?
王成东说,要治疗肯定要用抗生素,做寄生虫检验无所谓,如果做细菌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否则,用抗生素就会把细菌杀死,导致误诊。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取病尿,然后选择查找方法。
工作人员在迅速对病尿进行检测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保住3只患病幼仔的生命。
兰景超说,第一时间对它们进行输液,因为腹泻导致它们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严重,必须静脉输夜补充能量。
王成东说,我们根据幼仔的状况采取了一些办法,想办法给它们排气、排腹水,采用了中药西药治疗这种病。3只幼崽最终被治愈,最长的经过18个月的精心治疗。
3只半岁多的大熊猫幼仔虽然勉强活了下来,但它们身体瘦小、体质虚弱,很容易生病,恐怕将来没有繁育后代的能力。
王成东说,我们虽然对这种病的认识没有质的飞跃,但为来年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至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些了解。
2002年夏天到了,又有一些大熊猫幼仔半岁多了,意味着它们即将面临那种致命腹泻的侵袭。
王成东说,2002年,同样有4只大熊猫幼仔断奶后腹泻,症状全部一样。因为腹泻的种类很多,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它们有些症状和人类的婴儿相同;有些和猪相同;也有些和其他动物吻合,我们做了病毒分离,终于把传了多少代的致命病毒分离了出来。这个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就像车轮一样,所以叫轮状病毒。(图5)
虽然分离出了导致大熊猫幼仔致命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但一种新疾病的确认,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后才可以定性。当时,王成东只认识到这种病毒是导致大熊猫幼仔腹涨、腹泻、血便的主要原因,还没有进行科学的临床实验,证明此类病毒就是罪魁祸首。
王成东说,2003年基本确定了这个病毒,要确认是不是这个病毒导致发病,可以把分离的病毒接种到动物身上,比如从狗身上分离出来的,就接种到狗身上,看它发不发病,但这种威胁性很大的方法不能用在濒危野生动物熊猫身上。
既然大熊猫本身不能作为接种动物的选择,是否可以把大熊猫身上出现的此类病毒,接种到其它动物上,再进行科学研究呢?
王成东他们在狗和小猪身上复制出了这种病毒。
当把轮状病毒接种到狗和猪的身上时,它们出现了和大熊猫幼仔一样的症状,腹泻、胀气、腹水、出血等,基地的科研工作者对发病的特点、规律做了详细记录。
王成东说,知道这个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大熊猫生长特点掌握了,再来制定措施就不难了。
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后,王成东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对抗轮状病毒的特效药,大大提升了熊猫幼仔的成活率。
王成东说,这几年新生的50只大熊猫幼仔,没有一只死亡,成功率100。
兰景超说,现在熊猫发病后,我们基本控制在一周以内治愈。
曾一度危害大熊猫幼崽生命的致命腹泻被克服后,大大提高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成活率。让人不解的是这种病毒究竟来自哪里?为何从1960年人工繁育到2003年,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才被人类攻克呢?
王成东说,因为这个病毒是母体带毒,是一种隐性感染,不显症状,母体常年排毒,所以幼仔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由于轮状病毒是大熊猫母体身上自带的疾病,是大熊猫妈妈使用排毒来确保身体平衡和健康的措施时,无意识地把此类疾病传染给了幼崽,而由于轮状病毒属于传染性疾病,一旦一只幼仔被感染,和它在同一圈舍生活的其它熊猫也会相继生病。
在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有在世界生物学界因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而闻名遐迩的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总面积3016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2%,是1978年和九寨沟同时经国务院批准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大熊猫,并且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34年来,管理部门和一大批管护人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国宝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受到亚洲及世界生物学界专家学者们的亲睐,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等外国生物学家多次到大风顶考察,中科院动物所、植物所,北大、清化、川大、西华师大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都经常安排马边大风顶的研究项目,并且出了很多成果,培养了一批专家。
可是,守护着这么一块瑰丽的宝地,我们马边很多人都不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的学生就更不了解了,就更不用说参与保护了。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珍贵的环保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决定于2012年3月启动开展“走进大风顶”系列活动。
活动目的:开展“走进大风顶”系列活动,是为了充分利用保护区科教资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通过对大风顶保护区的探究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通过参与保护大熊猫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长见识,增加才干。通过参加活动的学生来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从而唤起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本学年度开展的主题是“走进大风顶,情牵大熊猫”,通过参与认识大熊猫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对大风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准备:
1、制订了本学期“走进大风顶,情牵大熊猫”科技实践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开展的时间:2012年3月1日-2012年8月31日,活动参与对象:民建小学五年级三班65名学生。
2、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在民建小学多功能教室,通过课件,雷正慧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大风顶这座自然宝库的概况,讲明了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李根宝带来的MTV《大风顶之恋》,大风顶那秀丽神奇的风光,更是将孩子们想走进大风顶的激情推向。
3、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阅、图书室借阅、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了许多大风顶和熊猫的相关资料,对熊猫的外形、吃、住、繁殖、生长、分布等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4、学生自愿组合,成立活动小组,选举组长,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如“黑白中队”、“功夫熊猫队”、“箭竹中队”、“熊猫队”、“走进熊猫生活队”、“熊猫家族队”、“欢迎你熊猫队”、“黑眼圈队”、“霹雳熊娃队”、“QQ熊猫队”、“四眼小队”……
活动重难点分析:此主题实践活动周期为三年(2012.3-2015.2),该系列活动主要体现三个层次:走近大风顶(初步了解,调动学生参与保护的热情)——认识大风顶(加深了解,激发学生参与保护的意识)——走进大风顶(深入了解,激发学生自觉的环保意识)。本次活动是系列活动的第一阶段“走近大风顶”,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大风顶,调动学生参与保护的热情。
1、活动主题的确定基于学生所处的区域特点,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的需求,完全脱离了教材,需要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活动。
2、从学生的安全考虑,学生外出活动受限制,容易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4、活动的开展涉及多部门,需要组织者协调。
活动过程:1、举办“大风顶的熊猫”小小故事会。
在学生个人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资料的收集,各小组分工合作,主要对“美名远扬的马边大熊猫”、“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熊猫栖息地”、“默默无闻的熊猫管护员”等方面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再创作,在班级开展了“大风顶的熊猫”小小故事会。
在“大风顶的熊猫”小小故事会上,小组队员分工合作,或主持,或旁白,或负责音乐,或表演。“四只眼”小组已经不是在讲熊猫的故事了,他们把熊猫“苏苏”在我县苏坝乡被发现救治的经过表演得惟妙惟肖,肖健同学在扮演村民甲,他特别逗,是用马边话表演的:“快来看哦,这是啥儿哦?”“我晓得了,这是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弄不得的,弄了要犯法。”“快点快点,我去喊乡干部来哈”,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熊猫家族队”表演了一个人想贩卖熊猫,结果被绳之以法的故事。他们创作了剧本《熊猫》。
《熊猫》剧本:
时间:有一天地点:小山区
人物:熊猫悠悠、熊猫豆豆、熊猫贩卖分子鲍力、熊猫贩卖分子阿呆、女警察李云李警官、女警察方梓方警官角色分配:熊猫悠悠(吴君灿)、熊猫豆豆(蒋欣宇)、熊猫贩卖分子鲍力(宋佳韵)、熊猫贩卖分子阿呆(尹杭)、女警察李云李警官(宋瑶)、女警察方梓方警官(康加乐)、旁白彭锐涵。
道具:竹子(真)、灌木丛(假)、灰色望远镜(单边,假)、预防针(假)、小溪(假)、麻袋(真)、木棍(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区,这里阳光明媚,百花盛开,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在这个美如画卷的小山区里,有两只可爱的小熊猫。)
……
(最后,两个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豆豆有回到了小山区。这里,就是大风顶自然保护区。)
“熊猫队”讲述了一只熊猫因为食物源减少经历的种种历险。
“黑白中队”还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小诗《大熊猫》:
有个小动物啊,黑眼睛白身体。有着两只小耳朵,还有一个大肚子。家住马边大风顶,马边人民爱他们,他们也爱全人民,保护动物靠大家。爱护环境也重要!因为熊猫临灭绝,所以一起保护他。你们猜猜他是谁,他是国宝大熊猫!
“大风顶的熊猫”小小故事会还邀请了三年级小同学参与,小同学们不但领略了大同学们的风采,还知道了许多大风顶保护区的情况,增加了许多环保知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了解、思考,已经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熊猫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也开始了对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大熊猫的理性思考,增长了孩子们的环保知识,唤起了孩子们参与家乡环保工作的意识,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操。
2、开展“大风顶的熊猫”故事宣讲活动。
在班级故事会基础上,推荐了优秀小组和故事员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和低年级班级播讲,小组队员回家宣讲,扩大活动影响,唤起大家对大风顶熊猫的关注,对大风顶的关注。
3、组织“我是小记者”赴大风顶管理局采访活动。
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采访提纲,准备到大风顶管理局参观访问。先各小组讨论拟订本小组要想采访的问题,然后各小组长碰头讨论,剔除重复的问题,确定本小组采访的中心问题,分头做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②2012年6月18日下午,民建小学教科室主任雷正慧和大队辅导员刘颖老师带领65名师生来到大风顶管理局开展活动。
有趣的国庆节作文范文一国庆节我们并没有出去旅游,有一天天气特别好,我和妈妈在草坪上打起了羽毛球。
打着打着,我以激动,把羽毛球打到树上去了,妈妈想用球拍把球打下来,结果,球没有掉下来反而球拍也被挂在了树上,没有办法,妈妈就用另一个球拍去砸,好不容易才把球拍搞下来。但是球还是高高挂在树上,那个白色的小球好像在说:“怎么样,看你怎么才能把我搞下来。”我对妈妈说:“用我的鞋子砸球吧。”妈妈说:“好啊。”于是我脱下鞋子,使劲扔向那个小球。“球下来了。”妈妈说。“真的吗,太好了,我们继续玩吧?”我高兴的说。
“你的鞋子呢?”“我不知道啊,是不是在树上呢?”我抬头往树上一看,我的那只鞋子果真高高的挂在树上呢。“怎么办?”妈妈:“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到树上拿”。“不要,我最怕上树,万一摔下来会很疼的。”“放心吧,妈妈会在树下接着你。”于是我才象蜗牛一样小心翼翼的往上爬,我一边爬,一边瑟瑟发抖,嘴里还不停的喊着“妈妈,我怕!妈妈,我不爬了。”妈妈看我这样,便不停的鼓励我。我便又继续往上爬,看到我的鞋子了,我便使劲的摇那个树枝,最后终于把鞋子摇下去了。我便又小心翼翼的原路返回。脚踏实地才舒服。
这一次惊险的爬树,为我的国庆假期丰富了不少的乐趣!
有趣的国庆节作文范文二终于,盼望已久的国庆节来到了。今年,祖国已经XX岁了,而在这第XX年的国庆节里,我回到了山清水秀的家乡——南尹。
南尹,我最钟爱的还是这里的小动物。
羊
一进村,两只可爱的小绵羊便展现在我的眼前:纯白的羊毛,是那样美丽、夺目;“咩咩”的叫声,使我感到那样亲切、可爱;威武的角,又使我感到敬畏、恐惧。我小心翼翼地朝它走去,生怕它那对威武的角朝我顶来。没想到,在刹那之间,绵羊发现了我,眼里充满着温和。它还在咩咩叫着,似乎在说:“过来和我玩一会儿吧?”可我,最终还是没敢过去。
猫
到了南尹,我们先去了三叔家。一进三叔家的小院,我就听到了“”的声音。循声音一看,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猫!它虽小,但小得小巧玲珑,小得顽皮可爱;一身棕色的毛,夹杂着黑色的斑点,是要与老虎媲美吗?但是,不管怎样,在我眼中,那只小猫都是那样可爱。我忍不住走过去,想要抱抱它。没想到,它却含着恐惧的眼神避开了,真是一个胆小如鼠的“胆小鬼”!
狗
在南尹,最常见的就是狗了。狗吠在我的耳畔回荡,狗屎遍地都是,狗呢?像人一样普见。但我的“爱狗之情”永不被狗的增多而减少。
去南尹,最重要的是要参加婚礼,在酒席之余,有几只流浪狗凑围上来,想讨食一点残渣剩饭。“好心肠”的我看它们可怜,几块肥腻的鱼、肉便成了它们的“美味大餐”。吃完,还不忘给我个感恩的眼神。看来,还是狗“知恩图报”呀!
我在南尹流连忘返,不是贪图美景,也不是贪图清闲。喜欢的只是这生机勃勃的动物。这次回南尹,虽然走了许多路,很累!很累!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我觉得过得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有趣的国庆节作文范文三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到了,所谓国庆,就是庆祝祖国开国以来所经历的风雨,以及风雨过后看到的“彩虹”——祖国顺利办成的一些大事。
不仅祖国高兴,我们也高兴,早早的做完作业便是享受美好的时光了:成都之旅。
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也是个非常休闲的城市,我们在这短暂的三天里,去了四个地方:川剧院、熊猫养殖基地、三星堆博物馆以及武侯祠,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熊猫养殖基地了。
大熊猫是人们常见的品种,他那黑白相间的身躯显得是那么单调,但很自然!
大熊猫的样子憨态可掬,有两只大熊猫更是引人注意:在成年大熊猫别墅,有一只大熊猫趴在“二楼”,头往下垂,正在那儿睡觉呢!
还有一只大熊猫更令人担心:只见它抱着树,正睡得如痴如醉;人们不禁担心:这只大熊猫会不会掉下来?但在担心之余,也有几丝惊喜,因为这情景是绝无仅有的便纷纷拿出相机记录下着令人惊喜的时刻。
相比大熊猫,小熊猫更可爱:它那棕色的身躯,再加上一条长长的尾巴,显得没那么单调了!
小熊猫会打架,打架时,会“嘶嘶”地叫。
相比小熊猫打架,它们吃饭的时候更机灵:饲养员用四川话说:“吃饭喽!”它们便跑到饲养员给它们装食物的盆子那边,先将苹果吃尽,然后再吃别的食物。
【关键词】问题研究;班本教研;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43-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实施。”因此,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应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开展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不断提升班级保教工作的质量。
班本教研所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班级一日活动的规划和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班级环境的设置等方面。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能推进幼儿的发展和班级教育的改善,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共同合作的体现。
一、一日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并在时间安排、教师指导、环节过渡、常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活动应多角度地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如:班级一日活动的内容是否合适,活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是否科学,活动组织是否合理,是否做到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顺畅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一日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在班级教研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研问题:如何优化一日活动的流程
新学期,三位从未合作过的教师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工作,其中一位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班级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开学一周后,该班级在一日活动的流程安排、组织要求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幼儿晨间锻炼、游戏、区域活动等常规习惯难以形成,教师合作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针对这些情况,三位教师首先及时进行了沟通,交流了各白发现的问题,并共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班级活动流程是否合理、常规要求是否一致等。然后,三位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两次讨论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对班级的一日活动的内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重新商讨班级各项常规活动的要求,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明确各活动环节中三位教师各自的工作职责及要求,提高合作效率等。最后,三位教师根据研讨的方案,对一日活动加以组织和调整,并相互观摩对方一日活动的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促使活动流程更加合理、幼儿活动更为有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本教研可以直面班级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聚焦问题现象――反思产生原因――探索解决方案――现场调整优化――持续跟进深入”的行动研究方式逐渐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一日活动中等待的时间减少、流程合理、组织有序,保证了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一日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一般常态下的教研问题,还要关注特定情境中的教研课题,如新人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问题、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小衔接的研究、主题背景下的一日活动的开展等。教师应在研究中反思、调整和优化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一日活动的质量。
二、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教师可通过观察及时发现与应对问题,确保主题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主题活动,班本教研应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审视主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反思主题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教育的契机和主题发展的生长点。现以中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大熊猫》为例,探索如何在主题活动中进行班本教研。
教研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之间的关系
在《可爱的熊猫》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在班级建一个“熊猫乐园”。教师问:“熊猫乐园里有什么呢?”幼儿说:“熊猫家里有沙发”“熊猫家里有冰箱”……幼儿的各种想法让教师感到困惑,对于这些想法,教师该如何应对?
教师们首先认为,不应直接否定幼儿的想法,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培养他们初步的自然生态观,班级的“熊猫乐园”应营造一个拟真的熊猫生长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然后,教师带着幼儿及家长共同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里请会使用照相机的幼儿拍摄熊猫的生活环境,请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给熊猫喂食、介绍熊猫的日常生活。回园后,教师利用录像、照片与幼儿共同回顾参观的情形,在即将建立的“熊猫乐园”区域持续播放大熊猫的活动录像和幻灯片,丰富幼儿对大熊猫及其生长环境的认识,并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熊猫馆的所见所闻。最后,教师与幼儿从户外小竹林取来几株竹子,将其布置在“熊猫乐园”里,营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通过两次讨论,幼儿认识到熊猫的“家”在户外的自然森林中,和小朋友的家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抓住了幼儿的真实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所谓“错误想法”没有给予直接的否定,而是借助问题分析和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逐渐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不仅使主题活动产生了新的生长点,也开阔了教师设计主题活动的思路。通过教师的及时反思和引导,幼儿对大熊猫的认识拓展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而且逐渐明晰了真实生态环境的含义,并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环境观。
教研问题之二:主题活动结束后,如何对待幼儿对主题的兴趣
《可爱的大熊猫》主题活动已结束。时隔两个月,孩子们给台北动物园大熊猫馆写的邮件得到了回复,邮件中带来了关于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消息。但这一新信息的介入,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主题活动已经结束,对于新的信息,还能按主题的方式展开吗?幼儿的兴趣还能持续吗?
班级的三位教师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虽然距离主题活动结束已有两个月了,但幼儿对大熊猫的关注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台北动物园的邮件内容非常丰富,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有助于开展富有趣味的活动。于是,教师首先通过研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方案。然后,教师带着幼儿一起观看了台北动物园提供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两只大熊猫在台北的生活,并共同完成邮件中提出的“任务”:为“团团“和”“圆圆”画像;给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回信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班级的“熊猫乐园”里制作“团团”和“圆圆”的模型,并拍照片寄给台北动物园;邀请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来“熊猫乐园”看“团团”和“圆圆”。
班级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周期取得了认识上的一致性,教师在研讨和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资源与信息,并使之成为课程新的生长点,将师幼、家园、资源和活动加以有机的整合,使得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活动中都有了新的收获和启发。
三、区域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质,区域活动中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虑区域活动内容、空间大小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参与人数的关系,还要考虑区域活动怎样才能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春天到了,班级计划饲养几只小兔子,开展一系列有关兔子的活动,但教师一时难以决定小兔子的住处,因为既要便于幼儿饲养和观察,又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问题。
教师们先通过讨论,提出了班级区域设置的多种设想,列出了有可能适合饲养兔子的几个地点,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然后,教师们列出了近期适合开展的有关兔子的活动、班级可能提供的区域空间。最后,教师们调整班级区域,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在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丰富区域的空间大小、材料摆放、作品展示等,让区域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教研问题之二:如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发现,有一些区域幼儿选择得较少,而且就算选择了,幼儿在这些区域活动的时间也很短。尽管教师也会在这些区域活动中进行一些指导,但只要教师一离开,幼儿就不再继续玩下去,显得缺乏兴趣和持久性。
班上的三位教师通过观察和询问,统计了每个区域的受欢迎程度,发现有些区域活动幼儿久玩不厌,如生活区的舂米游戏、切菜喂小鸡等活动;还有扮演区、美术区也很受幼儿欢迎。教师认为,这些能持久吸引幼儿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结果往往都是令人期待的。比如,当幼儿舂好米、切好菜叶后,就可以去喂小鸡,这是幼儿乐意参与的重要原因。而那些幼儿较少参与的区域活动往往缺少游戏的情境,幼儿对结果的期待性也较低,因而不愿意选择该区域去游戏。
教师通过观察其他班级的区域活动,寻找值得借鉴的方法,重新评估本班级区域活动的内容。经过讨论和多次尝试,取消了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内容,增加了活动的情境性、游戏性、综合性,还新设置了生活性较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活动,如“打鸡蛋、做蛋糕”、“和小鸡散步”等。
由此可见,对于班级区域活动的教研,教师需要关注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区域内容选择、区域空间分割,又有区域材料投放、区域设施摆放等。在区域活动中,班级教研的关注点更多地要落实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上,如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状况的研究,对幼儿主动发展的支持策略的研究等,这些都是班本教研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郑慧琪,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海外儿童 汉语教学 文化元素 文化日
一、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汉语教师在海外除了教授汉语,还应该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儿童经常看到的很多文化元素,对于西方儿童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就决定了汉语课堂拥有许多先天的独特文化资源,汉语教师应该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汉语的特点,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学校和汉语教室的装饰
汉语课堂应该营造出独特的中国风味,以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在学校里,首先要征求校方意见,是否可以进行中国风格的装饰。可采用的装饰物有:中国结、灯笼、剪纸、窗花、国画、书法、中国地图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摆放中国花卉或者瓷器等。
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制作相关的文化展板,或者相应的节日装饰。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贴窗花、年画、对联、福字和春字、生肖图案等,以营造春节气氛。
在教室里,针对3~6岁的儿童,要保证教室整体风格整洁明快,色彩鲜艳,摆放东西不要过多,也不能过于单调。除了上述装饰外,更重要的是多准备一些挂图辅助学习,比如:拼音挂图、汉字挂图、颜色和形状挂图、数字挂图等。在墙上留出一定的空间,可以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挂在墙上,增强孩子们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在门上贴上好看的有中国特色的图片和“欢迎”之类的文字,让孩子们在进门的时候就预先进入“汉语世界”。
(二)选取适合学前儿童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数不尽的文化元素,在海外少儿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元素。首先应该选择形象化的,适合儿童直观欣赏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音乐、水墨画、京剧脸谱等。其次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文化元素,如十二生肖、风筝、中国结、剪纸、中国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够衍生出适合儿童的手工制作。
(三)文化元素和语言教学的结合(实例)
文化元素只有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设计当天的汉语课堂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能用简单的话语介绍今天的教学要点,选择几个关键词作为教学重点,并适当地组织手工活动。
以中国儿童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优秀水墨动画,画面优美,笛声悠扬,儿童在观看过程中能领略到美妙的中国风情。另一方面,该故事有趣地展现了小蝌蚪寻找妈妈并逐渐成长为小青蛙的过程,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
1.准备材料
蝌蚪的成长过程图、“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册、青蛙和蝌蚪的上色图片。
2.确定学习的语言点
(1)找妈妈
(2)你是我们的妈妈吗?
(3)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4)是/不是
(5)白色 绿色 大眼睛 游啊游 青蛙 小蝌蚪
3.课堂流程
为孩子们介绍今天的课堂内容,讲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图(学习重点词汇);
播放水墨动画(播放过程中注意帮助孩子们理解),就动画片内容进行提问(学习关键句子);
拿出水墨画册,一起回忆动画故事,复习重点句子;
让孩子们说出每幅画面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拿出蝌蚪和青蛙的上色图片,让孩子们选择几种颜色上色。
二、汉语教学辅助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实例分析
海外汉语教师时常负责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组织中国文化日等。中国文化日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经过合理而详尽的设计和策划。
(一)确定“中国文化日”的社会环境和目标要求
为了成功地举办“中国文化日”,汉语教师应当就以下几个方面做细致的调查:
1.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和社区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当地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社区和学校的相关规定,避免出现违规情况;
3.调查当地是否有言语交际忌讳和饮食忌讳;
4.了解当地其他文化日的模式和操作方式;
5.听取所在学校直接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介绍文化日的构想和计划。
在做出初步判断和了解之后,教师还应确定文化日的主题和方向,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求:
1.文化主题选择;
2.受众群体的年龄段和数量;
3.文化日时间具体安排;
4.预期效果。
(二)对参与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整
“文化日”的主题确定之后,还需要对参与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以及报名人数情况,文化日安排应当有所调整。
笔者所在的学校,把当地的Pedagogical Days(教育日)变成了“中国文化日”,每个月会有一到两天“中国文化日”。“教育日”的基本情况是:每个月主要的任课老师会有一天在学校集中工作,写学生们的报告卡,整理教室或者备课等。学生们在“教育日”是不需要来上课的,但如果父母需要工作,无法照料孩子,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里来,由专门人员负责照顾。“教育日”变成“文化日”之后,由汉语教师策划文化日的活动安排, 写一封关于文化日的家长信,提前两周发放到学生手中。参与群体通常是3~12岁的儿童,且以3~8岁儿童为主。
开展“文化日”一周之前,根据学校报名人数的统计,可以得知参与者的人数和年龄,因而做出计划的调整。比如:学前儿童偏多的情况下,“文化日”活动就要尽量贴近幼儿需求;一年级儿童偏多的时候,“文化日”活动就要增加更多任务型游戏;如果只有不到10个人,可以分为两个小组;如果超过20个人,需要分为更多小组,同时在学生中选取小组长协助管理。
(三)制定详尽的中国文化日活动计划
在文化日实施之前,汉语教师需要根据得到的信息,结合对参与人群的分析,制定详尽的计划。针对小学儿童,文化日的计划和安排要做到如下几点:
1.准备好所需材料,并列出清单;
2.确定文化日的流程,安排好各个环节的顺序;
3.以半小时为单位列出详细的活动时间表;
4.制定当天的纪律原则和行为要求;
5.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做好准备。
(四)中国文化日注意事项
1.注意安排好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对儿童而言,每经过30~40分钟的学习或者锻炼,就要安排时间休息和自由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又能缓解儿童的疲劳,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2.建立良好的秩序
文化日的参加人数越多,良好的秩序就越重要。教师在文化日开始之前应当告之当日的纪律规范,让每个人了解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一旦有孩子破坏秩序或者大吵大闹,老师应该迅速制止并了解情况。最常见的办法是将孩子带出所在小组,以免其他孩子受到影响。做手工的时候,会出现需要互助合作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大的孩子帮助小一点的孩子,避免大孩子做完了去玩,小孩子着急放弃的情况。
3.关注每个孩子的反应
教师应当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状况和行为举止,并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小的调整。比如:如果一个话题孩子们表现得并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换种方式,如提问,做游戏等等;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表现得不配合,不积极,教师可以问他问题。一旦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关注,他们就会积极配合。
4.激励和评价
控制秩序、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励和评价。通常笔者采用分组和贴纸的方式:把孩子们分为2~3个组,这样每个组之间就会互相对比,都想表现得比另一组好。文化日结束之前还应当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并给予不同的奖励。
三、实例分析:中国文化日的设计(大熊猫)
(一)为什么选择大熊猫?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这一主题对孩子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并不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他们希望了解熊猫。
(二)选择什么方式介绍大熊猫?
大一点的孩子对熊猫也许有一定的了解,小一点的孩子可能知道得很少。我们决定采用知识竞答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回答,然后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记得更加深刻,而且有较高的参与热情。问答环节结束后,可以通过投影的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总结关于大熊猫的知识,让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三)通过这次文化日,孩子们对大熊猫有多少了解?
我们制作了20个问答卡片,内容包括大熊猫的分布、生活环境、外形特征、食物特性、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等,另外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孩子们了解大熊猫。
(四)选择哪种手工?
低年级的儿童较多,在设计手工活动的时候应当适当降低难度,目标是学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孩子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并有余力帮助其他孩子,四年级的孩子在完成之后有时间帮助其他孩子。活动最后,每个孩子会拿到一张白色的纸,上面有熊猫的轮廓图,随后老师会把用黑色硬纸剪的熊猫各部分的纸片发给大家,孩子们需要确定每个部分应该放在哪儿,然后拼贴上去,形成一幅拼贴熊猫图片。
(五)如何分组?
我们选定“大熊猫”作为文化主题之后,共有20个学生登记报名,其中学前班的孩子有5个,幼儿园的有6个,一年级的3个,二年级的4个,四年级的两个。我们把这些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平均分布到两个小组中,四年级的两个孩子当组长。每个小组按照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六)时间安排
时间 活动内容 所需材料和设备 说明
8:00~8:3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
8:30~9:00 点名、介绍和分组 名单和展示图 清点人数,介绍当天的主要活动内容、纪律要求和奖惩措施,把大家分为两个小组。
9:00~9:30 知识问答 问答卡片、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贴纸卡 各组抢答关于大熊猫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介绍与大熊猫相关的知识。
9:30~10:00 小游戏 哗啦圈等 玩一个通过晃动的呼啦圈的游戏,身体不能碰到呼啦圈,两组竞赛。
10:00~10:30 加餐时间 加餐。
10:30~11:00 中文歌曲 CD、录音机 教唱一首中文歌。
11:00~11:30 操场运动时间 让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运动。
11:45~12:30 午饭和整理 照顾孩子们吃午饭,大家一起整理活动场所。
12:30~13:0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让孩子们放松休息。
13:15~14:00 熊猫拼贴画 白纸、拼贴卡、胶棒、剪刀、水彩笔、装饰品等 一起制作熊猫拼贴画。
14:00~14:30 操场运动时间(组织踢毽子等中国游戏) 毽子、跳绳、球类等 教孩子们中国游戏。
14:30~15:00 加餐时间 加餐。
15:00~16:00 观看中国电影动画 DVD、投影仪 观看《熊猫百货商店》和《熊猫历险记》,问问孩子们的观后感。
16:00~16:30 总结和评价 贴纸卡 对孩子们今天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
16:30~17:0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等待家长来接孩子。
参考文献:
[1]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 & Diana Vennis.观察儿童[M].单敏月,王晓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Carol E.Catron & Jan.Allen.学前儿童课程[M].王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Gorge S. Morrison.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Jean Piaget.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Jean Piaget.儿童的心理与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6]Jean Piaget.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Jillian Rodd.理解儿童的行为[M].毛曙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Maria Montessori.有吸收力的心灵[M].,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9]Maria Montessori.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M].胡纯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0]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1]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肖咏捷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2]Margaret Himley & Patricia F. Carini.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M].仲建维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14]李润新,彭俊.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6.
[1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6]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7]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曾令格,禹明主编.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1]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4).
[22]陈芝英.儿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解析[J].教育探究,2008,(2).
[23]崔建新.从加拿大汉语教学现状看海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5,(6).
[24]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5]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6]陆晓燕.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7]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8]田野.从认知心理学谈幼儿语言课程的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2000,(2).
[29]王永德.从儿童语法习得过程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心理科学,2001,(3).
[30]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S1).
2011年9月4日至21日,首届湘江全流域漂流大型环保公益活动举行,志愿者历时18天,拍摄上千幅照片,记录湘江的景致和遭遇的环保问题。图为9月10日,祁阳河埠塘渡口大量挖沙船把河里沉淀物翻滚起来,一层像呕吐物的黄色泡沫飘在水面上,使得河水再次污染。
广东近海生态破坏严重
广东海洋和渔业局最近的海洋公报显示,建滔(南沙)石化公司排污口邻近海域中,无机氮含量已经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的状态,海水水质不能达到相应海域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
2010年广东海洋公报显示,广东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超标,16%的近海海域正在遭受污染。2010年珠江入海口和榕江、深圳河、东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携带入海的石油烃、砷、重金属等污染物108万吨。其中珠江排入海的污染物占总量七成。“现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珠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很多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超标。这些污染物会在水体生物,如鱼类、浮游动物等体内积累富集,并且对它们产生毒性危害风险,更为严重的是通过食物链将毒性放大,危害人体健康。”广东省化学危害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郭鹏然博士说。
新西兰数百吨燃油泄漏
遭遇最严重海洋环境灾难
新西兰海事局2011年10月11日宣布,在北岛东部附近海域触礁的“雷纳”号货轮出现新裂痕,主燃料舱泄漏,大量燃油泄入海湾,这是新西兰“最严重的海洋环境灾难”。新西兰海事局介绍,“雷纳”号遭5米高大浪冲击,船体倾斜角度变化,导致“一个主要燃料舱裂开”。海事局负责事故控制的官员罗布・瑟维斯估计,燃料泄漏可能波及北岛南部海岸。在海滩上已经出现大量死去的海鸟和鱼。
“乳腺癌”宣传月
美国数千内衣悬挂大桥
2011年10月5日,美国匹兹堡,为配合10月“乳腺癌”宣传月活动,总部位于匹兹堡的美国老鹰户外用品商旗下的鹰巢内衣公司在位于匹兹堡莫农加希拉河上的热铁大桥上悬挂了数千件内衣。
越南流行大笑瑜珈
2011年9月24日,越南河内,公园里“大笑瑜珈”晨练者表情夸张。最近两年来,这个公园每天早上都有数百名晨练者聚集在一起放声大笑。据称,这种“大笑瑜珈”可以使人们获得快乐,强健身体,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大笑瑜珈”1995年由印度Madan Kataria博士发明,很快风行全球60多个国家,有6000多个俱乐部开展这项健身运动。
美驻华大使骆家辉与市民共同参加环保健身活动
2011年9月23日10时许,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夫妇一行,来到武汉市汉口江滩公园参与“湖北武汉美国周”环保低碳自行车健身行。在活动现场,骆家辉还专门演示了美国式橄榄球运动。之后,骑上环保低碳自行车沿途观光汉口江滩。
比利时一对孪生姐妹庆祝101岁生日
在中国传统敬老日“重阳节(10月5日)”到来前一天,欧洲国家比利时的一对孪生姐妹也迎来自己101岁的生日。资料显示这两位老人生于1910年,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定的全球最高寿孪生姐妹。
日本推出迷你“诺亚方舟” 可抗地震海啸
近日,日本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名为“诺亚”的小型方舟,这是一种能漂浮的密封舱,可以帮使用者逃过类似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据悉,这种直径为1.2米的密封舱已成功经受了多次撞击试验,价格约为4000美元。
2011年9月15日,一列迎亲车队从株洲市天鹅花园出发。这支由八台渣土车组成的迎亲车队,堪称史上最酷。新郎和新娘紧紧相拥于车内,一个大红色的“喜”字刚好挡住了从窗外投来的羡慕的眼光。
成都12只今年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
在保证种群质量优先的前提下,成都圈养大熊猫繁育再获丰收,共繁育成活大熊猫8胎12仔。9月26日,12只新生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太阳产房。
一、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
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但是也成为了我们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人们大量的捕捉动物,让他们成为的口中食物,使得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从此它们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动物到底要不要保护呢?我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二, 调查的方法
1, 上网查找关于动物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动物有那些?
2, 阅读《百科全书》(自然环境)找寻国家保护的动物有哪些?
3, 阅读课外书,人类怎样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三, 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内容 具体情况
《百科全书》(自然。环境) 国家保护动物 大熊猫,扬子鳄,
白 鹤,麋鹿北山羊,巨蜥,雪豹,信天翁,云豹,中华鲟……
课外书 人类破坏环境,导致动物减少 人类不断开车驶入考拉生存的地方,让考拉惨死在车轮下,考拉的食物按树叶也没有了。河水的污染,气温的升高……
上网 濒临灭绝的动物 扬子鳄不足120条,海豹仅存500只,苏们答腊虎还有20只,大熊猫仅1000只,金丝猴700只
四, 结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遗传学;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红利(1985—),女,山西寿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19;修回日期2020-04-09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也是21世纪生命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已大幅度拓宽,由最初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学延伸到医药学、免疫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各个生命领域[1-2],迫切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1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1.1遗传学教改现状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近5年,本科阶段的遗传学课程教学已在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传授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遗传学》教材版本的丰富和多样化,如《普通遗传学》《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等[2];②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创设,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各大名校相继开设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③遗传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如遗传学网络课程方面的建设与探索[3-5],在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教改探析[6-9],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的遗传学改革探索[1,10-12]。
1.2遗传学教学现存问题
由于各高校培养对象、任务与侧重点、目标各有差异。山西大同大学现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遗传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①教学内容缺乏整合,且与实践应用脱节;②教学理念和策略保守;③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传统的遗传学教学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如何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如何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优化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2.1章节内容的精选和整合
遗传学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做合适的调整,内容要突显基础性、新颖性及适用性。第一,从章到节均需要精简,如高中遗传知识点(遗传的物质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学说等);与细胞学和基因工程课程内容重叠的章节(体细胞遗传、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第二,遗传学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联系,使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认识。如孟德尔定律、连锁交换定律、伴性遗传这些章节均属于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分,但又密切联系,在研究多个性状的遗传时,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既可能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也可能遵循连锁交换定律,而单个基因的遗传只遵循孟德爾定律。另外,伴性遗传性状并非独立与前二者,而是孟德尔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在某些性状传递过程中的特殊体现。在细胞核遗传规律内容基础上,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将三者比较区别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拓展性状的遗传方式,即决定性状的遗传信息因其所在位置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将呈现不同的规律,但又有内在关联。单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是遗传学中最基础的内容,现实中有许多性状是由几个甚至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数量遗传学对于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尤为重要。
2.2遗传学案例的引入
教学内容中引入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典型案例,能使学生通过悬念和联想空间达到理性升华。第一,通过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关注遗传学疾病案例,如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以及基因突变相关的特殊性医学病例,学生分组绘制疾病的家族系谱图并分析其遗传特点,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需用系谱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疾病和绘制系谱是遗传疾病研究的前提基础,通过分析讨论疾病在家族系谱中的遗传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更好地理解掌握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3]。第二,通过引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遗传学案例,如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组进行的“三系”配套法、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现;荷兰皇家温血马协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的享誉世界的荷兰温血马;标记基因在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时的应用、不育基因或致死基因在防治害虫时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在农业上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通过转基因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植物品质,通过导入抗病、抗虫基因增强作物的抗性。第三,遗传学实验案例。如大熊猫的分类和起源在过去较长时间中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大熊猫是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后裔。也有学者提议大熊猫应单列为熊猫科。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大熊猫染色体核型在数量排量上更类似于小熊猫,与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进一步通过G带染色,结果表明大熊猫部分染色体带型和熊的带型非常相似,意味着大熊猫可能起源于熊科,学生通过此案例能更好地理解领会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精简整合以及引入遗传学案例更新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具有遗传学系统知识框架的优秀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3更新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1教师的教学策略需发生转变
因章节内容的差异,多数章节仍需要以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但是部分章节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传统讲授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就需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辅助学生获取知识,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因此相应的教学策略就需要更新并融合应用。如将基因定位和遗传学作图、质核互作遗传、细菌的遗传重组作为试点章节,采用社会情境—问题导向—探究合作组合教学策略模式,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2课后任务需明确合理
课堂在多数情况下是重点核心知识讲授的环节,对于无法开展多样化课堂形式的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入带有疑问的案例,安排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案例中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和学习,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将基础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另外,选择适量的难度适合的习题或考研题作为课后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思考探究才能更好地巩固掌握课堂所授知识,且实践性案例习题能更好地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习题的解答需在完整性、逻辑性、程序性方面提出高要求,有利于反馈学生的过程式思维。另外还需建立线上互动课堂,将习题反馈的疑问以及学生习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做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解答。
3.3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章节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完成细节内容、知识点的脉络图解。同时也要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联络知识的衔接及中型框架的构建,另外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重建知识点大框架和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遗传学知识框架体系,并掌握概念图知识框架构建的方法,培养学生构建整体知识脉络的能力。
4评价体系多样化深入化,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一节英语课后的反思
下面以我在8A Unit 4 Wild animals—Reading1— the story of Xi Wang为例,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以及再教设计几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 成功之处
首先用不同的形象生动的图片导入一些重点单词与短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阅读课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如先快速阅读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细读做不同类型的习题。再次,按大熊猫的不同生长过程来进行出题,让学生能有层次的进行理解文章。
2. 不足之处
课后通过向老教师的学习以及与其他同行的再交流,发觉自己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导入可以更新颖,我们可以采取用一首英文歌曲“Bleeding wolves”导入,以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课堂氛围。其次,教学环节设计可以更合理。如: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出两个中心问题以便学生了解文章。其次让学生再读将文章分为四段,让其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脉络。而我却将这个环节放在了最后,似乎毫无意义。另外,可以让学生按刚才分好的段落进行阅读并完成不同类型的习题,有的放矢,层次感更鲜明突出。最后,在对文章都理解后进行一个拓展:如何写一个关于野生动物的文章,自然便联系到了后面的Main task, 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形成各种清晰地图标,接着让学生对此进行复述课文达到学以致用。小组活动可以一直贯穿始终。而我在这个环节中没有考虑到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联系起来,而且学生没能很好的复述本篇文章。
3. 教学机智
本节课中在让学生讨论大熊猫处于危险中并如何保护他们时,我突然想到让学生扮演大熊猫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学生见解
学生在回答如何保护大熊猫时除了回答书上的一些措施后还自己想出了一些措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提醒自己不能拘泥于课本。
5. 再教设计
通过今天的反思让我了解了以后阅读课的模式,并要根据不同文章进行适当调整。如:8A第四单元重点是单词有难度,那么导入时就重点导入单词。8A第五单元重点是短语有难度,那么导入时就重点导入短语。导入后就用practice 再来巩固练习。只要是整篇文章就要进行分段分层次阅读。
最后让学生由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形成语篇。
二、 关于小组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困惑与反思
我校在开展全面学习推广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也发展出一套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读书自学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错题反思,合作探究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另外,每组由六个成员组成,分别分为:A1,A2,B1,B2,C1,C2. 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并不是此种模式就适合本班级,适合大部分学生,但它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老师们课后无时无处不在交流,反思并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转贴于
下面是我对新型小组模式的一些反思与总结。
1. 组员代表在讲台前讲解呈现时度的把握
当组员代表在讲台前讲解呈现时,老师该如何控制学生讲解的度?是让其一直不停说完还是中途打断跑题的内容。学生讲解时往往会参照一些资料,本是好意但由于对教材把握的度远不如老师,所以在讲解时常会超纲。看似大家都懂了,可能离开这些资料后就会快速忘记。而且有些知识不一定需要学生现在了解掌握,也会给只有40分钟的课堂时间带来挑战。
2. 上台讲解发言的组员代表胜任问题
由于组员之间的不均衡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问题,讲解展示的机会不是每个组员都能胜任,这势必会造成某些A1,A2或B1的同学讲解机会较多,而B2,C1,C2学习主动性可能渐渐会下降,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老师在问题设计时就应分工明确并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不能总是让A1,A2或B1回答问题。我会在展示环节中这样设置:1.C1读整个句子;2.C2翻译句子;3.B1讲解句中重点及用法;4.A2做补充/出题;5.B2做题;6.A1点评(其中的号根据句子的难易度可进行适当的调节)。这样设计展示环节的好处是让同学们多方位去掌握一个句子用法,久而久之让他们记住怎么才算是掌握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要先会读,了解大意,看出句子重点及结构,最后是灵活运用所学句子。我相信即便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知道如何自学新课文。
3. 组员讲解时老师的点拨问题
当一位学生正讲得形如流水,底下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时,老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需要记笔记的,老师应不断提醒学生。否则只靠课堂上的听而不去记忆巩固肯定是不行的。
4. 小组的知识讲解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兴趣教学 创新思维
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是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小学阶段是人们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把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教育是一种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具有形象具体性,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来进行。
教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小学生对于没有见过、不理解的事物具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促使他们创新思维发展的契机,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理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
一、课前准备,引发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工作来说,上课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是课前准备也很重要。一个好的课前准备会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急切地期盼课堂学习。
如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中《习作3》要求以书信的形式向远方的朋友和亲戚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风俗等。我在班上作过调查,远方有亲戚朋友的家庭不足半数;何况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可供人们选择的通讯方式很多,如打电话、发短信、视频聊天、发送电子邮件等,而传统邮寄纸质信件的联系方式似乎已经淡出平常人的生活,所以,很多城市里的小学生没有见过纸质的书信。
鉴于此,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首先,每人回去做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一个信封、一张邮票和两张方格信纸;其次,每人通过多种途径,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家乡,并做好记录。我一讲完要准备的内容,学生们便一脸好奇,叽叽喳喳,有的甚至急着举手提问。我只是告诉他们现在不能透露,回去好好准备。从他们急切的表情中我看出他们一定对下次课充满了期待。第二天,我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摆放着准备的物品,几十双期盼的眼神全部投向了我,热切地希望我快快揭示谜底。我预想的目的达到了。可见,好的准备等于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学习,点燃兴趣
好的课前准备工作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教学过程则会点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火花,让学习充满乐趣。
如苏教版第七册中第10课《九寨沟》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用心描写了那里的珍禽异兽。那里可爱的珍稀动物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而小学生更是喜欢动物,渴望了解动物、亲近动物。
抓住这一点,我精心设计了描写异兽珍禽的第四自然段,让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读这一小自然段,看看哪个小动物最吸引自己,说说理由。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各自描绘着对动物的认识。比如谈到大熊猫,结合平时在动物园看到的情景,他们一下子抓住大熊猫“憨态可掬”的特点。有的学生说大熊猫很悠闲,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还在吃竹子;有的学生直接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自己真想去抱抱大熊猫;还有的学生竟然带来了自己课前画的大熊猫……可见,学生对这段内容兴趣十足。
在充分阅读和理解了作者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进行仿写。我先播放了九寨沟的金猫、天鹅、野鸭、白唇鹿等四种动物的视频,动态的视频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动物特征。由于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们去查找这几种动物的资料,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视频的播放再一次把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给激发了,他们都十分投入,全神贯注,倾情互动。接下来,我出示四种动物的静态图片让学生观察。静态的图片便于学生细致观察,在此我让学生先依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说一说,接着乘热打铁,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各自在作业纸上进行仿写。完成以后我请学生用实物投影仪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现场修改。学生们的作品丰富多彩:在不远处的湖泊中,有一群高贵优雅的白天鹅正在翩翩起舞;在远处的灌木丛中,你会发现一只威风凛凛的金猫,正在为它的孩子捕捉食物呢;在不远处的丛林中,有几只体型高大的白唇鹿,正眨巴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望着你。
由此可见,这堂课丰富具体,声形兼备,极大地刺激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课本知识,对小动物的情感也悄悄地沁入心扉。不仅如此,同学们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还过了一把老师瘾,他们认真地修改自己作文中的错误词句,自主学习的意识由此产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为了上好这次课,同学们进行了大量的阅读,阅读是成长的阶梯,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语文兴趣教学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扩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开拓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课后活动,延续兴趣
学生学完了一课不能就此结束,应该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延续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如在完成苏教版第七册中《习作3》的教学后,我让学生们把写好的信寄出去,亲自体验寄信的过程。在寄信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平时不曾留意的路边绿色邮筒的作用;有的同学去邮局邮寄,学会了和邮局工作人员打交道。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提高了观察能力、交际能力,收获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生活中汲取了知识的营养。接下来,我又让他们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信,把平时自己当面不敢说、不愿说的心里话写下来。我发下精美的信纸和信封,他们满怀好奇,小声议论着。不一会儿,教室里面安静下来了,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看来我再一次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他们的确有话要和爸爸妈妈说。孩子们在信里面写道:爸爸妈妈,您们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至今没有回报您们;妈妈,我想和您做好朋友,我承认自己有很多毛病,可是我会慢慢改过来的;爸爸,我知道您很爱我,耐心地给我讲题目,直到我弄懂为止。信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孩子们对爸爸妈妈的那份情意却是真真切切的。在第二天的家长会上,我把同学们的信一一发给家长,请他们给孩子们写回信。第三天,孩子们一个个把家长的回信带到了班上,虽然内容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对孩子们的那份爱意却是殷殷切切的。互相写信,成为沟通家长和孩子的有效桥梁。
一、情感目标,是品德课堂的“调味剂”
【问题设计:建筑真奇妙之中国长城】
1.师:关于长城,你知道些什么?(学生纷纷说各自的了解)
2.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师读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千米,号称万里长城。]
3.师: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长城真长啊!
生2:万里长城真雄伟!
生3:我爱万里长城!
聚焦反思:
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它的目标也是综合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是一个整体,在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情感性也不可或缺。虽然像《世界真奇妙》这样地理性的课文相对比较枯燥,但是,也应该与课程目标相结合,成为人文的地理,充满激情的地理,有生命有活力的地理。
然而,许多一线的品德课教师在面对地理内容时,往往会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熏陶。反思这个片段,表面上看来比较流畅,但细细一分析,“知”与“情”已被生生剥离,情感目标没有实现。学生所喊的“长城真雄伟啊!”“我爱万里长城!”等,都只是空洞的口号,根本没有情感奠基。于是,笔者将设计做了以下调整:
【修改后的设计:建筑真奇妙之中国长城】
1.师:万里长城,它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啊!关于长城,谁来说一说?(学生纷纷说各自的了解)
师评价: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的确,我们中国的长城是世界奇迹之一,有一万多里呢,所以我们称它为万里长城!
2.师:可是,大家想一想,当时并没有吊车,也没有起重机之类,我们的祖先居然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头,搬到如此高的山上,建成此般巍峨的万里长城,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的祖先真是太勤劳了!
生2:我们古代的劳动人民真厉害啊!居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生3:万里长城真雄伟,建造起来肯定不容易,我们古代的人民实在太伟大了!
生4:是啊,这该花多少力气,该花多少汗水啊!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3.师:除了万里长城,你还知道咱们中国还有哪些代表性的建筑?(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对策研讨:知识+情感,让三维目标更具综合性】
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只有准确的目标定位,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才能真正凸显品德课程的特色。我们既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的熏陶;也不能为了情感目标的培养而感情泛滥,出现牵强附会的人为现象。对于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准确地定位。
1.知课程。深刻领悟品德课程性质,牢记品德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的一门课程,最终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析教材。教师要熟知本文的教学内容,了解本文所在的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的设计思路。
3.懂学生。学生并不是一片空白地坐到课堂里来的,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要“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等因素。
二、教材的价值取向,是选择教学资源的“圆心”
【问题设计:动植物真奇妙】
1.教师宣布比赛规则:经过自学资料,每个方阵派一名代表来猜,组员可以给代表三次机会提示,但是,绝对不可以说出带有国家和动植物名称的字。
2.自学资料。
[附资料:
A.蛇灭门:人闻了它的花香会神清气爽,可毒蛇闻了会逃之夭夭。
B.见血封喉:看似很普通的一种树,树汁有剧毒,一旦碰到人的伤口,就会置人于死地。
C.蜂鸟:世界上最小的鸟,大脑只有一粒米大小,但记忆能力却相当惊人!
D.孔雀鱼:它色彩艳丽,鱼尾像孔雀开屏时的尾巴,又叫彩虹鱼。]
3.开始游戏。
4.除了老师介绍的这些之外,你自己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植物呢?(学生说的都是些奇花异草:娃娃鱼、灯笼鱼、面包树、食人树等)
聚焦反思:
品德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正确解读教材内容。在解读教材时,要准确定位教材的价值取向,理清脉络,把握内在结构,才能对教学内容作出恰当的取舍和重组。
这个环节中,貌似气氛活跃,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结合教学目标一分析,才发现,这几样动植物挑选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别称、动植物……”可见,孩子们要了解的是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并不是单一的奇花奇草。
于是,在之后的修改中,笔者改选了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可喜的是,无意间还发现了每个国家在选择各自的“国花”和“国宝”时,都是有讲究的,背后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于是,笔者打破原先“横向教学”的形式,试着从“纵向挖掘”中让学生来感受世界的奇妙:
【修改后的设计:动植物真奇妙。】
1.教师宣布比赛规则。(同上,只是多了一个要求:猜测结束后每个动植物还有一个小问题要回答)
2.自学资料。
[附资料:
A.日本―樱花:日本的国花,樱花开的时间很短,7天左右就凋谢了,日本人就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
B.墨西哥―仙人掌:它浑身长刺,四季常青,生命力十分顽强。
C.加拿大―枫树:在加拿大,每到9月底枫叶就开始变红,远远望去,像火一样在燃烧!
D.中国―大熊猫:熊猫是我们的国宝,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竹子。
E.澳大利亚―袋鼠:袋鼠是一种只会向前跳,永远不会后退的动物,澳大利亚人欣赏它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把它当作国宝。
F.美国―白头鹰:美国的国鸟,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在美国的国徽上也画着白头鹰,样子很威武。]
3.开始游戏。(每个动植物背后还有一个结合各国文化底蕴的问题)
a.枫树:辨认国旗。(枫叶旗)
b.樱花:日本人为什么最欣赏樱花?(不仅因为它的娇艳,更重要的是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就要活得像樱花一样灿烂)
c.仙人掌:猜一猜,墨西哥人为什么把仙人掌尊为国花?(欣赏它顽强的生命力)
d.大熊猫:判断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大熊猫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动物)
e.袋鼠:看澳大利亚的国徽,想想为什么他们会把袋鼠画到庄严的国徽上呢?(欣赏它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f.白头鹰:辨认美国的国徽。(上面有白头鹰图案)
【策略研讨:取舍+开发,让课程资源更具主题性】
教材和教学内容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和素材,只是教学工作的蓝本,但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主题重新思考,重新选择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外延是很大的,所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教学资源。关键是我们教师在使用之前,要明确教材的价值取向,解读教学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学情和时代的特征,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挖掘能够焕发课堂生命力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取舍并开发最佳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地理题材的品德课堂更具目的性和生活性。
三、有效性,是教学活动的“命根子”
【问题设计:礼仪真奇妙】
1.师:世界各国朋友相见时问好的方式各有千秋,你知道哪些不同的问好方式吗?
2.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各种礼仪的图片。(中国――握手礼、日本――鞠躬礼、泰国――合掌礼、新西兰――碰鼻礼)
3.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出位置向自己的好朋友问个好吧!(孩子们纷纷走出位置,寻找同伴问好。可是嘻嘻哈哈一片,整一个玩闹的场景:有的握手甩得太用力,有的鞠躬弯腰太低,合掌时手的位置也不对……)
聚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充分阐明了“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活动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确,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它给品德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我们的课堂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有效性才是活动的生命所在。
如上述片段中,“向同伴问好”的活动,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创设这样一个轻松自由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各国的不同礼仪。但由于之前的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各国的礼仪了解不准确,这个活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品德课、我们的孩子都不需要这样目标不明确、无实效的活动。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设计做了如下修改:
【修改后的设计:礼仪真奇妙】
1.师:世界各国,朋友相见时问好的方式各有千秋,你知道哪些不同的问好方式吗?
2.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逐个礼仪的学习。
A.握手礼:谁能提醒大家,握手时要注意些什么?(微笑着看着对方的眼睛,一般都用右手,握手时力道适中,太轻显得不热情,太重又不礼貌)
【教师和学生互动握手】
B.鞠躬礼:仔细观察两幅图,日本的男女行礼的方式有什么不同?(男:双手放在大腿两侧;女:双手交叉于身前。)让我们来试着做一做吧!
【分男女生先后行礼】
C.合掌礼:泰国的合掌礼也很有讲究。(如果是平辈相见,双手合十,举至鼻子高度就可以了,如果是晚辈见到长辈,则要双手合十,举至额前)
【同桌互相行礼】
D.碰鼻礼:我们一起来看一种更有趣的问好方式――新西兰人的碰鼻礼。(主人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碰鼻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说明礼遇越高)
【找自己的好朋友行礼】
【对策研讨:预设+生成,让教学活动更具有效性】
1.充分预设,注重指导。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得先明确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在明确活动意图的前提下,再去思考设计这个活动的落脚点在哪里以及活动的价值有多少。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针对活动开展时会产生的不同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组织活动教学时心里更有底,效果更显著。